发布时间:2023-10-13 18:16: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保护农村环境的具体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1水环境的调节功能下降
如今的农村已经再也不是以前的农村,大量荒地无人去种植,使得农村整体氛围比较萧条。农村的环境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水环境的调节功能明显下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河床的整体抬高,从而导致大部分的河道出现淤积的现象,使得有些地方严重缺水,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同时也会对农村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生物会由于不适应当地的环境而发生大规模的迁徙。
1.2土地板结严重
由于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留下来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观念并不强,从而出现滥用农药化肥的现象。长此以往,造成了现在农村土地的大量板结,土壤中的有机质大量减少,这对于农村的危害和影响是巨大的。土地板结严重将会为以后的作物种植带来很大的难度。庄稼种植在缺乏有机质的土壤中是不会得到充足的养分的,致使庄稼大量减产。
目前,我国新农村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只有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真正地解决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问题,才能改善新农村环境。
2.1加大资金的投入
加大资金的投入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首要措施。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村还存在着猪圈、粪池等设施,这种设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农村的环境。同时,新农村缺乏一些公共的垃圾处理设施,出现垃圾任意堆放的现象。国家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比如垃圾处理场、垃圾桶、路灯等。在解决新农村综合环境的问题上,必须要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进行,不然新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将会寸步难行,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在资金投入方面也应该加大对农民的优惠政策,目前已有的惠农政策有种地再也不用交钱交税,这种惠农政策在我国农村得到了很大地反响。
2.2综合治理环境
综合治理已经被破坏的环境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基础。只有将现已被污染的环境治理好才能谈及其它。农村的相关部门应该将农村环境治理做成一个完整的规划,对河流、山坡、土壤等进行综合治理,邀请相关专家到新农村进行考察,接受专家们的建议,保证在治理环境方面做到高效快捷,最好能够采用高科技的手段和设备。比如,在河流治理方面,农村相关部门首先应该彻底清除河道下面积压的淤泥,使河道恢复到正常的高度。同时还应该将河面上覆盖的一些对于河流有严重危害的植物做到彻底清除。定期为河道清理杂草,待河水的水质变得较好的时候,可适当放养一些鱼苗,种植一些能够净化河底水质的水草。综合治理已被污染的环境是改善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的必要途径。
2.3增强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保证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实施。在环境综合整治的问题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别人来对当地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不如强化当地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行治理。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向农民传授一些知识,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消除农民一些陈旧的观念,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可以在新农村的未来发展中形成一股全新的风貌,鼓励当地农民自主地对当地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37-1
0 前言
龙井市农业、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全面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开展生态市创建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从整体看,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农村环境问题
1.1 龙井市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但有其脆弱的一面
主要表现为:由于生态建设修复工程效果短期内难于显现,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区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区内土壤有机质流失较大,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地质灾害呈日益加剧趋势,灾害区内农村居民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1.2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目前龙井市现有耕地34478hm2,年均农用化肥施用量为19946t;年均使用各种化学农药实物量为292t。由于盲目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对地表、地下水体造成污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而且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产食品安全,危及人类健康。
1.3 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压力日趋加重
龙井市现存栏猪24274头,牛37383头,各类家禽462千只。目前,龙井市规模以上的养殖场(户)都没有对其排出的粪便污水进行处理,许多养猪场附近,恶臭熏天,蚊蝇孳生,细菌繁殖,疫病传播,并且通过周围水渠、河道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经常引起环境纠纷。同时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着养殖场本身的卫生防疫,降低了畜牧业产品的质量,已经成为制约畜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4 农村生活垃圾和农膜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龙井市农村的生活垃圾基本仍然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由于缺乏资金,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填埋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处于空白,导致农村环境日益恶化。全市农膜使用量为260t/年,有资料显示,塑料的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增长,残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残留量不断增加,会破坏土壤结构,阻碍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和生长发育,降低土壤肥力水平,造成地下水难以下渗、土壤次生盐碱化,最终导致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下降。
2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分析
2.1 农村环境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市如何建立健全完整的法律法规以防治农村环境污染还没有具体的计划。
2.2 农村居住分散,垃圾集中处理难
农村不仅地面广,而且地形差异决定了居住的分散性,对农村的垃圾物处理也是一件棘手难事。
2.3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
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财政渠道的金来源不够,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受限。
2.4 现有环境管理体系难以对付新的污染问题
农村现代化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难以对付新的污染问题。
2.5 治理模式不合理
目前污染防治没有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设计治理模式,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3 今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和措施
今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是:强化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农村饮用水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搞好农村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整治,到2012年,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节能减排达到较高水平,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具体措施如下:
3.1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体系
首先,要抓紧制订《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等方面的环境标准,规定各级政府和环保、农业等相关部门的环境法律责任;其次,要对农村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提供政策扶持,再次,要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环境法律制度应用于农村环境保护。
3.2 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首先,要大力倡导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优化农业增长方式,避免农药、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其次,要加强绿色农业栽培等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农技推广体系的重建。
3.3 创建生态示范乡镇、示范村
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一要选好点。根据乡镇现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典型开展创建。二要搞好规划。示范乡镇要编制《总体规划》,示范的村要有目标计划措施,投入特色。三要搞好结合。生态示范乡镇、村创建要与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小康乡镇、村建设相结合。四要有投入。政府要把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列为议事日程,建立专项资金用于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广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1养殖废水污染严重在广西的农村地区,农民为了增加家庭收人饲养了一些家禽。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每年养殖排放的废水大约6亿吨,早在2013年的时候,广西就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处理解决养殖污水排放问题。但是,从实际处理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农村养殖分布比较广、不集中,并且污染程度有所不同,同时农村的废水处理设施较为落后,进而增加了处理废水的难度。
1.2农药、化肥等造成污染在广西的农村,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只能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成为必然。但是,这种增产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土壤中农药、化肥的残余量必然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壤、水体的污染。
1.3生活污水污染在广西的农村地区,根据污水的形成过程,可以将生活污水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性污水,这种污水主要是指異便、厨房、洗涤等产生的污水,排放方式主要是随意排放、明沟排放等;另一种是生产性污水,这种污水主要是指养殖、工业等产生的污水,污水处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管道排放、随意排放等。
1.4工业向农村转移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土地租金、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企业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转移到农村的企业,受生产工艺、资金等因素的影响,没有过多的精力对防污进行管理,进而加剧了污染,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1.5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环境在农村,生活垃圾可以可分三种:①有机物垃圾,主要包括剩饭剩菜、蔬菜根茎皮叶等;②生活用品垃圾,主要包括玻璃、塑料瓶等;③无机垃圾,主要是指碎砖瓦、煤灰渣、渣土等。这些垃圾随意堆放对农村环境形成污染。
1.6饮用水污染在广西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排水系统较为落后,使得污水直接排人地表、附近沟渠等,并且水井靠近厕所、粪坑和牲畜圈等,当降雨量较大时,污水会直接冲入水体中,对水源造成污染。
2.加强广西农村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为了改善广西的农村环境,建立和谐农村,需要采取措施,对农村环境实施保护。
2.1加大宣传力度受自身知识水平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农民在主观方面普遍缺乏环保意识,通过宣传的方式,帮助农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广播、墙体字等方法宣传环境的重要性,帮助群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将他们纳入环境保护活动中来。
2.2优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在农村推广沼气技术,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通过将这些废弃物放置在密闭的沼气池中进行发酵处理产生沼气,维持日常家庭的生活用气,同时可以有效解决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
2.3开发低成本、高效能的技术从地理位置方面来说,广西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工业技术都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存在一定的难度,进而加剧了环境污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成本低、高效能的农业环保技术方面,广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以此解决农村环保问题。
2.4对生活污水加强防治经权威部门检测,在广西农村地区产生的生活污水中,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限值)的只有13%,而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占35%。对此,政府需要对农村环境保护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对生活污水进行积极防治,通过编制减排规划,Xf农村生活污水进行管理控制,进一步挖掘生活污水的价值。
2.5加强企业污染监管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基层政府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实施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重点监管,同时与其他部门加强合作,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监管工作。
2.6对农村饮用水实施卫生防护在广西农村地区,为了确保农村饮用水的安全,需要对饮用水实施卫生防护管理,对饮用水水源实施保护。与城市居住环境相比,农村地区较为分散,并且无规则,在饮用水采集方面,主要采用水井方式。因此,对农村饮用水进行卫生防护管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做好水井及周围卫生环境的防护管理工作。
3.结论
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核心是统筹城市农村的发展,改革土地制度、健全农村经营制度,让城市帮助农村、工业辅助农业并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让城乡公共设施和服务更加均衡化,进而推动城乡间的发展。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而城乡间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和人民的重视,其中城市整洁的环境与农村脏乱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必须强化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以避免污染的进一步扩大。分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出现的问题、原因,以便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环境污染的策略。
一、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出现的问题
(一)农村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
我国农村旱厕居多,人们没有养成淋浴的生活习惯,洗涤、厨房用水大部分是直接排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流入湖泊、河流中,污染水体质量。例如辽宁省大伙房水源保护范围内,就包括恒仁镇、永陵镇、新宾镇、南杂木镇等乡镇,人口总数超过49万,每天产生50000吨生活污水,并直接排放到苏子河和浑河中,每年排放931吨氨氮,7898吨COD。
(二)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近些年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购买能力逐步增加,生活垃圾的数量快速提高,但应该有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却不完善,经常看见很多垃圾堆占用土地,导致疾病的传播。另外农村建设很多城市填埋垃圾设施,当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时,其中有害物质就会因雨水的浸泡及冲刷而进入地下水体系,既污染环境、威胁农民身体健康,也通过肉类、蔬菜、粮食等农产品再度回归城市,造成更大程度的危害。对污染农村环境的因素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是有害、有毒、难降解的垃圾危及人们身体健康。目前农村垃圾的各类也具有城镇化趋势,一次性用品、电子垃圾的数量逐步增加,电池、泡沫、塑料瓶、塑料袋、卫生用品、尿不湿等,还有农村企业垃圾、残留化肥和农药的容器等都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其二乱倒、乱堆垃圾的情况比较普遍。因为农村缺乏基础设施,没有完善的处置、运输、收集、堆放垃圾的治理体系,所以在路埂、河塘、桥下等地方随处可以见到垃圾,甚至出现垃圾阻塞河道、占用农田的情况。
(三)农村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
我国农村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动物排泄物对环境造成污染。虽然动物的尿液和粪便能够成为有机肥料进行再利用,但因为市场波动、农村经济水平、养殖产业分布等关键性因素,大部分粪便难以得到妥善的处理,进入环境体系中变成了有害的污染物。例如辽宁省每年禽畜养殖中有4.5万吨的氨氮、120万吨COD等污染物质进入环境中。畜禽养殖污染通常包括畜禽尸体、粪便、养殖废水等几种污染。
(四)农村种植农产品造成的污染。
很多农村每年使用化肥的数量都高于国家规定的生态区建设标准。化肥施用方式以措施和条施为主,存在很明显的不规范施肥情况,在淋溶的作用下造成残留化肥的大量流失,进而污染环境,这是导致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农村农作物秸秆,直接当作柴燃烧的占70%,用于喂养牲畜的占18%,其余大部分随意丢弃或在地里焚烧,造成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农村大量使用地膜,而残留地膜率高达22%,既影响耕作、污染环境,也改变了土壤的原有结构,破坏土壤通透性,影响水肥的正常输导,进而威胁到农业种植。
二、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一)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我国长时间运行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间明显的差异,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农民、农业的扶持力度较小。大城市的飞跃式发展,使其周边农村具有城镇化特征,只能以消耗资源为代价进行发展。农村为城市供应服务及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损害生物多样性、破坏森林、土地退化等多种环境问题。在二元结构框架下,农村产业单一、小规模生产加重环境污染。而城市将重污染企业迁到农村,加剧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
(二)农村治理环境污染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
我国农村治理环境污染没有操作性、针对性强的法律,只是将其体现在地方法规及单行法中。专家学者认为《环境保护法》比较重视对城市与工业污染的治理,而忽视对农业、农村治理污染进行规范。在农膜污染方面还有一些法律漏洞。部分法律条款过于抽象化与条款化,没有制定相关的保障程序,所以缺少操作性。
(三)农村经济较差,政府忽视环境治理。
政府对于城市和工业污染的重视程度较高,投入的资金较多,没有实现城乡一体化。城市改善、提高环境通常会损害农村环境,使其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农村也没有获得应有的生态补偿。我国农村地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环境保护,很多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时,没有妥善协调好保护农村环境与发展城乡经济的关系,没有将保护农村环境提升到议事日程中,同时政府各个部门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协作、分工机制。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发展进程中,没有重视对环境保护的规划,环境基础设施较少,农村乡村、村镇的规模小、布局不集中、服务功能差,大部分村镇没有垃圾收集箱、公厕等设施,处理设施更是无从谈起。
(四)农村人口众多,保护环境意识薄弱。
农村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农民还没有建立起较强的合理运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没有维护自身权利的思想理念。随着农村与农业逐步改变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为了运用最少的劳动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进而导致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重视开发却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让环境体系变得更加脆弱。只重视经济效益而破坏环境效益,没有在农村社会中形成“绿色消费”的氛围。另外对于农村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理论研究较少,出现理念体系不健全,研究尺度不标准,轻视限制因素,没有建立起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体系,对我国治理农村污染的成效有巨大影响。
三、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策略
(一)以城乡一体化趋势为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前提。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建设新农村、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各个地区的政府更加重视城乡一体化建设,并获得巨大的成就。但我国长时间运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政府在政策与法规方面明显向城市倾斜,农业和农村逐步成为发展工业及城市的牺牲品,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存在显著的“三重欠帐”问题。现在,农村对环境进行防控与治理要以“城市帮助农村”、“工业支持农业”为理念,城市应该在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环节上对农村进行支持与投入,运用国民相同待遇、城乡产业相互促进等措施,让农民获得和城镇居民一致的文明与环境,让城乡实现持续、协调、稳定、全面发展。
(二)健全保护农村环境的立法。
《环境保护法》要根据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进行修定,如规定各级政府要大力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与使用,重视检测农业污染源情况;在使用化肥农药时要降低或防止重金属对土壤、水体的污染;防治水产、禽畜养殖带来的污染。此修订方案应尽管提高保护农村环境的力度,但保护农村环境方面的立法仍迫切的需要健全与完善。首先要细化《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则,明确此法律中和农村环保相关的、比较抽象的规则与原则,提高法律法规的操作性与实施性。其次以单行法律的形式,对农村塑料薄膜污染、噪声污染、农业和生活污染、养殖业污染、保护饮用水等方面进行规范。再次在行政程序法基础上制定出环保程序法,提高实用性并对职权行为予以规范。最后对不同部门和层次间不规范、不协调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提高立法的统一性,建立起系统、全面的农村环保法律系统。
(三)完善农民参与机制,重视对污染的监督。
面对我国目前环保机构存在明显的先天性不足,我国要建立起包括地方、中央在内的,系统、完整保护农村环境的规划与工作体系,以便体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农村环境污染所呈现的不确定性、随机性、隐蔽性、分散性等特点,环保部门要适当提高监督力度,在物力、人力方面增加监管投入。要逐步健全目前拥有的管理部门,建立起环境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环保问题的机制。农村环保协管是农村地区可以使用的新型监管手段。环保部门要按照农村具体情况,和政府部门进行积极协调,设立数量不同的农村环保协管员,以协助县级、区级环保部门进行农村污染调查,并实施取证和采样的工作为主。因为协管员对农村环境比较熟悉,可以准确掌握环境动态并将其上报给相关部门。另外也能够协助、指导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接待环保的与投诉,并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四)运用激励策略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现在全球各国降低环境污染通常采取四种模式,分别是环境补贴、排污许可证、征收环境税、环境者付费。按照我国实际情况,可以运用环境补贴的模式来处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现在我国是世贸组织成员,与组织体系制度、农村环境补贴关系最密切的协定是《补贴与反补贴方案》、《农业协定》。我国必须以上述协定为框架来制定的环境补贴的相关制度。《农业协定》中明确规定,WTO成员国可以实施农业环境补贴,既要健全农业污染补贴,可以在建设沼气池、低残留化肥农药、可降解农膜、增强土壤机制等方面进行补贴;也要对建设新能源、生产绿色产品的行为进行补贴。第一,要严格根据发放条件进行补贴,并量化相关指标。第二,要制定出操作性、科学性强的补贴监督制度,以保证每笔补贴金都应用在环境保护上。最后,仅仅单纯的补贴难以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调控措施。如以产业政策对有机农业进行扶持,构建起种子、化肥、农药的标准等。总而言之,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但目前城乡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农村面临着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种植农产品等造成的污染。究其原因,是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政府投入较少、相关法律不健全、农村经济较差、农村人口环保意识弱等问题。为此,需要以城乡一体化趋势为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前提,健全立法、完善农民参与机制,运用激励措施等策略来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城乡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健.农村地区水污染现状与对策[J].佛山陶瓷,2015,(04).
[2]喻靓.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J].民营科技,2015,(04).
[3]魏佳容.城乡一体化导向的生活垃圾统筹治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4).
在现在及可以预见的未来。农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质是农业和农村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农村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农村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农村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农村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农村生态持续发展是持续发展的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是农村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农村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农村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农村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农村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农村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农村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农村的需求。同时要求农村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农村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环境功能和农村环境问题
农村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农村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农村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农村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农村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农村环境污染可分为生活、生产、工业三大污染。从生活污染来看,由于农村很少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再加上农民环保意识的缺乏,生活垃圾随手乱扔,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从生产污染来看,农民在使用化肥、农药上缺少科学性,流失的化肥、农药和随手扔掉的农药瓶,很容易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从工业污染来看,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城镇的环保“门槛”也越来越高,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很难在城镇立足,于是转向广阔的农本文由收集整理村,也正因此,农村的环境正在不断恶化。 农村环境污染给我们的环保工作提出了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课题。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生态新农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们只有切实解决好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农村应该采取措施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