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8:16: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

篇1

目前,降低脑卒中患者发生残疾和死亡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干预[1]。本次研究特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对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以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脑卒中,意识处于清醒状态。经患者同意,将患者纳入研究病例中。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2~81岁,平均(69.37±5.94)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3~82岁,平均(69.49±6.02)岁。两组就临床资料进行对比,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的观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护理,采用5E康复护理模式。

1.3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并使用脑卒中影响量表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估

康复效果评价[2]: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91%~100%;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低于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高幅度超过18%。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脑卒中影响量表(SIS)[3]主要包括肌力、手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移动能力、沟通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情绪状态等8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值为0~100分,总分为800分。分值越高,说明康复效果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17.0软件中录入数据,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行t检验。以P

2结果

2.1康复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脑卒中功能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脑卒中影响量表总分为(486.56±93.58)分,观察组患者的总分为(597.82±92.34)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脑卒中功能评分明显更高(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就算患者有幸存活下来,也有较大的概率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功能障碍[4]。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必要性。

本次研究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护理,采取5E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5]:①教育: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病情、以及健康需求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为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脑卒中的发生原因、用药方法、注意事项、饮食控制要点、康复训练方法以及自我护理方法等。在讲解的同时,护理人员可对患者发放健康宣教的手册,并为患者进行操作示范。在日常工作环节中,评估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掌握程度低的患者进行再教育,直至患者熟练掌握为止。②鼓励: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动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聆听患者的倾诉,引用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正面鼓励,使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③工作:患者可尝试自己完成一些基本动作,如洗手、洗脸、刷牙、摇动轮椅等,家属应积极鼓励患者参与日常生活工作,使患者对自身价值进行肯定,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④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包括正确姿势和的摆放、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平衡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⑤评估: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如患者康复效果不佳,应对康复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的临床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效提高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2]张英艳.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11-12.

[3]王兰英,满都拉.床边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316-4317.

篇2

损害,是造成患者死亡和残疾的常见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病人约150万,脑卒中致残率约87%,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和健康。近几年,由于诊断及抢救等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却明显增加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为了降低致残率,本研究对比观察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的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诊治的脑卒中患者75例,男43例、女32例,年龄46-79岁,平均(63.54?.36)岁。发病5h~9h内入院,其中脑出血33例,脑梗死42例。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测确诊,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有关卒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重症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脑干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脑血管瘤破裂出血、溶栓治疗等情况的病人。将75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其中康复护理组35例、对照组40例。入院时对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巴氏指数评分、生活质量评估。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的基线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两组患者接受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急性期护理

急性期时,由于病变部位存在水肿,患者主要采取卧位。以一名护士护理一名患者的形式,采用被动运动进行康复护理。肢体功能:以健侧卧位为主,根据患者病情适时翻身,变换后用支持物垫好患侧肢体,防止关节挛缩和水肿等;被动运动:以健侧至患侧,大关节至小关节,力度及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强度、间隔及时长依患者病情而定;坐位及平衡训练:先从卧位开始,每2至3天小幅度增加角度,直至坐直;按摩:轻柔有节律,减轻肌肉和关节的挛缩性收缩。

2、稳定期护理

病情稳定后开展床上主动运动。主要包括手部训练和起坐训练。此段时间的护理应做好保护措施,以防从床上跌落,此外还应注意训练时间及强度,在病人可接受的范围内循序进行,当出现发热、气促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并做好对症处理。

3、恢复期护理

该段时间主要进行患者的语言和自理能力训练,借助必要设备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在语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口音训练材料,同时指导家属配合此类训练,保证训练时间和频率的完整性。出院后也要坚持指导家属继续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并定期随访。

4、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往往是康复护理的关键所在,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心情压抑,寡言少语,情绪焦虑,因各种原因充满悲观或恐惧情绪,此时急需护理人员的有效心理安慰和疏导。医护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来进行护理,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经护理后功能恢复良好的案例,使其增强信心,进而有助于病情的改善和护理工作的进行。

5、观察指标

对照组和康复护理组分别在入院时、入院后不同时段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本研究采用MESSS 评分、BI评分及QLI评估。MESSS评分为神经功能障碍评价方法,包括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等 7方面内容,能较全面反映病人神经功能状态。两组分别在入院后1个月和出院时进行生活质量评估,采用 Spitzer 生活质量指数量表(Ouality Life Index,QLI)进行评分。QLI 包括5 个生活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家庭支持及前景。另外还采用BI评分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6、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以均数北曜疾畋硎荆捎肧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P

二、结果

1、神经功能障碍评价

入院时两组的MESSS评分无显著差异,入院后3个月和出院时与入院时相比显著下降,且在出院时康复护理组降低更为显著( P

2、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两组出院后的QLI评分和BI评分均比入院时或入院后1个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康复护理组在出院时患者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方面的评分比对照组提高得更为明显(见表2、表3)。说明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三、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中老年脑血管疾病之一,与恶性肿瘤等构成威胁人类健康的健康杀手。幸存后的脑卒中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致残率极高,因此会对社会及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如果能及时有效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并采用康复护理来矫正功能障碍、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使患者残疾情况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这对生活和家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在起病之初便可进行体外护理。该类患者起病迅速,发病突然,在早期由于正常神经功能的丧失而使患侧肌肉强烈痉挛,这给肢体带来了很大伤害。及时的康复护理对促进侧支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是预防瘫痪肢体挛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根据患者早期病情变化,有目的地采取不同的功能性,既能保持患肢处于功能性,又可避免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更可避免不恰当的功能训练而使病情恶化。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康复过程中,不应康复训练形式及内容过度,应严格按照从大关节到小关节的、从近端到远端的顺序和原则,而不能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充分认识良好康复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这需医患之间的充分沟通和相互配合,这可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疗效和满意度。本研究也显示,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取得明显的疗效,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外,家庭支持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也有重要意义。脑卒中的患者大多有神经或肢体功能障碍,家庭的支持在患者的康复中占有关键作用。一个充满亲情、和谐的家庭,可以有限提升患者的信心,对患者的康复极其重要。患者发病后,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产生轻生的想法,加之患者及其家属专业知识欠缺,治疗病程长而使患者及家属失去信心和耐心,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康复护理期间,要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从被动护理模式逐步转化为“自我护理”模式,并使家属积极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治疗中,力争最大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万丽红,张小培等.脑卒中病人的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研究,2010(1):1-2.

[2]杨红专.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进展 [J]. 中外医疗,2011(2):182-183.

[3]藏运华,李淑景等. 三级中医综合康复对脑卒中神经和运动功能的疗效[J]. 中国康复理疗与实践,2013(8):752-753.

[4]黄胜立, 黄昭穗, 刘开渊, 等. 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人群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的临床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2):2242-2243.

篇3

【摘 要】脑卒中有很高的致死率,尽管如今医学技术发达,使其很大程度降低,脑卒中还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致残率。对于脑卒中患者,除了必要的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之外,很多患者不能有效康复在于康复护理问题。比如患者有明显的运动不便,没有对其进行按摩活动性护理,不能得到很好的康复效果。所以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正确有利的康复护理是患者增加康复机率的要点。在此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措施、研究、心理护理作综述。

关键词 脑卒中病因及类型;康复护理要点;护理进展

脑卒中以“中”为主,也就是临床上的脑中风。主要是血管疾病,因为输送到大脑的血管发生阻塞或者破损,大脑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氧,所以大脑细胞会发生萎缩甚至死亡。这会导致大脑许多神经细胞缺失不能正常工作,使身体代谢紊乱,肢体无法控制等致命性伤害。脑卒中主要发生于40 多岁的中老年,现今也有一些青少年患病,资料显示有高达75% 致残率。所以脑卒中是现临床上研究的重要疾病,对其康复护理也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 了解脑卒中病因及类型

脑卒中的发生是因为血管疾病,而血管疾病则来自于很多疾病。其中最主要的疾病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其次还有高脂血症,肥胖等;当然吸烟,年龄等因素也促成了疾病的发生。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临床上缺血性脑卒致死率最高。

2 对脑卒中康复护理要点

资料表明及时尽早的介入康复护理治疗可以减轻患者自身痛苦以及家庭负担,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是相当有必要的。

2.1 护理要点一:尽量全面评估患者自身习惯、遗传、家庭结构等社会条件

患者脑卒中发生往往是与患者自身各种因素密切相关,比如高血压患者与其喝酒、剧烈运动等不良习惯。所以对患者进行更有效治疗,对患者全面评估是不可少的。家属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也是特别重要的。

2.2 护理要点二: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短时有效的控制,包括精神方面的控制

对于脑卒中患者,势必会造成家庭经济和精神负担;所以短时有效地控制患者症状给患者自身安慰还鼓励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护理,对病情康复有很大积极意义。

2.3 护理要点三:患者康复护理

无论急救前还是急救后,患者都是处于意识模糊状态,所以患者将会影响其患者康复。一般情况下,不当的会使关节受损和血管压迫;常采用仰卧位,不时适当改变其有助于患者血液循环以及关节活动。

2.4 护理要点四:对患者进行上下肢康复护理

对患者护理讲究顺序渐进,由上至下。首先是对患者的肩关节按摩或者适当拉伸,由于患者是处于肌肉弛缓状态,活动关节将利于肢体正常代谢活动。其次对患者手臂以及手掌进行捏揉,同理可以防止患者关节萎缩等不良反应。

2.5 护理要点五:患者意识认知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受损主要是大脑神经细胞,由大脑神经支配的意识认知功能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般患者会损失部分记忆,语言能力还有意识障碍; 有目的性的康复护理刺激可以激发脑细胞再生,从而恢复一定的认知意识。

2.6 护理要点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 急性脑卒中患者各项疾病调查中出现吞咽障碍高达53%。一旦出现吞咽障碍,患者将会进食困难,从而导致营养不良甚至严重的肺炎等并发症。所以吞咽障碍康复护理是必要的。正常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舌部训练,改善吞咽功能;引导患者深呼吸咳出训练。

2.7 护理要点七:失语构音障碍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中失语疾病是发生率很高的。有三种类型:运动性、感觉性和遗忘性失语。可根据不同类型进行针对性康复护理,如运动性失语可以对患者口型训练,感觉性失语则可以用各种场景实物勾起患者语言能力,遗忘性失语反复强调事物名称,提高患者记忆能力。失语康复护理提要:尽量于患者保持面对面交流,多与患者沟通,与患者保持友好关系。

2.8 护理要点八:痉挛期康复护理

抗痉挛训练是治疗脑卒中痉挛的重要方法,往往以患者卧位不当,由上肢至下肢病理性发生痉挛。同时也可以进行起坐训练,坐位耐力训练,保证患者自主活动代谢正常。一定的中医治疗也可以康复护理比如针灸,中药等。

3 脑卒中康复护理进展

脑卒中调查资料表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有很大的程度是抑郁导致的。资料显示脑卒中抑郁患者会使自身精神状态下降,同时会引发消极观念错误认识人生观;从而加重心理压力,加重病情。所以心理康复护理将是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新方向。

患者出现的负面情绪主要是焦虑、抑郁、易冲动。所以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现状,友好热情地护理患者,尽量消除患者顾虑,有目的性地进行精神减压,稳定患者心情。当然对进行社会教育,恰当引导述说社会对其影响以及家庭对其重要性,使患者对生命充满希望,有良好的心态配合护理。

关于患者的饮食方面,要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和预防并发症护理,增加患者的抵抗能力。尤其是意识障碍患者,吞咽障碍患者,不能自主饮食;加强吞咽练习,保持适当卧位制定合适的膳食来确保护理效果。脑卒中患者往往会发生后遗症,尤其是肢体瘫痪,肢体长期不动会发生压疮;所以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进行间隙性翻身,多为患者换洗衣物床单等。并且隔时段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刻关注患者身体状况。

4 小结

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遵循早治疗早护理,注重患者自主生活能力恢复;进行合理心理治疗,使患者有信心面对疾病;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能够使其家属积极配合,然后以一定的技术水平来给患者进行按摩;适当增加患者每日卧位变换次数,给患者勤换洗衣物清洁病房,给患者制造愉悦的氛围。不断研究和发展脑卒中药物和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得到更好的更有效的护理。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2-78-03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几乎占据整个脑卒中患病群体的60%~70%。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由于老年人脑部的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所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病症,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均呈现出显著升高的态势,使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理念的日益转变,以及康复护理模式的不断更新,其超早期康复护理也被逐步应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辅助治疗。本研究以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就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等影像学确诊,并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相符合,严格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干预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68.3±7.4)岁;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1~82岁,平均(68.7±7.5)岁。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一般常规护理,而干预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1)入院12h内康复护理:准确细致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实际病情,并严格依照所获得的评估结果积极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健康宣教方案,科学的饮食干预方案以及系统的康复干预方案,同时针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所存在的负性情绪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最大限度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2)入院12~24h内康复护理:严密监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积极指导患者及家属将患肢保持正常功能位,仰卧位时应将患肢适当抬高,使上肢臂保持外旋外展状态,将肘与腕伸直在同一平面,手心朝上并使掌指关节分开,将软枕置于患侧臀下位置以防止压疮,同时使下肢处于中立位,使脚背与床面保持垂直,并将双下肢适当抬高以保持静脉回流通畅;患侧卧位时应将患臂向前伸位,使手部适当外旋至功能位,将掌心朝上并保持手指拉开状态,健侧腿屈曲超前,患侧腿微屈;健侧卧位时应于胸前放置软枕,并使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保持充分伸展,防止垂腕现象发生,同时自然放置髋关节和膝关节。(3)入院24~72h内康复护理:严格依照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实际病情积极开展功能康复训练,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首先以被动活动四肢为主,开展翻身、床上大小便、床上桥式运动或移动等相关锻炼项目,并指导其掌握内旋肩关节和内收健侧上臂等动作。而待肢体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后可逐步开始下床进行主动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应由人工辅助逐步过渡到借助康复器械,对于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应遵循适度增加和延长的原则。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神经功能康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疗效评定标准:NIHSS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或增加为无变化;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三者之和计为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采用简易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BI)进行评定,FMA最高分为66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BI满分为10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轻度功能障碍:61~99分;中度功能障碍:41~60分,重度功能障碍:40分及以下。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显著进步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6.67%和91.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6.67%和68.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干预组与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干预后的FMA和BI评分值分别为(53.69±4.25)分和(73.52±6.6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0.72±3.60)分和(61.65±5.08)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一直以来,时间始终是脑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脑动脉闭塞动物模型神经细胞的恢复与血管闭塞时间存在紧密关系。一般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初始时期,其并不是所有的脑细胞都已经死亡,存在于缺血半暗带内的脑组织往往会经历一个从可逆性缺血到不可逆性梗死的发展历程,故脑细胞会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逐步遭受到破坏。因此,如果能在发病后的数小时内积极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则能够使患者濒死的脑细胞得到最大限度的挽救,进一步缩小梗死范围,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篇5

患者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生活规律,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血压稳定;应保持良好的心境与情绪,防止情绪紧张、急躁等引发的血压升高。饮食上应该避免油腻厚味的摄入,多吃些含碘、维生素C较多的食品等,另外还要限制食盐的摄入,每日要控制在6g以下。

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如步行,保持120~160步/分钟;慢跑以心率≤120次/分为度,慢跑后休息3~4分,心率恢复正常;患者也可以步行与慢跑交替进行。但注意不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以防出现猝死。

脑卒中是常见病,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因此,有关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在已是老龄化社会的我国,绝大多数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更多患者带着残疾回家康复,他们及其家属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从研究现状来看,急性期康复的研究很多,社区后遗症期康复研究还很少。卫生部已把康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之一,而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委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而社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逐渐训练患者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存在问题分析

绝大部分患者缺乏家庭康复训练患者遗留有多种功能障碍和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依赖程度较高;部分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部分患者有负性情绪;患者的自理能力存在较大缺陷;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较差;家庭康复环境未行相应改造。

干 预

制定“家庭康复护理方案”有4个特点,即系统化、标准化、个体化、家庭化。①系统化:根据整体护理原则进行身心两方面康复护理;根据三级康复原则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生活方式指导、康复环境改造。②标准化:统一规范、措施具体。③个性化:根据病程和病情决定康复重点,后遗症期是ADL:根据患者和照顾者能力决定干预频率。规律性与弹性结合。④家庭化: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家庭康复环境的改造;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转介。

制定方案

社区护士担任干预者,康复护理理论,按照整体康复护理程序,Orem自理模式。

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及行之有效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方式对168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及护理教育方式需求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对早期康复知识的需求依次为:心理社会经济支持、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治疗方法、肢体活动、自理能力、效果评价、出院指导、时间、。98.81%的患者希望护患一对一的讲解示范,64.29%的患者希望病友的经验介绍,92.86%的患者强烈需求出院指导。结论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减少远期并发症,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回归家庭和社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护理; 调查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现有脑卒中幸存者700万例,每年新发患者约为150万例,发病率为每年219/10万人。脑卒中的致残率为86.5%[1],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达到了43.2%[2],严重了影响了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3],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16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调查,针对知识需求提出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010年共收治脑卒中的患者共168例,其中男性为96例,女7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71.5岁。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28例,高中及以下学历130例。病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或MRT确诊,符合我国脑血管诊断标准[3],同时也符合以下条件:(1)脑梗死发病1~21 d,脑出血后10~21 d,GSC>8分,生命体征平稳48 h,年龄42~78岁,有肢体功能障碍。(2)无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患,无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第二部分为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需求。包括:(1)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2)对疾病的相关认识,如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并发症、预防保健知识等。(3)对早期康复护理的知识需求,如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治疗方法、肢体活动、自理能力、效果评价、出院指导、时间、等。(4)心理社会支持,如心理支持、经济支持。

1.2.2 调查方法 采用参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评价。具体方法:选用具有年资5年以上及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统一培训,结合医生的诊疗计划,根据早期、整体、综合康复的治疗原则,应用感觉、运动的训练,打破或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以分离、协调的运动模式方法为出发点,按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特点安排治疗和训练,并依据患者的实际功能状态进行调整,并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计划。平均于病后4天开始,按照早期康复流程进行康复训练,时间为4周,1次/d,每次30 min,其余时间由家属帮助训练,效果评价在脑卒中康复治疗开始前及治疗4周后各评定1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量表)。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肢体功能评定采取MAS评分[4],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将有效问卷采用百分率表示,并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168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情况见表1。

2.2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护理对策需求情况见表2。

表1 168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 n(%)

表2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策需求 n(%)

2.3 由表1显示 100%的患者强烈需求疾病知识,82.14%~98.81%的患者强烈需求早期康复护理的时间、指导、出院指导自理能力、肢体活动、目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价。88.1%的患者强烈需求心理支持,96.45%的患者强烈需求经济支持。从表2得出结论,98.81%的患者强烈需求护患一对一的讲解示范及康复护理的处方,64.29%的患者希望病友的经验介绍,98.81%的患者强烈需求出院后的咨询。

3 护理对策

3.1 评估患者知识需求,有效地实施健康教育 对病残者按护理程序进行恰当评估。根据患者的意识、肢体活动、自理能力、吞咽功能、心理状况、结合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准确评估病情,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远期并发症为目标,有计划、目的、系统、科学的制定早期康复护理标准计划,鼓励和发挥患者的自律性、主动性,激发其参与治疗护理的积极性,使患者由被动接受治疗及护理转为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参与治疗,使早期康复护理标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3.2 因人施教,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康复知识 资料中显示,住院期间的天数、文化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预防保健知识接受的差异。因此,针对文化层次低、家住农村的患者应采取集体讲座、康复训练示范,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疾病转归及康复训练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针对文化层次中等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可采取文字教育(宣传栏、功能锻炼的处方、手册)及口头相结合的方式。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申请向医院授课。

3.3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切实做好健康宣教 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实施康复护理的重要保证。护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指导,综合的运用能力和沟通技巧,在了解患者知识需求的基础上,护理人员积极与专科医生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的方式方法,治疗期间针对患者的知识需求和接受能力,因人而异制订计划,掌握康复护理的原则。

3.4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调查资料结果显示,住院期间98.81%的患者最受欢迎,最有效的健康知识获取方式依次为护患一对一讲解示范和早期康复护理的处方,其次病友的经验介绍、出院咨询科普宣传手册、电话回访、定期返院复查的告之,这一结论说明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先锋和最具影响力。因此必须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做好入院宣教。住院期间集体讲座脑卒中疾病的发展机制,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最佳时间的选择、一对一讲解并示范康复护理治疗以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Bobath,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技术、Brunnstrom及Rood、运动学习再学习疗法、作业、语言和音乐治疗相结合的贯穿治疗。出院时根据评价结果与患者共同制定回归家庭后康复训练计划,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出院后会采取发放科普宣传的手册、定期返院复查,电话的回访以及信函等方式关注患者的康复锻炼。

3.5 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发病后,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损,神经一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多种临床并发症。加之患者往往年纪大,多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在此基础上,极易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这些并发病若不能及时处理,常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亦影响患者日后肢体功能的康复。从表1显示有64.29%的患者强烈需求预防并发症的知识,护理人员应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积极宣传预防并发症的健康教育,告之并发症的重要性,指导预防并发症所掌握的技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3.6 加强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调查资料显示64.29%的患者强烈需求脑卒中预防保健知识,应普及脑卒中预防保健宣传教育知识,及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着重了解血压、血糖、血脂以及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及时发现卒中危险因素。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及早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定期去专科门诊随访。学习脑卒中的征象和急救知识。

3.7 重视心理社会支持因素,增强患者对疾病的信心 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5],脑卒中心理社会应激使患者产生的病态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会使瘫痪肢体的自主运动及被动运动减少[6],杨杰华等[7]研究发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均不利于脑卒中患者ADL能力的恢复,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对ADL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应采取开导、鼓励、暗示、支持等方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早期康复的目的、意义,正确对待偏瘫的事实,积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解除患者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使机体调整到最佳生理状态,以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争取家属配合,从生活上、精神上给患者安慰和帮助,支持患者功能康复锻炼。在ADL训练中,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而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8]。

通过本文旨综述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情况调查,了接患者所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与家属的配合增强康复的信心,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远期并发症,有助于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89.

[2] 胡永善.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1.

[3] 郑燕红.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疗诊疗规范.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7.

[5] 毛芙敏.110例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护理研究,2000,14(4):171.

[6] 李飞,古德祥,杨淑珍,等.脑梗塞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脑血流量的关系,中华理疗杂志,1998,,21(3):150-151.

篇7

据相关报道显示脑卒中存活者中,约>60%存在不同程度机体功能障碍,其中约20%患者生活不能自理[1]。如何让这些脑卒中患者最大限度恢复生活能力,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门课题。我们对脑卒中患者加强康复护理在提高患者机能上效果明显。现将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共接诊收治脑卒中患者206例,其中男116例,女90例,患者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68.3±2.3)岁;患者中脑梗死124例,脑出血82例。

1.2入选标准 所有病例均为首次发病,经过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者脑出血;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机能障碍或者偏瘫。

1.3排除标准 排除不愿接受研究患者;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排除关节炎,各种肌病等影响感觉、运动认知的疾病。

1.4分组及护理方法 将上述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3例,一组进行常规神经内科护理,我们定为对照组;一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我们将其称为护理组。护理组康复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下面几项:

1.4.1心理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因机体功能障碍,心理上也会有很大挫败感,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给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增强疾病康复的信心。

1.4.2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①脑卒中偏瘫患者疾病早期需要进行严格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预防痉挛发生。对患者多采用侧卧,并在1 h或者2 h进行更换,鼓励患者慢慢进行坐位。②用循序渐进方法对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先进行患侧肢体锻炼,随后进行健康肢体锻炼,先进行大关节锻炼,随后进行小关节锻炼;在锻炼中注重加强患者肩关节的屈曲、外伸还有外旋运动,加强对患者手指、手腕及肘关节的伸展运动;加强对患者进行膝、髋关节的伸展运动。③对患者进行按摩,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可以对患者肌肉及关节进行挤捏,并用刷子及手指刺激患者肌肉,用冰块对患侧进行局部的温度刺激,采用触觉、痛觉、温度等各种刺激方式对患者肌肉进行刺激。

1.5评定指标 采用简化 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及改良 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分别在出院3个月对患者运动功能还有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2]。同时对患者进行1~2年的随访,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

1.6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的数据资料都输入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SPSS 13.0,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相关的χ2检验,当P

2结果

2.1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康复护理后,护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在Fugl-Meyer 运动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上均有明显优势(P

2.2并发症出现 随访中对两组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关节挛缩、废用性肌肉萎缩这些常见并发症进行对比,护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

3讨论

3.1康复护理对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加强康复护理,尤其是加强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能够让患者通过本能的肢体练习动作帮助大脑神经系统的代偿性修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防肢体痉挛,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协调的运功模式。在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Fugl-Meyer 运动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表格上,我们可以看到对照组护理出院后Fugl-Meyer 运动量表检测为(43.26±4.56)分,而护理组为(60.45±6.58)分,Barthel 指数评分上,对照组为(35.78±14.23)分,而护理组为(54.26±13.45)分,通过数字对比,能够看到明显差异。可见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自理能力。

3.2康复护理同并发症关系 脑卒中偏瘫患者最长出现一些诸如关节萎缩及肌肉疼痛这些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同患者患肢功能得不到良好恢复,长期处于异常痉挛模式,缺血缺氧等关系密切。可以说通过康复训练使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总之,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加强康复护理重视患者心理、行为,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加强康复训练,在短时间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预防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能最大限度回归社会。

篇8

结 果:干预组以上观察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病人残疾的发生,能促进偏瘫病人的恢复。(P<0.05)

关键词: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偏瘫

脑卒中在我国是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1]。尽管脑卒中的诊疗技术和抢救水平不断提高,使死亡率明显降低,但存活的患者中因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而致残[2]。这不仅使患者因劳动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痛苦,而且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如何降低致残率,减少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回归社会,是护理工作的新课题和努力目标。

1.临床资料

我科为针灸科病房,所选病人为2002年7月一2004年7月在我院入住的脑卒中病人,病例入选条件:(1)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3],并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梗塞或脑出血;(2)系第一次发病,上肢肌力在Ⅲ级以下;(3)无严重心功能不全者;(4)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5)均于发病14天内人院。康复护理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脑梗塞39例,脑出血21例,平均年龄64.8岁,平均住院天数44.1天;对照组为我院内科所收治病人60例,男36例,女24例,脑梗塞37例,脑出血23例,平均年龄61.3岁,平均住院天数40.55天;住院病人一般情况见表1。

2.方法

2.1康复护理组

2.1.1 从患者入院即给予良姿位摆放。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意识障碍Glazgow昏迷量表评分>8分的情况下,可以开始康复护理[4]。

2.1.1.1 健侧卧位:患者上肢充分前伸,其下垫高枕,肩关节屈曲。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其下垫长软枕至足部,保持功能位。

2.1.1.2 患侧卧位:保持头部舒适,患侧上肢充分前伸,患侧下肢自然伸展。

2.1.1.3 平卧位:以软枕支撑患侧肢体,防止髋关节外旋。

2.1.2 全身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指发病早期在床上做各关节的被动运动。每天2次,10-20分/次。

2.1.3 主动运动:对肢体肌力开始恢复患者则在护士负责指导、帮助其进行自主运动,提高关节运动的协调性。

2.1.4ADL训练:鼓励患者进行进食、入厕等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

2.1.5 心理支持:脑卒中思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变化称为卒中后抑郁(PSD),护士与患者交流中经常使用鼓励性言语,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6健康教育:做好评估,掌握患者病情和心理需要,及时把健康知识传授给患者和家属。

2.2内科常规护理,无以上康复指导。

3 观察指标及结果分析

3.1观察指标 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法对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估,采用ADL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采用HDRS对患者卒中后抑郁进行评定。由于康复护理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多为10天一疗程,上述指标治疗前、治疗后10天、20天、30天、40天各评定1次,并观察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数据处理用SPPS统计分析。

3.2结果

3.2.1治疗神经功能状态的变化

3.2.1.1 治疗后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变化(见表2)

3.2.1.2 治疗后简式Fugl-Meyer表的变化(见表3)

3.2.2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变化

3.2.2.1治疗后2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变化(见表4)

3.2.2.2两组病人治疗后HDRS(见表5)

4.讨论

4.1 早期正确卧位的重要性 正确卧位的目的是防止关节肢体变形,避免关节挛缩,影响以后的康复效果。卧床患者经常变换不仅能够预防褥疮而且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为以后的肢体功能锻炼提供保证。

4.2 影响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因素病变部位、性质、程度及个体因素如年龄、既往史、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患者内在因素可影响疾病预后,很多外在因素如药物治疗、护理水平、经济能力等对康复效果也有很大影响[5]。对康复的重视程度,早期康复决定康复护理的效果。

4.3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的原则以康复医学理论为依据,指导患者康复护理同时注意循序渐进。加强监护和指导保护,训练时不宜用力过猛,幅度不宜过大。

4.4 本观察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可能缺少随机化原则,但客观上由于针灸科床位比较紧张,医师根据床位情况随机将脑卒中患者收入普通内科,由此看来两组对比仍然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由于缺少康复设备,对步行训练康复措施较少,可能影响效果。

5 小结

脑卒中可导致肢体功能永久障碍,致使患者失去工作和生活能力,使社会和家庭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应努力探索降低致残率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龙洁,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198―199。

[2]龙洁,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198―199。

篇9

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了危害国人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随之而来的是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偏瘫,偏身感觉异常,丧失语言功能,共济失调等是脑卒中后后遗症的主要表现。为此,本文针对最近一年内来我院就诊的200例脑卒中患者实施了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观察康复护理对其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结果显示康复护理具有良好的效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本院治疗的首次发生本病的脑卒中患者共200例,全部病例均经过脑CT或MRI证实为脑梗塞或脑出血,全部伴随偏身瘫痪症状且符合诊断标准。将此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00例(男性66例,女性34例),年龄35~80岁,平均(68.32±3.12)岁。对照组100例(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37~78岁,平均(66.54±4.27)岁。其中,对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卒中部位、运动功能,其所接受的内科常规治疗和住院护理,和其他一般基础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于患者的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则分为早期和康复期的护理,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连贯的过程,缺一不可。

1.2.1 早期康复护理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肢置的摆放:平卧时置患者肩部于伸展位,同时垫高患者上肢及膝部,伸直腕关节翻掌向上,膝关节屈曲以防足下垂;侧卧于健侧时,患肢掌心向下向前方伸直,健侧下肢屈曲后伸,患侧则屈髋屈膝放置于健侧前方;至于患侧卧位,则应尽量避免这一,以免压迫患肢或引起窒息。②被动运动:主要包括上肢的外展外旋运动、前臂旋后运动及各个指关节的活动,下肢则包括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各项屈曲、内旋、外旋、伸展运动等。③按摩:按摩肢体肌肉可以使其得到放松,避免由于肌肉的痉挛性的强直收缩而影响各个关节的活动,同时,按摩肢体可以促进其血液循环,能够使肢体功能更好的恢复。

1.2.2 康复期康复护理 主要包括主动运动练习、起坐练习、站立练习、行走练习和上肢运动练习等[1]。各个练习的顺序和方法要严格掌握,不可盲目锻炼,只有经过循序渐进的练习,才能使得机体关节肌肉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达到预期的效果。

1.3 疗效评定[2] 对于两组患者在康复护理前和3个月疗程结束后采用Fugl-Meyer法对其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采用百分制,96~99分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功能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FMA治疗前(52.35±24.82),治疗后(86.34±23.72);对照组治疗前(51.24±20.77),治疗后(65.91±7.1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评定 数据分析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满意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大多数脑卒中患者的血脂,血糖等各项指标均较高,使得发病后发生偏瘫等后遗症的危险性增加。且发病后,脑组织内存在着一定的代偿和修复功能,及早进行康复护理能够使得脑组织获得最佳的修复时机,从而改善预后。而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是建立在如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其损伤是可逆的,其中的一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但是自发性的神经元再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实施适当的康复训练以促进这一过程。在两组病例均接受相同的药物治疗和常规医院护理等各项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待病情稳定后,即脑梗死的病例在发病后2~4d,脑出血的患者则需待病情稳定1w后,才能着手进行运动功能方面的康复训练,从而积极配合,用自己的意志和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到康复训练中,能够主动配合完成治疗过程,获得更好的效益。康复练习进行的同时也要严密的注视患者的情况,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以及循环系统失代偿表现等[2],应及时终止练习[3]。练习中的运动量也应因人而异,要灵活掌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康复护理并不仅仅是在医院内进行的,它还包括出院后的长期家庭护理运动和对其进行的包括饮食、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护理。2011年,高爱英[4]研究了观察组与对照组共120例病例,观察组接受了全面的康复护理,结果显示其运动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且本文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状态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南登. 康复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090-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疾病,存活患者受肢体功能障碍和心理障碍等因素的影响,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后期康复治疗[1]。笔者在常规内科护理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间118例PSD临床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经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检查综合分析确诊,符合尤黎明著[2]《内科护理学》中关于PSD的诊断标准。常规护理组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38~79岁,平均(48.7±9.4)岁;脑卒中病程2~25个月,平均(6.5±2.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42例,出血性脑卒中17例。康复护理组59例,男35例,女24例;年龄36~79岁,平均(48.8±9.4)岁;脑卒中病程2~23个月,平均(6.5±2.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41例,出血性脑卒中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脑卒中病程和卒中类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入院后,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全面评估病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常规内科护理[3],结合患者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和经济情况给予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1.2.2康复护理组 ①心理障碍康复:护理人员以良好的语言、和蔼的语气,耐心讲解脑卒中高危因素、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相关知识,及时纠正错误信念和错误认识,构建融洽的护患关系,以期最大程度树立治疗信心。②行为障碍康复:嘱咐家属或朋友多给予患者安慰、开导和鼓励,通过增加人际交流和适当的交际活动改善行为活动障碍,注意饮食和活动规律,积极参与患友组织的活动。③躯体障碍康复:根据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协助到主动活动”为原则制定康复方案。床上训练遵循“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先小幅度后大功能位”被动活动为主,以期维持关节活动度和防止肌肉萎缩。早期坐位训练和坐位平衡训练应从小角度开始练习,防止性低血压。站立及平衡训练以床边站立训练、坐椅训练和双杠辅助站立训练为主,练习左右转动、侧弯和前后倾斜动作。步态练习和日常生活活动练习根据患肢功能情况而定,日常功能训练包括肩关节松动运动、上肢抬高运动、腕关节背屈、掌屈、内外旋运动及拇指外展、内收及掌指关节和小指关节全范围运动及对指训练,手法宜轻柔,根据病情需要,适当给予强刺激。指导患者如何穿衣、如厕、自我训练、吃饭以及与人交流等日常活动,常规给予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30~40)min/次,2次/d;语言疗法治疗,30 min/次,1次/d。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ADL评分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NIHSS评分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4]。动态对比两组治疗前、第一疗程末、第二疗程末以及第三疗程末的ADL评分和NIHSS评分。采用HAMD评分评价抑郁改善程度,以HAMD减分率对治疗3个疗程末患者进行疗效评定:HAMD减分率≥75%者为临床治愈; 50%≤HAMD减分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9.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数据,%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校验,组内不同时点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DL评分和NIHSS评分对比

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均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第三疗程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 0.01);第一、二、三疗程末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和NIHSS评分对比。见表1。

2.2抑郁改善情况

康复护理组的总有效率96.61%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的77.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抑郁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抑郁反应具有发病隐蔽、病因多样和表现复杂等临床特征,轻微抑郁患者仅表现社会性退缩、兴趣丧失或情绪低落等[5],若诊断或治疗不及时,重度抑郁患者会产生轻生念头、厌世或自杀倾向,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脑卒中的预后。

现代医学对PS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6],在生活习惯改变和心理承受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与脑卒中后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和躯体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常规护理组结合患者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和经济情况给予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本研究显示常规护理组能够明显提高ADL评分和NIHSS评分,总有效率77.97%,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但是,在常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三疗程末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心理障碍康复能够及时疏导脑卒中患者的不良情绪,纠正错误信念和错误认识,通过护患沟通构建融洽的护患关系,以期最大程度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行为障碍康复能够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人际交流和社会活动,规律的饮食和社交活动能够改善睡眠障碍,从而提高行为功能能力。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协助到主动活动”为原则的躯体障碍康复能够维持关节活动度和防止肌肉萎缩,配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语言疗法早期促进患者康复。因此,康复护理组能够结合心理障碍康复护理、行为障碍康复护理和躯体障碍康复护理循序渐进的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本研究康复护理组显示第一、二、三疗程末分别与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 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表明康复护理组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效果明显;同时,康复护理组结合心理障碍康复护理以树立康复信心,行为障碍康复护理以提高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临床总有效率96.61%明显优于对照组77.97%,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康复护理组改善脑卒中患者抑郁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在提高患者康复信心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艳萍,王利民,杨希真,等.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80-81.

[2] 尤黎明. 内科护理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7-608.

[3] 董飞男. 康复护理干预对40例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6-47.

[4] 高建国. 神经节苷脂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5):59-60.

篇11

Influenc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nerve and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CHEN Aihong CAO Limin PEI Jingbo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Xiaosh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1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nerve and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7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ho were given the medical treatment in Department of Medicine of Xiaosh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in Hangzhou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uly 2011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38 cases of patients in either group.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given the same routine drug treatment of Department of Medicine. The patients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routine nursing and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pectively for 4 weeks. The changes of treatment compliance, nerve and body movement and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4 week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4 weeks′ intervention,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92.11% vs 71.05%) (χ2=5.60, P < 0.05). The CSS scores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26.18±5.72), (21.04±4.15) scores] obviously declined than before [(33.71±6.18), (34.02±6.54) scores], while FMA scores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34.56±6.12), (40.12±6.17) scores] obviously rose than before [(28.12±4.65), (27.94±4.61) scores]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2.41, 3.32, 2.23, 2.89, P < 0.05 or P < 0.01), and the declining or rising rate of 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2.24, 2.18, P < 0.05). The scores of daily life, material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and mental function [(33.46±5.96), (22.54±4.14), (20.84±4.12), (22.12±3.75); (28.72±5.67), (18.03±3.72), (16.25±3.72), (17.37±3.49) scores] obviously declined than before[(38.72±6.31), (27.52±4.72), (25.12±4.65), (26.72±4.46); (38.18±6.19), (28.06±4.45), (24.92±4.52), (26.91±4.92) scores]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2.31, 2.43, 2.41, 2.39, 2.93, 3.12, 3.06, 3.11, P < 0.05 or P < 0.01), and the declining rate of 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2.26, 2.22, 2.30, 2.27, P < 0.05). Conclusion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enhance the recovery of nerve and body movement of patients, raise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reatment compliance; Never function; Life quality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占全部脑卒中的80%以上,好发于中老年患者,致残率较高,50%~70%存活者常遗留神经及肢体运动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活[1-2]。近年来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肢体运动的恢复及生活质量提高中起及其重要的作用[3-4]。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神经、肢体运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康复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内科就诊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2010年的中华医学会制订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5],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等确诊,且病灶位于一侧大脑半球。②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神经及肢体运动障碍者。②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肝性脑病、颅内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组的76例患者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和发病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前两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表1 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分别予以传统的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干预疗程均为4周。早期康复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康复:掌握并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倾听患者提出的问题并耐心解释,做好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及时进行心理调整,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患者生活自理,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实施自我护理和保健,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功能锻炼,加强肢体和心理康复锻炼。②认知康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方法等基本知识,提高患者对其认知,改变患者以往错误的认识,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治疗与护理康复中。③功能康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 h后即可进行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患者卧床期间,鼓励患者积极正确地在床上进行四肢被动和主动运动,包括伸手屈肘、做洗脸动作、屈膝关节和髋关节,活动足趾关节等,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能站立后进行立位平衡训练,迈步训练及日常生活训练,把功能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④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与患者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支持,调动其主动性,调整其心理状态,促进康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干预4周后治疗依从性、神经、肢体运动和生活质量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依从性评价[6] 完全依从:治疗中严格按医嘱执行,坚持规范治疗者;一般依从:治疗中基本按医嘱执行,偶有不规范治疗者;不能依从:治疗中常不按医嘱执行,不能坚持或中断治疗者。总依从包括完全依从和一般依从。

1.3.2 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评估[7-8] 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分别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1.3.3 生活质量的评估[9] 采用生活质量测评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等四项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干预4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92.11% 比 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治疗依从性的比较(例)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 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和肢体运动的变化

两组患者干预前CSS评分和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CS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FMA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41、3.32、2.23、2.89,P < 0.05或P < 0.01),且康复护理组下降或上升的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24、2.18,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和肢体运动的变化(分,x±s,n=38)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 < 0.05,**P < 0.01;与常规护理组干预后比较,P < 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31、2.43、2.41、2.39;2.93、3.12、3.06、3.11,P < 0.05或P < 0.01),且康复护理组患者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26、2.22、2.30、2.27,P <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分,x±s,n=38)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 < 0.05,**P < 0.01;与常规护理组干预后比较,P < 0.05

3 讨论

篇12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1-0087-03

Improvement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nerve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rterial thrombosis during recovery period

GAO Wanxia1 FANG Zhihong2

1.Emergency Department, Pu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Jinhua 322200, China;2.Department of Medicine, Taizhou Enze Medical Center (Group) in Zhejiang Province, Taizhou 3180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improvement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nerve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rterial thrombosis during recovery period. Methods A total of 8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rterial thrombosis during recovery period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n=42)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n=42).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given same routine medical treatment of ordinary drugs of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the patients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le the 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course of treatment for 8 weeks. The changes of nerve, body movement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8 weeks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as well. Results After 8 weeks’intervention, the CNS scores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obviously declined than before, while the FMA scores obviously rose than before (P

[Key words] Cerebral arterial thrombosis;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Nerve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缺血性脑卒中好发于老年患者,可引起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1]。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反过来影响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对其日常生活影响较大,需予以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2]。近年来研究发现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可改善其神经、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3,4]。本研究观察了康复护理干预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均来自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内科住院治疗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制定标准[5];②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且病灶位于单侧大脑。排除标准:①以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病史;②以往有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病史。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4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相似性。见表1。两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治疗方法[6]

两组均予以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及康复护理干预。康复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康复:通过谈话交流掌握其心理特征及心理状态,并及时予以心理干预疏导调整其心理状态,引导、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功能锻炼,使其树立治疗的信心,促进患者身心的功能康复;②认知康复:向患者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改变患者以往不正确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康复护理的重要性;③功能康复: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康复锻炼,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感觉及认知功能等的康复训练。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好转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的评估[7,8] 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NS)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评定患者的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情况。

1.3.2 认知功能评估[9] 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MSE)和临床痴呆(CDR)共同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作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CNS评分和FMA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CNS评分和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两组CNS评分和FMA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或明显上升(t=2.28、2.21、3.12、2.89,P

2.2 两组MMSE评分和CDR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MMSE评分和CD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两组MMSE评分和CD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或明显下降(t=2.27、2.19、2.98、2.87,P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存在致残率和后遗症率较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的生命[10,12]。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神经和肢体运动的障碍及认知功能下降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较明显,这不但影响患者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给家庭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痛苦与经济负担[13,14]。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国内外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卒中引起颅内胆碱能神经通路障碍密切相关[15,16],主要是由于脑卒中患者缺血缺氧区神经细胞、尤其是海马区的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或凋亡,导致胆碱能神经系统通路发生障碍,其释放乙酰胆碱的能力下降,引起患者认知功能下降[17,18]。目前临床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与干预方法,因此,寻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方法已成为临床的迫切需要[19,20]。

近年来国内外对如何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及认知的恢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逐渐引起临床重视[21-24]。华小丽等[25]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中取得了较好疗效,可加快其神经、肢体运动的康复速度,并可改善其认知功能,延缓其下降幅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积极改善作用,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预后。陈必云等[26]研究也发现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及神经功能,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发现康复护理组干预8周后CNS评分下降及FMA上升的改善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且康复护理组患者MMSE评分和CDR评分变化的幅度也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可见早期康复护理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较好,可改善其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早日康复,并能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延缓下降幅度。

总之,早期康复护理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有利于神经和肢体运动的早日康复,并能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延缓下降幅度,提高生活质量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Stato S,Yamakawa Y,Terashima,et al. Efficacy of milnacipran on cognitive dysfunction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open-label study[J].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6, 60(5):584-589.

[2] De Haan EH,Nys GM,Van Zan dvoort MJ. Cognitive function following stroke and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J]. Neurology,2006,19(6):559-564.

[3] 金智妍,张秀萍. 脑卒中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康复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5,4(6):4-5.

[4] 朱建玲,廖亮华,陈树丹,等. 早期康复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7):628-629.

[5] 陈清棠.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6.

[6] 董静,陶志芳,蔡桂兰.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06,5(5):367-368.

[7] 缪鸿石. 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29-1937,93-96.

[8] 李素真,李艳玲,张凤霞.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5):826.

[9] Kronenberg G,Katchanov J,Endres M. Post-stroke depression:Clinical aspects,epidemiology,therapy and pathophysiology[J]. Nervenarzt,2006,22(5):455-468.

[10] Liu M,Wu B,Wang WZ,et al. Stroke in China:Epidemiology,prevention,and managements trategies[J]. Lancet Neurol,2007,6(5):456-464.

[11]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 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8.

[12] Joosten-Weyn,Banningh L,Vernooij-Dassen M,et al.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Coping with an uncertain label[J].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8,23(2):148-154.

[13] Hsieh Lp,Kao Hi. Depressive symptoms following ischemic stroke:A study of 207 patients[J]. Acta Neurol Twsiwan,2005,14(4):187-190.

[14] Jaillard A,Grand S,Le Bas JF,et al. Predicting cognitive dysfunctioning in nondemented patients early after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10,29(5):415-423.

[15] 刘涵,程言博,樊红彬,等. 首次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多因素相关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 15(9):29-32.

[16] 廖小平,文国强,陈涛,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1):71-72.

[17] Nys GM,van Zandvoort MJ,de Kort PL,et al. Cognitive disorders in acute strok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determinants[J]. Cerebrovasc Dis,2007,23(5-6):408-416.

[18] Lesniak M,Bak T,CzepielW,et al. Frequency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cognitive disorders in stroke patients[J]. 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08,26(4):356-363.

[19] Joubert J,Reid C,Joubert L,et al. Risk factor management and depression post-stroke:The value of an integrated model of care[J]. J Clin Nearosci,2006,13(1):84-90.

[20] 李浩,张家良,杨茂轩,等. 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4):240.

[21] Jaillard A,Grand S,Le Bas JF,et al. Predicting cognitive dysfunctioning in nondemented patients early after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10,29(5):415-423.

[22] 段建钢.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9,9(5): 423-427.

[23] 卢菊清,沈群芳,夏荷秀,等.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0):1372-1373.

[24] 王伟,薛迎红,任剑峰,等.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5): 413-414.

篇13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临床诊断标准[1]均符合脑卒中偏瘫。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5~76岁,平均52岁。脑出血有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梗塞20例。平均住院55天。40例病人均无视听及理解障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

2 护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了积极治疗和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护理。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未发生护理不当所导致的护理并发症,大部分患者经康复治疗后都能生活自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起病急、重,且有肢体功能障碍,神志清醒患者大都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表现出抑郁和悲观情绪。有效的心理疏导对患者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措施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热情接待患者,全面评估患者,了解其社会、生理、心理状况,多与其交流,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治疗信心。对需开颅手术患者,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方法及手术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并予以心理安慰与支持。要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特别是配偶,嘱其多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倾心交谈,参与患者日常生活的安排。鼓励探视,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从而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急性期康复护理

通常可以在发病后24至48小时展开急性期的康复护理,而血栓塞的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展。与此同时还要配合临床治疗,以减少继发性的神经损伤。正确的姿势的摆放在早期的康复护理中尤其重要,能预防肌肉萎缩。比如卧床姿势必须正确,并常换,俯卧位可以预防髋部和腰部屈曲。另外还要进行按摩,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减少肿胀并对肢体进行刺激。

2.3 恢复期护理

一般病后1~3周(脑出血2~3周,脑血栓1周左右)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便进入恢复期。此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训练进一步恢复功能,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软瘫期: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自助运动,逐步恢复到主动运动。注意用力平缓,尽量达到最大幅度,用力以引起紧张和轻度疼痛为度。配合针灸理疗和面部热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出现。改善期:评估患者的瘫痪情况,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为患者制定运动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可以尽早进行坐位的训练,从半坐位开始,然后从仰卧到床边坐位,最后坐到椅子或轮椅上,并达到三级平衡。继之进行站立步行的训练,让其在平地、阶梯、斜坡等不同地形接受步态训练,并指导其使用辅助器的方法以协助训练,上下台阶时注意“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则。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训练,手的功能基本上是最后恢复的,有的终生都难以恢复,应注意其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的训练,如拍球、投球、写字等训练。训练中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勿因训练过度而致脑卒中再发,同时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予以鼓励,树立其恢复功能的信心。自立训练亦是此期重要内容,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洗漱、穿衣、进食等活动,恢复其生活的信心。

2.4后遗症护理:做好患者出院医嘱,帮其制定合理康复训练计划,定期随访。指导患者和家属在家庭中进行康复训练,利用残存功能,防止功能退化和肌肉挛缩,充分发挥残余功能,同时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心理和身体的支持,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治疗效果,争取生活自理。

3 结果

所有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在本院进行康复护理,不仅使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身心的负担都得到了减轻,对自身疾病都有了比较乐观的态度,从而能够积极配合临床的治疗,对尽早康复起着很好的作用。28例患者经经7~8周康复护理后生活基本能自理,5位患者通过全程的康复护理后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仅7例患者生活尚部分或全部依赖他人。

4 讨论

脑卒中病人的瘫痪是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性的。此时脑部发生病变产生抑制,病变以下的脑干、脊髓则处于抑制释放阶段,它们产生的都是原始的、低级的属于病态模式。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治疗的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肌力训练。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预防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达到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