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辐射防范措施

电辐射防范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5 10:0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电辐射防范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辐射防范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046-02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computer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all kinds of computer security problems, making a lo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challenges. University computer security become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computer secur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uthor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to each problem.

Key words: computer security; security problem; preventive measures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应用信息管理、过程控制、辅助技术、多媒体网络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很多高校都在逐步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就是将办公自动化系统、入学报到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等等综合到一起,便于学校综合管理和运行,为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以教学科研为主的高校是计算机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基地,使用人员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学生等,各类人员对计算机运用的熟练程度、安全防范意识存在巨大差异 ,直接影响着高校甚至社会计算机及网络安全[1]。

计算机安全的定义为有多种,其中比较权威的有两种:

①国际标准化委员会:为数据处理系统和采取的技术的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显露。

②中国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司:计算机安全是指计算机资产安全,即计算机信息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危害。

本文对高校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高校计算机安全防范措施,为高校计算机安全防范提出了一些建议。

2 高校计算机安全存在的问题

高校计算机安全核心是计算机中数据的安全,其面临的威胁主要有:计算机病毒、电磁辐射、非法访问和硬件损坏等[2]。

2.1 计算机病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病毒不但会破坏正常的应用程序和数据,还可能导致计算机系统的崩溃,数据全毁。

2.2 非法访问

非法访问是指黑客盗用他人身份或伪造合法身份进入他人计算机或服务器,私自提取、修改、转移其计算机中的存储。

2.3 计算机电磁辐射

计算机硬件在运行过程中会向外界发射强大脉冲,其频率可达几十千兆至上百兆。非法人员通过截取辐射的电磁波,对获取到的电磁波进行还原,窃取相应数据。

要避免此种情况,计算机制造厂家要对计算机进行防辐射的处理,如对芯片、电源、硬盘、显示器及连接线等进行屏蔽,防止电磁波向外辐射,避免数据泄露。或者将机房屏蔽起来,或者加装信号干扰器。

2.4 计算机硬件损坏

计算机硬件损坏主要指硬盘、存储器的损坏,一旦损坏将会使得数据被永久破坏。而高校中存储着巨大的保密数据,如学生成绩、教师个人信息、科研成果等,一旦发生硬件损坏将造成极大损失。

3 计算机安全防范措施

高校在面对各种计算机安全问题,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和防范措施。利用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及时处理各类问题,确保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下面将针对上文提到的各类计算机安全问题,给出相应防范措施。

3.1 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为防止计算机病毒对高对计算机安全的侵害,需要做到加强管理、开展计算机病毒防范培训,不访问非法网站,安装指定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病毒库。打开U盘、E-mail的时候要先杀毒,不随便上传病毒、木马程序到学校公共平台,避免造成交叉感染。在重要的服务器安装硬件防火墙、专门杀毒软件和软件防火墙,屏蔽无关端口和不安全冗余程序[3]。

网络防病毒软件可以对网络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检测和阻止,防止信息的破坏。

防火墙可以对访问操作进行验证、过滤并进行授权,经授权的操作才允许进行操作,能在很大程度上阻止计算机病毒破坏、黑客非法入侵或非法访问等。

3.2 非法访问的防范措施

建立软件安全机制,切断黑客非法进入计算机系统的条件。一是建立用户标识、设置秘密登录,强化密码管理、给不同用户设立有区别的访问权限,避免其访问到不该访问的数据。二是对数据进行加密,设定访问权限,即使进入系统也会因为没有相应权限,无法访问到保密数据。三是要建立访问日志,及时记录下服务器系统和存储数据的访问、修改等情况,及时

掌握服务器和数据动态,以便后续查找非法访问者。

数据加密技术(密码学)通过加密算法和加密密钥将明文转换成密文的技术。将信息作加密处理,隐藏明文信息,保护信息不被泄露。

3.3 计算机电磁辐射防范措施

增设防辐射设备,对计算机芯片,电磁器件、显示器等进行屏蔽,或将计算机服务器存储空间加以屏蔽,或者加装信号干扰器,发射干扰信号,避免信号被非法人员接收。

3.4 计算机硬件损坏防范措施

防止计算机硬件损伤事故主要有以下方法:

(1)对重要的存储数据要做到实时备份、异地备份(可备份到专用移动硬盘),保证计算机数据被损坏时可以及时恢复。

(2)设立双机系统,当一台机器硬件出现损伤时,数据和系统及时转移到另外一台计算机,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保证数据的及时转移和系统的访问不中断。

4 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安全关系到学校本身,设置社会的安全,由于高校是知识密集型单位。必然成为黑客、甚至学生的攻击重点。为确保高校计算机安全,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及时跟踪计算机安全领域相关动态,掌握最新防范措施。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篇2

众所周知,石油钻井一般都是在相对偏僻的平原、海滩、戈壁等地区开展工作,周围没有较多的建筑,因此没有遮蔽物可言,对庞大的钻井井架来说,极容易在雷雨天受到影响。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钻井技术的日益成熟,石油钻井的设备越来越向电子化方向发展,从检测器到钻井设备,越来越多的电子器械出现在钻井井场内,这些设备在为人工施工减轻负担、增加施工效率和准确性的同时,给油气钻井施工的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一些电子设备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在雷雨天受到雷电的迫害,进而造成一系列连串的影响,破坏钻井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会带来设备损毁和人员伤亡。现阶段,很多大型钻井井场都在雷电防护措施方面缺乏经验和技术支持,没有采用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措施,甚至一些钻井井场连最基本的避雷针都没有,这些都是当前钻井工作中潜在的严重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想出应对措施,真的发生雷电事故后,只会带来施工人员的措手不及。

1 雷电对钻井设备的危害性分析

1.1 直击雷给钻井设备带来的危害。①热效应对钻井设备的影响。雷电在集中钻井设备的瞬间携带极高的雷电流幅值,这些电流幅值足够使得被击中物体的局部产生极高的温度,但是说到底,雷电只是一瞬间的打击,因此对于物体温度的影响也是局部性的。但是如果击中钻井井架的电气线路,产生的热效应就会使金属物体熔化,更严重的是熔化物的四处飞溅。②机械力对钻井设备的影响。由电磁学相关知识可知,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会产生一定的电动力与物体内部的压力,电磁力在这个过程中会对电流载体造成形状上的影响,甚至会造成输电线的弯折,除此之外,被雷电击中的物体会由于雷电产生的瞬时热量而散失水分,急速膨胀,在内部压力的驱使下被击中物体很有可能倒塌,带来其他伤害和损失。③冲击波对钻井设备的影响。由于放电通道强烈的游离气体和异性电荷,通道的温度会异常高,由此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雷电在向地面被击中物体传递热量的同时,还会在传播的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冲击波,使得周围的人员受到生理上的伤害,这就是雷雨天人们最好待在室内的原因。

1.2 雷电感应给钻井设备带来的危害。①静电感应对钻井设备带来的危害。静电感应主要是针对金属屋顶而言,在雷电释放的过程中,雷雨云会形成电荷,而金属屋顶会感受到与这个电荷相反的电荷,并且这种感应会保持一段时间,甚至在雷电释放完毕后依然存在,如果金属屋顶中聚集的电荷没有顺畅的通道得到释放,就会对屋子内部的人员造成电击伤害。②电磁感应对钻井设备带来的危害。钻井井场的钻井设备受到雷电的危害中还包括电磁感应带来的危害,雷电释放后,会在周围形成很强的电磁场,而一切处于该电磁场中的导体都会受到影响,产生相应的电流和电压,这些电流和电压都极有可能对钻井设备造成影响和损害。③雷电电磁辐射对钻井设备带来的危害。雷雨天中释放的雷电能够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辐射的频率从几赫兹到几千赫兹不等,其中,破坏力最强的雷电电磁波辐射频率为5到10千赫。雷电形成的这种电磁波会向四周产生辐射,当冲击到无法承受辐射频率的钻井设备时,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设备损失。

2 如何针对雷电对钻井设备进行有效防护

一般来说,在整个钻井井场内部的所有设备中,高度最大的为钻井架,现阶段国内外所打造的钻井架高度都在50米左右,而相比之下其他的设备再高也高不过这个高度。因此,可以说钻井架是雷雨天最危险的物体,也是雷电最容易击中的物体。钻井架又是工作人员施工时的主要场所,因此对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从直击雷、静电与电磁脉冲、雷电磁波和井场接地系统等几个方面来讨论钻井设备防护系统的建设。

2.1 直击雷防范措施。直击雷最容易击中的是钻井架顶部,因此,必须要求所有的钻井井场在井架顶部天车处安装避雷针,并对输电线路和电气线路的连接进行定期的检查,保证线路连通之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存储易燃易爆油品的油罐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保证在顶板厚度小于4毫米时,必须设置防直击雷设施,若顶板厚度大于等于4毫米,则可自己决定是否设置防直击雷设施。同时,为了防止雷电接地造成连带性影响,必须建立共用接地系统,降低跨步电压,从而减少地电位的影响。

2.2 静电与电磁脉冲防范措施。静电与电磁脉冲防范主要是针对存储易燃易爆油品的储油罐而言的。为了防止雷电通过接地传导将电流传送到储油罐中,必须把储油罐附近的金属工具、不带电金属电器外壳与接地系统相连,避免造成静电带来的油罐起火、爆炸。

2.3 雷电磁波防范措施。雷电产生的电磁波冲击主要是对供电系统、部分检测工具、测量仪器以及网络通信造成影响和损害,这些都是设备的电气化带来的潜在威胁,对于雷电磁波冲击的防范,主要是靠屏蔽的原理,利用可靠的接地系统,连接安全的浪涌保护器,来完成等电位连接。

2.4 井场接地系统的建立。首先采用多重泥浆罐来支持固定系统的电机,接着对控制整个系统的泥浆罐进行可靠的接地连接,那些流动性很强的、处于水中作业的长杆泵电机,要同时布设其接地线和电源线,采取就近原则在电源开关附近接入地网,以防施工人员受到人身伤害。

综上所述,雷电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灾害,而钻井工作又是人类开掘能源无法停止的施工项目,因此,在野外偏僻地方进行钻井工作,必须以安全为首,就雷电带来的危害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提前制定出防范雷电伤害的措施,并在第一时间实施防范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贾勇.仪器仪表系统防雷击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07).

篇3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广泛的使用着计算机,它让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与此同时,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也随着社会网络化的进展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它的出现,对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起到了严重的干扰,也给使用计算机网络来了巨大的威胁。所以在不断普及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的同时,也要加大对计算机病毒的打击力度与防范力度,给人们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一、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表现

计算机病毒,可以是一个程序,也可以是一段可执行的编码,它会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产生破坏,让计算机没有办法正常工作,甚至对其操作系统和硬盘产生损坏。而且其性质与生物病毒类似,自身有复制能力,可以粘附在不同格式的文件里,当进行文件传输的时候,病毒也会随之传播,然后在用户执行其他的程序时,病毒程序就会被激活,然后开始新一轮的破坏。

总的来说,它有这样几种特点:其一是它攻击的隐蔽性很强,它是悄无声息的使计算机受到感染,只有产生实际破坏的时候才能被人们察觉。其二是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计算机一旦遭受感染,会马上遭到破坏。其三是它传播的途径相当广。即可以通过优盘和有线设备进入到计算机内,还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及硬件传染。其四是它的潜伏期很长,在受到某种刺激之后,就会爆发。其五是产生的破坏很大,轻的会干扰计算机的运行,重的会使计算机内存储的文件与数据丢失或外泄,甚至导致系统的完全瘫痪。

而一旦计算机遭到感染,可能会出现以下的现象,第一是计算机无法顺利启动,有的时候就算用了很长时间启动了,也会不时的出现黑屏或画面定格的现象。第二是计算机运行的速度明显的降低了,比如某些程序的运行时间过长,传输文件和复制文件的时间远远超过的平时的时间,这就有可能是感染了病毒。第三是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减小甚至变为0,这是由于病毒在计算机内进行复制而占用了内存,使得用户无法存储资料和文件。第四是先前存储的文件长度与内容发生了变化,比如小的文件突然变得很大,长的程序忽然变得很短,这些都是因为感染了病毒,严重的甚至会使文件的内容变成乱码,给用户来很多不便。第五是频繁出现死机的状况,尽管初学者对计算机无法准确的运用,也不可能造成其频繁死机,那么就一定是因为计算机的系统感染了病毒,并已经受到了损坏。

二、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1、严格的管理措施

这可以说是在传播的途径上,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范。首先,不可以随意使用来源无法查明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那些盗版的软件。公司的机房和学校的机房应该禁止随意插入优盘,如果的确需要使用,要进行病毒检测,达到标准的方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其次,禁止在机房的计算机上玩游戏,因为游戏的运行环境普遍较为复杂,遭受计算机病毒攻击的可能性也很大,所以要禁止此类操作。再者,对单位和学校的计算机要设定使用权限,只针对本单位或本学校的人员开放,以防止外来人员恶意传播病毒。最后,要对计算机内的系统盘进行重点保护,防止计算机内自身的文件携病毒而发生局域网络的病毒传播。

2、建立病毒的防护体系

这一项措施,也是在病毒的传播途径上进行防范。要建立病毒的防护体系,需要在以下几个层面上采取防护措施,第一在访问控制层上进行防护,使得病毒无法深入访问计算机。第二在病毒检测层上,使一些隐藏较好的病毒及时显现出来。第三在病毒遏制层上,将检测到的病毒进行及时控制防止其蔓延。第四是在病毒清除层上,将控制的病毒彻底清理干净。第五在系统恢复层上,加强系统自身修复的能力。第六在应急计划层上,对突发事例进行及时应对。这些层面的防护措施,需要切实有效的软件技术与硬件设备的支持,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和处理。

3、严格保证硬件质量安全

对于一些用来存储企业秘密和商业秘密的计算机,其自身使用的系统和相应的硬件设备应当从商誉较好的计算机生产公司那里购买,而最好的是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机生产企业,使计算机的生产国产化和系列化,以保证硬件与系统的安全质量。并且对从外购买而来的计算机,对其系统和硬件进行安全检查之后才可以进行使用,从源头上限制和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入。

4、加强电磁屏蔽与建设计算机应急分队

加强电磁屏蔽可以阻止电磁泄漏与电磁辐射,并且有效的阻止电磁辐射类型的病毒的传播,进而保证了计算机的安全。同时建立计算机应急分队,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组建,针对一些计算机安全问题,及时处理。

5、自身安全意识的提升

要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对计算机病毒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对一些来历不明的文件不要轻易打开,也不要随意浏览一些杂乱的网站,更不要轻易接受别人从网络上传输的资料与信息。经常进行计算机病毒的检测,对发现的系统漏洞及时修复。熟知计算机感染病毒之后的一些症状,一旦自己使用的计算机出现了相应症状,在简单处理之后仍然无法使其正常运行的,一定要到专业人员那里进行病毒查杀与系统的修复。

尽管计算机的杀毒软件更新较快,但是也无法赶上计算机病毒的变异速度。我们面对着这些种类繁多的计算机病毒,一定要加倍的小心,在采取专业的计算机病毒防护措施之后,也要树立起警惕的安全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尽量的避免计算机病毒来的威胁。

参考文献:

[1]付松洁.计算机病毒类型及其防范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0(05).

[2]胡艳玲.浅谈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影响因素 防范措施

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并且将世界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变得越来越密切。网络的安全性也日益凸显,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积极研究网络中的不安全的漏洞并想办法去弥补这些漏洞从而使我们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安全性。

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所谓的计算机安全技术是指通过网络的技术应用措施和网络的管理在网络这样一个大的环境里保证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的技术。

通常计算机安全技术分为物理的安全技术和逻辑的安全技术。对于物理的安全技术是对网络设备及相关设施保护而避免破坏和丢失。而逻辑的安全包含的则是信息和数据的完整,可用和保密。因此计算机安全技术则是通过物理安全技术和逻辑安全技术的相互结合保证网络整体的完整性,并实现网络的整体运营的流畅性的技术。

2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种。分别是物理的安全技术因素和人为逻辑安全技术因素。

所谓的物理的安全技术因素是指在在自然情况下人为地进行破坏电缆、主机、服务器或者人为地拷贝资料、信息而造成的网络的中断服务或者信息泄露。亦或者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所产生的辐射,雷电等自然现象对于网络稳定性产生的影响。而人为逻辑安全因素则是人为的通过技术手段对于个人的信息资料的进行窃取、监听、损坏等行为。

2.1 物理安全技术因素

2.1.1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物理安全技术因素里最直接的因素也是最容易防范的一个因素。人为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不法分子的破坏;二是人为不重视因素。

(1)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因素。首先,它主要是指不法之人受利益的趋势不顾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对于传输网络的电缆进行盗窃行为。其次是受商业目及其他目的的影响对于信息资料的拷贝及盗取情况。

(2)人为的不重视因素。所谓的人为不重视因素一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密码的设置过于简单或者对于重要的资料采取不保护。如:对于计算机开机不加保密措施。二则是线路、主机、机房工作人员的工作懈怠及不作为行为造成对于网络维护的不及时进而使网络处于不工作状态或者直接长时间处于瘫痪状态。

2.1.2 自然因素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众多的自然现象,其中如辐射,雷电等因素。它们可以对在露天情况下的各种传输线路产生不必要的干扰,从而影响网络传输的稳定性。

2.1.3 人为逻辑安全因素

人为逻辑安全因素是指技术人员通过各种的编程软件、病毒、电脑漏洞等对于计算机造成破坏或者窃取信息和数据。

(1)非法授权访问。非法授权访问是指技术人员通过编程软件对于计算机的权限进行破解从而以低级用户的权限获取高级用户权限的资料,从而对信息数据的愿所有者的利益造成损害。

(2)病毒入侵。病毒使我们常见的一种对于电脑入侵的手段,电脑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编译却和生物病毒有着相似性,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潜伏性和破环性。一旦有病毒进入电脑程序,轻者造成电脑数据和信息的丢失重者可能造成电脑的整体瘫痪更有甚者能够对电脑内部的硬件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3)IP的盗用。每一台主机都有单一的IP地址相当于电脑的身份证,一旦被盗用则会获得较高的电脑使用权限那么电脑内的资料信息的盗用风险将会大大提高从而对电脑使用者造成重大损失。

(4)黑客的入侵。黑客是指具有高超计算机使用技术的人员进行的非法入侵操作。

黑客通过使用特定的软件或者人为编写的软件进行越过防火墙并对某一台或者某些计算机发动大规模袭击,可以进行窃取、监听监视、破坏等。黑客活动不仅仅出现于家庭用户更多的是对政府、商业机构进行大规模的入侵行动。

(5)漏洞及欺骗手段。漏洞是指硬件、软件、协议存在隐患,在攻击者没有任何授权的情况下对计算机发动攻击窃取资料的行为。

欺骗类手段是指协议本身存在缺陷可以被利用并且能在计算机中留下所谓的“后门”方便以后对于计算机信息的二次窃取或者破坏。常见的有Web欺骗,DNS欺骗等。

3 计算机网络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

3.1 对于物理安全技术因素的防范措施

3.1.1 对于网络传输线路的保护

在我们的网络传输中大部分是电缆传输露天传输,鉴于此种情况工作人员可以在以后的线路更换中采取土地掩埋和光纤传输。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偷盗者或者自然现象造成的线路传输不稳定。

3.1.2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要在生活工作中养成良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对于重要的资料进行多重加密保护并对于重要文件进行拷贝复制。必要时可以借助相应的加密文件来拖延不法者对于文件破解的时间,从而可以有充足的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3.1.3 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认识的加强

对于拥有大量服务器的公司来说首先要做的是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的控制,让所有的工作人员意识到工作岗位的重要性,要求工作人员按时检查输送线路及服务器和主机的运行情况,做到有各司其职,有错必究。

3.1.4 对于人为逻辑安全技术因素的防范措施

(1)密码的多样性。在设置密码时可以将密码设置的长一些复杂一些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权限的轻易破解。

(2)病毒查杀软件的安装。对于病毒的防范自然而然是安装病毒杀毒软件目前较好的付费杀毒软件是卡巴斯基,免费的杀毒软件有金山毒霸等,它们可以有效的避免病毒进入系统对计算机的资料进行窃取活动。

(3)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最早的计算机技术之一,可以有效地筛选主机与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这种技术可以较为容易的阻挡黑客的攻击,从而保护资料和计算机的安全。因此大力发展防火墙技术成为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任务之一。

(4)漏洞监测。虽然目前计算机中仍旧有着许多漏洞,但是如360等软件都开展了漏洞监测功能,通过全盘漏洞的搜索可以监测出计算机中的高危漏洞并通过补丁对于漏洞进行修复从而可以达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的。

4 结语

计算机技术无时无刻不在进步,但是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漏洞也在不断被发现,只有我们时时刻刻的做好防范准备,从自然环境下硬件到计算机运用的软件进行层层把关才能真正实现我们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c)-096-02

感染科是各种传染病聚集的科室,疾病种类繁多。在感染科工作的护士,不可避免会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被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比在普通病房更大。在这些环境中,由于多种危险因素的存在,易导致护理人员受到损伤,现已成为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为提高我科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降低职业危害,现将其防范措施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感染科21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8.6岁;工作年限

1.2传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2.1生物性因素各种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消化道传播的疾病、血液传播性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1]。由于收治患者均为传染病患者,均为病原菌携带者和传播者,病原微生物易通过口鼻腔致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有介入性导管的放置,病原菌还可以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疾病。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传播病原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1.2.2化学因素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护士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有引起咽喉炎、职业性哮喘的危险[2],特别是戊二醛、甲醛等挥发性消毒剂,可引起各种损害,对人的皮肤、眼睛、呼吸道、胃肠道刺激非常大。环氧乙烷、乙醇、甲苯还能诱发细胞突变,并具有累积效应。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发生;某些医疗器械损坏所致的毒物外漏,如体温计水银、血压计损坏时造成的汞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对机体的损伤等。

1.2.3物理性因素护士工作经常受到辐射、触电、烫伤、噪音等危害。尤其是护理实施放射诊疗患者的过程中,应避免放射线的危害,大多数护士不具备放射物理学知识。

1.2.4其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心理压力过大、精神高度紧张使之神经中枢严重失调。同时长期处于工作繁重、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站立时间等因素对护士的身心有着极大的影响。

1.3防范措施

1.3.1加强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和教育树立职业安全理念,增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推行标准预防,即假设所有人的血液等体内物质都有潜在传染性[3],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洗手时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

1.3.2加强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在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可使用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以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对于挥发性消毒液,要加盖密封保存[4]。

1.3.3防辐射对电离辐射要尽量避免X线照射,穿防护铅衣,在无法躲避时尽量使身体不进入直射线中,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

1.3.4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舒畅、愉快的心情,注意休息,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最好培养一些个人兴趣与嗜好,如感到工作压力过重时,应注意给自己选择一个释放压力的途径,寻求可倾诉的对象,适当发泄自己的情绪,以缓解内心的压力。

1.4方法

对我院感染科21名护理人员分别进行规范化职业危害培训及防范措施的重要性讲座,同时调查在过去工作中有过职业损伤的人员及因素。

2结果

我院感染科21名护理人员,有过职业损伤的共16人占76.2%,其职业损伤因素分析,见表1。

表1感染科16名护理人员护龄及职业损伤因素分析(人)

感染科16名护理人员有过职业损伤,其中工作年限

3讨论

在工作中与传染病患者接触是护士面临的一种风险,但只要使用合适的感染控制技术,遵循良好的个人卫生原则,提高感染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给予相应的制度支持,将防范措施制度化,并给予技术指导,就能把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是严重威胁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而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是促进护理队伍稳定及护理事业发展的前提:①加强防护知识的宣教,增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②加强护理人员的卫生保健监测,保证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对医疗废弃物不能乱丢乱放,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一旦不慎被带血针头刺伤,应立即对伤口进行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丙肝疫苗,并随诊3~6个月。③教育护理人员重视洗手环节,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及防护措施。当手或其他皮肤、黏膜表面被血液及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彻底冲洗,摘除手套后洗净双手,督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5-6]。④坚持做好空气消毒。选择高效、广谱、低毒的化学消毒剂,消毒剂的配制浓度要准确,防止过量,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⑤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建立和谐医院,积极投身于护理工作中,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提高,护士也应关注、爱护自己的健康。在我们与患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的纽带,达到让患者健康、让自己健康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滕倩倩.护理职业损伤的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 4(8):59.

[2]申翠香,李学琴.使用戊二醛应采取保护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2,21(5):230.

[3]吴丽军.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4]徐荣贵.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M].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7.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