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灾害防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市地处山区,丘陵与山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3%以上,地质环境脆弱,地层岩性复杂,地质构造发育,盆地、阶地内膨胀土广布,地质灾害类型较多,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属省重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根据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全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4263.11km2,占国土面积的15.65%;中易发区面积6857km2,占国土面积的25.17%;低易发区面积10239.49km2,占国土面积的37.58%;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21359.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8.40%,高出全省18.9个百分点。特别是受“5·12”地震及近两年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隐患急剧增加。目前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851处,以滑坡、崩塌、泥石流隐患为主,威胁全市22851户、94311人及78991间房屋、39所学校和多处重要工程设施的安全,潜在威胁财产损失已逾26亿元,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异常严峻,防治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将认识和思想统一到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精神上来,认真做好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于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标任务
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统一部署,全市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一,大力开展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搬迁避让工作,要结合《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0—2020)》整体部署,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将具备搬迁条件的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全部搬出,最大程度的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二,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第三、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三、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一)加强调查评价。目前,全市已有七个县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工作,汉台区、城固县、洋县、佛坪县要主动与省上沟通,争取上级支持,尽快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工作,并将调查与评价成果作为县(区)人民政府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依据。在科学详查的基础上,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抓紧编制完成市、县《市“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面指导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按照《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安排,优先将受威胁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实施避险搬迁。对于搬迁安置点选址,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保新址避开和消除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对象的审查工作,切实做到应搬尽搬,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科学开展工程治理。对一时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快开展工程治理。地质灾害治理要与基本农田保护、小流域治理、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规划相衔接,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工程应遵循和贯彻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筑节能等理念。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加强争跑项目并做好指导监督;交通运输、水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和建设单位要对交通干线、水利枢纽、输供电输油(气)等重要设施及军事设施周边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安全。
四、健全群测群防网络
(一)提高群测群防水平。按照陕政发59号文件要求,在县建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的基础上,其余各县(区)必须在三年之内达到“十有县”标准。县、镇两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鼓励基层社区、村组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每年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基层站、所工作人员、群测群防员的防灾知识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
(二)完善监测预警预报网络。要在今明两年内建立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网络。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要尽快投入使用,勉县、略阳、宁强县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须在今年年底前投入运行,其余各县(区)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要实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相关信息共享,建立健全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对城镇、乡村、学校、医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加密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通过联合监测预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三)全面开展动态巡查。要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经常性巡回检查,每年要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并将排查结果及防灾责任单位及时向社会公布。县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乡镇隐患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导,对基层难以确定的隐患,要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核查确认。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范能力建设
(一)严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要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要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评估,在矿产开发利用之前,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要配套地质灾害防治治理工程。有关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时,应进行规划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避开危险区域。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要主动与驻汉各地勘单位协调沟通,争取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指导,建立与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提高地质灾害防治队伍水平。市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发挥市级专家库的作用,加强对县、镇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的检查指导,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等防治工作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于政策倾斜,要按照行政国土面积和地质灾害严重程度合理配备基层国土资源所人员编制。
(三)提升地质灾害应急能力。要根据辖区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重视应急队伍的组织和建设,保证相应数量的技术人员;按照《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陕政办函〔2010〕142号)要求配置必要的应急车辆、通讯和监测设备,形成软硬件齐备的高效应急工作机制;要及时组织应急调查和落实抢险队伍,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做到“出得去、查得清、报得出、靠得住”,最大限度的消除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强化地质灾害防范。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大力支持和推进镇、村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预警、转移避险等应急能力建设。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镇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要安排专人盯守巡查,并适时组织应急避险演练。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要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遇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及地震灾害发生时,要组织力量严密监测灾、险情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紧急情况下,镇级人民政府、基层群测群防组织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在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避免造成人员伤亡。
(五)深入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教育。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和技能演练;县、镇级政府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区地质灾害情况,切实增强灾害防治及抢险救援指挥能力。
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
(一)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专群结合、群测群防;谁引发、谁治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各县(区)、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三峡大学;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三峡分会
出版周期:半年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宜昌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二、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
截至目前,通过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措施,全县原有的36处地质灾害点已减少至34处。
1、滑坡。全县共有22处,即中型1处,小型21处。
2、地面塌陷。全县共有5处,均为小型。
3、崩塌。全县共有6处,均为小型。
4、泥石流。全县共有1处,为小型。
以上34处地质灾害点的具体分布情况见《县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一览表》(附表一)。
三、灾害威胁的对象、范围
1、滑坡、崩塌可能发生点(块段)低处的固定居民、采矿工人、路过群众、建筑物及其它财物。
2、地面塌陷可能发生区域上部耕作与居住的村民、放养的牲畜以及建筑物。
3、可能被泥石流冲击的公路、农田水利设施、农作物、过往群众以及建筑物等。
四、灾害重点防范期限、对象
5至9月份,是地质灾害防范重点时期。全县34处地质灾害点均纳入本年度的防范对象。其中,根据全县地质灾害点的实际,鱼岳镇北街社区文庙山滑坡、鱼岳镇南门村四组狮子山采石场崩塌、鱼岳镇南门村五组白云山采石场滑坡、县自来水厂梁家山周边崩塌、陆溪镇铜山村二组陈家湾矿区不稳定滑坡以及高铁岭镇临江村二组滑坡等6处要作为全县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对象。
五、防治措施
1、强化宣传力度,增强防灾意识。县国土资源局、各相关镇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颁布日等重要纪念日,采取拉横幅、贴图片、开动宣传车广播等多种形式,向人民群众宣讲地质灾害科普知识、防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提高人民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一、引言
山洪灾害就是由于大范围的在山丘地区降雨由此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引起的灾害。这种灾害给人民的经济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失。近些年来,由于特殊的灾害天气和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各地区的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时有发生,使很多的人民受到伤害,财产、设施和环境被破坏的情况非常严重。山洪所带来的灾害已经成为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种类,为我国的防洪减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山洪灾害最常见的形式是溪河洪水,会导致山塘、水库的溃决。滑坡会导致植被、山体失去原有的模样,泥石流兼有洪水和滑坡的双重破坏作用,会使城镇、村庄等被掩埋。
二、山洪灾害防治重点
山洪灾害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季节性,大部分的山洪灾害会发生在6到8月份,发生时经常会伴随着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等灾害,成灾的速度非常快,往往会发生公路中断、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等悲剧。只有对山洪灾害进行防治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及时对强降雨情况做出预报,对水情和雨情做出预测,对预测结果要向相关的防灾害部门进行报告,使相关部门可以早做准备,尽最大的努力减少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损失。
(一)暴雨计算
在计算中可以假设洪水和暴雨的频率相同,然后依据制定的频率在当地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流域进行洪水和暴雨的计算,对于各防灾区域所在的流域进行暴雨计算分析,对相应的断面要进行洪水暴雨计算分析,要充分的掌握各断面的不同频率的洪峰水位和洪水流量等。计算时要采用目测和概化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确定河谷的形态,对得出的计算结果和关系曲线进行分析。
(二)洪水分析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洪水的形成因素也不同,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位置进行不同的分析,这里主要以博州的洪水成因进行分析。博州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位置比较特殊所以形成了特殊的降水特点,有降水区域分布不均匀,降水规律变化大的特点。根据统计的数据得出形成洪水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山区降雨量大,山前容易突然降雨导致的洪水突发现象;第二点是天气变暖,气温突然升高,积雪和冰川融化的水形成了洪水。在博州境内,大部分的河沟都属于山溪河沟,纵向坡度很大,岸边很少有植被生长,融水和暴雨很容易汇集成洪水,使平原区域遭受洪水的伤害。经过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绝大部分的洪水都是由暴雨形成的,冰川融水形成洪水的几率很小。但是,由于暴雨的到来会导致天气的温度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冰川融化形成另一种类型的洪水,两种类型的洪水就对受害区域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三)危险区等级划分
山洪灾害作为一个综合性较高的系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与山洪灾害的发展及危害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降雨、地理环境等多方面都将涉及到山洪所带来的灾害。在我国国内可以将山洪灾害危险区划分为三个区域,山洪灾害一级区、山洪灾害二级区和山洪灾害三级区。山洪灾害一级区是山洪灾害的大区,反应了我国自然情况与经济情况的最重要的差异,山洪灾害二级区也是山洪灾害区反应主要影响山洪灾害的因素,即地形、社会经济和气候方面山洪灾害区域的分异情况。山洪灾害三级区对山洪灾害发育、实际情况和防治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的反应。每个省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山洪灾害的危险区进行等级划分,在划分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划分出真正适合自身的危险区等级。
(四)预警指标
山洪的预警指标有很多中发方法,可以主要分成理论和经验两种方法。其中理论方法包括经典水文理论法、土壤饱和度和降雨量关系法、通过水流量反推法、暴雨临界曲线法等。经验法包括统计归纳法、内插法、比拟法等。在我国的山洪灾害区大多数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资料和算法,预警系统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所以,在山洪灾害的预警工作中要加强对预警指标的研究。预警指标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山洪灾害检测预警指标方法的确立、已掌握资料的使用与累积、修订相应的预警指标、对专业技术的加强与培训等。只有加强了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对山洪灾害预警的指标进行确立,进一步提高山洪防治工作,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保护。
三、安全评价体系
山洪灾害防治的安全评价要通过山洪灾害的实际情况产生的,要对山洪灾害的生物防治、防灾工作、减灾工作、水土保持等多方面工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各地的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进行评价出不同标准和等级。找出山洪灾害防治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为顺利的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健全山洪灾害防治的安全评价体系可以让各地区山洪灾害防治部门对本地区山洪灾害防治的实际情况和安全水平进行充分的掌握,可以根据目前的管理状况对整个地区的防治工作进行总结。根据安全评价体系得出的结论,相关部门要对管理出现漏洞的地方进行有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调整,要尽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山洪灾害的发生,尽全力减少国家和人民的损失。安全评价体系有效的将救灾转换为防灾,为建立科学的山洪灾害防治系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安全评价系统首先对减灾、防灾工程安全进行评价,减灾和防灾工作对保护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减灾防灾标准越高得到的保障也就越高。但是,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标准的减灾防灾工作,要制定适度、科学的工作内容,必须符合自身的经济情况和国家的发展需求。其次,要对非工程措施进行安全评价,工程措施对山洪灾害防治有着决定性作用,面对灾害时的管理能力在非工程措施上得到了良好的体现,这主要包括了对预警系统的监测和防灾预案的制定等方面。在山洪灾害到来时,完整的预案从容的面对灾害,更好的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预警系统进行监测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信息。再次,要对水土保持进行安全评价,水土保持可通过减少淤积和保土固砂工作有效的减少了山洪灾害发生的情况。合理的安全评价对治理山洪灾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山洪灾害调查技术
对于山洪灾害的调查要由统一的部门进行组织,在确定了调查目标、任务和内容后和范围后,确定调查路线和方式,利用合适的技术对山洪灾害进行调查。小流域的出口位置为排水区最低点,对于调查周围的山丘、村庄等具置进行标注。要对各流域进行命名,名称要简单方便辨别,最好遵循当地的叫法。划分后的流域发生了形式改变要及时进行标注,如果河道的汇流性质发生改变要及时提出修改建议,对流域内的重要设施或村落要重点标注,设置相应的关注点,在山洪灾害到来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各流域的土壤进行调查并分类,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制定不同的山洪防治计划。对土地利用进行核查,对实际情况发生改变或工作对照图上没有的土地进行标注,对于难以到达的地区要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走访和谈话进行熟悉,尽快完善自己的工作对照图。只有充分的掌握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才能做好山洪的防治工作。工作结束后要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要精确的画出所调查地区的所有村庄、河流和山丘。对于需要进行山洪防治的地区、山丘和河流进行重点的标注,需要进行保护的村庄等在工作对照图上要体现出来,为今后的山洪防治工作打下基础。
五、结束语
山洪灾害对我国人民和经济的影响非常严重,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山洪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了不可挽回的伤害,给我国的减灾防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山洪防治工作者一直以来都在克服困难进行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只有对山洪灾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工作才能更好的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注:第一作者宋刚福系第二作者罗丹丹的导师)
参考文献
[1]王凯博;高保玲;李洪滨;王金龙;张景平.博州山洪灾害防治对策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2012.1(5):289-294.
[2]王文川;和吉;邱林.我国山洪灾害防治技术研究综述[J].中国水利,2011.1(3):35-37.
(一)部分镇对于该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一是有的还没有组织召开2013年地灾防治专项工作会,对2013年地灾防治工作还没有进行部署;二是有的还没有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三是有的还没有编制2013年度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应急预案;四是有的对专(兼)职监测员管理不到位,部分监测人员电话不畅通,素质较差,责任心不强。
(二)部分防灾措施落实不到位。一是部分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没有编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二是有的《预案》公示上墙制度没有落实;三是有的监测人员的监测装备没有落实到位;四是部分隐患点没有设立监测点;五是监测记录不规范。
(三)个别隐患点需作应急处置。一是新乐镇铜鼓村木姜岩危岩隐患点。该隐患点上几个巨石已悬空,随时有下滑的可能,危岩下的6户16人和房屋42间随时会有生命财产安全,对巨石应作应急处理;二是白节镇青风村新瓦房滑坡隐患点。该滑坡体上排水沟堵塞严重,严重影响水沟的截排水功能,同时该滑坡体上罗玉生户房屋后侧有巨石悬空,随时有下滑的可能,对排水沟和巨石应作应急处理。
二、整改情况
(一)区国土资源分局排查工作小组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当地政府作了汇报,部分镇政府已及时组织召开了2013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项会议,并对参会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二)对于预案公示上墙制度还没落实到位的,区国土资源局正积极对每个点的撤离路线等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汇总,统一制作公示牌;监测人员装备问题,区国土资源局已落实资金进行统一购买下发;隐患点没有设置监测点的在国土资源所的指导下已逐一进行设置;监测记录不规范问题,区国土资源局已向市国土资源局汇报,市国土资源局已统一印发了监测记录本下发到各监测点,规范监测记录。
三、工作建议
(一)在6月底前都还没有召开2013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项安排布置会和突发地质灾害演练的镇,建议区政府进行通报,并责令其进行整改。
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的高考试题,一般会选择具体的事件作为案例,以分析某一突发事件的成因设计问题,命题特色明显。解题中考生首先要把握住考查的目标,是什么自然灾害?然后回忆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或危害,推测防御措施。突破方法在于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准确分析,找出试题中灾害的分布特征、推测其产生的自然与人为原因,说明其可能产生的危害与相应的治理措施。
遇到“自然灾害与防治”类试题,要有正确的分析思路。要把具体的灾害放到中国或世界自然地理背景之中分析,孤立地分析会导致答题不全面。如地面沉降的问题,需要与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状况相联系;城市内涝问题,需要与我国目前的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容量相对降低联系;地面塌陷,需要与工程建设不当相联系;煤矿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既需要联系自然特征,又需要联系目前中国能源需求的增加。
二、分类解答
近几年“自然灾害与防治”类的高考地理题常见的设问主要有三种类型:成因(自然、人为)、影响(正面、负面)、措施(生物、工程、技术),其中关于自然灾害成因的考查方式最多。自然灾害就高频考点而言,以下两种题型和考法最多。
(一)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以某地的地质灾害事件为切入点,考查“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这类考题要从题目给出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结合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由问题找对策,如采用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以下是地质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1)形成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2)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3)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③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2.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1)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枚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2)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造成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3)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的地区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3.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
(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2)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3)在中、上游地区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补给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能引起泥石流的暴发。
例1(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图1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二)主要水文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我国危害最大的两种水文灾害有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灾害,其中洪涝灾害是造成我国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答题要牢牢把握洪涝灾害的答题思路,即从“天、地、人”三个角度综合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而西高东低的地形地势特点又决定了我国河流自西向东流的水文特点,因此东部季风区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加上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洪涝灾害严重,而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乱砍滥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围湖造田,使湖泊对干流的调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我国东部海岸地带同时还受台风带来的风暴潮的影响,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又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以下是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措施的分析思路:
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
(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涝治理措施的分析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对黄河的洪涝治理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的洪涝治理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例2(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2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参考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题思路】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我国雨带移动规律判断其气候成因。第(2)题,结合A、B两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方面,从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可总结得出措施。
三、能力测试
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②灾害强度的差异③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2.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关于其灾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D.很难确定
读“自然灾害与中国奶牛业发展示意图”(图3)。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草场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雪灾、火灾直接损毁草场资源,对奶牛业的发展没有影响
B.草原雪灾、旱灾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对草场资源没有影响
C.草原鼠害、虫害通过破坏草场资源,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
D.草原病害、酸雨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影响
4.关于我国奶牛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过度放牧,使奶牛数量增多,促进奶牛业的发展②乱采、乱挖,导致鼠害猖獗,制约奶牛业的发展③奶牛业的过度发展,会加剧草原人为灾害的破坏④影响奶牛业发展的因素有草原灾害、社会化程度、奶牛品质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读长江流域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图(图4)。据此回答5~6题。
5.从图中看,长江流域1950-1990年间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
A.1954年、1990年B.1989年、1990年
C.1954年、1983年D.1967年、1971年
6.长江流域成为水文灾害多发地区的人为原因是()
①滥伐森林②围湖造田③位于我国经济核心地带④位于季风气候区⑤东部临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7~8题。
7.洪水前的某湖泊图层与洪灾期的图层相叠加,可以()
A.分析洪水灾害的成因
B.预测洪灾期结束时间
C.了解洪水淹没范围
D.计算洪灾损失
8.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利用GIS可以进行()
A.预测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
B.了解灾情状况
C.分析地震危害
D.计算灾害损失
9.图5为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分别说明A、B两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10.图6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2.C
第1题,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灾害强度越高,导致的灾情越大。第2题,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则损失绝对数大,对减灾防灾投入大则抗灾能力强,从而大大降低灾害影响程度。
3.C4.C
第3题,草场自然灾害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均有影响。第4题,过度放牧会损毁草场资源,从而影响奶牛业的发展;乱采乱挖破坏草场,制约奶牛业的发展。
5.C6.A
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1954年、1983年。第6题,结合选项可知属于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①②③。
7.C8.B
第7题,洪灾期湖泊面积大于洪水前湖泊面积,因此可了解洪水的淹没范围。第8题,GIS的主要功能是空间数据分析,分析地震危害、计算灾害损失并非是GIS空间数据分析的范畴。
9.(1)多分布于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一、目标任务
今年我镇地质灾害抢险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属地为主,全力抢险”的原则,坚持“防、抢、撤”相结合,夯实责任到人,形成完善的防灾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已确定的28处地质灾害点安全度汛,其中大型8处(包括省级重点滑坡体5处),中型9处,小型11处,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一)西北沟三组学校屋后泥石流
(1)泥石流简介。西北沟三组学校屋后泥石流左起学校上梁埂,右起大沟槽,长300米,宽200米,深3米。居民及学校集中居住在西坡根下,居民区的北部有一条小支沟从山中流出,沟口狭窄,沟很陡,沟内直至半山腰均为石坎梯田耕地。2000年坡面崩塌物及泥石流冲毁沟内梯地,冲积扇前锋已达村边,属沟谷型泥石流。
(2)、危及范围
该地质灾害点威胁住户19户191人(其中完小1所,师生136人),75间房屋,耕地70亩。
(3)监测方式
主要监测降水量大小。主要诱因为高强度降水,危险性标志为降雨强度变化。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抢险组织机构:镇联村领导负责人李敏,包村干部负责人邵强;村支书颜昌美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现场监测责任人陈斌、王兆印;王兆印为信号员,同时负责筹集防灾物资并负责存放和保管。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锣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泥石流右侧的亮子沟口安全地带撤离。
(二)西北沟朱家大院子滑坡体
(1)滑坡体简介
滑坡于西北沟内1km处左岸斜坡上,左起老虎沟后梁,右起沙档北沟口对面梁埂,长200米,宽300米,深2米。公路从左岸斜坡坡脚下通过,公路坎上为居民点。2000年8月17日连阴雨天发生长150m,错坎高3m的裂缝,滑坡体上3间房屋倒塌,8间房屋变形,石坎垮塌。
(2)危及范围
该灾害隐患点威胁28户126人,房屋130间,耕地30亩。
(3)监测方式
采用大地变形位移监测,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及宏观地质调查。主要诱发因素是降水和人类生产活动,危险性标志为裂缝活动。
(4)防范措施
①、成立组织机构:联村领导负责人李敏、包村干部负责人邵强;村主任蔡略宝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朱普学为监测人,经常检查巡视;蔡略宝负责筹集防灾物资木桩、编织袋、砂石,朱普学负责防汛物资的存放和保管;信号员为朱普学。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锣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滑坡体对面的北沟撤离。
(三)金星村三组木沟泥石流
(1)泥石流简介
泥石流位于金星村木沟,木沟下部段河床宽阔平坦,沟内修了石坎梯地、仅在沟北坡根修了仅能流水的水沟。人家居住在沟内**和进沟1.5km以上的沟道两边斜坡上。此泥石流仍处于不稳定状态,逢大雨即发生活动。泥石流沟长3km,泥石流汇水面积2.5km2,沟坡降240‰,沟内流向200°。属中型沟谷泥石流。
(2)危及范围
威胁泥石流右侧及沟内11户38人,34间房屋,65亩耕地。
(3)防范措施
①、组织机构:乡包村干部负责人王辉:村主任鲁荣安为第一责任人,纪昌忠为监测人员,雨天监测、汛期24小时值班,随时提供险情信息,信号员为纪昌忠;汛期必须日夜值班,随时提供险情信息。
②、一旦出现险情,监测员立即报告责任人,并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哨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一旦险情发生,沿陈先毅上院撤离。
(四)大河村二组大沙挡滑坡体
(1)滑坡体简介
大河村二组大沙挡东起至梁梗,南至河边,西至梁梗筋,北至山脚,长300米,宽400米,深1米。
(2)、危及范围
危及23户157人,房屋80间,耕地35亩。
(3)、防治建议:由村上负责尽快将坡脚住户在汛期撤离至安全地点搭建帐篷。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抢险组织机构:联村领导张斌,包村干部负责人樊栋林,大河村村支书樊鹏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落实现场监测责任人张彩霞、叶涛雨天监测巡视;信号员张彩霞、叶涛;汛期必须日夜值班,保证汛期期间信息畅通。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哨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滑坡体左侧陈家湾安全地带转移。
(五)磨沟村二、六组周家坡滑坡体
(1)滑坡体简介
磨沟村二、六组周家坡滑坡体东起至河沟,南至柏树梁梗,西至大梁,北至大槽,长1200米,宽1000米,深2米。
(2)、危及范围
危及33户151人,房屋133间,耕地140亩。
(3)、防治建议:由村上负责尽快将坡脚住户在汛期撤离至安全地点搭建帐篷。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抢险组织机构:联村领导**昌富,包村干部负责人宋奇富,磨沟村村主任操世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落实现场监测责任人操世主、**怀玉、操和文为雨天监测巡视;信号员**怀玉、操和文;汛期必须日夜值班,保证汛期期间信息畅通。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哨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屋后梁和枫沟口安全地带转移。
(六)**村四组桑树梁滑坡体
(1)滑坡体简介
**村四组桑树梁滑坡于**村四组,于2010年8月发生裂缝20厘米,深度2米。该滑坡体是在2002年集体改良土地取土留下的土坎。
(2)危及范围
危及坡脚3户11人,房屋7间(其中二层楼一座)。
(3)防治建议:由村上负责尽快将坡脚住户在汛期撤离至安全地点搭建帐篷。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抢险组织机构:联村领导石宏安,包村干部负责人曹忠,**村村主任宋奇益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落实现场监测责任人童声祥为雨天监测巡视;信号员童声祥;汛期必须日夜值班,保证汛期期间信息畅通。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哨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蔡克强院子安全地带转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
镇政府成立应对地质灾害指挥部,镇党委书记王维政同志兼政委,镇长宋登魁同志任总指挥长,黄涛、李同平、方久峰、石宏安、**昌富、李敏、张斌同志任副指挥;郭立斌、周衍玉、周万明、王磊、朱武、吴子怀为成员。主要职责是:检查督促各村各单位预防地质灾害措施,任务落实情况;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协调,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处置灾情。指挥部下设工程抢险组、医疗救护组和卫生防疫组、紧急救援组、治安保卫组。
1、工程抢险组:组长由镇长宋登魁同志担任,以镇防汛突击队成员为主,租赁挖掘机、农用车负责抢挖滑坡山石,抢救生还人员,抢保财产,修**路等。
2、医疗救护组和卫生防疫组:组长由分管卫生的副镇长担任,卫生院干部为成员,负责抢救伤员,喷洒消毒剂,帮助受灾地区防止传染病流行,监测饮用水水质和食品卫生。
3、紧急救援组:组长由镇长宋登魁同志担任,民政、财政干部为成员,负责调配救济物资,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做好群众安置。
4、治安保卫组:组长由镇派出所长担任,派出所民警和交警为成员,负责处置突发事件中的交通安全,确保道路畅通,加强宣传法律法规,加强巡逻,做好受灾区域治安管理,保护抢险顺利实施。
(二)严格值带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完善值带班制度。为确保全镇上下信息畅通,做到有险即除,镇政府完善值带班制度,由党委书记和镇长担任总带班,带班分别由副科级以上领导担任,值班每班2人,每班时间为1天(早8:00至次日早8:00),依次类推。各单位、各村必须24小时有人值班。各监测点监测人雨期必须加强监测巡视,随时提供险情信息。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情况,以及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综合分析预测:2008年我县地质灾害仍以河湖(水库)灾害即路桥堤坝水利工程地质灾害为主,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汛期(一般在5一9月份,具体灾害发生情况将受降雨量影响),主要地质灾害发生地点为淮河干、支流沿岸,部分危险区段与历年发生水害区段基本相同,灾害类型以路桥堤坝边坡失稳为主。其次是特殊岩土体灾害、地质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产生地面沉降等缓性地质灾害,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深入,此类灾害的危害性也将随之加大。各类矿山企业,尤其是采石场应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操作,防患于未然,防止滑坡、地面塌陷和危岩崩坍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防范重点和防范期
淮河以南重点防范区域是马城镇(大杨家、禹庙北官山),荆涂风景区上洪村,灾害类型以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采空塌陷)、不稳定斜坡为主。淮河沿岸重点防范区域是淮河干流及支流水系堤坝,灾害类型以渗漏、崩塌为主。
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为上述区域内重要交通干线以及行人、住户、农田等。
重点防范期为5一9月份。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有关乡镇政府要将本行政区域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并注明联系方式。对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工程建设单位将监测、预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当地政府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各乡镇要切实按照《2008年度蚌埠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一是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是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治理工作。三要认真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组织制定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抓好落实。要制定每个危险区(段)和隐患点的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险情,相应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做好相应的抢险救灾工作。四是加强宣传培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监测和预防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落实地质灾害监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五、突出重点,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2015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预计我镇今年汛期(3-6月)总降雨量约720-800毫米,比常年偏多2成,降水集中期在6月中、下旬,汛期结束时间为7月上旬。
二、2015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主要发灾区域预测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和有关资料反映,结合我镇地质环境特点分析,XX、XX、XX是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高发地区。XX镇湾坡煤矿的地表极易发生因暴雨诱发的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矿渣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原XX线王坑路口段公路沿线要预防山体滑坡、崩塌灾害。河堤、水库要严防管涌。同时,须严防各类建设工地不规范施工造成地质灾害事故。
(二)主要发灾时段预测
主要发灾时段为3-9月,其中4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地质灾害高发时段。大面积、长时间、集中性降雨,是导致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因此,在强降水时期,特别是小时降雨量达到20毫米时要加强预警工作。
(三)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测
1.矿山:矿山企业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面塌陷;造成山体陡坡,形成山体滑坡和崩塌。
2.坡脚开挖、切坡建房地带:破坏山体原始应力平衡,当汛期来后,雨水渗透到坡体内,造成坡体下滑。
3.因地质构造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地带。
三、防灾措施
我镇每年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XX村石壁冲、王坑冲山顶、山田村天子山、XX村四组以及XX村上林山等严重地质灾害区(点)。针对我镇具体情况,今年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深入宣传,提高广大干群的防灾意识。要认真落实地质灾害宣传工作,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杜绝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要通过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向广大干群深入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和地质环境管理的各种知识,重点宣传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危险性,普及汛期灾害防治的基本常识,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治的意识,增强防灾能力。
(二)加强领导,强化工作责任。为确保全镇防灾工作顺利开展,镇政府成立由镇长XX同志任组长、党委委员、武装部长XX同志、党委委员、副镇长XX同志、副镇长XX、镇长助理XX任副组长,土地办、农办、民政所、安全办同志任成员的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X兼任办公室主任。要把防治地质灾害、减少灾害损失纳入镇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各行政村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状,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制订相应的防灾方案,落实专人专点监测。同时从大局出发,树立有备无患意识,服从统一指挥、统一调配,保证防灾抢险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三)贯彻落实"三项制度".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险情巡视制度三项制度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行为准则,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责任体现。结合我镇的具体情况,严格按照"三项制度"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我镇编制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进行逐项落实和完善,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出现险情时,及时做好人员迁避、紧急疏散、应急抢险和灾情速报等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09年,我县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巡查和值班制度,乡镇(街道)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向省厅争取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的用地指标,加大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力度,完成了和平镇方家庄卞阿兰家后山滑坡隐患点和龙山街道川步村古山庵48号泥石流隐患点的工程治理。“莫拉克”台风期间,和平镇吴村法海寺后山发生一起泥石流、和平镇周坞山村张培江家后山发生一起崩塌、白岘乡三洲山村10省道茅山段发生一起山体崩塌共3起地质灾害事件,但均未造成人员伤亡。去年,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
二、2010全县地质灾害趋势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崩塌主要发生在公路沿线陡坡、矿山陡崖,且以岩质为多。滑坡一般发生在采矿、修路、建房等形成的人为削坡处,岩质、土质均有,以土质为主。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以土质为主。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我县西北部地下采煤区,均为冒顶型塌陷。地质灾害多与地下采煤、开挖坡脚、削坡过陡和爆破振动等人为因素有关。
我县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白岘乡、槐坎乡等低山丘陵区,及西部二界岭乡、泗安镇、林城镇、小浦镇等低山丘陵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煤山溪流域、杨岭涧流域、长桥涧流域、合溪涧流域及东庄流域。我县地质灾害隐患分布还与雨带分布有关,主要分布在北川——顾渚——尚儒和北川——桃花岕——诸道岗——周吴两个雨带范围。
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为:
1.尚儒——新民——顾渚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煤山镇北部新民、邱坞、楼下和尚儒等村,及水口乡西北部顾渚村“农家乐”开发区,面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重点防治区的56.3%。地质灾害隐患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共威胁人口48人,威胁资产约91.5万元。区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为坡麓切坡处及5处泥石流沟谷。
2.三洲山——白岘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白岘乡西部三洲山、白岘、凤凰亭等村,面积10.88方公里,占所有重点防治区的22.04%。本区包括3个中易发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共威胁人口93人,威胁资产约147万元,主要威胁坡麓和采空区村民的安全。
3.川步村重点防治区。包括龙山街道川步村“农家乐”开发区,面积7.47平方公里,占所有重点防治区面积的15.13%。本区包括2个中易发区,区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和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地段为坡麓切坡处及泥石流沟谷。目前主要有2处泥石流隐患,均为我县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人口33人,威胁资产约53万元,威胁矿区和沟口村民的安全。
我县的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春雨期、梅雨期和台风期,是防灾的重点时期。春雨期降雨强度虽不大,但连续不断且持续时间长,易发生地质灾害。梅雨期降雨集中,且持续时间长,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台风期降雨强度大,易出现暴雨天气,是地质灾害多发期。
三、2010年汛期气候预测
据县气象部门分析预测,2010年我县天气的总趋势属气象灾害偏重年景,属于气候异常年份,有较明显的区域性气象灾害(洪涝、高温干旱、台涝等)发生,强对流天气、雷暴灾害与高温明显。预计汛期(5~9月)总雨量比常年略偏多,为730~820毫米,系统性、连续性降水较多,梅汛期降水相对集中,入、出梅时间接近常年,入梅日6月13日,出梅日7月7日。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多于平均年份,影响台风个数偏多,有2~3个。
针对今年预测的天气趋势分析,总的看来,今年汛期突发性和密集性恶劣天气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四、2010年重点区段的防灾措施
经调查分析,我县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这11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性差,潜在危害大,是XX县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1.白岘乡三洲山村茅山施泉生屋后滑坡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三洲山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8′03″,纬度31°07′29″。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为中型。该滑坡隐患原始坡度较陡,滑坡长约30m,宽约100m,边坡高约90m,残坡积层平均厚2m,面积3000㎡,体积6000m3。该滑坡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2001年6月12日曾在前缘发生小量松散物坠落,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4人6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前缘溢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150m西岕村委的预定避灾地点。
2.白岘乡白岘村丁岕匡根宝屋后滑坡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白岘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9′26″,纬度:31°07′21″。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原始坡度较陡,滑坡长约30m,宽约60m,边坡高约80m,残坡积层平均厚2m,面积1800㎡,体积3600m3;该滑坡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属牵引式土质滑坡隐患。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35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前缘溢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滑坡体以北100m村户预定避灾地点。
3.白岘乡访贤村化树岕刘法根屋后地面塌陷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访贤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0′7.6″,北纬31°6′25.5″。类型为地面塌陷,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7850㎡,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现今变形迹象主要为2000年8月2日刘法根等村民房屋墙体出现裂缝,地面也出现开裂。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4人3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是封闭采煤井巷,定期、汛期24小时简易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塌陷区以北2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4.槐坎乡十月村青东符卫潮屋周地面塌陷隐患点
位于槐坎乡十月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40′06″,纬度:31°03′32″。类型为地面塌陷,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5m,面积31400㎡;该地面塌限隐患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1958年1月5日符卫潮由于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出现局部塌陷。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0人48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为封闭采煤井巷,禁止影响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塌陷区以北200m村户。
5.槐坎乡东风村东风岕沈仕英屋周边地面塌陷隐患点
槐坎乡东风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9′28″,纬度31°05′39″。类型为地面塌陷。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17600㎡。该地面塌限隐患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小型,险情等级中型。1958年1月5日沈仕英等村民房屋墙体出现裂缝,地面也出现开裂。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7户25人56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为封闭采煤井巷,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塌陷区以南300m村户。
6.夹浦镇父子岭村春光饭店后山崩塌隐患点
位于夹浦镇父子岭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55′02″,纬度31°09′20″。类型为崩塌,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地形陡峭,崩塌体长约10m,宽约20m,边坡高约60m,残坡积层平均厚1m,面积300㎡,体积400m3,该崩塌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2001年7月10日曾在前缘发生小规模岩块崩塌,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1户23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裂隙加大加深,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国道向北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北侧100m村户。
7.锦鹏石英有限公司矿山滑坡隐患点
位于洪桥镇范湾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2′17.0″,北纬30°57′52.0″。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地形陡峭,滑坡长约200m,宽约100m,边坡高约16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20000㎡,体积60000m3,滑坡体呈半圆形;该滑坡隐患系扩壶爆破采石形成坡脚临空,属牵引式岩质滑坡隐患。1999年7月15日在采矿过程曾在坡面上发生小规模碎石块滑落,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矿区25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道路快速撤往西北侧公路边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8.小浦镇高地村黄泥山岗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小浦镇高地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9′48.1″,北纬31°03′12.8″,类型为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U型,沟宽10-3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532km2,松散层平均厚1.5m,估算规模18000m3。2006年7月8日堆弃矿碴曾发生侵蚀,形成众多细沟。低易发,引发因素持续降雨。威胁矿区6人11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矿碴体出现裂缝、沟内突现隆隆声。防治措施勘查治理,清运矿碴,进行坡面绿化,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侧村委的预定避灾地点。
9.龙山街道川步村长桥涧94号后山沟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龙山街道川步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0′17.9″,北纬31°04′05.7″。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小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V型,沟宽5-1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137k㎡,松散层平均厚1.3m,估算规模4000m3;该隐患曾在2006年7月8日暴雨中,沟口出现少量泥砂堆积,该隐患目前沟口开发农家乐,不确定人流较多。低易发,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1户4人7万元及农家乐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防治措施为禁止沟口扩建简易营业房,加强监测,适时辅以排导措施,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侧1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10.龙山街道川步村古山庵牛坞岕48号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龙山街道川步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48′30″,纬度:31°04′43″。类型为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V型,沟宽5-3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124k㎡,松散层平均厚2m,估算规模12000m3。2006年7月8日沟道局部遭受侵蚀,沟口有少量碎石泥堆积。低易发,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7户29人46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西北二侧1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11.和平镇吴山村法海寺后山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和平镇吴山村。2005年后,山体承包给当地农户,由于农户开山种植茶叶,导致山体覆盖层原始稳定性受到破坏,多次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2009年在莫拉克台风中,3条沟中一共发现10条坡面型泥石流和一条沟谷型泥石流。发生了多处小型土体崩塌和6处坡面型泥石流冲沟。3条沟中有大量泥石流堆积物,再次发生泥石流的危险性为中等,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1户5人20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人员必须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五、加强管理,提高整体防范能力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乡镇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报县国土资源局备案。落实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包括监测、预警预报、人员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防灾预案,认真组织实施。民政、建设、水利、交通、气象、旅游、教育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自己的职责做好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要建立完善的县、乡、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预警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责任人,把防灾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到责任单位和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竖立警示牌。积极开展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要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我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标准化建设,促进防灾机制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力争完成“十有县”建设任务。
3.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四项制度”:
(1)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气象、电视台等部门,积极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预警预报信息要通过当地电视台向公众。
(2)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速报工作。速报时间:国土资源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在1小时内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可直接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在4小时内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可直接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速报内容:负责报告的部门应根据掌握的灾情信息,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已采取的防范措施及防治工作建议。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3)汛期值班制度。国土资源管理等部门和乡镇在汛期要安排专门人员全日值班,值班电话要保持畅通。县地质灾害应急电话白天:6205175,夜间6202254。
(4)险情巡查制度。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对本区地质灾害进行检查。要密切关注各级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对可能发生强降雨和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指导、协助乡镇人民政府、群众自治组织做好隐患点巡查、监测,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并向县政府或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交通、水利、建设、旅游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巡查,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要及时采取措施。
4.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要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在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灾情,要立即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5.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业主实施治理工程,对公益性治理工程应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所在乡镇组织治理,其经费纳入县、乡镇财政预算。在易发区的建设项目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要督促企业制定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全面完成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概述
在人类历史中,伴随人类社会的,不仅仅只有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有各种各样的灾难。这些灾难为人类历史留下的是一页页触目惊心的篇章。从这种意义上讲,防灾减灾是人类成长过程付出的代价。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高,事故与灾害发生的概率与规模也随之增大。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害给全球人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灾害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剧,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各种灾难一次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唤起世人对它的重视,防灾减灾是人类社会防灾的永恒的主题。加强防灾减灾研究和防灾减灾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是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严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1.1基本概念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的或人为造成的,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与现象。
防灾:是指尽量防止灾害的发生以及防止区域内发生的灾害对人和人类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但这不仅指防御或防止灾害的发生,实际上还包括对灾害的监视、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
减灾:减灾包括两重意义,一是指采取措施减少灾后发生的次数和频率,二是指要减少和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项产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1.2防灾减灾基本原则
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灾害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如下。
尽可能预防――运用技术预防措施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控制损失――加强新技术开发应用,提高承灾能力。
控制诱因――使用高技术性能材料,提高监控调控技术水平。
消除隐患――改善技术环境,提高防灾意识。
应急反应――提高装备水平和救灾能力。
2.灾害的类型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要产生各种各样的灾害。联合国公布了20世纪全球十项最具危害性的战争外灾难,分别是:地震灾害、风灾、水灾、火灾、火山喷发、海洋灾难、生物灾难、地质灾难、交通灾难、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的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防灾方法。
(1)按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
在我国发生的重要的自然灾害,考虑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可归纳为七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灾种。
气象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干风、黑风、暴风雪、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旱灾等。
海洋灾害:包括暴风潮、海啸、潮灾、海浪、海冰、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洪水灾害:包括洪涝灾害、江河泛滥等。
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火山、矿井突水突瓦斯、冰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地震灾害: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砂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以及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诸方面。
生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流行性传染病等。
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2)按自然灾害形成原因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不仅受着地球自身运动和变化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受太阳和其他天体的作用和影响。实际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取之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但是,自然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太阳队地球辐射能的变化,地球运动状态的改变,地球各圈层物质的运动和变异已经人类和生物的活动等因素,时常能破坏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3.防灾减灾对策
现代科学观点人为各种灾害就个别而言有其偶然性和地区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它们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和规律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先进技术,在满足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使用功能的同时,提高其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
3.1 防灾减灾基本原理
灾害的形成有三个重要的条件,即灾害源、灾害载体和承(受)灾体,因此,要防止和减轻灾害的损失,就必须改善这三个条件,其主要措施是:消除灾害源或者降低灾害源的强度;改变灾害载体的能量和流通渠道;对受灾体采取预防和保护性措施。
3.2 防灾减灾的总目标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综合运用工程建设与法律、行政、经济管理、教育等手段,提高减灾能力,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加强灾害科学的研究,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及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促进现代化技术在防灾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因地制宜实施减灾对策和协调灾害对发展的制约。
在重大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防灾灾情的扩展,避免因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保护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条件,增强全社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
3.3 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鉴于目前的灾害形式,要有效地防灾减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灾害监测,包括灾害前兆监测,灾害发展趋势监测等。随时监测各种灾害,特别是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灾害发展情况。这些措施的减灾效果是很显著的。
灾害预报。对潜在灾害,包括发生时间、范围、规模等进行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这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减灾措施。
防灾,即对自然灾害采取避防性措施,这是代价最小的且成效显著的减灾措施。
抗灾,指对灾害所采取的工程性措施。
救灾,这是灾情已经开始或遭灾之后最紧迫的减灾措施。当重大灾害发生时,快速准确提供灾情信息,是紧急救援所必须掌握的资料。必须制定有效地救灾预案并常备不懈,方能取得明显的减灾效果。
灾后重建,准确的灾情评估是灾后重建最主要的依据之一,而灾区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恢复,也是主要的减灾措施。
参考文献:
我办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道路沿线和切坡建房处,主要分布在姚高村、古林村、殷白村、汪溪村其成因为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高外,还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在降雨集中时期,雨日多、雨量大、暴雨频繁、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易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
道路沿线山体崩塌,切坡建房等灾害点,是我办地质灾害预防的重点,重点防范责任单位为各村委会。
具体职责分工:
1、河堤塌岸、管涌、水塘重点防范单位责任为街道水利站、各村委会。
2、道路建设切坡造成的崩塌、滑坡等重点防范责任单位为公路部门、经发办。
3、农户切坡建房,防范责任单位为各村委会。
以上责任单位在汛前要对上述防范重点进行严密巡查,发现险情及隐患要及时排除,确保安全度汛。
(一)各村委会要按照办事处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强对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办事处成立了地质灾害防灾领导组,成员如下:
组 长:__
副组长:__、__、__、__、__
__、__
成 员:__*、__、__、__、__*
__ __ __
领导组下设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主任由__兼任,办公室设在街道统筹办公室。
(二)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大众的防灾意识,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的人群要强化宣传,大力普及如何鉴别地质灾害及其发生的前兆,预报和避让地质灾害,减少和防止其危害知识,促进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的了解的认识。
(三)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编制防灾预案。
(四)加强对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坚持群防群测,群专结合,落实有关村、组的责任,完善监测网络。
各责任单位要在危险区段设立警示牌,对处在活性滑坡体的居民,要动员其避让。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险情的巡查制度,特别是已知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要注意发现危害大的新的发灾地和险情地。对隐患点尚未形成灾害的初期,防灾人员要进入临灾应急工作状态,当灾情发展到警戒值,防灾人员应立即救灾、抢险,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二、明确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一)开裂滑坡。
(二)村湖淌地陷。
(三)库区两岸共17处地质灾害,主要是因水库形成,长时浸泡形成不稳定山体滑坡和岩崩。
(四)矿山开采区域,主要因采矿形成大面积采空区,造成地陷、滑坡或泥石流。
(五)南线公路、“王渔”公路一线山体滑坡。
以上地质灾害点汛期(五至八月)和冰雪解冻期(二至四月)为多发季节,在这一时段各区域所在村和主管单位必须进行重点防范。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一)乡人民政府成立以乡长官守国同志为组长,副书记林茂荣、副乡长徐可贵同志为副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乡社会事务办公室,由钟裕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李启林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各地灾点防治所在区域村委会为责任单位,村委会主任为具体责任人;隔河岩库区滑坡防治责任单位为乡移民工作站,其分管领导为领导责任人,移民工作站站长为具体责任人;矿山开采区地陷、滑坡、泥石流以及公路沿线等地质灾害防治,其责任单位为乡经济发展办公室,其分管领导为责任领导,经发办主任为具体责任人。属人为活动所诱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进行防治。各责任单位要对所属区域进行全面检查,落实防范措施。
(三)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各责任单位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灾救灾意识;国土资源部门对重点地灾点区域农户要发放避险明白卡;教育部门要做好学生防灾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中心要利用广播电视进行防灾预案知识宣传;移动通讯部门要利用手机短信及时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各责任单位要对已出现地质灾害点设立固定警示牌(尤其是公路、人行路两旁)。
(四)认真落实对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工作
各责任单位对重点地质灾害点必须落实专人进行监测,发现灾情后两小时内必须上报,上报电话固定为,其监测所需经费由乡人民政府根据各灾害点实际组织落实;各责任单位要将监测人员名单以及联系电话上报乡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便联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五)完善修订抢险救灾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