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5 15:25: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地下水污染防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43
1 引言
风险控制就是人为地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把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难以承担的后果。
2 政府风险控制对策
2.1 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处力度
采用法制手段倒逼矿业开发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污染控制研究是一种传统的对由企业造成的污染的控制措施。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造成地下水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较小,某些地区甚至出现包庇污染企业的现象。政府部门应牢记“两山论”,切实把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基本环境质量作为自己的责任,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处力度。
2.2 对地下水水质状况进行严密监测
由矿产开采带来的地下水污染,政府有责任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实时检测,并向民众公布相关数据。近年以来,媒体对于地下水污染的曝光越来越多,也反映出政府对地下水状况的监控不到位的问题。对于矿产开采区,应针对其开采区域科学布设地下水监控站点,实时检测,并做好向民众公布的工作,PM2.5数据的可以作为最好的例证。
2.3 积极探索地下水污染治理新途径
“谁污染,谁治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但除少数大型企业专门设立污染治理部门外,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对污染治理研究的能力,政府应积极探索地下水污染治理新途径。政府自身对污染的治理也缺乏专业性,因此,可积极引导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将“谁污染,谁治理”转变为“谁污染,谁买单”,既能降低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又能使污染得到专业性治理。
3 企业风险控制对策
3.1 矿产开采企业要树立起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责任心
随着人们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关注加深,政府对地下水污染企业惩处力度的加大,企业不能再“有恃无恐”,矿产开采企业要树立起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责任心,加大对安全环保部门的资金投入,及时革新防控污染的工艺,采用最新技术防控开采过程中污染物的泄漏。
3.2 企业要加强对生产系统的监控
矿产开采企业要对生产系统实施密切监控,对污染物泄漏的现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开采企业对现有设备工艺,要严格管理,对于易出现污染物泄漏的薄弱环节要加强监控,对于跑、冒、滴、漏,要加强管理,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消除或控制,防止地下水污染,取得环境效益。
3.3 企业内部建立起防治地下水污染的责任制
在矿产开采中,对于容易造成污染物泄漏的薄弱单元,要建立起防治地下水污染的责任制,实施专人专管,专人专控。企业领导要从思想上对地下水污染防治重视起来,把该任务与生产工作、安全工作等置于同等地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排、评比、奖惩。
4 社区风险控制对策
4.1 社区要对地下水污染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社区的宣传工作:第一,使民众了解掌握必要的地下水污染的相关知识,提高用水安全意识;第二,排除或降低民众对于地下水污染的恐惧心理,使民众知道地下水污染虽有可怕之处,但并非不可治理;第三,使民众增强维权意识,发现地下水污染的现象,要及时反应,与政府、社区形成联动,及时控制污染。
4.2 社区要对所在区域内地下水污染相关情况进行调查
社区要对所在区域内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状况进行调查,对周边企业生产工艺中存在污染地下水的风险进行掌握,对污染的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具有社区特点的关于地下水污染防控的档案资料,方便社区宣传工作,为地下水污染的防控提供帮助。
4.3 社区要担任起地下水污染防治中联络、协调的角色
地下水污染现象一旦发生,社区要积极担任起联络、协调的角色,做好民众意愿的收集和反映的工作,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掌握,为政府和企业开展地下水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
5 个人风险控制对策
5.1 增强个人自身对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意识
地下水污染的防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不只是政府、企业等要采取相关措施,每个人都要从心里提高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意识,无论是政府公职人员,企业工作人员,还是市井百姓,都要补上地下水污染这一“课”,真正使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做到全民参与。
5.2 增强个人良好环境享有权利的维护意识
在我国,许多法律都有对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的相关内容做出规定,如《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等。目前,对于地下水污染,公民仍缺乏维权意识,这也是地下水污染防治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为了加强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控,构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综合防控体系,一定要增强个人良好环境享有权利的维护意识。
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缓。从国外经验来看。世界各国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比如美国,1972年通过的《洁净水法》、1987年的《水质量法》、1991年的《国家监测系统》等等。除了法律,美国在一些具体的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方面也规定得非常具体。以水井为例,美国要求水井必须离开化粪池系统、动物饲养场和地下储物罐等污染源若干英尺,水井的拥有者必须在井口周围保持一个50英尺的清洁区,让所有有害物质远离水井等等。
然而,治理地下水污染,并非易事。地下水不同于地表水,一旦污染物进入合水层,治理难度极大。除了资金成本,还有一个时间成本。地下水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内,缺氧、温度低、无光照、流动缓慢、水交替周期长,一旦受到污染,污染物、水和介质问的相互作用过程很复杂,恢复周期长。因此,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在“防”。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侧重点在“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处理。
加强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源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加快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划定和建设工作,尽快开展多尺度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的污染防治区划工作,确定地下水污染重点治理区、重点防控区及一般保护区,并定期严格地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环境执法检查督察。
严格控制污染地下水的城镇和工业污染严格防止污废水管网渗漏,控制城镇生活垃圾对地下水的影响。对于已污染地下水的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要及时开展顶部防渗、渗滤液引流、地下水修复等工作;加强重点行业环境监管,对于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事件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
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污染对由于农业面源导致地下水“三氮”超标的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地下水污染较重的平原区,大力推广科学施肥,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 筛选典型地下水饮用水源区和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工业场地,积极开展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工作,切断废弃钻井、矿井等地下水污染途径,防止污染物通过废弃井进入地下水。
就在10月28日,环保部、国土部与水利部联合召开了《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新闻会,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根据一项多年调查统计,公布了大致状况。
地下水质呈恶化趋势
陶庆法在新闻会上介绍,从2005年起,先后启动初步调查,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淮河流域的地下水污染。涉及面积44万平方米,采集和检测地下水样品1。2万多组,以重金属、“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微量有机物为重点调查对象。
陶庆法说:“中国地下水水质堪忧,主要城市及城镇周边地区地下水普遍检测出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但超标率较低”。
虽然“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检出率较高,表明主要城市及城镇周边地区普遍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但陶庆法表示,超标率较低,其中珠三角地区的铅、砷检出率达到45。7%、39。1%,超标率并不高。
11月6日召开的“2011年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国家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在会上透露,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仍然严重,20%的水质为不宜饮用的劣Ⅴ类。
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比较各地的水质,“南方优于北方、山区优于平原、深层优于浅层”。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评价:全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有37%的面积达不到三类水质标准。2009年,京、辽、吉、沪、苏、粤、琼、宁8省份641眼井水质检测显示,符合三类的占26。2%,四到五类水(较差―极差)占73。8%。
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明确提出“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中国环境污染防治已经初步实现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开始进入防治并举、系统管理的新阶段。
三部委预计,2015年年底前,中国将完成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估工作,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深入分析地下水污染成因和发展趋势。到2020年,对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实现全面监控,重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高,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基本建成。
被综合性污染
在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看来,中国华北地区的浅层水的污染问题也非常突出。
2009年,北京市平原区枯水期监测了322眼地下水监测井,除汞和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未检出外,其它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姜文来团队当时根据全国2293浅层地下和1601个深层地下水监测点监测资料,分析得出结果:在浅层地下水中,我国地下水较差―极差占55。8%,优良―良好占44。2%,除西南地区优良―较好以外,其他地区都是较差―极差,“特别是华北地区较差―极差高达65。11%”。
而在深层地下水中,优良―较好占57。9%,较差―极差占42。1%,尤其是中南、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较差―极差占54%和53%。中国总体来说,深层地下水优于浅层地下水。
姜文来表示,“总体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优良―较好地下水占51%,较差―极差占49%,两者旗鼓相当,我国地下水水质不容乐观”。
中国水利协会资深专家李贵宝同样认为,“我国地下水状况不容乐观”!2010年,国土部和水利部对全国182个城市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水质监测点总数为4110个。结果表明,水质呈较差―极差级的监测点占全部监测点的57。2%。与上一年比较,全国主要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状况,其中呈变好趋势的城市分布在华东地区,水质呈变差趋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
而著名环保组织NGO“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也表示:“在中国华北平原,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巨大的漏斗区,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最为严重。”
综合性污染导致中国各地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中国水利协会资深专家李贵宝解释说:“中国地下水的污染主要由地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所造成,所以,一切造成地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因素都是地下水污染的成因”。
其中包括工业的点源污染、农业的面源污染、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主要是垃圾)的污染等。
这些污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下渗污染地下水。尤其是危险废物堆存场、垃圾填埋场、矿山开采区、石油化工生产及销售区、再生水灌溉区、工业园区和积淀污水的坑塘等场地,是地下水污染的重点区域。
中国地质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费宇红研究员也表示:“中国地下水污染的主因大致相同。面源方面是工业废水排放、农业施肥喷药;线源方面,工业污水排放入河道”。
污染后的治理问题让“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感到担忧,他表示,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不仅在中国非常难解决,在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如此。
亟须全民参与
严峻的地下水污染给中国各级国土、环保和水利部门带来麻烦。李贵宝建议,预防污染首先严格按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特别要严格执行各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活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等。
李贵宝表示,在规划建设工业区、工厂生产区时,还应远离取用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地,最好设置在水源地的下游。
姜文来则表示,监管地下水污染是政府职责,如监管不力,就应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给予相应处罚。环保、国土、水利、城建、工商、财政和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通力协作,共同面对监管,才能抑制地下水污染。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要有效防治地下水污染问题,最重要的是及时公布污染信息。让公众参与解决。”及时公开地下水污染信息,最为关键,社会公众便有动力监督,及时推动解决污染问题。
马军表示,对工业企业违法排放污染地下水,政府部门不能仅仅一罚了事,还需要通过多渠道提高排污成本。停业整顿,或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提高水价,或展开公益诉讼,或增加媒体曝光透明度。
马军建议:“在城市生活中,必须保证垃圾填埋场防护设施的质量,倘若缺少防渗层,生活垃圾里的有害元素将特别大地影响地下水的品质。另外,城市雨水管道,照样必须防止被生活垃圾或废水污染。”
水资源学者周晨表达了类似观点,“地下水保护的主力,不是政府,也不是环保NGO,而是公众,公民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强劲,然而付出的惨痛代价是自然环境遭破坏。地下水污染严重,便是沉痛教训之一。
《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出台了,能扼制地下水污染加剧的趋势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不一。
李贵宝认为,“规划有了,关键是执行和落实。未来,中国的水体质量状况肯定会好,但必须加大监管力度,特别是地方政府得支持环保执法的力度,避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GDP,重发展、轻环保”。
不过,更多人持谨慎的保留态度。研究员姜文来断言,未来规划的执行效果,关键在于国家能否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如果动真格,目标能实现,但不排除实施过程中存在曲折,甚至个别地区不执行规划。“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局部地区的地下水污染有所好转是必然的,但整体上恶化的趋势难以得到有效抑制,不过恶化的速度会有所抑制,慢慢会出现拐点的”。
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出台
2011年10月28日,由国家环保部制定的《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出台,并在当天与国土部和水利部联合召开新闻会。此举向外界显示了国家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决心与行动。
《规划》确定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总体原则为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规划》提出了八项工作任务,一要抓紧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估,划定地下水污染治理区、防控区和一般保护区。二要严格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与环境执法,依法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限期治理地下水污染隐患。三要严格控制影响地下水的城镇污染。削减城镇生活污染负荷,推进管网系统改造,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加强垃圾填埋场建设和治理。四要加强重点工业行业地下水环境监管,防范石油化工行业和地下工程设施、地下勘探、采矿活动污染地下水,控制工业危险废物对地下水的影响。五要分类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的污染。逐步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在水源保护区内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六要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严格防控污染土壤和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的污染。七要有计划地加快推进地下水污染修复。在地下水污染突出区域进行修复试点,开展海水入侵综合防治示范,切断废弃钻井、矿井等污染途径。八要建立区域和重点地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系统,建立专业的地下水环境监测队伍。地方人民政府要制订年度监测计划。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努力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治科技水平。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增强全社会保护地下水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
加快地下水修复,环保产业多领域发力
加大环境修复产业的发展,加快修复技术的革新是破解地下水危机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专家提出要努力推动环保产业在以下领域的发展:
第一,推动城市污水处理产业的发展。要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完善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的建设,减少污水的排放和渗漏;第二,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监管。采取企业园区集中治理或者第三方采购治污服务等模式,对污水进行治理;第三,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防渗措施,建设雨污分流系统,实现填埋场渗滤液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加快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保证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第四,分类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的污染,尤其要对地下水饮用水水源补给区进行严格监控,通过工程技术、生态补偿等综合措施,在水源补给区内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积极发展生态及有机农业;第五,随着地下水监测体系建设进程的加快,监测检查设备、风险评估等领域也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第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复杂的污染成分对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时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厂要加速技术、设备和工艺的升级改造,保障饮用水安全。
我国将建2万多个地下水监测孔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2012年12月召开的国际水文计划亚太地区地下水管理咨询研讨会上透露,中国将在全国建立2万多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孔,以实现对重点地区地下水的动态监控。
汪民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地下水资源,组织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启动了全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2012年2月份,了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未来几年,中国将建成2万多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孔,实现对重点地区地下水的动态监控。
京津地下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出炉,每立方米4元
2013年1月7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提出了到“十二五”末,各地区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费平均征收标准的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地区的征收标准远远高于其他省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分别为每立方米1.6元和4元。
《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控制地下水过量开采。同一类型取用水,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要高于地表水,水资源紧缺地区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要大幅高于地表水;超采地区的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要高于非超采地区,严重超采地区的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要大幅高于非超采地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取用地下水的自备水源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要高于公共供水管网未覆盖地区,原则上要高于当地同类用途的城市供水价格。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取水制定惩罚性征收标准。除水力发电、城市供水企业取水外,各取水单位或个人超计划或者超定额取水实行累进收取水资源费。
上海地下水回灌量连续2年超出开采量
作为沿海城市,上海已建立严格的地下水管理制度,凡地表水可到达的地方,原则上逐步停止地下水的使用,由此大幅压缩了地下水的开采量。2003年上海全市的地下水开采量为1亿吨,到了2012年,减少到1094万吨,压缩了九成左右。
据了解,由于上海地下水的使用已有100多年历史,地下水水位较低,于是,上海还采取回灌的方式来修复地下水的水生态。到2011年,首次实现了回灌量超过开采量,当年的开采量为1350万吨,回灌量达1860万吨;到2012年,回灌量更是上升到1935万吨。上海的回灌水采用的都是优质自来水。计划到2015年,上海地下水开采量将压缩到千万吨以内,回灌量扩大到2300万吨。
相关人士表示,上海的地下水今后将成为战略储备水源,“一般情况下不用”。目前上海已建设了100多口应急供水深井,平时作为回灌井,只有在特殊的应急状态下,才作为应急供水。
“癌症村”的治污新变化
蠡县曾是河北有名的污染大县。该县辛兴镇南宗村由于大量排污,地下水被严重污染,近10年来已有30多人患癌症去世,被称为“癌症村”。
在华北平原,40年前深水机井还是个稀奇东西,一些人称其为“洋井”。但短短40年后,200万口机井遍布整个华北的田间地头。有资料显示,华北地下水超采量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已经在华北形成。
权威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地下水开采总量已占总供水量的28%,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方5省20个县集约化蔬菜种植区的调查显示,在800多个调查点中,50%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因过量用氮超标。
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进行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不用任何处理直接可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Ⅰ~Ⅲ类水)只占24.24%,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Ⅳ类水)也只占25.05%。
近年来,河北省农村多地发生因饮用地下被污染的井水而罹患怪病的情况,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夹河滩村近2500人中毒,百分之七八十的村民陆续得了一种“怪病”。这种病,表现为浑身起小红疙瘩,奇痒无比,用药后逐渐消失但很快复发,反反复复无法根除。
“三氮”污染 日趋严重
中国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国家,地方病分布广,病种多。地方病与环境地质因素密切相关,这些病绝大多是喝了有问题饮用水特别是地下水而导致的。数据显示,我国118个大中城市近年来的地下水监测统计结果指出,较重污染的城市占64%,轻污染的城市占33%。在区域上,我国地下水“三氮”(是指化肥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中的氮)污染突出,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淮河以北10多个省份约有3 000万人饮用高硝酸盐水;海河流域受污染的地下水资源量占地下水资源总量的 62%;农村约有3.6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城市的水源地也面临污染威胁。令人遗憾的是,因水致病的地区民众明知道水有问题,但没有办法,总不能渴死吧。真应了那句成语叫:“饮鸩止渴”。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些牧民,被顽固的大骨节病困扰着,长年忍受着病痛折磨。在当地,很多还是一家人全都罹患大骨节病,并因病致贫,不幸陷入贫病交加的深渊。大骨节病是一种典型的地方病,一般认为是与饮用水中富含较多腐蚀酸有关。
前车之鉴 触目惊心
当然,因地下水污染酿成严重后果的不只是我们,在孟加拉国,目前有近6 600万人的饮用水受砷污染,超过孟加拉国总人口的40%。
1998年,政府对距离首都达卡东南17千米索纳港乡的25 048口水井进行了水质检测,发现62%的井水受到砷污染。索纳港乡井水的平均砷含量超过每升2毫克,是孟加拉国制定的每升0.05毫克标准的40倍,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每升0.01毫克标准的200倍。
据估计,在孟加拉国南部地区,每10个成人中就有一个因为砷中毒引起的癌症死亡,如膀胱、肺以及其他内部器官的癌症。孟加拉超过1/5的死亡与砷中毒有关。其影响远远超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
据该国环保官员介绍说,为了使居民远离肮脏、疾病丛生的地表水,使用洁净的地下水,孟加拉国政府在国际援助机构的帮助下,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地打了数百万口深层管井,成功降低了孟加拉国人民患水生疾病的死亡人数。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使用这些深层管井的居民,开始出现砷中毒症状。后经相关专家调查发现,孟加拉国土壤深层水源的砷含量过高。
防治结合 重在行动
城市急剧扩张是我们地下水污染加剧的首要原因,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8年),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57.4%,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排污河渠入渗等方式污染地下水。2007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中无害化处理率为62%,在运行的935座垃圾填埋场中,超过1/3没有防渗措施,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甚至威胁到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的安全。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低,2008年我国大约2亿多吨的工业固体废物未能及时综合利用或处置。铬渣和锰渣堆放场渗漏造成的地下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石油化工行业的勘探、开采、生产等对地下水水质产生显著影响。我国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2.8倍;单位面积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水平的3倍。大量化肥和农药通过地表径流入渗、土壤渗透等方式污染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三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和有机污染。
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延时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一般不会造成突发性环境事件,但一旦造成恶果,其影响基本不可逆。而且非突发性的事件很难受到曝光和重视,所以由于地下水污染造成的危害事例很少受到报道,而且由于地下水污染物的渗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普通民众没有能力独立验证地下水污染与其遭受到的负面影响之间的关联性。因治理投入巨大,且与政绩、GDP等毫无关联,所以,我国地下水污染的难题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