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5 15:25: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的统计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众所周知,统计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学科;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信息化社会中,有助于生产、生活、商业、政治、研究等各种活动中决策的数据和信息量成倍增长.例如,通过市场调查决定生产的规模和销售模式,通过顾客调查决策产品的研发方向,通过民意调查帮助政府部门决策医改方案,通过药物试验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当然,还有一些误导人们对某些事情的判断的“统计”.例如,有些部门利用信息不对称,常常以“与世界接轨”为幌子,一些片面的统计数据,错误地表述某些资源、商品的“国际价格”,以达到其“涨价有理”的目的.所有这些都表明,要想成为见多识广的公民和明智的消费者,就必须具备统计和概率方面的基础知识,否则,面临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时,就只能“跟着感觉走”,这样一定会失之于决策的盲目性,不是无所适从就是上当受骗。所以,因此,高中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教学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么,对于如此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将它传教给学生呢?下面不揣浅陋,简要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的想法,算是抛砖引玉。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统计方法与概率内容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者对欲传教的内容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很好地将内容授之于他人。现实生活中,学生升学率、及格率,经商过程中要计算的利润率、资产回报率,彩票中奖概率,保险公司设置保险项目等,无不用到统计和概率知识。可以这样说,生活中处处需要有统计,时时有概率。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统计与概率知识更是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内容。结合这些生活现实进行考虑,统计与概率知识的重要性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二、让学生充分认识统计与概率的学科特点。
统计与概率在高中阶段仅是数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之一,以后升入高一级学校,这却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既然成为学科,就足以说明其内容之博大精深。对此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要特别引导他们重视其实践的精神、应用的取向。实际上,“统计学的应用和方法研究上一直占主流的地位”。不过,也正因为这一点,使得高考评价上难以对统计与概率的学习水平进行有效考核,常常采用代数、几何的考查方法,因而沦为“考算术”。在高考指挥棒决定教学的今天,这种“导向”使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出现很大偏差。因此,统计、概率的教学,特别需要我们克服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树立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素质教育思想。
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统计的结果具有“可错性”,而且没有唯一性,不存在公认的最优解;统计的方法也有多样性,我们可以给出在某种条件下(如一定误差范围内)、在某种标准下有优良性的方法。但在具体问题中,这种条件是否满足,所设的优良性准则是否恰当,往往有疑问。因此,统计结果的好坏一般要经过实践的考验.这一特点正是统计的教育价值所在,需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理解。
三、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教学如果仅是纸上谈兵,极易让学生感觉抽象生涩,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如前文所述,统计与概率事实上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如此,就需要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一般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随机抽样、样本估计总体、线性回归等统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及其特征的思想;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较为系统地经历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全过程,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让学生经历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和建立适当的概率模型的过程,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学会通过实验、计算器(机)模拟估计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当然,在引导学生具体实践以前,教师必须把相关概念给学生讲清楚,让他们对统计与概率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这样,学生对概念知识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后再去动手动脑实践,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笔者曾在讲解了统计与概念的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调查分析学生对学校食堂饭菜的满意度。在进行调查前,笔者让学生积极讨论,看此调查要如何去进行,如何抽选样本,调查问卷如何设计,数据如何分析等,笔者在场尽量不干涉学生的讨论,只是时不时给予一些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形成了初步的实施方案。笔者对他们的方案作适当修正后即让他们付诸实践。经过一周时间的调查分析,最后各小组都提交了自己的调查分析报告,有的小组形成的统计分析图还颇有创意。这次调查统计的结果,笔者让他们呈报到了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学校管理决策起到了参考作用。
此外,笔者课余时间经常与周围的企业或政府工作人员建立联系,了解他们常需要的统计数据,时不时让学生参与他们的一些调查统计分析工作。学生们从这样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了统计与概率知识对于将来的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学习起来也特别认真,由于在实践中体会,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总之,高中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知识是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在高中概率统计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从培养学生辩证观、归纳观等方面入手。数学思维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辩证思维、转换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的结合体,因此首先要从教学设计上做出改变,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基本思维模式。
一、在高中概率统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设计与基本要求
在高中数学的概率统计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对概率统计中的计算方式、公式等都非常熟悉,记忆也是不在话下,但是对于这些计算公式的原理、原理运用及公式本身的运用效果和运用程度却极低。对于公式的运用主要还是停留在浅显的数字计算上,他们很难把握公式的运用范围,也不会用公式的原理解决问题,简单概括就是学生还无法形成强烈的数学思维,更没有形成专业的统计学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因此,老师在进行讲学的时候就不能够照搬书本,而是要对书本中的内容、公式等进行原理分析,深究其来源和规律,并教授学生如何灵活运用这些公式。
首先,要求老师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做出创新和改变。高中的概率统计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但常常是因为教学方式运用不得当而影响了它的作用发挥,所以,老师必须致力于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多举并措,将各种优秀的教学方式集中在一起,并进行融合;其次,在教学中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进行思维培养性教学的习惯,可以采用主导式教学、实践教学及情景教学等模式开展课堂教学。
二、加大教学中学生辩证观的培养力度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作为其中的一个重点。
从哲学的角度上可以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于世界的,它的出现必然与存在于世上的另一个事物有一定的相互关系,而对于数学中的概率统计尤其如此:从概率统计的教学讲,几乎每一个包含在其中的元素都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它们或是相互制约、或是相互依存、或是相互转换……高中的概率统计学习中有这样两个概念:第一,某个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预见的,或是不确定的;第二,某个事件的规律性表现出了其必要性。
例如:抛掷一枚硬币,检验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偶然性和不必然性。在首次的派之中,并不能确定出现正面还是反面,而经历多次的抛掷实验之后,我们发现硬币出现正面与反面会受到抛掷方法、空气流动及重力加速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说,该事件属于偶然事件,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因此在进行概率统计教学时,老师可以套用同样的思维模式,从解释事物存在的全面规律与本质出发,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教授他们如何用数学思维解释客观存在的事物。
三、培养学生的归纳观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从观察推测局部资料的统计特征判断全局的系统特征与规律是概率统计学习的基本思维,这需要学生具备强大的归纳观,也就说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归纳资料中的特定形态,将其总结为一条具有代表性的规律,这也是数学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当让学生自主从统计图表等资料中探析其中的规律,对给出的资料进行深入解读,而后对学生归纳出的信息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从培养学生统一观出发培养其数学思维
数学的学习尤其讲究数形结合,“数”与“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指数学中的数学符号与图形、表格。概率统计的学习及习作题目所给出的资料几乎都包含了数与形,这是用于培养学生统一观的很好的机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将题目中的数学符号与图形、表格等结合起来参考,并且在实际的课题讲解中,要注意全面运用题目中的数与形。
五、结语
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高中概率统计教学应当受到老师和学校的重视,通过改变教学方式、革新教育理念及提高教育认知度等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当然,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更应当深入到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以加大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二、注重让学生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统计所研究的问题一般具有不确定性,如应用统计方法由部分推断总体具有随机性。用统计来解决的问题,其结论往往是以不完全的信息作为依据,是可能犯错误的,这一点与确定性思维存在差异。经典的数学一般以演绎的方式来搭建平台,它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确定性思维。而统计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利用样本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的有关信息,它以归纳的方式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即不确定性思维或统计思维。由不确定的数据进行推理是普遍而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并能告诉我们犯错误的概率。运用数据进行推断,虽然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100%的把握,但它可以使我们在常识范围内不能作选择的地方做出某种决策,而且提供足够的信心。因此,统计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从不确定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数学内容,它能使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做出决策。
例如,对于统计结果的随机性,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因此,由样本得到的平均数、方差等,都不是总体的平均数、方差等。这个区别十分重要,要让学生认识到样本的随机性。也就是说,两个人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同一个问题时,他们抽样的结果一般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做两次,抽样的结果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由不同样本得到的结果也会不相同。换句话说,结果有随机性,下结论可能会犯错误。另一方面,虽然不同的人最后得到的结果互不相同,但由于随机事件频率的稳定性,当样本量很大时,许多问题的结果差别一般也不会太大。也就是说,虽然结果可能犯错误,但统计的推断还是有意义的。这也正是统计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关注对随机性中的规律性的研究,通过对表面随机的现象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的规律。当然,作为教师还应该清楚样本随机性产生的误差是可以估计的,也可以估计由此犯错误的概率,这和样本抽取不当以及故意制造误导产生的错误是完全不同的。
三、正确把握线性相关性的教学
在统计中,重要的是寻找好的方法,而不是套用公式计算。套用公式计算回归系数,对学生来说都不困难,但更应该让学生关注线性回归方程的意义和合理性。
在线性相关性的教学中,如何刻画两组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是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教学中,建议教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空间,鼓励学生就“如何刻画”展开讨论,让他们自己探索线性回归直线的求法,而不是简单地直接引入线性回归方程。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将借助散点图探索出不同的估计线性回归直线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交流。学生进行了探索和交流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为最小二乘法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直观的想法(一种好的方法应保证求出的直线与所有点都尽可能的“近”),转化为精确的数学语言,由此体会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并得到线性回归方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利用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求线性回归方程并不是唯一方法,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方法的意义与合理性。
四、引导学生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关键词】大数据 高中统计 数据分析 内容数据链
大数据的价值性,快速性,大量性,多样性,和预测功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目前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慕课、微课、网络公开课等等。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是怎样的呢?是基于个性化学习,是量化的,自我组织学习内容的教育,不仅要了解学生“心声”,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而且要师生互动、合作探讨学习内容,将传统课程、教学、教材的内容数据化,利用可视化技术,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内容吸引力。高中统计内容必须系统化、过程方法直观化,这对高中的统计内容提出了挑战。使专题块和课程案例集以数据知识链为核心,使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的“量化”。
一、高中统计内容的新契机是大数据
使教育由数字支撑变化到数据支撑。高中统计教学场景布置,统计内容设计,学习场景的变革等等过去靠“敲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背景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下,变成一种由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高中统计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利用大数据更改高中统计内容,建立主线为“统计知识链”、目标为培养“数据分析能力”首尾呼应内容数据链,使高中统计内容的系统更加优化。
由于各种原因使高中统计内容,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直到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各种政策,统计才得以发展.然而各种问题的存在仍然困扰着我国统计教学发展。大数据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发展,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分析群体心理,让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创新的学习。
正如教育家张韫所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从宏观群体逐渐走向微观个体,让追踪每一个人的数据成为可能,从而让研究每一个个体成为可能.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大数据在充分了解学生各种需求,目前处于的状态的情况下合理运用各种统计内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不拘泥于传统化教学方式,利用各种资源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统计内容数据链。使每一位学生都乐于学习,其个性化学习需求成为可能。
二、高中统计内容数据链在大数据视域下的内涵
数据高中统计内容的核心研究对象,数据分析是重点,统计学习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据统计方面的各种方法;用各种操作培养学生的归纳推断能力、统计思维、数据分析素养,提升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统计内容数据链为学生统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研究平台。把课程目标,学生需求、与大数据算法,数据链式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是大数据视域下的统计内容数据链核心思想,利用大数据,将统计内容数据化,增强内容的可读性,衔接性、合理性、连贯性,织成统计知识,形成统计内容数据链。例如:具体环节为:链宿是“样本估计总体、”等数据分析方法,链源是“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链节是的数据描述、统计图形.通过统计知识的实际应用使“统计知识链”为统计内容数据链的内化,“统计能力链”为其外化,“统计能力链”,“统计素养链”为其发展,成为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统计思想链”所以,利用大数据的科学方法可使统计内容体系最终形成的统计思想体系;数据结构的链式模型,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高中统计集“知识链、能力链、素养链、思想链”于一体。
三、高中统计内容大数据视域下下的数据链设计
(一)高中数学统计内容知识结构
各种版本的高中数学统计内容都介绍了基本的获取样本数据的获取,提取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样本推断总体,部分推断整体.统计知识注重培B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利用实例讲解数据的各种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学习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如何思维理解其含义。
(二)高中数学统计内容的教学要求
课标充分重视高中数学统计内容,并采取了有效的改进和创新措施。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我特长的发展,创新教学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书本知识,强调以人为本,面向未来,让学生有数据意识,学会用数据说话,将统计知识运用于实践。
(三)高中统计内容在大数据视域下数据链设计
量化教育是大数据时代的可行教育,通过数据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创新式培养。结合教材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计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从“数据读心”,到“抓心入心”,再到“知心交心”,最终形成“数据育心”的培养链是统计内容数据链的设计原则。例如:分层抽样内容数据链的设计.首先,将分层抽样知识系统化。其次,将分层抽样的过程方法直观化。最后,依据统计内容数据链的设计原则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动态生成分层抽样内容数据链。把具体问题数据化。使分层抽样内容数据链成为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知识链、方法链、素材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统计内容数据我们应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开创多种方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参与能力,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自己去思索,发展自己的特长,学会将具体的事情数据化不用数据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去看世界,老师也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传统枯燥的教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能够发挥学生潜能,特长的教学方式,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总之,统计内容数据链能更好地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链”使学生学会用统计思想、统计方法、统计思维、统计观念、统计意识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一、问题提出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承受更多的学业、人际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作为高中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除了上述压力外,还要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学习难度与实际能力之间差距带来的压力,分流考试带来的淘汰压力,对口招生考试的选拔压力等。面对压力,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时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反之则会加重心理压力。
本研究探讨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心理压力和压力应对方式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差异性,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综合高中521名学生和常州市第三中学273名学生为被试。
2.研究工具
采用郑全全和陈树林编制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和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前者从学习压力、教师压力、家庭环境压力、父母管教方式的压力、社会文化压力、同学朋友交往中的压力以及自我身心的压力这7个方面来了解中学生的心里紧张来源;后者将应付方式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因子,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分析
1.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压力水平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综合基础部学生心理压力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普通高中,除了自我身心压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7),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幻想得分低于普通高中(P=0.042),其余各应对因子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
1.学校类型不同对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除了自我身心压力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心理压力因子和压力总分,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得分均普遍高于普通高中。人们通常认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许多研究都关注普通高中学生。这与本研究结论不一致。综合基础部二年级的学习结束前,他们还要经历分流考试,在留在综合基础部还是分流到中专之间进行选择,经历淘汰。第三年,他们要参加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考试,不仅得通过专业课选拔,还得经过文化课选拔,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踏进高校大门。江苏省的平均录取比例为10%,也就是1个录取名额有10个人竞争,竞争依旧比较激烈。
2.学校类型不同对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幻想分值低于普通高中,说明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在应对方式上要比普通高中学生成熟些。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普通高中的学生自尊心较强,自视较高,使得他们在面临问题时可能会主动放弃一些寻求帮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通过幻想使自己暂时避开紧张的氛围和沉重的压力,获得喘息的机会,舒缓紧张情绪。
参考文献:
在当今信息时代,概率统计知识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级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概率统计内容进入高中课堂。从整体上讲,高中数学的改革比较具有先进性,而大学数学相对而言具有滞后性,并且高校和高中的数学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将数学内容相结合进行,因此造成了高校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上出现重复或者脱节现象,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一、大学概率统计教学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通过对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两者之间进行对比,大学概率与高中概率在教学内容上有许多重复之处,对于一些内容在高中教学中要求较低,比如对概率的概念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等方面,高中数学教学中就没有严格的要求,也没有要求学生掌握比较严密的公理化定义,容易让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大学统计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两者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学数学统计教学内容反映到高中,更多的是偏向于计算技巧的训练,而大学教学在涉及统计教学内容时,比较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挖掘及数学方法的应用.高中教材统计学的教学要求比较侧重于实际运用,对相关的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低,因此,对大学生的统计部分的教学体系基本上没有影响,两者之间的衔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二、实现大学概率统计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的方式 1.课程内容的衔接 大学数学概率统计教学内容是在高中知识基础上的提高和扩充,其显著特点是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学生在高中初步、直观地学习了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而大学将对有关知识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合理地编制教材,并且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以实现两者之间更好的衔接.2.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高中的学习密度和作业量大,简单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态度都会使学习出现僵局,必须使学生意识到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例如,让学生了解大学所学习的概率统计知识中随机现象及其统计规律性以及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等,有助于学生对概率统计知识的更好理解,从而实现了大学概率统计知识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比如高中在古典概型问题的讲解时比较细,题目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在大学时就不需要在古典概型上花太多的时间,以有效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如例题:储蓄卡的密码一般由6位数字组成,每个数字可以是0,1,2,…,9十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假设一个人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储蓄卡的密码,问他到自动取款机上随机试一次密码就能取到钱的概率是多少?在该例题的解析中,可以运用高中数学中所学的基本事件的特点以及结合高等数学中古典概型的有限性和等可能性的两个特征,随机试一个密码,相当于作一次随机试验.所有的六位密码(基本事件)共有1000000种.3.教学方法的衔接高中与大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均以讲解法为主,但高中教学要对概率统计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总结题型,归纳方法方式,提高教学知识的系统性与网络化.大一应承接高中教学对解题方法有总结归纳,增加练习课次数和题量训练量,先让学生掌握通性通法,使刚入学的学生度过适应期.例如在概率统计内容的概念学习中,可以对易混淆的概念(定理)对比学习;对公式、定理各字母的含义、适用范围、特例等作补充说明等来帮助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其成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例如在例题“在1000个有机会中奖的号码中,在公证部门监督下按照随机抽取的方法确定后两位数为××的号码为中奖号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法”中,该种类型的例题就可以通过高中数学中系统抽样的方式和高等数学中间隔距离相等的抽取相结合,对例题进行解答.4.增设数理统计试验 数学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中,存在许多随机试验,许多规律是从试验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大学概率统计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改革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excel作为数据处理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在计算标准差、相关系数、平方和分解等问题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概括、总结能力,巩固和加深统计和概率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大学概率统计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更好的衔接.5.高考命题与高等数学知识的衔接 数学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数学高考命题紧密联系高等数学知识内容,已为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做好准备.因此要做好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的衔接工作,就必须把高考命题作为重要考虑内容,实现与高等数学的紧密衔接,主要方式为在高考命题中直接出现高等数学符号、概念,或以高等数学的概念、定理作为依托融于初等数学知识中.此类题目的设计要基于高中数学概率统计基础上,又要涉及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知识,其解决方法还是高中数学知识,较易突破.在高考命题中融入高等数学内容,能全方位、宽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以便于实现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紧密衔接.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大学概率统计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不断充实教育理论知识,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所教专业的专业知识,寻求实现两者之间更好衔接的方法和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慧.对高中与大学“概率统计”教学衔接的思考――以财经院校为例[J].教育探索,2013(6):45-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通用技术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新设置的科目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技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全民族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目的是向学生传播创造发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国家开设此课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开设几年时间下来,我们发现开设情况并不理想,甚至还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在“非高考科目”的意识下学校不开设此课程或者用很短时间讲授完应付上级检查;学生对课程不重视、不感兴趣,不愿主动学习;一些老师认为这门学科是一门比较难教的学科。学校不开设是为了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老师有困难是因为没有把握通用技术教学的精髓,产生逃避心理,针对老师的疑惑有必要谈下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教与学,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把握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在传授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的最大功能呢?
1. 提高老师自身知识面和技术素养才能教授更多知识。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他的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面的宽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与传授内容的新颖程度。由于通用技术囊括了自然科学、技术、经济、伦理、文史、社会、人文等多项内容,它对教师的个人素质、知识视野、技术水平和技术素养要求很高。但在我国的师范教育培养机制内,并没有可以直接胜任通用技术课程的师范生。现阶段不少通用技术老师是从计算机、物理、化学、体育等课程中转调过来的,对技术知识的掌握仅限于一门或者两门,全面掌握的屈指可数,因此这些老师需要重视自身知识积累并加强培训。平时注重浏览网页、新闻、最新科技,利用网络、电视、相机等各种媒体搜集各种信息,做个有心人。
2.采用多种方法把知识点认识透彻,用一切方法把课备好。通用技术教材有几个版本,各个版本在讲授一个知识点时分析的角度不同,思路不同,所举实例也不同,因此个人认为老师在备课时除了参考教参外应多阅读各版本的教材,这样一个知识点才能掌握更全面,讲授时也能融会贯通不会有难度。除此之外,网络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使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同行的各种资料,进行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3.用贴近生活的教具丰富课堂氛围。
当前,我们没有通用技术课配套的教具,如果只一味地讲解,没有适时的实验演示,显得内容有些空泛,如果能自制一些教具,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就可以使课堂活跃起来,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初次备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的《结构的强度》时,我自制了一些教具,如:用硬卡纸做纸筒,做的时候保证它们周长相同;用放蛋糕的碟子做秤盘;还有一个,图示中的压棒不好做,因为周长相同的情况下出来以后的圆、三角形和正方形高度是不一样的,不好压,为此我特意找了三个玻璃胶桶做压棒。讲到“不同截面形状的悬梁的强度测试”试验时,拿出准备好的教具,并且找同学上来协助,模拟课本上的例子,把教具摆放好,让学生去压。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特别新奇,精力特别集中,课堂的效果非常好。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不少东西都可以成为教具,从塑钢铝合金材料到书桌椅子等,只要是个有心人,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切身感受到技术就在自己身边。
4.为学生实践创造条件。通用技术拜托了原有劳动技术课的“单纯劳动”或“劳动技能”模式,强调创造力的开发,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那么学生怎么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呢?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在讲授完课本知识后,学生该做哪些功课才能吸收知识,领悟技术,并且把技术得以合理应用呢?首先,学生在课堂上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教材中的不少知识点都需发挥团队智慧
[1] [2]
通用技术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新设置的科目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技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全民族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目的是向学生传播创造发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国家开设此课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开设几年时间下来,我们发现开设情况并不理想,甚至还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在“非高考科目”的意识下学校不开设此课程或者用很短时间讲授完应付上级检查;学生对课程不重视、不感兴趣,不愿主动学习;一些老师认为这门学科是一门比较难教的学科。学校不开设是为了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老师有困难是因为没有把握通用技术教学的精髓,产生逃避心理,针对老师的疑惑有必要谈下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教与学,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把握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在传授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的最大功能呢?
1. 提高老师自身知识面和技术素养才能教授更多知识。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他的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面的宽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与传授内容的新颖程度。由于通用技术囊括了自然科学、技术、经济、伦理、文史、社会、人文等多项内容,它对教师的个人素质、知识视野、技术水平和技术素养要求很高。但在我国的师范教育培养机制内,并没有可以直接胜任通用技术课程的师范生。现阶段不少通用技术老师是从计算机、物理、化学、体育等课程中转调过来的,对技术知识的掌握仅限于一门或者两门,全面掌握的屈指可数,因此这些老师需要重视自身知识积累并加强培训。平时注重浏览网页、新闻、最新科技,利用网络、电视、相机等各种媒体搜集各种信息,做个有心人。
2.采用多种方法把知识点认识透彻,用一切方法把课备好。通用技术教材有几个版本,各个版本在讲授一个知识点时分析的角度不同,思路不同,所举实例也不同,因此个人认为老师在备课时除了参考教参外应多阅读各版本的教材,这样一个知识点才能掌握更全面,讲授时也能融会贯通不会有难度。除此之外,网络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使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同行的各种资料,进行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3.用贴近生活的教具丰富课堂氛围。
当前,我们没有通用技术课配套的教具,如果只一味地讲解,没有适时的实验演示,显得内容有些空泛,如果能自制一些教具,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就可以使课堂活跃起来,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初次备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的《结构的强度》时,我自制了一些教具,如:用硬卡纸做纸筒,做的时候保证它们周长相同;用放蛋糕的碟子做秤盘;还有一个,图示中的压棒不好做,因为周长相同的情况下出来以后的圆、三角形和正方形高度是不一样的,不好压,为此我特意找了三个玻璃胶桶做压棒。讲到“不同截面形状的悬梁的强度测试”试验时,拿出准备好的教具,并且找同学上来协助,模拟课本上的例子,把教具摆放好,让学生去压。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特别新奇,精力特别集中,课堂的效果非常好。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不少东西都可以成为教具,从塑钢铝合金材料到书桌椅子等,只要是个有心人,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切身感受到技术就在自己身边。
4.为学生实践创造条件。通用技术拜托了原有劳动技术课的“单纯劳动”或“劳动技能”模式,强调创造力的开发,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那么学生怎么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呢?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在讲授完课本知识后,学生该做哪些功课才能吸收知识,领悟技术,并且把技术得以合理应用呢?首先,学生在课堂上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教材中的不少知识点都需发挥团队智慧
,互相协助解决问题,如问卷的设计与调查,技术试验的进行等,都需要与其他同学一起协助,这样更能激发创造的灵感,一个人独立思考或者不参与小组活动会导致对技术本质认识不深刻。其次,学生需多关注身边事、身边物。技术是生动的、多样的、无处不在的。它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任何东西都是经技术设计和技术改造后的产物,小到铅笔大到高楼大厦,任何一项设计及功能,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合理性,因此对日常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对技术认识更加清楚,这么做不仅是要积累技术常识,更重要的是锻炼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逻辑性,而不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最后,学生要多锻炼,多动手,提高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中做,做中学”,这就要求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动手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如家里台灯损坏时可以主动要求自己修理,自己拆卸风扇再组合起来,只有实践过才能日积月累把书本东西真正学到家。
总之,通用技术课程开设任重道远,需要借鉴其他科目的教学经验,在今后教学中摸索出老师与学生的契合点,才能把这门课程越教越好。
[参考文献]
[1] 刘江涛,安秀芬.《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吉林教育2009,9
概率统计与其他高中数学的知识点相比较是不太受重视的.一方面可以从教师授课的课时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可以从学生付出的时间表现出来.概率统计的教师授课课时是明显少于其他知识点的,比如函数、立体几何以及数列等.从一名高中生的角度来看,花费在概率统计知识点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功利一点来说,当前的应试教育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身都会把时间花费在分值更高的知识点上.但是这样一来无疑会忽视掉一些知识点原本可以带来的价值.所以本文探讨概率统计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概率统计知识的特点
概率统计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遍布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与其把概率统计视为高中数学中的一个普通的知识点,不如把概率统计当作是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和解释相关的信息,并且为做出判断和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科学.这样一来,在平时的学习中,作为一名学生,就可以把概率统计的方法应用到类似问题的解决中去.同时,概率统计的思维模式是很特殊的.以往大家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都是确定性的,认为数学中的答案都是确定无疑的,概率统计的随机性可以转换大家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维的方式.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高中生,更应该掌握的是学习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概率统计知识点的特点正好符合了高中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应该给予概率统计知识应有的重视.不仅要会做题,还应该了解知识点背后的思路与方法.
二、概率统计知识的应用
(一)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高中数学的学习不应该再和小学、初中一样,除了做出正确的答案之外,应该更加关注思维能力.掌握好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构建等的思维过程.而概率统计知识的运用很好地涵盖了几乎整个数学思维的过程,概率统计知识的引入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更加全面.除了概率统计外,学生接触的数学都是理想化的必然现象,这样的接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片面的认识,认为变量关系只是必然关系.但是随机现象是广泛存在的,概率统计就是通过研究大量类似的随机想象,来揭示其中规律的知识.
所以,概率统计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数学成绩,不至于片面理解与认识数学,会使学生形成认识世界的较为全面和正确的哲学思想,也能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高中生,理应具有独立思维和思考的能力,概率统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检验平台.面对随机的变量和大量的数据,需要学生在正确理解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运算.
(二)提升应用数学的能力
概率统计是与日常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的知识点,概率统计知识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作为一名高中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更多的不是研究而是应用.概率统计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因为概率统计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随机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对立事件、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条件概率、相互独立事件,这是概率知识的核心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概率统计知识来引导选择的做出,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利与弊,统计也是一样.比起方程、函数等知识点,概率统计更贴近生活,运用生动的实例也更便于理解和掌握.概率统计知识的学科特点十分明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解,因为概率统计的学习并不是机械地带入公式运算,要体会到其中的随机思想和统计思想.对于即将步入大学和社会的高中生来说,思想和能力的培养远比正确地解答出题目要重要.况且,一旦掌握了应用数学思维和方法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就会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有可能还会带动其他学科的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概率统计的学习还能带动学生的思考,因为即使是固定的公式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会运算.这样一来也会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结语
概率统计已经成为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概率统计的地位,所以在学习中,应该给予概率统计知识应有的重视.概率统计在高中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桥梁.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表面,要认识到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全面地认识数学.
【参考文献】
[1]张建.高中生在概率学习过程中理解水平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成为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通用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而是一门立足于实践、高度综合、注意创造、教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对个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三视图》在《技术与设计1》的教学内容中,是比较抽象并且难以理解的,但它的技能性和操作性却也是最强的,需学生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原因就在于三视图在工业设计中是表达与交流设计构思、设计方案的一种常用的工程技术语言,学生不但要学会识读三视图,而且还要学会绘制简单的三视图,并且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能够运用三视图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与他人交流设计方案,从而获得全面的评价,优化设计方案。本文针对此教学内容,就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做了探讨。
一、树立空间概念,丰富表象储备
熟练地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是学好三视图内容的基础。笔者在讲三视图的形成这节课之前先让学生准备一些硬纸盒,上课时,教学生做成一个三面投影体系,并在相应的三面上标出V(正立投影面)、H(水平投影面)、w(侧立投影面)和相应的坐标轴:OX轴、OY轴、OZ轴(如图1所示)。让学生把长方体的橡皮正放在三投影面体系中,分别向三个投影面投影,得到橡皮的三个视图。但机械图样上的三视图都是画在同一张图纸上,因而必须把三个投影面展开,使其成为一个平面,于是笔者就让学生们沿着OY轴处拆开后,H面绕系OX轴向下旋转90度,w面绕OZ轴向右旋转90度,把它们和V面展开成为一个平面,这样就得到了橡皮的三视图。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三视图的形成,并且还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三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空间六个方位在三视图中的反映情况。
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提高其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把学生思维带进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后续教学中,让学生多看一些简单的基本几何体模型,如长方体、棱柱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通过观察实物建立空间概念。有条件的,还让学生用纸板,花泥做一些简单组合形体。此外,还可以结合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灯管、铅笔、球、螺母、桶、桌子等,让学生感到三视图所学的知识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以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画好轴测图,打好基础
轴测图不仅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图示方法,而且在空间与平面互相转化的过程中,还扮演着一个“桥梁”的角色,看懂它,能够画出正确的三视图;会画它,可以帮助学生想象物体的形状。有些教师认为轴测图不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带而过,而实际上,轴测图是学生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和发展空间想象力是相辅相成的。随着计算机绘图软件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轴测图的绘制更加方便、快捷。另外,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用三角板、圆规画轴测图,还要训练其徒手画轴测图的能力。当学生会徒手画轴测图以后,就会越来越热衷于作图训练。
三、抓住基础知识,理解透彻
在教学中要对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规律,讲解清楚,使学生理解透彻。比如点、线、面的投影规律,三视图的形成、视图位置、尺寸、方位(上下、左右、前后)关系等,三视图的投影规律:主、俯视图长对正;主、左视图高平齐;俯、左视图宽相等,前后对应。这些知识是识图的基础,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弄清,都会影响准确地识图,甚至无法识图。
四、作图方法探究,掌握学习方法
在三视图教学中有两个根本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图样表达出形体的形状。对此,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Flas演示,直观地表达形体
刚开始接触视图作图时,学生对于形体观察不是很到位,此时可以做一些常见形体的动画,从各个角度呈现形体,让学生观察到形体主视方向,侧视方向和俯视方向,从直观中了解形体的各个视图形成,然后慢慢地转化成从一个角度观察形体的三个视图形成方向。借助于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到简单形体的三视图。
2.采用化整为零战略,先画简单形体三视图,再深入至复杂组合体
初画三视图,为了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笔者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先让学生接触简单形体,比如说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体、圆台等等,根据所学知识画出其三视图。作图的一般步骤如下:选主视方向、定图位、画出主视图、画出左视图和俯视图、描深物体轮廓线。在这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认真详细的点评,就出现的问题一一解释,消除同学们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全面掌握投影的方法和规律。
一些简单形体,以线画线以面画面,直接完成。
接下来再让学生将简单形体组合成较复杂的组合体(前面笔者说过,学生用纸盒和花泥做了一些简单的组合体,这里我们可以用花泥直接来加工复杂组合体),由于是学生亲自组合的,在确定它们的组合形式,判断形体间邻接表面是否处于共面、相切和相交的特殊位置时就特别容易。然后逐个画出形体的三视图,最后对组合体中的垂直面、一般位置面、邻接表面处于共面、相切或相交位置的面、线进行投影分析。由于在形体组合时,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作模型,多画多练,同时多多培养自身的空间思维能力。
这些复杂形体的表达,通过用模型的体现,降低了难度。如果出现了较复杂的,学生不易做成模型的形体,在此还可以采用找点法:在形体的关键点上标号,通过找点连线把三视图画出来。
3.结合高考题型,变换考查方式,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目前,高考中对三视图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照立体图选择正确三视图;三视图补线(如根据已有的正等轴测图和主视图补全左视图和俯视图);绘制简单三视图等等。其中尤以第二个方面考的最为频繁。其实这是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的能力,学生必须能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补全视图的过程中,对于在哪里补,补什么,怎么补,学生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对各个视图之间的联系要很清楚,否则非常容易出错。特别要注意的是补完后要按形体逐个仔细检查,对形体中的垂直面、一般位置面、形体间邻接表面处于相切、共面或相交特殊位置的面、线,用面、线投影规律重点校核,纠正错误和补充遗漏。其中可见部分用粗实线画出,不可见部分用虚线画出。
五、通过有效练习,巩固学习
在三视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图示表达能力、查阅有关资料手册的能力、独立制图工作能力、读图能力等,单凭教师的讲解是达不到要求的,只有通过练习的反复实践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练习中要布置好作业,使学生认识、理解,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因此要注意这一环节。选择的练习内容要明确、鲜明、准确。相对本课程的练习内容笔者选用了:(1)根据立体图找出对应三视图;(2)根据三视图找出对应立体图;(3)根据立体图补齐三视图中的漏线并填空回答问题。
总之,要学好三视图这一节内容,前提是学生必须要明确其重大意义,在思想上要重视它;其次教师对教学的深广度要有一个精确的把握,不可模棱两可;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322-01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摆正好通用技术教育与高考的关系
通用技术教育与高考并不矛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普通高中不仅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还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一定技术素养的公民。但是,能够上大学的学生毕竟是少部分,大部分学生将走上社会参加工作,这些学生如果没有一定技术素养与技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很多高校也普遍感到录取的新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足够的创造精神。而且就普通高中学生参加高考而言,由于随着全国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高考试题中考查考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题目比重逐年增多,单纯的教师灌输、学生死学的教学式不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而通用技术教育由于自身的实践性,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能力培养的有效补充。而且,通用技术课教学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美学等学科内容,也是对这些学科内容的补充与拓宽,对学生也会起到开阔视野,有利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基本能力的提高。况且,开设通用技术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一个亮点。因此,抓技术教育与抓高考并不矛盾。
二、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
通用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努力使学生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以更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对技术的决策,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课程的特色是由技能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由单纯的技术、技能的学习,转向设计与操作相结合、技术能力与共通能力相协调的学习模式。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管理技术、选择技术、理解技术和使用技术的四种能力,学生技术素养水平的提高是衡量通用技术课成效、水平的主要指标。
当然,也不能机械地死守技术素养目标。一方面我们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合适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有责任进行思想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通用技术课学生为了提高技术素养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相关的各种能力的支持,如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写“试验报告”就需要学生的写作能力来支持,要进行“技术交流”就需要学生的普通话会话能力等。同时,通用技术是高度综合的学科,其中会有许多涉及其他学科的多种能力,包括跨学科能力。
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的同时,通用技术课不仅应该继承劳技课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继续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劳动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劳动技术,利用技术开展为人民服务活动等,还应该结合通用技术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计算能力等各种能力进行有力地促进,还应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研究能力。
三、注意做好知识整合
通过自己的授课经历,深切体会到通用技术课程涉及面非常广,涵盖了物理、化学、美学、信息技术和工艺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初次教授通用技术,在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走马上任教授通用技术。在讲授过程中,面对这个新生事物,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可以说基本上需要从头学起,要求教师更新知识理念,随时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充实自己。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学生必须掌握很多学科知识,并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传统的教材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新教材的选文不再是封闭性的,不论是以主题设计还是以单元设计,都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是教不好的。
四、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而又普遍使用的现代技术,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和学的方式,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技术合作与交互式技术学习,以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打破对新技术的神秘感、惧怕感,形成对新技术的亲近感。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所以要求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成为“科研型”的教师。教师一旦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1.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素质教育的精神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体育教学模式在不断改革与完善,普通高校纷纷相继采用了分项教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不再是教学被动的执行者,而变为主动地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合理地、灵活地设计学生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其次,教师不再是教学的领导者、施令者,而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指导者,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如游戏等),指导学生的活动,帮助、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调动其练习的积极性。再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强调如何“教”,而是强调学生如何“学”;不再强调学生的运动技术学习和机械训练,而是注重强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体验和情感。因此教师应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去尝试练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讨论分析,结合教师的指导,去探索成功,去体验成功。
2.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的学生积极性比传统教学时有所提高,教学质量也增强了,但在体育教学中,却仍有教师上课缺少吸引力,教学组织形式固定化、所有一律化,教学目标不明确,上课组织气氛枯燥、单调等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表现为行为松懈。再加上部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健全,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这大大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热情,影响了体育氛围。这些都使得整个学校体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3.1提高自身素质,吸引学生。
教师的素质和工作是首要的、重要的,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我,为人师表。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教师对某一事物的态度、认识,教师的意志、品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心理理论和课程标准,提高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研究;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个性作为学生的楷模,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只有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有个人魅力,学生喜爱教师,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3.2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还是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教师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做机械的模仿练习,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3运用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调动学生的情绪。
人有争强好胜的天性,学生喜欢游戏、体育竞赛,尤其是大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个性。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从中抓住他们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的苦恼,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此时的脑神经活动旺盛,兴奋性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小组学习,互助学习,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4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心情轻松。
学生积极参与练习,课堂气氛活跃是体育课所追求的。在必要的纪律要求下,转变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能保证正常的课堂环境。首先必须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注重保护学生的体育兴趣,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采用情境教学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耐久跑,教师可以“马家军”的事迹来鼓励学生,用“马家军”为国争光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练习为主动练习,让学生感到练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学生愉快、轻松地练习。
3.5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应发挥其主动能力。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能让其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乐于接受,如此方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3.6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组织的艺术性。
当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好奇,练习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保持、发展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练习兴趣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障。
3.6.1注重教态、口令、准备活动。
教师课上的表情、服装、行为举止等会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服装整洁、表情丰富、动作规范的教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愿意接受;教师口令洪亮,节奏感好,会渲染学生的情绪,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做好准备活动可为基本内容的学习作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准备活动要认真组织。例如:慢跑准备活动开始前要提出具体要求:跑的圈数、队形、速度、节奏、纪律要求等。
3.6.2培养体育骨干。
体育骨干是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他们在体育方面有特长,身体素质好,在班级中有影响力。培养体育骨干,一方面能对学生的领导管理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对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树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6.3现代化技术引入课堂。
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可以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明确正确技术动作,使学生欣赏到技术动作或所教项目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学中可对学生的练习动作摄像,通过动作回放,可使学生直观明确动作的错误,便于技术的改正。教学内容新,教法有变化,能吸引学生去自我尝试。教师应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掌握技术与运动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既有其内在的联系,又有其本质的区别,教师应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特征,增加动作形象的刺激。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因此,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是提高想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做示范,采用动态的图片、影视等,并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3.7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学中师生双方处于一种互动与互补的关系。教师可以是学生,学生也可以是教师,教师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间,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与学生一起达成学习目标。尊重是互相的,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必会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并会把这种爱迁移到课堂上和教育内容上,教师教育和教学效果会显著提高。教师与学生是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辩证统一体。因此,教师应放下所谓的尊严,走到学生中去,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交朋友,参与他们的活动,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性,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
3.8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课中采用“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方法,在每次练习中,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学生的进步,鼓励其克服弱点和不足,增强学生练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其主动参与到练习中去,正确评价自己,使他们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超越自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可用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通过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不断增进学生的认知水平。
3.9多加强公共场地设施建设。
场地情况直接关系着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学生练习的密度,场地宽裕,学生练习密度大,积极性也会提高。
总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选择,得失让学生评价。学校体育教学效果显著了,整个学校的锻炼氛围也会随之增强,也能为全面的素质教育奠定基础。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学生在体育课上不积极的问题才能解决,教学效果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燕强.试论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6.
[2]胡依心.浅析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0.2.
[3]马慧敏.浅析我校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实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同样可通过探论、辩论和交流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和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尤其对于农村高中普通班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因为农村高中普通班学生绝大多数是农业劳动者农民的子女,他们从小生长的环境乃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大都不如城市学生,不论是学习行为习惯,还是知识储备的功底,相对重点班都差许多。农村所谓“重点班、普通班”主要是通过学习成绩来分开的,这无形中给一些学困生心里造成了阴影,他们认为学习差就丢人,别人看不起,心里很自卑,学习也没有积极性。那么面对这些学生,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如何在课堂上通过讨论进行有效的教学,成为很多教师研究的问题。
我从事高中教育已经8年了,这8年来一直带普通班数学,刚开始主要钻研教材,后来才意识到光靠熟悉教材不够,因为你讲得再好还是存在很多不听课的学生,他们听不懂,没兴趣。所以进行高效课堂迫在眉睫,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数学教学。经过认真考虑,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小组的分配要科学、合理
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活动进度相对统一。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力强弱、性格差异等。保持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改变学生脑子里对于数学留下的所谓枯燥无味的印象,将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了解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课堂中要多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在他们所熟悉的情境中提炼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体现数学的本质,又可以让学生有兴趣深入到问题中去寻求答案。其次,教师应适当讲些数学史。现在很多教师对于数学的理解就是字面的意思“数学”,他们在课堂上只是紧锣密鼓地去讲授数学课程和习题,对于数学的来源和历史,并不是很清楚。如果教师在课上讲些数学的根源和历史让学生明白数学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符号,它的背后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热爱数学。再次,教师要多提高语言的幽默风趣性。曾经去外地学习,听了一些专家课,意识到教师语言的风趣性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活跃。为此我经常看电视,有关“主持类”节目,比如崔永元、周立波、毕福剑主持的节目,他们幽默风趣,才华横溢,常常使观众娱乐之后能体会其中的深意,领悟人生的真谛。
三、问题的设计技巧
首先是选择什么样的问题,要在仔细分析教学内容包括学科、课型、教学重难点等基础上,找出最能体现本堂课知识联系的、最具讨论价值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来设计问题。另外,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使我们提出的问题适合学生的知识程度,以使学生通过一番思考和总结能“摘到果子”。
四、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
课堂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个人经验,并创造一切重要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学习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进度更快,并在生活上和行为中普遍产生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途径远比结果来的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