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5 15:25: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篇1

前言: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信用卡的发展,目前信用卡作为全球通用的货币模式,使人们的消费更加便捷,信用卡也成为了银行一个非常重要的盈利来源,各大小银行都在大力发展信用卡。我国的信用卡业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却极快,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信用卡的使用规模。但是,快速发展的规模之下,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信用卡的使用给银行带来诸多的不便与损失,因此,要想保证我国的信用卡使用可以有序、稳步、健康地发展,必须要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

一、信用卡风险管理概述

(一)信用卡风险管理。所谓信用卡风险,可以简单理解为信用卡这一特殊产品在其日常使用中可能对当事人(主要包括发卡组织、商用、个人用户等)造成的非常规经济损失。从信用经济学理论来看,信用卡在其正常使用周期中,难以避免各项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存在资金风险;而从具体业务来看,信用卡业务当事人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客观存在,加之发卡机构自身经营风险的威胁,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的并存:善意透支在推动资金流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恶意透支则会加大发卡机构(主要为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坏账准备,从而影响其正常经营,最终导致信用卡危机。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信用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恶意透支、信用诈骗等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逐渐成为我国金融管理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二)世界先进信用卡风险管理经验。目前在一些信用卡风险管理较为完善的国家里,有诸多先进的经验可供我国内地借鉴:

美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凭借着强大健全的征信体系以及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来实现,保证了信用卡风险的管理与个人征信息息相关。美国的征信机构所建立的数据,可以在政府、银行、民众三者之间实现全面共享,从而有效提升了民众的还款意识,并且完善的法律体系保证了信用卡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实现有法可依。澳大利亚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主要借助于强大的信用数据平台来实现信用监管,并且制定了非常详细的信用风险评级制度,从而保证了信用卡管理的有序性。澳大利亚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是以科技的进步、数据的同步来实现对数据的全面分析,这与澳大利亚的金融管理相一致。我国香港地区的信用卡管理凭借的最主要手段是先进的科技,实现对风险的全面把控,借助于先进的科技实现对信贷的全面管理,并且及时地进行催收,有效控制了信用卡风险。

二、我国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发卡数量忽视用卡质量。在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时,片面的追求发行量占领市场成为一个明显误区,因此导致了银行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加大信用卡发行规模,片面追求信用消费总量的提升,而忽视了深层次的功能开发。比如,营销人员在推广信用卡产品时,大多以完成个人业绩任务为出发点,刻意夸大信用卡的功能作用而没有从客户利益出发,容易引发信用卡的信任危机,进而不利于银行自身形象,导致了信用卡持有量上升与使用率下降并存的现象,客观上加大了银行的资源浪费。从数据来看,银行业整体的信用卡发行规模逐渐扩大,但也存在一人多卡、低效卡等显著问题,不但造成了显著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银行管理成本的科学控制。对此,必须提高信用卡的使用质量,在控制发行规模的同时做好应用工作,尽可能提升信用卡的使用效率。

(二)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不完善。相比经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信用卡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规模有限且缺乏充分完善的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直接表现出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够明确清晰的问题。信用卡业务各方当事人在信用卡的使用过程中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作用,造成了信用卡的不稳定状况,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尽管信用卡风险管理意识逐渐提升,但由于发展时间尚短,产业相关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对此,在信用卡业务开展过程中,银行要积极发挥其培养与引导功能,积极加强商户与个人消费者的风险意识与安全意识,通过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教育培训,提高信用卡使用的安全水平,积极避免各项风险要素的产生与扩大。

(三)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现阶段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具体以人民银行为主导,通过对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信息进行整理进行体系构建与管理,信息来源极为有限。加之各金融机构自身经营战略的差异,存在显著的信息壁垒问题,不利于信息采集的全面性与有效性。此外,在信用卡发行过程中,审批环节的人员配备与管理制度缺乏,造成信用卡发行周期过长、效率过低,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开展,同时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对商户收单业务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与银行合作的商户规模不断扩大,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银行重要的客户资源。但在具体的管理环节,银行对特约商户的管理与服务仍然存在较大问题。营销管理人员的缺乏,导致银行对特约商户的服务与管理效率较低,不利于特约商户整体的快速发展。对此,银行需要从以下环节着手,提升特约商户的服务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首先是从现有的法律法规出发,加大针对特约商户的服务与优惠力度,结合各种促销手段的有效应用,提高银行发展与保留特约商户的能力;其次,加大银行分期业务的优惠程度,向优质特约商户开放分期业务,通过优惠手续费等措施提高自身对分期市场的号召力;再次,加强风险监控,结合交易控制与定期巡检等措施,及时发现交易风险并积极处理,提高信用卡交易的健康水平;最后要加强外币信用卡业务的对接工作,以国际信用卡标准为依据,对自身管理机制进行优化调整,做好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升级管理,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外币卡业务。

三、我国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加强措施

(一)简化信用卡发卡手续严格信用卡发卡门槛。随着经济的高速运行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信用卡逐渐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支付工具,极大便利与社会公众的生活与消费,为我国信用卡产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但在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中,难以避免各项不利因素的影响,对信用卡产业的健康与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发卡行加强制度监管。信用卡风险防范与管理,客观上需要健全的监管法规与管理制度进行约束。对于信用卡发行机构而言,首先就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信用卡审批、结算等环节的科学管理;其次是要继续加强银监会的监督管理职能,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产业的使用过程;三是要提高认识,充分重视信用卡的风险要素,完善责任制度提高信用卡运行的规范程度。

在开展信用卡业务时,银行首先要做好发卡审批的严格管理,通过与公安部门的紧密合作与信息共享提高发卡安全性;二是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岗位与职责明确,提高管理的科学水平;三是提高信用卡交易的安全防护工作,避免交易信息与用户数据的泄漏,提高资金安全;四是加强客户管理,做好维护与催缴工作。信用卡的发行与催收工作应当同时作为营销人员的业绩考核内容,尽可能降低信用卡的资金风险。

(三)加强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在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生活工作的同时,也为信用卡高科技犯罪提供了条件,特别是针对信用卡信息系统与硬件设备的犯罪事件始终呈现增长势头。为了提高信用卡的安全水平,发卡机构必须重视技术开发与投入,不断提升信用卡系统的硬件与软件水平,尽可能降低安全风险。首先是要做好信用卡工具自身安全功能,不断提升产品的安全防范水平;其次要以芯片卡的研究与应用为主导,积极推动新型芯片卡取代传统磁条卡的产品革新,进而提高信用卡的安全水平。

(四)法律法规的完善。我国信用卡发展起步晚,但是却如火如荼,短短几年之内,就获得了数亿消费者的青睐。而且,在收入水平较高、知识层次较高的人群中,信用卡基本可以呈现出是人手一个,很多人手中都有着数个不同银行的信用卡。然而,这种大范围的消费者使用,很多时候也给银行带来了严重的信贷问题,虽然一直以来都有着相关的法规性条文出台,但是仍然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不同行业的领军组织都存在着信用卡的个体和企业应用状态,经常出现很多恶意透支的财务问题,当时的银行并未对这些情况重视起来,相关的法律也迟迟没有出现,现代社会中,最需要执行的就是利用法律去严厉打击利用信用卡进行违法犯罪行为,不仅要将多个部门进行智能融合,还要保证平台上的多个社会组织,能够实现有效的交流与稳定。最关键的还有,要实现信用卡制度的动态推进,避免由于滞后性带来的观念落后、经济落后等等,既能够维护银行经济主体的合法利益,也能够给不同的社会主体,带来新的服务关系的实现。

(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我国发展状况来看,如果要对全面居民信用进行评定,建立有效的等级制度,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四个大方向,进行严格的社会经济意识引导。第一,将“诚信”二字设立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国家政府的稳定基石,只有将“诚信”作为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支柱,才能够将不同的个体进行整合,保护社会环境中的最基本的运作模式。第二,以法律约束信用结构。只有将社会中最强有力的力量拿出来,用法律手段去建立高效体系,才能够将我国经济市场中的不同主体,分别归属到适合的信用等级中,尤其是很多制约点的存在,都带有明显的落后性,要实现真正的信用体系法律基础,最需要的就是将明确的义务、权利,进行标准化的限定。第三,以现代市场为依托,树立新的信用关系。根据当前市场的发展状况,要在国内建立合理、合法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最基本的信息数据公布平台,正是当前缺乏的,当市场作为承载基础,对不同的主体进行信息的共享。既要保证建设的有效性,更要提高现代化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建立新的监督模式。任何评定制度的外延必然是监督机构的完善,当联防关系被确认之后,不仅可以将信用制度进行协调,更能够在相当程度的范围内,获取整个社会的行业标准,去执行新的法律关系下的信用等级确立。

结论:信用卡的不断发展为持卡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为商家带来了更多的销量,同时也为银行带来了诸多的收益,但是,信用卡的良心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只有把控住风险的发展,才能保证信用卡可以在我国长期、健康地丰富发展,为国民提供更多的便利。

篇2

对我国银行业而言,信用卡还是一项比较新兴的业务,对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管理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今后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相对于银行的其他业务,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既有共同点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首先,信用卡交易涉及银行、特约商户、持卡人三方当事人,法律关系复杂;其次,信用卡交易是一种虚拟交易,信用卡金额支付是通过电子数据划拨或压单完成;再次,信用卡业务流程复杂,涉及环节众多,风险存在于信用卡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过程。因此,需要认真研究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特殊性,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控制管理其风险。

1信用卡风险的类别

从来源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首先是来源于持卡人的风险,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持卡人恶意透支。恶意透支是最常见的、隐蔽性最强的信用卡犯罪手段,因而对发卡行的资金安全危害也极大。二是持卡人谎称未收到货物。这是持卡人充分利用信用卡的责任条款,在收到货物后提出异议,称没有进行交易或者没有收到货物。三是先挂失,然后在极短时间大量使用挂失卡。一些持卡人假装信用卡丢失,到商业银行办理挂失手续,利用办理挂失手续到商业银行止付这一很短时间差,大量透支使用,而银行误以为是窃取信用卡者透支,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损失。四是利用信用卡透支金额发放高利贷。持卡人利用多张贷记卡大额透支,发放高利贷,从而达到长期无成本占用银行资金谋取暴利的目的。

其次是来源于商家的风险,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不法雇员欺诈。在现实中,雇员能接触到顾客的卡信息,甚至持卡离开顾客的视线时使用客户信用卡消费,并将非法使用出现的发票自行扣压,致使客户受到损失。二是不法商家欺诈。不法商家通过与知名商店相近的域名或者邮件引导消费者登录自己的网址。消费者难以识别互联网商家的真伪,很容易轻易提交支付信息。特约商店老板自己伪造客户购货发票,然后拿假发票向银行索取款项。

再次是来源于第三方的风险,主要有六种表现形式:一是盗窃。盗窃者会大量而快速地交易,直到合法持卡人挂失并且该卡被银行冻结。二是复制。在宾馆、饭店这类场所,授权环节通常会离开持卡人的视线,这就使不道德的职员有机会利用小型读卡设备获得磁条信息。三是ATM欺诈。发生于ATM设备的欺诈通常是因为密码被窃取或者被伪造,甚至是暴力抢劫。通常欺诈者会在ATM插卡槽中置入微型读卡设备,并在隐蔽处安装微型摄像头记录持卡人输入密码的动作。四是伪造。犯罪分子先获取客户的信用卡资料,如盗取,或在键盘输入设备里非法安装接收设备获取,或计算机黑客通过攻击网上银行系统获取,再伪造信用卡进行诈骗。五是身份冒用。这既包括盗用消费者身份,也包括剽窃商户身份。个人身份信息如社会保险号码、信用卡号码、家庭地址、电话等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而网上罪犯可以破入虚拟叫款机,窃取商户的网络标信之后模拟商户行为。六是虚假申报。犯罪分子以虚假的身份证明.及资信材料办理信用卡申请,或谎报卡片丢失,然后实施欺诈消费或取现,使银行蒙受损失。

最后是来源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商业银行内部存在不法工作人员,他们往往会利用职权在内部作案。如擅自打制信用卡或盗窃已打制好的信用卡,冒充客户提取现金或持卡消费;或擅自超越权限,套取大额现金;或通过更改电脑客户资料和存款余额,盗取现金等等。

2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信用卡风险的形成既有来自虚拟经济本身的原因,也有外在制度带来的影响。前者主要源自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性,缺乏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信用卡的资信调查工作仅能依靠发卡银行自身的力量解决,持卡人信息与银行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

第一是发卡银行和客户之间信用信息不对称。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缺少一个全国性的、中立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在个人信用资讯的获得和传递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发卡银行往往根据申请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工作收入、家庭支出、银行账户和借贷记录来衡量其信用价值。

第二是发卡银行与相关部门之间、发卡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这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与外部相关者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国的税务、公安等相关部门掌握着大量有价值的信用信息,但由于部门分割、缺少信息共享机制而使得信息的整合利用难以实现。此外,如果各商业银行能够共享各自的客户信用记录,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申请人的负债情况,减少借款者多头借贷带来的过度借贷风险。然而现状却是发卡行之间的风险信息非共享,风险管理标准也不统一。

第三是信息不对称状况下不同授信额度的制度设计缺陷。在信用卡营销的过程中,发卡行一般会运用市场细分策略对不同的客户授予不同的授信额度,这样的制度设计在信息不对称状况下将会完全失败。信息不对称使得劣质客户不用花费多少代价就能冒充优质客户而不被发现,优质客户却无法证明自己的信用状况,被劣质客户轻易赶走。3信用卡风险防范对策及建议

首先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发达国家从事个人信用业务历史悠久,从管理模式、法律环境到具体操作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建立了成熟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及个人信用风险转嫁等制度。但我们在借鉴的同时还应结合我国国情,我们的个人信用市场起步较晚,许多方面还很不成熟,所以不能简单的套用外国模式,而应建立我们自己的个人信用制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中针对个人信用卡风险,建立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是关键。

其次是全社会统一起来防范个人信用卡犯罪。对个人来说为防止意外,持卡人要警惕犯罪分子诈骗、冒用的风险,不要轻易将卡转借他人;使用信用卡密码时要严格保密,切忌用生日、电话号码等简单数字作密码;持卡人一旦发现信用卡遗失或失窃,应在最短时间里办理挂失手续。信用卡犯罪,其实很多时候是由银行管理上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造成的,很多漏洞被利用了。例如,由于现在办卡所需要的身份证、驾驶证等证件都是用复印件,有些银行的审查制度不是很严等等。因此,中国目前在银行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系统需大力建设。

最后应该逐步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支持体系。我国的个人信用卡风险管理制度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政府部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个人信用中介公司等机构密切合作,协调配合,因此必须依靠政府以法律手段强制推行。国家要尽快颁布实施个人信用制度法规及其配套措施,以尽快从单位信用保证和道德约束逐步过渡到以个人信用保证为主和法律制约的信用中来,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账户体系、个人信用的记录和移交、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个人信用级别的评定、披露和使用,个人信用主客体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明确个人信用制度的主管部门和各部门所负的职责,合理分工,严格奖罚措施,以国家的强制方式来推行个人信用制度,以使个人信用制度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合理运行,规范发展。

篇3

信用卡业务的运营中,风险主要存在于发卡行、持卡人与特约商户三者之间。发卡行鼓励持卡人正常的消费透支,但伴随而来的就是持卡人的恶意透支行为。银行对于透支的催收不及时,对于恶意拖欠卡债的追索缺乏力度,以及风险保障的机制不健全等都是形成信用卡风险形成的原因。各大商业银行不仅要增加信用卡的发放量,发展和扩大信用卡业务规模,同时还要竭力识别、控制并化解信用卡透支所造成的信用风险。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类型

从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来源出发,可以将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分为三种,即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和技术性风险三类。

外部风险是相对于内部风险来说的,它是独立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不易被银行所控制的风险。包括信用卡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及特约商户操作风险。

内部风险具有隐蔽性强、难以防范、数额巨大等特点,甚至还可能累及其他金融业务,因此比外部风险更具危害性。具体包括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

技术性风险主要指业务系统风险、设备性能风险和软件设计风险。如POS和ATM等计算机终端设备不够完善而带来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

(一)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是指因持卡人信用不良、违约拒付而产生的坏账风险。发卡银行发放信用卡给客户的主要依据是客户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信誉程度。如果客户申请信用卡时的经济状况欠佳,无力还款,就很可能引发信用风险。

(二)信用风险的评价指标

信用风险对发卡银行来说,是其风险损失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发卡银行应该做到能够及时识别信用风险,及早防范与控制信用风险。对于信用卡信用风险的大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1.持卡人负债比率。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当持卡人的资产负债率低于规定值,银行才会给持卡人提供信用。现在中完全信息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但这代表了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2.持卡人工作单位的信用。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以及资产报酬率三个指标是银行提供信用时首先考虑的三个重要指标。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银行其实更愿意为大型企业的员工提供信用。因为持卡人所在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银行来说相当于信用担保的作用。

3.申请人可支配资本的数量。发卡机构在发放信用卡时,通常会审查申请人可支配资本的数量。只有资本额大于一定数量,才能从银行得到信用支持。

三、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防范

(一)加速社会征信体系与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

1.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发卡银行征信部门的运作效率,节约信用交易的成本。如果由各发卡银行独立完成调查和评估受信人的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不仅信用成本高,且难以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了风险控制能力。

2.征信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声誉机制在信用卡风险管理领域内更大的发挥作用。只有在完善的征信体系中,才会提高信用卡持卡人建立声誉的积极性。

3.个人信用体系就是一套详细记录消费者历次信用活动的登记查询系统,是社会征信体系的基础。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可以作为商业银行放贷的基本标准,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

(二)加强立法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与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法律的约束与个人的自律。因此加强信用卡信用风险的防范,一定要加强立法约束与诚信教育。加强立法建设,完善个人信用体系。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需要法律支持,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必须依靠法律手段推进。

(三)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

1.树立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应从信用卡的产品特点出发,正确掌握信用卡业务的本质,认清信用卡的资产业务本质,树立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不能照搬借记卡的经营思路,从而忽略了信用风险的管理。

2.实现信用风险管理运作的集中化。相对于分散运作的方式,信用卡业务的经营运作更适合进行集中化运作。信用风险管理运作的集中化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单笔业务处理时间和成本,实现信用卡业务的标准化作业流程。

(四)转移信用卡风险

信用卡风险转移是信用卡发卡机构依据对信用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认识,将风险转嫁给他人,减少自己损失的一种风险防范的方法。一般我们可以将信用卡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如担保人和保险公司

1.向担保人转移风险。由于信用卡的担保人与发卡机构签定了担保协议,当其担保的持卡人不能按时偿还发卡机构的债务时,担保人负有替其偿还的责任。

2.向保险公司转移风险。降低信用卡风险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即为建立信用卡保险机制。发卡机构可与保险公司合作,对持卡人欠款行为和信用卡被盗、遗失或冒用进行保险。

篇4

信用卡(英文:Credit Card)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信用卡一般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结帐日时再行还款。除部份与金融卡结合的信用卡外,一般的信用卡与借记卡、提款卡不同,信用卡不会由用户的帐户直接扣除资金。

信用卡已成为现代银行发展最快、普及最广的一项业务。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数的增多,信用卡风险逐渐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而且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用卡信用风险概述

1、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类型

信用卡业务是银行业务的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银行传统业务产品的风险,也有信用卡业务特有的风险。银行业务存在的各种风险在信用卡业务中也同样存在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而其中造成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信用风险。根据研究资料和实务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因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占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损失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商业银行再办理信用卡业务时,必须通过识别、计量和控制来严格预防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在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主要是因为持卡人信用不良或者信用状况恶化,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偿还信用卡透支消费和预借现金等本金和利息、滞纳金等费用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针对持卡人信用风险暴露值和评价发卡机构的信用风险水平和控制能力均有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发卡机构而言,其主要指标是延滞付款率、滚动率和损失率。

一般而言,发卡机构开展信用卡业务时,其内部的业务处理包括了营销、销售、风险控制和作业四部分。这四部分处处都渗透着信用风险的风险防范点。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对新申请的客户进行审核批准,根据客户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资信审核后决定是否发卡和给予额度;

(2)对持卡人异常交易行为进行监控,确认交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控制持卡人信用风险和伪卡、盗用风险,减少资金损失;

(3)持卡人发生欠款逾期时,根据逾期金额和期限,采取措施进行还款提醒、催收,追缴欠款。

2、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关于信用卡的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近年来的信息经济学加以分析,尤其还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解释。

(1)道德风险现象

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借款人项目失败承担的风险是固定的,但其成功时获利是不封顶的,所以当银行不能完全监督借款人行为时,借款人就会产生改变当初申请贷款时的用途,转而从事高风险但更高收益项目的动机,使银行的预期收益减少。银行面对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可以采用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逾期透支利率,可以用增加的利息收入来补偿可能出现的拖欠损失。

(2)逆向选择现象

一方面,面对当前高利率,有许多安全客户退出了高价信贷市场,但仍有一部分危险客户他们因抱着赖账的打算,所以利率再高他们也仍然敢贷款。另一方面,一些借款人为了支付高利率只好把贷款用于高利益高风险的项目上,这样也就加大了银行收不回贷款的风险。从而出现“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的现象。

因此,由于发卡程序简单,事前潜在客户的信息收集、筛选不甚完善,事后的监控、监督成本较高,致使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表现更为突出。构成了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二、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管理现状

随着全球商务活动和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信用卡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西方国家逐渐在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发卡和受理网络、成熟的交易处理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然而,我国信用卡的发行远远晚于欧美地区。直到2002年,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大举进入信用卡发卡市场,信用卡的发卡和受理业务才得到迅速发展。

1、国外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信用卡风险也逐渐显现。其中最为主要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由于信用卡先消费后还款的产品特点,对持卡人具有消费放大效应,持卡人信用状况恶化导致不能偿还透支消费导致信用卡坏账的比例逐渐增加,甚至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信用卡提供商2008年上半年的呆坏账损失就已经达到210 亿美元。评级机构惠誉的数据显示,美国信用卡坏账率在2008年12月升至历史高位7.5%。2009年1 月卡债延迟缴付60 天以上的人,达到3.75% 的历史新高。惠誉进一步表示,经济衰退令失业者无力还债,违约率在2009年突破10%。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信用卡亏损总计高达700 亿美元。在信用卡危机面前,美国的大型发卡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都难逃厄运。

在十年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期,就业率和收入下降对信用卡市场形成的负面影响将继续加大。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贷款机构正迎来一波愈演愈烈的消费者违约潮。

2、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从起步期发展为成长期,且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据此前央行的《2009支付体系总体运行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末,信用卡发卡量为18555.56万张,同比增长30.4%,信用卡授信总额13634.96亿元,同比增加39.1%;应偿信贷总额2457.58亿元,同比增加55.3%。

在业务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风险指标也有所增长,但整体较为可控。截至2009年底,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6.96亿元,同比增长127.9%;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不良率)的3.1%,较2008年底增长1个百分点。从行业整体风险水平来看,国内信用卡延滞率和损失率处于较低的风险水平,但从欧美发生的信用卡危机可以看出,信用卡业务出现总量增长的同时,必须关注信用卡业务的信用风险,将信用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降低延滞率和损失率。

3、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现状的特点

(1)信用风险整体指标较低

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和国外发达国家信用卡风险指标相比,我国发卡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且大大低于同业水平。其中主要原因有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信用卡在国内支付结算比例也逐渐增加,透支余额逐年快速上升,相比之下,延滞账户透支余额和损失账户透支余额增长比例不大。另外,我国居民的信用卡消费意识并未完全形成,传统的先存再用的借记卡、储蓄账户的金融理念一直被大多数人认可,因此,对透支消费缺乏动力,而且信用卡高企的透支利率也是持卡人倾向于在免息期内还款。

(2)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需加强

2009年年中,我国多部门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要求切实规范银行卡发卡行为,认真落实银行卡账户实名制,控制信用卡发卡风险。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信用卡产业发展制度环境的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但是目前也存在法律、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包括征信体系不健全,条块分割局面难以改变居民信用意识和用卡文化尚待普及、信用卡产业未形成清晰的组织模式、信用卡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3)信息严重不对称

市场经济的今天,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发卡机构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盲目注重发卡规模和数量,对授信政策的制定并不严格,在征信过程中也放松了对申请人的信用调查,导致信用卡信用风险的存在。目前发卡机构征信手段和渠道有限,往往根据申请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经常当面向本人核实,存在不能准确掌握申请人资料的可能性。持卡人在经济状况发生恶化时,银行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只能在持卡人不能按期偿还透支时才能发现,往往为时已晚,银行已经承担了持卡人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由于外部信息的不完备,使发卡机构不能对申请人的信用价值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

三、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迅速建立起高效准确的信用评级体系

目前正在建设和完善的全国范围内的跨行征信系统,主要侧重点在避免欺诈行为,信息系统内容较为单一。我国发卡机构虽然可以查询个人征信系统了解个人信用状况,但是评价个人资信状况比较重要的户籍、职业、税务等信息由于部门分割,缺少信息共享机制而使得信息的整合利用难以实现。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黑名单共享、信息查询和查询取证的机制,以更好地防范信用卡风险。针对新型的个人信贷业务,我们需要一个全部银行可以共享的高效率运行的信息平台。

2、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选择适合发展信用卡的目标客户群体,是控制信用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各主要发卡行的信用卡客户主要来源于各自已有的客户群,而客户在申请卡片时,也更倾向于经常光顾的发卡行。由于信用卡市场空间大,客户选择性较大,各发卡行只有根据自身的整体优势和以往客户群的素质,有针对性地锁定信用卡产品的目标客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明确了目标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应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理性把握发卡对象。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欺诈风险

发卡行可以通过借鉴国外成熟的信用卡个人风险管理系统,加以改进,建立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首先,要加大对持卡人的监测力度,不仅要对持卡人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尤其对开卡后立即连续取现或频繁交易等异常情况做到及时跟踪。其次,在风险案件防范方面,要建立风险案件处理预案,杜绝风险的蔓延,力求在第一时间和最小范围内予以处理。第三,对于发卡客户要加强分析,形成对当地某些行业、某些区域的预警通报。最后,对于持卡人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培养其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周宏亮,穆文全. 信用卡风险管理.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单惟婷.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与案例.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篇5

信用卡(英文:CreditCard)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信用卡一般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结帐日时再行还款。除部份与金融卡结合的信用卡外,~般的信用卡与借记、提款卡不同,信用卡不会由用户的帐户直接扣除资金。

信用卡已成为现代银行发展最快、普及最广的一项业务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数的增多,信用卡风险逐渐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而且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用卡信用风险概述

1、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类型

信用书业务是银行业务的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银行传统业务产品的风险,也有信用卡业务特有的风险。银行业务存在的各种风险在信用卡业务中也同样存在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而其中造成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信用风险。根据研究资料和实务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因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占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损失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商业银行再办理信用卡业务时,必须通过识别、计量和控制来严格预防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在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主要是因为持卡人信用不良或者信用状况恶化.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偿还信用卡透支消费和预借现金等本金和利息、滞纳金等费用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针对持卡人信用风险暴露值和评价发卡机构的信用风险水平和控制能力均有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发卡机构而言,其主要指标是延滞付款率、滚动率和损失率。

一般而言,发卡机构开展信用卡业务时,其内部的业务处理包括了营销、销售、风险控制和作业四部分。这四部分处处都渗透着信用风险的风险防范点。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对新申请的客户进行审核批准,根据客户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资信审核后决定是否发卡和给予额度;

2)对持卡人异常交易行为进行监控,确认交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控制持卡人信用风险和伪卡、盗用风险,减少资金损失;

3)持卡人发生欠款逾期时,根据逾期金额和期限,采取措施进行还款提醒、催收.追缴欠款

2、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关于信用卡的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我们不仪可以通过近年来的信息经济学加以分析.尤其还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解释。

1)道德风险现象

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借款人项目失败承担的风险是固定的.但其成功时获利是不封顶的.所以当银行不能完全监督借款人行为时,借款人就会产生改变当初申请贷款时的用途,转而从事高风险但更高收益项目的动机,使银行的预期收益减少。银行而对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可以采用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逾期透支利率.可以用增加的利息收入来补偿可能出现的拖欠损失。

2)逆向选择现象

一方面,面对当前高利率,有许多安全客户退出了高价信贷市场,但仍有一部分危险客户他们凶抱着赖账的打算.所以利率再高他们也仍然敢贷款。另一方而,一些借款人为了支付高利率只好把贷款用于高利益高风险的项目上,这样也就加大了银行收不回贷款的风险。从而出现“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的现象。

因此,由于发卡程序简单,事前潜在客户的信息收集、筛选不甚完善,事后的监控、监督成本较高,致使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表现更为突出。构成了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二、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管理现状

随着全球商务活动和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信用卡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西方国家逐渐在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发卡和受理网络、成熟的交易处理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然而,我国信用卡的发行远远晚于欧美地区。直到2002年,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大举进入信用卡发卡市场,信用卡的发卡和受理业务才得到迅速发展。

1、国外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信用卡风险也逐渐显现。其中最为主要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由于信用卡先消费后还款的产品特点,对持卡人具有消费放大效应.持卡人信用状况恶化导致不能偿还透支消费导致信用卡坏账的比例逐渐增加,甚至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信用卡提供商2008年上半年的呆坏账损失就已经达到210亿美元。评级机构惠誉的数据显示,美国信用卡坏账率在2008年12月升至历史高位7.5%。2009年1月卡债延迟缴付6O天以上的人,达到3.75%的历史新高。惠誉进一步表示,经济衰退令失业者无力还债,违约率在2009年突破10%。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信用卡亏损总计高达700亿美元。在信用卡危机面前,美国的大型发卡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都难逃厄运。

在十年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期,就业率和收入下降对信用卡市场形成的负面影响将继续加大。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贷款机构正迎来一波愈演愈烈的消费者违约潮。

2、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从起步期发展为成长期,且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据此前央行的~2009支付体系总体运行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末,信用卡发卡量为18555.56万张,同比增长30.4%,信用卡授信总额13634.96亿元,同比增加39.1%;应偿信贷总额2457.58亿元.同比增加55.3%

在业务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风险指标也有所增长,但整体较为可控。截至2009年底,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6.96亿元,同比增长127.9%;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不良率)的3.1%,较2008年底增长1个百分点。从行业整体风险水平来看,国内信用卡延滞率和损失率处于较低的风险水平.但从欧美发生的信用卡危机可以看出,信用卡业务出现总量增长的同时,必须关注信用卡业务的信用风险,将信用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嗣,降低延滞率和损失率。

3、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现状的特点

1)信用风险整体指标较低

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和国外发达国家信用卡风险指标相比,我国发卡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且大大低于同业水平。其中主要原因有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信用卡在国内支付结算比例也逐渐增加,透支余额逐年快速上升,相比之下,延滞账户透支余额和损失账户透支余额增长比例不大。另外,我国居民的信用卡消费意识并未完全形成,传统的先存再用的借记、储蓄账户的金融理念一直被大多数人认可,因此,对透支消费缺乏动力,而且信用卡高企的透支利率也是持卡人倾向于在免息期内还款。

2)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需加强

2009年年中,我国多部门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要求切实规范银行卡发卡行为,认真落实银行卡账户实名制,控制信用卡发卡风险。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信用卡产业发展制度环境的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但是目前也存在法律、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包括征信体系不健全,条块分割局面难以改变居民信用意识和用卡文化尚待普及、信用卡产业未形成清晰的组织模式、信用卡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3)信息严重不对称

市场经济的今天,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发卡机构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盲目注重发卡规模和数量,对授信政策的制定并不严格,在征信过程中也放松了对申请人的信用调查,导致信用卡信用风险的存在。目前发卡机构征信手段和渠道有限,往往根据申请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经常当面向本人核实,存在不能准确掌握申请人资料的可能性。持卡人在经济状况发生恶化时,银行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只能在持卡人不能按期偿还透支时才能发现,往往为时已晚,银行已经承担了持卡人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由于外部信息的不完备.使发卡机构不能对申请人的信用价值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

三、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迅速建立起高效准确的信用评级体系

目前正在建设和完善的全国范围内的跨行征信系统。主要侧重点在避免欺诈行为,信息系统内容较为单一。我国发卡机构虽然可以查询个人征信系统了解个人信用状况,但是评价个人资信状况比较重要的户籍、职业、税务等信息由于部门分割,缺少信息共享机制而使得信息的整合利用难以实现。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黑名单共享、信息查询和查询取证的机制,以更好地防范信用卡风险。针对新型的个人信贷业务,我们需要一个全部银行可以共享的高效率运行的信息平台。

2、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篇6

与国外发达国家以及港台地区信用卡风险指标相比,我国大陆地区发卡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整体水平不高,大大低于同业的水平。其中主要原因有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信用卡在国内支付结算比例也逐渐增加和透支余额逐年快速上升等。相比之下,延滞账户透支余额和损失账户透支余额增长比例不大。居民的信用卡消费意识并未完全形成,传统的先存再用的借记卡、储蓄账户的金融理念仍然被大多数人认可,因此,对透支消费缺乏动力,而且信用卡高企的透支利率也是持卡人倾向于在免息期内还款。

(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需加强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产业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环境在不断改善,出台了包括《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涵盖了了银行卡工作的全面部署、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创新、银行卡交易风险控制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信用卡产业发展制度环境的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但是目前仍存在法律、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包括征信体系不健全,条块分割局面难以改变;居民信用意识和用卡文化尚待普及、信用卡产业未形成清晰的组织模式、信用卡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发卡银行信用风险在不断积聚,逐渐进入业务发展的拐点期

国内银行采取以发卡量作主要的经营目标,扩大市场份额和市场品牌。单纯追求发卡量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和缺乏信用卡业务开展经营的状况,导致各主要发卡行在经历了2003年急剧扩张后,2004年信用卡信用风险普遍显现,客户服务、用卡环境等方面出现普遍不足。和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手段落后,大多靠人工来进行审批。与此同时,信用评分模型的应用并不广泛,审批缺乏准确性,给后续的风险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也无法及时预测客户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影响信用卡信用风险的控制水平。

二、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成因

(一)社会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

从整个信用卡发展的大环境来讲,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还不完善,特别是个人信用记录的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的完整性、信用记录的历史数据积累量、实效性等都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多数发卡银行的信用卡征信审核及额度管理主要还依靠人工操作,程序烦琐,不确定性因素多,可操作性差,动态跟踪管理功能弱,在信用卡第一道风险防范关口上陷于困境。

(二)风险合作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银行间的风险信息还未实现共享,而且风险管理标准不统一;银行与税务、公安等机构之间没有很好的风险合作交流机制,缺乏相应的风险信息共享平台。从单个银行的角度来看,风险管理似乎是有效的,但因为来自其它渠道风险信息的缺失,造成风险敞口没有被正确测量、评估和管理,反而降低了实际的风险管理效率,造成非预期的风险损失。

(三)持卡人信用与银行信息不对称

持卡人的信用状况具有不确定性,首先表现为持卡人行为的不确定性,一个具有良好行为准则的持卡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成为恶意透支者;其次持卡人的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宏观经济走势、持卡人所在行业的变化,财产突然损失或贬值甚至持卡人的身体状况都会对持卡人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持卡人则可以完全掌握和熟悉信用卡业务,这种不对称性决定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的不可控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控制措施

(一)制订切合实际的风险管理策略,增强控制风险能力

应从改善银行资产结构和增强盈利能力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信用卡业务,要认识到信用卡业务经营成功的关键在于拥有强有力的风险控制能力;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可接受的风险级别下的收益最大化,而不是风险最小化。风险策略要与发卡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市场和客户状况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运用科技和数理统计手段,探寻风险与收益的对应规律,将风险控制贯穿于产品设计、授信政策、审批发卡、交易监控、催收以及客户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合理的风险-效益比,使业务收益在完全覆盖风险损失的基础上,保证应有的盈利空间。

(二)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合理的信用卡授信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对总体风险的研判水平,对信用卡业务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一个好的信贷政策,就是要找准产品拓展与风险控制两者之间的临界点。选择适合发展信用卡的目标客户群体,是控制信用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各主要发卡行的信用卡客户主要来源于各自已有的客户群,而客户在申请卡片时,也更倾向于经常光顾的发卡行。由于信用卡市场空间大,客户选择性较大,各发卡行只有根据自身的整体优势和以往客户群的素质,有针对性地锁定信用卡产品的目标客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加强征信审核业务管理,优化作业流程

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较晚,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信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加强信用卡征信审核显得更为重要。信用卡风险的防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征信审核业务流程的健全和完善,发卡行应建立分散受理申请、集中征信调查审批和集中风险监控的运营体系;调整基层网点的角色定位,将基层机构职能定位于发卡营销渠道,以前台营销宣传、业务受理和客户服务为主。征信审核业务流程应尽可能地科学、清晰并符合逻辑,对于与实际运行不符的操作应及时修正,对征信审核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和简化处理,压缩对风险控制不起作用的无效环节。同时,在征信审核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和研究征信审核技巧,提高征信审核能力。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欺诈风险

发卡行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系统,建立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持卡人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对开卡后立即连续取现或频繁交易等异常情况做到及时跟踪,加大对持卡人的监测力度。在风险案件防范方面,首先要建立风险案件处理预案,力求在第一时间和最小范围内予以处理,杜绝风险的蔓延。对风险案件信息及时通报,跟踪和监控风险案件的发展及解决情况,对已经发生的一些案例及成功的做法建立风险案例库,实现风险经验的积累和共享。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面向持卡人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培养其风险意识。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卡风险;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概述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历程

1985年我国发行了我国内地的第一张信用卡,自此拉开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序幕,在信用卡业务23年的发展历程中,业务发展模式和运作流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用业务的发展经历的三个不同的阶段。

1、初期起步阶段

小而全的发卡模式,是该阶段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特点。

2、中期调整阶段

鉴于初期阶段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各行在信用卡经营模式方面进行了重大的调整。

3、后期成长阶段

(二)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类型

1、信用风险

我国信用卡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信用卡损失后不及时向发卡机构挂失,卡被冒用造成经济算是;持卡人将信用卡转借给他人使用,发生纠纷造成损失;持卡人利用信用卡的透支功能,逃避授权,恶意透支引发风险;持卡人由于经济上发生重大变化,无力偿还透支或与其还款而引发的风险;一些人使用伪造卡盗取银行资金等。

2、操作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是由于发卡机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以及管理监督机制和流程违背切实履行或者员工操作不当而产生。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改革阶段,各种风险管理手段都还不是很健全,因此这类风险也不可忽视

3、欺诈风险

包括虚假申请和欺诈交易,随着信用卡使用量的增加,恶性欺诈行为也在急剧增加。

4、其他风险

除以上三种风险外,信用卡业务还面临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类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特征

1、风险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风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被称为风险的隐蔽性,而信用卡的隐蔽性无法再客户申请阶段进行规避,这就要求对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必须是一种动态的管理,由于我国现无法对客户实施实时监控,当持卡的人的经济状况发生改变时,银行无法对风险进行分散或对信用卡重新定价,就会导致信用卡业务的风险蕴涵巨大的滞后性

2、风险的分散性和多样性

由于信用卡的风险产生于业务流程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发卡行、商户和持卡人三个方面,因此各个环节所产生的风险是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信用卡业务风险形式的多样化。

3、风险的难以预见性

发卡银行与持卡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申请人总比银行对自身的情况更为了解,因此通过一张申请表往往很难完全判断持卡人资信状况,在持卡人持卡消费或区县的初期,客户的性质往往难以区分,只能根据信用卡从业人员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其惊醒具体分析和判断,因此风险的产生就难以预见。

4、风险的复杂性

信用卡业务产生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可能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处理信用卡业务风险时,判断风险成因既是风险管理的开始也是业务发展的基础,信用卡业务发展不仅在发卡机构的管理水平有关也与机构工作人员和持卡人员的素质有关。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识别、计量、预警和控制各类风险的方法、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信用卡风险评估方法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评估中,预测性能良好的信用评分模型建立既是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制订的基础,也是信用风险管理流程改造的依据,更是信用风险管理一般原则的本质要求。

(二)、对持卡人的经济状况没有后续的审查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对持卡人的资信情况的了解多是只停留在申请办卡,是一种静态的审查手段。而很多持卡人的经济状况都是变化的,而经济状况的变化会对持卡人的资信状况造成巨大的影响,发卡行对持卡人的这些信息都无从知道,并且发卡行根据其良好的清偿历史记录,机械的增加其信用额度,最终放大了业务的信用卡风险,因此对客户长资信情况的审查成为了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不可避免的环节。

(三)、经营目标自我矛盾所带来的连锁效果

由于我国信用卡业务对银行盈利水平重要性的影响,因此银行对这项业务非常重视。首先体现在银行的经营目标上,很多银行给市场部门的指标都非常重,同时又给风险管理部门又要保持坏账率不能上升,这是一个明显自我矛盾的经营目标,因此怎样在经营目标和风险管理上面做到适度也成为了关注的重点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策略建议

(一) 发卡前对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及建议

1、 加强征信审核业务管理

通过对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研究可以看出,做好事前征信调查并严格发卡审核程序,将会较大程度地降低甚至消除信用卡信用风险。

篇8

一、引言

自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以来,国内信用卡业务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据银监会2011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信用卡总量已达2.1亿张,全年信用卡交易量达5.1万亿元,其中信用卡刷卡消费金额2.7万亿元,国内信用卡市场稳步快速发展。但平静湖面下,暗流一直涌动不停,由于一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违规操作,既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危害了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信用卡授信总额达到2万亿元,较2009年末增加6374.61亿元,增长46.8%;期末应偿信贷总额4491.60亿元,较2009年末增加2034.03亿元,增长82.8%。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高达76.89亿元。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增强信用卡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严格防范各种风险对信用卡健康发展的冲击,尽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信用卡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从而达到提高资产质量,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信用风险主要指金融机构的交易对方违约或不能旅行其合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自身和持卡客户自身。一是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占有信用卡市场份额,采取盲目放大发卡群体的政策,没有建立较为完整的调查、审查、审批风险系统,有的商业银行虽然有发卡风险防范系统,但是由于执行制度不严,降低了信用卡准入门槛,致使大量的假卡、伪卡出现,在发卡源头上就已经形成了潜在的信用风险。例如:有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控制率已经突破了6%,虽然采取内部人员清收、司法追缴等方式予以补救,但信用卡坏账损失占比仍然超出监管可控范围。二是从持卡人自身看,由于持卡人信用风险的缺失,不能及时偿还透支额度,有的甚至采取虚假消费手段套取信用卡信用额度后转入生产领域,一旦资金链断裂,信用风险必然形成。

2、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主要指不法分子恶意透支、骗领、冒用、使用伪造或作废的信用卡以及特约单位诈骗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欺诈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上不法分子与特约商户或取现网点的不法分子相勾结,通过更改挂失卡的卡号或过期卡的有效期,骗取货物或现金。二是不法分子在偷窃以及其他方式取得信用卡后通过模仿持卡人签字,伪造身份证,冒充持卡人进行欺诈性消费或取现。三是一些集体单位利用员工集体办卡大面积套取现金投入非消费领域行为等都属于此类市场风险问题。

3、操作风险

信用卡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失、系统故障或失误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包括了内部欺诈、业务操作、业务中断或系统失败、内部流程管理、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等多种信用卡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在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初期,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系统出错、人员出错的情况经常发生,给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障碍。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商业银行片面追求发卡数量,轻视发卡质量,防线防范意识淡薄。二是个别商业银行没有专门的发卡营销机构,将发卡进行外包形成了操作性潜在风险。三是在发卡、收单、不能坚持制度,执行原则,甚至内外勾结形成了后发性操作风险。四是有的商业银行发卡把关不严,对持卡人的后续管理乏力,银行卡支付结算系统缺少相应的风险防范预警功能,不良银行卡透支户未纳入贷中风险资产管理系统等形成了人为制造下的操作风险。

三、信用卡风险对银行卡市场的影响程度

要了解“三大风险”对信用卡市场究竟有多大的影响程度,必须要掌握三大风险的基本定义及与信用卡的关联程度,从而形成掌握风险、驾驭风险的能力。

从信用卡业务属性看,其本质具有国内所有信用卡的基本属性。既是舶来品,又是商业银行产品,更是信用工具不可或缺的硬件之一;既是建立信用关系载体的支付结算工具,又是一项高回报、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业务。其标准化的产品个性,预示着市场风险对信用卡市场的影响较弱,但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却对牡丹信用卡的影响较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韩国信用卡大面积坏账,到近期的美国金融危机致使信用卡信用大幅度失控等,都是由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管理缺陷造成的。通过三大风险的基本定义,结合信用卡业务特点,由此可以直接判断出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是信用卡市场的利益攸关方,把住了业务操作关与信用控制关,也就把住了信用卡市场风险关。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建议

了解、掌握了三大风险对信用卡市场的风险表现形式及影响程度,就能够及时把握住整个银行卡业务在那个点上容易形成风险,从而科学地判断风险,化解风险。目前,国内对银行卡业务从不同的角度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操作流程。重要的是如何去执行制度,按章操作,实现既降低了风险,又确保了业务稳健经营,进而起到推动商业银行银行卡市场稳步健康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目标。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风险管理。

1、业务操作要制度化

对信用卡开户、领卡、发卡、保管、启用、授信、催收、止付、核销等重要业务形成标准流程。建立岗位责任制,重要岗位相互分离。

2、营销发卡要政策化

对于谨慎办卡人员必须严格审核,审慎审批,对于列入CIIS系统“禁入类”或有其他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严禁发卡。营销集团批量发卡必须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单位类别、性质、经营效益、员工层次等并提交调查报告,经审定后方可营销,以确保发卡符合政策,符合风险管理的要求。

3、商户管理要标准化

一是对于新增商户必须按照确定的准入条件,严格审查单位提供的申请资料,做到原件与复印件相符。同时履行对商户签约前的实地调查,并经过有权人审定后方可正式签约。二是对存量商户必须开展经常性制度检查,发现疑似套现商户立即取消受卡资格,收回机具。

4、业务培训要经常化

根据银行卡业务发展实际,内部机构整合和岗位调整,劳动组织和业务处理的要求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并对原有的规章制度、办法重新修订、完善,使各业务岗位和操作环节均置于制度制约之下,使每个风险管理人员均能掌握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业务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5、风险监管要日常化

一是每日通过POS监控、帐务监控,及时掌握商户刷卡运营情况,对经营管理出现问题的商户转入重点监控。二是坚持每日打印透支清单,逐笔查询大额交易,对万元以上金额或同金额多笔的异常交易进行电话核实,确认是否为持卡人本人用卡或对应核实商户是否存在套现情况,对出现异常交易行为的持卡人要冻结账户,取消其用卡资格。三是对透支持卡人改变以往被动追缴方式,在每月到期还款日之前电话沟通、短信提醒还款,扩大牡丹信用卡更安全的影响力。

6、开卡授信要“三关”化

一是严把审查关。利用公安证件查询系统认真核实申领人真实身份、全面查询申领人有无不良记录和信用等级状况。对确有办卡需要、又不符合免担保条件的申请人,允许申请人在提供全额质押后办卡。二是严把调查关。把握政策,按照流程操作,从侧面通过电信部门查询其所在单位电话号码、单位地址,同时进一步核实企业规模大小、经营状况等,同时对资信状况不高的客户进行面对面的调查,确保每一张申请表真实、可靠。三是严把审批关。认真执行发卡政策,在详细审阅审查人、调查人签署的意见外,重点审查申请人填写信息资料以及相关要件的真实性,在认真分析确认无误后方能签署审批结论,确保新发卡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一、我国信用卡风险现状

信用卡是一项规模决定收益的业务,庞大的客户规模是提升效益、抵御风险的前提和基础,从国内发卡市场看,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目前重发展、轻管理,重营销、轻贷后,重业绩、轻风险,重激励、轻约束的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卡策略的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埋下了不少风险隐患。随着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发卡行必须未雨绸缪,采取坚决有效措施,既要发展业务,也要控制风险,最终目标是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信用卡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欺诈风险

不法分子利用非本人身份证件或伪造身份证件,冒用他人身份申请信用卡,领卡后大量使用,造成发卡行经济损失。此外,还有不法分子使用虚假信息获取较高的信用额度,恶意透支使用,使得银行蒙受损失。

(二)持卡人的信用风险

客户申请信用卡时,银行只是依据客户当时的经济状况及信用程度而发卡,一旦持卡人的经济状况发生变动,无力偿还已透支的款项时,银行就有蒙受损失的风险。此外,还存在持卡人在信用卡申办时期,故意虚假夸大自身的信用情况,通过提供不真实信息资料以提高授信额度,并通过过度消费、刷卡套现等方式进行恶意透支,给银行造成损失。

(三)特约商户的风险

特约商户风险主要是特约商户与持卡人或其他第三方勾结,通过虚假交易,套取银行信用卡资金的行为。此外,特约商户风险还包括持卡人拒付风险,主要是指特约商户突然失踪,信用卡持卡人提出拒付,收单行因无法调单而可能蒙受损失的风险。上述风险主要集中于申请资料不实的虚假商户或经营规模小、经营地频繁变动的高风险商户。

三、信用卡业务主要风险成因分析

(一)发卡行为争取客户审查机制不严

作为信用卡发卡营销人员,必须做到“亲见本人、请见身份证原件,亲见本人签名”,但部分银行为快速扩大发卡规模,放松对“三亲见”的管理,网点营销人员及直销人员在受理调查环节的真实性核查不到位,信用卡申请人个人资料填写也流于形式,埋下信用卡虚假申请风险隐患。而发卡行在后期的审查中,只能依靠通过电话核对等方式进行,无法保证核对情况的绝对真实可靠。

(二)发卡行和持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一是由于持卡人对自身经济状况和资信水平比发卡银行更为了解,因此在信用卡业务中,持卡人处在信息优势地位,发卡行处在劣势地位。宏观经济不景气、持卡人所在行业衰退或单位效益下滑、个人财产损失或贬值甚至持卡人身体状况欠佳都会对持卡人预期收入产生不利影响,而这些影响是随机发生的,银行无法预测持卡人经济状况的变化。二是发卡行受理调查人员如无法顺利采集并验证申请人的社保、住房或汽车等重要资信信息,未对其职业、收入状况进行有效评判,只注重申请资料的完整性,将误导审批人合理化授信,可能对申请人授予过高的授信额度,形成信用风险。三是发卡行受技术支撑、人员配备和客户忠诚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持卡人工作单位、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发生变化后,发卡行无法及时更新持卡人信息,导致银行与持卡人失去联系,形成风险隐患。

(三)特约商户风险成因

由于商户业务对中间业务收入贡献不明显,部分银行对其基础管理不够重视,商户收单业务的人员少,兼岗现象普遍,如果对商户入网审核不严、商户准入所需“三证一表”等实名制基本要求未落实,对商户自行转借机具的行为没有严格监督和管理,就将造成较大的信用卡套现风险或拒付风险。

四、信用卡业务风险对策

为有效防范风险,各发卡银行都应设有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岗位专职人员,并从信用卡的受理、调查、审查审批、透支监测、风险化解等环节,强化人员管理、制度建设和科技支撑,实行统一的授信和风控政策,建立前台营销、征信审核、贷后管理的全流程风险控制体系。

(一)进一步规范营销行为,把好准入关口

发卡行应从受理客户申请的源头入手,加强申请资料、客户意愿、资信状况等规范化收集和审核,必须严格落实“亲见本人、请见身份证原件,亲见本人签名”,严把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第一道关口。同时,将“三亲见要求”贯穿在各类制度流程文件、各类培训、各类渠道营销中,并大力开展相关培训。

(二)加强审批管理

发卡行应建立完善的征审制度并确定客户准入标准,对申请人资信水平和还款能力进行尽职调查。同时,强化审批环节的风险意识,严把准入关,坚持理性审批、控制风险的审批思路。

首先,审批人员原则上对判定符合准入条件的客户,应重点通过客户所从事的行业、年龄、收入以及资信情况,并参考申请人配偶的收入及信用情况,综合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从单一准入标准的判断到风险组合式评价,根据客户资质及需求合理授予额度。

其次,发卡行应建立例会制度。通过审批例会学习审批政策、通报审批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风险案例及进件不规范的行为,及时总结、归纳、共享、通报,提示营销风险, 提高征审人员反欺诈、反伪冒的能力。同时,通过定期开例会的方式,统一审批人对政策的理解及把控,提高授信政策执行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建立风险预警制度,注重业务过程的风险控制

坚持风险监控和风险分析,定期对信用卡客户群体进行监控和分析,发现风险隐患及时进行预警。同时,建立特约商户和信用卡消费交易的日常监控机制,加大对涉嫌套现商户和持卡人的双向打击力度。对存在可疑交易的商户,立即上门实地查看并进行调单,经核实为套现商户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关停;对于存在可疑交易的持卡人,应及时采取警告、降额或停卡等相关措施进行处理。

(四)加强商户管理

一是要加强商户收单业务人员机构建设,落实专人负责商户拓展与维护、商户审批、商户清算与争议处理、商户机具管理、商户风险管理等,加强商户收单业务全过程管理;二是严把商户准入关,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在商户签约前,亲见工商、税务部门颁发的有效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要件原件并对商户经营场所开展实地调查,从源头控制商户套现、欺诈等业务风险;三是要建立商户现场检查制度,强化商户的维护及现场检查工作,同时对于长期不活动且后期无望激活的商户、低零扣率商户要尽快清理,防范商户风险于未然。

(五)加强贷后管理

发卡行应落实人员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并设置贷后管理岗负责信用卡贷款用途及资金流向监测、逾期客户催收、不良账户成因分析等工作;同时,加大风险客户管控力度,对逾期账户提前介入催收,不良贷款账户落实一户一策措施;加强不良贷款客户特征分析,及时反馈前端营销及审批部门,形成闭环风险管理机制。对于对额度较大,情况较特殊的案例,必要情况下,可通过律师信函、公安侦查、法院诉讼等司法手段,加大不良透支催收力度,及时收回透支欠款,最大限度挽回透支损失。(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信用卡中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卡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防范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 Credit card risk; Risk management; The risk guards against

作者简介:蔡雯(1972-),女,河南省驻马店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81-02

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发行量由2003年的544万张猛增至2004年底的近1亿张。2008年末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四家大型上市银行信用卡发卡量的总和达8400万多张。信用卡作为一种现代化、大众化的金融电子产品,其迅速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受到市场和客户的普遍欢迎,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发展信用卡业务中,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目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正处在一个稳定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保持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清楚认识及研究如何有效防范银行信用卡各类风险将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银行信用卡风险的表现形式

信用卡风险,主要是指有造成资金损失的危险程度。从理论上讲,信用卡业务在营运过程中,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造成资金损失的可能性,这是比然存在的,也是无法避免的。信用卡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用卡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发卡风险和贷后风险。在发卡的环节上,我国银行均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评分系统,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信用评分标准,银行一般根据自己的评分标准及经验来作决定,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贷后风险主要表现为道德风险,即持卡人的恶意透支行为。信用卡透支是指持卡人凭卡支付的款项超过其备用金账户的余额。一般情况下信用卡透支不一定形成风险或呆账,因此按运作方式应允许善意的小额短期透支。但是正因为信用卡有此功能,才会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造成恶性透支,由此产生风险。

2.信用卡欺诈风险

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是指不法分子利用盗用失卡、克隆信用卡或使用涂改过的信用卡进行犯罪活动,造成持卡人帐户资金损失后与银行产生法律纠纷;。除此之外,信用卡的风险表现形式还有违章授权、挪用客户保证金和备用金、清户不清存款基数、挂失不及时处理、资信调查不认真酿造后患和利用转账汇票套现等等,这些都造成了银行风险损失。

3.信用卡商家风险

信用卡商家风险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不法雇员欺诈。在现实中,雇员能接触到顾客的卡信息,甚至持卡离开顾客的视线时使用客户信用卡消费,并将非法使用出现的发票自行扣压,致使客户受到损失。二是不法商家欺诈。不法商家通过与知名商店相近的域名或者邮件引导消费者登录自己的网址。消费者难以识别互联网商家的真伪,很容易轻易提交支付信息。特约商店老板自己伪造客户购货发票,然后拿假发票向银行索取款项。

4.信用卡系统运行风险

信用卡系统运行风险是指由于计算机系统运行故障或自然灾害无法抗拒因素,造成系统数据丢失或数据错误而形成的发卡量,尚未与风险责任挂钩,致使部分银行卡营销人员盲目追求发卡量,忽视风险管理,不能主动的通过加强监管,制定规章来规避风险,而且有的行缺乏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和对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致使很多内控风险事件发生。

二、银行信用卡风险产生的原因

信用卡风险的形成既有来自虚拟经济本身的原因,也有外在制度带来的影响。前者主要源自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后者主要源于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四点:

首先,发卡银行和客户之间信用信息不对称。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个人信用

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缺少一个全国性的、中立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在个人信用资讯的获得和传递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发卡银行往往根据申请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工作收入、家庭支出、银行账户和借贷记录来衡量其信用价值。

其次,发卡银行与相关部门之间、发卡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这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与外部相关者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国的税务、公安等相关部门掌握着大量有价值的信用信息,但由于部门分割、缺少信息共享机制而使得信息的整合利用难以实现。此外,如果各商业银行能够共享各自的客户信用记录,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申请人的负债情况,减少借款者多头借贷带来的过度借贷风险。然而现状却是发卡行之间的风险信息非共享,风险管理标准也不统一。

第三,信息不对称状况下不同授信额度的制度设计缺陷。在信用卡营销的过程中,发卡行一般会运用市场细分策略对不同的客户授予不同的授信额度,这样的制度设计在信息不对称状况下将会完全失败。信息不对称使得劣质客户不用花费多少代价就能冒充优质客户而不被发现,优质客户却无法证明自己的信用状况,被劣质客户轻易赶走。

第四,一些外部制度的不健全与不完善。我国社会征信体系不够健全。由于征信系统初步建立,系统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加强,且征信系统仅包括了个人的银行信贷数据,对于其他行业暂不包括,其信用内容和社会影响力有限,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发展。此外,我国风险管理法制也不完善。如非法中介套现行为,因缺乏明确的法律制裁依据,银行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采取取消商户资格、收回刷卡机具等被动措施,难以控制套现现象的泛滥。

三、有效防范银行信用卡风险几点建议

1.完善银行信用卡审批制度

由于信用的脆弱性,银行必须对持卡人信用有准确的认识。而对持卡人信用的评估不仅限于其过去的信用情况,而更重要的是对其未来信用情况的预期。借鉴国外普遍经验,统一规定信用卡透支资产的风险认定标准,建立信用卡资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针对目前信用卡申领手续上的漏洞,以及身份证上所载户籍地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立法的方式,让银行在其发卡或放款之前,承担较为严格的谨慎、审核和查证义务,例如,向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其所在单位致函,要求最后确认等,以便将信用卡被冒领、冒用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完善信用卡透支呆账准备提取方式。

2.建立适宜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

发达国家从事个人信用业务历史悠久,从管理模式、法律环境到具体操作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建立了成熟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及个人信用风险转嫁等制度。但我们在借鉴的同时还应结合我国国情,我们的个人信用市场起步较晚,许多方面还很不成熟,所以不能简单的套用外国模式,而应建立我们自己的个人信用制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中针对个人信用卡风险,建立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是关键。

3. 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局应定期组织开展对辖区内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风险检查,寻找银行卡的合规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必须坚持按月与信用卡客户进行对账;强化发卡监管,避免银行为了争抢市场份额过度竞争,放松对特约商户安装POS机具的准入条件,或者降低对同类特约商户的收费标准;商业银行须进一步加强对特约商户的日常检查和监控,对商家特别是对收银员如何规范划卡消费行为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

4. 加强金融立法,健全信用卡相关法律

以信用卡业务较为发达的美国为例,消费信贷和信用卡相关法律有:《高利贷法》、《贷款实情法》、《公正信用记帐法》《信贷机会均等法》、《公正资信报告法令》《公正索回债款行为法》等,这些法规对信用卡业务的规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在信用卡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因此,我国加强立法,利用法律明确持卡人及银行的权利与义务,明确信用卡犯罪、违约的概念及范畴,明确违约的责任与处罚等是保护银行利益、这也是防范信用卡风险的根本保证。

5.改革风险控制思想,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客户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建立集中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对易发、高危暴露的管理,逐步实现业务风险的集中控制,在银行内部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的文化。同时,要注意树立共同防范风险的意识,尽快实现各类客户信息,特别是不良客户信息的共享,利用信用卡业务联合的优势,共同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信用卡风险。要加强对信用卡业务的内部审计。金融机构要把对信用卡业务的审计工作纳入到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计划之中,对信用卡业务的操作程序、运行成本、经济效益、技术安全保障等进行全面审计,并切实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1

1银行信用卡的风险特点

1.1透支风险

透支风险在信用卡风险中透支风险尤以恶意透支为严重,这些持卡人无视信用卡章程规定,欺银行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不能绳之以法,利用银行信用卡结算,传递时间差冒险做案,侥幸逃窜,消遥法外,盲目自乐。

1.2诈骗风险

一般来讲客户在办理信用卡时总是很直观地与储蓄存折、存单相比较。确实信用卡与存单、存折有许多功能相似之处,但又有与其相比更多的优点和更大的风险。存单、存折万一丢失,客户只要到办理存款的银行办理挂失即可阻止风险,而信用卡不慎丢失客户挂失后发卡银行则要上报总行迅速通知到全国成千上万个受理点和物约商户止付。然而由于使用信用卡出示的身份证有效期二十年之久,其年限跨度之大,使繁忙的银行和商户工作人员往往难以辨认身份证照片真伪,且冒用者只要在签字上略施小计便可蒙混过关巧取豪夺而后溜之,致使挂失后风险仍然存在。

1.3征信风险

由于目前对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导致银行在办理信用卡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同一申请人可以在不同的银行间多头授信,并缺少对过度授信的有效监测手段,为个别信用不良者恶意透支开了绿灯,形成过度授信,导致授信风险。同时,由于信用卡业务竞争中,放松了对持卡人的信用调查,对于信用卡申请者的个人资信审查也越来越流于形式,致使新推出的可透支信用卡在发卡量迅速上升的同时,恶意透支的持卡者的数量也在急剧上升,增加了信用卡业务产生坏账的风险。

1.4个人风险

个人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卡持有人安全用卡意识不强,信用卡丢失后不及时挂失;密码设置过于简单或使用生日、电话号码作为密码,丢失后很容易被破译或被熟悉的人掌握等。捡拾他人信用卡后取款的情形占到信用卡诈骗案件总数的一半以上的情况,充分说明持卡人安全用卡的意识有待加强。

2防范银行信用卡风险的措施

2.1强化立法控制

发达国家对于银行卡交易的高度依赖是建立在高度成熟和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法制基础之上的,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并健全法制。一是加快信用卡运行规则的立法,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二是加快打击信用卡犯罪的立法现行刑法中只是对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等四种情况进行处罚,但是根据近几年来信用卡犯罪的新特点,还应该把骗领信用卡非法盗取他人信用卡信息等行为纳入刑事处罚的范畴,进一步净化信用卡的用卡环境。

2.2完善内控监督

信用卡风险产生的其根本在于操作不规范,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因此,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基础管理,有效降低信用卡经营风险。(1)完善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严格制度操作。一方面,按照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和信用卡章程及制度规定,严格业务流程,规范操作程序,注重加强对受理申请人证件审查,避免违法或者人为的违规操作。另一方面,随着跨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及各商业银行和银联系统的逐步集中,对技术标准中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的与业务规范不一致,影响业务开展的制度规定进行完善,规范标准,提高可操作性。(2)建立多级控制体系,在落实岗位责任,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行风险防范责任制,明确分解各业务环节风险责任,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格内部管理,使每一个业务人员和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受到有效的控制和制约,防止见错不纠或放纵。(3)建立健全信用卡签发审查和使用监督制度。要加强对申请人的收入状况的审查,加强对担保人或担保单位的信誉状况及偿还能力的审查。信用卡发行者要对申请持卡人进行人工调查或发卡行建立数据库。发卡行严格控制信用卡透支用途、最长期限、最高额度和利率档次等规定,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持卡人规定不同的透支额度,而且各个持卡人的透支额度可以因职业、教育水平和信誉状况不同而不同,规定持卡人一次消费的最高额度依持卡人的信用状况而动态确定,出现透支应及时收取本息。

2.3健全风险转化机制

(1)严格信用卡担保制度。信用卡担保是信用卡业务中重要的一环。要逐步缩小信用担保、增大抵押担保的比例。资金担保一般属有价证券担保,应列表外科目核算,存单抵押应是本行开列的存单,由营业网点专夹保管,不得给予挂失和提前支取。(2)建立信用卡呆帐准备金机制。由于信用卡是集消费与信贷于一体的结算工具,有些透支发生逾期或呆帐损失是难以避免的,因而应按上年度末信用卡吸存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呆帐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以便风险发生后,可按规定数报批列支弥补。(3)建立信用卡保险机制。积极向保险公司投保,由社会来分担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是银行信用卡管理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让持卡人参加保险,使信用卡挂失后短期内的风险由社会承担,并规定保险与信用卡有效期同步,一旦信用卡遗失、被盗或被冒领而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按比例赔偿另一方面发卡机构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责任范围,按规定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当发生风险损失时,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2.4养成安全用卡的良好习惯

信用卡持有人应避免信用卡密码设置过于简单化,以生日、电话号码等易被人掌握或猜测的数字作为密码;在ATM提款时要注意周围有无异常人或物,输入密码时用手在键盘上方进行必要的遮挡,防止密码被偷窥;一旦发生ATM吞卡情况,不要轻信机器旁边张贴的信息,而要及时与开户银行联系,寻求帮助;在刷卡消费时,信用卡不要离开自己的视线等。

参考文献

[1]张德芬.论信用卡法律关系的独立性与牵连性[J].河北法学,2005,4:59.

篇12

自从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市分行成立的信用卡经营公司(珠海市信用卡有限公司)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中银卡发行之初,仅在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内部员工中试用,6月份才正式对外公开发行。“中银卡”的这种设计后来成为一种标准模式,被许多银行的提款卡所模仿、借鉴。1986年6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中国银行总行命名后,长城信用卡作为中国银行系统统一的信用卡名称,在全国各地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全面推广。长城信用卡的诞生和发展,填补了我国金融史册上的一项空白,自此我国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支付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信用卡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用卡的发行数量越来越大。

一、信用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信用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种类繁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信用风险(因持卡人信用不良、违约拒付而产生的坏账风险)、欺诈风险(因诈骗所产生的风险,如欺诈者盗用他人的身份证信息申请信用卡所导致的欺诈性申请风险和欺诈者盗取卡片或卡片上的信息进行消费刷卡、转账等欺诈行交易风险)、操作风险(因操作不当如计算机系统故障导致信用卡授权行为没有办法正常完成,或者由于信用卡风险评估模型和相关的行用卡政策的贯彻执行程序错误而导致的风险)和经济周期风险(如因经济危机而导致银行坏账率的攀升等)。如按照风险的来源划分则可以分为来源于持卡人的风险、来源于商家的风险、源于第三方的风险和来源于商业银行的风险。

1.来源于持卡人的风险。主要包括四种形式:持卡人恶意透支;持卡人谎称未收到货物、先挂失;然后在极短时间大量使用挂失卡;利用信用卡透支金额发放高利贷。

2.来源于商家的风险:不法雇员欺诈。在现实中,雇员能接触到顾客的卡信息,甚至持卡离开顾客的视线。不法雇员会使用客户信用卡消费,并将非法使用出现的发票自行扣压,致使客户受到损失。不法商家欺诈。不法商家通过与知名商店相近的域名或者邮件引导消费者登录自己的网址。消费者难以识别互联网商家的真伪,很容易轻易提交支付信息。特约商店老板自己伪造客户购货发票,然后拿假发票向银行索取款项。

3.来源于第三方的风险:1盗窃,盗窃者会大量而快速地交易,直到合法持卡人挂失并且该卡被银行冻结;2复制,在宾馆、饭店这类场所,授权环节通常会离开持卡人的视线,这就使不道德的职员有机会利用小型读卡设备获得磁条信息;3ATM欺诈,发生于ATM设备的欺诈通常是因为密码被窃取或者被伪造,甚至是暴力抢劫;4伪造,犯罪分子先获取客户的信用卡资料,如盗取,或在键盘输入设备里非法安装接收设备获取,或计算机黑客通过攻击网上银行系统获取,再伪造信用卡进行诈骗;5身份冒用,这既包括盗用消费者身份,也包括剽窃商户身份;6虚假申报,犯罪分子以虚假的身份证明.及资信材料办理信用卡申请,或谎报卡片丢失,然后实施欺诈消一费或取现,使银行蒙受损失。

4.来源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商业银行内部存在不法工作人员,他们往往会利用职权在内部作案。如擅自打制信用卡或盗窃已打制好的信用卡,冒充客户提取现金或持卡消费;或擅自超越权限,套取大额现金;或通过更改电脑客户资料和存款余额,盗取现金。

二、针对信用卡管理中存在风险的对策

从风险产生的流程的角度分析,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实际上信用卡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中(申请者的信用风险评估、账户管理、透支资产管理和催收),都存在风险。根据信用卡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将信用卡风险管理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贷前审核期、账户管理期和贷后管理期。

1.贷前审核期的信用卡风险管理对策

客户首先向商业银行递交信用卡申请材料,首次申请信用卡时所需的申请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完整填写并亲笔签署申请人姓名的信用卡申请表、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文件、申请人的财力证明文件。发卡银行在收到客户的申请资料之后,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是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发卡银行根据从申请表上获取的信息并从征信机构处获得申请人的信用数据后,通常会根据这些数据对每一类别的借款者进行个人信用风险评估,并以此作出审核决定,如果申请被批准后,发卡银行会针对申请人的风险水平,核定相应的信用额度。

2.信用卡账户管理期的风险管理对策

信用卡通过审批、开户后,发卡行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对信用卡账户进行持续、科学、全方位的管理,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用卡账户的使用率、降低和控制信用风险,对保证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信用卡的账户管理主要包括信用额度管理和反欺诈预警监控。

3.信用卡贷后管理期的风险管理对策

信用卡贷后管理期的风险管理对策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坏账的催收和呆账的核销。信用卡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减少坏账损失。虽然坏账总是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并非逾期拖欠的账款就一定全部变成坏账损失,能否收回部分或全部坏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发卡银行的坏账催收能力和催收策略。显然,正确的催收队则应该以合理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大限度的收回坏账,减少损失,提高收益。

一旦出现逾期透支资产后,发卡行需要提取坏账准备金,并将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的信用卡透支额列为坏账,予以核销,冲减利润,及时化解信用风险。

但对国内一些发卡行来说。有的银行对透支坏账提取了损失准备,有的银行则没有,并且提取损失准备的时间、次数与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均不同。其次,坏账的确认和核销程序过于繁琐。尽管各家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不良资产的核销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但是多数信用卡发卡机构的核销机制依然十分繁琐,规定过于严格。国内的信用卡呆坏账核销程序与一般工商企业大额坏账核销的程序一样,需要提供复杂的资料。

因此,应该统一规定信用卡透支资产的M险认定标准,建立信用卡资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完善信用卡透支呆账准备提取方式,简化核销手续,变“监管层审批核销”为“发卡行一定程度下的自主减免权”,变“个案核销”为“批量核销”;放松枝销条件,将逾期180天作为损失标准:对逾期180天以上透支资产的表外利息,赋予各行自主减免权。

参考文献:

[1]曾雅杰.万事达卡预言:中国信用卡数量15年后超11亿张[N].上海商报.2010年09月15日

篇13

信用卡业务风险是指在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因各种不利因素而导致的发卡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三方损失的可能性。信用卡是高利润贡献率的私人金融业务。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全面开放,一些外资银行早已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将触角伸向这一领域,国内银行卡业务竞争愈演愈烈,可以说信用卡扩张时代已经到来。据麦肯锡预测,中国的信用卡业务市场将呈指数式增长,到2013年利润将达到130亿元~140亿元(郑玉仙等,2006),成为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与此同时,始于2003年岁末的韩国信用卡危机至今尚未能有效治理,近年来香港的信用卡危机也未得到根本解决。信用卡业务快速健康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个人消费的增长,从而有力地推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如果做不好信用卡风险的防范工作,那国家、银行、持卡人都将会遭受一定的损失,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国内银行必须在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迅速抢占市场的同时,注重风险的防范。

1.我国银行信用卡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

信用卡是一种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签发,证明持卡人信誉良好,可以在指定的商店、服务场所消费或在各地的金融机构取现,办理结算的信用凭证和支付工具。信用卡现已在全世界成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支付方式,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和汽油公司。

孙光锐(2005)对国内信用卡的历史阐述如下,在80年代中期,当信用卡刚走进国门时,遇到的是百姓疑惑的目光和心情,在那时,改革开放才开始,居民储蓄不多;长期以来信奉量入为出的理财观,习惯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银行卡特约商户比例低,分布不均匀,刷卡很不方便。随后20多年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理念和习惯得到提升,市场环境极大改善,信用卡进入快速增长期(雷纯雄,2003)。中国信用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丁玲娟,关于信用卡风险防范的研究,2009)。(1)萌芽、起步阶段。1978-1993年,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萌芽、起步阶段。从开始信用卡业务,到多家银行实现发行自主品牌的银行卡,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2)初步发展阶段。1995-2002,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初步发展阶段。从1995年3月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中国内地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标准信用卡。中国信用卡与国际接轨的序幕由此来开。(3)规模发展阶段。2003年起,信用卡开始广泛出现在办公室里、百货中心、超市门口、大街上。2003年甚至被称为“中国信用卡元年”,也被看做是“黄金十年的起点”。中国人在传统上就很懂得理财,相信随着人们逐渐了解信用卡,人均持有信用卡的数量也会进一步增长,中国信用卡市场还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国信用卡发展的现状有,信用卡业务主要收入来源于存款利差、消费回佣、异地取现手续费、透支利息收入等,它与传统业务靠利差收入来取得效益有所区别(见下表)。目前,国内各家银行都在积极谋求信用卡业务的突围。而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如花旗银行,同样是把目标锁定了信用卡,银行信用卡市场已经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孙光锐,2005)。近年来,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02年末,我国发卡银行达88家,其中83家加入了银联网络,发卡总量达4.96亿张,比2001年末增长30%,其中银联标示卡8670万张。(钱懿,2004;万建华,2003;孙芙蓉,2003;万建华,2003;林采宜,2003)

2.我国银行信用卡系统风险的种类

信用卡业务风险具有范围广、风险发生方式多样等特点。信用卡风险的最大特点是市场拓展越深入,风险控制要求越高。随着高端客户资源开发完之后.灰色地带的客户即风险难以辨别的客户逐渐进入银行开阔视野。信用卡风险也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Pagano,M.,and T.Jappelli,1993)。

由于信用卡与其它种类的银行业务具有不同的特性,如无担保循环信贷、贷款实际发生非计划性、无固定场所、授贷个体多、单笔金额小等,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信用卡风险的种类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钱懿,2004):(1)持卡人产生的风险;(2)信用卡欺诈风险,其中包括社会不法分子的欺诈、特约商户内部人员的欺诈、发卡银行内部人员作案、国际信用卡欺诈;(3)特约商户产生的风险;(4)发卡银行产生的风险。

3.我国银行信用卡系统风险产生的原因

信用卡风险的最大特点是市场拓展越深入,风险控制要求越高。随着高端客户资源开发完之后.灰色地带的客户即风险难以辨别的客户逐渐进入银行开阔视野。信用卡风险也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丁玲娟,2009)

Elizabeth Langwith(2005)指出产生信用风险的部分成因是还贷利率过高而导致的,他通过对大量信用卡使用者的调查发现要降低信用卡风险,除了发卡银行必须管理好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以外,还应该酌情降低还款利率。另外处理呆帐可以借助专业的催帐公司来管理。

钱懿(2004)总结的原因则是在信用卡的接触者的角度来说明的,主要有有这样的四点:(1)持卡人的原因,包括许多持卡人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持卡人在用卡过程中不严格遵守信用卡章程的有关规定,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而且他们的经济情况很有可能发生变化;(2)特约商户的原因,包括培训不足和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违规操作等;(3)发卡银行的原因,比如业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发卡行的人员管理不善等;(4)政府和社会的原因,包括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体系,我国身份证制作技术不高等。

相比较符桃(2006)的观点,她对于原因的阐述有着不一样的观点,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做了具体的分析。(1)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给发卡机构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它是信用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2)通过对信用卡风险产生的法律和社会背景分析,指出宏观法律环境不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用卡环境和观念亟待改善是信用卡系统风险产生的简介原因;(3)对不同主体的行为特点分析得出直接原因,信用卡业务与传统的金融业务不同,它涉及三方面的利益主体,即银行、特约商户及持卡人。这三方的交易活动直接导致了信用卡风险的产生。

在管理的角度来看,耿忠强(2009)认为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水平是比较弱的,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在风险管理内容上,现阶段主要还是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而不是信用、市场、操作等多种类型的风险管理;(2)在风险管理方式上,主要还是审批授信等直接管理方式,而不是直接管理与以运用模型进行风险的定量分析等间接管理相结合;(3)目前的风险管理更多是事后被动督导型管理,而不是事前主动引导型管理和事后被动督导型管理相结合;(4)目前的风险管理更多是末端治理型管理,而不是源头控制型管理与术端治理型管理相结合;(5)在风险管理机制上,还是以惩戒机制为主,而不注重激励功能;(6)在风险管理对象上,主要关注单笔信用贷款,而不是面向整体风险过程;(7)在风险管理范围上,主要关注国内范围,而没有关注全球范围;(8)在风险管理重点上,主要强调单个过程的管理,而不是强调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9)在风险管理技术上,更多使用定性分析,而没有根据实际要求做到定性与定量管理相结合。

从各个不同角度阐释的原因来看,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系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解决的办法需要从这些原因的角度出发,找出一一对应的政策,弥补这些管理的缺陷,缩小系统风险的扩散。

4.我国银行信用卡系统风险防范的措施

关于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的措施丁玲娟(2009)指出在信用卡业务迅速扩张的时代,必须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建立和完善信用卡风险的防范对策。(1)在发卡银行间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系统和信息共享制度。(2)加快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目前对信用卡风险防范的对策的探讨大多集中于信用卡欺诈风险和操作风险,对信用卡风险的防范更应关注信用风险。(3)完善信用卡担保制度,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在对担保人的职业、社会地位、收入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灵活制定担保条件。加强对担保人个人及单位资格的审查,避免”一人多保”的“无效担保”现象的发生。在风险补偿机制建设上,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共同研发相关保险产品,对持卡人的信用风险进行保险。(4)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对现实和可能的风险进行控制。

吴洪涛的著作《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2003)年将信用卡业务发展与信用消费理论、银行信贷理论、货币进化论结合在一起,提出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普遍模式:一是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二是根据信用卡业务活动流程来管理;三是账户管理,建立数据分析技术,并引用Biorman和liass(1975),Yawitz(1977)的成果进行论述。

在措施方面,专家学者们的建议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最重要的都是要完善银行系统内部的管理以及和国际接轨,使中国的信用卡系统走上正轨。消费和信用卡制度是分不开的,加快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将有助于我国信用卡的发行和使用,然而,经济的发展和信用卡的使用优势相辅相成的,信用卡制度的完事也将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信用卡风险系统将有助于信用卡的使用走上正轨,也能达到最关键的目标---促进经济发展。

5.小结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的盈利方法。许多国外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产生的利润一般要占到全部其利润的30%以上,信用卡能刺激消费需求,提高社会消费水平,信用卡业务快速健康发展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却相对缓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信用卡的风险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本文主要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对我国信用卡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信用风险的分类、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中国的信用卡市场充满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盈利空间,牢牢抓住这一商机,大力拓展国内信用卡市场,不断优化用卡环境,防范和控制信用卡风险,实现中国信用卡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更大发展,未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玉仙,杨景仰.var方法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中国信用卡,2006(4).

[2]丁玲娟.关于信用卡风险防范的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9(6).

[3]魏坤利.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耿忠强.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体系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5]陆文彬.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8.

[6]符桃.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7]孙光锐.国内信用卡业务运营策略和风险防范措施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