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5 15:25: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篇1

1.地理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即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技能解决问题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里品格和内在涵养。它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科能力、地理观点、地理方法等。良好的地理知识素养要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自然地理知识、经济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三大方面。自然地理学包括水文、地质、气候气象、环境等方面知识;经济地理学包括研究人类社会农业工业的发展,制约农业工业发展的因素等;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以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探索人文现象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其内容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行为、自然、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等。良好的地理素养需要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并分析现实地理热点问题。地理科学能力包括地理信息采集能力,地理分析判断能力,全面地理观点和地理方法等。

2.地理素养养成教育的内涵

地理素养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能够从地理视角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技能解决问题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内在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地理素养需要从学生的养成教育着手,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学习地理知识、培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树立全面的地理观点、掌握科学的地理方法,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

二、贵州农村初中学生地理素养现状及原因

贵州位于祖国大西南地区,全省土地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六普”人口为3 475万,居全国第19位。2010年共有初中1 617所、九年制一贯学校531所,共计在校生213.7万人,初中生占全省总人口的6.15%,其地理素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人口的整体素质。

1.地理素养现状

(1)地理知识欠缺。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看云识天气”一文学习为例,该课学习需要让学生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通过观察云朵形状变化、运动路径和速度来判断天气可能出现的变化” 。学习这一课,能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反之,若对生活没有多大实际应用效果的内容,学生会表现得倦怠。由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主要停留在基础理论的学习上,没有通过开展实践课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地理学科学习欲望,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乏味甚至厌学。地理知识欠缺,一方面是受教育评价体系限制,学生地理学习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注重“实效性”,表现为学科学习实用性和自身诉求实现程度,两者具体表现为考试成绩排名的提升和学习进步在学生中对自己“地位”的提高程度。

(2)地理学科能力不足。地理学科能力包括提出地理问题能力、地理信息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四个方面。贵州省农村初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他们缺乏提出地理问题的基本能力。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量信息充斥社会,人类生活的地域空间既是信息发源地,又是信息传递载体。学生要博览地理信息就需要掌握电脑操作技术,学会在网上收集地理信息并通过判读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在指导学生判读地图收集信息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地图素养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要素获取地理信息,认识地理事物相关性,从图形中获取地理要素特征,绘制地图形成空间认知的能力”。

(3)表达交流能力较差。表达交流能力是一项重要能力,可让学生在已有地理知识基础上,通过与他人进行相关地理知识的沟通交流,实现对已掌握地理知识的运用技能提高。当前在贵州省农村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学辅助设施限制,致使学生地理知识匮乏,不能很好地表述地理事物的形状特征,严重制约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

2.地理素养较低的原因

(1)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相关学科的发展。当前贵州省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地理素养不足,主要是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在当前的初中学生评价体系中,一般只把地理学科作为考查科目,仅有极少数地区把地理学科列入中考范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因而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没有后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集中体现在学校升学率上(以学生考取省级示范性高中的人数和比例来量化)。受学科教育评价体系限制,学校主抓升学率,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主科教学上,而忽视了地理等学科的发展。

(2)教学设施不足。贵州省自1998年开始,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但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落后,学校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以德江县桶井中学为例,连基本的教学辅助工具都不足,如八年级中国地理教学中需要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地形图、资源分布图等不全,多媒体教学设施和GIS三维模型等教学辅助设施缺乏。2000年以来,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也有较大变化。为了充实学生地理知识,强化其表达交流能力,新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融入学习。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受教学辅助设施的限制,地理实践课开展很有限,影响了地理教学的效果。

(3)应试教育导致学习偏重“实效性”。当前贵州省大多数地(州、市)都没有把地理学科纳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学生不能通过学习地理提高自己考试科目的整体成绩,从而实现提升自身学习成绩的利益诉求和心理诉求,学生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地理学习上,这也是阻碍学生提高地理素养的主要因素。

根据2011年贵州全省中学升学考试统计调查发现,在2011年的中考中,全省9个地(州、市)文科综合学科评价体系如下:贵阳市、六盘水市、黔南州、铜仁地区、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地区、黔东南州8个地(州、市)均未将地理纳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范围,只有黔西南州把地理学科纳入中考范围,以30分制计入中考成绩。在调查中发现,黔西南州学校的学生,由于地理学科以实考分数计入中考总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即使是被迫学习,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都要稍高于其它地州市的学生。

由于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在课程安排、任课教师安排方面也不尽合理,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授课,也是造成贵州省农村初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不足的原因。

三、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养成教育的建议

1.改变现有教育评价体系

针对学生地理素养偏低的现状,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措施是完善现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在中学推行学分绩效制,把所学各门学科按照学分计算绩效,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德、智、体等各个方面。教育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关于人解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学校教育要扭转办学理念,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重视各学科教学的均衡性。因此,提高学生地理素养需要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2.改革现行中考制度

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其根源在于现行的中考制度。由于没有将地理学科纳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范围,加上学校师资有限,为抓升学率,学校不得不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中。如果将地理学科纳入中考范畴,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就会截然不同,如黔西南州以30分制将地理计入中考成绩,学生对地理学习态度认真得多,对地理学习就不会显得漫不经心。而其它地(州、市)由于地理学科没有纳入升学考试范围,平时学习也只是科普性学习,属考查科目,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3.加强实践教学

篇2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对自身所处周围环境以及地球表面上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的兴趣,一方面具有鉴赏奇妙无穷的大千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正确评价人们不同的生活条件,为了未来一代关注环境质量和人类栖息地,在个人生活中能够利用足够而可靠的地理知识,愿意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之上,承担解决当地以及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的责任。这段描述体现了一种试图谋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当今世界主流价值观念。

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着核心和引领作用。事实上,《地理教育国际》也将促进学生对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认同,将培养学生基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责任感作为地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重要性;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地理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作出正确评判,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对己、对人、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感。从现代传播学角度看,地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与现行初中阶段显得空洞无物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相比,地理教育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不可多得的平台。

二、初中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

知识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但知识不等于文化。虽然知识记载了文化,但文化才是知识的灵魂,才是知识的生命。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很多知识已经被悄无声息地埋入了泥沙之中,这不是因为知识的总量过大,超越了人类的记忆极限,也不是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过去,而是因为这些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已经或正在走向消亡。

遗憾的是,目前初中各科几乎无一例外走的是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迎合以考试和分数为终极目标的主流教育价值观。在这条教学路线之下,虽然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还方兴未艾,但知识本身却已经奄奄一息。前不久,日本又在第N次的修改它的地理、历史教科书,企图用深埋某些知识的方式扼杀这些知识所记载的文化和历史。对比在日本,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是我们大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而你们是大和民族的子孙!他们的目的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在中国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些内容中考必考!我们的目的是记住考点和拿到分数。一门意在传承文化的课程就此堕落。有人用有知识,没文化来评价当代大学生,看来不无道理。

就地理学科知识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不能否认自然地理是造成人类文化差异性的决定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在当今世界,人类活动已充斥了地球的全部空间:从人类熟悉的都市和乡村,到人类从未涉足的天涯海角,无论是物理现象﹑化学现象,还是地理现象等其它现象,无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无不被打上人类文化的烙印。而将来,人类必将受到打上文化烙印的地理现象同样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地理现象和人类文化的交互影响中,人类必将自食其果,我们只能祈求这是一只好果。

于是,不仅需要从地理出发去理解文化,还必须从文化出发去认识地理,更必须要从受到现有人类文化影响的地理对未来人类文化产生可预测的影响出发,去反思、去审视、去调整我们正要和将要对地理现象施加的文化影响。纵观初中各门学科,与人类文化如此纠缠不清,与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交互影响如此深刻,大概也只有地理一科。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应该忽视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和理解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认识论渊源,也是将地理教育列为公民基本文化素养的教育论渊源。

三、初中地理教育的思维价值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跨门类的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在解决大量存在的,一系列重要的,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自身又无法独立解决的综合性问题中起到特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也是初中各门学科中唯一具有边缘学科意义的课程。地理学科独特的空间分布概念、人地关系思想、辩证思维方式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企及的。

当今世界各种边缘学科方兴未艾,并逐渐构成人类的科学前沿。边缘学科除去它本身的科学价值外,对人类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甚至思维形式的发展都带来革命性变革。从学习心理学或认识论的角度看,在同一问题上,边缘学科为学习和认识提供了多种视角、多种理解、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将人类思维置于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思辨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

当今世界,人才济济。我们不缺各个领域的专才,缺的是拥有创新、创造思维能力的统才和通才。如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一位名叫丹尼尔卡尼曼的心理学家。卡尼曼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于是他将心理学的内在观点和研究方法引进了经济学,并得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的结论。这不仅颠覆了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的经济学传统观点,还成功破解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这一长期困扰经济学家们的难题。卡尼曼也由此成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奠基人。

这只是众多边缘学科成功解决重大难题的案例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该高度重视和突出初中地理的边缘学科特征,充分利用这种特征在形成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品质。

四、初中地理教育的科学价值

翻开世界宗教史,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十有八九都与自然和地理现象相关。也就是说,流行于现代的多数迷信都是源自早期人类对自然和地理现象的错误认识。18世纪后,近代和现代地理学的兴起,终结了许多流传数千年的迷信传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科学在科学与迷信的对垒中首当其冲。更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现象和地理现象的神秘解读,使得地理教育在培养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了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可谓触目惊心。

中国科协指出,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并且认为学校在公民科学素养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当然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地理学科,但地理学科教育在这个问题上肯定难辞其咎。

科学知识是指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科学素养则是指学生基于科学知识形成的,符合科学精神的稳定的态度、看法、观念、能力和行为体系。在大数据状态下,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任何状态下,科学知识都不等于科学素养也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问题主要出在初中教育知识与素养相分离的教学路线上。这与上述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如出一辙:保留知识,扬弃素养。就算地理不是中考学科,教的重点仍然是知识点,学的方法仍然是背,而教和学的共同目标唯有分数。有人说,名词、概念、数据,不背还能咋地?看看下面这两个问题会有什么结果。

题目1:xx地理现象的科学意义是什么,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意义的全部文字,但并不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题目2:对xx气候现象的变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态度的全部文字,但这些文字并不代表他们的态度。

有不少中外学者认为,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构件之一。探讨唯分唯考状态下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篇3

甚至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这样不仅没有做到实施新课标计划,同时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奥妙,不能对其产生兴趣,进而无法高效地学习地理知识。

2.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地理学科,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理知识,让地理的学习更具生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3.教学方式陈旧。

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学习不够重视,以为只是简单背背就够了,不能深入地探究地理知识,掌握得自然也不扎实,理解不够通透,导致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低下,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二、有效突破初中地理教学困境的对策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更要在专业性的基础上注意拓展地理相关知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将学生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学校还应该为教师建立学习的平台,让初中的地理教师互相交流,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更能研究解决地理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安排讲座、公开课等交流模式,全面提升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2.加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

很多学校对地理学科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相应的辅助设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针对地理课本中信息量较少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运用现代教学等手段将信息进行整合,使其更加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9102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中学的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落实对学生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发展自身的学科素养。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师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笔者在“人口与人种”设计和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 ;其次,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再次是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交流、展示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表现自我,从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与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相符合。这一顶层设计为“人口与人种”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领。

二、教学目标

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具体化。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教师在深度解读课程标准与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细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人口与人种”的学习提出了最低的要求,H仅依照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很难达到笔者最初的教育理念: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通过看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在数量上和增长上的特征;②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人口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学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交流汇报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④学生结合地图,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及主要的分布地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笔者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期望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读图、议论、交流、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策略

1.重视地图教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地图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初中学生在学习完“地图的阅读”后,应掌握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例如在“人口增长”这一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掌握曲线图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自主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又如在“人口分布”教学中,设计学生探究活动:①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②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图、世界年降水量图,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③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④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这些教学活动都充分利用了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的案例和问题,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开展阅读、思考、议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在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两大素养的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人口与人种”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之后,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影响家乡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该活动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家乡南通人口密度的数据,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分析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体现出课标要求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实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受到正面评价后,能够产生更强的学习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更多的是对小组中负责汇报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点评,忽视了对小组其他同学的评价,而点评的语言主要是“汇报得很好”,“对问题思考得比较深入”。笔者后来认识到这类语言的过度使用会使得教学评价失去意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聚焦学生在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方面的表现,让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健康发展。

篇5

一、应试背景下初中阶段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升学考试催生的教学“导向性”错误

笔者在初中阶段担任地理教学工作已经快接近20年了,结合和多个学校的同仁交流,普遍有同感的是地理教学在初中阶段是个谁都能胜任的一碟“小菜”,地理教师更是可有可无的一根“鸡肋”。不是领导看不起地理老师的人,而是应试教育让领导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地理教学,整个学校的舆论环境就不利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在这种导向错误的影响下,初中阶段地理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很难按照自己的预定计划开展教学。这样,初中阶段的地理或被视作“偏房”得不到正视,或被永远打入“冷宫”。

2.知识本位的陈旧思想泛滥

“这节课我们上……,重点内容是……,下去背诵记忆……”这些话基本上是很多地理老师每节课要说的经典台词,一方面是受到课时不足的限制,如果要展开来教学,那就在会考之前完不成教学计划,唯有忽视了学科综合素养的训练这一环节(学科素养的培养往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直奔主题方能快速奏效。

3.“宅”在课堂学天书,不从身边探真知

地理就是“大地”之“理”,研究的对象就是我们身边真真切切的地理事物,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地理教学很难在实验室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最大最完备的实验室就是我们身边的环境。由于学生很难与生活中身边的地理现象结合,再加上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局限,渐渐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淡。

二、从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做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不二法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事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亲近地理,注意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学习内容,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建立地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优势资源,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动脑思考,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活生生的,学生理解得深刻,也许终身不忘,还会激发学生保护植被、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培养地理应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更好地认识事物、认识世界。比如,索马里海盗为什么那么猖獗且能够劫到货船?我们首先要知道索马里是在非洲东北部,相当穷,因为不能生活所以那些人才都成了海盗,而且索马里附近的红海是重要的国际货运航线,所以有很多货船,才有劫持的可能性。试想,如果索马里是一个很富有的地方,那些人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当海盗吗?这仅仅是个例子,但却可以简单地说明培养地理应用能力对学生世界观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目前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实,在此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思维状态,让学生、教师进入各自的角色。以“中国地理”教学为例,对照《标准》,我们不难理解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标准》中,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都有“运用地图,说出……”“运用资料说出……”“举例说出……”三大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提出问题运用地图提取信息找出答案(问题教学)

阅读资料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开放性教学)

举例探究成因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探究性教学)

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教学;结合教学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个人的体会,我觉得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核心素养:

一、专深――精深足量学通史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从内容编排看,七年级以地理知识为主,八、九年级基本以历史为主。而在这短短的三个学期多一点的时间里,我们会接触到几百万年来的中外历史。内容的时空跨度非常大,导致许多的历史知识被孤立地呈现给学生。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有它的前因后果。如果不把他们加以联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会加大许多。因此,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只有通读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不被教材所局限、所左右,才能尽可能地将真实的历史还原给学生。除了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之外,许多史学大家所著的通史都是值得我们阅读学习的:(1)钱穆先生所著的被誉为最具传统文人色彩的通史――《国史大纲》;(2)先生所著的《中国史纲要》;(3)吕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国史通史》等。还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外国历史等,都是我们在教学之余应该加以阅读的。只有详细了解了各种历史知识之后,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旁征博引,把更丰富、更全面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广博――学科综合适多元

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体现在我们的教材中则是学科知识的日益多元化,初中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原来的地理、历史知识以及社会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必须广泛地猎取其他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多元化的教材。比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这课中,就需要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在讲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这课时,在介绍南非的区域人文特色就需要相关的历史知识。再如,在讲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璀璨的科技与艺术》时,就同样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以及文学、宗教、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知识。这样,历史课才会变得生动、丰富、精彩。我们可以给学生分析王羲之《兰亭序》的书法特色,可以给学生分析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艺术成就,也可以给学生分析云冈石窟大佛的艺术特点。学生也就会更加喜欢我们的课程。

《中庸・第二十章》就阐述了做学问应该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第一位就是“博学”。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除了要钻研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尽可能广泛地了解文学、科学、艺术等非专业知识,不断使自己的知识多层化、多元化。这样才能在平时的授课中使不同专业的知识相互支撑、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才能在教学中具有更广阔的胸襟和更长远的目光,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和学生的专业学科核心素养。

三、日新――与时俱进求发展

社会在不断进步、变化,考古也在不断推进,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作为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积极关心、了解历史与社会学术的发展。《历史教学》总编辑任世江先生曾经感叹现今的初中历史教师“由于考试等各种制度的束缚,使中学历史教师视课本为雷池,不敢越半步。久之成习,中学教师多数不关心学术发展”。这样会使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传授一些过时、失实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了解、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比如,我们应该多关注考古的发展。在讲述我国原始人类遗址时,就可以介绍我国2016年的考古成就: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目前最早的木制品。在讲述河姆渡遗址时也可以顺便介绍余杭良渚遗址近年发现的我国迄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这也是世界上目前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5000年,比大禹治水还要早。

篇7

1.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栏目22个,全文转载地理教育论文共计89篇。转载论文数量较多的栏目有“教学研究”(14篇)、“教学策略” (8篇)、“学科视点”(7篇)、“教材分析”(7篇)、“教学设计”(6篇)、“学法指导”(6篇)、“备考指导”(4篇)等。可以看出,《中学历史、 地理教与学》转载的论文更加关注教师如何教学和学生如何学习。值得关注的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2015年设置了7个与地理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 包括“地理实验教学”“问题教学”“2015年高考试卷评析”“高三复习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探究教学”和“学科素养培养”。其中,专为地理学科设置 的栏目只有“地理实验教学”,其他栏目为历史和地理两个学科所共有。这些专题栏目反映了近期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  

2.源杂志转载量分析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来源于23种期刊(见表1)。排前三名的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共被转载论文50篇,占全年论文转载总数的56.2%。  

 

3.第一作者情况分析  

(1)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所转载地理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69家单位。其中,东北师范大学的论文转载量高达8篇,论文涉及地理核心素养、区 域思想、尺度思想、地理空间视角、地理教学逻辑、地理概念体系等主题词。可见,这些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育研究受到了《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的高度认 可。有3家单位的论文转载量为3篇,这些单位有华中师范大学、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和浙江省春晖中学。还有7家单位论文转载量为2篇,分别是福建省厦门市第 六中学、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中、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教育出 版社地理室。从这些单位所属的系统可看出,普通中学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所占比例较大,教研机构和出版社的作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统计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表2可知,江苏、北京、吉林、福建、浙江等地区的地理教育研究氛围较浓、活动较活跃。对照2013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发现,江苏省一直稳居第一。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回顾  

1.地理课程研究  

2015年是我国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深入探索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高中课程地理标准修订工作在紧张、有序地推进。地理课程标准修订中,如何界定和 呈现地理课程性质和地理课程目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受地理学性质多样化的影响,目前我国内地 中学地理课程性质是多元的,尚不存在清晰的统一内涵(林培英,第10期)。文中指出的地理课程性质的现状和困惑,为我们深入认识地理课程提供了参考。立德 树人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原点(朱雪梅,第6期)。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科都在研讨“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等问题。有 论者综合分析地理学的传统、地理学者提出的几大问题和地理学的视角等地理学理论与重要教育文件,得出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观念、空间能力、区域分析、过程解 释、尺度关联、家国情怀和地理表达等构成(张家辉,第9期)。也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地理学学 科特性的视角,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基于地理空间视角的地图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国际理解、全球意识、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李家清、常珊珊,第9 期)。由此看来,学界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有着不同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  

2.地理教材研究  

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 科书和地理图册等,地理教科书是地理教材的主体。地理教材研究涉及地理教材的编制研究、呈现研究和使用研究等类型。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时非常关 注探究学习,教科书中的探究性主要体现在体例结构、案例编写、内容选取等方面(刘健,第1期)。可见,该套教科书在内容的组织和选取方面都注意遵循了“构 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除了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选取外,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方面。图像系统作为地理教科书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 为地理教科书呈现研究的热点。中国地图出版社李红梅不仅总结了中图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系统的特点,还分析了与该套教科书配套的地理图册中图像系统 的特点(第3期)。此类文章为地理教材的使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3.地理教学研究  

(1)基于地理学角度的地理教学研究 ①地理教学逻辑研究。地理教学逻辑是地理教学内容和地理教学程序中内隐的规律、规则,包括学科逻辑、教的逻辑和学的逻辑等。有研究者指出,初中地理学科逻 辑有两个立足点,一是立足地理学科,探讨地理知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联;二是立足地理课堂,追问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是否存在内在关联或教学关联(张彦顺,第 8期)。在大气环流教学时,应参考科学家所采用的“考虑新要素—提出新理论”的“要素增加”逻辑(朱承熙,第5期)。还有研究者非常重视地理教学逻辑中的 学科逻辑,认为地理教师应整体把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层级结构和逻辑结构(黄静,第2期)。王红梅在分析知识的层级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复习课 的教学策略(第11期)。仲小敏经过对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探究教学适宜性的调查分析,发现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特点是制约探究性强弱的根本因素(第9期)。地 理教学逻辑是地理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地理教育领域亟待加强地理教学逻辑研究,从而科学地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②地理知识教学研究。 地理知识既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等地理事实知识,也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周慧认为,在地理事实知识学习的设计中,可采用 ATMSTT的教学组件设计法,即辨识目标、编码图文、匹配策略、选择媒体、主题活动和检测效果(第9期)。蒋亚琴针对学生学习地理概念时存在的前概念干 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思维定式等心理障碍,提出了注重体验、强化对比、系统学习和变式学习等教学策略(第3期)。也有研究者在梳理中学地理概念体系的 基础上,从“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地理学科本质、思想与方法”“地理概念体系构建”等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地理概念教学(王向东、高燕,第9期),关注了 “教哪些地理概念”和“教地理概念的哪些方面”等问题。除了地理概念教学外,还有研究者关注地理成因教学,提出了基于支架理论的地理成因教学的一般模式 (龚琳、赵媛,第6期)。  

③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培养研究。阅读、分析和绘制地图的能力是一项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地图能力的养成途径包 括熟悉地图常识、规范读图顺序、掌握析图方法、形成地图意识(丁生军,第11期)。地理思想包括区域思想、尺度思想、整体性思想等。徐雪和袁孝亭在解读 “把世界组织为区域”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思想对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即引导学生形成“区域思维”方式(第6期)。张家辉梳理了基础教育阶段尺度 思想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走向(第2期)。耿文强认为,地理高考复习时应强化学生的地理时空尺度观念,并建立不同尺度之间的关联 体系(第4期)。这实际上强调了尺度思想中的尺度关联内容要点。地理空间联系视角是地理视角之一,有研究者从“准确认识空间特征”“逐层深入的分析空间内 部联系”“空间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地理空间联系的分析方法(黄妍、袁孝亭,第2期)。  

④区域地理教学研究。有作者探讨 了国家地理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何平,第1期)。张彦顺认为,“图解、体验和建构”是区域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都有其相应的教学策略(第5 期)。王邦柱针对高中地理必修3中“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教学偏差,提出了教学对策(第12期)。  

(2)基于教育学角度的地理教学研 究 随着地理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地理教学环境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赵才欣认为,在信息革命、生态文明等外部因素、地理科学发展的内部因素影响下,地理课堂有 必要转向新型“地理大课堂”(第1期)。在“地理大课堂”中应重视地理实验教学。有研究者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地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脉络,并指出 了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张海、马建宁、牛科强,第7期)。也有作者探讨了地理实验类型中地理组合实验的设计及教学价值。关于地理案例教学,需要选 择典型的案例,而能充分演绎一般法则的案例则是典型案例的体现。陈庆军基于一般法则与特殊描述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编策略(第7 期)。  

4.地理教育测评研究  

地理教育测评包括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育测量等。地理教学评价研究应当突出学科特色和基 于大量证据,朱雪梅所构建的“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符合这一研究趋势。该体系以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教学行为为评价标准,以数字化教学观察平台和教学观 察手册为工具,以多元主体交互共建的全程性学业成绩评价和循环跟进式课堂教学评价为路径(朱雪梅,第3期)。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表现的任务,对 此,有作者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表现性评价的操作方式,即在学科育人价值的统摄下,基于课程标准设计评价目标,基于目标设计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佟 柠,第12期)。关于高考地理试题研究,相炜地理工作室分析了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整体特点、突出亮点及各卷特点(刘振峰等,第10期)。除了着眼总 体的研究外,也有研究者对某一类型的试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和总结。张文军分析了近十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观点方案类地理综合题的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第2期)。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走向  

1.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学研究  

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学研究选题,可围绕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地理内容专题等来确定。[1]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 质等要素。围绕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开展的研究,要求围绕这些构成要素乃至要素细化后的成分进行选题。例如,尺度思想是地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应当重视 地理教育中尺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教学价值,以及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尺度思想的策略等研究。围绕地理内容专题开展的研究,要求围绕地理要素或地理教学内容中 的某一点进行选题。例如,区域地理教学中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科独特价值的人文地理教学、体现学科本质的地理学史教学模式等。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培养具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人是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诉求。[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笔者曾提出,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学 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如何筛选、确定地理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发挥地理核心概念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前沿课题。[3]对于“如何发挥地理核心概念的作 用”,就需要思考如何运用地理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需要继续厘清的问题有: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地理学科核心素 养的构成有何区别?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编制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科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 略、方法都有哪些?在培养学生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时如何做到衔接?怎样测评不同学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3.高考地理试题研究  

篇8

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小学到了初中,学生年纪是13岁左右。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小学生学习科学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虽然不稳定,但培养他们学习地理兴趣的可塑性强;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对地理的兴趣则趋于稳定,其兴趣程度取决于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另外,小学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知识,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却呈现出喜欢思辨性和理智性地理知识的特点。把握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对初中地理教学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爱好受社会舆论与评价导向的影响非常大。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爱好这个因素。江苏省徐州市从2013年开始,在中考中将地理学科改为考查科目(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对以后的地理教学将起到非常不利的因素,对很多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的地理学科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我们要想方设法扭转学生普遍不爱学习地理的倾向,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再上升为动机。一般来说,中学生是喜欢、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自然的,并希望了解他人,同他人和谐相处。其中,适应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空间与位置、认识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是当代初中生、高中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环境、关注自身发展的重要话题,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

例如,在初中地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环境伦理道德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有机结合。初中地理要注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与人文多样性,同时初中地理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切实懂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的真正含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表明,“人”和“地”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应当处理好“人”和“地”之间的关系,科学地改造和利用大自然。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目前,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更加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前瞻性和指导作用,强调地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营造真正重视地理教育、支持地理教育、发展地理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21世纪,人类面临着很多重大的挑战,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逐渐严重的问题。初中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其他学科虽然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但都没有地理学科那么直接、那么有效。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优势,以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篇9

随着教学改革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以能力素养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育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良好发展态势。然而从教学观察中不难发现,各类学科教改实质性步伐并不齐头并进,甚至存在前后甚远的差异。笔者认为,要想快速有效地改变这种不良境况,必须坚持以激发学习情趣为重要抓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方向,积极开展全面开放的素质化教学活动。本文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链接生活实际,努力增强学生现实性地理形象

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学校教育中,注重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充分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产生具体化和亲近化的体会,能够更好激活其学习思维,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识记效果更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生活化的优势特征,努力拉近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距离,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情感和意志。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内容时,除了讲述它的风吹成因和土层深厚特性外,还应当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材插图,教给学生“由于黄土的直立性,它适宜开凿窑洞居住,而且冬暖夏凉”的生活知识;当年曾经长久地居住在陕北窑洞,坐地指挥和,以至于被誉为“山沟里的”和“窑洞里的思想”。再如教学“中国气候”内容时,为了验证“坐东朝西、热死无人知”的民间说法是否科学可信,可以组织学生分别调查坐东朝西和坐北朝南的居民,或者进行实地测温,以此来探究气候对房屋朝向的影响。

二、显现学科特征,努力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力素养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要素。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突显地理学科的内在特征,努力强化对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对此,我们可以把利用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如实物、模型、幻灯片、声像资料、线条符号以及示意图形等;可以利用地理学科的感性材料,再通过强化语言表述,来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揭示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通过引导实践,努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0

一、转变学生学习态度,让其觉得地理课很有趣

学生告别初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初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设置在七、八年级时学习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并在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结束地理学科学习。由于种种原因,在初中,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本人,甚至学校其他科目的老师,都认为地理是“副科”“次科”,客气一点的说法是“小科”,很不重视,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地理只是背一背就能通过的学科,学生是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根本谈不上具备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更没有养成相应的学科素养。初高中都是基础教育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二者在课程总目标、课程设置、知识体系、学习方法、评价手段等方法既有联系,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高中地理第一节课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实施最终的环节就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高中地理学科教育的主旨和功能是通过学科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实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

第一节课我设置了第一个环节:留心:我们的身边皆是地理学问。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看世博,让学生畅谈自己看世博的经历和感受,然后再引用冰岛和沙特馆加以比较分析,看世博,看什么,怎么看,和学生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联系起来,以及与今后所学的地理学科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产生兴趣和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兴趣的秘密何在――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地理学科的直观性。让学生明白地理是什么,地理就是我们身边存在和发生的点点滴滴,不难学,而且很有趣。

二、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学习对生活有用、终身发展的地理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未来的专家们,例如国际事务专家或环境保护专家,必须接受特别摄入的地理学习研究”。

第一节课我引用学生关心又疑惑的美国2009年的灾难大片《2012》人类面临灭顶之灾――飓风、洪水、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引发学生思考。2012年12月21日真是世界末日吗?玛雅预言,你信吗?

玛雅预言是什么?神秘预言一:世界末日;神秘预言二:两极倒转;神秘预言三:天体重叠;神秘预言四:未知行星撞地球;神秘预言五:太阳风暴袭击地球;神秘预言六:玛雅人真的预言过2012年是世界末日吗?

2012年12月21日是一个怎样的日子?(闰年冬至日)两极倒转是怎么回事,可能吗?天体重叠,天体是什么?未知行星撞地球,行星是什么?怎么个撞法?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什么是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将产生什么现象?会导致世界末日吗?通过学习,这些疑问将在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中了解到。

――泉州会发生大地震吗?谣言:2010年8月13日泉州发生大地震,人心惶惶。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震带(长乐――诏安活动地震带)与台湾岛多地震的原因有所不同。

今年泉州好热!――引入中央气象台8月21至8月30日近10天全国气温距平实况图进入比对分析。

盼望已久的台风来了!(圆规的生成地与路径、莫兰蒂的强度大,破坏严重,几个台风接踵而来……引发的洪涝、风暴潮、山区的泥石流、滑坡等)

高中学生在心智发育和认知能力上与初中有着明显的差异,高中生喜欢作风民主、公正平等、严格友爱、幽默诙谐、知识渊博、方法多样、深刻生动的教师。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善于提出问题,揭示矛盾,适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特级教师王树声提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发挥主动性――要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爱学;教会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性――会学;养成好习惯,形成自学性――想学。对此我深有同感,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课堂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元智能,动脑、动手、动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交流、沟通,设置问题与情境,启发学生的“愤懑心理”,深度探究,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可贵的生成,激发学生头脑风暴,让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三、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中地理学什么?怎样能学好?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习轻松有效。第一节课,我用思维导图引导教学过程,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把高中地理学科学什么,地理各模块、各章节、各要素、人地之间的关系制作成思维导图,展示给学生,并简单说明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及其今后思维导图在教与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构建地理学科思维,学会根据地理环境的组成因素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特征及其成因、归纳推理地理因果关系、地理原理和规律,把区域及其地理事象的“地”和“理”有机整合,形成“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地理觉察能力,能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地理,培养地理能力和素养,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只要用心,地理学科不难学,同时通过学习形成地理素养和品格,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现代公民的地理素养。

高中生热情活泼、兴趣广泛,思维敏锐,信息更新快,好奇心强,对身边的、国家的、世界的许多事情,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接受新事物快,地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热点等问题引进课堂,提升学生辩证思维与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五个方面,许多时候这些理念要借助课堂教学自然渗透,潜移默化,而不是单纯的说教与灌输。

四、发挥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作为教师要关爱学生,为学生着想,了解学生的需要,选用与学生生活贴切的案例作为教学情境,深入浅出,解决学生的思维困惑,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其喜欢学习,轻松学习。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一书中提到: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从学生第一节课后对我的尊重和对地理学科的喜爱,让我感到这次的课堂较为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需要我们无私的奉献,教育是科学,需要我们努力探究,教育是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上好第一节课,仅仅是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良好开端,让学生留恋每一节的地理课堂,舍不得下课,期待下节课的到来――这是当老师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作为一个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篇11

乡土,顾名思义就是指家乡、故乡,但也指地方。我国不同时期的地理教学对乡土的范围规定也是不同的。乡土可以是以一个省、市或地区为单位,也可以是以一个县、区或乡为单位。乡土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部分,可以讲述本省地理情况或者是本地区地理情况。

2.乡土地理教学原则

2.1经济性原则。

在实际乡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直观、实用的教学工具,方便课堂教学。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就必须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大自然和社会,亲身体会。这一实践性活动必然产生一些费用,就需要学校和学生一起承担,并秉承节约理念,做到低成本高效益,花较少的钱学更多的知识。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时间和距离,不能过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路程上也不应太远,采取就近考察的方式。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践活动时,学校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平安出校,平安返校。

2.2选择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是一种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要遵循选择性原则,不仅要选择具有乡土气息的,能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乡土地理知识,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探索性的地理知识。教师在选择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理情况,满足学生的兴趣。

2.3引导性原则。

教师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时,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在新课程的倡导中,要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导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乡土地理教学的魅力。学生有不清楚或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改变知识的单项输出模式,改为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学习的新模式。

2.4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都不一样,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除了自然地理特征不一样,人文景观也不尽相同,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城市和乡村等。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乡土地理教学这一部分,教师所展现的乡土地理教学要有一定的侧重点,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展现所在地的风貌。教师选择的乡土地理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理情况进行选择。如果学校在东北平原,那么就可以讨论东北的农业发展状况,东北平原盛产的作物、农业生产时间、当地的气候条件等等。

3.乡土地理的利用策略

3.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很多的中学教师对于乡土地理教学仅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并没有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践学习乡土地理知识。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大力支持和引导,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了解乡土地理知识,用实际行动去感受乡土地理的魅力。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重要,决定着乡土地理教学的范围、质量等。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中,大部分的教师虽然毕业于师范类院校,但不是地理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比较低。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教育部门要大力提高农村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为初中地理教学配备高素养的教师团队。此外,教师队伍不固定,每学期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动,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师往往不是地理专业的教师来担任,有些地理教师甚至是年纪比较大的。学校要对地理这一门课引起重视,选择具有地理专业素养的教师来担任地理教师,改变任何教师都当地理教师的现状,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2改善地理教学条件。

城市的学校和农村的学习相比,不仅在师资力量上占有优势,还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占有优势。农村学校的硬件设备落后,已有的教学设备使用率低,教师受自身因素影响,不能很好的使用教学设备,造成教学设备的闲置和浪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然而多数的学校并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而是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地理教学工具,以此来弥补多媒体教学设备缺失的不足。

3.3完善现行考试制度。

初中地理并不像高中地理那样,它的要求比较低,只要求学生地理能通过会考。这个会考对于学生来说很简单,不与升学挂钩,所以学生和学校对地理并没有很大的重视。有些学校甚至出现减少地理课时的现象,把大量的学习时间留给数学、英语等主科。在追求中考升学率的大环境下,地理学科受到冷落,而乡土地理教学更本就是口头一说罢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明显感觉到地理知识的匮乏,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上有一定难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些最基础的地理知识。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初中地理考试制度,使初高中地理知识能很好的衔接。这样做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还能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篇12

二、为什么要学地理

1.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逛街时能看懂街边的指示图,外出旅行时选择安全的旅行路线和时机,购房时选择通风采光好的楼层以及拥有绿色生活的自觉意识。

2.地理学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地理位置主ё啪济的发展,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前景。从商业方面来说,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商业中心的布局和商业网点的选择,工厂的布局与分布都取决于地理环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商业地理学。

它主要研究商业活动的地理分布;商业活动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商业活动的空间组织或地域结构规律等商业活动的地域特点。例如,深圳能够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这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从农业方面来说,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农业类型、种植制度、农作物的种类、分布以及产量。各地不同的水土条件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所以要想农作物丰收,必须当个聪明的农民,因地制宜。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可以指导农业生产,预防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减少经济损失。

3.地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理学科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它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还对我们学习其他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4.地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大学阶段,很多专业都与地理相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用到地理知识。例如,建筑学、地质勘探、考古、地球化学、资源与环境、区域规划、旅游管理、历史地理学、水土保持、地图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如果对上述专业感兴趣的同学,在高中阶段就应该好好学习地理,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新时期公民的现代地理素养,现代公民作为组成社会的个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对人类未来的关注,对新技术的掌握应用,应该作为每个人的基本素质。

地理学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起桥梁纽带作用,是文理结合的独特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知识价值。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这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中学生,一定要学好地理,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为今后进一步扩充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学习内容基本一致,都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材虽然各有侧重,但两部分知识内部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从知识的广度、深度,能力和技巧的要求层次上来看。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大量的地理事实可充分证明、解释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论。而高中地理又从原理、成因及规律等方面对初中地理的区域知识有指导作用。

2.区别

一是初中地理通过地图反映了某地或者某时出现了某物或某种现象,高中地理则回答了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或时间会出现这种事物或这种现象;二是初中地理知识大部分只介绍了局部区域的基本情况,而高中地理则会从局部延伸到整体并概括出整体的规律;三是初中的地理知识以具体形象的内容为主,抽象思维活动较少,而高中地理知识适当讲述了一些抽象模式的内容,要求具有更高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四是高中地理知识中的原理和规律可以用来解释初中地理的一般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但是初中地理中也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因此,在高中学习中既要抓好高中的普遍规律又不能漏掉初中地理知识中的特殊实例。

四、高中阶段地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1.学习内容

在高中阶段,地理要学习3本必修和7本选修。必修1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包括地球仪和地图、地球的运动规律、大气的运动规律、水体和地壳的运动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等内容;必修2主要介绍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以及人地关系等内容;必修3主要介绍区域地理,包括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容。7本选修分别是宇宙和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如何描述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影响气温、降水、太阳辐射、雪线高低、山地垂直带谱、城市区位以及商业布局的因素,以及交通线路、车站、航空港、隧道等的选址原则。此外,还需要掌握学科知识、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图像分析与运用、空间想象能力与一般认知能力,各种思维品质与地理思维方式、方法所组成的多元交叉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是理解地理学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掌握高考和会考的考查要点,并关注热点问题,明确学习思路。

二是建立空间概念。这是学习地理的关键,空间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思维基础,如把握一地或某一地理现象的位置,明确半球、海陆、经纬等位置。

三是上课时应适当地有重点地记笔记。记老师强调的内容;记自己不能立刻吃透的内容,便于在复习时做注释和补充。

四是让地图成为你的床头书。学会用地理知识、图表、数据等分析问题。注意从包括教科书、报纸、电视等在内的多种媒体中获得知识。识记一些必要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数据和分布,形成基本的地理知识储备。

篇13

地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学生生活中,关

于地理的事物处处可见,并且又广泛地与其他学科联系着,这让每个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这也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培养策略加以探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只有产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对学生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关爱,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这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意愿的重要条件。

二、强化学生的地理学科认知

要想学好地理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地理这门学科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地理的趣味性、实用性和知识性,强化学生的学科认识能力,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地喜欢地理并自发地对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在强化中逐渐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把学生置身于实际或是接近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使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因人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对相关的地理问题进行自主探索,通

过探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活动一般有:野外考察、地理游戏活动、观测活动、地理知识竞赛和主题报告、环保宣传、制作地理模型等等。通过丰富多样的地理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