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5 15:26: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

篇1

骨折是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的一种疾病。骨折患者合并高血糖病在临床上较多见,与患者外伤后应激性血糖增高有较大关系。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很高,但是缺乏胰岛素,葡萄糖不能进入靶细胞被利用,组织细胞中缺乏葡萄糖,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速。特别是高血糖致使血液黏度高,容易长成血栓因子堵塞血管和侵蚀血管,造成大血管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窄,加之微血管病变,导致皮肤黏膜。致使细菌移位从而增加伤口感染机率,使骨折延迟伤口愈合。特别是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做好临床观察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现将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于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共收治骨折合并高血糖病患者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7岁~68岁,平均(51.5±12.5)岁。上肢骨折15例(其中肱骨8例、尺桡骨4例、指骨3例),下肢骨折33例(其中股骨颈6例、股骨干10例、胫腓骨10例、髌骨4例、骨盆3例);骨折前有糖尿病病史者23例,骨折后应激性高血糖者25例。

1.2  治疗方法:48例患者中,有40例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使手术得以顺利完成。8例采取保守治疗。根据监测到的血糖、尿糖进行血糖控制,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或尽早使用胰岛素,使患者血糖控制满意。

2 结果

48例患者中采取不同治疗手段和相应的护理措施,47例患者痊愈无并发症状,1例8个月后骨折处并发窦道感染。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把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和家属一对一的个性化随机教育,讲解有关高血糖病的知识和意义。患者病程长,易出现焦虑、悲观情绪,及时鼓励患者。让乐观开朗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教,介绍治愈成功的病例,有效利用家庭及社会支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休养环境,增强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发放印制《糖尿病相关知识手册》,制作温馨提示卡、播放光盘等便于患者理解掌握有关高血糖病的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1]。

3.2  饮食指导:骨折合并高血糖病的患者食物组成和分配为:碳水化合物约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杂粮;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总热量的15%~20%;脂肪含量约占总热量的25%~30%。主食的分配应定量定时,少量多餐、口味清淡。根据患者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的需要进行安排。要特别注意进食高钙、富含Vit D、适量磷的均衡饮食,辅助骨质疏松药物,以增加骨密度及强度,促进骨折愈合[2]。

3.3  功能锻炼:骨折合并高血糖病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能很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促进其康复。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轴式翻身方法,3~4周后指导患者行五点式腰背肌练习;下肢骨折患者可作股四头肌收缩动作,使整个下肢肌肉用力后再放松,但不一定使膝关节屈曲。踝关节骨折患者可作一些足趾背屈动作。骨折临床愈合后,在他人保护下离床由不负重活动逐渐过渡至半负重、全负重状态,以确保安全。正规功能锻炼极为重要,积极有效功能锻炼可能让患者恢复如初,反之,可能让患者报憾终生[3]。

3.4  预防并发症及低血糖:骨折并发症主要为伤口裂开、皮肤坏死、感染,其发生可能与手术切口的位置、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熟练程度等有关。鼓励患者经常进行深呼吸、有效咯痰,定期为患者拍背排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防止发生呼吸道感染。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患者由于限制、活动减少、手术致使静脉壁损伤,加之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均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时根据患者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用量。高血糖患者极易因胰岛素使用不当会出现低血糖,如出现虚汗、脑晕、心跳加快、眼冒金花、手足发麻、烦躁、性格改变、昏迷等。教会患者及家属相应急救处理方法[4]。

3.5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定期复查的重要性,患者回家康复期间应在医生指导下正规用药,定期监测尿糖、血糖。合理休息,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焦虑和运动。糖尿病患者常发生疖、痈等化脓性感染,可反复发生,有时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糖尿病患者,要加强自身防护,控制血糖、体重、规范饮食、坚持适当运动,防止皮肤破损。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开朗,控制饮食,加强股四头肌、踝关节、腰背肌等功能锻炼。选择合适的运动,如散步、体操等,控制血糖,使骨折处早日完全康复。

总之,对于骨折合并高血糖在临床上是一种疑难病,骨折急症使原有糖尿病加重,糖尿病又会加重创伤对机体的损害,影响骨折的愈合。临床上除针对骨折采取治疗措施外,还积极控制血糖,精心的临床护理对于糖尿病合并严重皮肤感染患者疗效显著,能减轻患者的痛苦,预防各种并发症。指导患者正确功能锻炼方法,科学饮食控制血糖促进骨折愈合,做好出院指导,使患者顺利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参考文献

[1] 徐志慧.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6(1):44.

篇2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094-02

很多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hypertension),二者相互影响。高血压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血糖控制水平对脑出血患者预后有一定影响,笔者对本院2006年11月~2009年5月收治的146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6例患者均为初次脑出血患者,48 h内入院,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为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为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按血糖控制水平分为DM血糖控制良好组(A组)和DM血糖控制不良组(B组),DM组血糖控制良好组90例,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60~72(64.3±7.2)岁,糖尿病发病时间8~14(11.4±3.2)年;DM血糖控制不良组56例,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58~73(62.1±8.6)岁,糖尿病发病时间7~13(10.9±2.9)年。

1.2 治疗学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采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止血、保护脑细胞、给予胰岛素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预防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康复治疗等。

1.3 观测指标

全部患者,反复检测其血糖,定期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血生化;观测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性溃疡、压疮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与DM血糖控制良好组比较,DM血糖控制不良组其死亡率明显高于DM血糖控制良好组(P

3 讨论

DM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时,部分患者血糖往往控制不好,这主要与胰岛素用量不够,胰岛素抵抗,机体的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增多等有关。高血糖可以进一步加重脑出血的一些症状。本研究表明,DM脑出血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其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护理时更应注意患者血糖的控制,根据血糖情况调节胰岛素剂量,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泵,加强血糖的控制。

本研究表明,脑出血本身易出现肺部感染,而高血糖可以增加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概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使糖尿病患者肺部易发感染。②高血糖引发免疫功能下降。高血糖可引起NK细胞活性和CD4+/CD8+下降,延缓淋巴细胞分裂,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使肺部清除病原微生物能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③糖尿病可引起肺部微血管病变,导致微循环障碍,也使粒细胞趋化和黏附功能减低,减弱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杀灭作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翻身、叩背,及时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病房要定时通风,湿式清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控制室内适当温度和相对湿度,定时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限制人员探视,以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加强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措施,医疗器械等定期进行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痰液黏稠时行超声雾化吸入,定时做痰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本研究显示高血糖可以增加脑出血患者压疮概率。其原因与高血糖引发免疫功能下降,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有关,也与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有关。护理注意点:①详细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及危险因素,经常检查受压部位,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②防止局部长时间受压,定时翻身,重点部位采取减压措施,如挪、垫海绵圈,必要时给予气垫床;重症脑出血伴Ⅱ级以上昏迷患者可考虑在入院12 h后翻身以预防发生压疮,极危重脑出血患者应结合临床表现决定翻身时间[2]。③每天用温水清洗臀部及受压部皮肤,待干后及时外涂滑石粉。④移动患者时防止拖、拉、推等动作,保持床单衣物的平整、干燥,防止损伤局部。⑤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昏迷患者应留置胃管,给予营养支持。⑥压疮一旦形成,可根据压疮分期进行适当的治疗护理。⑦教会家属压疮的识别及预防措施[3-4]。

4小结

高血压合并脑出血和糖尿病往往相互影响,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如血糖控制不良会增加死亡率及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率,因此,更应该注重血糖的控制,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其并发症的出现,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7.

[2]徐国英,郭新节.重症脑出血患者首次翻身时间的研讨[J].护理学杂志,1999,14(3):131-133.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79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26-02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及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及高尿酸血症等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及时掌握老年人血糖、血脂及尿酸等生化指标水平,有利于对老年人易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情况的掌握,也有利于尽早防治,预防并减少这些基本的发生[1]。现对我院健康体检的老年人的血糖、血脂及尿酸等指标的简称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875例6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男性986例,女性889例;年龄60-78岁,平均(66.8±1.2岁。

1.2方法选用迈瑞牌BS390型号的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试剂盒由迈瑞公司生产提供。用酶法测定GLU(血糖、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Cr(肌酐,利用血清总胆固醇试剂盒检测TC(总胆固醇,用直接法测定HL(高密度脂蛋白,用尿酸酶-过氧化物耦联法测定UA(尿酸,用酶联法测定AFP(甲胎蛋白。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高血糖判断标准判断高血糖情况: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血脂异常情况:TC小于5.18mmolL,HL大于1.04mmolL,TG小于1.76mmolL。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间的一致性通过Kappa分析,差异在P

2结果

2.1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1875例60岁以上老年健康体检者的血糖、血脂及尿酸测定结果见表1,其中ALT、AFP、AST、Cr异常比例较低,分别为2.99%、0.96%、2.83%、5.92%,而GLU、TG、UA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9.47%、26.77%、22.03%。

2.2高血糖与各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365例高血糖患者中,合并TG异常251例(68.77%,合并TC异常75例(20.55%,合并HL异常56例(15.34%,合并血脂异常330例(90.41%,合并UA异常98例(26.85%。高血糖组合并血脂异常比例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与其他指标的一致性分析,见表2。

3讨论

临床大量实验表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除了与高血糖有关之外,还与其他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有密切关系[2]。英国糖尿病研究机构研究发现控制血压能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3]。Remero等研究发现TCHL水平升高时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是一种多种代谢异常性疾病,高尿酸血症也是一种代谢异常疾病,能引起痛风或尿路结石等多种并发症[4]。Baker等研究发现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患者周围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因此说,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之间存在极高的相关性[5]。本组研究发现高血糖患者中血脂及尿酸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血糖正常患者,且高血糖与高血脂的相关性最高。综上所述,老年人机体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极高,需警惕其血糖、血脂及尿酸水平变化,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相互作用和影响,引发多种并发症。对老年人定期进行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标的检测有利于掌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早发现身体异常并给予控制和干预,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以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江丽,刘积平,黄芳,等.巴马县老年人与百色市老年人血脂、血糖、血压及纯音听阈的比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2:131-133.

[2]李传河.脂肪肝患者肝功能与血脂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9:1368-1369.

篇4

随访Ⅰ糖尿病和Ⅱ糖尿病患者421例,发现162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糖,其发生率较高,约占38.4%,高血糖的发生率与年龄、分型、依从性、所患的并发症的多少有关,高血糖的后果不仅加重糖尿病的病情,而且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造成死亡。现对我科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出院后随访的糖尿病患者421例中,对发生的162例高血糖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性护理干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Ⅰ型糖尿病38例,Ⅱ糖尿病患者124例,年龄6~86岁,病程6个月~28年。合并症:糖尿病足14例,视网膜病变31例,高血压29例,肾脏病变34例,脑血管病变19例,神经病变37例,感染性疾病8例。其中胰岛素治疗73例,单用磺脲类11例,磺脲类+双胍类46例,磺脲类=a-糖苷酶抑制剂32例。

1.2 监测毛细血管血糖值:11.2~24.3mmolL,平均比正常值高4.2~17.3 mmolL,出现高血糖症状,加降糖药或胰岛素微量泵降糖后症状缓解。

1.3 临床表现

58例患者无明显症状,104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自觉口渴、多饮、多尿较前明显、乏力、头晕、视物模糊、食欲下降、皮肤瘙痒等。

1.4 治疗与结果

162例患者均在随访时随机监测毛细血管血糖或出现症状时监测血糖时发现。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其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或静脉滴注短效普通胰岛素6~12u+0.9%NS100ML或胰岛素微量泵注射0.9%NS50ML+短效普通胰岛素20~50u,以10~25 ML小时静注,每小时监测微量血糖值。经调整或用药后血糖均下降,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因素

当糖尿病患者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糖后,口服降糖药一般在附近的药店买,不清楚其生产厂家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再有的情况就是厂家、剂量相同但价格便宜与正规医院不同的冒牌产品,部分患者以为血糖平稳或正常一段时间后,没有经过咨询医生而自己减少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剂量。本组162例患者中占 78例。

2.2 饮食因素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措施。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疗法强调控制总量,定时定量进餐,合理分配3或4餐的热量。但本组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地增加餐的总热量或吃甜食等,本组高血糖患者占46例。

2.3 运动因素

运动疗法的糖尿病治疗的手段之一。减少运动量和运动时间错误是本组老年糖尿病的特点,主要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合并症减少运动或难以运动引起的。本组发生高血糖患者占38例。

2.4 年龄因素和自我效能差

Ⅰ型糖尿病患者中,年龄6~14岁,Ⅱ糖尿病患者58~86例,可见,年龄偏小或偏大的两组年龄段的自我效能差较差[4]。

2.5 不重视血糖的自我监测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部分患者未能根据出院后的建议进行血糖监测,当监测的血糖正常一段时间后,认为没有必要经常监测血糖,加上自觉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故不重视血糖的自我监测的患者占了本组39例。糖尿病治疗过程复杂难以坚持 糖尿病治疗是系统的连续过程,多数患者认为难以坚持,但由于病程漫长,治疗复杂,还有长期的药费费用,让部分患者心理出现焦虑、忧郁等情绪。

3 护理干预

3.1 使用药物指导

建议患者到正规的医院就诊买药,减少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剂量时必须咨询医生。怕麻烦和便宜药导致血糖升高在我们基层面向农村病人比较多见。

3.2 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饮食的重要性和要求,熟悉食品交换法,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重新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每餐的时间、食量相对固定,饮食量和药量保持平衡,在进餐多或进甜食时,对进餐的总量要适当减少或增加药量。

3.3 运动指导

本组部分年老的糖尿病患者多数合并有一种或多种合并症,如心脑血管方面的并发症,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减少运动,指导其合适运动强度的运动,并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其中步行及做轻体力的家务是容易坚持的最好方法。以简单易行、容易重复、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为原则。

3.4 加强自我管理效能和家庭成员支持

年龄偏小或偏大的两组年龄段的自我效能差较差,需加强自我管理的意识,认识糖尿病虽然是终生性疾病,但自我管理加强了,它可以平稳的控制血糖,从而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优化生活方式。进行家庭干预,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糖尿病患者控制疾病,离不开家庭支持[2]。让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监测中,使患者的家庭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有力的支持系统

3.5 血糖的自我监测

血糖的监测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经常按每日6次或3次或隔日一次的空腹学糖或餐后血糖的监测。这样可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如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时可以尽早调整用药、饮食和运动等,让患者知道血糖监测的必要行。

3.6 心理干预及加强宣传

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患者内环境的稳定。而焦虑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3]。通过心理干预,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加强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和健康教育[1],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并向患者如出现高血糖时的主要表现和如何处理。以减少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侯玉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干预探讨.国际护理杂志,2006,25(3):183-185.

篇5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68-02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已成为21世纪的主要疾病。为了有针对性的开展糖尿病的防治工作,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我院体检中心于2010年1月至12月对盐城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及企业集团、社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特进行如下总结: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盐城市2010年1月~1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及企业集团、社会人员。

1.2 调查方法 由我院医务人员给予记录一般情况、既往史并进行体检。血糖测定:糖尿病的标准为空腹血糖(FBG)>7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PBG)或随机血糖>11.1 mmol/L;或一直服药治疗,确诊为糖尿病。高血糖的标准为空腹血糖为6.1―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为7.8―11.1 mmol/L。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X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应检24790例,男18498例,女6292例;资料完整20655例,男15272例,女5383例,人员性质为企事业机关干部、教师、私营企业老板、社会人员等。其中机关事业单位男性8466例。

2.2 年龄构成 20655例中,年龄22~ 91岁。20,岁~,3041人例,30岁,~4404例,40岁~,5695例,50岁~,3427例,60岁~,2159例,70岁~,1929例。参检年龄组人数40岁~>30岁~>50岁~>20岁~>60岁~>70岁组。

2.3 高血糖患病情况 20655例中,高血糖1000例,男902例,女98例.性别差异非常显著。(x2=144.21,P<0.001),不同性别、年龄高血糖患病率见表1。

2.4 糖尿病患病情况 20655例中,糖尿病85例,男81例,女4例。性别差异非常显著。 (x2=20.20,P<0.001)不同性别、年龄糖尿病患病率见表2.

2.5 机关事业单位男性高血糖、糖尿病患病情况:参检8466例中,高血糖656例,糖尿病54例。机关事业单位和非机关事业单位男性高血糖差异非常显著(x2=116.03,P<0.001)。机关事业单位和非机关事业单位男性糖尿病差异不显著(x2=2.53,P=0.112,>0.05)。不同性质单位、年龄组高血糖患病率见表3,不同性质单位、年龄组糖尿病患病率见表4.

2.5 不同人群年龄组高血糖患病趋势见图1,不同人群年龄组糖尿病患病趋势见图2.

3 讨论

3.1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预计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可达3.8亿。糖尿病患病率从1994年的2.5%,到2002年的5.5%,再到2008年的9.7%(9240万),实现了“华丽三级跳”,已成当今的糖尿病第一大国。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9000万人。大量无症状的糖尿病病人未被发现,已确诊的患者估计约60%血糖控制很差。通过对我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及企业集团、社会人员体检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高血糖、糖尿病是我市的一种常见病、高发病,患病率分别为4.84%、0.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5%、9.7%)[1],但我市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5.91/1.82%、0.53/0.07%),性别差异非常显著。(x2=144.21,P<0.001;x2=20.20,P<0.001);机关事业单位高血糖男性患病率明显增高,达到7.75%。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普通人群。分析原因:我市位于江苏苏中偏北,属于长江中下游的沿海地区。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冷暖适宜,饮食中不缺海产品(如海鱼),口味偏咸。男性,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的男性吸烟饮酒饭局应酬明显多于女性,油脂、食盐、食物及含糖食品相对摄入过多,进食低糖水果蔬菜、睡眠运动明显少于女性。

3.2 本次调查资料显示,年龄是高血糖、糖尿病患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随年龄增长,40岁开始增高,50岁以上人群高发。上升势头在70岁后趋缓,但机关事业单位男性70岁后明显增高。与全国糖尿病年龄分布特征基本相符合。

3.3 体力活动减少,生活紧张,精神压力大,及过度优越的生活是导致糖尿病的诱发因素。高血糖和糖尿病一样,都会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且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后备军,切不可轻视。

3.4 防治对策。健康教育是一种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有效方式[2]。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须联合政府采取多种途径推进普及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全民健康教育,让人们了解糖尿病的知识,,以连续性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对糖尿病的防范意识。对糖尿病患者针对性地健康指导,进行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里辅导。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后效果不显著和处在心血管疾病高危状态的个体,应在生活方式改善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代谢异常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药物治疗,经生活方式干预一定时期后无效的患者应该接受降压药物治疗[3]。实践证明饮食和(或)运动治疗是减少糖尿病发病率的有力措施。建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一体、全程管理、终身服务的糖尿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模式,以达到控制、治疗糖尿病,预防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为最终目的。糖尿病目前尚不能得以根治,因此解决办法还是要立足于防,着眼于治,做到综合治疗。加强糖尿病的四级预防工作,做到未病先防(一级预防),防止过早出现并发病(二级预防),延长早期并发症病人发展到中期的时间(三级预防),延缓中期病人进入晚期的时间(四级预防),使糖尿病人做到(1)多懂一点,(2)少吃一点,(3)多动一点,(4)放松一点。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到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Yang W,hl J,Weng J,et a1.Chin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tudy Group.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N EIlgl J Med,2010,362:1090―1 1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