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6 09:5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服务行业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

篇1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组织化、集群化趋势明显,农业科技贡献率稳步提升。然而,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公共服务能力还不够强,农业公益能力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服务能力和规范程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体系中经营组织商业化过于严重,服务也不够规范;同时,各服务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可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迫在眉睫。本文就建立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模式选择等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建立和完善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参考。

    一、为什么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就指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对于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健全双层经营体制,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小康目标,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在该通知中,农业社会化服务指的是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那么,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因为我国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农业劳动力呈现低质化、老龄化、妇女化的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对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有较大需求。改革开放后,我国家庭经营规模小,户均8.4亩,而且被分成若干块,种植2—3种作物,新技术对农户的吸引力很小,要靠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农户引导为专业农户。同时,农业劳动力呈现低质化、老龄化、妇女化的特点。虽然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接近70%,但真正留在农村又从事农业生产的文化水平低,有典型调查表明小学文化水平以下的占50%以上。2002年以来,我国农村中40岁以上的劳动力年龄人口占劳动力年龄人口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2008年该比例首次突破50%,反映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特点。张红宇指出,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岁。[2]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工业转移,使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此外,近几年来,农业规模化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11年上半年,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比2007年提高11个百分点①,2010年全国生猪、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比2009年提升了3%-4%②,与之伴随的是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二是因为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服务供给既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又存在政府失灵问题,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一方面,农业(信息、技术、金融等)服务具有公益性质,存在市场失灵。正向的例子是近年来我国选育出一批优质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如在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高产优质抗病虫棉花新品种选育”项目及“863”计划“转基因棉花品种选育”项目支持下,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所陆地棉育种课题组成功选育出了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国抗62(2000-2)”,农户在实际种植中效果良好。反向的例子是良种供应,我国现在持证种子经营企业有8 700多家,但99%的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国内前10名企业的市场份额仅有13%,面对国际种业公司的垄断基本上无能为力③;如山东寿光的蔬菜种子,由于政府缺位,当前超高价位的洋种子正在蚕食菜农的利润空间。农业金融服务方面,供求失衡问题凸显,农民贷款困难,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政策性农业金融值得我们借鉴。可见,农业服务的市场失灵要求建立政府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农业服务也存在政府失灵。政府系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包办一切,在市场上可以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部分农业服务,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由农民合作组织提供农业服务的经验也可以学习。此外,行业管理部分(如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等)要交给农民自己管理。

    三是因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我们切 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而农业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传播,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农业现代经营形式创建,农业现展理念形成,新型农民培养等,都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如此,则家庭经营可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可以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集约化水平;而统一经营可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可以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可以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可以进一步优化,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二、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在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各地的实践结合起来,很好地回答了“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问题。根据供给主体、服务性质和服务内容的差异,本文将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进行概述。

    (一)根据供给主体分类

    一是依托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国家层面,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以农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到2010年,全国共建设50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1.218亿元。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由当地的农口部门牵头,联合相关机构建立了现代农技服务咨询平台,为农民生产提供服务,如浙江的农民信箱工程与农技110、云南蒙自的农技短信平台、山东临沂的庄稼医院、陕西岐山的《农民之友》电视节目、吉林省农委与网通公司共同组建的“12316”农业服务网、海南海口的电子农务博客等。同时,一些地方开始实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如浙江省上虞市积极推进农技推广机制和服务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在粮食、蔬菜、水产、茶果、畜禽、花卉苗木等六大主导产业中全面推行农技推广工作责任制度;根据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性质,上虞将全市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分为首席农技师、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和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并按产业确定技术人员,按业绩对每个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和奖励。

    二是农口以外部门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除了农口部门,许多相关部门也在为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贡献,效果显著。如科技部的科技特派员与科技入户工程,中国科协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商务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供销合作总社的新网工程(农资连锁配送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等。

    三是村集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村集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提供的,包括技术服务、销售服务、土地流转服务等,如浙江省桐庐县中门村依托茭白专业合作社对1 300亩基地500个农户开展种苗、植保、耕作、品牌、销售等五统一服务,并利用村的资源开展内外协调和联络,村组织为合作社提供办公和技术服务场所,共同推进统一服务;浙江省安吉县皈山乡尚书圩村的农户在村委会指导下将手中的林地、林木产权经资产评估折成现值后入股,成立尚林毛竹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来负责一切林业生产与相关的经营活动,最后根据合作社的收益进行按股分红,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也委托给了村委会;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木兰村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483户农户以1 600亩抛荒地和低洼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包流转给32个大户从事粮油和特种水产养殖等规模经营。

    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经营活动的合理分工,农户可以专心于农业生产,而将其他农业经营活动,例如农业生产投入品的采购,新技术的选择,信息的获取,产品的分级、包装、加工、贮藏、运输、营销以及品牌化等分离出去,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统一经营与服务。[3]具体地说,有产前团购与技术服务,如山东省武城县农民科技信息服务协会为农民朋友提供良种、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团购直购”服务,通过集体向厂家直购,比市场价可节省10%;产中技术指导服务,如陕西省富平县周家坡苹果产业化协会成立于2002年,目前有会员1 600多人,拥有2 000多亩的果园基地;产后服务,如山西太谷县同怡农产品经济合作社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业务,合作社优先收购会员的葡萄,收购员记录每户的价格、数量等信息,结算时拿出净盈利的20%,按照农户的交易量分别返还给农户。

    五是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比较好地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其主要通过如下模式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1)“公司+农户”模式,即龙头企业为基地上的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资金技术,农户按公司的生产计划和技术规范进行生产,产品由公司按照合同价格收购销售;(2)“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此种模式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由农民自己成立的合作社(或专业协会)通过与企业达成一致来提供,由于提供方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民采纳新技术、对信息的信任度等等都比原来的“公司+农户”模式下的要好得多,事实证明,此种模式下,农户的违约率也大大降低,企业直接与合作社打交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3)“公司+政府机构+农户”模式,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政府机构对接,利用政府部门的组织资源连接农户,这样也可以减少企业与农民的交易成本;(4)“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即农 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村委会作为中介和农户进行对接,可以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农民对村委会也比较信任,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信息的沟通,另外,对于农民的生产过程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六是不同民间服务主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除了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外,其他社会力量,如不同民间服务主体,也因地制宜地提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1)村级科技服务站(员)的以服务换市场模式。服务站是依托农资供应商、农民技术员或专业大户,在行政村建立的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农资供应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方面,具备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信息咨询和政策宣传功能,另一方面,具备农资连锁经营(配送)服务和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功能,可以确保农资优质廉价和农产品优质优价,有利于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配送,统一销售价格。这类服务站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农民购买其化肥、种子、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是典型的“服务换市场”模式。(2)农村经纪人协会服务模式。在县或乡镇层面上成立农村经纪人协会,把分散的经纪人联合起来,有利于为农民解决产后销售问题,促进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3)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模式。许多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深圳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在多年发展中探索出物资集散、价格生成、信息、标准化建设、商品促销、服务引导、产业带动等七大功能,并构建了“公司+销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在对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七是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如山东菏泽的“农村信用社+专业合作社+农户”,通过信用社向合作社派驻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不对称,提高信用社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水平;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农信社创建了“信用社+养猪协会+农户”的服务模式,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湖北省嘉鱼县农信社大力支持蔬菜基地建设,近年来累计投放贷款1.5亿元,使该县成为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

    (二)根据服务性质分类

    从上述各供给主体所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具体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公益与经营相结合的。这也符合农业服务供给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的特点:政府失灵的地方,用经营来补充;市场失灵的地方,用公益来补充。此外,由于一些经营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公益性支持,所以具有半经营半公益的性质。具体地讲,依托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口以外部门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村集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公益;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民间服务主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经营;半经营半公益服务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特征决定其所提供的农业服务是半经营半公益服务,与农业公共服务部门、私人部门相比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4]作为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农民合作组织需要获得更多的政府扶持。

    (三)根据服务内容分类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不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所提供的农业服务有所不同,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单项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就种植业而言:民间服务主体在所有服务的提供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水利设施及灌溉服务的提供外,其他各项服务的提供比重均超过60%。水利设施及灌溉服务的提供占最主要地位的是村集体,政府作为服务主体在所有社会化服务中起着较大作用的服务项目有:提供水利设施服务、施肥指导服务、购买良种服务、打药技术指导服务和灌溉服务。村集体在所有社会化服务中起着相对较大作用的服务项目是:提供水利设施服务、灌溉服务、机耕服务和提供租用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在所有社会化服务中起着较大作用的服务项目是:农产品储存、打药技术指导、施肥指导服务。龙头企业在所有社会化服务中起着较大作用的服务项目是收购与销售、加工、包装和运输服务。科研单位在所有社会化服务中起着较大作用的服务项目是购买农药、良种和化肥的服务。就畜牧业而言:政府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在养殖业各环节单项服务的提供中,占比重较大的是畜禽防疫、饲养技术和优良种畜禽的提供。村集体在养殖业各环节中提供的服务所占比重较大的是畜禽产品的运输和加工服务、畜禽的治病服务、畜禽的防疫服务。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养殖业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供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饲养技术的提供、畜禽的销售、畜禽的治病及优良种畜禽的提供等。

    从农户需求角度来看,我们调研发现农户对综合性社会化服务需求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技术信息、价格信息、政策法律信息、信用等级证明、贷款担保、介绍贷款渠道、组织集体贷款和组织外出打工。农户对种植业单项社会化服务需求的顺序分别为:购买化肥、购买良种、购买农药、灌溉服务、收购与销售服务、水利设施提供服务、购买农机、机耕服务、播种服务、打药的技术指导服务、施肥服务、租用农机、大宗农作物收割服务、农作物采摘服务、大宗农作物脱粒服务、农机修理、运输、农产品包装服务、农产品储存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农户对养殖业单项社会化服务需求顺序分别为:畜禽防疫、畜禽治病、畜禽销售、饲养技术、优良种畜禽提供、饲料供应服务、屠宰服务、畜禽产品运输和加工服务。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就服务内容来看,无论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有着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之分,所以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时要注意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的协调发展。

    三、怎样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强化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为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要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展开,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形成长效机制。具体地说,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由各级农业行政部门主管,上联农业科研、交易单位,下联村级服务站点、科技示范户、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专职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方面,要发挥专业服务公司的作用,让农民可以随时找到与之相应的耕地、灌溉、植保、收割、运输等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方面,要充分发挥供销社的流通功能和合作社的组织功能;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推进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要逐步建立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组成的,相互配套、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信息服务方面,要实现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多样化、渠道多样化、手段现代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方面,农产品安全的监管、检测、法规、科技支撑、标准体系建设等都需要逐步建立与完善。

    (二)主体建设

    就政府主体而言,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其中,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之一。无论是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管理体制创新,还是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健全、村级服务点建立、高素质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的培养,都需要在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进行。目前,县级技术推广机构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同专业分属不同的部门领导,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县级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定位是确定公益性农技推广的职能,构建公益型推广模式,主要推广以下几类技术:政府重大发展战略的相关技术,以及对整个国家、地区产生总体性影响的技术;难以保密的公益性技术;一些经济效益不太明显但公益性明显的技术。2009年,农业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指出,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因地制宜、鼓励探索;坚持公益性定位,在人员编制、财政经费、服务条件等方面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在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上不断创新,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切实增强为农服务实效;强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职责,切实解决乡镇或区域性农技人员服务缺位和不到位等问题;与各地乡镇机构改革相衔接,统筹规划,综合建设,全面推进改革与建设工作。在政府主体建设过程中,还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理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摒弃利益部门化;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5]

    同时,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要切实加大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支持发展供销合作事业,加强供销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活跃农村流通、完善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村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满足合作社实体建设的金融需求与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优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继续发挥专业技术协会在信息传播、技术培训、生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农民经纪人立法工作,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农业专业服务公司的发展,扶持农民创业。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

    此外,还要认识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反过来又会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水平,同时促进农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

    (三)市场建设

    一要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加快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网络建设;建设以绿色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农村流通现代化中的作用,如商务部、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近期达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合作协议,该协议旨在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流通网络为载体,通过实施信息化改造,促进农村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加快农村流通现代化步伐。要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支持社有企业参与“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以及“农超对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工作,鼓励社有企业积极利用农村物 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开拓农村市场。

篇2

0. 前言

放射性核素是能够发出射线并释放出能量的元素,在19世纪被居里夫人首先发现。经过一百年的时间,现在放射性核素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化工、医疗、能源等多个领域,促进了社会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发展。但是,放射性元素在为人类服务同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也产生了一些危害,尤其是放射性物质对农业土壤的污染,已经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土壤是农业的基础,从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之后,放射性元素经由物质循环,也会进入到空气、河流,植物中,对生态系统的稳定、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危害。

1. 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源

在进行核试验时,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核元素释放到外部环境中,这些被释放出来的核元素便是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核电站或者核能武器发生意外事故而致使核能外泄,都会造成大范围的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并且这些放射性物质会长久存留在土壤中,很难治理。而且核子试爆和核化工所排放的废弃物中也会含有一些核物质,这也是农业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之一。铀是天然的放射性物质,是核燃料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多物质中都含有铀,并且含量很高,例如某些砂岩、水、煤、石油等物质,在开采、使用这些物质的时候,也会有部分铀流失到土壤中去,造成土壤放射性污染。此外,有些医疗放射性物质也有可能因为意外或者随着医院排放的废物而流入到土壤到中去;有些化肥中也含有放射性物质,如磷肥,因为其原料磷矿石就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质,这些化肥洒到农田里就会造成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

2. 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现状

(1)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导致了农业生态系统紊乱

土壤遭受放射性污染之后,放射性物质会随着生态循环进入到生物体内,随着放射性物质的积累增加,生物体会所受到的放射性辐射也会随之增加,这会造成生物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少量的放射性辐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在:生物物种发生突变,导致生态系统间的正常替生变化;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生变异,导致土壤的分解功能发生变化,还有土壤的肥沃程度也会下降;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也转移到农产品中去,造成农产品的放射性增强,引发食品安全危机;物质循环会使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流入到大气和河流中,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扩大。大量的放射性辐射会给生物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2)土壤放射性污染导致土壤中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发生变化

一个生物群落里,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有合作、共栖、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等形式,所以土壤中的各类生物的生存相互影响、彼此息息相关。不同种类的生物对于土壤的放射性污染适应能力不同,有些种类的生物在较低的放射性辐射之下就会发生变异甚至死亡,而有些生物种类可以在较高的放射性辐射下保持不变。而且,由于物种间相互影响,所以当土壤中的一些物种发生变化时,土壤中其他的物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引起生物群落的变化。此外,土壤中的生物种群也会发生变化,如种群内的性别比例发生变化、年龄组成发生变化等。

(3)土壤放射性污染物对人体造成了极大危害

土壤在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之后,人体受到的外部放射性辐射增加,而且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会随着呼吸、食物等进入到人体中,并在人体体内留存积累下来,使人体内的放射性辐射也增加。放射性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巨大,导致人体毛发脱落、贫血、白细胞减少、出现肿瘤甚至癌变等。

3. 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生物修复

由上文分析可知,农业土壤的放射性污染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并且农业土壤一旦受到放射性污染,这种污染就会长期存在,因为土壤自身对放射性物质的分解及其缓慢。所以,土壤放射性污染的治理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处理农业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时,也可以选择化学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成本高昂、设备技术要求高,所以适用性不强,但是处理放射性污染较严重的土壤时必须采用这种方式。对于一般的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都可以采用生物修复的方式。

(1)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指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内、阻挡部分放射性辐射以及阻碍放射性物质的传播。植物通过根系或者枝叶将土壤中的部分放射性物质吸收进植物体内,从而土壤中的放射性污染物就减少了,并且不同的植物,吸收放射性物质的能力不同,要选择植株较高的物种。植物密集的枝叶也可以阻挡放射性辐射并粘附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颗粒,所以要选择高复集性的植物种类。

最常用、效果最好的植物修复技术是在放射性物质被植物吸收或者萃取到其地上部位的时候就收割掉、并进行处理。此外,植物修复技术也包括植物蒸发技术和植物固化技术,前者是指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将放射性物质蒸发进入空气中,后者是指将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固定在制定位置,但是这两种技术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将放射性物质处理掉。

(2)微生物修复

有些种类的微生物可以吸收或吸附并分解放射性污染物,所以微生物修复也是处理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方法之一。微生物虽然很“微小”,但是它们单位质量下的表体面积很大,并且微生物的数量巨大,所以采用微生物修复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土壤的放射性污染问题。但是,微生物修复方法容易造成土壤变质从而使土壤遭受其他污染。

4. 结束语

农业是人类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土壤遭到放射性污染,对于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都会造成巨大危害。所以,我们要重视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分析、治理方法研究。在修复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农业土壤时,要综合考虑可操作性、经济成本、治理效果等因素,尽量采用操作简单、适用性强、成本低、治理效果较好的生物修复方法。但是,生物修复方法也存在有缺陷,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改正。

篇3

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至今仍未消除。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蔓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投资消费需求下降,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大幅减少。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逐年猛增。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50万,再加上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500万人,导致2011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1]。又据统计,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将突破700万人,较2011年增加50万人。可见,当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严峻的形势。尽管金融危机后形成了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但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猛增、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难以就业、国家“三支一扶”和“村官”等项目人数有限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面对一方面是大学生城市就业无门,形成人才“闲置”,另一方面农村物流人才匮乏,形成人才“洼地”的局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到企业就业或创业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破解农村物流服务人才“瓶颈”难题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双赢之举,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顺利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也已经证明,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的必要性

在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大学生城市就业太难的现实背景下,积极引导大学生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就业或创业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并且是很有必要的。它对于农业增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如果首选就业不行才考虑参加“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国家项目和投身军营,如果这样就业还是不成的话,受到观念、事业发展前景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的大学生就开始干脆选择待业。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减少,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许多企业发展前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远远不能满足每年几百上千万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而投身军营和参加“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国家项目的人数又是相当地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年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率并不高,待业率反而居高不下。相反,因为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不能提供完善和高效的农业物流服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因而引起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所以,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前景广阔。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引导高校毕业生去企业就业或创业,为全国约3.5万个乡镇、70余万个自然村[2]的农业生产提供农业物流服务,一方面可充分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多赢的战略选择。

(二)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现代农业物流是从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到进行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产品的流动,也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供应源至需求源的产品生命周期的计划、组织、控制与管理,是从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到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信息传递在内的一系列计划、组织、管理、控制的过程,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保值、增值[3]。所谓农业物流服务,是指所有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而提供的物流服务,包括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销售物流和农业生产物流提供的各项服务。应该说,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目的或者说现代农业物流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要通过降低农业产前、产中的生产资料的流动成本和产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而降低整个农业生产成本;二是要突破传统的流通领域无法实现价值增值的限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4]。

篇4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4.010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based on Logistic Model in Xinjiang

YIN Junjun,DING Yu,ZHAO Dajun

(School of Economy and Trade,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5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mand of cotton farmers,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Logistic model to analyse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in Xinjia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based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non-governmental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echnical training and extension servic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echnical guidance services. And with the expansion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education level increased, farmers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services enhancd significantly, but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s tended to decline. The service effectiveness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hannel was higher. At last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 supply, such as encouraging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provide agro-technical services, establishing cotton farmer service organizations, etc.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supply;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cotton farmers' demand; Xinjiang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服务面临着基层技术推广体系职能定位不清,基蛹际跬乒闾逑挡幌低常缺乏激励机制,技术推广人员能力严重偏低,技术推广方式难以适应农民对各种技术的需求等体制问题[1],同时还存在着服务机构的单一设置与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不相适应,服务经费的有限,服务质量、能力、手段的老化陈旧不能满足服务需求的动态化,供给内容的局限性与需求全程化趋势不相适应等现实问题[2]。农业技术服务供给的有效性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关注。

在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性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认为在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性方面,政府无法完全替代市场的作用,可以由政府和非盈利组织直接对农业提供服务,也可以由政府支持私人组织来间接提供市场需要的服务,从而提高农业服务效率[3-4]。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当引导和培育民间组织而非完全替代民间组织来提供农业技术服务[5],如棉农的广泛参与可以促使农业科技服务的提供者在咨询服务方面大大改善服务质量[6]。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服务供需匹配问题。由政府需求主导加棉农需求的综合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供给不足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主要问题[7],这种供需服务的不匹配表现在:乡镇基层推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且投入强度不高,需要构建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8],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合理,职能不匹配等方面[9];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服务使得农业科技人员与棉农和农业生产之间缺乏直接利益关系,农业科研向学术科研成果倾斜,对农业科技在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与经济收益性有所忽视[10];以及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矛盾,服务机构设置的单一性与服务需求的多样化矛盾,基层技术推广体系职能定位、体制、推广方式等对棉农的农业技术服务需求的低适应性等方面[11-12]。但也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棉农更倾向于选择政府部门的农业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政府部门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性不足是棉农需求意愿与供给性存在不匹配的主要原因[13-15]。虽然两种观点存在差异,但在农业技术服务建立与完善的关键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棉农消费需求方面,学界已经达成共识[16-18]。

另外,部分学者研究的视角集中在农业技术服务的影响因素方面。从已有的研究看,农户特征、土地规模、技术信息传递、农户主体地位等影响因素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存在一定影响[19-21]。此外,劳动力转移程度、家庭经营规模、农业技术信息来源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农业技术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22-23]。

上述文献虽已涉及农业技术服务供给有效性研究,但多为综合性理论分析,且以棉农需求为切入点,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方面还显得薄弱。一些研究表明,增产效果、指导作用和农民满意程度等对农业技术服务绩效具有一定影响[24-32]。因此,有必要对农业技术服务供给的有效性进行深入考察和评价。以棉农需求为研究主体,深入研究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问题,对于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选择新疆棉农为调查对象,选择相关变量,利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新疆现有的技术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信息传递渠道等因素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幅度,进而探索新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1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1 Logistic回归模型设定

设P为棉农对所接受农技服务满意的发生概率,取值范围为0~1,1-P为棉农对所接受农技服务不满意的概率,对P/1-p取自然对数得ln(P/1-p),即对P做Logit转换,记为Logit P,则Logit P的取值范围在-∞到+∞之间。以Logit P为因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可得:

P=■

或者P=■

式中:α为常数项,表示自变量取值全为0时,比数的自然对数值,参数βi是Logistic回归系数,表示当其它自变量取值保持不变时,该自变量取值增加一个单位引起比数比(OR)自然对数值的变化量,因此:OR=lβi。

1.2 变量选取

农技服务供给方面主要考虑供给主体要素,按照起主导作用的程度划分为“政府性提供主体”与“非政府性提供主体”2种,其中政府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与基层技术服务站、村干部或村组集体,非政府部门包括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或合作社、大学和科研单位、农资企业或加工厂、亲朋好友与其他棉农等。农技服务的供给方式可以分为“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3种。按照供需双方互动程度,棉农对于农技服务的需求方面主要考虑户主禀赋和要素禀赋,户主禀赋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有无特殊经历(曾担任村干部、外出打工、司机、退伍军人、匠人、小店主、宗教人士等),要素禀赋主要为耕地面积。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渠道包括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具体变量的设定及赋值如表1所示。

1.3 数据来源

采用县乡逐级随机抽样,对新疆尉犁县(140户)、轮台县(159户)、库车县(134户)、阿瓦提县(120户)、温宿县(140户)、莎车县(167户)、巴楚县(147户)、麦盖提县(139户)、沙湾县(105户)、乌苏市(140户)、呼图壁县(131户)、玛纳斯县(107户)、昌吉市(97户)等13个县市44乡115村的1 726户棉农样本进行实地走访,并获得一手数据。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棉农对技术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于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Wald检验准确度也较低,因此主要分析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向和OR值。依据“一般”到“特殊”法则,采取Backward conditional方法逐步回归,表2中为自变量全部放入预测准确率最高的两个模型当中时得到的分析结果。根据H-L值,两个模型在5%的置信度下都不显著,所以,模型2得出的H-L检验的P值达到0.933。由表2可以看出,两个模型除了个别的变量被剔除外,剩余变量的符号方向一致。这里主要以模型1进行结果分析。

2.2 供o主体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

当技术需要及技术服务传播渠道保持不变时,棉农对政府性供给主体的满意度为非政府作为供给主体的0.932倍,这说明政府性农技服务的有效性较非政府组织显著不足。实地调查也发现,政府组织提供的农技服务对棉农而言确实是“供需失衡”的,缺乏针对性,与棉农技术需求的相背离。加之棉农所需的农技服务信息并不能够快速有效地反馈到上级主管的农技服务管理部门,使得政府无法真正提供棉农所需的农业技术服务,而是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向棉农提供农技服务,因此棉农对于政府性农技服务组织的满意度很低,需求意愿也不强烈。非政府机构如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有动力和积极性改变技术服务项目和技术提供方式,以棉农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依照棉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适应的技术,使得棉农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增大,棉农更加愿意使用非政府性的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技术服务。这与模型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2.3 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

依据模型分析结果,从技术服务的供给方式看,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都能够提高棉农的满意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接受技术推广和不接受技术推广的棉农,前者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329倍;接受技术培训的和不接受技术培训的棉农,前者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44倍;而接受技术指导和不接受指导的棉农,前者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081倍。由此,在棉农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和农机服务人员技术缺乏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棉农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政府性技术服务组织和非政府性的技术服务组织可以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技术指导。从技术服务有效性的角度考虑,也应该加大技术培训。

2.4 棉农接受农业技术服务意愿与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的关系

当技术供给和技术服务的传播渠道保持不变时,接受农业技术服务意愿越强的棉农,接受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趋于下降;反之,亦相反。

2.5 要素A赋与棉农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的关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棉农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意愿的主要因素还将是土地。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少于3.33 hm2的棉农与耕地面积在3.33~6.67 hm2之间的棉农的满意度相比,前者是后者的0.727倍,与耕地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棉农的满意度相比,前者是后者的0.701倍。这表明随着棉农的耕地面积的增加,棉农对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反而逐渐下降。

2.6 户主禀赋与棉农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的关系

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超过50岁的棉农(户主)对于技术服务的满意度是年龄小于50岁棉农(户主)的0.81倍。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生产效率趋于下降,对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趋于上升。教育程度为初中水平的棉农的满意度是小学(文盲)的0.769倍,初中以上水平棉农满意度是小学(文盲)的0.764倍。这表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棉农对于技术服务需求的意愿表现为增长,同时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也趋于下降。从户主的个人经历看,有过特殊经历的棉农对于农技服务满意度是没有特殊经历棉农的1.338倍,由于收入的多元化,这一人群对农业收入的依赖程度较低,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意愿有些不足,却对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逐渐升高。

2.7 传播渠道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

模型分析表明:组织传播渠道相比人际传播渠道,棉农通过前者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676倍;大众传播渠道相比于人际传播渠道,棉农通过前者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104倍。这说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渠道的服务有效性高于人际传播渠道。

3 讨 论

(1)政府应加大对非政府性的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产品供应商等非政府组织向棉农提供农技服务,因地制宜满足不同棉农对于技术服务的差异化需求。具体而言,政府在税收、贷款、人员培养等方面应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鼓励龙头企业能够在棉花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面的农技服务,向棉农提供短缺生产资金,鼓励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完善的棉花种植生产线。同时,农资产品供应商在基层设立售后点,建立完善的农资经营网,及时指导棉农的种植生产。

(2)针对不同类型的棉农提供差异化的农技服务。棉农的差异化体现在种植的规模、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经历等方面,他们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也会有差异,可以尝试创立多种模式的技术服务订单供棉农自主选择,并全程督导和指导棉农的生产经营过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向农技服务需求意愿强的棉农提供更多的农技服务项目,使农技服务机构与棉农之间达成良性互动,以有利于推广农技服务,获取棉农对服务的反馈信息,以使农技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逐渐匹配起来,提高农技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3)强化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主要方式的农业技术服务传播渠道。利用现有的基层组织资源,加大对农业技术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同时,也要将大众传播渠道扩大到书刊、电视和广播,以改善农技信息转播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让更多的棉农从中受益,以提高农技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4)农业技术服务的传播应在棉花生产的不同环节采取差异化的传播方式。由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更加能提高棉农对农技服务满意度,因此,在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渠道选择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受众倾向采用某些特定传播渠道效果更好。可以在产前环节,即棉花种植之前侧重于组织传播的方式,棉花种植的产中环节已有相当棉农接受技术并取得成功,这时应多选择人际传播渠道,这样可使棉农之间相互交流种植技术。而在棉花种植的产后环节,应多采用大众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刊物等在农业技术服务传播中的指导作用。

4 结 论

(1) 供给主体中非政府性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提供的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性明显高于政府性的农业服务组织。

(2)从供给方式上看,在棉农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和农机服务人员技术不够的情况下,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相比有效性最高。

(3)在要素禀赋中,耕地面积越大的棉农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越强,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性就越低。在户主禀赋中,棉农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就越强,相应地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就越低;随着年龄增长,棉农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趋于上升;有着特殊经历的棉农,他们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意愿比较低,而就较低需求意愿来说,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较高。

(4)在传播渠道方面,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渠道的服务有效性高于人际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黄季j,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2009 (1):4-11.

篇5

我国三大国民产业构成中,处于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经营者对服务业的掌控能力不足,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没有完全被打开,经营者、消费者对此种新型产业未能完全接受。鉴于服务行业潜在的经济价值,政府及经营者必须制定科学的市场经营战略,积极推动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服务行业的界定

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对于服务业的划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农业、工业已经形成了两大国民经济构成。因此,专家们将服务业界定为“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本质上是除了农、工、建筑等三个之外的产业部门。当前,将服务业界定到具体行业则包括:物流、旅游、交通、金融、教育等。

二、服务行业潜在的经济价值

从行业历程来看,服务业在我国国民产业里属于起步较晚的行业,其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的作用被农业、工业所“掩盖”。这直接导致国家长期注重于农、工两大产业的经营规划,对服务业缺少了足够的宏观管理措施,约束了服务行业经济收益水平的增长。新时期经济思想得到了积极转变,传统经济理论逐渐被先进的理论模式取代,服务行业本身具有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综合分析,服务行业潜在的经济价值表现:

1.创造财富。一项新兴产业的出现,必然促进了国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长,扩大了国家创造经济财富的渠道。服务行业是针对中高收入群体提供的服务,添加了更多服务模式以创造较大的收益。目前,服务行业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较小,若其经营范围与市场空间被完全打开,必将为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财富。如:伴随着服务业的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流通的服务产品日趋增多,其结果必然会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同时,服务业在创造国民财富的过程中也提供了更多的服务项目,从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行业创新。创新是社会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本土产业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发展需要,必须改变早期坚持的国民经济模式。服务业犹如市场上的“潜力股”,国家重视服务业发展等同于实现了市场行业的创新。以生产效率为例,过去农业生产的效率偏低、生产投入的时间较长,阻碍了国民产业的创新经营。而由于服务业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实际地为社会节约了劳动时间,这是创新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3.扩大消费。刺激消费是行业创造经济收益的最有效方法,扩大消费群体是增加企业经济收益的重要举措。服务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于消费的新兴产业,带动了一个新消费群体的形成。服务业在刺激新型消费方面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如:服务业既能加强生产与消费的联系,使产品顺利地经过流通到达消费领域;又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利用产品,指导和扩大消费,加速社会的再生产过程;还能传递信息,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了解,因此,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起连结作用和协调作用。

4.带动就业。“就业难”已经成为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显现。服务业经营范围广,业务门路多,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和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时期,我国金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仓储等主要服务业行业和旅游、文化、家政、动漫、环境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产业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加就业579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34.6%,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要力量。

三、宏观调控下的服务业经营

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国家应深刻认识到服务业潜在的经济价值,并根据国民产业运营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调控措施,推动服务行业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服务行业制定经营战略,必须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及指导,才能保障服务业长久地经营下去。

1.指导经营。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扩大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是推动国家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经济全球化刺激了中国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调整不仅为国家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服务业经营带来了许多的调整。考虑到抵制国内外市场潜在的风险,国家需全面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引导服务行业的科学化经营,综合防范国内外市场面临的风险隐患。如:服务企业经营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政府应加强新产业的管理指导,规范服务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2.协调经营。服务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客观反映,通过服务行业报告指数可以分析出某个时期的经济水平。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使得经济事业依旧处于改革摸索时期。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结构,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长,也决定着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时代变革的新经济环境,应深入分析服务行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协调服务业与其它两大产业的营运,避免了服务业经营期间产生的经济冲突,使企业经营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3.风险防范。企业是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其内部经营状况往往决定着整个市场的走向。表面上服务业具备了潜在的经济价值,许多有价值资源还没有被完全开发,为国民经济积累了丰厚的收益来源。同时,服务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隐患,如: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导致国内服务行业遭受外国企业的竞争,最终服务客户群体大量地流失。制定经营战略初期,必须详细地分析服务业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提前编制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减小市场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坚决抵制外来风险的破坏。

4.宏观调控。每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均有相应的经济决策,特别是在本国产业经济调整方面常会发生变动。面对经济改革背景,国家应通过经济决策以协调国家产业的稳定发展,及时地解决产业运营时出现的不正当竞争与市场风险。就中国而言,各地政府部门应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发挥出宏观调控职能,以国家经济决策为指导,带动一批新产业的创新经营,协调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益。此外,政府要指导经营者及时调整市场决策,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营运要求。

结论

以服务行业为首的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新形式,在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精神上的消费服务。深刻认识到服务业潜在的经济价值,国家要全面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指导企业制定切实可用的经营战略,维持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红.中国近代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国经济周刊,2010,20(12):22-23.

[2]沈斌.谈以服务业为首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J].商业文化·财金视点,2011,20(10):45-57.

篇6

从农业劳动力的特征及其变化来看,农业劳动力总体呈女性化特征,10年来女性化程度进一步上升;年龄高于农村非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更加显现;文化程度基本上在初中以下,10年间呈上升趋势;从业时间平均超过半年,但出现减少苗头;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最多,10年期间农业劳动力出现向西部和东北地区集中趋势;农作物种植业依然是农业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但农业劳动力兼营非农行业的趋势大大增强。从非农业劳动力的特征及其变化来看,非农业劳动力以男性为主,男性化趋势加强;比较年轻,但年龄呈上升趋势;受教育程度较高,并呈上升趋势;从业时间平均在半年以上,长期保持基本稳定;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从事非农行业的建筑业比例10年中明显上升。

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特征及其变化来看,外出劳动力已超过1.3亿人,10年间增加了6000多万人,出现精英化趋势。外出劳动力总体呈现男性化特征,但男女性别比差距缩小;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但平均年龄上升;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不断提升;主要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搞工业的比重显著上升而交通运输业的比重明显下降,从事服务行业的环境相对工业而言有所恶化;主要流向省外,并呈增强趋势;绝大部分在外从业时间都超过半年,其中60%以上几乎全年在外工作;中部地区外出劳动力最多,10年期间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外出劳动力比例呈上升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下行区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切实执行好已出台的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抓好农民工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建议:

篇7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部门。从根本上来说,服务行业属于我国的新兴产业结构,比农业、工业等起步时间较晚。由于经营理念及管理经验的不足,服务行业依旧处于发展变革的“低迷”时期,与发达国家的服务产业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经济学理论研究强调了服务质量、品牌价值的重要性,用这两种理念指导服务行业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服务质量与品牌价值的定位

服务业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继商业之后产生的一个行业。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扩大了人们的经济交往,为解决由此而产生的人的食宿、货物的运输和存放等问题,出现了饮食、旅店等服务业。经过较长时间的经营积累,我国对服务行业的相关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科学地引导了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就服务行业来说,其服务质量与品牌价值的概念定义如下:

(一)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指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是企业为使目标顾客满意而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也是企业保持这一预定服务水平的连贯性程度。服务质量的内涵与有形产品质量的内涵有区别,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不仅要考虑服务的结果,而且要涉及服务的过程。

(二)品牌价值。所有的企业,苦心经营和维护自身的品牌,就是求得一个公众认可的品质质量知名度,让公众认为具有“诚信、守法、可靠、专业、价值、经济、高效”这样的美誉。管理和经营品牌,求得基业常青、卓越杰出,就是为了获得品牌价值。品牌价值能够用类似有形资产评估方法计算出来市场价格,也可以说是品牌在需求者心目中的综合形象。

二、企业提升服务质量的经济价值

服务行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比较特殊的产业链,消费者除了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外,更加注重于企业所提供的整套服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只有让消费者客户在心理上获得最大的满足及认可,才能成功地把产品销售出去。可以说,服务质量与企业的长期经营是密不可分的。

(一)获得客户认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经济时代下“质量”已经被赋予了双层含义:一是商品质量,产品在生产加工期间采用的原料、工艺等符合行业标准规定,确保了各种商品发挥出应有的使用价值;二是服务质量,企业在销售前后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商业服务,如:咨询讲解、商品试用、售后服务等。大部分消费者倾向于后者,服务质量受到了消费者更多的关注。无论是生产型或销售型企业,不断提升其服务质量易获得广大客户的认可,提高客户对某项服务的满意程度,这是企业持久经营的关键所在。

(二)树立品牌形象。当前,企业开始将服务质量纳入品牌价值考核的一个标准,通过服务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出企业的市场潜力。服务行业积极提高其服务质量,在原有服务项目上进行优化调整,综合改善了现有的经营模式,在市场上塑造的品牌信誉也越来越高。纵观国内四星级、五星级等高级酒店,特有的品牌形象早已在市场推广中建成,这一些都归根于酒店业向客户提供了高标准的服务质量。换言之,重点加强行业服务质量的改革工作,能获得消费客户对品牌的最高“忠诚度”,辅助于行业品牌的推广及创新。

三、坚持品牌价值创新的内在需求

一个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不仅要靠企业的规划经营,更为关键的是能带动消费者群体参与购买活动,这是产业经营及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品牌”是企业固有的无形资产,其区别于以货币为衡量单位的资产形式。一旦企业在市场上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品牌,日后扩大经营规模便有了招商引资的资本。考虑到品牌价值的经济价值,坚持品牌创新成为了现代企业高度重视的经营项目。

(一)扩大资产。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资产组合涉及固有资产、无形资产两种。前者是以货币作为衡量单位,后者则是以企业的品牌价值为主体。坚持品牌价值创新能够促进企业无形资产的积累,扩大无形资产在经营资金筹集中的作用。经济学家指出,即便是某个品牌企业没有资金完成生产、销售、推广等一系列市场活动,只要这个品牌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通过招商合作便能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且筹集到充足的资金成本,这便是品牌价值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过程。

(二)增强竞争。创新是保证企业长期性经营的有利因素,能够激发出某个行业内在的发展潜力,使其迅速在市场上占据较大的份额。服务行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也是我国今年兴起的特殊行业结构,坚持品牌价值创新对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是大有帮助的。“名牌”是品牌价值的代名词,高端客户热衷于名牌商品的购买消费,饮食、酒店、旅游等企业塑造名牌,降低了消费者及经营者之间的交易风险,增强消费群体购买商品的信心,与同行竞争过程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四、服务质量与企业品牌价值的综合实现

严格控制商品质量已经得到行业经营者的认可,若能在服务质量方面进行改革提升,能够帮助其锁定更多的消费群体,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及品牌价值,确保了正常的销售盈利水平。品牌价值是企业潜在的无形资产,有助于推动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筹集到更多的成本资金,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质量。由此可见,服务质量与品牌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将两者共同作用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对服务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篇8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1-0100-05

收稿日期:2013-10-31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2013169)。

作者简介:韩岳峰,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申瑛琦,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张龙,男,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服务贸易。

一、引言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目前来说,虽然服务业属于低能源消耗、低碳排放的产业,但随着三次产业的重新划分及各产业碳排放量的积累,服务业的碳排放必然成为碳污染的重要来源,由此服务业碳排放问题将成为了未来一大研究热点[1]。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比例的最优化过程,以低碳为目标的产业优化是今后产业调整的必然趋势。

纵览已有研究成果,基于碳排放角度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主要是针对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且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研究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得出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找出产业结构的重点优化方向,如段莹[2]、虞义华[3]等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研究二者关系后,通过定量的方式采用具体的经济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产业结构优化方案,如于娜[4]、谢链锋[5]等的研究。而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服务业活动的碳排放将成为碳排放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低碳角度下的服务业发展导向意义重大。

基于此,本文在计算吉林省2004-2010年服务业内部行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吉林省各服务行业对碳排放的不同影响程度,进而找出吉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方向,为政府服务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碳排放量测算方法

目前,尚未形成对碳排放标准的监测方法,数据一般是基于煤、石油、天然气三类化石能源的消费量推导计算得出的,如张雷[6] 、朱勤[7]、张龙[8]等采用的方式是间接碳测算法(IPCC法)。本文采用IPCC法,从服务业物质投入的角度测算吉林省服务业的碳排放量,并构建吉林省服务业碳排放量公式如下:

2.灰色关联分析法

碳排放问题是一个存在信息不充分且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领域,而且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决定了它的发展。它与产业发展的很多因素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需要进行关联性分析。关联性分析有几种计量经济模型,比如数理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但这些方法往往要求有大量样本数据,且各因素之间彼此无关[9]。对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使用这些研究模型是不合适的。

此外,碳排放强度和服务业结构的关联度数值本身并不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本文重点关心的是以此得出的不同服务业与碳排放量关联度大小的排序结果,从而找出未来控制碳排放的服务业结构调整方向。基于服务业碳排放测算难及现实可操作性的考虑,经过综合比较分析,本文选取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反映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的关系[10]。关联程度通常是以关联系数体现的:关联示数越大证明关联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灰色关联法操作步骤及计算公式见表1

(二)数据来源

在《吉林省统计年鉴》分行业能源品种消费(实物量)中,统计能源消费量时涉及到17种能源,根据本文的研究,将能源按形态划分为3大类:煤类、油类、气类。其中,煤类包括原煤、洗精煤、煤制品、焦炭;油类包括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其他油制品;气类包括天然气、焦炉煤气、炼厂干气、液化石油气。在测算吉林省服务业各行业碳排放量时,数据主要来源于《吉林省统计年鉴(2005-2011)》中三大能源平衡表中的服务业各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对于没有表示出来的服务部门,则其能源消费量按当年投入产出表中各服务行业增加值的比例来估算。为后续研究的开展,需要先将能源实物量换算成标准煤。具体公式为:标准煤=实物量×标准煤折算系数,表2所示为各能源的标准煤折算系数。

三、分析与结论

(一)服务业碳排放的相关分析

1.服务业碳排放量的计算

运用表1给定的各能源标准煤折算指数、能源碳排放系数(万吨标准煤)及公式(1),由各服务行业不同能源消费量计算其碳排放量,最终得到2004-2010年吉林省各服务行业的碳排放量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近几年,吉林省各服务行业碳排放量差异较为明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排放量最高;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逐步递增的方式在超过100万吨;相较而言,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碳排放量不足10万吨,为绿色服务产业。就服务业碳排放总量来看,处于首位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0年碳排放量高达439.38万吨,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154.82万吨位居于次席,碳排放量最少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仅为0.97万吨。

2.服务业灰色关联分析相关值计算

以表3显示的2004-2010年吉林省13类服务业的碳排放量为数据基础,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吉林省服务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具体来说,将吉林省服务业总的碳排放量作为参考序列,服务业中的13类具体行业作为相应的比较序列,依次进行无量纲处理(得到标准序列)、计算差绝对值、关联系数,并最终对关联度进行排序。

经过计算,得到吉林省13类服务行业各自的碳排放量与服务业总排放量平均关联度分别为:RA=0.93,RB=0.78,RC=0.78,RD=0.84,RE=0.91,RF=0.87,RG=0.67,RH=0.86,RI=0.92,RJ=0.65,RK=0.71,RL=0.89,RM=0.67。具体排序为:RA> RI >RE> RL >RF >RH >RD >RB = RC> RK >RG =RM >RJ 。

(二)基本结论

结合前文研究结果与相关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行业碳排放量角度来看,13类服务业碳排放差异较大,吉林省服务业碳排量总体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与2004年相比,分别累计增加了87.5%、120. 9%、113.5%、102.1%、84.7%、107.9%、142.5%、91.6%、94.1%、118.1%、64.0%、101.8%、106.1%的碳排放量,平均增幅在1倍以上,最高增幅出现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最低增幅出现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具体来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属于碳排放量高的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型服务行业为低碳排放量服务业。所以,从碳排放量的角度看,为减少碳排放,首先需对传统服务行业结构进行优化,应该把此类产业列为吉林省重点调整和优化结构的服务业对象。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如民航、长途运输等工具)的能源消费主要是石油,而绝大多数的餐饮企业能源消费则以煤炭、天然气、液化气为主, 这种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却很少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导致其碳排放高的最主要原因。当然, 与这些服务行业缺乏绿色经营理念、节能减排科技投入少等原因同样密不可分。

(2)从分行业对服务业碳排放的影响角度看,13类服务业碳排放影响差异较大,关联度最高的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93),最低的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65)。同时通过上述两点结论及上面分析可知,碳排放量多少与碳排放对服务业影响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不能单纯地认为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这是我们非常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碳排放量多少与碳排放对服务业影响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进而基于这两个角度选出的服务业优化导向也就不同。,类似现象在李健[11]的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中已经做了合理的解释。因此,从服务业碳排放灰色关联分析的角度看,要想有效减少服务业碳排放,首选应是优化关联度较高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

尽管本文分析中有些服务行业无论是总量还是对服务业总的碳排放量影响方面基数不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阶段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表现为服务业的碳减排效应不明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迅速,甚至逐渐成为带动地区经济的主要源动力,而且随着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碳排放问题必然影响巨大。因此,必须未雨绸缪,现在就应注重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降低服务产业碳排放强度做好准备。

四、讨论与展望

本文定位的吉林省服务业发展导向主要是基于碳排放量及服务业碳排放灰色关联度的角度,更进一步说,本文的分析只是找到了在服务业内部行业中应该有目的、有准备、有次序地选择优化哪些行业,并没有在行业经济效益、产业关联、充分就业和产业规模等约束条件下去寻找具体优化途径。随着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及其在三产业中比例的大幅提升,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必然会被迅速填补,笔者目前也在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但由于庞大的工作量及数据收集难度,并没能在本文中一起研究,这些遗留问题将是笔者接下来的学术研究重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和气候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所重点强调的学术重点在于服务业碳排放量与服务业碳排放影响之间的关系,摒弃误区。另外,本文的核心观点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像中国这样资源使用量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不能走先排放、后治理的路径,而必须在借鉴服务业发展及服务业碳排放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的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在发展的过程中边发展、边治理,甚至未发展、先设防,实现服务业的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云,张俊飚,李波.基于投入角度的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6):752-755.

[2]段莹.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湖北省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0 (23):94-95

[3]虞义华,郑新业,张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 (3): 89.

[4]于娜.基于节能目标的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5]谢链锋.低碳约束下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6]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等.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经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2): 211-217.

[7]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模型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98-102.

[8]张龙.中国农业碳排放变化因素分解研究――基于能源消耗与贸易角度的LMDI分解法[J].当代经济研究,2013(4):47-52.

篇9

--------------------------------------------------------------------------------

前言

为使现代服务业卸下包袱,促使其又快又好的发展,在2011年我国的财务部和国税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实施办法和相关政策规定。就在去年七月份,在经过数次研究之后经过国务院的批准,于当年八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这一通知,主要实施范围是交通以及服务行业。

一、对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解读

1、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范围

根据《通知》中所规定的内容,这次营改增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以及一定范围的服务行业,这部分服务行业则主要包括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服务内容的行业,例如文化业、物流业等,具体涉及到为客户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创意支持以及房屋租赁、物流帮助等方面,这些服务涉及十几个行业上百种小类型,涉及面十分的广。

2、增值税的税率

在营改增之前,现代服务业是按照营业税进行缴税,其征收税率为5%,营改增之后征收的增值税,上升了一个百分点,从表面上看来相关企业所需缴纳的税收增多了,但实际上是下降了。这是由于根据相关税法规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核算和计算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在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内,除了建筑旅游等几种较为特别的行业能够借助国家政策对税收进行抵销之外,其它的服务行业都需要全额缴纳。而这个增值税所征税费的基础并非是指企业的营业额,而只是针对企业的增值部分,其它的税收可以利用政策进行抵销,所以对于绝大部分服务企业来说,其税收压力是大大降低了。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1、增值税避免了营业税重复征收的弊端

应缴纳营业税额=营业收入总额×营业税适用税率,这是我国营业税征收的计算方式,且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是没有扣除项目的。这就导致了营业税上一环节所缴纳的税额,仍然计入了下一环节应纳税所得额的基数当中去了,从而造成重复征税的现象。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则很好地避免了重复征税的可能性,根据相关税法规定,增值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缴纳增值税=(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进项税额)×增值税率。由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增值税只对本环节中的增值额进行征税,从而避免了重复征税的可能,进而降低企业的税负。

2、营业税改增值税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体系当中所占比重正在不断地提升。而营业税改增值税,正是响应了这一市场规律,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现代服务业的税率,还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的不断提升,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在国民经济中,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仅为43.1%,相对于很多发达国家来说,这一数值仍然较小,这说明,现代服务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定,2015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经济转型是必然趋势,营业税改增值税则是政府对市场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通过这个方式,促使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快了我国经济转型的速度。

三、营业税改增值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营改增初期税负变化存在差异

根据现有已实施营改增试点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一部分行业在实施营改增之后反而所需缴纳的税更多了,这主要是由企业投入要素的差异造成的,一个企业,其资本要素占比越高,则其外购的货物所含的增值税税额就越多,进而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就越多,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其税收压力则会得到明显减少。相比之下,劳动力成本占比较高的现代服务企业,因劳动力成本不能被抵扣,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其税负并没有得到减轻反而得到了加重。除此之外,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虽然固定资产的增值税税负可以抵扣,但是很多企业都已经不再需要采购大量的设备,进而使得进项税额抵扣的项目不多,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增加企业的税负。

2、现代服务企业的出口退税问题模糊不清

在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前,对现代服务业所征收的营业税,并不存在出口免税以及退税的问题。而在营业税改增值说之后,因为对出口退税免税的制度还不完善,所以对于那些进出口的服务企业来说则会面临出口退税免税的问题,对于发展尚处于较为基础阶段的服务企业来说,他们很难较好的面对这些问题,所以对我国现代服务企业出口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冲击,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3、短期内将影响到现代服务行业的投资

投资者一般会根据税收政策来进行相应的投资,而现阶段,现代服务业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正处于开始阶段,很多投资者都会持观望状态,并使他们对现代服务业投资的具体行为产生变化。这是因为短时间内,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政策并没有同步全面的在全国各地实施,从而导致除试点外的其他现代服务行业暂停投资行为,而是等营业税改增值税全面实施后再进行投资。为此,政府应当加快营业税改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这样一来,营业税改增值税才会快速促进投资者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

四、现代服务业该如何应对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

1、把握政策时机,迅速做出业务调整

面对在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契机,现代服务业应当迅速作出业务调整,以促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第一,延期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等到营业税改增值税正式执行时,在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进而为企业降低税负负担,节约资金。第二,现代服务业在进行商品购买或服务时,应当尽量选择可以提供增值税专业发票的商家,这样,企业可以利用发票抵扣自己应当缴纳的税款,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将自身承包的劳务服务外包,以降低一部分进项税。第三,税收政策有这么一项规定,对于纳税人同时具有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或者其他应税服务的,应该针对税率的不同分开进行核算,如果没有分开核算的,将采用最高的适用税率进行征收。为此,相关的现代服务企业应当迅速进行业务重组,以避免核算不明确而按最高税率进行缴税。

2、加强对税改政策的解读,降低纳税风险

为减少纳税风险,现代服务企业应当加大对税改政策的解读。第一,对企业的财务人员和纳税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以提高他们在政策变化后的业务能力。营业税改增值税后,现代服务业的核算及计税方法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尤其要重视增值税发票的使用。第二、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增值税中仍然存在很多的不可抵扣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则需要企业进行精确地把握,进而为企业降低税负,节约资金。总而言之,现代服务业应当加强对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的解读及把握,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从而使企业能够真正从税改中获益。

五、结语

虽然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服务行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发展正积极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然而,对于现代服务行业,国家长期以来都是在征收营业税,同时存在一些重复征税的现象,这使现代服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严重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改变税收政策,帮助服务企业的健康发展,是相关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燕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研究[J].交通财会.2012(11)

篇10

中图分类号:F7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93-02

前言

经济新常态主要指的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经济不正常的发展过程之后,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而社会的进步总是在常态―非常态―新常态的变化间来进行的。从目前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背景来看,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另外一方面,由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和工业化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弊端,需要在原先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西安来说,更是由于其中工业比重较小和现代服务行业的畸形发展,需要在对其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之下,对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进行创新,以此来推动西安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的主要含义

我国旧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是以GDP的增长为导向的,而在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下,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目前的发展。同时在对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不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这就需要撇弃GDP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发展促进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经济新常态,用价值机制来取代价格机制,并且为市场发展的核心机制[1]。

对于经济新常态来说,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在过去的三十年当中,我国GDP的主要增长因素和优势为高储存率、高投资率和低要素成本,这些因素在较大程度上维持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在目前的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的主要增长方式逐渐由配置型转变为了再生型,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大量生产产品的整体附加价值较低,在科技发展和消费结构发生转变的情况下,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在经济新常态当中,生产结构当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所占比重有着明显的下降。同时由于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现代服务行业在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上升,成为了维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根据相关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46.1%,在2014年的时候,这样的比重也在持续的增长,达到了46.7%。从这样的趋势可以看出,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正在逐渐下降,而消费率正在逐渐上升,消费成为了需求增长的主体。另外,需求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使现代服务业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并且带动了物流、互联网和旅游文化等新产业的发展,使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增多。

二、西安的现代服务业现状和主要问题

篇11

一、 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步上升。在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服务业生产率的变化。如果难以提高服务业生产率,会导致从表面上看服务业在发展,而实际上服务内容不变,服务价格不断上升,也即会患“服务业成本病”。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生产要素投入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一种方法。TFP指数测算方法很多,如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等。郑京海等测算了我国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组成,其研究表明:1979年~1995年我国经济增长中经历了TFP高增长期,而在随后的1996年~2001年却呈现出TFP的低增长态势。李尽法等应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1996年~2006年河南省农业TFP指数。顾乃华等,李小平等等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

本文试采用基于数据包络法的Malmquist指数,测算长三角地区和上海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以及上海分行业的服务业TFP指数。研究结果对于客观认识长三角地区和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 Malmquist指数及测算

Malmquist提出的生产率指数有两个优点:一是该指数可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部分,它们分别考察效率和技术的变动;二是样本必须包含多个对象和指标,但是不需要相关价格信息,当数据来源中缺乏投入要素价值份额和价格等信息,这一优点显得至关重要;后来,学者们将数据包络法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该指数的使用领域。

假设有若干行业i=1,2,…,I,时间周期t=1,2,…,T,每个行业均使用两种投入要素:劳动L和资本K,即投入要素xit=(Kit,Lit)′,产出为yti。从t时期到t+1时期,以技术Tt为参照的Malmquist指数可以定义为:

Mit+1(xti,yti,xit+1,yit+1)=(1)

其中,Dit(xti,yti)和Dti(xit+1,yit+1)分别表示以t时期的技术Tt为参照的、时期t到时期t+1的距离函数。

类似地,以t+1时期的技术Tt+1为参照t时期到t+1时期的Malmquist指数为:

Mit+1(xti,yti,xit+1,yit+1)=(2)

由于时期选择具有随意性,这可能会导致误差,因此,Caves等仿照Fisher理想指数的计算方法,用前面二式的几何平均值来衡量从t时期到t+1时期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为:

Mit+1(xti,yti,xit+1,yit+1)=[×](3)

其含义可以理解为,当该指数值大于1时,说明从t时期到t+1时期TFP是增长的。根据上述处理所得到的Malmquist指数具有良好的特征,它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报酬不变假定下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和技术进步指数(TC),其分解过程如下:

Mit+1(xti,yti,xit+1,yit+1)=×[×]=EC×TC(4)

第一部分EC指从t到t+1时期技术效率的变化值;第二部分TC指从t到t+1时期技术进步的变化指。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还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技术效率是对决策单元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衡量与评价。纯技术效率是企业由于管理和技术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企业在最优规模时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率是由于企业规模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反映了实际规模与最优生产规模的差距。

为了把这种理论建模工具应用到实际测量中,需要借助线性规划的算法来计算各种投入以及产出的距离函数。而求解这些距离函数就是要通过分析t到t+1第i个行业的数据包络问题来实现:

max(p,q); s.t.t(p,q)Yiq-jKjp0;

jKjpKjq;jLjpKjq;1,1,…,n0

其中,p和q是时期。

Dip(xiq,yiq)=(i(p,q)-1),(p,q)∈{(t,t),(t,t+1),(t+1,t),(t+1,t+1)},以这种方式,就可以把距离函数的计算与数据包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得到运算结果。

三、 变量指标和数据来源

1. 服务业产出指标。为了避免价格因素变化得到的误差,服务业产出指标使用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服务业增加值。由于2003年起中国服务业细分行业开始采用新分类标准,为保持统计口径一致,分析时期选为2003年~2011年。根据各年服务业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可以计算出以2003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各年服务业增加值。

2. 服务业投入要素指标。投入要素有两个,劳动力和资本。本文取服务业全社会从业人员为劳动力投入指标。取服务业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指标。根据全社会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获得各年各地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新增数额。接下来,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各年服务业资本存量。定义本期的资本存量是上一期的资本存量与本期新投资数量之和,再减去折旧值,可以表达为:Kt=It+(1-?啄)Kt-1。其中,Kt是第t年的资本存量,It是第t年的新增投资额,?啄是折旧率(一般取值5%)。

数据处理步骤如下:首先,确定实际固定资产投资数值水平。在估计历年的服务业资本存量时,由于存在着价格变动因素,因此所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应为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之后的实际水平。在推算服务业各年的资本存量的时候,要利用统计年鉴中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年鉴中给出名义固定资产投资折算成实际固定资产投资。第二,确定初始资本存量水平。本文将2003年作为初始年份。确定初始资本存量,采用了Ulrich R. Ko-hli的方法。设2003年至2011年服务业投资增长率在数值上等同于增加值增长率,增长率均为r。可以表示为:K2003=I2003/(?啄+r)。K2003为2003年基年服务业资本存量,I2003为2003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3. 数据来源和统计软件。变量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和《上海统计年鉴》等。笔者应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Data Envelope Analysis Program,DEAP),测算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

四、 数据处理与分析

1.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

(1)长三角地区服务业TFP指数。计算表明,2003年~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TFP指数年均值为0.997,9年中仅2006年和2007年服务业TFP指数大于1。这一时期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明显提升。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服务业增长为要素推动,该时期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2%,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年均增长分别为13.95%和3.95%。第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了服务业产出增长。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态势趋缓。2003年~2007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3%,2007年~2011年年均增长下降为11.54%。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员增速分别由14.51%和5.09%下降到13.40%和2.81%。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2011年长三角服务业技术进步指数1.007,并且在大多数年份都保持了正增长,成为提高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力。测算表明,2003年~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率与TFP指数高度正相关,两者相关系数为88.51%;服务业TFP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呈高度正相关,两者相关系数为76.18%。在服务业增长较快的年份,服务市场需求旺盛,TFP指数增长较快,如2006年、2007年服务业TFP指数分别增长0.5%和3.7%。

(2)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服务业TFP指数。2003年~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服务业TFP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023、0.991、0.969。从绝对值看,三者TFP指数差异并不大,约为5.5%。相对而言,上海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要略高些。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在地理位置、港口、市场容量、开放度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

近年来,江苏省和浙江省服务业发展很快,两省服务业增长均高于上海市。2003年~2011年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服务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72%、13.94%和13.18%,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分别为5.02%、3.19%和4.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别是7.16%、17.24%、13.65%。近年来,江苏省和浙江省加强了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

从总体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较快。然而,由于这一时期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没有有效提高,技术进步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还不够显著。

2. 上海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1)上海市服务业TFP指数。2003年~2011年上海市服务业TFP指数大多数年份大于1,其中2007年TFP指数为1.100,说明了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在逐年提高。分解TFP指数,同期技术进步指数均值为1.044,远高于技术效率指数均值0.986,说明技术进步正在发挥更大作用。从变化趋势看,上海市服务业也呈现出减缓态势,2003年~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9%,而在2007年~2011年下降到9.65%。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12.79%下降到1.52%,从业人员增速由4.99%增加到5.05%,参见表1。

(2)上海市分行业的服务业TFP指数。

首先,上海市各服务行业实际增长率差异较大。按现有统计口径,统计部门给出了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各服务行业增长指数,即剔除了物价因素。数据表明,2003年~2011年上海服务业年均增长11.72%。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长率为17.42%,居民服务业和金融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83%和16.25%。然而,同期上海房地产业年均增长率为-0.03%,为何上海房地产业9年时间零增长呢?实际上,当剔除价格因素后,房地产业建设和竣工量,确实变化不大,部分领域还有所缩减。尤其是在上海大城市环境下,受到土地供应制约,房地产业实际产出受到很大约束。

其次,上海市各服务行业TFP指数差异也较大。2003年~2011年上海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小于1的服务行业有:金融业(0.910)、住宿和餐饮业(0.971)、房地产业(0.974)、信息服务业(0.992)等,即这些服务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负增长的。反之,同期上海市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的服务行业有:教育(1.10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1.08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08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4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24)、批发和零售业(1.016)等。若将服务行业分为生产业和生活业,这些年来,上海生产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全要素生产率大都表现不佳。

分解TFP指数,上海市服务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大都大于1,除金融业(0.910)和居民服务业(0.759)。2003年~2011年上海市各服务行业增长率与TFP指数正相关,两者相关系数为56.48%。各服务行业TFP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呈高度正相关,两者相关系数为81.52%。大力推进服务创新,包括业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是提高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五、 主要结论和展望

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

(1)2003年~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明显提升,TFP指数年均值为0.997,9年中仅2006年和2007年服务业TFP指数大于1;(2)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态势趋缓,2003年~2007年服务业年均增长14.93%,2007年~2011年年均增长为11.54%。服务业增长率与TFP指数变动呈高度正相关;(3)2003年~2011年上海市服务业TFP指数为1.023,表明上海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升,然而,上海部分服务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下降,如金融业(0.910)、住宿和餐饮业(0.971)、房地产业(0.974)等;(4)技术进步是提高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对长三角地区服务业TFP指数的测算结果,可以与其他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互相印证,互为补充。展望未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逐渐向服务经济转型,依靠技术进步,鼓励创新,提高服务业生产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服务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晓军.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估算.统计与决策,2012,(8):101-103.

2. 徐盈之,赵玥.中国信息服务业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变动的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47-53.

3. 王恕立.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经济研究,2012,(4):15-27.

4.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经济学(季刊),2005,(1):263-296.

5. 李尽法,吴有华.河南省农业TFP变动实证分析——基于Malquist指数方法.农业技术经济,2008,(2):96-102.

6. 顾乃华,李江帆.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1):46-56.

7.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2006,(2):31-43.

8. Malmquist S.Index Number and Indifference Curves.Trabajos de Estatistica,1953,(4):209-242

篇12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及特征

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界定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简称KIBS)也有人称为知识型服务业或知识服务业,虽然叫法不同,但所指向的内容大致相似。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和机构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提法,因此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也是有多种说法,这里仅综合几个有代表性的提法:(1)经合组织(OECD)提出KIBS是指那些技术及人力资本投入密度较高,附加值大的服务行业。(2)美国商务部给出的定义为KIBS指提供服务时融入科学、工程、技术等的产业或辅助科学、工程及技术推动的服务行业。(3)我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是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的现代知识服务产业,其产品价值体现在信息服务的输送和知识产权上。(4)学者申静(2006)提出知识型服务业是基于高度专业化知识,以提供高智力附加值的知识或技能密集型产品或服务为主,并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经营行业,它包含了咨询、金融、保险、建筑管理、物流、法律、会计、营销、广告、培训等专业型知识服务业和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型知识服务业。(5)学者魏江等(2007)的定义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知识密集度高,依靠新兴技术与专业知识,具有较明显的客户互动特征的商业性公司或组织。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特征

一提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们肯定会联想到现代服务业与生产者服务业,虽然这三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部门。生产者服务业指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服务行业。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等在定义和范畴上很相似,要更好的理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有必要了解这三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现代服务业强调的是服务行业的现代化程度,与传统服务业相对,是个相对动态的概念;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强调的是知识是产业的主导要素;而生产者服务业强调的是以服务对象为界定依据的服务行业。3种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所包含的服务行业的范围有交叉重合,但也不完全相同。

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多种定义中我们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特征主要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1)所依赖的知识程度高。“知识密集”所代表的就是服务产品中需要的知识程度先对较高,主要体现在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2)所运用的手段技术度高。密集的知识应用于服务业就是把技术知识与产业发展连接起来,一方面使用新技术为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需要创造和扩展新技术。(3)需要有较高的创新性。企业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自身必须不断创新,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创造出适合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提高行业的高附加值。(4)具有较高的收益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包含知识增值的部分,同时,对于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也很大,知识可以看做是除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另一种生产要素,从而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更高的受益率。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服务业发展有了深刻变化,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服务业的振兴,同时使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品价值主要体现在服务的输送和知识产权上。随着知识要素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兴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1、KIBS构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服务产业不断升级,整个服务业的知识化和专业化趋势增强,涌现了大量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产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及科技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逐步发展成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GDP和就业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2、加速了国民经济的知识基础和竞争力的提升

从国际贸易的格局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比重在不段下降,而以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等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3、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国际化

在全球经济的不断变革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现国际转移的趋势。据统计,1990~2005年,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类型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37.5%增长到47.8%。一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国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地位。

三、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以来,服务业在发达国家中一直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在我国象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也超过了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主要产业。但是,我国对于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关注相对较晚且发展较晚且明显滞后,2005年的“十一五”规划中才提出“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积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专业服务业”。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整个产业管理模式、组织形式、创新体系、商业运行模式等都不成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咨询业、

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缺乏国际竞争力。

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的行业较杂且我国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至今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因此相关指标和数据的连惯性和详细度都较差,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上限于有限的数据资料,只选择了部分有代表的行业的收入变化和从业人数变化情况来做分析。

1、金融业的工资总额远远高于其他知识密集型行业

图1是4个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工资总额占全国总的工资总额的比例变化趋势图,从图1中可以看到,金融业的工资总额从2003年到2009年一直不断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远远高于其他3个行业,其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下简称为科技服务业),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下简称商务服务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下简称信息通信服务业)两者的工资总额比例较低,这也与行业发展的规模有关。总体而言,4个行业的工资总额都是逐年增加的,但增长幅度和所占比例是有差别的。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收入较高

图2是各行业平均工资与当年的全国平均工资的比较图,而且特别加入了农业和制造业的数据,从图2中可以看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水平都远远高于农业和制造业,且4个行业的趋势变化不同,虽然信息通信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较高,但近年来一直是下降趋势,在2009年被金融业超过,金融业的收入水平是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科技服务业在2003年的水平和金融业很接近,且呈上升态势,但他的增长幅度低于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相对平稳,接近全国总体工资发展速度。

3、金融业从业人数高于其他密集型服务业

总体说,从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人数在不断增长。图3表示的是四个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从业人数占当年全国从业人数的比重。这4个行业的从业人数与全国的从业人数一样都是逐年增长的。但是从图3中还能看到,金融业的从业人数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3个行业,商务服务业的认识比例较低,金融也服务对象广泛,是一种大众化的服务,因此从业人员较多,而商务服务业,如会计、法律、资产评估的是一些有针对性的服务,且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更高,因此从业人员较少。

4、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表1是2009年4个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平均工资排名前5位的省市,从表1中可以看到北京、浙江和广东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收入水平与行业的发展水平是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的,因此4个KIBS行业的收入水平可以认为以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质量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四、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一个产业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必然会融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这就要求我国的服务业必须充分发挥巨大的国内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以及不断完善的配套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在国际服务业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为了提高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加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视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转移并融入全球服务业网络是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条件,针对我国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放宽一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出台一些更加具体和行之有效的优惠措施来吸引国外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进入。

2、加强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联合发展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涉及的行业较多且分散,还没有形成能够起核心领导作用的行业协会或其他组织,因此企业缺乏统一的对外的合作和协调,规模效益较低。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组织、调动和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强建立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相关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加强知识型人才队伍的建设

篇13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20-01

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49到1978年,由于对服务业认识不全面、战争和的影响,在1978年以前,第三产业并没有得到发展,在进行四个现代化的时候,也只加入了工农业,而没有意识到第三产业的增长会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影响。同时在这个期间,一些服务行业被视为资本主义因素,对服务行业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打击。

第二个时期是1978年以后,第三产业开始得到了重视。这个时期的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比重提高快。但是整个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服务行业来对它进行带动。

第三个时期是1992-2006年,结构改善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增长速度放慢,比重基本稳定,结构明显改善,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势头好,整个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的增加。

中国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可以从由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生活服务看,由于居民的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人们可以有较多的可支配资金和闲暇时间。人们把更大比例的收入投入服务消费品种,服务消费品满足了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成为消费的新热点,第三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发展。

从生产服务看,金融、保险、审计、设计、通讯、运输等服务行业收到各方面的需求。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竞争能力,需要于各个方面进行配合进行生产,增加了对服务行业的需求。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一)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在过去的20年中,第一产业的产值在逐渐增加,但是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相比较,这一点增加可以忽略不计,在2013年第一产业总之大概有50000亿元,和经济总的发展趋势相比,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

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始终是最重要部门,第二产业的产值始终高于另外两个产业。但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它是在1990年站到GDP总量的40%左右,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始终保持在45%上下浮动。而第三产业则从1990年的30%逐年上涨,知道2012年达到了44%,几乎与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当。这表明,尽管第二产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其霸主地位已经显示出衰败的迹象。

中国第三产业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些年来,它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面。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仅为87.25亿人民币,但1995年后,第三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在GDP总值中占更高的比重,并在十年内持续增加。2012年,第三产业产值231406.5亿。从数据来看,很明显地发现,第三产业发展在中国有上升的趋势。

从三种产业的发展来看,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最小的一部分。对于第二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后,它成为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但它仍然是主要因素,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而在服务行业正在迅速增加,这是份额并不比第二产业低得多。

根据统计,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总值为231406.5亿元,其中占较大比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其次就是金融业和房地产行业。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等。经济的增长在得益于第二产业的强劲拉动的同时,第三产业对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基本与第二产业相当了。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比,还是有较大的不同。在我国,第三产业大概占GDP的45%,而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值一般占到GDP的70%。

(二)原因分析

1、投资结构有待改善

几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连年增加,但投资的重点主要是工业。另外从第三产业投资的内部结构看,房地产投资、道路及旧城改造,新城开发等基础设施投资已占第三产业投资的大部分,而用于其他服务业的投资只占四成,因此缺少生产经营性项目支撑,经济增长点培育不足。

2、受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过去我国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与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直到现在我国市场经济程度依然只有80%左右,还有近20%左右的空间是非市场化的,企业、部门和单位中存在福利化和非社会化分配现象,其内部实行隐性的非商品经营活动,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可喜的是,新兴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通信、科技服务业和咨询服务业等行业正迅速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