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6 09:5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服务行业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组织化、集群化趋势明显,农业科技贡献率稳步提升。然而,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公共服务能力还不够强,农业公益能力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服务能力和规范程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体系中经营组织商业化过于严重,服务也不够规范;同时,各服务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可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迫在眉睫。本文就建立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模式选择等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建立和完善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参考。
一、为什么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就指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对于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健全双层经营体制,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小康目标,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在该通知中,农业社会化服务指的是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那么,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因为我国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农业劳动力呈现低质化、老龄化、妇女化的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对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有较大需求。改革开放后,我国家庭经营规模小,户均8.4亩,而且被分成若干块,种植2—3种作物,新技术对农户的吸引力很小,要靠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农户引导为专业农户。同时,农业劳动力呈现低质化、老龄化、妇女化的特点。虽然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接近70%,但真正留在农村又从事农业生产的文化水平低,有典型调查表明小学文化水平以下的占50%以上。2002年以来,我国农村中40岁以上的劳动力年龄人口占劳动力年龄人口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2008年该比例首次突破50%,反映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特点。张红宇指出,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岁。[2]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工业转移,使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此外,近几年来,农业规模化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11年上半年,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比2007年提高11个百分点①,2010年全国生猪、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比2009年提升了3%-4%②,与之伴随的是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二是因为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服务供给既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又存在政府失灵问题,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一方面,农业(信息、技术、金融等)服务具有公益性质,存在市场失灵。正向的例子是近年来我国选育出一批优质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如在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高产优质抗病虫棉花新品种选育”项目及“863”计划“转基因棉花品种选育”项目支持下,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所陆地棉育种课题组成功选育出了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国抗62(2000-2)”,农户在实际种植中效果良好。反向的例子是良种供应,我国现在持证种子经营企业有8 700多家,但99%的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国内前10名企业的市场份额仅有13%,面对国际种业公司的垄断基本上无能为力③;如山东寿光的蔬菜种子,由于政府缺位,当前超高价位的洋种子正在蚕食菜农的利润空间。农业金融服务方面,供求失衡问题凸显,农民贷款困难,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政策性农业金融值得我们借鉴。可见,农业服务的市场失灵要求建立政府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农业服务也存在政府失灵。政府系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包办一切,在市场上可以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部分农业服务,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由农民合作组织提供农业服务的经验也可以学习。此外,行业管理部分(如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等)要交给农民自己管理。
三是因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我们切 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而农业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传播,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农业现代经营形式创建,农业现展理念形成,新型农民培养等,都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如此,则家庭经营可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可以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集约化水平;而统一经营可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可以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可以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可以进一步优化,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二、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在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各地的实践结合起来,很好地回答了“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问题。根据供给主体、服务性质和服务内容的差异,本文将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进行概述。
(一)根据供给主体分类
一是依托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国家层面,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以农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到2010年,全国共建设50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1.218亿元。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由当地的农口部门牵头,联合相关机构建立了现代农技服务咨询平台,为农民生产提供服务,如浙江的农民信箱工程与农技110、云南蒙自的农技短信平台、山东临沂的庄稼医院、陕西岐山的《农民之友》电视节目、吉林省农委与网通公司共同组建的“12316”农业服务网、海南海口的电子农务博客等。同时,一些地方开始实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如浙江省上虞市积极推进农技推广机制和服务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在粮食、蔬菜、水产、茶果、畜禽、花卉苗木等六大主导产业中全面推行农技推广工作责任制度;根据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性质,上虞将全市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分为首席农技师、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和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并按产业确定技术人员,按业绩对每个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和奖励。
二是农口以外部门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除了农口部门,许多相关部门也在为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贡献,效果显著。如科技部的科技特派员与科技入户工程,中国科协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商务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供销合作总社的新网工程(农资连锁配送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等。
三是村集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村集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提供的,包括技术服务、销售服务、土地流转服务等,如浙江省桐庐县中门村依托茭白专业合作社对1 300亩基地500个农户开展种苗、植保、耕作、品牌、销售等五统一服务,并利用村的资源开展内外协调和联络,村组织为合作社提供办公和技术服务场所,共同推进统一服务;浙江省安吉县皈山乡尚书圩村的农户在村委会指导下将手中的林地、林木产权经资产评估折成现值后入股,成立尚林毛竹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来负责一切林业生产与相关的经营活动,最后根据合作社的收益进行按股分红,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也委托给了村委会;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木兰村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483户农户以1 600亩抛荒地和低洼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包流转给32个大户从事粮油和特种水产养殖等规模经营。
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经营活动的合理分工,农户可以专心于农业生产,而将其他农业经营活动,例如农业生产投入品的采购,新技术的选择,信息的获取,产品的分级、包装、加工、贮藏、运输、营销以及品牌化等分离出去,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统一经营与服务。[3]具体地说,有产前团购与技术服务,如山东省武城县农民科技信息服务协会为农民朋友提供良种、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团购直购”服务,通过集体向厂家直购,比市场价可节省10%;产中技术指导服务,如陕西省富平县周家坡苹果产业化协会成立于2002年,目前有会员1 600多人,拥有2 000多亩的果园基地;产后服务,如山西太谷县同怡农产品经济合作社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业务,合作社优先收购会员的葡萄,收购员记录每户的价格、数量等信息,结算时拿出净盈利的20%,按照农户的交易量分别返还给农户。
五是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比较好地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其主要通过如下模式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1)“公司+农户”模式,即龙头企业为基地上的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资金技术,农户按公司的生产计划和技术规范进行生产,产品由公司按照合同价格收购销售;(2)“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此种模式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由农民自己成立的合作社(或专业协会)通过与企业达成一致来提供,由于提供方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民采纳新技术、对信息的信任度等等都比原来的“公司+农户”模式下的要好得多,事实证明,此种模式下,农户的违约率也大大降低,企业直接与合作社打交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3)“公司+政府机构+农户”模式,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政府机构对接,利用政府部门的组织资源连接农户,这样也可以减少企业与农民的交易成本;(4)“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即农 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村委会作为中介和农户进行对接,可以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农民对村委会也比较信任,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信息的沟通,另外,对于农民的生产过程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六是不同民间服务主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除了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外,其他社会力量,如不同民间服务主体,也因地制宜地提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1)村级科技服务站(员)的以服务换市场模式。服务站是依托农资供应商、农民技术员或专业大户,在行政村建立的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农资供应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方面,具备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信息咨询和政策宣传功能,另一方面,具备农资连锁经营(配送)服务和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功能,可以确保农资优质廉价和农产品优质优价,有利于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配送,统一销售价格。这类服务站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农民购买其化肥、种子、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是典型的“服务换市场”模式。(2)农村经纪人协会服务模式。在县或乡镇层面上成立农村经纪人协会,把分散的经纪人联合起来,有利于为农民解决产后销售问题,促进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3)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模式。许多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深圳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在多年发展中探索出物资集散、价格生成、信息、标准化建设、商品促销、服务引导、产业带动等七大功能,并构建了“公司+销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在对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七是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如山东菏泽的“农村信用社+专业合作社+农户”,通过信用社向合作社派驻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不对称,提高信用社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水平;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农信社创建了“信用社+养猪协会+农户”的服务模式,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湖北省嘉鱼县农信社大力支持蔬菜基地建设,近年来累计投放贷款1.5亿元,使该县成为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
(二)根据服务性质分类
从上述各供给主体所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具体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公益与经营相结合的。这也符合农业服务供给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的特点:政府失灵的地方,用经营来补充;市场失灵的地方,用公益来补充。此外,由于一些经营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公益性支持,所以具有半经营半公益的性质。具体地讲,依托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口以外部门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村集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公益;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民间服务主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经营;半经营半公益服务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特征决定其所提供的农业服务是半经营半公益服务,与农业公共服务部门、私人部门相比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4]作为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农民合作组织需要获得更多的政府扶持。
(三)根据服务内容分类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不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所提供的农业服务有所不同,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单项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就种植业而言:民间服务主体在所有服务的提供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水利设施及灌溉服务的提供外,其他各项服务的提供比重均超过60%。水利设施及灌溉服务的提供占最主要地位的是村集体,政府作为服务主体在所有社会化服务中起着较大作用的服务项目有:提供水利设施服务、施肥指导服务、购买良种服务、打药技术指导服务和灌溉服务。村集体在所有社会化服务中起着相对较大作用的服务项目是:提供水利设施服务、灌溉服务、机耕服务和提供租用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在所有社会化服务中起着较大作用的服务项目是:农产品储存、打药技术指导、施肥指导服务。龙头企业在所有社会化服务中起着较大作用的服务项目是收购与销售、加工、包装和运输服务。科研单位在所有社会化服务中起着较大作用的服务项目是购买农药、良种和化肥的服务。就畜牧业而言:政府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在养殖业各环节单项服务的提供中,占比重较大的是畜禽防疫、饲养技术和优良种畜禽的提供。村集体在养殖业各环节中提供的服务所占比重较大的是畜禽产品的运输和加工服务、畜禽的治病服务、畜禽的防疫服务。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养殖业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供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饲养技术的提供、畜禽的销售、畜禽的治病及优良种畜禽的提供等。
从农户需求角度来看,我们调研发现农户对综合性社会化服务需求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技术信息、价格信息、政策法律信息、信用等级证明、贷款担保、介绍贷款渠道、组织集体贷款和组织外出打工。农户对种植业单项社会化服务需求的顺序分别为:购买化肥、购买良种、购买农药、灌溉服务、收购与销售服务、水利设施提供服务、购买农机、机耕服务、播种服务、打药的技术指导服务、施肥服务、租用农机、大宗农作物收割服务、农作物采摘服务、大宗农作物脱粒服务、农机修理、运输、农产品包装服务、农产品储存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农户对养殖业单项社会化服务需求顺序分别为:畜禽防疫、畜禽治病、畜禽销售、饲养技术、优良种畜禽提供、饲料供应服务、屠宰服务、畜禽产品运输和加工服务。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就服务内容来看,无论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有着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之分,所以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时要注意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的协调发展。
三、怎样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强化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为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要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展开,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形成长效机制。具体地说,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由各级农业行政部门主管,上联农业科研、交易单位,下联村级服务站点、科技示范户、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专职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方面,要发挥专业服务公司的作用,让农民可以随时找到与之相应的耕地、灌溉、植保、收割、运输等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方面,要充分发挥供销社的流通功能和合作社的组织功能;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推进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要逐步建立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组成的,相互配套、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信息服务方面,要实现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多样化、渠道多样化、手段现代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方面,农产品安全的监管、检测、法规、科技支撑、标准体系建设等都需要逐步建立与完善。
(二)主体建设
就政府主体而言,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其中,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之一。无论是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管理体制创新,还是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健全、村级服务点建立、高素质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的培养,都需要在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进行。目前,县级技术推广机构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同专业分属不同的部门领导,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县级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定位是确定公益性农技推广的职能,构建公益型推广模式,主要推广以下几类技术:政府重大发展战略的相关技术,以及对整个国家、地区产生总体性影响的技术;难以保密的公益性技术;一些经济效益不太明显但公益性明显的技术。2009年,农业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指出,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因地制宜、鼓励探索;坚持公益性定位,在人员编制、财政经费、服务条件等方面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在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上不断创新,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切实增强为农服务实效;强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职责,切实解决乡镇或区域性农技人员服务缺位和不到位等问题;与各地乡镇机构改革相衔接,统筹规划,综合建设,全面推进改革与建设工作。在政府主体建设过程中,还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理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摒弃利益部门化;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5]
同时,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要切实加大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支持发展供销合作事业,加强供销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活跃农村流通、完善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村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满足合作社实体建设的金融需求与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优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继续发挥专业技术协会在信息传播、技术培训、生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农民经纪人立法工作,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农业专业服务公司的发展,扶持农民创业。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
此外,还要认识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反过来又会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水平,同时促进农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
(三)市场建设
一要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加快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网络建设;建设以绿色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农村流通现代化中的作用,如商务部、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近期达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合作协议,该协议旨在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流通网络为载体,通过实施信息化改造,促进农村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加快农村流通现代化步伐。要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支持社有企业参与“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以及“农超对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工作,鼓励社有企业积极利用农村物 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开拓农村市场。
0. 前言
放射性核素是能够发出射线并释放出能量的元素,在19世纪被居里夫人首先发现。经过一百年的时间,现在放射性核素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化工、医疗、能源等多个领域,促进了社会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发展。但是,放射性元素在为人类服务同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也产生了一些危害,尤其是放射性物质对农业土壤的污染,已经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土壤是农业的基础,从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之后,放射性元素经由物质循环,也会进入到空气、河流,植物中,对生态系统的稳定、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危害。
1. 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源
在进行核试验时,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核元素释放到外部环境中,这些被释放出来的核元素便是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核电站或者核能武器发生意外事故而致使核能外泄,都会造成大范围的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并且这些放射性物质会长久存留在土壤中,很难治理。而且核子试爆和核化工所排放的废弃物中也会含有一些核物质,这也是农业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之一。铀是天然的放射性物质,是核燃料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多物质中都含有铀,并且含量很高,例如某些砂岩、水、煤、石油等物质,在开采、使用这些物质的时候,也会有部分铀流失到土壤中去,造成土壤放射性污染。此外,有些医疗放射性物质也有可能因为意外或者随着医院排放的废物而流入到土壤到中去;有些化肥中也含有放射性物质,如磷肥,因为其原料磷矿石就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质,这些化肥洒到农田里就会造成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
2. 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现状
(1)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导致了农业生态系统紊乱
土壤遭受放射性污染之后,放射性物质会随着生态循环进入到生物体内,随着放射性物质的积累增加,生物体会所受到的放射性辐射也会随之增加,这会造成生物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少量的放射性辐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在:生物物种发生突变,导致生态系统间的正常替生变化;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生变异,导致土壤的分解功能发生变化,还有土壤的肥沃程度也会下降;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也转移到农产品中去,造成农产品的放射性增强,引发食品安全危机;物质循环会使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流入到大气和河流中,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扩大。大量的放射性辐射会给生物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2)土壤放射性污染导致土壤中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发生变化
一个生物群落里,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有合作、共栖、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等形式,所以土壤中的各类生物的生存相互影响、彼此息息相关。不同种类的生物对于土壤的放射性污染适应能力不同,有些种类的生物在较低的放射性辐射之下就会发生变异甚至死亡,而有些生物种类可以在较高的放射性辐射下保持不变。而且,由于物种间相互影响,所以当土壤中的一些物种发生变化时,土壤中其他的物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引起生物群落的变化。此外,土壤中的生物种群也会发生变化,如种群内的性别比例发生变化、年龄组成发生变化等。
(3)土壤放射性污染物对人体造成了极大危害
土壤在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之后,人体受到的外部放射性辐射增加,而且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会随着呼吸、食物等进入到人体中,并在人体体内留存积累下来,使人体内的放射性辐射也增加。放射性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巨大,导致人体毛发脱落、贫血、白细胞减少、出现肿瘤甚至癌变等。
3. 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生物修复
由上文分析可知,农业土壤的放射性污染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并且农业土壤一旦受到放射性污染,这种污染就会长期存在,因为土壤自身对放射性物质的分解及其缓慢。所以,土壤放射性污染的治理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处理农业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时,也可以选择化学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成本高昂、设备技术要求高,所以适用性不强,但是处理放射性污染较严重的土壤时必须采用这种方式。对于一般的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都可以采用生物修复的方式。
(1)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指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内、阻挡部分放射性辐射以及阻碍放射性物质的传播。植物通过根系或者枝叶将土壤中的部分放射性物质吸收进植物体内,从而土壤中的放射性污染物就减少了,并且不同的植物,吸收放射性物质的能力不同,要选择植株较高的物种。植物密集的枝叶也可以阻挡放射性辐射并粘附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颗粒,所以要选择高复集性的植物种类。
最常用、效果最好的植物修复技术是在放射性物质被植物吸收或者萃取到其地上部位的时候就收割掉、并进行处理。此外,植物修复技术也包括植物蒸发技术和植物固化技术,前者是指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将放射性物质蒸发进入空气中,后者是指将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固定在制定位置,但是这两种技术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将放射性物质处理掉。
(2)微生物修复
有些种类的微生物可以吸收或吸附并分解放射性污染物,所以微生物修复也是处理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方法之一。微生物虽然很“微小”,但是它们单位质量下的表体面积很大,并且微生物的数量巨大,所以采用微生物修复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土壤的放射性污染问题。但是,微生物修复方法容易造成土壤变质从而使土壤遭受其他污染。
4. 结束语
农业是人类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土壤遭到放射性污染,对于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都会造成巨大危害。所以,我们要重视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分析、治理方法研究。在修复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农业土壤时,要综合考虑可操作性、经济成本、治理效果等因素,尽量采用操作简单、适用性强、成本低、治理效果较好的生物修复方法。但是,生物修复方法也存在有缺陷,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改正。
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至今仍未消除。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蔓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投资消费需求下降,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大幅减少。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逐年猛增。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50万,再加上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500万人,导致2011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1]。又据统计,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将突破700万人,较2011年增加50万人。可见,当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严峻的形势。尽管金融危机后形成了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但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猛增、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难以就业、国家“三支一扶”和“村官”等项目人数有限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面对一方面是大学生城市就业无门,形成人才“闲置”,另一方面农村物流人才匮乏,形成人才“洼地”的局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到企业就业或创业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破解农村物流服务人才“瓶颈”难题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双赢之举,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顺利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也已经证明,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的必要性
在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大学生城市就业太难的现实背景下,积极引导大学生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就业或创业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并且是很有必要的。它对于农业增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如果首选就业不行才考虑参加“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国家项目和投身军营,如果这样就业还是不成的话,受到观念、事业发展前景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的大学生就开始干脆选择待业。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减少,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许多企业发展前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远远不能满足每年几百上千万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而投身军营和参加“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国家项目的人数又是相当地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年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率并不高,待业率反而居高不下。相反,因为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不能提供完善和高效的农业物流服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因而引起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所以,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前景广阔。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引导高校毕业生去企业就业或创业,为全国约3.5万个乡镇、70余万个自然村[2]的农业生产提供农业物流服务,一方面可充分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多赢的战略选择。
(二)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现代农业物流是从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到进行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产品的流动,也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供应源至需求源的产品生命周期的计划、组织、控制与管理,是从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到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信息传递在内的一系列计划、组织、管理、控制的过程,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保值、增值[3]。所谓农业物流服务,是指所有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而提供的物流服务,包括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销售物流和农业生产物流提供的各项服务。应该说,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目的或者说现代农业物流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要通过降低农业产前、产中的生产资料的流动成本和产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而降低整个农业生产成本;二是要突破传统的流通领域无法实现价值增值的限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4]。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4.010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based on Logistic Model in Xinjiang
YIN Junjun,DING Yu,ZHAO Dajun
(School of Economy and Trade,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5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mand of cotton farmers,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Logistic model to analyse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in Xinjia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based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non-governmental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echnical training and extension servic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echnical guidance services. And with the expansion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education level increased, farmers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services enhancd significantly, but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s tended to decline. The service effectiveness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hannel was higher. At last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 supply, such as encouraging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provide agro-technical services, establishing cotton farmer service organizations, etc.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supply;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cotton farmers' demand; Xinjiang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服务面临着基层技术推广体系职能定位不清,基蛹际跬乒闾逑挡幌低常缺乏激励机制,技术推广人员能力严重偏低,技术推广方式难以适应农民对各种技术的需求等体制问题[1],同时还存在着服务机构的单一设置与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不相适应,服务经费的有限,服务质量、能力、手段的老化陈旧不能满足服务需求的动态化,供给内容的局限性与需求全程化趋势不相适应等现实问题[2]。农业技术服务供给的有效性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关注。
在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性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认为在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性方面,政府无法完全替代市场的作用,可以由政府和非盈利组织直接对农业提供服务,也可以由政府支持私人组织来间接提供市场需要的服务,从而提高农业服务效率[3-4]。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当引导和培育民间组织而非完全替代民间组织来提供农业技术服务[5],如棉农的广泛参与可以促使农业科技服务的提供者在咨询服务方面大大改善服务质量[6]。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服务供需匹配问题。由政府需求主导加棉农需求的综合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供给不足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主要问题[7],这种供需服务的不匹配表现在:乡镇基层推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且投入强度不高,需要构建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8],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合理,职能不匹配等方面[9];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服务使得农业科技人员与棉农和农业生产之间缺乏直接利益关系,农业科研向学术科研成果倾斜,对农业科技在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与经济收益性有所忽视[10];以及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矛盾,服务机构设置的单一性与服务需求的多样化矛盾,基层技术推广体系职能定位、体制、推广方式等对棉农的农业技术服务需求的低适应性等方面[11-12]。但也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棉农更倾向于选择政府部门的农业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政府部门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性不足是棉农需求意愿与供给性存在不匹配的主要原因[13-15]。虽然两种观点存在差异,但在农业技术服务建立与完善的关键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棉农消费需求方面,学界已经达成共识[16-18]。
另外,部分学者研究的视角集中在农业技术服务的影响因素方面。从已有的研究看,农户特征、土地规模、技术信息传递、农户主体地位等影响因素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存在一定影响[19-21]。此外,劳动力转移程度、家庭经营规模、农业技术信息来源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农业技术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22-23]。
上述文献虽已涉及农业技术服务供给有效性研究,但多为综合性理论分析,且以棉农需求为切入点,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方面还显得薄弱。一些研究表明,增产效果、指导作用和农民满意程度等对农业技术服务绩效具有一定影响[24-32]。因此,有必要对农业技术服务供给的有效性进行深入考察和评价。以棉农需求为研究主体,深入研究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问题,对于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选择新疆棉农为调查对象,选择相关变量,利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新疆现有的技术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信息传递渠道等因素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幅度,进而探索新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1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1 Logistic回归模型设定
设P为棉农对所接受农技服务满意的发生概率,取值范围为0~1,1-P为棉农对所接受农技服务不满意的概率,对P/1-p取自然对数得ln(P/1-p),即对P做Logit转换,记为Logit P,则Logit P的取值范围在-∞到+∞之间。以Logit P为因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
可得:
P=■
或者P=■
式中:α为常数项,表示自变量取值全为0时,比数的自然对数值,参数βi是Logistic回归系数,表示当其它自变量取值保持不变时,该自变量取值增加一个单位引起比数比(OR)自然对数值的变化量,因此:OR=lβi。
1.2 变量选取
农技服务供给方面主要考虑供给主体要素,按照起主导作用的程度划分为“政府性提供主体”与“非政府性提供主体”2种,其中政府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与基层技术服务站、村干部或村组集体,非政府部门包括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或合作社、大学和科研单位、农资企业或加工厂、亲朋好友与其他棉农等。农技服务的供给方式可以分为“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3种。按照供需双方互动程度,棉农对于农技服务的需求方面主要考虑户主禀赋和要素禀赋,户主禀赋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有无特殊经历(曾担任村干部、外出打工、司机、退伍军人、匠人、小店主、宗教人士等),要素禀赋主要为耕地面积。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渠道包括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具体变量的设定及赋值如表1所示。
1.3 数据来源
采用县乡逐级随机抽样,对新疆尉犁县(140户)、轮台县(159户)、库车县(134户)、阿瓦提县(120户)、温宿县(140户)、莎车县(167户)、巴楚县(147户)、麦盖提县(139户)、沙湾县(105户)、乌苏市(140户)、呼图壁县(131户)、玛纳斯县(107户)、昌吉市(97户)等13个县市44乡115村的1 726户棉农样本进行实地走访,并获得一手数据。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棉农对技术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于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Wald检验准确度也较低,因此主要分析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向和OR值。依据“一般”到“特殊”法则,采取Backward conditional方法逐步回归,表2中为自变量全部放入预测准确率最高的两个模型当中时得到的分析结果。根据H-L值,两个模型在5%的置信度下都不显著,所以,模型2得出的H-L检验的P值达到0.933。由表2可以看出,两个模型除了个别的变量被剔除外,剩余变量的符号方向一致。这里主要以模型1进行结果分析。
2.2 供o主体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
当技术需要及技术服务传播渠道保持不变时,棉农对政府性供给主体的满意度为非政府作为供给主体的0.932倍,这说明政府性农技服务的有效性较非政府组织显著不足。实地调查也发现,政府组织提供的农技服务对棉农而言确实是“供需失衡”的,缺乏针对性,与棉农技术需求的相背离。加之棉农所需的农技服务信息并不能够快速有效地反馈到上级主管的农技服务管理部门,使得政府无法真正提供棉农所需的农业技术服务,而是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向棉农提供农技服务,因此棉农对于政府性农技服务组织的满意度很低,需求意愿也不强烈。非政府机构如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有动力和积极性改变技术服务项目和技术提供方式,以棉农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依照棉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适应的技术,使得棉农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增大,棉农更加愿意使用非政府性的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技术服务。这与模型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2.3 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
依据模型分析结果,从技术服务的供给方式看,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都能够提高棉农的满意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接受技术推广和不接受技术推广的棉农,前者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329倍;接受技术培训的和不接受技术培训的棉农,前者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44倍;而接受技术指导和不接受指导的棉农,前者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081倍。由此,在棉农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和农机服务人员技术缺乏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棉农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政府性技术服务组织和非政府性的技术服务组织可以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技术指导。从技术服务有效性的角度考虑,也应该加大技术培训。
2.4 棉农接受农业技术服务意愿与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的关系
当技术供给和技术服务的传播渠道保持不变时,接受农业技术服务意愿越强的棉农,接受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趋于下降;反之,亦相反。
2.5 要素A赋与棉农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的关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棉农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意愿的主要因素还将是土地。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少于3.33 hm2的棉农与耕地面积在3.33~6.67 hm2之间的棉农的满意度相比,前者是后者的0.727倍,与耕地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棉农的满意度相比,前者是后者的0.701倍。这表明随着棉农的耕地面积的增加,棉农对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反而逐渐下降。
2.6 户主禀赋与棉农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的关系
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超过50岁的棉农(户主)对于技术服务的满意度是年龄小于50岁棉农(户主)的0.81倍。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生产效率趋于下降,对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趋于上升。教育程度为初中水平的棉农的满意度是小学(文盲)的0.769倍,初中以上水平棉农满意度是小学(文盲)的0.764倍。这表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棉农对于技术服务需求的意愿表现为增长,同时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也趋于下降。从户主的个人经历看,有过特殊经历的棉农对于农技服务满意度是没有特殊经历棉农的1.338倍,由于收入的多元化,这一人群对农业收入的依赖程度较低,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意愿有些不足,却对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逐渐升高。
2.7 传播渠道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
模型分析表明:组织传播渠道相比人际传播渠道,棉农通过前者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676倍;大众传播渠道相比于人际传播渠道,棉农通过前者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104倍。这说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渠道的服务有效性高于人际传播渠道。
3 讨 论
(1)政府应加大对非政府性的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产品供应商等非政府组织向棉农提供农技服务,因地制宜满足不同棉农对于技术服务的差异化需求。具体而言,政府在税收、贷款、人员培养等方面应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鼓励龙头企业能够在棉花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面的农技服务,向棉农提供短缺生产资金,鼓励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完善的棉花种植生产线。同时,农资产品供应商在基层设立售后点,建立完善的农资经营网,及时指导棉农的种植生产。
(2)针对不同类型的棉农提供差异化的农技服务。棉农的差异化体现在种植的规模、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经历等方面,他们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也会有差异,可以尝试创立多种模式的技术服务订单供棉农自主选择,并全程督导和指导棉农的生产经营过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向农技服务需求意愿强的棉农提供更多的农技服务项目,使农技服务机构与棉农之间达成良性互动,以有利于推广农技服务,获取棉农对服务的反馈信息,以使农技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逐渐匹配起来,提高农技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3)强化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主要方式的农业技术服务传播渠道。利用现有的基层组织资源,加大对农业技术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同时,也要将大众传播渠道扩大到书刊、电视和广播,以改善农技信息转播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让更多的棉农从中受益,以提高农技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4)农业技术服务的传播应在棉花生产的不同环节采取差异化的传播方式。由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更加能提高棉农对农技服务满意度,因此,在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渠道选择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受众倾向采用某些特定传播渠道效果更好。可以在产前环节,即棉花种植之前侧重于组织传播的方式,棉花种植的产中环节已有相当棉农接受技术并取得成功,这时应多选择人际传播渠道,这样可使棉农之间相互交流种植技术。而在棉花种植的产后环节,应多采用大众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刊物等在农业技术服务传播中的指导作用。
4 结 论
(1) 供给主体中非政府性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提供的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性明显高于政府性的农业服务组织。
(2)从供给方式上看,在棉农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和农机服务人员技术不够的情况下,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相比有效性最高。
(3)在要素禀赋中,耕地面积越大的棉农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越强,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性就越低。在户主禀赋中,棉农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就越强,相应地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就越低;随着年龄增长,棉农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趋于上升;有着特殊经历的棉农,他们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意愿比较低,而就较低需求意愿来说,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较高。
(4)在传播渠道方面,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渠道的服务有效性高于人际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黄季j,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2009 (1):4-11.
我国三大国民产业构成中,处于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经营者对服务业的掌控能力不足,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没有完全被打开,经营者、消费者对此种新型产业未能完全接受。鉴于服务行业潜在的经济价值,政府及经营者必须制定科学的市场经营战略,积极推动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服务行业的界定
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对于服务业的划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农业、工业已经形成了两大国民经济构成。因此,专家们将服务业界定为“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本质上是除了农、工、建筑等三个之外的产业部门。当前,将服务业界定到具体行业则包括:物流、旅游、交通、金融、教育等。
二、服务行业潜在的经济价值
从行业历程来看,服务业在我国国民产业里属于起步较晚的行业,其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的作用被农业、工业所“掩盖”。这直接导致国家长期注重于农、工两大产业的经营规划,对服务业缺少了足够的宏观管理措施,约束了服务行业经济收益水平的增长。新时期经济思想得到了积极转变,传统经济理论逐渐被先进的理论模式取代,服务行业本身具有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综合分析,服务行业潜在的经济价值表现:
1.创造财富。一项新兴产业的出现,必然促进了国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长,扩大了国家创造经济财富的渠道。服务行业是针对中高收入群体提供的服务,添加了更多服务模式以创造较大的收益。目前,服务行业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较小,若其经营范围与市场空间被完全打开,必将为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财富。如:伴随着服务业的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流通的服务产品日趋增多,其结果必然会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同时,服务业在创造国民财富的过程中也提供了更多的服务项目,从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行业创新。创新是社会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本土产业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发展需要,必须改变早期坚持的国民经济模式。服务业犹如市场上的“潜力股”,国家重视服务业发展等同于实现了市场行业的创新。以生产效率为例,过去农业生产的效率偏低、生产投入的时间较长,阻碍了国民产业的创新经营。而由于服务业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实际地为社会节约了劳动时间,这是创新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3.扩大消费。刺激消费是行业创造经济收益的最有效方法,扩大消费群体是增加企业经济收益的重要举措。服务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于消费的新兴产业,带动了一个新消费群体的形成。服务业在刺激新型消费方面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如:服务业既能加强生产与消费的联系,使产品顺利地经过流通到达消费领域;又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利用产品,指导和扩大消费,加速社会的再生产过程;还能传递信息,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了解,因此,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起连结作用和协调作用。
4.带动就业。“就业难”已经成为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显现。服务业经营范围广,业务门路多,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和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时期,我国金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仓储等主要服务业行业和旅游、文化、家政、动漫、环境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产业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加就业579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34.6%,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要力量。
三、宏观调控下的服务业经营
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国家应深刻认识到服务业潜在的经济价值,并根据国民产业运营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调控措施,推动服务行业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服务行业制定经营战略,必须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及指导,才能保障服务业长久地经营下去。
1.指导经营。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扩大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是推动国家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经济全球化刺激了中国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调整不仅为国家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服务业经营带来了许多的调整。考虑到抵制国内外市场潜在的风险,国家需全面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引导服务行业的科学化经营,综合防范国内外市场面临的风险隐患。如:服务企业经营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政府应加强新产业的管理指导,规范服务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2.协调经营。服务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客观反映,通过服务行业报告指数可以分析出某个时期的经济水平。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使得经济事业依旧处于改革摸索时期。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结构,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长,也决定着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时代变革的新经济环境,应深入分析服务行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协调服务业与其它两大产业的营运,避免了服务业经营期间产生的经济冲突,使企业经营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3.风险防范。企业是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其内部经营状况往往决定着整个市场的走向。表面上服务业具备了潜在的经济价值,许多有价值资源还没有被完全开发,为国民经济积累了丰厚的收益来源。同时,服务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隐患,如: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导致国内服务行业遭受外国企业的竞争,最终服务客户群体大量地流失。制定经营战略初期,必须详细地分析服务业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提前编制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减小市场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坚决抵制外来风险的破坏。
4.宏观调控。每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均有相应的经济决策,特别是在本国产业经济调整方面常会发生变动。面对经济改革背景,国家应通过经济决策以协调国家产业的稳定发展,及时地解决产业运营时出现的不正当竞争与市场风险。就中国而言,各地政府部门应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发挥出宏观调控职能,以国家经济决策为指导,带动一批新产业的创新经营,协调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益。此外,政府要指导经营者及时调整市场决策,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营运要求。
结论
以服务行业为首的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新形式,在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精神上的消费服务。深刻认识到服务业潜在的经济价值,国家要全面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指导企业制定切实可用的经营战略,维持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红.中国近代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国经济周刊,2010,20(12):22-23.
[2]沈斌.谈以服务业为首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J].商业文化·财金视点,2011,20(10):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