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6 09:52: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科技管理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企业的经济管理包括企业的内部审核、人力资源、生产等一系列相关管理活动,具体而言,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核。为了验证企业经济管理的成效,对经济管理进行评审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定期对包括经营目标系统、产品研究和开发系统、企业组织系统、产品生产经营系统、企业财政支持系统、经济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创新系统等在内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评审,以期实现对其实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企业能适宜、充分、有效地持续发展。
2.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评审。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组成了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代表一般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指定,并被授予相关的职责和权限,以确保经济管理体系得到完善的建立、实施以及保持。企业的相关管理层则通过制定实时的经济管理方案和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管理进行评审,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得到相应的建设。
3.企业的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改进。企业最主要的部分是生产过程,要实现现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就要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实施持续的改进。一方面,企业的采购活动一定要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物资的采购不仅要确保质量还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实行招标制度时一定要对招标企业在信用评价、经营状况、运输手段等方面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交货确认时要注意计量的准确性,维护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一定要有实施方案和预期目标,对生产过程中计划的变更和修改要慎重。’并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出现不科学的生产程序,不合格的产品等。
二、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1.提高应变能力,创新组织机制。传统的组织理论知识把组织结构看做一个刚性的东西,强调组织结构稳定,在这样的组织里,部门、层次间界限分明、信息沟通渠道单一、等级森严、部门间缺乏沟通、协作意识差、办事刻板。这样的组织是无法适应多变的环境的,更不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因此,现代组织理论已不再把组织结构仅仅看成是一个刚性的机构,而是要求他刚柔并俱,它不仅具备坚定地执行企业决策和领导层意图的刚,而且还应具备很好地协调与企业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关系,是一个学习能力的有机体,他要求企业领导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设计师,设计出能使企业适应灵活变化的敏感的组织管理体系,使企业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很显然,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强化了部门间的交流合作,集思广益,有利于知识技术的创新。当代组织结构的基本趋势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组织结构的柔性化。组织结构化的扁平化,是指管理层次论文的减少和管理幅度的扩大,信息沟通与决策的方式和效率均可得到改变,客观上促进了主观与下属的沟通与协商,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也得以增加,知识的交流、传播和创新有了组织保证。
2.提高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首先,知识的互相交汇、碰撞,不仅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新技术,而且还能缩短创新的周期,加快知识更新和新产品、新技术的更新速度。创立知识共享机制,目的就在于使企业员工共同分享他们可拥有的知识,以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因此,建立知识和技术资源的共享机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次,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要做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一是需要企业管理者改变竞争观念,由竞争转变为“竟合”,既竞争,又合作。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善于与竞争者合作、不善于与外界交流、不善于学习的企业是没有前途和发展的企业。加强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运用和创新,包括面向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的多层次互动、跨地区的协作。交流的内容除了知识创新和科学技术外,还应包括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第三,打破部门局限,强化协作意识,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传统的部门划分,容易造成“本位主义”,客观上阻碍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为此,应该模糊部门界限,推动部门之间的交流,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强化协作、树立整体意识。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从外部来看,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科技创新难度越来越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内部来看,人员素质和层次不断提升,员工需求趋于多样化,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企业管理层针对自身特点和具体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好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呈现的主要特点
1.体量小、机构精干。通常说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一般都具有高附加值,员工数量相对较少,体量一般都不大。而且,根源于体量小,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管理部门职能较为集中,管理层级较为简单,机构比较精干。
2.人员层次和素质相对较高。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大多从事高技术含量产品生产、高端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工作,对人员的学历、专业要求较高。近年来,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员工入门门槛基本上都定在硕士研究生,部分甚至招收博士研究生。这样,与一般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的人员层次和整体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这会产生利弊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员工知识层次高,工作效率和效果较好,也便于沟通;但是另外一方面,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知识层次高的员工其自我需求也较为高端和复杂,不仅仅关注薪酬水平。这会使员工的管理变得较为复杂。
3.劳动成果多为知识产权等无形产品。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从事的大多是高尖端技术或产品的开发等创新性劳动。这些劳动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专利、标准、论文、专著等无形的知识产权。这些知识产权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必须通过推广应用或者孵化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或者产品。这就为员工工作效果的评判和工作业绩的考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员工潜在就业机会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人员本身层次高,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和科研创新中的实践锻炼,能够迅速成长为领域内的骨干或者专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员工具有较多的选择机会,只要在单位稍有不顺心,或者在某些方面感觉到不满意,马上就跳槽到其他相关单位。通常来说,越是层次高、综合素质好的员工,在同行业内的竞争单位获得就业机会就越大。这会降低员工的忠诚度,为员工队伍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5.管理难度较大。正是根源于人员高素质、产品无形化、潜在就业机会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管理上的难度较大。既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营造好氛围,让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行事,又要以人为本,让员工感觉到心理上的舒适与放松,要努力寻求其中的平衡是个难度较大的事情。同时,还要建立好运行机制和工作环境,让员工既能充分感觉到公正公平,有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因此,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便变得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需要处理好的管理问题
正是因为具有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点,在经营管理和日常运行上,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便需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问题。
1.塑造符合实际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是组织内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对一个单位来说,塑造既符合实际又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能够很好地增强凝聚力,激发员工荣誉感和归宿感。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来说,首先要塑造创新文化。信息化时代,产品和技术日新月异,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内部营造创新文化,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包括科研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组织和制度创新等。其次是塑造团队文化。对高科技企业来说,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往往很难由一个人完成,需要组织协调一个庞大的团队共同努力。这就需要塑造团队文化,身处其中的员工都只是一个零件,只有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发挥作用,顺利完成任务。再者,需要塑造以人为本的文化。高科技企业员工普遍学历高、素质高,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要求,注重成就感,崇尚精神上的自由。这就需要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关心、尊重、理解员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挖掘潜能,让员工从心底里愿意为企业奋斗和付出。最后,要塑造特色文化。各个企业情况各异,要根据自身特点,经过实践的摸索、总结和凝练,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精神指南。
2.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和激励机制。相对于自身纵向比较,员工更加关注与其他员工的横向比较。最难以容忍的是能力不如自己的员工升职了,贡献不如自己的奖金比自己高。概括起来讲,也就是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对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影响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客观严格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一定要明确,考核指标尽可能量化,便于实际操作和保证客观性;参与评价考核对象的人员要来自不同层面和不同方面,避免考核的片面性;考核过程要透明,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考核结果尽可能公示,接受员工质询。其次,要建立一个与考核机制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不但要在精神层面给予肯定和表扬,还要在奖金分配、学习培训、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那些踏踏实实工作、业绩优异的优秀员工能够脱颖而出。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定的退出和惩罚机制,对于几次考核都排最后的员工,可以考虑辞退或者是降薪。总之,一定要建立合适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让身处其中的员工能体会到,努力工作总是会得到肯定,浑水摸鱼总是会受到惩罚,从而杜绝那种混日子、得过且过的现象。
3.营造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和实现自我发展的环境。通常来说,对于高科技企业员工来说,由于自身学历和知识层次较高,个人需求就不仅仅是金钱层面的,更加看重的是工作氛围和环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期。首先,应该建立宽松的创新环境。高科技企业产品和技术淘汰率特别高,更新换代特别快,因此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时,谁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因此,企业要建立相关制度,允许研发人员的尝试和失败,保护其创新积极性,为其水平和能力发挥提供一个宽松的平台。其次,应该建立平等和尊重的氛围。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员工之间地位的平等和彼此的互相尊重。在工作中,要允许下级发表意见,若彼此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探讨甚至争论,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准,而不是发号施令和强制执行。再者,需要针对员工特长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对高科技企业员工来说,可以预见的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比丰厚的薪酬更为吸引人。通常来说,高科技企业员工知识层次高,可选择的就业机会也多,因而忠诚度相对较差。只有对员工未来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让其充分体会到,只要在企业好好工作,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才能提升其忠诚度,使其安心工作。
4.选择合适的管理风格和运行模式。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来说,因为处于成才期,组织机构相对简单,人员规模较小,企业的管理风格对整个企业的运行具有较强影响。到底是选择创新开拓型,还是稳妥保守型,还是团结协作型,还是科学管理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来进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能够得到大多数员工认同的管理风格才是好的管理风格。对大多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来说,由于处于创业初期,未来的发展态势并不明朗,企业对员工的有形吸引力不高。因此应当采取以家庭协作型为主的管理风格,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家庭般的氛围、加强组织的无形吸引力上;同时,由于企业整体经验的缺乏,管理者应当鼓励员工采取灵活自主的开拓行为,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以探索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运行模式选择上,一是充分授权。高科技企业员工素质较高,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企业管理者要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和自主空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感觉到“这就是我的事”,从而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二是采用目标管理法。对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知识层次较高的员工,应采用员工自主的宽松的管理模式,即不需要过多地关注工作过程,而是交代工作目标和能够调动的资源,具体工作方法和过程由员工自行决定。这样员工更有兴趣去探索和创新工作方式,更加有利于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三是实行项目管理。无论是市场开拓,还是产品研发,项目管理制都是高科技企业较为合适的管理模式。根据不同任务组建不同的项目团队,选拔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担任项目管理者,充分整合和利用相关资源,发挥团队整体优势。实践证明,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比一般的松散组织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5.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防控体系。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大部分处于创业期,无论是面临的市场风险还是内部经营风险都较大,但本身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需要在内部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首先,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企业来说,制度是全体员工需要共同遵守的准则。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使一切行为都有章可循,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经营管理的干预和影响,大大降低随意性和领导意志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其次是建立内部监管机制。正是因为建立中小型企业在运行模式上采用充分授权,内部监管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这种严格的监管,可以减少经营过程中的“黑洞”,避免权力带来的腐败和低效。另外,加强内部监管的重要方法是建立畅通的沟通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了规范严谨的制度,强化了执行的监督力度,似乎内部控制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但是,如果没有通畅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内部监管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仍然不会乐观。由于信息不对称,内部监管实施的上下游环节的衔接之间有一定的壁垒,监管措施便无从严格实施。因此,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内部需要建立正式、通畅的沟通和信息反馈渠道,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效率。
三、小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是,这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员工队伍、管理架构、运行模式等方面与传统企业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作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管理者,需要正视这些特点,处理好上述管理问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管理运行效率,从而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茂臣.刍议民营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创新[J].甘肃农业,2005(1)
[2]郝字光,孙海涛.对民营中小企业管理问题的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5(3)
[3]高鑫.对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基本问题的探析[J].经营管理,2006(12)
我国的钢铁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也受到了产能过剩、负债高、成本大、利润低等困扰,且形式十分严峻,许多钢铁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钢铁行业中生存发展,就必须把握住当前形势下的发展机遇,就要从在市场中打价格战,低端产品过剩,造成亏损的是市场圈中跳出,积极提高产品的利润,建立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完成生产导向性的企业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为市场导向性的转变。而新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实施,就是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一、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所谓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就是钢铁企业要以客户价值为中心,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等管理手段来经营与客户的关系,以销售、营销、服务等一系列的进程来发展和维护客户的交互关系。由于钢铁企业的飞速发展,经营范围广泛,其客户数量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但是,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仅仅采用相同的办法对客户进行管理,那么,不仅增加了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还可能因此服务上无法提升,使得老客户流失。目前,我国的钢铁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上存在着以下问题:(1)客户管理制度较为落后,传统的客户管理大致是客户档案建立,分析客户资料,维护客户关系。但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客户管理,缺乏灵活性,较为死板,对所有客户都一视同仁。就会造成对客户管理的管控不到位,无法找出精准客户,使得客户关系维护混乱,出现无法留住老客户的现象。(2)钢铁企业的员工对客户的维护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客户,由于没有建立其完善的制度,以至于员工对客户关系的认知和意识都严重不足。无法借助营销的基础来发展和维护更多的客户。总得来说,就是对客户意思淡薄,并且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客户发展战略。这也是流失客户的原因之一。
二、新型客户关系管理对钢铁企业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形势下,客户资源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目前的市场竞争激烈,各类产品层出不穷,仅仅依靠产品质量是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下站住脚跟。如今已经是信息电子科技的时代,在我国的许多行业,例如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运输等均以采用客户信息管理。而我国的钢铁产业,由于受到了传统钢铁销售思想的束缚,多数时候均制定“以产定销”的计划。这样的销售计划是不符合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的。那么,是不是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就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呢?其实不然,许多钢铁企业还在实施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没有任何的针对性,在操作上、规范上、专业上仍旧存在许多不足,以至于没有激发出客户关系中巨大的能量所在。而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是采用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技术应用到钢铁企业中,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这样的客户管理形式,是适应当前钢铁企业现状的,采用新兴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来完成战略及直供客户为主要对象的渠道模式,可直接接触终端客户,优化原有的客户管理体系。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是需要与稳定的,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才能够专注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仅仅是按期交货,质量合格等服务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快速处理客户疑问、无缝对接客户需求等,以获得更多的优质客户。而客户的水平就是决定企业转型以及产品品质的关键点。只有在质量与服务双重满意的情况下,才可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以促进企业的转型与升级。
三、新型客户关系管理对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应用
1.建立有效的客户信息档案。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中也有建立客户信息档案,那么为什么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呢?那是因为传统的客户信息档案建立仅仅是客户的基本情况以及数据,没有其他更多的信息,这样将所有客户都统一建立方案,没有区分,就无法正确的分析客户资料,了解客户需求。而新型的客户信息建立,除了传统的信息外,还要记录客户的经营过程和变化,定期的评估客户资料,并为客户进行分类,实施优胜劣汰的制度,选出精准化客户。2.建立个性化客户回馈。首先要强化信息的分析和挖掘,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分类录入。钢铁企业对于客户要实施客户回访,通过信息收集、购买状况、售后服务等一体化服务,完善客户关系维护。对于首次合作的新客户,要切实了解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的需要制定出双方获利的产品销售计划。对待老客户,至少每一年都要进行回馈、走访,收集、整理老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快速给出对策,同时根据市场来拓展高效的产品市场,逐步实现精准化营销。同时,可以为老客户制定相对于的产品计划,可将高端的新产品以优惠价格予以老客户,一边介绍企业的动态,以促进双方的继续合作,稳固与客户的关系。3.打造卓越服务体系。在客户关系上,要放眼市场,树立大营销理念,并打造贯穿于售前、售中、售后的全程服务体系。建立各项服务窗口,实现技术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各生产制造部门、地区及海外公司同步服务,让客户能够透明的了解到钢铁企业的服务模式,推动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部门的优化,提高服务质量。CRM系统的实施,可实时提报用户需求、及时处理用户抱怨信息,,以优化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增强客户的忠诚度。不仅如此,CRM系统的应用,还能解决管理问题,通过加强内部培训,让全体员工意识到客户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有助于员工的执行力,以及增强服务的质量。4.完善营销组织机构。除了新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实施,还要完善营销组织机构。销售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分工合作,技术服务人员负责收集客户的信息,开展产品认证;销售人员要协调生产和销售,两者不可缺一。技术服务人员要及时掌握市场与产品的动态,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同时将了解到的情况快速的反馈到销售人员处,再由销售人员及时的跟进生产,拓展销售渠道,对接客户需求。因此,完善营销组织机构可促进客户销售的战略制定。
四、结语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钢铁企业想要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下生存和发展,就要正视自身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处在的情况,并结合市场环境、技术水平等因素,利用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最大程度的拓展新客户,维护老客户,推动形成客户需求导向的营销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重视客户关系,以提高客户服务,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恒波.钢铁企业实施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探讨与实践[J].河北冶金,2016(11):72-74.
[2]常雪琴,张道华.基于云计算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6:16-18.
[3]张晶波.基于CVE客户价值评价模型的客户关系管理[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6(04):24-25.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只有采取科学的经济管理才能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对人力资源、企业物资、生产资料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处理好市场、质量、品牌之间的关系,才能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
1.内部控制与审核
企业对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更多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为了对经济管理体系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就需要对企业的内部进行有效的控制及审核,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其内部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带头的作用。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经营情况、经营目标、产品的开发与研究等方面进行定期的评审,以肯定经济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的中应用。同时管理者还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出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相应的改革措施,使经济管理体系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2.经济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评审
企业管理者应将外部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内部的实际发展的情况进行结合分析,对管理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与调整,使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变得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化。通常,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都是由企业内部的最高领导者直接指定的,并授予一定的职责,以确保经济管理体系的合理、科学性,从而不断完善管理体系。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者应加强评审经济管理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发展方案与发展方向能始终保持一致,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产过程的改进与管理
对于企业而言,生产过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管理者要想使经济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化,就必须对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生产方面等方面加以重视,并进行相应的改革。在企业实际的采购过程中,必须要确保采购活动与管理制度相符,既要确保采购物资的质量,也要使企业实现最大化的利益。同时企业还要严格按照招标制度审核招标企业,尤其是对招标企业的经营状况及信用等方面重视。另外,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与科学的发展方案,在实际的生产中对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创新组织机制,提高企业的应用能力
在企业的实际发展中,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及不同的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制定出不同的组织机制。由于传统的组织机制理论对组织结构的稳定性过分的强调,虽然能很好地明确企业部门之间、层次之间的职责,但是容易造成信息来源单一、等级制度严格的现象,使各部门之间的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使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较强的部门间协调意识,并缺乏机体合理能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要对当前的组织机制进行相应的完善,不能将组织结构单纯的看成刚性的东西,理应做到刚柔并济。企业中各个部门不仅要严格执行领导的科学决策与管理思想,还要加强部门与部门间的协作性,通过加强交流,使各部门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领导者在企业中具有重要的带头作用,因此需要领导者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形势与外部市场的发展形势制定出一套科学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才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要求部门与部门之间必须要加强交流,提高企业信息的流动性。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形式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人员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企业整体创新,加强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在企业整体创新整体创新中,首先应该不断引进全新知识技术的应用,在最大程度上加速优化新产品、新技术的更新。不断建立与完善知识共享机制的目标在于:提供良好的平台让企业员工不断分享知识信息,促进企业的整体创新进程。因此,不断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是树立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不断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形成正确的竞争意义、风险意识、合作意识等, 不断加强与其它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时代,作为现代化企业应该不断加强与竞争者合作,拓展外界交流平台,加强与其它企业的学习,才能维持企业稳定、平衡的发展。目前,为了加强信息与知识的传播,全面应用各种创新机制,实现多层次、互动式、跨地区、跨行业的协作。加强知识创新、科学技术、工作以及学习方法的交流,不断实施学科知识的共享。之前的部门划分,大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因此,在建立创新经济体制中,需要打破部门界限,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加强工作上的交流,以落实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与制度
制度的创新属于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关键性工作,先进的企业实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营方式,可以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切实实施各阶段的经济目标。企业的制度执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到企业内部资源的组合,只有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创新机制,才能优化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符合市场变化的规律,从而构建其顺应时展的内部组织机构,有效实现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全新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激励体系的建立,推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等。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该不断更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济管理战略,不断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为了能在现代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各种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并相应扩大经济管理体系的涵盖面,使其涉及到企业的人力资源、内部生产等方面,并以市场经济为核心,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外部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效果进行改革与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对于不断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却处于不完善状态。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其财务尚不健全,更无法谈及利用财务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导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责,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即使有也是一人身兼数职,导致日常财务工作不规范,忽视了财务基础资料的积累,融资渠道受阻。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的取得、使用盲目性比较大,挪用、占用其创业基金,追求短期投机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二)筹资渠道不畅,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依赖于金融机构贷款,因其资产规模小、经营状况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其生产经营有着较大的影响,其金融需求具有小、散、频、急的特点,贷款困难是必然的。据统计,各类中小企业当中有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生存周期只有三年,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期,中小企业关闭率更高。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下行期,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好,效益下滑,销售回款困难,财务指标不佳,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不规范,真实性较差,银行识别企业信贷风险难度较大。小企业财务报表难以真实反映其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给银行把握客户真实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带来困难,不敢贸然放贷。
再次,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能力缺失,降低了得到银行信贷支持的可能。一是企业自身普遍缺乏合格的抵质押品,二是向外寻求担保困难,成本较高。再者,部分企业诚信意识不强,企业或企业主个人存在违约不良记录、编造虚假财务资料、提供伪造的纳税证明等行为,一方面降低了银行审核的通过率,另一方面也迫使银行客户经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调查核实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更加审慎的办理信贷业务,这必然延长贷款调查、审批、投放的时间,增加企业贷款的难度和成本。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其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做大做强,这就决定了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创新技术能否成功、技术前景如何、可替代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市场的认可度、竞争激烈程度等方面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预期利润很难达到。当前,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由创业者本人经营,他们是技术领域的人才,但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经验,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不能及时预测和处理风险。在筹资和投资的决策中,不考虑偿债能力、投资回报率和回收期,盲目融资、投资,一旦资金缺位,流动性不足,企业就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面临破产清算。
(三)持续发展能力弱,缺乏有效的财务战略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其创新性,现代社会技术进步飞速,技术创新周期缩短,竞争加剧。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财务战略,对企业的融资、投资没有中长期规划,营运资金决策与管理缺失,不考虑资本结构,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陷入财务危机。
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经历初创、成长、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与其发展经历的各个不同时期的特点相结合,确定不同阶段的财务管理制度重点。
在初创和成长阶段,企业规模较小,处于研发及其成果初步转化成生产力时期,企业产品市场未能打开,占有率低,产品规模成本尚未体现,企业主要涉及研发费用和日常开支的管理,需要不断追加投入,企业的财务状况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此时的财务管理工作重点应控制资金的用途,特别是国家和政府作为扶持其的启动资金,应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对资金的各项支出要作出统筹安排,与研究开发进度相配合,需有专人负责,保证研发资金的需求。这个阶段的企业可以不专门设立财务部门和雇佣会计人员,而是通过聘请社会中介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员负责企业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目前,很多专门为中小企业财务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迅速,解决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薄弱的问题。
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企业的产品已经打开市场,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扩大,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应设立企业自己的财务机构,配备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此时企业稳定的利润、平稳发展的现金流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企业应建立投融资决策方面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中长期财务规划,避免盲目扩张,应注重优化资本结构,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财务方面的保障。
(二)拓宽融资渠道并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中小企业融资难,根源在于缺信息、缺信用,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多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模式。比如地方政府、企业、银行三家共赢受益的助保贷业务,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筛选企业组成小微企业池,特别是由政府提供风险补偿资金、企业缴纳助保金组成助保金池作为风险缓释方式,通过助保金管理机构推荐和政府增信,企业只需提供部分担保即可获得全额贷款,降低了融资门槛。再比如建设银行总行与国家税务总局签署了银税互认、银税互动合作协议,推出的税易贷产品,以纳税信用享银行信用。企业应利用目前的良好环境,收集有用的信息,抓住机遇,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
企业生存的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愈发加剧,如何抵御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是决定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及时追踪市场环境的变化,提前预测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前制订有效的防范措施,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初创和成长阶段,需要控制防范融资风险。为了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优惠措施扶持其发展,企业的融资环境不断改善,融资渠道多样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结合自己的财务状况,充分评估资金需求,充分利用扶持资金及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不能盲目筹措资金,加大企业的财务负担;制定资金管理计划,保障研发进度,尽快使科技成果转换成生产力,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发展和成熟阶段,需要控制防范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多是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和企业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经营者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基本不具备财务管理能力。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财务风险的重点应转向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针对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风险控制。同时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的运营能力,保障资金流动性。这个阶段企业应对能力增强、经营风险下降,企业通过负债融资,利用财务杠杆利益,在具备一定信用管理能力得前提下,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应围绕主业开展,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做强核心业务,推进精益制造,不能盲目扩张,使企业的科技水平保持领先地位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
(三)制定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
正方:
如果把企业比作大象,绩效管理就是能使大象起舞的工具。近年来,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先后建立了绩效管理制度,但在管理实践中,和许多管理工具一样,企业绩效管理也面临着众多难题,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这种景象:企业花费大量精力,设计了若干绩效考核的制度与流程,然而在考核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从干部到员工的感觉都是 “茫、盲、忙”,绩效考核长期流于形式,工作的成效并没有得到多大改观,反而因为绩效考核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更有不少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的作用产生了怀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管理人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另一方面是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存在偏差,管理体系不健全或存在薄弱环节。
一、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很多管理者往往只注意到了绩效考核,而忽视了对绩效管理全过程的掌控。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匆匆过客”般的绩效考核:每当临近绩效考核的时间,人力资源部照例将一些固定的表格发给各个部门主任,各个部门主任则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填完表格,交回人力资源部。于是管理者们写上一些轻描淡写的考核事项,再填写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分数,这次考核工作就算万事大吉了。每个人又回到现实工作之中,至于那些考核事项、考核分数能发挥什么作用,没人再关心,也就不了了之。
绩效管理不只是针对过去做考核,重点要解决“如何能够实现目标?为何部分工作没做好?应该如何改善?如何做得更好?”等问题,强调管理者应该帮助下属分析工作中的不足,并进行绩效改善。因此,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必然造成“瞎子摸象”—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而忽视了诸如绩效辅导改进等其它更为重要的环节。事实上,单纯地为了评价团队和员工业绩而做绩效考核,管理者和下属就像是“审判者”和“被审判者”,使得双方更关注于绩效考核的分数,而缺少对工作绩效欠佳的分析与反思,甚至部分员工产生埋怨“考核就是扣钱”,绩效考核变成“烫手山芋”,费力不讨好,久而久之,当然大家都不愿意深入推进绩效考核工作,即使上级强制要求做,也是应付了事,绩效考核因此流于形式。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
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完整地认识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转变固有的思维观念,即从绩效考核转变为绩效管理,而且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通常,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绩效目标体系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组织中的成员并非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相反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组织成员的工作,如果一项工作领域没有目标,这项工作必然被忽视。
因此,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当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部门及岗位的分目标,各级管理者应该根据上级下达的团队工作任务和业绩目标,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认真分析目标任务特点,按照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与员工共同分解设定员工绩效指标、制定团队绩效计划,使每一位员工任务清晰,标准明确,认识统一。对于下属不清楚或不确定的目标和指标要及时用“5W法”进行辅导,即Who由谁做、 When在什么时候做、Where在哪里做、Why为什么做、What做什么,避免指标分解下达时产生误解或冲突。
(二)绩效标准体系
指标完成的好坏,需要一个确定的标准来衡量。一般情况下,符合SMART原则(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相关的、有时间限制的)的标准比较客观、合理、易于操作。例,“今年利润总额指标完成较好,则对营销部、财务部进行奖励” 的标准不易操作,如果将其改为“今年利润总额指标完成值每超过目标值10%,对营销部加2分,财务部加1分”后则更加量化,更容易操作。
在绩效指标与标准确定后,管理者应与员工签署绩效协议,并指导员工根据绩效协议明确任务目标,制定出合理的绩效计划。通过签订绩效协议可使团队与员工对各自任务目标、工作标准、职责作用和奖惩方式更加清晰明确,体现对员工任务有计划的事前管理,同时也是员工对管理者的一个正式承诺。
(三)绩效辅导体系
管理者应在团队和员工完成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团队与员工完成业绩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共同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员工完成业绩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促进与督导员工不断改善和提高业绩。在辅导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一是充分信任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具有自己的优点;二是善于激励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希望获得上级认可;三是合理使用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具有智慧与专长;四是懂得培养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具有可开发的潜力。管理者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提供的帮助才能不被曲解而富有成效。
(四)绩效考评体系
能否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业绩,直接决定着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是支持还是反对。管理者应根据员工绩效表现,客观全面地从员工业绩、能力、行为和态度等多个方面,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做出客观评价。根据考评指标的类别的不同,可以把考评方式分为以下两种:
1.考核。即“考量+核算”,是针对量化指标所采用的考评方法。
2.评议。即“评价+议论”,是对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所采用的考评方法。
目前,绩效考评的工具有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结果主导型和综合型4大类20多种,如目标管理法(MBO)、强制分布法、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岗位胜任特征指标法(PCI)、平衡计分卡(BSC)、日清日结法(OEC)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适用于不同的考评环境和对象。考评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与否,管理者在考评工作中应掌握各类工具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运用,发挥各自的功能。
不管采用哪种考评工具,管理者都要在平时做好员工的绩效记录。区别员工绩效的好坏,单凭主观感觉是不行的,需要有据可查的绩效信息,而只有经过平时细致的收集和记录,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为考评打分提供依据。
(五)绩效沟通体系
绩效沟通(面谈)是双方取得互信的过程,管理者要用恰当的反馈方式,让员工理解考评结果是怎么得出的,依据是什么,接下来才能深入探讨产生不良绩效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的问题。在沟通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以下基本技巧:多用开放式问题少用封闭式问题,让员工多说、自己多听;批评对事不对人、表扬对人不对事;采用“三明治”的谈话方式。
(六)结果运用体系
企业应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到人员配置、岗位变动、薪酬分配、培训开发、评优评先、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以健全绩效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根据绩效沟通环节双方达成的改进方向,制定绩效改进目标、个人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行动计划,从而进入下一轮的绩效管理循环。
参考文献
一、强化物资管理是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
随着煤矿的不断延伸开采,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物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是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物资前提,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径。
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各种物资的采购、验收、运输、供应、保管、发放、合理使用和综合利用的系统管理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在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煤炭企业生产所需物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采购及库存管理的控制环节也很多。由于煤炭企业生产对安全要求的特殊性,使物资供应责任重大,物资的质量性能等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物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与生产,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后备保障,只有物资管理到位,才能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加强物资各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是确保煤炭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
现代煤矿企业要实现规范与科学的物资管理,必须要有良好的物资管理流程,重点抓好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物资储备管理和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管理。企业物资管理应从计划、采购、验收、付款、供应、保管、输送等实施情况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设计,并形成管理体。这一管理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技术、劳动和运输等各方面的经营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物资供应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物资管理包括:物资计划、组织货源、验收入库、保管保养、材料消耗定额、物资储备定额、材料核批发放、跟踪检查、废旧物资回收等工作内容。将以上物资管理中的每项工作作为“节点”,从严控每个重要“节点”入手,对整个物资管理流程重新进行系统规划,通过对重要“节点”的管控,对各项工作的分析、检查以及及时考核,实现物资工作流程的闭环管理。目前,企业制定了物资管理各种制度,笔者认为在原有的物资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以下几方面的管理,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合理储备物资,加速资金周转
传统的物资管理格局是在卖方市场形势下形成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以保障生产、满足供应为中心内容。因此,供应部门以购入物资为工作主题,不考虑储备规模的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形成的今天,卖方市场已转化为买方市场,不改变这种传统的指导思想,势必造成储备规模的不断恶性膨胀,对企业效益造成不利影响。调整物资储备格局就是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的问题,克服造成企业库存上升,积压严重,资金占用较多的现象。一般来说,煤炭企业大多地处山区,运输条件差,下属煤矿布局分散,所以只有实行集团公司、下属矿两级储备才能保证供应。物资储备管理体制应本着集中资金、集中储备,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调度、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原则,实行以集团公司集中储备为主,厂处适当储备为辅的分级储备管理办法,相对减少储备,节省资金,做到资金统筹使用。并按组织货源的快慢、难易程度、需要量的大小、运输条件的不同等因素,确定进货周期和物资储备量,以加速物资周转,降低储备资金占用[1]。
物资储备的目的就是要使库存物资的数量在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最小化。在信息快捷、交通运输发达的今天,建立全新的物资储备理念,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制定合理的物资储备定额、推行零库存管理、调整库存结构、盘活存量资产等措施,降低物资储备成本,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建立合理的物资储备,关键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储备定额。大型煤炭企业所需物资品种规格较多,一般可达上万种,所以在核定储备定额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确定,可采用个别储备定额和类别储备定额相结合的方法。
个别储备定额是按物资的具体型号规格核定的,根据物资规格明细进行具体的库存量管理,如:煤矿生产使用的坑木、火药、雷管等消耗量大且容易掌握消耗规律的物资,可制定个别储备定额。类别储备定额是按物资大类核定的,以控制类别库存量为目的,如:工具类和杂品类等,这些类别中的物资品种繁多且杂,计量单位也不统一,可按照控制储备资金占用总额进行核定。
对货源充足、易购易运的部分二、三类物资采购,要广泛收集市场信息,灵活定价,按照煤矿需要计划,随用随采购,不储存,真正做到“库存在市场”、“储备在厂家”。对集团公司内部附属的第三产业单位生产的煤矿用部分产品,可由使用单位根据需用量直接提货,用多少提多少,月末统一结算。煤矿生产建设所用建筑材料,可以直接送货,送到现场或施工工地,不用入库和储备。要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逐步做到三个即时,也就是即时采购即时配送、即时分拨,实现零库存管理目标。
2、加强采购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物资的采购管理是企业耗用资金最多的一个环节,现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物资采购管理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加快改革和创新,已成为企业需要正视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要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物资计划管理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物资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材料成本的开始。科学合理编制物资供应计划,不仅有利于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物资供应。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而且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达到合理储备,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减少费用开支,提高经济效益。要根据生产需要和市场供求灵活掌握物资的采购和储存数量,科学合理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提高物资计划的预见性、准确性,避免物资供应不足影响生产或库存物资积压占用资金,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在计划制订之初,物资管理部门要组织人员对物资市场进行调研,深入了解物资行情,掌握第一手的价格资讯;煤矿生产部门则根据生产现状,掌握煤矿生产所需物资的使用情况和库存结构,估算所需物资的数量、种类,提报物资需求清单;财务部门则负责提供流动资金的详细信息,以资金净流量约束物资计划的规模。物资计划部门根据生产物资需求和各方提供的信息,编制科学、合理的物资计划。而且,计划制订之后,由物资部门担负计划落实及监督的任务,通过定期的物资供应例会等形式,对物资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物资计划管理不但是其他物资管理环节的重要前提,也是有效避免物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保证。
其次是规范物资采购流程。在物资采购管理中不但要加强物资采购订货渠道,还要规范物资采购审批权限,严把物资采购关。在物资采购中,积极对物资实行招标和比价采购,扩大物资采购招标比价范围,严格控制议价采购,“关系”采购。要货比三家,做好市场调查,确保材料质量优良,价格同比较低,增加物资采购的透明度。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优势,对常用的大宗物资采用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简单供应与需求的买卖关系,引入竞争机制,给供应商提供竞争平台,规范采购行为。对单一物资、小型设备和零星物资采用定向和比价采购,组织有关部门对供应商的物资报价进行分析、评审,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实行三级比价,评定选择合格、诚信的供应商。提倡生产厂商直供方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加强物资采购监督管理,组织有关部门对物资采购全过程进行监督,促进采购工作的合规性,预防采购过程中不廉洁行为,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最后是要严把物资质量验收关。物资质量性能关系着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强化质量管理,从严格物资到货验收制度入手,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下发的《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办法》,坚持按照仓库管理要求,认真填写物资质量验收报告单。对于已列入《执行安全标志管理的煤矿矿用产品目录》的物资,坚决做到没有安全标志证书的产品不采购。同时设立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物资采购质量)信息反馈报表、台帐及投诉电话,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和跟踪服务承诺制,对采购质量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调查、处理、提出处理报告,确保入库物资质量合格。做好库存物资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库存物资质量状况完好。认真落实物资装卸、配送过程中的文明操作,确保出库物资及时、准确、按质、按量配送至使用单位,保证供应的物资符合技术标准和规范,满足生产要求。
3、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人员素质
为适应现代科学化管理,应建立健全物资管理体系,对物资管理的各项制度不断进行修订,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及管理规范和作业流程,把物资管理工作纳入到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做到人人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物资采购制度》、《物资验收制度》、《物资质量检验制度》、《仓库保管员岗位责任制》等。强化各项制度的管理和落实,做到职责明确,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考核奖罚措施,确保管理到位,不留任何死角,以制度来保证安全生产,从而确保物资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顺利进行,达到提升物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要提高物资管理水平,还必须要有专业化管理队伍。物资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必须的业务知识外,还要拥有现化管理基础知识。要组织员工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熟悉物资的属性,了解掌握市场行情,培养和塑造高素质的物资管理员工,为加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人才保障。对物资管理人员开展各种业务培训,鼓励自学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适应现代科学化管理的需要。
总之,只有加强物资管理,保障供应,才能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只有加强物资管理,规范物资采购审批权限,扩大招标比价物资采购范围,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只有加强物资管理,全面掌握现有库存,充分利用库存,降低储备资金占用,才能避免超储积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要对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增加管理组织工作的有效性,勾勒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在运行模式和管理理念,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更强的经济管理手段。与此同时,还要对管理制度和策略进行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严格开展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和评审等活动,从观念上、实践上、体系上推进科学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本质分析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标志。经济管理一直是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销售等活动的基本指导。在经济管理的体系上,能够看到指导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理论基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理论中具有经济学、管理学交叉理论的内容,是对两种学科理论的有机结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清晰地展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关注的核心利益,是现代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所在。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具备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运用。从而在发挥企业优势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分配
(一)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职能安排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是企业的重要领导力量,他身负向企业员工宣传法律制度,以及企业规章要求的能力。与相关部门共同探讨制定企业发展的管理方针和经济策略,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评审,确保企业发展后续资源的稳定,制定有效的经济体系策划。除此之外,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保障企业经济管理方针与企业定位相一致,对企业实际发展以及经济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回应。在企业内部做好各个部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工作,在维持企业内部和谐稳定的同时,对企业的管理做出有效评审。最高管理者还要在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经济目标,其中要包括满足企业经济管理所需要的内容。经济目标的设定应当是有理有据的,还要与企业之前的发展定位相一致。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当以扩展客户群体,满足合作双方的基本要求为主要目标,确保企业顾客及合作方获得所需的利益。除此之外,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还要确保企业内在经济管理职责得到有效发挥,明确规定各个管理部门的权责范围。
(二)经济管理体系代表的设置和职能安排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设置一名经济管体系代表,并授予该体系明确的职权。确保经济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基本制度保障。该体系在向最高管理者表达需求,汇报业绩和完善办法时,要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确保在整个组织的工作,能够满足顾客和合作方的要求。
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科学因素
(一)企业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
如果企业管理缺乏主体意识,就会导致管理走向职责不明的境地,严重影响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限制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要坚持这一目标的指引,才能得到企业的有利保障。在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被赋予了更多的生产任务。除了要关注企业经济利益之外,其系统思想和发展意识也及其重要。我们要充分关注企业环境效益,关注一个企业的发展对整个行业的影,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重发展,防止企业、市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出现。当前,由于受到传统经营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忽略了企业内部各项工作间的联系,忽略了企业系统整体性关系,导致企业系统联系出现隔阂。特别是在企业管理部门上,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范围边界不清晰,甚至出现交叠的现象。还有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质内涵,导致管理体系成为一纸空文。阻碍了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组织的结构松散
当前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松散已经成为社会企业普遍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组织的结构较为单一
这是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导致的,很多企业还未能制定一个符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因此过度依赖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采取直线化的运作和管理方式。虽然也能满足一些基本的管理要求,在短期内没有出现较大的问题。但是,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人浮于事、机构设置重叠等现象。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出现部门职责范围不明确的情况。
2、造成领导层面的缺失
由于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结构,导致在人事安排上存在较多的不合理性。企业领导层是带领企业各个部门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工具。如果缺乏完善的领导层,就导致企业各项工作的实施缺乏目标性。各个部门无法全面掌握企业经济发展的状况,上级领导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也会开始放任经济管理。这对于现代企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3、企业系统、部门、个人之间的配合能力降低
企业各个系统、部门、个人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内部协调性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企业管理体系中对于职责的划分不明确,导致企业系统、部门、个人之间的联系减少,交融性降低。就必然会导致他们之间的配很能力降低。如果此时企业的管理组织松散,就会造成矛盾的增加,企业内部配合能力的降低,不利于企业凝聚最大的发展实力,不利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4、企业管理组织松散,导致企业市场适应能力降低
企业管理组织的松散,会分散企业发展的力量。表现在市场竞争上,就是企业适应能力的降低。在提升企业工作效率上较为迟缓,企业发展策略的执行力度降低,无法满足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时的要求。
5、财务管理上缺少动态性和一体性
财务管理缺少动态性和一体性,在企业财务预算和统计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在财务的管理上被动性较强。尤其是在一些私营企业当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他们往往因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长远财务计划的管理。常常会因为人员不足,忽略前期的财务预算,以及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财务预测和监督。还常常会忽略事后完善环节。为了有效增强企业能力,规避竞争风险,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开始采用联合或者兼并的形式。有相同发展计划,或者相同项目的企业,组建成一个综合的大中型企业集团,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增强企业在同行业当中的竞争力。这种形式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内部系统构成情况十分复杂,再加上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上的差异。都会导致集团面临严重的财务安全风险。
6、财务管理缺乏时代性和监控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企业正处于一个战略转型时期。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市场经济的影响,导致我国企业管理者存在管理理念上的缺陷。他们往往无法在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之前做出准确的预测,在转型期无法对企业发展方向做出精准定位。不会有效管理企业财务问题,对财务风险状况进行精准评估。除此之外,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控制度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首先是执行财务监督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而且肩负财务监督职责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再加上财务监督策略的落后,最终导致企业财务监控能力上的缺陷。
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科学化发展途径分析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撑,以下以国民经济为主,分析如何实现国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科学化发展途径:
(一)采取措施构件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董事会制度
首先,需要政府、国家的全力支持。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些经济管理战略性指导。帮助我国企业预测今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收集各个行业在每年中的收益变化。例如,可以引导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董事会制度。由董事会来代表国家最高利益,对大中型企业集团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在吸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政企分离的目标。
其次,在实施董事会制度时,要充分关注董事会的职权范围。首先,董事会对企业内部监督系统、项目决策系统、发展战略制定等具有绝对的决定权。董事会不执行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企业系统按照职权的形式。总经理是由董事会选举聘用的。对企业的日常安排具有管理权。总经理是对董事会直接负责的,只是具有管理权,以及小范围的决策权。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决策都是由企业董事会商讨决定。企业总经理要根据签订合同的内容,以及相关法律的限制,实现企业资产的增值完成税利等任务的指标,承担企业决策执行任务。这种方式是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进行分离的重要途径。其次,企业的董事会则要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负责。国家在赋予董事会职权时,要与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的合同关系。运用法律的权威,来维护国有企业的政企职责分离模式。保障国有企业管理走向规范化、系统化。
(二)采取有效错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商讨,决定聘用企业总经理,再引进一些现今的管理团队,由该团队来全权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企业的领导层都具有明确的职权规划,并运用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维护。国家要按照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分配。
其次,要将企业自身的生产资料按照承包或者租赁的方式,落实到企业每位员工的身上。从而使得企业的财产权利、管理实现透明化。企业员工的收入要与自身的职责和劳动成绩相结合。这种方式能够弱化企业内部员工、部门之间的矛盾,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
(三)采取有效措施制定责任会计制度并采取分权管理策略
首先,责任会计制度是当社会采取分权管理手段下的产物,是企业授予部门职责和权力的主要计算方式。它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每个企业有是一个完整的责任中心。从而建立一个以责任中心为核心的,以权责利统一为前提的内部控制体系。然后再运用有效信息加工手段,实现企业管理体系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其次,是横向企业组织结构的责任会计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依靠国有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的职权,将企业的经营权利权分化到企业的下属部门当中。企业要赋予其独立的利润控制等财政权利,让其独立负责自身的资源利用问题。在当前采用的企业横向组织结构模式当中,这种责任会计制度体现出了明显的职权优势。
最后,是要采取纵向的企业组织机构的责任会制度。这种制度在我国国有企业当中使用的十分广泛。它采取的由企业最高层独立掌握企业经济权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最高层在企业经济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决策制度,对企业的收入、支出等财务情况进行精确统计。在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每次的财务统计结果都要汇报到企业的上层领导机构。上级经过有效整合,对这些成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汇报给最高层的投资中心。
(四)采取有效措施创新企业的发展策略
首先,我国企业的最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时刻关注国家经济策略的变化,并深入调查企业发展现状,在解决企业内部风险的同时,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系相关代表,需要在企业高层的扶持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企业与政府、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我国企I需要寻求经济增长转变的有效方式。这需要企业充分了解自身基本利益构成,分析外在经济环境的变化,抓住发展的机遇。运用经济整体发展的趋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要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状况的经营目标、管理策略、研发系统,从而保障企业在同行中的竞争优势。
(五)增强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部的审核控制
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每个阶段的利益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这种调查要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可以设置在一个年度和开始和结束时。
其次,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对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式进行监测,如果监测的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要及时采取更正措施。尽可能降低企业发展中的安全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体制不断变革的条件下,我国企业收益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企业经济管理是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科学化发展途径是帮助企业管理中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当中问题较多,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当中,要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测量办法,创建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帮助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当前如何加强企业经济管理[J]. 陈东旭,周骥. 现代国企研究. 2016(20)
[2]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J]. 张政.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6(11)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戴士弘先生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6+2),其中的“6”是指:①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任务载体;④能力实训;⑤学生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其中的“2”是指:①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内容、外语内容)必须要注意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仅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②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必须要注意“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6+2”基本原则代表了先进职业教育观念,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中可操作、可展示、可核查的内容,解决了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本文以“旅游企业公共关系实务”课程为例展示“6+2”基本原则在课程整体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和地位:“旅游企业公共关系实务”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旅游企业管理的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了解、引导、促进社会公众的消费需求,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是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旅游企业公关实务作为组织塑造形象的艺术,乃是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
授课对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
前导课与后续课课程: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管理学、旅游服务礼仪,后续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二、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旅游企业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整体设计的核心,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旅游服务和管理岗位上所必需的公共关系意识和公关实践能力,使其成为促进旅游企业发展、合法经营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复合型人才。
能力目标具体如下:能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进行公关调查总体方案设计;能根据调查目的和项目,进行规范的公关调查问卷设计;能熟练运用抽样调查法,进行公关调查;能根据公关调查的需要,较好完成文献调查的任务;能根据公关访谈的需要,制定封闭式和开放式访谈文案;能依据公关调查的资料,撰写规范的公关调查报告;能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进行初步的营销公关策划;能根据营销公关策划的内容,制定具体实施的管理方案;能围绕企业公关的目标,进行公共关系广告的策划;能围绕营销公关策划的主题和公关模式,制定举行记者会、展销会等公关活动的方案;能基于企业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对其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能基于企业经营的问题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分析,制定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预警方案;能依据企业的营销公关的目标和措施,制定企业公关效果的评估方案;能撰写企业营销公关效果的评估报告。
2.知识目标
与能力目标相对应的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企业公共关系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具体如下:了解公共关系的要素、本质及其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公关工作在企业与社会公众关系中的角色定位;掌握公共关系意识的涵义及基本内容;了解情商的涵义与基本要求;了解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程序;了解公关调查的内容及其与市场调查的关系;掌握制定公关调查总体方案的基本要求;了解访谈调查法的涵义、分类与访谈的程序,掌握制定访谈提纲的基本要求;了解文献调查法的涵义、分类及操作程序,掌握文献调查提纲设计的要求;了解调查问卷内容的构成要素和问题形式;了解态度量表的形式及应用要求;掌握调查问卷设计的16要则及设计格式;掌握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配额抽样等方法的操作要点;掌握撰写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理解公共关系策划的涵义与价值;掌握公共关系策划的程序与内容;掌握公共关系策划的原则与方法;了解公共关系活动的类型、形式及其特点;了解举行记者会、展销会的程序、内容及过程管理工具的构成;了解公关广告的特点、类型及策划的原则与方法;掌握CIS的构成要素、设计要求及CS战略内容;掌握公共关系危机的处理原则与预案制定要求;了解PR的基本内容;掌握公关工作效果评估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3.素质目标
本课程的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公关意识、公关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为: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和崇尚公关职业道德的观念;塑造学生的公关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善于把握自己,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情商水平;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恪尽职守、乐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设计
1.行业背景
(1)旅行社、旅游景区及酒店的公关工作,侧重于公共关系的促销职能。
(2)河源市泰和源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鱼面,是以地方资源为依托的创新性旅游商品,发展前景看好,但销路不畅,企业愿意本课程以该产品的营销公关作为教学载体以对企业有所裨益寄以希望。
2.本课程内容设计概述
本课程以泰和源鱼面营销公关为载体,以公共关系工作程序为依据,围绕公共关系工作各阶段及其各环节的任务组织教学。即,在全真和仿真的营销公关工作过程中,对泰和源鱼面营销进行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评估,使学生在达到本课程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3.本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课程考核设计同样强调形成性考核,体现综合应用能力。
1.形成性考核(占60%):到课率考核,占15%;课堂教学参与程度考核,占10%;作业完成质量考核,占15%;实践能力考核,占20%。
2.终结性考核(占40%):课程结束时,学生上交一份《泰和源鱼面营销公关报告》作为终结性考核的依据。
五、结语
基于“6+2”基本原则的高职“旅游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的旅游企业公共关系项目为载体,以项目所包含的任务为驱动;在具体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教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开放交互性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企业公共关系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通知,对于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的企业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科研企业对科研资金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使科研资金的使用更加明晰、规范、专业,科研企业应该认清自身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费管理。本文从科研企业的概念、特征,政府类科研项目的概念,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企业的财务管理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科研企业概念以及政府类科研项目特点
科研企业即具有先进科研技术、能力,能对技术开发做专门研究的企业,它主要利用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与先进技术两大优势,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企业的运营生产相结合,使研究成果转化为内在竞争力,以此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与经济效益。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研企业主要依靠将自身科研成果转变为内在竞争力的方式来创造利润,进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并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而具体到本文的研究重点――政府类科研项目,是指为了实现国家的科研项目战略,推动国家的科技发展,政府展开主持、规划、实施、监督等一体化管理的科研项目,它具有投入规模较大、花费时间较长、合作机构复杂以及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因此,要想做好政府类科研项目并非易事。近年来科研企业在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暴露出的财务管理问题也层出不穷。
二、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缺乏重视
在科研企业内部,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具有很强的技术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能使企业具备很强的创造力,但是多数科研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片面重视技术领域的提高和创造发展,而对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制度建设与执行等方面不重视,导致企业内部出现重技术、轻管理的错误思想。另外,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由于受到“重技术,轻管理”的传统观念的限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过于注重对员工技术能力的要求,而忽略了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科研具有的重要支撑作用,往往偏向于激励技术人员的研究开发能力,而对于其不遵守财务管理的行为却不加以重视和批评。
2.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在科研项目申报阶段,科研企业需要上报相关项目预算材料,对项目投入所需资金等内容进行详细地阐述,但是在项目申报材料中普遍存在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与实际费用之间存在着较大偏差的问题。很多科研人员和项目负责人对财务预算工作不够重视,在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不征求财务部门的意见,而是根据以往经验自行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使得所上报的经费预算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支出需求。此外,部分科研人员为防止在申报过程中被上级部门削减经费,在编制预算时故意增大经费金额,使得所编制的经费预算失去科学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本难以有效执行。
3.财务管理制度不严谨
政府类科研项目财务管理较为严格,国家对其做了详细规定,即做到专款专用、专户管理,设立与之对应的内控制度,并对各类费用的具体使用有着严格限定,如科研经费支出只能用于研发设备、材料的购买或者是研究所需费用开支等。然而科研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对比较混乱: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管理人员意识相对比较薄弱,项目人员滥用资金等。如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很多科研企业发生科研费用和企业管理费用混用现象,将与科研项目不相关的差旅费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等等,与国家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规定相差甚远。因此,科研企业要想承担好政府类科研项目,做好科研工作,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政策和规定。
4.项目经费监管力度不足
在科研企业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中还存在着经费监管制度不完善问题,这种情况将会导致项目具体实施中的实际经费用途和报告中批准的预算并不相符。如在项目验收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为了保证结题验收报告的通过,其结题报告的实际填写情况往往与财务部分所列出的实际资金使用情况并不相符,在结题报告中出现将不符合预算支出的资金使用更改变为符合预算支出的调账情况。上述情况的出现,说明财务部门并没有严格审查结题验收报告中的经费支出和实际财务经费支出之间是否相符,缺少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全方位的资金监控管理以及对于项目结果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系统。在很多科研企业中,甚至还存在着财务部门对于已经结题的科研项目中所使用的经费情况不进行财务验收的情况。总的来说,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都是财务部门疏忽其监管功能和职责、对项目经费的监管力度不足造成的。
5.法律意识淡薄
科研企业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频频出现财务管理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为对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相关管理规范的法律认知不强,对涉及财务管理和开支项目的法律法规不熟悉,财务管理缺乏规范性和法律严谨性。
三、对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企业的财务管理建议
1.提高企业人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
要顺利推进科研项目,就要切实提高企业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制定科学的项目内控制度,对科研项目财务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二是项目负责人要通过各项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企业人员的财务管理认识,从而真正重视项目财务管理工作;三是企业内部要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能够有效贯彻财务管理制度要求的项目人员,根据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贡献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项目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强化成本意识,节约意识,控制项目经费的支出。
2.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程度
在政府类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时要以项目具体的研发任务以及目标为基础,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进行编制,提高所编制预算的质量,确保与项目实施的实际相吻合,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改善项目预算编制工作:首先,科学编制,统筹安排。在进行项目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需要以保证重点部分、统筹安排全局、量入为出为基本原则,对于项目中实施各环节的具体支出进行安排,务必做到科学合理。其次,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加强合作,科研人员虽然是项目实施的主体,但是其缺乏财务相关知识,而科研项目经费科目繁多,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完全依靠科研人员很难编制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财务人员虽然熟练掌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各项规定和编制方法,但是其缺乏科研知识,对于预算编制中所需要的专业数据难以掌控。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需要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加强合作,及时沟通,才能够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
3.制定有效的财务核算制度
目前,科研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大多数是财务管理制度不明晰导致,这种不良情况影响了科研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科研企业要根据国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修整财务类信息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严格执行预算制度及相关规定,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顺利运行。
4.加强经费支出的监管力度
首先,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支出进行严格审核,如项目批复文件、项目任务书以及项目预算方案等等,确保会计工作能够配合项目的实施和验收,实行从项目下达之后直到验收完成全过程的会计责任制度。其次,在项目经费的审批过程中,对于项目需采购的科研仪器等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包括审核项目批复书、购买合同等是否齐全,如果不符合规定则不予报销。再次,对于经费支出的内容进行审核,检查其是否符合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要求,要根据国家科研计划相关项目管理办法,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
5.加强法律意识培养
建议科研企业组织科技人员,尤其是负责项目申报和组织实施的项目负责人,以及财务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国家科技项目的有关管理规定,提高他们对国家科研管理项目相关法律条文的认知,为申报、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四、结语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办法,对科研企业正进行大力改革。科研企业也应牢牢抓住这一难得契机,提高思想认识,做好财务核算,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程度,制定有效的财务核算制度,培养遵法守纪意识,加强经费支出的监管力度,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变科研企业财务管理上的现存问题,从而提高政府投入资金的效益与回报,充分发挥科研企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98
“企业课程学习”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期间至关重要的实践学习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的有益探索。近些年,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企业课程学习”大部分都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即把学生送到相关的酒店去学习一段时间,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就业做好准备。因此加强对合作酒店的管理,成为“企业课程学习”的关键。
1“企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合作酒店存在的问题
1.1合作酒店缺乏针对性的管理
大部分同学是第一次进入五星级酒店,与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性格的同事相处,人际关系不像校园内同学之间那样单纯。95%的同学未满20岁,价值观念比较模糊,对星级酒店充满了美好憧憬,对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挫折缺乏思想准备,一旦在学习中遭受挫折,若酒店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关注大家情绪的波动,会导致同学们难以适应酒店的学习生活,丧失对酒店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1.2学习计划不明确,岗位安排不合理
经了解大部分酒店缺乏系统性的企业课程学习计划,没有把这种实践性的学习作为一种制度,也没有兑现轮岗计划,有些酒店从成本和管理角度出发,哪些部门缺人,就把学生分到哪里进行学习,很少会给学生提供轮岗机会,学生没有机会了解到酒店整体的运营状况。
1.3培训机会较少
学习初期,所有酒店均会对同学们进行一次5到7天的入职培训。进入岗位后一方面企业课程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导致酒店不愿意投入过多成本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偶尔有,也只是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同学们在校期间学过基本的对客服务技能,有一定的上手能力,主管们无心过多培养。由于酒店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的部门培训,导致部分同学在工作过程中表现业务不熟练,偶尔犯错误,客人投诉屡见不鲜。
1.4学习补贴过低,劳动强度过大
在随机的交流中,我们得知酒店给同学们的补贴普遍在1300左右,相当于正式员工的一半,而工作时间与正式员工一样,碰到旺季,加班现象频繁,有时甚至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却不给加班费,甚至部分酒店也不补加班小时,碰到法定节假日只允许正式员工休假,我们的学生仍需坚守岗位。这些都是引发同学们不满情绪的主要原因,学生在未去酒店之前几乎未经历过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一时感觉身心俱疲,难以承受。同时劳动付出与所得报酬不成比例,巨大落差引发了同学们的不公平感,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1.5酒店督导和员工对同学们的影响
酒店门槛进入度较低,对员工的学历和专业没有硬性要求,所以酒店的大部分员工不是“正规军”,学历层次也是多种多样。且部分领导,也是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其文化程度也不高。这部分群体对同学们的影响非常大。经调查,52%的学生反映酒店基层员工因为工资少、工作量大、社会地位较低等原因,导致他们情绪不稳,抱怨较多,工作主动性不够。这些不良的现象无形中影响着同学的一举一动;酒店部分督导也表现出学历不高、管理方式粗暴、不够关心体贴下属等,这些让我们这些自恃高学历的学生更不服气。
2具体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学习管理,提升学生的行业热情和信心
“顾客是上帝”是酒店的生存法则,但要贯彻这一宗旨,最终还是依靠直接为客人提供服务的一线员工。“先有满意的员工,后才有满意的客人”,这就需要酒店管理者树立“员工至上”的思想。企业课程学习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第一次踏入酒店,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因此酒店应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在酒店的一切事宜,切实的关心、爱护同学们,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角色转变;酒店在对同学们的管理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对于同学们工作上出现的失误,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切忌不可在公众场合批评指责、扣工资;对于同学们心理上的波动应给予耐心劝导,而不是讽刺挖苦。此外,酒店可以在同学们的生日当天为其送上祝福,在其生病时给予关心问候,在不忙的时候能组织大家一起开怀畅聊,在学习结束时为其办一个小型欢送会等。这些举措都会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酒店的关怀,与酒店建立起浓厚的感情,从而提高同学们对酒店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提高其毕业留任的可能性,成为酒店的储备人才。
2.2制定明_的学习计划,安排合理的学习岗位
在企业课程开设之前,学校应与酒店商讨并确定明确的学习计划,计划中要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酒店工作的任务较为繁杂,一线员工的工作量更重,常常超负荷劳动。但同学们刚刚进入酒店,对酒店工作还不是很熟悉,酒店应安排同学们跟在老员工后学习两周,再让大家独立上岗。否则,如果一开始就让大家独立操作只会让同学们对酒店工作产生惧怕的心理。因此酒店相关部门在安排同学们的学习内容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同学们的总体特点和在酒店学习的阶段进行合理定制。只有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学生才能在酒店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才会渐渐适应酒店工作,从而减少对工作的抱怨及不满,提高同学们毕业后行业内就业的可能性。
除了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外,还应丰富学习内容。学生长期在一个岗位上进行重复操作,会产生厌倦感,也不利于学生全方位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酒店应在学习期间尽可能为同学们提供不同部门轮岗学习的机会,便于同学们对酒店各个部门的操作流程和运营情况的了解,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全面培养。
2.3加强培训,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
同学们虽然还不是正式员工,但在酒店承担着和正式员工一样的工作,酒店产品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步进行的特点,这意味着员工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酒店产品的质量和声誉;从学生学习安排的角度来说,企业课程学习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需要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岗位的实践中,但由于同学们经验尚浅,需要酒店提供各种培训来提高专业技能。因此无论从酒店还是学生利益考虑,酒店都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
首先,在同学们刚进入酒店时,应安排入职培训,向同学们介绍酒店的发展历程、酒店文化、酒店经营理念,增强大家对酒店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将自己看作酒店一份子,尽快融入酒店环境。
其次,待具体岗位分配之后还应根据不同的岗位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使同学们尽快熟悉并掌握岗位所需技能,除了统一安排的培训外,部门还可安排技能娴熟的老员工带着同学们工作一段时间,通过以老带新,使同学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部门工作节奏,尽量避免工作中走弯路、效率低下的现象。
最后,除了这些服务技能的培训外,笔者认为服务意识的培训也要贯穿始终。酒店可以组织基层督导向同学们传授酒店基层管理理念和对客服务意识,强调服务意识必须存在于酒店每个人的思想认识中,只有所有人提高了对服务的认识,增强了服务的意识,才能提升服务的技能。
酒店所处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不断升级,而竞争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加上顾客需求日新月异,所以培训已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酒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手段,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为员工晋升创造条件,为职业理想打下基础。因此,酒店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对同学们进行全面的培训,达到企业课程学习的真正目标。
2.4制定合理的劳动强度和补贴制度
酒店基层员工工作任务本身就比较重,旺季更是超负荷劳动,但酒店相关部门管理者对学生工作量的安排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正式员工,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阶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合理安排,
此外,大部分酒店协助院校开展企业课程学习的首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所以支付给学生过高补贴的可能性不大。从第三章的分析可知,学生对酒店给予的补贴满意度极低,补贴问题也是酒店和同学们矛盾激化的关键问题。虽说赚钱不是同学们来酒店学习的主要目的,但是不能忽视金钱作为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要素,不满足必然会引起不满。因此,要想提升同学们对酒店的满意度,酒店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同学们的补贴及其他福利制度,适当提高实习补贴和奖金,另外,酒店还应支付学生加班费、酒水服务费,过年过节的福利也应等同于正式员工,还要为学生购买相关保险。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酒店还可考虑给予适当奖励,调动其他同学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大家为酒店做出更多的贡献。
2.5关心基层正式员工,提升督导管理水平
酒店属于服务性行业,中国传统的观念导致普通大众对从事服务人员的粗暴无礼比比皆是,酒店行业服务人员社会地位极低,加上酒店基层薪资水平普遍偏低,工作强度还大,这些都导致酒店一线员工抱怨颇多,工作过程中懒散不积极。同时酒店基层领导大多文化程度也不高,他们不够关心体贴下属,不懂得尊重下属,随意辱骂使唤下属,滥施处分以惩罚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这些不良的现象无形中影响着同学的言行,使其失去在酒店工作的信心。
“一流的管理者不用指挥,下属都拼命干;二流的管理者自己指挥,下属拼命干;三流的管理者自己带头干,下属跟着干;四流的管理者自己拼命干,下属不干;五流的管理者,不知道怎么干”。所以说督导的管理能力,决定了整个部门的绩效,酒店应挑选专业技能过硬、善于沟通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担任督导一职。学生在学习期间与基层员工和各部门督导接触最多,希望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向学生们传递笑容、阳光、敬业等正能量。
3结束语
酒店是企业课程学习的主体,也是开展企业课程学习的基地。酒店强化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减少与学生的矛盾,弱化c高校的冲突,对于企业课程学习管理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齐炜.基于高位就业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145149.
[2]徐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下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质量探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
[3]高振杰.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效果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8.
由于传统人才流动机制的体制性制约,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区域人才培养机制远未成熟,科技人才流动的促进政策也严重缺乏,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匮乏、人才补给不足状况,后发达地区的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其发展瓶颈。
(2)管理创新型人才匮乏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多是由科技人员创办的,或是科研院所分化转制而成,企业管理者多具较高科技水平。但由于体制局限或技术偏好,其思维模式普遍缺乏冒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而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在这些企业的推广中相对落后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受到管理者的技术自信及管理技术缺失,基本上尚未建立起与科技型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事后管理为主、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及资源配置优化理念的管理制度,显然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4)有效的激励机制匮乏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维持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是发展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特点决定了其人力资源构成中以富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为主,他们更需要肯定和激励,否则就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长期忽略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造成的战略短视和人力资源
激励机制缺失是目前技术创新人才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二、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策
1.改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环境
(1)树立“战略支持创新、创新促进战略”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应服务于战略需要,为战略目标提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灵魂是创新,因此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树立“战略支持创新、创新促进战略”理念,以战略为指针,处理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及其它管理职能间关系。在包括技术开发、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活动中,处在核心地位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故必须以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为基础。
(2)明确“人才价值衡量、人本管理中心”核心
公司战略决定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型企业的战略价值核心是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的能力和速度,因此“人才价值衡量,人本管理中心”是企业创新的基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从人才价值衡量为管理基础,体现了鲜明的“人本”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为资本”、“人为创新之本”。
(3)加强人才能动管理、提高人才资源战略地位
企业的战略资源有很多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最具有价值、最有能动意义的莫过于人才资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调动人才积极性和能动性,强调全员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提升等均从发挥人才的能动效应,将人才提高到科技型企业的关键战略资源地位。
(4)营造“员工价值实现,组织价值认同”环境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从个人与组织匹配的角度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在对员工能力、行为特征和绩效进行相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从而能激发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将织价值建立在对员工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营造员工价值实现和组织价值认同环境来实现双赢。
2.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保障”基础平台
(1)组织保障平台:团队管理,强调柔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最能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和起到人才激励作用的管理模式是团队式管理,团队式管理一方面强调团队自我管理、成员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又通过目标管理和流程管理相结合使组织具有较好的柔性,符合科技型企业中的战略要求。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创业到发展,其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经常处于动态 “平衡”中,成员高流动使组织知识管理难度加大,人才是知识的最大载体,在组织设计层面营造互信、协作、共享的氛围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队伍的稳定性及成果研发效率和成果的产品化与商品化速度。
(2)专业保障平台:战略管理、强调文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到战略高度,通过营造自由、创新的创业氛围和组织文化,人力资源部门必须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进行专业化管理,在人才规范、配置、开发、评价、激励中充分促进及实现人才资源的核心价值地位。
专业保障平台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本身要提到战略高度,让其充分参与到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等战略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其更好了解组织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特征,其次可以更好把握战略性人力资源的激励,第三是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包含技术和战略能力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操等方面的能力,便于从组织战略高度提供专业保障。
(3)制度保障平台:规划管理,强调效率
科技型中小企业规范管理不足,是现存的根本问题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所有问题之源,如何将柔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组织文化管理中非规范因素加以制度化,通过规划管理提升运作效率是企业永恒的管理话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涉及到所有部门和所有员工的庞大系统,要保证本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制度保障平台;要协调部门利益和组织整体利益,保证战略实施和战略价值,也需要制度保障平台;要保持人力资源管理连续性、一致性、公信力及权威性,同样需要制度保障平台。制度平台包括全员参与制度、人才考评制度、职务说明规范、员工行为手册、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
3.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模块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评估组织的人力资源现状,在掌握和分析大量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科学合理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强调战略导向,强调其前瞻性。
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不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立足于企业战略,着眼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企业发展各个阶段的需求,制定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规划。这就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方面,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时,在探讨企业发展的重大策略时,应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参与,方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能了解企业战略的内涵,也有利于他们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源规划;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要充分了解各个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听取各个部门的意见。
(2)战略人力资源配置模块
战略人力资源配置模块包括招聘和选拔,优化调整两个内容。在招聘和选拔方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战略导向,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招聘标准和程序。这就也要求在招聘和选拔中,除了要关注应聘者与职位的匹配性,更要关注应聘者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组织匹配性,如价值观的相符,具有创新精神和积极进取心,能与企业共同发展等。
在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方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配置的目的是要建立促进创新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企业要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来配置所需的人力资源,根据定员标准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引进满足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求对现有人员进行职位调整和职位优化,实现人尽其才,通过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3)战略人力资源开发
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是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培养,从素质和质量上保证满足公司战略的需要。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建立和健全支持创新的科学培训体系。建立支持创新的科学培训体系,应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确保能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所需各种类型人才;应从培训制度体系、培训内容体系、培训保障体系等方面体现企业层面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从全员参与、自觉学习等个体层面体现员工对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视。另外,培训项目的选择是多形式多样化的,企业可以把学历教育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把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和拓展学习结合起来,把团队学习和个人学习结合起来,在企业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员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
与其他性质企业不同,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着眼的不仅是眼前的绩效,更有对员工创新能力的评价。因此,传统的评价指标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评价中,不能体现其对员工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开发出符合其自己发展需要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指标,在考核员工的绩效表现同时,对员工的创新能力进行考察,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5)战略人力资源激励
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基础是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其方向是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建立并完善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通过激励机制的作用,推动员工创新能力的发挥,进而推动企业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 海外高层次人才 管理机制问题 优化途径
我国近几年大量引进了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业、创新,在国家高速发展的今天,各企业也抓住了用人的机遇,利用国家的政策,大量引进海外人才,为企业创新发展充实人才,为企业走国际化道路寻找领航人。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来华,也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水土不服、难以发挥作用、人才流失等等。因此,如何引进更合适的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留住人才是企业更关心的问题,建立科学的适合他们的管理机制,成为了海外高端人才管理的关键问题。
一、国有企业海外高层次人才管理现状及挑战
1.“猎才”难度大
顶尖人才全职引进阻力大。尤其是海外知名高校的教授学者,在海外高校和相关机构身兼多职,具有稳定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使其放弃高校教授而全职来华工作,阻力大,风险高。
人才信息不对称,“猎才”难度大。尤尤其是国际知名企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仅通过网络搜索、招聘信息等常规途径,大部分消息石沉大海,难以达成有效沟通。另外,获得的海外人才层次参差不齐,仅通过简历信息和初步沟通难以定夺其水平和层次。
2.“用才”阻力多
如何快速高效发挥海外高层次专家的作用还需探讨。已引进专家在相关学科领域具备很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尤其是对于该领域前瞻性、基础性的理论研究颇有见地。但其在各项科研、生产项目以及学科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和体现。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海外高层次专家的领军和桥梁作用,成为落实好海外高层次专家工作的重要部分。
海外专家如何更好地适应国内科研环境尚需关注。海外高层次专家具有学术层次高、海外工作时间长等特点,他们长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既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同时也适应了国外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因此在国内的科研环境中开展科技工作,会存在文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不适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外高层次专家又好又快的发挥作用。
3.“留才”举措难
由于海外高层次专家回国工作后,对国内的科研环境、工作环境、科技管理运行模式不熟悉,往往难以发挥其作用,也难以激发专家的创新能力,部分海外专家所在企业存在海外专家人才流失的现象。
二、国有企业海外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问题分析
1.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同
(1)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观念不强。据调查研究,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注重人力资源规划,尤其是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以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模式为例,跨国企业大多数采取服务交付模式,即由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人力资源业务伙伴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心组成的三角支点式的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人力资源业务伙伴是由各业务单元人员担任,协助做好各单元的人力资源战略性规划工作;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提供部分外包业务在内的日常人力资源业务处理、员工服务中心等。如员工关系、薪酬管理、社保缴纳等;专家中心即内部或者外部的解决人力资源各项问题的组织。然而,根据调研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国内企业对于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视程度不高,日常的重点工作主要在于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发放、保险缴纳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对于企业总体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和人员岗位配置,缺乏科学的方法。
图1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模式
(2)引才需求不够明确。对于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每个阶段都要进行详细的人力资源需求及供给的计算、分析和预测工作,从而针对预测结果提供相应的招聘岗位。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近年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大,数量多,但对于各企业的引才需求的规划和计算较少,企业对于各高层次人才的岗位供给及需求缺少科学量化的需求分析、预测,需求方向较为宽泛和模糊,针对性不够强,因而有可能会不利于专家上岗后的工作开展,这也是与海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差距之一。
2.岗位职责不够明晰,组织保障措施配套不到位
在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岗位调研时了解到,来华或回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岗位分类为三类:专家类岗位,主要以技术首席、高级专家、高级科学顾问等岗位为主;中层干部类岗位,主要以部门正副职、二级单位正副职等岗位为主;领导管理岗位,主要以单位总工程师、单位负责人等岗位为主。在这三类岗位中,许多回国的科研技术人才都以第一类岗位就职为主,只有少部分专家有第二类岗位,第三类岗位主要以创业型人才为主。此外,岗位职责大多比较宽泛,缺少细化、标准化、明确的岗位职责,并且对于第一类岗位,有可能存在权责利不匹配,团队配备、组织保障措施不到位的问题,从而导致海外专家无法灵活调配人力资源,进而影响海外专家作用的发挥。
3.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培训意识不足
因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学术造诣、社会地位、先进理念等各方面都处于国际前沿,来华后主要作为企业各类技术培训的老师,因此许多企业会认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不需要培训。然而,也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成为了导致“水土不服”、不适应国内科研环境、人才流失等各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之一。
4.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海外高层次人才机制尚在探索阶段,国内的多数企业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尚未健全。据了解,目前国家层面设立了如政府友谊奖等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各类奖项,但从企业层面,较少有企业为海外人才设立相应的激励政策,不利于激发海外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性,也容易造成海外人才流失等现象的出现。
5.绩效考核管理更强调短期效益
由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大量引进,企业对于海外人才给予的期望都很高,都希望海外人才能尽早地为企业出成果、出效益,这样也容易造成企业在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考核方面偏重短期效益、短期成果,忽视了海外人才回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对于基础、前瞻型科研人才,更应该注重他们长远期科技创新能力的挖掘和长期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