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6 10:28: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篇1

2生态美学与旅游业的内在关联

旅游资源区别于其它资源的主要特征就是美学特征,而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们旅游,就是为了追求美、追求文化。生态美学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美学与生态学结合的产物,其着眼于生命体之间,乃至生命体与非生命体间的和谐之美,强调自然与人交互感应、“天人合一”的平等和谐相处,是一种具有整体性、互惠性且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美学。生态美学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首先生态美学的理论内涵与旅游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周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其次生态美学的核心理念是营造审美的生存状态,而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旅游者要对旅游活动中的一切审美对象都必须保持“亲和”的非功利的审美心态,欣赏而不据为己有,享受而不造成伤害,这又与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亲和”万物是一致;此外旅游业的“求美”、“审美”核心文化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紧密依靠生态学和美学的支持,因此融合了生态学和美学思想的生态美学可以并且理应成为当代旅游活动开展以及旅游文化研究的新尺度和新方法,生态美学观亦将是适合旅游业发展实际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我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无论是搞文化性的旅游项目,还是生态性的旅游项目、度假性的旅游项目等,首先都存在一个文化内涵的问题。因此,要探索兼具生态美学内蕴与地域特色的陕西旅游文化内涵,一方面要树立起“以生命为根本”的生态旅游伦理意识、“天人合一”的生态旅游审美观、自然美为审美最高准则的审美观、“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生态旅游开发意识以及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旅游观念等;另一方面开展自然生态对地域特色旅游文化的形成之因考,如,颇具我省地域特色的陕南秦巴山地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关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陕北黄土人文旅游资源,延安、照金红色革命历史旅游资源等等诸多实例考察分析,从而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和景点景区档次,推出并打响品牌,增强旅游竞争力与可持续性发展。

篇2

1.旅游资源的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天气与气候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

(2)人文旅游景观

建筑与设施、遗址遗迹等。

2.旅游资源的特性

(1) 差异性

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人文旅游景观具有可创造性、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2) 共性

多样性、非凡性。

3.旅游资源的意义

自然旅游资源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教育性的意义。

二、我国的旅游资源

1.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1)复杂多样的自然h境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类型齐全,气候复杂多样,多名山大川,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2)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和著名的古代建筑物,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2.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1)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

①名山――地文景观: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黄山等。

②水景――水域风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杭州西湖、苏州无锡太湖、台湾日月潭等。

(2)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最为重要

①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苏州园林建筑、敦煌壁画等。

②风土民情:汉族的春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③其他人文旅游资源:著名的现代工程建筑,各具特色的小镇风光,丰富多彩的地方土特产、工艺品,神奇的中医和养生之道,名扬世界的菜肴,等等。

3.我国的世界遗产

我国于1985年加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到2013年,已经有45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位。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

(1)旅游资源价值的表现

①美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一般都具有美学上的观赏性,这是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HJ2.7mm〗原因。

②科学价值

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都具有某种典型性。风景名山对研究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云雾的成因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具有重要价值。

④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⑤康体娱乐价值

利用旅游资源能满足旅游者康体娱乐的需要。

(2) 旅游资源价值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①资源的质量决定旅游开发的功能

美学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具有观光旅游的功能。

文化和科学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具有文化、科学考察功能。

如果某一旅游资源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旅游功能,就能吸引多个旅游者群体,宜进行多种旅游活动,其游览价值相对较大。

②资源集群状况影响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有些旅游资源虽然有一定的质量,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只是孤立的景点,而无法与其他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这样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不大。

③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影响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有些旅游资源尽管有较高的美学或历史文化价值,但如果在同一地域有特征相似而更具价值的资源,其游览价值便会大大降低。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资源价值、地理位置与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1) 资源价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质量,还与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有关。

资源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大,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2)地理位置及交通

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交通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

(3)客源市场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其最有吸引半径内的旅游消费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的价值小。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客源市场的距离。旅游者出游受经济距离的影响,旅游地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需求越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越高,出游的经济距离越长。

(4)基础设施

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当地现有的接待能力,也要修建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

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可用容人量度量。容人量是指在满足游人游览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区旅游单位面积所容纳的人数。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四、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

(1)形象美

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不同的形象美感。

(2)色彩美

以色彩的冷暖等以及它们的对比协调组合关系表现出来的美感。

(3)动态美

自然景观中的动态美,由波涛、飞瀑、溪泉及云雾飘动等引起。

(4)朦胧美

自然景观透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使欣赏者获得审美享受。

2.人工美

人工美是指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如古典园林美、古建筑和古遗迹美、民俗风情美、书画艺术美、雕塑艺术美等。

五、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赏位置

(1)距离

高大的山峰适合远眺、俯瞰。地貌酷似造型适合在特定的观赏位置欣赏。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适合置身其中近距离观看。瀑布适合在适当距离仰观。

(2)角度和动态

江河湖海适合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览远望。较小的湖沼和池塘适合在低临水面的亭、榭、廊中欣赏。山水有机组合景观适合乘船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1)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季;我国南方一些千米以上的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色丰富并富有变化,同时兼收避暑之利);北国风光――冬季。

(2)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及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自然景观

泰山观日出――清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

(3)特定时间出现的自然景观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观大潮;青海湖特定时间出现候鸟――5月;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我国自然风景区特色之一。

4.以情观景

综合感受;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一、旅游规划

1.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定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2.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1)分析该区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2)分析该区域旅游客源市场对旅游需求数量、质量和类型的影响。

(3)策划旅游资源开发,使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安排旅游活动。

(4)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3.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1)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①突出景观特色

在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一定要把突出景观特色放在首要位置,切忌模仿、抄袭。因为特色是旅游景区存在的基础和生命,有特色的旅游景区才有生命力、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②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

将人工建筑与旅游景区的地理环境融为一体,使旅游者能够感受到风景和谐统一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③维护生态平衡

旅游景区一旦被开发,旅游者和建筑物就有可能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因此,开发时要遵循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④最佳综合效益

在开发景点时,应注意充分利用现有景点,并同其他事物结合起来,做到“一点”多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景点的综合使用价值,以取得投资少、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大的效果。

(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景区形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三个方面。

景区形象指人们对某旅游景区总体的、概括的认知和评价。它综合了旅游景区的历史、现实景区形象和未来发展方向。景区形象逐渐成为旅游者决定是否前往的重要因素。功能分区是将旅游景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使每个区域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常见的功能区有服务区、游览区和保护区等。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就是对景区的交通线、服务设施等组成要素进行选址和定位。

二、旅游活动设计

1.设计旅游活动

(1)了解出游愿望和能力

(2)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3)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①确定旅游地的原则

A.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旅游地的知名度越高,往往表明其旅游资源的非凡性越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强。

B.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较大的旅游地

人们居住地与旅游地的环境差异会激起人们的旅游欲望。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旅游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成为旅游的动力。

C.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

旅游时间比是人们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单纯旅游时间与在旅游目的地游玩时间的比值。一般来说,人们选择旅游点和旅游线路时总是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在旅游线路上倾向于环路设计,追求以最短的时间游览最多的旅游地。

②根据时间长短和季节选择旅游地

③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设计旅游线路时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旅游价值)、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费用、时间或距离)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突出特色、讲究韵律、“冷热”兼顾、发展创新、安全可靠、符合自身特点、选择最佳路径、景观丰富多样。

篇3

1.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及分布。旅游资源总是分布于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及分布,离开了这一地域环境,旅游资源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因此,在旅游资源的授课过程中,应充分使用地理挂图来介绍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及空间分布;利用地图册和填绘地图等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感和地图使用能力。这种空间感和能力对旅游从业人员来讲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帮助旅行社设计更好的旅游线路,使旅游营销人员更好地把旅游产品推销给广大旅游者,也能使导游在工作中少犯错误、不犯错误,提高服务质量。

2.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条件及成因。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杰作,有其特有的地理成因。如:地貌景观类旅游资源由于岩性的差别会有悬崖峭壁与低而和缓的不同,会有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的不同;举世闻名的钱塘江潮更是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喇叭型的河口;近岸是葱郁的森林,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山峰,静谧得如同一幅油画的长白山天池,竟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洼地积水形成的湖泊,等等。人文旅游资源也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形成的,如不同民族具有的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对于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条件及成因的科学性了解,远远要比知道几个神话故事或传说更为有用,更有说服力。特别是随着全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外出旅游已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休闲,而是为了从大自然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首先具有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

3.旅游交通。旅游交通是指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进行各种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旅游资源课程教学中应补充适当的交通知识,例如: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如何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进行旅游,那些交通方式可以构成富有吸引力的特殊旅游活动,中国的主要铁路线、公路线、水运及航空线布局,旅游线路设计怎样不走回头路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将来所从事的旅游服务业中能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

篇4

2.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及其实践意义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状况。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子系统)的自身状况,而且取决于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系统结构)和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输入、输出条件(系统环境)。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和为城市旅游业发展服务这个层面上,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同时需要与其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协同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统计表明,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据全国旅游总量的90%以上,而且旅游业总体规模越大,旅游城市体现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体性就越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开始摆脱了以桂林、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这两种发展模式。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更加依赖于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环境,依赖于城市旅游整体功能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认知,依赖于在多种环境条件作用下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在城市范围内的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必须摆脱单一的旅游资源要素评价的弊端,深入研究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多种因素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有效发挥其功能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优化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功能,实现城市旅游产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应该是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所作的分析过程。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部吸引要素进行详尽地分析,把握其固有特征,以揭示其个性旅游价值;其次要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的组合状况进行深入地研究,把握其结构特征,以揭示其整体旅游价值;最后还要对影响和制约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环境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其环境特征,以揭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价值。

3.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

3.1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及其个性旅游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由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或称旅游城市的吸引要素)所构成。这些旅游吸引要素内容相当宽泛,它们在城市旅游功能的形成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子系统的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受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及其环境特征的制约与支配;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旅游资源要素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不论旅游资源要素怎样组合,也不论其所处的环境和开发条件的优劣,这种独立性都不会改变。

城市旅游资源要素的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要素自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假定排除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在满足旅游者需求这个层面上去研究各项资源的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其它旅游价值。城市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要从对其资源属性、状态、形成、演化的分析入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得出各自的旅游价值。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是形成城市整体旅游特征的基础,多数旅游资源要素都是在自然界的长期作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下形成的,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深刻认识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质属性,注意挖掘和弥补其有用成分,依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并结合对开发条件的认识,按照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原则,实现旅游功能的最大化。

3.2 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整体价值

城市内各项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在何等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不仅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身特征和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组合后所形成的综合属性和整体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价值的评价是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质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因而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

旅游资源组合特征又可称之为旅游资源结构特征,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范围内全部旅游资源要素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等。类型组合是指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功能互补性。如果在一个城市内(或包含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要素之间关系密切并形成体系,资源在为旅游者服务的功能上相互补充,则可称之为城市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整体功能更强。如我国最著名的深圳华侨城旅游区,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功能互补、服务内容各异、巧妙配置组合,加上华侨城优美、舒适的周边环境,形成极佳的旅游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之相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照抄深圳人造景观的建设经验,缺乏合理规划,大兴人造景观热,相互雷同的旅游项目和设施近距离重复建设,教训则十分惨痛。

地域组合是指城市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配置关系。如各旅游资源要素的空间集中性、分散性和同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表明:内容各异、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分布,可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整体优势,因此组合价值更高;而内容与形式大体雷同的旅游项目(特别是各种现代人造景观)则宜在详尽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分散布局;同样条件下,靠近交通主干线或枢纽地带的各旅游资源要素具有相对空间配置优势。

级别配置关系是指城市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等级结构、资源产品的消费档次结构等关系。不同等级和消费档次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有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旅游需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高等级、高消费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如世界遗产项目)在一个城市内的分布,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旅游形象,并以此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相关行业或部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综合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各等级旅游资源要素联结成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城市整体旅游功能的发挥自然也离不开对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的优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研究各细分市场的等级消费需要,坚持系统开发原则,挖掘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实现功能最大化。

3.3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条件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是一个与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联系的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对其开发和利用。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在于系统本身的状况,也在于系统所依存的环境特征。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评价应该是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特征、旅游资源组合特征、旅游资源环境特征及其质量评价所构成的体系。

篇5

水体旅游资源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瀑布、涌泉、冰川、云雾、雨、积雪等不同形式存在于大自然之中,构成了不同的美学特征,充分享受着水文旅游资源给人类带来的愉悦之情。

水文旅游资源既适合开展度假避暑或休疗养事业,同时又可利用广阔水面或急流险滩开发多种康乐体育专项旅游活动,如水上赛艇、划船、舢板、垂钓、狩猎、游泳、潜水、漂流等。还可以利用水面农业、水产养殖,开展水上农业观光、捕鱼尝鲜、采摘莲藕等农作参与性旅游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