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6 10:28: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

篇1

2生态美学与旅游业的内在关联

旅游资源区别于其它资源的主要特征就是美学特征,而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们旅游,就是为了追求美、追求文化。生态美学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美学与生态学结合的产物,其着眼于生命体之间,乃至生命体与非生命体间的和谐之美,强调自然与人交互感应、“天人合一”的平等和谐相处,是一种具有整体性、互惠性且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美学。生态美学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首先生态美学的理论内涵与旅游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周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其次生态美学的核心理念是营造审美的生存状态,而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旅游者要对旅游活动中的一切审美对象都必须保持“亲和”的非功利的审美心态,欣赏而不据为己有,享受而不造成伤害,这又与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亲和”万物是一致;此外旅游业的“求美”、“审美”核心文化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紧密依靠生态学和美学的支持,因此融合了生态学和美学思想的生态美学可以并且理应成为当代旅游活动开展以及旅游文化研究的新尺度和新方法,生态美学观亦将是适合旅游业发展实际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我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无论是搞文化性的旅游项目,还是生态性的旅游项目、度假性的旅游项目等,首先都存在一个文化内涵的问题。因此,要探索兼具生态美学内蕴与地域特色的陕西旅游文化内涵,一方面要树立起“以生命为根本”的生态旅游伦理意识、“天人合一”的生态旅游审美观、自然美为审美最高准则的审美观、“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生态旅游开发意识以及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旅游观念等;另一方面开展自然生态对地域特色旅游文化的形成之因考,如,颇具我省地域特色的陕南秦巴山地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关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陕北黄土人文旅游资源,延安、照金红色革命历史旅游资源等等诸多实例考察分析,从而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和景点景区档次,推出并打响品牌,增强旅游竞争力与可持续性发展。

篇2

1.旅游资源的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天气与气候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

(2)人文旅游景观

建筑与设施、遗址遗迹等。

2.旅游资源的特性

(1) 差异性

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人文旅游景观具有可创造性、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2) 共性

多样性、非凡性。

3.旅游资源的意义

自然旅游资源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教育性的意义。

二、我国的旅游资源

1.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1)复杂多样的自然h境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类型齐全,气候复杂多样,多名山大川,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2)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和著名的古代建筑物,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2.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1)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

①名山――地文景观: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黄山等。

②水景――水域风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杭州西湖、苏州无锡太湖、台湾日月潭等。

(2)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最为重要

①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苏州园林建筑、敦煌壁画等。

②风土民情:汉族的春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③其他人文旅游资源:著名的现代工程建筑,各具特色的小镇风光,丰富多彩的地方土特产、工艺品,神奇的中医和养生之道,名扬世界的菜肴,等等。

3.我国的世界遗产

我国于1985年加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到2013年,已经有45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位。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

(1)旅游资源价值的表现

①美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一般都具有美学上的观赏性,这是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HJ2.7mm〗原因。

②科学价值

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都具有某种典型性。风景名山对研究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云雾的成因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具有重要价值。

④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⑤康体娱乐价值

利用旅游资源能满足旅游者康体娱乐的需要。

(2) 旅游资源价值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①资源的质量决定旅游开发的功能

美学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具有观光旅游的功能。

文化和科学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具有文化、科学考察功能。

如果某一旅游资源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旅游功能,就能吸引多个旅游者群体,宜进行多种旅游活动,其游览价值相对较大。

②资源集群状况影响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有些旅游资源虽然有一定的质量,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只是孤立的景点,而无法与其他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这样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不大。

③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影响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有些旅游资源尽管有较高的美学或历史文化价值,但如果在同一地域有特征相似而更具价值的资源,其游览价值便会大大降低。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资源价值、地理位置与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1) 资源价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质量,还与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有关。

资源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大,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2)地理位置及交通

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交通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

(3)客源市场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其最有吸引半径内的旅游消费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的价值小。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客源市场的距离。旅游者出游受经济距离的影响,旅游地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需求越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越高,出游的经济距离越长。

(4)基础设施

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当地现有的接待能力,也要修建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

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可用容人量度量。容人量是指在满足游人游览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区旅游单位面积所容纳的人数。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四、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

(1)形象美

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不同的形象美感。

(2)色彩美

以色彩的冷暖等以及它们的对比协调组合关系表现出来的美感。

(3)动态美

自然景观中的动态美,由波涛、飞瀑、溪泉及云雾飘动等引起。

(4)朦胧美

自然景观透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使欣赏者获得审美享受。

2.人工美

人工美是指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如古典园林美、古建筑和古遗迹美、民俗风情美、书画艺术美、雕塑艺术美等。

五、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赏位置

(1)距离

高大的山峰适合远眺、俯瞰。地貌酷似造型适合在特定的观赏位置欣赏。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适合置身其中近距离观看。瀑布适合在适当距离仰观。

(2)角度和动态

江河湖海适合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览远望。较小的湖沼和池塘适合在低临水面的亭、榭、廊中欣赏。山水有机组合景观适合乘船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1)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季;我国南方一些千米以上的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色丰富并富有变化,同时兼收避暑之利);北国风光――冬季。

(2)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及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自然景观

泰山观日出――清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

(3)特定时间出现的自然景观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观大潮;青海湖特定时间出现候鸟――5月;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我国自然风景区特色之一。

4.以情观景

综合感受;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一、旅游规划

1.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定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2.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1)分析该区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2)分析该区域旅游客源市场对旅游需求数量、质量和类型的影响。

(3)策划旅游资源开发,使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安排旅游活动。

(4)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3.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1)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①突出景观特色

在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一定要把突出景观特色放在首要位置,切忌模仿、抄袭。因为特色是旅游景区存在的基础和生命,有特色的旅游景区才有生命力、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②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

将人工建筑与旅游景区的地理环境融为一体,使旅游者能够感受到风景和谐统一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③维护生态平衡

旅游景区一旦被开发,旅游者和建筑物就有可能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因此,开发时要遵循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④最佳综合效益

在开发景点时,应注意充分利用现有景点,并同其他事物结合起来,做到“一点”多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景点的综合使用价值,以取得投资少、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大的效果。

(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景区形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三个方面。

景区形象指人们对某旅游景区总体的、概括的认知和评价。它综合了旅游景区的历史、现实景区形象和未来发展方向。景区形象逐渐成为旅游者决定是否前往的重要因素。功能分区是将旅游景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使每个区域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常见的功能区有服务区、游览区和保护区等。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就是对景区的交通线、服务设施等组成要素进行选址和定位。

二、旅游活动设计

1.设计旅游活动

(1)了解出游愿望和能力

(2)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3)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①确定旅游地的原则

A.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旅游地的知名度越高,往往表明其旅游资源的非凡性越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强。

B.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较大的旅游地

人们居住地与旅游地的环境差异会激起人们的旅游欲望。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旅游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成为旅游的动力。

C.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

旅游时间比是人们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单纯旅游时间与在旅游目的地游玩时间的比值。一般来说,人们选择旅游点和旅游线路时总是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在旅游线路上倾向于环路设计,追求以最短的时间游览最多的旅游地。

②根据时间长短和季节选择旅游地

③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设计旅游线路时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旅游价值)、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费用、时间或距离)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突出特色、讲究韵律、“冷热”兼顾、发展创新、安全可靠、符合自身特点、选择最佳路径、景观丰富多样。

篇3

1.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及分布。旅游资源总是分布于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及分布,离开了这一地域环境,旅游资源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因此,在旅游资源的授课过程中,应充分使用地理挂图来介绍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及空间分布;利用地图册和填绘地图等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感和地图使用能力。这种空间感和能力对旅游从业人员来讲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帮助旅行社设计更好的旅游线路,使旅游营销人员更好地把旅游产品推销给广大旅游者,也能使导游在工作中少犯错误、不犯错误,提高服务质量。

2.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条件及成因。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杰作,有其特有的地理成因。如:地貌景观类旅游资源由于岩性的差别会有悬崖峭壁与低而和缓的不同,会有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的不同;举世闻名的钱塘江潮更是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喇叭型的河口;近岸是葱郁的森林,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山峰,静谧得如同一幅油画的长白山天池,竟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洼地积水形成的湖泊,等等。人文旅游资源也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形成的,如不同民族具有的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对于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条件及成因的科学性了解,远远要比知道几个神话故事或传说更为有用,更有说服力。特别是随着全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外出旅游已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休闲,而是为了从大自然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首先具有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

3.旅游交通。旅游交通是指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进行各种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旅游资源课程教学中应补充适当的交通知识,例如: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如何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进行旅游,那些交通方式可以构成富有吸引力的特殊旅游活动,中国的主要铁路线、公路线、水运及航空线布局,旅游线路设计怎样不走回头路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将来所从事的旅游服务业中能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

篇4

2.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及其实践意义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状况。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子系统)的自身状况,而且取决于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系统结构)和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输入、输出条件(系统环境)。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和为城市旅游业发展服务这个层面上,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同时需要与其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协同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统计表明,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据全国旅游总量的90%以上,而且旅游业总体规模越大,旅游城市体现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体性就越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开始摆脱了以桂林、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这两种发展模式。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更加依赖于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环境,依赖于城市旅游整体功能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认知,依赖于在多种环境条件作用下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在城市范围内的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必须摆脱单一的旅游资源要素评价的弊端,深入研究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多种因素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有效发挥其功能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优化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功能,实现城市旅游产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应该是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所作的分析过程。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部吸引要素进行详尽地分析,把握其固有特征,以揭示其个性旅游价值;其次要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的组合状况进行深入地研究,把握其结构特征,以揭示其整体旅游价值;最后还要对影响和制约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环境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其环境特征,以揭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价值。

3.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

3.1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及其个性旅游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由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或称旅游城市的吸引要素)所构成。这些旅游吸引要素内容相当宽泛,它们在城市旅游功能的形成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子系统的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受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及其环境特征的制约与支配;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旅游资源要素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不论旅游资源要素怎样组合,也不论其所处的环境和开发条件的优劣,这种独立性都不会改变。

城市旅游资源要素的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要素自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假定排除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在满足旅游者需求这个层面上去研究各项资源的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其它旅游价值。城市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要从对其资源属性、状态、形成、演化的分析入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得出各自的旅游价值。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是形成城市整体旅游特征的基础,多数旅游资源要素都是在自然界的长期作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下形成的,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深刻认识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质属性,注意挖掘和弥补其有用成分,依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并结合对开发条件的认识,按照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原则,实现旅游功能的最大化。

3.2 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整体价值

城市内各项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在何等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不仅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身特征和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组合后所形成的综合属性和整体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价值的评价是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质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因而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

旅游资源组合特征又可称之为旅游资源结构特征,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范围内全部旅游资源要素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等。类型组合是指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功能互补性。如果在一个城市内(或包含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要素之间关系密切并形成体系,资源在为旅游者服务的功能上相互补充,则可称之为城市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整体功能更强。如我国最著名的深圳华侨城旅游区,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功能互补、服务内容各异、巧妙配置组合,加上华侨城优美、舒适的周边环境,形成极佳的旅游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之相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照抄深圳人造景观的建设经验,缺乏合理规划,大兴人造景观热,相互雷同的旅游项目和设施近距离重复建设,教训则十分惨痛。

地域组合是指城市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配置关系。如各旅游资源要素的空间集中性、分散性和同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表明:内容各异、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分布,可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整体优势,因此组合价值更高;而内容与形式大体雷同的旅游项目(特别是各种现代人造景观)则宜在详尽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分散布局;同样条件下,靠近交通主干线或枢纽地带的各旅游资源要素具有相对空间配置优势。

级别配置关系是指城市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等级结构、资源产品的消费档次结构等关系。不同等级和消费档次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有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旅游需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高等级、高消费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如世界遗产项目)在一个城市内的分布,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旅游形象,并以此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相关行业或部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综合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各等级旅游资源要素联结成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城市整体旅游功能的发挥自然也离不开对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的优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研究各细分市场的等级消费需要,坚持系统开发原则,挖掘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实现功能最大化。

3.3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条件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是一个与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联系的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对其开发和利用。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在于系统本身的状况,也在于系统所依存的环境特征。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评价应该是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特征、旅游资源组合特征、旅游资源环境特征及其质量评价所构成的体系。

篇5

水体旅游资源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瀑布、涌泉、冰川、云雾、雨、积雪等不同形式存在于大自然之中,构成了不同的美学特征,充分享受着水文旅游资源给人类带来的愉悦之情。

水文旅游资源既适合开展度假避暑或休疗养事业,同时又可利用广阔水面或急流险滩开发多种康乐体育专项旅游活动,如水上赛艇、划船、舢板、垂钓、狩猎、游泳、潜水、漂流等。还可以利用水面农业、水产养殖,开展水上农业观光、捕鱼尝鲜、采摘莲藕等农作参与性旅游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乐业天坑是广西境内新近发现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它的发现对于广西特色旅游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广西特色旅游的后起之秀,是广西旅游产品谱上增加的一个新的亮点。然而,以发展的眼光,从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旅游扶贫等方面出发,综合分析乐业天坑旅游资源现状和市场潜力状况,笔者认为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思考。

一、乐业天坑的旅游发展现状

乐业县位于桂西北的红水河南岸,北邻贵州省, 县城距地区所在地百色市192km,距南宁456km, 属广西的边远地区,是广西48个贫困县中经济尤为落后的县份之一。由乐业县城到大石围诸天坑及有关景区可进入性较差;旅游产业发展几乎空白,接待服务配套设施滞后,区域内无线通讯不畅,相邻区域人口稀少,消费水平低。大石围天坑群一带为典型的喀斯特峰丛区,但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容忽视。

二、乐业天坑的旅游资源特征

1.乐业天坑旅游资源独特

乐业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用以下几个世界之最来描述:乐业天坑群的大石围天坑地下原始森林面积世界第一;大石围天坑垂直高度世界第二;在深度大于230米和容积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全球13个超级天坑中,乐业天坑群便有六个天坑(大坨、邓家坨、穿洞、深木、白洞、大石围);乐业天坑又是世界上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和坑底原生植被发育最好的岩溶天坑发育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岩溶天坑博物馆。

2.天坑具有生态旅游的特性

在大石围天坑群已发现多种国家级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它们与天坑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形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态旅游景观。大石围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及穿洞天坑等具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结构十分稳定的天坑原始森林或准原始森林,这一森林生态景观在地下河水汽滋润下,接受着与一般地表完全不同的光照条件,发育成为世界罕见的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在天坑森林植被中有香木莲、短叶黄杉、红豆杉、掌叶木 (以上为Ⅰ级)、黄心含笑、福建柏、 广东五针松、翠柏、金丝李、黄杉、香果树 (以上为Ⅱ级)以及七叶树、树人参、方竹、云贵鹅耳栎等珍稀野生植物。在天坑森林下还生长着种类丰富和形态迥异的香花植物,其中尤以兰科植物为冠。据初步考查,大石围天坑共有兰科植物15属27种。同时,在天坑森林中还栖息着世界罕见的野生动物,如黑颈长尾雉、蟒蛇、猴类(以上为国家Ⅰ级保护)、隼类(Ⅰ级、Ⅱ级)等等。游人除能欣赏天坑坑体景观外,还可以进入部分天坑,观赏坑内森林群落景观,获取众多珍稀植物、动物的科学知识以及接受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

3.天坑群为相对垄断性的一种新兴的旅游资源类型

大石围天坑群的特色是发育有圈闭的绝壁及其围合成的浩大空间和葱郁的原始森林,这是其它坑状地貌所没有的景观,在天坑分布区可以同时欣赏到其发育演化的完整谱系,是其它类型的旅游资源所不能替代的,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类型。虽然天坑在国内其它地方已发现几十个,国外也发现少数,只有四川兴文小岩湾和重庆奉节小寨等天坑对游客开放,但其综合景观(尤其是天坑森林及景观多样性方面)比大石围天坑群逊色。

4.乐业县的旅游资源种类多、景观多样品位高

天坑群具有坑、石、壁、地下河、洞穴、森林等多种多样景观,天坑本身具有多种地貌形态与结构。形态、结构及景观条件的多样性,能极大地满足大多数游客猎奇、求新、审美的心理需求。大石围天坑集雄险壮观绝壁(壁上还有各种象形景致)、群落结构完美且多种珍稀植物的原始森林,幽长的地下河及多层洞穴于一身。其余二十余座天坑也是争奇斗绝、各领,特别是穿洞天坑、神木天坑、邓家坨天坑可以方便地进入,坑内森林繁茂浓郁。除天下奇观大石围天坑外,还有布柳河磨里大峡谷;世界上最壮观的水上天生桥――布柳河仙人桥;险峻陡峭的百郎大峡谷;还有以莲花盆数量最多、个体最大、类型多样为特色的罗妹莲花洞;以及以空间最大、钟乳石景观恢弘著称的熊家洞;规模居于世界前列的冒气洞和玫瑰红地下大厅等等世界自然奇观。此外,乐业县还有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这些资源以古代造纸作坊、古建筑、民族风情、生物化石为代表,最具地方特色。在大石围周边村屯的村民门一直沿用魏晋以来古老的造纸方法生产草纸。大石围旅游区内及周边的古建筑有红七军红八军会师纪念馆、平足屯城墙、谐里蒙氏与拉蓬杨氏民居、瑞麟桥、进龙桥等,有源远流长的汉族民间唱灯戏等。

从以上乐业天坑旅游资源中看出,大石围天坑群与国外天坑进行比较分析,并与广西传统旅游目的地相对照,乐业天坑旅游资源具有美学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观光游览与休闲疗养价值、探险价值等具有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先天优势,而且乐业天坑旅游资源具有可开发成为独特、多样的多功能旅游产品的条件。

三、乐业天坑旅游的开发

乐业天坑独特的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决定了乐业在广西旅游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乐业天坑群旅游资源理应发挥后发优势,成为推动广西旅游业继续向前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

1.旅游交通开发

从发展乐业旅游业角度来看,桂西旅游很丰富,集中了乐业天坑、巴马长寿乡、南丹白裤瑶等特色旅游资源,但各旅游景区和主干道之间交通不畅,致使这些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的可达性不强,使得乐业旅游资源和旅游者在空间上被割裂开来,成为产生旅游需求的瓶颈,难以实现乐业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先发展乐业的区内外立体旅游交通网络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发展乐业旅游的保障,而且能够和云南、贵州的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景点有机联系起来,连点成片,为形成云南广西贵州西南旅游圈、实现桂西旅游长廊的建设、提升整个西南地区旅游地形象、增强游客在三地之间的旅游互动性、促进西南特色旅游资源的市场化创造条件。

从发展乐业地方经济角度来说,完善旅游交通的意义同样非凡。乐业地处偏远的山区,工业基础几乎等于零,靠传统的工业化致富道路目前是比较困难的,也不具备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可以从发展旅游业着手,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突破口,以此开拓一条靠发展旅游业来繁荣和拉动地方经济的新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乐业天坑交通建设这个工程是个“造血工程”,一个务实的富民工程。

那么乐业天坑旅游交通的发展长远规划应该是东连云南贵州、南连桂林,最终形成桂林――天坑――巴马――贵州黄果树――云南西双版纳这个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从地上、天上建立自由穿梭于三地之间的旅游大通道,为乐业天坑群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乐业县的旅游脱贫铺平道路。

2.乐业天坑群旅游产品的开发

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属一种新兴的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类型,具有诸多特殊的性质,而且具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和国家岩溶地质公园属性,景观丰富而又具有特色,它有多种品质极高的其它旅游资源配衬,具有美学观赏、科学研究、探险探秘、影视拍摄等多种价值。应根据天坑的特点进行旅游开发,确定其主要价值和开发方式,实施保护性开发,充分利用天坑群景观价值与功能的多重性,采取多元化的开发形式,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分期实施,天坑旅游应与其它景观及形式的旅游相结合,将天坑游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世界性旅游活动方式,使大石围天坑洞穴群旅游区成为多功能、多层次、生态旅游型的国家级风景区。

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旅游开发应以猎奇探险和科学考察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游览观光和民俗旅游。旅游产品应以所拥有的天坑溶洞、峡谷河流、民俗文化等生态资源为依托开发自然型旅游项目,为旅游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自然氛围。

可开发的主要旅游产品具体如下:⑴白洞-冒气洞与穿洞天坑的探奇探秘类;⑵天坑溶洞群的科学考察类;⑶大石围、百朗地下河系统及相关洞穴的探险与科学考察类;⑷大石围天坑观光类。天坑口部可设仿古观景栈道与不同角度的观景台,山峰建木结构亭,景区沿途可开展森林浴及休闲观光;⑸岩溶地质自然博物馆类。设在景区入口附近的博物馆,展示天坑溶洞群概貌,各天坑的规模、主要特征及同类天坑对比,介绍天坑溶洞群的形成机理、地质条件与地貌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特征与环境保护要领;⑸白洞等天坑的攀岩活动类;⑹大石围以外各天坑地下森林的生态考察与游憩类;⑺布柳河漂流类;⑻壮乡生态观光类。干栏居民、水车竹排、竹林河滩草坪等田园风光,家庭旅馆,特色菌类野菜、无公害绿色菜肴与自酿米酒等生态餐饮;⑼村屯、民居的原有山野特色类;⑽杷吉村古法造纸的观赏及参与:供游人操作与观赏的古法造纸作坊,配备竹藤编、石磨、纺布等设施设备。

3.乐业天坑旅游市场营销运作策略

乐业天坑的市场开拓应以旅游线路的运作为主要形式。即利用旅行社的景点导向作用把乐业旅游资源与周围旅游景点进行旅游线路的衔接,使乐业成为众多旅游线路中的一环,以此来带动乐业天坑特色旅游资源的市场化。

采取这种策略可以弥补乐业县的旅游资源“大分散、小聚集”的不足。总之,旅游线路开拓作为乐业天坑走向市场的有效的方式,在实际操作时综合运用其他的营销工具,在线路的组建时要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种类和功能的不同、广西的旅游长远规划以及旅游市场的基本规律等综合因素来设计旅游线路。

旅游线路的组建方式可采取两种主要方式:一是以核心旅游景区为中心,串联周边相关景区,以精品旅游区来带动周边旅游区的发展。二是主题旅游线路。根据主题相同的景点来组建线路。如红色之旅、长寿之旅、科考之旅、探险之旅等等 。总之要注意旅游组合的灵活性,按照市场和旅游者的要求来组建线路。

参考文献:

[1]陈 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

[2]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3]简王华: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旅游资源特征及其综合生态开发[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

篇7

湖北省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北西北边缘的神农架林区的南部,属于大巴山山脉东南延伸的中高山区。2005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地势总体西南高东北低,山峰多在海拔1500m以上。公园总面积达1022.72km?,由五个园区组成,自西向东分别为神农顶园区、官门山园区、天燕园区、大九湖园区和老君山园区。

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古老而又神秘。这里保存着完好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这里的历史记载着20亿年来地壳沧海桑田的变迁。在长期地质作用下雕琢形成的山体地貌、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等地质景观这里有近200处,是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与其他的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其地质旅游资源具有更突出的科学性,对于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强烈的专业性。

一、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类

神农架旅游吸引体系类型齐全。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笔者对神农架地质公园未开发旅游区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组合较好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类。经过分析与归类,神农架地质公园中的旅游资源可分为8大类23亚类和39个基本类型。在旅游资源类型的8大主类31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中,神农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8大主类齐全,31亚类中神农架地质公园有23亚类,占总体亚类的77.42%,在155个基本类型中,神农架有39个,占25.2%。具体见表1。

神农架的旅游资源既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有一些社会旅游资源。主要以各种高山和原始森林为主,水域风光其次,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

二、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一)总体评价

神农架地质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景观资源类型较多且分布集中。从过去未开发旅游前的“架木为梯”、“架木为屋”、“架木为坛”的传说文化,到观光旅游阶段的山、水、林景观型资源,再到度假体验旅游时代所需的在全国范围具有独特性的自然环境,乡村田园、传统聚落、人文活动组成的人文环境,滑雪地、温泉、主题运动区等体验型资源,自然和社会物产以及松柏石城、木鱼木城等概念性资源。

(二)综合评价

1.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齐全丰富,旅游资源整体质量较高。在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存在丰富的景观资源,包括高山绝壁、奇山异水、神秘的洞穴、秀丽的山谷以及种类丰富的动植物。其中山地地貌景观丰富,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

2.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神农架地质公园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生态地位突出,林区原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水质优良,空气清新,负氧离子高,是驰名中外的“绿色明珠”、“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和“清凉王国”。神农架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汉江中游生态保护的天然屏障,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和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极高的生态环境价值。

3.空间分布较为均衡。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密度较大,呈小集中、大分散格局,形成了以高山为中心的若干旅游资源集聚地,以深谷、河流为网络的若干旅游资源富集区,以现有的交通为纽带、村镇为节点的若干旅游资源带,为神农架的旅游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4.资源组合配置较好。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数量大,范围广,而且这些旅游资源各属不同类型,自然与人文资源相互辉映,完美组合,形成了独具特色与优势的旅游资源组合。

5.新兴旅游资源量多质优。神农架地质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物产。珍稀、奇特的动植物资源遍布林区,林区经济中大面积产业基地的发展逐渐成为创意旅游商品开发、养生养老旅游、探奇旅游、文化演艺旅游产品的基础资源。

篇8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今日在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胜利五十周年。回想半个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我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淞沪决战,宝山喋血,罗店鏖战,四行仓库八百孤军……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当年的遗迹了!笔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处位于杭州湾澉浦附近,正是当年日军登陆点,健忘的人们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可是在我们脚下这块以抗战闻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块纪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游资源被历史尘土湮灭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里有一个@①别问题,各地旅游部门的决策者也有一个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是在叫喊旅游资源贫乏吗?其实,各地区都有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在资源,浙江镇海的经验,值得注意,他们耗资千万,已经开发和恢复了许多近代反侵略战争的海防遗迹,让历史告诉未来!不久将建成东南沿海颇有特色的新的旅游胜地。

在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千万不可忘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原则,具体地说按照风景美学规律办事,它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美。要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不要为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破坏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自然风景的形成,有其漫长的时间过程,一旦破坏,难以补偿。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也就不成其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级旅游风景胜地了!

对于各地的旅游饭店建筑来说,要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和风景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饭店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要以人(旅游宾客)为中心,协调自然——人——建筑三者关系,要从旅游者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艺术构思。这里仍然要强调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真,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实用性,功利性,引申为经济效益。在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争取将旅游饭店建造得优美舒适,千姿百态,充满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宾客,远悦近来,宾至如归。当然,从建筑造型、庭园绿化到室内设计,均需精心设计。既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时代精神。饭店建筑和美学问题,也是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李泽厚《美的历程》)辉煌的文化艺术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观,中国在此具有巨大的优势。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让文物古迹直接与游客对话。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画蛇添足,整旧如新,以致弄巧成拙!为了更好地向观念介绍各种艺术特色和风格特征,旅游美学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青铜器和陶器等艺术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学特征和时代风格。如被世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嘱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秦俑的艺术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普遍特征,到了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风格上转向写意,手法更加洗练。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纪念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它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而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托物言志”、“寓意于物,”往往通过某种动物去表现人,象征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采取装饰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

旅游美学与艺术美学关系密切,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和建筑美学等等学科都和旅游美学有多边缘、多渗透的关系。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不可不对此有较深的理解。为此,旅游院校必须加强艺术欣赏教学,所有短视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

关于提高旅游工作人员自我审美修养和形象设计,也是旅游美学不可忽视和研究的课题。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我们必须加以切实的重视。

心灵美是一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学家对美即善的说法颇多。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宣称:“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亚里斯多德曾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正是因为它是善”。孔子也曾提倡美与善并举。他说:“尽美矣,也尽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道德规范。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那善就美,否则就恶就丑。具体的说要爱国、正直、诚实、真诚而热情,不做有辱国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诚于中而形于外”、“外秀而内美”。旅游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视自身形象设计。言谈、举止、仪表、仪容、礼节、礼仪和风度等等都要达到美的要求。

素有“礼仪之邦”和“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华民族,历史强调“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做到“量体裁衣”、“修短合度”,创造了高度的服饰文明。关于仪表美。这里涉及人的形体美、服饰美与发型美的有机结合。应是比例匀称、发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纹身束胸的病态美。“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饰美要求服饰得体,和谐,入时。做到端庄、整洁、大方。不必追求奇装异服,有失仪容。发型要根据职业特点设计,基调是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干净利落。不必追求奇特怪异,披头散发。给人累赘拖沓之感。

语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精炼,言调悦耳,热情亲切,文明礼貌,若能稍带一点幽默风趣更佳。

谈到风度美,那是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内在品质;既表现人的外貌、举止、仪表、仪态,也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学识、修养、性格和气质。所谓风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与内在高度统一的综合表现。我们说某人风度好,决不是仅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内外结合起来作出评价。大略的说,应该是坚定庄重,高雅大方,潇洒脱俗,不卑不亢。在旅游接待工作中,特别要克服崇洋的心态,给人以质朴美好的印象。

古人云:“人咸知饰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而忽视内心修养的自我完善。这确是人们的通病。离开了人的内在美,不论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谈不上美。对于旅游接待人员来说,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务和优质文明服务了。

篇9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今日在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胜利五十周年。回想半个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我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淞沪决战,宝山喋血,罗店鏖战,四行仓库八百孤军……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当年的遗迹了!笔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处位于杭州湾澉浦附近,正是当年日军登陆点,健忘的人们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可是在我们脚下这块以抗战闻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块纪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游资源被历史尘土湮灭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里有一个@①别问题,各地旅游部门的决策者也有一个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是在叫喊旅游资源贫乏吗?其实,各地区都有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在资源,浙江镇海的经验,值得注意,他们耗资千万,已经开发和恢复了许多近代反侵略战争的海防遗迹,让历史告诉未来!不久将建成东南沿海颇有特色的新的旅游胜地。

在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千万不可忘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原则,具体地说按照风景美学规律办事,它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美。要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不要为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破坏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自然风景的形成,有其漫长的时间过程,一旦破坏,难以补偿。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也就不成其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级旅游风景胜地了!

对于各地的旅游饭店建筑来说,要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和风景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饭店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要以人(旅游宾客)为中心,协调自然——人——建筑三者关系,要从旅游者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艺术构思。这里仍然要强调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真,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实用性,功利性,引申为经济效益。在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争取将旅游饭店建造得优美舒适,千姿百态,充满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宾客,远悦近来,宾至如归。当然,从建筑造型、庭园绿化到室内设计,均需精心设计。既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时代精神。饭店建筑和美学问题,也是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李泽厚《美的历程》)辉煌的文化艺术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观,中国在此具有巨大的优势。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让文物古迹直接与游客对话。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画蛇添足,整旧如新,以致弄巧成拙!为了更好地向观念介绍各种艺术特色和风格特征,旅游美学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青铜器和陶器等艺术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学特征和时代风格。如被世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嘱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秦俑的艺术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普遍特征,到了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风格上转向写意,手法更加洗练。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纪念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它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而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托物言志”、“寓意于物,”往往通过某种动物去表现人,象征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采取装饰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

旅游美学与艺术美学关系密切,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和建筑美学等等学科都和旅游美学有多边缘、多渗透的关系。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不可不对此有较深的理解。为此,旅游院校必须加强艺术欣赏教学,所有短视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

关于提高旅游工作人员自我审美修养和形象设计,也是旅游美学不可忽视和研究的课题。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我们必须加以切实的重视。

心灵美是一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学家对美即善的说法颇多。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宣称:“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亚里斯多德曾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正是因为它是善”。孔子也曾提倡美与善并举。他说:“尽美矣,也尽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道德规范。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那善就美,否则就恶就丑。具体的说要爱国、正直、诚实、真诚而热情,不做有辱国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诚于中而形于外”、“外秀而内美”。旅游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视自身形象设计。言谈、举止、仪表、仪容、礼节、礼仪和风度等等都要达到美的要求。

素有“礼仪之邦”和“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华民族,历史强调“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做到“量体裁衣”、“修短合度”,创造了高度的服饰文明。关于仪表美。这里涉及人的形体美、服饰美与发型美的有机结合。应是比例匀称、发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纹身束胸的病态美。“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饰美要求服饰得体,和谐,入时。做到端庄、整洁、大方。不必追求奇装异服,有失仪容。发型要根据职业特点设计,基调是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干净利落。不必追求奇特怪异,披头散发。给人累赘拖沓之感。

语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精炼,言调悦耳,热情亲切,文明礼貌,若能稍带一点幽默风趣更佳。

谈到风度美,那是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内在品质;既表现人的外貌、举止、仪表、仪态,也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学识、修养、性格和气质。所谓风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与内在高度统一的综合表现。我们说某人风度好,决不是仅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内外结合起来作出评价。大略的说,应该是坚定庄重,高雅大方,潇洒脱俗,不卑不亢。在旅游接待工作中,特别要克服崇洋的心态,给人以质朴美好的印象。

古人云:“人咸知饰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而忽视内心修养的自我完善。这确是人们的通病。离开了人的内在美,不论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谈不上美。对于旅游接待人员来说,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务和优质文明服务了。

篇10

对市场具有吸引力是旅游资源概念的本质特征

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有很多,但“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吸引性)是众多定义达成的一个共识,这一共识也是大家认识旅游资源的基础。从旅游资源的吸引性共识不难看出,旅游资源是从需求出发的定义,这和大多数其它资源定义构成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石油、土地、矿产等资源可以从其本身的物理属性上来进行界定,如词典上对石油的解释是“液体矿物,是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可以燃烧,一般呈褐色、暗绿色或黑色,渗透在岩石的空隙中”,可见尽管石油是对人们有用的资源,但是石油的定义可以完全抛开人类利用的性质。实际上,旅游资源这一词语的构成和其它资源就有差别,如石油资源,“石油”本身是资源的一种,石油资源说的就是“石油”这种资源,而旅游资源显然说的不是“旅游”这种资源。

除了吸引性之外,有的旅游资源定义还强调了经济性。如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界定,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在“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外,又附加了“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条件。严格说来,经济性和吸引性并不是并列的条件,虽然具有吸引性未必具有经济性,但缺乏吸引性必然缺乏经济性,对市场具有吸引力是由旅游资源概念内在规定的。

对市场的吸引力是旅游资源评价根本依据

既然旅游资源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对市场具有吸引力,那么从逻辑上说,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也必须以对市场的吸引力为依据。遗憾的是,在目前关于旅游资源的评价中,对市场的吸引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以上面提到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为例,虽然该标准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坚持了“吸引性”的共识,但是该标准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却主要是按照事物本身的属性进行设计的。该标准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包括“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等,虽然也有“观赏游憩使用价值”、“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项,但是对于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考虑并不充分。从事物本身属性出发制定标准,从可操作性来考虑是较好的选择,而且“珍稀奇特程度”等指标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旅游资源的一些认识,因而有其合理的一面,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早期对于摸清资源家底、选择开发项目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脱离市场吸引力基础的评价体系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混淆了旅游资源和文物资源、科考资源等专业资源的差别。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不乏将事物的文物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等同于旅游价值,将专业资源等同于旅游资源的例子。一些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门可罗雀,但是在旅游资源评价中,它们无一例外地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

比如,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境内周口店镇的北京人遗址,距北京市区仅50公里,是世界上发现和保存古人类化石最丰富的遗址,特别是北京人头盖骨和大量用火证据的发掘,为研究人类进化提供了生动有力的实证。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与长城、故宫、秦陵、敦煌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其文物价值不可谓不高,区位交通条件不可谓不好,但是近年来每年接待人数不过三五万人,甚至还远不及同在房山区、同是人文景观,且距市区较周口店远20多公里的云居寺。人们可以从管理体制、项目开发等方面找很多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北京人遗址本身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太小,特别是在休闲度假日益成为旅游者出游主要动机的时代更是如此。

针对现有资源评价体系的不足,有研究者提出,鉴于体验价值已成为旅游产品能否热销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各项评价指标的体验价值。增加体验系数确实可以对评价结果起到一些矫正作用,比如该学者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评价,在增加体验系数后,其旅游资源等级明显降低了。不过,在笔者看来,增加体验系数只是一种改良方法,还未能坚持彻底的旅游资源市场观。彻底的从市场出发的旅游资源评价应该就是吸引力评价,主要就是4个方面:一是吸引力的广度。如在空间范围上,是吸引本地居民、周边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在人口特征方面,是老少适宜,还是只适合年轻人等。二是吸引力的强度,反映对特定市场吸引力的大小。三是吸引力指向的市场结构。也就是吸引人群的差别,如大众或专业、城市或农村、沿海或内陆、中老年或年轻人、男性或女性、白领或蓝领等。四是吸引力的可持续性,即重复性和将来的发展如何。

在旅游规划界有所谓的“资源派”和“市场派”,但是如上所述,旅游资源本身就具有市场依赖特征,真正的资源派也就应该是市场导向的,因此做出所谓的“资源派”和“市场派”划分,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当然,有一种所谓的资源派,做规划主要依据是按照国家标准的条条框框,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这其实是一种教条主义,而不应该是“资源”的罪过。旅游资源的教条主义不仅在资源派学者中存在,在市场派、形象派、产品派乃至所谓的综合派等学者中也普遍存在。

基于市场化评价对旅游资源的重新认识

当将旅游资源评价从事物本身属性转向事物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时,关于旅游资源的认识也就大大拓展了。特别是旅游市场一直在发展变化,只有密切跟踪市场需要,才能准确地把握一些新型旅游资源。

(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资源才是好资源

旅游资源必须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而吸引力往往又是由比较产生的。单独看某项旅游资源本身,也许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并且有开发为旅游产品的潜力;但是,在考虑到周边的竞争下,这些旅游资源就未必能够成为旅游资源,至少是难以成为好的旅游资源。如山东省邹城市是亚圣孟子的故里,有文物点295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6处,并有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旅游资源的数量、品位可谓一流,但旅游事业却一直不够景气,究其根本原因,是邹城邻近曲阜仅23km,并与曲阜的旅游资源雷同(“三孟”孟庙、孟府、孟林雷同于“三孔”即孔庙、孔府、孔林),位于曲阜这个热点旅游区的影子里。因此,除非是对儒家文化、古代建筑特有兴趣的专家、学者,绝大多数游人是不可能看了“三孔”再来看“三孟”的。虽然“三孟”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国家级或省级,但其旅游价值在阴影区内也只能是地区级或县级。这种“减值效应”致使邹城的旅游事业难以有大的发展。

(二)环境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早期,观光旅游是最主要的旅游活动形态,因而人们认识到的旅游资源主要也是观光旅游资源,如文物古建、奇峰怪石等。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界定的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几乎都属于观光类型,其对于旅游资源的评价,也多是围绕观光旅游的开发利用进行的。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新的旅游活动形态如休闲娱乐、度假运动、修学考察等逐渐成长起来,即使是观光旅游,也出现了休闲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基于观光旅游制定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也就显现出种种不合时宜来。海南三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笔者曾就三亚最吸引人的旅游资源做过一次简单的调查,结果大多数人都回答说是海滩、阳光,而很少有人说是南山、大小洞天、天涯海角、鹿回头这些具体的景点。在三亚官方网站对三亚旅游名胜的介绍中,也明确指出三亚的十大旅游资源有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温泉、动物、岩洞、田园、风情,并且特别强调了三亚的环境优势,“三亚年均气温25℃,长夏无冬,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大气质量居世界第二,中国第一,被誉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显然,诸如气温、水质、大气质量这类资源,是很难用“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来评价的。

(三)差异构成旅游资源

当前旅游消费总的趋势是追求更丰富、更深刻的体验。观光也是一种体验,但是体验不局限于观光,它的范围要比观光广泛得多。今天所说的体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今天的观光也是深层次的观光,包含文化体验的观光。从传统观光的眼光来看,很多事物未必是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它们对于旅游者来说是一种新奇的事物,和旅游者惯常环境中的事物相比具有差异性,因而可以构成体验旅游资源。譬如,乡村老太太身上的大襟褂子,老头手中的大烟袋,光屁股的小娃娃,村姑羞涩的脸蛋,手中的鞋底子,村里人好奇的目光,以及他们的行为习惯、房舍服饰、居住饮食等,对城里人来说都是旅游资源,都可以转化成旅游产品,但是长期以来,这些社会事物并没有被列入旅游资源的行列。西部影视城也是一个成功利用差异性资源的典型例子。西部影视城距宁夏银川市仅20公里,又称为镇北堡影视城。与大江南北五花八门的“电影城”相比,可谓荒凉之至,寒碜之至,只能算是一片荒漠。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荒凉,西部影视城才让人感到新鲜和神秘。从20世纪80年代初迄今,在这两座废墟中已拍摄了电影数十部。在此摄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获得国际、国内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地影视城之冠,故被誉为“中国一绝”,正如其标语所说“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正因为它的神奇和众多影视的传播,镇北堡成了游客到宁夏必看的景点。

结论

从旅游资源的内涵来看,它就是一个从市场需求出发进行界定的概念。但是在以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为代表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中,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忽视了旅游资源这一本质特征,不是从市场需求出发而是从作为供给的事物本身属性出发来认识旅游资源,因而导致对旅游资源的大量误解。一些被认为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可能得不到市场认可,而一些通常没有纳入旅游资源范畴的事物则对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近年来休闲度假性质的旅游快速发展,“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等指标对于衡量这类旅游资源的价值更加不适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研究者提出在旅游资源评价中增加体验系数,还有研究者提出非传统旅游资源的概念,但是从根本上说,只有坚持以吸引力作为评价的依据才是彻底的从市场出发的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的市场化评价,通过将评价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从而使得这种评价能够及时反映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特征,深化和拓展对旅游资源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好地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市场化评价的理念出发,还可以进一步得到只有具有竞争力的资源才是好资源、环境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差异构成旅游资源等结论。当然,市场的复杂性以及评价主体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可能会导致旅游资源市场化评价结果的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得到检验,对于旅游资源配置的优化其实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篇11

二、许昌三国文化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12

关键词:旅游业  旅游环境  影响

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经济收入最大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时,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坏性.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综合效益的研究;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并且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对旅游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旅游事业的管理以及充实旅游学有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 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相对污染工业而言>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从,解决了社会中就业的一大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同时,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 

    3.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三、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影响、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噪音污染、对动植物的破坏和干扰、对景观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已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于旅游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及其特殊性做一总结,归纳出旅游影响环境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从旅游管理角度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时刻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同时旅游文化也在时刻影响环境。旅游文化的发展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文化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相关研究。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归纳的八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一)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与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形成岛屿化,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植被更新、外来物种引入等。无论是陆地还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岩岸、沙滩、湿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盖都可能承受不同类型的旅游冲击,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机层往往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如露营、野餐、步行等都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人为干扰。土壤一旦受到冲击,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生物因子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土壤上植物的种类与生长,昆虫、动物也会随之迁徙或减少。 

    (二)对植物的影响 

篇13

一、引言

边缘型古镇是指地处强势旅游区域(圈层)的沿边地带、旅游形象不突出、旅游经济发展落后、旅游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差、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不高、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的古村落或传统聚居区。由于其边缘性,大多都被周边明星景区的强势品牌认知度所遮蔽。如果应用传统的旅游营销战略来制定相应的策略,则不会受到旅游者的关注,当然也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都在渐渐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如:求新、求名、好奇、习惯、同步、优越、求美等。这最后一种美学心理体现着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是消费动机和行为中起决定作用的心理要求。所以,营销开始呼唤美学的参与,寻求意境的回归。近年来城市居民迅速增多,旅游者的生活方式是紧张的、短暂的、不断变化的,这些环境也为意境流视角下的营销战略实施提供了理想条件。

湘西芙蓉古镇是这一边缘型古镇的代表,芙蓉古镇北有闻名世界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南有“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这两大景区品牌价值高,对旅游者有强大的吸引力。两大明星景区的形象遮蔽效应,使得芙蓉古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古镇的内在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芙蓉”品牌也未为世人所知,旅游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优势,芙蓉镇在西部旅游和“张(家界)一猛(洞河)一凤(凰)”湘西黄金旅游路线中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反倒沦为这片强势旅游路线中的一块弱势之地。这一事实,要求我们从新的视角来审视边缘型古镇的旅游开发。本文以芙蓉古镇为案例,拟从意境流理论角度构建旅游营销战略。在研究中,我们将旅游产品设计、传播研究和空间设计引入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概念和人文景观学中的“幻象”概念,以古镇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为基础,构造了由山水意象、生态意象、田园意象、天人合一意象、民族意象、趋吉意象等构成的“意境流”体系,通过声、光、色、欲望、情感、美感、艺术、理念、有魅力的形象代言人等共同构成感观刺激和心灵刺激的全方位的体验型营销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意境流理论指导下的营销战略构建思路。

二、文献回顾及评述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旅游关注的不断升温,尤其是一系列人文历史旅游目的地的出现,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多有研究,涌现了一些突出成果。在国内,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古镇旅游合作营销、古镇旅游营销原则、古镇的旅游形象定位、乡村古聚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营销问题、古镇旅游市场特征、美学角度的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但上述成果中鲜有涉及边缘型古镇旅游营销的研究,而从意境流角度进行的类似探讨更是少见。

国外对于古镇旅游营销研究多是从古村落或传统聚落方面入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古镇旅游营销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古镇的营销发展问题、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古镇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和营销上的特殊性,而对于意境美学营销的研究在西方并不多见,较有影响力的也只有贝恩特·施密特和亚历山大西蒙森从产品视觉和消费者感受角度进行的研究。

但上述研究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没有以市场视觉环境、消费者视觉心理为基点进行营销战略设计,忽视了感观营销和体验营销在古镇旅游产品差异性形成中的重要性; (2)囿于从传统营销角度去制定营销战略,“千人一面”的现象过于严重,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3)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深度不够。现有成果多停留在事实描述层面,重复性的低层次研究较多,而跨学科的、概念性、模型化的研究缺乏。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上述研究无疑为古镇旅游营销实践和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模式和理论。

本文以意境流理论为指导,突破了营销管理的传统思维,将产品设计、识别和形象等营销理论有机结合,提出了边缘型古镇走出困境的营销思路;并以此思路指导芙蓉古镇的旅游营销战略的构建,提出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从而开拓出了弱势旅游地走出困境的新路径,丰富了旅游营销战略理论体系。

三、芙蓉古镇旅游营销现状

(一)缺乏明确的营销战略理念

目前,芙蓉镇在长期旅游开发和整体营销方面,并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战略理念。芙蓉镇在旅游开发中,并没有清楚认识自己在大湘西旅游圈中的优势和劣势,对于打“资源牌”还是打“文化牌”,始终是举棋不定,因而在确定指导思想和战略理念时,时而借鉴张家界,时而模仿凤凰古城,进而导致了其本身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始终体现不出特色,没有吸引游客的魅力。此外,受周边景点的影响,芙蓉镇仅仅从观光型旅游地的角度进行开发和营销,而芙蓉镇本身小巧别致,景点密集程度高,旅游消费链条不能扩展,致使旅游整体效益无法提升。

(二)未进行系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规划和营销

芙蓉古镇对于旅游形象这一问题缺乏深入认识,未进行系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规划和营销。由于旅游开发和战略理念的现实情况,芙蓉古镇向外传递的旅游形象相当模糊,甚至迄今为止,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仍然没有立足现实、明确其形象,只是将张家界和凤凰的折衷形象作为芙蓉古镇的形象“标识”,而大湘西各地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这种在旅游开发和营销上采用的跟进和模仿战略,使得芙蓉古镇的旅游吸引物毫无特色,最终导致处于北部张家界和南部凤凰这两个明星景区的强势“形象遮蔽”效应之下。这种在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境地,将会使其旅游资源的优势丧失殆尽。

(三)没有提炼出体现当地旅游产品特色的宣传口号

旅游宣传口号应根据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性质特征、主题和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旅游理念,针对不同的目标旅游者、旅游客源地提出和使用,以期引起潜在旅游者注意、兴趣并进而使其产生旅游动机和行动。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可以通过使用宣传口号等方式来塑造和提升。例如,“七彩云南,梦幻丽江”—丽江、“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成都、“孙权故里,龙门古镇”—杭州龙门、“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浙江西塘,这些宣传口号直接、简洁、明了、响亮,无形中传递了当地的旅游形象。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加之缺乏现代的竞争和营销意识,芙蓉镇并未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没有提出任何实质性的旅游宣传口号。

(四)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没有有机整合

芙蓉镇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并未有机整合,不能形成一个协调的旅游资源系统。自然和人文两种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旅游产品各自独立存在,产品间缺乏紧密联系,难以形成合力。来到芙蓉镇的游客往往认为,该地山水不及张家界,民族历史文化不如凤凰;山水不能传情,景物不能铭志,所以,市场竞争力必然会被削弱。须知,芙蓉镇单一地向游客推出山水或人文旅游产品是无法突破张凤旅游遮蔽效应的,必须将芙蓉镇灵气十足的山水资源与现有的民族、历史等人文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山水中融合人文,人文中富有山水,而这正是张家界和凤凰旅游资源所缺乏的。唯有如此,芙蓉镇才能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竞争之路。

(五)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策略随意性较强

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理念,加之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缺少科学的营销思想的指导,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方面只是随经营者的想法而定。旅游产品单一,多以观光型为主,且旅游产品的季节依赖性很强,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旅游产品的价格混乱,景区内存在内部价格竞争,同一景点门票在不同旅行社和不同代售点其价格有所不同,价格竞争是所有市场竞争的最低级阶段,在短期内,表面上好像给消费者和经营者带来收益,但是如果违背了市场供求规律,将会带来社会总体福利的下降;价格缺乏应有的弹性,一般旅游目的地都有淡旺季,在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价格,而芙蓉镇的景点门票、住宿、交通的价格并未随淡旺季进行调整;在分销渠道建设方面,芙蓉镇只注重长度而没有考虑到应有的渠道宽度,芙蓉镇旅游开发公司建设分销渠道的出发点为吸纳尽可能多的有销售能力的旅游中间商介入,以此形成在长度上占优势辐射和触及点较多的渠道,这种渠道建设方式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在各地旅游产品同质、旅游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处在较低阶段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一旦旅游需求发展到高度个性化,缩短旅游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进行一定的直接营销是必要的,因此不能只注重长度也要注重宽度。

四、基于意境流视角的芙蓉古镇旅游营销战略选择及策略设计

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式各样的旅游资源都充斥着旅游市场,消费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心理,使得每种旅游产品都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单个旅游企业的旅游资源也不能够完全满足整个旅游市场。因此,旅游企业只有找对自己的“坐标”,才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应找到芙蓉古镇旅游的目标消费市场,在特定的目标市场上做好定位,有效地整合旅游景点各方面的资源,以差异化的营销视角,应用意境流的理论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和策略。

(一)目的地意境流理论内涵

意境是我国古代审美观念的一种表述,是指外部物质空间在人类大脑中的精神反映,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意境就是一种场所氛围,它通过适当的景观空间组织和多种旅游产品的挖掘、组合、叠加,为旅游者提供一种精神体验,使人与旅游目的地产生一种内在的精神交融,从而加深游客对目的地的认同感。景观是物质的,意境则是精神的,精神的意境源于物质的景观。它的构成形式包括客观的景观和主观的情感两个方面。景观意境是指旅游者的情感在景观魅力的感染下,与景观相融合,达到情景交融而获得的美感体验。目的地意境流理论本是人文地理学中一个较新的概念,它是意境概念的具体应用,是对意境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营造一系列具有一定主题的意境单元,并使其与旅游者互相组合成有机的整体,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景观意境流。

良好的旅游目的地意境营造对于旅游景点的形象塑造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效果,因此,将意境流理论引入到旅游市场营销中来,是十分必要的。在旅游市场营销中应用意境流理论应注重对目的地旅游营销形象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当地旅游资源的梳理和研究,将相关旅游产品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避开资源劣势,考虑其所处的市场地位,针对客源市场的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营造一种能使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进行精神交流的氛围和形象,以期获得旅游者认同,最终达到良好的营销效果。

(二)芙蓉古镇旅游市场营销战略选择

通过对芙蓉古镇营销现状的分析研究,结合意境流理论塑造旅游目的地的精髓,芙蓉古镇的旅游开发,可采用如下营销战略:

近期和中期做市场补缺者,成为张凤线路上的“休憩岛”和一个重要节点,而非可有可无的过境点。

1.芙蓉镇旅游开发虽然较早,但尚处于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实力较为薄弱,尚不能与张家界、凤凰等强势景区相抗衡,不具备领导者和挑战者的条件。根据芙蓉镇自身资源的实际情况,选择市场补缺者的战略,有助于近期避开与强者的正面交锋。

2.芙蓉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具有良好的先天融合性,从旅游资源的专属性角度来说,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在这方面,芙蓉镇是张家界和凤凰所不能替代的。凤凰仰仗的是沈从文笔下的幽幽“边城”,张家界以鬼斧神工的天公之手的旖丽山水风光奠定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旅游霸主地位,而芙蓉镇那天人合一的原生态生活方式、神秘的土家风情、深邃的土司文化和小巧精致的自然山水是湘西其他众多景点所不能模仿的。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潜心发展,芙蓉镇是完全有可能融进大湘西旅游黄金线路中去的。

考虑以上因素,尚处于成长期的芙蓉镇旅游应结合自身条件与外部竞争环境,有机结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围绕旅游者舒缓压力、寻找心灵回归和对文化历史追溯的心理诉求,采用市场补缺战略,以“边城休憩释”为市场定位,着力打造人文体验和生态休闲旅游。

(三)芙蓉镇旅游市场营销策略设计

为了极大地发挥芙蓉古镇旅游资源的内在潜力,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该镇旅游资源的营销策略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确定其市场补缺者地位,为芙蓉镇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描绘“边城休憩骚”的旅游意境。第三,通过中途“边城休憩骤”的理念,吸引更多在张凤旅游精品线上的游客,由此来提升芙蓉古镇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获得更多的人文体验和生态休闲旅游的市场份额;确立芙蓉镇天人合一的原生态生活方式、神秘的土家风情、深邃的土司文化和小巧精致的自然山水在大湘西旅游黄金线路上的独特优势和垄断地位。第四,在保证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政府追求社会和谐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芙蓉镇追求实现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1.产品策略

意境的空间组织往往是通过对空间中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布置来实现的。按照谢凝高教授的观点,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主要分3个方面,一是创造与自然山水相协调的建筑、道路、摩崖石刻等具象景物;二是渲染自然景观的诗词、神话、传说等无形意象的山水文学作品;三是当地的民风习俗。据此,结合芙蓉镇市场细分、“边城休憩骤”的市场定位和该镇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色以及对游客游览活动的空间组织原则,芙蓉镇旅游开发公司应竭力打造山水自然风光游览、土家族文化系列、土司文化系列、生态休闲、影视文化等旅游产品系列。

2.价格策略

坚持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以品质为基础、以成本为依据、以合作共赢为手段和保持连贯、提倡稳定、适度灵活的原则,对芙蓉镇旅游产品进行定价。由于芙蓉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不是很高,采用招徕定价策略和差别定价策略,在这个阶段以中低价为主,对少数游客体验式的项目采用较高价格。根据芙蓉古镇旅游产品本身的特点,提升芙蓉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3.促销策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