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6 10:28: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

篇1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73-02

家庭音乐教育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可以通过家庭音乐教育发掘儿童的潜能,塑造儿童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与儿童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中体会音乐的魅力,让家庭音乐教育走出误区,回归本真的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卡尔・奥尔夫(1895一1982),德国慕尼黑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他与同代人及其后继者共同创造发展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学体系。

(一)教育理念

奥尔夫强调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元素性”音乐教育入手,利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及即兴合作等方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奥尔夫体系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明确指出,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儿童在成长、实践的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

(二)教育方法

奥尔夫教学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它强调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教授者可以即兴组合成各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灵活多变的方法。这种生动多样的灵活性正是源自对音乐活动中儿童各种生动、自由的即时表现的细致观察和积极反馈,并能够随时给予儿童最即时、最有效的指导。其主要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诉之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三)教育内容

奥尔夫体系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其课程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个方面。其中嗓音造型是指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声音造型是指乐器演奏活动。其中节奏学习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以培养音乐素质为主要目标

培养儿童的音乐素质是家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儿童音乐素质包括三个因素,第一是儿童音乐生理因素;第二是儿童音乐心理因素;第三是儿童音乐实践因素。学前阶段音乐能力的培养应该紧扣音乐的四个性质(音的高低、音色、长短和强弱)和特点,学前家庭音乐教育应围绕构成音乐心理的基本元素展开,目的应该是帮助儿童增加对音乐要素的敏感。

(二)以培养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

音乐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家长应将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家庭音乐教育过程中帮助儿童形成探索音乐的环境和条件,增强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家庭音乐教育还应该增加儿童的审美体验,充实其生活经验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

(三)以培养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

家庭应重视通过音乐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把音乐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人”的问题上,力求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在智力、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这一终极目标必须是通过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即让儿童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感目标为前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原则

(一)即兴性原则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即兴的歌、舞、奏,这是奥尔夫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儿童表达音乐的方式也有其即兴性的特点。比如即兴用音乐来创编故事或用不同音高来模仿小动物等,这样可让儿童的天性在即兴的游戏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也由此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真正热爱上音乐。美国教育家登纳在对中美艺术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中国艺术教育的重点,偏重技巧训练,目的是培养个人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能力和造型艺术中的审美观念。而在美国教育中,更强调让儿童本能地反应,强调儿童有独特的作品。

(二)交融性原则

篇2

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幼儿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接受各类的信息,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来培养。

一、做好阅读前的准涔ぷ鳎引领孩子爱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期儿童的早期阅读亦是如此。一直以来,因幼儿不识字或只能识别少量的、简单的文字而产生了很多阅读障碍,因此,运用多种方法来指导幼儿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早期阅读材料通过其自身的内容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早期阅读材料的选择极其重要。

1.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根据孩子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书。比如有的女孩子会比较喜欢芭比娃娃、公主之类的书籍,小男生会喜欢汽车,机器人、史前动物之类的书籍。阅读初期尽量满足孩子的阅读愿望,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护儿童的阅读兴趣。

2.选择色彩较鲜艳,配图精美的图书。儿童阅读初期都会比较喜欢阅读这类书籍。例如,绘本作为儿童的“人生第一书”,被公认为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绘本的语言简洁精练,生动亲切,并且朗朗上口,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了学习语言的乐趣。绘本的图画部分,基本上是世界知名插画家的作品,他们运用各种不同的材质,营造适合故事情节的图画。儿童能在简单易懂的绘画中感受到生活的哲理和深刻的道理,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享受故事,也受到美的熏陶。

3.选择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孩子早期的很多是非观念和习惯都是在故事中建立起来的。比如在孩子的童话世界里,动物对他们而言跟人一样,比较亲切,比较容易接受。因此为孩子选择富有生命力的动物故事,特别是正面形象的故事,对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4.选择语言优美的图书。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语言优美的图书,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提高孩子的内在的文学性,为儿童以后良好的交流打下基础。

5.选择认知类的图书。认知类的图书,可以增长孩子的知识。孩子见过的和没见过的,听过的和没听过的,都可以从书本中得到认识和了解。

(二)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在幼儿园中应该尽量为孩子们创设温馨、舒适,易于取放的家庭式阅读环境。如:把阅读区设在安静的角落或用矮柜隔出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地板上铺设柔软、舒适、漂亮的卡通地垫、放置两张适合的小沙发,沙发上摆放几个毛绒玩具、色彩柔和的大靠垫,尽可能地让他们拥有一个光线充足、柔和、宁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老师多利用适当的机会引导儿童在阅读区尽情的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二、保持良好的阅读环境

幼儿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阅读环境是维护幼儿良好阅读心态,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让幼儿处在安静、明亮、优美的环境里,专心阅读,创造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让儿童觉得读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任务,随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轻松欢快的心态,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一)家庭阅读环境的创设

在家庭中应该尽量为儿童创设独立适宜的阅读空间。根据学前儿童阅读的特点,他们在进行阅读时所需要的物理空间与成年人有所不同,比较讲究童趣、温馨和舒适。因此有条件的家庭应为儿童提供书房,最好选有木地板或者地毯,然后配有柔软的沙发、低矮的板凳和书架。书架上不仅有丰富的图书,还要配以家庭成员的照片,适当的玩具摆设,要让儿童感觉到在这个环境中非常放松,感觉在这个环境中与爸爸妈妈一起讲故事、读绘本、做阅读游戏等是每天最期待的时刻。此外,作为儿童的第一位榜样人物,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要通过自己的多读书、多看报、多去图书馆,多去书店、多与孩子交流的行为和方式,让孩子在大人的潜移默化之下爱上阅读,觉得阅读是一件轻松、有趣、有意义的事情。

(二)作为家长,亲子阅读很重要

亲子阅读是培养儿童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强调阅读,也注重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亲子阅读也绝不是父母买书给孩子读那么简单,更需要父母亲在时间和情感上的投入。作为家长如果想要读书给孩子听,首先要及时了解好书信息并做好预习,注意书中的每一处细节并且用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亲子阅读,这样孩子在读和听得过程中就不会倍感压力,使得整个阅读顺利愉快地进行。

参考文献:

篇3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前教师教育方向)。

资料内容:形考任务一至四、第一章至第七章自测练习。

形考比例:100%(全网核)。

形考任务一

简答题

1.简要说明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1)奠基性和终身性;(2)亲情性与权威性;(3)随机性与针对性。

2.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是什么?

答:儿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家长要利用自身、家庭和社会资源,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影响,以促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谓家庭教育任务是家长应当承担的教育儿童的责任和工作。由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的任务也应该是全面的,包括体、智、德、美等方面。具体说来包括:(1)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2)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3)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促进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5)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6)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

3.简述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渠道和方法。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的更新;(2)儿童身心发展知识;(3)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4)胎教知识和孕期营养保健知识;(5)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家庭教育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方法;(7)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1)兴趣诱导法;(2)游戏活动法;(3)实践操作法;(4)环境熏陶法;(5)赏识鼓励法;(6)榜样示范法;(7)暗示提醒法。

儿童家庭教育的渠道主要包括:(1)幼儿园的指导;(2)社区的指导;(3)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指导;(4)社会团体的指导;(5)大众传播媒介的指导。

4.家长素质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影响?

答:家长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1)家长的优秀品德是孩子树立正确道德思想的榜样

常言道:正人先正己。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准守社会公德,为人襟怀坦荡、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这样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才会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家长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

快节奏的生活与学习会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家长能在空闲时间给予孩子正确的心理观念,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舒心的环境,将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3)家长的科学设施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的具体体现。

(4)家长在那个的文化素质是家庭教育的文化资源。

素质教育有助于孩子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综合体更是家长更好的选择。最IN菲克城、瑞思英语这些都是适应高考改革的。

5.什么是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什么影响?

答: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儿童观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家长的儿童观不同,其对教育的任务、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就不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和教育方式。

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联系就是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如何看待自己与子女的关系是其进行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决定其家庭教育的动机,影响其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

家长的人才观会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并进而影响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投入重点及教育方式。

家长的教育观直接影响其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

6.简述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和特点。

答: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五种:

(1)专制型。专制型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是以一种不可抗拒的身份出现,对于孩子的一切都是在发号施令。

(2)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总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珠,采用一种用爱过度的教育方式。

(3)放任型。放任型父母,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实施其他类型教育方式失败,或者是由于父母工作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因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

(4)矛盾型。这是家长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常常表现为父母不知道怎么与孩子相处。

(5)民主型。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

论述题

7.请选择两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要求:(1)阐明已选择的两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含义;

(2)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叙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兴趣诱导法、游戏活动法、实践操作法、环境熏陶法、赏识鼓励法、榜样示范法、暗示提醒法等几种方法。应坚持的原则: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加强引导;鼓励孩子进行多样游戏,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上的支持,鼓励同伴游戏,家长也应抽时间参与孩子的游戏;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实践,参加各种游戏活动;鼓励儿童参与社交活动;在创设家庭环境方面,为儿童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保持家庭环境整洁、干净,注意运用音乐、美术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环境,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自主性和自由,注意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进行赏识鼓励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要与儿童的具体行为和进步相联系,要把握好表扬、鼓励孩子的度,表扬孩子不能过于频繁,鼓励方式尽量以精神鼓励为主,少承诺物质奖励;用榜样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启迪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的行为;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8.试从家长的儿童观联系实际分析其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要求:(1)阐明家长的儿童观的含义和表现;

(2)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1)家长的儿童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儿童观是指家长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有些家长认为,儿童发展是被动发展的过程,儿童没有自已的权利、地位和自主意思。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家长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及儿童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强迫儿童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发展,结果导致儿童的自由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儿童心智得不到充分发展;有些家长把儿童的发展完全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家长起不了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过于消极,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其结果就是导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无人问津,心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些家长能充分意识到儿童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同时环境和教育也是肜响儿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儿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享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这类家长在教育儿童时,往往态度积极,能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能根据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当的引导。

(2)家长的亲子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亲子观就是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已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以说是教养动机。有的家长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其教养动机往往是为了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过于顺从、缺乏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有的家长在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态度比较漠然,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教养动机,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非常看重孩子自身的发展,其教养动机主要是为了孩子自身发展和将来的幸福,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就比较容易采取民主、科学的教育方式。

(3)家长的人才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人的认识和期望。一投而言,家长的人才观可以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创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希望孩子聪明;追求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长,会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侧重创造型人才的家长,更愿意鼓励孩子尝试、探索、发挥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长则不会刻意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正常发展。一般而言,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容易产生“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过低则容易造成“忽视型”的教育方式。

(4)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教育在儿童发

展申的作用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它肜响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一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的发展是遗传决定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作用不大,困而任其发展。一些家长认为我不是考师,不谨得教,所以只管生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傲的事。这是~种“只养不教”的观点。实践中,家长应该明确自身在儿童威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自我认识从略。

案例分析题

9.小琴的宝宝八九个月了还不会爬,小琴很着急,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咨询专业人士,并买了很多育儿专业书籍看。小琴妈妈说:“着什么急呀,慢慢地自然而然什么都会了,你小时候也挺笨的,长大了不一样上了大学?!”小琴说:“凭什么别人的孩子能做到的,我的孩子就不行,我一定要试试!”小琴每天抽空就对宝宝进行一些训练,她先让宝宝趴成俯卧位,把头仰起,用手把身体撑起来,宝宝的腿被小琴轻轻弄弯放在宝宝的肚子下,并在宝宝周围放了很多会动的有趣的玩具,引逗宝宝爬行,经过反复练习,宝宝的小腿肌肉越来越结实,很快现就学会爬行了。请从第一章中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的相关理论分析以上案例。

答:家庭教育、机构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他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接受的初始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来说是根本的,奠基性。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主要表现在:(1)提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2)奠定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3)启迪儿童语言和智慧的萌芽;(4)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5)帮助儿童适应最初的社会。小琴对宝宝进行训练,引逗宝宝爬行,经过反复练习,宝宝的小腿肌肉越来越结实,很快现就学会爬行,充分地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

爬行与走路和其他技能一样,是需要学习和联系的。8~9个月以上的宝宝需要很多“地板时间”。“地板时间”同时也是游戏时间,这可以从6个月就开始了。到了9个月,你的宝宝开始更多的运动,并探索他的世界。你可以帮助她练习爬行、匍匐、挪动。首先,使地板成为安全有趣的空间:(1)找一块颜色鲜艳有图案的被子或毯子放在地板上。(2)把有趣的东西(可以用软枕头或

毛绒玩具)放在被子或毯子上,宝宝能爬行拿到。(3)让他在不同质地的东西上爬行。可以是一条大毛巾,一张光滑的床单或一条毛茸茸的毛毯。

你可以和宝宝一起在地板上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以下游戏提供你参考:

(1)宝宝会喜欢和你一起来回滚动一个球。球里面有一个小铃铛,当你滚动它时,它会发出好听的声音。(2)轮流玩爬行的游戏。说:“我要抓住你!”并且在他后面爬行。然后说:“你抓我!”并慢慢爬走让他抓住你。(3)把一条毛巾放在宝宝身边的地板上。把一个玩具放在毛巾上,宝宝刚好拿不到,给他看怎么拖动毛巾拿到玩具,并让他去拿玩具。(4)用一些软泡沫积木在宝宝面前堆成一堆,宝宝会很高兴地将它们击倒。他爱这个游戏。当她做时,和她一起笑。

通过每天在地板上愉快地游戏,相信你的宝宝很快就学会移动、挪动自己的身体、匍匐和爬行了,而且你和宝宝也有了更多的交流。

10.幼儿园的保健室,一大一小,一个坐着,一个躺着。“雷雷,你发烧了,老师给妈妈打电话,叫她接你回家,好吗?”虚弱但坚定的声音,“我不要回家!”“你发烧了,而且很高39度呢!让妈妈接你回去看病。”“呜……我不要回家!”老师不停地安慰孩子。“雷雷,这样不行的,再烧下去,你的小脑袋就要烧坏了,要变小笨蛋了!”“我不要回家,回家又要做算术了。”“那我帮你向妈妈申请一下,今天休息。等病好了再做。”5岁的雷雷勉强答应。

幼儿园的保健室,两个大人,面对面站着。“徐老师,我觉得一天做四面100以内算术题一点都不算多,我同事的女儿每天要做八面呢!他们不仅要做算术题,还要学习英语和拼音呢!雷雷算是少的呢!我还在考虑要不要和他们一样。可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呀!”

请根据第二章中家长的亲子观念、人才观念(二选一)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答:家长的人才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

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人的认识和期望。一般而言,家长的人才观可

以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创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希望孩子聪明;追求

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长,会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

侧重创造型人才的家长,更愿意鼓励孩子尝试、探索、发挥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长则不会刻意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正常发展。一般而言,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容易产生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过

低则容易造成忽视型的教育方式。实践中,家

长应该明确自身在儿童成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

不要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雷雷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的任务是:丰富知识经验,对周围环境和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具有较强的认知兴趣和能力;发展语言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具体来说,认知发展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发展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案例中雷雷的妈妈显然违背了孩子认知发展的能力要求。从雷雷哭着就算发烧这么严重也依然不愿回家就可以看出,在家要求一个5岁的孩子做算术,对于他来说是超出其能力发展范围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发展感知、记忆与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此时的家长应该从生活和游戏中让儿童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而不应该像雷雷妈妈那样,在家做算术题。可想而知,这样的后果就是雷雷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和厌烦情绪,甚至对家庭也产生了反抗的情绪,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作为雷雷的妈妈,我想说的是,望子成龙的思想固然没有错,但是培养教育孩子需要正确的方法,遵循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否则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而且不是说会做算术题孩子就是聪明了,一个孩子的聪明与否是要看其综合能力的。这位妈妈应该认识到儿童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他自身发展的动力。家庭

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发展认知的能力。其一,家长应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孩子对这个世界其实充满着兴趣,家长应该用心去发现孩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兴趣的东西,适时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探究学习。其二,提供多种在生活中探究和学习的机会。生活中不仅蕴含着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丰富内涵,更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还要创造各种学习和探究的机会。比如种植饲养、远足参观。其三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环境的创设,都有助于孩子走进科学,家长还可以蹲下来和孩子一起学习探究,动手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的快乐。相信只要雷雷的妈妈做到了这样几点,雷雷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形考任务二

简答题

1.简述0~3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

答:家庭教育的目标:(1)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各种感官,增强其体格和抵抗力,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处理能力,促进婴幼儿安全、卫生、快乐的生活。(2)萌发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婴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婴幼儿的感觉、知觉和初步的思

维能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探索与认识。(3)培养婴幼儿形成愉快的情绪、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婴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

养成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4)发展婴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兴趣,萌发婴幼儿基本的艺术素养。

家庭教育的任务:(1)身体发展和生活习惯的养成。(2)语言和认知发展。(3)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4)美感的发展。

2.0~3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的更新;(2)儿童身心发展知识;(3)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4)胎教知识和孕期营养保健知识;(5)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家庭教育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方法;(7)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3.如何在智力启蒙和语言培养方面对0~3岁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智力启蒙:(1)摒弃只中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培养的狭隘思路;(

2)注重对婴幼儿基本能力的培养,重在启蒙;(3)充分利用婴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在智力启蒙中的作用;(4)切忌攀比,要善于挖掘每个儿童的独特性。

语言培养:(1)创造条件,诱发孩子发出声音;(2)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3)教孩子说话与人士周围事物同步进行;(4)训练孩子的听力;(5)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4.简述3~6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

答:家庭教育的目标包括:(1)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各种感官,增强其体格和抵抗力,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婴幼儿安全、卫生、快乐地生活。(2)萌发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婴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婴幼儿的感觉、直觉和初步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探索和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3)培养婴幼儿形成安全感和愉快的情绪、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婴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4)发展婴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兴趣,萌发婴幼儿基本的艺术素养。

5.3~6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答:(1)提供均衡营养:遵照“膳食指南”,确定饮食的基本原则;饭菜巧搭配,营养易吸收;形成好口味,益处伴终身。

(2)加强体育锻炼: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开展经常性的亲子体育游戏;培养对球类活动的兴趣;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开展体育锻炼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和孩子一起做好活动的准备;发挥同伴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

(3)培养良好习惯: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细致入微,教给方法;增强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及时鼓励,强化良好行为;要注意要求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4)培养自护能力: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渗透安全常识;利用契机进行安全教育。

6.如何在社会性发展和美的熏陶方面对3~6岁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社会性发展:

1)接纳、肯定孩子,培养自尊、自信;

2)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

3)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4)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美的熏陶:

1)给予儿童健康的美的观念;

2)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

3)支持儿童的艺术兴趣,鼓励他们创造美。

7.简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答:对各类特殊儿童实施适宜的家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弥补影响儿童正常发展的各种因素,促进儿童的发展,使其能正常地生活和学习。对于智力超常儿童而言,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适宜有效的教育,使儿童的智慧得到持续的高水平的发展,为将来成为杰出的人才打基础。

针对除超常儿童以外的其它各类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需要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1)健康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身体健康是他们接受特殊训练,适应社会生活的前提。另外,特殊儿童的身心有其各自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要充分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殊需要。

(2)生存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的最基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使儿童在社会中生存。

(3)做人的教育:包括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要根据各类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这方面的教育。这是他们接受特殊教育后,能够独立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

(4)智育:特殊儿童智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儿童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善、提高其智力。

8.如何判定超常儿童?对他们怎样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判定:

好奇心强;记忆力好;注意力集中;感知敏锐;语言发展早,想象力丰富;理解力强;喜欢动脑,有创造性;兴趣广泛、浓厚;好胜心强,有坚持性。

指导:

正确认识超常儿童;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

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关心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9.智力落后儿童可以划分为几个等级?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家庭教育要关注哪些内容?

答:划分为4个等级,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重度)三级智力残疾(中度)四级智力残疾(轻度)

家庭教育要关注:

1.及早发现,寻求专业帮助。包括对刚出生的婴儿的观察;0~6岁儿童发育的观察。

2.家长要给与孩子理智的爱。给孩子真心关爱,避免歧视和溺爱;认清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与孩子适当的高期待。

3.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

10.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对0~3岁儿童的情意萌发进行指导。

要求:(1)简述对0~3岁儿童的情意萌发进行指导的具体内容;

(2)就某一方面联系实际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情意萌发指导内容:

(1)创设一个关爱、接纳和尊重的心理环境;

婴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地兴许体验和心理感受。我遇到一个孩子最开始大哭大闹,每天老师对回去拥抱她。慢慢的孩子克服了离开父母的失落感,用很积极的心情度过每日幼儿园生活。正是老师的关爱让孩子产生了安全感。

(2)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合理的生活制度有利于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婴幼儿情绪稳定,使婴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

(3)引导婴幼儿学会表达,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日常生活中婴幼儿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从而长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自己的愿望没满足,遇到了小挫折,等等。

论述题

11.结合实际论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要求:(1)简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2)结合实际阐述你对3~6岁儿童进行阅读活动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1)阅读能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发展孩子的倾听和理解能力。(2)阅读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为孩子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和发展连贯的讲述能力提供机会(3)在阅读中孩子能培养出对文字的敏感。

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包括:(1)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2)每天最好有相对固定的亲子共读时间(3)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

案例分析题

12.2岁多的苗苗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就是太挑食,不爱吃蔬菜。爸爸妈妈经常哄她吃、喂她吃,有时也强迫她吃,可是不管用。为了这件事情,家人没少为她着急。再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女儿的这个“毛病”扳过来。妈妈看到苗苗特别喜欢小白兔,于是将计就计,把《龟兔赛跑》的故事搬到了餐桌上,和苗苗玩儿起了“争当小白兔”的游戏。妈妈对苗苗说:“知道为什么小白兔是赛跑健将吗?因为它爱吃胡萝卜。咱们比赛吃胡萝卜,谁吃得多谁就是小白兔,吃得少肯定就是小乌龟了。”苗苗当然想当小白兔了,竟和妈妈“抢吃”起胡萝卜来。到这一招挺灵,妈妈接着又想出更多的吃饭游戏。比如把一个不倒翁放到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个菜,大家就要赶紧吃那个菜。就这样,妈妈改掉了苗苗挑食的坏毛病。苗苗因为喜欢餐桌上的游戏,再也不对蔬菜深恶痛绝,而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吃蔬菜。请运用第三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这是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中习惯养成方面的表现。0~3岁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具体指导:(1)教养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教养者,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要首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这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坚持的,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的。(2)充分发挥图书、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故事在婴幼儿的教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婴幼儿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婴幼儿的这一特点,与此同时,媒体对于现如今婴幼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3)好习惯的养成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养者要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成长需要。不要拔苗助长,强迫甚至强制婴幼儿养成一些习惯。

13.我儿子冬冬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家里养过小兔子、小鸭子,记得3岁多的时候,他握着小鸭子的脖子去串门儿,找小朋友玩。他玩得投入了,就忘了小鸭子,结果可怜的小鸭子跟在他后面跑来跑去,被冬冬不小心踩死了,冬冬哭了好半天。后来又央求我再给他买一只小鸭子,我告诫他,小鸭子太小,它把你当作它的妈妈,妈妈是不是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呢?冬冬似懂非懂地看着我,使劲点头。不过,从那以后他对待小动物小心了很多,出去玩的时候,就把小鸭子放在小盒子里,并且说:“妈妈出去玩一会儿,你要在家里乖乖的哦!”我和他爸爸忍俊不禁。看到孩子那么喜欢小动物,我们就经常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观察自然中小动物的动态。如小鸟在飞,小蚂蚱在跳,小蜗牛在爬。现在孩子4岁多了,渐渐地了解了好多大自然和小动物之间的奇妙关系。有一次,我带他和别的小朋友到森林公园去玩,他们兴高采烈地在草地上寻找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并认真地观察它们。“阿姨,你快看,好多小蚂蚁!”一个小朋友突然指着草地大声说。冬冬和其他小朋友都跑了过去,只见冬冬趴在地上仔细看,然后对我说:“妈妈,是不是天要下雨了?”。“嗯,是啊!”我望望变暗的天空。冬冬对别的小朋友说:“妈妈对我说过,小蚂蚁搬家,小燕子飞得很低都是快要下雨了,我在书上也看到过,今天可看到了哦!”看到儿子认真的模样,我开心地笑了。请根据第四章的相关理论或观点分析此案例。

答:这是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认知发展的表现。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发展认知的能力。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否能持续,有赖于家长的态度和策略。

(2)提供多种在生活中探究和学习的机会。生活中蕴含着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丰富内涵,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还要创造各种学习和探究的机会。

(3)和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环境的创设,都有助于孩子走近科学,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探究,动手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的快乐。家长要为孩子的发现和学习提供支持和引导,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发展。

14.小林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且不完整,字数基本在五个字以内,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常反复说些与所处环境无关的、单调的词句,分不清你、我、他,如果问:“你爱我吗?”他回答:“你爱我的!”。每天早上来幼儿园,从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

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无论怎么开导他,激发他的表达情绪,他还是无动于衷。小林喜欢玩水,玩沙,玩大型玩具,他只管自顾自地玩,玩腻了就自己回到班级中来。日常生活中喜欢躺在地上,和地板亲密接触;喜欢玩锁和钥匙;对班级的积木、自主游戏等都不感兴趣,喜欢在教室里游荡,没有固定的场所,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他没有办法跟上老师的节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他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在家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请运用第五章的相关理论分析小林的行为,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根据小林的行为特征可以判定小林是一个孤独症儿童。从孤独症的特征来分析,他们有这样一些特征:

1.孤独症的儿童感知觉神经系统统合失调。

2.语言发展迟缓。案例中提到“小林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且不完整,字数基本在五个字以内,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常反复说些与所处环境无关的、单调的词句,分不清你、我、他,如果问:“你爱我吗?”他回答:“你爱我的!”。这正是语言发展迟缓造成的。

3.缺乏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情感的方式。他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的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影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在家天天要吃同样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

4.不主动和他人交流。每天早上来幼儿园,从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无论怎么开导他,激发他的表达情绪,他还是无动于衷。小林喜欢玩水,玩沙,玩大型玩具,他只管自顾自地玩,玩腻了就自己回到班级中来。

5.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日常生活中小林喜欢躺在地上,和地板亲密接触;喜欢玩锁和钥匙。案例中的小林具备这样的特征。

针对小林孤独症的情况,作为家长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加以指导:

1.细心观察、及早发现。小孩子的可塑性大,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并注意与同龄人的孩子作对比。家长还要多与老师沟通,多听听老师的反馈。如果发现有这样的症状,应该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并配合治疗。

2.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态度。在发现孩子患有孤独症时,家长既不要把孩子当成累赘,不闻不问,也不要认为孩子的问题是自己的责任,对孩子百般娇惯。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孩子的榜样。一方面寻求专业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家积极进行辅助教育。

3.在家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家长要根据孤独症孩子的特点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4.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家长在家中要温和的和孩子说话,经常对孩子微笑,经常轻轻、拥抱他们。细心观察孩子喜欢的物品和游戏,积极寻找孩子可以接受的介入方式。另外,家长要带孩子走出去,帮助孩子融入同龄的集体中。家长还要引导周围的孩子接受孤独症孩子的特殊行为,不要取笑或侮辱他们。

5.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家长平时在家中要注意矫正孩子的怪异行为,通过社会性游戏,让孩子学会接电话、与人打招呼、向他人表示需求等。总之,家长对孤独症儿童要细心细致,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改变、提高。

形考任务三

简答题

1.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答:(一)家庭、幼儿园的合作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0~3岁儿童由于发展水平、发育特点的不同以及施教主体的不同,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和合作内容是有所不同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没有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幼儿园直接面向的教育对象主要是3~6岁的儿童,0~3岁婴幼儿的教育是幼儿园的外延教育,与幼儿园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出现了所谓的“教育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幼儿园对0~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的研究不够,在满足家长需求,与家长合作上有一定的局限。

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0~3岁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不仅社会上各种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0~3岁儿童的教育,并逐渐将0~3岁儿童的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在0~3岁儿童家园合作教育中存在一个主动与主导的关系。家庭仍是0~3岁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和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施教者,幼儿园的主导作用需要依赖家长的主动寻求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二)评价指标:

(1)客观真实的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

(2)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教育问题。

(3)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过程,不仅给出具体的教育策略,还与家长进行细致的分析,帮助家长学习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

2.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好的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一)幼儿园再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要求自身的主导型更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相对于0~3绥德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心也更强。

(二)(1)亲职教育;

(2)教学活动合作;(3)管理合作;(4)研究合作;(5)资源支持。

3.家庭与社区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怎样的?评价双方的合作活动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一)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学前教育可以积极创造条件,为更多的学前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机会,社区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家庭提供帮助,为儿童提供活动环境。社区学前教育具有的独特功能,以及承担教育幼儿的责任,使得0~6岁儿童家庭教育必然是以社区为依托的。营造良好的社区,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是双方合作的的根本目的。在合作中,社区主动为家长提供相关的服务,家长应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增进对社区的归属感,家长也可以积极为社区学前教育的开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内容包括: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

以幼儿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教育资源利用等。

家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宣泄法、讲座法、资源共享法、调查研究法、讨论共议法等。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答:(1)错误的期望观(人才观)导致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过于功利。

(2)家长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实施超前教育、过度教育。

(3)家庭教育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忽视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4)过分溺爱,过度保护,剥夺了儿童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5)不尊重儿童的人格,忽视儿童主体性的发展。

(6)家长缺乏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和技能的指导

5.日本和韩国的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异同?

答:(一)日本家庭教育重视礼仪培养、挫折教育和自立教育。

儿童不仅在外要注意礼仪,在家庭内部也需要遵守一整套的规矩,文明礼仪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日本家庭的挫折教育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日本父母认为,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日本的家庭教育学家认为,父母过于保护和过于干涉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日本家庭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

(二)1.传统教育: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两方面:(1)长幼有序、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

(2)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

2.“狼型”教子法:(1)让孩子学会独立;(2)培养孩子的记忆力;(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4)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精神;(5)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6)挖掘孩子的潜能。

3.“狮子型”教子法:(1)让孩子充满自信;(2)让孩子有勇气;(3)让孩子学会自律自控;(4)让孩子学会放弃。

6.美国儿童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①尊重儿童;

②常规培养;

③亲子阅读;

④家长参与;

⑤美国的家长教育。

论述题

7.联系实际评论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采取的方法。

要求:(1)简述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的方法;

(2)就某一方法联系实际说明其实施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一)1.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1)家长委员会;(2)家长志愿者。

2.加强家园联系的方式:(1)家园联系册;(2)家园联系栏。

3.家园现场沟通交流方式:(1)家长会;(2)约谈。

4.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1)家长学校;(2)家长沙龙。

5.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

家长对于幼儿园管理家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幼儿园整体规划的不了解。由于缺乏对幼儿园管理的整体性眼光,他们总是从自己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只注重自己孩子的感受。对此,幼儿园实行各级管理体制公开化、透明化,让所有的家长了解从幼儿园全体孩子的角度出发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具体规划。并请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整体规划提出建议,而不是仅仅建议教师如何对待他自己的孩子。让家长站在幼儿园管理者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他自己孩子的利益。可通过家长会、家委会成员座谈会、专题讨论或辩论会等形式开放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例:大班幼儿幼小衔接座谈会;发放家长对班级教师教育教学意见反馈表等。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每学期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周,把一学期的班级教育教学计划呈现给家长,征求家长的意见,修改成较完善的教学计划。邀请家长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较好的利用家长的专长、职业、地域等资源和周围社区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服务,请家长给予支持。如果有任何好的经验与更多孩子分享,诚心欢迎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家长献计献策,使教学活动更具有价值。

8.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

要求:(1)简述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情况;

(2)就某一方面的变革情况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一)1.家长教育观念的变革:(1)人才观的变革;(2)儿童观的变革;(3)教育观的变革。

2.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1)物质环境的改善;(2)精神环境的改善。

3.家长教育能力的培养:(1)了解孩子的能力;(2)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能力;(3)创设环境的能力。

4.家长素质的提升:(1)文化素质;(2)道德素质;(3)艺术素质;(4)心理素质。

5.家长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

(二)根据家长素质的提升方面,家长素质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紧迫任务。

家长道德素质水平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

案例分析题

9.幼儿园为了顺应发展,与家长零距离接触,建立了网站,我总喜欢在繁忙的工作中,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打开幼儿园的网页,看看幼儿园的新闻,儿子的班级照片,了解一些家教的知识。在有闲情逸志的时候,就在“E线留言”上发下一段感慨,将对儿子的爱与朋友一起分享。在儿子进入幼儿园这近两年的时间,从最初早上赖在被窝里想试试是否能得到不去的“豁免”,到现在每天催促着我“妈妈,快来不及了,我要第一个到车站”;从对我有时的教育“嗤之以鼻”,到认真严肃地对我说,“老师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欣慰于他的成长与进步,感动于老师的教育与辛苦。请运用第六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家庭、幼儿园的合作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0~3岁儿童由于发展水平、发育特点的不同以及施教主体的不同,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和合作内容是有所不同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没有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幼儿园直接面向的教育对象主要是3—6岁的儿童,0~3岁婴幼儿的教育是幼儿园的外延教育,与幼儿园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出现了所谓的“教育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幼儿园对0—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的研究不够,在满足家长需求,与家长合作上有一定的局限。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0~3岁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不仅社会上各种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0~3岁儿童的教育,并逐渐将0~3岁儿童的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在0~3岁儿童家园合作教育中存在一个主动与主导的关系。家庭仍是0~3岁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和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施教者,幼儿园的主导作用需要依赖家长的主动寻求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像案例当中孩子从最初赖在被窝里到上幼儿园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转变,离不开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和家庭的指导教育。老师在教育上格外辛苦,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知识。所以说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还是很重要的,可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10.案例一:托比是一个3岁的美国孩子。他每天早上自己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托比还小,经常把裤子穿反。有一次,一个做客的中国朋友发现后想纠正他,但被托比的妈妈制止了。妈妈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有一天,托比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一会儿就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5岁小姑娘。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案例二:康康,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忙于做生意,照顾康康的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为了使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长,爷爷奶奶包揽、代替了康康从小在家所有的家务活动,到现在也不会穿鞋子。在家的时候爷爷奶奶担心他的安全,不让他出门和别的孩子玩,在家看动画片,想要什么就让爷爷帮他拿,想干什么就让爷爷帮他干。吃饭一直由奶奶喂,直到上中班了,康康也没有自己吃过一次饭。等到吃饭的时候奶奶就端饭到床边喂给他吃。久而久之,导致康康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试从外国家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以上两个案例。

答:虽然各国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本质上都是无私、伟大的,但由于爱的方式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不一样。爱的方式恰当,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好的结果,反之就会有不好的结果。与日本,韩国,美国的父母相比,我国父母对子女的爱有时候显得狭隘、短浅。许多中国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给孩子最细致的照顾,最安全的保护。例如给孩子穿鞋穿衣,喂孩子吃饭等,其实这样做反而使得孩子缺乏独立能力。像案例中美国的孩子,从小父母就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培养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的好习惯,这样他们会早早的独立,从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形考任务四

第13周布置,第17周完成。

(1)家庭游戏活动设计指导:选择一位小朋友家长,帮助指导家长设计家庭游戏并实施,家长将游戏效果反馈给指导者并收录在活动情况记录表中。“家庭游戏活动设计指导”可在平时作业(2)之后进行,平时作业(3)依次后推。

(2)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合作共育活动设计与评价:设计一次合作共育活动并主持实施,按所学相关理论作为评价标准进行实施结果评价,将所有内容填入活动情况记录表中。

请根据(1)、(2)不同要求选择活动情况记录表填写内容,可附页。

活动情况记录表

活动题目

与家长一起做个互动的语言游戏

时间

20XX年XX月XX

地点

家中

指导对象

XXX,XXX

家教状况分析

家庭关系和睦,相处融洽,对孩子教育重视。

预期活动目标

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简单的分析能力。

指导要点

循序渐进的引导,思维能力的顺导。

活动前期准备

游戏内容与孩子沟通下,做到有准备,题板的准备,孩子情绪的引导。

活动过程概述

营造了很好的气氛,孩子回答踊跃,家长循循引导,孩子积极性很高,回答流利,笑声不断,很轻松。

活动效果

(家长反馈)

这种类似的游戏活动多搞些,开发孩子的智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锻炼天性,锻炼了智商和情商。

自我认识评价

对待孩子要多些耐心,孩子的教育需要精心准备,来不得一点马虎的哦。

家长签名

XXX

实际得分

90

第一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就是()。

[答案]A.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2.在语言教育方面,家长的任务有:()。

[答案]A.给幼儿创造一个带有视听觉的、丰富语言刺激的环境;B.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鼓励其语言表达;C.与幼儿一起阅读,培养其阅读兴趣;D.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3.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就是()。

[答案]C.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二、判断题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合理养育和锻炼来实现的。

[答案]对

5.当适龄儿童来到幼儿园或学校时,家庭教育在之前为每个儿童奠定的人格、能力和知识基础是相同或相似的。

[答案]错

6.家长应当在全面关注儿童成长的同时,重点实施健康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

[答案]错

7.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或者说核心是“助其自助”。

[答案]对

第二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家庭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等。

[答案]A.家庭经济状况B.家庭居住条件D.家庭生活设施

2.家庭精神环境主要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包括:()等。

[答案]A.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B.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C.家庭结构与情感氛围D.父母的性格、兴趣和爱好

二、判断题

3.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并不会成为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

[答案]错

4.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认知发展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影响甚微。

[答案]错

5.家庭物质环境是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精神环境则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精神“食粮”。这两种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答案]对

6.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往往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答案]对

7.家庭氛围在儿童家庭教育中不易被察觉,是一种隐形并且不太重要的影响因素。

[答案]错

第三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0~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遵循的原则有:()。

[答案]A.头尾原则B.远近原则C.等级整合原则D.系统独立性原则

2.玩具选择应避免的误区有:()。

[答案]A.玩具越多越好B.玩具越贵越好C.玩具越复杂越好D.玩具操作难度越高越好

二、判断题

3.0~3岁儿童思维方式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出现了表象和想象。

[答案]对

4.0~3岁儿童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已不明显。

[答案]错

5.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

[答案]对

6.选取玩具不需要过多考虑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

[答案]错

7.亲子游戏中父母的角色是观察者、引导者和游戏伙伴,而非替代者。

[答案]对

第四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3~6岁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

[答案]A.身体抵抗力逐渐增强;B.动作的灵活性逐渐提高;C.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加强;

2.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体现在:()。

[答案]A.各种心理活动从发生到陆续出现,达到基本齐全;B.心理活动从笼统到分化,从具体到抽象;C.主动性和有意性逐渐增强;D.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有所提高。

二、判断题

3.对于3~6岁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并不一致。

[答案]错

4.在培养3~6岁儿童良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一致性和一贯性。

[答案]对

5.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目的与任务规定着家庭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指导方式。

[答案]对

6.在幼儿期,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成人的评价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不大。

[答案]错

7.孩子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教育影响,都会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孩子发展的整体性、教育的渗透性。

[答案]对

第五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特殊儿童主要包括:()。

[答案]A.智力超常和落后儿童B.孤独症儿童C.肢体残疾儿童D.视听障碍儿童

2.超常儿童的类型可以分为:()。

[答案]A.智力型和学术型B.创造型D.运动型

3.特殊儿童的存在导致家长精神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A.家长自身对特殊儿童的错误看法;B.外界对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看法;C.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D.对家长婚姻质量、经济能力、生活方式产生严峻挑战。

二、判断题

4.智力落后儿童就是在智力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水平,并有行为适应障碍的儿童。

[答案]对

5.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其语言能力的提高。

[答案]错

6.智力低下是脑瘫患儿的主要伴随症状之一,因此,所有的脑瘫患儿智力都差。

[答案]错

7.视觉障碍儿童的视觉与听觉障碍儿童的听觉都受到了严重限制,但他们的其他感知觉起到了重要的代偿作用。

[答案]对

8.尽量不要送截肢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因为他们会遭到歧视。

[答案]错

第六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内容包括:()。

[答案]A.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C.以儿童为核心的活动教育D.以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研究

2.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包括:()。

[答案]A.亲职教育B.教育活动合作C.管理与研究合作D.资源支持

3.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方式有:()。

[答案]A.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B.加强家园联系及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C.家园现场沟通交流的方式D.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

4.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内容包括:()。

[答案]B.以幼儿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C.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D.教育资源利用

5.家庭与社区合作共育的方法有:()等。

[答案]A.资源共享法B.宣传法和讲座法C.调查研究法D.讨论共议法

二、判断题

6.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有所增强,但主动性和责任心可以有所减弱。

[答案]错

7.幼儿园和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还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

[答案]对

第七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是:(

)。

[答案]B.家庭教育内容D.家庭教育方法

2.韩国“狮子型”教子法的精髓是:(

)。

[答案]A.让孩子面对现实B.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二、判断题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是由家庭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所决定的。

[答案]对

4.日本孩子2岁前,父母要让他们学会“忍耐”,2岁以后,要让他们学会“等待”。

[答案]错

5.日本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贯彻这一思想。

[答案]对

6.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和自立教育两方面。

篇4

答:1、夫妻彼此多倾听多沟通

夫妻双方无论采取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好。在夫妻关系中,当你能满足对方内心的渴望,对方才能满足你的期待。不妨静下心来,先倾听老公对于培养孩子的期待和渴望,之后表达自己的希望和感受。特别要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公,避免无谓的冲突。从夫妻彼此有更深入、更广泛的了解着手,进而找到对孩子最有利的教育方法。

2、家庭教育有分工有合作

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自我价值感、性别角色、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母亲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独立自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大。父母可以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家庭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分工,在教育孩子时,尽量扬长避短,做到优势互补,并且能给对方教育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都在关心他。并且,父母能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地调整角色分工,达到家庭教育最优化。

3、父母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上文提到你老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用打骂的方式,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建议你多支持、陪伴老公参加家长课堂,学习教育规律,多向他介绍成功的教育实例。父母如果能经常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规律去教育孩子,设定孩子的发展目标,不从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这样就容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教育孩子。

对学习不感兴趣,怎么办?

山西太原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6岁,对学习不感兴趣。幼儿园老师教的小故事,同班小朋友很多都能复述了,他照着读还会卡。我想教他几个拼音,一个声母反复教了好几遍,隔天再问,他又忘了。我该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答:1、观察孩子的学习特点

你的孩子才6岁,故事不会讲,拼音忘记,这都是正常的。家长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和记忆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视觉记忆突出,有的孩子听觉记忆突出,有的孩子则是体验式记忆突出。家长要在生活中观察自己孩子的学习特点,寻找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家长可以通过孩子喜欢的人、事、物、场所,来激发起孩子对学习的渴望。比如孩子在游乐场的时候,教给他记住路标的文字,或者给他讲故事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他记住故事书中他喜欢的人物。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记忆最深刻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这样能记住90%的学习内容。家长可以提醒孩子:“若是学会拼音,就不用妈妈教你念了,你自己不光能读故事,还能给妈妈讲故事呢。”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也会愿意去学习。

3、增加学习的乐趣

学前儿童的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并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往往是今天学会了,明天就忘了。对于学前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游戏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以拼音为例,可以把拼音编成儿歌,或者把拼音形象化,把字母和具体的物品联系起来记忆等。

篇5

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将对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也给幼儿教育的发展和规划带来新的挑战。“百年人生,立于幼学”,幼儿教育担负着“人之初”教育的重大责任。作为人生的初始工程,它关系着亿万幼儿的成长发展,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关系着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将来。

一、学前教育迎来新的机遇

“2015年11月4日,按照我国计划生育有关部门的预测,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未来几年新生人口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增加。数据显示,最高年份人口出生数量会超过2000万。”新生人口数将在2016年到2020年迎来增长的高峰。西南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正式实施,从2019年开始,学前教育资源将大幅度增长。2016年到2020年在园儿童人数将从4000万增长到5000万,约新增1000万个需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地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需求在不断增加,实际却依旧面临着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随着政策的落实,人口数目的增长,原本存在的问题将变得更为突出,但问题的加剧也带来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新机遇。二孩的到来,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品牌较好的私立幼儿园收费标准可能会变得更高,公立和普惠性幼儿园学位紧缺。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综合各种因素公办和普惠性的幼儿园将成为他们的首选。而公立及普惠性幼儿园却供应不足,造成了学前资源的相对紧张以及学位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增加公益性幼儿园,重点发展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促进学前教育服务公平化将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私立幼儿园也应更新理念提高质量,在与国际新的教育理念接轨的同时融合本土特色,为民众提供多种选择。与此同时,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早教行业、培训机构等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的方式、观念产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幼儿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重视。“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许多家庭从原来的“四二一”形式的家庭结构变成了“四二二”形式的家庭结构。很多家庭将转变为非独生子女结构,长久以来的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家庭结构。二孩的到来,亲子关系发生变化,家中的老大不再孤单,有了新的游戏伙伴。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家长不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由于二孩较小,家长很容易将较多的精力放在老二身上,使得家中的长子(女)出现心理落差感觉爸爸妈妈不再爱自己,他们害怕自己不再是家中的唯一,担心弟弟或妹妹夺走父母的爱,并将这种失落感归罪于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从而开始抗拒家里多了一个弟弟或妹妹,并采取各种极端的手段威胁抵触。因此做好沟通,协调好家长与两个孩子关系以及教导两个孩子和谐相处是每个二孩家庭必须面临的新课程。家庭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家庭教育方式作出适当地调整也是家长们面临的挑战。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公平理智施爱是必要的,关注长子(女)的心理变化是必须的。家长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转变传统的独生子女教育观念,建立新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孩子适应新的亲子关系,做好二孩生育前的沟通和解释工作,让孩子早些适应自己即将成为哥哥或者姐姐的事实,缓解其心理压力。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为几代人的唯一寄托,家长把所有的爱和所有的期待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惜一切地对孩子进行各种培养。二孩的到来,这种唯一状态将会被打破,家中有了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的存在使得父母过于集中的注意力得到分散,原有的过度关注、过度期望的教育观念将会得到平衡和改善。

三、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生育二孩的家长大部分是80后和部分的90后以及少数的70后,随着近些年媒体的介入与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广大家长的共识。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这种需求将变得更加强烈,无论从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配套的硬件设施,还是对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幼教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家长对幼儿教师期望的增高;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短缺却在进一步地加剧,尤其是高素质幼儿教师。各幼儿园渴望拥有热爱学前教育、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有新的学前教育理念、技能扎实全面、愿意在幼儿园长期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幼儿教师的入门资格较低,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达不到合格的标准。放开二孩政策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需求。二孩的到来,家中幼儿的社会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家中的老大要接受弟弟或妹妹到来的现实,弟弟或妹妹也要学习如何和哥哥或姐姐相处。如何应对这种关系的变化,不但是家长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幼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不单要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内容,同时应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加强与幼儿的沟通交流,注意幼儿的情绪变化。培养孩子互帮互助的精神,相互分享的意识,使幼儿树立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四、对教育资源发展规划的影响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落实,人口数量的增长,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应当未雨绸缪,对学前教育资源进行新的发展规划,确保学前教育的稳定发展。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公众以多种形式兴办面向大众的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城区配套幼儿园,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与此同时更应注重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增配师资以及修建新的园舍,确保教育公平。其次,加强学前教师的培养和补充。幼儿教师的不足严重影响学前教育质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师德高尚、技能全面、组织完善的学前教师队伍。针对各地区实际情况,全面合理地扩充幼教队伍,完善幼儿教师权益保障体系,提高学前教师的地位,特别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创新培训,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最后,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将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二孩政策的全面落实,给我国的幼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抓住机遇,建构新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保证所有幼儿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李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及措施[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8).

[3]张晓亮.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张瑞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16,(8).

[5]张慧君.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我国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J].智富时代,2016,(4).

[6]宋梅.生育第二胎对长子女的心理影响及对策分析[J].教育导刊,2015,(6).

[7]杨利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及措施[J].教育前沿,2016,(9).

[8]赵姗.全面放开二孩是教育深刻调整的契机[N].中国经济时报,2015-11-11.

篇6

【分类号】G78

一、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们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但是,多数家长往往把焦点集中在学校教育上,而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不被重视。其实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中,家庭教育才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起着基石的作用。作为父母要承担这个责任,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只有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当家长的一定要克服溺爱、偏爱、护短幼儿的心理,以科学的方法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幼儿早期教育。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一)谴责错误:

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犯错误,许多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会严厉谴责孩子,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有些孩子可能会不再犯错,但是这会可能会使孩子失去承担错误的能力,有些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

(二)家长过分保护孩子:

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

常常批评,甚至体罚孩子。有的家长的确非常爱孩子,但是,在观念上错误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这种望子成龙的爱往往会形成相反的情绪或情感,对家长、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的恨。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或建议

(一)认知必要性,留出亲子时间,给孩子“适宜的时间”

很多父母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工作,他们推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其实有句话说得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家长认知亲子教育的必要性。

1、通过家园合作促交流

许多家长教育孩子都是闭门造车,所以我每个学期都会开展家长日交流活动,引导家长在幼儿园一起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感受。有一次家长交流会上,我让班级中几名习惯特别好的幼儿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有一个家长就提到他们家每个周末的时光都变成了亲子时光,每天晚上下班也会带孩子一起讲故事、读书,通过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等。另外有一些家长也坦言,自己平日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少,值得反思。

2、订制亲子共处的时间

习惯是可怕的,很多家长说自己没有时间参与家庭教育,其实是没有培养自己的习惯。一旦形成习惯,一切都会变得顺理成章起来。有几个家长提到一般每到节假日就会陪伴孩子们外出游玩,久而久之,习惯就形成了,每到周六,一家几口就要出去共享快乐的亲子时光了。而有的家长坦言自己回家了就玩手机,有时候将ipad扔给孩子玩,时间一长,孩子迷恋游戏,自己的很多闲暇时光也都花在玩手机上了。

所以我建议广大家长承担起家庭教育中的主导角色,放下手机,订制亲子共处的时间,让习惯成为自然。

(二)探索价值性,参与多种活动,给孩子“适宜的活动”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积极带领幼儿参加多种活动。结合我的教育实践体会,有一些幼儿过于内向、含蓄,甚至不善于表达和交往,这都是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上个学期我班级有一名幼儿,一直都不爱说话,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也表现得很不积极,基本上成了一名班级里的“独行侠”。后来才发现,这个孩子的父母在外地做生意,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由于爷爷奶奶年龄较大,加上家住五楼没有电梯,所以从小到大基本上一直在“圈养”的环境中长大,所以这名幼儿的状态基本上是因为父母的疏忽和长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的。结合这样的状况,我联系了幼儿的父母,建议他们多带幼儿参加户外活动,以锻炼幼儿的综合能力,好在父母听从我的建议,一学期下来有了不少改观。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家庭就会有一千种幼儿状态,所以父母要认识到自己幼儿的特点,通过价值性的探索,引导幼儿参与多种活动。久而久之,父母通过陪伴会发现,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大了,孩子给了自己越来越多的惊喜了,通过多种活动的参与,孩子正在快乐健康的成长。

(三)关注发展性,注重言传身教,给孩子“适宜的爱”

一切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应该回归到“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般都是尊重幼儿的内心世界,幼儿内心所期待的,我会尽可能去满足,让“心”成为幼儿教育的主题,将幼儿内心所喜欢的课堂呈现给他们。课程教学真正站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幼儿素养提升。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也是如此,我一直跟家长们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以后是什么样子,看看父母就知道了,引导父母必须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比如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有孝心,那么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有孝心的人,比如你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个行为习惯好的人,那么你必须自己做事生活都要井井有条,比如你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一个有诚信的人,那么你自己就要做到诚实守信。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在潜移默化中家长成了孩子的榜样。

参考文献:

篇7

一、缘起

笔者自身喜欢音乐,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也非常关注。笔者家中有一男孩,从5岁起,学钢琴、学葫芦丝已近两年。我们由着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做父母的只是努力为他学习音乐创造条件。笔者觉察到,现在社会上的音乐培训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的家庭、学校、培训机构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并没有齐心合力地把“音乐教育”这件事情做得较好。笔者考虑,社会的大环境没法改变,家庭的小环境总可以努力去改善。从而开始关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学习所得,诉诸于文。

二、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儿童在以家庭为主的音乐教育环境中进行的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音乐与教育两方面的结合。家长或者家庭音乐教师是实施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儿童是教育的对象。音乐是教育的媒介和手段,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培养人才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儿童在今后的一切成功都有赖于家庭在儿童幼时的教育。在我国,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更是让整个社会对儿童的教育倍加重视。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为举世所公认。笔者以为,实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1.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在开发儿童右脑的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平衡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通过唱歌、跳舞、弹奏等音乐活动,右脑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中,从而得到良好发展。

笔者仔细观察过家中的孩子在学习音乐中的状态。听歌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两耳竖起,眼睛乌溜溜地转;唱歌时,发音系统和听觉系统需要不断地作出调整;弹钢琴时,孩子的手、眼、脑需要高度协调;吹葫芦丝时,孩子的肺活量有明显的增大,等等。

据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突触”比一般人较多,一个原因是爱因斯坦从小接触和学习音乐。学习音乐能让儿童生理得到发展,此言不虚。

2.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音乐在培养儿童听觉、记忆、想象力、意志、情感和自信心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音乐教育是锻炼儿童听觉感受性行之有效的手段。它是在有意和无意相结合的情景下,让儿童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音乐中美妙的韵律和节拍强烈地吸引儿童,在无意识中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儿童还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格调,想象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儿童学习音乐,需要全神贯注,排除外界干扰,从而得到意志的锻炼。儿童的情感,易变而冲动,音乐教育富于感染力,在审美过程中自然得到情感的培养。儿童通过学习音乐掌握一定技巧,有机会对他人展示才能,自信力得到相当的建立。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家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在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又亲切,又灵活,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健康发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三、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现状

关于当今中国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状况,有人在重庆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一个在中国城市中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轮廓。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已经认识到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功利化倾向严重;片面强调音乐教育的专业化,而生活化受到忽视;家长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缺乏主动性,方法单一;0~3岁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严重缺失。笔者结合对社会的认识,谈一些切身的体会。

1.功利化严重

大多数家长出于“让孩子有一技之长,以后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的目的,让孩子学习音乐。很多家长自己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只是别人都在学这学那,所以跟风,让孩子到某个培训机构去学习器乐、或者声乐。更有甚者,直接就是为了中考、高考中的特长加分,所以逼着孩子学习。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在身体、心理、智能、情感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能够提高儿童的修养、升华儿童的人格、启迪儿童的智慧,这些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的。

功利化倾向严重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家长自己心浮气躁,有一点点进步便沾沾自喜,考了一个什么级就到处向朋友炫耀,达不到那个级别便气急败坏――哀叹自己的孩子没有音乐天赋,直至轻易放弃。其次,功利化倾向严重伤害了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儿童喜欢音乐,那是人的天性,可是,如果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考级,孩子会觉得学习音乐真枯燥、音乐真难学,会对音乐敬而远之,从而大大制约了孩子长大以后在音乐方面的成就。目的性太强,忽视了过程中对美的享受,反而难以达到目的,这是我们成年人学习事物的经验体会。儿童也一样:欲速则不达。

2.理解过于狭隘

现在很多家长对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学习音乐就是弹钢琴、练古筝、或者吹笛子什么的。成年人熟练掌握一门乐器,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何况儿童。过于狭隘的理解学习音乐,会对孩子造成畏难情绪。

有一类家长,把音乐看得又精深又神圣,自己不懂一点音乐,但是很虔诚地逼着孩子“苦练音乐”,这可把孩子逼苦了。音乐本来就是拿来“玩”的,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太严肃了就很不容易快乐。有一回笔者家中来了一个美国朋友,抱着孩子就玩起了钢琴,这不奇怪,因为普通的美国人相对的音乐素养高些,再说英文中本来就是“play piano”,“play”的本义就是玩。随后他看见了古筝,古筝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全新的、充满中国味的乐器,但他立即“play”起了古筝,还玩得挺有那么一点味道。这件事对笔者很有启发,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从生活出发。孩子带着“玩”的天性去学习音乐,可能更接近音乐的真义。

还有一类家长,以为唱卡拉OK就是学习音乐,听流行歌曲就是学习音乐。家中的CD、VCD格调不高,还经常播放,美其名曰:和孩子一起学音乐。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严重制约了儿童的音乐才能的发展。

过于功利化和理解狭隘,都是由于家长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究其原因,还在于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在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总得懂一些音乐才行。学习,是唯一的途径。

四、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发端

笔者对于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理解,得益于对近代三位教育家的文本阅读,他们分别是:陈鹤琴、丰子恺和陶行知。笔者以为,他们代表了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发端。

1.陈鹤琴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更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家。他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有:(1)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国情,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发展本国特色。(2)发展儿童个性,培养儿童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是儿童音乐教育的中心任务。(3)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应使儿童音乐生活化,教学游戏化。

笔者读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对上述理论更有了直观而亲切的认识,试摘录两段:

“至于娱乐的方法,歌乐为最重要;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晚饭后,父母子女同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而且于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不有乐歌。”

“父母能够随时随地吹吹唱唱,使家庭里充满了音乐的空气,这样小孩子不知不觉也喜欢音乐了。倘使家中有乐器设备,如无线电、留声机、风琴、钢琴、提琴、笙、箫、笛等,那就更好。总之,小孩子应有音乐的环境。小孩子学音乐,要从小学的,世界上的音乐家,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从小学起的,就是普通的小孩子,要学音乐,也必须从小学起。”

这两段文字,字数不多,但笔者以为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本质。“唱歌”、“乐器”、“快乐”、“环境”,寥寥几个词,蕴含着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理论的全部。

2.丰子恺的音乐教育思想

丰子恺是集音乐、美术、文学、教育等多方面才华的艺术大师,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丰子恺集》中的“音乐之美”一章。

他说:“音乐为何难以普及呢?一是因为音乐难于理解,二是因为乐器难于上手。”所以他推崇学习音乐从吹口琴开始,因为口琴廉价、方便携带、学习容易。这一点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启发犹大。笔者家里的孩子,拿到口琴吹吹吸吸,怎么弄都有悦耳的声音发出,他乐此不疲,玩弄许久。也许,这就是喜欢音乐的开始。

他说:“对初步的音乐学习者,正当的学习方法是三件事情,分别是:尊崇器乐,勤练音阶,辨识曲趣。”每一件事情都有大段的说明,真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音乐的很好的方法说明。

他说:“故音乐可说是‘感情界的言语’。我们普通所用的言语,是‘理智界的言语’。理智界的言语只能传达外部的思想,感情界的言语可以传达内部的心灵。吾人处世,赖有这感情界的言语,故各人得舒展其感情,露示其心灵,而互相理解,互相赏识。倘然没有了音乐,人类的生活何等隔膜而枯燥!世间将何等荒凉而寂寞!”――对音乐的热爱,正是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核心!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公认的教育大师,他认为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有音乐的生活是好的生活,所以有音乐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他为他的晓庄师范学校编写了大量歌曲,有一首云:“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他还为儿童编写儿童歌。有一首云:“我是小,我不怕吃苦;我要开辟新天地,看我手中双斧!”

笔者无从知道这些歌曲的曲谱,但是就这些歌词,我们就知道,陶行知的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音乐教育,而是升华为一种人格教育了。

五、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实践

行文至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家长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些什么作一个梳理,帮助家长更好地实施。

1.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应有清醒的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儿童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儿童智力,提高音乐素养,完整人格特征。家长不能操之过急,音乐教育是贯穿孩子整个人生的一件事情,活到老、学到老,切不可认为音乐教育可以在儿童某个阶段强力“攻关”,甚至仅仅为了考级而作突击训练。过于急躁容易扼杀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好的出发点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家长当然也不能过于随意,任孩子的音乐天赋自生自灭,因为儿童时期毕竟是为整个一生打下基础的重要时期。

教育上有一句话是说:“如果你爱他,就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无所作为,等待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也是如此,为儿童做些什么,但不要期待什么“立竿见影”。

2.家长应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

孩子是在环境中逐渐成长的,环境对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应创设一种美好的家庭音乐氛围,使儿童自然而然地接受音乐的洗礼。

比如,孩子房间的布置,可以用高雅的音乐图谱、音乐意境等;可以使用家里的音响系统、录音机、摄像机、电视机等音乐视听媒介,让孩子边听边看一些优美的音乐;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学习某样或某些乐器;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娱乐活动,让孩子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邀请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参加,等等。

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父母对音乐的热爱是关键。孩子虽然小,但什么都看在眼里、听在心里,父母热爱什么,孩子就会有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3.家长应懂得一些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特点是好动、好玩,思维形象、具体。可以把音乐教育和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孩子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抓住一些即时的教育机会,和孩子感受音乐、讨论音乐、做跟音乐有关的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的熏陶。教学中应不厌其烦,有充分的耐心给孩子慢慢地讲解。举例子应形象化、具体化,可以结合一些儿童故事的角色来帮助孩子理解。

音乐本身就是美的,美就是成年人的“好玩”。儿童的“好玩”是值得成年人尊重的,对儿童来说,“好玩”就是美。

4.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教育,其实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很多家长自身的艺术修养不足,造成对孩子的艺术教育无所适从。特别是音乐教育,音乐殿堂本身的门槛不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就望而生畏了。

其实,音乐殿堂的门槛也不高。生活中处处是音乐,音乐,就是好听的声音。家长可以买一些经典的音乐CD,和孩子一起感受音乐的美。家长也可以学习某种器乐,和孩子一起克服学习音乐的困难,一起享受克服困难的乐趣。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家长应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一起享受鸟鸣鱼跃,听风声掠过阵阵松涛、听山涧流水潺潺。带孩子去听大河大海的声音,它们时而喃喃细语,时而波涛澎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其它如舞蹈、绘画、文学、书法等有着相通之处。学习其它的艺术形式,对音乐教育有着触类旁通的功效。家长提高艺术修养,无形中孩子的艺术修养也得到提高。就是为了孩子,家长也应该努力学习艺术。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丰富的人生,笔者以为,那就是幸福。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丰子恺.丰子恺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3]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4]李长枫.当代中德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5]翁鲜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浅谈[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6,(4).

篇8

(一)城镇化改变农村学前教育需求,挑战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供应。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进程的重要标志。它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条件、扩大内需、推动区域经济均衡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等诸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促动,促使广大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作为80后的年轻父母,进城务工期间亲眼目睹了城市学前教育的“优质”后,自然不再满足让自己的儿女再重过自己的童年,而是要过一个“城里人”的童年,对正规学前教育的高期待自然不在话下。但农村家长节节攀升的学前教育需求,甚至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要求与当下农村学前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不能配套的现实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其焦点集中在正规学前教育的供应和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上。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匮乏和不足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瓶颈,城乡二元分立的长期割据致使农村学前教育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近些年,国家和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项目的推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匮乏和不足,但从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满足城镇化要求的立场而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依然需要更持久的支持。

(二)城镇化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出现,成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难点。

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成为城市中的“务工人员”或称“农民工”。农民工进城容易,定居困难,出现所谓的“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里,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尴尬来自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和城乡迥异的户籍制度,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并不能顺理成章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也不能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与待遇,这些外出务工人员身份的边缘化与尴尬境地,使得他们的子女也无法自然享受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因而,在子女如何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上,只能出现两种选择:一是带着孩子务工,孩子成为“流动儿童”;一是留下孩子外出务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相比较留守小学或初中儿童,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处境更让人担忧,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的匮乏、严重不足的家庭教育资源、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隔代教养以及亲情缺失而导致的缺少教育关注、监管不利、安全隐患增加等因素,可能成为脆弱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特殊背景。

(三)城镇化要求农民工市民化,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人口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渐演变为城市地区的一种动态演变过程。”人口城镇化的标志,就是农民的市民化程度。新一代的农民工不同于以往农民工进城只为输出劳动力,获得报酬,最终返乡生活的格局,他们更期望自己能通过进城务工,了解和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永久居住在城市中,成为“城里人”。这种市民化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农民工父母自身的成长历程中,也自然投射到子女的身上,甚至是子女“优先”市民化。但在“劳动力进城,非劳动力留村”的“半城市化”状态下,市民化的内在要求就需要农村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来完成。体现在年轻一代家长的教育观念在逐渐转变,他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已摆脱以往肤浅的“看孩子”的层面,更多地转向关注孩子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品质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发展,这种教育需求的多元、多层次取向,势必要求农村要提供充裕的公共学前教育资源。但现在农村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及政策保障,硬件设施条件差,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良莠不齐,质量严重低下;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专业素养偏低,教育理念落后以及“小学化”倾向等问题,明显与农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诉求相距甚远。

二、人的“城镇化”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文化难题

扎波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徙源于推力和拉力的作用。推力是指现有的、低下的生活水平,将人口从现有的地域往外“推”,而拉力则是现有地域之外人们渴望达到的生活水平对人口的吸引力。当两种生活水平之间出现较大差距时,由于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人口才开始从乡村向城市转移。因而,城镇化总体上是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靠拢,城镇化最核心的内容也不再是农村场域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而是“人的城镇化”。即伴随着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农村人口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精神层面的进一步提升。但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城乡二元割裂的制度,以及以往倾斜的发展政策所导致的城市偏向,使固定在城市和乡村的人们在各自的文化圈中,形成了属于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价值体系,也就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当城镇化的进程让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必须遭遇时,两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心态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了不一样的诠释和规定,成为当下发展和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必须要顾及的话语情境。

(一)农村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工具化抑或全面发展

农村学前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要让农村儿童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遭遇后最首要的差异。在乡村世界中,幼儿园就是教育机构,就是学校,就是学文化的地方,文化就是知识和技能,是能让农村儿童获得市民的身份,跳出农门,顺利进入城市,接受城市文化熏陶和教育的敲门砖。因而,学前教育就需要教幼儿拼音、识字、算数,为他们入小学做准备;每当孩子离开幼儿园时,门外翘首盼望的家长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写字了没?有没有作业?”这一系列的表现都是顺理成章的。换句话说,被学界痛斥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对于乡村世界中的儿童而言是极其自然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伴随城镇化而来的城市文化对学前教育价值的规定。现代学前教育观念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成人要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意愿;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要采取与其年龄特征相符的教学方式,比如游戏;要从儿童生活经验中选择和确定学习的主题等。《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学前阶段儿童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显然,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更能使儿童在当代高度个体化、复杂、多元的现代城市社会中立足。农村幼儿园的“小学化”只可能解决儿童当下摆脱“农门”的问题,却不能解决日后如何在城市立足的问题。从学前教育的终极追求而言,工具化的价值选择无疑于饮鸩止渴。但农村学前教育如何才能让农村儿童既跳出农门,又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要求,农村学前教育究竟要先实现升学的价值,还是先实现育人的价值?这似乎是一个现实的悖论。

(二)农村学前教育的知识基础:乡村教养习俗抑或现代学前教育知识

现代学前教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城市发展的衍生物。妇女解放、妇女就业以及女性产业工人的出现等许多因素促成了现代公共学前教育的诞生,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科学的、现代的学前教育理念与现代学前教育机构一同发展起来,成为支持现代学前教育的两大支柱。在城市家庭中,儿童从胎儿期开始,就一直蜷伏在科学的学前教育知识的羽翼下,优生优育、出生后的抚触训练、动作发展监测、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亲子互动、入园准备、幼儿园课程改革,任何一个细微的教养和教育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支持。但是在乡村,社会公共支持系统的微弱和乡村教养习俗的强大之间反差明显。传统教养习俗是唯一能够支持农村儿童教养和教育的知识体系。以隔代教养为例,年轻父母亲外出务工后,孩子大多由家中的年长者抚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仅停留在“看孩子、管娃娃”的层面。爷爷奶奶依据自己的成长经验和祖辈传下来的养育经验,较好的完成了儿童身体的“保育”任务,但心理发展就很难顾及。因此,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必然要处理好传统教养习俗和现代学前教育知识之间的关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发展和普及。

(三)农村学前教育的形式:家庭范式抑或机构范式

家庭范式和机构范式之间的差异,儿童生活的组织和安排如何的问题。在机构范式中,儿童生活的组织和安排要遵循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来“科学”安排,让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中过一种制度化生活,是一种幼儿园根据儿童教育目标,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予儿童生活以“制度化”的影响的过程;而家庭范式则坚持乡村世界自在的日常生活方式。很明显,儿童一旦进入学前教育机构,就要与群体生活要求的社会角色规范保持一致,这区别于儿童在家庭中较为随意、自在的生活方式。在学前教育机构内(主要是幼儿园),制度化生活要体现出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性。与此相反,日常生活则表现为人的一种自在性生活,以人的习惯为基础,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习惯性和情感性。由于农村长久以来相对散居的地域分布形态,人们形成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具体包括家庭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等。其内容和规则以传统、习俗的方式在农村代代相传,是一种经验式的代际传递。当我们将城市生活中的学前教育机构“置于”农村日常生活中,将制度化生活置于农村本体文化中时,其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突和矛盾。从作息时间来讲,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总是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相对自由、灵活。而教育机构内的制度化生活则要求每个组织内的成员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规范行事,需要约束和纪律。比如说,如果遇到雨天,农民可以在家休息,但孩子不能因为下雨就不去幼儿园。而从日常交往方式来看,幼儿园有专门为孩子们制定的常规要求,但这些看似合理的常规却不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先生曾讲到,农村是一个以“土”为根基建立起来的乡土社会,这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熟人”圈子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亲疏远近之分,处事方式也是带有很多“人情味”的成分,更多的处于道德范畴之内,是“人治”大于“法治”的,而制度化的东西则明显的更加注重法律层面的约束。即便是两个孩子发生冲突这样的时期,在如何理解冲突和解决冲突的问题上,教师和农村家长之间与其说是因为立场不同,更多的则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锋。

(四)农村学前教育的内容:农本抑或离农

农本抑或离农的问题,与农民工进城后究竟是留城还是返乡的尴尬在其本质上是一样的。农村学前教育走“离农”的道路还是“农本”的道路,理由一样充分。如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目的是要让儿童“离农”,那么,农村学前教育就必须在内容上与城市保持一致。城市意味着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便利条件。城镇化就是要逐渐实现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待遇与市民均等化,让农民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城市居民。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这是世界各国城镇化的基本目标。如此一来,如果农村学前教育在内容上依然抓着农村的教育素材不放,依然要坚持因地制宜,显然与“进城”的愿望南辕北辙。坚持向城市文化靠近,开展城市文明教育,以城市文化武装儿童的头脑才是正道。反过来,如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目的是要立足“农本”,那么,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就不能遵照“城市标准”,或者一味地与“城市标准”拉齐,而是要因地制宜,开拓乡村世界自己的学前教育发展路向。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的模式,必定会导致乡村文化的失落。理论上,农村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为农村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培养人才”,是“教育学界对农村教育定位的强势呼吁,占据了主流地位”,坚持推进城镇化而不消灭农村,避免乡村教育的萧条与乡土社会的衰落。但实际上,更多的教育移民在涌现,更多的年轻父母愿意花高价、托关系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城里”的幼儿园。式微的理论话语与强劲的“教育移民”反差明显。或许,在一定意义上,农本或者离农,并不单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尴尬,也是整个农村教育或者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尴尬。

三、抓住发展机遇,与“城镇化”化,发展和普及农村学前教育

城镇化打破了农村社会的传统进程,突破了农村学前教育固步自封的藩篱,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虽然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但农村学前教育实质上在新旧观念的碰撞间有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比如,频繁的人口流动,要求农村学前教育要担负起人力资源转化的责任;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均衡,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现代学前教育知识的快速传播,将持续改变农村传统的儿童教养习俗等。因此,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必须要“与境化”。这里的“境”当然指的是“城镇化”背景。“城镇化”化的进程要求农村学前教育要将自身的发展和改变全然置于城镇化背景下,关注城镇化进程与自身发展的联动机制,实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和农村学前教育的双赢。

(一)明确发展取向,以促进儿童发展为宗旨

学前教育能为儿童发展带来什么?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和印度等国家大力推进和发展学前补偿教育的经验,说明学前教育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农村儿童来说,学前教育“不仅有利于农村幼儿的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和智力开发,而且对于农村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对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对于农村家庭幸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对于国家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强民富国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要始终明确我们所持有的价值取向是以促进儿童发展为宗旨,而不能盲目的为迎合家长的不合理要求,以及为维护自身的生存状况而放弃追寻教育的本真价值,丧失教育自身的尊严。无论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小学化”还是“城市化”倾向,都错误地仅仅将教育理解为一种工具或者装饰,忽视了教育的主旨所在,脱离儿童正常的发展轨道,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农村儿童健康成长。因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必须要明确发展取向,将促进儿童的发展放在首要和核心的地位,归根到底,人是一切发展的核心。

(二)立足乡村教养习俗,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一方面,传统的儿童教养习俗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文化根基和土壤,任何适宜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必然要在乡村文化中成长。传统的儿童教养习俗虽然多以经验的形式散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它一定是乡村文明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既然“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都是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没有优劣之分,也没有中心和边缘区别,它们是相互区别、相互促进、并行发展的两种不同文明。”那么,农村社会就必然需要立足于乡村文明而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另一方面,乡村儿童也需要自己熟悉和亲近的“乡村教养模式”,兴许这个模式有不“科学”的细节,或者有不为城市人所接受的行为方式,但这些习俗和经验却是乡村儿童童年的发端,有童年过往的记忆,也是乡村儿童精神世界的全部。从这个意义上说,争辩乡村教养习俗与农村学前教育的关系就显得没有必要,而究竟“怎样使作为乡村少年基本生存场域的乡村进入乡村少年的精神建构,使其成为乡村少年发展的精神场域,培养其基本的乡村情感与价值观,培育乡村生活的基本文化自信。”才是农村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之于儿童发展的终极意义。

(三)增加农村学前教育供给,创新机构形式

研究者通过对我国31个省市的学前教育状况的分析,发现我国学前教育在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上都非常严重,在校舍建设、物资情况、师资水平等方面的比较“呈现出明显的从城市到县镇再到乡村逐步衰减的趋势”,并提出“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大我国义务教育福利框架之内”。事实上,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城乡二分的发展政策,因而,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在供给上有明显的差距。城市的发展已远远超过农村的发展速度,拥有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这种优越的条件又吸引着为数不多的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流动,使本来薄弱的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更加稀缺。为平衡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就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上逐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区域限制,多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比如“新建扩建托幼机构,让乡镇中心幼儿园设立分园、小学附设幼儿园或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师资等形式,加快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差异较大,因此,也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在学前教育的形式上大胆创新,比如,有研究者指出,针对农村大量人口外出务工的现实,可以设立农民工家庭活动中心,家庭活动中心可以定期为农民工家长提供培训的机会,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与困惑,逐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增加其养育知识,并使家长能更深地理解儿童在教育和发展方面的需求和活动,使农民工家长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真正合作者,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或者可以在分析不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分层次,以不同的形式来满足。当然,增加学前教育供给,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仅要在硬件设施方面增加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相应配备,更要实现核心软实力的提升。比如,创造各种机会促进城乡幼儿园之间定期的互动交流,将城市幼儿园先进的办园及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育儿方式带进农村,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篇9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教养方式的研究国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单纯类型论”的特点。如杨丽珠等也选取了母亲教养方式的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等多个侧面,全面探究其与儿童气质的关系。[10]林磊通过对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的研究,归纳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五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式。[11]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12]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13]对家庭教养方式作类型划分,对各地区、各层次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值得许多家长借鉴和参考。同时,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性别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关于青少年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研究学校与家庭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昔日的分离状态到今日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大量的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分离,更多的需要两者的协同共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支持学校教育。尹雯副教授在问卷中问到“您会拜访孩子的老师吗?”这一问题时,仅有7.9%的家长选择“经常”,52.2%选择“有时”,27.2%选择“很少”,还有9.1%选择“从不”,可见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不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分离状态。[14]如果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一无所知,家庭教育就无法配合学校教育,就可能无的放矢。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迫切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领域中来。刘东菊研究员认为:随着家长教育子女的主动性增强、能力也越来越高,长期以来被动接受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局面已不再为家长接受,家长不满意学校,想参与学校管理,希望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培养和教育子女的心情越来越迫切。[15]在家校合作的方式方面,主要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家庭访问、书面指导、实行开放日来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家庭、学校的协同共育。[16]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1)青少年父母的问题导致家庭教育的失当。石军在《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和教育转化对策》[17]一文中指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如棍棒教育,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或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与过分溺爱,对孩子的绝对化要求,对孩子教育的完美主义倾向等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失当。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问题父母”。[18]丁瑜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若干矛盾探析》一文中指出当前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在其家庭教育的期望水准、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价值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态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违背的新的倾向。这些倾向和问题直接与青少年的现实面貌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构成不同程度的矛盾。[19]王军荣讲师认为家长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其子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在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影响最为直接。[20](2)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当。王军荣讲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尽合理。普遍偏重孩子的物质营养,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教育,普遍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21](3)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青少年“家缺失”和“爱缺失”。石军认为“家缺失”即由于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得孩子缺少在一个完整健全的家庭环境长大的氛围。“爱缺失”即对父爱、母爱或者父母之爱的缺失。“家缺失”和“爱缺失”是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2]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认为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造成“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23]王秋英在《当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的研究表明:单亲教育问题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多隐患。[24](4)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如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家庭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即溺爱放纵是当前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元凶;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放任自流。[25]上述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失当的情况下造成的。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立法的研究关于家庭教育立法这一带有前瞻性的研究命题,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法律的要求,为中国大陆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姚建龙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和上海市妇联、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探索》等文对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进行了论证,并指出家庭教育与国家教育(公办教育)、社会教育(民办教育)一样,同是教育体制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家庭教育进行立法也是合理的、有根据的。最近台湾地区通过的《家庭教育法》所指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家庭世代伦理教育;夫妻婚姻关系教育;父母的亲职教育;现代化家庭生活教育;家庭和社区关系教育。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性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近年来,特别是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日益突出。如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道德问题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青少年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等。对青少年家庭教育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刘金花的《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张文新的《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边馥琴等的《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从单一化向多维度转变,它与诸如学校德育、儿童身心发展等关系日益密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增强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法的时效性,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零散的相关问题的探索中,这些理论研究的探索,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文献研究综述的启发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要更关注“儿童”本身

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文献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过度关注了父母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单向化”的教育方式,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态度等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目的更多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为教育子女着想,旨在教给父母如何来实现完善的家庭教育,而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儿童,则关注过少。不是教育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儿童”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二)青少年家庭教育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品德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品德教育”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要万事“德”为先。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闲散未成年犯罪调查,通过对2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与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26]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幼儿开始。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生活化过程,涉及到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情感性格等方面,这些方面同时都印上父母的烙印。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担负着“育人”的角色,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父母必须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过程中关注、渗透儿童的“品德教育”

(三)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协同教育”

篇10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4604(2012)03-0040-05

近年来,“入学准备”“早期学习标准”“学成就差距”等成了美国早期教育领域频繁出现的词汇。这些词汇的频繁出现反映了当今美国社会对早期保育和教育的新的期待。新的期待向美国传统的幼教价值观和幼教系统提出了哪些挑战?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美国早期教育领域坚持了什么?又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整?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作一些讨论。

一、当代美国社会对早期保育与教育的主要期待

1.缩小社会分层造成的儿童学成就差距

20世纪六十年代,不同种族、经济地位儿童间的学成就差距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开始出资举办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早期干预项目,逐渐承担起发展早期教育的相关职责。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No Child LeftBehind)颁布,美国政府开始通过问责制来督促学校解决长期存在的不同种族、经济地位儿童间的学成就差距问题。问责制包括建立阅读和数学学习标准,考评每所公立学校三至八年级学生的达标情况。如果学校达不到年度进步指标,就面临整改甚至关停。这种压力不知不觉传递到了学前教育。美国政府非常坚定地认为,早期教育是缩小儿童将来学成就出现巨大差距的起点。2010年3月,奥巴马政府公布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修订蓝图更是将早期教育纳入“出生一大学一职”日程表,计划增加幼儿的学习时间,包括延长在园时间,增加课后项目、暑期项目,等等。

2.提升未来劳动力素质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1983年,美国教育部了题为《国家处在风险中》(A Nation at Risk)的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日益加剧的平庸正在侵蚀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威胁着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这份报告影响力很大,美国商界开始积极、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希望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力以保持美国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地位。“教育强国”成为推动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

奥巴马在2011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指出:“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史普尼克时刻①,只有像中国、印度那样更早、更长时间地教育儿童,才能在当今世界拥有竞争力。”

3.开发儿童早期发展潜力,让儿童为学成功做好准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地位处境不利幼儿的早期干预项目及追踪研究,在改善儿童发展状况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美国公众对早期保育和教育的定位从为工作的家长提供托幼服务逐渐转变为确保儿童做好必需的入学准备。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正式将“做好入学准备”列为早期教育十分重要的教育目标,此后,“入学准备”在美国国家层面成为了“早期保育与教育”的同义词。

自上而下、集中贯彻的教育改革和各类早期学习方面的研究对美国传统的自然主义育儿观念产生了冲击。近期的研究显示,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表现出对前学能力的关注,这种关注在低收入家长和教育水平偏低的家长身上尤其明显。m2011年初,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了《虎妈战歌》一书,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虽说不少人对书中严厉的“中国式”教育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但举国热议一本家庭教育读物本身,恰恰反映出当代美国人日益萌发的危机感和对下一代学成功的日益关注。

二、社会期待之下的美国早期保育与教育的复杂变化

1.学前班的普及和演变――在内容和学时上向小学一年级靠拢

学前班教育在美国专指5岁或6岁儿童在读小学一年级前所接受的一年学前教育,它不是义务教育,但几乎所有适龄的美国儿童都会接受这一阶段的教育。“在被纳入公立教育系统的初期。学前班在理念、目标、教育方法上还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与小学其他年级有着明显的不同。”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社会、政治和现实的压力,学前班教育的重心从过去关注社会情感发展,转变为强调学能力尤其是早期读写、数学、科学学科的学习能力。为此,全教协会于1996年了《好的学前班课堂的十个标志》的声明,呼吁建立发展适宜性学前班教育的政策,并指出,“学前班为小学做好准备并不意味着用学来代替游戏时间,也不意味着要求儿童掌握一年级的学习技能或者用标准化的测试来评估儿童的成功。”然而,美国公众对学前班儿童学能力的期待依然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原来学前班儿童的学习内容不断被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所取代。

在学时安排上,美国学前班也不断地与小学趋同,全日制的学前班(一般为6小时)数量不断增加。20世纪七十年代,还只有10%的学前班儿童参加全天的学习活动,到了2008年这一比率上升到近60%。比如俄克拉何马州、路易斯安那州等一些州已经开始明令下属学区必须提供全日制的学前班教育服务。政策制定者认为,全日制将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进而提升儿童的学成就。虽然对于“全日制学前班的教育效果是否优于半日制学前班”仍存有争议,但是“提供全日制的学前班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

2.早期学习标准的广泛建立――对语言和认知领域内容的偏重

历史上,美国早期保育与教育领域并没有关于儿童学习预期的标准,儿童应该学什么通常是由他们的兴趣决定的。问责制的出台使这一传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2002年,小布什政府启动了“良好开端,聪明成长”(Good Start Grow Smart)行动,要求各州在语言和读写方面“自觉地建立早期学习标准”,作为获得“儿童保育发展专款”的条件。至此,一场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早期教育标准化运动拉开了帷幕,到2008年,美国50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全部制定了早期儿童学习和发展标准,清晰地描述了在进入学前班之前儿童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

早期学习标准的支持者认为,儿童学习和发展标准的出台有助于增强早期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另一些学者则指出,早期学习标准将教育的起点从儿童转向了内容,一些教师因此开展了互相割裂的学科教育。此外,由于建立早期学习标准的动因之一是要让学前班至小学12年

级(下文简称K-12)的学习标准保持连贯,而K-12学习标准特别强调语文和数学这两门科目,因此,美国各州早期学习标准整体上也明显偏重语言和认知领域。2006年,有研究者对美国46个州的学习标准进行分析后发现,各州标准都包含了语言和认知领域,涉及这两个领域的内容远远多于涉及身体健康、社会情感、入学品质领域的内容。有些州的早期学习标准,指向认知和常识或语言领域的内容甚至占到了总内容的70%以上。

3.对儿童发展结果的标准化评估――将测试引入早期儿童教育

随着美国公共财政对早期教育项目投入的不断增加,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关注儿童学和发展结果。联邦政府和一些州政府已经或正在针对幼儿开展标准化测试评估。但美国早期教育领域专家对此则大多持谨慎态度,一方面,他们认为幼儿不适合参加测试;另一方面,他们觉得早期儿童正经历着人生头八年的巨大变化,一次或几次测试结果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以美国规模最大的幼儿标准化测试“提前开端全国报告系统”(National Reporting System)为例。2003年秋季,美国健康与公共服务部要求“提前开端计划”项目建立全国报告系统,对参与项目的儿童每年开展两次(一年期项目开始和结束时)标准化测试,测试项目涉及字母、词汇、计算能力等与学前班教学相关的内容。由于全国报告系统只考察与学前班教学相关的学内容,一些从事“提前开端计划”项目的教师开始“为测验而教”,但这一报告系统在250余名研究者的抗议中很快又被废止了。

三、美国早期保育与教育在坚持与调整中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新的社会期待对美国早期教育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美国早期教育一度面临“学成就”还是“发展适宜”“游戏本位”还是“学科本位”“非正规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的艰难抉择。而今,美国早期教育界开始打破二元论,尝试在保持早期教育核心价值和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回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期待。

1.在促进儿童发展适宜性实践的框架里定义和提升儿童学成就

“提升学成就”是美国社会对早期教育各种期待的聚焦点。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提升学成就主要意味着儿童读写、数学知识的增加及其成绩的提高。这种对“学成就”的定位向美国早期教育传统价值观提出了挑战,1986年,全教协会公布《早期儿童项目的发展适宜性实践――为零至八岁儿童服务》(以下简称《发展适宜性实践》),提出了尊重幼儿兴趣、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回应不同儿童的发展速度和需求、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等一系列价值观。为了坚持一些传统价值观,《发展适宜性实践》于2009年进行了修订,关于“提升学成就”,它是这样描述的:“即使是婴儿和学步儿,也已经开始通过游戏、关系、非正式的机会来发展一些学科的基础能力和初期形式(比如前读写能力)了,如果学被理解为这种基础能力和知识,那么学就是发展适宜性实践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当把‘学’狭义地界定为脱离情境来教授的一系列具体的知识和能力时,这种学显然不是适宜幼儿的活动。”可以看出,修订后的《发展适宜性实践》对于“学”的定义非常微妙,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以尊重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特点作为“学”合法存在的前提,也即“儿童发展”优先于“学科知识学习”,这也显示出美国早期保育与教育领域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坚持。

2.在保持早期教育独特性的前提下与初等教育有效合作

从“入学准备”角度探讨早期教育,有助于为早期教育争取更多的公众支持和财政投入。但纳入“入学准备”的框架后,早期教育不得不面对以下问题:如何保持自身独特性和独立价值?如何与初等教育有效合作及衔接?早期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龄段教育的独特内涵,比如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与家庭密切合作等。一味强调“入学准备”价值而忽略其独特性,早期教育最终会被小学教育重塑甚至吞并。然而,美国早期教育系统与初等教育系统的交集不断增大又是不争的事实。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已有40个州开展了先学前班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是在公立学校系统内开展的,未来美国将有更多的3~4岁幼儿在公立小学中接受早期教育和服务。因此,如何建立一个能联合早期教育和初等教育,并让这两方面的优势都得以发挥的教育系统是摆在美国早教领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庆幸的是,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比如,“提前开端计划”之父齐格勒(zigler)等学者建立的二十一世纪学校就是很受关注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依托公立学校为从出生到12岁的儿童提供连续和综合的服务。二十一世纪学校有三个主要目标。第一是提供高质量的保育和在入学前提供发展适宜的学前经验:第二是促进家长投入,因为家长投入可以促使儿童在校表现更好;第三是为家长提供身心健康、营养教育等方面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改善家庭功能,最终会反映到儿童的学习进步上。这种“全儿童”的教育服务模式有利于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也为早期教育和初等教育的有效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3.在提升早期教育质量中促进儿童学习机会的公平

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是当今美国社会对教育的一个重要期待。制定学习标准、依据测试成绩奖惩学校,显然不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何持续有效地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特别是改善那些处境不利儿童接受的早期教育质量才是增加儿童学习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发挥学前教育积极价值的真正关键。早期教育只有达到一定质量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质量越高产生的积极成效越大。伯纳特(Barnett)比较了一系列不同教育质量的早期教育项目的长期效果差异,发现在减少特殊教育发生率上,卡罗莱纳初学者项目的效果是48%,提前开端项目是28%:在降低留级率上,初学者项目的效果是47%,提前开端项目是30%。初学者项目以高质量著称,提前开端项目虽然开展范围很大,质量却参差不齐。有鉴于此,近年来,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升各类早期项目的质量与水平,通过制定规章、早期教育项目绩标准等措施以提升早期教育质量,并最终促进教育公平。

四、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篇11

国家重视,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确立家长学校的法律地位。家长学校应成为教育中的一支,国家立法,以一定的强制手段保证家长学校的正常有序开办,从而引起全民、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形成走进家长学校学习是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一种共识,是一件非常光荣和自豪的事。地方各级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促成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专门进行监督、协助、宣传家长学校的具体运作,以保证每位家长受教育的权利。客观面对家长教育。21世纪,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撞击、融合,面对新一代的孩子们,家长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有些家长也许会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跟家庭关系不是很大,我们只管让孩子吃饱、穿暖、送孩子进校,剩下的事就交给吃这碗饭的专业人员,由老师来处理,但事实不然。首先,孩子是一个丰富的、有着情感、思维的人,他们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怀,呵护,是立体的。其次,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辅助与支持,它们应相互协助,否则学校教育是搞不好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二、家长应对新一代孩子有一正确的客观认识

“人之初,性本善”,那么每个孩子应都是好苗子,后天出现的任何状况都是因后天的环境,教育的作用而形成的,家长不应将孩子看成个人的私有财产,进行随心所欲的支配。同时,孩子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孩子出息,成功,将带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今年5月4日湖南台的成人礼节目,在讲黄舸和黄爸爸感恩的故事,现场的90后少男少女们好些被感动的鼻涕眼泪的,哭的好是伤心,这场面深深的打动了我,谁说90后是没有感情,不懂真情,不负责任的一代?再过30年,我们国家的主力军,中国的大梁就由他们来担,相信他们能做的比我们现在更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家长应转变些教育观念,学习些现代的教育理念。“头悬梁,锥刺股”,想想那种场景吧,学海无涯苦作舟,那还有乐可言,学习简直是一种受罪,没有坚定信念和毅力的人是很快就会打退堂鼓的,有坚强毅力的同学咬牙坚持下来了,可是在考上大学之后却发泄把书烧了,有的甚至恨书,恨课本、恨教书方法不适合自已的老师。这就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代价,它严重损害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孩子如此“仇视”学习,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败。孩子为什么对学习毫无兴趣,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体验快乐,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乐学,乐学一是指愿意去学,二是指愉悦学,开心,愉快去学,是一种美,一种享受,它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有些老观点担心尽让孩子听好话,恐把孩子鼓励骄傲了,却从来不怕孩子被打击的没有自信心了,家长认为应忠言逆耳,苦口良药才好。殊不知,就是这些忠言逆耳,苦口良药把孩子的自信,希望扼杀的荡然无存,严重的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家长却埋怨孩子,一天到晚没有精神,不知道学习,却不知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自已身上。给孩子判断、选择的权利,培训孩子的独立自主性。让孩子们学会分析、选择和判断,而不是事事都由家长、老师来为他们选择,做决定。从自已的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将比从家长的正确指导中学到的多得多。要让孩子知道,最后的决定还在于你自已。不跌到是永远都学还会走路,这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被动听话,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幸运不被欺负,但也不会被重视。

篇12

一、幼儿美术教学的含义

幼儿美术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美术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启发。美术是幼儿在可接受知识的年龄最直接,也是最清晰理解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不仅是幼儿领悟知识的开始,也是幼儿发现美、认识美、展现美和创造美的一种表达方式。他们能够通过绘画,提高自我的认识能力,也能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但是很多情况下在以往的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把幼儿美术教育看成是一种专门教育,在方法上往往重技能技巧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因素,低估幼儿的创造性,甚至限制和否定幼儿的独创性,过多地强调基本功能的训练,教学往往以临摹为主,缺乏趣味性。

二、幼儿美术教学的现状

家庭教育是幼儿基本领悟的开始,而幼儿园给幼儿以创造力基础。我国大部分幼师在对幼儿的美术教学中,一般情况下给幼儿提供了工具之后,只会让幼儿尽情地享受绘画的过程和体验这一过程带来的收货和成就,并没有更多聆听幼儿的心声,并加以肯定,没能帮助幼儿巩固美术创造的信心。如在美术活动中,某某幼儿画面上经常有许多乱线和黑点,许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这个幼儿不会画画,然而就是这些乱线和黑点,能让幼儿每次都讲出袋鼠妈妈、飞碟、怪兽、火山一大堆离奇的事来。我们应当每次都耐心聆听,仔细理解幼儿的想法,并尽量想办法引导幼儿把简单的“绘画符号”具体化,只有保证幼儿作画兴趣,这样才能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摒弃传统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成人和幼儿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不仅是思维上的,更多表现在判断能力上,传统的教学方式都会让幼儿去模仿教师的画。教师的范画在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但是教师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绘画,可这些画在幼儿眼中是最好的,他们会盲目地模仿,失去幼儿画中的童真和创造。

我们的世界和幼儿的世界不同,在幼儿的世界里,世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的个体。只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就会使幼儿产生许多奇特而有趣的想法。经过教师的诱导之后,幼儿就会创造,想创造,更愿意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想象空间,他们会把太阳想象成老爷爷,把柳树在风中飘动想象成柳树姑娘的辫子……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用条条框框的理论把它约束,制约他们丰富的想象,伟大的创造。

2.创新思想,挖掘幼儿潜能

我们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在于本能的培养,而不是压抑本能。尤其是幼儿的教育,在没有受到外界环境中不良刺激影响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爱好是在不断增加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与幼儿期对语言符号还没有充分把握,而美术活动中的绘画等项目恰恰可以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中获得自由与创造的快乐。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幼儿犯错,而不要急于求成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幼儿头上,要把期待的目光放长远一些,耐心企盼幼儿的创造,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理解幼儿的每一点创造。

3.学科融合,发散幼儿的思维能力

多个学科的融合对于幼儿来讲,是非常新鲜的事情,他们容易接受,也愿意接受,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音乐、美术、童话故事、表演是主要的学科,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学科融入美术教学,非常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活动中融入音乐,易于启发幼儿产生联想和共鸣,感受作品中的美感,如,让幼儿听《森林的动物》,音乐中有各种鸟“说话”,各种动物走路等,根据音乐中的内容,让幼儿自由发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效果会特别好。另外,在幼儿作画中,配以适当的音乐或与绘画内容有关的歌曲,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来创作,如,在画《鸡妈妈》时,我配以歌曲《老母鸡》让幼儿听:“老母鸡,真能干,会捉虫儿会生蛋,生了蛋儿咕咕嗒,孵出小鸡笑哈哈!”幼儿边听边画,能创作出许多作品。

多领域的整合,在美术课堂上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形体动作,积累素材。在教学《三只蝴蝶》这一课时,我让幼儿先听故事,然后让幼儿来表演故事中的三只蝴蝶,他们做出了各种各样蝴蝶飞翔的不同动作。幼儿通过表演观察,创造出蝴蝶飞翔的不同姿态、不同方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本文对美术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研究,充分认识到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性。少年强则中国强,可以说幼儿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富有生命力的创新型社会,必然要求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从幼儿发展角度来看,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必然使命。

参考文献:

篇1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在新时期做好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为更好地把握当前幼儿心理成长特点,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提供了科学依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颁布给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代了一种全新的指导,拉开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帷幕。但是,当下的农村幼儿教育却存在着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教育实践中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一、农村幼儿教育与家长教育理念的错位

实施新课程后,幼儿园以孩子“终身教育”为基本指导思想,及时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着眼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活动;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认识自然;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尽情想象,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但这些教育活动显然与农村家长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期待产生了矛盾。有的家长说:“孩子在上大班了,开学好长时间了,幼儿园几乎没有教什么东西,还是村里私人的托儿所好,从小班就学拼音了,会写很多字,还会做很多算术题。”有的家长还说:“孩子在学校就知道玩,老师还让孩子把玩具带到学校去,再说玩具是自家用钱买的,万一被别人玩坏了,谁赔啊?”家长的这些想法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幼儿家长教育理念的现状,我们选择本园与周边三所农村幼儿园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教师、家长、孩子各30名。

调查一:教师实施新课程后,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可多项选择)

选择(1)资源缺乏,资金紧张的占20%;

选择(2)缺乏专家指导,课程实施不全面的占35%;

选择(3)家长思想陈旧,不支持新观念的占65%;

选择(4)被家长误解,劳动得不到家长尊重的占55%。

调查二:家长重视的科目(可多项选择)

调查三:幼儿喜欢的科目(可多项选择)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家长重视的科目中,比例最高的是拼音,占60%,其次是算术,占55%,识字占50%。这些都是知识性很强的科目。而美术、音乐分别占了15%、18%。对于锻炼孩子体格和动手能力的体育与制作,家长们却漠不关心,分别占11%、10%。有趣的是,孩子感兴趣的科目却和家长相反。比例最高的是美术,占了95%,纸工制作也占了90%,喜欢体育的孩子占80%,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科目。而家长看中的拼音、数学、识字占的比例都很小。如果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不顾孩子的兴趣,采用灌输的方式让孩子读、写、算,只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厌学感和逆反心理。无数事实表明,有些孩子上学前就学会了一年级课程,真正进入小学后,成绩并不突出,甚至落后于一般儿童。究其原因,是幼儿园和家长违背幼儿教育的规律所致。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的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家园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农村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在配合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错位。

(一)两者教育教学理念不同。通过对两个《纲要》反复研究和解读,我们认识到,幼儿教育改革的改变的不仅仅是课程,还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基础教育”、“终生教育”,不仅限于教孩子写字、算术,更重要的是顺应幼儿发展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但农村幼儿家长对《纲要》缺乏了解,衡量孩子聪明的标准是他们的识字量的多少、完成算术题难度的大小等,因此便抱怨幼儿知识教育目标不高,甚至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村里私人的托儿所读书。一些不正规的托幼机构为获得经济效益,迎合家长心理,只注重对幼儿进行知识传授,幼儿教育完全小学化,让孩子承受了太多的压力。

(二)幼儿园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方法不一致。目前农村幼儿家庭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这些老人更跟不上新的教育理念。孩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接受着非常落后的教育,滋生了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孩子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加上奶奶爷爷的娇宠、溺爱,使他们的家庭教育几乎成为空白,更谈不上家长与老师的配合了。另外,农村的经济条件也制约着《纲要》的实施。农村部分家长仍然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让老师看着孩子,自己方便挣钱和工作。有的家长认为上学也没有什么用,大学生毕业也找不到工作,不如长大挣钱。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们对孩子灌输的思想和教育孩子的方法背离了幼儿园教育目标。

二、推动农村幼儿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的方法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农村幼儿教育者应引导家长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把握家庭教育规律,做好与幼儿园的配合。

(一)运用科学方法取得家长的信任。农村幼儿教师要研究农村幼儿家长的特点,找到与他们沟通的方法。每个家长都会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老师平时要多留心孩子的举动,在家长接孩子时多和他们交流孩子的在校表现,满足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与一些正常的要求。和家长多聊孩子的优点和进步,把孩子的一些不足作为对孩子的希望提出来,这样家长听得心里暖暖的,也会“亲其师,信其道”,转变教育观念就会更加容易了。

(二)做好农村学前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农村家长都忙于挣钱,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且认识片面,对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及方式认识不足。因此,教师们要利用一切和家长接触的机会,和家长共同探索育儿经,在家长需要指导的时候,把掌握的最基本、最实际的教育理念同家长分享,减少他们心中的“教育盲区”。幼儿园要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要让家长多了解幼儿在园里的学习生活,逐步接受正确的教育方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