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6 10:28: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对康复护理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217
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 流动人口孕妇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条件及文化水平均影响着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流动人口孕妇在怀孕及分娩期间的并发症、合并症作为流动人口孕妇死因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 需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水平, 加强保健服务, 了解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孕期保健知识来源途径、孕期保健知识需求、孕期保健服务需求及孕期保健行为[1]。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接诊的100例流动人口孕妇进行健康问卷调查, 了解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 为采取护理应对措施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接诊的100例流动人口孕妇作为健康问卷调查对象, 年龄23.6~35.8岁, 平均年龄(28.5±4.6)岁;婚姻状态:未婚36例, 已婚52例, 离异10例, 丧偶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44例, 高中46例, 大专及大专以上10例;职业状态:工人59例, 普遍职员38例, 干部3例;月薪:6000元4例。
1. 2 研究方法 采取整体随机抽样方法, 对100例流动人口孕妇进行健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项目组人员自行设计, 由专人审核后,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后, 所有流动人口孕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问卷调查表包括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孕期保健知识来源途径、孕期保健知识需求、孕期保健服务需求及孕期保健行为。
2 结果
2. 1 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 100例流动人口孕妇中, 孕周≤12周23例;孕周13~27周35例;孕周≥28周42例;胎次:第1胎80例;第2胎20例;妊娠合并症8例, 以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及贫血为主。
2. 2 流动人口孕妇的孕期保健状况 孕期保健知识来源途径依次为亲戚朋友、医护人员、电视及报纸、网络及其他、孕妇培训课室;孕期保健知识需求依次为产前保健、母乳喂养、分娩方式知识、哺乳期保健、生殖道健康及哺乳期避免;孕期保健服务需求依次为新生儿护理指导、产后恢复、科学育儿指导、妇儿用药指导、月子服务、预防接种知识指导、避孕知识指导、计划生育指导;孕期保健行为依次为判断自身状况, 及时就医、遵守医嘱补充营养素、医嘱产前检查、自我体重监测。
3 讨论
流动人口孕妇的孕期保健原则为提高孕妇及胎儿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改善预后及避免并发症发生[2]。孕妇的妊娠质量、分娩结局、产后机能恢复及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均与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对流动人口孕妇进行自评健康状况调查, 作为衡量流动人口孕妇健康状况的标准, 可全面、充分及真实地反映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 为进一步健康调查及采取护理应对措施提供依据[3]。在健康状况调查中, 以孕周、胎次、妊娠合并症及自评健康状况得分作为重点调查项目, 可反映流动人口孕妇的预后[4]。
本研究中, 对100例流动人口孕妇进行孕期保健知识来源途径调查发现, 保健知识来源途径依次为亲戚朋友、医护人员、电视及报纸、网络及其他、孕妇培训课室;提示流动人口孕妇的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孕期保健来源途径不合理, 需进一步优化流动人口孕妇的孕期保健知识来源途径, 以孕妇培训课室及医护人员作为掌握孕期保健知识的主要来源途径。孕期保健知识需求依次为产前保健、母乳喂养、分娩方式知识、哺乳期保健、生殖道健康及哺乳期避免;提示流动人口孕妇的孕期保健知识需求具有多样化, 主要以维护产妇自身及新生儿的健康为主, 提高妊娠分娩的安全性。为进一步改善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 应根据流动人口孕妇的孕期保健服务需求及孕期保健行为, 仍需加强孕期保健, 采取新生儿护理指导、产后恢复、科学育儿指导、妇儿用药指导、月子服务、预防接种知识指导、避孕知识指导、计划生育指导;同时, 判断自身状况, 及时就医、遵守医嘱补充营养素、医嘱产前检查、自我体重监测[5]。
综上所述, 流动人口孕妇的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孕期保健来源途径不合理, 孕期保健知识需求、服务需求及行为需求大, 仍需加强孕期保健, 改善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方红, 孙苏君.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调查及护理应对措施.护理研究, 2006, 20(21):1886-1887.
[2] 曾倩, 林雪霞, 霍魏魏, 等.孕期孕妇健康信息需求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2):26-28.
[3] 吴云开, 刘书钥.孕期孕妇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 26(1):107-108.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of human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easures in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FU Xuemei1 ZHU Ying1 XU Yunhua2 SHENG Jiuling3
1.Department of Medical Business Office, Pinghu Branch Hospit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entral Hospital, Chongqing 404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 Section, Pinghu Branch Hospit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entral Hospital, Chongqing 404000, China; 3.Department of Psychosomatic Rehabilitation, Pinghu Branch Hospit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entral Hospital, Chongqing 40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human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easures in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ethods 120 cases of schizophrenia from February 2012 to June 2013 in Pinghu Branch Hospit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entral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andomly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uman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easur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 The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hen hospital admission, 2, 8 weeks after hospital were assessed and compared by BPRS, SDSS, SCL-90 scales. Results ①The differences of BPRS total scores and each componen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hen hospital admission and 2 weeks after hospital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cores of anxiety-depression, lack of vitality, disturbance of thought, hostile suspicion, total poi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8 weeks after hospital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 6.88, 6.97, 8.27, 7.39, P < 0.01). ②The differences of SDSS scal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hen hospital admission and 2 weeks after hospital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DSS scale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8 weeks after hospital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③The SCL-90 scores of somatization, compulsiv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pression, anxiety, paranoid factor in observation group 8 weeks after hospital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Human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illness state of schizophrenia,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Human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easures; Influence
人性化护理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成为区别于常规护理措施的重要区别之一,并为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所了解[1]。人性化护理措施的精髓是在临床护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整体把握患者的躯体、心理、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需求,而不是仅满足患者疾病的治疗及护理等基础要求,避免传统上的“只见器官,不见个人”的缺点。精神科疾病的护理更是需要人性化的理念及措施[2],为此,本研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给予人性化护理管理相关措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年2月~2013年6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平湖分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均为男性。入选标准为:①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确诊要求;②除外其他精神类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③精神分裂症病情有效控制,除外阳性的精神症状,均行系统的抗精神病治疗,目前为康复期,以阴性表现为主,阴性症状评价表(SANS)得分>48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4~51岁,平均(28.12±7.51)岁;病程为6个月~22年,平均(2.45±1.21)年;住院时间71~175 d,平均(88.52±25.67)d;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及中专22例,大学及以上12例;职业分布情况:务农20例,工厂工人16例,干部及事业单位10例,在读学生14例;药物使用剂量[折算为氯丙嗪等效效价(256.37±10.16)mg]。对照组患者年龄20~55岁,平均(29.60±7.58)岁;病程为4个月~21年,平均(2.20±1.01)年;住院时间67~160 d,平均(89.78±27.55)d;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及中专24例,大学及以上6例;职业分布:务农22例,工厂工人18例,干部及事业单位12例,在读学生8例;药物使用剂量[折算为氯丙嗪等效效价(256.35±10.64)mg]。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教育程度、病程、药物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精神科常规的护理措施管理,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给予生活护理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具体包括:①整理病房环境,营造温馨、舒适的居住氛围,可在病房的角落上布置鲜花或植物;勤于打扫,保持地面、门窗玻璃、床椅等的干净及卫生。②要求护理人员着装整洁、态度友善、热情,举止稳重、大方,进行护理操作时要轻柔;主动对患者将患者当做亲人般关心,交流时要求文明用于,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及尊严等。③健康宣教。由主管护士利用病房宣传栏或发放精神类疾病宣传品向患者及家属宣讲精神卫生疾病相关知识、心理问题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精神、心理医学知识。④人性化心理辅导与护理。患者住院期间,每周按时举行医护-患者交流会,解答患者及家属在日常治疗中遇到的相关问题。⑤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心患者。除在日常起居上的给予细心照料,尤其对有胃肠不适、纳差甚至恶心呕吐的患者,酌情给予额外的照顾及护理措施,如根据不同患者的口味调整饮食、水果等搭配,向家属了解患者日常喜爱的食物种类,并积极提供等。⑥情感帮助。定期家属探访,由医护人员向家属介绍患者现阶段病情的变化,除此之外,详细交代接触患者时注意的方面,指导家属探访的技巧,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如与患者交流时言辞需柔和,多使用理解和鼓励的语言等。⑦文化娱乐的护理。由主管护士向患者介绍日常娱乐相关规定及在院期间娱乐生活相关要求,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甚至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由医务人员和部分患者组织的文艺表演会等[3-4]。
1.3 评价标准
由2名职称、资历相当的精神科医师分别独立进行评价,评价者不参与本研究中的人性化护理管理。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等采用简明精神疾病评价量表(BPRS)[5]、社会能力缺陷调查量表(SDSS)[6]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7]进行评价,评价的时机选择在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8周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BPRS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及入院后2周时BPRS量表总分及各分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入院后8周时,观察组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敌对猜疑、总分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 = 6.88、6.97、8.27、7.39,均P < 0.01)。见表1。
2.2 两组各时间点SDSS量表比较
观察组入院时、入院后2周时SD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入院后8周时SDS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时间点SDSS量表比较(分,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2.3 两组SCL-90量表评分比较
入院后8周,两组SCL-90量表中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及其他等项目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及患者对医疗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上的护理观念及方法逐步被“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所替代。相应地,护理理论模式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临床上的护理模式已由基本的执行医师医嘱转换为根据患者需求,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满足患者全方位的医疗需求。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秉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患者的身心综合健康为核心,以恢复及增强精神疾病患者的躯体健康、社会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的护理理念及方法[8-10]。
股骨是人体内长度最长、负重最大的管状骨,股骨骨折为骨科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多由暴力事故所致,发生后患者骨折处疼痛感强烈,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需要的康复时间较长[1]。长期实践证实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股骨骨折患者的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预防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但调查发现一部分股骨骨折患者存在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差的问题,导致疾病康复时间延长[3]。为提高股骨骨折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本课题研究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课题研究纳入我院骨科2014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94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股骨骨折;②未合并重要器官及组织损伤;③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能够独立完成相关调查问卷的填写;④同意参与本n题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病情危重;②合并其他部分骨折或脏器损伤;③年龄>75周岁;④拒绝参与本课题研究。本组94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57∶37,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为(38.9±2.1)岁,骨折原因:车辆撞击36例;高处坠跌28例;机械碾压15例;直接暴力打击25例。
1.2方法 我院自制早期护理依从性调查问卷为94例患者发放,评价94例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该问卷共对患者的依从性做出三级评价,分别为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依从为患者能够积极接受早期康复护理,部分依从为患者在医生或家属的劝导下能够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不依从为患者拒绝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本课题研究为94例患者发放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调查问卷均有效回收,经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得出,本组94例患者中,51例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从,29例患者的调查结果为部分依从,14例患者的调查结果为不依从,将依从患者设为研究1组,将部分依从和不依从患者设为研究2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包括年龄、疼痛程度、家庭收入、文化程度、患者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等。获得两组患者详细资料后,使用统计学软件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顾分析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本课题研究由专业的数据统计分析人员使用SPSS 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符合高斯分布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型指标,采用χ2检验指标间差异,P
2 结果
2.1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均会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P
2.2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多因素分析 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为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独立性因素(P
3 讨论
本课题研究发现能够对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上述研究结果与廖灯彬[4]等的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本课题研究具体分析发现:①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文化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表现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高,分析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为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对骨折后早期康复护理意义的理解不同,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所掌握的知识更为渊博,能够更加充分的认知到骨折后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5]。②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家庭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家庭收入较低的患者难以承受早期康复护理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加之经济收入低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继而会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6]。③疼痛程度: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疼痛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研究发现疼痛能够对患者内分泌和心理情绪产生影响,继而会对患者心理、生理多方面产生恶性刺激,导致患者出现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差的问题[7]。④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存在密切关系,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在良好护患关系基础上开展的护理服务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相反若患者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无正确认知或对护理服务不认可就会影响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认知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继而会对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8]。
基于上述现状,本课题研究认为骨科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文化背景的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疼痛程度的不同等,有侧重点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尽量减少上述因素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此外,护理人员应充分重视患者家属方面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家属能够辅助患者配合早期康复护理。
对本课题研究所得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较多,临床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早期康复护理,积极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以促进患者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金海.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2):48-49.
[2]车加丽,徐红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股骨骨折术患者恢复状况的作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05-506.
[3]严素敏,黄少娟,杨延斌,等.早期康复对股骨骨折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5):15-17.
[4]廖灯彬,叶霞,刘晓艳,等.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23):1-3.
[5]吕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河北中医,2014,4(6):909-911.
1 高职护生开设《康复护理学》的意义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和慢性病者[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康复护理学以达到全面康复为目的,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专门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使之重返社会[3]。
《康复护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要求高,康复技术多样性、复杂性等原因,致使教、学双方都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护生初接触时会感觉医学名词陌生,概念难理解,康复评定内容多而繁琐,康复护理技术涉及人体的各个功能恢复,难以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进行康复护理技术实训中,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记忆较零散,经常出现护生练习后仍掌握不到位,不能系统地联系和应用,难以掌握在何时应用哪项康复护理技术,如何应用好康复护理技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与临床工作实际工作脱节较大,对护生将来的实习有不利的影响。
护理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4],在校期间学习《康复护理学》,利于护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尽早介入康复指导,可使更多的患者在最佳时间,得到正确的康复知识,尽可能避免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伤残者的生活质量,以较好的状态回归社会。
2 高职护生《康复护理学》护理技能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护生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常用康复护理技术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用“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对《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做了改革,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2.1 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设计实训讨论案例。
以“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为例,根据患者运动障碍3个时期,即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为主线,融入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伴随的功能障碍,为案例讨论及实训提供素材。
2.2运用小组讨论法,组织护生对案例做分析,引导康复评定方法,以及制定康复计划。
在对脑卒中进行康复治疗之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时,都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评定,即对脑卒中患者各种障碍是性质、部位、范围、程度作出准确的评定[5]。将护生按每组10~12人合理分组,每组由1位教师负责组织带领进行讨论,将护生带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形成真实的康复护理感受,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引导护生分析患者发病至转归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例如上述“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案例,要让护生认识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阶段患者会出现的症状、体征,如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在小组成员的探讨中,分析、总结,使护生对该疾病有了个清晰的认识,分析存在的康复训练问题,从而能够运用康复评定方法,对各个时期出现的症状体征制定相应康复计划。同时,也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训方法
仍以案例为素材,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角色扮演法”, 相互变换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进行各项康复训练。由于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带教教师注重启发护生主动思维能力,引导护生对患者病情作了分期分析,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模糊的理论清晰化,为护生进行康复训练做了铺垫。依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康复技能实训,把繁杂的训练内容做了相应划分,使护生在练习的过程,能够区别患者病程各个阶段所适宜的康复训练项目,能够准确完成相应任务。
实训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辅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人文关怀态度,体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课程结束前,带教教师召集本组护生,结合病案讨论及康复训练内容,进行课程回顾及小结,交流分享训练时的心得体会,总结康复护理技术的最佳方法和时机,进而再次巩固了理论知识,在“讨论-实践-总结”循环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护生感觉学习兴趣得以提高,知识得以有效吸收,对康复护理技术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高专护生的康复护理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3 小结
通过“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讨论,指导实训项目;根据案例素材,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实施和体验康复护理技术;课后再做总结回顾,形成了依据理论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有效循环机制,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护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实施方法,并形成牢固的记忆,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还能够使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提高护生的康复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护生学习效率和熟练应用护理技能的目的,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艳玲,杨信才,王彦.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彩娥,林伟,叶洪青. 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66-269.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27-02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起病急,恢复慢,且呈现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四高特征[1].偏瘫是其最常见的残疾,据统计高达60%~80[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护理病人负担,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全社会的责任,为此我们对脑卒中偏瘫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首发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3],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男40例,女46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47岁;其中脑出血39例,脑梗死47例;右侧偏瘫42例,左侧偏瘫44例,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表示愿意接受此项护理活动。
1.2 分组: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护理组,对照组46例中,男2l例,女25例,年龄47~69岁。康复护理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50一70岁。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疾病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护理组患者增加康复护理内容,在人院后立即接受康复护理,由责任护士认真评估后和医师共同商量制订康复护理计划,护士按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3.1 心理干预 首先要认真详细收集患者病史资料,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诉说,交谈要态度和蔼,有亲和力,避免简单生硬的语言。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产生抑郁、悲观、失望等情感障碍,要准确真实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1.3.2 认知干预 通过沟通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感到有依靠感,乐于与医生护士说知心话,此时护士要正确的引导患者,帮助患者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能够给自己定好位,对治疗和生活有信心。要多患者讲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正确的认识疾病的恢复过程,避免期望值过高或过低。
1.3.3 自尊干预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疾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帮助,社交也发生困难,尤其是女性患者不能化妆做美容等,面对亲朋好友时常感到不好意思,没有面子,因此要加强患者自尊的培养,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到疾病的暂时性,积极配合治疗可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1.3.4 幸福感的培养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积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家属和亲友的关爱,每一次探视,每一句问候都是家人的爱护,虽然在住院但是要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另外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医疗条件感到幸福,优于以前太多;对医生护士的亲切照顾感到幸福,疾病治疗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要感到满足和幸福,这样非常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1.3.5 肢体功能锻炼包括床上翻身、变换、坐位的训练以及站立训练等。入院后早期和非稳定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要注意瘫痪肢体的正确摆放,保持患肢功能位,护理人员指导病人进行被动的或主动的全方位肢体功能运动,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等,减少和减轻异常行走模式,逐渐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协助患者活动过程中护士要注意操作要点及运动幅度和运动量,要教会家属如何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方法,让家属积极协助病人进行康复训练,要适当让患者自己动手,鼓励患者学会忽略症状,带症状生活、训练和学习,重视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使患者逐渐的适应疾病恢复的慢性过程。
1.3.6 提高依从性教育加强病人的遵医行为,指导患者按医嘱用药,接受医生护士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饮食,限制盐的摄入等。在病人住院后,由护士对病人进行第1次干预,发给病人《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护理指导手册》,并对手册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直至病人和家属理解为此。手册内容包括: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康复训练内容、饮食、用药等,以后随时进行指导。
对于出院的患者,要建立随访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家庭住址和通讯联络方法,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修改护理干预措施,及时与患者沟通联系,做好随访工作。
2 效果评价方法
2.1 知识掌握评价:分别在入院时与康复护理干预1周后由专职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问卷包括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康复训练内容、饮食、用药等,设有20个问题,每题5分,满分为100分,分数大于60为基本掌握。正式应用前选取10个病人进行预实验,测定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4,并请5位护理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估,认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同时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注意询问和观察病人的行为改善情况,以评价效果。将得分情况录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分析用X2检验。
2.2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QOL量表评定[4]。评定包括5个方面:工作及经济状况、家务、家庭关系、户外及休闲活动、心理状态,共计25项,每项1―6分,总分为150分,分数越高,说明QOL越高。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l和2个月进行QOL测定。QOL测定采用会谈式问卷调查,就表中每个项目按6级水平进行评分,最差者记1分,最优者记6分。将得分情况录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分析用t检验。
3 结果
3.1 2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入院时及康复护理后1周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2.2 2 组患者QOL改善情况结果见表2。
表2 2组患者QOL值变化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
2组患者经康复护理后,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得到很大提高,QOL值与对照组比较提高的更快、更显著。说明康复护理能使患者熟悉疾病的相关知识,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得到提高,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
4 讨论
4.1 康复护理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依从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恢复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注重对病人知识的培养和康复训练指导,指导患者加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要遵守康复锻炼计划,不要自己想当然的去创造计划,要尊重科学,改变不正确的想法和理念,并落实在实际训练中。使其能够理解和明白如何去面对疾病,怎样服药,怎样锻炼等,从而提高病人对医嘱和护嘱的依从性,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4.2 康复护理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发病突然,不能面对疾病造成的不便,加上心理、精神和经济等方面的严重负担,引起QOL的下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从患者的心理干预入手,培养患者的自尊和幸福感,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进行运动功能锻炼,从而提高患者的QOL。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的康复护理组患者在提高QOL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QOL。
参考文献
[1] 赵利芬,李付云.影响脑卒中患者依从性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