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术后恢复护理

术后恢复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6 10:28: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术后恢复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术后恢复护理

篇1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本组426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285例,女141例;年龄3~88岁,平均年龄45岁;上肢骨折198例,下肢骨折219例,骨盆骨折7例,脊髓损伤2例,单纯合并多处骨折228例,多发性粉碎性骨折384例。住院时间13~62d,平均24 d。

1.2  治疗方法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术后尽早功能锻炼;加强情志疏导;结合理疗、针灸、中药内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

2  护理体会

2.1  情志护理《内经》描述情志反应,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而且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机体健全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精气充盛,是保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并归纳出诸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情志太过易伤相应脏腑的规律。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成为致病因素。骨折患者由于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之治疗时间长,有的患者害怕终生残疾等,对今后工作生活顾虑重重,易产生忧虑、悲观、失望甚至厌世等多种心理状态。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主动关心患者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志变化,积极地耐心地开导患者,向其说明情志的好坏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使他们消除各种不良情绪,配合治疗,以利于早日康复。

   

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活动受限,常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患者的思想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护士应善于观察疏导、细致、耐心护理,以增进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对老年患者和儿童,除尽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特殊需求外,还应征得家属支持,医护、患者、家属三方面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患者住院时间久,陪护人员是他们密切接触的人,陪护的一言一行均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因此,也要把情志致病和治病的知识向陪护讲明白、讲清楚,使他们在做好护理的同时,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志变化,做到体贴、关怀、安抚和照顾,使患者思想放松,了解病情,减轻心理压力,充分建立治病的信心和决心,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相信自己通过治疗完全可恢复健康。做到医、护、陪三者联为一体,共同做好患者的情志护理

2.2   饮食护理骨科病人一般病程较长,骨折后由于伤后气血失和,骨折组织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中医素来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故疾病的调护重在饮食的调护。在饮食调护过程中,应根据三因制宜原则,通过八纲辨证,采取不同的调护方式选择气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调养,使气血旺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养[2]。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修复均依赖肾精滋养和肾阳推动。故以补肾精的食物为主,用枸杞核桃仁、肉桂等煮粥、炖鳖。气血虚加入适量黄精、黄芪、当归以调补气血。对肝阴虚以养肝滋水涵木为主,可进食熟地、山药、党参炖鸡或猪肚汤[3]。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强弱,在不影响病情的基础上,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嗜好,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补养气血促进骨折愈合。

2.3  合并症的护理术后患者因短期内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护士除了做好一般生活护理预防褥疮外,还需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感觉、运动、疼痛等情况,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注意原有疾病的护理,如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护士应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制定训练计划,做好饮食宣教及管理。

2.4  辅助疗法的护理在康复锻炼同时,中西医结合用药活血化瘀,另对部分患者配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磁场、低中频电流刺激等理疗方法,结合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手法,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有利于血肿吸收和骨痂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锻炼相辅相成,能达到筋骨并重,促进骨折愈合和康复的目的。

2.5   功能锻炼的护理功能锻炼古称导引,强调调神与调息,运用肢体运动与意、气结合的方法来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的伤病,达到骨折后的康复[4]。功能锻炼既是治疗的目的,又是中医疗法的治疗手段。对骨折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滑膜粘连,关节囊挛缩,使骨折端得到有益于加速愈合的间断性生理应力,促进骨折修复。同时功能锻炼对血运有较大影响,可以益气活血,舒筋活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功能锻炼要根据现有功能水平及组织情况决定。从少至多,从易至难,从静止姿势的静力练习到运动中的练习,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

   

在整个骨折治疗的过程中,护士必须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骨折整复后继续指导病人正确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的愈合,预防肌肉萎缩及肢体畸形,保持肢体及关节活动的正常功能。在进行肢体和关节功能锻炼前应把功能锻炼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解除其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克服患者怕痛,怕丢人的思想和消除家属怕活动后会加重病情的误解。使其自觉地进行功能锻炼。在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在床上给患者做强化训练,活动时范围宜小,力量宜轻,达到各关节和肌群都活动即可。操作时手法要轻、柔、稳,要有节律,并根据各部位、关节的功能特点进行功能锻炼。观察防止发生意外,经过治疗与护理,当患者肢体出现自如运动时,可由患者自己练习,护士在旁指导,督促患者作好床上活动。总之,功能的锻炼一定要持久、耐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锻炼程度与恢复效果有明显关系 锻炼愈好 效果愈佳。

3  小结

   

骨伤科的康复护理是目前临床研究和探讨的主要课题。通过对骨折患者的护理,使我认识到,骨折除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外,良好的康复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术后护理关系着手术治疗效果的成败。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更进一步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骨折患者时不仅需要观察患者的躯体征象,同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辨证用餐,做好情志护理,加强各个方面功能锻炼,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早”和“量力而行”及正确对待的方法。必要时可邀请心理医生会诊,提高骨折患者对治疗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也是骨折术后患者得以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119-01

1基本资料

我科126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76例,女56例;年龄2-76岁,平均年龄39岁;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28例,骨盆骨折2例,单纯合并多处骨折12例,多发性粉碎性骨折63例。住院时间14-60天,平均37天。所有骨折经过复位固定手术,全部病例痊愈出院。

2护理干预

2.1心理护理:患者突然受伤造成骨折,剧烈疼痛和肢体功能障碍,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效果,惧怕残废。心理因素的积极与是将直接影响患者术后骨折的愈合[1]。护理人员应该稳定病人的情绪,耐心倾听病人的需求,并且给予满足,多与他们沟通、尊重和关心他们,给予精神安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另外,还需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后顾之忧.生活上要照顾周到,和蔼可亲,关心体贴,细致入微,还应该注意到病人的心理状态,多做些心理辅导,尽量减轻病人的压力,帮助治疗。

2.2饮食护理:骨折病人一般病程较长,骨折后由于伤后气血失和,骨折组织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中医素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所以疾病的调护重在饮食的调护。在饮食调护过程中,应根据三因制宜原则,通过八纲辩证,采用不同的调护方式选择气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调养,使气血旺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养。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修复均依赖肾精滋养和肾阳推动。故以补肾的食物为主,用枸杞、桃仁、肉桂等煮粥、炖鳖。气血虚加入适量黄芪、当归以调补气血。对肿阴虚以养肝滋水涵木为主,可进食山药、党参炖鸡或猪肚汤。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强弱,在不影响病情的基础上,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嗜好,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补充气血而促进骨折愈合。

2.3合并症的护理:术后患者因短期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除做好一般护理预防压疮外,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感觉、运动、疼痛等情况,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老年人还应防止坠积性肺炎,防止泌尿系感染以及防止应激性溃疡等。同时注意原有疾病的护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2.4辅助疗法的护理:在康复锻炼同时,中西医结合用药活血化瘀,另对部分患者配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磁场、低中频电流刺激等理疗方法,结合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有利于血肿吸收和骨痂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锻炼相辅相成,能达到筋骨并重,促进骨折愈合和康复的目的。

2.5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达到预期的效果。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说明早期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阶段性目标,随着近期目标的实现,增强其积极性[2],将“替代护理”为“自我护理”。另外功能锻炼也是中医疗法的治疗手段,对骨折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应根据现有功能水平及组织情况决定。从少至多,从易到难,以静止姿势的静力练习到运动中的练习,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

3小结

骨折除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外,良好的康复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术后护理关系着手术治疗效果的成败。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骨折患者时,不仅需要观察患者的躯体征象,同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辩证用餐,做好心理护理、合并症的护理、辅助疗法的护理及功能锻炼。本组126例患者经过随访,功能恢复较好,无功能障碍,减少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篇3

以往的临床实践和报道结果认为,针对妇科肿瘤患者所采取的相关心理护理措施和方法对于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1-4]。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探讨本院所采用的心理护理措施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恢复的实际影响,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04例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不同护理方法,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4例妇科肿瘤患者中,年龄最大69岁,最小28岁,平均(48.13±27.11)岁。卵巢癌33例,占31.73%;宫颈癌42例,占40.38%;子宫内膜内癌29例,占27.88%。根据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和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和措施[5-6]。实验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和措施的基础上[2],采用了以下的心理护理措施[3]。实施手术前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在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包括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提供有关手术的详细信息、示范指导配合要点、术后患者现身指导、家庭支持、矫正患者及家属的错误认知、意象法、指导患者放松、交待术前注意事项等,并解答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7-8]。比较分析两组实施护理后的相关临床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在疼痛评分方面,实验组在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妇科肿瘤在临床上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按照类型来分析,妇科肿瘤可以分为外阴肿瘤、阴道肿瘤、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和输卵管肿瘤等多种。而相关的临床统计和分析研究表明,在这众多类型的妇科肿瘤之中,最为常见的妇科肿瘤是子宫及卵巢肿瘤,而外阴及输卵管肿瘤在临床上的发生比例相对较低[9]。

无论患者患上了哪种肿瘤,在实施相关手术治疗后,相关的康复过程都会对患者正常的生活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针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恢复的相关问题研究对于改善和提高妇科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和作用。

从目前研究和报道的临床实践结果上看:针对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对于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10-12]。本文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在疼痛评分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恢复情况方面,实验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对于妇科肿瘤患者的术后恢复,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方法,临床实际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Bodurka D C,Deavers M T,Tian C,et al.Reclassification of serous ovarian carcinoma by a 2-tier system:a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Study[J].Cancer,2012,118(12):3087-3094.

[2] 徐玉云,陶红梅.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在妇科肿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26-27.

[3] 叶惠贞,谢丽芳,张涛.1例心理护理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妇科肿瘤患者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190-192.

[4] 王欲晓,朱颍.循证护理在妇科腹腔镜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2):342-343.

[5] 江萍,丁佐鼎,徐庆红,等.妇科肿瘤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模式规范化程序的实施[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52-354.

[6] 沈艳,黄仁寅.心理护理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47-48.

[7] 孙文涛, 张利玲.人性化护理在妇科肿瘤患者性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52-53.

[8] 王春香.规范化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在妇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5):44-45.

[9] 李立新.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J].河北医药,2011,33(19):3028-3029.

[10] 邵芳欣,王静.妇科肿瘤患者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33):6147.

篇4

关键词: 骨折术后; 恢复期; 中医护理; 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本组426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285例,女141例;年龄3~88岁,平均年龄45岁;上肢骨折198例,下肢骨折219例,骨盆骨折7例,脊髓损伤2例,单纯合并多处骨折228例,多发性粉碎性骨折384例。住院时间13~62d,平均24 d。

1.2  治疗方法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术后尽早功能锻炼;加强情志疏导;结合理疗、针灸、中药内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

2  护理体会

2.1  情志护理《内经》描述情志反应,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而且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机体健全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精气充盛,是保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并归纳出诸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情志太过易伤相应脏腑的规律。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成为致病因素。骨折患者由于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之治疗时间长,有的患者害怕终生残疾等,对今后工作生活顾虑重重,易产生忧虑、悲观、失望甚至厌世等多种心理状态。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主动关心患者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志变化,积极地耐心地开导患者,向其说明情志的好坏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使他们消除各种不良情绪,配合治疗,以利于早日康复。

   

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活动受限,常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患者的思想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护士应善于观察疏导、细致、耐心护理,以增进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对老年患者和儿童,除尽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特殊需求外,还应征得家属支持,医护、患者、家属三方面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患者住院时间久,陪护人员是他们密切接触的人,陪护的一言一行均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因此,也要把情志致病和治病的知识向陪护讲明白、讲清楚,使他们在做好护理的同时,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志变化,做到体贴、关怀、安抚和照顾,使患者思想放松,了解病情,减轻心理压力,充分建立治病的信心和决心,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相信自己通过治疗完全可恢复健康。做到医、护、陪三者联为一体,共同做好患者的情志护理。

2.2   饮食护理骨科病人一般病程较长,骨折后由于伤后气血失和,骨折组织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中医素来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故疾病的调护重在饮食的调护。在饮食调护过程中,应根据三因制宜原则,通过八纲辨证,采取不同的调护方式选择气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调养,使气血旺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养[2]。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修复均依赖肾精滋养和肾阳推动。故以补肾精的食物为主,用枸杞核桃仁、肉桂等煮粥、炖鳖。气血虚加入适量黄精、黄芪、当归以调补气血。对肝阴虚以养肝滋水涵木为主,可进食熟地、山药、党参炖鸡或猪肚汤[3]。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强弱,在不影响病情的基础上,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嗜好,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补养气血促进骨折愈合。

2.3  合并症的护理术后患者因短期内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护士除了做好一般生活护理预防褥疮外,还需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感觉、运动、疼痛等情况,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注意原有疾病的护理,如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护士应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制定训练计划,做好饮食宣教及管理。

2.4  辅助疗法的护理在康复锻炼同时,中西医结合用药活血化瘀,另对部分患者配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磁场、低中频电流刺激等理疗方法,结合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手法,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有利于血肿吸收和骨痂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锻炼相辅相成,能达到筋骨并重,促进骨折愈合和康复的目的。

2.5   功能锻炼的护理功能锻炼古称导引,强调调神与调息,运用肢体运动与意、气结合的方法来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的伤病,达到骨折后的康复[4]。功能锻炼既是治疗的目的,又是中医疗法的治疗手段。对骨折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滑膜粘连,关节囊挛缩,使骨折端得到有益于加速愈合的间断性生理应力,促进骨折修复。同时功能锻炼对血运有较大影响,可以益气活血,舒筋活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功能锻炼要根据现有功能水平及组织情况决定。从少至多,从易至难,从静止姿势的静力练习到运动中的练习,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

   

在整个骨折治疗的过程中,护士必须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骨折整复后继续指导病人正确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的愈合,预防肌肉萎缩及肢体畸形,保持肢体及关节活动的正常功能。在进行肢体和关节功能锻炼前应把功能锻炼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解除其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克服患者怕痛,怕丢人的思想和消除家属怕活动后会加重病情的误解。使其自觉地进行功能锻炼。在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在床上给患者做强化训练,活动时范围宜小,力量宜轻,达到各关节和肌群都活动即可。操作时手法要轻、柔、稳,要有节律,并根据各部位、关节的功能特点进行功能锻炼。观察防止发生意外,经过治疗与护理,当患者肢体出现自如运动时,可由患者自己练习,护士在旁指导,督促患者作好床上活动。总之,功能的锻炼一定要持久、耐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锻炼程度与恢复效果有明显关系 锻炼愈好 效果愈佳。

篇5

急性腹膜炎是各种炎症引起的以腹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炎症,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1]。严重的急性腹膜炎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由于手术中胃肠道暴露、手术牵拉刺激患者胃肠道功能受到抑制,而患者由于术后长时间卧床进一步抑制胃肠蠕动,因此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较慢,容易继发感染,导致肠梗阻、肠粘连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本研究采用早期护理干预促进了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92例急性腹膜炎手术患者,病因:胃肠穿孔21例,绞窄性肠梗阻26例,肠挫裂伤1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3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9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5.6±17.3)岁。对照组患者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7.1±18.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以下常规护理措施:给予患者术前、术后教育,营养支持,术后引流等常规护理措施。

实验组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①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腹膜炎的相关知识,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消除患者的恐惧及焦虑心理,帮助患者建立积极治疗的心态;②护理与引流:患者术后采用半卧位,密切监测引流物的性质,有异常时及时报告主管医生;③生命体征监测:认真监测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生命体征异常时及时报告;④营养支持:监测患者胃肠道功能,尽量采用肠道内营养,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食物,需要胃肠减压或腹部创伤的患者可以给予肠道外营养;⑤抗生素的使用,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激发感染,如果有药敏结果应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⑥术后早期活动,在术后不同阶段要求患者完成被动活动、关节活动、翻身、抬臀等床上活动;⑦腹部热敷,术后6h护士以患者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力度适中,每次按摩10min,2次/日;⑧其他护理措施,包括腹部热敷、温水足浴、耳穴贴压、中药外敷等[3]。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腹腔脓肿、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根据以下标准评价两组患者胃肠道恢复情况:优,24h内肠鸣音恢复;良,24-48h肠鸣音恢复;差,48h肠鸣音未恢复。计算两组患者胃肠道恢复的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并发症发生率、胃肠道恢复的优良率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 论

急性腹膜炎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腹膜炎与继发性腹膜炎,原发性腹膜炎是指无明确腹部病灶,病原菌经血道感染腹膜引起,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体质虚弱的病人,如肝硬化[4]或腹膜透析患者[5]。继发性腹膜炎是指腹腔内脏器破裂、穿孔、感染累及腹膜引起的炎症。目前,临床治疗腹膜炎的措施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对于继发性腹膜炎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6]。

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较差,由于胃肠道原发疾病的影响,腹膜炎对肠道的刺激,手术本身牵拉胃肠道等作用抑制肠道功能。李风真[7]报道,急性腹膜炎患者术后肠道排气时间达(47.5±12.9)h,显著高于其他手术肠道恢复时间。本组研究中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回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6.7±5.1)h、(28.3±5.7)h、(57.5±6.0)h、(15.4±5.2)d,与其报道一致。本组研究采用了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有效促进了胃肠功能的恢复,心理护理能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并积极配合治疗;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术后早期活动、腹部按摩可以被动运动肠道,防止菌群异位,并促进胃肠道自主运动功能恢复;腹部热敷、温水足浴、耳穴贴压、中药外敷等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肠道功能,促进肠道蠕动。李茂娟[8]报道采用与本组研究相似的早期干预措施后,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回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降低。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一致,干预组患者胃肠道恢复的优良率达87.0%,显著高于对照组69.6%。

由于腹膜炎患者胃肠道恢复时间较长,肠道菌群繁殖增加而发生菌群异位或原发病灶病原菌感染,且容易发生腹膜粘连,造成粘连性肠梗阻[9]。马卫萍[10]报道122例腹膜炎患者中,合并有切口感染7例,腹腔残余脓肿5例,肠粘连不全梗阻3例,腹泻5例,并发症发生率达16.4%,与本组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一致。本组研究采用早期干预措施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缩短减少了菌群异位、肠道感染的发生机会;术后引流物及生命体征监测措施有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迹象,从而及时处理;术后抗生素的应用对于抑制细菌繁殖,降低感染的发生率起到了重要作用;胃肠早期蠕动减少了肠粘连的发生机会。本组干预组患者仅发生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2%,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其他报道。

综上所述,采用早期干预护理能够减少腹膜炎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军.急性腹膜炎118例临床诊治体会[J].大众健康:理论版,2012(8):72-72.

[2] 张彩荚.护理干预促进腹膜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551-552.

[3] 麦慧英,黄春晖,蓝柳红,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胸腰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2):39-40.

[4] 敬云芳.11例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腹膜炎的护理干预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4):331-331.

[5] 王桂英.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发生原因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7):221-222.

[6] 周文英.老年急性腹膜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8):760-761.

[7] 李风真.急性腹膜炎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267-26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