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7 09:32: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64-02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医疗卫生服务还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主要是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尤其是护理人才紧缺、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大部分医院护士与床位的比例达不到1∶0.4这个最低设置,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与我国卫生部的要求也有较大差距;而在我国13亿人口中,护理人员的总量为142.6万,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0.8%,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护士与人口总数比例1∶200~400的要求差距甚远。护士紧缺不仅是小医院存在的问题,大医院同样存在着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下面是本人对现阶段医院加快护理人才培养的一点见解。

1 高度重视

实行护理人才培训制度,是进一步强化医院管理,加快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与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规范和完善,对广大护理工作者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文化层次及综合能力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护理管理者的资质会向更高、更全面的专业管理层过渡,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将会更多地倾向于高素质护士,医院管理年以后高素质高层次护理人才将会全面取代原来只懂打针发药的功能性护理人员。因此,作为医院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为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环境及创造良好条件。

2 统筹计划

实行护理人才培训制度后,护理人力资源部门要根据医院发展实际情况需要实行统筹计划,确保各类专业护理人才及人才的数量能满足等级医院长期发展的资质需要,为此应做到:护理人才的资质范围要满足等级医院资质范围的需要;专科护理人才要满足医院的资质范围需要;护理人才数量要满足医院的规模发展的需要。根据以上几方面需要,积极探索建立护理人才培养的有效体制。

3 培养措施

一是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护理专业技术队伍。建立护理人才培养机制,形成靠人才促进医院事业,靠事业造就人才的良好格局,作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坚持“尊重老年,依靠中年,希望青年”的人才培养规划。二是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引导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敢于冒尖、善于创新,使其专业技术水平在医疗护理实践中有成就、出成果,促医院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医院创造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三是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全面提高业务素质。把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四新学习作为一项工作常抓不懈,要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护理人才交流。

4 组织考试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考核项目,对业务知识和思想政治、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实行重点考核和基本考核相结合。确立培养考试目标,一方面不属护理专业毕业的应严格限制参加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另一方面长期不在护理工作岗位上的护士,不应纳入护理人才培养范围,不作为护理人才培训考核对象。为此,医院人力资源部门要统一安排,组织好有资格的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综合培训考核,确保护理人才的高素质执业水平,保证医院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5 加强培训

鼓励参加高等护理自学考试,高等护理自学考试是护理学历教育和护理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护理专业人才,重视德育培训,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护理人才;加强素质培训,培养学以致用的全能型护理人才;彻底改变传统“形式式”培训方法,培养主动灵活的学习型护理人才,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创造精神[2],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护理人才。

6 强化管理

医院设专人全面负责“护理人才培养计划”的选拔、培养和考核等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护理人才管理,建立护理人才培养、使用、业绩考核等管理办法,彻底杜绝经专门培养后不在护理岗位或在护理岗位上工作却不能成为培养对象的现象,努力规范护理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医院医疗水平及医疗安全质量工作的提升。

7 讨论

护理学由一门简单、从属、辅助的学科逐渐发展为复杂、独立、整体的学科,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的实施,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健康需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仅满足于有病医病,还需要无病先防;不仅满足于单纯的医药治疗,还需要精心的护理治疗; 不仅满足于熟练的护理技术,更需要全身心的全面护理。因此,要全面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护理质量, 就必须解决因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护理服务行业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匮乏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护理人员不仅是技术工作者,还是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除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外,还要为健康人群提供服务和健康教育,这样仅靠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3],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护理教育,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

实行执业护士轮训制度,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执业护士进行轮训人数寥寥无几,大部分护士毕业后只注重机械性工作,学习与实践脱节,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巩固不扎实,医院对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大部分只局限于一些形式上的业务讲课及学术讲座,对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能力非常有限。这就标志着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培养现代新型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护理人才。

医疗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医院要发展,培养护理人才至关重要。加快护理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是当前医院工作的迫切任务,应纳入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议程。

[参考文献]

[1]施月姗,李桂枝.论高等护理自学考试与护理人才培养[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7):501.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29-01

一个组织要完善自己的晋升体系、培训体系、重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等工作,从而为员工提供在组织内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护理人员的动态管理包括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开发、绩效考核等。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动态管理对优质护理服务有很好的效果[1]。

1 培训与开发

护理人员的培训与开发是指医院为使护士具备完成现在或未来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从而改善护士在当前或未来职位上的工作绩效而展开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活动。培训与开发活动不仅是医院确保单位员工具备达到单位战略和目标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单位对员工所承担的主要社会责任[2]。

1.1 培训的原则

1.1.1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是人才管理的重要内容,护理管理者必须把它摆到发展护理事业的战略位置,根据各类护理人才的需要量、素质要求、群体结构进行规划,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1.1.2 重点培养与群体培养相结合 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创造力等,要在群体的基础上培养管理人才。

1.1.3 专长培训与基础培训相结合 专长培训是指培养专门的才能,如科研才能。扎实全面的医学与护理学是护理科研的基础,而业务专长则是解决难题的主要手段。因此,为造就既有扎实的基础又有业务专长的人才,必须专长培训与基础培训相结合。

1.1.4 进修深造与在职教育相结合 可以到上级医院或医学院校深造和院内继续教育培训相结合,这是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有效方法。

1.1.5 因人施教、因人而异 人才培养必须根据个人需要,坚持因人而异,有目的的培养,避免埋没人才和压抑人才,造成人才浪费。

1.2 人才培养的方法

1.2.1 基础训练 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护理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只有基础打牢了,才有利于今后人才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1.2.2 知识更新 知识更新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方法。知识更新主要是以学习现代护理学科与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为重点,同时兼顾必备的相关知识。知识更新的途径主要有:(1)举办各种类型人才培训班如护理管理学习班,护理科研班、护理教育学习班、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学习班等,为医院培养全方位高水平的人才。(2)进修深造方法有两种:①带着问题到医学院校进修;②参加进修班或专科班。(3)参加学术活动参加学术班可使人才拓展思路,开拓眼界,丰富知识。(4)在实践中学习人才的成功离不开实践。护理人才只有在临床第一线,才能不断充实知识,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经验才能不断积累。在实践中学习、锻炼、提高,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3]。

1.2.3 定向培养 定向培养是指对护理骨干人才进行专门的培养。方法是根据医院护理建设的需要,选拔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优秀护理人员到高等院校或出国学习,提高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专科临床技能,这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主渠道。

2 绩效考核

2.1 绩效管理的概念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识别、衡量以及开发个人和团体绩效,并且使这些绩效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一个持续过程。

2.2 绩效管理的目的 绩效管理是为了达到3个方面的目的,战略目的、管理目的和开发目的。绩效管理体系的首要目的在于帮助高层管理者实现战略性经营目标。第二目的是组织做出各种员工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些决策包括薪资管理、晋升或调动、留有或解雇员工、对绩效优秀的员工加以认可、辨别绩效较差的员工等。第三目的是指对员工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从而确保他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2.3 绩效考核的内容 绩效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4个方面。德是指政治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能是指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勤是指工作态度、事业心、责任心、组织纪律性;绩是指工作成绩、成果、贡献等。

2.4 绩效考核的方法

2.4.1 特征法强调的是绩效完成者个人的情况,它相对忽略了特定的情境和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在大部分组织中,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往往不直接使用特征法,往往是用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对他们的特征进行衡量和评价。

2.4.2 行为法是以员工完成工作的过程为中心的方法,它重点关注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做了些什么,而不考虑员工的个人特征或他们的行为到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2.4.3 结果法是一种只看结果的方法。它重点强调员工通过工作产生了哪些成果和结果,并不考虑所具有的个人特征或员工是如何完成工作的[4]。

2.5 绩效考核的要求 ①绩效考核项目必须与不同类型人才的目标相符合。②评估者与被考核者均应熟悉考核的项目、内容及要求。③评估者应掌握各种考核方法与标准。④参与考核的评估者,一定要客观公正,尽量克服各种偏见。⑤培训与进修阶段的考核者,必须是被评估者的直接导师。⑥绩效考核应设立考核档案,并储存于人才库,以建立完整的人才资讯系统。⑦管理者应注重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人才使用、晋升、奖惩的依据。

2.6 绩效评价与反馈 由于无论采用何种绩效评价方法和何种绩效信息来源,我们通常都需要让人来对人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由于有意或无意的因素导致评价者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出现偏差或误差的情况。许多组织都采用所谓的360度绩效反馈的做法,这种绩效评价技术的主要做法是让多位不同的评价者来对同一位管理者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从绩效反馈的角度来说,没有必要非要对一位员工的绩效给出一个总体性的评价。真正重要的是让员工们知道使用的每一种绩效信息来源是如何对自己的绩效做出评价的。

3 结 论

综上所述,我院护理部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在实践中加深认识,最大限度地实施护理人力资源动态管理。一年多来,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达到了患者满意的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 殷桂梅,吴红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前后病人满意度调查[J].全科护理,2011(19).

篇3

重点加强护理操作常规及流程的规范化培训。通过组建医院护理操作技能小组,先在各科室选择1~2名优秀护士作为骨干培训,再通过骨干带一般,实现全体进步。还通过技术大比武的形式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和目标,做好护理人才储备。

注重五年内护士规范化培训。一直以来,由于很多医院对护士培训不到位从而造成了护士敬业精神和职业信念衰退,专业思想动摇和职业倦怠[3]。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对护士的规范化培训,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予以不同培养,着重培养高学历人才,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专科护士培训。专科护士的形成和确立是护理专业化和专门化发展的一个标志,给临床护士在专业上的发展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根据卫计委相关要求,专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为此,本院自2011年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外派进修或参加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学习,取得相应资质,占全院专科护士91.28%,今年将继续加强专科护士外出进修培训工作。

坚持实行三年内护士科室轮转制度。护士科室轮转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特点,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科室轮转可促进护理技术的传播、更新、推广和应用,开阔思路,增强护士的创新意识,提高业务综合能力。新护士进入医院通过岗前培训后,留出三分之一人员作为机动人员,方便全院调配。其他人员统一安排全院重点科室轮转,变“科室人”为“医院人”[4]。以多渠道、多形式,针对护理人员结构及特点,采取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分层继续教育。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及外派培训工作,注意教育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必须按需培训,不搞无效培训。把工作与培训融为一体。在工作中落实“传、帮、带”的培训目标,实现全员学习,终生学习,持续进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医院护理人员储备和提供合适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各级护理人员采取整体和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提升护理人员思想和意识,提高专业知识及技能,促进护理队伍的整体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112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23-0004―01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新医疗改革政策的出台,扩大了医疗市场的竞争。护理作为医院的一支主力军,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护理服务是医院吸引患者的一个亮点。医院的竞争,最终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医院要发展,护理服务是关键,而护理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护士作为充实医院护理队伍的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利用,科学管理,实现人尽其才,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领导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护理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护理队伍的建设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哈萨克医传统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门新的学科,也是整个“哈医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提高对“哈医”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中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直接涉及到医疗、护理质量和效果。哈萨克医传统护理是哈萨克医学(以下简称哈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哈医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而指定的特色方法和技术。哈医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始终伴随着护理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经验和大量成熟的护理经验和护理技术,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医传统护理理论体系。早在哈萨克医药志《奇帕格尔巴彦》中系统地论述了哈医传统护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修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护理禁忌及用药护理等内容。哈医传统护理技术在本地区已独具特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医药需求的特色护理。随着人们对医疗护理需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整理、总结具有民族医学优势的哈医传统护理方法和技术,加强哈医传统护理人才队伍是我们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相关部门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在现有的卫生学校哈萨克医学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哈医护理班,使护理人员正确认识哈医治疗的重要意义,哈医护理是哈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搞好哈医护理就是对临床哈医治疗的最大的帮助,为此培养高层次的哈医传统护理专业人才是必须的。

2.加快哈医护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①加强各专科护士人才的培养,整体护理的内涵和病人对护理的期望,要求高水平的护理服务,临床医疗新技术的开展,也要求相配套的护理工作,所有这些都要求有专科护士来更好的来完成,我们应该尽快培养更多的专科护士,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②建立哈医护理学科培训系统,提高哈医护理专业水平。有计划的岗位培训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队伍。重点培养护理部管理人员、重点护理单元专业护士及哈医临床护理研究人员等。

3.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实行终身教育制度,既是护理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医院护理质量的迫切要求。在地区各级哈医医院、哈医专病科室健全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机制,为切实做好农牧区哈医护理技术人员临床实践进修工作,加强基层护理人员对哈医传统护理的认识,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掌握哈医传统护理方法在临床应用的技巧,从而杜绝未经培训而盲目执行特色护理的现象,提高哈医护理人员在医疗保健服务中的引领作用,使哈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逐步走向正规化、现代化。

4.有关部门应设立“哈医护理专业人才专项培训基金”,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哈医传护理文献抢救整理与研究、哈医护理教材的编写及哈医传统护理法收集整理、筛选等。

5.加强对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一批护理学科带头人,推动护理专业的发展。人事局、卫生局、医学会牵头,委托新疆医学院校或著名医院举办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培训班,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培训1-2名学科带头人。医疗机构从年度经营总收入中提取0.5~1的专款,建立本单位护士继续教育培训基金,用于护理人员的年度培训和继续教育。

6.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有效地激发护士的工作能动性,增强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缩短其工作的角色转换心理成熟过程,从而提高护理队伍整体水平。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充分利用医院灵活的机制克服人力资源方面的劣势,打破原有的职称界限,注重实际工作表现和能力,通过“高职低聘”、“低职高聘”、评选“骨干护士”、“护理标兵”等形式使护理梯队逐渐形成。

篇5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认定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成熟的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护理学科尚缺乏清晰的学科专业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发展二级学科、培养不同类型的护理专科人才是护理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级学科的确立需要与医学发展相匹配,其专科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及未来的发展领域可为护理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医护理学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独特的护理技术,在老年医疗、社区保健、养老服务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巩固、提升中医护理的专科地位,创立护理二级学科,可为护理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队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西医护理学校毕业生成为中医院护理的主力军,在开展中医护理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盲区。中医基础理论薄弱、护理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临床中医护理技术使用率低下,与技术水平下降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教育层面的缺失,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影响了中医护理水平的发挥,限制了中医护理向高层次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尚无完善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中医护理队伍现状制定中医专科护理培训内容及标准,开展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规范化教育,可造就一支独具中医护理特色的专业队伍,有利于中医护理学科理论发展、临床实践的深化、中医护理水平的提升。

3.拓展专科领域

国内外研究表明,专科护士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专科护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专业护理知识不断积累,护理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临床专科护理人才发展相对落后,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梯队无层次。卫生部曾明确提出,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拓展专科领域,对专科人才培养准入资格、目标、形式、考核及管理等进一步细化。通过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完善的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培训模式,构建中医专科护理人才梯队,对拓展专科人才培养领域、积累专科人才培养经验、促进专科护理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可行性

1.培养基地院校联合,形成优势互补

优秀的专业师资和丰富的临床资源是培养专科化护理人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专科护士的理论、实训基地大多设在医院,虽然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但理论培训的护理专业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采用院校联合培养模式,体现医院与高校间的优势互补,由高校负责理论培训,设置中医护理专科护理培养课程,打造专科护士培训平台,将专科化理论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中,师资力量包括学院的资深教授、医院的资深医护人员,还可选配跨学科师资,讲授不同学科的课程。实践基地设在医院,遴选符合评审标准的实践基地,由符合资质的临床带教老师承担实践技能培训,以满足临床实践培养需求。

2.专科定位清晰,发展领域广阔

虽然目前我国对专科护理人才的称谓尚未统一,但普遍认为其共同点是满足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的特殊要求,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经过特定的机构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由权威机构考核并获资格认定,在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是目前我国护理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综观国内专科护理发展,在临床认可度高、成长迅速的专科护理通常在医疗所不能顾及或无暇顾及的岗位或领域,专科护士发挥的作用是医疗无法替代的,有专门针对一种疾病的护理,如糖尿病、肾病;专门针对一类疾病的护理,如肿瘤、骨科、心血管科;专门针对一类人群的护理,如产妇、婴儿;拥有专门一种护理技术,如血液净化、静脉输液;拥有专门一类护理技术,如手术室、伤口造口,中医护理就属于专门的一类技术,在西医护理无法涉及的领域,解决西医护理所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或症状,其专科性在于中医护理技术的专科性及护理理论的独特性,这是中医护理区别于其他专科的表象和内涵所在,而且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更为扎实、技术手段更为丰富、应用领域更为宽广。

三、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思路

1.培养层次多元化

中医护理队伍基础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中医护理教育应该在坚持中医护理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在校期间开设中医护理专科培养课程,在前期通科教育的基础上,让高年级护生接受专科理论、技能培养,本科阶段着重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提升专科能力奠定基础;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基于高起点、高要求的原则,面向临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在职教育阶段的培养可根据学历、职称不同分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可分为专科护士型培养及临床护理专家型培养。专科型培养指学历、年资较低的护士要求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病人提供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养生、康复等指导;专家型培养指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以知识更新、拓宽特色护理项目为主,培养能够在中医护理实践中解决疑难问题、充分展现中医护理工作价值的专家型护理人才。通过多元化的培养层次,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梯队。

2.课程设置多样化

目前的专科护理培养对象往往存在学历教育与临床经验不能兼顾的情况。因此,中医护理专科培训采用课程模块,因人制宜,已通过学历教育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完成规定的专科实践操作,保证足够的临床训练时间;在职教育者给予理论培训,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为培养中医护理人才开辟多途径培训通道,提高培养效率,加速人才培养进程。

3.教学方式灵活化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借助集中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示教、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临床实习、论文撰写等形式,开展自主性学习、互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也可强化专科实践操作技能,有助于全面提高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效果。

4.核心课程特色化

对于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教育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核心课程着重于体现中医特色,通过递进式中医护理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造就具有综合才能的中医护理人才。课程设置包括理论培训、专业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其中理论培训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以中医专科理论为重点,逐步提升护理科研、循证、教育等能力;专业模拟训练包括中医病案分析、中医护理技术应用、营养食疗运用、情志调养方法、养生康复知识指导等,着重训练中医护理临证运用能力;临床实践通过中医护理查房、实际案例分析提升辨证施护能力,强化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营养食疗、情志调养、养生康复等技能训练,逐步提升创新运用、解决临床疑难问题能力。

5.能力考核综合化

专科护理人才注重培养其独立获取和分析信息、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以及健康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为专科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采用综合评定方法考核,包括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个案护理、综述、论文答辩等考核形式,以评价其专科综合应用能力。

四、成效展望

1.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

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为中医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可明确中医护士的角色定位,规范专科工作范围与内容,提高中医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培养一批能发挥中医特色、符合临床需求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在专科型人才的基础上,可以成长为一支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且精通中医护理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专家队伍,引领中医护理的发展。

2.开设中医护理专科

中医护理技术以“简、廉、便、验”受到群众普遍认可,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但目前门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很少,门诊开设中医护理专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医疗无暇顾及的领域大展身手,根据中医护理理论,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应用护理技术、护理手段明确,适应病种范围广泛。如耳穴埋籽可治疗失眠、咳嗽、高血压;脐部贴敷可治疗便秘、腹泻;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盆腔炎;特别对于病情较轻且无需住院治疗的病人,中医护理专科无疑是最佳选择。发挥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作用,开设中医护理专科,主要承担以下服务功能。

2.1咨询、健康教育为病人提供咨询服务,指导中药服用、运用中医理论开展体质识别、营养食疗、情志疏导、四时养生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

2.2中医保健方法指导开展易筋经、八段锦、按摩、气功、太极拳等养生保健技能辅导。

2.3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针对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护理技能治疗相关疾病,如耳穴埋籽、拔罐、刮痧、贴敷、热熨、熏洗、中药换药、中药灌肠等。

3.开展社区中医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在社区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其“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观念与社区“预防为主”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的优势得天独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的要求,中医专科护理服务将帮助社区不同的人群和慢性疾病病人实行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发挥在养生保健上的优势,推广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操作,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4.开展教学科研

篇6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o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卫生领域技术含量高,危险程度大,技术更新快,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急、危重症患者多,而今社会群体对卫生系统存在某些偏激,导致护理人员压力过大,使神经内科护理人员更加短缺,而护理人员的素质及护理人员的合理分配是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在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高效的护理岗位人才培养和选拔标准体系,加紧、加强专科护理人员成梯次的有效培养,在提升专科护理质量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基于笔者对神经内科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会,浅谈以胜任力匹配岗位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在专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 一般资料

在分析目前岗位设置特点的基础上,对护理人员的胜任力进行了评估。从2008~2010年,对病区18名护理人员进行评估,根据岗位胜任力特征,实施以胜任力匹配岗位的工作方法,实施后的每季度、每年度对病区护理质量进行调查、比对。

2 方法

2.1 病区护理人员胜任力的评估 病区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应根据病区的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制定病区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明确基本定位:创建市、省优质护理品牌病区,紧抓护理学科建设、经济经营管理路线。定位、目标、路线的制定对护理岗位人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必须具有开拓的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交际沟通自我宣传能力,提高自身、病区与医院的知名度,使病区走出医院、走出市、省向更高的目标进取。

病区护理岗位人才的胜任力特征为:(1)个性,职业特质(责任感、敬业精神、爱心、自信心、慎独精神)。(2)能力,①团队协作能力;②临床护理实践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③良好的沟通能力;④科研创新能力;⑤患者管理能力;⑥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3)知识技能,①神经内科专科专业知识、操作技能;②了解相关的医学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学、康复学、计算机学、英语。(4)动机,①求知欲;②影响、征服他人欲;③事业成就欲。(5)自我概念,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或知觉。

2.2 岗位胜任力特征在病区护理岗位人才管理中的应用,将护理岗位人才分为两种,管理护理岗位和技术护理岗位。

2.2.1 管理护理岗位,如护理组长、医嘱班,侧重于护理病区的管理工作,主要协助护士长做好护理病区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工作。将管理岗位人员的胜任力指标分为5个主要方面:基本情况、人格特质、人际合作、技术与知识以及教学与科研。以上5项胜任力指标包含了12项子胜任力指标。按照AHP(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构建管理关键岗位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并确定各指标权重[2],见表1。胜任力评估打分方法:由护理部与护士长组成的专家小组针对上述12个指标对护理人员按照1~5标度法进行打分。(1)学历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分别标为1、2、3、5分。(2)职称分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分别标为1、2、3、4、5分。(3)其余指标分为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5类,分别标为1、2、3、4、5分。将针对单个护理人员各项指标的打分乘以指标对应的权重即可得到该护理人员对于管理护理岗位胜任力的综合得分。

2.2.2 技术护理 病区护理技术的护理人员设置,作为专科护理技术的主要实施者、培训者和研究者,在胜任力方面要主要侧重于专科知识、操作技能、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将技术岗位人员的胜任力指标分为4个主要方面,基本情况、人格特质与合作、技术与知识以及教学与科研。以上4项胜任力指标包含了12项子胜任力指标。按照AHP思想,构建技术关键岗位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并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2。按照胜任力评估的打分方法,由护理部与护士长组成的专家小组针对上述12个指标进行打分,将针对单个护理人员各项指标的打分乘以指标对应的权重即可得到该护理人员对于技术岗位胜任力的综合得分。

3 结论

实施以胜任力匹配岗位的方案后的每季度、每年度对护理质量进行调查,进行比对,见表3。判定方法:护理论文,护理科研,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专科护理质量每年都有所增加,护理不良事件减少,即为有效。

4 体会

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增长和更新的加速,作为病区护士长,在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上,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导向,根据本病区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制定科学的、专业的、操作性强的,可被业内认可的护理岗位人才评价体系。从培养护理人员核心胜任力,基础知识技能入手,加强病区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同时依据护理人员胜任力侧重面不同,依才合理定岗,做到岗才匹配。对病区内护理人员的培养和任用形成梯次,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保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做到人尽其才,让每位护理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闪光,这是病区护士长工作、管理的核心。从表3中可看出,通过正确、积极、有效的发挥护理人才的管理和技术引领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真正采取人才与岗位匹配,可充分增强病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树立较强的进取、拼搏、奉献精神和科研意识,有利于病区良好的护理人才后备队伍建设发展。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情况下,有效的开发出新的护理人力能源,提升护理质量,加强发展专科护理建设,树立专科护理服务品牌,更好的深入开展病区优质护理服务,真正做到“三好一满意”,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

参 考 文 献

篇7

民办护理院校作为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向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的护理人才,亦促进了我国护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后起之秀的民办护理院校,在护理教育中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大量学者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角度出发[1-3],探讨改良民办护理院校教育模式的方法,但其由于教师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学生学习动力低、教学设备较落后等问题,目前仍无法摆脱“以教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方式,且在教育过程中过度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视度不高[4],亦缺少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护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低,易出现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专业认同感缺乏等问题,影响其未来临床工作的稳定性和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民办护理教育的基础上,以宏观、系统、整w的教育思路为指导,满足当前我国护理教育的需求,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建立适合我国民办护理院校的教育模式,提高其教育质量,已成为相关管理机构、民办院校及护理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

1.民办院校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国外民办学院的护理教育始于南丁格尔时代,在近一百多年的护理教育中,民办护理院校一直探索和推进着教育模式的改革。但文献回顾发现,较于公立护理学校,国外民办院校存在教育方法落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内容局限等问题[5-7]。部分学者指出,民办护理院校缺乏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护理教学的能力,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8-9]。我国民办护理院校从上世80年代开始不断的发展壮大,其成就和社会地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民办院校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有学者尝试对护理教育的课程进行整合,以形成内容繁余度低、结构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10-11]。有学者对护生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民办院校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3,12]。但总体来看,我国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改革仍存在以下不足的方面:(1)民办院校护理教师存在缺乏临床教学经验,护理操作技能较差等问题,但目前的教学改革较少提及;(2)改革多局限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缺乏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3)改革多基于民办院校自身,较少涉及临床教学基地;(4)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5)教育改革多从一个角度出发,很难全方位的改善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民办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思路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个角度出发,构建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模式。其以发挥护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手段,以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2:1 知识培养板块:护理理论知识的教学着重强调以护生为主体,提倡其自主学习,理论课程教学将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并通过课前预习考核、课上情景模拟、PBL教学、阶段考核等方式,激起护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2 技能培养板块:护理实践技能培养应作为民办护理院校教学重点来抓,学校可建立专门负责实训带教工作的护理实训指导中心,定期安排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教师到省市高水平的临床医院进修学习,了解并学习临床医院的护理新技术、新要求、新规范。通过实训指导中心按照省教育厅护理技能抽查标准并结合临床医院新要求进行培训考核,规范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老师的技能操作标准,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训带教相结合的标准化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同时强调以护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民办护理院校实训课时安排有限的现状,可建立“带教教师―班学―学生”的技能培训考核制度,充分利用护生课余时间,由带教教师集中统一培训考核操作能力强的班组长,再由班组长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努力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保证护生足够的校内技能训练时间,并做好一对一的技能考核。

其次,民办护理院校应努力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建立建全临床合作教学基地,利用护生临床实习和见习,通过临床实景体验、操作情景模拟、课后临床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2:3 人文素养培养板块: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开设相关护理人文课程为基础,在老师言传身教的同时,可适当采取邀请优秀护士进行讲座、安排护生临床见习、分享感受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

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是促进我国护理行业发展的源动力,对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价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拟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教育模式改革,以提高护生学习的动力和质量,提升其综合素质,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合格的接班人。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民办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意义

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临床需求的高素质型护理人才成为了当今护理教育研究的重点。

本文通过改革现有的民办院校护理教学模式,制定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需求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构建系统合理的、符合社会需要、适合护理专业发展以及满足护理从业者个人发展要求的护理教育模式,并为完善我国民办高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以推动护理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日军,杨庆爱,王若维,等.民办本科院校护理学生临床见习现状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 2442-2443.

篇8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医学教育模式及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护理工作日益成为医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对医学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教育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的现状,明确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探索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创造适合于民族地区的特色的本科护理模式已经成为医学类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决定着该地区医学类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护理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结合国内外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提出适合于本地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正确认识现状,注重机制完善,明确培养方法与内容,加强模式构建等方面尽快适应多元化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模式轨道。

1.1学制设置过长

五年制护理本科,因学制过长,重复课程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医学本科课程的设置模式,特别是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特别是民族地区护理工作的特点。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重点院校护理本科已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而目前国内有些院校仍实行五年学制。

1.2教学方法有待调整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完成教与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缺乏引导学生根据地区特点和民族习俗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重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强调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交替进行,把握地域和民族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研讨式学习方法,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民族地区护理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3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近年来,针对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院校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在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外护理专业体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生物医学模式、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等。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后三种模式在师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上要求高、难度大。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护理长期停办,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予以恢复,但是护理教育本科专业在教育形式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多而全,可以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压缩和翻版,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更谈不上结合地区和民族特点。

1.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护理师资队伍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和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相对较少,多数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课程教学往往以临床医生为主,讲授的内容总是以疾病的治疗为重点,忽视了人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忽视了民俗民风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在护理的内容上往往是一带而过,以致教学内容与护理结合不紧密。

1.5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与社会卫生保健系统需求不相适应[1],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与护理专业需求不相符合,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而人文、社会等学科内容明显不足,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三是护理专业课的教学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以医学诊断为主线,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重点,护理内容少,教材建设滞后;四是教学组织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主要为“灌入式”,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尚未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

2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育能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过硬的基本技能,能否开发其再学习、再发展的潜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国在对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学模式。所以突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渠道,在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2.1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方向,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对社会需求和新形势下护理本科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成的解析,将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确立,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和预防保健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共同提高。

2.2突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

根据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结合整体护理观及现代医学模式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加强伦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与护理学专业课程的交叉力度,开设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选修课,如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回族文化专题等,体现护理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专业和民族特点,使学生能够从生理、心理、社会、民俗等各个方面整体地认识人的健康,理解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帮助人满足健康需求。

2.3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就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趋势,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护理特点,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医学模式转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目标培养,重视素质教育,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合理的调整。

2.4改革学科结构,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根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改革学科结构,删减原有课程中不适合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发挥课程群体整体效益的同时,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加大专业课比例。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增设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等必修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要明显增加,形成以预防保健与临床护理相结合、并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护理学发展趋势和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诊断治疗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建立“以人为本,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病情观察和判断、紧急情况处理、危重症监护、健康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护理的重点在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将护理技术操作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得以统一,从而充分体现现代护理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1改进专业课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提倡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合理规定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不同的临床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有力依据。通过让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综合能力,为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处理临床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演讲、角色扮演、患者访谈等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2建立模拟训练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积极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建立多媒体教室、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室、专科护理技能训练室、重症监护室等护理技能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实验系统,现代化护理训练模型、设备和器械,实现教学手段的形象化、智能化、多样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规范化的训练,熟练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带教计划,指导学生按照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对分管的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指导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正确区分护理诊断的依据和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掌握正规的护理操作,提高专科护理技能;总结护理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4改革临床实习教学检查形式

为了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改革传统的“师生座谈会”的实习教学检查方式,采取教学查房、技能演示汇报与师生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检查实习中教与学的质量。教学查房、技能汇报采取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选取学生在实习中护理的典型病例,使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问诊、体检,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护理操作,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检查中,提倡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促进各教学医院在实习带教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5优化教学内容

篇9

2全科护理在医院护理中推广的方法分析

2.1明确护理目标,进行医院护理改革

为了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有必要对传统的护理进行改革,由临床护理应用型模式向临床护理实用型模式转变。明确培养方向,提倡培养全科护理人才。既根据医院的护理特点,普及护理相关知识,培养既能掌握内外妇儿、急救、常见病、传染病、慢性病等基本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又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心理沟通能力,专业理论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全科护理人才。

2.2采取灵活的全科护理人才培养方式

在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上,医院应该采取灵活的人才培养方式,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人才培养的方式。一是,可以采取岗位培训的方式,主要就是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全科护理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能够进一步掌握全科护理的技能,提高护理的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二是,采取进修的方式,主要就是选派一批业务水平较高的护理人员到专门的全科护理院校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的掌握全科护理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护理人员在进修之后能够更好的掌握全科护理方面的技能,有助于更好的推动医院全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针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医院应该定期进行考核,主要考核的内容就是全科护理知识,包括,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会医学、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等内容进行考核,以进一步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

在医院推广全科护理服务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只有具备完善的竞争机制,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全科护理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针对于护理人员在全科护理工作中,表现突出,业务水平高,操作专业,服务态度好的,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起到激励的作用,促进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次,医院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针对于在全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责任心不足,业务水平较低以及在工作中经常出现护理问题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以起到警示的作用,这样能够全面的提高医院全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护理水平的提高。

2.4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

在全科护理工作中,还应该指导护理人员的护理内容以患者的需求作为导向。由于患者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患者疾病的不同,因此,在护理工作中,针对于不同的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全科护理方法,才能够提高护理的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在实际的全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且询问患者的需求,对于患者合理的需求,应该尽量的做到满足,才能够促进全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5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在全科护理工作中,需要护理人员对各种疾病都要有所了解,并且需要做到正规的操作,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一方面应该要求护理人员到临床各科去学习,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熟悉各种疾病,掌握疾病的急救护理技术。另外一方面,护理人员还应该熟悉不同的护理保健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健康指导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自学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人、理解和帮助人,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全科护理的水平,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士的学历层次、临床实践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云南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报告,截止2010年底,云南省注册护士有73421人,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我省自1997年开办本科护理专业,至今已有五所高校培养本科护理人才,为进一步了解云南省医疗机构对本科护理人才的需求现状,加快云南省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确保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有效衔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奠定基础。在2013年1月~5月,我们通过问卷对云南省各级医疗机构就本科护理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法,向云南省64家医疗机构发放问卷256份,收回有效问卷250份,有效率97.6%。其中院领导56人,人事科科长35人,护理部主任及护士长133人,其他人员26人。样本医院开放床位:21376床,护士:7127人,床护比1:0.33。其中三级医院14家,二级医院30家,一级医院20家。

2结果

见表1,表2。

从上可以看出,云南省目前本科护理人才的就业市场前景较好、空间较大,本科护理毕业生具有竞争优势。同时,对本科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立足市场,根据护理岗位需求,进一步优化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3讨论

3.1扩大高层次的护理教育 《云南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显示,2010年云南省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59、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40.39%,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护士缺口大和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从调查结果看,云南省三级医院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是本科人才,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以本科人才为主,这与本省目前以高职、中专护理教育为主的发展现状不符。因此,应扩大高层次的护理教育,形成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高职、中专教育为辅的护理教育体系。调查还显示,二级以下的医院特别是一级医院按需求招聘本科护理毕业生有很大的难度,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是因为三级医院大部分在地(市)级以上城市,二级医院多在市(县),对招聘本科护理人才在地域、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比一级医院更有优势。同时,也与毕业生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在目前国家加大对乡镇基层医院建设的同时,高校在培养本科护理人才时应加强护士职业生涯相关知识的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扎根乡村,充分发挥本科护理人员的作用,为边疆农村群众服务。

3.2提高男护士的培养比例 国外男护士在医院中的比例远远高于国内[2],在法国,整个护理队伍中约70%~80%为女性,20%~30%为男性,美国的男护士比例基本上占护士总数的30%以上。2010年5月,我国注册护士总量达到218万人,其中男护士为2.1万人,约占注册护士总数的1%。但从需求来看,在本次调查中,67.2%的人认为需要男性本科护理毕业生。因此,社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男性报考护理专业,满足社会需求。学校应加强护理职业价值观、稳固专业思想教育,用人单位应该加强护士职业规划指导。

3.3培养符合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 本次调查中,各医院对本科护理人才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临床护理能力外,对教育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外语能力也有一定的诉求。这主要是与目前我国医疗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范围的拓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有关,与姜芬[4]等人对海南省的调查分析一致,各级医院对本科护理人才的需求不同。因此,在发展本科护理教育时,学校应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及整合相关课程,在突出培养学生临床护理能力的同时,加强对教育、管理、科研、外语强等能力培养,促进护理专业本科生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护理研究生教育,培养不仅能胜任一线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护理教学、科研及管理能力的高等护理人才,提高护理人才质量,培养符合云南省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满足用人单位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促进云南省护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继红,姜小鹰,张旋.468名护理本科毕业生临床工作能力评价与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971-973.

篇11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护理学专业已提升为一级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护理创新人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中要求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增强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而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60%的学生来自基层及少数民族地区,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到基层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基层医疗事业迅速发展,但高端护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充实到临床及护理管理的岗位。本着“加强基础、突出素质、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原则[1],为了更好地实践我校培养“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实施护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较满意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我校2004级、2005级、2006级五年制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共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龄19~23岁。

2.方法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研导师制针对性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具体做法为:①选聘导师。由护理学院在学校专、兼职教师中选拔责任心强,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导师。并将导师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学生公布。②选择导师。一般于大四第二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对导师的了解自行选择导师,由每位导师确定带2~3名学生。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预防医学》《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题讲座、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小讲课等形式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识、护理科研概况、统计学基本知识、护理论文撰写方法等。④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自由参加学校及院系组织的科技活动。⑤到基层教学基地挂职锻炼进行社会实践活动。⑥科研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撰写科研立项标书,进行开题报告,由护理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生获立项后带着课题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由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监督实施课题。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安排2~4周时间撰写论文,由护理学院组织进行论文答辩、评分。

3.评价 ①科研立项:由护理学院组织科研开题报告,专家组从选题意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译文、课题完成量等七方面评价,答辩通过给予立项,不能通过者由导师根据专家意见指导学生修改,合格后给予立项。②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评分、专家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比例为3∶2∶5;评价标准从学术价值、实用性、创新性、论点论据、语言文字、参考文献、答辩情况等七方面进行评分,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85~89分为优良、80~84分为良好、60~79为分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 果

1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150项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前三位顺位依次为:调查分析、临床护理观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术运用、护理管理和教学改革所占比重较低。见表1。

2.课题完成情况 150名学生中有144名学生能按计划实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实施或完成课题而要求更改研究内容,并在导师指导下调整,最终能完成课题。

3.论文评价 论文评分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无不合格论文。见表2。

讨 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以知识创新为突出的特征,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离不开科研,科研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加强护理研究、推动护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张金萍等[2]认为21世纪的护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将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为对象开展预防、保健、社会服务等工作,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在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3]。我们通过实施导师制针对性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初步显现人才培养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 护理本科生应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已是护理学界的共识,随着护理学科的提升,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成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护理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除历史原因外与队伍学科氛围有密切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护理教育抓起。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4],但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后备人才则成为这些改革的中心环节[5]。当前我国护理博士生几乎是凤毛麟角,硕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发展阶段,护理科研的重任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我们通过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三届护理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达150项,从结果看到,虽然学生科研立项的内容比较局限,新颖性不够,45.33%为调查分析,新技术应用仅占5.33%;论文撰写的优秀率仅为7.33%,质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实践机会,科研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护理本科生学制五年,在校学习时间相当充裕,参加校园文化、学术活动的机会多。我们在入学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定期轮流到实践教学基地挂职,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病人、早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萌发探索及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强烈欲望,导师因势利导地培养创新思维,为科研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本科生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检索-选题-立项-撰写科研标书-开题报告-实施课题-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经历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说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骤、方法和科研论文书写的程序与要求,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民群众对护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常规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临床需要的护士是医学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独立思考及临床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陈规,能不断创新的新型高级护理人才。而在欠发达地区对上述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如我校所处地域是全市总人口382.63万人,有12个县区的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底注册护士有4000多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只有1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临床一线,对本地区护理学科的发展更是非常紧迫而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当前护理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时明显不够,如我校的培养方案中《护理研究》理论课为仅18学时,为了弥补不足我们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及假期的社会实践来补充,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既能节省学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阶段是培养的基础,护理本科生文化基础较好,具备有科学研究的潜质,学校如能正确引导,树立科研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对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经过亲身体验,从中感悟科学的严谨、伦理道德的重要,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策划者及护理教学管理者,应从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优势是:导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能在直接参与导师课题实施,协助导师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录入等具体科研工作,有比较多的机会与导师沟通交流。实践证明,学生课题的水平,撰写论文的质量与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导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导师的正确指导,仅靠课堂中讲授学生是无法进行科研立项并实施的。因此,导师制能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处是少部分导师因教学、临床或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投入精力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完善。

总之,注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锐、素质全面的创新护理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专业人员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6]。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学校、学生重视外,与临床带教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实习医院的科研环境有紧密切的联系,需要参与护理教学的各机构、部门、人员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玲,杨培常,李 伟, 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张金萍,刘文庆,刘丽华,等.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9-90.

[3]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3):30-31.

[4]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3):214-215.

篇12

关键词 岗位胜任力;应用型;护理学专业;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69

作者单位:314001嘉兴市嘉兴学院护理系(谢晓云),嘉兴学院附属妇幼保健院(彭忠英,崔小妹),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沈蕾)

谢晓云:女 ,硕士研究生,讲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4SCG39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在经历了由中专向大专、大专向本科以及单科向多科的转型发展后,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缺乏特色,定位模糊,办学模式趋同等现象[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 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对于身处学术型大学和职业技术高校之间的“中间类型高校”[2],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成为必然的选择。应用型人才重在培养掌握应用型知识和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应用为主线来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研究以我校护理学专业为例,就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展开研究,构建新型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体系。

1岗位胜任力理论

胜任力的概念最初确定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3]。是与在一项工作或一定条件下参照标准有效的或优秀的绩效具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潜在特征,包括5个层面,即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虽然各学者对胜任力概念的界定缺乏一致见解,但关于胜任力的概念达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一是以工作绩效为导向;二是与任务、岗位需求相匹配;三是强调综合性、情境性;四是个体的胜任力水平可以通过行为反映出来;五是具有动态性。综合来讲,胜任力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因素和特质。即某一岗位上取得最优绩效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外在的和内在的、稳定特征或特点。

岗位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并能将岗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包含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以及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即成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胜任力要素总和[4]。

2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

2.1.1需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就是要树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首先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 而是本科教育中的一种类别[5]。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其职能内涵更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6]。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面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岗位,直接从事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5,7]。这就需要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需具有在技术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非技术知识,即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转,是技术的实际应用者、实施者与实现者。因此,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而且需以社会需求、护理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应用护理知识的“实用型”人才。

2.1.2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适应临床护理发展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突出专业内涵,注重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适应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8]。根据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特征,培养方案的制订应着力于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社会需求动态培养、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扩充新的知识点,以提高护生临床工作岗位的适应力;同时通过调整教学目标、合理课程设计、强化师资培养,从而完善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的区域性,培养目标定位需符合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2.2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即要求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课堂环节等,除必须突出“应用型”外,还必须以培养具备相应岗位胜任力的人才为宗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体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2.2.1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确定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即是培养符合临床护理相应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级医院、社区和康复医疗机构,主要为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和社区健康服务。因此,应用型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2.2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课程设计基于岗位胜任力进行课程设计,要求对相应岗位胜任力涉及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进行界定,即对典型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进行分析、提炼和归纳,并通过对课程进行调整,分解为具体任务落实到教学中[9]。护理学专业课程设计需要将应用型护理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纳入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有的放矢的对课程进行改革,构建符合护理岗位需求和体现应用型特色的新型课程体系。

2.2.2.1护理学专业人才所必需的岗位胜任力护理教育必须以培养护理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根据护理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护理岗位胜任力主要包括各项护理操作技能、专业价值观、专业成长、管理协作、评判性思维、沟通、信息运用和终身学习能力等[10-11]。

也有研究[12-13]报道,在我国注册护士核心胜任力涵盖护士评判性思维与科研、临床护理、领导力、人际关系、法律与伦理实践、专业发展及教育与咨询能力等7个维度。通过整理、分类和归纳总结,确定护理学专业岗位胜任力可以涵盖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专业技能包括规范的护理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和评断性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协调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2.2.2课程设计内容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原则整合理论内容,精简理论学时。同时围绕护理岗位胜任力选择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特别是体现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比重。另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从知识的相关性和交叉性;问题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任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等角度出发设计综合性课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课程体系还应以培养和强化护生的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按照护理职业能力分别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护生具有相应的岗位胜任力。岗位胜任力与课程设计见表1。

2.2.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课程设计为培养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基础,但相应的课程内容需要正确的方式和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应根据不同的胜任力因素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方式。

2.2.3.1案例分析法护理教学中常用的案例分析法是运用临床病例,训练护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思维,引导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假设、质疑、推理、反思讨论,探究客观事实,挖掘护士潜在的智慧和能力,进而提高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4]。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学习促进者以及主持人的角色,起到鼓励、引导及调控的作用,引导护生围绕案例思考,激发护生对案例进行评判性思维。课前教师发放护理案例资料,要求护生阅读资料,复习相关教学内容,并查阅文献,初步找出案例中的护理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护理干预方案;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明确正确观点,分析错误原因,总结护理案例分析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程序过程。案例分析的应用有助于培养护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评判性思维的逻辑模式,提升评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推理模式相联系,将头脑中孤立并分离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考策略与程序,将有效缩短书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距离。

2.2.3.2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一个以问题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以问题触发护生的学习过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护生整合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通过互通、互补来尝试解决所面对的临床问题,将所学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转变为能力。当自身能力不足以解决临床问题时,将促使护生进一步探索,从而形成新的假设,寻求更多的资源去解决问题,激发护生的学习动力。PBL不仅能够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进一步开发新知识和新技能,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2.2.3.3开放式实验教学护理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培养护生的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教学的根本要求。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模拟临床医疗真实情景的情况下进行基本操作技能培训[15]。通过身临其境的护理工作环境,设置多变的“情境教学”,让护生得到全面的技能训练和心理素质锻炼,增强护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应变能力,强化护生人文关怀的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促进护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培养护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2.2.4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一个继续学习研究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常常只注重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重可达70%~80%,甚至有的达到90%,而平时的提问、讨论、分析等成绩所占比重不多,甚至没有记录,导致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践教学的不良后果,同时期末考试内容中,如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等死记硬背型的题目所占分值较多,导致护生重背诵而轻理解,对于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尤为不利。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评价体系就要求,对于能够客观衡量的胜任力因素,如知识、技能等可通过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进行评价;对于无法进行客观衡量的胜任力因素,如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形式、面试、角色扮演等进行评价,实行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也可实行小组汇报、专题讨论、口头答辩等形式,评价内容应以知识掌握评价为主转向以能力评价为主,重视临床实际问题的分析。

3小结

护理学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应以满足医院、社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为基础,通过进一步明确护理岗位胜任力因素,促进培养目标、教学方案的调整。护理岗位胜任力是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职业态度的综合体现,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围绕核心能力,开设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课程,并适当开展临床实践,提高护生的临床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泽平,漆新贵.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应用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24):14-17.

[2]吴瑾,王宜怀.“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3,(04):41-44

[3]O.Vynogradova,K.Gavrysh.Application of the hungarian method to prersonnel competence assess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2013,5(6):74-78.

[4]王元红.分层次培训在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118-119.

[5]谢辉,陈立万,陈强.以“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7):111-112.

[6]孙泽平,漆新贵.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应用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4-17.

[7]李素芹.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辨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8(1): 13-18.

[8]温贤秀,敬洁.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机动库护士培训大纲的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 ):327-330.

[9]姚翠红,娜.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_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南方论刊,2013(10):80-82.

[10]洪海兰,王薇.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新护士岗前培训大纲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 (3):253-255.

[11]张巧玲,王淑珍,林峰.新护士胜任力特征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22):61-64.

[12]张菊.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3.

[13]李小芒.衡阳市三级甲等医院注册护士核心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1.

[14]金丽萍,宁永金,何雅娟.案例分析法在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 (9):852-854.

篇13

1.1研究资料

我院2005级学生总数760人,其中男48人,女712人;均为高中毕业生。2007级学生总数972人,其中男72人,女900人;均为高中毕业生。

1.2研究方法

我院2005级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传统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制定的,基础知识中专业基础知识占的比重过大,而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和社会医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其他与护理密切相关的知识较少;护理专业知识中有关临床护理的知识仍按临床分科进行划分,没有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和精神护理方面的知识不足。2007级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具有“强化人文、突出护理、着重能力、体现整体”的现代护理理念,符合职业教育特点。课程设置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关注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职业资格考试、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国际交流的能力,为护理行业提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变化的实用性人才。

1.3评价指标

从用人单位的评价、就业层次、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英语水平、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2结果

2005级学生就业单位评价为较好;就业层次:二级医院占45%,三级及以上医院,占43%;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89%;英语3级通过率63%;学生满意度为71%。2007级学生就业单位评价为好;就业层次:二级医院占32%,三级及以上医院占63%;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95%;英语3级通过率78%;学生满意度为91%。

3讨论

通过对2005级与2007级护理专业毕业生收集资料整理,对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进行专业调研,确定改革方向

3.1.1岗位人才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文献检索等对聊城市、山东省、全国以及国际的护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2,3],结果表明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较好,特别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先进护理理念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更是紧缺。

3.1.2护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医护教育课程体系较为相近,培养的临床护士从而常常忽略了护理岗位应关注的主要内容。临床上护士大都偏重执行医嘱,而忽视了运用护理专业知识主动为病人提供帮助、解除痛苦的意识,造成护理工作定位不准。而且护理教育模式陈旧。高等护理教育与护理临床工作过程之间存在着许多脱节的情况。国际先进的护理人才培养经验表明,护理人才的培养,不但包括护理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职业兴趣、态度、技能等的养成,而后者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环境的支撑,即护士职业态度熏陶、护理操作技术训练、护理人文情怀养成,除了人的主观因素外,还需要客观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为护生的专业学习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机构和建立动态的、连续的护理临床教学机制。

3.2根据岗位确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根据岗位确定专业核心课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变为学习任务,模拟临床情景进行教学,构建基于护理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参照护士职业资格标准,探索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已构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3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了传统“三段式”课程体系和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采取课程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了新的符合认知规律的“渐进型”课程体系。贯彻行动导向原则,使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中形成职业追求的内驱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即母婴、儿童、成人、老年等时期)建立了符合认知规律的“渐进型”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大模块。如我们开发的“某疾病病人的护理”项目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护理过程的学习机会。教师是主持人、是导演、是教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病案项目及仿真护理环境。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以护士的角色、按照“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学习资源相关知识与技能工作计划实施评价反馈任务拓展”的护理工作流程组织实施。在校内护理实训基地,模拟各种临床护理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认识工作任务和培养职业能力,使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3.4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提高培养质量,学校医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1年级学生利用学校的仿真实训室感受临床护理情景;2年级学生到医院学习专业课,由医院的专家教授来上课和管理;3年级学生在临床医院顶岗实习1年,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学校专业教师进入医院,参与教学、管理和临床实践,以临床带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学校聘请护理专家共同制订实践教学内容和计划,充分利用医院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质量。正确定位专业教师和医院护理人员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