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插花的认识

对插花的认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7 09:32: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插花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插花的认识

篇1

1.认识观(epistemology)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所学的知识?我们对知识获得的看法如何?我们对于知识和认知的看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的?这些问题就是认识观(epistemology)所关心和探讨的问题。心理学所研究的认识观,简单一点来说,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的看法和观点。认识观作为个体对知识本质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一种观念,不仅影响到个体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解释和评价、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以及最终的学习结果,而且对个体的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1.1个体认识观(personnel epistemology)

Perry(1970)[1]认为个体对于知识和认知的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及经验的增长沿着固定的发展阶段而变化的。他提出,个体的认识观的发展可以分为九个阶段。在这九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个体逐渐从无条件相信权威,相信绝对的对错(第一阶段)向开始认为自身多有的知识是有条件的,而权威所带来的知识是绝对的(第四阶段),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有条件的和依赖于一定的情境的(第五阶段)转变。而在后四个阶段中,Perry更多的是强调了承诺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从在某些领域建立初步的承诺并体会到由此带来的控制感(第七阶段)到最后构建完成自我同一性(第九阶段)。Perry的认识观理论为其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心理学家做了与其相类似的研究(Knefelkamp,1999;Moore,1989,1991)。也有一些心理学家(King & Kitchener,1994;Kuhn,1991)对Perry的九阶段的认识观发展模型提出了质疑,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知识观发展的模型。

1.2认识观信念

随着对知识观发展阶段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研究者对认识观的结构产生了兴趣。对知识观的定义,结构和测量的研究开始于Schommer(1990)[2],他提出了认识观由五个相互独立的维度构成:结构、稳定性、知识来源、控制和知识获得的速度。但是根据他的量表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发现四个因子:知识的确定性(知识是可以确定的还是随情境而变化的),知识的简单性(知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能力的先天性(能力是固定的还是可以增长的)和学习的快捷性(知识的获得是快速还是渐进的过程)。而第五个纬度,知识的来源则没有在相关的实验中显现出来。根据其结构理论,Schommer设计了一个由63个项目组成的认识观问卷,即现在被广泛使用的SEQ问卷(Schommer Epistemological Questionnaire)。

2.文化差异对认识观的影响

2.1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结果

认识观是个体对于知识和学习的看法。毫无疑问,正如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要受到个体所在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个体的认识观也必定受到他人和所在的社会群体的影响。因此,对于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一直是认识观研究中的重点,这对于探讨个体认识观形成和转变的影响因素有所帮助。

大多数关于认识观的研究都发生在西方文化背景的内部,其研究结果也是较为一致的。如美国和英国本科学生在认识观各个方面都比较相似,除了美国学生对于所接触到的知识表现出更多的怀疑精神之外,两国学生在认识观的各个方面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英美两国之间文化非常相近,因此此结果并不出乎意料。

而在东西方国家之间进行的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差异更大,也更有价值。Lee(1995)[3]发现,韩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相比,在知识的确定性、知识的简单性和知识的来源上都有显著差异。韩国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更相信各个学科的知识是独立的,更认为知识的正确性是不会改变的,更相信来自权威和书本的知识。而Mori对日本学生进行了认识观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了日本学生的认识观的主要组成因素与Schommer所提出的认识观结构是不同的。而Chan(2002)[4]使用因素分析法对香港师范类学生所做的认识观研究也发现一些有趣的结果。首先,Chan提出了香港学生的认识观的四个维度:能力的天生性、知识的权威性、知识的确定性和学习过程,也与Schommer的认识观结构的内容不尽相同;其次,一方面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香港学生更看重努力,认为知识都是通过努力学习所获得的,但另一方面,香港学生的儒家文化传统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他们表现出对权威知识的质疑,以及不认同知识的确定性是不会改变的。归其根由,这是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对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

2.2文化差异的核心影响因素:自我建构

尽管跨文化研究的结果已表明文化差异的认识观的影响显著。但文化差异是如何影响认识观的形成及其内容,却很少有研究涉及。Schommer(2004)[5]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个体的认识观与文化中个体如何处理和他人之间关系的方式密切相关,包括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即所谓的自我建构或自我观(self-construal)。Markus&Kitayama(1991)[6]提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国、日本、韩国等)中,人们将自己视为集体中的一员,对集体的其他成员有较强的依附,重视自己与集体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这被称为相依的自我建构(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而在个人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中,人们更看重自身的独立性,认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是独立的,没有必要依附于他们或者集体,因此被称为独立的自我建构(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Schommer认为,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自我建构方式的不同,对于理解个体的认识观差异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学习者在课堂中对教师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对权威的态度。相依的自我建构者更愿意相信来自权威的知识,而独立的自我建构者则认为知识来自于自身对知识的评价、讨论和批判性思维。

当前一些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结果对Schommer的理论进行了验证。Heath(2005)[7]对亚裔学生以及美国学生所做的研究结果也显示:生长于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中的相依的自我建构者更相信权威的知识,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理解理论;而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独立的自我建构者更愿意独立地对知识的可靠性进行评判。

3.结语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文化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个体的认识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东西方文化差异,被归纳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之争,其实质则是自我建构方式的差异。显然,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自我建构方式(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对待社会中其他成员的方式)会反映到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态度中,并对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文化差异对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认识观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并影响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及行为;(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会形成不同的自我建构方式,并对不同文化中个体认识观的差异起决定作用。

4.研究展望

认识观问题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些年来,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一些跨文化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认识观的跨文化研究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1)认识观的研究在国内还比较少见,因此跨文化研究的比较往往缺乏国内大陆个体的参照。作为接受悠久的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国内大陆个体,必然在认识观上有相对特殊之处。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对大陆学生的认识观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并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2)当前研究更多的是针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认识观的影响。实际上,即使同为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其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在东方文化的内部分析其文化差异对认识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Perry,W.G.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A scheme.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0.

[2]Schommer,M.Effects of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on comprehens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498-504.

[3]Lee,B.Differences in the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of Korean and American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cademic writing task.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1995.

[4]Chan.Exploratory study of Hong Kong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epistemological beliefs: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implications on beliefs research.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27):392-414.

篇2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临床护理服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妇产科作为医院比较特殊的科室,对护理人员服务质量的提升十分重要。本文对80名妇产科实习护生进行分析,探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应用效果,情况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80名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妇产科实习的护生,均为女性,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0.42±0.67)岁。全部护生均按照规定完成了所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考核成绩合格。将80名护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名,两组护生年龄、性别、成绩等比较,均衡性较高(P>0.05)。1.2方法。对照组护生实施传统带教模式,组织护生共同学习护理知识,由带教老师示范操作,部分护生动手操作。观察组护生接受人性化带教模式,具体内容为:(1)入科调查。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护生的基本信息、专科特长、个人发展意向、兴趣等。(2)入科教育。由于临床教学组长、护士长共同介绍科室的情况,如常见疾病、床位分布、各室物品摆放位置、常用药物作用、注意事项、护理特点等,消除护生陌生感,尽快适应实习环境,明确实习的要求。(3)制定带教计划。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与护生一同制定个体化带教方案,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充分考虑护生提出的想法和建议,合理采纳,有效调动护生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满足护生在妇产科实习的愿望和期望。(4)实施带教计划。在带教过程中,应根据每个护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针对性教学计划,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护生潜力,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临床带教不仅要完成各项实习任务,还应加强与护生的情感交流,营造出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尽可能解决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取得护生的信任与配合。针对内向的护生,应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培养与人交流的自信;对于比较外向的护生,应培养其工作、办事、说话的稳重性,注意与人沟通的方式。妇产科属于高风险科室,不仅包括科室普通操作,还有会阴冲洗、灌洗、顺产接生、侧切缝合等,从简单、细小入手,以放手不放眼的带教原则,使护生获得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从而获得成就感,同时在实际操作中领悟到妇产科护理服务的宗旨。1.3观察指标。在护生实习期满后对其进行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1],分别为50分,分值越高,表明成绩越高。对护生和带教老师满意度进行双向评测,计算出满意率。1.4统计学分析。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处理和分析数据,计量数据(—χ—±s)接受t检验,计数数据(n%)接受检验,P<0.05时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核成绩比较。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生理论、操作、综合考核评分明显提高(P<0.05),如表1。

3讨论

临床实习是护理人员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不仅可以使护生学习到更多的临床知识,同时能提高护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以往临床所应用的常规带教模式,未注重护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不能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积极性,难以保证带教效果。人性化带教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带教模式[2],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顺应了人的生理、心理、心灵属性,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从而在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我院针对妇产科实习护生实施人性化带教模式,在对护生有了充分了解、尊重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带教方案,一方面符合妇产科护理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护生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在的能力,有效提高带教效果[3]。此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生理论、实际操作、综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接受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护生获得了十分良好的带教服务,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信心,让护生学有所得,让带教老师教的愉快,大大提高临床带教质量,获得了护生和带教老师的认可与好评。

综上所述,对妇产科实习护生实施人性化带教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生综合水平,获得更好的临床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晓晖 吴积壬 李传棠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篇3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如果不对自己的教学常规和学生进行系统、规范、严谨的研究与反思,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或面对的问题又得不到同行或研究人员的关心与帮助,仅凭自己的热情、勤奋,就可能走弯路,难以达到提升自我、改进教学行为。如果教师在实践中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就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克服主观性,增强客观性,促进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达到提高教育活动实践的质量。为了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明确中学化学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与指导,提升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我们就“中学化学教师对行动研究的认识”进行了调研,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2 调查方案的设计

调查内容主要围绕中学化学教师对行动研究属性的看法、对行动研究与反思关系的看法、对行动研究作用的看法、对行动研究要求及方法的看法、对开展教师团队教育行动研究的看法、以及对行动研究可以提高教师哪些知识和技能的看法进行。本次调查利用毕业生教育实习时间,委托实习生采用随机问卷、访谈的方式,对山西省晋中市8个县(区)的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45份,收回有效问卷128份。共设置了18个题目,61个选项。

3 调查结果统计

中学化学教师对行动研究认识与理解情况的调查统计见表1。

4 结果分析

表1显示,除了第14、15两题外,多数化学教师对其余16个题目所涉及的教育行动研究有较好的认识,但在参与行动研究时还存在许多问题。

4.1不少领导对教育科研不重视

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及学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仍习惯于传统的靠经验办教育的做法,致使不少学校教科研制度不健全、教研室形同虚设,一些学校的教研工作名存实亡,多数学校的教研工作基本上还处于自发、自由状态,缺少有效的组织管理与必要的激励评价机制,难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行动研究仅局限于听课与评课,例行的教研活动也只是就某些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研讨较少,从经验中进行提升或用理论的视角剖析教学则更少。真正内化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内容少之又少,广大教师很难从行动研究中受益,甚至有些教师排斥教师团队行动研究(见表1,18D)。

4.2教师缺乏行动研究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调查显示,广大教师对于行动研究价值抽象认可程度较高,不少教师对行动研究缺少积极性与自主性,很少践行。约49.2%的化学教师认为“行动研究应当由专业理论研究者从事,不应强加于普通教师”,约58.7%化学教师认为“教师教学任务重,行动研究时缺少可供研究的参考资料,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甚至有约12.0%的化学教师认为行动研究“增加了教师负担,没有明显效果,可有可无”。就原因来说,一是一些教师认为在本校或本地自己的教学已属于高效率、高水平的,无需利用行动研究来提高自己。二是一些教师教研能力有限,缺少学习、训练与引领。不少教师承认自己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水平不够高,也想通过辛勤的努力提升自己,但苦于缺少理论支持与有效方法,行动研究后劲不足。三是缺少成为名师的心愿与追求。一些教师感觉与同行相比,自己并不差,平时少见别人搞什么行动研究,再说进行行动研究耗时、费力,缺少榜样、追求与上进心。四是学校没要求、少氛围,工作压力和学生升学竞争使一些教师对行动研究无暇顾及。不少教师缺少“行动研究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从事行动研究的人,就是应用研究结果的人”的体验,难以充分认识行动研究的意义。不可否认,教师成为研究者会面临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精力有限、缺少研究用参考资料等问题,但行动研究是对自己教学的研究,通过研究不断调整、评价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完善自己的素质,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见,行动研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克服困难,积极地、自觉地参与到行动研究中来。那种认为行动研究应由专业理论者从事,不应强加于普通教师的认识是错误的,是亟待改进的。

4.3职前缺少教育科研熏陶,职后缺少培训、指导与教研的尝试

一些师范院校,特别是我们这类新建本科院校化学教育专业,重综合、轻师范,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太少;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专业知识学习、轻教育科研基本素养养成,重考研课程学习、轻选修课程学习,导致岗后教师专业化发展缓慢、行动研究能力低下。师范生就业后,多数已经习惯了常年围绕“应试升学”全身心投入备、讲、批、辅、查等教学工作,很少注意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科研的尝试。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不少教师由于教育理论的欠缺、视野的局限、研究资源的相对匮乏及研究能力的低下,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所要求的课程开发者与研究者的需要。

5 思考与建议

教育实践证明,没有“研”的行动,只能周而复始地教;缺少“研”的能力,教学经验得不到及时总结提升。“教”而不“研”,只能成为熟练的“教书匠”,却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教学成绩提升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行动研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不是闭门造车,也不等同于写论文,而是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达到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推进课程、教材、教法等的改革。因此,化学教师要与时俱进,丢掉行动研究的惰性,学会反思、研究、改进与创新,从方法与策略上提高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改进教师行动研究,至少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5.1校长要作为校本教研的专业性领导与主要责任人

校长要明确行动研究是从课堂出发、再回归课堂的研究,要与教师形成共同愿景,要让老师们体验到教科研引领教学和专业成长的甜头。教研室要配备业务过硬、认真负责的教师,订好行动研究推进计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实行人性化组织管理,主动参与校本教研,营造尊重合作、勇于创新的教研氛围。把教研活动从以往被动完成布置的活动转向上下合作中的自主研究、自觉行为;把从以往追求教材教法过“熟练”关的研究,转向合作研究、平等对话、知识共享、研究素质养成的一种学习文化。

5.2建立科学合理的教科研制度

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把制度与行为、考核、监督、个人和集体的发展联系起来,并保证有良好的执行力,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加强教研室、科研组的组织建设,优化科研激励机制,大力表彰行动研究的典范,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文化氛围。

5.3多渠道推进行动研究

一是教研室要有计划地把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及区内特级教师邀请加入到校本培训队伍中来,或请他们给教师作关于师德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实验改进与创新、教师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报告。使教师有机会学习专家学者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主动地与专家学者就日常工作中的困惑交流、求教。二是学习与研究互动。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课改经验,适时引入先进的教研成果;要求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和个人的教学实际,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允许教师标新立异,鼓励大胆尝试,自由发挥,突出个性,探索教学新路子,充分挖掘教师个人潜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问题讨论、听评课、说课等形式的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4教师要真正把行动研究当作自己分内的事

篇4

—、职务犯罪侦查—体化首先是个实践问题

笔者所倡导的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指在检察长的领导下,发挥检察机关上下级领导体制优势,以侦查指挥中心为中枢,以交办、督办、提办、参办等为途径,对重大职务犯罪侦查行为统一组织指挥,侦查信息统一管理,侦查力量统一调配,侦查装备统一保障的工作机制。

从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它是职务犯罪侦查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职务犯罪侦查实践的迫切需要,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根本上说,侦查一体化是工作模式或者说侦查运行机制。

(一)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职务犯罪侦查成功经验的总结

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以来,为整合侦查资源,排除干扰和阻力,各地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对侦查一体化工作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以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为标志,检察机关开始认真总结实践侦查一体化。《决定》要求强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侦查指挥体系,逐步形成上下一体、信息畅通、指挥有力、协调高效的侦查工作运行机制。20__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在《检察改革三年实施意见》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设立侦查指挥中心的方案》中进一步明确建立指挥中心,强化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健全指挥协调和侦查协作机制;20__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部署侦查一体化,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要向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装备现代化和机制一体化方向发展”,并先后下发《关于查办重大复杂职务犯罪案件工作的规定》和《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大案要案侦查指挥中心暂行规定》两个规范性文件,提出“应建立上下一体,指挥有力,协调高效的查办重大复杂案件的工作运行机制”。20__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健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一体化机制的若干规定》,在对多年来检察机关探索侦查一体化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又对进一步健全侦查一体化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职务犯罪侦查实践的迫切需要

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既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由“软”变“硬”的需要,也是实现侦查队伍专业化,加强职务犯罪侦查能力的必由之路。惩治职务犯罪,规制和监督国家公职人员依法正确履行职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是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当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中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作为法律监督重要支撑的查办职务犯罪工作还有些偏软的问题。只有认真查处职务犯罪特别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问题,才能使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由“软”变“硬”。而职务犯罪最鲜明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主体特定,就是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二是行为特殊,就是“悖职性”,这就必然导致职务犯罪发现难、查证难、处理难、干扰阻力大,也就决定了职务犯罪侦查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检察机关形成上下一体、指挥有力、能够有效克服阻力的侦查工作机制。而且,职务犯罪日益显现出群体性窝案串案突出,跨地区、跨领域作案突出,各类职务犯罪相互交织,隐蔽性、复杂性、智能性犯罪突出等特点,单兵作战办案模式和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工作要求,而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适应职务犯罪新的特点、趋势的需要,是整合检察机关的侦查力量和资源配置,强化侦查能力的有力措施,无疑对于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强化依法独立办案能力的需要,是实现侦查队伍专业化,加强职务犯罪侦查能力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和职务犯罪形势的变化,对侦查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队伍的侦查能力和专业化建设迫在眉睫。但由于检察机关侦查队伍、科技含量、保障水平先天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加之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很大,依靠单个基层院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区域内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查办为数不多的犯罪,难以适应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实行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整合力量,跨区域作战,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侦查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职务犯罪侦查—体化是检察—体化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实现方式

侦查一体化是检察机关领导体制和检察一体化原则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只有实行侦查一体化机制,切实强化上下领导,加强横向配合,才能真正实现检察一体化。

(一)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的法律依据是宪法和法律关于检察工作基本原则的规定

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在现行法律规定框架内进行的探索,符合法律规定。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上级检察院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领导权在侦查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其重要目的就是上级检察机关运用领导、指挥和协调的职能保障检察侦查权力的一体运作,是对检察一体化领导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另外,《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也规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侦查或组织、指挥、参与侦查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案件,也可以将本院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人民检察院侦查;下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案情重大、复杂,需要由上级人民检察院侦查的案件,可以请求移送上级人民检察院侦查。”检察机关侦查一体化也符合上述原则要求。

(二)建立侦查一体化机制符合检察一体化原则,是检察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作为检察组织原则,检察一体化有两层基本含义:对外是指检察独立,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对内是指业务一体,即检察机关下级服从上级,统一行使检察权。而狭义的检察一体化仅指业务一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命下从的领导关系,包括检察官服从检察长,下级检察机关服从上级检察机关的领导;二是纵向或横向检察权的行使,也就是说检察官一般在其管辖区域内执行职务,但如有必要也可在辖区外执行职务;上级检察官有权亲自处

理属于下属检察官承办的案件和事项,同时上级检察官有权将下属检察官承办的案件和事项转交其他下属检察官承办。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行使要求步调一致,下级服从上级,特别是整体作战时尤其必须遵从这一原则。因此,侦查一体化符合检察一体化的原则,作为一种工作运行机制是检察一体化实现的直接和现实途径。

三、实现职务犯罪侦查—体化的着力点

实现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不同层面有其各自的着力点。

(一)犯罪信息统一管理,着力实现实时化。当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犯罪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是个薄弱环节,存在各自为战、消息封闭、传递缓慢甚至压案不查等问题,因此必须着力实现犯罪信息收集的实时化,对案件线索实行分级统一管理和备案制度,建立信息数据库,对接社会公共以及专业信息库,依托实时网络体系,使各作战单位和力量具有共享犯罪情势和侦查态势能力,以信息优势、决策优势达成“全谱优势”,使一体化侦查的各个信息节点,能够实时获得相同的犯罪和侦查信息,实现快速实时管理。

篇5

(一)“文化软实力”与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扩张

媒介(media)是人类意识的载体,媒介产品代表着参与制作传播的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所以媒介信息往往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在政治及社会层面上从来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众多商业动机驱使下的媒介信息以文化产品的形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其或显性或隐性的传者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符号,凭借庞大成熟的产业机器以及强大的媒介技术,对信息接受者产生巨大的感知冲击和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认知改变(文化同化),并试图渐渐形成一种依赖型的媒介消费关系,这即是文化强权国家所谓的“文化软实力(softpow-er)”[1](P.142)的一种表征。美国好莱坞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国际文化媒介,它风靡全球市场并充斥着互联网,在实质上推动着国际媒介跨文化沟通规则的变化。据美国电影协会(MPAA)官方网站最新的2011年电影市场报告显示,2011年好莱坞电影的全球票房收入已经达到326亿美元,同比增长3%,而这种持续增长完全是国际市场贡献的,仅在2011年其在中国的票房收入就增长了35%[2](P.4),中国顺理成章地成为好莱坞电影迄今为止最大的国际市场,但实际上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要比票房反映出的更大,因为官方的票房统计是不包括MPAA长期诟病的盗版和网络侵权视频的观影群的。2010年底在日本举办的第8届世界文化大会上,针对“亚洲国家如何应对好莱坞的压力”这个大会的最后一项议题,中国著名导演贾樟柯关于“反抗好莱坞应该首先是文化命题”的观点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3]。笔者提及这个并非要讨论面临现实压力的中国电影产业,而是想藉此探讨好莱坞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后工业时代越来越突出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它所带来的“文化帝国主义”或“文化殖民”的忧虑与问责。

(二)大学生与好莱坞电影文化

美国学者Silverblatt等人提出:个体在接受进入国际传播渠道中的信息时应必须具备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技能”,这种技能使个体能够与所接收的国际信息保持距离从而形成批判性的个人独立的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得以正确地选择进入国际传播渠道的国际信息并对其作出解读和评论。(Silverblatt&N.Zlobin,2004)[4](P.8)。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包括好莱坞电影在内的各类外来文化信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海量和无序的特征,而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人群和社会理性思维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在通过网络快捷方便地接触好莱坞电影这类他者文化媒介之时,是不是同时也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呢?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同民族和的大学生在此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别呢?由于这一层面涉及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问题,本次调查的意义得以凸显。通过考察我校大学生对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接触状况、认知以及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本文分析了民族院校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努力探索如何从跨文化角度看待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二、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由课题负责人设计调查问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利用专业调查网站“问卷星”,以网络问卷填写与数据统计分析同步进行的方式获得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368份,有效问卷368份,回收有效率达100%。调查自2012年2月27日开始,至3月27日收回最后一份有效问卷,历时一个月。样本学生是随机的,其分层情况如下:大一共240人,占总量65.22%;大二共86人,占23.37%;大三共39人,占10.6%,大四共3人,占0.82%。汉族样本学生共216人,占58.7%;少数民族共152人,占41.3%。方面,无者共290人,占78.8%;信仰佛教者共35人,占9.51%;穆斯林共25人,占6.79%;信仰基督者共13人,占3.53%;其他信仰共5人,占1.36%。

三、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接触意愿与行为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5个问题来了解我校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接触意愿与行为。首先,我校大学生接触电影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共有89.64%(303人)的学生选择通过互联网观看电影。由此可见,调查结果验证了笔者最初的假设:大学生的观影行为大部分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呈现出自发性和随意性的特征。这与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大学一般远离市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有限;而大学生寝室现在大多具备上网条件,且管理较宽松;网络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与免费娱乐,获取电影往往非常便捷,这些客观条件培养了大学生网络自主观影的行为习惯。另一题目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看什么电影主要取决于“平时自己的喜好”,这说明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观看电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主动性,他们在选择电影时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当然,他们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意见影响,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身边人的推荐”会成为他们选择电影的依据,这说明人际传播对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力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网络推荐和评论有时也能对我校大学生的选择产生影响(见表一)。毫无悬念地,在“你是否喜欢好莱坞电影”这个问题上,仅有8.15%(30人)的人表示不喜欢好莱坞电影;另一多选排序题“请依据你的爱好程度依次选择最喜欢的国家或地区的电影”的统计数据也说明好莱坞电影确实在我校大学生的喜好榜上独占鳌头(见图一)。不过“你最近一年平均每月会看多少部好莱坞电影”的问题上,学生们选择的接触频次虽不尽相同,但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超过3部,而几乎40%的学生选择了1或少于1部(见表二)。这说明虽然好莱坞电影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但在我校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占用的时间精力并不多,没有成为主导性的媒介信息。

(二)接受与评价倾向

笔者曾对比过类似调查的结果,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大都将“消遣娱乐”作为观看好莱坞电影的主要目的[5]。在本次调查中也不例外:“喜剧类”电影成为我校大学生们首选的好莱坞类型片(见图二);而“精美震撼的感官效果”、“先进精良的制作水准”、“演员的精湛演技和魅力”、“经典和幽默的台词与对白”和“新鲜有趣的异国文化背景”等入选我校大学生喜欢好莱坞电影之前五大理由,其中与电影这种文化产品的“工艺”直接相关的因素就占据了前四位(见图三),这与好莱坞电影自诞生起就携带的商业与科技基因紧密相联———好莱坞电影从来就是以迎合大众的娱乐与心理需求,追逐票房为第一要务的,近年来更是花大力气利用“大片”在全球吸金,对于如何抓住观众可谓颇有心得,凭感官震撼吸引到我们的大学生实在不足为奇;另一方面,观影者之于电影自始自终就是一种媒介使用原则中的“需要———满足”关系,无论大学生们一开始接触好莱坞电影时是何目的,吸引他们持续关注好莱坞电影的力量一定是来自电影本身的魅力。我们发现,在众多因素中,西方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在大学生们对好莱坞电影的喜好度中排名不算靠前。不过,我们并不能因此而看轻好莱坞电影中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力。相反,正如本文一开篇所述,电影文化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信息是绝对存在的,不论观众愿不愿意甚至知不知道,文化的渗透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此次调查笔者针对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接受倾向,还设计了“你认为看好莱坞电影自己最主要的收获是什么”一题。对比统计数据,笔者发现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在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原因中,大学生们无疑首先肯定了其娱乐功能;但是到了评价其意义的时候,仅有26.36%的人承认好莱坞电影带给他们最主要的收获是“娱乐放松了”(表三)。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由于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他们认为娱乐放松也许不应该成为最主要的收获,因而更多得选择了“开放视野,了解西方文化”这个选项;其二,正如表二所示,大学生们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看电影这项娱乐,也可以理解为电影中异彩纷呈的美国多元文化使大学生们意识到好莱坞电影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比娱乐更多。这说明我们的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还是具备相应的思考能力的。我们同时注意到,有两成多的学生认为“获得生活的感悟或信念”是好莱坞电影带给他们的最主要收获。同时,在大学生最喜欢的好莱坞类型电影中,励志类电影的喜爱度综合评分达到5.42,与排在第二位的“动作/冒险”片相差无几。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解释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接受与评价倾向:他们会因为感官享受被吸引着观看并且体验深刻,但是最希望电影带给他们轻松和更积极的情绪,他们同时把好莱坞电影当成开阔眼界、了解西方和认识美国的一个重要途径。#p#分页标题#e#

(三)文化价值观及批判

美国著名的跨文化心理学家马尔塞拉(A.J,Marsella)认为,文化有外在形式(如艺术品和等级制度)和内在形式(如价值观、态度、信仰、感知/感情/感觉方式、思维模式以及认识论等)[6](P.27)。笔者据此认为,好莱坞电影就是美国主流文化的外在形式,而其内在的文化形式恰恰是通过深植于电影文本中各种或显性或隐性的文化象征符号进行书写表达和传递的。无论是电影制造者们的集体无意识还是有意为之,这种包含美国主流价值观、态度、信仰等文化模式的表达与传递的符号象征,必将伴随着好莱坞电影所带来的感官和心理冲击,不同程度得被其他文化的观影者进行解码。此前有关调查的结论曾提示,大学生们对于好莱坞电影试图向全世界表达的一些所谓“普世价值观”是完全能够感受和体会到的,但是在解码过程中却缺乏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解读[7](P.3)。那么民族院校的大学生由于民族文化和信仰有异,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种文化模式方面是否会呈现不同呢?笔者通过“你认为好莱坞影视承载了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一题的统计数据发现,好莱坞电影中的如“独立自由”、“个人主义”、“民主平等”等一些价值观能为大多数大学生所感知;但是另一些对美国主流社会同等重要的价值观如“家庭和谐”、“务实向上”等观念却没有得到足够多的认识(见表四)。

笔者认为这很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指出的,“感知是由文化决定的”,一旦我们自身的文化背景发生改变,我们看待周遭世界的方式———价值观必定改变。并且,文化模式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文化的变迁往往就是通过跨文化情境中与他文化的碰撞而产生或者得到强化的。在随后的交叉分析中得出的数据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更加能够感知到“家庭、社会和全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和“务实向上”这两种价值观,但是总体看来差异并不显著;而造成的跨文化感知差异则更为明显一些:穆斯林大学生最能感知到“个人价值实现”,而对“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和“和平和谐”等价值观的感知程度均最低;信仰佛教的大学生对于“和平和谐”的价值观最为敏感,而“务实向上”这样积极入世的态度则成为他们感知程度最低的一个价值观;全部信仰基督的大学生都能感知到“独立自由”的价值观,但是他们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感知程度相对最低。总的来说,大学生基本上可以意识到好莱坞电影中呈现出的美国主导文化模式,从而完成跨文化感知;但是,这种感知是选择性的,更多的是以自身文化背景为参照和筛选而获得的。在考察大学生跨文化认知背景对其跨文化认同态度的影响方面,本次调查设计了“对于好莱坞影视中的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背景和文化现象你了解吗”和“对于上题所述的普世价值观你理解并认同吗”两个题目。在交叉分析后,笔者发现,无论了不了解电影中的文化背景,大多数受调查大学生都对他们从好莱坞电影中所感知到的价值观表示了认同,即使是完全不了解电影文化背景的大学生也有近三成的人表示能够理解,且57.17%的人认同这些价值观。另外,数据显示对电影相关文化背景有了解的大学生中,其了解程度与他们对电影中感知到的价值观的认同却呈反比。这一现象令笔者相信,在跨文化情境中,对他者文化了解越多,也就越能够使自身的文化得到强化。民族与差异方面进行交叉分析显示,除了汉族比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能够理解价值观的人数比例上稍多一点(3%),无者比三大者更能够理解价值观以外(宗教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抵制变化的,使文化呈现出差异性而造成跨文化理解的障碍),其他并无显著差别。另外,几乎所有样本层的大学生都有最高比例的人选择“不太理解但可以认同”的选项。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尽管半数以上的各民族大学生认为自己并不甚了解电影中的这些价值观,但是仍然有接近七成的人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按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对这些价值观进行了解码并达成了跨文化认同。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91

Cognitive Research on Geographic Preservice Teachers on Climate Changes

――Tak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JIA Zhongyu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ed geography textbooks focu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focusing on geographical issues to explore, promote learning to live useful geography. Which required a high school geography in the Earth atmosphere on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fourth quarter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ften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 a little talk, but as 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this section summarizes the play, improve, integrate the preceding sections knowledge and enhanc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global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t role. Teachers are curriculum leader, pre-service teachers is the main for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this paper basic knowledge of climate change as a carrier,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knowledge before reserve statu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geography teacher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to identify some of the problem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normal students geography knowledge understandable.

Key words pre-service teachers; climate changes; geography knowledge

1 问题的提出

2008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在教师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强调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并能科学而客观的解释问题。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会讲解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学生们单纯认为是二氧化碳增多,全球气温就会升高,而不能解释气候的区域性变化,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有所下降”,学生无法做出解释,因此气候变化并不是单单因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原因,而是包括自然的、人为的多种原因,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涉及整个气候系统,包括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即将毕业的地理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针对气候变化问题来研究职前教师的地理知识的准备情况。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大四的学生以及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即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在随机抽取的职前教师中,其中有35名是本科生,有10名是研究生。调查统计如表1所示。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是基于调查问卷,因此对调查问卷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首先根据要求设计出调查问卷的思路,然后根据思路查阅文献和资料,初步编好问卷。将初稿进行随机发放,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验证,再对问卷进行修改定稿。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有职前教师对气候变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气候变化概念问题数据分析

气候变化的学科知识包括两个题型,一是分析气候变化的概念,二是以选择题的形式给出气候变化常见的误区,让被调查者做出判断。

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存在将近一半的地理职前教师对气候变化没有概念,不知道怎样表述,这表示地理职前教师对气候变化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还很欠缺,需要加强。对于其他25位写了的地理职前教师,表述也不是很完整。气候变化应该包括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变化,是指气候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变化,一段时间也可能是指几十年或几百万年,波动范围可以是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平均气象指数的变化。能分析出时间上的变化的地理职前教师仅占26.7%,但是有48.9%的地理职前教师都能指出大气的状况要发生变化。另外,仅有1位职前教师能提出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还有3位提到了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从解释气候变化概念的统计,可以得出,大部分地理职前教师对气候变化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对其表述也不是很清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认知理解。

3.2 对气候变化基础知识及常见误解的调查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选择题的形式了解地理职前教师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对一些容易误解的问题是否有正确的判断。通过数据统计结果可以得出职前教师对气候变化知识的了解情况。第二题,有88.9%的职前教师认同气候变暖这一说法,说明随着近几年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和宣传力度的加强,气候变暖已经得到大部分职前教师的认可。第三题,有88.9%的职前教师认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关于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这一问题,有82.2%的职前教师认为是人为原因或是人为因素为主,也有自然因素影响。而仅有11.1%的职前教师认为气候变暖的原因是自然因素为主或是自然因素为主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这说明地理职前教师对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的认知度还是比较高的。第五题,臭氧空洞有利于温室效应吗?有62.2%的职前教师赞同或比较赞同这一说法,仅有37.8%的职前教师反对或比较反对这一说法,这说明职前教师对这一知识还存在误解,温室效应主要是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对于第六题,你是否觉得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自然排放的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因此不容易被自然界所吸收?有42.2%的职前教师很赞同或较赞同,有57.8%的职前教师反对或很反对,这说明有超过半数的职前教师认为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自然排放的二氧化碳化学结构是一样的,只是如果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自然界的平衡值就会出现全球变暖的情况。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职前教师存在误解,认为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与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结构不同,会更容易被吸收,说明职前教师对气候变化的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还需要继续完善。第七题为你是否觉得只要我们现在开始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全球变暖就能立即得到缓解?对于这一问题,有33.3%的职前教师很赞同或比较赞同,66.7%的职前教师反对或较反对,说明对于这一误解大部分的职前教师还是能够认识清楚,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第八题是:你是否觉得只要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不为零,全球变暖就无法得到抑制?对于这一问题仅有8.9%的职前教师比较赞同,说明大部分的职前教师能够正确判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只要达到平衡就可以抑制全球变暖,而不是必须使得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第九题是:你是否认为极端天气是气候变化的象征?有80%的职前教师赞同或很赞同,仅有20%的职前教师反对或较反对,这说明职前教师对于这一问题普遍存在误解,教材上讲解过气候变暖会诱发极端气候,但是并不是出现极端气候就意味着全球变暖,极端气候的频发才应该是气候变暖的象征。

4 建议

4.1 强调职前教师对知识的理解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相当部分师范生对气候变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记忆的水平上,有些甚至都不能回答,更不用谈扩展和理解了,对知识产生这样模糊不清或者错误的理解会对今后的工作会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与输入,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甚至超越知识所给的意义。所以,地理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了概念,更需要与已有的知识整合和联系,并能与实例相结合,从而开阔思维。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从而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4.2 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

师范生作为教师储备队伍不仅需要学习教育知识还需要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师范生要重视地理基础课程的学习,为自己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但是,现在的大学生觉得大学中学习的内容似乎与中学学习过的内容没有一点联系,因此轻视学习,而在工作中又发现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完善,对所教内容并不能透彻的理解,从而影响其教学质量。因此在师范生培养阶段,学校应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促进今后的教学。

4.3 增加探究实践课程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大学中学习的知识过于枯燥,不好理解,因此失去了学习和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因此学校也可以考虑改变单一的讲授方式,开展实验、实践或者对比谈论课,帮助示范市关注国际和学术前沿,积极探索知识,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7

另外在食材处理方面。中国讲究炒、炸、烤等手法,而在日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因为日本料理中的处理方式十分简单,有的只是用水煮一下就算完成了。「和食は、新鮮な食材を使う、栄養のバランスが良い。自然の美しさを生かす、正月などの年中行事と関わっている、などが特色だ[1]。其中“自然の美しさを生かす”,意思是让食材的自然感继续保留。中国菜是使用最合适方法处理食材,让美妙的味道更好为人享受。而日本人认为只有少加工,才能吃出食物最根本,最自然的味道。 

二、调味料种类与运用 

调味料在中国菜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樣的。中国的调味料不仅种类五花八门,甚至同一种调味料,譬如酱油,在市场上可以找到“生抽”、“老抽”等不同的产品。日本除了会放入和中国一些大同小异的调味料如盐、醋、味淋(日式料酒)等外,几乎不会再在料理中加入其他调味品。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无论从哪一方面都离不开调味品发挥其作用。“酱油上色,砂糖提鲜,盐巴出味”。这是一种味觉调和的艺术。而在日本料理的调味则极其简单。在为数不多大量使用油的料理天麩羅(てんぷら)制作最后,料理人只会在上放上一小撮盐。在做雑煮(ぞうに)的时候多数日本主妇只会淋上一勺酱油。在菜中只加酱油,或是只放盐,这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人更喜欢食材被调和之后,所带给人在味觉上的刺激,是对人食欲的关怀满足。而日本料理的观念则是用少许的调味料“勾引”出食材自然的味道。所以中国食客多会评价一道菜的美味与否,而在日本更多人则会评价一道料理的新鲜与否。日本人更在乎的是食材从离开自然到餐桌上的时间长短。他们认为少量的调味料所带来的自然的感觉,其本身就是一种味道。否则的话是对味道的破坏,没有尊重食材的自然风味。 

三、器具差异 

器具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日在饮食文化上对“人文”与“自然”注重点的不同。中国依然保持着“大锅饭”这一聚餐制的传统,只有在职工食堂等处才实行分餐。[2]但日本只有在过节时才讲究一家人吃“团圆饭”。不论是聚餐还是分餐,用来盛饭的器具都是必不可少的。中日分聚的不同,对器具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为中国主要是聚餐制,所以餐具的规格要更大一些。大大的汤盆,大大的碗碟,都是为了保证一家人的吃饱喝足。甚至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还存在更加夸张规格的餐用器具。如“大海碗”,其外观质朴并无特殊之处,作用只是能大量盛饭。受注重实用思想影响的餐具之类的东西,反过来也会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往以人为本的大方向发展。在日本由于分餐制,器具的小巧使他们热心于装饰绘制。自然中的山、川、岛等图案,便是他们所热衷的。虽然食材已经离开自然环境,但也要让他们尽量回归自然,保持自然的风味。讲究“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3]在颜色搭配上也颇下功夫。如春夏之际,多选用颜色鲜艳的餐具令人赏心悦目。在秋冬季,则会更多用朴素的木质器具,装点菊瓣、红叶素净之物。这也体现了有强烈季节感的日本人把自然的季节感带到料理中的一面。对食材来之自然,回归自然的想法。 

四、小结 

以上旨在通过几个具例,来浅析中日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可知中国更看重的是人主观意志的所需,饮食中多体现了对人文的关怀。而日本则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尽量保护其原有风貌,避免破坏。当然,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远不止这些不同,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整理分析。 

参考文献: 

篇8

F2240 A

雁(1962-),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投资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沈贝贝(1989-),女,汉族,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投资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胡业鹏(1990-),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方向:投资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

一、引言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间贸易往来也随之增加。据统计,1979年中美贸易总额仅为245亿美元,到2012年增长至近5000亿美元。目前,中美两国已成为各自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往来在全球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与此同时,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为此美国多次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改善两国间贸易状况。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之大是否真由人民币币值低估而引起,本文主要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

二、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5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数据进行分析,其中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中美双方名义GDP季度数据及中国CPI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美国CPI来自美国劳动部网站(http://wwwdolgov/)。

(二)人民币汇率的季度变化分析

1995—2010年期间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都发生显著变化,基于期间数据,利用eviews50得到图1。从图1可以看出,1995—2010年,人民币名义汇率由1995年第一季度的8434533降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6627567,下降了214%,同期人民币实际汇率下降了10%左右。

1995—2005年期间,由于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了以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名义汇率一直比较稳定,在827~830之间小幅波动。其中,1995—1999年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保持不断上升趋势,由1995年第一季度的70749到1999年第二季度的86404,大约上升22%。1999—2005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保持下降趋势,人民币升值。但总体来说1995—2005年期间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变化趋势不是很一致。这主要是由于美国CPI和中国CPI的增加幅度不同造成的。实际汇率受到美国CPI和中国CPI的影响,波动幅度比名义汇率更大些。

2005年,中国放弃盯住美元的单一的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宣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升值约2%。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09年期间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均保持下降趋势,人民币升值。

(三)中美贸易收支的季度变化分析

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双边贸易一直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中美两国在消费习惯、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所以中美双边贸易在两国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展迅速,贸易额不断增加,贸易联系更加紧密,美国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基于1995—2010年间季度数据,利用eviews50得到图2,其中EX代表中国对美出口额,IM代表中国从美进口额,TB代表中国的贸易顺差。为方便画图,在此设定中美贸易总额为十亿单位。从图2中可以看出,1995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中美双边贸易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5年第一季度中对美出口贸易额为4920514亿美元,2010年第四季度中对美出口贸易额63522458亿美元,增加了1091倍。同期,中国从美国进口额增加了826倍,中美贸易差额增加了1449倍。增长量之大,增长速度之快,令中美双方都非常重视彼此之间的贸易关系。

1995—2001年中美贸易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是很大。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美贸易额增大,几乎处于直线上升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美贸易量较之前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1995—2010年中美贸易的进出口额、中美贸易差额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与中美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有重要的关系。

(四)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的季度变化分析

由于我国汇率制度在2005年实行改革,所以本小节在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的关系时,以2005年为分界点,分阶段进行分析。

11995—2005年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的季度变化分析。从1995年起,我国的汇率制度发生改变,开始实行以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此后人民币汇率出现小幅上浮,由1995年第一季度的70749到2005年第一季度的82934,贬值172%。同期中美贸易差额增加了823倍。为方便分析,基于1995—2005年季度数据,利用execl得到图3。

由图3可知,1995年第一季度至1999年第二季度人民币实际汇率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达2269%,同期,中美贸易差额也增长了1倍,中美贸易差额的不断增加和人民币贬值有很大关系。但是,1999年第三季度至2005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下降,人民币升值了349%,而同期中美贸易差额却增加了287倍,人民币升值对改善中美贸易差额没有起到应有的缓冲作用,反而加剧了中美贸易逆差。

22005—2010年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的季度变化分析。2005年7月中国政府再一次进行汇率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保持升值。从2006年第一季度的82454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64104,人民币升值2258%。此期间中美贸易顺差有一定的上升趋势,但是并不明显,在2008年11月之后顺差下降是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方便分析,基于2006—2010年季度数据,利用excel得到图4。

通过图4可以看出,2006—2010年人民币的升值率一直保持稳定,说明人民币是稳步升值的,但是中美贸易差额呈现明显的季度变化趋势,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与中美贸易差额的变动并没有显著的关系,进一步说明在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稳步升值,并没有明显改善中美贸易顺差。

三、统计结果分析与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1995年第一季度至1999年第二季度间,中美贸易差额的不断增加和人民币贬值有很大关系。但是,1999年第三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虽然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下降,人民币升值,但并没有改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反而起了加剧作用。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和美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结构有很大关系。美国是消费主导型的国家。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经济总量居于全球首位,加之其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广泛的投资渠道等都为居民的消费提供了保障。据统计,美国的消费往往超过其生产的20%以上,为满足超额需求,从能提供质优价廉产品的中国进口需求品成为美国人的选择。除了消费因素外,美国对华的出口管制以及美国企业为获得更多的廉价劳动力及更广阔的消费市场直接对华投资等都促使美国近年来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

为促进中美贸易健康发展,我国要积极增加从美国进口,另外要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增加对美直接投资,在学习美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美出口。

[参考文献]

[1]Guedae ChoThe Trade Imbala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The Role of Exchange Rate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Agribusiness & Applied Economics Report No548,2004(9)

篇9

【关键词】 老年患者;舒适护理;探讨

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机体抵抗力下降,如何使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过程连贯、安全、舒适、人性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舒适护理(comfort care)模式又称“萧孝氏双C护理模式”是台湾华杏出版机构总裁萧丰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的。所谓舒适护理,就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它通过对护理活动和舒适的研究,使人在心理上、生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真正从心理、生理、社会、精神四方面达到舒适。目的是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便更好的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1。静脉输液是老年保健常用的、疗效较为显著的保健治疗手段之一,也是护理工作中一项最繁重的操作技术。军队老年住院患者平均年龄都在85岁以上,合并有多种疾病。需要输液的疗程较长,药理化性质复杂,加之年老体弱,皮肤薄且松弛,血管多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穿刺难度较大,对护理的要求也高。现将我院对军队老年患者实施舒适护理以来取得的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我院开始为150名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人性化舒适护理。男142例,女8例,年龄75~95岁,平均年龄85.4岁。其中冠心病35例,高血压20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37例,脑梗塞20例,各类肿瘤15例,消化系统疾病 9例,其他14例。

1.2 方法

1.2.1 输液前的舒适护理干预

1.2.1.1 为提高老年患者的舒适度与人性化服务,输液前给予精心的护理干预,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顾虑,讲解输液疗程对治疗疾病及康复的作用和目的,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及用药后的效果,针对同种疾病,讲解用药后患同样疾病的患者用药后的生动事例开导患者。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输液,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2 为有效的减轻老年患者的心理顾虑,我们事先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选择合适的输液方式,或做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或将床头抬高置患者满意的程度,将房间的温湿度调整。提前与患者或家属交流,选择留针的方式及部位,尽量满足患者的所需,对输液难度大的患者给予静脉置管。操作前的解释及宣教能让病人及家属消除紧张心理,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主动配合输液治疗。

1.2.1.3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及时的沟通

我科的军队老年患者98%都因为早年参加革命,生活条件艰苦,学习的机会有限,文化水平大多较为低下。老年后身体器官的衰老导致视力及听力日渐下降或对自身多疾病的重视不够,对吸收疾病的相关知识能力及其欠缺,长期为疾病所困扰,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血管条件差,心理状况复杂。常表现出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对于这种心理变化,医务人员积极给予谅解,热情关心,耐心引导,与家属多交流,解释患者的病情及所采取的治疗及护理计划。和家属共同给予患者思想交流,为取得良好的输液治疗提供良好的铺垫。

1.2.1.4 良好的职业素质

护士的敬业精神及得体的端庄,和蔼的态度。与患者交流时的轻声细语、亲切谈吐、实而不华的语言都会把关爱传递给患者。军队老年患者,无自理能力的患者占住院人数的10%,自理能力低下的占75%,能完全自理的患者占15%。由于社会生存压力以及其他原因使这些老年患者的子女以及亲人不能常时间陪伴,导致其无人照顾或由陪护中心护工照顾,使患者缺乏安全感。对这些老年患者我们要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们,通过细致的工作,温馨细致的交流,耐心的倾听,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及良好的精神状态下积极配合完成治疗。

1.2.2 输液中的舒适护理

1.2.2.1 合适的及良好的穿刺技术应根据老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尽量保持患者方便,对病情有利又方便患者的不仅有利于病情的改善,更让老年患者舒适,从而对护士产生信赖感,安置妥当后及时做到关心、体贴、安慰,消除不良因素后以精湛的技术和熟练的穿刺技术做到:穿刺前严格三查七对,认真选择血管,穿刺准确、轻柔、快速,尽量一针见血。穿刺成功后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老年患者由于认知能力下降,常时间固执的生活经历,常表现出偏执于与暴躁,心胸狭窄,猜疑妒忌,自尊心强,易被激惹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1.2.2.2 及时巡视、观察、沟通 输液过程中,护士细心的观察病情,及时巡视。液体输入是否通畅,患者是否有不适及输液部位疼痛及外渗。在巡视过程中护士用轻松的语言,亲切的语调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增强患者的信心,消除输液过程中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及家属产生安全感,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护患关系的目的。

1.2.3 输液后的舒适护理

拔针时的护理技巧,输液结束时拔针应边取针边介绍按压方法,动作轻柔,顺时针方向沿血管走向用大拇指指腹轻轻按压3~5分钟,直至不出血为止。细心观察患者输液后的一般情况,主动交流输液感受,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思想负担。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部分患者凝血功能减弱,按压不当易造成输液部位淤青或皮下淤血。如患者无不适观察5~10分钟后方可离开病房。

2 结 果

老年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但也是容易把握的。只要我们能了解老人,更多的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我们一定能更好的为他们创造出一个生活环境,共同构建我们的和谐家园。我院干部病房自开展静脉舒适护理以来,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并以关心、爱心、耐心、细心、用心的服务理念为宗旨,把老年患者当成我们的亲人。以体贴的语言,安慰开导患者及家属,使他们能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接受治疗,达到了最佳效果。使患者满意率达99.5%

对于亲人不在身边照顾的患者,让他们感到我们不仅是他们的医生、护士,更是让他们感到可以其交谈的对象,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们,从而让我们对他们的护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进行舒适护理干预。综上所述,在我们的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不仅仅是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实施舒适护理,更应该关注老年患者的各种需求,多关心他们,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舒适护理,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早日战胜疾病,回到家庭中去,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晚年的幸福及快乐。这也是将舒适护理充分运用到工作中的一种有效方式,使护理工作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

篇10

人性化护理管理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对护士的激励管理。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目标。患者对护理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护士日常工作繁忙紧张,有效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护理工作发展。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到对护士的激励,并有助于护士与患者之间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激发护士工作的积极性。现对我院实行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后护士工作积极性的提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此期间选取我院接收的住院患者6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36例,女性264例,年龄为23-79岁。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开始实行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此期间选取我院接收的住院患者6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318例,女性282例,年龄为18-73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包括领导表率、公平管理、目标激励、培训激励、人文关怀。

1.2.1领导表率护士长作为团队的领导者,首先要发挥表率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为其他护士树立榜样。日常工作中,护士长要认真执行科室的规章制度,时刻以科室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遇到问题时主动承担起责任,争取积极的解决办法,善于调动团队整体的积极性,凝聚团队力量。

1.2.2公平管理护士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公平管理对于提高护士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护士长在安排工作任务时要确保公平合理,排班时注意考虑护士的实际情况。如果住院患者多,护理任务繁重,则可实施弹性排班,防止部分护士工作负荷过重,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其次,护士长在考评护士工作时也要公平对待每个人,按照科学的标准严格考核,力求不断提升团队整体的业务素质。最后,与不同患者的长期接触使护士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护士长要善于倾听护士的意见。推动工作发展、提高护理质量是护士长和护士的共同使命,护士提出的合理建议也应受到充分的尊重。

1.2.3目标激励服务患者、提高患者满意度是护理工作的根本目标。护士长应带领团队共同努力,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团队整体的业务素质,完善安全管理,降低出错率。护士长要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定期召开科室会议,分析工作中的成果和不足,以实现团队的持续进步,激发护士工作热情。同时对于护士自身的发展,护士长也应给予目标激励,鼓励护士积极撰写论文,参加讲座学习、业务竞赛,从而为自身设立前进的目标,不断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1.2.4培训激励当代医学飞速发展,治疗和护理工作也需与时俱进,积极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护士长应定期组织科室护士的培训活动,带领团队学习国内外的前沿理论,传递最新的技术和方法,教授护士实战经验,鼓励护士分享工作心得,彼此间交流经验,提升团队凝聚力。

1.2.5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指护士长以及护士之间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从而营造温馨的工作氛围,提高护士积极性。护士的积极性虽然体现为具体的工作状态,如积极主动配合他人,工作热情高涨,主动关心患者,细心照顾患者,但实质来源于其心理状态的支持。因此,护士是否受到领导的尊重和肯定、团队成员的理解与支持等等,都会影响到其工作的积极性。首先,护士长要主动关心护士,使护士感受到领导给予的关怀,进而主动配合科室工作。护士进入科室的时间不同,对于新进入科室的成员,护士长要更多地与其沟通交流,掌握护士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新成员迅速融入集体。其次,护士长要理解护士,根据每个护士不同的性格特点、工作特点去启发和激励。当护士工作出现一定问题时,护士长应尽量避免当众批评,而是采用合理的方式帮助护士分析原因,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对于有困难的护士,护士长要充分体谅,带领科室成员共同伸出援助之手。最后,对科室护士长期的工作成绩,护士长要明确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如为护士提供培训机会、会议表扬、奖金等,使科室护士感受到付出与收获的统一,迸发强烈的工作热情。

1.3评定指标对护士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主要从自我效能、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三个指标进行评定。①自我效能:使用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价护士的自我效能。②护理质量: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分别对每位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护士工作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有无出错等,满分为100分。③患者满意度:对患者住院期间进行满意度调查,5分为非常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实行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以来,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自我效能、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变化见表1。

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期间采取常规临床护理管理模式相比,实行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后,护士自我效能、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大幅提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护理是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以及医患关系的维系。护士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体,护士的专业技术、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护理的质量。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已成为护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但实践工作中,管理者在高度重视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的同时,却容易忽视对护士自身的人性化管理。患者住院期间,护士需要全方位给予患者护理照顾,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她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需要彼此间的信任和关怀。因此,常规临床护理管理向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关注护士的内心世界,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推动护理工作的发展。

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涵盖领导表率、公平管理、目标激励、培训激励、人文关怀多个方面。护士长首先要为护士树立榜样,用严谨的态度、出色的工作发挥表率作用,使护士认识到工作的神圣。管理工作中,公平是建立信任感、营造安全感的关键。护士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护士长要合理安排值班任务,对护士的工作成绩及时给予肯定。而且护士长要善于通过目标激励和培训激励,使科室护士认识到团队的共同奋斗目标,时刻重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积极创造工作业绩。护士长对护士的信任与关心,护士间的互助与支持,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强调对护士的激励与尊重,当护士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关怀,自身也会产生强烈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随之提高,进而更好地服务患者,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作状态。我院实行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后,护士自我效能、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提高,说明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士积极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11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于 月 日对城镇化建设重点工程开展情况进行视察。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视察内容

1、滨河路、乐民路、嘉园路、解放北路开展建设情况;

2、供水管网、供热站、污水处理厂开展建设情况;

3、实验中学、金山小学开展建设情况。

二、视察方法步骤

视察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法进行。

1、29日上午实地察看滨河路、乐民路、嘉园路、解放北路、供水管网、供热站、污水处理厂、实验中学、金山小学建设情况。

篇12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手术治疗在临床治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然而部分患者在手术前后会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以致于影响手术治疗及术后恢复[1]。对此,医疗护理人员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要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服务,从而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加速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手术效果[2]。对此,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的效果,本文结合我院工作实例进行了对比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文章选取2014年3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100例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60例,年龄在18~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2±2.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手术类型、既往手术史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

1.2方法 本研究中,我们给予对照组常规手术室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人性化护理服务;具体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方法

1.2.1.1制定护理方案 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次调查,调查统计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等,并统计患者术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康复计划。

1.2.1.2健康知识宣讲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以及手术方法、禁忌等,从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消除患者及其家属心中疑惑,确保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向患者介绍主治医生、麻醉医师等相关医务人员的基本资料,并结合以上成功手术案例给予患者鼓励,从而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提高其对手术治疗的依从性。

1.2.1.3进行必要心理疏导 护士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变化,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多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同时,针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护士要给予其必要的心理辅导或转介专业心理医生对其进行辅导,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护士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为患者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撑体系。

1.2.1.4术前检查 术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患者病情、病因等进行观察评估,从而为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1.2.2术中护理方法 手术时,护理人员要调整好手术室内温度、湿度等,给患者创造最舒适的手术环境。同时,护理人员配合患者取得最舒适的以便于手术的开展。另外,若患者在术中感受到痛苦,护理人员在配合医师进行麻醉的同时,还要通过抚慰、交谈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以减轻其痛苦体验。

1.2.3术后护理方法 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回病房休息,确保病房的安静、清洁以及温湿度适宜,从而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同时,在术后恢复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按照医嘱服药、进食以及活动,以确保手术创口的快速愈合。另外,护理人员定期检查,询问观察并记录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并指导患者掌握一定的应对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和平均数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结果分析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率正常率(86.7%)、血压正常率(96.7%)均大于对照组患者;而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感染率(3.3%)、疼痛率(1.7%)等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结果分析(n,%)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分析发现,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96.7%,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86.7%;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5

3讨论

手术治疗时目前最常用的一种临床治疗方式,并且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手术治疗的要求也会逐渐提高。一般来说,手术治疗效果受到患者心理状态、手术室环境、术后生活习惯以及手术护理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近年因手术治疗护理失误而造成的医疗纠纷频繁发生[4],致使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影响了医院的长远发展。人性化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给予患者全方位帮助的综合护理方法[5]。该方法注重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所以能够极大的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术后干预护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因此,为提高临床手术治疗的效果,医护人员在手术室治疗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优质的人性化护理服务。

本文通过对100例接受手术的患者对比研究发现,接受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心率正常率(86.7%)、血压正常率(96.7%)均大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感染率(3.3%)、疼痛率(1.7%)等均小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96.7%)明显大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优质人性化护理服务能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症状,加快患者恢复,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总之,临床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优质的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医院长远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淑媛.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3(14):46-47.

[2]许娟.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27):308-309.

[3]唐湘伟.人性化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2,27(23):31.

篇13

高血压病是目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总数已达2亿[1] 。社区开展高血压防治是控制高血压日益增长趋势的关键,提高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目标。随着社区高血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了更好的对社区高压患者进行管理,更有效开展针对性的社区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依据当前高血压临床研究领域新进展,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分析多年来基层包括社区开展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及对策。

1 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及诊断标准:对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于金华市石门农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0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00例,回收率100%。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2]诊断标准,即患者在没有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以上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同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一般项目即年龄、性别、患者病程年限;合并疾病情况(主要包括心、脑、肾、糖尿病合并情况);血压监测情况、药物更改时的监测;治疗情况即是否服药、是否足量规律服药、是否合理联合用药、是否坚持用药(如不坚持记录原因)、是否信任偏方验方、降压药物是否会有耐药等;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包括正常情况的达标血压、合并其它疾病的达标血压、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危害或者损害器官。所有表格数据回收后进行是或者否进行定性归类,以便于统计收集数据。对于是否合并心脏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风心病、各种器质性心律失常,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美国糖尿病联盟(ADA)最新诊断标准诊断,慢性肾脏疾病按照KDOQI2006指南诊断标准。

2 结果

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所有调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及体会

3.1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基层特别是农村人群在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调查中位居第二[3]。社区开展高血压防治是控制高血压日益增长趋势的关键[2]。部分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的不合理表现在:

3.1.1 不治疗:17%病人还是以前的老观点,认为收缩压≥140~150mmHg,舒张压≥90~95mmHg不算什么,只是血压偏高,只要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而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因此大多数人不定期检测血压,无症状不上医院亦不治疗,甚至脑卒中了来医院,还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

3.1.2 38%患者未坚持足量服用降压药物,究其原因尚与个人认识有关,这部分人开始比较在乎,但随后发现身边有那么多人都是高血压,好象几年没治疗也没什么大碍,也就不到医院进行正规治疗。

3.1.3 55%患者未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血压高时降压治疗,血压正常就随便停药,或者认为只要服药降至正常,改为小剂量血压亦一定会一直正常,因此血压由于治疗的不正规波动很大,时高时低可增加对靶器官的损害。

3.1.4 错误用药及对药物特性缺乏认识:调查发现56%患者存在不合理联合用药,甚至同类联用。更有22%患者道听途说滥用药,甚至有部分患者因为听说一旦服用降压药后要终生服药而拒绝用药或用偏方验方。

3.1.5 降压过快过低: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平稳降压。

3.2 目前的医学观点是三级预防,因而在基层应当广为对高血压相关知识进行宣教,但是本调查的结果却令人担忧,表现在患者对高血压治疗目标及危险因素缺乏认识。59%患者单纯依赖降压药,对危险因素缺乏认识,如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等不合理生活方式未及时干预和治疗,对于合并糖尿病、脑卒中、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血压的控制更是不达标,高血压合并肾病、糖尿病等降压目标和其他降压目标一致。

尽可能减少上述情况的出现,应加强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使广大患者其掌握高血压治疗的相关知识,认识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达到降压和保护靶器官的治疗目的。社区和城乡是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通过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的预防水平,控制高血压的患病率,减缓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社区医疗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