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

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7 09:32: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1

压疮是指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压疮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老年患者为其高发人群。老年患者由于运动及神经活动能力较低,机体控制力差,感觉功能减退,保护性反射迟钝,老化的皮肤软组织新陈代谢率低,营养状况差,甚至一些老年患者由于脑梗赛、老年痴呆等原因躯体移动障碍需要长期卧床,这些都使老年患者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康惠尔水胶体敷料主要的成分是羟甲基纤维素钠,该成分是一种水胶体,具有很强的吸收液体能力,吸收后形成凝胶保护伤口湿润,湿润的创面能维持创缘到创面中央正常的电势梯度,促进更多的生长因子结合,促进创面愈合[1]。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的上层表面为聚氨基甲酸乙酯半透膜,仅允许氧气和水蒸气的通透,水分和各种微生物不能通过,能阻碍外界微生物的侵入。收集了我科近1年来40例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使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压疮治疗与常规压疮治疗对照,康惠尔治疗压疮显著优于常规治疗方法,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2例老年患者均为脑梗赛后遗症需长期卧床患者,同时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其中康惠尔治疗组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平均年龄78岁,Ⅰ期压疮16处,Ⅱ期压疮21处,Ⅲ期压疮8处,Ⅳ期压疮2处,共47处;常规治疗组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77.2岁,Ⅰ期压疮18处,Ⅱ期压疮20处,Ⅲ期压疮7处,Ⅳ期压疮3处,共48处;两组在年龄、性别、压疮分期方面差异无显著(P

1.2方法

1.2.1对照组

1.2.1.1对于创面,予以碘伏消毒周围皮肤,予以洗必泰溶液消毒创面,创面有分泌物的清除分泌物,然后予涂有抗生素的无菌纱布覆盖,换药1次/d。

1.2.1.2同时,做好相应的压疮护理,气垫床减压皮肤,建立翻身卡,每2h翻身拍背,保持患者皮肤清洁,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压疮的部位予以保护,翻身时用抬举的方式,同时增加饮食营养。

1.2.2观察组

1.2.2.1同样的对于创面,予以碘伏消毒周围皮肤,予以洗必泰溶液消毒创面,创面有分泌物的清除分泌物,然后予康惠尔敷料覆盖。

1.2.2.2其中Ⅰ期压疮予以泡沫贴保护,泡沫贴较软,可减缓皮肤受压;Ⅱ期压疮有水泡的消毒后抽出液体,再次消毒后予以溃疡贴覆盖;Ⅲ期及Ⅳ期压疮予以泡沫贴覆盖,泡沫贴具有很强的吸收渗出液的功能。Ⅰ期Ⅱ期压疮大概5d左右更换1次,三度四度视创面分泌物情况及敷料使用情况更换,若敷料外部观察到乳白色,说明渗出液较多,及时更换,若敷料边缘卷曲、掉落,及时予以更换。

1.2.2.3一些容易受压但没有发生压疮的的部位,如脚后跟、脚踝、骶尾部等,予康惠尔透明贴予以保护。

1.2.2.4同时,做好相应的压疮护理,气垫床减压皮肤,建立翻身卡,每2h翻身拍背,保持患者皮肤清洁,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压疮的部位予以保护,翻身时用抬举的方式,防止敷料边缘卷曲,同时增加饮食营养。

1.3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创面完全愈合;显效:创面比治疗前缩小80%以上,无渗出物;有效:创面缩小30%以上,渗出物少许;创面缩小小于30%或者创面色泽灰暗,周围无肉芽组织生长[2]。

2 结果

2.1治疗效果观察 观察组21例,痊愈10例,好转6例,显效3例,无效2例;对照组21例,痊愈5例,好转3例,显效3例,无效10例。

2.2治疗时间观察 观察组:痊愈:5d,好转:4d,显效:5d,无效:9d;对照组:痊愈:8d,好转:8d,显效:9d,无效:9d。

3 讨论

3.1临床上压疮的预防措施主要有缓解压迫、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防止潮湿、增加营养等[3]。护理人员应重视卧床患者的压疮护理。积极做好各项生活护理,按时翻身,及时更换,勤于观察,发现皮肤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同时做好陪客及家属的宣教工作,共同配合,积极预防及治疗卧床老年患者的压疮。

3.2目前,临床已普遍重视患者的变换,1~2h翻身1次是预防压疮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每2h更换1次,在骨隆突处放置支撑物,以减少局部受压,可使用气垫床等器具,通过气垫床的充分放气,利用压点移动的原理使患者身体各处受压均匀[4]。

3.3老年患者本身胃肠道功能减退,再加上长期卧床,活动减少,甚至进食障碍,应增加饮食内白蛋白、维生素等营养素,对于一些进食障碍的老年人,可留置胃管,保证患者身体能量的摄入。对Ⅳ度压疮一直不愈的,可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及抗感染治疗[5]。低蛋白血症患者可静脉输入血浆和人血白蛋白,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不能进食者采用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保证每日各种营养物质的供给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6]。

3.4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是在新的湿性愈合原理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伤口敷料。同时具有高吸收性和抗菌性等特点。水胶体的吸收性、粘性等特点,使其达到理想敷料的基本要求,及保护伤口,提供伤口愈合的适应环境和易于移除且不损伤新生组织。

4 结论

老年患者为临床上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长期卧床患者更是容易发生压疮,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应用方便,操作简单,可有效治疗压疮,同时早期、及时预防性使用,还可减少压疮的发生,将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减少护理工作难度及工作量,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亚洁,蔡文智,王秀岚.密闭性敷料的研究和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3):105.

[2]镇艳,刁冬梅,吴琛,等.多爱肤防治压疮的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07,6(1):29-30,43.

[3]申校燕,刘惠方,李漓.多种方法在压疮防治中的作用原理及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2):132.

篇2

中图分类号:R58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38-01

脑梗死多由循环系统形成的栓子随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循环系统,形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相关脑功能区的缺血、坏死,最终可导致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一系列脑功能障碍疾病,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病致残率高、恢复时间长。脑梗死康复期时程长、见效慢,对医护工作者的护理要求较高,通过对患者康复期进行有计划、综合有效的护理,随着病情康复,患者的诸多功能障碍可减轻或消除。本文通过对本院2010年1 月~2013年6月收治的64例脑梗塞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 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 梗死患者6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7岁,发病后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 学检查(MRI 及CT)诊断为脑梗死,不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所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失语等,入院后即给予积极治疗,早期介入综合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1.2 方法

1.2.1 制定详尽的患者康复期护理计划:视患者病情不同制定全面、可行的康复期护理计划,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干预患者不良心理的产生。康复期护理开始时间原则上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应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开始时间越早,患肢功能恢复越好,所以患者一旦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晰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多于治疗后3~7d开始。康复训练期间应培养患者家属观 察病情及进行心理分析,这样可更好地开 展工作。

1.2.2康复期间对患者加强安全防护:给患者创造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病房内不放置锐器、刀具等危险物品,室内采光应柔和自然。平时注意防止外伤,地面要保持干燥,给患者穿轻便软底鞋,患者如厕、洗浴应在有人协助的情况下进行。

1.2.3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脑梗死患者在饮食上应做到严格限制胆固醇、脂肪及盐的摄入,糖类的摄入要适量,嘱患者多食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鱼虾,同时注重饮食的规律性,定量性。

1.2.4制定心理康复护理措施:脑梗死患者多由正常人突然转为生活不能自理,以致患者出现悲观、厌世、烦躁等不良心理。此时护理人员用百倍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去开展护理工作。针对患者此时的心理特点进行疏导、安慰,关心、了解患者。在患者接受病情现状自觉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后可以对患者进行书写、对话、回忆等训练。

1.2.5康复期间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脑梗死患者多需长期卧床,期间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在开展康复期护理时应注意预防。预防肺部的感染,应严格戒烟,对早期卧床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对后期病情好转患者应尽量缩短卧床时间,促使其尽量多活动;对一些高危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长期卧床患者,骶尾部及骨突部皮肤和软组织易形成压疮,康复期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多改变患者卧床姿势,多给患者翻身。床褥应保持清洁、干燥、平整,尽量使用电动气垫床,大小便后注意及时处理局部皮肤,保持干燥、卫生。若已形成压疮,应在医生指导下,按各期压疮进行处理 。

1.2.6康复护理中的肢体训练计划及注意事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最为重要,肢体训练应尽早开始,虽然脑梗死患者早期活 动不便,但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协助 下进行早期锻炼可减少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活动的方法应遵循“先轻后重、由小到大、先下后上、由近及远、循序渐进”进行。早期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同时配合理疗、按摩等方法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刺激神经功能,减轻肢体的废用性萎缩,同时应注意多改变患者。中后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练做到锻炼量适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初期可先锻炼坐起,初练时应给患者准备靠枕,患者能够在床上坐稳并无其他不适后可进一步让患者下地,可辅助应用助行器、拐杖等。当患者能较稳行走后,可开始进行日常生活锻炼,逐步训练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计划要注意因人而宜。

2 结果

本组64例患者住院治疗护理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6例有显著疗效,占25%,46例好转,占71.875%,无效2例,占3.125%。,结果表明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对其病情恢复有较大帮助 。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脑梗死致残率和复发率高达20%~40%,实施积极、系统的康复护理可使绝大多数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许多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并不是由诸多功能障碍所致,而是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正确的的康复护理,致使产生关节畸形,姿势性痉挛,废用性肌肉萎缩等后遗症。通过早期的系统性康复护理,可以使患者肢体功能最大程度的得到恢复,从而可以积极的预防长期卧床造成的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常见并发症,通过积极的心理康复及语言、认知训练,可以使患者尽早从患病后的不良情绪中脱离出来,早日实现生活自理,重新回到家庭、社会。

参考文献:

[1]聂乔斌,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 J].中国疗养医学,1998,7(2):20。

[2]史长青,偏瘫治疗中误用综合征探析[ J].长治医学院学报,1996,27(1):27。

篇3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我国的老年人口飞速增长,临床上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逐年增多。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患病后,生活往往不能自理。本研究对患者出现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因进行临床随访,分析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后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9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5例患者。实验组中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58~89岁,平均年龄(62.83±8.3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81例,女性患者64例。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62.35±8.56)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骨折患者,其中股骨颈骨骨折68例,粗隆间骨折56例,腰椎压缩性骨折86例,其他部位骨折患者80例。患者均通过X线骨密度仪检测为骨质疏松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原因 ①与患者年龄增长导致的骨质疏松症有关,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骨密度会有所下降,这使患者骨骼的承受能力降低,导致患者在正常冲击下出现骨折情况。②老年患者在行走过程中的跌倒率增加,并且该几率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升高,使患者出现意外跌倒的情况增加,进而使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增加。

1.2.2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护理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有换药护理、用药指导。实验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功能性锻炼护理、卧床护理以及健康教育。

1.2.2.1心理护理 主要内容是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护理,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会出现绝望心理。为此,应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通过积极的态度引导患者正面配合治疗。

1.2.2.2卧床护理 主要内容是对卧床休息患者的护理,患者长期卧床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等并发症,此时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卧床护理,对患者进行病房内温度湿度的监控,做好室内清洁,并在患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擦身、翻身护理,鼓励患者多喝水、多排便,并将患者排便量进行记录。

1.2.2.3功能性训练指导 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积极的鼓励患者进行下床活动,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患者在进行功能性锻炼时,护理人员应从旁监督和协助,确保患者功能性训练的正确性与强度。

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对患者或家属进行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医学知识的指导,使患者家属能够更为了解患者的病情,使患者能够从家属身上得到更多的鼓励。

1.3疗效判定 分为痊愈、显效以及无效。①痊愈:患者得到康复且未出现后遗症或残疾;②显效:患者骨折得到康复,但出现后遗症;③无效:患者骨折症状未见好转,或出现严重残疾后遗症。对两组患者骨折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跌倒性骨折患者为120例,其他原因骨折患者为25例,对照组患者中,跌倒性骨折患者为118例,其他原因骨折患者为27例,两组患者跌倒原因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以及生存质量的疾病,其主要发病原因与患者年龄增长后骨质疏松症以及跌倒有直接关系[1]。患有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治疗缓慢、效果不佳且致残与致死率高[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有效率为95.17%,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3.10%。接受康复护理的患者,其护理有效率远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患者接受康复护理,有效的避免了心理问题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在预防压疮、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效果显著[3]。

综上所述,通过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实施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有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11-01

在现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脊髓损伤的机率越来越高了;主要由外伤引起,比如: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跌落、被重物挤压等,也可由疾病引起,包括癌症、脊髓感染和结核等。现阶段,临床上脊髓损伤不能被完全治愈,特别是完全性脊髓损伤;但是学习新技能和指导患者怎样来获得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已被当前的研究中认为是可供使用的最好方法。而脊髓损伤之后需要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来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使患者可以更早离开病床,恢复到正常生活规律中;从而体现早期康复护理对完全性脊髓损伤术后的意义。我科对57例近期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 2010年09月——2012年09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纳入标准:①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②住院后进行了手术治疗。③术后自愿接受康复护理治疗。④脊髓损伤在T2-L1之间患者。排除标准:①不是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②不配合的患者。③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④术后出现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合并症患者。本研究共入选完全性脊髓损伤57例,其中,男32例、女25例,年龄15-58岁,平均(34.24±10.27)岁。全部患者按照手术时间随机进入分组。早期干预组38例,对照组19例。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早期干预组:①实行一对一护理,术后保持正确的摆放,并2小时翻身1次,防止压疮。②每天教患者呼吸与排痰训练,防止肺部感染,3-5次/d。③术后3-5d开始作双下肢被动运动,以防关节挛缩,特别是踝关节,为以后带支具做准备,每次30min,2次/d。④损伤平面以上主动运动,以后酌情增加到抗阻力训练,每次20min,3次/d。⑤检查患者的皮肤是否完好,做到班班交接。⑥饮食调整,要有营养及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或水果。⑦大、小便护理:大便每天一次,一般在早晨饭前或饭后半小时;便秘可用开塞露、缓泻剂、灌肠等方法。脊髓损伤早期多用留置导尿的方法,指导并教会患者或家属学会定期开管,一般3-4小时开放一次。并要保证饮水量,每天一般在2500-3000ml,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之后过度到清洁导尿或自己能解。⑧心理疏导:一般这种病人都有心理障碍,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讲述一些典型的案例,配合治疗后达到的目标,好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⑨坐位平衡训练:前、后与左、右活动躯干保持平衡,每次20min,3次/d。⑩转移训练:床与轮椅及凳子的转移,每次10min,3次/d;可以让患者早点离开病床,去参加集体活动。⑾ADL训练:自己洗漱、穿衣、吃饭等等。对照组仅进行完全性脊髓损伤术后常规护理。

1.2.2 各种疗效评估指标和统计学方法 疗效评估指标包括ADL评分、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统计学采用SPSSl0.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所有结果用(χ±s)表示,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定。

2 结果

早期干预组的术后卧床时间(15.06±2.25)d、ADL基本自理时间(31.17±1.24)d、住院时间(31.92±6.74)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ADL评分(73.12士15.6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3 讨论

在现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脊髓损伤的机率越来越高了;主要由外伤引起,比如: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跌落、被重物挤压等,也可由疾病引起,包括癌症、脊髓感染和结核等。现阶段,临床上脊髓损伤不能被完全治愈,特别是完全性脊髓损伤;但是学习康复护理新技能并指导患者怎样来获得最大程度的独立生活,已被当前的研究中认为是可供使用的最好方法。

近年来,随着骨科材料学和生物力学研究日渐深入、操作技能改进以及各种内固定器材用于临床,使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有了较大提高。一般认为,患者脊柱骨折伤情多较严重,常伴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之后一般会存在运动及感觉障碍,大部分也有大小便障碍,术后容易引起受损部位肌肉、组织挛缩和疼痛,从而造成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所以,要达到理想治疗效果,除手术治疗以外,术后尽早介入康复护理与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57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术后患者为观察对象,制定了以康复护理内容训练为重点,并围绕恢复患者ADL能力进行康复护理方案。观察结果表明,术后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及康复治疗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ADL基本自理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早期康复护理可以预防及改善完全性脊髓损伤术后的许多并发症,从而使患者减少痛苦,并让患者可以早点离开病床训练,做一些日常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锻炼后,靠自己也可以完成一些事情;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也会加强自己的康复护理及加强锻炼,并积极参加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参考文献

[1] 王雅利.脊髓损伤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4):247.

篇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脑出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虽然医疗水平提高,脑出血的病死率下降,但存活者仍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如何促进患者肌力的提高,需要护士-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运用5W1H对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康复护理,有助于其理解和领会要领,掌握最佳康复时机,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65岁,代主诉:突发右侧肢休无力,言语不能2 h。经头颅CT证实为左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14 mL,首次发病。入院时呈嗜睡状态,运动性失语,无法对答。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正常。 第2 d神志转清楚,言语含糊不清,右上肢肌力1级。第3 d晨烦躁不安,欲回家,无法接受偏瘫的事实,当日上午仍稍烦躁,经心理安抚后好转,能接受发病的事实,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第6 d言语含糊,能听清。第9 d行头颅CT示出血较前吸收,周围水肿带较前明显。第14 d行头颅CT示出血明显吸收。下床活动,行走拖步。第17 d言语尚清晰,右上肢肌力2级,抬起费力,右下肢肌力4级,活动欠灵活,生活基本能自理,办理出院。

1.2方法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结合患者的病情,将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分为卧床期及离床期。卧床期分为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离床期进行床下活动。护士应充分掌握脑出血的相关知识,熟悉各阶段的康复护理知识,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掌握康复护理的6个问题:①何时(when)?②何地(where)?③何人(who)?④做什么事情(what)?⑤为什么要这样做(why)?⑥该怎样做(how)?贯穿于康复护理的全过程。将以上知识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讲解。

2早期康复护理

2.1卧床期

2.1.1 When 入院当天以良肢位摆放为主[1]。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48 h不再进展,格拉斯哥评分>8分,即可开始早期康复训练。

2.1.2 Where 卧床期间只能在床上进行康复护理。

2.1.3 Who 良肢位的摆放由护士执行。病情基本稳定后,一般来说,发病3 d即可进行主动及被动功能训练。此时,护士是康复训练的指导者,患者及家属要共同参与。

2.1.4 What 包括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

2.1.5 Why and how

2.1.5.1良肢位是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后预防异常肌紧张的最佳。良肢位对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发展和出现,促进肌张力恢复,保持各关节功能位,预防关节畸形意义极其重要。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注意保持良好的肢置及变换,并对患者进行有效指导。

2.1.5.2被动运动 早期被动的关节活动可保持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和功能自如;保持软组织的弹性韧带和降低肌肉挛缩、回缩及畸形发生的危险,有助于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防止患肢水肿。意识清楚者,24 h内即可开始被动活动。白新燕[2]研究发现早期进行健侧肢体康复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自理,效果明显。包括上肢被动运动:肩,肘,腕,手指各关节功能位的活动:下肢被动运动:髋,膝,足踝。2次/d,每个关节活动5~10遍,从肢体近端关节到远湍关节,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关节肌张力高时,应先予热敷,按摩,手法揉捏,以免发生骨化性肌炎或关节肌腱损伤等。鼓励患者使用健侧肢体对患侧肢体进行自主按摩,以获得更满意的效果。

2.1.5.3主动活动 它能提高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患者肌力达到Ⅱ级后,患肢能在床面上移动,此时应指导患者健手带动患手运动。以健手带动患肢做前屈,内收,外展,不同方向反复活动。练习左右移动身躯和左右翻身。进行桥式运动:嘱患者平卧,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足抵于床边,压住患者双足关节,尽量使臀部抬离床面,对腰背肌、臀肌、股四头肌有锻炼意义,有助于防止甩髋、拖足等不良步态[3]。患者肌力达到Ⅲ级时,指导患者下肢抬离床面,由开始数秒钟逐渐增加至10 min,以锻炼下肢肌力。通过以上训练,患者学会翻身,使用便器,床旁坐起等动作,达到最大限度的独立性。

2.2离床期 2 w后,随着脑水肿的下降,先在床边站立。站立最初由两人扶着站立,以后可由一人,或让患者自己扶着床或壁独立站立。肌力达Ⅳ级,能徒手站立30 min后,则指导患者步行训练:步行训练前先扶持患者在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4]。再进行室外长距离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由于疾病的损害致残,加之不正确的训练所造成的后遗症,将使患者固定在低级原始的行走水平[5]。康复过程都需要护士或家属看护,以防跌倒,特别是变换时。

3心理护理

患者因突然瘫痪,失语,难以接受瘫痪的现实,情绪抑郁。护士应用手势、表情来表达用意。之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心理疏导。介绍同种疾病治愈情况及必要的康复知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态配合康复训练。

4体会

4.1护士在对患者帮助过程中,一定要让患者参加到制定的康复护理计划中,让其由被动运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在被动运动过程中,不断予以口令,一是加强其言语功能,另外可让其掌握运动要领,达到主动运动的目的。随着患者功能的恢复,可以减少辅助量,调整相应的辅助部位,尽可能让患者早日独立,主动完成。

4.2注意不要对患者出现超保护现象,即患者可以自己做的事决不可由他人代替,能用患手时不用或尽量少用健手,不断巩固已恢复的功能,并锻炼其灵活性[6]。如此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家属的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病情康复亦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护士首先要认识到家属对患者来说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给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消除家属因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引起的失望、消极情绪,让家属认识到家庭的支持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给患者营造一个关心、体贴、和睦的家庭护理氛围。

4.4通过应用5W1H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增加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患者主动配合康复护理工作,促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娟,郭秀君.良肢位的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24.

[2]白新燕,刘二梅,杨玉叶,等.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健侧肢体康复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1,7:3040.

[3]郑艳红.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10):614.

篇6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30-0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指多种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后,心脏供血突然中断、心肌发生急性缺氧缺血所导致的心肌疼痛、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症状[1]。随着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发展成为致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传统理论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通过减少运动以降低心肌细胞的代谢压力,缩小心肌梗死范围。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康复医学的发展,研究发现早期心脏康复不仅不会增加心脏负担,还能改善心肌血液循环,提高心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现就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心脏康复概述

1.1心脏康复定义:心脏康复是指通过联合治疗使心脏疾病患者达到理想的心理、生理及社会状态,使其能依靠自身的努力,获取最佳的社会功能,并通过健康训练不断延缓并改善疾病进程的一个过程。联合治疗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药物治疗以及运动训练等治疗方法。美国于1995年在《临床实践指导心脏康复》中对心脏康复做出明确规定:“心脏康复是指通过医学评价、药物治疗、运动疗法、行为干预及心脏危险因素教育、矫正及咨询的综合的长期的治疗过程,用以缓解心脏疾病患者生理、心理的不良反应,降低再梗死及猝死的发生率,稳定并逆转动脉硬化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3]”

1.2心脏康复主要机制

(1)缓解衰弱效应。在20世纪初,临床出于运动会增加心肌压力、促进室壁瘤的形成、引发心力衰竭或猝死的担忧,提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且禁止一切活动超过60天[4]。然而长期卧床不起会使血容量减小,安静心率增加,产生性低血压,并因长期不运动而使肺功能减退,骨骼、肌肉萎缩及栓塞形成的机会增多。心脏康复就是提倡早期活动以缓解并消除长期卧床所引起的上述衰弱效应。

(2)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张静洁[5]等研究发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及护理的患者冠脉血流状况较对照组良好,冠脉在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调节神经功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后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张力,结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更好地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加速心脏自律性的快速恢复。

(4)提高机体功能储量。在绝对卧床休息3周左右,机体最大耗氧量会减少25%左右。贺敏霞[6]等研究发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脏康复训练3个月后,患者最大摄氧量增加25%以上。摄氧量的增加可提高心绞痛阈,减少心绞痛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1.3心脏康复开始时间及疗程:刘熔雪[7]等研究发现,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3d开始实施以运动训练为主的心脏康复,可显著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对于病情严重且已出现较为危重的并发症的患者,可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后7d左右开始实施低水平的限制性心脏康复训练。郭培琴[8]等认为,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应降低心脏康复训练强度或者暂停康复训练:①心律失常、心绞痛发作、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步态不稳、头晕、疲乏;②收缩压上升>4 KPa或者下降≥2.67 KPa;③心率>110次/分;④心电图检查发现非梗死部位导联ST段水平上抬≥0.2 mv或者下移≥0.1mv。

李凤琴[9]等研究发现,在进行2个月左右的心脏康复训练后,45-75岁的中老年患者的运动耐受量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而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上述指标提高幅度很小。出院后随访发现,中老年患者运动耐受量能保持良好水平,而高龄组于出院后半年或1年运动耐受量均下降到治疗前水平。由此可知,2个月的心脏康复训练对于高龄患者效果不显著,应适当延长高龄患者的训练时间。

2心脏康复护理方法

2.1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为突然,一般会伴有心绞痛、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反应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会导致患者拒绝治疗;由于缺乏对心脏康复训练的了解及受传统治疗观念的影响,患者会对心脏康复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10]。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护理,使心理护理贯穿在心脏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中。在急性期主动与患者沟通,给其介绍以往成功治疗的病例,增强其战胜病魔的信心。采用触摸护理,面对紧张的患者可以热情与其握手,对于训练中难受的患者轻拍其肩膀,给予患者正面鼓励及支持,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使患者保持平稳心态。对于对心脏康复训练有抵触情绪或者因绝望而拒绝心脏康复训练的患者,应通过热情沟通,告知患者心脏康复的优点,鼓励患者家属、朋友给予精神支持等方法,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11]。

2.2健康教育:适当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脏康复训练时期自我护理的知识及技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吴静霞[12]等认为在告知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同时,指导患者在各种情况调控休息及运动量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心脏康复训练的质量,还能增强患者自我防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仅担心自己能否康复,而且担心康复后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要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掌握该病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情况,告知心脏康复训练不同阶段的注意事项。协助患者安排合理饮食及生活方式,指导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和支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身修养环境,积极配合治疗,并定期复查;指导患者维持理想体重、戒烟戒酒,预防便秘,酷冷、炎热的天气避免外出旅游;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观看体育比赛和惊险电影等刺激性强的节目。

2.3急性期心脏康复护理:急性期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1周。TaylorR S[13]等认为急性期心脏康复护理应遵循下列程序:在发病第1天,应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从第2天开始,患者取平卧位,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被动活动四肢,10min/次,2次/d;从第3天开始可将床头抬高75°左右,鼓励患者在床上主动翻身、漱口、刷牙、洗脸,适当主动活动四肢,告知患者如果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告知护理人员;从第4-5天开始在床头垫一软枕头,鼓励患者90°靠背坐起,适当延长床上主动活动四肢的时间,对于病情恢复良好的患者可鼓励其下地在床边站立10min。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尽量缓解患者紧张及激动情绪,通过准确评估训练状况及病情发展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无论患者是否有自觉症状,心脏康复训练都必须在心电监护下由护理人员指导进行,每次训练前活动均应监测心率、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事先准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及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14]。

2.4恢复期心脏康复护理:恢复期是指发病1周后至完全康复时期。恢复期心脏康复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加运动量,使患者的康复训练逐步从床上过渡到地上及室外,由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护理人员要制定详细、科学、合理的生活计划。患者自主完成理所能力的自我照料,在饭后2h左右开始康复训练。第10天开始离下床站立、离床坐椅子;第13天开始在病房内走动;第17天开始在室外缓慢步行100m,步行距离及步行时间应逐日增加;第22天开始在室外步行350m左右,鼓励患者上下一层楼梯;第28天开始室外步行500m左右,鼓励患者上下3层楼梯,原地踏车70 W左右[15]。患者运动全程进行脉搏监测,告知患者不宜操之过急,也不能因担心病情复发而停止运动。

3结束语

心脏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长期卧床不起而产生的衰弱效应,改善冠脉循环,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是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在心脏康复训练的同时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不仅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还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贾林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5):200-201

[2]王曼.急性心肌梗死46例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196

[3]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ndiovascular&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Guidelines for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programs[M]. 3thed.Champaign:Human Kinetics,1999: 4

[4]刘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03):306-308

[5]张静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康复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8):219-220

[6]贺敏霞,程云,周志梅.运动疗法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9,9(06):70-72

[7]刘熔雪,江小燕,马兴群,等.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并发症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04):350-352

[8]郭培琴,王春燕,杨巧燕,等.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5):8601-8602

[9]李凤琴.急性心肌梗死64例康复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8):181-182

[10]郑逢博,张继红,李爱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09,7(14):139-140

[11]宋世谦,贾大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4(14):1645-1646

[12]吴静霞,刘惠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J].现代医院,2011,11(12):74-76

篇7

脑梗塞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该病起病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1]。脑梗塞多发于中老年人,发展迅速,致残率高,多数患者会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早期对脑梗塞患者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对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我院对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46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2.7±3.1)岁。所有患者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塞,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症状。其中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27例。排除其他脑血管疾病。

1.2 护理方法

对本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并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如: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空气流通,做好日常护理等。在此基础上,对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脑梗塞患者由于出现偏瘫等肢体功能障碍,活动受到限制,常出现焦虑、烦躁、抑郁、悲观等负性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萎靡,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真诚、热情的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家属能够更加关心患者,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1.2.2肢体功能训练

患者入院后要保持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姿势和,防止肢体痉挛、关节脱位变形。训练病人在床上翻身,经常性变换,每2小时翻身一次,一般应为仰卧及健侧卧位交替,防止褥疮及其他并发症[2]。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帮助、指导患者活动瘫肢,给予床上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训练,如各关节部的伸屈、抬高、内外旋转,外展、抬臂、持物等。待患者恢复一定的肢体功能后,可在护士协助下进行双下肢垂在床边的坐位训练,最后进行步行训练:由两人扶着帮助患者进行站立,逐渐过渡到由一个人扶着病人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栏站立,当病人能保持平衡独立站立后,开始进行跨步练习,如跨门槛、上下楼梯等[3]。训练时间视患者自身情况而定,避免劳累。

1.2.3 饮食护理

由于脑梗塞偏瘫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量少,导致身体的代谢降低,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偏瘫患者的饮食要增加蔬菜和水果,适当减少热量,以调节患者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抵抗力。且要叮嘱患者尽量多咀嚼,以加强消化吸收。

1.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脑梗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训练,以帮助锻炼患者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主要包括:穿衣、写字、梳洗、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有人员从旁协助,视患者康复程度逐渐脱离帮助。

1.2.5 出院指导

脑梗塞偏瘫患者出院后仍需加强日常康复训练,需要患者家属的协助和监督。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出院指导。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训练知识宣教,帮助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等,且要注重后期的随访,帮助适时根据患者康复情况修正康复护理计划。

1.3 评价标准

基本痊愈:上、下肢功能完全恢复,能参加一般工作。显效:下肢完全恢复,上肢刷牙、穿衣需他人帮助下完成。有效:下肢完全恢复,上肢完全丧失。无效:症状虽有好转,但生活不能自理。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经上述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后,基本痊愈32例(69.6%),显效8例(17.4%),有效4例(8.7%),治疗总有效率为95.7%,康复护理后疗效显著。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高脂肪、高蛋白质的摄入,导致人体内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同时又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动脉管壁病变、狭窄或闭塞等因素,极易引发脑梗塞[4]。临床上脑梗塞患者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由脑梗塞引起的偏瘫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探讨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对脑梗塞偏瘫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康复护理在促进脑梗塞偏瘫患者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正常新陈代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显著。系统化康复护理的介入,能显著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平衡训练、独立生活能力,提高其患肢肌力,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宏志,裴小红,李洁. 健康教育在老年脑梗塞偏瘫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西南军医,2004,6(1):75.

篇8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由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脑梗塞患者需要不仅需要后期的康复护理,同样也需要能够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的恢复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对脑梗塞患者在今后的恢复和生存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国内对此相关研究较少,且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对护理工作的影响。本文则从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并对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并且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68例,这组患者医院检测都为脑梗塞患者,所研究的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神志清醒。观察组患者34例,年龄42~66岁,平均年龄(53.05±4.67)岁,性别比为21:13;对照组患者34例,年龄的43~69岁,平均年龄为(55.36±4.21)岁,性别比为10:7。两组患者的年龄没有显著性差异,符合实验的要求,两组可以进行对比实验。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即在患者还在治疗中,但生命体征已经趋于平稳,则对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如进行一些翻身、捏腿、揉搓穴位等措施;对照组在患者不需要治疗的情况下,再对患者进行按摩护理措施。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时,所做的护理工作力求保持一致性,其中的训练措施具体如下:①身体拉伸:长时间卧床,会导致骨骼压力增大,对患者身体进行拉伸有助于骨骼的舒展和血液的循环。②站立行走:由于脑梗塞患者的病患处在脑部,患者的运动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帮助患者进行站立行走有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敏感性和恢复。③生活自理:脑梗塞患者由于在患病后,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恢复训练中,注重患者生活自理方面的训练。④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⑤语言训练:由于脑梗塞患者语言功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患者与人交流的能力且影响了护患之间的交流,使得相关护理工作不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因此,在两组患者中,对患者同样要进行无差别的语言训练,使患者能够在沟通方面没有障碍。

1.3评定方法 为了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对患者的一些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大小便控制等的评分为10分每项,总分为100分;日常生活能力,如行走、上下楼、蹲坐等每项评分为10分,总分一共100分;与人沟通能力、意识反映能力、清醒程度等方面评分总分为100分,得分根据加权按100分算,大于90为显效,大于70~90为有效,大于60~70分基本有效,60分以下则为无效。最后根据患者所得分数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计量之间的关系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之间的关系,运用χ2检验进行检验,最后比较P值,P

2结果

根据上述的评分标准,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评分,见表1,表2。

可以从表1得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自理能力、日常生活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观察组的脑梗塞患者对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有着比对照组更好的效果,P

从表2的有效率的汇总表格中可以得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有效率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早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有效率为85.29%显著高于没有经过早期康复护理的对照组73.53%的有效率,P

3结论

脑梗塞多发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发病。

在我国,脑梗塞发病呈年轻化、高比例方向发展,许多中年患者在脑梗塞发病后往往失去了运动能力,长期卧床不起,下半生的时间都在病床上度过,甚至很多患者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给自己和给家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还有很多患者的意识是清楚的,但是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和沟通的能力,有些患者甚至产生了极端的措施来解决自己的生命。这就导致了患者对该病的惧怕,许多人在发生脑梗塞后就认为很难恢复,很难再恢复到常人的状态。但是如果能够在患病后,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就能使患者尽可能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状态。

本文着重探讨了早期护理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后期运动能力的影响。在上述实验对比中,在患者脑梗塞发病期间采取及时的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甚至痊愈。由于在我国脑梗塞早期护理方面知识缺乏再加上许多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使得早期康复护理的工作很难开展。

因此,在本文研究后,医院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做到与患者家属沟通,积极治疗,早期护理,对患者今后的生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伶伶,吴邵艳.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0,25:109-110.

[2]韩微,夏义容.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19:2958-2960.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131-03

doi:10.14033/ki.cfmr.2015.25.063

中风在中医中分为内风和外风,外风是感受外邪致病,内风则是因为内伤致病。现代的中风,大部分指内伤病症的中风,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等临床变现为昏扑、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眼涡斜等的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中风大多见于老年人,多发病,致残率非常高,我国中风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提高,致死率有所下降,但是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康复护理,致残率会很大。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中风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比较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选取2014-2015年中风病患40例,按照随机分类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50~70岁,平均(60±10)岁。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在51~70岁,平均(60.5±9.5)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中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了常规了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护理。康复护理中,要做到以下内容。大部分患者长期卧床,所以要定期翻身,改变在床上的姿势避免长期压迫引起褥疮。为患者清理大便、小便,清理口腔,采取叩击背部排痰方法帮助患者进行排痰,注意患者病房的卫生,嘱咐患者家属为患者准备饭食的卫生[1]。鼓励患者多活动,帮助卧床患者活动四肢,不卧床患者多多下床活动,防止便秘。与家属进行沟通,让家属恢复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护士对患者进行治疗,让家属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为患者排解心理负担,更好地配合治疗。通过这些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1.2.1 运动障碍护理 (1)早期:正确的床上对避免患者出现异常痉挛是很重要的方面。而长期卧床的患者不能自身调换,因此,定时为卧床患者变换成为早期护理的重要部分[2]。仰卧位是引起患者痉挛最强的,因此要告诉患者及患者家属不要保持仰卧位,学位自己向两侧翻身,并且每天都侧卧一段时间,大多是患者在学会自身向两侧翻身后,信心得到极大鼓励,便逐渐学会了坐位等。(2)软瘫期:软瘫期的患者要配合医生通过诱发患者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促使患者肌力、肌张力恢复,增强患者的信心[3]。在肌张力恢复的时候,要停止这种治疗,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运动,增强患者肌力,增强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3)痉挛期:康复治疗通过静止性的反射压制法和反射性控制关键点等方法对抗异常运动模式,控制痉挛。患者配合医生进行坐位、站立、行走训练的时候,任何帮助都不能用力牵拉患者的上肢,患者上肢的恢复一般比较困难,若处于瘫痪的肌肉被拉伤,那么对后期的恢复会带来非常大的障碍[4]。患者要根据医生的嘱咐,循序渐进的进行锻炼,护理中要激发患者对训练的乐趣,让患者不断的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康复的希望。

1.2.2 言语障碍及护理 (1)早期反复示范:语言的训练越早越好,护士要跟患者建立感情,如果患者不能说话,可以通过手势和写字来进行交流,避免过长复杂的语句[5]。训练的时候,要有耐心,反复示范,尽可能采取同样的方式,避免训练失败而放弃训练,让患者保持积极的态度。(2)根据患者的类型分别对待:不同类型的患者失语情况也不一样,那么训练的重点也不同,这里有点像教学的因材施教。比如健忘性失语,又称命名性失语,在护理的时候,要反复说出事物的名称,增强记忆。运动性失语主要是构音困难,在护理的时候,要着重给患者示范口型[6]。(3)团结力量参与语言护理:言语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较长的时间和锻炼,患者的家人跟患者接触时间长,所以要动员患者的家属朋友同事等,跟患者进行交流,为患者创造一个语言环境,让他们多听多说,才能促进语言训练的成果,尽早的得到恢复。

1.2.3 心理障碍护理 患者对中风病的认识不到位,患者认为四肢还能活动,就否认偏瘫。在护理的时候,要用各种方式刺激患侧,增大患侧的感觉,促进中枢神经间感觉和运动以及感觉和皮层功能的恢复[7]。让患者了解患肢的存在,不能太着急,避免患者形成焦虑的心理。患者发病后,因为身体的状态,不愿意残废依赖别人等等的心理,会造成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抑郁状态。在护理的时候,要积极的跟患者沟通,对产生抑郁状态的患者进行安慰、劝说和支持。同时还可以适当给予抗抑郁的治疗,帮助患者克服孤独感,注意对患者的尊重,鼓励患者外出运动,增强患者对自己康复的信心,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积极和社会接触,还可以让患者多去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因为感觉输入受阻,大脑部分皮质功能紊乱,情绪释放不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造成患者的情绪波动很大,要适当的给予抗抑郁药,注重对患者心理的护理,一般这种情绪波动大的情况是可以得到控制的[8]。

1.2.4 中医的康复护理 中医学中的针灸和推拿,对治疗中风有重要的作用,是健康传统的护理方式,现在很多患者在中风病发后,选择中医进行治疗,中医的针灸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肢体的活动,推拿则可以促进肌力的恢复。(1)针灸护理:针灸在病情稳定后进行,最好的时间是发病后三个月内。上肢瘫痪者取肩k、曲池、合谷等穴位,下肢取环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语言不利者加通里穴等等。灸法一般治疗面瘫的患者,烧艾然后用纸包住在患者患侧进行提拉式按摩。(2)推拿护理:发病初期重点进行穴位推拿,以指揉法、指摩法为主,由轻到重,从肢体远心端到肢体进心端。肌肉可以轻微活动后,以揉掐肌肉的方法为主,穴位的推拿减少。后期肢体能自主活动,患者可以通过自主按摩和保健按摩,放松肌肉,促进静脉回流。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总数。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生活可以自理,可以参加一般的工作,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出现改善,能够独立行走30 m以上或者可以上下楼梯,但是生活不能忘安全自理,为显著。患者的下肢功能基本得到恢复,但上肢功能没有恢复,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出现好转甚至加重,生活不能自理,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显著+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观察到的数据均利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疗效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满意度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发现试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治疗,试验组患者痊愈有14例,显著和有效分别有4例和2例,0例无效。对照组患者痊愈有7例,显著患者3例,有效6例,4例无效,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风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彻底治疗中风病。所以,对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康复护理的质量决定了中风患者的恢复情况,认真负责的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有重要价值的临床护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康复护理的试验组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高达95%,总有效率高达100%,说明了康复护理对患者的恢复有巨大的效果。因此,对本次康复护理分析为,常规护理分为观察中风患者的病情,判断气血情况和对皮肤的护理,要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改变,为患者擦拭身体,保持床单的整洁和干燥。在发病后会出现机体功能障碍,所以,患者会出现悲观、失望以及焦虑的情况,心理的障碍会导致康复护理的恢复情况,所以,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护理,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树立治疗的信心,心情舒畅的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护士的护理工作,进入平和的精神状态,五脏之气也更加畅和[9]。中风患者的饮食起居,要严格按照中风康复护理的原则,患者要遵循静养为主,辅助以运动的生活方式来进行护理,早上和中午要以适当的运动为主,下午和晚上还注意休息。中风患者的饮食,要以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辛辣油腻有刺激性的食物不能食用,中风患者的饮食可搭配药膳,比如食物结合清热、育阴、健脾的药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肢体和言语的护理,对肢体功能的恢复可以利用按摩、搓拿、摇动的方式对关节进行刺激。患者语言的恢复,要锻炼其撅嘴、鼓腮等能力,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情况,进行听说读的训练,对患者要有充分的耐心,也要注意患者的耐受度,如果累了要及时休息。

中医认为,中风发病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五志过极等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产生虚火痰等病理产物使气机逆乱。中医刘完素曾提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理论,五志就是指怒、喜、思、悲、恐。所以对患者情志的护理是重点。在对中风患者的护理上,用中医的针灸和推拿等中医护理方式,能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还能促进气血运行,肢体经络的畅通,强筋健骨。促进肢体和语言的恢复,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保证患者病后的生活质量。

中医的中风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之分,区别在于病位深浅和病情轻重。中脏腑者比中脏腑者病情深重,中脏腑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迷,不能言语等神志病症。中经络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治疗中风要及时发现诱发病并且及时治疗,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等等,高血压是引发中风最危险的因素,预防中风,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血压。重视注意中风前兆的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均是典型的中风前兆症状,如果出现要引起重视,尽早到医院进行治疗。一个稳定的情绪,愉快的精神,能够避免血压的突然升高,同时也能减少中风的可能性[10]。一些老年人都会每天出去走走,这是一个好的习惯,但是户外运动也要注意,不要把室内的空调调的过高,导致出门不能适应屋外的环境,避免从温度高的地方突然走到温度低的地方,出门的时候要注意保暖,有过中风病史的患者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周会敏,吕冬,王向阳,等.中风病人的康复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8):342-343.

[2]郑玉红,程海英,李伯华,等.中风恢复期病人的中医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9):1704-1705.

[3]王颖.中风病人的康复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月刊),2012,22(7):2031-2032.

[4]刘丽霞,唐连婷.护理干预对中风偏瘫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0):145-146.

[5]胡铁红.45例中风病人的辨证施护[J].中外健康文摘,2010,7(5):269-270.

[6]何群娣.中风的康复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6):122-123.

[7]李玉玲.中风病人康复期的社区护理常见问题的应对策略[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09-209.

[8]吴有秀.中风患者的护理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6):507-508.

篇10

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配合康复治疗对康复对象实施的一般和专门技术。2009年,我院康复护理人员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积极摸索了一些对创伤骨科患者行之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共36例,年龄在18~46岁之间,平均31.4±5.*7岁。其中,男27例,女9例。根据手术部位划分,单上肢12例,单下肢18例,双肢4例,脊柱2例。从手术时间看,急诊手术11例,择期手术25例。

1.2 康复护理

1.2.1 护理理念 医护人员需要坚持以下正确的骨科术后康复护理理念,即①术后及早进行康复;②思想教育与功能锻炼一体化,进行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和职业的多方护理;③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护理。考虑患者的性格、经历、经济及受伤情况等作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1.2.2 护理评估 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损伤情况、心理情况等全方位的护理评估。①身体状况: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重要脏器功能是否完好、身体活动障碍程度等;②损伤情况:损伤的部位、程度和处理方法、固定部位、牢固程度、有无开放伤口等;③心理状况:患者有无悲观、焦虑、抑郁、惊恐、失望、自卑、痛苦心理,对功能锻炼是否积极,以及家属支持程度等。

1.2.3 护理措施 ①病室护理:创造利于患者治疗和康复的良好的病室环境,室温应保持在20℃~26℃,以全身加温为主;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患者均在空调房内,房内安放温湿度计,护理人员每天定时进行查房,对室内温湿度进行调节。利用紫外线对病室空气进行每日一次的消毒。不适的温、湿度和空气中含有烟草里的尼古丁,均可导致患指微血管痉挛,血循障碍[1];②心理护理:

骨折术后恢复所需时间长,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绝对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在术后早期表现出明显的恐惧、焦虑、烦躁易怒情绪,术后中后期表现出多疑不安,有些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也有些过早锻炼不仅打击了患者的自信心也对病情造成了影响。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讲解正确的功能锻炼时间和方法,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其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逐渐实现功能的恢复;③分阶段护理:

早期(术后1~2周):要求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适应床上大小便,严禁大幅度的翻身、坐起和下床活动。患肢一般用小枕或其他物品垫起放在略高于心脏的位置并制动。同时针对血肿进行按摩、消肿措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萎缩。同时,对患者进行患肢除固定部位外的其他部位进行肌肉收缩锻炼。饮食方面以活血祛瘀为原则,食物以清淡为主,忌食酸辣、燥热、油腻之物,切不可过早食用肥腻滋补之品。中期(术后2~3周):针对骨折处可能的纤维粘连,着重进行患肢骨折的远近关节、自身力量进行锻炼,是防止关节粘连和肌肉萎缩。饮食以和气补血为原则,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适当补充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晚期(术后6~8周):逐渐进行以关节为主的全身运动,这一阶段是功能锻炼和肢体恢复的关键阶段,需要患者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全面的锻炼,以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饮食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杜仲骨碎补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功能锻炼要遵循动静结合,主动、被动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在吃饭、穿衣、洗澡、入厕等方面进行评价。上述四项活动全部自理者为生活自理;一项或多项需要部分帮助者为生活部分自理;一项或多项需要全部帮助者为生活不能自理。

2 结果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0.6±4.1 d,知晓康复知识的患者32例,知晓率为88.9%。总体护理效果较好,患者日常生活完全自理的19人(52.8%),部分自理的16人(44.4%),不能自理的1人(2.8%)。36例中4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其中1例发生关节挛缩,2例肌肉萎缩,1例关节畸形。

3 讨论

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80例骨科患者,男性患者107例,女性73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7.6±11.8)岁。急诊手术46例,择期手术134例。手术类型:上肢手术76例,下肢手术89例,脊柱手术15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如下。

1.2.1护理评估

对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对骨伤部位、程度、开放性伤口、脏器功能、生命体体征、焦虑抑郁情绪、悲观失望等心理状况、家人支持程度等。

1.2.2实施康复护理

(1)病房护理。将病房温度和湿度分别调节至20~26℃、50%~60%,同时护理人员定期检查病房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定期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杀灭病房细菌,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病房康复环境。

(2)阶段性护理。术后1~2周:要求患者必须卧床休息,指导患者适应在病床进行所有生活行为;减少下床活动,避免应出大幅度动作牵拉伤口。患肢下垫枕头或其它柔软护垫,使患者略高于心脏,预防患者肿大。定期按摩的患者,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对患肢意外的肌肉进行收缩锻炼。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以清淡食物为主,促进活血祛瘀。禁止食用油腻、酸辣食物,控制的滋补食物摄入量。术后3~5周:加强患者部位关节、周边关节及全身力量锻炼,预防纤维粘连,避免出现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饮食护理以和气补血为主,要求患者多食用动物内脏、骨头汤、鸡汤等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钙质和蛋白质。术后6~8周,逐渐进行全身关节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制定锻炼计划和运动量,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提高锻炼强度。饮食护理以强筋壮骨为主,辅以料汤或药酒。

1.2.3心理护理

主动关心病人,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耐心向患者介绍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时间,并指导的患者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让患者从身体和心理做好准备;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康复护理的重视;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的疑虑,避免患者胡乱猜测引起情绪不稳定;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掌握原因,并加以疏导,消除不良情绪,使患者树立积极康复锻炼的决心和配合康复锻炼的耐心。

1.3观察指标

从病人吃饭、穿衣、如厕、洗澡等方面评价患者的生活自理情况,完全自理:能独立完成4项生活行为;部分生活自理:1项以上生活行为需部分帮助才能完成;完全不能自理:以上生活行为需他人全完帮助。生活自理率=(完全自理+部分自理)/例数×100%;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几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生活自理能力

观察组的生活自理率为76.7%,对照组为43.3%,生活自理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结果

篇1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12-02

脑卒中后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功能性的病残,主要包括偏瘫、失语和认知障碍等[1]。进行及时有效的早期治疗及康复护理,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的有效途径。为了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治疗的影响,本院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之间收治的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研究,对早期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之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72例,所有患者均经MRI和CT诊断为脑出血或者脑梗死,均为首次发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进行分组,其中研究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43-75岁,平均(50±3.5)岁;其中脑出血22例,脑梗死14例;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5-70岁,平均(52±4)岁;其中脑出血18例,脑梗死18例。两组基本资料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照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常规中西医药物治疗,临床护理措施等。研究组在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进行护理干预,主要的早期护理干预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按摩、指导、心理、运动、平衡等多项内容。具体操作方法为: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对疾病的基本知识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②按摩。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需要帮助其对四肢进行按摩,防治放时间卧床引发肌肉退化、静脉血栓等不良症状。③床上康复训练。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进行休息,配合正确的姿势和角度,可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防止恶化;指导患者在早期进行床上被动锻炼,在护理人员帮助下进行翻身、更换、由枕头向前方踮起上举100°等[2];护理人员帮助患者由上而下进行关节的前旋转和后旋转,进行指关节的屈伸和挤压;大腿外侧放置枕头防止外旋,进行关节的由近向远运动;进行患侧肌肉按摩,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慢而快,同时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⑤床下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病情好转情况,及早安排患者进行下床活动,进行简单的行走、上下楼梯、坐位和站立位平衡等训练。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早期认知训练、吞咽训练、自主行走训练和语言能力训练等[2]。通过看报、对话交流等可锻炼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吞咽训练,逐步从流质食物恢复到正常饮食,掌握正确饮食咀嚼和吞咽方法;通过从护理人员协助到指导患者自主,完成基本行走、上下楼梯等生活活动。

1.3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均持续护理干预6个月,对护理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采用Fugl-Meyer量表进行平衡能力评价;采用ADL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等数据采用t进行检验,测定数据以(`x±s)进行表示;P

2结果

3讨论

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因此,如何降低脑卒中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提高预后效果,一直以来是脑卒中治疗和康复护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相关的康复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需要在病后3个月内加强功能锻炼,才可以避免形成错误的行为和运动模式,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3]。本组研究组,研究组患者采用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首先是对患者生命体征加强监测,待患者稳定后即立即尽早开始功能锻炼。采取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基础护理、指导、床上被动训练、床下主动训练、认知、语言、吞咽、行走等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锻炼。研究组与对照组对比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6个月之后,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取得更为满意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锻炼,可极大促进患者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各类并发症,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13

医护不分家,临床工作中医生的工作常和护士的工作同时进行,互相合作,互相协调,以最佳的技术满足于患者。对每一名专科护士而言,了解本专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十分必要。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残疾的预防,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和康复医学的管理。康复医疗是通过医学的手段,预防疾病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和减轻残疾的影响,它“治疗”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主要医疗手段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注射手段、康复工程手段、其他康复辅助技术、康复营养、文娱体育治疗、代偿和替代医学技术、心理和神经心理学治疗、传统的中医药学治疗等。

了解康复护理的工作内容

很多病人有多方面功能障碍,护理工作中预防继发性残疾和并发症的发生很重要。协助和指导长期卧床和瘫痪患者的康复,比如适当的、良好肢体的位置、呼吸功能、排泄功能、关节活动能力及肌力等技术,以防发生褥疮、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关节畸形及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护理学起来枯燥,但通过护士们精心护理可以对病人今后的生活质量影响深远。护生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临床经验,不知道护理不当导致的严重后果,在临床学习中常忽视一些护理细节问题。适当给护生例举护理失败病例,比如泌尿系统感染导致败血症,可让护生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