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区生态建设

社区生态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7 10:51: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社区生态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区生态建设

篇1

1.1社区环境

1)居住社区以牺牲绿化面积为代价,随意减少绿化面积、改建停车场,对已有绿化苗木没有相应的养护管理措施和方法,致使苗木大量死亡或者杂草丛生、蚊虫滋生等现象,使绿化环境变恶化环境。

2)人口的聚集、居住区密集、车辆的汇集、垃圾堆积、技术低级等原因,都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在进一步的恶化。人们虽然住进了新居,但是喝不上清洁的水;虽然享受着城市的便利和舒适,但是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虽然城市的工作带来了较好的收入,但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夜晚不能够享受到彻底的安静。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等,可以说是城市化的副产品,严重制约着城市人居环境乃至整个国家环境的健康发展。

1.2社区交通传统社区的交通组织和布局相对单一,早已不能满足现代社区的要求。

1)社区内停车位不能满足居住者的使用,随意乱停、占道停车、占用消防通道、随意圈占等现象屡见不鲜。

2)社区道路功能和等级不完善,导向性不强致使社区内交通不畅。造成社区出入不便、机非混行、交通拥堵。

3)公共交通不发达。很多社区周边的公共交通站点及设施不健全,给使用公共交通带来极大的不便。

1.3社区配套及功能

1)社区内和周边没有公共空间和可供周边居民活动、健身、娱乐的场地及公园,居住者没有开放的空间可以相互交流,致使邻里关系陌生、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程度降低,使人们感到孤独、冷漠。

2)社区周边的配套服务跟不上,没有幼儿园、学校、医院、银行、邮局、超市、便利店等,给人们的居住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不能够感受到新建社区的便利,享受不到现代化生活的便利。这也是很多社区逐渐空置的主要原因。

1.4社区安全和管理社区服务管理跟不上,治安环境差、安全没有保障。新的社区建成了,但是无人管理,居住者各自为政,随意乱停乱放、随意丢弃垃圾、随意堵塞消防通道等等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社区无人管理,最常见的是电梯无人定期检查养护、各种配套设施无人监管,导致各种人身伤害的不安全隐患增多,人们的安全感下降,心理的不安感使人们变得焦虑和抑郁。

2新的生态社区建设策略

2.1新的居住规划和建设理念新的居住环境,不是传统观念下单一的住宅环境,它应该是带有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居住环境。它应该是以居住的健康、舒适为前提的居住环境。新的居住环境,不应搬抄传统城市住宅社区的模式,应该结合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传承特色。风俗与文化其实多半沿袭的是生活方式,几代人的生活习俗,所以新的社区建设目的在于逐步稳妥的改建,而不是大张旗鼓的重建或新建。引导型的规划建设也是需要建立在文化和民居风俗的基础上的。从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我们不难看出,新的生活、建设和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绿色”(绿色经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和“生态”(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利用……)上。这就要求规划和建设者们改变传统观念与认识,把规划和建设的重心从追求城市居住空间快速的、大规模的扩张,转变为以追求提升城乡文化、建设宜人环境的高品质居住环境为目的。把绿色生态的理念贯彻应用到城镇化的规划和建设中,站在较高的起点来规划、建设和营造我们新的居住社区环境。

2.2绿色交通在社区规划布局中引入绿色交通理念,引入机非分离、慢行系统、公交换乘无缝接轨等多种交通措施。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同时依托公交系统网络的开发和完善实现绿色出行。

2.3绿色建筑

1)根据不同城镇区位关系和城镇发展定位指导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居住社区和居住建筑。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规划定位,科学合理的进行空间布局,同时依据新的设计标准,利用现在新技术和新方法建设出绿色、经济、节能、舒适度高的新型住宅。

2)按照生态社区的总体定位和要求,逐步实现100%绿色建筑的目标。广泛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降低对各种资源的消耗,并对资源和能源充分利用,这也是生态社区有别于传统社区的特色所在。

2.4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与综合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生态社区的基本保障。没有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就谈不到社区环境的改善与提高。生态社区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摆脱落后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享受现代化城市便捷优质的生活。如果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何谈现代化的生活。综合配套建设是生态社区的品质保障。完善的综合配套建设,能够很好地保障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居住社区的凝聚力和吸纳力;能够使人们享受到快捷便利的各种服务,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也能够通过综合配套建设带动和解决社区及周边地区的部分人口的就业、养老、托幼、医疗等各种社会问题。

2.5加强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自然、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是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但是享受这种生活环境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保护现有资源和环境;二是合理的建设和利用资源;三是发展可持续发展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例如:我们日常生活的垃圾的分类处置,各种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通过科学、绿色、生态的手段来改善社区环境中的空气质量、饮用水环境、噪声污染、光污染等,都是营造健康社区环境的方法和手段。

2.6加强服务与管理,实现综合服务与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想让环境更好的服务于人,首先得实现对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科学管理。管理好人和环境才能使之服务于人和环境。能够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力度,是提高居住社区环境综合素质的前提。

篇2

    2结果与分析

    2.1大部分公众认同社区生态环境亟需改善

    在被调查者中,认为社区生态环境质量“很满意”的只有4.5%,“较满意”的9.4%,“一般”的25.6%,51.3%的公众对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满意,9.2%很不满意。公众认为当前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不理想,认同社区需进行生态建设和改造。

    2.2大气环境质量是公众最关注的社区生态环境问题

    在对社区环境质量调查中认为影响最大的社区环境因素涉及大气环境(54.4%)和水环境(27.8%),大多数公众对水质质量满意度高于空气质量;公众开始关注城市声环境(12%)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影响,但对电磁(4.7%)及光污染(1.1%)等带来的影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2.3公众认为社区生态环境质量不良的主要原因

    是城市建设管理和公众缺乏保护意识被调查者认为社区生态环境质量不良的原因排序分别是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无序(41.2%)、公众缺乏保护意识(34.6%)、人口和消费增长过快(10.7%)、缺乏生态建设投资和技术(7.9%)、社区规划不合理(5.6%),公众依然认为社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不够,而人口和消费快速增长、生态建设投资和技术、社区规划等客观因素被认为是次要原因。

    2.4公众获得生态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媒体,社区生态建设的知识普及和宣传需进一步加强

    社区生态建设需要每个社区成员的参与,并不断对社区成员的生态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提高其生态文明素养,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获得生态知识的主要途径分别是电视(58.1%)、报纸(19.7%)、网络(17.1%)、教育和培训(4.1%)、社区宣传栏(0.6%)和其他(0.4%)等,说明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媒体的宣传力度加大有密切的关系。而教育、培训和社区的宣传所占比重均较低,说明社区对宣传生态建设相关知识的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在对社区的走访调查中也反映出了这一现象,在作为调查对象社区中,张贴或设置宣传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标识的社区仅占10%,曾经组织过关于社区生态保护宣传活动的社区约占13.3%。在所有被调查的社区中,没有一个社区曾经组织过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的培训活动。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社区生态建设的知识普及和宣传需进一步加强。

    2.5公众对社区生态建设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社区生态建设体系的综合认识

    调查从生态承载力(水电使用、人均居住、人均绿地)、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绿化和景观)、生态建筑(污水处理、节能节水、绿色能源、生活空间)、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及规划、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社区服务与管理、信息共享与管理)和生态文化(居民生态意识、邻里和谐程度、生态安全宣传)等几个生态建设的方向选取几项指标,调查居民对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了解程度,调查显示:80%以上的公众认为社区生态建设领域包括社区水环境、大气环境、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及噪音污染等,60%以上的公众认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严重缺乏及对社区内外部交通不满意,40%以上的公众关注节能节水及景观绿化,20%以上的公众关注生态意识和社区管理。公众对于生态建筑、基础设施和生态文化了解不多,缺乏对建筑、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认识。

    2.6公众对于社区的生态建设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但在某些行为方面缺乏主动性

    调查显示:有高达91.2%的公众认为公众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社区生态建设,愿意参与的社区生态建设行为分别为节水节电(89.7%),绿色消费(57.9%),参与生态环境监督执法(11.8%),参与生态环境行政决策(9.6%),参加社区生态建设专题讲座、培训班及研讨会(6.8%),参与生态建设立法(4.9%),环保社会组织(2.6%)和社区自治组织(1.9%)。参与过的社区生态建设行为分别为使用节水马桶(57.7%)、使用绿色能源(39.5%)、使用环保购物袋(37.6%)、污水再利用(31.6%)、绿色出行(27.8%)、垃圾分类回收(25%)、参与监督和制止社区生态环境破坏行为(9.2%)、参与社区绿化(7.7%)、参加社区生态建设相关宣传(3.4%)。说明目前公众对于社区生态建设有着比较高的参与热情,但仍处于从属的地位,对于参与生态环境监督执法、生态环境行政决策、生态建设立法和宣传等方面主动性不强,有强烈的对政府“依赖”心理和他人“依赖”心理,这个现象说明对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而言,人们一方面呼唤文明和改善生活环境,他们作为良好生活环境的享受者和环境公害直接、无辜的承受者,对居住环境状况最关心、最了解,参与社区生态建设的热忱也相对最高。而另一方面在某些行为方式上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冷漠,这也表明对公众参与社区生态建设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所付出的努力及消耗的时间与成本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回报,无恰当的表达生态意愿的途径,致使城市居民在参与社区生态建设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动力。

    3讨论

篇3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社区文化的发展能带来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人们在社区生活,城市或城镇基层的社会文化现象就属于社区文化。而社区生态文化具体以下方面:社区居民的道德和伦理、人生信仰、思维的方式、价值观念、组织管理制度、历史传统、群众的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社区生态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科学地认识世界,处理人和社会及自然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社区和谐科学发展。人们在工业文明时期取得了伟大辉煌的成就,正是由于生态文明是人们进行理性思索的结果、尤其是对于传统的工业文明理性思索的结果。但是,也经历了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比例不平衡等问题。这些困难和危机的解决,需要人们要寻找新的健康发展道路,走上生态文明良性发展的道路。社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树立生态伦理的观念和一些公平和谐的处世观念,可以使社区内部树立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的观念。

1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分析

1.1 社区群众的生态意识需要加强。从人们生态意识方面来研究,社区人们的公众生态意识有待提高,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具体的调查研究,发现现代的一些人们具有节约冷漠症的症状。例如:在办公室里的人们对办公室里的空调、电灯等经常开着不关灭而熟视无睹、很漠然。生态文明建设即包含生态伦理素养、生态环境科普知识教育的生态精神文明,又包含建构生态政治制度的生态政治文明以及生态物质文明等。

从消费观进行分析,人们生活刚刚富裕、好起来,不宜改变传统观念,包括自己享受、自己消费的传统观念,这样往往会导致高物质消费的泛滥。人们的环境意识、生态伦理观念、道德观念、生态文化的教育,人们的普遍环保意识不强,所以有待于不断地提高。

1.2 公众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参与度不强。人们比较关心关注资源环境的保护、民生问题与生态的建设。人们虽然关注但实际参与程度不高。人们的参与一般是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下,想单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志不容易实现,还有一些人们不知到怎样才能参与生态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

2 改善社区生态文化环境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2.1 加强社区生态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和谐健康居住环境。

第一是完善社区内的活动场地或活动室。加大投入资金和人员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增添锻炼的健身器和活动体育设备。

第二是加强人文资源的建设。括文化组织管理团队、文化艺术团队、群众文体骨干。为确保社区文化发展建设的广泛性、普及性,社区要强化区内文体骨干分子对社区居民的文化业务指导和宣传,吸收区内喜欢并热爱文体的人加入社区文化建设团体,发挥作用,奉献余热。

2.2 加强社区生态文化环境建设,创造优美居住环境。

第一是进行社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创造出优美的居住环境。注重建设具有一定文化氛围的人居环境。在设计上规划有序,设计新颖,为小区的居民带来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环境建设卫生、清洁、整齐、美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是注重建设一个安全和谐的社区环境。在小区建立区巡防治安队,做到工作有组织、有安排、有计划、有保障,遏制了违法犯罪,为小区居民生活安宁增加了可靠的保障。

2.3 加强生态环境宣传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切实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树立社区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伦理观、人生价值观使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坚持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广场的人气聚集的优势,开展各种文艺演出、诗歌朗诵等以“树文明新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2.4 优美环境与人文社区潜移默化互相影响。

第一,利用各类社区教育阵地,积极发挥审美教育作用。社区居民意识到社区家园和环境对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有很大的意义,逐渐自愿地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

第二,有效发挥居委会管理组织的协调沟通作用。具体落实社区文化发展的措施,使各项措施和政策更加贴近居民,贴近人们的现生活、满足需要,快速地有效地解决实际现实困难。

2.5 创造社区文化与享受社区文化相结合。

首先,积极发挥业余文化艺术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力所能及地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为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大众的通俗的作品。

其次,努力实现居民享受文化的权利。创建面积小而精致的文化场所、多而全的体育设施。人们不用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文化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给大家带来的便利。形成平和心态、和谐氛围和健康文化环境。

篇4

一、生态建筑概述

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生态建筑所包含的生态观,有机结合观,地域与本土观,回归自然观等等,都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论建构部分,也是环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建筑其实也是绿色建筑,生态技术手段也属于绿色技术的范畴。因此,生态建筑综合了绿色、信息、生物三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施“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社区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能否实现生态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区能否实现生态化。关于生态社区,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但一般都认为:生态社区是具有合理选址和规划,尽量维持原来的生态系统平衡,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校循环利用,减少“三废”排放,使其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保证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环境质量,实现人、建筑、自然相融合谐的建筑体系。生态社区包含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个多功能的社区,它充分体现出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包含内容十分广泛。生态社区不仅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降低资源消耗,体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尽量使用再生资源,满足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要保证便利的生活设施,重视人类居住地各种非自然物质构成环境的生态作用。便利包括社区与先进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的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便捷的服务方式。

2.生态社区应具备的特点

从宏观上看,生态社会应具备以下特点。(1)生态规划。居住区选址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气候等,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用最少的消耗和对环境最小的影响来创造能满足人类居住要求的人工环境。除此之外,要注意保护社区的生物环境。(2)生态建设。在创建过程当中如何保证生态社区的环保、节能、健康等特性,关键是进行全寿命周期的环管理。(3)生态管理。完善组织机构和社区管理制度,社区内的组织机构应立足于解决社区的问题,进行社区的建和管理;社区的制度应能最好地调控社区各项活动的进行。建立生态社区的管理信息系统,将社有关的人口、物资、住宅、服务设施、社区活动等等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综合集成,供社区管机构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同时要使社区组织和居民能够迅速查询和检索需要的信息。(4)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价值取向,从过去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文化,转尊重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

从微观上看,生态社区系统还应该具备如下特点:①良好清洁的环境,远离各种形式的污染(包括气体、水、噪音等)。②拥有便利的出行交通及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③绿化比例高,景观优美。④各种生活设施配套齐全。⑤社会自我管理高效。⑥低碳、节能、环保。

篇5

二、总体目标

到**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均达到和优于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地表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城市气化率达90%以上。

到2015年,初步建成“六大体系”,即: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体系、和谐优美的生态人居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科学完备的管理决策体系和保障有力的生态支撑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展示世界一流的精品景区

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实施环境(资源)整体保护战略,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文物资源保护。

1、加强生态资源和文物资源保护。重点抓好景区森林防火、古树名木及珍稀动植物物种保护、松材线虫等有害生物防治以及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自然资源安全;开展景区文物古迹普查建档工作,及时抢救修复濒危文物,进一步挖掘恢复文化遗迹,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旅游产品。

2、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所有污水进入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切实加强对酸雨的监测预报。综合整治餐饮油烟,确保宾馆饭店和职工食堂的油烟净化设施正常运行。景区内实行“禁鸣”,严格控制交通和旅游噪声。加快固废处置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进程。对可再利用的固废进行分类回收,禁止在景区内焚烧、填埋垃圾。

3、抓好饮用水源管理。加强景区水源地保护和水库水质安全管理,根据饮用水源保护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竖立水源地保护标牌。制定和完善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监测水源水质并备案,依法查处影响景区水环境的违法行为。

4、提升管理科技水平。进一步加强景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维护,不断提高体系运行水平。加快构建以遥感技术、GPS全覆盖系统为核心的景区数字化体系,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古树名木保护等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的科技水平。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实施景区污水处理提升工程,加快温泉、天海和玉屏楼污水处理设施新、扩、改建工程建设,提高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和达标率。

二是实施景区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转运网络工程,完善垃圾分拣房、游步道两侧垃圾池等基础设施,实现建筑垃圾及固体生活垃圾下山,取缔核心景区内生活垃圾焚烧点。积极推广生物降解处理技术,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水平。

三是实施景区资源保护提升工程,加强景区古树名木保护,加快松材线虫病防控设施、森林防火设施、核心景区防火水网、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建设,不断提升景区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平。

(二)加强**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展示母亲河秀美风采

坚持开发式保护原则,在重点抓好**江中心城区段、**江山水画廊、月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流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方面工作,保护好母亲河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水质。

1、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提高污水纳管率。加快在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及收集转运系统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

2、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园区内排污管网、集中治污、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污水集中治理。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格执行“环评”及环保“三同时”制度,把好新建项目环保准入关。

3、加强水资源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加快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升生态用水调蓄功能,确保流域生态用水安全。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实施有效的河道监管,严禁非法采砂,加快河道生态恢复。加强各类水库、水塘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快实施三江口至花山16公里、总投资120亿的**江延伸综合开发工程,建设湖边水利枢纽和花山坝工程,建设码头,营造景观水面,实现河道通航,带动两岸综合开发;拓宽疏浚河道,兴建防洪堤岸,使防洪标准近期达到25年一遇;同步建设发电、污水处理、供水等设施。

二是2009年底前,完善中心城区和休宁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处理负荷大于70%。建成歙县─徽州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并投入运行。完成黟县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建设。**年底前,各区县全部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及垃圾转运系统,并投入正常运行。

三是加快实施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到**年底,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7平方公里。

四是加快歙县南源口至深渡镇10公里的**江山水画廊开发工程建设。全力加强山水画廊沿线环境综合治理、旅游资源整合、特色景点开发。

(三)加强森林、水资源保护,展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

坚持把保护好自然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在有序开发利用的同时,全力抓好生态功能修复和提升,维护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

1、发挥林业生态主体功能。以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实施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珍稀树种栽培、速生丰产林等生态林业项目建设为抓手,稳步提高森林质量,改善林种、林分结构,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到**年,各类经济林面积达140万亩,用材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4.6立方米/亩,林业产值超过50亿元,林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2、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快**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工程建设,坚决阻止松材线虫病侵入我市。加快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区域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等防火工程建设,将全市森林火灾灾害率始终控制在0.4‰以下。加强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和林地、湿地的保护管理,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3、严格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合理划定城乡饮用水源地,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完善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原则,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4、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开发强度,控制基本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土地复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科学制定矿产开采规划,划定矿产资源可采区和限采区、禁采区。从严审批矿产权,禁止在地质灾害重发区、易发区和环境敏感区开采矿产资源,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对已造成生态破坏和发生严重地区灾害的矿山实行限期整治。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快实施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工程,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监测预警、检疫御灾、控灾减灾、科技支撑“四大体系”建设。

二是进一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全面巩固和提升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全市540万亩重点公益林的保护、监测工作。

三是**年底前,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60处,解决18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四)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展示绚丽的城市魅力

坚持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全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文明素质。

1、提高城市建设品位。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着力抓好城市建筑、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景观亮化等设施建设,确保城市整体风貌与**的自然山水、厚重文化和优美环境相协调、相融合,彰显精巧、雅致、徽韵、生态的城市特色。

2、强化城市大气环境监管。继续开展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合理规划餐饮布局,规范建设油烟排放通道。加强城市建筑及道路运输土石抛洒管理,降低扬尘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交通沿线等环境敏感区的工业烟尘及二氧化硫排放实施专项治理,督促重点企业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机动车污染排放监管,继续开展并完善机动车尾气检测。确保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

3、加强城市水体景观保护。对流经城镇的河道及水体实施专项环境整治,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取缔沿河排污口,定期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清理打捞,合理控制城市景观水体水位,严厉查处影响城市水体景观的违法行为。

4、严格城市噪声污染管理。严格执行建筑施工申报、审批、公示制度,组织开展噪声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活动。加大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以及生活噪声的查处整治力度,进一步巩固城市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达标成果,确保城市良好的声环境质量。

5、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以文明城市创建促生态文明宣传,培育社区居民的生态文明观,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创建,弘扬绿色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培养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习惯,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质,使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生态文明、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巩固城市园林绿化成果,完善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亮化美化水平。在城市景观照明、道路照明及户外显示屏中推广应用新型高效节能照明设备。在餐饮、工业等行业积极推广使用液化气,不断提高城市气化率。

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整治城市脏、乱、差现象,严厉查处损害城市文明形象的违法行为。

三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及时查处城市居民反映的烟尘和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切实保障居民的环境权益。

(五)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展示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

坚持以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为抓手,全面提高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逐步建立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乡)中转、市(区)处理”的四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运转处理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强农村秸秆焚烧的监管,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切实加强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监管,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推进养殖业废弃物利用,重点推广农村沼气,建立农牧循环模式,加快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利用。有效控制大型畜禽养殖场(区)环境污染。新、扩、改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

3、切实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肥料面源污染,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加快实施病虫绿色无害化防控和专业化防治工程,大力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及其技术。

4、加强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充分发挥生态示范点的典型示范作用,逐步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转和处置网络建设。到**年,50个乡镇因地制宜建设完成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及镇域范围内的垃圾收集转运系统,150个行政村建立垃圾收集转运系统。

二是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到**年,力争创建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0个、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村50个。

三是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加工基地建设。到**年,建成3.8万口农村户用沼气设施、5个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30处农村养殖大户中小型沼气工程。新建、扩建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厂,探索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新途径。

(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展示科学发展新态势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加快建立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

1、加快建立以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市经济园区和主导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及工艺,减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坚持以天然气、太阳能、沼气、水电、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清洁化。积极发展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大力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信息、金融、文化、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促进经济模式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方向转变。

2、大力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加快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各区县经济园区为支撑的经济园区建设。以推进**市循环经济园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依托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构建集中度大、关联性强、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体系;引导资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大力发展现代旅游、特色文化、新型印刷包装、新型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精深加工、茧丝绸服装、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茶叶、竹木业、油茶、蚕桑、果蔬、中药材和养殖业等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和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推动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升。加快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改项目的实施,培育和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4、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推动乡村旅游为重点,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生态旅游理念和管理模式,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进一步突出乡村旅游在生态旅游中的地位,巩固和发展业已形成的环**乡村旅游圈、沿**江乡村旅游带、古徽州乡村旅游片三大板块和景区依托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四大类型,把乡村旅游打造成**市旅游经济的新亮点、新卖点和新增长点。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结合环境资源容量和经济发展需求,研究制定我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二是加快**市循环经济园建设,配套完善园区排污管网、集中治污等环保基础设施。

三是积极推进茶叶经济“双十工程”项目建设,依托十大龙头企业,建设十万亩高效生态茶园。

四是积极开展以优秀旅游乡镇、旅游专业村、星级农家乐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不断壮大乡村旅游规模和提升乡村旅游档次。

(七)加强交通干线生态屏障建设,展示**交通生命线的勃勃生机

着力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国省道等交通干线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使其成为展示我市良好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窗口。

1、加强交通干线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已建成的交通干线以及乡村公路的绿色生态建设,在沿线可视范围内,实施严格的自然生态管护。严禁在25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开荒毁林。建设沿线生态护坡及复绿工程,积极美化、绿化沿线两侧的荒山、丘陵及山体,沿线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2、加强在建交通项目环境监管。对在建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配套建设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绿化工程未达标的工程,不得验收。

3、规范沿线城镇及乡村建设。加强沿线城镇、村建设规划,规范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突出地方特色,以徽派建筑为主逐步统一建筑风格,严格道路两侧的建筑规划管理和控制,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的农民新村。落实沿线城镇及农村居民垃圾处置措施,减少沿线城镇及乡村垃圾污染,杜绝产生“白色污染带”现象。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强已建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的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严格执行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措施,消灭沿线荒山和山体。

二是切实加强在建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的生态保护,将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是加强对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工业烟尘排放和秸秆焚烧的监督管理,确保交通干线环境优美。

(八)加强西递、宏村等景区景点环境综合整治,展示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新水平

持续开展全市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景区景点环境管理秩序,确保合理开发利用。

1、科学编制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本着突出地方特色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抓好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规划。

2、加快景点景区生活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严禁废水直接排入景区河道;禁止乱堆乱倒生活垃圾,确保垃圾定期收集、统一运出景区,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环境监管。加强景区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管理,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旅游开发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从源头防止和控制项目开发对景区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旅游景区的开发,应保持原有自然风貌,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或擅自开发旅游资源。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强太平湖景区开发与保护,在推进中心湖区、乌石湿地景区、黄金群岛景区、平湖三峡景区、太平史韵景区等5大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景区范围内森林植被资源、水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以牯牛降、齐云山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型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二是加强以西递、宏村、屯溪老街等为代表的古村落(街)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加强古村落(街)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实施古村落生态水系整修和水口园林恢复工程,使之形成完整的生态水系和水口园林景观。

三是到**年,各旅游景点景区内淘汰、禁用以原煤为燃料的锅炉、茶炉及大灶,全面使用太阳能、电能、液化气、沼气等清洁燃料。

四、保障措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