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师资管理

高校师资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7 10:51: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师资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校师资管理

篇1

民办高校是在面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和百姓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考虑到高教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投入相对不足的状况,各个地方提出了转换办学机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模式,走民办大学道路的设想的背景下产生的,“产权股份化、运作企业化、后勤社会化”是其主要的办学模式。

民办教育是蓬勃兴起的、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但在前进过程中会遇到困惑。在我国民办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历史时刻,大家尤其关注当前民办教育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与当前的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还显得单薄、羸弱。哈佛作为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学,我们和它的差距甚远,和公办院校相比,发展轨迹又有很大的不同,制约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因素很多,在众多因素中,师资问题仍然是首当其冲。

一、我国民办高校师资的界定

高校的教师可以按编制情况和岗位情况划分。按编制情况可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按岗位情况可分为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

“只求所用、不求所有”是民办院校解决师资问题时奉行的主要原则之一。这条原则对于民办高校来说非常适用,由于民办学校教师人事编制尚未理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很少有编制,主要是通过其他途径如挂编予以解决。不可否认,挂编教师是民办高校的专任教师。所以,从根本上说,从岗位的任职情况来区分更具有意义,体现了忽视从哪里来,看中的是在干什么,干了多少时间。

迄今为止,我国大陆对于专兼任教师,官方还没有明确的定义。联系我国实践,笔者认为,民办高校专任教师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具有大学教师资格证;(2)在本校工作一年以上;(3)承担教学任务。

二、民办高校的发展阶段

一所民办高校的成功发展需要很多方面因素的配合,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一样都不能少。很多高校的管理者也认识到,民办高校要实现新一轮的发展,民办高校办学质量要实现质的突破,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只有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民办高校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问题上,民办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般而言,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水平,基本是与民办高校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的。民办高校的发展通常分为三阶段:

1.硬件建设阶段。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都面临着争夺生源的激烈竞争,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备也成了学生家长和考生选择高校的标准。

2.质量提升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将日益由“卖方市场”过渡为“买方市场”,民办高校必须重视办学质量的提升,以质量求发展。因此,民办高校经过一段时间规模扩张之后,必然要逐步稳定办学规模,大力追求办学质量。在这一阶段,教师队伍的建设将逐渐成为办学的重点。

3.特色发展阶段。经过一定时间的质量提升后,民办高校的发展进入特色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民办高校办学将着力打造自己学校声誉和教育品牌。在高质量的教学基础上塑造自身的办学特色,以便在更高的层次上增强学校的竞争实力。

三、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充分发挥其办学自主性的优势,择优录用教师,井通过激励、约束等手段,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用人机制。目前,民办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基本情况如下:

1.全国民办高校专任教师数量与学历结构

民办高校只能把聘用对象主体定格在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公立高校的离、退休教师身上,其中主体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此外,兼任教师承担了主要教学任务,形成了民办高校对兼任教师过于依赖,而对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又不够重视,造成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

2.全国民办高校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

当前民办高校教师中的高级职称比例较高,基本达到了40%~50%,和公立高校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全国普通民办高校在2003年教师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9.5%。这也是民办高校能受到很多考生青睐的主要原因。

3.全国民办高校专任教师的年龄分布

当前,民办高校专任教师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60岁以上的老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比例较少,年龄分布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说明民办高校较多的吸引了刚毕业不久而不易进入公立高校的青年教师和从公立高校退休的老教师,对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又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的中年教师来说,他们还是不太愿意进入民办高校工作。

四、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稳定性差,流失率高

民办高校教师由三部分组成:离退休老教师、专职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和从高校聘请的兼任教师。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依然存在。虽然专兼任并举的聘请措施是民办高校在创建师资队伍过程中为降低教学成本所采取的必然手段,但由于兼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一种临时雇佣关系,兼任教师数量过大,教师的流动性必然大。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当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上。从年龄结构上看,教师年龄结构是两头大,中间小。民办高校专职教师以公立高校退休教师居多,其次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少教学实际经验。整个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从专兼职结构比例上看,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许多已有一定规模的民办高校,仍然是兼职教师挑大梁。专兼职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

3.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民办高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认识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在教师队伍管理上存在着不合理的制度规定。从外部体制来看,一些民办高校没有明确的主管机构,即便有,在民办高校教师的评优、职称、进修等工作上也存在有重公办、轻民办的现象。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也不健全,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培训、职称评定、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行为的规范等都没有建立相应完善的制度。

4.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被忽视

在与教师的座谈中,发现民办高校普遍比较重视显性课程,即学科教学,而忽视隐性课程,即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倡导和培养不够,致使少数青年专职教师责任心不强,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民办高校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制度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而师资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相信随着市场需要的变化和民办高校的发展,会慢慢得到改善,最终形成成熟完善、科学合理的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杨东平.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篇2

一所高校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既是兴校之本,又是创新之源。教师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水平和发展潜力。师资管理不善会使高校的核心学科优势和竞争力受到影响,学校声誉和社会认可度下降。高校要减少和防止人才流失,借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人才资源配置的角度,吸引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做好师资服务和管理工作,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长期过程,高校要依据自身发展的长远目标确定其人才激励机制的定位与方向,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研究,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与竞争机制。

一、高校师资管理现状

高校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其人才的流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才紧缺,要远赴国外招贤纳士,另一方面内部人才外流。如很多优秀教师、中青年学者流失海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流向沿海或大中城市高校;一些老师虽在学校供职,但主要精力用在其他业务上。在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今天,劳动力市场调配劳动力资源的功能日益发挥作用,人才流动更加自主自由,高校师资的流动亦是如此。

目前对高校教师的考核繁琐低效,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许多学科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情况,专业教师分布不均,热门专业、新专业教师缺编;高校内部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过多等。

传统管理模式下,官本位高于人本位,官本位导致劳动成果分配不公,外行领导内行,业务不精之人指导业务拔尖者。对教师的评价在理念上重视短期利益,偏重量化的科研成果,形式单一。部分教师急功近利,学风****,最终将高素质拔尖人才排挤在外,降低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师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分配制度不尽合理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实行的主要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指令性工资制度,其特征为整体的低待遇和普遍的平均主义。高素质人才无法获得与其劳动相适应的报酬,对教师的激励过多强调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较多依赖精神激励,对科研教学工作的物质激励不足。尤其是当学校大幅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很多后,教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而收入却没有相应增加或者增加较少。

2、师资激励不充分及考核繁琐低效

人才的激励是通过诱因或刺激影响其需要和动机,使其产生所期望的行为。高校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大都缺乏广泛细致的调研,以为所有人才都想得到同样的激励,而忽视年龄、教学、科研能力、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高校激励的政策导向重科研、轻教学,以科研项目数量、级别、经费、数量与刊物级别作为评定教师能力的高低。形式上的评价过多,把教师当作被管理者,有学生、同行、专家和领导参评,有教学督导、教学检查、课程考核和学院教学工作评估,使得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应付评价。

3、结构性矛盾

一些高校只重视编制教师的激励,而忽略了普通教师,导致广大教师对工作缺乏动力,对发展缺乏信心。事业编制、人事、劳务派遣多种机制并行、多种合约管理,与不同系列的教职工签订不同合同,并按合同进行考核。多种用人机制并行可能产生同工不同酬,进而导致不满情绪及劳动纠纷;短期合约聘用容易带来高离职率,教职工缺乏归属感,队伍不稳定。高价引进的师资未能在岗位上发挥作用,增加了在岗教师的负担,人才梯队断层,教师队伍结构比例失调,竞争力下降。

4、管理制度亟需规范

部分高校缺乏法制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讲人情、官本位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多数高校的人事工作一直以一种纯行政事务型的管理形式运作,侧重于人的使用和管理。缺乏科学的、专业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待提高。增强学校自身吸引力的关键在于发挥激励功能,持续改进影响员工忠诚度的关键因素如薪酬、工作安全感、成就感、归属感等,使员工充分认可组织的核心价值。

三、关于师资管理的对策建议

1、体制改革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引入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以教师为本、以学术为本,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建立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转换用人机制,明确岗位职责,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管理中的激励因素,吸引、任用和留住优秀教师,用激励的手段优化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发挥高校教师资源,做到制度留人,感情留人。改变人力资源结构,即改变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结构,使人力资源结构达到最优化。健全和完善人事聘任制度,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新型聘用机制的各项配套措施,消除新机制聘用人员因身份不同而带来的不安,增强其归属感。

2、以教师为本的激励创新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坚持“以教师为本”是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诉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发展和实践运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以档案管理、人员调配、职务职称变动等为中心的静态的事务性管理,而是以教师为本的动态性管理,视教师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开发其潜能,激发其活力。

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师资品质的提升,在尊重人、塑造人、开发人的理念下实现高校教师自觉、全面的发展。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竞争激励有助于保持人才队伍的良性循环,使教学型和科研型的高校教师都拥有机会。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激励教师,使教师各方面素质得到良好发展。高校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机制,为高校的综合活力达到最佳状态奠定基础。

3、改革分配制度

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以质取酬、以岗定酬,拉开分配的档次和距离,激励教师自身不断完善和提高,更好地胜任相关岗位工作。弱化行政权力,强化学术权力,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大的才华施展空间,使行政权力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而非对学术的干预。

高校科学合理地设置的岗位级别和津贴数额,体现收入分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拉开差距,强化竞争,按劳分配的特点,以经济利益和奖惩并用手段、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重视人才的个体成长,把个人理想和高校长远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满足个人与高校的双重发展。高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可采用教师职称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阶段考评制度及分配制度上的绩效浮动工资等竞争手段,对教职工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和奖励政策,激励教职工不断进取创优,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效益和水平。

4、加强教师终身培训

就学科专业知识来说,新教师已经具有较高程度,而教育专业知识基本是空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训练。因此应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力度,落实各类人才工程计划,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开展岗前培训、教研活动、社会实践、攻读学位,并尝试国内外进修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师资培养形式和培养渠道。

新教师需要掌握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的板书能力和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的能力,将岗前培训工作与教师的考核、转正、晋职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化培训,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根据知识结构不同安排不同培训内容。

5、考虑教师的多种诉求及辅以柔性管理

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是高智慧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道德价值观和良好的自我观念,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是集知识型、学者型、专家型于一身的人才。高校要注意对教师差别化的分析,建立多维激励体系。考虑大部分教师不同层次的合理需要,把教师岗位分为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三大类,并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与差别待遇,以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体的利益为本,尊重他们的多方面需要,满足教师的需要。高校还应充分了解教师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成长计划和晋升要求,使个人发展与学院发展结合起来。这种关系的建立与履行,将会带来学院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与忠诚,从而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发展。

柔性管理是上世纪50年代以现代管理科学为中心思想的扩展,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以尊重人的人格与尊严为前提,以提高向心力与凝聚力为出发点,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柔性管理充分重视教师的价值和人格尊严,最大限度地激励和释放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整个管理机制具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要恰当运用柔性管理的方法以弥补其过于硬性和量化的不灵活性,对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尽量留有一个相对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制订的制度和规范具有弹性。

6、共享高校教师资源

破除人才单位所有制,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模式,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提倡和鼓励教师跨校供职,与厂矿、企业联合搞项目开发,加强校际间合作。挖掘重点高校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潜力,合理安排他们到普通高校去兼授课程、指导研究生、合作科研。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着名学府的教育系统建立链接,可以了解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利用教学名师的教学成果和课件。

人力资源的信息化不仅是对人事业务、工作流程的简单的计算机化或无纸化,而且也是对整体人事业务、工作流程的系统化。完善的、稳定的数据库资源可以供教务处、科研处等管理系统所共享,实现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包括教职工人事档案信息管理、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工资福利、请假管理等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人力资源共享。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查询自己的人事档案信息,并进行维护。

总之,高校要结合学校发展与建设规划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认真分析师资队伍现状,找出薄弱环节,研究制订适合本校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让教师广泛参与学校管理,凝聚教师的合力。通过对高级人力资源的科学使用与管理,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持久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为高等教育的持续教育健康发展造就一流的师资队伍。

【】

[1] 刘颖:行政事业单位人才管理中的帕累托定律[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周作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0(12).

篇3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15-01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与公办高校不同, 民办高校主要由青年教师和一部分50岁以上的教师组成,而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很大。民办教育是蓬勃兴起的、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但在前进过程中会遇到困惑。在我国民办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历史时刻,大家尤其关注当前民办教育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与当前的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还显得单薄、羸弱。哈佛作为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学,我们和它的差距甚远,和公办院校相比,发展轨迹又有很大的不同,制约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因素很多,在众多因素中,师资问题仍然是首当其冲。

一、师资与教学管理队伍现状

第一,专职教师的数量不足。专职教师中的以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60岁以上的老年教师居多,而35岁到50岁之间的中年教师比例较少,年龄分布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在有些高校甚至出现断档现象,也就是说师资队伍年龄结构非常不合理。

第二,兼职教师在民办高校任职也及其不稳定,今天在这个学校任职,明天在那个学校任职,并且上完课后,学生根本找不到自己的老师,严重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在教学中过度依赖兼职教师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第三,民办高校的福利待遇的缺乏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流失率很大,学校刚下大力度培养部分青年教师,但在培养后,由于学校的各项福利待遇问题不如人意,民办高校就成为了这些青年教师的跳板。

第四,工作压力大,待遇低,队伍不稳定。民办高校属于自筹经费的社会力量办学,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为了节俭开支,民办高校中的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工作强度高、工作节奏快,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由于民办高校的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公办高校,并且经常出现工资拖欠现象,严重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第五,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不高,一流教师少,教学质量较差的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公办高等学校对优秀教师管理较严,待遇优厚,民办高校很难聘用到他们;二是大部分专职青年教师周课时多在2O个学时以上,下课后身心疲惫,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和写论文:三是招聘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有的一时还难以胜任教学。这些致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较低。

第六,教师继续教育及培训较少,~方面是经费问题,学校出资者要得到一部分回报,而且学校基础设施还须建设,所以投入这方面的开支自然会少些;另一方面年轻专职教师一般工作量大,还需比较多的时间备课,大多没有时间继续深造。

二、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师队伍稳定性差,流失率高

民办高校教师由三部分组成:离退休老教师、专职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和从高校聘请的兼任教师。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依然存在。虽然专兼任并举的聘请措施是民办高校在创建师资队伍过程中为降低教学成本所采取的必然手段,但由于兼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一种临时雇佣关系,兼任教师数量过大,教师的流动性必然大。

第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当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上。从年龄结构上看,教师年龄结构是两头大,中间小。民办高校专职教师以公立高校退休教师居多,其次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少教学实际经验。整个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从专兼职结构比例上看,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许多已有一定规模的民办高校,仍然是兼职教师挑大梁。专兼职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

第三,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民办高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认识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在教师队伍管理上存在着不合理的制度规定。从外部体制来看,一些民办高校没有明确的主管机构,即便有,在民办高校教师的评优、职称、进修等工作上也存在有重公办、轻民办的现象。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也不健全,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培训、职称评定、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行为的规范等都没有建立相应完善的制度。

第四,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被忽视

在与教师的座谈中,发现民办高校普遍比较重视显性课程,即学科教学,而忽视隐性课程,即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倡导和培养不够,致使少数青年专职教师责任心不强,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结语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学管理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可靠保证,两者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师资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系到民办高校发展的长远,民办高校师资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全新的课题,需要为之付出艰辛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篇4

(一)教师评价制度差异教师评价不仅是对其教学成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社会价值的客观评价及认可。为了能够有效杜绝教师评价工作主观色彩浓厚、评价方法单一、内容片面等弊端,美国高校相继建设了符合自身教育发展理念及实际的教师评价制度。其主要评价方法涵盖了年度评价、晋升评价以及终生职后评价三种。1.年度评价年度评价主要是以年为评价周期,就该教师本年度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以及科研成果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如实掌握其实际情况,为下一年度是否仍然聘用该教师提供科学依据。通常情况下,年度评价内容涵盖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三方面内容,在每个次级目录之下仍然分列不同细化之后的评价标准。2.晋升评价晋升评价内容与年度评价所采取的评价体系大同小异,其主要差异在于晋升评价侧重于该教师所作出的学术贡献,并且对其学术贡献大小作进一步细化,以此来为教师提供合理的成长空间。3.终生职后评价终生职后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已经获得终生任教资格的教师或教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通过寻找评价前后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以提高其学术研究或实际教学效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该评价内容并非是对终生任职资格的审核,而是以帮助教师成长为目的的评价方式。上述三种评价在目前我国高校中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大部分内容并没有引入到教师评价之中,其所关注的重点也并非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而是以学术研究为主,如该教师本年度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数量、高校就业率等。评价制度方面的片面性导致我国高校教师并没有将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及水平放在首要位置,对于提高高校自身社会形象及竞争实力而言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教师激励制度差异目前,美国高校针对教师激励所采取的制度为工资激励制度和学术休假制度两种。其中,工资激励制度又可以细分为自动增加以及奖励性增加两种。前者在每一两年时间里增加一次,并且人人有份。而后者则是视该教师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教学质量提高效果而给予物质及精神双重奖励。学术休假制度主要是高校为了拓宽教师学术视野,鼓励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工作中,从中总结自身教育创新的突破点。反观我国,由于高校教学任务重,工作内容繁杂,学术休假制度未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教师所参加的社会实践几乎为零,并不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使教授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就业需要,教学内容及思维创新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基于美国高校师资管理制度的启示

通过分析美国高校师资管理制度,本文就我国高校师资管理现状并结合所学内容将其所带来的启示总结如下:

篇5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各位教师的潜能,建立完善的团队机制,倡导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苏州大学风凰传媒学院根据专业建立三个学术团队,每个学科均有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授、博导作为学术带头人,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等措施,促进学术队伍的凝聚和成长,促使新一代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目前,在学院三个学科26位专业教师中,共有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10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达到80%以上,团队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一支教学科研能力较强,梯队建设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

学院三个学科团队均建立导师制,每位高级职称人员负责培养一名青年教师,明确传帮带责任与义务,推动团队老中青结合,使团队里的中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整体水平迅速得到提升,基本形成了一支作风严谨、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授课教师队伍,为学科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梯队保障。

二、用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教师队伍管理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实质就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把全体教师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围绕如何充分开发调动人力资源,促进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从而实现总的管理目标以及教师个休发展目标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师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长远的发展,对高校教师进行人本管理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协调人际关系,创造各种条件刺激人的潜能的发挥,要充分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让他们主动承担责任,管理需要民主。管理的本质是发展个体,把个体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提高管理质量,从而实现个体发展与高校发展的双赢。以人为本高校师资管理模式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一,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正确认识人的能力和价值,重视人的因素,以尊重、关心、发展个体为宗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的潜能和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师的自我实现:其二,明确高校人本管理的目标任务。管理是围绕某一明确的目标进行的,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活动,目标是一个组织管理活动的起点、归宿及衡量效率、效益的尺度:其三,高校师资管理机制与运行需要高校运用战略性眼光去发现、开发现有人力资源。引进人才不能盲目,要从学校学科长远发展规划出发,从学校的社会定位出发,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实际,引进学校急需专业的人才。在人才培训方面还要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通过不同途径进行深造,提升学历和职称,并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外出进修、讲学、深造等,推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其四,建设和谐的人本管理环境是保障条件。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因为周围的环境是时时在变的,需要不断协调组织各种管理要素的变化和人的利益关系,所以协调要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

三、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在办学过程中,高校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行业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的主要支撑。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一)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在合作过程发展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现在很多高校有重科研、轻实践的发展趋势,学校的要求和导向间接导致众多教师将绝大多数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没有时间投入到教学和实践之中,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实际上,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又来源于理论支撑。因此,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将理论和实践融合与一体,使教师在与社会、企业合作之中得到锻炼,在累积之中发掘创新,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并随之投入实践的检验和调整。如此,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既能达到学校教学科研要求,又能满足学生接触社会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社会职能,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学生也能得到提前踏入社会锻炼的机会,这将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家级工业园区,近十年的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苏州模式己成为世界闻名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园区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产业的支撑,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与合作。工业园区既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孵化器,也是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同时也是对教师得以培养提升的重要基地。在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附近的科技园五期,集中了大量的动漫企业,由于国家对动漫影视产业的大力支持,这一产品必将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行业之一。我院在积极推进师资力量建设的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与企业联络,利用双方资源进行动漫产业培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让学生有进入动漫企业实训的机会,在实践训练中得到成长,将企业真正变为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实践基地。

(三)加强交叉学科研究,锤炼高层次人才

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学科间的不断交叉和融合,这种趋势势必会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和领域。这些新的学科领域是创新的前沿,也是竞争最激烈、最能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以传媒专业为例,它需要计算机技术、影视创作、影视制作、文学、美术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人才会集中到一起,知识也于此时实现了融合,并延伸出新的知识,学生也得到了综合训练的机会。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多方位引进人才己成为众多高校的共识,但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在新的专业和学科中把握机会、创造价值,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管理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注重团队建设,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以个体带动整体,以整体促进个体,这样才一能在新兴技术领域有所作为。

(四)建立高校与行业人才共享机制

篇6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29

Abstract For the cause of education, not only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education sector,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actively cultivate excellent teachers team. Teacher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school, as a guide for students to study, is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moral principles of teacher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rrespond with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not the contrary, the teachers of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should be innovated continuously, in order to better enhance the college teachers' ethics and management level, to promote better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eacher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Keywords college; teachers management; moral principl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1 高校师资管理的道德原则

1.1 人本理念

所谓人本理念,重点是要突出人这一主体地位,突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精神要求,也就是说高校师资管理要重点突出教师这一核心,而贯彻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有:首先,要尊重教师人格尊严。高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给予切实的肯定;对教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中由衷产生的自豪感、成就感要基于尊重;对教师不断进步和提升的上进感也要给予尊重。尊重教师的这些情感,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到高校决策当中,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其次,要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重视教师实际需求。高校要准确意识到教师在学习进修、生活政治等方面的需求,并支持和强化教师合理的追求与愿望,积极调整教师不符合社会标准需要及其社会条件不相允许的愿望与追求;最后,要促进教师的综合发展。高校若想促进学生的个性与健康成长,就必须要保障教师的健康发展,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此,高校必须积极为教师开创和组织活动,让教师的智慧与创造能力有效开发,使教师感受到自己是有思想、有价值的人,真正体现人本理念这一最根本的原则。

1.2 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原则,指的是高校师资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利害等同交互”的基本原则,并以此来制定和执行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让社会、教师与学生这三者间都能够处于一个平衡合理的状态。公平公正的本质在于促进社会、组织及其个人能够友好相处,而高校师资管理工作的公正公平原则主要包含着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规则要公正。要确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对所有教师都应秉承一视同仁,实施统一标准,不能搞双重标准。同时,在管理决策上还要坚持民主观念。要将广大教师及其相关利益者的根本利益与实际需求愿望作为管理制度制定的根本标准。还要注意倾听教师的呼声,不断调整师资管理,将民主决策和集中决策充分的结合起来;其次,权利要平等。教师既有权利享受基本的教师福利,又有尊重他人、培育学生的基本义务。所以,高校管理中不仅要承认教师使用权利的科学合理性,更要帮助教师切实建立正确的义务观念;最后,要均衡结果。高校分配制度应严格按照贡献来进行。其主要评定尺度为对学校及其社会贡献多少,以此来进行公平公正的分配与福利待遇。此外,对于教师考核结果也要秉承公开公正、透明。认真总结考核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特征,不断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使考核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及有效和可操作。

1.3 人文关怀

高校在进行师资管理时,应秉承关怀备至的原则。所谓的人文关怀并非是单方面的,而是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含对教师的培养、提供进修机会、进行人事分配及其日常琐碎事件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皆需对教师进行充分的人文关怀。同时,师资管理制度也应遵循人文关怀这一原则,并虚心接受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建议,根据不同教师的建议要求而适时的调整并加以改正,以确保每个教师的基本权利都能被履行,让教师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的真心诚意,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保持上进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于教育工作中,为高校教育事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1.4 德才兼备

所谓“德才”便是指“师德”“才能和智慧”,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更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教师在职务晋升、评职称等方面,德才是其评定的标准,缺一而不可,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德不足,而教师不足以称优;才不足,德便失去存在的意义。有德有才,才能使教师坚持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及其政治方向,才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以培育品学兼优的学生为己任,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切实履行好教师的职责所在。所以说,高校师资管理过程中应当遵循德才兼备原则,并将此作为评判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既反对重德轻才,又反对重才轻德,如此,才真正有利于师资团队超重更好的方向发展。

2 当前高校师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相对落后,鼓励式机制没有建立

许多高校在师资管理上仍旧沿用旧的体制制度,并没有顺应时代的要求采用新型考核制度、奖惩和评优制度等,教师们在竞争意识上尤为不足,导致无论教师工作是否付出努力拿到手的工资皆等同,教师们对工作热情度和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责任意识也尤为不足。同时,对于外部引进的教师,高校也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需求来进行有效筛选,大都是根据相关部门调遣直接接受了外来师资,学校难以创造一个优质平台来促进教师的健康发展。

2.2 管理理念缺乏科学合理性

我国高校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下发展起来的,受其影响,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资管理理念落后,缺乏科学合理性。师资管理大都是将成本作为主核心,管理内容主要是以降低师资成本,控制成本费用为主,这种理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传统高校极为缺乏教师人才,但在当今时代下,这种管理理念显然难以适应当前高校不断发展的人才标准要求,现代高校更加注重师资职业道德素养及其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而传统师资管理缺乏这种观念,只是将其重点放在学生的知识传授上,进行单一化管理,这种理念的遗留致使当前许多高校师资管理出现和人才培养严重不符的现象。

2.3 管理方法相对单一

我国高校师资管理大都是以静态管理方式为主,就相当于将教师视作为教学工具,使其凭借仅有的教学经验和已有的常识便可进行管理和操作,在管理方式上相对单一化和机械化,难以适应当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然而,由于管理过程中的多方面原因及其条件限制,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资管理的改革进程相对缓慢和落后,这也是导致高校师资管理方法方式相对陈旧,且仍旧停留于计划经济时代不能够切实跟上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的根源所在。同时,教师教育教学思想也没有切实建立起来,与教师相关的利益高校也没有尽全力去做好,致使平等性严重缺乏。在这种师资管理方法方式下,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必然会被有所淡化,高校教师工作积极创造性也会遭受打击和影响。

3 高校师资管理的创新方法

3.1 更新管理理念,贯彻人本思想

现代高校师资管理理念应当秉承人本思想,强调教师这一主体,所以也更加重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便更好地实现师资管理目标。为此,高校师资管理不仅要切实建立起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理念,更要积极采取动态管理方式,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为促进教师综合发展而创设一定的机会空间,将这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有效结合,最终使高校师资管理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3.2 提高师资管理人员素养

高校师资管理目的在于促使高校管理效益的提升,以便更好的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若想提高高校管理效益,那么师资管理人员素养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提高师资管理人员的素养便是要积极引进专业化程度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且具有思S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其次,对于高校现有的师资管理人员也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学习以有效提高管理业务水平;最后,高校管理人员还要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觉和积极摸索管理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的制度法规的学习,切实提升师资管理质量。

3.3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健全师资管理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立足于人力资源性的作用和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作用,同时兼具多元化发展特点,能够有效协调人的功能发挥及其需求实现。在高校师资管理中便可充分借鉴这种模式,切实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针对教师个人发展需求要给予关注,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及其教学成果,不断激发教师的内在潜能。同时,还要积极为教师创设进修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使教师的积极创造性被充分调动。此外,在完成上述内容后,还需建立起完整的师资管理机制,包含岗位晋升、激励、个性发展及其基本保障等相关机制,使教师的功能发挥和基本需求有机融合,相互协调。

4 结束语

高校师资管理过程必须遵循几个基本道德规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切实树立起“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愿望,积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师资管理方式,使高校师资管理能够真正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代接轨,促使高校教育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惠.高等专科学校师资管理的道德原则探讨[J].卷宗,2015(5).

篇7

师资培训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学校和教师,而教师人力资本产权具有特殊性:(1)虽然学校为教师培训提供资金、时间等物质保障,但教师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诸多方面的存量与教师本人不可分割,所以学校不拥有教师人力资本产权,产权天然属于教师个人占有。(2)价值度量的间接性、不确定性和外在性。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投资的量越大,其价值越高,但人力资本的价值是以社会平均受教育的程度为尺度来衡量,如学历,或其它个人获得的社会荣誉,无具体的量化标准。(3)收益的外部性和长期性。教师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长期性与增值性相关,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教师的知识、技能更加丰富和完备,他能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同样,他能因此得到更多的回报。(4)产权残缺时的自贬性和价值实现的自发性。当教师发现其人力资本投资与预期收益出现偏差时,教师可能关闭其部分人力资本产权,以期达到效用均衡。同时,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退出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教师可能选择流动;如果退出成本较高,教师可能选择“隐性就业”,或“出工不出力”,同样能一如既往地获得学校提供的福利和保障,或在他处同时获得收益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基于教师人力资本有上述特殊性,培训行为无论是对学校还是教师个人都应慎重选择。对学校而言,培训项目应符合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容易鉴别和修正的。但对参加培训的教师的选拔和甄别,投资对象的确定存在风险。虽然,大多数的学校都与参加培训的教师有事先约定,但教师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即教师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教师能够利用自己拥有的人力资本产权寻找个人效用最大化实现的场所,因而培训使教师人力资本增值后,教师本人可能成为学校竞争对手挖取的对象,容易流动;学校不能为教师提供与其人力资本价值相匹配的发展平台及相应的激励时,可能导致教师人力资本产权的“自贬”或教师的流出。

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备、不确定、有限理性。通常,在教师参加培训之前,高校与教师会对培训的时间、经费、享受的待遇、违约责任等内容予以约定。双方签约时共同知晓的信息,如教师过去的业绩、能力、偏好、身体健康状况,学校培训的规定、现有的师资条件和教学、科研设备、各种费用的分担。还有一类是签约时不能察觉或观测到的信息,如教师的努力程度、培训结束教师择业选择;学校经办人,即被授权者的权力及对学校制度和发展的理解,信息传递的准确程度(被授权者权力模糊、信息传递失真,信息传递的成本会越高)。机会成本,如,人力资本市场价格的变化、招聘成本、因引进新人而导致的低效率成本、发展机会等。

培训信息不完备、不确定造成的后果容易使学校对教师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种种顾虑,或者利用行政权力,提高培训的门槛,抑制教师的培训积极性;或者放弃有计划地培训,使教师培训处于盲目状态。鉴于高校目前的人事管行政体制,教师也担心自己的权益不能得到保证,对培训也心存疑虑。

培训信息不完备、不确定条件下管理对策

学校与教师之间这种矛盾的表现,实质上是双方对未来培训收益的博弈。教师个人效用最大化是以人力资本市场供求关系确定的价格高限为参考。学校追求效用最大化是以教育投资获得平均收益为最低预期。由于学校相对教师具有行政权力的强势,而教师在个人信息方面相对学校占有优势,博弈结果,双方均能接受的是作为第三方的人力资本市场的定价。因而,以人力资本市场的定价为参照,使双方的效用函数基本一致的操作具有可行性。

对于教师而言,追求效用最大化,不仅有经济收入目标,还包括提高社会地位,实现自我价值等目标,对学校而言,教师素质的提高,能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从而能获取较大的社会回报率,因而,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学校的组织目标。而学校效用最大化的实现,依赖教师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因而在培训契约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对教师的激励,激励要优于监督。具体操作中,可按培训期和服务期分段进行激励。

(一)培训期。根据人力资本与其载体的不可分割性和价值度量的间接性、不确定性和外在性,双方可约定根据教师培训的可量化指标支付培训成本,如:培训费用的支付、生活津贴的发放。除不可抗力外双方违约责任的承担。培训违约属经济侵权行为,它包括两部分成本:必然成本和法定成本。必然成本包括违约者违约本身需承受的资源消耗代价,法定成本是指法律规定的违约者因违约行为应该承受的代价。它实质是对违约行为的一种制裁。可通过成倍增加违约者预期法定成本,进而提高违约者的总和预期成本,使其预期收益相对降低,甚至出现负收益的风险。违约条款的设定,是一种负激励,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来遏制严重主观过错的违约行为。违约金的补偿应以实际投入的培训成本为计算依据,以人力资本市场价格为参考。

(二)服务期。根据人力资本收益的外部性和长期性及产权残缺时的自贬性和价值实现的自发性,为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学校对教师的激励,可运用“随机政策理论”,使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8

纵观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具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民办高校都经历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从生存到发展、从扩大规模到提升质量的阶段。目前民办高校的发展已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二是实践走在理论前列;三是在实践中大量吸收借鉴了公办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因此进行制度创新是我国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现状分析

(一)数量不足,教师总量仍显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批优秀的民办高校适应了教育市场的竞争,快速扩大了办学规模,实现了在校生数量的成倍的增长。虽然,这些年来,民办高校投入了人力物力进行人才引进工作,提高教师的数量,但专任教师的增长远不及在校生的增长。因而,民办高校通过临时聘请了相当一部分的公办高校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提高专任教师的课时量等途径,暂且弥补教师数量的不足。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日常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二)结构优化能水有限,教师队伍分布合理

民办高校建校初期的师资主要由公办院校为主的社会各行业的兼职人员组成。这些教师多为职称高、行业经验丰富,年龄偏高在原单位基本上是退居二线的专家教授,他们曾为民办高校的教书育人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当时也因此职称结构较优。民办高校争相引进教师。但由于民办院校人事制度的特殊性质,教师的聘用机制不健全、不科学。在人才市场,与公办院校相比仍处在劣势。对民办高校来,人才市场目前来说仍是个卖方市场,主要表现在人才引进的“三难”:年富力强的教学、科研成长型或成熟的中年教师难聘、高职称、高学历的的教师难聘、行业专家难聘。

(三)教师队伍的素质不高,科研水平低

不合理的队伍结构决定了整理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由于,教师队伍中,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教师多;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中间力量少、专业带头人少,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少。偏幼的“锤子型”的年龄结构不利于人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学术交流,阻碍了新旧交替,导致了教师队伍断层的局面,也无没形成合理教师梯队。科研工作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没有明确科研发展目标。同时由于民办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可支配进行科研的时间少,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还处在自发状态,这都将制约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四)教师队伍不稳,稳定性差

教师异动是指教师的流入和流出的变化。民办高校的教师异动频繁,师资队伍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民办高校的师资异动频率加大并且流失方向呈现向高学历、高职称发展趋势,高层次人才对民办高校来说难招难留。教师频繁的流动性直接影响了师资建设和学科建设成效。

二、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结构合理的民办学校教师薪酬制度

政府积极引导民办学校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由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津贴、特殊津贴等部分组成的教师薪酬制度。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津贴由学校承担,特殊津贴由政府与学校共同分担。岗位津贴、绩效津贴和特殊津贴要注重效率意识和竞争精神,体现对教学一线、科研工作者、业绩突出者和特殊贡献者的重视。基本工资要体现公平的原则,满足民办学校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构建政府、学校、教师“三位一体”保险制度。

首先,积极推进民办学校实行“五险二金”制度。按照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民办学校实行全员覆盖的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与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组成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提供基本保障。其次,积极探索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的改革,将现行的学校和教师两方缴纳的模式调整为政府、学校和教师三方缴纳模式,政府在学校缴纳额度的基础上,追加一定比例住房公积金,教师再按规定比例配套,提高教师住房问题的保障力度。最后,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改革。养老保险在现行的缴费比例基础上,各级政府追加一定比例的缴费额度,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民办学校医疗保险改革在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政府适当增加投入,以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三)建立政府支持、学校主导的高层次人才激励制度

首先,制定并实施有关江西省民办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其次,制定并实施有关江西省给予民办学校优秀骨干教师薪酬补贴的相关制度。政府在加大公办学校投入的同时,适当倾斜和补贴民办学校,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补贴民办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按照优秀骨干教师相关的甑选办法,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骨干教师,政府每月给予特殊津贴,激励民办学校教师努力工作,稳定优秀骨干教师致力于民办教育事业。

(四)借鉴西方终身教职制度,建立民办高校教师聘用新机制

美国的“Tenure-track”(“常任轨”制度或终身教职制度),该制度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校师资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且已成为了许多西方国家优秀高校选拔和激励教师最有效的制度安排。近年来,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也相继试行常任轨制并取得了良好较果。笔者综合国外内学者观点,“常任轨”制度至少在优秀人才的选拔、保护学术自由、保障职业安全、学术道德建设、建立合理教师流动机制、完善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七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国民办高校建立基于“常任轨“的教师聘用制度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加强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研究,有助于我国实际运作中探索民办高校科学发展的可行性机制;有助于解决当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建设一流学科,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确保我国民办高校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人事处)

课题资助:本文受江西省教科规划“十二五”11年度课题《基于“常任轨”模式下的民办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研究》(编号:11YB299)资助。

参考文献:

[1]王元璋.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篇9

关键词: 价值工程;高校;师资管理

Key words: value engineering;universities;facul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008—03

0 引言

高校是以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为主要功能的机构,高校的科技项目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科技支撑作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核心竞争力,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质量。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象征,关系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校的发展潜力。健全高校师资管理体制,不断优化和提高高校师资管理水平,逐渐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好、结构合理、具有强劲发展动力的师资队伍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知识创新的根本大计[1]。因此,研究高校师资管理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师资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对提高管理水平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师资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师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试图运用价值工程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师资管理价值,最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1 高校师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师资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校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本文的高校师资指的是高校里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队伍。高校师资管理的内容是:教师的档案管理,职称评定和聘任,教师年度考核、进修和深造,科研、情况,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2]。

尽管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高校的师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高校师资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聘任制实施不彻底、流动机制不畅等,已经成为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人力资源潜力的发挥,进而制约高校的整体发展[3]。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体现在考核周期短、考核流于形式,奖惩力度不大,另一方面对教学只注重考查课时及辅导学生数量而不对课堂教学效果及辅导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等情况。

2 价值工程介绍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初称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简称VA),起源于美国,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市场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给采购和寻找短缺物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工程师麦尔斯针对当时的特殊情况,研究了材料代用问题。麦尔斯发现,采用某种原材料的目的在于使用该材料的某一种或者多种功能,而不在于原材料本身,对于某些紧缺物资,只要能够找到与其功能相同的材料来代替,同样能满足使用的要求,甚至获得比原来更好的预期效果[4]。

价值工程起源于原材料代用问题的研究,由于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应用范围愈加广泛。不仅遍及机械、纺织、化工、建筑等许多设计过程之中,还应用于生产制造、供销、运输、施工,以及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5]。价值工程,是以最低的寿命周期费用,可靠地实现必要功能,为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而着重于功能研究的有组织活动[5]。价值=功能/寿命周期费用,用概念性公式表示就是V=F/C,其中V代表对象的价值,F为对象的功能,C为全生命周期费用。

3 基于价值工程的高校师资管理

3.1 高校师资管理应用价值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价值工程不是单独考虑功能的提高,也不是单独考虑成本的降低,而是建立在麦尔斯的“以最低的费用向用户提供所需的功能”的思想上来开展工作的。可以说凡是需要为获取一定的功能,而需付出一定的成本的活动,都可以利用价值工程来进行管理。进行高校师资的管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效率、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而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高校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比如教师的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因此,从理论上说,可以利用价值工程对我国高校师资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不断的在教育事业上得到高速的发展,高校学生规模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两2100万人,再到现在的3000多万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高校在教育方面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教育普及的大众群体化的教育阶段。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是设备设施方面的问题,还有师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师资管理方面,急需大量有经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进行教学,有助于我们在教育事业上的长足发展。

以上问题只是我们高校表面上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思想观念、我们在师资方面的管理能力和具体模式方面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表现。

1.思想观念落后导致高校师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高校在师资管理过程中,以行政管理来取代学术管理,行政管理在高校的外在管理上还是可以的,但是在内在的辅助上就略显不足了。学术方面往往体现为一种内在的形式,而作为教育管理的我们则一直做着自己的份内工作。如果两者进行有机结合,高校师资管理将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2.高校办学效益化导致师资管理的下滑。现今我们自高校教学方面的师资管理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情况,高校由于扩招师资力量不够,急需面向各种平台进行招聘。但有些高校却恰恰相反,并不是很急切地需要师资力量的补充,其主要原因是,师资引进不敢太过急于求成,还有就是在现实层面上师资力量少但是工资方面也相应的变得丰厚了很多,虽然工作压力会很大,但是为了能够尽量降低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的开资,现在不少学校也都是这样的,宁可我们在师资数量上少一点,工作面乱点,压力大点,还是要尽可量的保持这种状态,以此方法来提高我们高校在办学方面的整体利益。因此,我们说现在高校为什么会这样运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

3.高校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高校在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的师资力量都是采用编制固定的办法进行管理,这样对师资的良性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二是,教师在职业的自信与稳定感较强,有较强的“铁饭碗”思想,不会过分担心因为自身的能力上的问题。三是,在高校师资的使用方面,过度重视在数量上的填补,在教师师资质量方面很轻视,在师资力量的考核方面过于形式化、走过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现在师资力量在管理方面提升缓慢的主要原因。

4.高校师资管理方面的认识较为偏激。我们高校在师资力量的创新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在认识上过度偏激。只重视在学历方面的培养,轻视了在能力上的提升。只注重片面的追求高学历。在学校的教育资源使用方面,只注重对外在人员的吸引,而不注重内在人员的使用,高新聘请在外的知名教师而不重用本校慢慢提升起来的老师。这样就引起在高校内部培养起来的人才的思想变动,造成内部人才的外流。

二、高校师资管理的对策

在高校的师资管理层面,主要是为了建设一支组织合理、素质过硬的全面型师资人才梯队,为高校发展做好充足的师资资源储备。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发挥学术自主,促进科学支教。高校在师资管理上应当认清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根本上达成共识的创新机制,能够让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约束自身,努力在高校的发展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我们在教学方面做好铺垫。我们要用学术的角度去管理,尽量避免利用行政管理的方法来管理教师,使师资管理方面切合理论实际,十分符合高校教学方面的实际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使用行政管理来代替学术管理的状况。

篇11

一、我国民办高校师资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人事的聘用和相关体制进行改革,多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退休,而部分自愿停留岗位执教的教师仍旧继续教育事业。至今,教师分为很多种类,很多教师为本校的在读深造学生,兼任教授职务。还有部分教师为面向社会聘用而来的。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其师资力量和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然而据调查显示,民办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历较低,且对教师自身的薪资待遇、职业未来规划、保障服务等水平也有待提高。我国当今的民办高校教师年龄普遍集中在30岁以下和55岁以上,多为在民办高校多年的老教师和新聘用的年轻教师,中间的年龄层人数较少,可见其对民办高校并不是非常认可。

二、民办高校师资管理存在问题

1.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意识落后

我国的民办高校在其相关规定章程中,关于校内管理机制、校园环境等方面的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严格的标准和规定[1]。我国相关部门对民办高校的法律制定比较随性,缺乏有力制度保障。如对民办高校提出管理的必要性,却无关于管理方案和制度的明文规定。对于民办高校的很多待遇和建设辅助条件较为落后和缺乏,很多方面如税务缴纳、占地使用权等都没有得到减免政策。在财务和人事体制方面,对教师的薪资及教育经费的水平较低,且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

2.教师薪资待遇低,师资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民办高校的发展愈加顺利,师资力量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其中仍旧存在很大问题。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逐渐扩大,但是薪资水平较公办高校有很大差距。教师是脑力劳动者,其肩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如今,高校教师数量非常庞大,工作压力较大。很多民办高校的教师为教育事业付出了很多,但收入却比较不乐观。如今高收入涵盖了金融、电子、交通、创新技术等领域。在整个民办高校中,真正的高收入教师数量小于总数的3%,收入和付出完全不成正比[2]。很多教师纷纷离职谋求其他职业,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3.师资素质不高,结构不科学

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学历不高,较公办学校有差距。且上文数据中表明,其教师年龄多集中在30岁以下和55岁以上,中年教师数量较少,严重存在教师结构分配不科学问题。同时,民办高校中将教师行业作为第二职业的数量较多,对教育水平和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多数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且经验较少,没有足够的育人能力,教师学历多为本科,硕士以上文凭占少数。由于民办高校的教育制度较为松散,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不够规范,上进心和责任心不足,教学理念落后,教育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培养能力有待加强。

三、民办高校师资管理的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培养先进管理意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民办高校师资管理的外部氛围建设。出台相关有助于高校师资发展的规定,以优化师资力量分配。建立民办高校关于校园环境的管理制度,依照标准执行。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并为民办高校提供优惠条件,如税务缴纳、校园环境建设等,还有如土地使用权等。对其规定和法律建立应具体化,不要只是草草了事,如对其采取税务减免政策,具体怎么减免,减税率多少等。同时,在财务和人事制度方面,应制定系统的体制,全程监督和追踪财务报表、公用经费进出、人化等等,建立保障措施和薪资设定方案。加强对高校师资管理的重视,树立先进观念和意识,积累人事管理经验。

2.提高教师薪资待遇,稳定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作为脑力劳动者,其工作任务和肩负的责任较多且大,因此在薪资方面应提高教师的酬劳待遇,并制定社会保障制度,针对经验丰富且贡献多的教师给予奖赏,如发放奖金等[3]。同时,建立绩效体系,依照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成果,以及平时的表现和贡献,予以提成,定期对其教学状况检测和评价,完善考核机制,提高师资水平。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对民办高校教学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校应建立奖赏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创造能力,保证足够的科研成果。

3.定期培训教师,完善师资结构

篇12

组织公民行为是当前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是一种任务绩效之外的对组织有利的自发工作行为。高等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教师作为这一组织的主体,其组织公民行为对增进学校的办学效益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高校的教师组织公民行为进行分析,探讨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对高校师资管理的启示。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出及其理论

(一)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的提出

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的来源可以追溯到barnard在1938年提出的“想要合作的意愿”。此后,katz和kahn在1966年提出:有效的组织中的员工必须有创造性与自发性行为,且其行为表现超越角色规范。berteman等人在1983年将这种行为称之为“组织公民行为”,并把它定义为职务外行为,主要指对帮助同事和对组织的责任感。organ在1988年正式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成效的行为总和。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

1.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组织公民行为具有五个维度:(1)利他行为,帮助处理或阻止工作中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问题,鼓励在工作或个人职业发展方面失去信心的同事;(2)文明礼貌,对别人表示尊重的礼貌举动;(3)运动员精神,在非理想化的环境中毫无抱怨、坚守岗位的一种意愿;(4)责任意识,工作中严肃认真、尽心尽责;(5)公民美德,积极参加并自觉关心组织的各项活动目。

2.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的重要性已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组织公民行为能提高组织绩效,其关键在于它充当了组织运行的“剂”,减少组织各个“部件”运行时的相互摩擦,从而促进整个组织效率的提高。具体地讲,组织公民行为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1)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愿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从而可减少由于维持组织正常运行而被占用的稀缺资源数量;(2)能使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于各种生产活动之中;(3)能促进同事和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4)能有效地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5)能增强组织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

但组织公民行为也有负面作用。组织公民行为可能是一种印象管理的手段,具有工具性特征,有些员工会利用组织公民行为达到获得升迁的目的等等一。bolino等人也认为:组织公民行为不一定都会带来对组织有益的结果。例如,员工将主要精力放在做职责范围之外的工作会忽视了本职工作;依靠员工的额外工作完成组织中的工作任务不一定是对组织最有效的做法,可能不如直接雇佣另外的人来做更有效;可能显示出组织管理中存在问题。

二、高校教师的特性与组织公民行为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高等院校是一种教育组织,教师是这一组织的主体之一。根据组织公民行为理论,高校教师的特性决定了其组织公民行为会影响到高校的运作。

(一)高校教师的身份特性:知识工作者

彼得·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他认为,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根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或劳动力,取而代之的将会是“知识”。所谓“知识工作者”就是懂得如何用知识从事生产的人。他们与传统受雇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拥有生产工具,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将赖以为生的知识一并带走。这样的特性使得知识工作者并不一定要固定在哪家公司才能发挥其特长。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工作者中的一类,肩负着人类知识创新与传承的历史重任,其工作产出难以具体衡量。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角色难以被完全地描述或定义。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即使在组织的正式酬赏制度中没有得到直接承认,但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绩效的各种行为,显然对组织绩效的优劣一学校的办学效益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并不会遵从等级制的直线式渠道进行沟通,直线式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以知识为背景的组织机构的需要。因此,在高校这种以知识为背景的组织机构中,其成员——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尤为重要。

(二)高校教师的工作特性:超越性

好教师的工作行为往往是超越正式工作职责要求的。按照教育服务理论,高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与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互动,从而为塑造青年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灵和头脑提供一种的特殊服务,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任何有益于学生成长的行为都是应该鼓励的,而这些行为超越了教师工作职责,并非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这也恰恰就是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教师的这种组织公民行为对于他们在学校中的工作绩效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的ocb是那些能够提高学生满意度的职责外行为,教师在教学中会不满足于现有的水平,积极寻找更好的方式和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以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这些为任何一所学校所提倡、超越正式职责要求的行为,完全可以在职责允许范围之内打一些折扣。而要提高学校教育的效能,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教师仅仅做到不违反工作职责远远不够,必须表现出大量的超越职责的组织公民行为。

三、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对高校师资管理的启示

(一)积极引导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

以上分析表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对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那么,高校如何引导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呢?根据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可调动知识工作者的内在动力,即设法使知识工作者获得“工作满意感”,自觉实施组织公民行为,使组织获益。据此,在高校师资管理中,建议管理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个人选择实施组织公民行为时,工作满意度是其首先考虑的因素。在高校这一教育组织中,教师的心愿是在本领域有所建树的同时培育英才。所以,高校管理者应赋予教币充分的学术权力,尊重教师的意见,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而非仅仅是获得更高职位或更多金钱,这将对他们实施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2.建立长期的组织文化。组织公民行为并非通过一般的奖励就可得到激励,必须建立长期的组织文化方能够较好地引导组织公民行为。如果个人着眼于长期,那么就会比较重视美德,同时也注重长期的回报。另外,着眼长期者为了融入组织中,势必要遵守组织的规范,从而较易实施组织公民行为。所以,在高校,必须重视良好教风的传承与提升,因为这对于学校这一教育组织来说是一种组织文化、无形资本,也是一种大学精神,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资源。

3.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创新能力对教师的任务绩效有积极影响,应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通过多种方式让教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也是一种通过有效沟通而影响教师的领导行为;同事间也要互相谅解,能接受来自上级、同事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教师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式,了解最新专业动态,主动更新知识,表现出尽职、谦恭的高尚师德。

篇13

【关键词】高等学校; 开放式; 管理模式; 师资队伍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s reform, constructing the opening mod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eachers managemen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in order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this paper,the transition of people’s conceptions, job recruitment, assessment and incentives, teachers’ training and ethic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spects of eight in detail are stated to clear how to build our country’s opening management mode of teaching staff for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nhance the management of the ranks of college teacher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ers;opening mode;management

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传统管理模式是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和运行起来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以往“集中式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教师在相对单一的环境下做学问,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面向国际化的开放式办学新格局,构建我国开放式的高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增强高校师资管理的活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就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我国开放式的高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考虑。

1 转变观念,开放视野

在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传统管理模式的观念下,国家对教师资源实施统一调配,对教学机构的设置进行统一管理,高校由此缺乏的办学自主权使得教师队伍也失去创造的积极性,而不合理的激励机制更导致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管理陷入恶性循环。构建我国开放式的高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首先就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立足于高校开放式办学的战略思维,以开阔的视野重新界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突破以往统一配置的“大锅饭”观念,重视对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激发教师活力;以开放的视野对人才市场进行优化配置,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从而提高高校办学水平。

2 专、兼职并存,开放流动

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以往人才编制的固定性、统一性已经不能与当前人才的流动性和竞争性相适应,改变高校原来纯粹的单一编制,引入校际间互聘教师的交流和吸收有丰富经验的社会先进科技人才兼任学校部分教学科研任务的新机制,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主,专、兼职并存的开放性师资队伍,使得教师人才的流动性转化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效的保证高校师资力量相对稳定,有利于高校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1]。

3 双向选择,岗位聘任

建立在高校与教师关系平等的基础上,改革聘任管理机制,实行高校和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促进聘任关系的平等化、契约化、竞争化,实行优胜劣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开放式高校教师聘任制;坚持公开、平等和竞争的原则,以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为依据,严格职称评聘制度,以竞争性带动积极性;强化聘任管理,通过实行优者晋升、劣者严查,优劳丰酬的人力聘用制度,全面适应教育产业化与教学开放化发展趋势。

4 公开考核,加强激励

对教师工作实行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规范化的考核,建立开放式的考评体系,客观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并且配合相应的重点培养、破格提拔等奖惩措施,对优秀拔尖的青年教师实行高津贴,包括教学津贴和科研津贴,以提高高校师资队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对不合格教师及时调整,优化教师力量,提高教师岗位职责的责任心,激发教师进步的积极性[4]。

5 加强交流,推进合作

随着国际高校开放式格局的形成,为了促进我国高校教师开阔视野,丰富学术背景,需要加大推进高教师资队伍对外合作的力量,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紧跟国际科技与学术前沿的发展趋势,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高校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因此,加大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是构建我国开放式的高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与研修;另一方面应积极支持教师与国际同行加强合作研究,支持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争取重大研究项目;同时,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帮助教师组织承办国际学术会议,以促进师资队伍向着开放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6 重点培养,加强培训

国际上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教师接受培训多数体现为个人的自觉行为,而我国的高校师资队伍培训则主要是表现为政府和学校行为,教师对接受培训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5]。因此,坚持“立足国内、注重交流、在职为主、形式灵活”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安排、重点培训,建设以中青年教师的能力为中心,以增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为重点,注重教师科研实践训练,鼓励教师加强学术交流和国内外研修,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现

代化的高校教师持续培养体系,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7 以人为本,和谐进步

这个时代特征以知识经济、文明发展、开放创新、和谐进步为标志,在我国开放式高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的建立工作中,人本管理的方法成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应当遵循的根本方法。高校师资队伍的人本管理观念,体现在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科学认识高校师资队伍在高校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尊重高校教师在学术活动中的决策作用,以及在学术管理活动中的引导地位,切实把师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逐步建立起一套与教师自我教育、主动发展、自觉约束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相配套的服务体系,从而有力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

8 政治过硬,注重师德

“德”为师之根本,师德建设也是我国各高校校风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我国开放式高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的建立和运行,还必须辅以过硬的思想政治作为保障。在轻松开放的环境下,大力倡导教师修身养德,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工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同时,多方位、多层次的关心教师思想动态,解决其实际困难和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以充分坚定高校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心,把党的教育事业发扬广大[2]。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人才争夺的全球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正在迎接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培养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 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全球化趋势,其中,一流的师资是一流的大学的基本前提,也是高校提高办学效益的主要依靠力量。基于开放式管理模式的高校师资力量能保证达到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想效果,因而开放式高校师资建设就成为当前高校改革的必然和核心[3]。

参考文献

[1] 吉贻祥.建立高校开放式师资管理模式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9,(3): 30-32

[2] 黄海泉,佟景才,许维瑾.21世纪初高校教师队伍发展战略与对策的思考[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1):39-4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