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概论

艺术教育概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8 10:13: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艺术教育概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艺术教育概论

篇1

二、农林高校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态度调查及其分析

调查的七所大学是: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第一作者)的专业背景是声乐及音乐教育,考虑到艺术教育的领域十分宽广,各艺术门类间差异很大,为了比较准确清晰地了解学生的认识与体会,必须结合具体课程与实际教学过程。所以,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是笔者所熟悉的音乐和音乐教育方面的问题。

1.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艺术教育是实现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重要目标的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是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向着彼此期望的方向和目标共同努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接受和相互成长的过程。评价艺术教育的效果既要看施教者(国家、学校、教师)的目标实现程度,也要看受教育者的态度、反映和目标实现程度。我们的问卷重点是了解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看法、需求;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感受;判断学生的学习倾向和学习效果。

2.问卷的主要内容

问卷的主要内容由四大模块组成:(1)学生个人情况:主要了解受访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受访者性别、年级、家庭月收入、每个月的生活费等。(2)学生对艺术的偏好:了解学生对艺术的喜好程度以及个人偏好,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艺术的喜爱程度、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喜爱程度、是否能识读五线谱、是否能识读简谱、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是否购买过音乐相关书籍、是否购买过乐器、是否经常从网络上下载音乐等。(3)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价:了解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和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必要性、音乐学习是否对个人素养的提高有帮助、对艺术课程的满意度以及学校艺术教学设施配备情况等。(4)艺术知识问题: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情况。

3.问卷调查实施与数据分析

问卷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间通过邮寄纸质版问卷、网络版问卷等方式发放。截至2014年4月1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21份,有效问卷588份。详细内容如下:(1)调查对象的年级:根据对调查对象所属年级统计,大学一、二、三、四年级分别对应的调查人数占总人数的41.67%、22.62%、19.05%、16.67%。可见一年级学生居多,且一年级和二年级人数相加超过50%,这与农林高校艺术选修课通常都是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开放的情况相符。(2)调查对象对音乐的喜好程度:超过90%的学生都是喜爱音乐的。(如表2)这种状况和我们对部分农林高校学生进行抽样专访的结果是一致的,今天的在校大学生不论是学习什么专业的,对音乐的喜好是共同的,这恰好解释了为什么电视节目中音乐类节目异常火爆的原因。(3)对艺术类课程的偏好度:有2.38%的学生不喜欢艺术类课程,有41.67%的学生对艺术类课程持一般态度(见表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值得艺术教育工作者深思:现行的艺术类课程是否缺乏对学生艺术教育需求的准确把握,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安排与教学方式是否需要认真研究和改进!(4)调查对象的识谱能力:能读五线谱的学生达到53.57%,这个比例相比较西方国家而言是比较低的(见表4);而识读简谱的比例会高一些,达到78.57%,但还有15.48%的人不会读简谱(见表5)。这些调查的结果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大学生整体艺术素质近几年来有了明显的提高;相比20年或者10年前,会识谱的比例大大提高,10年前这一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二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仍然偏低,这主要是基础教育和中学阶段差距较大,而大学期间的艺术教育缺乏规范要求和尚未列入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中。(5)调查对象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选项中57.14%的人选择了网络,其次是音乐欣赏课堂,占16.67%,第三是磁带、唱片,占11.9%。详见表6。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受到学生青睐的现象值得艺术教育工作者给予关注。(6)在艺术方面的消费情况:有59.62%的人购买过艺术相关书籍,而且有8.33%的人经常购买(见表7)。相对艺术书籍来说,购买乐器的人数不如购买艺术书籍人数多,但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购买过乐器(见表8)。(7)使用网络下载音乐的情况:“您经常从网上下载音乐吗?”数据统计结果非常具有倾向性,超过70%的人选择经常从网络上下载音乐,可见网络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艺术传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见表9)。发展基于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艺术教育的前景是巨大且令人振奋的。(8)对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的态度:有90%多的人认为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是有必要的(见表10)。这一结果非常鼓舞人心,它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好的艺术教育有巨大需求和期待,也说明大学生具有较好的接受艺术教育基础。因此,学校和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责任是如何提供令学生受益和满意的艺术教育,如何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满意度。(9)艺术类课程学习对个人的影响:96%的人认为学习艺术类课程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有帮助(见表11),而表12也显示,97%的被调查者认为艺术学习对思维、想象力发展有帮助,可见,学生对艺术教育不仅不排斥,而且有多方面的期望。(10)接受艺术教育的目的:48.81%的人认为在大学学习艺术是纯粹的精神享受,35.71%的人认为在学校学习艺术类课程可以掌握一些人文知识和常识,只有15.48%的人是为了获取一种表演能力,加强个人竞争力(见表13)。由此可见,艺术的技术、技巧类课程并不是大部分学生所需要的,更多的人是希望能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和掌握通识类的艺术知识。(11)对高校艺术课程类型的期望:学生在只有一次艺术课程机会时,更愿意选择音乐鉴赏课程,达到45.24%,其次是人文基础知识,占29.76%(见表14);而当学生有再次选择艺术课程的机会时,选择艺术表演与技巧的人数从19.05%上升至26.19%(见表15)。可见,音乐鉴赏和人文基础知识等通识性、概论性的课程是学生最希望学习的,而艺术表演与技巧课程等更适合一部分有意拓展个人素质的学生选择。(12)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满意度: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相加也只有9.52%,但是选择满意的学生也没有超过50%(见表16),这说明了目前大多数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缺陷和不足:一方面是国家的育人目标要求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和艺术教育,另一方面是学生中蕴含的对艺术教育的巨大需求。(13)对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场地及设备的评价:51.19%的学生认为一般,认为很完善的只有16.7%,甚至还有9.52%的人表示对此无了解,可见艺术教育设施还不够完善,并且学生的使用率和普及度仍然不够(见表17)。(14)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问题:从表18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只有2.38%的人选择没有问题,有64.29%和50.71%的人认为校园艺术气氛不浓厚以及艺术类课程数量与种类偏少(见表18)。可见在校园艺术氛围和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上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三、对农林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思考与讨论

问卷调查的结果是颇具启发性的。它说明即使是在农林高校,绝大多数学生也具备明显的喜爱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倾向;90%以上的学生对农林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是支持和欢迎的,并认为艺术教育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同学对农林高校艺术教育条件设施和艺术教育课程又是不甚满意的;值得关注的是,网络已成为同学们音乐学习的重要途径,并且利用率极高,等等。调查结果揭示的问题和现象,值得我们对农林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多层面的思考:(1)相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言,农林高校尚未建立起系统、完整和科学的美育体系。与德智体三个方面相比,大多数学校针对美育的资源配置,无论从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学条件,还是从思想认识、目标定位以及考核标准等诸方面,在“教”与“学”,“理”与“实”等层面都是严重欠缺的。资源配置与育人目标的不匹配,必然导致艺术教育发展乏力和效率低下。(2)目前,农林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仍然缺少必要的研究和规划,艺术类课程处在杂乱无序、结构散乱的阶段。好的艺术教育,必然是建立在对学生需求的充分了解和对国家育人目标的深刻理解之上的。目前,大多数农林高校还没有把艺术教育的施教过程与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与需求联系起来,也没有对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主动的规划设计,这样状态下的艺术课程学生满意度低也在情理之中。(3)艺术教育设施、环境、条件既存在量的不足,也存在质的不够。表17显示,有83%的学生认为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场地、设施设备不完善。在对农林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的访谈中,一种普遍的认识是:艺术教育的教学设施条件和环境的问题比师资短缺和经费不足的状况还严重,这导致了艺术教育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文化育人的功效难以提高。这种状况不改变,艺术教育的质量无法保证。(4)农林高校学生对艺术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与艺术教师配备不足、开设课程单一化矛盾凸显。艺术教学,首先要考虑到受教育的对象是大部分没有艺术基础的普通大学生,他们需要了解基本的艺术知识,进而学会欣赏艺术作品。这就需要艺术教师把大量的艺术知识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提高这类课程的欣赏性和启发性。同时必须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入学时已经具备了比较系统的艺术基本知识,这部分学生对艺术的需求已不再单纯停留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究竟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才是农林高校所需要的艺术教育,我们尚无成功范式可以套用。在课时资源、师资配备、资金投入短时间内无法改善的情况下,如何使艺术教育既能发挥点石成金、启蒙开塞的功能,又能挖掘、整理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适应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广谱型艺术教育资源,成为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且极富挑战的课题。值得欣喜的是,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通过互联网来学习艺术和欣赏音乐(57.14%的学生通过网络欣赏音乐,70%的学生经常在网上下载音乐),这种倾向给艺术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启示。MOOC教育模式的兴起与发展给传统教育理念带来新的变革。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其“开放”“免费”“实时”“名师”等特色非常适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特点。首先,网络教学可以为艺术教育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5]网络教学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将专家、教育家、专业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音频和视频文件汇集成一个知识库,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教育资源。这些海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数据的形式向全世界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共享。所以说,网络教学有效打破了艺术教育资源匮乏的瓶颈。其次,网络教学可以解决艺术教育学时短缺和师资不足的问题。它将颠覆传统的“课堂”理念,MOOC模式下的艺术教育不受场地、时间和空间限制,成千上万的学生会在互联网上同一时间学习同一门课程,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和不同的学习地点来学习同一门课程,这将有效解决艺术教育学时配置不足的问题。网络教学上的课程基本由名校名师牵头讲授,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自己的老师,聆听经典的课程。师资不足是农林高校艺术教育的短板,且短时间难以解决,而网络教学恰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第三,网络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多样化艺术教育需求的问题。MOOC上的课程资源及其丰富,深浅不一:有针对初学者的入门级课程,也有针对具有相当艺术功底的专业级课程;有偏重于文化普及的通识类课程,也有就某一特殊领域的精深课程。总之,网络教学能满足不同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要求,为“教”与“学”提供广阔的空间。网络教学作为对传统教育颠覆性的变革力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了全天候和全方位的“教”与“学”,它必将为农林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篇2

二、“艺术概论”双语教学实践

针对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们毕业后,多从事视觉艺术类工作的特点,本校的“艺术概论”双语教学课程,选用美国学者帕特里克•弗兰克(PatrickFrank)主编的《艺术形式:视觉艺术导论(Prebles'artforms:anintroductiontothevisualarts)》①作为英文教材,辅以李世葵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导论》作为中文教材[1]。经过两年的艺术概论双语教学实践,本校教师努力在传授艺术学知识和培养专业英语能力之间寻找结合点,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艺术理论的同时,记住专业英语词汇和英语表达方式。1.培养学生对艺术学理论的兴趣“艺术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如下几点,才能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理论学习的兴趣。(1)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传授丰富的知识。教师除了讲解以外,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包括文字、摘要、图片、影片,等等。教师还可以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结合课外阅读材料,适度发挥和展开,来扩大学生视野。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教学,可以节省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教师将一些重要的艺术学知识点制作成直观、形象的动画,学生通过看图片和文字说明,听英语解说,很容易就理解了艺术学理论知识,从而保证课堂信息量不会因为要花时间解说英语而减少[2]。(2)联系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让艺术学理论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例如,讲授“艺术的本质”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当代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与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所持的艺术本质观,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艺术家对艺术本质的看法,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从而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形式。(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例如,让每位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艺术问题或者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成PPT并在课堂上讲解,教师组织同学们针对演讲内容进行讨论。又如,提出一些艺术问题,让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相互评价。这些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和教材的体验者,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2.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运用恰当的激励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改变学生学习的行为。激发并且维持学生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热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方法。(1)目标激励法。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实现目标的兴趣与信念。每一节课都告诉学生这次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在首次给学生授课的时候,播放一些往届优秀学生学习“艺术概论”课程的英语演讲录像,告诉他们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也可以达到用专业英语流利发言和演讲的水平,激发学生取得成功的野心。(2)情境激励法。“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不是把知识强塞给学生,重点是在于引导、启迪和诱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结合教学内容,教师适当准备一些实物、照片、录像,并通过听说读写、提问、唱歌、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营造出特定的交际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英语交流气氛中。情景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学英语词汇的印象,获得用英语交流想法的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手段很多,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所学的艺术知识,根据艺术史和艺术家传记,编成有趣的英语故事,先让同学们阅读,再通过问答练习促进学生思考和记忆。或者让学生扮演成自己仰慕的艺术家或者设计师,先用汉语陈述其艺术流派的创作理念,最后用一句英语概括。或者由教师提出一个艺术学话题和正反观点,让学生组队自由辩论。另外,师生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艺术学专业英语角,等等。(3)赞美激励法。奖励是一种正强化,通过适当的表扬和肯定,来鼓励学生继续做某事和采取某种行为。奖励的手法多样,包括口头赞美、集体鼓掌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变得更有活力。学生渴望被赞扬,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鼓励和赞扬用英文发言的学生,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有努力学习的动力[3]。举办一次“艺术学知识英语抢答竞赛”并给予奖励,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1)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可以精选一些知识点作为切入点。教师可以先双语讲解一些容易理解的章节内容,诸如“艺术的社会功能”、“二战以后的现代绘画”,等等。并要求学生背诵常用的专业英文词组、语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收获后,再推进学习难一些的章节内容。(2)在教学方法上,先中英文混合授课,随着学生熟悉了艺术类英语词汇之后,再增加授课的英文内容,最后实现全英文授课。进行“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前期,是教师采用英文课件、中文讲授的教学方法,对于较为浅显的内容,如“艺术的娱乐作用”等用英文教学,而重点和难点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典型”等用中文讲解。在课程的后期,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设计艺术的种类及其基础知识”等内容时,采用英文课件、英文讲授的教学方法。4.把英语贯穿到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要提前把课堂教学用语的电子文档发给学生,保证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听懂授课指令。让学生看图评论时说:“Lookatthepicturesandreviewit(看图并且评论之)”;当学生回答得不完善的时候说:“Notquite,cananyonehelphim(不止如此,哪位同学能帮帮他吗)”;对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和颜悦色地说:“Itdoesn'tmatter.Ithinkyouwilldobetternexttime(没关系,下次你能答得更好)”;等等。教师要多用微笑和肯定的眼神,来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和讨论问题。每节课要给学生讲授20个艺术与设计类英文词汇;在讲解英语语法时,引导学生寻找英汉语种的异同点,把英语句子与相类似的汉语句子进行比较分析,找到表达规则与结构的相似之处,降低专业英语的学习难度;每节课后布置一道英文作业题,要求用英语回答;教师在每个教学单元末为学生提供中、英文学习小结,方便学生对单元知识查漏补缺;试卷中英文考题占30分,英文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和论述题,要求用英语写出答案。在考试前,教师将分散在课本各单元中的专业英语知识归纳起来,指导学生系统进行复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艺术学基础知识、抓住重点和难点,多复习主要问题。同时,教师还应介绍考前复习的方法,并提供往届考题,以便学生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考题的难易度。5.师生互动,及时反馈(1)营造师生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课堂氛围。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是由学生、教学资源、教师这三者构成的动态体系,通过人际沟通来传播信息、沟通情感、交流观点[4]。因此,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前提条件。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创造和谐气氛,引发师生互动。(2)提倡生生互动以及小组合作。同学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共享、互动和竞争关系,能够提高效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相互监督和检查任务进展情况,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和调查研究,相互讨论问题并寻找答案,以小组竞赛方式来巩固认知。通过分组学习,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小组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给出建议,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实施办法,使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能够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要做到勤上网上论坛,及时回复学生的帖子。学生在考后要提交学结,反思双语学习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组织学生学结大会,有助于同学们通过积极的相互交流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安排。教师应该随时依据学生状况来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后要认真、细致、及时地批改作业,同时有效地利用学校网络教学系统、QQ班级群,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由于学生听英语比听中文要困难一些,因此在课堂上有一些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对教学会有很多建议。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全班座谈或者问卷调查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困惑,再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备课,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更新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形式。

三、结语

经过“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将能够自主获取英文专业知识和开拓国际视野,从而能够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的艺术设计成果和发展动态,走在学科的前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认真准备教案、课件及参考资料,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设计双语教学授课方式,还要以平等的心态主动亲近学生,形成愉悦开放的互动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大胆质疑追问,主动探索艺术学前沿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包括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努力学习,才能够实现艺术学理论知识和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双丰收。

作者:李世葵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世葵.艺术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331. 

篇3

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之际,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生态失衡的现象。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是当代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改革中研究其生态发展策略以促进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

1.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应以人为本

现代生态观认为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各种生态因素普遍联系、相互作用。“高等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系统” [1],艺术素质教育应该提倡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利用一种审美态度和艺术的情感来促进“人―社会―自然”生态发展。通过艺术教学活动,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娱乐,既可以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教学氛围,又有益于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谐关系,让学生从中体会并努力创造“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美。艺术素质教育本身具有学科个性、主体性与创造性等特点,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同时,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教学环境,提供机会让教师进修和交流。这样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以人为核心,生态平衡发展。

2.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多元文化生态发展

2.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文化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张应强教授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其文化功能,就是通过选择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实现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来促进文化与人的发展。[2] 艺术素质教育不仅需要走国际化道路,也必须要注重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要利用好文化这一环境来发展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从而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艺术素质教育生态发展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艺术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上不同民族的艺术殿堂,博采众长,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读多元文化、多元艺术,提高自身的人文艺术底蕴,丰富视角,培养自身敏锐的艺术感觉或感知能力,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个性及表现语言,在多元文化生态环境中来进行文化的创新。《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就要求把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民族背景作为艺术课程研制的基础,强调艺术教育的文化多样性。[3]我们应把艺术素质教育的眼光放在国际层面,可以与国际学校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联合办学,以师资互动、学员互动、学术互动的形式促进文化开放、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对世界各民族文化认识、理解与尊重,促进多元文化生态发展。

2.2关怀传统文化

艺术素质教育生态发展要关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融合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价值观念,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我们要探索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转换成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孕育,形成了一定的理念思想、风俗习惯及文化意识,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建筑、服饰等方面,这些文化饱含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方式,都可能成为我们进行艺术创造的依据,甚至成为我们进行学科研究的基础平台或拓展空间。高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校的人文气氛,倡导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增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并且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在传授艺术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

3.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可持续生态发展

3.1教学改革内容上的可持续生态发展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最高范畴,体现了传统的生态思想与智慧。它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宇宙中一切生命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人的发展应与自然的发展相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又是人与社会、人自身全面持续发展的基础。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应尊重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树立“天人合一”教育生态观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控制好其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处理好人、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在教育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关系。

艺术素质教育在教学改革内容上的可持续生态发展,首先应注重艺术素质教育的学科交叉性。艺术本身就是以多学科为基础,艺术素质教育不仅包括艺术创作,还包括艺术史、美学、艺术批评与鉴赏,涉及到哲学、社会学、考古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将艺术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如艺术与自然科学、艺术与人文等,建构学科之间的这种联系有助于学生认识整体、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可以将艺术方法与精神渗透到其它研究领域。其次,在生态思想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当今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应提倡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人―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开设一些联系生活实际并且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活动。例如带主题性的摄影课、美术展览、设计比赛或大型文艺演出、学校社团活动等多样形式,让学生通过艺术课堂与艺术活动,利用科学的、人文的、古今中外等多元的知识结构与优秀文化来处理“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培养人和自然的亲切情感,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观。

3.2教学改革操作形式层面的可持续生态发展

艺术素质教育在教学改革操作形式层面的可持续生态发展。在艺术素质教育生态系统中应把握好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环境等多元生态因子的可持续生态发展。艺术课程包括校内、校外、正式和非正式的艺术学习,其中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媒介与教育环境的综合。例如采用产学研结合办学,开展一些动态的艺术素质教学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开阔视野,以增加人文方面的知识,也可让成功的、有经验的社会人士以讲座、论坛的形式传授交流艺术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到相关企业或社会团w,参加艺术实践。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艺术教育媒介十分丰富,面授课堂、翻转课堂、网络资源等,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艺术素质教育课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动画、微课、网络精品课程,让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变得丰富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充分把握艺术课堂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严谨与活泼的操作形式,既可以丰富高校公共艺术课堂,又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小结

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艺术素质教育应以人为核心,遵循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规律与要求,协调其文化生态环境,在教学改革内容与操作形式层面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生态发展策略,使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

[2]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1

[3]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中国音乐教育,1998.6.

篇4

二、加强公共艺术教学,根据学生目标选择教法,落实学法和学法的协调统一

目标不仅是把需要转化为动机的直接诱因,而且还具有启动、导向、激励和聚合的功能和作用。明确目标,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是关键。教学中的目标就属于转化。这一转化,符合目标教学思路,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方法。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中促进指向性学习,要从实效出发但突出重点和简明,使之明确。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待定的教学目标需要特定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达成目标,是发展学生素质,而依据目标优化教学方法,要着眼于学法、体现为学而教,注意教法体现学法,两者同步而协调,并在教法和学法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教师“举一”学生“反三”。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将学习转变为学生自身的核心利益,进而自我驱使,主动接受学习,教学效果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紧扣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篇5

教学效果评价

每学期实验课教学内容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抽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必要性、实验内容的合理性、对任课老师的满意度、学生的个人收获等方面。65.39%的同学认为实验内容合理;91.65%的同学对指导老师表示满意(表1);36.76%的同学很喜欢开设综合性实验;49.02%的同学认为理论课和实验课联系紧密(表2)。在学生收获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学会了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用卫生学方法和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快速诊断和三级预防,以及如何撰写和。通过五年的实验教学改革,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发表了两篇省级期刊论文:《三种不同类型教室采光及照明的状况分析》和《新居装修后不同时期室内空气中TOVC含量的卫生学评价》[1,2],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成果。

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过于依赖参考文献的信息,没有独立思考问题,对知识点的运用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还有部分学生预防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相互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3]。有不少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表现为死板的照搬老师提供的信息完成设计性实验方案,更有甚者上交的作业将网上参考文献的内容抄写了一遍。还发现有些学生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而且仿照他人的实验报告,少数个别同学既不查阅参考文献,也不亲自动手做实验,只等着同组的其他同学完成,坐享其成。纵观其他医学院校发现,实验教学资源缺乏,实验教学经费紧张也是实施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困难之一。

篇6

2.进行课程体制改革

在我校实行艺术教育改革,合理地改变课程设置形式,具体情况具体安排,适当的把艺术教育从选修课中转化到必修课中进行教育,可以针对低年级或者课程安排较少的专业进行艺术教育必修。而且所选择进行艺术类必修的课程可以和医学专业相互连接起来,注重艺术和医学的交集建设,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借助艺术来巩固医学知识的记忆与应用。如艺术类的医学治疗,医学美容学,艺术性的医学康复。在高年级和课程设置繁重的专业依旧实行选修课制度,但是要求学分制,要求每人必修课程数,进行半强制性的艺术教育,为了确保艺术教育的实施具有真实价值,应加强艺术课程建设,丰富艺术教学内容,使艺术教育不再走形式化,而是真正的落实到每一处细节中。

3.发挥学生能动性,促进艺术社团的建立与发展

我们应重视本校的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对社团的艺术活动和艺术实践大力支持,并对社团的管理和建设进行扶持,完善社团的管理制度,规范社团的运行机制,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建更多类型的艺术社团。因为学生的艺术社团是最接近学生本身的,它不同于老师的授课形式,不会让学生对艺术产生距离感,让学生对艺术的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对艺术的选择更加自由。在培育艺术社团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从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抓起,以他们为主体,进行集中、更专业化的培训,提升他们的艺术素质,然后把他们作为主力,散发到普通同学中,感染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鼓励大家都参与到艺术社团中。在设计社团活动时,应尽量开展大众化的,灵活多样化的,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让大家都有机会感受到艺术的快乐和魅力,从而带动社团整体的持续性发展,促进艺术教育的普及。实现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艺术教育在医学院校教育中的开展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鲜明特点,通过艺术教育的推行,让人们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并深刻的理解了艺术教育在医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快艺术教育的前进步伐,完善艺术教育的体系,加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

篇7

中图分类号:G62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30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这些课程的发祥地在德国的包豪斯学院。据说,《色彩构成》作为理论研究教育的开始是由著名的艺术理论家琼斯・伊登首次提出的。伊登在1961年出版了有关色彩学的著名书籍《色彩的艺术》,对后世的色彩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国内,最早把包豪斯学院的三大构成理论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是广州美院。当时是20世纪80年代,艺术设计专业刚刚在国内兴起,相关理论匮乏,在无经验的状态之下,理论教学基本是照搬国外,通过实践发现三大构成较适用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因此这些课程至今仍旧沿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艺术院校也提出对三大构成理论进行改革,特别是在《色彩构成》上,比如课程名称、形式与教学内容上都有着诸多的尝试,这些个性化的举措掀起艺术院校课程改革发展的思潮,艺术设计人才非同质化的教学培养方向成为主流趋势。

在《色彩构成》教学内容的研究当中,我们发现,原有的内容在时代背景之下已不适宜,我们有必要对旧有的理论进行革新,并增添新的内容。因此通过考察调研各大艺术院校对该课程的改革结论,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的课程内容的改革建议:

1 保留经典

对于原《色彩构成》中的经典理论内容予以保留,比如物理科学家的物理实验结果、心理学家的探索试验结论、色彩理论学家的论断等等。这些经典内容至今仍然是世界公认的色彩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目前有关色彩学的研究也都是从这些理论开始研发的,因此,这些结论与成果仍然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应保持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科学家们的试验,也应自我实验,进一步验证其结果。

2 新添理论

在原有的《色彩构成》教学中加入目前市场上推广的新型色彩学理论,比如时下流行的四季色彩法则,这种理论是由1998年于西蔓从日本引入中国。这种理论不是单纯的对色彩个体进行研究,而是着重于对多种色彩互相搭配来满足日常商业需求,其特点在于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目的性明显。这种新理论的添加不仅丰富了《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做到了与时俱进。四季色彩法则理论偏重于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培养的色彩专家们促成了一种职业,即色彩咨询师,这也是市场需求催生的结果。由此看来,《色彩构成》教学内容增添新理论,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新知识与新技能,同时也为学生带来新的就业方向。

3 重视实践

《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重视实践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比如引入计算机教学内容。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内容当中,手绘占主导地位,但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则是把计算机技能娴熟作为评价标准之一,所以,当下手绘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同等重要。《色彩构成》教学内容当中应加入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另外,计算机色彩系统能够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色彩的有关知识,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的引入还可以尝试对学生进行较为复杂的色彩概念化实验教学,为《色彩构成》的教学增添乐趣。

在《色彩构成》教学内容的研究当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艺术设计课程中都含有色彩的教学内容,因此,《色彩构成》可以发展专为高年级设置的《色彩构成2》,主要是综合学习如何把色彩更好地应用于创意设计流程中。建议把《色彩构成》课程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阶段进行分别授课,以满足艺术设计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知识和技能需求。

4 课外教学

大学生的课内时间不足以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课下的互动学习是补充教学内容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色彩构成》课外教学改革方向就是发展网络互动平台教学,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4.1 线上互联网教学交流

通过学院与各方的支持与帮助,在《色彩构成》课程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建立了《色彩构成》的重点课程网站。网站教学的好处在于不仅能让学生在课下巩固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获得适应市场的应用能力和边缘资讯,以此丰富课上的教学内容。重点是,我们可以为自学爱好者提供学习互动平台,还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课程改革和建设中来。网络教学内容的建立,可实时更新,不受时空限制,资源共享,是时下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的新趋势。

4.2 线下面对面学术交流

《色彩构成》网络教学平台也需要定期进行反馈,譬如:开展相关的现下答疑、线下头脑风暴、线下色彩讲座等等,让互联网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人性化。线下面对面教学互动环节目的在于扩展教学内容与形式,丰富教学内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定期开展线下活动,可以与学生课下互动,也有利于教师了解网络教学中的不足,激发他们对互联网教学的创意与设计,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总结来讲,在这个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世纪里,艺术设计课程网络化,扁平化是顺应时代需求和与时俱进的趋势。换言之,完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根据时展需要,不应拘泥于形式。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还很年轻,在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内容上,前面并没有太多的借鉴和参考,一切还需不断探索和大胆创新。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背景之下,《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发展应从市场出发,以经济为导向,以科技发展为指引,有效的应用互联网手段,扩展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医改;护理教育;改革发展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飞快发展,新的护理模式逐渐形成。人们的现代护理观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国的护理教育受到了新的挑战。为了成功应对挑战,满足社会的需求,不得不大力发展我国的护理教育,培养出适应我国医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护理人才。本文阐释了新形势下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在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1 护理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护理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低: 我国的大多数护理人员学历水平较低,受教育的水平明显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普遍水平。全国虽然已经有很多医药学校开设了护理专业,甚至有的开设了护理本科,还有几个点招收护理硕士。但是,在我国每年毕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人数却很少。再加上其他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那些具有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还不足我国护理总人数的1%,护理硕士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而在美国具有学士学位的护理人员可以占到护理人员总数的30%左右,硕士生及博士生占总护理人员的10%左右。相比之下,我国的护理教育和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普遍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2 护理体系不健全:我国现在的护理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护理教育的目标也不够明确;本科护理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护理医学的专业化,在促进人们生命健康、预防疾病和护理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应用中显得十分缺乏与不到位。对于在职人员和不在职人员的教育安排,以及在职的一些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学历的时候,所设置的课程和自己在接受中专护理教育时的内容有很多重复,没有很好地帮助那些在职护士更新自身储备知识,对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什么提高,而且,不同学历的护理人员没有办法进行合理的分配,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分配。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护理教育中根本就没有护理专业独立的课程体系。大多数护理本科的课程设置都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要求的教育目标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相应设置的,绝大多数学校仍然受到生物医学模式的控制,并沿用生物医学教育的课程模式与课程框架,没有自己独立的护理课程体系,无法突出护理教育课程的特色,缺乏人文学科内容。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更加富有朝气与哲理,还能促进学生人性的健康发展。正因为缺乏这一教育,我国许多护理学生毕业之后在临床工作中表现为:她们可以进行那些比较常规性的护理操作,也具有那些规定的医护知识,但是,这些毕业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能力与知识则表现得非常薄弱,这就导致他们的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这就是我国目前的护理课程设置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1.4 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差: 护理教育是一门对理论和实践结合要求度非常高的一门课程。但是,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一直存在着很大差距,许多学生的理论知识都可以过关,但是实际地临床操作技能却无法达到预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现在,我国大多数的护理教育院校都会安排学生在最后一年进行临床实习,但是,在这最后一年中,学生们要实习的科室、地点、内容都很多且复杂,一下子要整个适应很难。

2 护理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对策

2.1 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出可以真正引导,并启发学生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并及时发现、调整以前教育中陈旧的、不适应当前护理教学的方法,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帮助广大学生摆脱对老师的过渡依赖,养成自学的好习惯,敢于承担自身的责任。促使其成为具有独立自主、创造性、而且,可以持续发展的个体。在进行护理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多种多样对的教学辅助工具,例如,多媒体,加强课堂的教与学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护理内容的兴趣,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加强护理教育与护理实践的结合度。在护理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护理教育的基础性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护理教育基本理论和护理临床技能的培养,要保证护理教学的发展状况紧跟临床的先进管理模式要求,不断更新护理教育的知识结构,使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学紧密结合。护理教育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实习,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但是,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尽快地安排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哪怕实习较少,但是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临床经验,对于书本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也可以使其早些熟悉医院环境,这样他们才能在最后一年的繁重实习中如鱼得水。而且,早些进入临床对于其以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2.2 提高教师水平: 护理教育的成败和教师有密切的联系。为了改变我国师资教育资源缺乏的状况,我国通过在国外引进先进人才和送优秀学员出国深造及培训等方式,不断壮大我国护理教师队伍。但是国内也不能松懈,我们要紧追时代步伐,不断改进。我们要加强我国内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时代教学意识,端正其态度,使他们可以完全投入的工作;全社会要营造一种尊重护理人才与护理教师的良好氛围;在思想上,重视我国的护理事业;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只有不断地改进,才能激发教师们的热情,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同时,还要加强我国各地师资的交流,使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活跃护理专业的学术思想,使护理教育和研究可以共同发展。只有不断进行交流与总结,护理教育事业才能不断进步,满足当代人的现代护理要求。

总之,只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其自身的实践技能;合理安排护理教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达到时间与理论的结合,我国的护理教育事业在医改的新形势下,一定会取得突出成就。参考文献

[1] 刘扬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及改革方向[J]现代护理 2002.8.(3):226―227

篇9

(二)缺乏系统完备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纵观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从教学目标到教材选择、从内容设置到评价机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高校基本是自成一家,由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经验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而许多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都来自于专业艺术院校,接受的是专业的艺术教育,其教育理念常常带有浓厚的专业背景色彩,并不能完全适应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普通学生。因此,师生之间形成一道鸿沟。虽然教师讲得热情投入、丝丝入扣,但学生仍听得云里雾里。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思路探索

(一)处理好普及与提升的关系,培养“全人”的教育通识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全人”的教育,这里所说“全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通识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保障每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有机会接受到通识教育;二是指通过通识教育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提高感受世界和通融识见的能力,做一个拥有自由、独立精神,追求卓越、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完整人格的“全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的教育,不应该是小众化的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大众化的渗透式教育。艺术通过美的形式和形象感染人、打动人,激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美的力量甚至可以直击人的灵魂。因此,要做好艺术教育的普及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艺术,体验美和感悟美,进而用艺术的思维和美的眼光看待事物,对待生活。同时对于有一定艺术功底和特长的学生要能给予适当的平台和有效的指导,让其在自身基础上有所提升,提高表现艺术和表达美的能力。当前很多高校由于师资、场地及设备的限制在艺术课程的设置上不尽合理,也不够全面,艺术课程基本上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覆盖面达不到半数以上,有些学校甚至在10%以下。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借鉴一些知名高校的做法,如南京大学艺术课程的开设结构就比较合理,从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七大分支进行课程设置,范围广,系统性强。当然,对于知名高校来说,各方面力量雄厚,增设几门课程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普通高校由于受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制约,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因此,这就要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在现有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在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既在专业领域有较高的水平,能担负起有艺术专长的学生专业提升的指导工作,也具备深厚的文化整合的功底,能承担起艺术普及教育的工作。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培养探索精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通常以辅修课的形式出现,每门课的总课时一般在30课时左右,即每周2节,一学期结束。而艺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30课时涵盖的内容非常有限,只能选取一部分知识做一些蜻蜓点水般的总体介绍,课堂教学也一般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模式,学生难以真正触及和领悟到艺术的真谛,没有达到艺术教育真正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通识教育主张培养人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艺术教育的课堂也可以打造成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阵地。与其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去了解一些艺术知识,不如给其自主发挥的空间,如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课题的范围由教师提供,也可自拟,然后报教师审批。同时要注意,课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弘扬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探讨、分析渐渐深入艺术的领地,探寻艺术的价值与真谛。而课堂只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和各课题组交流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主导者参与进来,从总体上进行宏观把握,确定方向,给予思路上的点播。课程结束阶段,每个课题小组负责人进行成果汇报,然后该课题组所有成员接受大家的提问,进行答辩。最后要留出相应的课时让教师对每个课题组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并对所涉及的知识做一个条理性的疏通。由点到面,触类旁通,使学生既对自己研究的知识有深入了解,同时对该门课程的知识也有一个全面且系统的认识。学生往往对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出的结论会非常珍惜,甚至记忆终生。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一个问题,即课题组成员不宜过多,4人至6人为宜,为避免有的学生袖手旁观、工作量不均衡等问题,在前期的课堂汇报中可采取轮流制的形式。在评价机制上,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考查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更关注的是对学生艺术素质、完善人格的养成,审美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发展等,这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因此,公共艺术教育的考核方式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过程评价与考核相结合。例如美国高校上世纪80年代广泛采用的“档案袋评价方法”,把学生的艺术作品、资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都搜集起来对学生学习的整体进行评量,应该是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三)注重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发,培养“博雅”的教育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多是以艺术导论、艺术欣赏等理论课的形式出现,而艺术团也一般只招收有一定基础的艺术特长生。所谓的艺术实践课仅仅是针对少数艺术团的艺术骨干提升水平而设,真正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的艺术实践课程在很多学校还是空白。艺术实践课程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平台。当代大学生很多在中小学阶段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对于很多艺术爱好者来说,其迫切希望将压抑多年的“艺术梦”得以释放,而艺术实践课程恰恰可以给他们提供亲密接触艺术和感悟艺术的机会。艺术实践课程应不设门槛的面向所有学生,只要有意愿者就可以参与进来。选择一些方便携带,简单易学的乐器,开设一些难易适中的技能训练课,学生兴之所至时,在环境允许的前提下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练习。学习乐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把很多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拉出来,用艺术愉悦心灵,丰富情感体验,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同时也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营造一种礼乐融融、弦歌声声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加强艺术团建设,关注文化艺术活动的学术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学校艺术团一般汇集了学校的文艺骨干,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生力军。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艺术团常常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点缀,没有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要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团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充分感受舞台的艺术魅力。同时要增加具有学术气息的活动,目前许多学校的文化艺术活动政治性、娱乐性突出而学术性不够,学校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出艺术团在弘扬传统,传播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多举行具有学术内涵的文化艺术活动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1967年,美国反思了教育中重科技轻人文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为了均衡人才知识结构,发起了著名的“零点计划”,即从头开始发展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沈致隆在《中美两国大学非职业艺术教育的几点比较》中提到:“从1993年起,哈佛大学举行一年一度的艺术节。艺术节的名称为‘艺术第一:哈佛庆典’,持续4天时间”,在艺术节期间有200多个活动举行,除了在音乐厅和露天剧场的正式演出外,在图书馆、校园广场和草地上随时会上演一场精彩的艺术秀。因国情不同,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的做法,但我们可以像美国推行“零点计划”的决心一样,从零开始,让艺术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学生心灵,打造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篇10

二、学校问题

在许多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在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繁而不精;在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上,比如教学场地,教学道具等严重不足;对专业的实践应用教学上,研究比较滞后,教学实习往往因人力物力不足,让学生自己联系学校和企业实习,有些流于形式,这些做法使实习教学形同虚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也给学生带来安全隐患。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培养产生很大的隐患,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1、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向

高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并能从事相关专业工作人才的地方,艺术设计专业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培养,并且要求学生要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不断创作出关注生活,反映生活,表现时代,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的作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采用“学校、企业、社会”紧密联系的培养方式,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2、教学方法改革

2.1调整课程设置

在一些高校特别是综合性院校,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繁复,有些课程可以说作用不大。我们都知道,一门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必须能够应用于实践中才行。假如不能用于实践当中,那就是毫无意义的。由于本专业的时代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设计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建立设计工作室和专业实习基地时,不仅要具有科研攻关的功能,同时对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都要重视起来。特别是近些年学校扩招,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学生多,教师少,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是理论多实践少。教师也不能将全部学生带出去实习,往往一学期开设的课程比较多,但是时间周期却很短,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却是实践不了。因此,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针对于设计专业来说应该在艺术表现的基础上多重视艺术的实践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设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基础(比如手绘基本功,电脑基础设计软件的应用等),项目实践,设计比赛,专业考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2.2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

现在很多学校的年轻教师大多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理论知识十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学校可以实施教师定期分批轮训制度,特别是像艺术设计专业,更为重要。可以让年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培训学习,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加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在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专业业务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专业骨干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培养出即精于理论教学又善于实践技能培训的教师。兼职教师。学校在教师的聘用上有时显得过于严谨,比如教师必须在研究生以上文凭才可以任教,应该视情况而定。在与企业中不乏一些文凭低,但是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实践技能十分丰富,可能就缺少一些授课经验而已,学校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些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或者可以聘请他们直接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在交流中相互学习,这也是一批优秀的教育团队。

篇11

我国艺术类专业的办学大都历史较为久远,改革开放之后得到迅猛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更为迅速,某些高校的教育实际却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从而跟世界的距离越拉越远。各艺术类高校在长久的教学实际中均有对专业的侧重以及教学方法、投资方面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新的教育模式探索时应当首先分析各个艺术类专业的差别,结合各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当今市场经济的需求,独立地去进行教育模式发展方向探索。例如,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因此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将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进行整合,重点要加强两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交流,寻找共同点和差异点,探究其本质的联系,将两个专业优势互补,消除各自发展的盲目状态,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提升。

2.以人为本,改革旧有教育理念

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品德的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通病,这个现象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更加明显。因此艺术类高校在教育改革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要实事求是,不能够背离艺术精神的本质,更应当强调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尤其是注重呵护学生在追求艺术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身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够仅仅因为学生富有个性而对他们存在抵触心理,我们更应当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个性优势。教师在日常管理中不可采用打压政策,而应当鼓励学生探索自身所从事的专业本质,鼓励其加强艺术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充分运用奖励政策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总之,艺术没有界限,艺术的本质是热爱生活,新的教学理念也应当以人为本,充分结合艺术的本质来培养学生,使得学生在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自信心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3.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

旧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往往侧重于对艺术类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如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其实如果想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艺术类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必不可少。在教学实际中,应当充分重视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透过来感悟生活、看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应当抓好人文素质教育,即相对于专业技术而言的一种人文科学教育活动,例如语文、英语、历史等等相关知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全面的认识世界、感悟世界,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影响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结合相关人文知识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处世哲学、以及思维方式等等,最终达到受教者不仅仅为了生存学习艺术,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艺术的目的。

4.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

艺术重在感性的认知,认知水平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息息相关,从艺术的本质来说,思想德行是塑造艺术家灵魂的基石,因此良好的品德行操是艺术展业学生的必需品,所以学校更应当更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铸建德、行艺术的双丰碑。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应当重视艺术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义务劳动、进行爱心捐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其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心。

篇12

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还是信息化时代,我国经济在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内部结构和发展方向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改变,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高校为了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实现与市场经济的紧密对接,纷纷开设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近千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或院系,其中仅广州市就在十几年间增设了数十间艺术设计院校。许多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人数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为数万人,扩招规模和速度都在逐渐增加。

2.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扩招导致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雷同。例如,近些年许多原来没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都纷纷增设该专业院系,课程设置也多围绕商业美术设计、动画或动漫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类型安排。同时,各高校艺术设计院系在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十分相似,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学科结构形式等要素也颇为相近。在这种同质化教育模式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出现规模化、批量化现象,大批艺术设计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成为待业人员,不能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型、特色型艺术设计人才仍旧非常缺乏。这表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出现了错位,高校未能培养出市场急需的高素质专业型艺术设计人才。

二、学科交融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作用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都存在“一多一缺”现象,这种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间的错位和反差,显示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若不能及时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将会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流失。要切实解决这种“一多一缺”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合理实施学科交融,促进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逐步形成特色化、交融化、个性化、创新性的专业优势,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艺术设计人才。总体而言,学科交融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增强师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通过学科融合,高校可以将艺术设计类的某一专业依据市场需求、科研方向、教学重点等因素,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创新性的调整,合理改革教学计划、教师结构、教材内容。师生在这种交叉、融合、协作的过程中,将逐渐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主动摆脱专业限制,打破以往“隔行如隔山”的行业束缚,改变过去专业间相互轻视、排斥的陋习。师生在学科交融过程中通过相互学习、沟通交流、共同讨论,也势必将加深自己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和认识,开阔视野,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突破以往因单一学科设置所形成的思想、行为、观念上的局限。同时,在与其他学科相互学习交融的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师生还可以增强自身面向市场需求勇于创新和挑战的勇气,培养自己不耻下问、和谐沟通的合作精神,进而促使自己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2.促进特色学科和专业的形成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通过学科交融,可以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及产业结构特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长,组建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开设特色化艺术设计类课程,制定特色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而实现特色化办学。打破当前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同质化格局,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本院校实际相吻合的创新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培养出特色化、专业化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同时,学科交融将高校的重点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科研成果共同纳入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进而推动高校各学科、各专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此外,学科交融也可以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向和教学实践方面寻找到新的发展途径。

篇13

一、 正确认识艺术教育与娱乐活动的关系

艺术确实具有娱乐的功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常常说:“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接受教育。但艺术绝不等于娱乐。一般的娱乐只是为了给身体、精神紧张一种释放或给身心疲劳的一种调整;而艺术除此之外,更有欣赏、感受、品味、升华的作用,即艺术还具有增进修养、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

艺术是一种文化,艺术教育是对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类历史发展前进的反映,更是经历了人类历史的筛选而沉淀、结晶下来的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应该并值得学习和传承的。这种学习和传承,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更需要花一定的力气。

大学生,作为国家具有最高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于传承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对于高校艺术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主流。因此,我们不能将学会一种娱乐的手段,就当作艺术教育的目的。

另一方面,人类历史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反映人类发展的文化艺术也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通俗的、流行的艺术,无论是音乐也好,舞蹈也好,戏剧也好,美术也好,它们都是人类历史发展到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社会的一种必然产物。大工业生产给人们带来了身体和精神的高度紧张和压抑;通俗、流行的东西正是这种高度紧张和压抑情绪的必然反映(如卓别林的表演);这种压抑来源于两种压力:一种是工作、生活的竞争性带来的紧张而产生的压力,另一种是由于阶级的压迫或种族的歧视带来的压力。

我想通俗、流行音乐,舞蹈元素,多数来源于黑人(黑人是处于阶级的和种族的双重压迫之中),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是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经过对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认真的学习与继承,才可能更好地发展。 我们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由于工作的竞争性和生活节奏的紧张,许多人,尤其是工作在现代企业的年轻人,也有一种压抑感。他们需要身体的、精神的调整和释放。另外,通俗、流行的东西相对传统艺术简单好学,易于掌握,适合于作为娱乐手段。所以通俗、流行的东西特别为许多年轻人所喜欢。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对通俗、流行的艺术,应该做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做符合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分析。同时更应加以正确的引导,要引导它向积极的、健康的、朝气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随着更多艺术家和艺术元素的加入,现代的、流行的东西也会不断增加艺术性。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美国有试验证明,轻音乐能刺激生物(白菜)相向地、温和地发展,重金属、摇滚乐则刺激生物背向地、粗壮地发展。最近还有信息说,不少摇滚乐手易于或已经走向吸毒。

二、从单纯的技术技巧教育中走出来,提高艺术教育的美育性能

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必定是由深刻的文化内涵与高超的技术技巧两者紧密结合而成,也只有通过高超的技术技巧来表现纯洁的情感和高尚的精神内涵,才能称得上是最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年来,我们看到,艺术的发展有重技术技巧,轻精神内涵的倾向。对于歌唱,好像是要求演唱的音阶越来越高,才是最好;对于舞蹈,要求的表演技巧越来越难,才是最有水平。其实艺术作品的本意除了形式的美,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再高超的技术技巧也只有表现深刻的内涵,才是意义的。

艺术课程的教学除了介绍作者、时间、在社会上的地位(如获奖)等等,更应该清楚讲解它的文化内涵。现在对于欣赏型课程的讲解,有一种说法:“对于乐曲的理解,由各人自己去想象”。我认为只有这样简单一句话,是不全面的。音乐、舞蹈确实不可能像语言或文字的表述那样,具有明确、具体的思想意义,更不能说,某个乐段、某个舞蹈语汇就是明确表示某一个观点、某一种理念。但任何一段音乐、一个舞蹈所表现的情绪,表现的意境是清晰的,明确的。虽然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欣赏同一个作品,确实会有不同的感受,但那只是深浅的不同,“方向”还是一致的,不可能将“欢乐”感受为“悲哀”,将“拼搏”感受为“懈怠”。因此,对于如何把握欣赏的“方向”,应该提示给学生。如欣赏贝多芬的《命运》,除了介绍作者的经历,更应该讲解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时代带给作者的创作精神和创作特点等等。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才能让学生自己去欣赏、理解。

将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必须提高艺术教育的美育性能。要对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以及当代先进文化艺术的产生、发展、作用等方面做深入的剖析;对于某种艺术是如何通过它的某种技巧来表达它的情感,它的意境,它的内涵也要做深入的剖析。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教师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的努力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艺术教育的美育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