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8 10:14: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企业的公益活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activity analysis of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大型工程施工企业在充分认识到经济活动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后,深深地体会了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给企业带来的提高与促进作用,全体领导干部也深刻的体会到经济活动分析的管理效益,有效帮助企业目标实现,全体职工得到切实的利益。从事多次的大型工程施工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深入的探索,思考,关于大型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发展到得到更高层次结论—经济活动分析不仅是延伸到深层次的财务分析,而是一个涵盖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税务分析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分析。
1.在财务分析方面
大型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发展为深层次的财务分析,是大型工程施工企业经济竞争发展的结果。激烈的竞争中,工程施工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活动分析不再满足于横向对比同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纵向洞悉企业发展趋势,而深入提取财务精髓,深究项目可行性,增强项目测算预算控制成为经济活动分析中财务分析的必要重点。在进行考核指标的分析时,一般大型工程施工企业的不仅局限于利润指标的考核分析,而逐步发展到经济附加值(EVA)这一指标的考核分析,充分体现了财务分析研究投入和产出的精髓之处。一般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一般意义上的财务分析指企业总结和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而近几年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的发展,不仅包涵项目施工活动的事后分析,更注重项目的预测与策划,和项目施工过程中对预算的控制。 工程项目在投标过程中企业严格分析市场行情和自己的施工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测算施工收入。中标之后,首先第一项工作就是项目策划,做出各道施工工序的材料、人工、机械、直接费的各项明细预算和各个具体详细的施工进度控制时间点,为施工过程中根据严格控制提供依据,从而保证工程结束时到达工程施工的目标,这是一般意义上的财务分析不可能达到的。
2.在信息管理方面
大型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发展为连续的实时动态的经济活动分析。在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无不渗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中也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及时性和实时性。经济活动分析不再是定期的分次的非连续分析,而是连续性实时性的动态控制与分析。如同各类工程绘图工具不仅给施工设计技术人员带来了准确无误的制图,还能从各个方位,不同角度的清楚设计图。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分析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得个信息使用者不用在规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清楚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而是能够实时明了企业的经济状况的,发展趋势,更有效地分析与过程控制。如信息网络的与各种资金管理软件结合应用,企业的各层管理者不用等到财务报表报出后方可清楚企业的资金情况,而是随时明了企业资金的执行情况。
3.在工程技术方面
经济活动分析发展为各项专业工程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在越来越重视经济活动分析的大型工程施工企业中要求将工程施工技术和成本控制完美的结合,只有将专业工程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真正变为生产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利器,实现专业工程技术的应用价值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才能促进企业更好发展。预测与分析每一项专业专业工程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针对性的开发激励与促进推广应用,增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砝码。这就要求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不仅有技术,还要有先进的经济分析的意识,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工程施工行业的竞争在于保证工程工期,工程质量,工程服务,关键的在于各项专业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施工技术人员必须非常重视技术管理的同时同样重视工程技术实施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分析管理,项目成本控制,必须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经济意识。有经济活动分析意识的技术人员 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是在施工计划中合理安排资源,最大限度的压缩工期。工期的缩短立即会带来周转材料与机械设备租赁费的降低、管理费及管理人员工资开支的减少、财务费用的节约、其他社会成本支出的降低;施工技术人员有经济分析的意识,才能在施工方案、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中充分考虑成本因素,编制施工方案时综合考虑对比各种可行方案的成本而不仅仅是考虑施工方便。
4.在税务分析方面
大型工程施工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发展成为研究降低税负工具的分析。一个工程项目如何降低税负成为工程施工企业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这要求财务人员努力拓展知识面,既要掌握扎实的税务知识,又要提高实际业务能力,研究税务技巧,合理避税,降低税负。在相同的工程项目上如果合理的应用税务技巧将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税金费用节约。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总的施工产值如果是8000万,而工程采购采购材料就占6000万,施工费2000万,同时假设采购成本5800万,即采购成本利润率3.45%,那如果按照营业税税收的规定需要缴纳240万的营业税。大型工程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符合一般增值税纳税人的资格,如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 纳税人的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这很明显是一项增值税的混合销售业务,那很明确2000万需要缴纳营业税60万元,6000万工程采购收入需要单独签订材料采购协议,6000万元的销项税额为1020万元,5800万元的进项税额为986万,于是应缴纳增值税34万元,这样虽然整个8000万的工程项目需要签订两个合同,也就是2000万施工费的建筑安装工程合同,6000万的材料采购合同,但两个合同的税负为60万元与34万元的合计为94万元。如果对8000万的整体签订一个工程施工合同,那就需要缴纳240万的营业税。当然具体什么时候签订整体合同什么情况分块签订合同,这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分析平衡分界点,过于平衡分界点的分块签订合同可以工程项目降低税负,低于平衡分界点的签订整体合同才能降低税负。可见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成为研究降低税负工具的分析。
大型工程施工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发展,经历了量的飞跃,质的升华。发展为深层次的财务分析,连续的实时动态的经济活动分析,是各项专业工程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在税务分析方面为研究降低税负工具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财务成本管理ISBN: 9787302206781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1《财务成本管理》编委会.
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1.总体情况
据初步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共有大中型工业企业45536家。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29949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191家,外商投资企业8395家,内资企业中属国有企业的有3131家。分地区看,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企业数列前四位。
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R&D(研究与开发)活动的12889家,占28.3%。,共有R&D人员175.9万人,R&D经费支出4015.4亿元,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93%,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4420.7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72863.9亿元。
2.有专利活动企业基本情况
(1)有22.5%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申请专利
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当年申请了专利的企业有10228家,比上年增加1971家;有专利申请企业所占比重为22.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5个行业共有5326家,占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52.1%,而5行业本身企业数只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2.2%。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所占比重超过40%的有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
分地区看,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5省市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数最多,共有6049家,占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的59.1%。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所占比重最高的地区是北京、上海、浙江和安徽,分别为404%、35.9%、31.1%和31.1%;比重最低的地区是0%、青海59%、内蒙古7.3%和山西8%。
(2)有21.9%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获得专利授权
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当年获得了专利授权的有9967家,比上年增加3125家;有专利授权企业所占比重为21.9%,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5个行业共有5407家,占有专利授权大中型工业企业的54.2%,集中度比有专利申请企业还略高。有专利授权的企业所占比重高于40%的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分地区看,有专利授权企业最多的仍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5省市,共有6035家,占全国比重达60.5%。有专利授权企业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北京、上海和浙江,分别为38.3%、354%和31.5%;比重最低的是青海4.9%、内蒙古62%、7.1%和山西9.2%。
(3)有29.3%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有效专利
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拥有有效专利的有13353家,比上年增加3447家;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所占比重为29.3%,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共有5752家,占拥有有效专利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43.1%。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所占比重超过50%的行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
分地区看,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数最多的地区仍然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上海,5省市共计7957家,占全国的59.6%。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北京、上海、浙江,分别为50.1%、46.8%和40.2%;比重最低的是内蒙10.6%、青海11.8%和山西13.1%。
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和有效专利情况
1.专利申请情况
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16121l件,比上年增长31.6%,占当年国内专利申请总量的14.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50918件,占31.6%,比上年降低2.6个百分点,比当年国内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高5.2个百分点。按单个企业计算,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专利申请量为3.54件,平均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12件,分别比上年增加0.54件和OD9件;在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平均专利申请量15.76件,平均发明专利申请量4.98件,分别比上年增加0.92件和减少0.1件。
分行业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中高技术行业的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均名列前茅。在专利数较多的行业中,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分地区看,当年专利申请最多的依次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发明专利申请最多的依次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其合计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3.1%和684%。从发明专利申请占全部专利申请的比重来看,广东、海南、北京、内蒙和甘肃分列前五位,青海、浙江和湖南则名列最后。在几个专利大省中,与前两年情况类似,广东和北京专利申请的质量较高,而江苏、山东和浙江的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2.专利授权情况
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共获得专利授权121973件,比上年增长54.1%,占当年国内专利授权总量的16.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17955件,占14.7%,比上年降低3.3个百分点,比当年国内专利授权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高3.9个百分点。按单个企业计算,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
专利授权量为2.68件,平均发明专利授权量为0.39件,分别比上年增加0.74件和0.04件;在获得专利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平均专利授权量12.24件,平均发明专利授权量1.80件,分别比上年增加0.67件和减少0.29件。分行业和分地区的情况与专利申请情况类似。
3.有效专利情况
2010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拥有有效专利330238件,比上年增长53.5%,占当年国内有效专利总量的18.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54425件,占16.5%,比上年降低1.2个百分点,比当年国内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高2.4个百分点。按单个企业计算,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有效专利数为7.25件,平均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20件,分别比上年增加1.97件和0.26件;在拥有有效专利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平均拥有有效专利24.73件,有效发明专利4.08件,分别比上年增加3.01件和0.23件。
分行业看,与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情况相似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仍是拥有有效专利最多的3个行业;有所不同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最高,超过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分地区看,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最高的依次是、广东、甘肃、天津和北京,最低的则依次为重庆、福建、安徽、新疆和吉林。
就专利数而言,总体来说,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和有效专利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专利授权和有效专利数增幅都超过50%,这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业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也与专利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密切相关。同时,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却有所下降,在申请、授权、有效专利上都有体现,可能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分行业和分地区看,情况大体与往年相似,中高技术行业依然优势明显,广东的专利强省地位仍难以撼动,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继续扮演专利大省角色,北京、甘肃、天津、内蒙各有亮点,而上年较有特色的湖南、贵州当年表现则较为平淡。
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1.概况
2010年,全国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638.9亿元,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8.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48406.2亿元,占66.4%,提高2.2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出口额10387.8亿元,占70.3%,提高达10.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3901.9亿元,占40.7%,提高3.4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158363.7亿元,占38%,提高2.3个百分点。可见,有专利申请的企业以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不到1/4的单位数和不到2/5的产值,贡献了2/3左右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超过7成的新产品出口额。
按单个企业计算,平均每个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4879.7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47327.2万元、新产品出口额10156.2万元、利润总额13592万元、工业总产值154833.5万元,分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值的1.7倍、3倍、3.1倍、1.8倍和1.7倍,5个指标的绝对量分别比上年增加11.2%、4.9%、32%、36.4%和7.5%。可见,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逐渐消退后,有专利申请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新产品出口指标和代表实际利益追求的利润指标回升反弹趋势明显。
2.有专利申请和无专利申请企业经济效益情况比较
2010年35308家无专利申请的企业,其单位数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77.5%,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4552.1亿元,占61.1%;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4457.7亿元,占33.6%;新产品出口额4385.8亿元,占29.7%;利润总额20280.3亿元,占59.3%;工业总产值258059.3亿元,占62%。
按单个企业计算,平均每个无专利申请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927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6927万元、新产品出口额1242万元、利润总额5744万元、工业总产值73088万元。与有专利申请企业比,平均每个有专利申请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额、利润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分别是无专利申请企业的2.2倍、6.8倍、8.2倍、2.4倍和2.1倍。可见,进行了专利申请的企业在经济效益主要指标的比较上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在新产品指标上优势十分明显。
产值利润率是指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总产值之比,表明的是单位产值获得的利润,反映产值与利润的关系,是反映企业是否增产增收的主要指标。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专利申请企业平均产值利润率为8.8%,无专利申请企业平均产值利润率为7.9%,也表明开展专利申请对企业增产增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3.不同控股类型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2010年,从国有、集体、私人、港澳台商、外商、其他6类控股类型的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来看,仍是国有控股企业效益最高,平均每个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分别为421575.5万元、109997.2万元、32724万元和375749.9万元,都在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综合分析另几种控股类型企业,集体控股、其他控股和外商控股企业上述4指标也超过或接均水平,新产品出口额更是都远高出平均水平,而港澳台商控股和私人控股企业则效益较低,特别是私人控股企业效益仅为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从产值利润率进一步分析,集体控股企业产值利润率达11.6%,港澳台商控股企业9_3%,私人控股企业8.9%,国有控股企业8.7%,其他控股企业8.3%,外商控股企业最低,为7.9%。与上年相比,除其他控股企业降低0.5个百分点外,国有、集体、私人、港澳台商、外商控股企业分别提高了2.4、1.4、1.7、1.8和1.7个百分点,可见整体增收效果有明显好转。从排名上看,集体控股企业最高不变,国有控股企业排位上升,其他控股企业排位下降。
4.部分行业申请专利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我们还是观察从工业行业中选取的10个重点行业大类。这10个行业的企业数之和占到全部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66.8%,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额、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合计分别占64.3%、84.8%、89.9%、57.3%和65.4%。
按单个企业平均计算,情况和往年相比无甚变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均是一枝独秀,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较为突出,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
新产品出口额排在第一。
5.各地区有专利申请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对于2010年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前三位的地区排序是:广东、山东、江苏;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排序是:广东、上海、山东;新产品出口额的排序是:广东、江苏、浙江;利润总额的排序是:广东、江苏、山东;工业总产值的排序是:广东、江苏、山东。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主要经济大省仍优势明显。
从平均每个企业来看,主营业务收入前三位的地区排序是:黑龙江、吉林、山西;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排序是:吉林、天津、上海;新产品出口额的排序是:广东、天津、上海;利润总额的排序是:黑龙江、新疆、天津;工业总产值的排序是:吉林、黑龙江、山西。与前两年相比,由于小型企业较多拉下平均水平导致东部地区排名不佳的状况依然;略有不同的是,除黑龙江、吉林、山西等中部地区和天津、上海等直辖市继续排名前列外,甘肃、青海、内蒙古等西部地区省份表现不如往年抢眼,而广东不仅在总量上5个指标均列首位,平均水平上新产品出口额也排到第一。
有专利授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1.概况
2010年,全国有专利授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3890.9亿元,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7.8%;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46591.4亿元,占63.9%;实现新产品出口额8606.9亿元,占58.3%;实现利润总额13193.3亿元,占38.6%;实现工业总产值154825.1亿元,占37.2%。按单个企业计算,平均每个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4433.5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46745.6万元、新产品出口额8635.4万元、利润总额1 3236.9万元、工业总产值155337.7万元。与有专利申请企业相比,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均较为相近,新产品出口额则要少一些。这表明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影响的主要是争取获得专利的行为,至于最终能否实际获得专利,并没有额外的更突出的作用,尤其对于新产品出口而言,单纯的获得专利权反而不如进行专利申请得到的收入多。
2.有专利授权和无专利授权企业经济效益情况比较
2010年35569家无专利授权的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9300.1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26272.5亿元、新产品出口额6166.8亿元、利润总额20989亿元、工业总产值261597.9亿元。按单个企业计算,平均每个无专利授权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712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7386万元、新产品出口额1734万元、利润总额5901万元、工业总产值73547万元。两相比较,平均每个有专利授权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额、利润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分别是无专利授权企业的2.2倍、6.3倍、5倍、2.2倍和2.1倍。从产值利润率看,有专利授权企业为8.5%,也高于无专利授权企业的8%。
可见,从专利授权看,获得了专利权的企业同样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从程度上看,有专利授权企业的优势不如有专利申请企业的大,特别是代表市场创新的新产品指标、代表效益追求的利润指标和代表增产增收的产值利润率,有、无专利授权企业的差距均不如有、无专利申请企业的差距大,这也许进一步印证了更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是创造专利的过程而不是收获专利的结果。
3.各地区有专利授权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对于2010年有专利授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前三位的地区排序是:广东、江苏、山东;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排序是:广东、江苏、山东;新产品出口额的排序是:广东、江苏、上海;利润总额的排序是:江苏、广东、山东;工业总产值的排序是:广东、江苏、山东。主要经济大省仍优势明显。
从平均每个企业来看,主营业务收入前三位的地区排序是:吉林、甘肃、黑龙江;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排序是:吉林、广西、上海;新产品出口额的排序是:天津、广东、上海;利润总额的排序是:黑龙江、吉林、新疆;工业总产值的排序是:吉林、黑龙江、甘肃。同样,中西部地区排名靠前,东部地区排名不佳。与专利申请情况略有不同,甘肃、广西的名次更靠前一些,山西、天津则相对靠后,不过天津的新产品出口额排在了第一。
几点结论
1.专利行为对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明显
由上文可见,有专利申请或授权企业的平均经济效益明显好于企业平均水平,更好于没有专利活动的企业,充分表明专利对于企业效益提升的积极影响。不论是对前两年分析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还是2010年范围较小、作用更突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这一基本结论都没有发生变化。这表明作为创新行为的重要体现方式和研发活动的主要成果之一,专利不仅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具有战略上的长远意义,也对当前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2.企业专利意识提升明显
近年来,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逐渐深入,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重视运用专利制度来保护自身利益,这从不断攀升的专利数目即可见一斑。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企业代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不但有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和有效专利的企业数目大幅增加,在所有企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和有效专利的数量也大幅提高,且增速高于全国专利增长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看,代表了较高层次水平的发明专利相对而言略显不足。对于大中型工业企业,无论专利申请、专利授权还是有效专利,2010年发明专利所占比重都比上年降低了,而且发明专利的增长幅度比上年有所回落。如果说发明专利授权25.8%的增幅低于上年53.5%的大幅增长存在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因素外,发明专利申请21.4%的增幅也比上年的22.3%略有减少,在专利数量普遍有30%以上增幅的大背景下就有其他原因了,也许是企业对于较高层次的研发行为重视不足,这可能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不过从横向来看,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还是比全国专利平均水平要高,申请、授权和有效专利均如此,这也表明发明专利的比重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
3.有专利申请企业经济效益回升向好趋势明显
在上年的分析中我们曾提到,金融危机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新产品出口指标明显下滑,另外单个企业的平均经济效益状况也比前年有所下降。在今年的数据中我们可喜地看到,在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5个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无论是总量、按单个企业的平均量还是产值利润率都比上年显著提高,特别是新产品指标增长尤为明显。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轮金融危机对企业经济效益和专利产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正逐渐消退,企业发展形势回升向好并将逐步走上正轨。
4.专利的行业和地区分布特点基本维持原有格局
原有格局即:在行业分布上向中高技术行业集中度高,尤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为代表;在地区分布上以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省份专利大省地位稳固,但除广东既大且强外,其他几地在质量上均有不足,北京、甘肃、天津、内蒙则在专利水平上较为突出。略有不同的是,上年较有特色的湖南、贵州当年表现较为平淡。
对于有专利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地区分布中的原有状况即从平均水平看东部发达地区排名不佳的状况依然,略有不同的是,一些西部地区省份排名不如往年,而广东在新产品出口额平均量上有突破。
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专利事业快速发展,工业企业专利活动达到了一定规模,为企业发展注入了积极动力,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专利活动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我们仍然缺少核心技术与叫得响的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装配工厂角色仍没有本质改变。在运用专利制度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我们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一是强化面向专利成果的政策导向,引导企业以发明专利为创新目标。第一,完善监测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在财政支持、融资手段、人才引进、税收政策等方面鼓励企业开展发明专利创新活动;第二,对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建立全程跟踪服务机制,坚持以专利成果的获取和保护为重点,促进专利质量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原来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工作的职员,可以分别不同情况仿照对工人的办法办理。
对企业而言,扩大公司的产能和规模,降低成本从而强化竞争实力的途径有两个:一种是大量资金的投入;另一种是通过并购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和产能,在较短时间内扩大能力,降低成本,从而及时把握市场机会。我司属于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以资产运营在交通系统内著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将结合我司实际投资业务,对企业并购及并购中的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的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一、企业并购内涵及一般过程
(一)并购的方式及其利弊
1、整体并购
即以资产为基础确定并购价格,受让目标公司的全部产权,并购后目标公司通常改组为上市公司的分公司。优点是目标公司变为分公司或全资子公司,上市公司可以在不受股东干预的情况下对公司进行改造,缺点在于并购后的运营资金投入量大,不能发挥低成本并购的资金效率。
2、投资控股并购
向目标公司投资,将目标公司变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优点是收购成本低,且与原股东和目标公司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比较好处理;缺点是并购后的整合运行中会有一些制约因素。
3、股权收购
根据股权协议价格受让目标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一般是善意并购,由于国内目前股权结构的特点,这种形式的股权转让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的行为。股权有偿转让应当分为两种,并购性质的和投资性质的,后者属于资本运营范畴,本文仅指并购性的股权有偿转让。股权有偿转让的关键是股权转让价格。
4、资产置换并购
即用一定的资产并购等值优质资产的产权交易,是上市公司并购其他资产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方式如果运作成功,则可以实现两方面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植入优质资产,另一方面可以将企业原有的不良资产低盈利资产置换出去,实现企业资产的双向优化。
5、二级市场并购
通过并购流通股实现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目的,这种方式需要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同时在持股比例达到目标公司发行在外的30%股份时,就存在要约收购或申请要约豁免,要约期满后,持股比例达到目标公司的50%,则收购成功,否则失败。这种方式的收购资金、时间成本高,根据我国目前的股权结构,进行要约收购的条件还不成熟,不是目前的主流并购方式,而且要约收购通常用于敌意并购,并购方会采取反并购措施,导致成功率较低。
6、股权无偿划拨
是我国产权重组殊的并购形式,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产权无偿划拨给并购公司的行为,是一种比较纯粹的政府行为,主要是把业绩欠佳的的企业转让,通过并购方的扶持改善企业经营和生存状态,或者是组建大型的国有控股公司,抑或是国有股的持有者是政府部门的上市公司。不过,目前而言,我国市场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现代化企业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像这样的并购方式会越来越少。
(二)并购基本流程
1、并购决策阶段
企业通过与财务顾问合作,根据企业行业状况、自身资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确定自身的定位,形成并购战略。即进行企业并购需求分析、并购目标的特征模式,以及并购方向的选择与安排。
2、并购目标选择
定性选择模型:结合目标公司的资产质量、规模和产品品牌、经济区位以及与本企业在市畅地域和生产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同时从可获得的信息渠道对目标企业进行可靠性分析,避免陷入并购陷阱。
定量选择模型:通过对企业信息数据的充分收集整理,利用静态分析、ROI分析,以及logit、probit还有BC(二元分类法)最终确定目标企业。
3、并购时机选择
通过对目标企业进行持续的关注和信息积累,预测目标企业进行并购的时机,并利用定性、定量的模型进行初步可行性分析,最终确定合适的企业与合适的时机。
4、并购初期工作
根据中国企业资本结构和政治体制的特点,与企业所在地政府进行沟通,获得支持,这一点对于成功的和低成本的收购非常重要,当然如果是民营企业,政府的影响会小得多。应当对企业进行深入的审查,包括生产经营、财务、税收、担保、诉讼等的调查研究等。
5、并购实施阶段
与目标企业进行谈判,确定并购方式、定价模型、并购的支付方式(现金、负债、资产、股权等)、法律文件的制作,确定并购后企业管理层人事安排、原有职工的解决方案等等相关问题,直至股权过户、交付款项 ,完成交易。
6、并购后的整合
对于企业而言,仅仅实现对企业的并购是远远不够的,最后对目标企业的资源进行成功的整合和充分的调动,产生预期的效益。
二、资产收购及股权收购模式在投资活动中的应用
上面介绍有关并购的方式及一般流程,而在我司的投资工作中,更常用的就是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接下来,以举例进一步阐述股权收购与资产收购在实际投资活动中的应用。由于实际案例涉及公司的具体名称因此用甲公司、乙公司代替,数据的使用也是采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一)收购方与被收购方
1、收购方:甲高速公路公司
2、被收购方:乙高速公路公司
(二)资产收购与股权收购方式在实际运用中的诠释
1、资产收购
资产收购是指甲公司购买乙公司有关其高速公路资产及附属的其他资产,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高速公路项目的经营权和收费权;
(2)高速公路项目的附属设施、配套设施、服务设施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权利;
(3)与高速公路项目有关的广告牌经营权、知识产权等权利;
(4)其他一切附属于高速公路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等权利。
2、股权收购
股权收购是指甲公司拟收购乙公司股东100%的股权,从而拥有该高速公路项目的绝对控制权。
(三)两种方式的收购价格对比(以下数据为假设)
1、资产收购方式的价格
在资产收购方式下,该高速公路项目的总体投资估算为74382万元,其中收购价格67724万元,营业税3806万元,溢价所得税2852万元,联网系统改造558万元。
表 一 单位:万元
2、股权收购方式的价格
在股权收购方式下,项目的总体投资估算为74382万元,其中收购价格67724万元,联网系统改造558万元。
上述比较可见,在资产收购的方式涉及资产的转移,被收购方需缴纳营业税3806万元。被收购方强调,其报价68686万元是股权收购的价格,而采用资产收购的方式所衍生的营业税溢价所得税部分都由收购方承担,因此使资产收购的价格比股权收购的价格多出了6658万元(营业税3806万元+溢价所得税2852万元)。
(四)两种收购方式的利弊比较
1、资产收购的方式避免了股权收购方式中可能产生的同股不同价的问题,且收购后乙公司的历史遗留问题仍由其自行承担,避免或有的法律、财务风险,对收购方有利,并能同步申请银行贷款进行收购,不存在二次并购的问题。
但是该方式税赋繁重,由于谈判方面的原因(承接转让方应承担的税费),致使收购费用剧增。
2、股权收购方式相对而言,税赋较轻。
但是上述的同股不同价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较难解决。且收购时不能同步申请银行贷款,须在股权收购完成后,甲公司以路产收费权抵押才可以获得银行贷款,对收购方的融资有一定压力。另外就是存在的二次并购问题的解决程序繁琐。
三、两种收购方式均不能规避的风险及问题
(一)高速公路产权转让的土地问题
乙公司若存在欠缴的用耕地垦复金、征地款、征地税费等费用而未获得国有土地使用凭证的情况,则不论是采用资产收购方式还是股权收购方式,收购方都存在被国土部门追索未缴纳税费的风险。
(二)解除股权质押的问题
被收购方若存在以其高速公路项目的收费权作为质押向银行贷款的情况,则无论采用资产收购方式和股权收购方式都存在与银行解除收费权质押的问题。
四、两种收购方式的选取原则
(一)重视收购前期的考察调研工作
在收购项目的时候,要做好收购目标的财务审慎性调查和法律审慎性调查工作,只有分析清楚了项目情况,才能更好地作出投资决策。
(二)合理选择收购方式
(一)凡已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期在三年以上的全民所有制企业,都要推行“两包一挂”,即包上缴利润、包技术改造任务(或固定资产增值),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承包期在三年以下或尚未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要为推行“两包一挂”创造条件。
(二)与企业工资总额挂钩的经济效益指标,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来确定。具体形式允许多种多样。已确定上交利润基数或上交递增比例和实现利税承包目标的企业,可与实现利税挂钩;上缴利税能够基本稳定增长的企业,可与上缴利税挂钩;对生产市场紧缺产品或产品能够大量出口,以及品种单一(或可按标准产品折算产量),并有严格、系统的质量检验和消耗定额管理制度的企业,可与实物量挂钩;对社会经济效益主要反映在工作量指标上的企业,可与实际工作量挂钩;以出口创汇为主的企业,可与创汇额和利税指标双挂钩;建筑企业可继续推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商业服务业可与销售额(或营业额)和利税指标双挂钩。其他挂钩形式,各地可继续在少数企业进行试点,摸索经验。但不论采用什么形式,都要确保承包基数和技术改造任务的完成。同时,还要对企业实行复合指标考核,如在质量、消耗、安全、劳动生产率、换汇成本等方面,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考核要求,其中的质量指标具有否决权,凡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不能提取工资增长基金;质量下降的,必须按比例扣减工资增长基金。对商业企业和物资企业,还要考核服务质量和价格政策的执行情况,不准以任何方式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三)挂钩的工资总额基数,原则上以企业上年劳动工资统计年报数为基础,减去不合理的因素,加上合理增资因素进行核定。在国家未作新的规定前,核人工资总额基数的奖励基金和新增效益工资进入成本,企业留利部分,不再提取奖励基金。
企业工资总额核定后,除新建扩建项目和国家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复员退伍军人、转业干部所需增加的工资外,实行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定员以内减人不减或少减工资总额的办法。
(四)核定挂钩企业工资浮动比例,要以人均利税、工资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考察,使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一般来说,企业的经济效益每增长百分之一时,其工资总额增长的浮动比例,应核定在百分之零点三至百分之零点七之间;对被批准授予“省先进企业”称号的企业,其浮动比例可适当升高,但不得突破百分之一。
企业经济效益下浮时,工资总额也要相应下浮。为了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下浮的幅度,不能超过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十。
(五)经济效益增长幅度和新增工资,可按环比计算,也可按定比计算。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纵向、横向比较后确定。
(六)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以后,企业对新增工资的使用要统筹安排,并注意留有余地,以丰补欠。年度结余部分可结转到下年使用。
(七)国家对企业的工资实行分级管理以后,各地挂钩企业的工资总额基数和新增工资,不得突破省下达的指标。
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具体实施方案,按照工资分级管理的办法,报同级劳动部门会同财政、经委等有关部门审批。省直属企业由省劳动局会同省财政厅、省经委审批,实行行业总挂以后由省主管部门自行审批。
二、关于经营者收入
(八)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法人代表,对企业全面负责,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经营者的收入应高于生产者的收入,并与其任期目标责任制相结合。企业经营者凡完成或超额完成承包任务(含固定资产增值任务,下同),在职工工资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其收入可以逐年达到相当于全厂职工平均标准工资和奖金的二至四倍。完不成承包任务时,应扣减经营者的收入,直至保留基本工资的一半。对严重失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应由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处罚。
(九)为了确保经营者收入的资金来源,可以建立经营者收入分配基金。实行“两包一挂”的企业,在核定企业工资总额挂钩基数时,可将经营者年工资收入从工资总额基数中划出单列,作为基数,然后随承包合同的完成情况和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情况,按一定的比例上下浮动。在核发经营者收入时,要扣留一定比例作为风险基金,专户存储,由银行计息。
(十)企业经营者如选择合作者共同负责经营,对合作者也应有奖有罚。在核定经营者收入分配基金时,可将合作者的原工资收入从工资总额基数中划出,并入经营者收入分配基金。合作者收入的分配,由经营者根据其合作情况和贡献大小,在不超过经营者所增加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内安排确定。兑现时,应扣除已经发给合作者的全年收入;完不成承包任务时,合作者也应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
三、关于企业内部工资分配
(十一)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以后,允许企业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和新增工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生产特点,选用合适的工资分配形式。可以在层层落实承包指标时,采用同车间、部门职工工资总额挂钩的办法;有条件的企业、岗位或工种都可以实行计件工资制;不适于实行计件的,可以实行定额工资制。
实行计件工资制或定额工资制之后,职工个人的劳动报酬要拉开差距,真正实行多劳多得,其超额工资可以在新增工资中列支。
(十二)仍在实行等级工资制和统一的工资标准的企业,在保证工资总额中活的部分占一定比重的情况下,有权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实行工资标准浮动。凡经济效益较好而原工资标准又确实偏低的,可以上浮,经济效益不好的可以下浮。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自建工资制度,将原有的等级工资作为档案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