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物的保护措施

文物的保护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9 10:08: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物的保护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物的保护措施

篇1

文物是我们去了解过往,了解时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通道。所以具有十分鲜明的研究价值,并且无论是文物所展示出的艺术观赏价值还是艺术文化价值都十分的宝贵。所以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要。进入到新世纪之后,信息时代到来,信息技术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基于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了解,其可以在实际的文物保护过程当中发挥作用,但是如何将这种新技术融合到其中就显得的十分重要。因此,对信息时代下文物的保护措施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1 信息时代对博物馆的新要求

1.基础设施要求。首先在实际的应用于发展过程当中,因为一些博物馆的库房面积较小,所以文物乱放的现象时常发生。这对于文物的损害是十分巨大的。其次,一些博物馆会因为资金的问题,文物存储库当中并没有防潮设备、以及计算机等基础设备。而这在加程度之上直接限制了科技在文物管理当中的应用。对于博物馆的发展也十分不利[1]。

2.专业化服务系统要求。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专业化服务系统逐渐成为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问题,尤其在现阶段微博以及微信等进一步应用,让博物馆的发展寻求到了新的路线,一些博物馆也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但是就其具体的使用情况来说,这方面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提升空间。

3.高素质人才要求。信息时代背景下对于博物馆管理人员而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应当具备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熟悉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存在专业知识陈旧、网络运用不娴熟等现象从而影响了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创新化发展。

2 信息时代背景下博物^文物的保护措施

1.完善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基础所在。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想要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的水平,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十分重要。而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则需要立足于博物馆管理者的思想层面进行考虑,因为只有管理者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其建设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要不然就是一句空话。立足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其建设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我们国家的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博物馆的扶持,从经济层面进行支持,通过这样的方法进一步改变文物的存储环境,从而降低环境损伤。其次,博物馆应该根据自己当下发展过程当中所面对的问题进行设备购进。例如处理能力较强的系统等。再次,博物馆应该进一步深化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软实力。例如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可以建立一个专用的信息网络以提升管理的质量[2]。

2.建立专业化的服务系统。专业化的服务系统是当下信息化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在实际的应用与发展过程当中,专业化服务系统的建立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对于此种服务系统的建立,并且立足于当下信息化背景之下,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在实际的应用以及建设过程当中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系统,这是专业化服务系统的基础所在。在此基础之上则应该对文物的资料管理系统进行积极的建设,这一阶段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让数据库系统进一步朝服务系统进行转变。再次,应该进一步加强展馆的监控系统建设,以保证展馆当中的文物安全,并对参观的人流量进行合理的控制[3]。

3.完善队伍建设。虽然当下对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在很大程度之上可以进一步解放人们的双手,但是技术的应用,以及管理都需要落实回工作人员身上。所以对于队伍的建设应该保持高度的注意,信息时代之下,工作人员的相关素质要求在很大程度之上应该从新进行规范。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应该对管理人员的招收应该采用公开选拔的方式。在实际的选拔过程当中,需要做到公平公正,这样才能保证选拔出的人才质量得以进一步完善,应用以应聘者的能力为基本准则,而不是以资历或是学历进行选拔。其次,应答进一步增加现有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可以采用在岗培训的的方法。再次,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工作行为规范[4]。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国家近几年的信息化程度正在不断的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让信息技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其应用价值的不断体现,我们希望其可以在其它事物当中进一步发挥社会价值。而信息技术进入到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当中就是一个新应用方式的发展。本文以上内容立足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基本内容,对其在信息时代下的改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希望可以通过本文以上内容的论述进一步完善博物馆文物的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丽虹. 信息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文物保护措施研究[J]. 黑龙江史志,2014,15:253-254.

篇2

1 大孤山古建筑群简介

大孤山位于丹东市西南100公里的东港市境内,属长白山脉老岭支脉,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37.3米。

古建筑群分下庙和上庙两部分。下庙由天后宫、地藏寺、文昌宫、财神殿、关帝殿和戏楼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上庙建筑由三霄娘娘殿、龙王殿、药王殿、观海亭和石佛塔等组成。上下庙一条中轴线贯穿圣水宫、天后宫和古戏楼,使上下庙既互为映衬.又连为一体,形成局部的独立与整体的构成,别具一格。大孤山山上古木参天,巨柞银杏,夹道成荫,生长着松、柏、槐、杨、柞、等上百种树木。丁香、玫瑰、杜鹃、樱花等灌木种类繁多。300年以上的古树有2000多株,构成了层次分明的森林景观。

1979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大孤山古建筑群文物管理所;1991年8月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2 大孤山上下庙存在的滑坡隐患

近些年,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孤山山体的植被和土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部分山体岩石暴露,土质疏松。特别是上庙建筑群所处的位置,距南部峰顶大约20米处。由于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诸多原因影响,部分山体由于没有植被的保护,造成岩体暴露、凸凹不平,土层松动。上庙龙王殿北面山体暴露情况最为严重,如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灾害,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本题的研究对象是对大孤山古建筑本体周围岩体可能出现的滑坡灾害,为避免破坏植被和古树的原则下,采用预防性保护理论进行研究治理。

3 国外预防性保护和滑坡监测防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预防性保护一词源自“Preventive Conservation”的直译。文物建筑遗产领域应用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最著名的研究机构是比利时鲁汶大学雷蒙德・勒麦尔国际保护中心(RLICC)。该中心联合文物古迹看护机构于2009年3月成功申请“关于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监测、日常维护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我国预防性保护起步较晚。2010前后开始将预防性保护作为一门文物遗产保护的新课题。国内成功的案例最典型的是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相关管理部门对保护工作也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进行转变。通过预防性保护的相关原理和理念最大限度地减缓壁画彩塑的衰退,使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得以完整的保存和延续。滑坡灾害的监测与防治己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西方国家应用监测技术对滑坡灾害进行治理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目前滑坡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朝着高精度、自动化、实时化发展。

4 运用预防性保护理论治理滑坡灾害的方案

4.1 短期治理

短期治理,即现阶段需要对文物建筑周边已经出现和可能存在滑坡隐患的区域进行治理。包括以下方面:

4.1.1 改善排水

滑坡灾害诱因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降雨量大且较集中。导致土体短时间水量过多,超过土质正常含水量,引起滑坡灾害的产生。因此,滑坡治理首先要考虑改善大孤山山体排水问题,建立整个的排水系统,主动将水引流出去,从而消除水对边坡地带的威胁。治理方法如下:第一,设置排水盲沟。在大孤山山体设置环形的排水盲沟,既可以在滑坡灾害发生时对滑坡的坡体进行堵截,一定程度减少滑坡灾害范围扩大,也可以起到排水作用;第二,植被覆盖。根据国家级森林公园原有植被情况,依据国家森林公园管理要求,在容易出现滑坡的地面种植符合要求的植被,加强土体的稳固性,减少水对土体的侵蚀;第三,充分利用原有排水设置。对文保单位滑坡区域内原有的自然的沟渠进行充分利用,与以上排水设置共同改善山体排水。

4.1.2 力学防治

力学防治也是滑坡工程治理过程中常用一种方法,是通过减荷反压增强滑坡地区的抗滑能力来实现滑坡灾害治理的。根据现场勘探情况。大孤山上庙在力学防止滑坡方面已经采取了以下两种办法:(1)减重。保护单位管理人员采取减重方法已经将上庙后山体,由于滑坡滑落和可能再次产生滑坡的部分土层挖走,这样可以为山体滑坡提供一个安全距离,使滑坡灾害得以小范围控制,当上庙后山发生滑坡时,不至直接冲到上庙建筑物。缺点是上庙后山出现山体表层断层,部分植被根部侧漏,影响景区美观等。(2)挡土墙。保护单位对上庙建筑群可能出现滑坡灾害的文物建筑后砌筑了一道岩石砌筑挡墙,高度1.2M。该墙体为普通挡土墙,不是抗滑挡墙。抗滑挡墙与普通挡土墙的区别在于:墙高不能任意假定,应作越顶检算;墙基必须埋入滑面以下1.0-2.0M;合力作用点高,倾覆力矩大,胸坡缓。因此,现有挡土墙可以起到一定防止滑坡的作用,但还没有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

因此,根据力学要求,应用力学平衡原理,根据勘探报告和现场治理需要,目前可以采用锚索挡墙、反压的治理办法。

(1)锚索挡墙。锚索挡墙相对于工程造价较高抗滑挡墙有较大幅度的减小。此外由于挡墙基坑开挖较小,对滑坡的扰动较小,施工速度较快,特别适合山体,施工面狭窄,大型机械无法使用等条件较差的滑坡治理工程。(2)反压工程。对大孤山上庙建筑群后已减重地带实施反压+减重非常适合现阶段对上庙建筑群的滑坡灾害的治理。反压工程适用于滑体前方地势较为开阔处,前方没有防止抵抗滑体的控制性结构物,且滑体前缘地势相对较为平缓的治理滑坡的工程中。其优点是对滑坡灾害的治理工期短、造价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4.1.3 对滑坡区域进行加固处理

根据勘察报告情况,可以对山体进行加固处理,防止雨水期由于土层含水量过大造成滑坡灾害。对软土加固的方法,可以采用预压法,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牢固程度。对古建筑群周围灾害区域的山体进行加固处理,由于山体坡度斜率较大,根据勘察报告结果,最终确定预压加图土体的方法,当土层的厚度小于4米时,应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进行处理。另外,还可采用网格法,将粘性较大的土体填充到滑坡灾害所在的岩石的缝隙里的方法,来提高边坡土层的紧密性。另外,在岩土勘察报告的指导下,针对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植被覆盖、截排水等方法进行预防。

篇3

博物馆作为社会的公共服务机构,是社会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和研究历史的见证物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长期和谐发展服务的,为社会公众服务。展览是博物馆为社会提供的最有效的精神文化产品,也是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序厅是展览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展览的开始部分,以内容来说它是展览的高度概括。序厅设计应当集中体现陈列展览的主题思想,起到点题、烘托气氛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博物馆界对于序厅设计的重要性都非常认同,却对序厅产生、发展、设计元素构成等问题则没有进行过探讨,这也暴露了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基础研究的不足。 目前,许多博物馆展览设计的资料和理论书籍更多的关注设计中的形式原则,而对使用者-观众对展览设计意义的关注度不够,无法从本质来揭示博物馆艺术设计原则中更深层次的东西。这也决定了设计者是否能真正从关爱“人”的角度出发去解决展览的设计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本选题在博物馆学和艺术设计学理论指导下,试图通过对展览中的一个基本单元部分――序厅的研究,去寻找利用建筑学中相关的人与环境的理论从使用者的角度对整个展览设计进行有效研究。

文物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遗迹,具有很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如何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这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作为我国应当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呢?笔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一、政府支持,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文物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的难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国家政府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还要在行动上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即为文化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当前有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文物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收益,认为大量的投入是浪费,认识不到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导致了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开展的困难。笔者认为文物的保护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具有极大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能够推进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其次,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可以带动旅游业地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博物馆,应当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文物的保护工作。

二、以人为本,提高藏品科学保护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助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新时期,我们要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开展不同的技术性保护,以提高馆藏文物的保护水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进行使用和操作,所以我们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要通过学习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强化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及热爱博物馆事业的道德情感。其次,要以事业留人。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要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在学习深造、工资福利方面敞开绿灯,以事业留人。最后,要吸引外来技术和人才。在文物保护方面,我们要放大视野,充分借鉴国内、国外专业同行的技术,可以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学,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三、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为此,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一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管理。二是,要拥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藏品保护工作。三是,要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四是,要积极借鉴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五是,要充分发挥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科学管理藏品,逐步实现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

四、处理好基础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当前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尚不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坏。当前许多建设工程没有依照法律审批的程序建设,文物保护的措施没有得到落实,常常导致文物遭到破坏,这不仅影响到了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还对文物造成了损坏,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作为政府应当加强基础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制定相关的文物管理条例,解决基础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建设工程在相关部门审批通过以后,应当严格的按照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进行建设。博物馆管理者应当积极的和政府相关部门联系,保证博物馆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当加强监督和指导,确保文物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

五、鼓励全民参与到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去

作为博物馆首先在本馆内向工作人员灌输文物的保护的重要意义,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工作的安排与部署,将文物进行合理的分配,保护工作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切实的做到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另外通过各种途径向民众宣传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公益事业,应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使它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在现代信息社会,文化遗产地不应将自己封闭起来,孤立于社会之外,而要让其历史气息、文化氛围为人们带来愉快、熏陶和启迪。我们要广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人分享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价值。所有这些,对于增强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完善文化遗产的社会监督机制,具有积极的作用。

文物作为历史中人类活动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博物馆的管理者,应当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向社会民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对我国教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弘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篇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的迅速演进,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贵定县的布依、苗族文化由于受到强势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加之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不少布、苗传统文化渐渐失去生存环境,渐行渐远,许多非遗老艺人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年轻人传承意识淡漠,布、苗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尽管有的已经进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省级非遗名录,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提升和保护,至今仍游离于地理标志和品牌商标保护之外,直接影响其知名度和“身价”的提升,尚未成为知识产权等法律认可的“知名品牌”。

1 贵定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处苗岭北坡、黔中腹地的贵定县,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县近三十万的人口中,聚集在此的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壮族、仡佬族、土家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人口占约占了总人口数的一半。而贵定世世代代友好相处的各族儿女经过千百年的文化往来、文化沉积、文化融合,在欢庆丰收、庆贺太平、祈福纳财、欢呼盛世之时,都喜好用载歌载舞的方式表达情感。

贵定县布依族、苗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长期的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造就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特色文化品牌——既有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苗族《鼓龙鼓虎-长衫龙》,被列为第四类民间舞蹈,属4l项民间舞蹈之一,排列序号为126Ⅲ-23苗族芦笙舞;省级非遗代表名录海葩苗《芦笙长鼓舞》;《益肝草》;布依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调》;州级非遗代表名录《月子汤》;《引思鼓》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定县布依族、苗族厚重人文和灿烂历史的经典之作,是不可多得的民族瑰宝,它已经不仅仅是一张张文化名片,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一个文化品牌。

2 传承与保护措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贵定县布、苗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笔者认为仍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挖掘抢救为主,传承保护并重”的原则,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和抓实管理工作:

2.1深化改革,转变职能

优先考虑列入非遗名录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传承保护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为非遗相关部门抓好此项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同时要制定吸纳社会资金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采取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支持一点,社会募捐一点,企业捐赠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非遗传承保护基金,大力扶持非遗文化产业,对非遗进行开发,在开发中加以保护。

2.2继续对布依、苗族传统文化的普查

全面了解、掌握全县布依、苗族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和生存环境。通过实地调查,深入挖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以及实物展示等方式,对新发现的非遗名录或过去的名录拾遗补缺都进行全面、真实的记录,细心整理,鉴别真伪,同时加强对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档案数据库。

2.3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切实提高对非遗的传承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以主管部门为主,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采取政府主导,专家学者、群众参与的方式,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通过建立贵定特色非遗精品网站、广播电视对外宣传及把非遗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意识。

2.4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落实好非遗教育的整体规划,大力培训非遗专业人才队伍,提供必要经费,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非遗活动,促进对外交流。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强化工作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具有实干精神的专业队伍,充分利用贵定师院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努力培养文化专业人才,让更多的人走进非遗工作。其三大力推进非遗名录进校园工作,把非遗名录作为贵定地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编写乡土教材,培训师资,通过学校教育保障非遗名录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布依、苗族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其四是加强非遗传承人的申报评定工作,建立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对传承人制定具体保护措施,为授予荣誉称号,给民间艺人的生活补贴等,进一步掀起尊重和爱护非遗人才的热潮,使非遗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2.5加大对“非遗”的开发和利用

发掘一个民族文化品牌不易,要使它发扬光大,长盛不衰,造福桑梓更难,如“云雾系列贡茶”、“益肝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思维,市场的观念去应对工作的挑战,去探索新的机制,使这些非遗文化品牌的发掘和保护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民族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这些非遗企业聚集,促进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与此同时对布依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调》、《鼓龙鼓虎-长衫龙》等非遗品牌,则应与旅游精品景点(如“金海雪山”)的深度开发相结合,依托旅游市场带动演艺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开发以旅游者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非遗民间工艺品、纪念品,逐步壮大非遗民间工艺品加工业,努力增加“非遗”在旅游业中的作用,使非遗文化品牌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以此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

3 小结

总之,为了能保护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定县应健全组织机构,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等,同时,还不断的加强资金政策扶持,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各区镇也安排专门的保护经费并制定保护规划。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文化现象、艺术模式空前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氛围。

参考文献:

篇5

一、引言

得益于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古徽州孕育了个性鲜明的徽文化,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传统民俗活动和节日等都十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又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但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和本身的特性,随着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本文从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近况入手,深刻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摧残”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保护措施,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难题是发展和谐社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明。

二、现状概述

(一)古村落的存续受到威胁

古徽州的村落具有聚集性,主要集中于黄山市的三区四县及江西省的婺源和宣城市的绩溪。这些村落代表了一个时期的具象,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参考价值。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悄然盛行,人们更倾向于消费新型旅游热点,再加上略显生硬的新农村规划,古村落的存续正逐渐受到威胁,它的核心价值也在逐渐消弭。另一方面,现代人秉承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有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便把其中的重要建筑构件倒卖到外地,或者缺乏保护意识的村民随意变卖精美的装饰,古村落丢失其完整性。同时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很多古村落已不复原貌。

(二)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现象

建设性破坏是指为了构建新城市,只关注短暂的利益而不惜破坏原本的历史遗存,而保护性破坏则是表面上打着振兴、恢复的口号,实际上违规拆除、造假等,古徽州的很多地方都存在类似问题。过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比如古民居。这些民居由于缺乏资金进行固定整修以及历史性老化,很多都已经无法修复,无序的翻新修建也破坏了原有的古风貌。同时,旅游经济的发展无形中给其带来了开发性破坏。

(三)地方保护意识淡薄,保护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利用,轻深入研究;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内涵;重一时举措,轻长期规划。根据走访古民居群众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我们有何意义,怎样保护都不甚了解,并且在认识上存在很大误区,在态度上表现出随意性,认为是过时、守旧,甚至丑陋的文化留存方式,这给当地政府部门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内部困难。其次,保护人员缺乏专业的保护知识,很多派遣的保护者都是业余人员,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受到了侵害,也不能及时察觉。

(四)一些口头传授或者手工技术由于缺乏市场正逐渐失传

现如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失传、后继无人的困境,比如古徽州的砖雕、木雕,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精致性、耗时性,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再去学习,同时已有的传承人因为缺乏市场保护,传承环境十分艰辛,因此离开文化原生地到大城市找工作,这些技术就极有可能最终失传。

三、保护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战略高度

尽管国家已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但还未达到一个应有的战略高度,国家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不是放任自流或者任其随市场发展,要进一步明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深刻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限和内涵应给予肯定,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具有科学性和标准性。同时提高群众的地方保护意识,多开展相关活动,使人们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二)将保护和旅游文化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保护的同时传播文化

保护和传播文化最好的方式是与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相结合,突出旅游文化营销,既能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又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古徽州的剪纸、木雕可以实施产业化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拓宽销售范围。这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在汲取古徽州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新血液”相融合,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三)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

创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机制现在已经接近验收成效的尾声,出台保护政策更是重中之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持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保护,建立共管机制。同时要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市场氛围,促进职业传承。

(四)打造高素质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建设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如果人才队伍不能与保护措施相匹配,依然不能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作用。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并进行绩效考核,建立奖惩机制,严厉打击有倒卖行为的人员。进一步发掘和培养有精湛知识以及热爱工作的基层保护人员,经常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活动,走科学保护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丽蓉.浅析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J]. 黄山学院学报,2009(08)

[2]吴丽蓉,金声琅,徐宏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探索――以古徽州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02)

[3] 刘春凯. 英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借鉴[J]. 中国名城,2016(06)

[4] 巫宇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及对策[J]. 民族艺术研究,2016(03)

篇6

中图分类号:TU992.3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在我国正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对污水处理率有以下要求:建制镇不低于50%,设市城市不低于60%,重点城市不低于70%(该数据出自《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规划》)。"十二五"期间更是要求,污水管网需求要落实到各级城镇。在近年来的各类建设工程施工中,包括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大动脉的污水管网在内的地下管线,均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甚至是财产损失。所以,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加强污水管网以外地下管线的保护,其保护措施显得尤其重要。

2污水管网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设计问题。

城市的污水管网一旦建成之后,其收纳污水的能力就相对固定,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污水管网将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但是对其改造,特别是雨污分流城市化改造,不仅十分困难、花费的资金巨大,而且还会相应的破坏相关市政设施、污染环境,极大地影响城市交通和人民生活。在污水管网的具体规划设计中,不少城市为了贪图方便、节省资金,之初仍采取雨污混合流制;在之后雨污分流改造中,由于污水需要经过污水管道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掉,其管网复杂,存在着管道质量差,管道堵塞和渗漏现象严重等问题,造成污水管道地下管线维修的周期拉长,使一些工矿企业的污水不能及时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不仅如此,在污水管网建设过程的规划设计中,如何加强对污水管以外的地下管线的保护同样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2.2污水管以外的地下管线在施工中出现的现实问题

由于污水管道需要在地下施工,除了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外,并且其技术要求性也相对较高,一般来说,施工时必须考虑施工区域内的土质状况和土体承载力。由于污水管顶的土层不稳定、超挖和地下水的过量使用,造成地面沉降,使地下管线的承载压力过大,造成地下管线在管节处爆裂。同时,因为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分开,管网密集性大,容易受到其他地下作业(如机械和爆破开挖)的影响。

3对污水管及其他的地下管线的保护

3.1地下保护措施的准备工作

对设计图所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研究。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管线的资料,需要积极走访相关的职能部门。了解资料后,派专业人员调查和勘测施工现场的地下管线,调查结束后,绘制出地下管线的精确图纸,以便在施工中作为管线保护以及迁拆的依据。

对于需要迁拆的管线以及仍需保留的管线采取不同准备:对于需要迁拆的管线,应当再进场后于有关部门进行配合迁拆;对于仍需保留的管线,为了保证施工期间管线的悬吊及加固的安全以及正常使用,必须制定细致的地下管线保护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予以切实执行。

在基坑土方开挖和基坑支护施工之前,应仔细使用管线探测仪对施工位置进行探测,确认无管道通过后方可进行基坑施工。如果在探测中发现有不明管线从施工场地内穿过,必须向业主以及监理及时汇报情况,并开展管线权属部门、设计单位以及业主之间的共同研究,对处理方法进行探讨,尽可能不对施工进度的正常进行造成影响。

3.2施工过程中的地下管线保护措施工作

3.2.1可能导致地下管线损坏的各类因素:

大多数造成地下管线损坏的原因都是由于不明地下管线位置造成的,而且通常这类原因所造成的事故都相对严重。这都是由于在没有在施工前做好探测及调查工作,按照施工图纸盲目进行施工所造成的。大多数施工单位在施工前顾忌到进行地下管线勘察会耗费时间及费用,都不愿意做这项工作,结果就导致了地下管线受到损坏的结果。

施工时的一些土体挤压,如振动压实、顶管、压桩以及打桩等,都可能导致临近区域中的部分接头不牢固、管材强度弱及年代早的管线受到损坏。

流沙现象、边坡失稳以及基坑开挖均会造成土地的变形,如果变形量增大到超过管线变形的极限,管线就会发生损坏。

沉井下沉、井点降水、盾构以及顶管等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地面隆起或土地的不均匀沉降。隆起及不均匀沉降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会造成临近管线的接头错位及断裂现象发生。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材料、车辆、土体以及机械等的荷载过大,将会压坏下面强度不高的管线。

当施工季节在冬季时,由于气温低,施工开挖后暴露出管线很容易由于气温的骤降而导致冻裂现象发生。当施工时间为雨季时,开挖后暴露在外的管线因受到附近土体流失及洪水冲击的影响,也会发生损坏现象。

3.2.2解决方法:

隔离法:利用深层搅拌桩、树根桩、过钢板桩等作为隔离体,对地下管线周围的土体挤压、位移进行限制。管线埋深较大以及临近基坑这类情况适合使用此方法。若碰到管线埋深不大的情况即可采用隔离槽方法,在管线及施工部位之间或直接在管线部位开挖隔离槽,使管线悬空。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起到隔断振动力及挤压力的作用,隔离槽的深度必须挖至管线底部以下。

悬吊法:对于因土体可能出现较大位移而采用隔离法挖出的管线或部分暴露在基坑内的管线,中间不适合设支持,应当采取悬吊法对其进行固定。吊索的固定位置和变形伸长不可受土体变形的影响。采用悬吊法时,管线的位移及受力明确,同时还能利用吊索对管线的受力点及位移进行调节。

支撑法:该方法主要针对土体可能产生较大沉降所导致的管线悬空使用,沿线设置若干个支撑点,如大设砖支墩和支撑桩等,设置时还需要考虑拆除时的安全及方便。

土体加固法:在沉井、顶管施工中,因为土体的坍塌及超挖,可能会造成土移及地面沉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土体进行注浆加固的方法。另外,在对地下水位较高的沙性土层进行开挖施工时,可以通过井点降水的方法防止流砂发生。

3.3对于破损管线的急救措施

为预防由于对管线损坏所造成的危害,在施工前就应当建立紧急联络机制,并预备好各类急救物资器材,并在施工交底会对有关人员进行通知。施工单位以及建设单位在发现管线可能发生异常或已经发生异常时,应立即中断施工,与相关部门以及专业公司联络,同时疏导附近的居民,临时封闭交通,并禁止动用明火,通知消防、公安、市政管理以及道路管理等部门采取相应措施。

结语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下管线在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城市内部一个一个看不见的动脉,及时地输送城市能源及废水。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对污水管的保护,同时还要加强对污水管以外的地下管线的保护,从而保证污水管以及其他地下管线系统的正常运行,这项工作不仅关系着城市的现在,更关系着城市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071-01

文物遗址以实物形式向我们讲述着曾经存在和发生过的历史,也为我们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资料。长期以来,对于文物遗址的保护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更好地保护现有文物遗址,国家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大了对文物遗址的保护力度。随着经济发展,文物遗址保护技术不断进步,管理措施也不断完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实践中还会存在一些保护技术及其经济协调发展等带来的保护措施不完善等问题。

一、文物遗址保护现状

文物遗址除了能给我们带来史学研究价值外,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还可以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点。从我国现存大量的文物遗址保护及其开发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于文物遗址保护和开发关系的处理不当

一些地区更多的注重其经济价值的开发,而在保护上相对不力,呈现出急功近利的现象。在一些地区,文物遗址的保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地政府更多的看到了文物遗址的旅游资源价值及其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在文物遗址的旅游开发中,他们更多的是从眼前利益出发,对于一些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影响力的遗址进行了急进的开发,为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进行了相应的修复或者扩建,增加了一些现代化的东西。这种开发利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遗址的历史原貌,使其历史价值受到影响。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陕西对秦皇陵等遗址进行旅游开发的行为。这种开发利用能够使遗址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展现给世人,但是从长远而言,则不利于遗址的保护。

(二)对于文物遗址的保护,政府支持力度存在一定的欠缺

文物遗址保护需要当地政府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因为它不仅仅涉及到土地的问题,还可能带来拆迁、移民或者农村或者相关市政设施的改建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以此来解决遗址的保护及其相关保护设施和展示设施等的安置。文物保护单位因其级别的不同,所需要的资金支持也是不同的,就当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保护单位的现状而言,政府资金支持的不完善使得保护策略的制定等无法完全落实,从而降低了保护水平。

二、文物遗址保护措施

为使文物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应该不断完善保护措施。

(一)从周围环境入手来加强对文物遗址的保护

对于遗址保护范围的工程及其施工方式进行限制,禁止爆破、挖掘等可能影响文物遗址安全和稳定的施工方式的应用。对于一些必须采取限制施工方式的工程施工,应该经过文物保护单位的许可,并且采取相应的加固和保护措施,避免对文物遗址的破坏。

(二)从管理上,完善文物遗址保护的层级管理制度

根据文物遗址的保护等级,严格不同层级管理机构的关系,使各部门有效制约明确保护规范,严格相关事项的审批制度。对于一些影响遗址风貌的工程进行严格审批,使新增建筑不会影响文物遗址的价值。而在审批和审核上,理论文物保护单位与市政建设规划等部门的关系,使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三)从环保的角度出发来加强对遗址的保护

在文物遗址保护的范围内,禁止设立可能污染文物遗址的单位设立,并且禁止开展该种活动,而文物遗址保护之前已存的上述企业和活动进行及时的整治。

(四)处理好文物遗址保护与考古、历史研究的关系

考古工作的开展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履行文物保护单位的手续,禁止私自挖掘行为。而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加强历史文化宣传,使文物遗址保护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推进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文物遗址的传承方式

对于文物遗址,我们除了给予充分的保护,使其价值更好发挥外,还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予以传承。

从长远角度出发,做好保护和传承的规划和策略,为其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以我国现有的文物遗址保护技术和策略规划水平为出发点,充分认识当前文物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完善相关保护的法律和政策等入手,来加强对文物遗址的保护。

文物遗址保护策略规划的实现,应该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重点的文物遗址作为出发点,将文物遗址保护的展示体系和其所在地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等的建设相协调,实现当前与长远利益的协调统一。在具体实践中,将统筹策略规划作为基础,并且做到重点突出,保护和传承不脱离当地实际情况,分步实现文物遗址保护和传承的目标。从政府角度出发,完善相关保护和监督措施,采取因地制宜的保护,实现文物遗址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并且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为保护和传承提供人力支持。

篇8

在野外考古的过程中,对文物及遗址的挖掘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土体和岩石等固体的废弃物,由于土方开采,会对原有的地表结构造成破坏,同时面在外力的作用下,极有可能出现滑坡甚至坍塌等危害的出现,从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野外考古搭建的临时居所用及临时性的施工便道,如果没有的必要的保护措施,在遇到大雨或者大风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水土流失。

局部生态影响:土地利用、文物景现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野外考古对土地的占用,改变了原有土地的用途,改变了原环境景观,由于挖掘等方面的原因,对原有的植被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改变了动物的栖息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他影响

考古作业人员生活废水如随意排放,会使地面水甚至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在河道中的考古会使河流的含泥沙量有所增加;考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噪音,对周围居民及生物有一定的影响。考古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悬浮物及生活垃圾对环境产生影响。

文物考古及保护的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田野考古的环境保护措施

1调查阶段要充分了解环境。考古调查是发掘和保护的基础。考古调查不但要对当地遗址文物情况有着初步的了解,还要了解清楚自然和生态环境状况。野外调查对该地发掘前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持有着相当大的作用[9]。2发掘阶段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发掘时要根据生态环境状况和遗物分布状况合理布设探方,发掘出的土层要分层堆放,对于地表土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地表土连同地表植被需要单独码垛,回填探方后,尽量恢复发掘前状态。3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常用的保护方式有回填保护、建博物馆保护和露天展览。保护方式要根据文物的性质决定。

文物及遗址的保护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文物保护方式要分类保护,对于分散的文物,建议采用建博物馆保护的方式,而对于大遗址的保护,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在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国的大遗址具有年代悠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类型复杂等特点,是中国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文化遗产资源的精髓部分[10]。中国《“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提出:大遗址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并明确要求设立专门的对公众开放的遗址展示区。2008年10月21日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提出:应将大遗址保护同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让大遗址保护的成果惠及社会,实现保护与开发的互动发展[11]。中国对大遗址实施大规模的抢救保护工作,整治环境,也是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推向21世纪的战略部署。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创新。考古遗址公园是在许多国家经实践检验证明切实有效,并已日趋成熟的一种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10]。中国汉阳陵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过程,不仅是保护遗址的过程,更是形成优美生态环境的过程。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在每座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均按一定比例设置公园和城市绿地,而位于城市中心和城郊结合部的大遗址可以作为城市绿地的首选。中国的一些古都,建城年代早,经历朝代多,持续时间长,在城市规划区域遗存了众多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如通过城市规划的设计,将这些遗址的整体保护与城市规划总体布局调整相结合,从而在城,近郊区形成了蔚为壮观,特色鲜明的考古遗址公园带,将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通过土地利用性质的置换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又有利于大遗址的整体保护,还有利于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的文化品位[10]。

加强污染防治、提高环境质量保护文物

文物及遗址所在地要采取措施,防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要满足环境质量标准和要求。大气质量标准要达到一类区一级标准,水质标准要不得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噪声标准按达到城市O类标准。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要全部收集,集中处理,保障文物所在地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环境整治,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12]。

加强规划、全面保护

文物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要协调一致。在制定各级文物保护规划时,要重点考虑环境保护因素,根据目前社会经济状况,充分开展区域内文物调查,制定博物场馆建设规划和遗址建设规划,对文物分类保护。各级各类环境保护规划要充分考虑区域内文物保护问题,保护目标要首先考虑文物保护的环境需要,环保措施要有针对性考虑文物保护。

篇9

在目前文物保护工作中常用的化学溶剂多为合成高分子材料,但这些材料大多都采用以苯、甲苯、丙酮、醇等挥发性有机溶剂,不仅制作成本高,还会在文物保护使用中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保护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例如溶剂型有机硅树脂作为石质文物的防护剂时,由于下大雨时水能渗透到薄层底下并溶解岩石表面的盐分,气候变干后盐分结晶生长,增加壁孔压力,这样多次循环后使处理层附着力变弱,以致剥落。而其他溶剂也会在石头表面形成了不可渗透的薄膜,石头表面的水不易干燥,于是水向石头深处渗入,将盐分移动到石头表面附近沉积为风化物,久而久之使石头破裂。绿色化溶剂就解决了上述问题,绿色化溶剂的透气性比溶剂型树脂好得多,更适合于石质文物的保护。例如最新研究成果双组分水性氟树脂,透气性和环保意义均优于传统溶剂,耐沾污性、耐水性、耐酸性都相当好,同时无光泽,符合修旧如旧的原则,而且透气性很好,在常温常压下,可使涂层内的水分挥发出来,保持石质文物内水的平衡,漆膜不易起泡脱落,这种溶剂将会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绿色化溶剂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绿色化溶剂作为新兴的研究成果,为文物保护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不再拘泥于传统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改变了以往文物保护中材料选择的局限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有更多的适用于文物保护的绿色化溶剂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这不仅仅是材料的革新,更是文物保护中的绿色环保意识的成熟。绿色化溶剂以其成本低廉,环保健康的特点,比传统材料更具优势,在性能上也更胜一筹,在文物保护领域将会逐渐扩大适用范围,逐步替代传统高污染的材料,也会给文物保护带来更深远的影响。首先,绿色化溶剂大幅度减少了文物保护工作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传统的文物保护材料中有大量的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挥发后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和破坏,尤其对于一些大型的不可移动文物,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防护保护,必然会使用大量的防护剂,完成文物保护后,这些挥发物质污染文物附近的空气、土壤和水源等,甚至会反过来污染文物,造成文物的损坏加剧。而绿色化溶剂就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主要以水为溶剂的防护剂,对环境是无害的,对文物周围的环境基本没有影响,对文物本身也不会造成污染,而且对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也是无毒无害的,也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免受污染影响。其次,绿色化溶剂提高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本着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目的而进行的绿色化溶剂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引进绿色化溶剂,得到的结论是明显优于传统的高分子材料。优势不仅仅体现在环保的方面,在文物保护的透气性、耐久性等特性上都略胜一筹,而且制作成本也明显降低,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不仅可以解决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污染和自身保护问题,还提高了文物保护的效率和资金利用,改善了传统材料容易失效,需要反复保护的缺点,为文物保护工作赢得了更多的优势。再次,绿色化溶剂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领域的绿色意识。绿色化溶剂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采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还提高了效率,这大大促进了在文物保护领域的绿色环保意识,在采用环保措施的同时,其他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将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降低成本也会促进更多方面采用环保的材料,从文物保护领域也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促进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同样会带动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新进展。

篇10

引言

考古资产的保护对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国家传统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无价之宝,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同样也是民族精神思想建设的主要支柱。我国是历史文化古国,具有五千年悠久民族文化,是我国人民精神努力的智慧杰作。因此,对考古资产的保护是对历史精神文化的一种传承表现,考古资产是我国各民族精神桥梁、促进各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谐发展,是建立和谐主义发展国家的重要前提,是考古学者以及每个民族同胞应有的社会责任及义务。

一、关于考古资产保护情况发展现状

(一)考古资料记载不受重视

在考古学中,一旦发表相关文物发掘计划书,就会根据具体计划确定考古工作的基本流程,但这样贸然确定考古工作流程并不具有一定科学性,在一定程度影响最终考古工作的准确性,因此,应当对古代考古学者的个人记录进行仔细查看,对这些记录给予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尊重考古学者的个人劳动成果。在过去长时间的考古工作过程中,对考古遗址的完整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群众的关注,但却极大程度的忽视了考古记载资料及文献方面的保护,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考古事业的引起足够关注的时间较晚,没有意识到考古记载资料对历史文物发现工作的重要性,主观的将具体考古工作者排除在关注范围之外。

(二)缺乏有效考古资产保护措施

我国对于历史文物保护方面也出台了很多具体条文规定,但是这些规定或是相关法律保护政策中,并没有详细哪条规定对考古资产保护的具体内容,我国文物行政方面,在管理工作中也没有制定关于考古资产的保护制度,而且在考古学中,仍然没有对考古资产方面的统一规定或制定,在考古行业中,最重要的工作行为遵守流程规定中,就已经对文物现场及发现的具体文物的详细保护工作规范要求。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文物管理局亦或是重要的考古工作规定中,都对考古资产保护措施这一方面缺乏详细的规定,造成考古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因素的破坏。

(三)考古资料管理受传统因素影响

考古资产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就是考古相关资料记载与考古文献,但在实际考古资产保护工作中,在考古资料的管理上面,整体出现闭塞性以及教条性等不好的传统因素,影响了对考古资产的保护工作有效进行。一些关于考古遗址的具体资料记录,被某些考古组织利用一些灰暗的市场手段进行私有占有,尤其是对那些重要的历史久远的遗址资料,更是从不向外界展示,就算本组织机构的工作人员想查看考古资料,都需要层层审批,很难轻易看到。因此,造成很多考古资料数据,大部分都被放置管理库中,长时间容易被人遗忘或是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丢失。

二、加强考古资产保护的相关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考古保护重视

根据我国关于文化遗憾保护方面新出台的政策,倡导全民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保护历史文化的整体与准确性,按照具体行为规定与法律规章制度进行积极有效保护。因此,首先就要提升对考古资产保护的重视,主动开展考古文化的宣传活动,加强历史文物专业知识探讨,使考古界与历史文物界的思想意识达到高度统一,将文物保护演变成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将考古资料视为保护工作中重要内容,历史考古资料是我国精神文化遗产中无价之宝,只有加强对考古保护的重视程度,才能最终有效的确保考古资料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二)完善考古保护制度体系

将现有文物保护法进行完善,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形势,制定出严格的文化遗憾保护法。我国文物管理局的各部门应该积极配合,规定有关考古资产保护的具体条文规定,在原有的考古工作重要遵循守则中,将考古资料与考古文献记载等内容加入到文物现场保护工作当中,并且要对考古现场以及相关文物资料管理工作上制定系统化的评判机制。同时,要加强对考古资料紧急保护工作,国家文物管理局要通过具体奖励制度,鼓励更多的人将手中收藏的稀有历史考古资料文献上交给国家珍藏,促进我国考古学发展,进行历史文物资料抢救工作过程中,仔细对相关退休的考古学者进行询问,将那些消失在考古学中的重要资料文献通通深度挖掘出来,进行重新整体编排,由国家相关考古部门进行严格管理,把这些珍贵的考古文化瑰宝收集起来后,运用到将来的考古工作中,有利于考古保护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与完善,促进我国日后考古博物馆项目的建设,将历史文化展示给现代人,加强人们对我国历史精神文化的认识,感受到考古文化自身的魅力与价值。

(三)与时俱进加强考古信息建设

关于考古资料管理方面工作,应符合当前时展基本需求,做到管理技术上的与时俱进,创新资料管理方式,结合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将考古资料及其具体文献记载等文化瑰宝收藏到网站中,实现资料共享、信息公开化,形成数字化现代资料管理系统,提升人们在网站中的浏览率。在将来的考古博物馆在展览相关资料或是文物作品时,要将相关为考古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考古学者加入进来,让世人看到他们工作中的成就c奉献,将他们个人优秀作品设置专栏展览,把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历史文物与其工作照片放在一起,避免出现见到物体不见考古学者的尴尬现象。同时要加强考古工作过程中的记录,规定每个考古学者在文物发掘中,对具体文物有什么重要发现应当及时记录下来,丰富原有的考古资料记载,促进日后考古事业发展,通过将来考古博物馆的具体展示,让人们切实感受到考古工作现场是什么状态,与此同时更要加强考古网站的建设,开通考古官网微博账号及微信公众号,多种渠道拓展人们对考古文化的了解。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更加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与弘扬,考古资产是对我国悠久精神文化的重要记载,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因此,关于考古资产的相关资料及文献记载,有关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考古资料管理保护措施,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出台具体考古政策,规范考古工作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加强建设考古资产现代数字化系统,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人们对考古文化的认识,丰富考古知识,为考古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城市更新实际上就是对城市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和建设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城市恢复活力,推动社会进步。随着对城市发展认识的深入,城市更新所包含的内容进一步涉及各种文化环境、空间环境、生态环境等非物质环境的改造和延续。

2佛山市的城市更新

2.1更新策略

(1)旧城区更新策略:推进重点地区更新改造,推动旧城复兴;完善设配套设施,提升空间环境品质;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2)旧工业区更新策略:鼓励旧工业区升级更新;推进产业空间的整合与集聚,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引导工业用地合理置换。(3)城中村更新策略:着重抓好位于重点地区的城中村的更新提升,完善城市空间整体结构;加快土地整合,完善城中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城中村管理水平。

2.2更新内容

(1)佛山中心城区主要以旧厂房更新改造为主,旧城区更新改造包括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含商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绿地与广场用地,改善了中心城区面貌和公共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2)旧工业区更新改造包括一类工业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居住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耕地等。通过对城市内部工业的“优二进三”增加居住和服务面积,实现产业的整体升级,农田的复耕和公共空间的复绿。(3)城中村更新改造包括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通过对城中村改造提升中心城区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开敞空间。

3佛山市文化遗产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物质遗产现状

佛山作为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分支粤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保存了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①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老城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②非物质遗产。佛山剪纸、木版年画以及粤剧、粤菜、中成药、武术、南狮以及秋色巡游、行通济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佛山外来流动人口的逐渐增多,受到新的消费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也受到了挤压。一些优秀的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保护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民间资源有待进一步清晰明了、保护传承人的机制有待建立健全等问题,需引起政府和民间的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专门措施进行保护。

3.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建筑不断侵蚀了佛山老城,破坏了古城的均质肌理。特别是历史街区内插建的多层住宅,尺度较大,分布零散,影响了佛山老城的整体风貌。(2)佛山名镇、名村、街区、地段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区内多数建筑质量较差,其中大部分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因年久失修、木结构老化,保存状况令人担忧,一些空置的民居破损严重,甚至出现部分屋顶坍塌的现象。(3)佛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普遍缺少修缮,整体保存状况差强人意,多数文物处于消极保护状态。部分文物建筑现已空置,在无人进行日常维护的情况下,建筑日渐破败。部分文物建筑尚有居民使用,但由于保护意识缺乏,导致建筑使用不当而造成破坏。

4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4.1历史城区保护措施

(1)调整土地使用功能,降低居住用地比例,增加中小型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外迁现状工业,合理引导老城人口疏解,改善居民生活环境。(2)控制快速交通的发生量,增加慢行交通设施、公交线路及站点,引导公交出行,严格控制道路拓宽,保护传统街巷肌理。(3)加强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及建筑外立面的控制,保护历史城区总体建筑风貌的协调。

4.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措施

(1)保护整体风貌,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严格管控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2)保护建筑本体,在不破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积极增加居民的生活服务设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3)可适度发展无污染的传统产业、创意产业及旅游业,发展地方经济。

4.3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措施

(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环境进行保护。(2)文物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应保持传统街巷的尺度,控制区域内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与风貌,保护整体历史风貌。(3)结合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修缮和环境整治,适当增加绿、广场等开敞空间。(4)保护有价值近代工业遗存,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划定和保护历史建筑,将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近现代优秀建筑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

4.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和空间载体,保护社会基础和文化生态的完整性。(2)应以不伤害历史价值和原真性为前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遵循有序、有理和有节的原则。(3)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传承和应用的空间,与其他历史文化资源共同纳入展示体系和旅游开发,促进其繁荣和发展。

5结束语

在城市更新中,不仅要保存人类珍贵的历史记忆,还要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以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在城市规划中,还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更新协调与统一,以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和价值。

作者:房予 单位: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篇12

我国悠久的宗教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宗教文物和名胜古迹,一些古老的庙宇、道观、古清真寺、教堂等,作为宗教场所其中必然少不了大量的宗教文物,这些物质遗产都散发着历史、文化的魅力。但随着年代越来越久远,一些宗教的保护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 中国是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的各个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宗教文物,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众多的宗教文物和各具特色的宗教习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亟需加以妥善保护和抢救。

一、宗教文物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一)宗教文物的主要特点

宗教文物与其它类型文物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宗教文物历史悠久。宗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据考古学家门证实,世界上最早的宗教起源至今约有2―4万年,在这数万年的历史进程之中,大量的宗教文物得以流传至今,为人们探索过去的时光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同时,宗教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世界上,凡是有现代人类生存和活动过的地方,多少都会遗留一些宗教的痕迹。

2. 宗教文物内涵丰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必将会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日常作息等。世界上的三大宗教――道教、基督教、佛教,都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内涵丰富,其教义更是博大精深。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宗教不仅仅是一个人精神寄托的载体,信仰世界的中心,更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纽带。

3. 宗教文物艺术价值高。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的最高阶段是与宗教紧密联系的。”通过对艺术与宗教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早在艺术与宗教的发展之初,两者就已经呈现出紧密相连的关系。原始形态的宗教就是一种典型的“膜拜艺术”,这种艺术形式以简朴、简约的表现形式体现着其对宗教的强烈崇拜和向往。

(二)宗教文物的价值

1. 宗教文物能强化人类的道德教化。宗教在历史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现如今已经形成了相当完整的教义,这些教义大体上都是要求信众扬善惩恶、慈悲济世等。宗教文物无论对于信众还是普通民众来说都具备有一定的启发和约束意义,对培育良好的道德风气以及提升社会道德水平都有难以估量的作用。

2. 宗教文物能够传承文化。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宗教中的思想、观念已经渗入到了人类文化的血液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者相互影响,释道二教文物流传既多又精,对传承、保护中国古代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针对我国宗教文物特殊性的保护措施

(一)增强做好宗教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感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或收藏有文物的宗教活动场所,不仅要满足信教群众宗教生活的需要和保证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要对文物进行保养、修缮、使用和处置,确保安全管理,责任重大。为此,各级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经常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学习,统一思想。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督促宗教界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工作者提高保护意识,完善保护制度,强化管理措施,确保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

(二)建立和完善宗教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档案

各地要对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或收藏有文物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调查,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同时,要对宗教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照相关规定,逐项逐环节查摆漏洞,找出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要特别加强对珍贵文物和古建筑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的排查,检验保护措施,拆除私搭乱建,清理易燃易爆,整改用火、用电、用香等方面的安全威胁,提出增加和改善古建筑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的意见和措施,确保排查工作不走过场,扎实进行。

(三)确保宗教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各地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督促指导并严格建立保护制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切实做好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害和及时修缮等工作。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和要求,搞好文物日常保养,及时维护和修缮;要完善各种安保措施,防止文物损毁和被盗;要切实加强消防工作,认真落实消防措施,确保消防安全;要认真落实用火、用电、燃香以及建筑安全等相关规定,制定管理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做到定岗、定人、定责任,确保宗教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三、结语

宗教文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之前,应当对宗教文物的特殊性和价值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不仅要看到宗教文物材质、艺术形象等表面的价值,还应当看到宗教文物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与其它文物相比的特殊之处,并对这两种价值予以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才能合理地保护宗教文物。

参考文献

[1] 曾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障碍及其解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篇13

对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刻不容缓,可移动文物大多收藏在国家建立的具有良好保护设施的博物馆或者纪念馆和科研院所中,被称为馆藏文物,必须建立文物藏品档案。不可移动的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皆有各级文物局负责管理。下面谈谈文物划分与保护利用。

一、文物的界定和种类划分

2002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界定的文物范畴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文物一旦损害就难于弥补,为此必须执行国家、地方和建设单位对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和文件。凡施工进场后,施工技术部门主动与当地文物保护管理有关部门联系,调查了解管区的历史情况。教育参加施工的人员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在施工中发现文物或有考古、地质研究价值的物品时,应暂停施工,封闭现场,防止文物被损坏或流散。施工队立即通知项目部,由项目部尽快通知当地有关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对文物进行保护。

对一些不可移动的重点文物,各级文物部门必须高度关注。一是历史文化名城。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由各级建设部门和文物机构共同负责管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提出,报国务院批准。二是历史文化名镇(村)。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选、公布。三是风景名胜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由建设部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四是世界遗产。一般情况下,中国提出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都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由建设部或国家文物局提出申报名单,教育部担任总协调,并以中国国家的名义向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

二、文物保护单位必须依法负责文物保护工作

对挖掘的文物,文物局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施工开挖过程中如发现文物,必须妥善注重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在工程现场发掘出的所有文物、古迹及具有地质研究或考古价值的其他遗迹、化石、钱币或物品,均属于国家财产,施工中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文物保护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强化全员文物保护意识。开工前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文物保护重大意义、文物保护知识方面的教育,增强全体职工保护文物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开工前主动和地方文物保护部门联系,与当地群众进行文物保护方面的调查,对地上地下是否有文物初步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超前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三是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有专人负责检视开挖后的情况,发现有文物需要立即停止开挖工作,并在4小时内向湘潭站建设单位现场工程师汇报发现文物的情况,24小时内由建设方通知文物管理部门,同时必须通知项目部封闭现场,保护好开挖出的环境,由项目部通知文物保护部门进行现场勘察,并采取严密的保护措施,派专人看守,绝不允许任何人随意移动和损坏,直到专业或政府部门人员到场。当开挖碰到异物,造成挖掘困难时,必须暂时停挖,寻找原因,并派人深入下到基坑进行检查,人工小心逐步挖掘,发现陶片、规则的青石板、瓷片、瓦片、朽木等时必须通知业主现场工程师和文物管理部门查看现场,由项目经理部研究并制定出下步开挖方案后方可进行,防止破坏文物。

必须注意地下管线及加强文物保护措施。基坑开挖前,对参与开挖的所有人员进行交底,开挖速度不可过快,需要按照施工方案的部署逐步进行,排除随意乱挖的情况。市政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地对地下管线及其他地面设施、地下文物产生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对管线及其他可能影响的设施加以保护,其中保护重点是:电缆管道、电力线、地下给水管道、可能出现的文物和附近其他设施。管线保护方案报甲方审批后经各设施主管部门确认后安排专业队伍施工。一旦发现文物,文物局就要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已开工的立即停工保护现场,防止任何人员移动或损坏任何物品,尽快向工程师、业主和文物保护部门汇报。按照工程师、业主和文物保护部门的指令,积极协助处理。文物保护部门处理完现场,并接到业主、工程师和文物保护部门可以继续施工的通知后才能重新开工。不准随意乱刻、乱画、破坏文物,坚决打击、抵制贩卖文物活动。临时设计、施工用地不占用文物保护控制区。凡属施工影响区域内的古树、古建筑要加以安全围护。

三、必须注重博物馆文物的合理利用

目前,不少博物馆仍然固守旧有思路,只重展览,忽视甚至抹杀休闲娱乐功能。有些游客在参观展览中易产生疲劳感,需要一定场所和方式加以舒缓。游客去一些博物馆除了一两小时的参观,再没有别的活动。现实情况表明,努力把博物馆建成集参观、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博物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不影响博物馆参观环境和总体氛围的情况下,可以开些茶座、咖啡吧和快餐店及画廊、文博书店等,有条件的还可以举办小型乐舞演艺活动。通过增加休闲服务,延长观众在博物馆的逗留时间,还可为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创造更多机会。

一般收藏爱好者由于缺乏必要的文物鉴定知识,往往上当受骗,迫切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在这方面博物馆既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又有丰富的实物藏品,可以适当搞一些有偿文物鉴定培训、鉴赏讲座及咨询活动,既可普及历史文物知识,满足民间收藏爱好者的需要,又可获得一定经济效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