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言的训练方法

语言的训练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9 10:08: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语言的训练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言的训练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25-01

目前语言表达能力是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语言表达能力,作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之一,是职校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着力培养的能力。但职业技术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特别是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明晰性上严重欠缺。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校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使他们怯于沟通、不敢与陌生人交往,从而制约了其他能力的展现。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职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职校学生语言表达存在的突出问题

语言表达不仅要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交流的内容,还要将各种情感和表达的内容主题突出,准确、清晰的进行交流。职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学生用词用语不准确妥帖,表达不顺畅,语句不通。2、语言表达内容不明确,层次结构不清晰。有的学生想要表达认识、思想或情感等,但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甚至让人感到费解。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现象、事理和情感的表达。缺乏语言的连贯性、逻辑性和流畅性,显得思维混乱。

二、培养职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准确性及明晰性训练方法及手段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明晰性是指语言表达中用词准确,语意明白,观点明确及结构层次清晰等,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鉴于语言表达能力在个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学校管理者及教师要充分认识语言表达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将相关课程纳入通识教育的课程范围,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全面、系统、规范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教材、考核方式等。同时,教育并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语言表达能力对应聘就业、社会交往以及成就事业等方面的重大影响,从而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修养与训练,把校园内变成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良性土壤。

开设说话课,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职校教学中,开设说话课很有必要。说话课的开设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职校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面临就业,准确、流畅的口语表达是他们将来立足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通过说话课,以介绍、交谈、讲演、解说、辨论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方法和技能,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开展诵读活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诵读能够锻炼人的记忆力和表达力,有利语言积累。近年来,诵读对于人大脑、身心各种机能良好的潜在效应已经在各国研究人员的相关实验中不断得到印证。在说话课上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促进学生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开展词语运用竞赛活动,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讲话者掌握的词汇量有关。掌握的词汇量大,讲起话来就可以选择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也不会出现由于选不到适当词语而语塞结巴。这样才能根据内容表达需要,选用最确切词语以准确地表现事物特征及作者思想。

用“录音法”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由于学生无法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和准确的评判,只能根据别人的点评对自己的讲解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录音机把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记录下来,通过播放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从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说话活动如演讲,辩论,广告会,新闻会,现场招聘会,电影沙龙,读书沙龙.原创表演和表彰大会等,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语速的技巧来表达讲演内容,善于运用无声语言(表情、姿势、手势)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激励措施,调动学生“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开辟第二课堂实践促进教学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训练的补充与延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类校园文化活动,使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培养的表达能力得以不断的巩固、强化和空间的伸展。把教室这一空间尽可能伸展到其他更多的活动空间去,形成一个学习、运用、研究语言表达的更大的语言环境,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更多的补充,效果也更好。例如故事会、演讲会、朗诵会、经验交流会、辩论会、知识竞赛、选拔校园节目主持人、播音员比赛等以口语表达训练为目的的课外活动。要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打开“言”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动互补,形成教学指导实践,实践促进教学的口语学习与训练的良性循环。

篇2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要将自己的各种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言语与他人交流。然而,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影响,常常会出现使用“错误”语言。此时教师应正确对待“错误”,给幼儿以支持、鼓励。相信孩子会在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进行自我调整。教师积极的交往态度和高超的应答,不仅会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还会起到“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并使幼儿更加敏感主动地吸收、加工和输出语言信息,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

婴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在下雪天,让幼儿去接雪花,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是一片片,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可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毯子。”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形容白雪,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教师也可让每个幼儿在一次性杯子里种上一颗豆子,或其他花的种子放在自然角里,让幼儿仔细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并要求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豆子长出了嫩芽”,“嫩绿的叶子。”通过种植与照料,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二、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多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

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图画读物是幼儿的精神粮食,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明美丽,深受幼儿喜爱。欲想发挥图书作用,也需要教师与家长做具体指导。光知道给幼儿买书不成,还要教给幼儿看书的方法。幼儿不理解书意,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幼儿看图画书。先教幼儿看书的方法,拿到一组图画,要求幼儿先看数码,或按情节排好顺序,然后找出书中的主要角色,记住他们的形象,观察他们的动作,想象他们在干什么?联想组合成故事。如此,幼儿虽一个字都不认识,却能看出画中的内容,并能根据图画内容讲述,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听

篇3

培养学习语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项事物感兴趣,才会从心里想去认识它、了解它。聋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培养聋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情景教学是个重要原则。不管是人为情景,还是自然情景,都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相对来说,人为情景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训练方法:在训练时,借助周围场景、动作演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把训练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结合起来,帮助聋生从整体上感知和掌握训练内容。在这种或随机、或设计的训练场景下,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聋生学习语言。例如,在教《买食品》一课时,我们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小商店,运用情景教学来完成的。像这样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下,让学生结合实物,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来亲身体验文中角色,学习对话。在这种“真实”的场景中,利用学生的兴趣,结合生活场景,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二、利用课堂教学,

全方位进行语训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一堂课的良好开端,三操训练和发音练习是我们每堂语训课之前必做的准备活动。舌操、唇操、呼吸操配合发音练习为聋生更好地学习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期坚持,还能提高学生发音、口型和舌位的准确性。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的听力语言水平,可以采用听话、看话、说话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利用情境图,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情景,认识图画内容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把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提高聋生语言表述能力和交往能力。

三、建立语训小组,

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我校坚持“走特色之路,创特校品牌”的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对学生的学科特长和艺术、运动、职业技术等方面都加大了教育力度,并把聋生的语言发展和能力培养作为特色训练中的重点内容来抓。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把不同语言程度的学生进行分组,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包括发音技能训练、听力训练、会话训练,并教给聋生读儿歌、读古诗的技能。另外,一些课堂上遗留的问题,在课下也得到了延伸和扩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更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强了他们与人交往的信心。

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提高语训效能

让聋生佩戴助听器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但任何助听器都有它的局限性。由于在校聋生的听力损失普遍较高,即使再完美的助听器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的听觉功能状态。

为了能让聋生更好地学习语言,我校先后购进了三套语训设备,供学生平时上课使用,并确保语训班、一年级、二年级学生每堂课必用,做好正确调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设备在使用中的效能。

设备的使用,使语训效果更佳。目前我校语训班学生大多数能够和家长、教师对话,一年级学生也能较为流利地读通顺语文段落和数学题目。去年学校又新上了“新概念学说话”和“启音博士”两套语训设备。用新设备进行语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图文并茂,大大调动和激发了学生语言表达的热情,使语训效果更加显著。

五、与各科教师配合,

全方位发展学生语言

发展聋生的语言不仅仅是语训课的任务,它渗透在思想教育中,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是我们每一个特教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学校明文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口语为主,各科教师要把语训意识体现到每一堂课中,每堂课都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进行语训,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4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进行语言的积累。可见,我们要把朗读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并注重把握学生的朗读情况,给予灵活的指导。朗读训练要做到:

1.目的明确:有疏通性的初读,有思考性的悟读,有体验性的品x……

2.层次清楚:疏通读、探究读、感悟读、感情读、欣赏读……由易到难,螺旋上升,

循序渐进。

3.形式多样:有齐读、个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女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4.富有感情: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让学生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

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想象、思考,活生生读出语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味”。

二、背诵训练

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的最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小学语文各册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所占课文比重较大,其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我们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记忆优势,指导学生背诵一些课文(或片断),对理解课文,开拓思路,丰富词汇和句式都有很多好处。背诵有两种,一种是机械背诵,即死记硬背;一种是意义背诵,即理解背诵。显然,死记硬盘背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件苦差事,有害无益。因此,应当提倡理解背诵,即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其次,在指导背诵时应教给一些背诵的方法,如形象法、分解法、图表法、结构分析法等等,使学生会背、乐背、爱背,从而背得快、记得牢。

三、比较训练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的重要手段。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字词比较是最有效的方法。比较训练的形式主要有:

1.相同字词比较

如《我的战友》有这样两个句子:“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几分钟。”这两个句中的“才”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十分丰富的内涵。教学时便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比较,联系课文理解这两个“才”字的丰富内涵:第一句中的“才”,表示烧的时间太久了,既反映出了“我”不忍看,又不能不看的矛盾、痛苦的心情,又表现了为了战斗胜利,长时间忍受烈火烧身的顽强毅力;第二句中的“才”表示战斗结束时间很短,战友们为了给报仇,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投入战斗,用最快的速度消灭敌人,的伟大精神化作了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

2.删字词比较

如《西门豹》中有这一句话:“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要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这句话连用两个“送”字,其实删去一个“送”字,句子也通顺。哪个句子好呢?学生通过品味、比较,便可明白用一个“送”字显得平淡,两个“送”字重叠起强调作用,西门豹这样说既是讽刺又是愤恨,意思是到了那一天,不是送新娘,而是送巫婆、官绅!“送送”二字为下文埋下伏笔,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西门豹破除迷信,嫉恶如仇的思想感情。

3.换字词比较

通过字词的更换比较,引导学生理解遣词造句的匠心。如理解《荷花》中的这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让学生把“冒”换成“钻”、“伸”、“长”、等进行比较,学生便能体会到“冒”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荷花蓬勃的生命力。

四、复述训练

复述可以检查学生掌握课文的程度,促使学生积累词汇,锻炼语言的精确性、生动性和连贯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复述训练应做到:

1.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

篇5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6岁听障儿童约13.7万,每年新生听力残疾儿童2.3万,听力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这些数字庞大的耳聋患儿,首先必须进行听力补偿、听力康复才能进行后期的语言康复训练,笔者经过多年的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就其方法与原则作了深入探究,并按照这些原则和方法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耳聋患儿的听觉训练:其目的是尽早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培养他们注意聆听的习惯,让聋儿感知声音的存在、声音的有无、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对日常各种声音的辨别和理解能力。听力康复是聋儿语言康复的前提,只有通过听力补偿和听力康复训练的实现才能逐步形成和发展感知、认识、分析与理解声音的能力。

(二)耳聋患儿的发音训练:发音训练包括呼吸训练、舌部训练、口部运动训练、嗓音训练、鼻音训练。耳聋使聋儿缺少听觉的反馈,不能及时校正自己的发音,发音时基本存在诸多缺陷,比如:发音不准,发音音量小;尤其缺少声调变化;有时发假音,冒高调;有时又发低音等等。要使聋儿清楚流利地读、说出每一个字音,必须训练他们掌握各种发音的技能,并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其他感官的补偿作用,有计划、有目的持之以恒地训练。

(三)耳聋患儿的语言训练:一是理解性语言能力的培养,二是表达性语言能力的培养。发展语言能力的第一步是理解语言,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在语言训练中应当使聋儿在获得大量的语言刺激的同时,与语言的意x结合起来,发展聋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引导启发聋儿把口型、语音、实物和字词有机结合,明白每个词都是有所指的。在理解了语言的条件下让聋儿先学一些短句后,再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教他们说完整的话,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学会表达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以及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复合句。注重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多聋儿的语言实践,时时鼓励聋儿用他所理解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自主意愿表达和社会沟通交往。

二、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听力训练与言语康复有机结合的原则。听力训练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利用听觉的残余功能,结合视觉、触觉等功能,让聋儿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其目的在于培养聋儿学习听觉能力和言语交往技能,为习得语言提供积极手段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原则。学校教育为聋儿提供了有效康复教育方案,教育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流程规范,教学环节、任务和要求明确。能为聋儿提供科学、统一的有效康复训练。家庭康复训练是学校康复训练的巩固、拓展与延伸,聋儿的听力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着重个别训练,需要家长长期、耐心、科学地训练教育。家庭康复训练与学校康复训练这两种基本康复训练必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加强家校联系,提高科研实效对聋生进行语言训练,仅靠在学校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只靠在学校里说,在家里不说,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为此,对走读的学生,我们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建立联系册,老师将每天语言教学的内容写在本子上,要求家长加以配合辅导,做到家校教育同步化。对住校的学生,每到假期,教师根据全学期学习训练的内容,设计寒暑假综合训练的内容,指导家长在假期如何根据聋生的语言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训练,最大限度地提高聋生学习语言的巩固率。社会教育应当为聋儿提供有利于听觉训练与语言康复训练的情景环境。

(三)去固定模式化的原则。康复训练实施过程中不能夸大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忽视聋儿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不能一味地“填鸭式”灌输以免使聋儿处于被动地位,丧失学习兴趣。在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不能放过任何教育机会,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好整个教育过程,让随机教育与计划教育同步,聋儿康复“逮”机会是不可取的,不仅要等机会、逮机会、抓机会,还要创设适合聋儿康复训练的机会。

(四)交往第一原则。语言是交往的工具,具备能够灵活使用语言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才算学会掌握了语言。让聋生多参加交际。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人们的言语交际受制于言语行为的能力,而言语的能力只能在言语活动中获得,聋生语言康复教育就是要通过语言教育使聋生康复言语行为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大限度地培养和调动聋生的参与意识。我们以培养聋生的言语表达兴趣为出发点,使他们首先有使用语言的需要,及时鼓励他们在言语交际上的进步,把教学内容安排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行。因此让聋生置身于交际的环境中,让其多听多说,才能掌握各种言语交际技巧,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聋生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际。交往能力只能在交往过程中实现,如果能有意识地在交往过程中教授语言,聋儿进步就快,反之则慢。因此,必须把语言康复训练放在康复教育第一位。

(五)言语训练与其他方面教育内容相配合。语言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言语训练也不是一项单纯的操练,必须注意言语训练的整体性,我们平时把言语训练与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等密切配合。

(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语言训练活动。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信息于一体,画面形象、直观性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辅助手段之一。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计算机高级培训班,学习课件的制作方法,现在都能利用powerpoint、flsh等软件制作简单的课件。在语言训练课上,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了精美的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对聋生进行语言训练,激发了聋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87-1

一、民间舞表演的基本功训练技巧

(一)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在民间舞蹈表演中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使动作的幅度加大,使动作舒展,姿态造型优美并更具有艺术表现力。首先要进行“腰腿功”的训练,也就是腰、腿柔韧能力的训练,“腰腿功”的训练是民间舞艺术技巧的基础。但仅仅练“腰腿功”对民间舞舞蹈演员来说是不够的。在民间舞表演中要对头、颈、肩、肘、腕、腰、髋、膝、踝、趾等部位的柔韧幅度加以训练,使其各个部位均具备良好的柔韧性,才能在舞蹈中完成大幅度的动作,才能使舞蹈者较好的刻画喜、怒、哀、乐的人物形象,才能增强技术、技巧能力。

(二)稳定性训练

舞蹈中平衡稳定性,实质上就是对重心的调整与控制问题。在民间舞表演中各种结构复杂的舞姿和技巧都需要在具备了良好的稳定性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平衡稳定性就相当于舞者常说的用“中段”控制重心,“中段”的控制能力是需要舞者在平时训练中不断磨练才能够掌握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基本功训练中的小踢腿、环动、单腿蹲等动作来训练用“中段”控制身体的稳定性。

(三)各民族舞蹈特色技巧的训练

技能技巧就是舞蹈的基础,没有技能技巧也就没有所谓的舞蹈美。不同的民族舞有着自己的特色,有着自己的风格。例如藏族舞蹈多以水袖哈达作为表演的道具来表演舞蹈,由于长时间生活在高原,做出来的动作大多都是下沉塌腰的。蒙族舞蹈是以骑马动作为自己特色的,在草原上长期与马做伴,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维族舞主要以顶碗小碟舞为最大特色,边打边舞,边舞边转,并在头上顶着盛满水的碗,加上跪转、掖腿立转、平转等技巧,堪称一绝。朝鲜舞多以气息为主,动作犹如仙鹤,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二、民间舞表演的基本功训练方法

(一)民族人文知识的熏陶

民间舞是从不同的、文化传统衍生出来的人体艺术文化,是对该民族精神目标与价值的认可,并在这种认可后,用舞蹈来强调并强化这种精神,于是该民族也就在这种力量的凝聚下团结、强大。因此,建立在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基础上的民间舞蹈文化必然被本民族的人们认同与喜爱。要想表演好民族舞蹈,首先就应该了解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表演者只有明白了自己所跳舞蹈的文化内涵,才能带着丰富的情感去表现民间舞深邃的内涵。例如在表演傣族舞的时候,要了解傣族的地理人文文化: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瑞丽、西双版纳、耿马等地区,他们长期生活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区,人们在炎热的亚热带气候中劳动生活,所以他们更喜欢一种平稳、安详的节奏,无论是挑担、走路,都像在轻盈起舞,悠悠自得。傣族的“傣”字意为酷爱和平与自由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许多动作多为动物的模拟与美化,它那优美的舞姿,可以把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

(二)民族优质音乐的熏陶

舞蹈和音乐是合为一体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因此优质的音乐是表演民间舞蹈不可或缺的因素。民间舞表演者在学习各种民族舞蹈的时候,要结合着音乐来学习,优质的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还可以辅助学生把舞蹈的情感释放出来,提升舞蹈的表现效果。民间舞表演者要多听各民族的优质音乐,接受中国民间音乐的熏陶。

(三)舞蹈教师的精炼标准的示范

民间舞老师的任务非常重,他们需要用精确、准确的语言和标准、规范的舞蹈动作来教授学生。精确、准确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的捕捉到舞蹈动作的标准信息;标准、规范的舞蹈动作示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和认真度。总之,舞蹈教师的精炼标准的示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掌握民间舞蹈的技巧。

(四)丰富的民族舞蹈情绪的训练

舞蹈之所以如此动人心弦,也正是因为它完美地将肢体语言和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在民族民间舞蹈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民间舞具有生活性、社会性的艺术特征,因此表演者在学习舞蹈动作的时候,要注意舞蹈情绪的训练,通过情绪表现思想情感,让民间舞得到更完美的演绎。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群众性、自娱性、生活性、歌舞性、自由性、社会性等艺术特征,因此对于民间舞表演者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民族舞表演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基础和地道的表演风格特色,因此民间舞表演者要加强民间舞表演的基本功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毕丹.跳好民族民间舞的几个要素[J].辽宁高职学报,2007,(05).

[2]周威.浅谈中国舞基本功训练在民间舞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3,(08).

篇7

一、前言

多球训练法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连续、反复多次击球动作,来增加练习强度和密度的一种教学手段。实验研究表明:羽毛球正手高球多球训练方法对提高羽毛球正手击高球的水平确实是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多球训练可练到单球训练不易练到的内容,解决单球练习不易解决的问题,单球训练可以弥补多球实战训练的不足。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客观实际为出发点,合理地安排、组织正手高球训练,以期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10级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项学生88名学生,随机抽取40人,分成对2 个组,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进行教学实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并研读了羽毛球多球训练的有关文献资料和《运动训练学》等专著,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作为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

2.教学实验法

设计多球训练的实验计划:时间为18周,分三个阶段比较分析: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每个阶段6周进行比较研究。然后对每个阶段训练结果进行考核,考核4个项目:高远球达标、高远球技评、步伐测试和心率测试。

实验组:按照教学常规,组织教学,安排多球与单球训练,以多球为主

对照组:按照教学常规,组织教学,主要采用“一对一”单球的常规训练

3.逻辑分析法

对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其多球与单球训练效果进行比较研究,针对不同阶段采取的训练方法,得出的成绩和训练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正手高球多球与单球训练的供求方式与组织形式

多球与单球练习的不同特点及运用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客观实际为出发点,合理地安排、组织正手高球训练,以期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注:同侧是指供球者与击球者站在羽毛球场的同侧。异侧是指供球者与击球者隔网站立

(二)从羽毛球技能形成的规律上分析正手高球多球与单球训练

羽毛球正手高球动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3 个阶段: 泛化阶段、分化阶段、自动化阶段。不同练习方法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前测试结果通过spss检验,没有显著差异。

实验前考核4个项目:高远球达标、高远球技评、步伐测试和常规训练中多球与单球的平均心率,测试结果如下:

注:成绩是指半边场地定点前后移动击球到指定区域的个数;后场定点左右移动击球到指定区域的个数。技能评级是指把技能评级分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步伐测试是指前后移动5次(上网持拍手摸到网,后退要出底线)左右移动5次(持拍手要摸到单打线)总共需要的时间。心率测试是指多球或单球训练后立即测得平均心率(10秒钟*6)。

1.泛化阶段

在技能学习的初期,学生的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视觉观察示范动作并进行模仿练习,较多地利用视觉来控制动作。羽毛球高球教学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运动技术的正确概念和初步形成运动技能。根据泛化阶段的特点和学生粗略地掌握动作特点制定多球与单球训练方法。

(1)分解训练法

分解法是把完整技术动作按其基本环节,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是运动员分别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减少运动员开始学习的困难。在羽毛球正手高球多球与单球训练中,采用同侧供球两人练习,一抛一击。注意突出技术关键环节的分解教学与训练,特别是羽毛球正手高球技术的核心动作环节分解。

(2)完整训练法

完整法是指运动员从技术动作的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完整进行练习,从而掌握技术的训练方法。其优点在于与开始就使运动员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不致影响动作的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羽毛球正手高球多球与单球训练中,特别是对技术动作的核心环节的动作质量要求,形成完整、正确的技术动作本体感觉,从而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3)单一技术定点练习法。

学习某一技术动作时采用教师或同伴“送”定点球让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如在学习正手高远球的教学中,两人对打练习,教师或同伴可击出定点的高远球,让练习者进行反复地练习,以达到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

经过6周的训练后,然后对泛化阶段训练结果进行4个项目考核。

表4表明:从成绩上看,羽毛球多球训练效果比单球训练效果好,多球训练前后和左右移动击球成功个数差不多;单球训练前后和左右成绩差别大。多球训练的左右移动成绩明显优于单球训练。从技能上看,多球训练后2个良好和4个及格,单球训练后4个及格和2个不及格,说明了多球训练对建立和巩固正确的基本技术动作有帮助。从步伐移动上看,多球训练后步伐移动平均时间为42.7秒,单球训练后步伐移动平均时间为43.5秒,说明了练习者要连续不断地快速移动步法击球,多球训练能提高移动速度。从平均心率上看,多球训练后平均心率为125,单球训练后平均心率为122,说明心肺功能相差不大。

2.分化阶段

此阶段从生理特点来讲,大脑皮质中枢内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转换在时间和空间上趋于准确。这阶段的教学任务是在运羽毛球动技能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和巩固,保证动作的肌肉群协调合理地用力。

(1)加难训练法与减难训练法

减难法是指在技术训练中,以低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在羽毛球高球多球或单球练中,减低难度,提高击球的质量。加难法是指在技术训练中,以高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在羽毛球多球或单球练中,减低训练的难度,同侧供球原地击球,一抛一击;增加了训练难度,同侧供球移动击球,一抛一击,从而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2)重复练习法

学生正确的动作技能形成后,需要反复练习加以巩固。此时,要注意研究动作的细节和学生个人技术特点。如:在羽毛球训练中,采用异侧供球,一发一击,学生能掌握适时的挥拍,在最高点把球打出去,通过重复的训练和体会到击球时怎样用力,体会拍面击球时的朝向和对弧度的掌握,从而产生更好的效果。

经过6周的训练后,然后对泛化阶段训练结果进行4个项目考核。

表5表明:从成绩上看,羽毛球多球训练成绩增长比单球训练快,多球训练前后和左右移动击球平均成功个数都比单球训练多1个以上。从技能上看,多球训练后3个良好和3个及格,说明多球训练更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基本技术动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动作定型。从步伐移动上看,多球训练后步伐移动平均时间为39.6秒,单球训练后步伐移动平均时间为41.7秒,说明了多球训练要求学生连续不断地快速移动步法击球,因此能较快提高移动速度。从平均心率上看,多球训练后平均心率为142,单球训练后平均心率为131,说明了多球训练的运动量和强度比单球训练的运动量和强度大,因此能较快提高了学生的无氧代谢能力,能较快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

(3)自动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的动作已在大脑中建立起巩固的动力定型,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在时间、空间上更加集中与精确,掌握的一系列动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有机系统,自动化程度扩大,完成动作时也感到省力和轻松自如。学生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表现为动作熟练、准确、轻松、动作技术稳定, 根据特点制定多球与单球训练方法:

1.变换练习法

变换练习法就是使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练习,从而进一步巩固正确的动力定型,使其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突变能力强。这种练习法在于提高动作的运用中的应变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利的困难条件下和突发性变化的情况下,随机应变地运用运动技能。在羽毛球训练中,采用异侧供球,一发一击,要求每击一个球要回中心,提高应变能力。

2.比赛法

采用比赛法在于提高运动技能在比赛中的实用性、应变性,形成可变技巧。在这一阶段,运动负荷要加大,强度可以是比赛的或超出比赛的强度,以保证学生在机体疲劳情况下还能正常地发挥技术水平。在羽毛球训练中,三人一组,二打一,提高比赛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羽毛球的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绝对孤立存在的。教师应掌握其内在规律,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因素的影响科学实施有效教学。

经过6周的训练后,然后对泛化阶段训练结果进行4个项目考核。

表6表明:从成绩上看,多球训练测试成绩稳步增长,多球训练前后和左右移动击球平均成功个数都比单球训练1.5个以上。从技能上看,多球训练后4个良好和2个优,说明多球训练是练好基本功,建立起巩固的动力定型,提高技术水平的主要训练手段之一。从步伐移动上看,多球训练后步伐移动平均时间为37.6秒,单球训练后步伐移动平均时间为39.4秒,说明了多球训练要求学生连续不断地快速移动步法击球,同时击球的节奏感不断提高,因此步伐移动能快速提高。从平均心率上看,多球训练后平均心率为153,单球训练后平均心率为139,说明了多球训练能合理变换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使运动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无氧和有氧工作强度。多球训练强度相对单球训练强度大,因此对心脏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三)羽毛球正手高球实战分析

学生通过不同的羽毛球教学方法训练后,两组的学生在高球运用上的结果统计与分析:练习单球的学生比练习多球的学生在全场对打高球中,步伐跑动相对到位及技术应用相对更自如。练习多球的学生感受不到来自球场面对面相互对抗的压力,更感受不到来自对手的刺激, 其兴奋和紧张程度颇有不及实战刺激不足多球练习者判断来球容易,动作紧凑程度、移动和还原等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羽毛球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兴奋和紧张程度以及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特征都会有明显不足,实战时就易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容易使学生动作僵硬、只会招架、不动脑筋、缺乏主变意识。然而,练习单球的学生一开始就带有对抗性质的练习,在实战中更容易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1.在训练中应注意掌握循序渐进原则,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以及学生训练特点,合理地安排多球与单球结合训练,使学生能较快掌握和提高正手击高球的技术。

2.羽毛球正手高球训练与各种训练方式相结合,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处学习阶段掌握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多球训练和各种训练方法的优点,促进学生正手高球技术提高。

2.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之后,在正手高球多球训练之后,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常规的单球训练,以弥补多球训练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张惠中.乒乓球多球训练的特点[J].辽宁体育科技,2002,(5).

篇8

1体育舞蹈的基本形体训练

人类为了用躯体去表现造型的美和运动的美,把人自身当作随心所欲的物体使用,在时空中找难度更高的平衡,以此来给自己给他人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展现。但这些要精心地去训练人体自身肌肉和神经系统,使之有一定运动能力和反应灵敏的现象思维。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控制取决于心态以及正确的直立方式:呼吸和脑中的思维处在自然平衡和空无的状态下,神经系统才能松弛任由驾驶肌肉,使躯体去做更难的平衡和运动过程中的形体美。

在运动中保持直立感,来自于静态直立的基础训练。在艺术学校或业余舞学习班中,这一直立感的训练常常被忽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实际上,在伴随着地面在进行着勾绷开直,尤其是仰躺在地面上的单勾绷脚,单吸抬腿,直的感觉才容易得多。要找到单腿既直又立的感觉,上把训练是最佳的方式,也是为中间练习和今后的舞蹈练习最重要的一环。在没找到双腿直立状态下就上把杆,过快的学习重心转移的训练,结果易导致坐胯。

2体育舞蹈的基本呼吸练习方法

呼吸在舞蹈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单从呼吸的角度。就不难得出结论,良好而真确的呼吸方法是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国际舞训练中时刻加以强调的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

2.1呼吸与升降无必然的联系

升时的吸气只是表象而不是实质,下降时的呼气也是表象而不是问题的实质。在有升降的舞蹈中可以借鉴,但在无升降的舞蹈中怎么办如:探戈、狐步等舞蹈中。

2.2呼吸的原则

舞蹈中何时需要吸气与呼气呢(呼吸的原则)一般说来可以借鉴生活中的呼吸方法,只是没人细心的体会罢了。现在我们做一个深吸气然后再呼出,你会发现一个自然的现象--胸廓的放大与缩小;另外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搬运重物或需要很大的力量时,都会情不自禁的深吸一口气。

2.3胸廓需要放大时

在舞蹈中一般说来当我们的胸廓得以需要放大时(身体的无限的膨胀时)--吸气,然后就自然的进入了一个自然放松阶段--呼气。这一原则贯穿了舞蹈的始终,也可以说是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舞蹈美感所在。

2.4生理呼吸及形体动态

舞蹈中的“气”是指人的生理呼吸在形体动态中的艺术化投射。中国古典舞不仅以“气”作为外部姿态的某种推动力,更注重对“气”之流动形态的体验与模仿。舞蹈形体训练是培养舞蹈艺术表现能力的开端,通过训练可以使人的自然形体成为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体,“气”与形体训练是息息相连的。如上长、阔展的身体运动需要吸气,而下沉的动作则应呼气,腿部动作需提气以减轻负担。许多律动需立腰提跨;有些动作速度快且幅度大需吸气;由“冲”、“靠”演变的舞姿造型都需呼气等。“惊者上提,气者沉”,说明了“气”与舞蹈表现情感的关系,如悲伤时气是长吸短吐,律动以旁提为主;欢乐时气是快吸快吐,律动以横拧、闪、点为主;愤怒时气是短吸长吐,律动以立圆加拧、倾为主等等。

2.5气息与情感相一致

如何使内在气息与情感相一致,使情感的表现在特定的动作中得到体现,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探索。身体运动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力”的形态,实际上都是由“气”控制的。“力”通过“气”来展示,“气”又顺“力”而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讲究气平、气匀、气稳以求意稳、心稳、劲达。同时还讲究力发于腰而达于梢(肢体末端),内心呼吸的感觉必须从身体的中段开始一直贯串到眼睛、手臂国际舞中舞者呼吸的正确方法国际舞中舞者呼吸的正确方法。由此不难理解在刚柔相继的摩登舞中(特别是在探戈中),“气”更是贯穿始终的。在摩登舞中凡是与身体摆荡有关的“舞科”,升与降跟呼吸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表象关系),要做到升与降的自然柔顺,首先呼吸就要自然柔顺。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狐步舞和快步舞都是与升降有关的舞蹈。如果要掌握好升与降,必须掌握好呼吸的运用与锻练。

许多舞者在练舞时,往往忽视了呼吸的重要性,这样跳出来的舞蹈往往是先有动作后有呼吸,缺乏内在动力;表现出来的舞步与动作既缺乏“力度”又欠缺“轻盈”、“柔韧”,而且动作还显得不匀称。华尔兹的右转步1、2、3,如果呼吸运用得好,从第一步下降开始,做到蓄而后发(能量适放)尽量呼气放松,使身体重心下降(向前与向下)滑出,随着身体开始摆荡而摆出右脚,接着而来是吸气。利用身体的引导和第一步摆荡的余力而摆出左腿,然后缓缓的继续吸气使胸腔扩大,身体向上“舒展”轻松的完成了第三步的并步。这样就在这一呼一吸和一松一紧的情况下,既能显出力量的强、弱,又能自然地完成了基本右转步。

华尔兹的基本舞步,如右转步、左转步、右旋转步等等。每一小节音乐有三步,每三步有一次升降,而每一次的升降,则运用一次呼吸。降者为呼,升者为吸,而衍生的花式舞步,一小节音乐有4-5步,甚至6步之多,但是无论有多少步,一小节音乐只能有一次升降国际舞中舞者呼吸的正_方法,同样一小节音乐也只能运用一次呼吸。还须注意:下降与呼气只有一个舞步,上升与吸气(保持吸气或静气屏息)可以持续多个舞步。

2.6狐步舞的基本舞步如羽步

左转步和三直步等,每一小节音乐有三步,而每三步有一次升降(这里的升与降都是自然产生的);一次升降就伴随着一次呼吸。其要求是:第一步下降时呼气,末尾开始上升时吸气。第二步由于吸气使身体继续上升,第三步末尾开始呼气使身体下降。

篇9

关键词 短跑 速度训练 力量训练

一、前言

无论什么体育项目其根基都是田径运动,田径竞赛项目的短跑类项目更是重中之重,可以说短跑项目是田径运动的基础[1]。而速度力量素质又是短跑运动员必备的主要运动素质之一,是掌握和运用技战术的基础。科学合理地进行速度力量素质训练,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关键。短跑是一项以无氧供能方式为主的速度力量性项目,强大的爆发力量,较高的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合理的跑的技术以及较强的心理能力是从事短跑运动的必备条件。

二、分析与讨论

(一)以短跑的速度训练为中心的科学训练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各个器官系统是相互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要想提高短跑运动成绩,必须全面地改善与提高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3]。发展短跑速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发展过程,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肌肉力量和肌肉收缩速率的发展。短跑速度训练采用的主要练习包括:提高反应速度和起动速度、提高肌肉收缩速率和力量、提高运动过程的协调与放松能力。

(二)发展短跑的反应速度

1.信号的反映起跑与转身跑。半蹲踞式姿势,听到枪声迅速起跑。站立式姿势开始,逐渐各前倾斜接着快速跑出。在2-3度的斜跑道上,快速完成上坡或下坡加速跑练习,距离40-50米。

2.双手推滚球接着起跑追赶滚动球的练习。双手向前上抛出球接着跑出追赶并接住球的练习。

(三)发展短跑的位移速度

1.步频步幅的相互关系。步幅和步频是现代短跑技术的核心,也是构成跑速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运动员技术特点、身体素质水平、神精类型与身体形态特征等综合体现。要提高跑速,步幅和步频是关键。倘若两者同时提高是最理想的,但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难度却很大。因而,在短跑训练实践中,一定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步幅和步频。

2.针对步频能力的训练。对于步频能力的训练,我们侧重于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缩速度,加强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训练,提高肌肉快速收缩的力量与肌肉的放松能力。行进间进行有效的步频的训练,采取合适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进行指导。

(四)发展短跑的动作速度

动作速度又称绝对速度,是指短跑运动员发挥最高跑速的能力。绝对速度的优势,不仅取决于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敏、肌肉的快速收缩的力量,动作速率等因素,而且还取决于运动员掌握跑的技术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因而,在发展绝对速度时,必须注重步长和步频的最佳结合,及跑的技术动作各环节的时间与空间的节奏。

(五)发展短跑的速度耐力与力量

1.短跑的速度耐力。短跑速度耐力是指短跑运动员保持高度的能力,短跑速度是典型的无氧代谢运动项目,其速度耐力是以无氧供能为其基础,并建立在有氧耐力发展的基础上,所以在进行无氧耐力训练时,应有一定比例的有氧耐力训练,使运动员的心脏容积加大,每搏输出量增多,从而为无氧耐力训练奠定基础。

2.合理使用短跑的力量训练方法。注意选择合理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不仅要使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得到训练,而且还要注重小肌肉群和远端肌肉群的协同锻炼和发展。注意肌肉群的保护和合理的运动训练,不然不但不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而且还容易造成运动性损伤。短跑运动员应侧重于快速力量、相对力量和爆发力量的发展和训练。要充分利于所获得的力量,快速的发展其力量,从而有效的在短跑专项中释放出来。

(六)掌握短跑的放松跑技能与心理训练

要做到放松跑的放松自然而有节奏,是短跑技术训练的一个重点,因为肌肉的紧张和放松是有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所决定的。如果运动员运动时紧张就会把能量消耗在无用功中,降低肌肉的效率,影响速度。运动员若能善于放松自然跑,就能降低无作用功的消耗,做更多的有效功,消除体内的乳酸堆积,从而提高跑的实效性和经济性。

三、结论与建议

短跑运动中力量和速度密切相关,力量和速度协调发展对短跑运动员取得优异短跑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科学安排训练计划,重视短跑运动员力量和速度发展敏感期的训练,合理选择练习方法和手段,促进短跑运动员力量和速度的协调发展。总之,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结合自身特点,着重发展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发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负荷强度定量依据。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短跑训练的观念、指导思想及具体方法更加全面新颖,最终达到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TN929.5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6)09-0070-03

1 引言

超强台风、雨雪冰冻天气及突发性灾害事件时有发生,政府应急响应单位迫切希望能提早将预警信息告知民众,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及财物损失。当前手机短信相比互联网、收音机、电视机具有更广的覆盖面和更有效快速的特点,既可以覆盖智能手机也可以覆盖到传统的老人机或功能机。

全网性或大范围预警重要短信发送突发且紧急,要求下发快而成功率高[1]。通常系统根据号码清单顺序递交短信网关/短信中心转发到CDMA移动核心网,根据号码所在位置登记基站对应的寻呼区进行下发。目前相关方法针对大批量短信方面侧重在核心层面的发送能力提升。随着核心层面处理能力的大幅提升,矛盾已经不复存在,信息下发瓶颈更多体现在无线接入网的能力上。在普通全网性或大范围群发模式下,寻呼区下发量具有不均衡性,容易在不同时段号码分布集中在某些寻呼区,导致寻呼负荷过高,同时也影响用户普通业务使用感知,应急预警信息发送成功率低,且无法事后操控;而有些寻呼区过轻载,则影响全网发送效率。本文着眼于应急短信平台如何协同多平台和无线接入网的下发能力,最大化挖掘预警信息下发能力的问题。普通全网性或大范围群发如图1所示:

2 寻呼区均衡的方法

CDMA移动信令系统是通过A接口、C/D接口等实时获取镜像信息,存储建立信令数据库,这其中包括用户语音呼叫、短信、数据上网、用户周期性位置登记、跨ZONE区域切换等信令信息。这些信息实时通过无线接入网络并通过A接口上报到核心网,移动信令监测系统实时监测A接口获取信令,从中提取最新基站唯一编号CELLID与号码关联信息。当前手机呼叫、短信、数据上网将产生实时位置基站CELLID的更新。除了以上通信行为将产生位置更新信息,手机终端处于待机状态下,通常也以30分钟左右周期性进行位置更新(该参数是基站小区通过广播信道或者寻呼信道下发,手机周期性通过相应无线信道获得,不同地区参数值会有差异),获得新的CELLID信息;或手机跨ZONE区域(触发位置登记区)切换时也将发生基站位置更新。

基站维护数据库是基站开通并网后维护的数据库,其中包括基于网络优化参数寻呼区LAC编号与基站CELLID的关联关系。

(1)分寻呼区设置初始子通道

预警信息系统是通过移动信令系统获取最新号码登记的基站CELLID信息,同时匹配基站维护数据库中寻呼区LAC编号与基站CELLID的关联关系,从而建立全网预警信息发送号码与寻呼区LAC的关系。预警信息系统根据网络寻呼区LAC的数量N,在与短信网关/短信中心的通道中建立N个子通道,即每个子通道i对应一个无线接入的寻呼区i。假设预警信息系统所申请到与短信网关/短信中心的带宽能力为S条/s,则每个子通道i的初始速率为Si条/s的带宽。预警信息系统的子管道i与寻呼区i一一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由于不同时段的寻呼负荷差异,每个子通道i的初始速率为Si(t),t=(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根据无线网优确定的不同时段,产生不同的寻呼区的经验初始值。

(2)基于无线子系统负荷告警闭环调整子通道速率

在发送过程中,如果某寻呼区i的寻呼负荷出现告警,将指示预警信息系统的子通道i的速率Si立即以一定的比例x相应降低其初始速率,如图3所示,直到告警消失为止,这里x根据区域用户规模和网络覆盖厚度由网优经验值确定。

假设网络寻呼负荷告警周期为Talarm(该值由网优经验值和核心网络共同确定),则在无线接入子系统中某些基站小区寻呼负荷过高时,发出寻呼负荷告警。若某寻呼区i,持续ni个网络寻呼负荷告警周期Talarm后未发生告警,根据寻呼负荷指标情况,可适当优化提升发送速率。

(3)使用效果

寻呼区均衡的方法2015年首次运用在“莲花”、“灿鸿”等台风的预警信息,相比2013年“菲特”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发送效果更好。在杭州市区几个寻呼区存在较多单载波区域,前几年特别容易受预警短信群发影响正常通话业务。通过本次系统方式调整,当出一次告警后子通道即刻将被优化调整,避免告警的再发生,也避免了对用户感知的影响。同时在市本级区域按照子通道最大化下发,可实现整体相比前几年吞吐效率提升30%,实现快速下发。

3 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CDMA移动网络寻呼区均衡进行全网性或大范围应急短信快速的方法探讨,按照寻呼区建立子通道,并通过与无线子系统建立告警指示闭环调整预警短信系统接入子通道速率,在实际实施中取得明显效果。本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避免大范围应急短信下发对网络负荷和对用户感知的影响;2)通过按照寻呼区建立子通道分流,可实现最大能力短信下发,以此提升全网预警短信下发的效率。研究受到杭州市政府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视、手机全网直达式”资助。

参考文献:

[1] 叶春. 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系统特点分析[J]. 浙江气象, 2015(3): 23-25.

[2] 解飞. 短消息区分LAC智能流控系统[J]. 电信技术, 2015(2): 74-76.

[3] 李锁玲,孟瑞娟,孙秋生. 气象手机短信在防灾减灾信息服务中的作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8): 47-48.

[4] 滕岩,孔令军,孙龙,等. 基于自动气象站资料快速气象灾害预警短信技术初探[J]. 山东气象, 2013(2): 33-35.

[5] 闵锐,黄云飞,梅玉平. CDMA网络承载短信群发业务的解决方案[J]. 电信技术, 2011(10): 61-64.

[6] 苗建广. CDMA短信群发应用系统设计[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09(14): 84-86.

[7] 顾红兵,王建宣,魏炜,等. 小区广播和小区短信在突发性公共应急信息中的应用[A]. 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 2009.

篇11

    Abstract: The swimming training's history appears after the swimming competition already started. The modern swimming trained had developed today already 100 remaining years of life. for 100 years, the swimming training grows out of nothing; From simple technical change, to many kinds of training methods and method utilization; To pays great attention the intensity and the quantity union from the pure pursue physiological load of exercise; From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develop athlete's physical ability pays equal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to the emphasis technology and the special ability. Said simply, swimming training development with people regarding swimming project essence understanding close relation. Along with the people regarding swimming movement essence's more thorough research and the understanding, the swimming training's development also entered a new stage. Swam the worker regarding our country, a most important spot, was we must have more profound and the science idea, must establish to the swimming movement training's understanding in the science thinking mode foundation, this point was very important. Therefore, the research and the analysis world swimming training's trend of development, will have the vital significance regarding the next better assurance training's direction.

    key word: Swimming technology; Train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1 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1.1 强调运动员的技术有利于减少阻力

    游泳技术的合理性对于运动员的游进速度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理解这个问题是很简单的,例如一名举重运动员虽然有很好的力量水平,但是他有可能游不过一名7岁的业体校的小运动员。这说明虽然力量对于游泳运动员是很重要的,但关键要看运动员在水中利用力量的能力。也就是说运动员对自身力量的利用效率对于游泳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全力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对于游泳项目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加强运动员的水中力量的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运动员掌握合理的技术。对于技术的合理性,不同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是要符合运动员的生理和解刨学的特点。同时,合理的技术是要能够尽量的减少阻力,增加推动力。

    游泳运动员在水中的阻力主要有主动阻力和被动阻力。被动阻力同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及在水中的姿势有很大的关系。而主动阻力同运动员在水中的游进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运动员在水中游进时身体重心的移动比较平稳,游进的速度的变化是较为均匀的、平稳的,在游进中运动员的主动阻力会比较大,而相反,在游进中游速的变化是均匀的,或者说最高速度和最低速度的差小的话,那么,主动阻力就会小。

    举个例子,波波夫在游进中的功率为87瓦特,而另外两名运动员的功率分别为117、170瓦特,但是另外两名运动员的速度并不如波波夫更快。这就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技术造成的。波波夫的主要技术特点就是连续、连贯的用力。这种技术的形成主要是依靠长期的技术训练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这从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一个启事,就是正确、合理的技术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得到的。就像我们的体操、跳水、乒乓球的训练一样,通过训练我们可以达到较好的技术水平。

    1.2 重视技术的效果,保持合理的划频与划幅

    当今世界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技术都较为重视技术的效果,即划频与划幅的合理配合,使技术更加合理化,经济化。在保证技术效果的同时,根据比赛项目和战术采用合理的动作频率来完成比赛。

    划频是指单位时间内划水的次数,通常用次/分或次/秒来表示;划幅是指一次动作所划进的距离。以波波夫为例(表1),在几名奥运会冠军中波波夫的划幅最大,而划频最少。

    波波夫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的成绩也在48.74秒,但是划频为46次,而在创造世界纪录时的划频为40次。波波夫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的划频在47次为好。但是随着体重的增加和身体其他状况的改变,他的技术也是有改变的。

    表1  历届奥运会100米自由泳冠军的划频和划幅的比较

    年代         姓名          成绩          划幅            划频

    1960                      55.2           1.56米          71.5次/分

    1972         施皮茨        51.22         1.96             57.5

    1976        蒙哥马利       49.99         2.50             46.5

    1988        比昂迪         48.63         2.70             48.5

    1992        波波夫         49.           2.95             39.9

    划频和划幅是决定游泳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根据速度与划频划幅之间的关系如何可知在相同的距离内,若划水幅度相同,则划水频率高的速度快;若划水幅度不同,划频相同,则划幅大的速度快(表2)。划水幅度的长短与划水力量的大小,划水速度的快慢、技术掌握的合理与否以及身高臂长有密切的关系。经过片面地追求快频率或大划幅以后,运动员追求的目标是能够使游进速度达到最快的最佳划频和划幅的组合。

    表2   八运会与第26届奥运会女子100米自由泳有关参数比较

    赛  名     姓名    成绩   出发    途中(67.5)米   平均划频   平均划幅  冲刺7.5

    八运冠军 乐静宜    54.10  3.95      38.08            52.67      2.02        4.43

    奥运冠军 乐静宜    54.50  3.87      38.30            53.10       1.99       4.63

    八运前3名         54.64   4.06     38.31            51.25       2.07       4.34

    奥运前2名         54.77   3.89     38.43            51.60       2.05       4.56

    1.3  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及身体协调用力在技术中的运用

    美国科研人员和教练员认为,核心力量主要有3点:1)发力来自臀部;2)力是通过全身的协调工作进行传递;3)用力时保持身体平衡。游泳的力量自臀部发力,使力量传递到手臂,这一技术类似于垒球和棒球运动员投球一样,靠臀部转动发力传到手臂,将球扔出。在游泳技术中,就要求运动员能够协调用力。而要达到协调用力,一方面是增加运动员陆上的协调性练习,例如,采用各种垫上练习、球类练习、徒手练习来提高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是提高运动员在水中控制身体的能力,通过运动员在游进中身体的滚动使身体的力量传至手臂和腿部。可以采用分解游、配合游和打腿练习来训练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协调用力及保持动作放松的能力。

    发展身体的“核心力量”对于年龄组游泳运动员掌握良好的技术是必要的。

    2 现代游泳训练的主要特点

    2.1 训练量与强度的合理结合

    大运动量训练理论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运动成绩是建立在良好的耐力基础上,提出了耐力出速度的观点。运动生理学理论指出有氧代谢是无氧代谢的基础,高水平的无氧代谢是建立在高水平的有氧能力基础之上的。这为大运动量训练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50年代初期间歇训练开始应用于游泳训练,这为增加训练量提供了主要方法。但是,大运动量训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结果是中长距离的项目成绩提高很快,而短距离项目的成绩则停滞不前。此外,运动员容易产生疲劳。大运动量训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亚的卡莱尔,他的训练理论与思想对我国游泳界有很深远的影响。

    进入60、70年代,随着训练理论的深入发展,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不仅要注重训练的数量,而且要重视训练的质量(强度)。以美国为代表的大负荷派主张,不仅训练量要大而且还要和高强度训练很好的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理论在实践中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美国运动员在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依靠这种训练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对游泳运动实质的不断认识,逐渐发现单纯的强调大运动量或者运动强度都是不好的,而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及训练目标,将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合理的结合。

    2.2. 用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确定训练的强度

    能量代谢理论提示了不同负荷强度运动时机体内部能量系统功能的规律与特点。人体运动时肌肉作功的直接能源是体内的磷酸原系统。人体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即无氧和有氧代谢过程。无氧代谢过程包括两个供能系统,既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有氧代谢过程是由ATP开始的,以有氧系统供能为主。不同距离的项目其参与能量代谢的供能系统是不同的。因此,在发展运动员某一专项能力时,依据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来提高运动员的相应供能系统的代谢能力、输出功率和身体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根据能量代谢理论,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世界许多游泳强国都指定了能量分类表,将训练手段用能量代谢的观点划分强度,作为训练时的参考。

    2.3 高原训练

    在高原环境下,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使得单位体积中的氧减少。在这种环境中进行训练,给运动员额外的增加了负荷。原民主德国游泳运动员曾多次采用高原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80年代以后,我国游泳教练员、运动员也多次进行了高原训练,科研人员对进行高原训练对游泳选手的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的影响也做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高原训练可视为一种承受高乳酸的训练,在同样游速、距离条件下,高原训练的血乳酸值明显高于平原,但是这种增高,可以逐周逐次的下降;承受高原强度训练的适宜高度为1890米;高原训练提高了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效率;高原训练的超量恢复,从乳酸—速度曲线右移,心血管功能的改善,血红蛋白的回升,提示为运动成绩提高的物质基础,反之亦然。

    但是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发现高原训练有时也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高原环境给运动员在完成训练时带来很大的生理、心理上的负荷,训练的强度也很难提高。因此,目前有许多运动专家建议采用高养低训的方式进行训练。即采用特殊的装置模拟高原环境,如高压氧仓,使运动员在高原环境下生活,在平原环境下训练。国外有运动员进行了这样的训练,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4  恢复成为训练的一部分

    尽管目前的研究对于疲劳产生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但随着人们对于疲劳机制的深入研究,恢复的重要性被广大教练员所认识。要保证运动员能够承受训练负荷、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避免产生过渡疲劳,就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采用合理的训练负荷并积极采用有效的恢复措施,才能保证运动员完成训练任务。因此,在当今的游泳训练中,恢复已成为训练的一部分,在训练中恢复训练已成为专门的练习被安排。在游泳训练后常用的恢复手段主要有水疗、按摩、药物等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此外,也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营养等手段加速机体的恢复。

    2.5  多周期、小周期训练的运用

    高水平的运动员往往采用多周期的训练划分。这主要同运动员的不同训练阶段的训练方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年龄组时,训练多余比赛,而在某一阶段训练和比赛并行,在某一阶段比赛多余训练,在某一阶段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比赛。这些变化主要是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较多的比赛对于运动员的训练提出了较新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训练与比赛之间的关系,以及比赛之间的训练的安排及恢复问题。高水平的运动员常采用多周期、小周期的训练方式;将非重大比赛纳入到训练的系统中,成为训练的一部分,即所谓“以赛代练”。

    频繁的比赛和运动员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关系还并没有完全清楚的理论解释,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运动员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合理的安排训练和比赛,充分的利用比赛是现代游泳训练的主要发展方向。在频繁的比赛之间,许多高水平选手在训练中常常安排多个连续的3—4天小周期的训练,这主要是便于教练员对运动员身体情况、训练情况的掌握,便于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这道理解释起来就像在拍皮球,每拍一下都更用力,使球越弹越高,最后有一个大的飞跃。当然,这种解释是对事物现象的描述,而更深刻的机理的变化,我们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的。但比赛的重要性是不可置疑的。比赛的概念应当是包含了训练比赛和各种小比赛及大赛。在训练中还可以使用接近比赛形式的练习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

    2.6  对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发训练更为细化

    在现代游泳训练中除了采用以能量训练为基础的练习手段以外,对运动员的专项能力的发展是比较细化的。这主要表现在在训练中首先要清楚所选择的运动项目的供能特点(三种供能系统),各功能系统的发展情况。例如,在100米自由泳比赛中,可以分为3个部分,出发阶段、途中游阶段、冲刺阶段。每一阶段都是以不同的供能系统来为机体供能。了解这些情况对于正确的理解生理系统的发展和游泳训练的关系。其次,在训练中应根据专项的特点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以100米自由泳比赛为例,出发阶段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速度能力,而途中游阶段主要依靠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能力,冲刺阶段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乳酸耐受力以及运动员的技术稳定性。根据100米的专项特点,可以设计专门的练习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

    2.7 运动成绩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人体生物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在游泳训练中引入了能量代谢理论后,训练负荷的方向性就更加明确,而依照这一理论制定的训练手段也更为科学。美国SPEEDO公司制造的泳衣“快速皮肤”是依照鲨鱼皮的原理制造的,其中也包含了仿生学、工业设计、人体工程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据报道,此种泳衣可使运动员的成绩提高1%—3%。在胜负以1% S决定的今天,这是十分可观的。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将在2000年奥运会穿此种泳衣进行比赛。合理有效的恢复是现代游泳训练的主要组成部分,恢复手段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靠生物科学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基因技术的发展,可以制造出更新的药品,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加快运动员机体的恢复速度。这些都表明运动员的成绩已经越来越同相关学科的科技发展水平紧密联系。

    3       结论

    3.1  现代游泳训练的主要特点是:1)重视训练量与强度的合理结合;2)高原训练和在特殊环境下的训练在游泳训练中的应用;3)用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确定训练的强度,使训练负荷更为精确;4)运动员的恢复越来越被教练员和运动员所认识,已成为游泳训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运动员专项能力的训练更为细化;6)由于比赛的增多,许多运动员开始采用多周期以及3—4天形式的小周期训练,并取得良好的效果;7)运动成绩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3.2  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为:1)强调运动员的技术有利于减少阻力;2)重视技术的效果,保持合理的划频与划幅;3)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及身体协调用力在技术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游泳  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 于仙贵等.中国竞技发展特征及其制胜规律[J].中国体育科技.1993,(6、7)

    [3] 钟秉枢等.排球运动科学的发展及展望[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2)

    [4] 熊西北等.田径运动科学进程与未来[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

    [5] 翁庆章等.高原训练对优秀游泳运动员的生理效应[J].中国体育科技.1993,(6、7)

    [6] 冯伟权等.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7] 刘华平.21世纪初的中国休闲体育[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

    [8] 杨锡让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8

篇12

中图分类号:J7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58-01

肌肉是一切运动产生的前提,缺乏肌肉力量就无法运动,舞蹈亦是如此。肌肉的力量对舞蹈演员的技术技巧、技术动作都具有直接影响,对演员的协调性、速度和灵敏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若要提升舞蹈训练的效率,就必须深入研究舞蹈演员力量训练的原则,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

一、舞蹈演员力量训练的原则

(一)专门性原则。所谓的专业性原则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练习模式,被训练肌肉可以产生特定反应的生理学现象。不同的专项训练对舞蹈演员各肌肉群参与活动的部位、要求、动作结构都不同。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选择那些与动作技术结构、动作技术一致的训练。例如,民族民间舞训练中,除了要进行基础训练,还要采用端盘腿、大射雁、踹燕、掀身探海等训练动作,以便适应专业要求。

(二)不间断性原则。舞蹈演员的力量训练要遵循力量增长规律,如果间隔的时间过短,就会造成过度训练或疲劳积累。但若间隔时间过长,那么,前期训练形成的肌肉力量增加就会慢慢消退,同样不利于肌肉力量增长。所以,舞蹈演员的肌肉训练要遵循不间断性原则。

(三)全面性原则。舞蹈表演需要协调舞蹈演员的各个肌肉群,不管是小肌肉群,还是大肌肉群都应当全面发展,这样才可以满足各种舞蹈动作的需求。所以,舞蹈演员的力量训练应当避免单一性,要关注力量训练的组成,训练的顺序同样会影响力量训练效果。在力量训练过程中,要先进行大肌肉群训练,然后再进行小肌肉群训练,这主要是因为在训练过程中小肌肉群更容易疲劳,这就会影响其他肌肉群的能力。此外,多关节肌的训练也应当安排在单关节肌训练的前面。而在训练单一的肌肉群时,则应当先安排大强度练习。

(四)超负荷原则。超负荷原则主要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要超过日常训练的负荷。主要包括力量训练的频率、负荷的强度和负荷量等。需要强调的是,超负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负荷量突然增大,就会导致肌肉损伤,进而影响肌肉力量的提升。舞蹈演员的肌肉力量主要来源于自重训练,当部分肌肉无法达到要求时,应当及时借助外力。比如,训练肌肉群时,除了要加紧,还应当合理应用拉皮条法。

二、舞蹈演员力量训练的方法

(一)静力力量训练。静力力量主要是指肌肉群收缩产生的力量。依靠静力力量在整体动作中保持肢体不产生明显移位,或完成某种静止不动的用力动作。比如,踹燕、后控腿、探海等。在舞蹈表演中静力力量其实是指演员对舞姿的控制能力,在静力力量训练中应当合理选择舞蹈的静力动作。比如,中国古典舞蹈训练中,动力力量训练与静力力量训练要交叉进行,动力性训练要在静力性训练之前。需要强调的是,若在静力训练时,肌肉缺乏放松与收缩的协调,就会造成肌肉协调性下降。而过度的静力训练则会影响肌肉的弹性。所以,通常情况下,静力力量训练要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二)相对力量训练。所谓的相对力量其实是指每公斤体重展现的力量,它反映了演员体重和绝对力量的关系,若要增强相对力量就应当提升神经系统的兴奋强度,提升肌肉纤维收缩的同步性,增强肌肉群的协调性。舞蹈演员的相对力量训练应当安排少重复、大强度的练习。通常采用自身最大力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大负荷强度,每组练习要一到四次。中强度练习不能低于百分之六十,以免影响相对力量的提升。此外,训练强度增大时,重复的次数则应当逐渐减少,且每组训练之间还应当安排两到三分钟的休息时间。

(三)力量耐力训练。舞蹈表演通常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在表演过程中演员要始终保持精力旺盛,所以,力量耐力训练就显得至关重要。舞蹈力量耐力主要包括静力力量耐力、快速力量耐力。在进行耐力训练时,应当根据舞蹈的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与内容。每次训练都应当适当增加重复次数,此外,还应当逐渐增加负荷量,通常应当采用25%到60%的负荷强度,且要尽可能地多次重复。当舞蹈演员的肌体还没有完全恢复时,即应当开始下一组的练习。在耐力训练中,要重视重复次数,当然,还应当充分考虑舞蹈演员的实际情况,组数也不能过多,以免影响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冯秀.谈舞蹈演员力量的训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2):164.

篇1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从各方面培养幼儿书写习惯。这篇文章就是主要介绍在乐乐幼儿园实践的一个关于提高幼儿writing的program的开展工作。实行这个program的初衷是因为看到一些小朋友在书写课上会出现书写困难的情况,部分幼儿注意力比较难以集中,难以集中精力完成长时间的书写,另外还有些幼儿需要在老师的督导和帮助下,才能进行书写,如果单独让其书写,又会出现乱涂乱画的情况;有幸读到Linda Leonard Lamme,1,3 Danling Fu,1 Julie Johnson,2 and Debbie Savage2的Helping Kindergarten Writers Move Toward Independence这篇文章,深受启发。于是,决定开展这个项目。

这个项目开展于2012年的暑期,开展对象为暑托班上报名参加习字班的大班的8名幼儿,他们的年龄在5-6周岁之间,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我们设计了不同的书写计划,以期达到因材施教,尽可能地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情况(年龄段,初始书写能力)的学生的个人要求。

项目的主要思路先在老师监督下,让幼儿学习单词或词组的书写(单词或词组按年龄段,初始书写能力区分),然后让幼儿独立完成单词或词组的书写,接下来在老师监督下,让幼儿学习如何在单词或词组的书写上扩充长句,最后,让幼儿独立完成长句的书写。当项目执行至两个月的时候,幼儿潦草习字的习惯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写字的速度和正确率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

项目的开展方式是是由一个老师在黑板前主讲,另外两个老师(另两个团队成员)每人观察4名幼儿的书写情况,随时进行鼓励和督导。由于幼儿不能像小学生或者初中生那样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我们每次课程的设置时间是15分钟。

项目实施过程中,先让幼儿书写简单的“一、二、三”这三个数字,有些幼儿学习很快,但是复现率低(第一天学的单词往往第二天就忘了),因此,项目开展过程中,需要随时进行复习,复习的方法借鉴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设置,我们会在幼儿学习课程后的当天下午,第二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五天分别进行复习,这样的课程复习设置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幼儿对单词的遗忘率;当三个数字的中文写法全部完成后,我们再教幼儿进行“只,条”这两个数量词,“小,大”形容词,以及“鱼,狗”的书写,到第四周的时候,幼儿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一、二、三、只、条、小、大、鱼、狗”九个字。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能很欣喜地看到幼儿的不断进步,同时也会有一些非预料的情况发生:比如有一个小男孩淘气好动,不愿意长时间坐在课桌前书写,一开始往往5分钟以后就开始潦草写字,这时候我们不能强制性地责骂,而是要引导他学会慢慢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以及行为,先养成10分钟不走神的习惯,再延长到15分钟,最终,这个小男孩达到了连续15分钟阅读或是书写都不会走神的状态。另外,有一个小女孩,她一开始对书写很有兴趣,但是只要有写错或是忘记书写的情况出现时,她就会变得非常焦躁,不愿意继续写下去,甚至摔铅笔。我和其他组员经过商量后,决定对这位小女孩进行一对一式陪伴式书写,即一位老师每天抽出时间对其进行专职辅导,同时我们告诉她别的小朋友都会出现书写错误的习惯,这是学习过程中非常正常的情况,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改正错误,在我们的一对一陪伴式书写的教导下,这位小女孩渐渐地克服了一写错就焦躁的问题,并且再也没有发生过摔铅笔的行为。由此,我们也发现一对一式陪伴式书写是一个不错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若是遇到焦躁或学习能力缓慢的幼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一对一式陪伴式书写的教学方法。

Program的第二个内容就是训练幼儿语言思维上的可扩展性,在第二个月内展开。第一月内,幼儿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一、二、三、只、条、小、大、鱼、狗”九个字,这个月的任务奠定了我们开展第二个月任务的基础。可扩展性和迁移性是语言的两个特性,我们在第二个月内进行对幼儿语言思维上可扩展性的训练,也就是启发幼儿选取“一、二、三、只、条、小、大、鱼、狗”中的词进行词组的组织和装配,并要进行熟练书写,词组结构为“形容词”+“动物名”或“数字”+“量词”+“动物名”或“数字”+“量词”+“形容词”+“动物名”的任意形式。为了增加幼儿课程的趣味性,我们教幼儿制作词汇卡片,让幼儿自己在每张卡片上分别写上 “一、二、三、只、条、小、大、鱼、狗”九个字,之后让幼儿进行不同卡片的排练,既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幼儿感觉到学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幼儿的写字训练历来是一个难题 ,本文为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并且循序渐进对幼儿进行书写能力的训练提高了有效的方法指南和实践的依据参考。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