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生价值的理论

人生价值的理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9 10:29: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人生价值的理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人生价值的理论

篇1

    1.1大动脉弹性减退,动脉硬化,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进入老年期后,外周动脉由于长期反复受到机械性牵张作用,加之潜在的血管壁炎症反应和修复作用、氧化应激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修饰,导致动脉壁弹性纤维断裂、溶解、减少,大动脉弹性网络老化;加之胶原纤维合成增多、聚集,伴随进行性的钙盐沉积,最终导致血管结构重塑和僵硬度增加,血管顺应性减退和外周阻力增高。血管内皮受损和功能紊乱降低其舒张性能。由于外周动脉硬化引起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wavevelocity,PWV)加快,脉搏波反射点前移,在外周动脉壁形成收缩期压力增强[4],使收缩压增高;动脉顺应性减退增大收缩期血管壁压力,又可使血管内有效容积减少,舒张期压力反而下降,从而导致脉压增大。

    1.2全身性及局部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交感神经反应性增强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system,RAAS)激活,尤其是心肾血管局部RAAS激活,对老年高血压的形成机制产生重要影响。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通过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介导一系列病理生理效应,如血管收缩、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壁纤维增生,促进血管弹性功能减退。AngⅡ也可介导血管壁炎症反应和脂质氧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5]。RAAS激活增加醛固酮合成和活性,

    1.3肾血管阻力增大、肾脏滤过功能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肾血管阻力(renalvascularresistance,RVR)增大。研究显示,在60岁以上未治疗的ISH患者中,脉压越高,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越低,提示脉压升高可能对肾脏血流动力学和肾脏功能存在影响[6]。肾脏容量调节异常对老年高血压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GFR降低和有效肾血浆流量(effectiverenalplasmaflow,ERPF)减少可能促使局部RAAS激活,使近端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导致容量负荷增高和盐敏感性高血压;肾脏滤过功能减退、利钠物质生成减少以及肾内Na+/K+-ATP酶活性降低可减少钠排出,加重全身性钠负荷;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负荷增高,通过钠-钙交换机制增加平滑肌细胞内钙负荷,促进总外周血管阻力进一步增大[7-8]。

    1.4动脉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动脉压力感受反射是维持短时血压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重要机制。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的衰退对血压调节和血流动力学状态将产生不利影响。研究显示老年ISH患者较血压正常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9],从而增加血压变异性,易致血压波动,并在部分患者中诱发或加重性低血压。总之,老年人血压升高和维持机制中,最重要的病理生理环节是大动脉弹性减退和全身性动脉硬化导致的总外周阻力上升、全身和局部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及肾脏水盐平衡调节障碍引起的容量负荷增高,并促使外周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钙超载,而后者可以使总外周阻力进一步增大。

    2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的特殊性现代降压治疗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控制血压达到有效降低总体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目的。获益的主要来源是有效降低增高的血压。从目前众多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来看,不同降压药物或联合方案在特定人群中表现出的降压效应和对主要终点事件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除了药物或治疗方案本身对血压的控制能力可能存在差异之外,更主要的是与患者自身血压升高和维持机制的特点、不同的病理生理状态或合并症情况以及药物对心血管结构和功能产生的长期影响有关。针对老年高血压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升压和血压维持机制的特殊性,适宜的降压治疗方案应立足于改善老年患者心脏和外周血管顺应性、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靶器官,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同时应着眼于改善全身及局部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尤其是抑制心肾血管局部RAAS激活,改善肾脏对水盐平衡和容量调节的作用,从而降低老年高血压发生机制中具有特征性的钠负荷增高尤其是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钠钙负荷,降低外周阻力。老年患者血压自身调节能力减退,血压波动性增大,降压方案尤其应关注血压的稳定性。平稳、和缓、持久控制血压,降低短时和长时血压变异性,避免不适当的治疗增大血压波动是老年高血压治疗的基本策略。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同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较大差异,从而对患者坚持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和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老年患者而言,优化治疗方案是实现降压达标和改善心血管预后的基本途径。

    3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联合噻嗪类利尿剂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优势近年来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进行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所采用的降压药物大多是钙拮抗剂、RAAS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或以上述药物组成的联合方案[2]。ARB和噻嗪类利尿剂的降压机制符合老年高血压的主要病理生理和升压机制特点,在老年患者中,其降压作用明显,保护靶器官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证据明确[10-11],这两类药物的联合亦成为多项高血压指南推荐的优化联合方案之一。

篇2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

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人力资本这一最具创造力、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如何有效地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人力资本及其价值的概念

通常,资本被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的总和。而人力资本价值则是指企业拥有的人才所拥有的素质为企业或组织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也就是人力资本在预期服务期内所能提供的未来收益的估计现值。

二、人力资本价值理论对企业的影响

人力资本价值理论的提出,对企业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人力资本理论改变了企业的产权制度。在人力资本理论出现并且作用日益凸显以后,人力成为了一种与包括货币资本在内的物质资本地位相同的资本,企业中物质资本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改变了。因此,企业的产权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本开始拥有了部分产权。

(二)人力资本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后,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企业都不再强调董事与总经理职能的截然分离和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董事与总经理的界线也变得不那么清晰了。

(三)人力资本的观念显著影响企业文化。人力资本理论也同样影响到了企业文化。同以往的带有强制色彩的企业文化不同,人力资本观念下的企业文化往往更加强调自觉、使命感和团队精神。

三、企业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措施

人力资本价值可以区分为静态价值和动态价值两类。静态价值主要是由个人和社会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人力资本的存量;而其动态价值,则是指人力资本可能发挥的潜在价值。企业应当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人力资本的静态价值;同时,企业还要运用各种激励措施,来启发员工的创造感和责任感,从而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本的动态价值。

常见的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措施有:1、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实现员工的持续教育与培训。这是提高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2、激励机制。研究表明:如果得到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甚至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四、我国企业在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方面的不足

在我国,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本管理和提升上存在很大问题。首先,许多企业的观念落后,缺少人力资本发展的良好氛围。我国企业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缺少人力资本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其次,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缺乏规范的人力资本培训和开发制度。在我国,许多企业都认为人力资本培训和开发是社会行为,不应当由企业承担这方面的工作;再次,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体系及评价机制不完善。我国有关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体系的理论还不完善。各种计量体系大相径庭,效果也是参差不齐;最后,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薪酬制度不能反映人力资本的价值,造成大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流向外企。另外,缺乏非经济利益激励机制。经常只用简单的行政式的命令方式管理员工,不注重员工的自尊和人格,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提升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措施

(一)重用人才,广揽人才,提高企业人才效益。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可以使企业经济效益成倍提高。因此,企业必须重用人才,广揽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价值。

(二)完善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体系及评价机制。建立公正、合理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体系及评价机制,是保证人力资本收益与贡献相符合的前提。目前,对人力资本计量较常用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会计成本定价、价值法和未来薪资折现法。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模式。首先是经济利益激励机制。因为人力资本是作为资本而存在的,因而要有适当的回报形式,这种新的回报形式就是人力资本的薪酬制度。其次是非经济利益激励机制。对于更高层次的企业员工来说,经济利益的刺激并不能很好地促使其努力工作。这些人往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自尊”、“归宿感”和“自我实现”。因此,企业应当从经营者“自我实现”的层面对其进行非物质激励。

(四)建立有效的、对于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内部约束,即企业和人力资本之间的约束,当事人之间的约束。包括:(1)企业的制度约束。企业应当制定完善的制度规范,从制度层面规范人力资本的开发和价值提升。(2)合同约束。企业也应当通过合同来约束人力资本。另外,还有外部约束,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法律约束。我国必须要加快立法进度,尽快出台有关人力资本方面的法律。(2)道德约束。任何阶层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所以,管理人力资本的人也应该有道德的约束。它对员工的影响是最深刻、也是最持久的。

篇3

1、要认真学习,要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

2、要认真进行思想改造,除认真学习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要想认真地自我改造,就要以世界观为标准,不断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任性和偏私;

3、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对所有事物和观念和说法,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对错误的东西必须要坚决抵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1调査对象

以延边大学临床学院2011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学、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共305名,男生151名,女生154名;临床医学专业176名,预防医学专业24名,麻醉学专业75名,口腔医学专业30名。共发放问卷305份,收回262份,有效问卷262份,总收回率85.9%,有效率100%。

1.2问卷设计

调査问卷设计参考了潍坊医学院社会科学部、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W的调查问卷,并采用德尔菲法征求专家意见予以修正,最终确定调查问卷。

1.3调查方法

采用不记名的方式,由教师发放,学生逐项填写后收回。调査内容统一录人Excel表进行统计。

2.调查结果

2.1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一般性认识

在学习医学伦理学之前,29.0%的学生了解这门课程,71.0%的学生不了解这门课程;对于医学伦理学的开设,72.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21.6%的学生认为可开可不开,只有1.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还有5.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性质,10.5%的学生认为是政治理论课之一,与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的部分内容有重叠,78.4%的学生认为是职业道德课,关注医德医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8.6%的学生认为是一般伦理学理论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2.5%的学生不知道其性质;对于课程开设时间,37.7%的学生认为应在通识教育阶段,30.2%的学生认为应在医学专业基础课阶段,13.0%的学生认为应在临床课阶段,19.1%的学生认为应在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学时,45.7%的学生认为应少于20学时,37.0%的学生认为24学时,9.9%的学生认为36学时,7.4%的学生认为48学时。

2.2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习态度

对于医学伦理学,10.5%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41.4%的学生表示感兴趣,42.5%的学生认为一般,5.6%的学生认为没兴趣;对于学习内容,23.5%的学生认为很难,28.4%的学生认为较难,33.3%的学生认为有点难,14.8%的学生认为一般;学习主动性上,8.6%的学生十分主动,29.0%的学生比较主动,44.5%的学生一般,17.9%的学生被动;对于课程结束之后会怎样对待医学伦理学,31.5%的学生回答学完考完就行了,6.2%的学生回答学过之后在校期间继续学习,61.1%的学生回答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要继续学习,0.6%的学生回答作为自己专业继续学习。

2.3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对于教学形式,12.3%的学生认为应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34.0%的学生认为应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35.8%的学生认为应课堂理论讲授与医疗实践教学相结合,17.9%的学生认为应以社会热点伦理难题讨论为主;对于教学的重点,9.9%的学生认为应是理论伦理,75.3%的学生认为应是临床伦理规范,14.8%的学生认为应是生命伦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4.8%的学生认为是教材质量不佳,11.1%的学生认为是教学质量不高,19.8%的学生认为是课程安排不合理,54.3%的学生认为是学生重视不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5.6%的学生认为完全掌握,24.7%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掌握,55.5%的学生认为只掌握了一部分,14.2%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掌握;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84.6%的学生认为教师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14.2%的学生认为部分完成,1.2%的学生认为没有完成。对于教学建议,9.3%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多媒体教学,84.5%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医学伦理学理论与临床案例的结合,1.9%的学生认为应提高教师专业水平,4.3%的学生认为应改进教学方法。见表1。

2.4对学习医学伦理学作用的认知

关于学习医学伦理学对医德修养的影响,27.8%的学生认为提高作用明显,45.0%的学生认为有较大提高,25.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提高,1.9%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伦理学对医德修养没有影响;对于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最大收获,16.7%的学生认为是学习了医学伦理学理论,37.6%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伦理学对医德修养有帮助,25.3%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医学问题的伦理认知能力,20.4%的学生认为获得了运用医学伦理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

3.1将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生必修课程开设

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在校教育重视不足,大部分医学生在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之前不了解这门课程,学习主动性较差,认为课程内容偏难。然而,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学道德价值为研究内容,探索医学道德运动规律、阐述医患关系道德、跟踪并探索医学科学发展提出的问题,并提出医学实践活动主体的道德修养途径。在本次调査中,医学生经过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掌握了课程内容,了解了这门课程的性质,认识了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并认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仍有必要继续学习,其教学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医乃仁术”的学科本质、“大医精诚”的职业使命、“具备综合素质”的时代要求,决定了医学伦理学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完善知识结构、成为合格医学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因此,医学院校应重视医学伦理学课程,将医学伦理学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

3.2合理安排医学伦理学课程

国内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多安排在基础教学阶段,与临床实践脱节,学时偏少,不易达到医学伦理学教学目的,影响教学效果。本次调査中,多数学生认为医学伦理学应开设在临床课阶段之前,学时不多于24学时,教学重点以临床伦理规范为主,教学中应以课堂理论讲授与医疗实践、案例分析相结合,表明医学生具有明显的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掌握临床伦理内容的意愿。延边大学临床学院医学伦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八学期,为32学时,虽然可以为医学生进人临床实习之前培养处理医疗实践中临床诊疗、医患关系、医际关系等伦理问题的能力,但因学时偏少,虽由具有临床T作经验的专职教师授课,但仍很难推进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案例分析不够深人,不能使医学生真正领会学习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意义,不能真正实现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的。

3.3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认为完成了教学目标、掌握了教学内容,对教学质量给予了较好的评价,肯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但在教学方式、课堂气氛、使用肢体语言等方面有待于提高。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根据目前国内使用的教材,制定符合教学目的的教学计划,做到重点突出,学时安排合理。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件制作水平,使课件的理论描述、抽象概念、历史事件、案例等可视化,克服课件形式单一的缺陷。在授课时,改变传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不再由教师机械地讲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而是尽可能引用案例讲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增加实训内容,如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及应用的案例分析、四原则运用中的冲突及调适规则、知情同意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医疗活动中隐私的范围及标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运作规程等,充分调动学生,使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

3.4医学伦理学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医德修养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重视医德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够使其成长为合格的医学人才。本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伦理学对医德修养的提高有影响,认为学习医学伦理学对医德修养有帮助,获得了运用医学伦理学理论分析事物的能力,结果与黄丹华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医学伦理学在医学生良好医德养成、医学伦理决策能力形成方面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篇5

目前,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较为僵化,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仅仅停留在毕业时“蜻蜓点水”式的临时性择业指导上,没有深刻认识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性与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作为一名就业指导课程的一线教师,在对相关理论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的类型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涯辅导角度,将就业指导与不同的学生个人特质联系起来;把个人特质与适合这种特质的工作联系起来,而且,这一理论所衍生出的不同类别测试也在课堂实践中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因此,运用霍兰德类型理论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

一、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的涵义与类型

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以自己的职业咨询经验为基础的一种关于职业选择的人格类型理论。这是一种在特质-因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格与职业类型相匹配的理论,人格类型理论对人才测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理论观点在于: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反映和延伸,人格(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个人职业选择分为六种“人格性向”,分别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家型、传统型;工作性质也分为六种:现实性的、调查研究性的、艺术性的、社会性的、开拓性的、常规性的。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模型。不同类型人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例如“实际型”的人需要实际型的环境或职业,因为这种环境或职业才能给予其所需要的机会与奖励,这种情况即称为“和谐”(congruence)。类型与环境不和谐,则该环境或职业无法提供个人的能力与兴趣所需的机会与奖励。人格类型理论的实质在于择业者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类型的适应。适宜的职业环境中个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并且能够较大程度地获得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霍兰德的类型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生涯辅导理念:把个人特质和适合这种特质工作联合起来。生涯辅导强调生涯探索,对自我能力、兴趣、价值及工作世界的探索,霍兰德巧妙地拉近了自我与工作世界的距离。借助霍兰德代码的协助,当事人能迅速地、有系统地、有所依据地在一个特定的职业群里进行探索活动。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它提供和个人兴趣相近而内容互有关联的一群职业,而不是仅仅片面地去建议个体选择一种特殊的行业或工作对象。

篇6

    一、生育行为是一种理性经济人的行为 

    “经济人”(home occonomicus,或economic man),简单地说指人是自私自利的,其经济行为的原始驱动力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个人追求的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那么就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不一致;因而,个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使社会得到最大利益,有时甚至会导致社会利益的损失。 

    家庭的育龄夫妻作为经济生活的理性人,其所进行的生育行为是一种经济人的行为,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特别是农村)的多胎生育以及男孩偏好正是经济人假说的表现。在传统社会里,为了实现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家庭希望多生育小孩。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1)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子女.的多少代表劳动力水平的强弱,子女多(特别是男孩多),劳动力足,在平时的生产中,就能担负起更重的体力的投人,因而就能有更多的产出,家庭的经济收人也得到增加;(2)成年子女不但能增加劳动力的投人,同时,也是父母养老的保障。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命周期长度要大大长于其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只是其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为了在失去劳动能力后仍然能维持生活需要,人们必须将劳动时期获得的收人的一部分积蓄起来,而适于积蓄的物资财物是土地、房产、贵金属和珠宝等商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有能力进行这种物资财物积蓄的人仅仅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消费的剩余可能很少,因此,其终身的资源分配就难以利用财富或货币进行储蓄,而只能用人力储蓄的方式,即生育子女。子女及其劳动能力具有永久积蓄的特点,因而成为重要的养老资源。同时,土地、房产、贵金属和珠宝等商品的价格不稳定,保值增值的不确定性因素多,而子女却能给家庭带来永久的收益期望。多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在劳动力投入与增殖保值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另一方面,从非经济利益的角度,也即是效用最大化:(1)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子女多,幸福感强;(2)“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育子女特别是男孩,也满足了孝文化的需要。所以,多育以及男孩偏好,能实现经济人假说的效用最大化的要求。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子女多,老年人从子女处得到的养老保障费用也多。 

    假设2:子女多,老年人从子女处得到的精神安慰高。 

    二、数据收集 

    本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先在湖南新邵县新田铺镇下辖的29个行政村中抽出5个行政村,然后在被抽取的行政村中普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养老方面的基本状况。除少数老年人迁居外地或因其他原因未能被调查外,共回收有效资料310份。由于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因而均以问卷访谈的方法来取得资料,即笔者对每一位老年人进行直接入户访问,由笔者亲自填写问卷。问卷内容除了关于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身体状况、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等基本情况外,还包括老年人赡养的各方面状况,包括老年人自我养老状况、子女供养状况及对养老状况的满意度和养老中的主要问题与困难等。 

    三、子女及计划生育户养老保障状况 

    1.为了本文的研究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调查数据:(1)生育状况:在样本中,有31位老年人没有子女,其中巧人完全没有子女,而16人通过过继的方式续绝,从而拥有一个儿子。有279人育有子女,占90. 6%,平均生育4.45个子女。从性别来看,平均生育儿子数为2.39个,女儿数为2.05个,其中育有儿子最多为7个,女儿最多为4个。在样本中,有子女老人289人,约占样本总数的93.22% o ( 2)在样本中,286位老年人无固定收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投人或子女供给获得经济来源,占总人数的68.39%(表1)。 

    2.老年人的养老状况:(1)老年人自我养老状况:在此次调查中,大部分老年人没有固定的收人来源,在独居或与配偶共居的310位老人中,有138人自己参加生产劳动获得部分必需的生活资料,在与未婚子女共居的69位老年人中,他们由于还要抚养尚未成年的子女,因而全都参加家庭劳动,甚至外出打工,他们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流动可以概括为抚养型,因而他们在经济上同样是以自我养老为主。在问及是否参加家庭生产劳动时,回答为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和几乎不参加的分别为198人、82人、30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3.87%;26.45%,9.67%;有65% (201人)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地参加了家庭生产劳动,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家庭生产做出了贡献,因而也可以算作自我养老。(2)老年人子女供养状况: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依赖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和儿女,这在此次调查中也表现得相当明显。一是经济供养在独居、与配偶共居和与未婚子女共居的182位老年人中,有55.6%的老年人的已婚子女经常给分居的老年人提供现金资助,数额从每月平均10元到100元不等,均值为42元。提供方式既有定期提供,也有不定期提供,提供者除了老年人的儿子外,女儿女婿也或多或少会补贴一些。

篇7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根据的观点,价值是指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事物、人或某种现象,对社会、阶级、他人有积极意义,成为人们的追求对象,就具有价值。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内容的系统的观点。

其次, ***员必须端正人生价值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员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的目标和宗旨要求***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每一个***员要把实现****伟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进步,作为自己人生最崇高的追求和最大的价值。一个***员,只有真正具有了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变得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也只有如此,才会彻底冲破一己私利的精神牢笼,在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广阔天地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无数革命先烈和众多先进模范人物的人生轨迹,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员要无愧于***员的光荣称号,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定要在端正人生价值观这个关键问题上多下功夫。

再次,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们要明确新时期***员应有的人生价值观系统。 第一,以为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员必须以作为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员以理论而不是以别的什么理论为基础去观察、分析和处理人生价值问题。 第二,以实现****为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最进步、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人把****理想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目标。***员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实现****为最高价值目标,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正确的价值追求,在人生道路上保持明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 第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员是具有****觉悟的工人阶级先锋战士,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员都必须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为崇高价值追求,把人生价值定位在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上。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对真理和正义,越是有所追求,越是目标远大,就越是会变得坚强、自信、豁达、大度,不易被外界的诱惑所侵蚀和眼前的困境所挫败。这样,实现的人生价值就越大。 最后,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实现途径。***员要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认清自我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找到自我的归宿,置身于阶级、民族、国家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之中,成为一个“大我”。这样,就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能获得不竭的生命源泉、无穷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篇8

人活着一般都有自己的生活欲求和人生看法,人的生活欲求和人生看法不仅实实在在地普遍存在,而且还因人而异或因时而异而有不同的内容。在人生理论里,我们把具有稳定性、综合性、持续性的,表现为非“冲动”之形式的,人在人生方向上对自身意义的价值定位称为“人生价值观”或“人生价值取向”。通俗地说,“人生价值观”或“人生价值取向”就是人对人生价值的最一般看法或取向。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定位和实际追求,人们会在纵横纷纭的社会利益关系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不一定一旦完成就一成不变。这,就是人生价值①的择定。

当然,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时,也往往会对别人的人生价值定位作出期望和预设。也就是说,人们一般不仅会对自己的人生应怎样作出心理期望和预设,而且往往会对他人尤其是对其亲近的人的人生应怎样作出心理期望和预设。这,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择定。因为人的存在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必定既具有自我性,又具有非自我性。

人的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其基本原则是利倾性原则。从个人角度说,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定位是围绕着人自己心理认定的利益进行的——既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利益,也包括以社会为中心并内化为自身需求的利益,它都直接或非直接、直观或非直观、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价值主体的利益倾向。

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依择定主体划分,可以分为自为和他为两种,即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两种。自命价值就是自己心理择定的价值定位或价值期望;他命价值就是他者择定而赋予个人的价值定位或价值期望。按价值择定主体的实际状况分,他命价值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我谓之“单性他命价值”。“单性他命价值”是指特定的社会个体对某一社会成员即对真正价值主体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其择定主体通常指一两个数的亲属、老师、朋友、同学、同事等。单性他命价值的择定主体一般与真正的价值主体关系较亲近,对价值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第二种类型我谓之“合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对某一社会成员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如某一单位、某一村庄、某一城市社区对某人的价值期望。这种社会群体和真正的价值主体在空间上较接近,能通过社会言论等对价值主体的价值定位之选择发生较直接的影响。第三种类型我谓之“复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是指整个社会尤其一个国家内的社会整体对价值主体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这种价值期望一般通过社会的主导性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的主导性舆论倾向对价值主体的人生价值定位之选择发生相关的影响。

单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因择定主体与真正的价值主体的亲近性不同,而一般情况下呈现出具体性、直接性递减和抽象性、间接性递增的排列趋势。特别是复性他命价值,因为它是整个主流性社会文化对价值主体的一种最普遍、最一般的价值期望,所以它往往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符合一般社会历史进程的价值期望——这里假定主流性的社会文化就是最合理的社会文化。当然,应当说明的是:文中把他命价值分为单性、合性、复性三种类型,是为了分析相对于价值主体的他者对价值主体自我价值定位的不同影响力,即为了分析非自我价值期望的多样性。实际上,三者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并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为了深入地认清人生价值观尤其是“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的问题,下面再来详细分析人生价值观中的自命价值这一内容。

人对人生价值的自我定位和追求,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物利的享有,第二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名位的享有,第三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道义的享有。鉴于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名誉追求、地位追求和道义追求也是一种利益追求,我们为讨论的需要就把这三个层次分别简称为“物利实现”、“名利实现”、“义利实现”,并把其价值定位的对象性体现分别称为“物利”(物质之利益)、“名利”(名位之利益)、“义利”(道义之利益)。

物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物质利益的享有;名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的享有;义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社会道义的享有。而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和社会道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对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和社会道义的追求一般也就是对他人或社会实际利益的增长的推进。换句话说,具体的实际利益一般情况下的非共享性和非共生性,决定了对他人、对社会实际利益的增长的推进,往往同时就也是对自我实际利益(尤其是非精神之实际利益)的付出。当然,这里的“义利实现”是泛指一切自觉地把实现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为自我人生价值追求的价值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他人或社会给予的荣誉、地位、尊严等精神性利益,一般就必须为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出贡献,作出自己的付出;要实现自我认可也是社会认可的社会道义,一般也必须为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出贡献,作自己的付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付出。可见,名利实现的层次是对物利实现的层次的一种超越;义利实现的层次呢,也是对名利实现的层次的一种超越。物利实现为享有直接的物利,名利实现为享有外在的名誉、地位,义利实现则为享有社会道义及他人、社会实际福祉的增进。每一种层次的超越,都是对自我物利的相对否定和对他者物利的相对肯定,都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实际上,在进步而合理的社会道德观和社会评价下,要获得他人、社会的巨大承认,要获得外予的名誉、地位、尊严,则他必须为他人或社会作出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创造,更多的成就,更多的付出。如果说名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定位还不是一种真正高尚、自觉的人生价值取向,那么义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定位则是一种主要为他人、为社会谋福祉的高尚而自觉的人生价值取向了。义利实现的追求是对自我能力实现的追求,是对他人或社会实际福祉的增长的追求,它已经提升到了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有较高的人生境界,而把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潜能并以此来推进他人、社会实际福祉的增长。这种义利实现的追求的最重要目的,不是为了自身物质利益,也不是为了社会名位,而是为了他人的福祉,为了社会的福祉,为了自我认可的一种道义或事业。可以说,借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概念,本文所论及的义利实现之追求就是一种合乎社会道义的自我实现之追求,就是一种人生的利益指向和社会道义的利益指向相吻合的人生价值追求。

把自命价值分为三个层次,也是为了讨论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单个的人往往既有名利实现的追求,也有物利实现的追求,甚至还有义利实现的追求。但我们认为一般一个人只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追求,并且这种主导性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追求在人的一生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物利、名利、义利实现的归纳与分类,也不能完全包括所有的人生价值取向类型,比如某些艺术的、宗教的人生追求,其主导性的人生价值定位往往既不在于物利实现,也不在于名利实现,更与所谓的社会道义的实现相距甚远。也就是说,有些人的人生价值定位及实际追求可能浮于这三种类型之间,也可能浮于这三种类型之外,也可能是这三种类型中的一种。

总之,从整个社会来看,自命人生价值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层次相关的上述三种基本类型。而从社会个体来看,自命价值也不是唯一的和不变的,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一样,都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

很明显,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是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生价值定位或人生价值期望,两者往往是不一致而有冲突的。自命人生价值最能体现社会个体的自我利益要求,最能体现社会个体对自我人生的模式预设和价值追求;而他命人生价值最能体现他人、社会的利益要求,最能体现他人、社会对个体人生的模式预设和价值期望。各种人生价值观的矛盾和困惑,往往恰恰发生在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的冲突中,发生在自命价值和单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的各种冲突甚至是他命价值的内部的各种冲突中(如下图)。特别是他命价值中的复性他命价值,是社会整体对个人人生的最一般的模式预设和价值期望,它与自命人生价值的内容往往具有最大的差异和距离。自命价值最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具体性,而他命价值中的复性他命价值最具有非个体性、非直接性、非具体性,自命价值与复性他命价值往往也就存在最大的矛盾和冲突。——本文的“复性他命价值”这一概念与传统人生理论中的“社会价值”这一概念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人生价值矛盾关系图②③

A:自命价值B:他命价值B1:单性他命价值B2:合性他命价值B3:复性他命价值

在承认人生价值观和人生价值事实是两回事的前提下,通过对人生价值定位的自命和他命的区别,通过对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各自内容的分析和相互关系的考察,我可以看到他命人生价值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可以看到自命人生价值的多样性和变动性。而一个人人生价值观的实际矛盾和心理困惑,就存在于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的冲突中,存在于具体的自命价值之内容和具体的他命价值之内容在排列组合上可能构成的种种关系中。依据我们现有社会的主导性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的主导性利益倾向,则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应不断地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超越,从物利实现向义利实现发展,从而不断地与他命价值中的最高价值类型——“复性他命价值”趋于吻合,也即与主流社会赋予的价值期望趋于吻合。只有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尤其自命价值和复性他命价值双向运动,特别是自命价值向复性他命价值趋向运动,自命价值与他命价值的实际紧张关系才能得以缓和或消除,自我和他人、社会的多维关系才能得以协调和统一。

【注释】

①本文文中的“人生价值”是“人生意义”意义上的人生价值,而不是“人生功过”意义的人生价值。前者属于人生观,后者属于人生事实;前者指向人生的未来,后指向人生的过去;前者存在于人的主观心理中,后者存在于人的客观事实中。本文的讨论,都是在人生观的层面上展开,而不是在人生的实际功过层面上展开。

篇9

一、从人生目的看,当代中学生有理想、有追求,但羡慕实惠

人生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构成了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

当代中学生大部分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确立自己的理想,但在确立理想时。主要集中在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上。“讲实惠”的思想在中学生中有一定市场,甚至有同学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在对未来职业工作类别的选择中,大部分同学一方面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一方面又希望工作比较轻松,收入比较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个人生活方面追求考虑得比较多,但对做^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追求考虑得比较少。”一个人不一定要有高贵的气质。但一定要有高尚的品质。”作为当代中学生,既要有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更应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远大的社会理想。

二、从价值取向上看,中学生形成了公私兼顾、贡献与索取并重,又比较重视自我的多种形式并存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是指人们对各种人生目的和社会行为所具有的意义的认识,人生价值也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而人生价值观则是人们在认识和评价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后所持的基本观点。人生价值观既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关系中形成的,又是在人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人生活动的认识和评价中逐步形成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学生处在发展商品经济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交织点上,处在个人成才与社会需要、正确的理性认识与社会上出现的消极现象的矛盾冲突中。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进步发展对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自我意识增强,促进了他们奋发向上;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使得他们对个体现实功利价值的追求超过了对道德、社会理想价值的追求,导致了某些中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倾向。

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极端的利己主义观念,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金钱就是一切”以及摆脱社会、脱离现实、盲目自我奋斗的观点并不为多数中学生接受;另一方面,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等观点的,也不是很多;而“自我与社会融合”、“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也在于索取”、“既要为人民服务,也要为自己谋利益”等带有融合色彩的观点,成为相当多中学生价值取向的主导。而且这种“公私兼顾”、“索取与奉献”并重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追求个人幸福、满足个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的。

三、从人生态度上看。中学生注重效益。勇于参加竞争,创新意识强。但也存在着眼高手低、不能脚踏实地、耐挫折能力差、自律品质弱等缺点

人生态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经过个人的生活体验,表现出的对人生问题的行为倾向,它是人生观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人生观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如果一个人明确人生理想、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之后,并不付诸于实践,那是毫无意义的。人生既要有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更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当代中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学生在各方面都不甘示弱、争做强者,但同时也存在着集体观念淡薄、协调能力差等弱点。有的学生只抓自己的学习、不关心集体、不热爱劳动、嫉妒心强,有时甚至采取损人利己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学生虽然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但缺乏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缺乏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存在着一定的投机心理,不知刻苦学习,而希望靠耍小聪明、考试作弊等行为来取得好成绩;自律品质弱。对自己要求不严,对别人要求不低,“严以律人。宽以待已”;耐挫折能力差,摆不正顺境与逆境、荣与辱、名与利的关系。昕得进表扬。听不了批评,心理承受力差,碰到挫折就灰心失望等。

针对以上特点,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

一、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你若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一个人只有竭诚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和才能得到完善和提高,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二、强化自我教育。加强实践教育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有赖于社会学校特别是学校的系统教育,但是离开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外界影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最终将流于形式。中学生自我意识、自主意识部不断增强,接下来应启发自觉意识,如在人生目标上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在人生价值上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在人生态度上脚踏实地、奋斗进取、乐观向上等。

针对中学生接受理论较多,而社会实践较少的特点,还应加强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验证所学知识、陶冶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10

人生价值取向是当前状态下中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价值取向,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认知和评价所持有的的基本观点。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基于中职职业教育的要求,中职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立足于当前中职职业教育角度分析人生价值取向对中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一、中职学生多元化人生价值取向的概述

中职学生除了具有一般年龄段学生的心态之外,由于中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中职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中职学生缺少学习动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调查中职学生在进入中职院校往往抱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二是自卑心理较重。中职学生大部分属于初高中理论学习不好的群体,他们在面对升学失利的打击下,部分中职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心理;三是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中职院校生源的基础文化基础较差。虽然中职学生在理论学习上表现出了较差的积极性,但是由于他们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中职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具体体现在:一是中职学生的自我价值趋于显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思想通过网络不断地渗透到中职学生中,进而导致“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的观念在中职群体中越来越淡薄,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突显,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二是中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理想空洞。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不可否认中职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中职学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他们在具体的职业理想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往往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规划职业,而忽视了对客观环境和自身主观条件的客观分析;三是重视职业技能,轻视道德品质。在以强调职业能力背景下,中职学生越来越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认为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获得较好的岗位,进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忽视生命教育意识,导致学生在实践中一旦遇到挫折、困难就会变得非常脆弱。

二、人生价值取向对中职学生融入社会发展的影响

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中职学生的多元化人生价值取向,使得不同类型的中职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不同,具体影响体现在:1.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价值取向的中职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并且迅速找准自己的社会地位。中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向符合的,也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具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职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有助于他们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快速地找到实现职业价值的途径。例如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学生能够在职业岗位中进行创新。在强调创新的市场机制下,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不是孤独成立的,而是与职业道德素质、生命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等融合在一起的,由于中职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他们面对的各种压力就会接踵而来,与此同时社会中的各种复杂现象也会影响中职学生,因此只有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学生才能不被外界有害环境所影响,进而在遵循集体利益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2.以享乐为主的人生价值取向难以融入到社会发展中。中职学生的人数价值取向关系到学生的人生道路选择,以享乐为主的人生价值取向必然或导致学生难以融入到社会发展中,最终导致其人生价值失去意义:首先以享乐为主的人生价值取向阻碍其人际交往。实践证明以享乐为主的人生价值观往往会注重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利益,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其人际交往越来越狭窄,尤其是在共享工作机制下,缺乏集体观念的学生难以融入到集体中;其次以享乐为主的人生价值观难以获得持久的工作岗位,也必然不能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在以专业技能为主的岗位竞争中,缺乏艰苦奋斗品质的中职学生不可能在一线岗位上坚持,因此其也不可能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并且获得理想的薪酬;最后以享乐为主的人生价值取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当代的中职学生属于90后、00后,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受溺爱。在人生价值上强调自我价值,淡薄集体观念,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张扬个性,缺乏容忍、谦让、合作的品质。这就注定了在一个集体内,与他人交往容易发生困难,对大学生融入社会极为不利。

三、树立中职学生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的对策

人生价值取向是确定人生发展的方向,是中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依据,基于人生价值取向对中职学生融入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中职学校要加强对中职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正确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以此构建和谐的社会体系。1.加强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活动端正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系列讲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通过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进而能够以高尚的品格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加强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按照书本的知识进行教学,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检验与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观。一方面中职院校要引导中职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活动,通过志愿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心他人以及帮助他人的品质。当然基于当前社会复杂的环境,学校也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社会现象,让学生学会辨别不良社会现象的能力,并且通过认知社会的过程中改变自身所存在的各种不良思想,从而实现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2.根据学生实际,运用适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根据学生实际,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现实的残酷复杂性、社会的浮躁性,让很多学生在面对现实社会时,容易迷失方向,不能客观辩证地认识社会的阴暗面,在价值观上失去平衡。因此学校以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采取科学的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德育教育中很多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围绕学生的实际,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德育教学策略,保证学生能真正深入地了解《哲学与人生》课程,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在面对抉择、把握人生方向时,有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在价值观的取向上不会发生大的偏差。3.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正确评判和判断自身价值,确立人生定位学生要认清自己,全方位了解自己,如果对自己本身了解不够,就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从而也就很难评判和判断自身价值。对一件事情的处理能力,必须建立在自己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如果注重自身信心的培养,对事物对社会的认知将抱有积极乐观的状态。这样,他们对事物以及社会的认识就不会偏激,就会比较全面,久而久之,会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4.提高中职德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关键在于德育教师的教育,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意识形态还没有固定,需要教师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因此需要中职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中职院校要定期组织德育教师进行学习与深造。根据调查中职院校德育教师队伍中很大比例不是专业出身,再加上德育教育的时代性与社会联系性比较紧密,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培训才能让德育教师适应教育新常态发展的要求。当然德育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教师掌握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服务于中职德育教育;其次中职院校要积极招聘与聘请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总之,人生价值取向对于中职学生融入社会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决定了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在教育新常态环境下,中职院校要通过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此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于振涛.人生价值取向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作用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emale college students;life value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04-02

0引言

人生价值观是人生的理论指南和行为动力,它决定着人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现状,透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对于解决女大学生的人生困惑,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制作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整个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问卷的设计。人生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在参考相关书籍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人生态度等方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设计问卷时,对同一内容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加以考察,以求调查结果能够比较真实准确。第二,问卷的发放与统计。本次问卷调查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答卷146份。问卷的问题分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类。在统计过程中,百分率按照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2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人生价值观从总体上看是积极的和进取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还是人生态度方面,多数女大学生都是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72.5%的女大学生选择做一个“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55.0%的学生选择做一个“有道德、讲良心的人”。而对于“从祖国、事业、自己、父母、配偶、子女、朋友、金钱这八个选项中,选出最重要的两项”这一问题,排名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父母、事业和朋友,其中有77.5%的选择了父母。从父母在两项选择中遥遥领先,朋友也位居第3位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仍然在继承和发扬着我国优秀的伦理和道义传统。对于“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说法,有70.8%的女大学生明确表示赞同。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她们有理想,希望自己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她们有强烈的荣誉感,希望自己可以通过拼搏进取和诚实守信来实现人生目标;她们有良好的品德,尊敬父母、重视友情、肯定善行;她们积极向上,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总之,当代女大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体现出她们人生价值观的基本成熟。

2.2 传统价值取向淡化,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初步确立由当前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淡化和市场经济人生价值观强化的趋势上。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回答“为实现人生目标,您会怎样做”时, “拼搏进取”、“诚实守信”的选择率分别高达78.3%和73.3%,其它诸如“随机应变”、“勇于冒险”等符合市场经济的牟利、竞争原则的也分别有41.7%和36.7%的选择率,而“满足现状,得过且过”的认同率只有2.5%,体现出市场经济生活中竞争、优胜劣汰的意识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着较强的支撑作用。在传统人生价值观中,人们一向肯定重义轻利和只讲贡献、不图回报的行为,但是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道义和金钱哪个更重要”这一问题时,认为“两者一样重要”的学生占56.7%,比 “道义比金钱重要”的选择率42.5%高出14.2%;而对于“您怎样看待贡献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有高达65.8%的女大学生选择“既要讲贡献,也要讲回报”,还有10.8%的甚至选择了“以最小的贡献,获取最大的回报”,而选择“多贡献,少回报”和“只讲贡献,不讲回报”的一共只占21.6%。这一方面显示出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理想逐步抛弃了空想成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漠视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减弱的倾向,带有消极的庸俗化色彩。

2.3 集体主义价值观依然较强烈,但价值倾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如何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回答“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您会怎么办”时,明确表示“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占35.8%,而回答“兼顾两者利益”和“视情况而定”共有60.9%。与此相似,对于“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时,您会怎么做”这一问题,选择“利己但不损人”的占40.8%,位居四个选项的第一位。对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一说法,更是有73.3%的女大学生表示“赞同”,10.8%的表示“说不清”,而选择“不赞同”的只有15.8%。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一些女大学生仍然认可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且希望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取得利益的平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出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利益矛盾时候,天平往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倾斜了,这反映了当代女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主要还是实用的、功利的和自我的,也就是说,世俗性的价值目标正在取想主义的价值目标。

2.4 价值评价标准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和双重性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的生活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和冲击,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直接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一部分人出现矛盾的认知。这种在人生价值观上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回答理论认识问题和实践选择问题之间相脱节,例如,对于“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由什么来决定”这一问题,75.0%的女大学生认为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选择“社会声誉、名望的高低”,“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和“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的分别只有12.5%、8.3%和3.3%。然而,针对“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只有11.7%的女大学生想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选择率位居该题6个选项的最末位;同样,对于“您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多项选择题,选择“获得更多的知识,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的也只有40.0%,远远低于“提高学历,增强竞争能力”的72.5%和“能更好地完善自我”的66.7%的选择率。这种理论认识和实践选择相脱节的情况,可以理解为是女大学生“在社会正统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群体压力下所采取的一种从众行为”。[1]她们在人生价值标准上的矛盾和困惑,反映了她们在社会规范和自我需要之间徘徊、游移的价值选择,充分体现了她们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心态。

3思考与建议

当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积极引导。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信心。”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您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有42.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不太自信”,还有3.3%的选择“很不自信”。而对于“面对将来的社会竞争,您……”这一问题,也有35%的女大学生选择 “有点担忧,怕适应不了”,更有5%的觉得“很害怕,无所适从”。因此,树立和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应该成为人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要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树立和增强自信心的活动;其次,要向学生传递性别平等的观念,肯定女大学生们的长处,对她们的才华和能力予以认可与鼓励;再次,树立典型,进行榜样示范教育,要号召女大学生向优秀的、成功的女性学习,更要注意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3.2 与时俱进,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的社会转型时期,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更新,同时,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引导工作必须体现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不同的个性和成长背景出发,区分层次,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具体地动态地把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不能凭自己的主观经验和一些表面现象来进行教育引导工作。此外,教育者要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对人生价值观鲜明的时代性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宽容。要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正视当前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前辈的差异,肯定她们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入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从而真正做好她们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工作。

3.3 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工作课堂教学是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还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熏陶。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2] 因此,要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从多渠道入手形成合力。

3.3.1 校园文化建设人生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学的软环境,不论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还是服务保障工作,都会对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为重要内容,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她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的集体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为人生价值观教育服务。

3.3.2 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源于生活,也应在生活中得到升华和内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时间,让女大学生有组织地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文化科技“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为社会服务,全面了解社会、感受社会,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培养自强、自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3.3.3 日常管理正确观念的树立,不能靠顺其自然,而是需要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女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大学中弘扬什么,制止什么,对她们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要以管理为载体,把人生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做到管理育人,帮助女大学生矫正偏离的价值行为,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篇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化,当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较之以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辩证地认识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有效地解决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1 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向往金钱,向往享乐,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竞争、利己思想的传播,当前大学生在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过分强调自我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往往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忽视集体和他人利益。同学间团结互助意识逐渐减弱,做事情、交朋友都以能否为自己带来利益为标准,利己思想逐渐蔓延,社会责任感日益丧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他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趋向。

(2)部分大学生开始崇尚金钱,倾向于拜金主义。在金钱诱惑下,很多学生把挣钱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把金钱看为了衡量认识价值的唯一尺度①,将发财致富视为他们人生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贡献感逐渐淡漠,因而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挣钱上,对学习漠不关心,对班级集体活动概不参加,有的为追逐财富甚至逃课旷课,放弃学业选择经商…他们把金钱的多少视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

(3)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将人生价值目标定位于享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开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做事情讲求排场、阔气,以个人享乐为目的,将理想、信念等抛之于脑后…他们不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后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向往大都市,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他们将人生价值的目标定位于享乐,将个人价值看地高于社会价值。

2 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中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不可否认,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不足。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高校教育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我国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途径比较单一。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其他零散的课程活动来进行,很多高校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部署,开设了基本的德育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摆设。课程安排的时间与课程的重要性不成正比,不少学生只是为了赚取学分,为了通过考试而去学习这些课程,并不是自己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的需求而去学习。教学途径的单一性使得大学生很难掌握基本的价值观知识,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我国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偏向于理论的教育,偏向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以单项的讲授为主,更多地是单纯的老师授课,讲述课本的内容,学生听课,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太多的交流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做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看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导致缺乏一种宽松、民主和热烈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的单一,很难使教育的真正意义落实到学生教育中,学生很难在那样简单传教授课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育内容比较空泛。我国高校教育缺乏应有的价值教育目标,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比较空泛,理论内容居多,比较形式化,不形象具体,很难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其内容。目前高校教育基本上偏重于道德认知的理论传授,侧重于大学生掌握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却忽略了大学生实际的道德困惑和价值取向的迷茫,缺乏对大学生现实问题的指导。同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重智轻德;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突出的政治价值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德行修养的倾向;生活教育、精神教育、环境与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匮乏不足②。

3 不断完善高校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摇篮,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阵地,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占领网络领域。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很多大学生不满足课堂知识的讲授,开始通过网络来获悉知识,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空间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占领网络领域,使其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比如说,在网络上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素质,对网络进行科学地管理,进行正面的舆论宣传与导向,弘扬主旋律,弘扬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有效地技术手段来防止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要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其充分发挥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教育上,不能单纯的讲授理论,而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参与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应该更多地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革命老区,听取革命战士的英雄事迹;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支教、扶贫计划,让更多的学生体验艰难的生活等,以此来触动大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 从而逐步确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要把握好教育的突破口和立足点。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应着重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加深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排除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的教育者,更要在新的起点上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高等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要将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制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案,落实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要把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战场,家庭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阵地,而社会是一个大的舞台,是练兵场,对学校家庭起着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或缺。因此,必须将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使其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学校要引导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工作,而家庭和社会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更好地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21世纪是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而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贯穿和体现人生价值观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袁贵仁著.《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59页

② 吴亚林著.《价值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237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人生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北京大学学院组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13

加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则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自我教育法在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性

1.自我教育法是当代大学生选择正确人生价值取向所必须采取的方法

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自我意识趋于完善,能够发表独立见解,通过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做事取得的效果这两条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别人,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每一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等多方面不断修养和完善的过程以及选择正确人生价值取向和正确控制自己行为所必须采取的方法是自我教育方法。

2.自我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教育的内在要求

“教育和自我教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教育者把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规范传授给广大群众,并且需要人们通过自我教育,达到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同样,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毅然也是如此。

二、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动摇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也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带来了不良影响。近年来,“公务员热”的现象仍然存在,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都已成为多数高校毕业生准备战斗的首选阵地。

(二)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导致大学生产生极端的功利性思想而忽视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所具有的双面性给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带来了更为强烈的冲击。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叫人偷懒,在这样的市场制度下,懒人是没法活的,因此会逼着大家去竞争,这教会当代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2.内在因素的影响

其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考上大学是他们读书生涯中最重要的目标,所以当他们以幸运获奖者的姿态进入大学后,很多人就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认为从此未来有了保障,可以松一口气,不再努力学习。此外,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具有独生子女所固有的缺陷,如由于家长的溺爱让他们只讲索取、专业意识薄弱、贪图享受、害怕艰苦、不愿奉献、好逸恶劳、学习松弛、不肯付出、追求高消费、爱慕虚荣等使人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需求所背离。

三、用自我教育法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对策

1.大学生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反省能力,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反省能力,抵御不良诱惑和不良思潮的侵蚀,不断的认识和完善自我。如采用自我小结、自我鉴定的方法,对某一阶段或某项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采用自我检讨自我反省的方法,对自己犯的错进行对照检查并及时纠正错误;采用自我认识、自我交流的方法来提高自己思想境界;采用自我参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工作实际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大學生要加强自我改造,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社会实践是进行自我改造的基础,是推动自我改造的动力,也是检查自我改造成效的标准。”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大学校园中,没有足够的了解社会,要想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锻炼,就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一环节深刻地认识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牢牢把握并为自己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有助于自己成长成才,从而使自己的三观符合社会政府的预期。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