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20 09:53: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

篇1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幼儿园在室内种植并摆放盆植,用于绿化幼儿园室内环境。盆植即盆中栽植,它是将花草树木随意种于盆内,任其自由生长,不进行任何艺术处理的一种非艺术品。①在盆植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的改造与创作,加之以艺术化和人文化的元素,便可使之成为盆景艺术。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如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深受世人喜爱。它在对自然进行审美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等“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小型的花草树木、山石池水、屋宇亭桥等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加工后布局于盆钵内,以优美的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再现自然与人文景观。②它以盆为“纸”,以树木山石及配件等材料为“绘”,故又被誉为“立体的画”。③盆景艺术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艺术趣味、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适合运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一、盆景艺术的组成部分及审美价值

盆景艺术根据取材和造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木盆景以表现虬曲苍劲的古木或枝叶扶疏的森林为主,山水盆景则是将山石与水景相结合,用以模仿雄伟或是秀丽的山水景象。④二者的表现内容皆可根据所占空间的大小,划分为主景和点缀之景两个组成部分。作为盆景中主景的树木和山水是创作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以艺术手法表现的自然之景,其景宛若天成,在盆景中代表的是艺术化的自然。作为盆景中点缀之景的配件,其种类丰富多样,有亭台、楼阁、回廊、下棋者、放牛娃、垂钓渔翁、撑船老叟等,代表了艺术化的人文景观。盆景因此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包含人文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艺术品,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和价值。

(一)盆景的自然之美

盆景艺术将自然之景浓缩于一盆之中,是大自然的缩影。就表达主题而言,盆景艺术主要是利用自然材料在盆钵内以“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宏伟多姿的大自然。就其创作材料而言,它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盆景艺术主要运用植物、山石、水等自然原始材料,其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充满自然生机。就其产生的目的和原因而言,盆景艺术于一盆之内尽情展现自然风光,可摆放于室内外,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它的产生是人们喜爱并且亲近自然的一种表现。

(二)盆景的人文之美

作为盆景艺术中点缀之景的各式配件虽然体格小,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代表的是人文之美,在盆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画龙点睛之妙。这种人文融于自然、自然不可缺少人文的审美追求和布局设计完美地诠释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盆景艺术中,还在我国诗歌和山水画中皆有所表现。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外,我国早期山水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起衬托作用,后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它开始独立于人物画而自成一科。在此时的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树木虽已占据画面绝大部分位置,但大多数山水画仍保存有人文元素。代表人文的各式建筑以及人物等景在画面中所居之位虽小,然而这类点缀之景却突出了自然的宏伟壮阔,且在自然之美中融入人文的元素,在给自然注入活力的同时又展现了画面的人文之美。

(三)盆景的艺术之美

盆景艺术的主景所运用的创作材料虽属自然,但其中对树木山石的选材、修剪、粘接组合以及打磨等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表现的是艺术化的自然。点缀之景主要是用陶瓷、泥塑和木雕等工艺塑造而成的各式建筑、舟船以及人物,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范畴。盆景艺术结合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创作者对主景和点缀之景的位置摆放苦心经营,将艺术化的自然与艺术化的人文合二为一,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具有包含自然和人文气息的艺术之美。

二、盆景艺术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审美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启迪幼儿智慧,增强幼儿生活乐趣。⑤盆景艺术集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于一身,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情操。

(一)促进幼儿亲近自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盆景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无论是在树木盆景还是在山水盆景中,占主体的都是树木山水等自然元素。以各式建筑和人物为代表的人文元素则被置于树木山水之间,相比于主体的树木山水,这些建筑和人物虽显得较为小巧,但恰恰是这种小巧突显了自然的宏伟与广大。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幼儿移情于盆景中的人物,仿佛自身已融于自然,并由此对以树木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崇高的审美感,以此促进幼儿亲近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盆景艺术与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立体山水画的盆景艺术,它具有与山水画“澄怀观道,坐以卧游”⑥的相同功能,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结合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触摸的特点,盆景艺术适合幼儿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盆景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对其进行观赏,并且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亲自触摸感受。盆景艺术又是一种活的艺术,幼儿在近距离观赏时还可以闻到植物、山石和池水等自然的味道。盆景艺术具有可观、可感、可触、可嗅的特点,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综合地对盆景艺术进行感受和欣赏,不仅可以对盆景艺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与喜爱。此外,盆景艺术中作为点缀之景的陶瓷、泥塑和木雕制作精巧生动,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观赏亦可增加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三)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道德情操

盆景艺术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深远的意境,并且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点缀之景中的亭台楼阁、木桥回廊等建筑和各式人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此外,盆景主体树木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涵义,且与人的品德相联系。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并将山当作“仁”的形象化表现。⑦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⑧高诱于《淮南子·墬形训》中作注道:“山仁,万物生焉,故为积德。”⑨老子则是对水情有独钟,提出了“上善若水”,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⑩各类植物因其种类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松柏象征着坚强不屈,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行等。引导幼儿对盆景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装饰幼儿园环境,美化幼儿生活

盆景艺术运用自然材料,如植物、石、水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具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效。作为显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可以增加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促进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而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则可以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可引导幼儿将他们所创作的盆景摆放于室内。这不仅可以弥补室内缺少植物绿化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装饰环境,美化幼儿生活的功能。

三、结语

盆景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与创作。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手法技巧,而应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盆景艺术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盆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行全面地欣赏,并在此基础上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应让幼儿接触广泛而并非精深的知识。盆景艺术具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和审美趣味,并且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性,适合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盆景艺术鉴赏[J].中国园林,1997(5).

篇2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段—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但是,期间,审美教育没人敢提,爱美追求几乎成了资产阶级的专利。那时,中学生美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党的以后,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中学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三、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篇3

伴随着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人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在实际素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始终较为薄弱。而教育部则要求把加强社会文化素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素质是指人的身心组织的特点和品质,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这三方面。这些分居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不同水平,相互作用和渗透,构成人的整体素质。而在整个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中,审美艺术素质又是弱中之弱。因此,大力加强学生审美艺术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审美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帮助广大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活跃审美心理活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

一、当前学生审美教育面临的现状与分析

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一个人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却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带着和多数人一样美好的愿望踏上漫漫的教育旅程的。但是深入课堂后,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素质让我大失所望。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我校占绝大数比例的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缺乏艺术素质教育,艺术欣赏能力偏低,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加上学生所处的年龄和环境的不同,文化素养、生活阅历、心智品格的差异,使不少学生分不清美与丑、雅与俗、文明和野蛮、高尚与卑劣的界限,反而以丑为美,以丑为荣,对人类宝贵的精神产品缺乏起码的欣赏能力,无法鉴别高雅艺术作品和低俗艺术作品的区分,如果他们的欣赏长期偏离常规,还会对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方向产生误导,例如一些学生在看过西方电影后,学嬉皮士的打扮,男同学扎耳环、留长发,女同学用蓝黛色指甲油抹指甲。可见大学生艺术知识贫乏,审美意识浅薄,是由于他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听见美的耳朵”。

二、审美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培养中的作用

审美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作用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正处在心理、生理的发育期和成熟期,对美的追求有着无限美好的向往。但对美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庄重高雅是美,有的则认为赶时髦攀比。这就有个教育和引导问题。怎样才能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艺术意识、审美艺术情趣是至关重要的。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对于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完善的人格,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因为审美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而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欣赏。美学家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情感”。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灌注了作者的激情,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它能使大学生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美化思想、升华感情,在欣赏中使人回肠荡气,心旷神怡,迷恋向往,同时作品情感越强烈,越能打动人,从而点燃大学生生命的火花,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1.实施审美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

大学生时期是人生生命火花最明亮、最炽烈的黄金时代,是对未来充满幻想,朝气蓬勃的一代,是形成人生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的重要时期,理想是人生的一盏明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人一生必将处于茫然之中。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都是在大学生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立志成才奋发进取,而大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培养除了依赖于德育的理教育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艺术教育,因理性支配人,感情同样支配人。教育学认为,人的身心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部组成的,大学生时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修养,提高道德水,妥善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的关系,塑造自我形象和个性,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敢于开拓的一代新人,要通艺术欣赏这个有效途径,教育学生崇尚真善美,丢弃假恶丑,透过有情感的艺术形象,品悟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树立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

2.高层次的审美艺术教育是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长期封闭的国门的迅速开放,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思想道德领域呈现鱼龙混杂,多种价值观互相冲撞,腐朽思想沉渣泛起,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对人生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少数大学生贪图名利、爱慕虚荣、悲观厌世、崇拜金钱、追求低级情趣。思想水平不高,导致对艺术欣赏的肤浅认识,产生错误的欣赏心理,甚至以丑为美,以美为丑,对低级趣味和高雅健康的价值取向的评判标准模糊,在人生理想方面产生了真空,经过多年的美育和音乐教学实践,我发现,高层的艺术欣赏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同时可以激发其生活热情,发挥联想,丰富情感和知识,升华道德情操,而低层次的艺术欣赏则会诱使处于心理生活剧变期的大学生猎奇窥私、寻求刺激,甚至醉心于粗俗浮浅的欣赏客体而失落人生的现想目标。所以我国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作为美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审美艺术教育这个有利阵地,适时结合道德品质教育,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结语

21世纪的人才是具备有知识、有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来帮助加强审美艺术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和美学思想,使整个社会形成健康的、高尚的审美风尚和新型的人际关系,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品位。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37-01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体育,因为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特别在中学阶段,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艺术的创造过程,是中学体育教师审美意识物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艺术的风格

1.1 教学艺术的模仿。教师只有博采众长,经过消化吸收,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成为自己的教学艺术个性。我们国内优秀体育教师和教练的教学指导经验就是我们模仿学习的对象,如果我们将他们的教学经验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使自己尽快地掌握和熟悉体育教学的环节和特点;国外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特征,使形体与技巧达到和谐统一,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所在。摸仿这些可以使自己成熟和完善起来。

当然,模仿不等于照搬。照搬他人的经验,攀不上教学艺术的高峰;盲目效仿,也只能得到形而不能得其神,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

1.2 教学艺术的创新。始于学步,终于创新,这是体育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模仿只是手段,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丢开模仿的拐杖,寻求自己独立的创造。

体育教学艺术创新的标志是教学风格的形成。其中必定有教师独特的个性,蕴涵着创造性的成分。比如体育的教学比赛,最能体现教学艺术的环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既是教师教学个性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又是创造性教学活动的结果。教学风格贵在创新,没有独特就没有风格,独具风格的教学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学。

2.教学艺术的技巧

体育教学的实践表明,一个完整的教学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教学艺术的构思,二是教学艺术的实施。

2.1 教学艺术的构思。什么是教学艺术的构思呢?体育教学艺术的构思是体育教师在头脑中对体育教学艺术形象的设计,它是体育教学艺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大家都知道,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实际上,备课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许多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堂视为艺术家的舞台,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挖掘所有艺术内容,使每一堂课生动有趣,使学生受益匪浅。体育教学艺术的构思范围很广,它涉及到体育教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大到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考虑安排,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确立;小到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联系过渡,甚至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动作等,都要精心准备。

2.2 教学艺术的实施。体育教学艺术的实施,就是体育教师驾驭物质媒介:语言、表情、器材、场地等等,将头脑中的构思表达出来。实施和构思是相互约制、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构思是实施的准备,实施是构思的体现。体育教学艺术的成功与否及其价值的高低,只有通过体育教学艺术的实施来证实,因此,只有将体育教学艺术的构思和实施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教学艺术创造活动。只有将体育教学艺术的构思具体地表现出来,体育教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才算最后完成。

体育艺术教学的实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器材来塑造教学艺术形象,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艺术的实施时,首先必须掌握这些器材的性能和规律。为了从理论上认识这些规律,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体育教师要进行长期的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从属于体育教学艺术技巧的一定的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用以创造教学艺术的特殊工具,如果不进行系统的练习,不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和完善,体育教师就不可能成为教学艺术方面的行家了;虽然教学技能本身不是教学艺术,但它却是构成体育艺术技巧、体现体育教学艺术的创造意图,是完成体育教学艺术实施任务的重要条件。

3.教学艺术的审美

3.1 教学艺术的形象。形象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体育教师在教学艺术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外在表现,是对教师的仪表、姿态 、动作等方面的综合审美评价,表现为教学艺术的形象。良好的教学过程在本质上也就是教学艺术形象的审美教育过程,是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形成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的过程。特别是中学体育教师通过教学艺术的形象作用于学生,学生通过艺术形象思维活动,进行由表及里的审美判断,获得美感享受的过程。在体育课上,要完成教学艺术的审美过程大致为审美准备,审美发生,审美实现三个阶段。首先通过教师在教学前对材料的审美和从教材里提炼美的因素,获得教学艺术的审美感;其次教师按照一定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根据审美的主体(学生)和审美对象(教学)的审美反应,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艺术形象达到最高境界。

3.2 教学艺术的欣赏。体育是当今社会最具竞争性、观赏性和剌激性的活动,它是一种形体雕塑,它使人身体健康、行为敏捷和举止优雅大方。那么,把体育教学艺术的欣赏作为美学的研究内容,这就要我们研究教师教学艺术上外在形体美、动作美和研究运动着装的人体美。特别在体育课上,一是教师要求学生教学设计的一个体育项目时,应先帮助学生对该项目的基本动作、技巧,有什么规则,对运动者有什么要求等,否则,学生就只是看热闹,看不出什么名堂,更谈不上获得体育美的欣赏效果。二是教师靠什么来提高体育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特别是理想能力,尽管途径很多,但最重要、最根本的丰富文化知识和高深的教学艺术修养,同时掌握了欣赏教学艺术的方法,养成了教学艺术的欣赏习惯,体育教师对艺术的欣赏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艺术概论》课程逐渐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由于《艺术概论》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广泛性、艺术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实际教学过程中,给艺术专业的本科学生授课情况较好,学生们对这门课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和较高的参与热情,大大促进了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近些年,我国更加大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全面开展,针对高职院校也普遍开设了艺术理论课程。然而,高职高专的学生更注重技能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对艺术理论的学习缺乏认知,不够重视。

二、高职学生学习艺术理论的重要意义

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有下面几方面的意义:

1、了解艺术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了解各门艺术共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了解艺术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艺术观是指对艺术的本质和特征、艺术的一般规律及相关原理的观点,它指导人们认识、分析和判断纷纭复杂的艺术现象,艺术观是世界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了解我国优秀艺术传统和外国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和认识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熟悉中外艺术史上著名艺术家和经典艺术作品,学会赏析中外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3、掌握艺术分类的基本原则,理解认识各门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审美特征,培养对各种艺术的欣赏兴趣。在掌握艺术的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和熟悉若干艺术的特殊规律。

4、通过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来了解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把握艺术活动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本质联系,科学地认识艺术系统内部的构成规律和艺术活动的内在规律与特点。艺术的功能展现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愉悦功能。之所以在各项功能前都加上“审美”二字,意在强调艺术的功能核心是审美。

第一,艺术具有审美认知作用,它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是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促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具体表现在通过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物的内涵。学生通过这门课,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掌握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其次,艺术形象丰富借用夸张、神话传说和浪漫主义等手法得以塑造完成,当学生欣赏这些艺术形象时,因对其表现手法的探讨,从陌生不理解到完全把握艺术作品美之所在,从而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方法和途径,促使他们的感觉变得更为灵敏锐利。在对这些美好事物的亲身感受中,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

第二,艺术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它有助于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从而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从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也同样重视着艺术的教育功能,认为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也就是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艺术概论》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它起到了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首先,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它不同于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而是常常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使大学生们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变得更为丰富、深刻和高尚,思想道德水平也在潜移默化得到提升。其次,审美意识提高了,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去追求美的事物,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艺术具有审美娱乐作用,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教育与教学的发展与完善。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我高职院校《艺术概论》课程的开设,促进了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教育与教学的发展与完善:现代教育的最基本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艺术概论》这门课的开设,恰恰是应和了这一思想,它关注的并非单纯的艺术知识及其技能,更重要的是极力追求一种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精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艺术学习氛围,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在此基础上,教师以优秀的艺术实例引导大学生去追求去体会独特的思路、丰富的情感,学生以各自不同方式表达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独特理解,促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极大开发,个性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另外,通过艺术欣赏,大学生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的同时,心灵上可以得到休息,精神上得到适当的放松,从而以新的精力投入学习中。

三、加强高职素质教育中的美育修养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艺术理论课在各高职院校却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有的待遇。在课程设置也更多的安排技术实践性强的课程,艺术理论只是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设,而且课时安排特别少,一周往往只限制在两个课时。正因为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大,学生对这门课本身的性质和内容认识更是不足,很多文理科学生认为它应该属于艺术系的专业课,与其它专业无太大联系,因此没必要去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而艺术专业的学生更为重视技法训练而忽视理论学习。其实,学生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重实用而轻学术的现象,这种心理还可以从一些艺术院校的教学和其他情况得到确证。首先是师资对比悬殊,一些院校的技法老师往往较多,而理论教师常常不足。前些年,有些院校的理论课甚至还是技法老师代上的。很难想象,专工画画、唱歌、跳舞的老师去讲艺术史或艺术概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p#分页标题#e#

篇6

美育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应人们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要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学科,美育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促进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艺术专门技术的传授主要是由专门的艺术院校承担的,但是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虽不以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为主,它更重要的是为艺术提供了数量众多的承受者——对艺术感兴趣,有一定相关知识和某种程度的实践经验的社会成员。他们是多样性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如没有这一土壤,其自身的发展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师范艺术审美价值的社会背景及构成因素

现代社会中分工的专门化和细密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全正确认识艺术的审美价值,这将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看到,一些人只在有限的领域内片面地发展了自己的能力。例如,一些人对艺术活动、衣着打扮、生活用品、生活工作环境等缺乏审美基本常识,特别是有些人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而轻视艺术、歪曲艺术,甚至诋毁艺术时,我们怎能不感到忧虑呢?出现这些问题,其中一些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不够。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如果自身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又怎么去承担教书育人的重担?说得严重一些,这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它将会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脚步。因此,加强当代师范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已刻不容缓。

在现实生活中,美以各种形式存在,可以归纳为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等。我们所说的审美原则就是社会审美、自然审美、形式审美和艺术审美相结合,就是将不同的秩序结合到一个包含性的经验统一中的联合,这些审美原则是构成个体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的标准。艺术美泛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作品和其他劳动产品不同,劳动产品是在实用基础上讲求美,而艺术作品则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享受。从现实生活到艺术作品完成是艺术家的一个创作过程,正是这个过程的性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美。就某一具体作品来说,客观对象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客观对象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美、丑性质,因为艺术作品的美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艺术美和其他美的形态一样,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而艺术美作为美的较高的形态,则更加充分体现了艺术家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影响,成为鼓舞人们创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二、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

艺术作品是一个复杂的审美价值系统,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是社会审美共同价值的基础。首先,从艺术接受者的主观动机来看,他之所以为艺术作品所吸引主要是出于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求。艺术接受者预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获得一种审美享受,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得以实现。其次,从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而言,个体审美价值总是先于社会审美价值。在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旨在个体精神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才接受作品政治、道德因素的影响。

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的渗透上。艺术接受者固然都是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个体来从事艺术接受活动的,但同时他又代表着一定社会集团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事实上并不存在离开社会的纯粹生命个体,也不存在离开生命个体而独立存在的社会。一切社会性都是通过个体性来表现的,人就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而面对艺术的双重价值时,就不可能以纯粹个体或纯粹社会集团的代表者的面目出现。在主观态度上总是两方面相互渗透,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在接受者那里与其某些个性因素相融合而带有自身的特点。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也会因社会价值的渗透而获得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在具体的艺术审美中,人们所获得的愉悦之情一般都是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渗透于个体审美价值所产生的效应。

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他们的相互转化上。当人因为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而投身于社会活动时,这种个体审美价值就转化为社会审美价值;当一种社会审美价值成为强化艺术活动主体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时,它就转化为个体审美价值了。我们对艺术双重审美价值的划分完全是着眼于艺术对个体和社会整体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上的。无论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还是社会审美价值,都只有在具体的关系中才显现出来。一个生命个体具有唯独艺术作品才能满足的那种特殊精神需求,于是他与艺术作品发生联系并从中得到满足,这样艺术对个体来说就显现出个体审美价值。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它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艺术这种精神产品恰恰在某些方面满足了社会的客观要求,于是艺术就具有社会审美价值。但生命个体总是社会中的一份子,社会又是生命个体所组成的,人既是个别存在,又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因此,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又总是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中发挥其功能作用的。

三、师范美育教育中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

1.对个体审美发展应给予尊重

篇7

关键词:审美教育;认知作用;审美娱乐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影视传媒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看一些影视节目,这些影视节目在人们心中或多或少都产生一些影响。影视艺术又有许多社会功能,包括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一、影视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

审美认知的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加深刻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影视节目具有最直接的认知作用。影视艺术在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的同时,又发挥了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影视节目包含了人文、历史、地理、自然、音乐、舞蹈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使我们开拓眼界,获取知识而且更加深刻的揭示了社会,历史,人生的内涵与真谛。

就像央视的《人与自然》这档节目,它的宗旨是“讴歌生命,关注环境”,让我们在看节目学习了动物,植物,自然等科普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大自然的神奇和动植物生命的延续肃然起敬,更多了份对人与自然间该如何和谐相处的思考。

还有像《道德观察》这类社会伦理性节目,在反映社会道德问题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些问题和其中一些反映人性的东西产生深刻,强烈的思考。这对我们今后该怎样正确的对待自己的人生都是有帮助的。

二、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

美育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由于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这使得影视成为最直至,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综合艺术。在人们欣赏艺术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使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影视艺术的许多题材都是来源于生活,让我们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剧中人物他们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又让我们又多了一份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就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描述了一个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尽单身父亲的责任,如何辛苦的带着小儿子为了生计辛苦奋斗,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专家的励志故事。这部影片的主角他那股不为命运低头,坚守自己心中的梦想奋发向上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让我明白只要你不抛弃,不放弃,愿意坚持到底,幸福总会来敲门,付出最终会获得成功的。

《风雨哈佛路》同样是一部在精神上催人警醒的优秀影片,描写了一个生活无家可归的女孩,父母双双染上艾滋病,但这个女孩没有放弃人生的希望,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命运挑战,最后踏入哈佛大学的学术殿堂。看完这个影片感触颇深,完全被这个女孩子的精神所感染。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故事那么简单,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警醒,只有执着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才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人生。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是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影视艺术具有最直接的解压、娱乐特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有时候我们会被这些压力压得喘不起,在这个时候就要适当的休息,通过欣赏一些影视节目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

影视艺术可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或者无法实现的情绪、愿望通过欣赏电视艺术创造的想象世界或梦幻世界得到满足和解脱。现在我们提倡的是高格调的娱乐性,以健康的形式通过艺术欣赏来陶冶人的情操。就像我们看的一些喜剧电影、小品它不仅让我们欣赏聆听了优美的画面艺术和语言艺术,而且让我们的精神消除疲惫,产生愉悦感,受到教益。

例如印度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轻松愉快的电影情节加上充满娱乐性的故事情节,让观众被三个主角的幽默诙谐逗得哈哈大笑。在欣赏这部影片的同时,也被电影中他们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所感染。优秀的影视作品既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又包含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因此影视艺术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篇8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样式,是文明的一种存在方式。一般来说,艺术是不同于非艺术的东西。虽然,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中,艺术与非艺术、反艺术之间的界限渐趋消失,艺术甚至成为了非艺术、反艺术。同时,艺术有各种不同的门类,如绘画、音乐等,但它们之间有无共同的本质,也是很成问题的。即使如此,对艺术的存在与规定的揭示,仍然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作为一种存在,艺术在本性上是不同于自然的东西。在古汉语中,“艺()”的原初意义是种植,“术(g)”的本义是技能、活动,因此“艺术”原初是一种种植活动。作为一种种植活动,艺术既不同于对现存植物的采集,也不同于无种子的无中生有。就其存在本性而言,“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P59,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这里所说的真理是关于存在的真理。

艺术是基于种子、幼苗的一种培育,正是艺术的这种种植本性,使艺术作为审美教育成为可能。其实,艺术自身就是不同于科技教育、道德教育的审美教育。“因此,除了那些在艺术中寻求摆脱真实经验的负担的人之外,这里还存在着这样一些人,他们逃避他们的日常生活存在所具有的空虚乏味,追求对艺术的更完满、更富有存在意味的体验。”这也表明了,作为一种创造活动,艺术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

二、艺术与审美的相互生成

艺术的种植本性决定了它的培育的作用及其意义。但艺术要成为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一般的教育,还需要阐明它还必须是审美的。在这里,艺术之所以是审美的,基于艺术自身的定位,以及真善美的区分。说艺术是审美的,意思是它不同于认识与道德。虽然,艺术与认识、道德相关,但在本性上,艺术却不是认识的、道德的,但也不能由此说艺术是反认识的、反道德的。

一般来说,科学相关于认识,伦理学相关于道德、意志,而艺术则相关于审美的创造与接受。不同于认识与道德,“然而,审美形式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自由活动时才是美的。”([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P12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正是艺术不同于认识、道德的地方。同时,艺术与审美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生成的关系。

应该一提的是,艺术一旦存在,艺术家、表演者和观众就已经在为他们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接受着教育。在这种关系中,一方面,艺术生成了审美;另一方面,审美又生成了艺术。艺术与审美的相互生成规定了艺术成为审美教育是可能的,同时也是必然的。艺术与美既是真与善相联结的纽带,也是由真达善的桥梁,真、善、美的统一仍然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

三、身心合一的训练与实现

作为一种审美教育,艺术旨在促使人的身心的和谐。身心及其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问题。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对二元世界的设立起,身心二元分离的问题就开始彰显出来,并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在身心问题上,新柏拉图主义、近代的笛卡尔都持有这种二元论的观点。但二元论给人的生活及其意义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笛卡尔在肉体与灵魂之间制造的鸿沟,在今天几乎具体到了生命的统一性。” ([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P62,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为此,艺术在身心的统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艺术之所以能给予人以身心合一的训练,这与艺术的本性是分不开的。在这里,艺术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技术主要指近代科学与工业革命以来的机器技术,它侧重于人的手或身体的训练,技艺在此被视为器具的手工制作活动。不同于技术,也不同于技艺,艺术主要是人的身心活动。

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训练,艺术不仅训练人的身体,还训练人的心灵,并且关注身心的合一。艺术教育是一种感性的教育、情感的教育、非功利的教育,也是一种快乐教育与游戏教育。“当然人们发现审美教育最根本的特性在于,它既不是片面的身体教育,如体育,也不是片面的智力和德行教育,而是身心合一的教育。”(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P31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在艺术的创作、欣赏与教育中,虽然也借助于技术与技艺,但艺术却克服了技术与技艺的片面性,从而成为身心合一的自由活动。

四、生活意义的审美生成

人生的意义问题是人生活的根本问题,人生的意义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之中。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生的意义也常被遮蔽,甚至迷失。人的生活意义的缺失,往往与形而上学对生活意义的设定密切相关。形而上学大都把一些具体的实体与目标,设定为人生的意义及其根本的规定。当这些目标不能实现之时,人生意义的缺失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且,形而上学还规定了技术主义、享乐主义与虚无主义成为了支配人们生活的根本方面。

因此,追寻人生的意义,就必须克服人生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而艺术在形而上学的克服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形而上学的克服上,“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就能使他们更好地把握艺术的意义,更充分地意识其潜在的意味,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更有价值。”([美]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P73,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对生活的无意义的克服,还必须建构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各种意义。过一种审美化的生活,是人们生活意义生成的重要方式。

当然,这里所说的审美化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诗情画意,而是对无意义生活的有效克服。对于人的精神生活而言,艺术的贡献不可少,“……因为任何新的理想,只有借助于想象和艺术的形式,才能成为非常生动的和持续的,从而引导和影响生活,……”([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P95,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生活的意义并不总是自明而毫无疑问的,当然生活的意义也不能靠逻辑的论证与形而上学式的辩护来获得。通过艺术这一审美教育,可以使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从而使生活的意义在审美中生成。

五、艺术教育与人性的培育

作为审美教育,艺术对于人性的培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艺术之所以能担当起人性培育的重任,原因在于艺术的人文本性。教育的本义与儿童的培养相关,教育就是让儿童去学习,从而让人实现由自然状态向文明状态的转化。当然,人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文明的人。要成为文明的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艺术的教育在这里尤其重要。

篇9

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是影视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实际运用的结果,也是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发展的必然结果。影视艺术的教育作用具有直观生动性、鲜明时代性和现代技术性,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在不断扩展、外化,影视也因此必将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和挖掘。

一、影视艺术鲜明教育的特点

1.影视艺术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影视艺术是一种以活动画面组成的影像语言系统,光影构图、场面调度、镜头运动、色彩构成和景别机位等表现手法,不必经过繁复的思维周折即可表意,即观看影像的同时,思维的表意系统动作也已经完成。因此,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其他形式相比,具有鲜明的直观性、生动性。影视作品通过精巧的构思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通过有声的画面给观众以全方位的感观刺激,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同时,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影像思维是一种感性思维,它的影像元素强迫观众习惯于用直观来了解叙事,用影像来表现形象。影像语言的直观呈现性活化了人们的感性思维能力,画面上的诸多表意元素调动了观众几乎不假思索的感性接受能力,给观众以直观生动的感染力。

2.影视艺术富有活力和影响力。

影视艺术绘形绘色绘声,直观形象呼之欲出。它能让人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妙境界。事实证明,优秀的影视作品寓教于乐、以情动人,总是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使心灵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净化,激发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的情感,并逐渐升华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远大的理想。影视教育能把空洞的说教、乏味的常理、机械的评说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具有形式的直观性、表现的生动性、题材的典型性、内容的多样性等突出优点。因此,重视影视教育的研究,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积极教育作用,也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影视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影视文化艺术的异军突起,强有力地作用于社会,并且越来越呈现出主导性的特征,对人的思想情感、品德修养、理想信念产生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巨大而深刻的。

二、影视教育的功能

1.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作为一门独特的综合艺术,电影蕴涵了丰富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烈的影响。使大学生被电影声、光、影的魅力所打动的同时,感悟真、善、美的真谛,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品德得到提升。特别是一些经典的红色影视剧,以其优美的剧情、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涉身其中的观众。这些影片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这些影片在无声中激励着大学生去追求人格的完善,在无言中促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难以达到的。

2.影视艺术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不一样。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懂得鉴别,学会取舍。把爱作为人生的底蕴,培养博大而宽广的胸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善于与人合作,这也许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我们必须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影视文化,加强影视艺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从更高的文化哲学的层面来观照影视艺术教育。重视全民族文化水平提高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从培养祖国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角度来看待影视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影视文化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它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3.影视艺术具有审美教育功能。

篇10

美育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应人们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要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学科,美育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促进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艺术专门技术的传授主要是由专门的艺术院校承担的,但是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虽不以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为主,它更重要的是为艺术提供了数量众多的承受者——对艺术感兴趣,有一定相关知识和某种程度的实践经验的社会成员。他们是多样性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如没有这一土壤,其自身的发展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师范艺术审美价值的社会背景及构成因素

现代社会中分工的专门化和细密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全正确认识艺术的审美价值,这将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看到,一些人只在有限的领域内片面地发展了自己的能力。例如,一些人对艺术活动、衣着打扮、生活用品、生活工作环境等缺乏审美基本常识,特别是有些人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而轻视艺术、歪曲艺术,甚至诋毁艺术时,我们怎能不感到忧虑呢?出现这些问题,其中一些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不够。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如果自身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又怎么去承担教书育人的重担?说得严重一些,这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它将会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脚步。因此,加强当代师范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已刻不容缓。

在现实生活中,美以各种形式存在,可以归纳为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等。我们所说的审美原则就是社会审美、自然审美、形式审美和艺术审美相结合,就是将不同的秩序结合到一个包含性的经验统一中的联合,这些审美原则是构成个体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的标准。艺术美泛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作品和其他劳动产品不同,劳动产品是在实用基础上讲求美,而艺术作品则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享受。从现实生活到艺术作品完成是艺术家的一个创作过程,正是这个过程的性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美。就某一具体作品来说,客观对象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客观对象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美、丑性质,因为艺术作品的美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艺术美和其他美的形态一样,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而艺术美作为美的较高的形态,则更加充分体现了艺术家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影响,成为鼓舞人们创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二、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

艺术作品是一个复杂的审美价值系统,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是社会审美共同价值的基础。首先,从艺术接受者的主观动机来看,他之所以为艺术作品所吸引主要是出于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求。艺术接受者预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获得一种审美享受,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得以实现。其次,从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而言,个体审美价值总是先于社会审美价值。在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旨在个体精神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才接受作品政治、道德因素的影响。

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的渗透上。艺术接受者固然都是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个体来从事艺术接受活动的,但同时他又代表着一定社会集团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事实上并不存在离开社会的纯粹生命个体,也不存在离开生命个体而独立存在的社会。一切社会性都是通过个体性来表现的,人就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而面对艺术的双重价值时,就不可能以纯粹个体或纯粹社会集团的代表者的面目出现。在主观态度上总是两方面相互渗透,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在接受者那里与其某些个性因素相融合而带有自身的特点。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也会因社会价值的渗透而获得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在具体的艺术审美中,人们所获得的愉悦之情一般都是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渗透于个体审美价值所产生的效应。

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他们的相互转化上。当人因为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而投身于社会活动时,这种个体审美价值就转化为社会审美价值;当一种社会审美价值成为强化艺术活动主体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时,它就转化为个体审美价值了。我们对艺术双重审美价值的划分完全是着眼于艺术对个体和社会整体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上的。无论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还是社会审美价值,都只有在具体的关系中才显现出来。一个生命个体具有唯独艺术作品才能满足的那种特殊精神需求,于是他与艺术作品发生联系并从中得到满足,这样艺术对个体来说就显现出个体审美价值。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它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艺术这种精神产品恰恰在某些方面满足了社会的客观要求,于是艺术就具有社会审美价值。但生命个体总是社会中的一份子,社会又是生命个体所组成的,人既是个别存在,又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因此,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又总是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中发挥其功能作用的。

三、师范美育教育中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

1.对个体审美发展应给予尊重

艺术个体审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审美态度、审美直觉和审美趣味,它明显地不同于科学认识、实用伦理的态度。现代审美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审美态度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审美教育的结果。没有系统接受审美教育的学生,他们往往是以实用而不是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客体,在审美与非审美之间不能做出正确的区分。如果说审美态度是审美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那么审美直觉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主体方面的基础或能力。有些人认为这种直觉不可能通过教育手段来习得,是一种先天具有的主体能力,这种说法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我们同样可以说,凡是人都具有灵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我们不否认某些艺术门类需要具有特有的先天直觉,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大多数师范学生的审美教育。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个体审美总是依凭某种参照来进行审美活动,而这种参照结构就是审美趣味。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个性审美偏爱,审美偏爱是个性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是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审美偏爱的成熟,表现为兴趣的专一性与兴趣的可塑性之间的一种张力和平衡关系。尊重个人的独特感受,尊重个人的创造,尊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种类,使受教育者学会尊重个性。广泛的艺术审美趣味,将为宽厚的胸襟和平等的民主精神奠定基础。

2.审美共性是审美个体发展的基础

成熟的审美标准首先体现在它与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规律比较符合,对不同形态的审美标准的涵盖面较大,符合大部分的审美实际,这就是审美共性。孔子说诗“可以群”。通过艺术审美教育,我们意识到人类在情感生活上的相同与一致。通过艺术作品,我们理解别人的内心生活。在一种体验的情况下,自己的自我和别人的自我之间的界限在感情当中逐渐消失,产生一种同一感情。在这种感情中,一个精神存在与另一个精神存在就一致起来。对当今社会来说,起到沟通社会成员的情感,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艺术虽然是个人创作的产物和个人接受的对象,但它绝不仅仅具有个体审美价值。艺术同时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方式。任何一种貌似纯个人的艺术活动都必然隐含着它的社会历史因素,任何个体审美价值必然隐含着艺术的审美共性。艺术的审美共性体现在社会对艺术的直接需求之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同因素间关系的变化推动着社会整体的发展。

在当代师范美育教育中,我们不能因艺术个体审美发展而轻视艺术社会审美价值的教育,也不能因艺术社会审美价值而阻碍艺术个体审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赵道飞,陆阳秋.美育与艺术鉴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篇11

二、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什么是艺术”,即艺术的本质和特征问题,这是艺术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艺术的本质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首先,艺术作为一般意识形态,其表达的内容都源自社会生活,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其次,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与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审美性。所谓审美性,是指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艺术家把社会生活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去发现、把握、发掘,即使现实中丑陋的事物,艺术家也会通过审美理想的烛照,揭示其丑陋的本质,从而反衬出对美的颂扬。艺术是以特定的物质手段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人性心理和时代精神,具有审美、认识和教化诸功能的审美创造物。艺术的魅力在于,艺术以人性心理为反映对象;以虚构的假定性的艺术形象为表现形式;不同艺术门类运用不同的艺术媒介;作为审美创造物又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最后,通过与观赏者的情感交流以实现审美教育和净化心灵的功能。可以说,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高级形态,是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或者说是它的升华和纯化。因此,要研究现实生活中人的审美活动,就必须要研究艺术。把艺术所集中表现出来的人的审美活动的规律认识清楚了,就更容易认清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活动的规律,并且遵循和利用这些规律,促使美的事物发展、繁荣,也促使丑的事物衰败、死亡。

(一)艺术的基本特征

1.形象性。任何艺术作品都塑造了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典型形象,具有感性的因素,体现着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在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是形式鲜明、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艺术形象,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能够充分地表现艺术形象的思想内容。

2.主体性。是艺术家对生活、艺术的感悟,反映生活的同时抒发了个人的独特感受,把情感与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具有创新力。

3.审美性。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集中体现了形态化的审美意识。艺术家将其正面的人生态度、道德评价、渗透到了艺术作品中,赋予艺术形象以真、善、美的精神特质。成功的艺术作品一定包含了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

(二)艺术作为精神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

1.体验性、认识性。艺术作品中的真实环境、真实人物、真实情节使得欣赏者的情感体验、人生体验产生共鸣,然后在体验中情感得到升华、深化,从而使人更加完善、更加完美。

2.倾向性,意志冲动性。即使客观性很强的艺术种类,也都具有激情和热情,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倾向。

3.无意识、非自觉性。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灵感完成创作主题,这种灵感是无意识的,非自觉的因素。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独一无二的感觉,即创新。

(三)艺术的感染性艺术的感染性是不同于科学的特殊之处,是用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来感染人。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艺术对象的情感体验必然进行了理智思考,这种思考凝结了艺术家的感悟与情感体验。而情感与理智的密切结合,则深刻挖掘了艺术对象的内在本质,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被赋予了强烈的感彩而更加感染人。

三、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实践与学习弥补人素质上的缺陷或不足,促进接受者身心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自古至今,艺术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情感和心理中介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目的。艺术教育的主要方式与手段是欣赏、解读艺术作品,受教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心旷神怡、轻松愉快,自然而然的被激发出审美情感,达到与道德情感的沟通。由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认知,最后转化为道德行为。受教者在欣赏历史长河中优秀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文学作品时,潜移默化地对其爱国主义、秉公守法等高尚情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卢梭认为:“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歌德认为:“音乐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

篇12

近年来,中国新建的艺术殿堂相继出现,很多美术博物馆都对公众实行了免费开放,但前来欣赏艺术的观众寥寥无几,与大部分美术馆的富丽堂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术馆是博物馆的一种。美术博物馆是专门负责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美术博物馆内最为常见的展品为视觉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应作为提高公众艺术修养、辅助艺术教育的有效手段。

1 美术博物馆具有艺术教育职能

汇集艺术作品精华的美术博物馆,不但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也以其独特的视觉方式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是美育的的核心,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1)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艺术具有寓教于乐、以情感人和潜移默化等特点,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在对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艺术教育具有审美认知、审美娱乐和审美教育等独特的功能,因而使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手段。

(2)艺术教育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艺术教育既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其独特的个性,它还有帮助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起到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功能。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一是能够普及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二是能够促进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三是能够发展人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等各种能力;四是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当代社会特别需要艺术教育。

(3)艺术教育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当今社会是“视觉文化”时代,以实物性为展示的美术博物馆方式明显优越于复制品和印刷品的方式。一方面,人们更加依靠自己的眼睛认识社会,感知世界的发展变迁,从而使视觉艺术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视觉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直观的可感可视的形象性和非语言交流的教育方式更加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党的十七大旗帜鲜明地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我国艺术教育迎来了一个大好的历史发展机遇。

2 美术博物馆教育的方式――艺术教育的视觉途径

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而言,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有三:第一,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第二,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第三,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1)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

(2)陶冶人的感情,培养完美的人格。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和提高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如:可通过艺术教育对人进行情感陶冶和净化,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

(3)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因为艺术教育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无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伴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精神食粮成为人们更为关注的焦点,而美术博物馆正是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良好平台。美术博物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不仅场馆数量有所增多,馆藏艺术作品也日趋丰富,而其中对大众的艺术教育功能是美术博物馆重要工作之一。人们通过对美术博物馆中各种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对艺术作品文字说明的了解,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蕴藏的内涵和所传达的信息,收获艺术知识,提升文化涵养,进而不断提高审美水平。由于美术博物馆提供的是对艺术作品的展示功能,这就为大众提供了一系列基本的视觉艺术教育。观众在对艺术作品进行视觉审美的过程中,既可以更加真切的直面原作,也能够更加自由地领会其中所展示的艺术内涵,进而通过视觉上的审美感受艺术的熏陶,从而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3 美术博物馆应充分发挥对大众艺术教育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带来舒适生活的同时,对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更多层次的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美术博物馆相继出现,艺术展览和活动此起彼伏,这说明艺术活动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毋庸讳言,大多数民众的艺术修养并不高。本文提到的大众的艺术修养,一方面指艺术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指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品味。目前自觉到美术博物馆欣赏艺术作品或懂得欣赏艺术作品的人并不多,这说明大众的艺术修养需要培养。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大多美术博物馆一直沿用轻视艺术的教育模式。为此:

首先,应从公共艺术教育入手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艺术教育波及心灵的感彩,容易成为导引儿童走向光明和美好的火炬,有助于道德教育的落实。对儿童的艺术培养是美术博物馆关注未来群体的做法。可配合艺术展览做一些活动,让孩子到美术馆参与活动。例如在2008年3月的敦煌艺术展中,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近20人参与组织和讲解工作,设计制作了“《敦煌》――在展厅上儿童美术课”,从100多件壁画和彩塑中挑选出10件艺术作品,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听完课程后,孩子们还可拿起手中的画笔随意“再创造”,成为国内首创的艺术教育形式。

篇1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即课程”,而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隐性课程。幼儿园的环境,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的学习、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促进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将民间艺术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开展民间艺术活动,首先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民间艺术教育环境。

一、公共区

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越广泛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清晰。因此,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及认知特点,对幼儿民间艺术内容进行认真的挖掘筛选,巧妙的利用幼儿园公共区,在外门窗、墙面、走廊、楼梯间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大量易于接受的民间艺术图片和作品,分层次的悬挂,陈设在环境中。当踏入幼儿园的大门,独具民间艺术特色的环境就把幼儿带入神奇美丽的民间艺术世界,吸引着幼儿在自由活动、餐后散步等空余时间自主地欣赏、回忆相关的经验,并能不时唤起幼儿参加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幼儿长期处在这样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还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因此,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调动幼儿和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整合教师、家长、幼儿多方资源,进行广泛的发动、收集、制作活动,使幼儿园的民间艺术环境更丰富,更生动。

二、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

根据幼儿认知、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审美教育活动的特点,应多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反复感知中去体验、去理解,在多操作和创造活动中去创作、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里,幼儿不仅能观察、欣赏到各种的优秀民间艺术作品,而且能感受到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氛,从而激发幼儿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强烈的观察欲、表演欲和创造欲。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从整体上要体现民间艺术氛围。创设环境时一定要心有目标,要结合民间艺术教育目标和内容,把民间艺术渗透到活动室的环境里。活动材料的深入挖掘、合理利用很关键,要体现民间艺术教育环境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促进作用。另外,要重点引导幼儿在室内欣赏、感受他人和自己的民间艺术作品,初步体验有关文化内涵,激发幼儿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并能大胆想像与创造,提高手眼协调能力,促进个体更和谐地发展。活动室内既展示传统民间艺术的现存形态,又展示具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作品,充分体现民间艺术的传承性。

三、班级区域

区域活动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的进行探索与交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深受幼儿喜爱。在各活动区域提供幼儿进行活动和游戏的操作材料,幼儿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这样有利于引导幼儿更适宜、更广泛积极地参加各种民间艺术特色活动。可根据幼儿需要在各区角设置民间艺术内容,并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在投放材料时,既考虑到民间艺术特色,又考虑到本园的特色和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四、家长宣传栏

家长宣传栏是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过程中与家长、社区沟通与合作的一座桥梁,也是幼儿园指导家长开展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可利用家长宣传栏定期向家长或社区介绍宣传幼儿园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反馈家长参与情况,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意识和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幼儿学习民间艺术的目的,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利用家长宣传栏促进家园沟通、目标一致,协同对幼儿开展一系列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营造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

总之,创设良好的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幼儿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并激发幼儿不断探索,为民间艺术注入新的内涵。我们老师要集思广益、勇于创新,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和特点出发,营造积极、丰富的民间艺术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欣赏、操作的领地,使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好奇心和潜在的学习兴趣,开发和利用环境因素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巨大教育潜力,最大限度发挥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教育环境的育人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