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保护调研

环境保护调研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20 09:53: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环境保护调研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环境保护调研

篇1

活动,向人们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在xx镇xx村xx生态园的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学习了如何进行果实采摘与农田间作套作技术;在“捡起的是美德”卫生清洁活动中,队员们积极传播、践行环保观念;在检测卫河水质时,队员们认真取样分析,将包括色度、浊度与硬度的污染数据及时反馈给xx市水利局;在推广绿色食品的过程中,队员们向市民耐心讲解肉蛋奶合理调配的比例,<莲山 课件>为群众带来健康绿色的饮食理念。

篇2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以创建生态汉阳、文化汉阳和宜居汉阳为总体目标,一手抓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一手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和执法的力度,有效地提升了全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为推进汉阳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生态区建设规划先行,环境保护目标明确

按照生态省、市建设要求,编制完成了《“十二五”汉阳区生态环境规划》,明确了汉阳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区域生态功能划分及重点工程建设等,同时完善了全区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培育、生态社会构建等子规划,明确了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严控制排污总量,持续抓好污染源治理。一是坚持环保优先,严格环评和前置审批工作。在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工作中优先考虑环境发展要求,严格按照产业导向目录,加强前置审批工作。13年审批项目99项,否决项目16项,同时加强对新建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执行情况的监管,从源头上控制新的环境污染。二是开展专项整治,引导企业抓好节能减排。针对全区各类工业企业“三废”排放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三环线内禁燃区手烧锅炉专项整治、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工业排污口拆除专项整治等工作。

强化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监督,提高稳定达标排放率。

(二)畅通环境管理协调机制,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

1、积极推进总量减排。

认真制定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结合我区实际,组织并印发了《汉阳区2013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实施计划》,将总量减排计划分解到各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和相关企业,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注重从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严格企业增量审批三方面入手,

从源头上对新建企业进行了有效污染预防,现有企业采取了加密监察,扎实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

2、协同开展空气质量行动。(1)加强扬尘污染的防治。在区政府的领导下,

采取“联防联控联治”措施,建立全区整治环境空气质量联系会议制度,与区城管局、建管站协同配合,促进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渣土运输不抛洒、道路扬尘明显减少,

防治扬尘成效明显。(2)加强燃煤锅炉改燃和油烟综合整治。根据区政府提出的综合整治永丰地区城乡结合部乱象的承诺,

通过现场调查查清147台非法小锅炉,予以取缔,并完成三环线内52台锅炉改燃工作

。严厉惩处污染环境空气行为,查处了四台工业园区露天焚烧垃圾,并限期整改到位。(3)巩固餐饮油烟综合整治工作,将餐饮油烟整治计划作为区级目标下达到街道办事处,完成油烟整治86家。(4)开展机动车尾气监管和油气回收工作。2013年协同交管部门查处“冒黑烟”机动车辆601台,调查了辖区内41家加油站油气回收工作,整改完成5家民营加油站油气回收工作。

3、建章立制加强湖泊和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用制度管好湖泊,实行湖泊管理湖长负责制,建立了“爱我百湖”民间湖长的联动机制。重点开展各湖排污口的排污状况调查和涉湖排污企业的监管,建立“一湖一档”,

共排查登记涉湖涉水企业四大类229家。属于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污染企业,在第一时间报请区政府下达关闭令,共关停了3家小电镀企业和1家小印染厂。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查处了2家水洗厂和3家小塑料加工厂,打击了违法排污企业的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出环保职能作用,我区湖泊水质稳定向好,各项水质指标呈好转趋势。

按照省市要求,对国棉水厂和琴断口水厂周边环境进行安全排查,对黄金口仓储引进项目的安全隐患问题向区政府做专题汇报,督促相关部门、企业和码头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三)坚持依法行政,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

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测、监管。

加大对环境违法尤其是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为保护汉阳区科学发展制订了监察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建立企业环境监管数据库,逐步完善“一企一档”,严格落实企业排污申报制度,依法征收超标排污税,全年排污申报134户企业,对35家企业征收排污税82万元。

加强重点污染源及危废管理。每月巡查锅顶山生活、医用垃圾焚烧处理厂、原市农药厂土壤修复工程等重要敏感项目。定期对涉危企业和涉辐射企业的安全大检查,对全区22家医疗机构、企业射线装置辐射设备实行“逢节必检”制度,杜绝企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妥善地处置了汉阳特种汽车改装厂氨气泄漏、武汉双骏齿轮厂氰化钾、汉江村5桶甲醇钠液体处置工作,确保无大的环境污染事故。

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对企业违法排污现象进行严厉打击。重点对武汉西高电器、武汉孚安特电子有限公司、武汉强发废油有限公司、黄山头防锈纸厂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并限期治理,整改到位。通过深入开展各项环保专项行动,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群众环境权益得到维护。

(四)设计有效载体,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创建环保模范城市

以创建平安小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及评比绿色家庭等活动为抓手,以开展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进社区、环保世纪行、6.5世界环境日有奖征文、书画大赛以及环保志愿者“爱我百湖”活动等为载体,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使创模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五)环境监测服务大局,实现汉阳区水体监测全覆盖

实现环境监测网络化,对辖区地表水、交通噪声、区域和功能区环境噪声、降水降尘、大气环境、汉江及墨水湖排污口等129个环境质量监测点全面监测,每年对全区12条重点港渠进行3次水质监测,综合分析了全区港渠水体水质,为掌握全区环境质量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区内外的工业企业提供污染源监测技术服务,对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起到了保障作用。去年环境监测站顺利完成了国家三级站标准化建设,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取得明显实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

目前,我区处于大拆大建,建筑工地分布广,渣土抛洒、扬尘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对于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增无减。道路、地铁等项目施工增加拥堵频率,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大幅上升,对我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带来不确定因素。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难度大

一方面是随着工业企业外迁,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指标减排面临较大压力,甚至到了无潜力可挖的地步。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市政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对化学需氧量削减有巨大影响。三是黄金口污水处理厂入口浓度低,实际处理污水量小,相关配套管网规划建设工作动作缓慢,影响我区总量减排。四是西部地区农民散养禽畜仍有一定规模,增加了减排难度。

(三)汉阳区湖泊众多,改善水体质量难度大

汉阳区多湖泊历史水质差,加上对湖泊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区除月湖、莲花湖外,墨水湖、龙阳湖等大湖泊没有进行全面截污和清淤,水质均处在Ⅴ类、劣Ⅴ类,湖泊治理和保护任重道远。同时“六湖连通”生态修复工程进展缓慢,沿线明渠污染严重,治理未见成效,现阶段创卫和创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遭遇“瓶颈”。

(四)环保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市创模办的能力要求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在人员编制、宣教、监察执法设备的配备、监测仪器设备的配置上均存在一定差距以致削弱执法力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环保部门执法手段有限,无威慑力,加上环保违法成本低,执法效果不明显,容易出现反弹,根治难。譬如永丰西部特别是三环线以外未实施“城中村”改造的村湾私自引进“五小”企业,肆意焚烧固体废弃物、排放污水屡禁不止,小锅炉“死灰复燃”的情况时有发生。

(五)保护环境还未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当前我区仍有少数单位和一些干部群众还没有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一些工厂企业虽然实施了环境设施改造和建成了污水处理系统,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安装的环保设施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做到正常运转,违法排污问题依然存在。在西部地区还有一些服装加工、家具制造等小型工厂、作坊,设备简陋,产生的废水废气任意排放。城郊结合部的建筑工地违规昼夜施工,渣土运输车辆沿路抛洒漏滴及偷倒建筑垃圾、废土时有发生,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建议

(一)加大领导力度,狠抓突出问题的有效解决

继续抓好工业污染源的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企业的环保监管工作,完善监管机制。在对重点排污企业强制实施环保设施建设改造、强化排污监察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对全区所的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有效治理,推进稳定达标排放,全面落实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一是要认真落实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按照区块功能明确整治的任务,

落实管理经费。二是要强力推进大气环境的整治,强化对工业粉尘、烟尘、二氧化硫以及工艺废气的达标治理,抓好农村地区服装、养殖等燃煤锅炉的改造。同时加强餐饮业油烟排放监督管理。三是要结合汉阳区经济发展态势,加强对区内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管理,加快黄标车淘汰的步伐。

(二)加大新环保法贯彻力度,解决老大难问题

第一要组织学习,要熟悉新法的新规定、新制度、新措施。第二要广泛宣传,要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运用各种信息媒体,向社会广泛地宣传,传播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新规定、新要求,增强公众的环境法制意识。第三要组织培训,既包括环境保护部门内部的人员培训,也包括对企业的培训,特别是重点排污企业的培训,提高企业环保守法的自觉性。第四要加强法律的执行,只有通过严格的执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解决社会上诟病已久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环保问题。

(三)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促进环境保护的依法管理

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要健全区域环境保护网络,严格组织管理,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严肃执法纪律,规范执法行为,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进一步增强环境监管能力。严格执行产业导向目录,加强前置审批工作。加大科研和经费投入,健全污染源在线监控等管理网络,提高监察设备性能和快速处置能力,将环境违法行为有效处置在萌芽之中。

进一步完善环保执法机制。要强化条、块协调,落实长效监管机制,将环保专项行动与日常监管有效结合起来,在开展专项行动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和执法责任追究力度,健全完善各类有效监管措施,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永丰地区上下水设施建设

,加强与上级政府和部门单位协调联系,统筹解决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后配套资金落实问题,保障上下水项目顺利推进。建立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区生态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建立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财政转移资金,

有效开展农村污染源治理。抓住城中村改造建设的有利时机,统筹规划,分期实施,高质量地实施农村小型畜禽养殖业环保设施建设工程,着力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难的问题,有效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有序推进生态村的建设。

篇3

(一)村容村貌整体良好。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村道上大多是非常干净,村民随手乱丢的现象很少见。在大桥有些住户门前还栽有各式各样的盆栽,为整个社的环境添色不少。

(二)“中心地段”干净整洁。作为村“中心地段”的新区,未发现车辆乱停、乱摆摊等现象。新区的公厕设有管理室,无明显臭味,公厕内地面无积水、便池整洁无水锈。

(三)全村污水处理得当。场镇周边污水已全部通过污水管网引入到污水处理厂,大桥村污水处理问题得到有力解决。

二、存在问题

(一)村中仍存在卫生死角。在小学旁边村道,水沟两处均散落着许多白色垃圾与生活垃圾,在村道上发现死老鼠无人清理。

(二)卫生设施设备欠完善。全村幅员面积12.2平方公里,全村公共垃圾箱体却仅有15个;除新区有5个、关口社有3个垃圾桶外,村子周围没有普通大垃圾桶;观察发现大多数农户家未设家用小垃圾桶。

(三)少部分农户不自觉。观察发现仍有少数村民不自觉,抽完烟就把烟头丢在地上,还有些人随地吐痰,极不雅观。少部分农户房前屋后不整洁,未及时清理家禽粪便,住户周围一片狼藉。

(四)村内环保宣传不到位。整个调研期间,未发现村里安装有广播设备,未发现任何环保宣传行动。

三、意见建议

篇4

大致分四个方面进行:

1制定监督检查工作方案。3月底,市、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例会后,我们就分别与区建管委、区环保局、区市容局等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区水环境监督检查工作方案,4月份,向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上报书面计划。

2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我们围绕三个内容进行:到涉及重点检查内容的单位区水务署、市政署、申新保洁公司等逐个摸清家底,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到正在进行重点整治的被列入年内消除黑臭的河道进行实地检查,了解进度和效果。到龙华、长桥水质净化厂了解污水处理能力、质量与我区截污纳管、改善水质的关系。

3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检查。我们重点检查三个方面:年内要达到的14条基本消除黑臭河道的整治情况,区域内企业废水治理达标情况和推进塘整治黑臭情况。同时,对水体保洁、河岸绿化也进行了检查。6月9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的领导也参加了我区的视察检查,对我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4写出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情况报告。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写出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情况报告,经主任会议专题讨论并作修改后形成报告。

二、对我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评价

我们认为,在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1水体保洁基本实现了长效管理。我区现有河道59条,总长90公里,水面率2.89%(不包括黄浦江和淀浦河)。从年起,我区以实施“万人就业”为契机,拨出专款,扩招100名保洁工,对整治后的每条河道配齐专职作业人员,对水面、陆域两侧实施全覆盖保洁。同时,强化整治与保洁工作的有机衔接,不留管理盲区。经过明查暗访,我区已基本实现了水体保洁长效管理。

2水利工程设施实施专业养护管理。今年,区财政落实资金,加强河道整治后工程的维修和养护工作,运用市场机制,引进水利设施专业养护队伍,定期开展巡查,对河道护坡、绿化和泵闸等进行维修和保养,确保水环境整治成果。同时,从年开始,区水务署与区城管大队建立联防机制,加大巡查力度,严肃查处案件。据统计,共查处19起,罚款24170元。

3工业废水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本区域内有63家企业排放工业污水,其中,市级重点监管企业8家,区级重点监管企业7家,总量约3.2万吨/天,企业有污水处理能力2.4万吨,另0.8万吨/天进入污水厂处理。据区环保局年全年监察情况看,工业污水的达标排放率.2%,基本做到达标排放。

4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19年以来,我区不断致力于水环境的改善,在河道治理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陆续完成了龙华港、张家塘港、漕河泾港、西上澳塘、塘等骨干河道的整治工作,整治岸线长度57公里。同时,河道治理和河岸绿化同步进行,全区河道两侧绿化面积26万平方米,部分河道还增添了水景,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

5河道水质逐年好转。前几年,我区主要抓水体保洁、河底清淤、河岸拆违种绿、驳岸建设等河道整治工作。2003-年,我区狠抓截污纳管工程建设,投资4528万元,新建截污管道35公里,截掉污染源393个,实现截污29.7万吨。经过多年的努力,产生了比较好的环境效益,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据统计,19年,我区河道水质综合指数约2.4,年下降到1.5。今年,我区投资5700万元,治理重点是继续截污纳管和年内实现中心城区14条中小河道消除黑臭。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道水质总体不达标。目前,我区的河道水质总体上仍超标50%,属劣V类水体,这与我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是不相称的。治理河道水质的任务十分艰巨。

(2)雨水泵站晴天“放江”排污。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雨污水混接,使部分泵站在晴天也必须“放江”排污,估计污水总量约在2万吨/天(90%是生活污水)。截污纳管,解决历史欠帐的任务十分艰巨。

(3)排水系统建设进度不快。我区吴中、排水系统建设预计要到年下半年建成,再过两三年,才能解决这部分污染源的“放江”排污问题。田林市政泵站旱流截污和辅助设施也需要进行改造。

(4)水环境的保护、利用缺少综合规划。有些代表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化巨资治理“断头浜”的做法很不理解,提问:哪些河道要疏通?哪些可填掉?水环境治理如何纳入水系治理?河道两岸怎样开发利用?认为市、区都缺少水环境保护、利用和分步实施的规划。

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建议

1抓紧做好水系综合规划。水环境治理要表本兼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依靠科学指导我们的治理工作。区要全面提高水环境质量,区政府要加快区水系综合规划和水环境整治“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纳入全市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区域水系的总体控制,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整治工作,做到水环境治理与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有机结合,水环境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形成市、区之间联动、条块协作的整体合力。

2继续加强“截污纳管”工作。区地处河道下游,水质容易受上游来水的影响。要达到提高水环境质量的目标,当前,就要进一步提高污水纳管率,积极治理部分雨水泵站由于雨污水混接造成“放江”排污问题。而截污纳管的关键是污水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区政府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化大力气做好污水接管入网工作,从源头上解决水污染源的问题,将有限的资金主要化在水质的改善上。

篇5

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我局结合贵州省“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共立案调查违法行为15起,为前三年立案之总和,已下达处罚6件,罚款金额42.5万元,极大地增强了我局的执法威信,保证了环境执法的严肃性,违法者闻环保而色变,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逐步扭转。

(二)加大新《环保法》宣传力度,企业遵纪守法意识提高。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及配套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增设了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黑名单”制度、行政拘留等许多新的制裁违法者的措施,扩充了对环境违法的处罚手段,让排污者不敢违法,一旦违法,就让其付出难以承担的代价。对于一些恶劣的违法排污行为,按日计罚等经济处罚与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行为罚和行政拘留等人身处罚可以并用。2015年以来,我局通过深入企业大力宣传,利用电视、报纸、网站、发放《致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者的一封公开信》等形式加强新《环保法》宣传,收到明显效果,环评和环保“三同时”执行率极大提升,企业主动办理排污许可证和缴纳排污费,存在超标排污的企业积极进行污染治理,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提高。

(三)权利下放,提高环境执法工作效率。如新《环保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处理权限下放给基层环保部门,而非原仅限具有审批权限的环保部门。近日,我局对2件环评审批权限为州环保局的2个未批先建案件仅限立案调查,减少了移交程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环保行政命令执行力较大提升。例如:对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在新《环保法》实施前须等诉讼复议期满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新法实施后,对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移送公安机关,对违法建设项目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措施严厉,对违法者起到震慑作用。新法实施前,很多项目业主拒不执行停止建设的行政命令,我局只能采取断水、断电不符合程序的土办法强制其执行,新法实施后,因我局违法建设的项目业主进行深入宣传,被责令停止的项目均未恢复建设,这不仅节省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履行程序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行政命令的执行力。

(一)环境监察机构及人员身份问题亟待解决。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强化执法方面,明确了“环境监察机构”的法律地位,赋予了环境监察人员现场执法检查权利,但仍然是委托执法机构而不是法律授权部门,未突出环境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环境监察机构的地位仍面临较为尴尬的地位。《行政处罚法》以及《环境保护查封、扣押暂行办法》中均明确了查封、扣押的执行需由两名或者两名以上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环境执法人员实施,并在实施前要出示身份证件。我局行政执法人员有限,强制执行往往都由环境监察大队进行,而我局环境监察机构属于事业单位,不是行政机关,要依靠我局委托才能开展行动,这种授权行为要真正拿到法庭上可能又经不起推敲。因公务员身份多年未解决,导致我局部分执法人员产生消极的工作情绪,有的辞职,有的考入公务员系统。因此,环境监察机构法律授权以及执法人员的公务员身份亟待解决。

(二)环境监察执法人员不足。目前我县环境监察大队编制20人,在编却仅有7人,镇(街道)更是没有任何执法力量。我局现有2辆执法车辆,环保监察能力、人员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网格化监管的要求,且需要监管的企业数量、监管范围却大大增加,加之日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渐突出,难以适应我县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的需要。

(三)行政处罚执行仍面临困难。 对于基层环境监管来说,面对的是数量庞大的小型企业,部分小型企业业主环境意识薄弱,对于环境违法处罚不理解、不履行,我们法定手段是通过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来实现,特定手段就是联合供水、供电,采取断水断电的措施,但往往没有法律依据。申请法院执行,虽符合法定程序但往往不能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只有过了法律救济时限才能申请,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四)新环保法实施后执法者面临诸多不适应。一是使用强制手段不适应。新环保法赋予了我们环保部门查封扣押、按日计罚、限产停产等强制手段,但我们基层的执法人员还须加强学习,学好法、用好法。新环保法出台后,使用了多年的限期治理制度不存在了,再也没有边生产边治理的说法了,只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或者报请政府停业、关闭。但限产到底怎么限,如何把握这个度,我们极不适应。按日计罚如

何进行,特别是移送拘留的法律适用更要加强。二是未批先建难处理。新环保法规定,对未批先建的建设项目,一旦发现,应当责令立即停止建设,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对拒不执行的,要移送公安机关拘留。我县将加大建设项目未批先建,久拖不验的项目的查处力度。三是无证排污难解决。新环保法规定,排污企业必须持证排污,对无证排污的,一经发现要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要移送公安机关拘留,此项工作仍需加强。(一)加强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以政府为责任主体,明确相关部门环境监管职能,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推动环境监管关口前移,触角向下延伸,实现对各自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做到环境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达到确保区域环境安全的目的。

(二)尽快解决环境监察执法人员身份问题。

环境监察机构是环境保护的执法主体,为更好地理顺环境监察大队管理体制,加强环境执法工作,维护环境质量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议从国家到省、州各相关部门多方努力解决环境监察执法人员身份问题,将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系统管理,从而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环境监察执法职能。

(三)设置镇(街道)基层环保机构,加大监察执法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

篇6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法律手段。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查清楚周围环境的现状,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不产生大的负责影响。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环评人员,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工程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科学、客观、公正地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切实把好环境保护的第一道关口,防止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失误。

一、环境影响评价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从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历史渊源看,几十年前的世界环保主义思潮产生了国际三大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中国科学发展观的依据之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最初的项目环评到区域环评,再到现阶段的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环保意识的转变过程,从局部到区域,从近期到战略,从科学到更科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成功我国项目审批的一项目重要的和基本的依据。

中国的环境问题从一定程度来讲更是一个大结构和大布局问题。单个项目的工艺技术都比过去更先进、更环保,但挤在一起是否合理?生态环境是否承载得了?这是规划环评要回答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的单个项目环评没有这个能力。为了从国家发展战略上推行科学发展观,我们正在积极争取规划环评的法规。

科学发展观和环保的社会关系社会公平正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环境公平和社会公平密切相关,环境的不公平必然加重社会的不公平。马克思说:“物与物关系的背后从来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用中国哲学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环保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公众参与是环境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我国环保领域第一部有关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不仅从多个方面明确了公众参与环评的权利,而且规定了参与环评的具体范围、程序、方式和期限,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充分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的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决策的正确性。

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在立项阶段或前期准备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目前已将之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程序可使环境影响评价制定的环保措施更具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公众参与过程也体现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有关部门对公众利益和权利(如居住权)的尊重,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然而,尽管我国对响评价工作中公众参与一直在进行研究并不断实践,但对于具体操作却没有详细规定,使得公众参与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有效实施公众参与,即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显得十分必要。

篇7

根据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的安排部署,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组织人员深入经济开发区、古柳、龙旺庄、姜疃等4个镇街和莱阳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龙大集中供热中心、市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蚬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工程等5个单位和项目现场,烟台巨力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大易化工有限公司等3个化工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并与市环保局、水务局、建设局、城市管理服务局开展了协商讨论和互动交流,达成了一些共识,形成了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莱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强而有力的措施,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现在的莱阳,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指数和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

1.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流域水质达标。重点是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五龙河水质达标综合整治行动。2017年以来,我市针对五龙河入海水质改善工作,全方位实施五龙河桥头断面上游河水应急治理、莱阳市污水处理厂进水口污水溢流治理、莱阳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及进水口污水溢流治理、五龙河陶格庄段污水团治理、企业废水PH值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工业废水超标排放整治、河道垃圾整治及黑臭水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污水管网敷设、人工湿地建设、河流直排口整治和建设向水体倾倒污染物的天网监测工程等12项工程,目前已全部完成。今年1-9月份,五龙河桥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二是推进五龙河人工湿地建设工作。充分依托五龙河及城区段有利水利条件,打造两区两段人工湿地对河水进行深度处理。目前,蚬河人工湿地和五龙河崔疃-西大策段人工湿地工程已基本建成运行,共栽植莲花、再力花、菖蒲等水生植物470万株,打造人工湿地1119.4亩。三是强化污水处理厂、重点化工企业、硫酸软骨素行业等排污单位的常态化监管工作。在加强对企业日常监管的基础上,为防止出现日常监管的漏点盲点,生态环境部门采用六个辖区交叉执法的办法,对全市工业企业进行拉网式无遗漏排查,同时,专门成立飞行督察组进行暗访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实行警告、处罚、移送公安机关等措施,持续保持环境监管的高压态势,确保外排废水达标排放。今年以来,累计实施处罚31次,罚款321.54万元,移送公安机关5人次。四是连续出台相关水污染治理文件,为今后的水质改善行动提供政策支持。五龙河桥头断面是国控断面,是国家考核我市五龙河水质的代表断面,今年烟台考核该断面的水质要求是四类。为此,莱阳市政府印发《莱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莱阳市水环境功能区划调整的批复》《莱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提高莱阳市废水直排建设项目外排废水控制要求的批复》,将我市的原五类地表水标准的水体全部调整为四类地表水标准水体,将今后新建的废水直排建设项目外排废水的标准提高到地表水四类标准,对改建、扩建直接向自然水体排放污水的建设项目实施“以新带老”,确保外排废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五是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完善了《沐浴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方案》《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通过对一级保护区围网封闭、建设视频监控、设置预警断面、完善应急预案、一二级保护区水质监测等措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已基本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要求。完成沐浴水库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以及7处违章建筑的清理拆除,对41个村庄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

2.充分发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重点是抓了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续开展“小散乱污”企业整治。今年,我市继续开展新一轮“小散乱污”企业整治,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对3家取缔类的“小散乱污”企业,按照“两断三清”的标准进行取缔,2家提升整改类的已经完成1家整改。二是扎实推进锅炉和建材行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工作。制定了全市4台燃气锅炉、31台生物质锅炉改造计划。目前,2台燃气锅炉已完成低氮改造,20台生物质锅炉已完成改造,剩余锅炉均正在整改。三是继续强化挥发性有机物行业企业监管,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制定了2019年度重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企业治理项目清单,目前,3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持续加强对VOCs治理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各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对13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并在网站上进行信息公开。强化72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三次改造工作,已经完成40家,剩余正在进行改造。四是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为尽快落实《山东省打好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作战方案》和《烟台市在用柴油货车联合执法检查方案》文件要求,我市制定了《莱阳市在用柴油货车联合执法检查方案》。截止目前,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公安、交通部门在市柴油货车集中停放地、道路检查点,开展在用柴油货车联合执法检查7次,共检查检测柴油货车260辆,合格率为百分之百。购买移动式和固定式机动车遥感监测设备各一套,正在安装调试过程中。五是持续抓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结合省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察要求,实施两轮全覆盖式排查整治,针对工业炉窑、化工生产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强化措施,促进了企业的有序排放。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整治范围和时限、整治重点环节和要求。对辖区内工业企业分行业进行梳理,制定无组织排放清单,涵盖了25家重点企业,逐家编制无组织排放整治方案,对不符合整治要求的企业明确了整改时限。同时,督促相关企业按照“一厂一策”原则,编制无组织排放整治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将整治任务落实到具体生产线和产尘环节,并明确每个产尘环节的负责人及经办人,最大限度实现整治工作可检查,可量化,可考核。目前,相关企业正在积极整改中,预计10月底前完成整改。六是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修订印发《莱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进行修编,逐项落实98个工业源、72个工地的减排措施。按照“一厂一策”的要求,组织修订工业源和工地的应急响应方案,建设、公安、交通、教体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各自的应急预案进行修订,重新确定减排措施。在我市两次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信、交通等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迅速响应,积极落实各项应急减排措施并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减排措施落实到位,有力地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七是持续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工作。在建成城区2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又完成剩余16个镇街的监测站建设,实现全市统一联网、数据实时,为掌握和解析我市的空气环境污染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3.扎实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核实,打好土壤污染防治基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要求,强化污染源头预防,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根据上级要求,采用第三方机构对全市28家工业企业的用地情况开展了初步调查。

4.积极有效做好沟通,推进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要求,积极应对省政府、生态环境厅、区域办、烟台市生态环境局等各级高频次、大密度、不间断环保督察活动,做好事前沟通、事中配合、事后跟踪。在先后5轮次共计22天的督察工作中未出现突出问题,按照要求严格完成16个一般性问题的整改落实和销号管理。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牵头制定了整改方案,正在进行整改。

二、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空气环境质量阶段性反弹。受工业企业排放、各类扬尘防治等方面管理不到位的影响,加上区域气体流动、自然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空气环境质量仍然存在阶段性恶化情况。

2.水污染防治的系统化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在全域管理方面,涉水部门、驻地镇街等相关单位配合联动不紧密、不到位,网格化、垂直化管理责任落实不深入,致使部分区域、部分流域水环境时常受到周边企业、畜禽养殖、村庄污水等方面的污染,个别单位还存在以牺牲环境利益获取经济利益的不良取向。

3.仍有8个镇街污水处理站还未运行,部分镇街的污水管网配套不完善。我市18个镇街中有8个镇街的污水尚未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系统,目前,这8个镇街的污水处理站虽已建成但尚未运行,部分镇街还存在污水管网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对周围河流的水质造成影响。

4.用于水生态治理和恢复的资金不足。五龙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已从点源治理转移到全流域生态治理和恢复、面源污染治理等攻关期、硬骨头方面,而治理资金的不足成为当前制约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

5.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废水外排标准和当前地表水考核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废水外排标准中:COD≤50mg/l,氨氮≤8mg/l,河流的水质标准中:COD≤30mg/l,氨氮≤1.5mg/l。在五龙河丰水期,由于有大量的天然来水作用,对河流水质影响较小,在河流平水期、枯水期,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外排的达标废水仍成为河流水质波动的重要因素。

6.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进度缓慢。“一控两减”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化和绿色防治推广程度不高,农用地膜、反光膜、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还不健全,回收处置措施推广力度不大,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薄弱。

7.水污染防治管理人员、设备配备不足。按照机构改革职能划分,入河排污、土壤污染、海洋环境等方面的新职能转入,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人员设备标准化配备不到位,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

三、今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目标和有关建议

1.切实提高群众生态环保意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宣传栏、村广播以及短信、微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全方位、无缝隙开展“美化环境、人人有责”宣传教育,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广大群众的思想共识。通畅市民举报热线,切实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着力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监督体系。

2.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清收。我市农业人口众多,日产生活垃圾体量较大,部分村庄村民随手堆放、丢弃垃圾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农村生活垃圾清收处理难度大于城镇。莱阳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经投入运营,目前实际日进厂垃圾在540吨左右,距离实际产能尚有较大空间。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力度,提高垃圾清运频次,组织村庄保洁员及时清扫零散垃圾,做到随弃随集、日收日清,力争绝大部分城乡垃圾都能统一运送到专业场所进行科学处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3.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大作物滴灌技术等节水技术、有机缓释肥和低毒农药使用的推广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使先进技术落实到农户。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诱捕器杀虫技术、生物反应堆应用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应用力度。大力发展标准化基地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进一步规范农村畜禽养殖布局和规划,解决农村畜禽养殖散、乱问题,关停一批、整治一批、扶持一批。

4.打造五龙河水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全面规范网格化管理,落实责任目标到单位、到个人,实行突发性典型问题联查联处,切实保障五龙河水环境治理的长效化。持续做好五龙河各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工作,在五龙河清淤期间,生态环境和水务部门要做好各种应急措施的编制和落实,有效预防水质污染。强化污水处理厂、重点化工企业、硫酸软骨素行业等排污单位的监管工作,坚决遏制污水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行、偷排废水和停产企业擅自恢复生产现象,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对在沐浴水库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有效地保护我市的水源地水质。协调督促相关镇街加快污水管网的敷设力度,尽快调试运行已建成的镇街污水处理站,进一步改善五龙河全域水排放现状。

篇8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重庆十个省区市,约占国土面积的52%,人口的23%。如果加上内蒙、广西,则占国土面积68%,人口的25%。这里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从热带雨林到高寒山地的各种植被;有高山峡谷、冰川雪原、荒原沙漠的各种自然景观;有多种此处独有的珍稀奇特物种。西部各地不仅地貌形态、自然景观各不相同,社会经济开发程度也大相径庭,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清主次,择要而从,以便集中有限的财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产生出预期的效益。这既是国力所要求,也是经济规律所要求。

由于西部面积辽阔,交通不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尚缺乏开发的条件和适宜的开发方式。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敏感的区域必须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实施抢救性保护或强制性保护,如对具有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地区、江河源头区,以及其它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或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对一些目前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建立一批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特别县,以发挥其生态功能,作为构成重建山川秀美的基础;对于矿产资源丰富,且具有开发条件的地区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区,同时开征资源开发生态恢复补偿费,使之在开发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建立水资源费和水资源保护节约奖励费制度,以促进节水社会的形成。

二、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初级生产力低下,目前尚不能容纳较多的人群,必须坚决杜绝盲目的移民开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

我国西部处于平均高程800-20__米和20__-4000多米的两大台阶及其衔接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任(eeotone),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也有抗干扰能力差、破坏后难于恢复的弱点,也是我国环境灾难,如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霜冻、冰雹、大风、干旱、洪水、雪崩、冻土、森林火灾以及病虫鼠害等最严重的地区。除了少数小块地区之外,大部分土地农业生产潜力在50公斤/亩以下,仅相当东南沿海平原地区的六十分之一。由于自然生产力低下,目前环境人口容量很小。黄土高原区每平方公里以7-8人为宜,西部荒漠草原每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力不会超过2-3人。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大量人群的盲目流入。中外开发历史证明,单靠移民开发没有成功的。日本从明治维新第2年(1869年)开始北海道的移民开发,直到1995年北海道仍然是日本最落后的地区。巴西为了开发中西部,不惜将首都从海滨城市里约热内卢迁之内地巴西利亚,并以纵贯全国的公路带动城镇进行移民开发,结果也是失败的。中国从明清就开始在西部边疆屯垦戍边,开发建设达数百年之久,而西部落后依旧。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西部无论是瑰丽多姿的热带风光,还是苍凉悲壮大漠风情,都是亿万年来自然神奇造化之工赐予人类的财富。它们将以其稀有性、濒危性、特异性而身价与日俱增,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经济前景也是必然的。从发展的观点看,稀有、濒危、特异的环境资源,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见稀缺,对它们的争夺也日益激烈,特别是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与领头地位的确定,生物资源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一定要优先考虑稀有、濒危、特异经济资源的保护。反对急功近利,立足长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对脆弱的西部环境尤为重要。对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的地区来说,情况不清,没有把握时,维持现状是最好的保护。西部一些脆弱的生态环境至今未被破坏,人口少以及人类活动少是重要原因。

三、坚持开发保护,保护为开发的总原则,摒弃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代之以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新思路。

在近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始终存在。不平衡现象不仅显示在不同的地区,也显示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说明自然环境与时代的主体经济形式和主体经济要素之间有着某种适应。

据有关方面研究,中国各地的猿人与智人的栖息地均具有明显的围合特征和地带交错的边缘特征,以适应他们微弱的生活能力和生产水平。农业文明往往发生在大江大河的平原流域,和农业文明同时的牧业文明则都发生在北部草原。到了商品时代,繁荣首先在城市和港口出现。工业革命之后,体现技术的工业、城市、交通、市场等因素成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于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的贫富逆转,差距日大,就是经济形式对地域环境选择的最好例证。经历了农业、工业时代以后仍然落后的西部,向我们只说明一个问题: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摒弃不适合新时代主体经济的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强与弱,优与劣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譬如西部沙漠地区,从生态的观点看,沙漠是最不适合生产存在的地区,因为没有水,但是沙漠地区并不缺少生命所必须的光和热,缺少的仅仅是水。如果通过高技术解决了生命所需要的水,由于没有污染,沙漠将会变成生产力最高的绿色产业基地。

再如荒漠草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唱出了西部苍凉悲壮的荒凉美,也唱出了荒凉的价值。荒凉也有价值,特别是当人们整天生活在越来越多的人工建筑和人工生态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渴望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今天和明天,当荒凉越来越少的时候,建设一批具有独特景观价值,适宜旅游开发的景点群,也是对西部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方式。一言蔽之,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有新的思路,新思路必须体现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新时代经济特征。

四、西部环境问题复杂,研究工作薄弱,应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马列主义原则,坚持科技导向,认识先行,认识不清的决不盲目蛮干的原则。

篇9

Abstract: the coordination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overs many aspects,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related to rural economy and city economy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motion of green construction is more highlighted its importance, but the coordination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tent with many problems, this paper will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highway engineering hidden problems, and giv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and possibl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4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作为当今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很多公路建设迭起,却没有将环境保护协调纳入考虑范围,不仅地理环境被破坏,而且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也干扰了城市的生存环境,所以,公路建设中的很多环境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下面是我对相关问题的简要分析和相关探讨。

一、我国公路建设环境问题不足分析

公路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和资源开发活动等多方面影响巨大,在方方面面呈现出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

1.生态失衡,耕地流失

耕地流失:很多公路建设违规占用土地,特别是在农村的公路施工建设环节中,缺乏对施工要求的约束和限制,很多施工单位没有按照规范的施工图和相关的施工规定进行施工,很多农村的耕地被滥用和分割,在我国公路建设风起云涌的热潮下,我国整体耕地面积被占用的比例正在逐步放大;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盲目只求财政业绩也没有因地制宜的规划公路建设,很多旧道被改弃,大量的肥沃土地被占用,一些施工单位出于节省投资成本的目的还增加临时用地,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压力和经济建设的压力也无形中增加。

生态失衡:公路建设也使得很多生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生物链由于公路的大量修建被破坏,很多环环相扣的生物链甚至因为物种的迁移而面临灭绝的恶果,一些地方的珍贵的乔木和植被遭到强行的破坏,生活在其中的很多动物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特定区域的整个生态系统也失衡了。

2.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公路建设中有很多的环节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当前的环境问题与公路建设不当行为密切相关,由于公路建设不可避免的存在水泥、砂浆、石灰等建筑材料的使用和需求,因此对大气的污染相当严重。一方面,这些材料在堆放的过程中会伴随有一定的粉尘和扬尘污染,降低当地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一些废弃,特别是硫化物和醛、铅等污染物给空气质量带来很多问题,更加糟糕的是,他们一定程度上还会渗透到土壤和水体中,给沿线地带的动植物的生存和具居民正常的饮水造成困扰,是气候环境和人们的生存质量恶化。

二、促进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应对策略

公路建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使得环境保护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很多工程长期受困于这些因素而牵制了环境治理中该有的业绩,随着很多新的问题的不断的涌现和新情况的出现,这些潜在的问题必须进行解决,积极探索可能改进的措施也显得势在必行。下面是一些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做好绿色规划,进行环保施工

第一,公路建设的完美运行离不开公路设计的完美规划,这样才能很好的预防很多潜在问题的发生,合理的避开一些破坏环境的因素,实现生态平衡的发展。公路设计要全面的、综合的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好合理的路线,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并且要注意景观的协调统一,加大对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注重绿化,减少扬尘等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环保施工要求做到充分的考虑环境的影响作用,减少水土流失,在施工便道中要对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不能任意丢弃和随便排入水体。另外要控制施工的时间,加强对施工的管理,避开居民休息时间段的噪音干扰,对一些危险施工地段要做好水土流失的预防工作,进行绿地建设,用行道树修建绿色走廊,也可适当种植一些敏感性的指示作物服务于日后的环境监测工作。

第三,要注意对机械的管理和保护,使得施工得以顺利进行,减少对环境的长期性危害。

2.提高环保技术和执法力度

因地制宜的进行环境保护离不开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环保技术的应用,很多施工单位都把资金用在了施工本身,却对能有效促进环境保护的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在对环境目标的开展进行了很大的限制,很多施工的环境具有特殊性,需要一定的技术辅助,这就需要额外的资金进行支持,因此应该投入必要的资金来预防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施工部门和相关施工单位应该预留一部分资金聘请专业的环保技术人员对环境建设出谋划策,并间接相关的环保技来支持环境保护,使得生态保护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除了依靠于资金和技术外,更需要法律的保障确保实现。无规矩不成方圆,必须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破坏环境施工行为的发生,用罚款、舆论媒体来辅助法律手段收到实质性的效果,并且动用广大人民的力量来对公路施工的行为进行监督,促进公路施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评价机制

我国很多地方面临着环境保护和公路建设的脱轨现状,所以应该加强对公路建设的考核机制,要对公路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重点考察,对生态、土地资源、矿物资源以及空气质量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要重在落实,对很多工程实践进行考核,形成严谨的管理制度,尽量做到尽善尽美,以此来防止环境破坏的发生。减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仅要让相关的人员进行考核,更要关注广大人民的心声,是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得到重视。

4.重视对公路施工环境管理

篇10

Abstract:Consid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environment,the paper analyzes the mutual influences of foreign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It finds that foreign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ve not developed coordinately there. The blind importing and exporting growth has brought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d green trade barriers caused more and more heavy negative effects onto the local foreign trad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foreign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foreign trade;environmental pollution;green trade barriers

一、贸易与环境相关性的经济学分析

(一)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效应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一般归结于三种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种效应分别通过贸易对经济规模的影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技术进步等途径,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对一国环境产生影响。

1.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指贸易自由化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对环境所构成的直接损害以及所带来的环境间接改善。

规模效应对环境损害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经济增长规模的扩大使生态支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加,资源的恶化性开发和加速损耗成为可能;二是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加强,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且,跨国界运输进一步造成污染性物质的越境转移。

另外,贸易自由化的直接结果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消费者会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首先,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制定较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税收制度。其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提高购买在较严环境标准下生产产品的意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规模效应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

2.结构效应(Composition Effects)。结构效应是指贸易自由化使一国的产业结构更加适应其比较优势,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在没有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时,自由贸易时的产品结构比在自力更生下更能适应于一国的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贸易自由化越能使经济结构向污染降低的方向转化,并加速从轻工品最终向服务业转移。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比其他生产要素低,贸易自由化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技术效应(Technique Effects)。技术效应是指技术因素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市场,加强了专业化分工,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国际商品流动的扩大,商品流动产生的技术溢出效果非常显著。一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投入产出比率的技术与规模经济的作用一样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而一项因环境保护产生的新技术对降低环境污染水平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贸易自由化产生的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另外,由于环境政策的不断出台,厂商必须采用符合环境法规的生产工艺及排污标准,会使厂商的生产成本提高。如果厂商通过改进技术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则可推动技术进步。如果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这些产品的生产被转移到环境规制较松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的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就会对环境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二)环境保护对贸易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保护如何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由此影响两国的贸易结构,笔者借助H-O的要素禀赋模型进行分析。

H-0理论认为由于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一国应出口本国富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H-O模型中并未考虑环境要素,在环境要素越来越重要的当今,环境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被考虑进去(Siebert,1992;Thomas Anderson,1998)。为了分析环境要素对比较优势的影响,笔者对H-O模型修正后的前提假定为:两种要素即环境和劳动力;生产的两种商品即密集使用环境要素的高污染产品和密集使用劳动力的低污染产品;其余的假定与H-O相同。

假设I国为环境富裕国家,II国为环境稀缺国家,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

图1 考虑环境要素下的贸易结构变化

显然,在封闭经济下,I国由于环境为富裕要素,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高污染性产品X,在国内相对产品价格P(i)下,A为I国的最佳生产点和消费点;II国由于环境为稀缺要素,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低污染性产品Y,在国内相对产价格P(ii)下,C为II国的最佳生产点和消费点。显然P(i)>P(ii)。在开放经济下,国际交换价格P(int)必定位于P(i)和P(ii)之间。这时,I国的最佳生产点将从A转移到B;II国的最佳生产点将从C转移到D,两国新的最佳消费点为F。

可见,由于环境要素的不同,影响了两国产品的竞争力。I国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充裕(如环境保护标准低)获得比较优势,将扩大高污染产品的出口;II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稀缺(如环境保护标准高等)处于比较劣势,将减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

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的成本和环境标准不同,环境要素在各国存在明显差异,已经成为企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生产要素。理论分析表明环境要素充裕的国家,密集使用环境要素的高污染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将扩大对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环境要素稀缺的国家,高污染产品处于比较劣势,将减少对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由此环境要素通过改变比较优势影响到两国贸易结构。①

二、山东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山东省对外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6年山东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952.1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5%,对外贸易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山东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很大一部分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或高度污染密集型产业,而政府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考虑,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往往倾向于引导企业发展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在实现出口创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初级产品的出口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

在山东的出口中,初级产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水平。这些产业主要消耗的是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危害相当大,以煤炭为例(近几年煤炭一直是山东的主要出口商品),煤炭的开采对水源有很大的危害,水流经矿床时会携带大量悬浮物,并会溶入大量金属离子和其他可溶物。

(二)印染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地区性的土壤污染与雨水污染

皮革、毛皮、羽绒制品和纺织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山东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尤其是纺织品占到了出口品的20%以上,这些产业在技术和资本均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主要是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及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进入世界市场,但是这些产业同时也是污染密集型或轻度污染产业。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使这些产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在出口创汇及巨大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大力发展这些产业,导致地区性的土壤污染与水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居民生活。

(三)国外危险废物的进口时有发生

危险废物通常是指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被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禁止进口的有害废物,比如工业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虽然国家有关法律明令禁止并做出严厉的处罚决定,但山东危险废物的进口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例如,2003年6月中旬,青岛海关查获一宗来自美国的洋垃圾进口案,15个集装箱共375.5吨货物全部是洋垃圾。

三、环境规定对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省出口贸易的限制。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一些国家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借口,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从而直接或间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主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形式。

(一)静态效应分析

山东省许多产品由于环保、安全因素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目标市场。

1.农产品。近年来,美、日、韩和欧盟等国为了限制农产品进口,不仅扩大检验的种类和范围,还大幅度减低农药最高残留限量,凡超标产品一律不许进口。如2006年5月底,日本实施新的食品管理制度——“肯定列表制度”。“肯定列表制度”将所有的农产品、食品中使用的全部农业化学品残留纳入其管理体系中,规定15种农药、兽药禁止使用,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了总计51392个残留限量标准;许多检测指标的标准比以前的标准提高几倍甚至上百倍。如,洋葱的溴氰菊酯由原来的0.5ppm增加到0.1ppm,提高了5倍;草莓的抑芽丹由原来的40ppm变为0.2ppm,提高了200倍。日本是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山东省也是全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最大省份。2005年全省对农产品日出口26.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38.3%,占全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33.3%。“肯定列表制度”将影响山东水海产品、肉类制品、蔬菜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物及制品、花生及制品等的对日出口,涉及的出口企业近1 500家。

2.纺织服装。从20世纪90年代起欧盟就对进口服装的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2O02年5、7月欧盟又分别颁布了关于修改并授权纺织产品使用欧共体生态标签的决定和偶氮染料禁用令,同年9月又61号指令禁止使用四氨基联苯等22种偶氮染料。另外,设限国家还对棉花生长过程中使用的杀 剂、面料的易燃性、重金属含量、残留污染、游离甲醛等有害物质均有严格限制。山东是纺织生产和出口大省,2005年纺织品出口额为106.2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额的23%。由于技术薄弱、产品档次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外绿色壁垒的冲击。

3.机电产品。机电产品是第一大出口产品。但是,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在电磁污染、可回收率、排污量、产品包装等方面建立了严格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例如,欧盟的EU、日本的“生态标志”等,这些对我国包括山东省的机电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损失。20O3年2月13日欧盟公布了《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和《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分别要求成员方确保从2006年7月1日起投放于市场的新电子和电器设备不含铅、汞、铬等六种有害物质;要求报废设备的收集费用由目前市场占有者按比例分担,并且提出苛刻的80%的回收比例,这给我国包括山东在内的出口企业带来很大压力。

(二)动态效应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给山东省的许多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环境管制能够诱发创新。在环保领域,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备,科技日新月异,企业经营惯性,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等问题,企业实际上是具有很多的创新机会的。而创新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

2.环境标准将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如果企业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应当积极地抓住这个机会以获得先动优势。多种统计数据表明,世界需求正向环境友善产品加速转移。很多公司已经开发出绿色产品,并获得了回报和开辟了新的市场。例如德国因早于大部分其他国家制定和执行了废物回收标准,从而帮助德国企业在发展少包装或无包装产品方面获得了先动优势。

3.绿色产品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绿色产品具有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这意味着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该类产品的需求量将会有更明显的提高。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绿色产品将成为21世纪世界市场上主要的促销手段。因为绿色产业及绿色产品能“挖掘”人类的内在生态需求,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四、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的对策

1.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扶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环保企业集团。由于绿色环保产业需要的技术和投入都较高,离开政府的扶持很难发展,因而山东省政府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调节为辅的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机制。政府应具体做到:帮助企业引进、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三废”综合利用技术,为企业生产、出口绿色产品提供信贷、融资便利、税收优惠等;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选购绿色产品,帮助企业培育绿色产品生产的规模优势;树立绿色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和典型绿色经济带,逐步带动省内各类企业和各个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引导外资向无污染行业和农业等绿色技术薄弱的产业流动。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管理经验以及发展绿色产业所需的资金。

2.建立外经贸和环保以及质检部门之间有效的协调机制。由于长期以来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严重,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相互抵触的现象时而可见。不改变这种状况,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必须建立各级部门的有效协调机制。具体做法有:开展重大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投资项目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提高环境保护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赋予“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各级部门定期听取环境保护问题的情况汇报和环境保护问题的专题研究,及时协调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和,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国际组织或各国政府及其标准化机构经常修订或改变其技术法规、标准等,而山东省出口企业总体来说规模较小、资金缺乏,不重视或没有条件收集目标市场的绿色壁垒信息。因而,山东省政府应充分利用国家贸易壁垒调查机制。通过世贸组织成员提供的有关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驻外机构、外贸企业和外国进口商等多种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贸易伙伴的环保信息、指标体系、检验程序、检测方法等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向行业协会和企业发送情报使其早作准备。在这方面我国有沉痛的教训,2OO2年1月欧盟作出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封关决定前,已有外商向我国有关部门提供了相关信息,并建议加快整改、积极交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处理机制和组织系统,我国并未重视国外客商提供的信息,致使损失惨重。而同样面临封关的越南,由于措施得力、反应及时,欧盟对其网开一面。

(二)企业的对策

1.实现绿色管理。绿色管理就是企业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这就要求企业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都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并将其导人企业核心价值之中形成企业绿色文化;开发绿色产品,即使用绿色技术、选择绿色资源、设计和生产绿色产品并采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营销,即选择有良好环保声誉的分销商建立绿色销售渠道,使用绿色会计制度实行绿色定价,通过向消费者宣传绿色产品知识、培养绿色消费意识、引导绿色消费行为;积极取得绿色认证,包括ISO14000国际环境标准体系认证和主要进口国的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取得绿色环境标志,争取获得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组建绿色联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也要求对企业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这就需要同一产品的上中下游企业通力合作,各自完成其相关的环境检验、测试、认证等相关工作和手续,进行科学管理和过程控制以达到进口国的绿色环保标准和要求。山东省出口企业不仅要考虑产品质量、价格等因素,还要考虑环保因素以选择理想的绿色合作伙伴。应加强对环境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识不够强的合作伙伴进行培训和技术支持来提高供应链的绿色化水平。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也应吸纳绿色合作伙伴参与,使出口产品更“绿”、更优、更有竞争力。

3.适时“走出去”绕开绿色壁垒。山东省出口企业遭遇绿色壁垒的绝大部分原因是企业技术偏低、信息不畅,还有部分原因是进口国对我国实行歧视性标准和检验措施。因此,今后山东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到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开展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通过到国外投资,设立研发机构,直接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绿色产品,既可以绕开耗时耗财的绿色壁垒,还可以将当地信息及时反馈给母公司,以便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先机和主动。

参考文献

[1] Daniel C.Esty,(2001) Bridging the Trade-Environment Divid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5(3).

[2] 陈丽丽.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10).

篇11

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策略,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企业走上生态文明之路。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指的是改善当前的环境质量,还包括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为人类的生活、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主体,应主动承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滞后

当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只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生态环保工作,一直沿用粗放的生产方式,缺少完整的生态环保意识,导致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并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直接造成生态环境的水质、空气以及固体废物的污染,直接暴漏出企业对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不足。

(二)企业产能持续过剩

当前很多传统的工业企业依旧是过分依赖能源资源,“三高”型企业依旧很多,近年来企业出现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的情况逐渐恶化,从而导致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我国的重工业企业,能耗大,贡献低,产能过剩现象严重,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排放不达标且产能的过剩造成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等也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三)企业“三废”污染失控

就企业而言,工业“三废”的处理不当,特别是其中的废气还容易造成温室效应,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危害,同时部分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造成河流的水质富营养化,甚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工业三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若不经妥善处理,如未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中,就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

(四)企业发展与环境共生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当前随着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变革,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施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并不断建立我国及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体系,但是这些标准体系在具体的环境问题中多处被虚置或者扭曲执行,导致很多的生态环境污染或者破坏的的个人或者组织得不到应有的惩处,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

二、企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一是,企业在寻求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设计和规划,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意R,通过出现创新生产污染处理技术,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开展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发挥各个区域的产业优势,形成资源利用的绿色生态产业链,推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资源集约利用、环境安全预警机制,促进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全面的生态环境安全预警与管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突发事故应急指挥系统和生态污染事故处理应急体系,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创新环境管理制度,从不同的层次推进清洁生产工作,定期考核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一定的惩罚制度,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二)发展企业环保产业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主要是指在生产进程中,采用清洁的节能技术、生产技术以及在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和安置处理上等,对产品从原料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全程的绿色呵护,还包括提高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以及污染的清理,并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方面的处理技术和相配套的服务,鼓励进行循环生产,对工业生产产生的垃圾及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型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三)企业要严控“三废”污染

企业加大环保资金投资力度,更新环保技术设备,加大对治理“三废”污染的资力度,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针对工业企业产生的工业“三废”问题的治理,要严把技术关,加大企业在环保科技方面的投入,同时对企业“三废”污染要严格制度规范,定期进行检查,鼓励发展环保企业,对于设备技术更新缓慢的企业严格督促,并制定惩罚措施。依靠科技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更新企业生产经营的环保技术设备,同时也可以利用环保技术将生产出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四)完善企业发展与环保共生的保障机制

篇12

同乐社区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东部,紧邻坪地街道和坪山新区坑梓街道、坪山街道,与大工业区及宝龙工业区相接,社区总面积17.63平方公里,其中生态控制线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社区内广泛分布了各类大小企业616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60亿元,产业空间分布较为混杂,集聚度较弱,环保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地均产出效益较低,同时有60%以上的企业分布在松子坑水库二级水源保护区及生态控制线,散乱的企业分布形态难以形成集中的配套服务区,同时又对区域水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造成较大影响。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发展问题

社区 616家企业涉及到包括家具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塑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在内的制造业所属23种类型,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年均产值500万元以上)92家。同时,同乐社区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家具制造业企业产值并无明显优势,仅10家企业达到500万元以上。社区产业呈现均质化分布现状,均质化的产业分布导致工业用地布局过于分散,居住、工业用地过于混杂。在社区16个自然村中,企业分布为吓坑村最多,有113家,其次是新布村54家、浪背村51家、阳和浪43家、老大坑42家,最少的黄屋村也有12家企业。

2.2土地资源利用问题

社区总面积17.6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715公顷,占总用地比例为41%;非建设用地1048公顷,占总用地比例为59%。社区总面积中,基本生态控制线面积1192公顷,占社区总面积的67.6%。社区建设用地7.15平方公里,约3.22平方公里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其中3.92平方公里为工业建设用地。

2.3 生态环境问题

(1)水环境

随着同乐社区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龙岗河全河段年均值超标的项目有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粪大肠菌群,监测值出现超标的项目还包括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氟化物和硫化物,整体水质受到重度污染,劣于Ⅴ类;同乐河水环境常年处于重污染水平,水质劣于Ⅴ类[1]。

(2)空气环境

同乐社区产业主要是通讯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等,有一定的大气污染源,但由于各级政府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注重源头治理,多管齐下,因此社区整体大气环境质量良好。二氧化氮平均值为0.039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年平均值二级标准,无日均值超标;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为0.066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年平均值二级标准[2]。

(3)声环境

同乐社区主要环境噪声源为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近年来通过大力整治,工业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呈稳定达标状态,但由于部分城区交通干线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的噪声防护效果有限,使得流动噪声源的影响日趋严重,交通噪声扰民问题突出,声环境质量处于轻微污染水平。

3 产业优化升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策略

3.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1)实施社区土地置换

同乐社区的发展受限应通过土地置换,实现产业发展与居住生活、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的分离,使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或低效利用的土地符合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科学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强化规划调控作用。通过利用城市总体规划对土地性质的细分和对各区域的配套定位,优化现有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配置,逐步推动社区内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集中,降低工业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二是采取必要的行政干预手段。区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工业用地与居民用地的置换,实现居住区集中,并促使工业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按照“产业集聚、距离就近”的原则,进入工业集聚区集中生产,以形成积聚效应,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三是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为改变社区居民居住区与工业企业夹杂的现状,加快推动居民集中区建设,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可以通过资金补贴、住房安置等方式,鼓励社区居民退出零星住所,按统一规划集中建房居住。

(2)生态控制线优化调整

基本生态控制线作为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自2005年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以来,其发挥了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打击违法建设的核心屏障的作用,营造了民生幸福、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树立了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和国土规划管理的典范,成为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现实抓手,对促进深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划定之初对各区域实际情况考虑不够,将社区已存在的建成区、产业发展区等67.6%的土地划入生态控制线内,社区开发建设受到严格禁止,从而制约了如同乐社区等的发展空间。在新的发展时期,根据发展需要,为促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同时兼顾重大民生项目及规划发展需求,进一步增强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可操作性,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生态控制线调整,对于社区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效益

(1)淘汰低端产业,加快产业升级

根据区委、区政府对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在坚持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效益优先、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基本原则,把好产业入口关,严格限制低端落后产业进入,提升产业发展增量水平。明确低端企业类型和低端企业淘汰清理标准,按照各类标准和任务要求,予以严格执行。针对社区内不同产业的不同特点,确定合理的产业退出任务,促进低端产业的升级或退出,快速推进区内低端产业的淘汰、转型和升级,重点清理退出纳入旧工业区改造升级范围内的低端企业。

充分利用市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制度和区域环保准入制度,加大对化工、橡胶、塑料等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淘汰力度,同时加大对如家具、电气机械、通讯等行业的产值小、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的整合、升级、淘汰力度,为产业升级腾出发展空间。

(2)加快产业集聚,发展高端制造业

一是针对社区内的优势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业、家具制造业等,根据区内产业功能分区,设施产业集聚工程,同时对优势产业内产值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的“三低企业”加大淘汰整合力度,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二是根据产业高端化发展需要,推动设立产业研发中心,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引进国内外具有较强实力的相关产业研发机构、学术机构、科研机构,采取多形式、多维的合作方式,通过合作不仅可以获得资金,还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经验的借鉴。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区内外企业研发人员交流,技术人员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是企业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考虑到社区内家具企业数量最多,以及其对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建议加速小型企业的淘汰,建设高端家具产业园和产品创意中心,推动家具产业集聚,通过打造国内外闻名的品牌,推动社区内家具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提升产出效益。

(3)加大引入力度,建设环保装备产业基地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越来越重视,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环保产业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的环保装备制造业,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从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来看,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同时还呈现产业集中度低、工艺装备落后、规模效益较差、产品成套化与系列化程度低等问题,特别是在自主创新上还有待加强。但总体来说,我国环保装备产业的发展还有着广阔的前景。结合产业发展前景、周边产业功能区环境保护的需要和社区内制造业现有基础,加大引进力度,建设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发展环保成套处理设备、监测成套设备,通过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在社区内打造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环保装备产业基地。

3.3 加强环境管理,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1)水环境保护

一是推进污水收集系统及其配套管网建设。重点推进社区内截污干管、支管网及相关配套设备建设,推动建设完成同乐河截污管网,防止社区生活废水、工业废物直接排入龙岗河,影响龙岗河水质。

二是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积极配合上级相关部门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立界碑,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改变、破坏界碑。饮用水源保护区必须遵守《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条例》和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

三是开展同乐河综合整治工作。河流综合整治的内容除了包括沿河截污外,还包括垃圾清理、河道整砌、底泥疏浚、人工增氧及景观设计。①进一步强化排污管理。结合旧屋村整治改造行动、清无行动、污水管网铺设工作等,解决旧屋村管道错接、污水乱排的问题。②大力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清理河道内、两侧岸坡及岸边的垃圾,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保持河道自然态,在需改造的河段积极采用透水性铺面,引入本土物种进行岸坡及岸边绿化,建设生态河堤。③积极控制非点源污染。委托专业清洁队伍进行建成区地面保洁、垃圾清运。加强流域内的生态建设和恢复工作,有计划地开展河道两岸绿化带建设等工作,削减非点源污染负荷。

(2)大气进行污染防治

一是工业废气污染防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工艺,关闭污染严重企业,限制大气污染型工业,对于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尽快推动其关闭;对于改进工艺上除尘设备或采取其他有效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企业,应加快推动其完成技术、工艺的改革更新和污染控制工程;对于新建的企业,严格审批和管理。

二是扬尘污染防治。加强监管,控制施工地扬尘污染,要求施工方对工地实施围挡。按照有关作业标准清扫道路,根据道路级别定期洒水;运土车辆必须办证和按标准覆加蓬盖,严禁带泥上路及违规超载造成泥土漏撒到路面。

三是饮食服务业废气污染防治。餐饮业要落实油烟净化处理设施,加大检查力度,对群众投诉强烈、油烟超标排放的酒楼坚决予以关闭。

(3)生态环境

严格区内生态控制线保护力度,通过在空间要素和尺度上对生态控制线内的要素进行分类,将生态功能与环境治理统筹起来,从生态多元角度,将生态控制线内的生态要素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分别制定管理政策。同时要分清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区别,城市的生态和环境不能仅依靠生态控制线,还要和生态控制线外结合起来,要使生态、安全格局、廊道体系、休闲空间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对于生态控制线内的建设用地,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和产品研发中心,通过发展促进保护。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实施同乐社区产业优化升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策略,符合国家和深圳市的相关政策,符合深圳市总体规划以及近期建设规划的要求,对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化整合现有资源、提升科技水平、加强产业集群优势和培育社区经济发展示范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龙岗区、深圳市乃至珠江三角洲的产业优化升级能力,并推动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该项目同时充分考虑到了水源保护、河流水质保护、生态控制线和居住环境的保护要求,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同时还结合城市更新和居民集聚的需求,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要求,并对深圳这样一个在发展过程中深受环境问题困扰的城市来说,具有极大的示范带动效应,也为其他区域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3)该项目社会效应十分巨大,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符合全市产业发展导向和全区环境保护要求,各方面建设条件成熟,得到区领导及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现实十分可行。

综上所述,实施同乐工业园区产业优化升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不但必要,而且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建议政府加快规划建设步伐。

4.2 建议

(1)应尽快与规划国土、旧改部门协调,加快开展城市更新;按照产业发展需求,为产业发展功能区预留足够的用地面积。

(2)政府应尽快成立领导小组,并通过环保手段加快淘汰低端企业;政府还需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同时通过政策、资金等手段加速产业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入。

(3) 政府应在前期提供资金支持,根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前期产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启动资金。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总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Z].2002.

篇13

林木声强调,新时期环保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创新措施,通过推进污染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工作思路上,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一是必须更加注重强化环境保护服务科学发展的意识。充分发挥环保宏观调控作用,推动、引导和服务于科学发展,积极服务于那些自主创新能力强、经济附加值高、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污染物排放量小的产业和项目的发展,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是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推动各级政府进一步树立环保基本国策意识,强化环保公益性的观念,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中的主导地位,防止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简单地推向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环境保护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市场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建设和运营专业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