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司人才培养理念

公司人才培养理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22 10:30: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司人才培养理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公司人才培养理念

篇1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6-0010-04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既要有别于讲究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又要不同于注重操作熟练的技能性人才,从而“定格”为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种观点已在高等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按“应用型人才”目标所培养的学生,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要“厚”于高职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又要“强”于研究型大学学生。这个在理论上十分合理的目标,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两个“极端倾向”。一是学术性倾向,在强调“理论知识要厚”的时候,难免会把大量的课时分配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上。那么,实验课、实践环节分配课时数就会偏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强于研究型大学学生”,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话。二是职业性倾向。突出“专业实践技能”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安排大量的职业岗位培训课程。这样,就会压缩许多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失去了本科院校的学科相对优势,学生“理论知识要厚于高职学生”的想法,也许只是“一厢情愿”。如何避免这两种“极端倾向”,是摆在地方工科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地方工科院校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行业性特征,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优势与特色的形成都要依托于“地方”与“行业”,培养的人才也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于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秉承“校企互动”思想,实施“四双制”措施,在方案制定、培养实施、毕业就业、效果反馈等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全面互动,是解决这个难题的一种途径。

一、“四双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四双制”是指人才培养方案的“双方制订制”、人才培养过程的“双方负责制”、学生毕业就业的“双方推荐制”和人才培养效果的“双方反馈制”,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全程互动的具体方法。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双方制订制”

地方工科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人员,主要是集中于校内的相关学科专家或课程专家。由于实践应用层面相关经历的缺失,校内专家们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较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容易忽视应用能力和工作态度的训练,即使有些方案在理论上赋予了应用能力培养的概念,但实践操作过程中并不可行或效果不显著。另外,由于学校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专家们对社会和市场的变化了解不够,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能紧跟市场的步伐,实际应用的针对性也较低。

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应该邀请更加了解市场需求的企业共同参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一方面,企业可以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技能和员工素质的要求带入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结构调整、课时分配、教材选用、课程考试以及学生职业道德和素质培养方面提出建议,增加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及针对性;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把自身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岗前培训和职业培训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高校合作培养企业自身所需要的人才。

2 人才培养过程的“双方负责制”

地方工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将教学的重点回归到生产实践、工程实践。让学生以主动的态度、实践的行动、探究的方式来强化工程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工程中掌握理论。但是,地方工科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不能及时准确把握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难以在较短时间让学校教师既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又拥有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缺乏与企业相关的实践案例等。

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地方工科院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利用企业在项目管理、项目案例以及实践型人才等方面的丰富资源和经验,与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明确责任分工,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切实执行“人才培养过程的双方负责制”,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落实。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除了对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重视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这与“全程互动”思想的“双方负责制”培养模式是不谋而合的。

3 人才就业的“双方推荐制”

为了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许多地方工科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业基地建设、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充分发挥学校广大教师的作用,广泛搜集用人单位信息,积极开拓学生就业市场,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但是,学生能否得到企业的认可并顺利在企业就业,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企业。

因此,高校与企业全程互动,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就业心态、完善自我定位等方面取得优势,进而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同于职业教育中的“定单式”培养,地方工科院校与企业的“双方推荐制”模式,更加注重于把推荐就业的形式从“成品包装”转向为“产品设计”。通过联合举办岗前鉴定、岗前培训、双方推荐等方式,让学生们更了解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增强踏入职场的适应能力。

4 人才培养效果的“双方反馈制”

人才培养效果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的学科知识考核、相关能力考查。以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获得的奖励等方式来体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最终的就业状况来体现。相对于前者,后者更能体现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学生就业后,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就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地方工科院校与企业联合、互动,建立人才培养效果的“双方反馈制”,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企业通过学校提供的人才信息,更好了解毕业生是否符合单位岗位的要求,并可根据毕业生的个性化的能力素质条件,安排其职业发展规划。使其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定期走访、网络交流、校友同学聚会等形式,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和对学校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获得最新的办学信息,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二、实施“四双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 以校企双赢为原则

“校企合作”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已探索多年。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失败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一是高校方面,一些地方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流于形式,学校虽然与企业签订了多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协议,但协议的条款可操作性不强;一些学校只是为了评估或宣传的需要,签订“形式”协议;还有一部分学校墨守成规,缺乏开放包容的心态,担心企业参与办学,会改变学校的办学性质等等。二是企业方面,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致使学校方面处于“一头热”的尴尬境地;另外,出于企业安全责任的考虑,提供给学生实习的时间及参与实习的内容非常有限,一般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不能进行真正的实训操作,签订的合作协议层次较浅。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要形成良性互动、持续推进,其生命力在于“双赢”。学校通过与企业的互动,可以弥补学校自身条件的不足,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不足。企业在与学校合作互动过程中,可以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人力资源培训、获得高质量毕业生和企业的品牌形象树立等方面上受益。

因此,学校应具备主动服务企业、积极推动合作的意识。应优先考虑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带来什么效益,让企业看到校企合作的好处。企业也应该意识到与高校合作所获得的长远利益,意识到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与高校及时进行信息沟通,逐渐形成良性互动、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

2 以行业协会为平台

由于受相关人事制度的政策限制,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登上了讲台。虽然拥有高学历,但几乎没有任何企业任职的经验,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实践能力考核方式僵化等问题,都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企业对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的评价意见。不能及时反馈,只能反馈于学生就业后,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几乎听不到企业的声音。这种状况影响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关注度。另外,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地位对等”思想,使学校失去了不少的合作机会,中小企业进入不了高校的合作名单,而大型企业却又更加愿意寻找重点大学。所以,行业协会的介入,是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搭建合作平台的契机。

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其宗旨是为会员服务。它是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和纽带,是会员企业交流的平台。地方工科院校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平台,与其他各会员单位平等沟通、相互帮助、合作共进。

3 以法律政策为推力

为推动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给予扶持,但这些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化。如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责、权、利的具体划分,实习生的劳动安全、报酬及保障等方面,都缺少法律、法规的指引或约束,校企合作涉及的相关事务的处理。缺少相应的处理规范和标准,这些都制约着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和后续发展。

要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全程互动。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互动合作中的助推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统筹管理。政府要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出有关政策及管理办法,让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打消高校及企业的顾虑。其次,在政策导向上。应该按照“双方互惠、共赢”的原则,制定并规范旨在鼓励和引导行业企业充分互动、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对校企合作的项目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及必要的资金保障,逐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监督、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4 成立校企合作组织

校企全程互动要重视对合作组织以及合作制度的建设,要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因此,应积极组建由企业技术专家、用人单位代表、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与的合作联盟协调小组,共同协商解决人才培养、企业职工培训、企业技术攻关的问题。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调整、教学计划修订、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就业推荐及效果反馈等方面,广泛听取和征求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的意见;其次,根据企业的要求,共同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技术咨询服务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再者,共同制定一系列合作制度,明确合作项目主体及其职责,使合作更加规范、有序。

5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前言:“无界化”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特色。所谓“无界化”就是打破学系之间、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界限,实现彼此协调融合,相互合作,共享资源。“无界化”理念崇尚团队合作,可以加强不同学系和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资源和人才的共享,有利于不同专业间的项目合作及教学活动交流,强化师生们的专业能力,能提供更多综合科技创新与应用机会,强化学校的灵活度和反应能力。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是:一个企业项目由5个人组成,但这5个人根据项目的开发需求可以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系,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共同完成项目的某一部分。即一个项目从构思到设计模型到工程开发,最终产品出来,由制造工程、电子工程、工程设计和信息系的师生联合开发。这就是无界化的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项目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各职业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无界化”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提升,同时对于提升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整合专业优势,发掘职业学校“无界化”合作潜力

在我们中职学校,如何构建基于“无界化”理念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认真分析本校专业构成及专业优势。以我所在的广西华侨学校为例,我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计算机及应用(包括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广告设计、建筑装饰等专业)和商务外语(包括英语、越语等专业)这两个专业是自治区示范性专业。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和商务越语专业于2011年更是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重点支持专业。

计算机专业教师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业教师30名,主要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均来自企业,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技能。计算机专业拥有影视动漫、建筑、广告、网络等多个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备先进、丰富,其中影视动漫实训基地更是被评为了“广西中职学校首批示范性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匹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结合动漫行业和学校合作企业的需求,发挥学校影视动漫实训基地的资源和优势,动漫专业与北京燕阳图视制作中心,桂林云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南宁九金娃娃动漫有限公司、广西卡斯特动漫有限公司、南宁澳加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符合计算机动漫与游戏行业技术特点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在全国、全区的各种比赛中都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如2007、2009年获得全国ITAT大赛Flas项目二等奖,2009、2010和2011年均获得全国文明风采Flas项目一等奖,2008、2009、2010、2012年获得全区中职技能竞赛动画片制作、网络布线和企业网等项目的二、三等奖。

商务外语专业有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生源稳定,以东盟商务外语尤其是东盟商务小语种为专业特色,为社会各界尤其是东盟经济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实用型外语人才。专业师资配备齐全,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队伍的85%以上,有留学美国归来的资深教师和长期聘请的外籍教师。建立有东盟实训基地,并和南宁荔园山庄、东莞建汇集团有限公司,桂林帝宝丝绸有限公司以及广西中国旅行社等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通过实训和企业实习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社会。2012年,我校英语专业学生代表广西参加全国中职技能大赛英语技能比赛获三等奖。

另外,由于我校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所辖学校,具有独特的侨务特色和东盟风格,华文教育师资力量雄厚,每年培养300多名留学生,是广西面向海外尤其是东盟开展侨务工作和华文教育的重要窗口,现已成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

由此可见,我校在计算机及应用、商务外语和华文教育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整合这些专业的优势资源,找到相互合作的切入点,才能发掘出可行“无界化”的合作方式来进行人才培养。

二、以项目为导向,探索基于“无界化”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国家大力加强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已是各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培养方式。我校动漫专业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的指导下,依托影视动漫实训基地,以项目为导向,按动漫企业模式,将教学环境和真实的企业环境融合在一起,让师生共同参与动漫制作的各个环节,从中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我校动漫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同时完成了许多专业相关的动漫制作项目。

但是这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制作仅仅局限在动漫专业,如果一旦出现一些超越专业能力的项目,很可能就会力不从心。例如,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我校学习汉语,为了推广汉语,上级部门曾下文扶植我校制作给一个外国人学习汉语教学的教学动画片,这样复杂的动画项目单靠计算机动漫专业的师生是无法解决的,还需要商务外语等专业的支援。另外商务外语专业由于文科专业方面的限制,在校期间缺乏参与项目制作的实训机会,从人才培养发展上来说,外语专业的学生也希望有机会参与项目制作提升自身技能,这就为构建基于“无界化”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条件。

以项目为导向,基于“无界化”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我校的计算机和外语专业,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学习专业范围内的知识,一旦遇到专业外的问题,通常选择放弃。可以通过引进制作项目,如汉语教学动画项目等,培养学生“无界化”的合作意识,学会寻求多方面合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积极解决问题方法;

2.通过参与项目制作,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了解企业需求,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更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3.通过参与该项目制作,使两个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自己专业范围外的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

三、优化教育资源,构建基于“无界化”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

“无界化”的理念来源于南洋理工学院——一座新加坡高等学府,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它具有更好的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因此在学习先进理念的同时,须结合学校的实际,认真分析,找准切入点,合理优化教育资源,才能更好的构建出适宜学校办学的“无界化”人才培养模式。

1.提出“无界化”的教育思想,营造氛围。

“无界化”理念不是针对一个人的理念,它的精髓实质是广泛的团队合作,因此必须在全校范围内树立“无界化”的氛围,才能使其顺利发展。所以必须从领导层面树立“无界化”的教育理念,在全校提出“无界化”的教育思想,各专业带头人和教师要十分重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各专业科的整合,优化资源,资源共享,通力合作,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相互补充,形成最佳合力。

2.以项目基础,开展“无界化”人才培养。

构建基于“无界化”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是基础,没有了项目“无界化”合作的人才培养就无从谈起。根据我校实际,计算机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方案的第三学期为利用校企共建实训平台,进行动漫项目中期制作课程的学习,利用仿真项目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第四学期以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动漫项目后期制作课程的学习,按照师生能力和项目流程递进式组建项目梯队和团队,引进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校企工学交替学习。所以在这两个学期,可以在教学安排上,让计算机动漫专业和商务外语专业的学生团队共同完成项目制作。

目前,我校计算机动漫专业和商务外语学生团队正在合作制作平板电脑应用程序“外国人学汉字50字”和“老外学汉语之汉字的故事”系列动画片,就是基于“无界化”理念以项目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探索实践。

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项目规划,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分组并分配任务,在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按要求进行制作,还要学会分析、讨论、团队合作、反思总结,各小组的指导教师同时也要负责分析、检查、校正、总结等工作。整个项目制作过程完全按照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监控。目前两个项目目前都完成了初期的制作。

通过这样的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同时两个专业的师生相互合作,制作了与企业要求相适应的项目,强化了专业能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团队精神及从多种渠道获取帮助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坚持先进理念,形成“无界化”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良性循环。

“无界化”理念无疑是先进的,但是再好的理念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坚持。我校计算机动漫专业和商务外语专业两个专业目前是国示校重点建设专业,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任何改革都是受到鼓励的,所以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坚持先进理念,结合学校实际,以项目为基础,多分析总结,构建基于“无界化”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推进“无界化”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接近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求的“无缝连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学生毕业更好的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6-6463-02

Research Based on CDIO Cartoon Specialists Training Mode

WANG Peng-yu

(Hebi Colleg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 Hebi 458030, China)

Abstract: Cartoon Industry has been increasingly developing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cartoon industry specialists training is the bottle-neck. How to introduce more effective training mode is the problem that current cartoon training needs to solve. We have introduced CDIO cartoon specialists training mode and put forward a brand new WRS-CDIO, which implies “select material from Witkey, train talent by reverse order, self-help talent, and embody value” and has a significant meaning to improving cartoon industry specialists training.

Key words: cartoon; specialist training mode; CDIO

动漫产品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喜爱的文化产品。近年来,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较快,一批动漫企业崭露头角,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动漫产业与动漫产业发达的国家差距还很大。这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动漫人才培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动漫专业,培养出一批动漫专业人才,但很多高校在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并没有很深入研究,如何使之符合动漫行业的内在素质和要求,实现毕业生顺利上岗,成为摆在动漫教育界人士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在此情况下,我们引入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到我们的动漫专业教学过程中。CDIO工程教育是于200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知名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机构提出的新型工程教育理念,四个字母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采用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完整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这种理念和教育模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近20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CDIO作为联合国重点推广的成熟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工科工程教育领域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它所强调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全过程学习理念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所倡导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以及项目教学等理念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因此,探索CDIO模式在高职动漫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提高动漫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国内只有部分高校尝试使用该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工程理念普及实施有待健全。汕头大学是首个中国高校 CDIO 成员,他们鉴于我国在职业化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缺失,提出了基于“讲道德、讲诚信、职业化”的CDIO教学改革目标,并在工学院实施。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于"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IT人才的TOPCARES-CDIO能力结构指标体系。目前国内的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特别是专业从事动漫行业教学的老师,CIDO教育模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观念的革命,对于动漫专业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有效的工程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将工程的理念、项目开发的做法真正让学生领会贯通,实现用人单位和学院教学的无缝连接,这就是我们引入基于WRS-CDIO公司机制下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所在。

WRS-CDIO公司机制是指以“威客选材,倒序育才,自助成才,体现价值”为内涵,以模拟公司管理运作机制为外在表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融入到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之本校化、具体化,依据我院动漫专业现状,对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改革,全面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动漫专业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成才服务。

首先,“WRS-CDIO”中的“W”是威客选材(witkey)的简写,表明教学所选用的项目案例均来自于威客网络,如威客中国、猪八戒网等,体现了一种动态发展,实时更新教学内容的理念。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课程整合,其二是教材改进。动漫专业采用的是2+1学制,培养周期短,需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够精炼、够新颖、够实用。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教材讲义的选取上下功夫。具体采用定期指派教师外出培训或到企业工作和邀请行业专家或企业骨干到校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动漫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力求将那些能够紧扣企业招聘用工需求的知识教给学生,以岗位能力、职业能力为选材标准,校企共建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要求,编写教学讲义和项目案例。

其次,“WRS-CDIO”中的“R”是倒序育才(reverse)的简写,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 “先尝试、再讲解、后改进”的模式,体现了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育人观念,极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失败、善于探索,将学生提到学习主体的地位,将项目或案例给学生去主动学习,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改变传统的先教后练的教学过程,将其倒序,改为先练后教,当然是在对学生灌输了基本知识之后。这种改动,重视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新知识中的作用,使先前学习到的知识结构得以改进提高,如此循环,便于形成兼容性的知识结构,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再次,“WRS-CDIO”中的“S”是自助成才(self-taught)的简写,表明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学生、学生――教师、学生――网络”的自助学习模式,体现了在网络时代里,培养学生以自我为主体,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更直观、自由的学习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互相学习;教师指点学生学习,充分利用面授或辅导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增加信息含量,提高效率;以学生为本,通过网络扩充知识,开阔眼界,以网络为窗口看世界,看企业,看岗位。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上进心,避免闭门造车,紧跟时展潮流。

最后,通过价值体现的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充分体味到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个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知识能力两个方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在经济上,自己设计开发出来的产品一旦产生经济价值,投入使用,这对学生的激励是无可比拟的;自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配合,所形成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就会刺激着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进而形成一种动力,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激励其他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培养,因材施教,让学生扬长避短,提升工程能力;及时调整学生培养计划,注意分工协作,培养多元化人才;及时贯彻诚信守时等公司理念,让学生能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

模拟公司管理运作机制主要表现在动漫专业创建的“动漫项目开发室”和“三元动漫设计公司”。学院大力支持动漫专业发展,专门成立了动漫专业“动漫项目开发室”,鼓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动漫原创设计与开发,边学边练。这就为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一个支撑平台,同时,也提供了学生校内兼职的机会,挂靠该开发室成立的“三元动漫设计公司”,完全实施公司化管理,标准化运作。目前该公司的成员以动漫专业任课教师为骨干,企业专家为指导,正处于创业阶段,力争淌出一条教学做一体化的、行之有效的原创性的动漫设计校园公司。

传统的CDIO是将工程设计理念引入到教育中来,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威客选材,倒序育才,自助成才,体现价值”为内涵,以模拟公司管理运作机制为外在表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是对CDIO工程模式的改进和本校化,将在动漫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最终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就业率作为衡量实际价值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陈丽婷,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0,(23).

[2] 陈丽婷.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

篇4

一、当前中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人才最为主要的渠道还是通过高校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当前中国有600多所高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或类似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几乎是同质化的,学校之间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教育理念、改革目标及措施、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较为相近,缺乏差异性和特色性。对于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项人才培养较为匮乏。二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高端人才匮乏。当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人才还缺乏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本身的高端人才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高校和专门的培训机构针对国际贸易高端人才开展专项培养。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需要越来越多在具备复合型素质的基础上,掌握某一领域或者某些领域的专业技能。如2015年总理在瑞士举行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明确表示将有序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跨境投资人民币使用、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既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适应世界金融体系和市场的改革与发展。随着这些业务的推进,必将促进中外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必将越来越多。三是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性。当前的国际贸易主体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更多地受制于跨国公司。显然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贸易是不同的,后者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以及统计方法。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方法”,跨国公司本身的“逐利性”使得国际贸易中对于“结果”的追求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成为国际贸易人才的根本诉求,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多的实践,但是当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校园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贸易实践锻炼。

二、基于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一是要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必然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量,而人才是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公司层面(尤其是存在国际贸易行为的跨国公司)、社会层面等多个不同的主体出发,协同创新,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只有在理念上高度重视了,才可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二是要加强国际贸易的高端人才专项培养。国际贸易人才需要具备多元复合的素质要求,如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和管理、熟悉并热爱本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实践能力。有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高端人才在国际贸易中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在前文已有论述,可谓非常重要。很多时候,高端人才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是决定方向的人物,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很可能是公司业务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在跨国公司主导国际贸易的背景下,对于国际贸易的高端人才专项培养亟待发展。三是重点提升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商场如战场,风云变幻,波云诡异。因此需要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针对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所输送的毕业生是否被社会所接纳,是判断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一条根本标准,因此国际贸易的毕业生最根本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投入国际贸易实战并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作者:陈静 周初

篇5

一、大动漫理念

1.问题的提出:动漫教育“空心化”

动漫行业是新兴产业。动漫教育从现实来看,一方面,虽然国内动漫爱好者超过3000万人,但真正处于研发核心环节的人才不足五万人,动画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以上。另一方面,2010-2012年连续三年动画专业均被亮了红牌,属于就业危机专业。我国动漫人才缺口严重,各大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达不到动漫企业要求的工作能力,人才的缺乏或将阻碍动漫产业发展。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这种现象和高等教育内容“空心化”有关。

对于刚起步的高职动漫教育,由于学科交叉性与跨学界沟通不够,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都大为滞后,“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通过深入推进教育制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学生在就业方面有更大的竞争力,成为高职动漫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为何会造成动漫教育“空心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传统动漫教育是基于“小动漫”提出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谓的“小动漫”即动画和漫画的统称,强调动漫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意性,产品的创意和制作。

翻开各大院校的动漫人才培养计划,大多集中在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型和技能型。复合型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最早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为先导,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创意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导,以独立编导能力为目标;技能型培养模式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导,以大中专、高职院校为主,为动漫企业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以“小动漫”理念支撑的动漫人才培养方案,将直接导致动漫教育“空心化”――即人才培养与动漫产业严重脱节。

2.教育理念的转化:大动漫理念

随着动漫产业升级,传统动画、漫画逐渐渗透到如出版、艺术、科技、传媒、商业、影视、旅游、军事、医疗、制造、教育等众多行业。目前动漫从漫画、动画片、动画电影、网络游戏、动漫舞台剧、动漫主题公园等一直延伸到4000个品类、近10万个品种的动漫衍生产品。我国动漫由传统纸质漫画、动画向产业链运营、动漫产品辐射等方向转化。传统动画产业走向“大动漫时代”。大动漫不仅涵盖上游的动漫产品制作、中游的多窗口渠道(电影院线、广播电视、移动终端、视频网站等)播出和下游的动漫形象的授权和衍生产品的开发,而且包括“动漫技术辐射产品”[1]。

在大动漫时代,我们的动漫教育理念应发生转化,“以文化为底蕴、以市场为导向、动漫为载体、技术为支撑”的动漫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这样的“大动漫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综合能力为目标,将专业课程、专业实践打通,倡导建立工作室制、专业基础与项目结合,构建课程、项目、实训、实习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真正让动漫设计人才适应市场需求。

二、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2]。包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实训条件等。

在动漫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文化底蕴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技艺结合的课程体系、重技艺结合的课程体系、重市场与专业结合的实践培训机制,构建四位一体结合的“课程、项目、实训、实习一体化”的培养平台。

2.“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在人才需求与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与实施,依据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与反馈进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它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其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培养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几个部分。

(1)“文化型、品位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重文化底蕴

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发展为例。我院动漫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培养动手能力强,能适应动漫公司的工作需求为目标。

面对大动漫时代的转型,我院动漫专业如何定位?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动漫人才?我院的动漫专业优势在哪里?为了科学、合理地制订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分别对惠州、广州、深圳多家动漫企业进行走访,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岗位需求,最终将动漫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动漫创意设计相关岗位;动漫生产制作相关岗位;动漫创作、制作,衍生产品生产营销等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岗位,培养在动漫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公司,游戏行业相关公司从事原画设计、二维动画设计、三维角色设计、三维动画、影视动画、游戏动漫画创作等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课题设置上,增加人文素质类课程,注重文化底蕴的培养、充实与储备。开设《影视鉴赏》、《舞蹈》、《音乐》、《自然大观》、《幸福人生》、《人文艺术》、《科学纵览》、《创新创业》、《文学艺术》、《经济金融》、《世界大趋》、《国学导引》等选修、通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实施“理论教学与项目结合”项目引领教学的课程体系――重技艺结合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首先对动漫类职业群和具体岗位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基本性知识、技能确定为核心技能,设计为一个个按照先后顺序展开的学习领域;再将职业学习领域“教学化”,通过真实或模拟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情境,转化为一个个学习项目。

建构“理论教学与项目制作结合”的实践培养机制,实施“项目带动教学”,贯穿实践能力培养诸环节。在项目选择、执行阶段,遵循实际案例、虚拟课题、企业项目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并整合综合艺术学科的优质资源。选择优秀的学员进入试验组,试验组按照企业运行模式,以集群作业的形式完成大型项目。

(3)“专业实训与工作室相结合”的实践培养机制――重市场与专业结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层面,实践是重中之重。而实践培养机制既包括校内实训,更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专业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增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际案例、虚拟项目,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利用教师工作室延续专业实训教学。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专业实训教师工作室的与外包、教师研发的动漫项目结合起来。在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工作室,共组建了漫画、动画、影视三个工作室,这些工作室自主研发项目或者承接市场的外包项目,包括漫画作品与惠州天宇手机漫画平台结合;二维动画实验班与成长一线幼教动画平台结合;三维动画与作品“潘客谩逼放仆乒愕慕岷稀

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更是直接参与企业项目,通过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所在岗位的能力需求,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4)“设计实践与创业基地结合”的创新创业模式――重设计与创新结合

构建各种实践载体,探索多样的载体形式,包括从企业承接的动漫设计项目、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学生成立的动漫社团,学生工作室,等等。

(5)构建“课程、项目实训、实习一体化”培养平台――重四位一体观念结合

以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动漫人才为目标,基于“课程、项目、实训、实习一体化”的培养平台,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需要教师队伍、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相互配合,才能将“以文化为底蕴、以市场为导向、动漫为载体、技术为支撑”的动漫教育落到实处。

三、“四位一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1.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项目教学、工作室项目的训练,学生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我要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余时间得到了有效利用。参与《罗浮山百草精灵》动画片、“大宝小贝”二维动画片、“大宝小贝成长系列”漫画书、“潘客谩倍画片实验班的学生毕业后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教师工作室项目运作,能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教师走进企业,教师能够学到企业的最新动态、企业文化、经营(运作)方式、所需人才的要求、操作(管理、工艺)流程、在生产科技中的成果、在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等更好地应用于教学。

四、结语

在大动漫时代,“以文化为底蕴、以市场为导向、动漫为载体、技术为支撑”的动漫教育理念要真正落在实处,构建课程、项目、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对于人才培养有一定优势。但它不是一个单一系统,需要教师队伍、实训条件、校企合作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大好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枝独秀,实现科学发展,取决于学校的对自身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社会环境、办学目标与发展战略的科学定位。科学定位是高职院校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定位,才能使高职院校在百舸争流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认清方位,抓住机遇,科学决策,加快发展。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包括办学理念定位、培养目标定位、发展战略规划定位、服务取向定位、办学特色定位等诸多方面。本文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践为个案,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试图对科学定位对于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行阐述。

一、准确把握办学理念定位,确保高职院校正确的办学方向

办学理念是一所高职院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学等一系列重大和根本问题的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灵魂,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与核心所在。高职院校要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实现科学发展目标,必须要首先解决好办学理念的科学定位。 然而,办学理念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理论形态,是学校长期办学经验、思路及理性思维的总结和结晶,它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价值判断、取向及追求,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认识、积累、提练、升华的过程。所以, 办学理念的确立不是一筹而就,而是一个反复凝练、与时俱进的过程,而其一旦确立,就成为高职院校这艘教育航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罗盘和风向标,确保其正确的方向,使其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职院,在经历十年的办学实践与曲折发展中,经过不断总结、提炼,完善确立了“立足地方,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定位是学院长期办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学院关于高职办学发展规律性的认识传承与发展;是学院上下对新的形势下和历史方位中,如何办学、如何发展的正确判断与科学认识。从总体上说,这一办学理念表述简捷,内涵丰富,解决了学院为谁办学、如何办学以及如何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立足地方,是学院建设的立足点和发展的出发点,学院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专业教学始终都要紧紧围绕地方企业、行业、产业需要,主动担负起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和使命。面向市场,是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风向标,引领学院办学的指导方向,包括国内、国外两个广阔的人才市场,以此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学院的人才培养始终紧跟市场、紧贴市场和服务市场。以人为本,就是学院一切工作都要尊重人、依靠人、凝聚人、为了人,学院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和发展人,这是学院办学的价值取向与办学理念的核心。科学发展,是学院办学的总体要求和努力方向,要始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不断创新中努力实现学院科学发展。

办学理念定位核心是要解决好学校的办学发展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等重大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好学校的办学类型与层次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以及发展战略定位等问题。 对此,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在确立上述四重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确立了“三个坚持”的办学定位。即,在办学类型与层次上,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向,突出高职办学特色,逐步发展成为高职、应用型本科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贯通衔接的多层次、高水平职业院校;在服务面向上,坚持立足鹤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先服务地方主导产业,适应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同时,辐射国内、国际优势企事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毕业生在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明显高于或优于其他同类院校毕业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源不断扩大的需求。正是基于科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定位,使学院党委在学院处于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根据鹤壁新一轮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需要和服务鹤壁“加快两个构建,实现率先崛起”的战略要求,果断提出“全面实施二次创业,促进学院科学发展”的“十二五”战略规划,并适时提出“扩张规模,提升内涵,创新机制,科学发展”的二次创业目标。

二、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也是其核心职能。作为高职院校,要完成好这一职能,必须要搞清楚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实际上,这就必须要解决好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定位问题。只有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结合学院的办学实践,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类型、办学层次相匹配,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引领下 ,以社会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依托自身的办学条件 ,在特定时限内为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 要求所预设的知识 、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较 为稳定的施行范式 。它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课程模式的集合体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 ,课程模式 是基础 ,教学模式是表象 ,管理模式是保障;三者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 ,缺一不可 。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在近年来的办学实践中,完善实施了“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收到较好的效果。政校合作,就是学院依靠政府支持,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实施以技能培训、实用人才培训为主体的合作办学,近年来,先后为地方培养培训实用人才万余人次,得到政府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学院依托地方及周边的知名企业与行业,牵头组建了河南省豫北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与鹤壁校企合作集团,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强校企以及与行业的交流合作。目前成员高校9所,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达276家。特别是成功与与深圳中兴公司合作创办中兴通讯NC学院,与武汉美的公司、安徽奇瑞汽车公司联合招收“奇瑞班”、“美的班”,实现了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构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与责任公担的合作办学机制。有力实现教学与产业、科研以及人才培养创新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学院连续三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生首岗适应能力、转岗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3%以上。学院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三、准确把握办学服务定位,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服务水平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为经济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而为高校所在地区服务是高校职能最直接的体现,也更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根本职责所在。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职业教育的实践属性和高职院校的举办体制决定我国高职教育必须立足地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高职院校只有真正贴近地方、积极参与、有为服务,才能与地方和人民建立和谐互动的良好关系,赢得各方的广泛支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服务发展中,深刻认识到、体验到办学服务定位的重要性与全局性,着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按照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为行业、产业、企业服务;按照职业教育服务人人的要求,积极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积极为教师、教学服务;牢固树立“办学为社会服务”、“教学为学生服务”、“管理为教学服务”的服务理念,不断强化“机关服务院系、行政服务教学、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积极打造优质服务模式体系,努力实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良性格局。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培养应用性技术型人才,促进知识的应用与转化,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为此,高职院校首先要研究和分析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硬件状况,明确其产业结构、区位特征、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客观条件;其次要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软件基础,明确其人才结构和科技水平;第三要分析自身的办学条件,明确自己的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做到科学定位,既不盲目攀高,又要合理发挥,有的放矢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

对此,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学和科研始终紧紧围绕服务鹤壁发展的宗旨,特别是按照服务好鹤壁特色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煤化一体化、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工业、金属镁精深加工、电子信息、新型陶瓷等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着力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 教学建设。通过采取发挥优势、优化整合与重点突破等积极措施,巩固强化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专业;做大做强经济管理、人文教育等文科专业;培育打造了化工材料、食品工程、土木建筑等新兴特色专业,构建与鹤壁产业结构与布局相匹配、相适应的专业群。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加强院系整合力度,不断提升学院院系建设、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对接度与融合度。

四、科学把握办学特色定位,提高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水平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内涵建设的集中体现,是长期办学过程中独有的优秀品格的积淀,对学校的生存、发展将产生深远、持久和积极的影响。教育部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指出,办学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是一所学校的整体个性和独特标识 ,反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办学风格,主要指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特色专业、教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社会认可度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其它院校的持久的强项或稳定的优势。办学特色体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一旦形成,将成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办学特色的定位与建设,把办学特色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中,并把办学特色的指导思想贯穿教学、科研、管理等学校工作各个方面。

篇7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64—02

全球化带来了教育国际化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成为现实语境,而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三大功能中的核心功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如何培养适应国际化趋势的人才必然成为它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及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学联合会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 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 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二)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为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我国政府在2002年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培养国际化人才不仅是高校职能之所在,更是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

教育国际化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别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与国际社会发展需求“不对接”

国际大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IAU) 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 为基础于 1950年成立的世界性大学协会,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其多年来长期关注的问题。IAU 指出: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 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 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但高校人才培养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国际发展需求呈现出“不对接”现象。世界著名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在《应对中国隐性的人才短缺》中指出,中国的毕业生很多,但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以工程师为例,中国拥有160万年轻的专业人士,但是普遍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写作的实际经验,导致被认为适于在跨国公司中工作的中国年轻工程师的数量仅有16万人。中国虽然有巨大的人才供应量,但满足跨国公司所需技能要求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却严重不足。

(二)原因分析

1.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这就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到理念和制度的顶层设计,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校园文化建设,小到教师的言行等,不能充分体现出国际化的理念,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具有局限性。

2.人才培养国际化没有系统化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高校近几年在国际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从总体上来看,国际化人才培养侧重于某些方面,还缺乏系统化的建设。上至管理,下至教学,没有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国际化体系,尤其是教育教学上的评价机制跟不上,严重制约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程。

3.国际交流能力有限

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大多数高校认同并勇于实践国际化进程,但实际操作中,囿于客观条件,比如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不够等,导致国际交流能力不足。这使得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与国际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有心但无力,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三、高校如何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人才

(一)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认识

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学者们各有高论。刘道玉教授就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四点:从质量上说,强调各国要提高大学的水准,使各国大学教育的水平具有可比性, 并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接受; 在空间上, 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各国都要开放教育市场,既要到国外办学, 也要接纳外国在本国办学; 在资源上, 强调资源的共享性,各国要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做到扬长避短、 互通有无;在理念上,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大学教育不仅要满足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而且还要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并不是单一的环节,高校应在深刻理解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从质量、空间、资源、理念等各方面全方位渗入国际化因素,才能结出国际化人才这个“果”。

(二)加强国际化能力建设,推动高校自身国际化进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给我国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空间,同时也要求加强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和市场,提升自身的国际化能力,推动国际化进程,培养出合格的国际化人才。中国高校应当积极创新教育理念,选聘一流师资,并在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革新,推动自身的国际化进程。例如,制约中国高校与国外伙伴大学互换学生的瓶颈问题是中国高校全英文授课课程太少。清华大学利用 985 计划专项经费, 每年资助开设 90 门全英文授课课程;同济大学新近推出10 个系列、 140 门全英文授课课程。广州暨南大学于2001 年设立国际学院, 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8 个专业的系列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实行全英文授课。

(三)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建设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要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必须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另外,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积极营造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环境,也是系统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加强人才培养定位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接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瞬息万变。在国际化背景下,要培养国际化人才,我国高校的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接轨,培养具备竞争力的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准确掌握国际社会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及各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国和学校自身的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大学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与高校自身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结合起来,在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国际社会经济需求紧密对接,构建起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树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对策[J].江苏高教,2006(02).

[2]李莹.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文教资料,2010(06).

篇8

作者简介:张文初(1971-),男,湖南攸县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讲师;谢永超(1984-),男,湖南邵阳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讲师。(湖南 株洲 41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设计与制作》课程教改项目(项目编号:KXJ08083)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项目(项目编号:2010ZYK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21-02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实际项目的开发为载体,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敬业精神。CDIO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能力分为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三个层面达到目标。CDIO 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能力等级培养、全面地实施指引以及实施考核的标准,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CDIO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直接参照行业的需求,实现专业对接行业的目标。本文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和特点,分析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人才理念,探讨在中国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相关问题。[1]

一、CDIO理念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胜任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1.以职业为导向

由于不同专业的就业面向不同,专业建设首先需要明确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和服务对象,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和有目的的企业调研,分析专业面向岗位的能力需求。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所有专业教育的共性。CDIO 理念说明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优化的。由于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通过企业调研,定期进行更新和优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需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的专家深入参与,分析岗位能力。同时,广泛调研行业企业,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2.理实一体化

“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使得高职要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衔接,需要构建“功能多样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的实训基地,实现“零距离”上岗。学生在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通过操作真实设备,参与真实项目,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效果和学习成功评价环节,应吸纳职业岗位的评价机制和体系,使他们在校期间就可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实际进行学习,把现场专家的现场经验渗透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毕业后不但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环境,同时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无缝连接。

3.重视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既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技能;既包括个体知识、经验和价值观体系,也包括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体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机结合的价值理念。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当坚持以工作过程为指导,强调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通过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教学内容要与岗位能力对接,教学与考核工作过程结合,强调专业课项目教学,提高“双师型”的比例,满足CDIO理念的教学需要。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色

笔者所在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秉承立足行业,面向社会;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的宗旨。主动服务电子装配、设计、制造业、铁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主动服务学生及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质量的需求,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需要。培养思想素质高,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电子及信息工程领域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能力及一般设计开发能力的,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敬业精神的,能直接在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真实环境的“车间+公司”为载体(车间:电子产品生产的真实车间,公司:模拟的电子公司),按照就业岗位的三个层次,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教学,学生在“车间+公司”中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职业态度和规范的训练,实现零距离上岗。教师在“车间+公司”中通过教学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开发,成为“懂生产、能开发、善教学”的双师。

依据就业岗位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了融教学方法组合创新、电子技术应用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教材、考核方式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国家精品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突破性标志。

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的“三、四、五”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政府、行业、学院三联互动,携手共建校内外应用电子实训基地,实现了行业与区域共享,多方共赢。

三、融入CDIO理念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方案

根据CDIO 工程教育理念,为实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的总体目标,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相应的工作。

1.广泛调研行业企业,确定岗位面向,分析岗位能力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小组成员通过对电子行业社会、珠海伟创力、南车时代制作中心、富士康集团、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车时代株洲电力电子事业部等行业企业进行了广泛调研,得到了该专业的岗位面向、主要工作任务和相应的岗位能力,如图1所示。

2.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根据专业定位,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对照岗位能力,将专业与产业的岗位能力深度融合,对接CDIO 工程教育理念,构建能够实现产业和专业完美对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以及师资配备。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岗位能力,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应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归类出了满足CDIO 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系统地结合起来,围绕基于工作过程这个核心,培养和训练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内容,并将以工作过程为向导的培养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

4.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由学校、企业双方按照工程技术标准、技能要求共同制定,根据经多方专家认证的一系列教学目标,对人才需求和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其结果作为课程规划和整合、教与学的实践以及目标评价建立的依据。

四、结论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7-7710-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目前,信息产业已逐渐成为融合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人才作为知识和创新的主体,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信息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信息产业发展和生产力集约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信息技术人才的争夺,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竞争力争夺的至高点。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以其无比的渗透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变化,也影响着学科的渗透与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育模式的变革。尤其对高职高专类高校在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人才方面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1 创新型IMS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因

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尤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相当迅速,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并由此产生了新的经济模式,催生了一些新的产业,加速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新兴的信息产业不断冲击并改造着传统产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促进传统产品的升级和换代促进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步入新世纪后,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以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以通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飞速发展,使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目前,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信息技术人才资源的配置已经打破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不改变人的生活环境,变“人才国际流动”和“智力跨国流动”和“知识跨国流动”是国际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和开发利用中出现的新趋势。信息时代,得人才者得天下。

在我国,信息产业是第一大支柱产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已经慢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信息产业发展壮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发展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目前已经明确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新型发展道路的前提下,随着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革,我国尤其是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逐渐成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祛码,企业之间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获取与有效使用,成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但是企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与人才激烈竞争的现实矛盾,却在不断地加剧企业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的难度与风险,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人才供给有限的前提下。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显然传统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方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存在着众多弊端,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纵观我国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历史,思维转变、范式变革也势在必然。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满足于社会科技进步及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才能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 IMS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

美国OOPSystems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世界一流的IT专业公司,总部设在美国硅谷,研发部门设在软件业世界第二的印度,其研发能力为其业界所公认。OOPSystems公司在软件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也具有相当的国际水准,在欧美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尤其是其在IMS培训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同,其市场份额占欧美总量的60%以上。

美国OOPSystems公司提出的“IT管理服务(IT Management Service,简称(IMS))”是指从企业战略和IT管理角度,提供企业运作支持的总称,IT管理服务一方面可以服务于企业日益复杂且要求苛刻的IT应用系统,帮助企业维持稳定的IT运作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从商业策略、商业流程和商业应用角度,通过IT技术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实现IT投资效率最大化,降低企业IT工作费用和复杂度,使企业运作更高效,更顺畅。

因此,OOPSystems对IT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素有研究和探索,强调实践性、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统一,要求软件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要求理解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此外,IMS具有如下特点:1)与国际IT人才培养模式接轨;2)与国际IT人才培养内涵接轨;3)与企业用人需求标准接轨;4)与IT服务类岗位需求接轨;5)与国际上的培训方式接轨。

新型IMS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IMS理念嵌入到教学中,不仅解决了企业人才需求的问题,而且让我们的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具有职业化的特点。

3 创新型IMS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改革的重点目标

3.1 基本思路

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在我院“素质为先,能力为本,面向市场,人人成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院“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办学特色,建立起就确立以“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五业贯通”为主线,以 “产、学、研、创――四位一体”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贯通IMS理念,确立和实现信息技术专业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建立适合本方向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保证体系,完成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培养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最终体现高职高专教育在创新型IMS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特性。

3.2改革目标

1)改革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改革过去注重学科体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旧观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2)改革现行脱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电子商务专业岗位的若干能力要求和知识累进转化规律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信息技术综合职业素质为重点,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性,结合欧普基于IMS的教学理念,建立“四位一体,五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3)创新的IMS理念将打破陈旧僵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按“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重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4)改革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大信息量与新技术手段结合,课堂授知与操作实践相结合,模拟仿真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5)改革封闭教学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习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将学校与社会(特别是企业)结合起来,将求学与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将教书与办实业、搞科研结合起来,将校内系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校外适应性的知识应用、模拟上岗训练结合起来,建立起开放型的有利于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学、研、产结合的新途径。

6)改革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知识相对较弱的知识结构,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水平的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既会讲授又会操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7)围绕“五业贯通”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善的岗位职业能力素质课程,同时我们组织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成立课程建设组,重点建设精品课程,并构建课程资源包,供大学城其他院校进行共享。与此同时,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在教学过程中选用高职高专教材达90%以上。结合教学实践及教学改革,与知名度较高的出版社联合并组织教师进行各类教材的编写。

8)改革以知识继承为主、只注重书本理论内容、单一的课堂考核体系,建立新的、开放式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估体系。摆脱原有理论模式的束缚,从思想素质到行为优化、从理论到实践、从专业到复合、从实用到适用、从基础到全面,打造了IMS体系本土化全优人才培养理念。具有独特的职业定位方向,本着因材施教、因材塑型的方针,面对市场60%中低端IT应用人才的职位空缺,将人才培养方向从点扩展到面,使受教育的人才在该市场需求中具有极强的职业岗位竞争力。

9)改革人才培养途径。利用我系优势,走学、研、产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同步或交替训练,真正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达到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改革目标的确立与具体的实施,获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 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誉。并且,我们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规范化、程序化的创新型IMS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个理论、实践和技能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虽然在实施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仍不断总结、提高并完善,同时也在实施中延伸、探讨对教学改革有较大影响的相关问题。我们将在已有的成绩基础上,通过对创新型IMS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不断探索, 对该专业在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将继续提高。

参考文献:

[1] Gaylard M, Sutherland M, Viedge C. The factors perceived to influence the reten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orkers[J]. S.Afr.J.Bus.Manage, 2005(3).

[2] Snyder L A, Deborah E, George C. Thornton IIL. Personnel Sele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orkers: the people, the jobs, and issues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2006(25).

[3] 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4] 唐瑾.走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5(8).

[5] 张炼,陈琪琳.寻找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6] 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杨静,姜华.论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

[8] 孙伟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3.

篇10

高职计算机通信专业主要服务于电信、移动互联网等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移动通信网基本技术、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园区网管理和网站建设的能力,能从事电信、互联网公司设备维护、网络管理、移动互联网开发以及电信增值业务工作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技术型和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一、培养理念

高职计算机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是开放合作。

(一)开放

所谓“开放”,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去学习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开放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和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框架,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的开放。

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要包含全部知识点,并有机融合,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根据需要超出课程标准,甚至可以涉及其它学科的知识点。同时,教学内容的设置还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经验选择不同的题目,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发展。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开放。开放式教学改变了以往照搬书本的方法和死记硬背的做法,不再局限于理论指导实践的常规方法,更多地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法、实物演示法,并结合计算机、课件、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把问题放入项目中,寓教于乐,将课本中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以最直观、形象、简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熟练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学中做、做中学”。

考核方式的开放。开放式教学需要开放的考核方式,需要改掉“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考试内容多样化和方式灵活化。考核内容不要过于侧重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免学生丧失了创造力,在评价时不仅要注重过程细节的考核,更要看到结果的考核。

(二)合作

外部合作。外部合作可以是校企合作,或是校校合作。首先组建由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针对企业专业岗位群、岗位任务和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确定人才的结构、数量和质量的总体需求,引进企业行业标准和教育资源,共同开发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紧贴市场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

内部合作。内部的合作主要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参与、点拨、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式的开展学习活动,小组成员或小组之间互相配合,以实现合作小组的所有成员共同发展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更容易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形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和健康个性的养成。

二、培养模式

高职计算机通信专业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理念

根据计算机通信专业将来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召开专家访谈会,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

(二)“三位一体,三方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学校(实训室)、校办公司(工作室)与合作企业(校外公司)三方合作,如图下图所示:两个支撑(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校办公司(工作室)、合作企业(校外公司);一个基本点(三角形的顶角):学校(实训室);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三角形中间的园):学生(职业人)。

(三)注重学生的职业化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化是指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而职业化管理,就是某一行业依照其特有的标准、规范和制度实施各项管理。具体讲包括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三个部分内容。其中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

(四)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校内实践与校外顶岗实习一体化规划,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计算机通信工程认证培训,学生赴通信硬件生产企业、计算机通信应用开发公司等顶岗实习,多层面实现工学结合。整个课程体系面向计算机通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的模块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式、项目管理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做结合,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篇11

随着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及其他产业升级转型,软件行业的新应用、新技术、新概念与新模式不断涌现,软件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1]地方经济及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地方高校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限于区域产业规模、师资、生源等因素,无法直接参照国外校企合作和经济发达地区协同育人模式,且普遍存在重理论讲授、轻技能实践的情况,常常出现无法满足当前企业人才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双重结构性矛盾。地方高校要主动融入和服务行业企业,紧密跟踪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2]

一、地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社会对软件专业人才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现有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足。[3-4]目前,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多数地方高校都强调“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端软件人才”,但是限于师资力量、生源类型、社会资源等,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是很难达到的。同时,培养出来的人才趋于同质化,缺少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是培养满足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第二,现有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由于专业定位不清晰,不少地方高校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试图面面俱到,兼顾考研、就业等各类需求。这常常导致专业课程层次不清、重点课程不突出、教学内容冗余陈旧情况的出现,也无法实现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第三,现有实践教学模式无法推广。地方高校最常见的三类实训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和社会企业资源的缺乏,以学校为主导的实训难以真实再现企业真正工作氛围,基本无法有效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训,常常面临企业规模有限,企业导师精力有限,少数学生所获指导有限等难题。此外,校外实训还涉及学生校外管理存在安全隐患、难以推广等问题。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同样面临校外学生管理不便、费用昂贵、效果不如预期、难以持续合作等常见问题。第四,现有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面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上机实验,并提交程序和实验报告给教师评分。传统教学模式呆板,师生缺少互动,手工评阅作业工作量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得反馈,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下已经显得不适应。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专业人才需求的旺盛,使探索应用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成为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笔者针对上述问题,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展开了“政校企”多元化协同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

二、协同创新理念和协同育人模式的融合

“2011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5],通过对各创新主体的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创新效率的目标。因此,实现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协同育人模式,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好地方高校现有资源和师资,构建多方协同、多元评价、多面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我们依托广西混杂计算与集成电路设计分析重点实验室,以广西民族大学牵头的广西船联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紧密围绕“需求导向、开放共享、融合创新、技术引领”的中心原则,通过建设和提高东盟多语种信息处理、船舶及河道和港口信息采集、通信和分析的信息化程度,政产学研相结合,为地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特别是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构建高效的、服务于船联网及相关产业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协同创新主体,探索协同创新主体的运行机制,进行多行业软件人才协同培养体制、人才能力训练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构建“面向船联网产业的软件人才协同培养的创新平台”,实现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创新。[2]

(一)基于协同创新的软件人才培养主体模式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主体以专业教研室为主,这种模式通常存在师资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视野不够开阔、与行业的主流技术脱节的问题。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在国家“2011协同创新计划”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释放人才培养主体中的创新要素,突破政府、行业、院校内外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壁垒,构建一种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主体的跨地域、跨行业、跨机构、跨部门的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不同的主体之间打开一条合作共赢的人才合作培养渠道。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人才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

(二)软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整个体系的课程设置围绕创新理念下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为后期工程项目实施服务。课程体系的设置具备系统性、渐进性、协同性和模块化的特点,先开的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前导课程,而不是随意开设。此外,教学案例来源于产业领域的实际项目。在这类项目式教学模式下,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会在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集中出现,而学生在多个学年的项目学习阶段也会可能一直用到一门课程内容。通过精心设计,实训案例的功能模块应有每堂课对应的知识点,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训模式改革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采用的实训模式并不关注学生所在的训练场所,而是注重构建具有可操作性、标准化、信息化的项目案例实训平台。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软件公司环境,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真实的项目案例,确保实训每个教学案例的考核点都得以有效实施。

(四)人才协同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由于协同创新理念下协同育人涉及多方单位、部门,保证教学质量一直都是该协同育人模式的痛点和难点。我们通过建立各协同培养单位、部门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引入辅助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重要、关键的环节进行跟踪、分析和改进,有效确保了协同育人模式的教学质量。

三、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方案

(一)人才协同培养平台构建人才协同培养平台以依托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所属的船联网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团队形式存在,由防城港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广西民族大学相关院系/职能部门、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泽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政校企”单位组成。平台构建主要包括创新团队组建及能力建设、培养方案及教学案例库建设、创新平台的运行体制与机制建设、校内外实训场地及实训平台建设等软硬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协同培养平台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对创新要素进行协同与整合,构建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办学模式。通过校内、校企在专业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课程与课堂等领域的共建,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需求的距离,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研学交替”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2]

(二)人才能力培养体系设计1.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包括通识必修(思想品德、创新创业及公共体育等)、通识选修(文化素养)、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程四大块内容,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协同育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整个体系充分体现了系统化课程框架、模块化课程教学以及递进性实习实训的特点。2.案例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建设将从教学需求角度按专业知识点对软件项目研发流程中产生的系统功能模块进行归类梳理,形成具有代表性,可操作、可考核的规范化教学案例。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案例源于真实的软件项目,并有机构成实训体系。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软件开发流程、具体技术细节等方面的理解。在理顺知识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主干课程的学习难度和强度,可以提升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点的能力。[2]这里,我们以船舶信息管理系统为例阐述资源库的建设方案。完整的船舶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设备管理”“热工管理”“人员管理”“工程管理”和“系统维护”等十几大功能模块,为船东和船舶管理公司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智能化、移动化的船舶管理方式。3.实训平台构建整个实训平台涉及软硬件建设,由课程项目和实训项目构成。基础项目来源于教材的案例或课程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常见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业务知识及研发技能,是应用某门专业课程知识点的媒介,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一般放在第三、第四学期实施。实训项目来源于标准化的案例资源库,均来自于真实行业级项目,全方位训练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一般在第六学期实施。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在传统教学中,普遍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面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上机实验,并提交程序和实验报告给教师评分。传统教学模式呆板,师生缺少互动,手工评阅作业工作量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得反馈,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下已经显得不适应。引入CourseGrading系统,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后开展线上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讨论。汇集学生在整个培养阶段的学习过程数据、项目实践数据、考试成绩数据等,实现高质量、可量化的教学过程监控。目前,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笔者所在学院已经在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与UML等课程中引入该教学软件系统。该系统具备以下功能特点:第一,教学资源管理标准化。通过CourseGrading系统,教师可以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学视频、参考资料等。第二,实践教学过程信息化。在传统的上机实践课中,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实践过程。CourseGrading系统中,教师通过系统实验题目和测试数据。学生根据题目完成编程之后上传代码片段,CourseGrading系统对上传的代码进行实时编译和测试。系统后台会记录学生的行为轨迹。这样,教师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包括作业开始时间、作业提交次数、谁最先提交了正确的代码等。CourseGrading系统还可以对代码和文档的相似程度进行判别,防止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第二,技能竞赛学习常态化。CourseGrading系统的子系统OnlineJudge系统是目前软件比赛常用的比赛系统。题目之后,OnlineJudge系统可根据提交正确代码的先后次序、错误代码的罚分规则等,引导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写出正确的代码。目前,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已经全面将OnlineJudge应用于学科竞赛选手的参赛资格竞选,通过积分淘汰机制,提升竞赛培训的效果,让专业技术过硬、编程兴趣浓厚的优秀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本文基于“2011协同创新计划”理念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平台,破解以往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从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基于耦合理念的课程体系设计、源于真实项目的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多阶段实训体系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缺少过程监控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较好地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士伟,柯捷,马莉.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9(8):75-76.

[2]吴俊君.基于CDIO的数字医疗软件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5):78.

[3]张素莉.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18(6):68-70.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47-03

Research of Market Demand-oriented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HU Qi-zhou, XU Xin-ai

(Maths&Computer Science of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demand.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computer applied training in college, a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for market demand was proposed. The training mode puts forward to the market-guided management model, and clear about the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The principle of talents training is to reinforce basic, strengthen the practice,highlight its unique features and implement flexible management. Meanwhile,this paper gives cultivation framework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optimizing curriculum system,strengthening students' practice and co-culture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Key words:market demand; computer specialty;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已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大公司、企业单位对于创新性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根据计算机行业需求状况,如何调整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 我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当前,我国IT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短缺局面。既缺乏高级的IT人才,又缺乏技能型、应用型的信息技术人才。从教育部公布的计算机招生规模可知,从2003年开始,高校对计算机类专业招生计划数在增加,而最后实际招生的数量却明显减少,这表明各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在不断进行招生规模的调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难于就业是一个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计算机毕业生的数量过多或质量太差,而是因为当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从而导致了人才培养和结构不合理[1,2]。

从工作性质来划分,计算机人才可分为三类:计算机研究型人才、计算机工程人才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于前两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第三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几乎还是空白。而从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来看,对计算机人才需求呈现金字塔结构,然而,当前计算机人才的结构却呈现橄榄型。这个现象表明,高校等机构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供应还无法满足社会实际的需要。从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目虽然在不断地增加,但是仍然难以满足IT行业快速发展需求。

2 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状况分析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在针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是很明确,从而导致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针对性差。例如:课程体系设计并没有把培养学生未来获取职业岗位能力作为培养的目标和重点,而是偏重于理论性或学术性的能力方面的培养,在这种不以职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下,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必能会与现实计算机行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应用能力方面都无法适应计算机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需求[3]。

2.2 教学实际环节仍延续原有的学科体系

当前许多高校在计算机教育专业设置上,仍然延续或套用原学术型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而并没有对其进行改组或调整。特别对于那些刚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虽然表面上进行了改制,但由于转型不久,在专业设置和结构模式上,还是延续原有学术型本科的教学方式和学科体系[4]。即使是一直从事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而言,也基本上是本科模式的“压缩饼干”,在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方面,基本上还是按照“三段式”的课程结构模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式。这种课程结构模式适合计算机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但与计算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规律不相适应。

2.3 高校人才培养与计算机行业需求难以对接

笔者认为,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行业需求难以对接,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

1)计算机人才培养跟不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行业,由于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赶不上计算机行业发展的速度,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滞后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计算机实践教学方面,高校的实际培养脱离了人才培养的规格。

2)学校与计算机公司企业缺乏深度的合作。目前,虽然有很多高校与计算机行业企业公司进行了交流和合作,但从合作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方面,并没有进行实质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计算机公司企业不关心办学育人,对教育参与程度不足,因此,对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和过程不了解,因此导致人才招聘中较为被动;另一方面,学校对企业公司对计算机人才需求不明确,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了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际行业需求脱节。

2.4 师资建设滞后、缺乏“双师型”的师资

从目前众多高校计算机专业师资背景来看,绝大多数计算机教师都是在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这种模式培养的计算机人才,比较重视对学术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实际工程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5]。而且,这些计算机教师中,其中有不少教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背景,属985和211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虽然,他们有着高学历和丰富的学术经验,但大部分教师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相对薄弱,甚至有的教师根本没有实践经历。。他们很多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向讲台,即便已经从教数年,也从未曾到IT公司或企业进行实践。这种缺乏计算机行业的从业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师专业实践性素养不高。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导致从“教”方面就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不紧密。

3 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框架

3.1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对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和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如何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上,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市场对计算机人才所需,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定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构建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做到全面的规划和设计。

3.2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1)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作为一个劳动者,首先应该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上,高校及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将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与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结合。

2)培养理念: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应该综合“创新”和“市场”要素。在人才培养上,应该以“创新”和“市场”为人才培养的支撑点,做到“加强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柔性培养”的培养理念。

3)课程体系构建: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该遵循计算机产业的特点,结合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构建柔性化的课程体系。

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4 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4.1 优化课程设置,建立“柔性化”的课程体系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建立“柔性化”的多元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组模块、专业实践课程组模块、专业任选课程组模块和认证课程组模块。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课程学习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除了完成固定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以外,还需要完成专业选修课和认证课程的学习。对于专业选修课和认证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毕业的去向,可以从中自由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在我们学校推进的“2+2”课程学习实施方案,要求大学生需要在前2年时间内完成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的学习,后2年需要完成对专业实践课程和认证课程的学习。认证课程主要是与国际、国内知名IT公司或企业进行合作,开设的一些行业认证课程,课程的学习,将纳入到选修课的学分中。学生完成相关认证课程学习,进行认证考试,便可以获得相应的认证证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纳入IT公司或企业的优质课程,构建合理的认证课程组模块,使学生的学习与市场连接,以此达到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就业能力。

4.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6]。然而,要实现实践环节的教学实践,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的教学实践平台。为了配合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给予必要资金的投入,并且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了革新。

1)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大学实验室是高校师生进行科研工作和进行试验的场所,同时也是科技的产出地。它对于大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对于实验与实训室的建设方面,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多个计算机专业类实验实训室,并且为每个实验实训室配备了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器材,其中包括:网络安全实验室、软件设计实验室、高端动画设计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验室和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等。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更新频繁的行业。在计算机人才培养的上,必须要与IT行业进行对接。目前学校还积极与校内外公司、企业和研究所进行密切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多个。

这些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合作,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平台。

4.3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在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方面,应以计算机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建立双向互动的合作机制。在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具体的做法为:

1)跟踪市场需要,适时调整课程体系。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主动寻求与合作的IT企业或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对课程设置做到适时调整;合作企业,也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协助学校进行课程体系的制定,从而形成校企双向的互动和培养机制。

2)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调整实践培养体系。学校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进入合作的IT企业或公司进行在岗实践,让学生与IT行业实现“零距离”的接触。或者,让合作的IT企业或公司,选派工程师将企业真实项目带入学校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

3)以“市场”为导向,更新和调整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目前,我校的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师均为学术型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虽然有着高学历和高学位背景,但是在项目实践和工程应用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调整和完善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学校也不定期的组织计算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或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 祁鑫, 梁鸿, 苏兴.基于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0(4):84-87.

[2] 王付山. 基于市场需求的 IT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09(9):87-88.

[3] 游庆祥,邢会敏. 高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时代教育,2011(1):78-80.

篇13

软件技术专业是培养从事计算机领域嵌入式软件开发、软件工程设计、以及系统软件的应用等社会紧缺的高端技术、教学、科研方面的高级管理专业人才。

软件工程师为满足特定行业的需求编制软件。首先,他们会花相当多的时间研究、定义和分析问题,然后他们在计算机上开发软件来解决这些问题。系统软件工程师主要编制计算机、手机、机械工具等的操作系统,有了这些软件,电子产品才能工作。应用软件工程师主要编制应用软件(如Photoshop、QQ、金山词霸等),用户通过这些应用软件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在软件行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更新很快,软件工程师需要不断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跟上市场的要求。初、中级软件工程师需要精通Delphi、Java或C++等常用软件开发语言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上级领导下负责产品生产中的部分工作。具备一定经验,掌握相对全面的技术后,初、中级软件工程师就有机会晋升为高级软件工程师或项目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整个软件开发项目的研发、设计、进程管理、应用培训、后期技术支持等工作。

2 目前的培养理念:重技术轻管理

尽管软件技术有两个大的方向,软件技术开发部门也是企业管理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职能部门,但是从高职院校目前人才培养模式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都存在重技术而轻管理的问题。

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核心的几门专业课一般有Java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程、Java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Java应用系统开发、Java企业级开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大型数据库处理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从目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来看,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就是教会学生按准则要求做好软件技术开发工作而忽视了软件技术管理能力的培养。

3 新理念:软件开发为基础管理为核心

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传统的计算工作已经逐步被淘汰出去,为了在新的竞争与挑战中取得胜利,许多网络公司开始致力于数据存储与数据库的研究,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已经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一般来讲,大数据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现象:互联网在不断运营过程中逐步壮大,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甚至已经达到了10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一定会越来越完善,为我们提供更大的方便。

大数据是IT行业在云计算和物联网之后的又一次技术变革,在企业的管理、国家的治理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领域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大数据将网民与消费的界限和企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在这里,数据才是最核心的资产,对于企业的运营模式、组织结构以及文化塑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一个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在决策时会越来越多地基于数据分析而越来越少地基于主观判断。而在所有决策数据中,软件技术信息所反映的资金运动的数据无疑是最重要的决策依据之一。因此,无论在哪一种类型的企业中,软件技术的管理职能应该会越来越重要。那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顺应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从而调整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改变目前片面强调软件技术开发而忽视软件技术管理的培养思路。

3.1 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分别属于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而并不是分属不同层次。因此,单从“高等性”这一点来看,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那么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应该没有层次上的差异,所以,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没有必要忌讳或者回避看似高深一点的管理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重视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将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软件技术专业与工科专业不同,其职业性体现在软件技术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特别在目前国际软件技术准则和我国企业软件技术准则都是在“原则导向”而不是“规则导向”的理念下制定的,未来软件技术职业判断能力将会决定软件技术人员的生存和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而软件技术专业的“应用型”就体现在软件技术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软件技术职业判断能力以软件技术核算为基础,软件开发是为了管理,在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在开发的过程中进行管理,所以软件技术管理是核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