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2 10:30: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数控编程开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教学做一体
“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过程在仿真工作环境建立的基础上, 课程的实施过程通过一体化教学来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建立数控实训车间。相当于企业组织生产,通过学生的竞聘和选举,建立学生自己的一套领导班子,各司其职。使学生在完整的生产过程中,得到组织、协调、沟通等职业能力的锻炼。2.任务的下达及工作计划的制定。学生收到任务书后,每个小组都要经过自主学习、讨论,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包括确定项目的目的、项目的原理分析、项目所需器材、项目实施内容及步骤、项目的注意事项等。3.工作过程。制定完工作计划后,学生需提交材料及工具申请,获得准许后到教师处领取所报材料及工具,开始进行数控车削加工。通过加工过程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4.项目验收及评价。学生加工完毕后,由教师带领进行项目验收,相当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查。
三、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使用目的:以生产过程为载体开发教学项目,整个教学围绕各个项目的解决而展开,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学生查找资料进行决策分析,制定出计划,并进行实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实施过程: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引导,让学生从现象找本质,从感知了解必然。例如阶台零件轮廓加工,学生通过对基本编程指令的运用和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了解和掌握数控车的基本加工流程。
实施效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数控车床的基本编程指令和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不仅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2.讲练结合一体化教学法。使用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实施过程:学习综合零件的加工时,教师指导学生编程指令的理论知识,通过数控车床的操作,使学生对复杂零件加工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效果:学生的学习不是枯燥的满堂灌输,而是通过练习不断提升增加难度,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
3.讨论式教学。使用目的:采用讨论式教学,将学生不易理解、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通过现场讨论发现自身的错误, 同时把别人已经出现自己也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实施过程:如我们在讲授沟槽零件加工时,教师给出设计题目,同学们经过思考后把自己的方案写在黑板上,大家一起来讨论,往往自己发现不了的错误经过大家的研究会加以纠正。
实施效果:学生通过现场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自信心。
4.多媒体教学。使用目的:采用有效的手段充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施过程:通过制作电子课件网上资源等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实验实训室没有的可以在网上得以了解。新知识、新资讯得以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施效果:通过借助于多媒体,学生不但将课堂学习内容进一步深化,而且有能力的同学还能学习并领悟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技术。
四、教师指导过程
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是一体化教师,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1.对理论知识的指导。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几乎把所有能讲到的、能想到的都讲给学生,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而是让学生先以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当遇到困难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才解惑。教师可以采取集中讲解、个别辅导、示范等方法进行解惑,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学习目的明确,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明显提高。2.是实践操作的指导。对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操作的不规范性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养成正确规范的操作要领。3.是企业管理方式的指导。要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各种管理规定以及企业文化,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91-03
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国内外的课程建设理论,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方法,联合企业技术、管理等人员,在对学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形成了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确定了数控专业的专业岗位群,从中得到岗位群的工作项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特征,形成了工艺规程的编制这一重要的学习领域课程,最终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
一、工艺规程的编制课程分析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相关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吻合程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分析,工艺规程的编制这门课程主要是面向初始就业的机床操作岗位,以及经过二至三年经验的积累后方可胜任的数控程序员、工艺员而开设的。
通过对数控工艺员、机床操作工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细化,针对工艺规程的编制这一领域,确定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二、课程内容的重组与序化
传统教学重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缺陷,而以工作工程为导向,以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为依据进行的课程开发,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在明确了工艺规程的编制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由学院教师以及生产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共同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序化;课程内容围绕“零件工艺规程的编制”,共设置了六个学习情境,所选的任务载体均是来自于企业生产一线的典型机械加工零件,并经过教学改造承载着相关的教学内容,它们都较好地体现了高职教学“工学结合”的特征。(详见表2)
三、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与传统教学相比,有明显不同。
1.面向生产实际。学生像在工厂接受实际任务一样,认真对待课程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任务要求,认真、有计划地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2.培养专业能力。任务的完成是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完成编制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规程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在编制工艺规程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阅读原始资料,并查阅《刀具工程师手册》、《机械加工工艺师手册》等相关手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查阅参考资料的能力;在对多个工艺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时,要求学生以科学、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已所做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作风;在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多名同学相互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8.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晋其纯,张秀珍.车铣工艺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于爱武.机械加工工艺编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 概述
变电站设备的运输需要考虑便捷和安全,基于此种考虑边带的木板包装箱被大量使用。边带箱由木箱边缘嵌入金属边带的加工方式制作而成,边带由镀锌板材经液压冲出齿状或孔状结构,每个边带箱由六块胶合板组合成六个包装面。在边带箱加工控制系统中,如果手动控制调整冲齿和插齿的位置,不仅麻烦而且容易引起误操作,因此在系统上位机控制策略中提出了一种自动排列冲插齿算法,使之自动完成冲齿和插齿的排列,提高生产效率。
上位分采用面向对象的Visual Basic 6.0,在VB中提供的串行通信控件MSComm,为实现上位机与现场各种设备进行通信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1]。边带加工的下位机一般使用PLC控制,也可以用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实现需要的控制效果。步进电机已广泛应用于位置与速度控制中[2]。由于整个系统的反馈部分由编码器实现,因此系统驱动部分只需利用步进电机即可实现控制。
2 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在一个控制系统中,上位机完成生产配方的生成与调整,并监控下位机的运行状态,当下位机出现故障时及时报警并发出相应操作命令,将系统的诸如齿孔间距、机架参数、单位脉冲数等基本信息赋值给下位机。为实现钢带配方数据的生成和对控制回路进行监控,本课题利用Visual Basic编写了监控系统软件,该软件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现场设备的启停、配方数据的加工处理、配方数据的生成、配方数据的调整与可视化、系统设备调试、齿参数的设定与配准、机架参数的设定、生产计划的生成与调整等。为了保护知识产权,监控系统配有硬件加密狗,只有在有硬件加密狗的情况下软件才能启动与运行,采用AES加密算法实现软件的识别与保护。配方图中,拖动下面的滑动条可以直观地查看一个完整的配方中所有要加工的部分所在的位置,即拖动滑动条相当于拖拉格尺。
生成配方的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冲齿和插齿的位置摆放,我们设定了两种排列模式,一是手动模式,二是自动模式。根据一个配方的总长度确定齿的个数,然后等距离摆放,根据齿的位置我们可知,只有在剪角和切断的位置可能存在齿与剪角或切断的交叉,存在交叉会破坏剪角和切断位置的完整性,虽然不影响使用但影响美观。在手动模式下我们设计为通过配方配置信息框中的剪角和切断的位置来快速排齿,即鼠标点击剪角或切断的表格框,配方图会自动跳转到相应的位置,进行快速排列齿位置,如图2所示。在冲齿和插齿的中心会存在一个向上的箭头,当该箭头出现时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滑动条拖动该齿的位置。
榱颂岣咦远化水平,我们提出了一种自动排放冲齿和插齿的方法。从齿的位置来说,影响自动放置的主要因素:一是剪角的位置,即齿可以处在剪角的空隙中,但不能使齿与剪角的边缘有交叉,这样会破坏剪角形状的完整性;二是冲齿与冲齿之间不能有交叉,交叉情况下影响齿的合理分布也不美观;三是齿与切断位置的关系,最后一个齿的位置一定要处于最后一个切断位置的前面,且齿与前两个切断位置之间不能有交叉。为了达到上述自动排列所追寻的规则要求,我们通过以下迭代方式实现,如图3所示。
自动排列算法中,最小和最大容许间距为给定值,不同功能的箱体要求不同。冲齿的位置为六个齿的中心点,插齿的位置为两个齿的中心点。如果两个剪角或切断位置间经多次调整仍有非法齿时,说明排列失效,此时可以插入一个插齿后重排。
3 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基于VB上位机编程的木箱边带加工方案。上位机应用电子尺直观显示配方的加工信息,给出自动排列算法,实现了冲齿和插齿等关键工序的自动排列。上位机控制流程决定了整个控制系统的运行基础。为促进边带木板包装箱加工的自动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1数控加工编程原理
数控机床的加工质量和使用效率直接取决于数控编程的质量,因此,明确数控加工编程原理尤为必要。作为一种高效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的编程系统由CAM系统和数控加工设备两部分组成,前者根据工件几何信息计算数控加工轨迹,设置工艺参数,并为系统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后者按照数控程序指令完成各项工作动作。数控加工编程原理即根据数控程序提供的加工轨迹,由数控机床完成表面成型运动,获取产品的表面形状,其编程的核心工作是生成刀具轨迹和计算刀位点,刀轨插补误差和残余高度直接影响到数控加工的质量。由于数控加工类型的不同,刀位轨迹计算方法也不同。以截面法为例,刀具沿着截出的交线运动,可保证刀具与曲面的切点轨迹处在同一平面上,从而完成曲面的加工,其步骤为:偏置加工表面、选择截平面选择和计算刀位点。借助CAM系统编程,需结合该系统的特点,明确数控加工工艺路线,加工工艺流程为:毛坯热处理通用机床加工数控机床加工通用机床加工成品。
1.2UG软件加工工艺
UG软件是属于CAD/CAM/CAE高端软件,其在实体造型、装配、工程图生成及数控加工等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功能,现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该软件融合了实体造型、线框造型和曲面造型等多项技术,其加工模块具有十分强大的计算机辅助制造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3D模型生成数控代码对产品进行加工,处理程序后续操作可支持多种类型的数控机床,其自动编程过程为:建立零件输血模型确立加工数字模型生成刀具轨迹模拟加工后置处理数控加工程序数控机床。以平面铣数控编程开发为例,首先要设置平面铣参数,然后加工几何体,包括PG、BG、CG、TG和底平面,利用UG软件仿真加工,PG、BG和底平面是必备元素,几何加工均有边界定义,可选用的加工方法较多,如单向切削、往复式切削、仿形零件、仿形外轮廓等,选定加工方法后,还要确定切削步距,即相邻两次走刀之间的距离,可选用刀具直径、恒定值等步距指定方式,此外还要完成零件余量、增加侧余量、零件材料、切削深度等设置。
2基于UG软件的数控加工程序及应用开发
2.1数控加工程序
CAN零件设计过程中,可利用UG建模仿真功能完成零件仿真图的模拟,而基于UG软件的CAM模块则是利用各数控加工过程仿真专业技术及NC编程实现演示材料的模拟,待进入加工模块后,对刀具和加工路径进行设置,然后由UG软件提供零件加工模拟功能,并对已设置工艺参数的和合理性进行检测,同时对数控加工前应完成的各项操作进行验证。上述模拟达到预定要求,便可利用后处理程序生成数控代码,形成刀位轨迹文件。因控制系统并不能直接识别G代码、M代码等数控指令,待产生刀位轨迹文件后,需要将其转换成特定的数控指令,以驱动数控机床工作。由于不同数控设备组成的数控系统,其加工程序格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应选用对应的后处理程序,对G代码进行后处理,由此生成的数控代码经适当修改后便可以供数控加工使用,此时利用UG后处理功能,即可生成NC文件。基于UG软件的数控加工程序为:分析图纸利用实体、曲面等建立3D模型确定加工部分及参数选择加工轨迹并仿真产生G代码形成G代码文件。
2.2UG应用开发
UG应用开发借助UG软件平台,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开发面向行业及设计流程的CAD/CAM系统,其应用开发模块可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应用开发工具集,实现对UG系统的的开发,能够满足数控机床的应用需求,该类开发工具由UG/OpenAPI(应用编程接口)、UG/OpenGRIP、UG/OpenMenuScript及UG/OpenUIStyler共4个部分组成,UG/OpenAPI是UG软件与外部程序之间的接口,提供函数集合并利用C/C++语言编程对其进行编程,可实现操作UG文件、创建用户定义对象及交互式程序界面等功能,其函数类型包括tag-t、Structuretype、Uniontype和Enumtype等类型,供数控加工编程开发使用;UG/OpenMenuScript是UG软件用于定义菜单的脚本语言,无需开发C语言程序便可创建和修改UG的主菜单和下拉菜单,MenuScript函数由UG/OpenAPI提供,通过该函数可定制菜单选项;UG/OpenUIStyler是一种新开发的可视化工具,比以往应用的UserTools的功能还要强大,因其能够自动生成C代码和UIStyler文件,无需进行GUI编程,此类对话框编辑器可提供RadioBox、ScrolledWindow、PushButton、SingleSelectList等多种控件,能够节省开发时间,便于对控件属性的修改。
3基于UG软件数控加工的应用实例
以手柄零件的车削加工为例,选用UGNX版本的UG软件,分析其在数控加工中的实际应用情况。首先利用UG软件获取手柄CAD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3D实体图;然后选择“turning”设计加工方案,定义加工环境,确定加工对象和加工区域,通过模板和刀具库选择刀具并创建加工刀具尺寸参数,充分考虑待加工类型、表面形状及部位尺寸大小等因素,明确切削顺序、方向和余量等参数;根据参数计算刀轨,生成加工刀具路径,并后处理输出NC程序,基于不同厂商生产的机床硬件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所选用的控制系统并不一致,即便是同一功能的控制系统也需要进行特定设置,否则后处理难以直接送至数控机床,也无法完成对零件的加工品,根据具体参数对源文件进行格式化,即可生成数控机床可识别的NC程序,从而满足不同数控加工的特殊要求;最后是机床试切加工,由数控程序对试切件进行验证,试切件用料以硬塑料、硬石蜡等为主,试切件可多次重复使用,有效降低成本。本次试验中,通过对各加工程序的模拟,实现了数控程序的自动生成,而且有效控制了人为因素产生的误差,产品的加工精度得到了有效保证。
一、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建设思路
1.产业基础。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点振兴行业,数控行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也迅速提高,目前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控机床市场。数控行业对人才数量的需求迅速增加,对人才水平的要求也迅速提高,行业高水平与综合型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国职业院校数控维修专业领域职业教育水平,推进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满足装备制造业的人才需求,教育部与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合作,选择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院校,设立“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支持合作院校培养综合技能型数控装调维修应用人才,促进院校职业教育与企业数控技术应用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
2.行业背景。本次教育部与北京发那科合作,计划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定列入国家建设项目的、具有区域代表性的职业院校,合作设立30个“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北京发那科将捐赠价值总计1815万元的设备等用于支持合作项目,协助合作院校建立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与合作院校联合开发FANUC数控技术应用教材和培训资料;免费为合作院校培养师资,为合作院校的数控类专业建设提供支持;与合作院校联合开展面向数控系统应用技术的数控专业学生培养、师资培训、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服务等业务,为学校所在地区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服务,同时服务当地FANUC用户。北京发那科在专业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
在教育部支持下,双方将以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为合作平台,进一步开展各类形式的校企合作,共同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和人才培养新机制,为我国数控专业领域的技能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二、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建设方案
1.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定位主要是面向数控系统的安装、调试及维修维护应用技术,开展机电大类专业学生培养、师资培训,以及面向企业培训和技术服务的一体化的综合学科平台。其中,教学包括课程建设、学生培养;师资培训是培养本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对相关职业院校教师的数控专业培训;企业培训包括承担当地机床厂,机床用户的培训;企业服务包括机床电气设计、维修维护等服务。
中心设备配备包含CNC电气安装调试实验台以及数控机床综合调试模块,可以满足以下几项教学及培训功能。①以FANUC数控系统为核心的机床电气安装及调试。其中包含:CNC系统硬件连接;机床PMC控制电气连接;CNC系统参数设定与调整;PMC编程;CNC操作与编程。②以机床机械光机为核心的数控机床机械安装与调整。其中包含: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的认识;机械元件的结构;机床机械的安装及基本的精度测量方法和调整方法。③数控机床的电气,机械综合连接及调整;数控机床基本运行调整及优化;数控机床基本精度测量及调整。④数控机床零件加工操作及编程。⑤数控机床常见故障设置、分析及解决,通过实验设备,设置数控机床常见的故障,培养学生对于机床故障的分析思维方法,使其能够具备基本的故障分析及解决能力。
2.硬件配置的电气方面配备当前国内广泛使用的FANUC?摇0I-D系列CNC,包含:0I-MD,0I-MATE?摇MD,0I-TD,0I-MATE?摇TD四种产品,共配置20套左右。将FANUC系统做成相应的实验台,以满足电气安装及调试教学与实训。机械配置方面选择小型车床、铣床或加工中心的机械光机,去掉防护等配件,保留各轴核心的传动机构及工作台,使机械结构便于拆装和调整。将伺服电机安装在机械上,便于与电气实验台连接,以实现综合调整。故障设置模块是通过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辅助模块的配合,设置数控机床工作现场中常见的故障,用于机床维修方面的培训。数控机床综合调试模块是以企业常用的车床或加工中心为对象,并对其结构进行适当改造,使其便于教学和培训,但保留真实的机床结构,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的结构,以及工厂中数控机床的综合调试及维修维护方法。
三、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
1.实验室建设: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于2011年12月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本中心得到了FANUC公司大力支持援助,旨在加强校企合作,推广应用可靠性高、性能好的FANUC数控系统,提高学校教学设备档次,提高教学水平,积累相关教学经验。该中心目前拥有系列化FANUC数控系统培训设备。其中:FANUC?摇0i-MD数控系统电气实验培训装置2套,FANUC 0i-TD数控系统电气实验培训装置1套,FANUC 0i Mate-TD数控系统电气实验培训装置12套,FANUC 0i Mate-MD数控系统电气实验培训装置4套,以及与之配套的教学考核系统18套,机械十字滑台8套,半实物数控车床4台,半实物数控铣床4台和伺服调整装置5台等。中心设有多媒体专用培训教室,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员学习需要。
中心可以进行的实验实训项目有:FANUC数控系统系列产品综合介绍、数控系统机床操作、数控系统加工编程、数控系统硬件连接设计、参数设置调试、PMC编程开发、常见故障维修分析等。中心可以培训的对象是:数控维修、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模具加工、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学生;从事机床编程操作加工、数控系统电气设计与维护、数控机床生产、电气改造等企业技术人员以及在大专院校、技校、高职等学校从事数控技术教学的人员。中心可以承接的对外技术服务有:FANUC数控系统技术咨询;数控机床电气设计、PMC编程开发、电气调试:零件加工编程;机床改造、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等。
2.教学研究:主要是分析和研究当前高职机电一体化类专业数控系统装调与维修教学的方法,提出关于提高学生数控系统装调与维修技能的建议以及专业技能提高的具体意见,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结论和观点;提出关于高职机电一体化类专业数控系统装调与维修技能提高及实验实训建设的基本思路,明确高职机电一体化类数控系统装调与维修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数控系统装调与维修教学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3.师资培训:在进行学生教学的同时,中心需要承担对院内外相关专业教师的培训,我们的培训得到了各院校同行的认可与好评;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也得到了认可,社会反响良好。
4.教材建设:研究建立高职机电类专业的FANUC数控系统装调维修教学体系,形成一整套电子教材、课程电子教案、指导性的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授课计划),配备了实训指导书,为教师备课、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四、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建设的体会
1.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人才培养新机制。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是北京机床研究所与日本FANUC公司在中国合资的子公司,是世界主流的数控系统制造商,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承担FANUC CNC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业务。长期致力于帮助中国用户选好用好FANUC系统。通过“应用中心”的建立,我院相关专业的教师将获得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支持,形成一个专业团队,共同开发教材和培训资料,共同带领学生为企业服务,形成一个“企业带着学校走”的新模式,进而达到“教师带着学生服务企业”的目的。
2.紧跟数控领域新技术,使学生不断掌握新技能。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的产品更新换代时,公司将尽快地对“应用中心”团队的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新的技术,并进而带领学生掌握这些新技能,以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3.加强横向联系,学习先进经验。“FANUC应用中心”建设团队中的学校大多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而且大多是国家示范院校。他们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在“应用中心”这个团队中,通过教材建设、年会交流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加强与这些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我院机电大类的人才培养质量。
五、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建设后的应用
1.中心建成后,我院与多家企业合办了全国性的“中职教师数控装调维修培训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续培训仍在进行中。
2.完成了我院承办的国家级培训项目——高职教师“数控设备装调维修专业”为期一年的教学培训工作。
3.在应用中心的平台上,主持了教育部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子项目——《数控设备改造》课程的建设工作。
4.完成了我院2010级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维修专业300余名学生的“数控设备装调维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
5.完成了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陕西选拔赛“数控设备装调维修”项目的学生训练工作,学生在大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是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是一个提高技能的平台,我们要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出更高水平的学生,服务于企业生产,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