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3 09:53: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汽车能源产业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背景
能源紧缺已经危及国家安全。2011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超过国家警戒线50%。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及燃料消耗水平,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数量将超过1.5亿辆,石油消耗将超过2.5亿吨,将占到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57%。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已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通常在城市中心交通排放的CO形成的污染物浓度占CO总浓度的90%-95%,HC和NOX占80%-90%,大部分颗粒物和VOCS,也是增长最快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十二五期间,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要实现如此艰巨的任务,就必须加快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新能源汽车技术主要有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几种路径,竞相发展,各有优劣。混合动力技术主要是以内燃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纯电动技术以汽车电力电子学为基础,燃料电池技术原理是使作为燃料的氢在汽车搭载的燃料电池中,与大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能。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与传统产业相比,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高技术含量带来高成长的同时,也伴生了高投入和高风险。由于技术不成熟性,该产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1]。
1、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威胁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风险。它主要包括:技术竞争风险、技术选择风险。
技术竞争风险。各国争相发展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都各有所获,而且都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计划,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而我国在电机、电池、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方面相对落后,各个汽车生产企业也在相互竞争,浪费了社会资源,没有形成技术联盟和技术共享模式。
技术选择风险。新能源技术处于技术混沌期,存在诸多技术路径。国家具体战略方向不明,一旦方向选择错误,国家和企业的投入就会白白浪费,丧失技术赶超机遇[2] 。
2、消费者认知风险
对于普通汽车消费者而言,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兴产物,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念旧和排新的念头,仍然倾向于购买传统的石化燃料汽车,对于新能源汽车有一种不信任感。由于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损失回避者,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利益最大化者,因此认知风险对消费者行为表现出非常强的解释力。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可能存在的认知风险主要包括:安全风险、性能风险、方便性风险等。这些风险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考验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
3、成本风险
在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生产之前,成本是难以克服的问题,新能源汽车自然也面临着成本风险。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之一是使其平均成本降低到传统能源汽车的水平,这里平均成本既包括消费者购买成本(市场价格),也包括使用成本(燃料、维修、保养等费用)。新能源汽车成本受技术选择、规模化程度、政策支持力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燃料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新能源汽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考虑的是成本问题。从目前国内市场销售情况来看,尽管新能源车在环保和省油上占据优势,但由于价格过高等原因,新能源车市场遭受冷遇。
4、资金风险
企业是否能够获得充足的研发、推广等正常发展所需的资金,是任何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都会面临的一项风险。新能源汽车属于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研发经费投入,产品的推广也需要巨额投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企业。根据我国的国情,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投入不可能是充足的,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使政府的投入资金分散,另一方面只有企业取得一定的成果,才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就要依靠自己的融资能力,金融机构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贷款相对来说也是谨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较高的投入与较低的收益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使投资收益很难覆盖投资风险。
三、建立风险规避机制
1、政府应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风险规避中起总体协调作用[3]
政府应该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要求、增长方向和发展重点,通过直接拨款、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措施来保障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鼓励发展新能源车。完善立法,从法律层面上,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投资者、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加以保护。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协调各参与主体相互合作,促进产业发展联盟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政府应该加快建设可提供电力、电池充电、电池更换等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普及。
2、扩展投资主体,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应该引进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的独特运作方式决定了风险投资中的独特风险,它的高收益吸引着众多资金流向高科技产业,使风险投资就成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需资金来源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自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盈利模式、培育优质客户的重大机遇。信贷机制还需创新和完善,大多数商业银行仍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与其他贷款按同样标准考核,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及适应企业特点优化业务流程的主动性。
3、规避风险, 鼓励消费,提高汽车企业的盈利水平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利润, 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对中国汽车企业尤为重要。可从以下方面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一是从赚取制造利润到同时赚取技术利润和品牌利润。二是大力发展汽车金融。从历史规律看, 整车企业生产利润降低3%-5%时, 汽车金融业务的利润率仍可保持在30%左右[4]。因此, 我国汽车信贷市场盈利空间广阔。通过增加汽车信贷规模,提高汽车销售量,
又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三是多元化是上规模企业增加盈利、规避风险的必然选择。一个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 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 要向多车型、多品种拓展。
4、企业完善自我发展体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从长远利益考虑,企业应该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在保证现有业务的发展不受影响下,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以确保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战略制高点;对于企业间,需要加强合作,目前的情况是,各个汽车生产企业各自为战,力量分散,这不但会导致重复投资,浪费资源,在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无法与国外汽车业巨头相抗衡。我国企业应尽快建立各企业联合开发的技术平台,合力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化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东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视点,2011(4).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040-02
0 引言
石油危机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开始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而汽车尾气导致的气候与环境问题也使新能源汽车备受关注,我国新能源汽车是在节能与减排的双重压力下发展起来的。中央及地方政府了一系列推动政策,各汽车企业也都紧随政策方向纷纷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型,试点城市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配套补贴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在示范运行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开发关键零部件技术和构建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相比还相对落后,在发展进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河北省汽车企业目前主要研发和生产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电池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其产业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自主创新水平低 河北省虽然有许多整车生产企业,但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全省只有长城汽车、保定长安客车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研发,而且处于起步阶段;动力电池企业多是加工制造,研发力量十分薄弱。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机构层次低、研发人才不足等方面则直接导致了较差的其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落后,一些尖端技术只能依靠从外部引进,从而加大了对国内外汽车生产大企业的技术依赖。
1.2 市场推广存在一定难度 由于河北省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不成熟,目前无法进行批量生产,进而生产成本无法摊销,导致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比同类型传统汽车要高很多,即使消费者能够享受部分购车补贴,但相对偏高的购置成本还是给购车者带来了一定压力。产品本身的品质还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配套设施建设也还没有达到商用的程度,电池使用寿命短、更换成本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效果。尽管河北省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唐山等地区开展了商业化的示范运行,但示范范围有限。
1.3 产业化应用存在障碍 总体上看,河北省新能源汽车行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阻碍了其产业化应用的进程。长城、中兴和河北长安在国内也属知名企业,但与上汽、一汽等汽车生产集团相比,无论从企业规模还是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河北省从整车企业到动力电池、电机企业,尚未形成新能源汽车产品规模化生产。目前,河北省缺乏与国家规划衔接又符合省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录和实施政策等,缺乏充电站、加氢站和相应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准入政策,都阻碍了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进程。
2 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遵循技术发展的生命周期的规律,即研发、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应用,据此设计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2.1 新能源汽车技术获取路径 新能源汽车技术获取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大学等科研院所、中介等,这些主体获取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方式包括自主R&D、以技术研发合作为基础的R&D国际化、技术引进。推动汽车厂商、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等搭建良好的合作创新平台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对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技术攻关的相关企业给予所得税、营业税等减免优惠,并可对其研发费用给予增值税抵扣。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推广初期,河北省政府有必要设立政府新能源汽车研发与产业化推广专项基金,专门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研制进行持续的投入,促进相关部门的“强一强”联合。此外,加强专业化基础人才的培养,为相关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进行相应的人才储备。
2.2 新能源汽车技术示范推广 新能源汽车技术示范推广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政府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加大新能源汽车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建立综合示范区,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制定每个示范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加强示范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政府应当给予相关综合示范区特殊的政策支持,如金融支持、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等。鼓励在城市公交、出租车和环卫等公共领域应用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此外,河北省各地区也要开展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规划和建设,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相应专业系统规划中。
2.3 新能源汽车技术产业化应用 新能源汽车技术产业化应用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比传统汽车高出很多,要实现产业化应用,需要度过艰难的市场导入阶段。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需要河北省政府在车辆购置、税费、上牌及政府采购政策等方面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措施。河北省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以及其它相关产业需要走专业化分工和集群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协作攻克关键技术,进而逐步培育包括原材料、生产设备和配套设施在内的全套产业链,最终实现空间上的聚集。此外,河北省还要加强同京津地区汽车企业的联动合作,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内部网络联系,进而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生产,促进河北省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应用。
参考文献:
[1]程广宇.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0(5).
[2]胡登峰,王丽萍.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建设[J].软科学,2010,24(2).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战略型新兴产业之一,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为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结构升级,2012年政府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规划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了产业化起步阶段的任务,基本建立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示范作用影响巨大。进入“十三五”建设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成本过高、基础配套设施尚未完善、核心技术受限、政策漏洞等问题,我们仍肩负重任,在“十三五”期间不断改良技术、改善现状,推动市场发展,实现汽车产业的成功转化。
1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
1.1 财政补贴
2015年重庆市出台《重庆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市级财政补贴实施细则(暂行)》。每辆新能源汽车获得16万元的补贴,共计1000辆,其他新能源汽车按照国家补贴标准1∶1给予补贴,共计2000辆。由于地方政府的补贴力度较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采取非法手段获取大量补贴,市面一度出现“骗补现象”。以重庆力帆为例,其申报2015年度新能源补贴中,有1353辆车电池芯数量小于公告数量,1328辆电池单体生产企业与《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不一致。2017年2月工信部在官网上公布了因骗补而对7家车企的行政处罚书,7家车企因骗补上“黑榜”,其中重庆有2家。
1.2 个人购车优惠
就个人而言,凡购买属于我市新能源汽车优惠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不仅能享受国家的免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而且能优先获得货车通行证,相关部门将依据载货汽车限行管理规定,对应用在物流运输等行业的新能源车辆优先核发相应货车通行证。这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吸引从事快递运输及邮政的相关人员前来购买新能源汽车。
1.3 企业购车优惠
对企业而言,我市符合相关要求的企业均可享受两大优惠政策――减免增值税和减征企业所得税。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和生产关键零部件的企业提供技术转让、开发、咨询及相关服务的,免征增值税;经认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据重庆统计局统计,截止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在全市范围内的应用总量达到3025辆,包括客车1208辆、物流车1063辆、乘用车754辆。其中,公交车的“快速充电,定线运输”模式成为重庆首创,并被推广应用到全国近20余座城市,新能源公交车销量占全国1/3,位居榜首。2016年6月,两江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庆)有限公司与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携手成立重庆两江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重庆地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现在,重庆两江新区已经达到了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平台的基本目标,主要由纯电动、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三大部分构成,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并且拥有了评价和测试新能源汽车的能力。这对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尽管如此,即便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结合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消费者的未来供需,要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1 基础设施有了长足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需要建立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截至2016年12月底,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完成充电终端项目立项269个,充电终端共4088个,其中已经建成终端1336个。在投用的充电终端中,都使用了特来电首创的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该系统具有“无桩充电、无电插头、群管群控、模块结构、主动防护、柔性充电”等特点,放在世界充电技术中,也处于领先水平。
2.2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尚不成熟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尚未形成,核心零部件还需要大量进口,因此,新围绕新能源概念的相关产业链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重庆市依托强大的传统汽车产能,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但还存在产品整体档次偏低、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不强的问题。
2.3 研发投入全国领先,但国际水平落后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尽管在全国领先,但相比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以动力电池为例,中、日、韩三国的供应量在全球占90%以上。但我国的动力电池供应量仅仅占三国总量的20%不到,问题根源在于产业分散,研发投入不够集中。
3 促进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创造良好投融资环境
立足于《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发挥重庆市汽车工业城市的优势,制定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借助政策优势拉拢各类汽车企业和投资商进驻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生产、销售等环节。
3.2 迅速建立行业标准和技术战略平台
政府应成立专门负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部门,不断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以及改进工作,重点保护以研发技术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并且需要在整车制造和零件制造方面制定严格标准,成立专项组根据此标进行检验,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3.3 加快形成新能源汽产业链
成立专业化的汽车工业设计产业园,对本市独立自主研发的零部件企业投入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鼓励企业尽量采购本地汽车的零部件产品,以便促进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培育和改善重庆市本土新能源汽车消费环境和商业模式
调查收费不合理现象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取消不必要的购买审批手续,简化购买流程;联合财政局出台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吸引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规范整车和零部件销售市场秩序,打击为牟取非法收益而造成的骗补现象,最大限度地保护新能源汽车产品和知识产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布局的新形势下,政府有关部门需要通过合理引导,实现产业质与量的相对平衡,在推进传统汽车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效推进全市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致使生态坏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现状(一)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及特征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告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者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新能源汽车使用非常规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排放小甚至零排放的优点,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在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由弱变强,三类新能源汽车分别完成了功能样车、性能样车和产品样车试制,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表现为产业化的不发较慢,传统汽车关键技术落后的制约,持续开发投入不足,市场化扶植和激励政策不到位等。
二、目前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2010年6月1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根据通知中的标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5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6万元/辆;中央财政还根据试点城市私人购买数量和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助。
2010年工信部牵头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此规划清晰和具体的描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其中,在财政上要加大补贴力度,2011-2015年的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应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设施、开展电池回收,其中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比例,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在税收上要加大减免力度,2011-2020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2011-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2011-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按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以上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构建了一个有利的财税政策环境,为促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以及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
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建议(一)以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的形式推动新能源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不成熟,未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链条。而且新能源汽车研发费用大,成本较高,单纯依靠汽车生产企业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政府财政补贴就成为推动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武器。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新能源汽车实施直接价格补贴,对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进行补贴。
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并适当考虑规模效应和技术等因素,依据新能源汽车与同类传统汽车的基础差价对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进行专项补贴,推动国内汽车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组织生产。
(二)加大政府公务车采购力度,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我国目前约公务用车数目较多,每年消耗经费较大,政府汽车采购每年递增的速度较慢,占政府采购总量的比例不高,而且采购的汽车多数为大排量汽车。因此,政府采购公务车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新购公务车应优先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出台更有利的实施细则及标准,把新能源汽车列入政府采购清单中。不仅要采购新能源出租车和公交客车,而且要把新能源轿车纳入公务用车的采购清单中。
(三)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以免税、减税带动产业的发展首先,应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发展的所得税税收优惠,加大生产新能源汽车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其次,调整现行的消费税政策,提高大排气量汽车的税率,降低小排气量汽车税率,对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地新能源汽车实施零税率,帮助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和使用量。最后,完善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特定税种,免征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普通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和消费税,对于新注册纯电动汽车和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船税,普通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船税等。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中国市场,2010,2.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解决全球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由之路,因此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目前研究的热点项目,世界各汽车生产大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研究。中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新兴产业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当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2016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约50万辆,要实现2020年的目标,复合增率需达41.4%。
为了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中国需要制定准确的发展战略。因此,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准确认知尤为重要。专利是反映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因此可以通过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数据来剖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专利申请量既能反映出产业发展的原始创新能力,又能衡量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产业专利申请量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专利申请量的预测,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包括时间序列模型、回归模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多种预测模型。本文将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使用等维灰色递补灰色预测的方法对“十三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量进行预测,希望通过研究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检索
本文使用“万象云”商业数据库进行专利检索。“万象云”专利检索平台拥有一套完备的数据基础,收纳了世界上10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公开的专利文献。
本文选择IPC分类号检索法与关键词检索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进行检索。经过仔细分析得出新能源汽车最主要部件的相关专利主要分布在H01M、H02J、B60L、B60K、H02M、B60R、B62D、B60W、H02K、C01B这几个小类中。
根据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分解,确定新能源汽车专利检索的关键词。在检索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扩展关键词的近义词、补充适用的关键词。使用计算机检索批量去噪的方法,不断调试直至检索式达到要求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将检索时间锁定为申请日从1997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时间跨度为20年。
根据检索策略检索出1997至2016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专利信息共86253件,下图所示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按申请日期分析总体趋势图。2000年以前,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还不是特别显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地比较缓慢,仅处于探索阶段,专利的年平均申请量较少;进入21世纪之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加之政府的政策支持,各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纷纷加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行列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由于专利申请公开存在滞后性,2015和2016年部分专利数据未公开,收集的专利申请数量有所下降,实际的专利申请量应该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量预测
1.预测方法简介
等维递补灰色预测法的原理:使用原始数据序列建立GM(1,1)模型,得到第一个预测值。将第一个预测值补充在已知原始数据序列之后,同时去掉原始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保持数据序列的等维。然后再建立GM(1,1)模型,预测下一个值,像这样逐个预测,依次递补,直至完成预测的目的或达到预测的精度要求为止。
等维递补灰色预测法能够及时地补充和利用新的数据信息,每预测一次模型参数做一次修正,预测的模型得到改进,预测值产生在动态之中,这样得到的预测结果更合理、也更接近现实。GM(1,1)模型的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2.数据与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等维递补灰色预测法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量进行预测分析。因专利申请公开的滞后性,2015和2016年部分专利数据未公开,本文选择2005-2014年专利申请量的数据预测2015年以及“十三五”期间(2016-2020)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量的发展趋势,表2是2005年-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量数据。
根据模型原理预测出2015年-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量,预测值及模型检验参数值见表3所示。发现模型预测精度等级均为好(一级),说明等维递补灰色预测模型非常适用于专利申请量的预测。同时根据预测结果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十三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增长率在14%左右,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迅猛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明显增强。这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利于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三五”规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列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EB/OL].http:///xinnengyuan/20161227/1078253.shtml.
[2]王静宇,⒂辩.Ari Kokko.基于专利信息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16(1):32-38.
[3]“万象云”:IP行业新一代专利信息搜索和服务平台[EB/OL].http:///20160930/n469460251.shtml.
[4]赵英莉.我国专利申请信息分析与预测研究[J].情报科学,2000,18(11):988-992.
[5]蔡中华,马欢,宋瑜.基于时序法的“十二五”期间专利申请量预测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11(4):80-82.
[6]兰凤崇,黄维军,陈吉清,陈晓伟,杨柳.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分析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104-119.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致使生态坏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现状(一)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及特征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告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者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新能源汽车使用非常规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排放小甚至零排放的优点,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在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由弱变强,三类新能源汽车分别完成了功能样车、性能样车和产品样车试制,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表现为产业化的不发较慢,传统汽车关键技术落后的制约,持续开发投入不足,市场化扶植和激励政策不到位等。
二、目前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2010年6月1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根据通知中的标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5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6万元/辆;中央财政还根据试点城市私人购买数量和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助。
2010年工信部牵头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此规划清晰和具体的描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其中,在财政上要加大补贴力度,2011-2015年的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应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设施、开展电池回收,其中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比例,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在税收上要加大减免力度,2011-2020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2011-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2011-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按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以上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构建了一个有利的财税政策环境,为促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以及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
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建议(一)以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的形式推动新能源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不成熟,未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链条。而且新能源汽车研发费用大,成本较高,单纯依靠汽车生产企业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政府财政补贴就成为推动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武器。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新能源汽车实施直接价格补贴,对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进行补贴。
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并适当考虑规模效应和技术等因素,依据新能源汽车与同类传统汽车的基础差价对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进行专项补贴,推动国内汽车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组织生产。
(二)加大政府公务车采购力度,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我国目前约公务用车数目较多,每年消耗经费较大,政府汽车采购每年递增的速度较慢,占政府采购总量的比例不高,而且采购的汽车多数为大排量汽车。因此,政府采购公务车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新购公务车应优先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出台更有利的实施细则及标准,把新能源汽车列入政府采购清单中。不仅要采购新能源出租车和公交客车,而且要把新能源轿车纳入公务用车的采购清单中。
(三)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以免税、减税带动产业的发展首先,应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发展的所得税税收优惠,加大生产新能源汽车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其次,调整现行的消费税政策,提高大排气量汽车的税率,降低小排气量汽车税率,对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地新能源汽车实施零税率,帮助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和使用量。最后,完善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特定税种,免征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普通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和消费税,对于新注册纯电动汽车和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船税,普通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船税等。
[1]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中国市场,2010,2.
一、引言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也已经将新能源汽车加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传统汽车领域相比国外一些国家比较落后,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国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有机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赶超其他发达国家。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仍然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爆发式增长背后仍然存在一系列风险。因此,本文通过采用DHGF与熵技术模型对此进行风险评价。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评价
根据层次分析计算的权重与使用熵技术进行修正的权重计算得出的最终的评价结果是存在一定差别的,经熵技术修正的权重评价结果风险程度稍高,临近较危险状态。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规避
(一)政府
一是转变消费者补贴方式。政府有必要增强消费者在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的政策扶持力度,如免摇号、不限行等政策。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满意度,从而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持续的发展;二是合理建设配套设施。政府有必要和企业相互协作,根据购买者的活动范围以及城市空地资源合理的设计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位置,使其得到最高效的利用,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充电便利性需求;三是提升行业规范性。政府通过建立和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严格打击地方保护主义等。
(二)企业
一是提高技术研发力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增加技术研发上的力度,如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安全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进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搭建一个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商、能源供应商、运营服务商以及有关投资机构参与的有效、专业的交流沟通和投资合作平台,相互促进发展,形成良好的国际合作竞争关系。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参考文献:
一、前言
本文将基于汽车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代表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还能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基本是“政府+市场”型,即政府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市场推广,带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主研发,努力达到量产并成功推向市场的模式。
1.政府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纵观世界各国,国家能源战略的强力引导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中国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比如2007年l1月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2009年2月17日,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相关公共服务领域示范推广单位购买和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这是我国第一次直接用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2010年6月,国家决定中央财政对5个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2010年9月8日,国务院确定加快培育和发展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有利于鼓励汽车企业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水平,有利于鼓励汽车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2.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角,汽车企业担负着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重任。近年来,国内车企纷纷涉足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及其产业化进程。比亚迪、奇瑞、东风、长安、上海汽车、一汽集团等是主要的参与者,目前已经成功研发多款轿车、客车及客车底盘。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测试评价能力。可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方面考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想要规模化、产业化地走向市场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瓶颈难题。
价格高昂和节能环保的消费观念尚未形成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主要障碍。以比亚迪汽车为例,其F3DM 双模电动车与普通车型的价格相差近10万元。以一辆家庭用车每年行驶约2万公里计算,电动车每年可节省油费约5 000元,10年可节省费用5万元,这对于目前没有开放补贴试点城市内的个人消费者来说,显然还缺乏吸引力。而普锐斯的价格则在25万~30万之间。另外,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信任,担心维修的便利性,燃料添加不方便等,也是消费者不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理由。
目前我国已出台的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中,对消费者购买的支持力度不够。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普遍通过减免各种税收或直接补贴等方式来支持消费者购买。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预测,由于对消费者购买方面的激励不足,到2015年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占整体汽车产量的比例仍将低于2%,而同时全球混合动力汽车的总产量将达到420万台,日本和西方市场将会是混合动力汽车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这主要因为政府强制执行降低CO2排放措施,要求提升燃油的使用效率,并向购买混合动力车的消费者提供激励。
第一,科学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科学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和新能源汽车的相关安全法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条件,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帮助汽车企业少走弯路。
第二,完善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激励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政府应重新审视现有的科研体制,防止少数企业的“拼装”车骗取国家补助和科研经费。在明确支持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的前提下,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把钱分配给真正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加速相关技术的研发。
第三,适时颁布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和私人购买的扶持力度,通过减免购置税和消费税,或给予现金补贴等方式激励消费者购买。此外,还要加强节能环保宣传,转变消费者消费观念,提倡购买新能源汽车。
第四,合理规划插(充)电基础设施。充电基站的建设前期投资大,风险高,具有强外部性,是适用于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产品,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充电基站的分布。此外,插电式电动车还有一个充电或更换电池的商业模式问题,需要在试点中进行方案选优。
五、结语
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补贴标准的出台,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将更接近于普通消费者的可承受范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将大幅度提高。然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据工信部副部长苗圩预测,“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最多占总销售的15%,剩下85%仍然是以石油为主要能源”。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还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期间必定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应当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从现在起到2020年,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的关键阶段,努力奋斗,完成中国汽车产业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升级换代,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腾飞。
参考文献: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专注,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也相对有限,本文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消费者市场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
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的必然选择,也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制定的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发展,并取得了成就。国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通常在政府引领下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展开,主要关注新能源开发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功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研究。
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理论与政策,并主要针对电池汽车和氢能源汽车。John R.Wilson和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是他们指出大规模利用将会面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所以美国想要进一步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Amble(2011)较全面地研究了近年来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及政府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形成的政策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须建立统一的生产、安全国际标准体系。2013年美国能源部氢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Sunita Satyapal所说,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仍有诸多挑战,基础设施是关键,但政府目前还不打算拨款修建加氢站。
日本主要致力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其中有日本学者Max Ahman(2004)重点研究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发展中日本政府所产生影响,以及在政府支持计划中技术灵活性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日本政府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所出台的一些综合政策。Yoichi Kaya(2006)实例验证了氢能及其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率和无污染性,指出氢能源引用推广的关键是提高能源转化技术水平、提高燃料效率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HasishiIshitani(2007)在概括了日本新能源已有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深入探讨了未来纯电动和燃料汽车的技术研发格局和发展方向。Masonori Mond(2007)证实了氢能源环保性能的高效性,阐述了日本氢能加气站的建设运营状况,并提出了日本下个阶段大力发展氢能和燃气电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议。井志忠(2007)对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政策扶持体系和官产学一体化的研发与应用格局。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109-01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在2012年颁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2006-200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自主研制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相继问世。作为我国的传统汽车产业大省,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是吉林省汽车企业及汽车管理部门考虑的重点问题。
一、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
(一)大型整车生产企业属地优势
近两年,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一批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的公司。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期投入非常大,需要强大的整车制造企业的带领。吉林省有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在“九五”期间就开始了新能源汽车的理论研究和研制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新能源汽车项目,这是吉林省发展新能源汽车较大的优势。目前,一汽在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奔腾B70的混合动力车型和燃料电池车型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混合动力乘用车市场已经开始批量生产,混合动力轿车奔腾B70已经实现大规模生产,进入产业化阶段。7.3M、10M和12M三种规格的纯电动客车已经通过试生产,部分车型开始在全省试运行。此外,一汽集团也初步规划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车型,以及试运行时间表。
(二)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生产优势
吉林省锂离子动力电池已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长春和辽源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能力达到0.8亿安时,形成从120AH到400AH多种系列产品,为纯电动客车和汽车提供配套实验。长春锂源公司还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研究机构专门进行以锂电池为运行动力的研究和开发,锂电池所需原料磷酸铁锂已经开始生产,目前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2000吨。此外,电池隔膜纸研发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具备年产4400000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三)人力资源优势
作为我国最先设置汽车专业的高校――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实力的科研人才,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着手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一汽集团技术中心作为中国一汽的技术核心也始终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工作,关注动力设计,试制车型,拥有丰富的开发经验。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发展,吉林一汽集团专门成立了电动汽车的研究机构。目前,有40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新能源汽车,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结构合理的专业开发团队,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做了充分的积累和准备。此外,吉林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东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长春物理所等院所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数据信息,因此,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
(四)产业联盟初步形成
吉林省成立了包括中国一汽集团、吉林大学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内的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产业联盟的形成,能够有效整合省内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所需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现有研发团队根据技术优势明确分工,集中优势资源对于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技术攻关。这一联盟优化了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资源,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提高资金和人力支持。
(五)拥有示范推广平台
2009年长春成为全国首批“十城千辆”示范城市,这一平台极大地促进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获得国家的政策性补贴,另一方面,降低了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方面的压力,有助于消费者更新消费观念,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普及。
二、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可供推广的品种单一
吉林省内完全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产品实际上仅有一汽的客车和混合动力轿车奔腾B70。纯电动客车的三个关键组件仍处于实验阶段,零部件供应仅仅依靠国内的供应商,开发进展缓慢,目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整车都未进入国家产品公告目录。市场前景较好的纯电动微型轿车还未投产,技术储备不足,车型规划不合理。
(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
吉林省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主要依赖于一汽集团,能够从事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企业数量较少,技术含量低,缺少必要的技术储备,不具备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如:驱动电机、电子集成技术、动态综合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还未试制投产,核心技术水平较低,产业链不完善,不能有效支撑整车出厂的技术需求,其他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产学研合作还未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知识产权保护及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共性技术的研发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力度较小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真正实现产业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推广等为主的技术研究方面。从产业共性技术的服务能力来看,共性技术政策还未最终明确,研究平台相对分散,未能形成稳定、完善的经费投入和运行保障机制。
三、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策略
(一)出台技术标准
电动汽车的推动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是产品的生产、使用、交换的技术依据,但吉林省电动汽车起步晚,相关标准的制定相对落后。现有产学研之间的合作研究较为松散,难以集中所有的优势和关键技术,汽车企业无法通过合并和重组的方式整合资源。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研发来初步确定相关标准,在行业内通过骨干企业的运行来进行调整。地方标准可以先于国家标准出台。
(二)搁置路线争论
汽车企业要搁置技术路线的争论,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蓄电池成本、技术不成熟和充电条件的限制,是阻碍大中型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关键因素。混合动力汽车其动力系统中70%的技术与传统燃油汽车共用,可以带动蓄电池等核心部件技术的发展,促进大、中型电动汽车的产业化,作为过渡车型有显著的减排效果。中小型电动车所需的蓄电池成本也只有中型汽车的一半,运行成本仅为同级别传统燃油汽车的1/3,小型电动车可用220V民用电充电,慢充时的功率只相当于一台家用空调。
(三)掌握核心技术
首先,实现传统汽车的技术升级;其次,在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核心部件突破瓶颈制约;第三,选择混合动力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首要突破口;第四,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是汽车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主攻方向。
为了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应加强技术研究所的集中度,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政府应该建立国家技术创新平台,增加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投资,培养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能力。通过科技拨款和政府补贴来促进汽车企业在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方面展开研发,支持汽车行业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促进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升级。完善行业中介服务网络,使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形成创新力。根据共性技术开发的需要,建立公共信息和公共数据、科技基础平台的有效共享机制,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通过以上措施,形成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合力。
(四)重视品牌建设
有关部门应重视新能源汽车设计美学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造型设计特点以及造型设计与市场销售之间的关系。引导重点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产品造型设计进行项目规划,组织力量在车身外形设计、标识设计、色彩库建设等艺术设计方面开展工作,形成面向市场需求终端和体现吉林特色、东北风貌的总体思路和方案,使新能源汽车产品能够在外观造型等方面吸引消费者,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品牌战略可以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创造附加价值,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吉林省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品牌建设,这既有利于作为吉林省传统支柱性产业之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又有利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部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15-01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和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解决交通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跟进型,政府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市场推广,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政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在研究领域,新能源汽车技术也作为一个研究热点日益受到国内许多研究机构、科研院所以及各大汽车企业的重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研究中并已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果。与传统车辆相比,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差距不大,但是在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经营理念方面较滞后,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步。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机遇
1、政府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度重视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已经通过了一系列的政策纲要初步构筑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多元化发展战略,为中国汽车工业朝向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些优势
目前我国每千人拥有汽车不足50辆,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0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汽车需求量迅速上升,而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设施也日渐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将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飞速发展。国地域辽阔和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基于煤炭的燃料工业、基于生物的农业能源和基于天然气的各种气体燃料技术,则很容易实现交通能源的多样化,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用之不竭的能源。另外,我国还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的基础性科学研究提供大量的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直接为汽车企业提供技研发支持。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专业人才不足,关键技术没有突破
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关键零部件和先进材料研发的科技人才和专业的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国内的科研院所、企业普遍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重要的核心部件仍需从国外进口。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车型开发、试验验证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仍然很不完善。
2、基础设施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配套服务环境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健全,没有完善的配套维修网络等跟进措施,后续保养不方便,这些因素都会降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整合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另外,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攻关、示范推广也需要大量资金。而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资金筹措渠道非常有限,资金量远远满足不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
三、如何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跨越式发展
(一)建立创新合作机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检测标准与手段
要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组织、汽车企业、科研院所组成的创新合作机制。对关键部件进行技术攻关,对基础研究开展分工合作,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集中有限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同时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要尽快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检测标准与认证程序。
(二)协调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中最核心的环节包括动力电池产业、高效电机制造业、电控技术和基础材料产业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与这些核心产业紧密结合、联合研发,才能形成价格、技术优势,具备产品竞争力。
(三)建立财税激励政策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
在财政政策方面,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对于购买者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新能源汽车,形成消费示范效应等;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进口给予关税优惠;对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对购买者给予一定的购置税减让。
(四)完善售后服务系统、鼓励低碳型消费,拓展营销模式
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倾向,鼓励汽车低碳消费,同时拓展新的营销模式扩大销售量。
总之,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是交通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真正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产业化,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财税金融政策的有效支持,核心技术的提升和产品性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提高。相信随着上述各种资源的进一步良性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欧阳明高.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汽车工程,2006,(4).
[2]庄思思.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历程(2001年-2009年).中国新能源-2010,(7).
一、新能源汽车的诞生背景
1.1能源紧缺、石油价格高昂
石油能源将出现供需矛盾,汽车使用成本越来越高,寻找既绿色环保又低廉价格的能源成了当务之急,新能源汽车便在这种情形下走进了历史舞台。
1.2环保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越来越意识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根本性问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高要求使得各大汽车厂商采取各种方法以提高排放质量,减少污染物,新能源汽车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二、新能源汽车的种类
2.1引言
新能源汽车又称代用燃料汽车,包括全部或部分使用非石油燃料的汽车。根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4]的规定,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 ,氢能源动力汽车、燃气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2.2新能源汽车的种类
2.2.1燃气汽车:其排放污染大大低于以油为燃料的汽车;抗爆震性好,可以提高动力性能;燃料以气态进入气缸,燃烧较充分,热效率高;采取了多项有效的技术措施和设施,使燃气使用起来更安全;天然气资源丰富,价格便宜。
2.2.2燃料电池汽车:利用氢气等燃料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为主要动力源的汽车。燃料电池的反应不经过燃烧过程,能量转化效率高;并且它的排放主要是水,不产生有害物质。
2.2.3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已发展到较成熟阶段[5-6]。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锂离子电池技术迅猛发展,己经成为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7]。
2.2.4混合动力汽车:指由多于一种的能量转换器能提供驱动动力的混合型电动汽车,即使用蓄电池和副能量单元的电动汽车,其副能量单元实际上是一部燃烧某种燃料的原动机或动力发电机组[8]。
2.2.5氢能源动力汽车; 以氢为主要能量作为移动的汽车,行车路远,使用的寿命长,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虽然现在技术原因,在氢气的提取上有严重的阻碍,但是由于氢气燃烧后释放的完全没有污染的水,因此氢燃料电池汽车还是非常受重示。
2.2.6太阳能汽车:顾名思义,太阳能汽车就是使用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化成电能并以此为驱动能源的汽车。太阳能发电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能够有效降低全球环境污染。直接采用太阳能为能源,间接采用电能作为能源,可有效的节约化石燃料。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3.1现状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不是很清晰;核心技术不甚成熟;发展项目重叠;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价格昂贵;民众的环保理念知之甚少;补给能源的储存、生产问题;电动汽车的续航问题。
3.2国内外的发展:
(1) 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以来,2001 年, 国家把新能源汽车研究列入“十一五” 期间的 “863” 重大研究课题, 同时规划出了以汽油车为基点,向氢动力汽车大力发展的战略。
(2) 美国始终致力于提高乙醇以及生物柴油等可再生资源使用量。
(3) 日本为推进新能源汽车以及环保汽车,从 2009年 4 月1日起日本实施了 “绿色税制”。
(4) 欧盟在 2003 年了 《欧洲未来氢能图景》 ,并制订了 《欧盟氢能发展路线图》。
(5) 国务院决定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电解液已经实现国产化[14]。
(6) 成本较之前已经逐步下降,极大的提升了竞争优势。
结论: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出现了发展节能汽车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相结合,能源多元化、动力电气化、排放洁净化必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中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中心。(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高铭泽.2013-04-01,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李大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2).
[3]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2009.
[4]邓平.快速充电技术,圆你电动客车商业化之梦[J].人民公交,2013,3:95-98.
[5]崔淑娟.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技术[J].汽车工程师,2009,9:15:17.
一、引言
随着对低碳生活的追求,新能源汽车也逐渐走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能源汽车是使用除传统燃料以为其他燃料的车辆。文中剖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近况并对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分析,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世界各国都受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针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各国纷纷出台有关政策限制汽车尾气排放,并积极研究发展新能源汽车。现阶段使用最多的新能源汽车即是燃气汽车,大概占总数的 80% ~90%,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体系。其他形式的新能源汽车也逐渐发展,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尽管我国传统汽车较发达国家发展较为缓慢,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研究和使用过程中我国政府和技术人员都做出了极大程度的努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做出的努力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拓了良好的前景。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意义
(一)提高经济效益。新能源汽车减少对传统燃料的使用并提高燃料的使用率,在发动机动力系统等方面的制造也有一定的突破,从多方面提高经济效益。拿电动汽车为例,电动汽车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电,其效率是小型汽油发动机或者混合动力发动机的百倍。其次,根据电动汽车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电动汽车的用电成本是较传统燃料的成本的八分之一。
(二)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各大城市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负荷。于此同时合理利用新能源汽车对于节约传统能源有很强的意义,综合这两方面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利于节能减排,并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三)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汽车节省燃油,可以大大较少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起到节省资源的主要目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三、新能源汽车面临的问题
(一)新能源技术尚不成熟,成本较之于传统能源没有优势,尤其是我国新能源技术相对落后,核心关键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距离大规模扩张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新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没有扫除。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市场化都缺乏制度创新。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我国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华中和南方六大区域电网相对独立,不能相互支撑及消纳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导致风电、光电上网难。因此,电网的传统发展体制已成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最大障碍。此外,缺乏研发激励机制及合理的定价机制,也是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制约之一。
(三)受煤炭等传统产能过剩、国际能源价格走低等影响,国内传统能源价格低迷将进一步凸显新能源成本劣势。未来中国将面临新能源发展不足和传统能源产能过剩并存的尴尬局面,新能源发展阻力较大。在能源需求增速较低的背景下,新能源发展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替代和挤占有可能出现无序竞争,使新能源发展空间受限。
四、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创新机制建设。
1、完善决策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中国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决策和管理创新体系,加强新能源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快新能源产业各级技术中心平台建设,建成联合新能源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科研体系。
2、加强创新机制建设。优化新能源产业内外部科技资源配置,加强产学研用的多方合作机制,支持重点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大力推进新能源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广泛开展新能源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重点领域的深化合作,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模式与机制。
3、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培育新能源产业创新人才,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人才激励氛围,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进入新能源产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等工作。注重在新能源的创新实践中,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以产业、企业研发机构为载体,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培养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带头人。
(二)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结构。要实现新能源产业创新驱动,必须建立完整的创新能源产业链:
1、着力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相关产业的技术革新,主要是以设备制造、零部件加工等为基础的新型制造工艺技术,提高制造精度,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
2、在生产制造设备零部件过程中,引导制造企业注重零件、设备的优化和改造,参与相关技术研发,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创新链;
3、通过新能源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新能源企业集团。
(三)、加强国际交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规范、系统的新能源产业合作交流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地与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学习与借鉴成熟的经验、技术及产业模式,必要时可以通过技术购买、海外并购、联合开发等手段,获得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
五、总结。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如何提高自主创新效率、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同时,针对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和创新规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探究出一套具有推广意义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创新建设机制,实现规模化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从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国际能源发展趋势以及能源政策制定,尝试探讨中国实施新能源产业创新驱动的内在机制和外在举措,并提出从三大主体即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角度,进行相关的机制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