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3 09:53: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物联网城市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管理,物联网,影响因素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construction to speed up to speed up, as people enjoy the convenience c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lso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How to effectively us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new management idea and the management pattern upgrade the city management level, practic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guide and promote our countr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become city managers face major issu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urban management network technology that all aspects of the influence
And the management pattern.
Key words: the city management, the thing networking, influence factors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分析
1、城市用电紧张。随着城市发展,各式宾馆、办公大楼、商场超市、医院、写字楼等大型建筑日益增多,使得供电负荷越来越大,节约能源和能效管理问题日益突显。以建筑物空调用电为例,全国中央空调耗电已是社会用电的20%,我国发达城市中央空调用电占到总耗电量的23%,局部甚至达到31%,城市供电负荷越来越大,如何从源头上节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2、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包括工业和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噪音、震动、精神压力导致的疾病等,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达1 亿吨以上,而且每年大致以8%的速率递增,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3、交通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需求不断扩大,城市中可用于交通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密集的车流、拥挤的街道、效能低下的交通系统不仅导致了运输成本的增加,还产生了污染和能源的浪费问题。此外,交通拥挤导致了事故增多, 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 这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从而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迫切要求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现代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城市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在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注重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将有效改变城市管理的现状。
二、在物联网技术运用下城市管理的新模式
1、物联网技术应用原理分析
在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背景下,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链上的各个环节连接在一起;在物联网开放应用环境的支撑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应用的建设和运营,增加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综合优势,建设标准开放、系统可靠、互联互通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创新应用,并联合运营商实现物联网业务运营的基础,有效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物联网技术主要是通过城市综合业务管理平台通过传感网络层、中间件、接入网络、运营和管理以及应用服务层,形成了从基础网络到应用创新的可持续循环的服务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
(1)、传感网。通过遍布城市各处的智能设备,将身份感知、状态感知、位置感知等全面感测数据收集起来,使所有涉及城市运行和城市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都能够被有效感知和监测。传感网的中间件是屏蔽底层硬件差异性和网络平台复杂性、异构性的支撑软件,能够针对不同应用所具有的共同数据需求特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对各项应用提供规范的数据获取、查询等接口,为进一步简化城市管理应用开发和扩展提供良好的数据抽象。
(2)、接入网。接入网是由基本数据传送网络(DDN、帧中继、ATM 等)、互联网(因特网、大型专用IP 网络)等通信骨干网络组成, 能够使“小而散” 的信息汇聚,从而更好地利用综合优势整合信息资源。
(3)、管理平台。运营和管理是由运营商和合作单位共同协作运营管理的数据管理平台,通过采用规范化的技术管理方法,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管理、网络管理等手段,支持各种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撑应用的有效运行,能够满足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性、专题性的业务需求,方便城市管理者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监督和协同管理。
物联网应用和服务是综合性的、面向服务的应用解决方案的集合, 通过不断应用创新、业务创新,充分发挥数据和信息的效用,最大可能地实现其社会经济价值,以满足社会各领域众多业务应用需求。
2、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举例
(1)、广告牌识别管理系统。针对城市基础设施监管所面临的查处非法户外基础设施效率低、监管难度大等问题,为加强户外管理执法力度, 以广告牌监管为试点,建立了广告牌智能识别管理系统,针对户外大型广告及墙体广告牌建设有源无线远程识别系统,与区市政管委、区工商局等联合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并通过对城管、工商执法部门配发移动检查设备,提升户外广告执法管理水平。
(2)、停车场管理系统。根据目前停车场监管工具、手段相对单一,没有专门的停车场监管系统,提出了建立朝阳区停车场智能化监管系统试点。结合已展开推广的业务应用(如网格系统、图像系统等),整合相关资源,利用已有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了停车场智能化监管系统,通过为路侧、路内、地下及产权单位停车场设置装有无线识别标签的停车场管理信息牌,使检查人员通过专用扫描设备识别,即可立即获取该停车场的纳税义务人、停车场位置、面积、车位数量、收费标准等信息并判断出其合法性;通过与市、区审批通过的停车场数据信息与城管、网格化管理、交通、街乡、发改委、运管局和税务部门等共享,便于实现协同检查、强化管理,从而减少私设、私增和其它偷税漏税情况;通过信息公开,提高停车场合法性和收费的透明度,发挥市民监督作用。
(3)、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建立危险源数据采集及监管系统,实现危险源报警监测“主动式”管理和执法监管水平的提高。通过将数据采集终端放置在危险源上或周围,对危险源的压力、温度、固定牢靠性、危险源的有毒物和可燃物的泄漏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本地报警,移动巡检设备可收集采集终端数据,并通过GPRS、CDMA 或3G 等方式传输至后台系统,进一步实现汇总、分析和共享,从而更好地实现预防和监督,发挥公共安全监管系统的作用。目前的典型应用有:电梯运行安全监测,易燃、易爆、有毒环境监测等。
参考文献:
[1] 陈曦,翟国方. 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初探 [J]. 地理科学. 2010(04)
[2] 张应福.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10(01)
东方财富通手机炒股软件揭秘手中股票不涨怎么办?小心行情突然发生逆转注意!后市很可能有特大利好
3、持有“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的机构,对所建设的互联网电视集成系统应当拥有资产控制权和运营权、管理权,并负责投资、组织互联网电视集成系统(包括中间件)的设计、开发。
4、持有“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的机构设计、开发的互联网电视机客户端,应选择委托具有信誉和生产能力的电视机厂家植入电视机。持有“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的机构与电视机厂家签订委托植入协议时,协议中应注明:每台电视机中只能植入一个互联网电视机客户端,一个互联网电视机客户端中只能嵌入(包括技术支持)一个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的地址。
对于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电视机,持有“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的机构与电视机厂家签订的委托植入协议应当是排他的,不得再植入其他平台的客户端。但是,同一品牌不同型号的电视机,可以植入不同平台的客户端。
5、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和与其相对应的互联网电视机客户端必须是完全绑定的关系,平台对植入电视机中的客户端的控制与管理要具有唯一性。
6、互联网电视机客户端应按照广电总局制定的规则实行统一编号,号码长度为15位,分别包含运营机构、电视机厂家、批次、型号、数量等信息。持有“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的机构(委托)生产互联网电视机客户端的数量,应与广电总局分配给“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持证机构的客户端号码保持一致。
7、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应当建有用户管理认证系统、EPG管理系统和计费系统。
8、持有“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的机构所建设的互联网电视集成系统,必须具有为各互联网电视节目服务平台向电视机终端播放节目提供路径和其他必要的技术支持的能力。
9、持有“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的机构要对与其集成平台所连接(链接)的互联网电视节目服务平台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并为合法的互联网电视节目服务平台相连接。
10、持有“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牌照的机构,要求持有“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的机构为其互联网电视节目服务平台向电视机终端播放节目提供路径和其他必要的技术支持时,“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持证机构不得予以拒绝。
11、持有“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的机构对所合作的电视机厂商原已建立的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应妥善处理:
引 言
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谐社会的宏观环境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市管理的对象和范围也越来越复杂和宽广。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已成功运用了物联网技术,因此利用感知城市物联网平台等物联网技术构建适用于城市管理的体系――城市综合运行管理系统,进行智慧化城市管理的条件已逐渐成熟,这也是城市管理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建设这样的系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好这个系统。一个庞大而复杂、技术含量高、涉及领域广泛的系统必须有与之匹配的使用者,这里称之为MUO---城市运行管理者(manager of the urban operations)。
1.物联网概念凝炼
物联网是通过传感器网络捕获与之关联的物理世界客观信息,同步进行多维度协同处理及信息的交换与通信,并通过以太网等技术及各种传输方式,将信息归集于综合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全面透彻地感知物理世界,进而通过数据挖掘与融合、流程重构等提供多种应用服务与衍生服务的一种全新的体系。物联网具有四个本质特征:关注外部、不确定性、不可重现和外部驱动[1]。
2.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概述
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并不仅仅是道路、建筑物的增加,以及人口的汇聚,还有城市内部建立的具有各种特定功能的区域,各个功能区之间存在着有机性的联系。城市的运行也就和这些有机地联系着的功能区紧密相关,横向的如交通管理、道路管理、供电管理、供水管理、环境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等等,纵向的如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应急预案管理、突发事件应对以及管理体系建设等等。
要想使城市管理达到一定的水平,必须借助于科技手段,也就是信息化管理手段。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有条件的企业相继进行了信息化改造,但改造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是封闭的网络,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能在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间、上下游企业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间实现网络互通、信息共享,这与政府的职能划分和信息化标准紧密相关。而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构建成了网络型城市基本任务,实现了相关信息共享。
国家973计划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提出“感知城市通过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具有高感知度的城市基础环境,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感知城市物联网平台就是要感知和利用各种信息、整合各种专业数据,以物联网共性平台为基础建立一个集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城市规划与社会服务等综合信息为一体的城市综合运行管理系统,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适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支撑, 进而规范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以及科学决策水平。
3.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发展历程
自从2010年物联网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从国家主管部委到各行业和省市都密集的出台了多方面支持物联网发展的政策,给与了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强大的推动力,涌现出不少涉城市运行管理的应用案例和服务举措。
智能交通领域:2011年投入运行的成都双流智能交通系统专注于地面交通管理,有效地降低道路拥堵状况、规范路面行车秩序,提高了道路通行率,解放路面警力,全面提高了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快速反应能力。
公共安全领域:2011年12月武汉启用了含25万个摄像头的城市级视频监控系统,能够让决策者快速、清晰看到城区每一个地方的实时监控画面、出警前可以迅速调看沿途摄像头,选择最畅通的路线快速赶到。
环境保护:浙江省环保厅在门户网站可查各市空气污染指数、各水系污染指数,以及“浙江省污染源在线监测日报”,可查询563家国控以上企业大气或水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日均值。
从以上的应用案例和服务举措不难看出,这些应用都处于本行业、本领域,甚至本区域,并没有明显的突破信息“孤岛”的格局,并处于中低层应用状态。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除相关标准、规范外,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间的职责划分、管理体制、行业壁垒、权利划分、物联网与现有法律和政策间不能完全对接是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高兴的是长沙市1月1日启用了以110报警指挥中心为基础,依托公安指挥调度的长沙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这个应急联动指挥中心集成了110(122)、12110、119、120、技防、互联网、金融报警等多方面业务,实现了集约化接处警、智能化指挥调度、一体化应急联动等应用。不但极大地提高接处警效率,而且使扁平化、一体化的新的应急指挥模式成为可能,实现了将各种网络资源、数据资源整合到统一平台上,可进行可视化会商研判、同步交流、合成作战与远程指挥等功能。[3]
但长沙的应急联动指挥中心还是基于110系统而规划的,局限于公共安全、应急救护、警务调度等方面,离“集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城市规划与社会服务等综合信息为一体的城市综合运行管理系统”还有较大的差距,可作为感知城市物联网平台的二级行业运用平台,成为城市综合运行管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而无锡感知太科园综合示范项目则是按照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模式组建的一个综合物联网系统,它涵盖了公安、城管、公交、环保、水质、气象、供电、安防、医疗、节能等众多专业领域,包含了城市管理及民生等方面的高层应用服务。在城市管理方面规划了交通诱导、信息、停车场综合管理、公交管理、能源管理、智能安防、公共设施管理、管网管理,民航信息以及危险源管理、消防响应、感知健康社区、车载接入等等,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管理综合运行系统的基本结构。
4.城市运行管理者――MUO
不管怎么说,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必将很快共同催生感知城市、催生现代城市管理的核心---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建设无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它满足的需求众多、技术高新,具有宽广的业务范围、海量的实时数据、众多的服务应用、丰富的专家模型、完善的管理流程、齐全的应急预案、合理的指挥机制,这一切对系统的使用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建设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系统首选必须建立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机构,负责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城市综合运行日常管理、城市运行数据分析与预测、城市管理综合指挥与应急指挥,负责对行业级的综合运行管理系统进行监管,机构的定位与其良好运转紧密相关。
其次要进行相关法规、政策及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解决物联网与现有法律和政策间不能完全对接的问题,制定各种应用规范,建立城市综合运行管理的新机制。
最后是城市运行管理人员的建设。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先进的系统必定要求使用者的综合能力与之相匹配,否则系统功能很难充分发挥。
可以预见的是系统要求MUO须有IT专业基础知识,了解物联网技术应用,熟悉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系统基本情况;了解系统所含各应用子系统的基本业务知识,熟悉其业务流程;熟悉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基本运行情况;熟悉与所管理的城市布局、行业等相关的各类情况;掌握系统所含的各种应用流程与服务。作为城市运行指挥官,还必须有丰富的阅历及城市或行业管理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较高的权威性以及强烈的使命感,这样才能和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系统相得益彰,代表政府行使好管理城市的职能。毫无疑问,这样的管理者的选拔与培养是比较困难的,过程是漫长的,政府应该提前在人员建设上做好准备。
5.结束语
技术的进步将激发管理创新。管理新模式的建立一定是个较长的过程,特别是磨合期间定会是相当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我们的城市运行管理者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建设城市运行综合管理系统是城市运行管理的终极目标和战略方向。当然,运用于城市运行管理的物联网技术还在发展中,随着新技术的研发,必定会用更多地实际应用不断融入到这个系统中来,使城市运行管理更加便捷,更加智慧化。
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城市综合运行管理系统会根据不同的城市展现出不同的应用。在城市条件、应用需求及MUO、服务对象等基础条件还不成熟时,这样先进的管理系统并不适宜,甚至只能成为摆设,是技术的奢侈,会对方兴未艾的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模式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基金项目:江苏省传感网中间件技术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302901)。
参考文献:
[1]刘海涛.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
[2]刘海涛.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31
[3]黄启晴.长沙启用应急联动指挥中心 实现110 、119多警联动. 长沙新闻网.2011年1月5日
[4]陈甲全,袁超,张国琴.国外数字城市建设应用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数字通信.2011年第02期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75-001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城市管理方式中存在的信息沟通不及时、管理方式粗放、缺乏有效的监督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级政府迫切要求快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而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应用,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
一、物联网的技术原理及特点
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将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实现对各类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的技术原理就是在物品中植入微型传感芯片,按照统一格式编成电子代码,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装置,精确感知其图像、温度、声音等质态及变化情况,并通过无线数据通信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监控和管理。物联网技术体系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传感网络,即通过射频识别装置、传感器、二维码等,实现对物品的识别;第二层是传输网络,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电网等实现数据的传输;第三层是应用网络,即通过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借助无线通信与物品对话互动。
作为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主要特点有:一是扩大了网络连接对象,实现人与人、计算机、物品多维一体的互动。物联网可以把世上各种物品都纳入网络之中,实现相互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二是丰富了智能管理内涵,实现对信息和物品的全面管理。在物联网中,人们借助这个网络通过信息与物品建立起联系,从而通过网络管理各类物品,实现对物品的自动识别和远程监控。三是拓展了信息传输渠道,实现物联网的有线无线并用、广泛使用无线移动通信数据传输。物联网广泛运用射频识别和传感器技术,整个网络的互联互通更多地基于无线通信技术,手机将和计算机一样,成为最为普遍的输入、输出终端。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整合应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的有机结合,从而带动了服务型政府的管理创新。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单元网格管理法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将城市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二是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三是信息采集移动终端,这是基于无线网络,实现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的专用工具。信息采集后,移动终端可以上报城市管理问题的基本信息、问题图片和问题位置等。四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即整合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建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将监督和管理职能分开,指挥中心可以指挥调度所有与城市管理有关的单位,监督中心负责对这些部门的问题处理过程进行监控、督办,并对处理结果进行评价。两个中心各司其职、相互制约。五是城市管理流程再造,就是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优化和设计,以较低的投入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六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城市管理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苏州嘉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是应用于村镇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各类生活污水经过设施处理后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因为村镇居民点较为分散,设备的应用方式为户用或小型集中式使用,分布广而分散,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需要较大的人才资源,但是耗费较大的人力却不能得到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目的,无法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于纯粹的被动管理状态。为此,公司研发了基于3G无线网络的物联网应用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远程监管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是集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管理、设备运行状态管理和运行维护管理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平台,通过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在行业内示范并推广应用。 一、远程管理系统的目标和任务
旨在开发一套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远程管理系统,在行业内示范并推广应用,对动力设施和出水水质及时检测,智能化控制,实现分散污水的集中管理,降低人工维护管理费用,提高装置的运行稳定性。
本项目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完成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远程管理系统的开发。
2、完成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分散处理设备的远程管理系统的改造。
3、完成该系统的常熟、云南滇池示范工程并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4、申请系统管理平台软件的知识产权。
(1)技术和系统方案
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DSP系列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备主要应用于村镇居民生活污水的处理,经过设备处理后达标排放,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的问题,对改善农村水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农村居民点分散,设备安装地点多为农村居民的房前院后,设备分布分散、区域广,给设备的运行维护、保养维修等工作提出了较大的难题。在此背景条件下,公司率先在分散污水处理领域引进无线物联网技术,建成一个有效的平台来管控设施的状况,提高对设备的管理效率及服务质量,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公司通过在常熟市建立示范点,通过示范点效应带动系统推广。
(2)项目内容
远程管理系统REMS,是通过3G无线网络把分散在示范点各地的污水处理设备有效地整合成一个可以实时管控的虚拟局域网络,可以在后台数据管理中心试试采集设备的运行状态、故障信息、故障报警的信息,及时地通知维保人员到达现场,解决问题,并可以实现对污水处理设备进行远程管理、程序升级、故障排除等功能。
该系统是基于CDMA、GPRS的3G无线网络进行通讯,借助安装在分散污水处理设备的通讯设备和后台数据管理中心,组建了一个非传统意义的局域网络,从而实现对设备的运行数据的实时管理。
(3)系统方案
①通讯网络的选择:为了解决数据交换的通讯问题,对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技术认证。采用有线通讯网络稳定性肯定是最终可靠的,但使用成本很高,采用中国移动GPRS或者中国电信的CDMA网络是成本较低、稳定性比较可靠的方式,综合考虑与评估后,我们选择了GPRS和CDMA网络作为系统数据交换与通讯的网络。
②物联网综合应用系统的构建: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是相当分散了,为了组建一下虚拟的网络管理平台,必须采用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物联网”的应用来组建这样一个管理平台,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和数据管理中心”的数据实时交换。如下图:
以这样的逻辑拓扑结构组建应用系统是技术问题解决的重要关键点,后续必要解决通讯设备的问题。
③通调设备的技术问题:通讯设备是联接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与后台数据中心的桥梁,是构建数据通路的重要设备。根据中科院专家的建议,陆续开发出来了TCMK-CDMA、TCMK-GRPS和TCMK-GPRS-XB系统远程通讯设备,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完成通讯与数据交换链路的构建,把分散的污水处理设施与数据管理中心集中成了一个虚拟的局域网络,也就是典型的物联网的应用。
④双向控制的管控目标:开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远程监管与信息管理系统”之初,把“双向控制”作为设计的目标,要达到“能采集、能控制”的管控目的。
(4)工程规划和推广措施
远程设备管理系统将作为污水处理设备的配套管理系统,在解决村镇居民生活污水的环境保护的同时全面推动此系统的安装,配合对污水处理系统的管理。我们主要针对于行政县一级的政府来推广并安装村镇居民生活污水的处理设备。在中国,像常熟市政府这样的县级政府有二千多个,目前我们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全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所以远程设备管理系统将会得到很好的推广的应用。目前我公司的污水处理设备市场年增长率在50%以上,所以远程设备管理系统三年内将会每年50%的增长,进一步带动村镇分散污水处理设备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5)技术保障和系统维护措施
项目研发团队技术实力强,涉及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等专业人才,公司也培养了各区域的系统维护管理人员,定期巡检,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二、实施后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
通过标准化来实现差异化竞争,逐步树立行业专家的品牌形象。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和高品质产品为核心,坚持自主创新,产品具备自主知识产权。
(1)营销队伍的组织
在省内,销售团队直接由公司总部管理;其他省、市设销售分部,负责当地业务开拓和市场深化。建立培训制度、考核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组织良好营销队伍。
(2)营销网络的建设
① 区域示范点建设
市场构建以分析区域需求为突破口,在需求迫切区域,建设示范点,利用示范点效应产生区域需求,与该区签订采购或工程合同,提品和环保服务工程化整体解决方案。
② 政府推动
政府推动是本产品获取市场重要途径。政府出台信息化管理相关政策,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并结合项目产品实际应用的良好反馈情况,扩大推广区域。项目完成时,针对分散生活污水处理设备远程管理系统能够成为标准化建设项目之一。
(3)售后服务
公司建立“总部售后服务部―分部维护部―村级维护点”三级售后服务体系。上级服务部门通过实时监控和调整,结合定期现场巡检,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三、项目的示范点、创新点及规模化推广应用情况
(1)示范点
常熟市污水治理信息与设施运行监管系统
目前与常熟市住建局、中科院生态研究所共同成立项目示范点,组建了基于SqlServer数据库平台、JJServer平台、Applation平台于一体的数据管理中心与Web应用平台。通过该平台,可对常熟全市范围内各乡镇的每台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实时有效监控管理、设备管理、运营维护;
监控管理:通过监控管理模式,我们可以查看到全市范围内设备运转的状态、设备告警信息内容,同时能通过设备历史告警记录、状态对每台设备进行分析、管理,从数据分析问题判断故障原因,提高了设备运转性能。
常熟污水设备布局全景图
运营维护:通过运营维护可对车辆管理、工单管理、水质管理、电费管
理、配件管理、巡检管理等进行综合分析,可有效对成本进行管控。
运营维护工单界面
设备管理:通过设备管理建立了健全的参数协议标准,按照标准对相匹配的设备类型进行科学的管控,使得设备信息数据化、信息化、区域化,规范了各项文案资料的录入与整合。
设备管理界面
目前,常熟污水设备监管系统已覆盖常熟全境10个乡镇68个村庄,结合了信息化管理,在常熟农村分散式污水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相信可以有效推动当地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工作。
常熟污水监控数据统计表
(2)创新点
① 这是一个标准的物联网的应用,借助于3G无线网络实现了设备的即时通讯,并对远程设备进行高效的管理。
远程设备管理系统的拓朴图
② 远程设备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开放性和兼容性,可以与其它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采集数据,开发相匹配的数据管理平台。
③ 客户端通讯设备对环境、气候的要求较低,适应不同的环境工况需求,工业级设备设计标准具有软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在不同工况下都稳定、高效地运行并实现远程数据的交换。
④ 全面兼容中国电信的CDMA无线网络、中国移动的GPRS无线网络、中国联通的TD-WCDMA无线网络,可能实现无缝对接和兼容,三家运营商可以混用。
⑤ 多种通讯方式可以实时查询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通过手机或者能上网的电脑都可以对信息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⑥ 报表化管理设备的运行信息和故障信息,实现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从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管理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维护、保养和维修的效率。
⑦ 对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相关的趋势图,给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提供决策数据。
(3)规模化推广应用情况
目前我公司已经实施了村镇分散污水处理设备远程管理系统:
目前系统运行顺利,已经把安装于江苏、上海、福建、云南的污水处理设备实现远程管理,将有序地实施和推广。
四、主要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及技术风险
(1)经济效益
目前,项目产品在常熟市、云南滇池完成示范点建设,进入推广阶段,带动效应在上述地区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市场需求及目前公司的生产能力,我们确定的目标市场是,先苏南后苏北,先从经济比较发达的江、浙、沪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推广,后进入被纳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福建、湖北、湖南、重庆、山东、安徽等示范省,已求得最大收益。
① 投资回收期(年)
投资总额(项目实施3年)预算1200万元,其中300万元用于常熟市示范点建设,750万元用于已销售安装产品的远程监控,150万元用于企业内信息化研发投入,由于产品特殊性,随销售的同时已取得收益,所以,具体项目投资回收期较短,将会在一年内收回。
② 预计年产量,品种、产值、利税
2013年,预计产量17000套,产值2550万元,利税638万元。
2014年,预计产量22000套,产值3300万元,利税829万元。
2015年,预计产量30000套,产值4500万元,利税1122万元。
(2)社会、环境效益
1 引言
我市教育科研网是覆盖了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事业单位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大规模教育城域网络。网络采取扁平化的架构,按照物理位置,核心层设置四个核心节点,并在各接入单位部署接入设备,实现网络接入。其中,网络的正常运行是保障我市教育系统内各项业务开展的重要保障,多年来,在网络日常的管理维护过程中各节点机房内的设备都是通过教育网链路来进行远程管理,管理方式较为单一,一旦教育网链路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各节点设备无法远程管理,管理员必须进行现场维护,造成管理效率低,故障恢复时间长,且极为消耗管理资源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重要的网络核心节点以及偏远的区县接入节点,如何妥善解决远程管理方式单一的问题,提高故障相应效率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从实际出发,设计出一套解决方案。在保证原有远程管理的方式下,借助运营商4G网线链路,实现在教育网链路出现故障时保证远程管理功能。可极大的提升的我市教育科研城域网网络设备的管理效率,提升故障恢复时间,提升分支机房的管理粒度,降低管理成本。在保证管理员原有远程管理方式的同时,实现借助运营商4G无线网络链路来进行远程管理的方式,丰富了远程管理手段。通过项目建设,还可实现对被管理设备的远程断电、加电、重启等操作。
2 方案设计与实现
2.1 技术简介
本方案通过主流厂家的4G VPN,KVM,智能PDU设备来搭建运营商的远程管理网络,具体设备功能简介如下:
2.1.1 4G VPN设备
4G VPN设备是融合了独立4G模块的VPN设备,支持向下兼容3G/2G。实现4G信号较差情况切换到3G,3G信号差切换到2G信号,是基础流量管理、VPN、4G、WI-FI、防火墙、路由、交换集成一体化设备。其在保障传统VPN设备的功能外,实现了针对固网覆盖难度高或者不可达到的情况下,通过4G网络建立广域网线路,解决本地局域网与总部或者与其他分支机构网络安全互联的问题。
2.1.2 KVM设备
远程KVM产品是计算机设备(如: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等)专用管理工具,通过KVM设备系统管理员可以对远程办公室的服务器及机柜内的其它装置进行疑难排解与控制,彷佛亲临分公司一样。KVM设备可提供BIOS级访问和控制,只要是能上网的地方,您都可以对远程设备进行直接连接、疑难排解。
2.1.3 智能PDU设备
通过远程智能PDU设备可帮助IT管理员提高系统正常运行时间和员工生产率、节省开支及改善电源使用情况。具体功能包括:(1)可通过远程串口和TCP/IP访问插座级配电系统,解决紧急故障情况,提高系统的平均修复时间(MTTR);(2)通过设备级和插座级的电源使用信息,可简化功率规划作;(3)员工可收集到详细的电源信息,以提高正常运行时间和生产率;(4)通过远程电源循环和监视功能,可节省差旅费用及时间。
2.2 部署与实现
在管理端机房部署一台核心VPN设备,并采取单臂路由的方式与远程的4G VPN设备建立联系。
分别在每个远程管理机房节点,分别配备4G VPN,KVM,PDU三台设备 。其中4G VPN与管理端的核心VPN设备建立远程连接实现运营商访问链路,并将4G VPN的LAN1接口与KVM LAN2接口相连,实现对KVM的远程管理;KVM分别用Console线连接要管理的设备;PDU通过连接节点机房被管理设备的电源线实现远程开关机等操作。管理端节点机房通过部署远程管理软件实现对被项目中所有设备的统一管理。节点机房拓扑图如下所示:
结合网络结构为每台KVM交换机配备1个教育网管理IP、节点智能电源配备1个教育网管理IP、4GVPN配备1个教育网管理IP,实现通过教育网链路对本文中所涉及的设备进行远程管理。与此同时,为每台4G VPN需要1个紧急管理地址,每台节点机房的KVM需要1个紧急管理地址,实现当原有链路出现问题时的远程管理。
其中,4G VPN主要需配置为网关模式,并规划IP地址,以及与总部VPN连接的账号密码;KVM交换机配置IP地址、账号、密码,并配置被管理设备的端口名称;智能PDU配置IP地址、账号、密码,并配置被管理设备的端口组。通过部署,我们可以通过无线4G网络远程登录KVM设备,并通过选择相应端口,登录网络设备的console接口,实现远程连接。设备连接效果如下:
结束语
通过无线管理网络的搭建,不仅减少运营成本,而且提高运营效率、减少机时间、提高服务质量。简单的说就是提供一条便捷、安全的独立快速通道。当平时不堵车时,你无法感觉道路的拥挤,时间的紧张。一旦发生堵车,所有人都恨不得花更多的钱来开辟一条快车道。而带外管理就是这条快车道,一旦网络系统发生故障,你可以随时运用这条快车道,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减低甚至避免经济损失。在后期的工作中,我们还可以为所有管理地址打通MPLS VPN通道,解决教育网地址的占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物”信息纳入管理对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影响
信息管理专业是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环境下催生的管理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和传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以进行信息管理”。在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中,信息技术是基础,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是信息管理专业研究和传授的知识核心;在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类课程是“把信息科学应用于管理科学”的桥梁,是“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的关键。当前,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以计算机软硬件课程为主,主要涵盖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群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
随着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感知扩展到“物”端,“物”的信息开始纳入管理,而且所感知的“物”不再局限于该类“物品”某个批次的整体信息,还可以具体化到某一实际的“个体物品”上,也就是说,所感知到的信息粒度变细。相应的,要识别的管理信息粒度变细,信息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大数据时代应运而来,另外,信息传输也不再完全依托有线传输,无线传输使信息感知的物理空间范围扩大,即时通信使得信息感知的时间间隔缩小到时刻点,而信息存储和处理也不再是单一模式,有分布式信息存储和分布式信息处理。这样一来,可管理的信息变多,物与物、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互联成网,信息感知、传输和处理的实时性加强,信息利用的数据范围扩充到“大数据”空间,信息管理的模式发生新的变化,管理的模式也随之变化,管理将变得更加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管理过程和管理环节势必做出适应性调整和改造。把细粒度的“物”信息纳入管理触发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且,这些新技术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并不是以点状离散分布于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知识体系中,而是全方位涌现在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知识体系的各个层面,呈现系统化的特点。无论在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等信息处理层面,还是在管理层面,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都发生较大范围的扩容。这样一来,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就需要在信息处理的各个层面进行系统化调整,并需要根据知识内容之间的紧密程度和衔接关系,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也就是基于此,才提出在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办学思路[1]。
2 物联网学科方向课程群建设思路和建设原则
新知识集合的系统化切入不能是简单的“打补丁”,更不能“喧宾夺主”,而且,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也不能完全照搬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为此,在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厘清物联网学科方向课程群的建设思路和建设原则。
2.1 建设思路
课程群的建设涉及知识空间的组织,也涉及知识内容讲授的时间安排。
首先,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明确物联网学科方向毕业生未来所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初步确定知识体系的知识范围和重点。
其次,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为突破口,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给出的物联网三层架构,识别并收集智慧物流等应用需要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之外的物联网新技术的知识内容,以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知识内容的空间范围。
为了让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内容与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知识体系相契合,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以信息处理的各个阶段为框架,对收集到的物联网知识内容在“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5个阶段上进行再组织:划分“物”信息在这五个阶段所涉及的物联网新技术,通过知识领域分析其中存在的知识单元以及各知识单元中存在的知识点,最后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三层结构构建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
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制定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3],辅助参考文献[4]罗列的二十余所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在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和应用知识三个层次上,梳理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并依托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框架,通过嫁接和自我凝结,构建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方向的课程群。
最后,分析不同知识单元、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在兼顾信息管理专业已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时间安排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物联网方向课程群各个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和建议修读学期,以规划课程群的时间安排。
2.2 建设原则
(1)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知识内容的空间范围和重点,也决定不同知识内容的授课学时。“构建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规划学科方向的课程群”首先需要解读该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
(2)识别学科方向上的知识内容需要有一个提纲挈领的突破口,以突破口对知识内容的需求及紧密程度为依据,将识别出的知识内容引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则需要依据现有知识体系的脉络进行系统融合。
(3)课程是知识单元的聚合,课程体系是对知识体系中知识内容的粗粒度覆盖。识别知识内容,梳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才能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知识体系可以由不同的课程体系覆盖,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和课程体系。
(4)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要注重基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以及基础课程群。
(5)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既要推陈出新,也不能“忘本”,不能丢掉专业固有的知识内容和特色。
(6)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既要变革知识点的结构等空间因素,也要调整知识点传授和课程讲授的时间(学时)安排。
(7)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在进行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变革时,还要同时调整课程内外的实验、实践和实习环节。
(8)承认不断改进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必要性。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在变化,应用型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更应该与时俱进。
3 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
根据上文论述,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已经基本覆盖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所以,笔者把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限定在物联网的核心知识领域进行探讨。
3.1 培养目标的解读
培养目标描述毕业生未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解读培养目标可以初步确定知识体系的知识范围和重点。
物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从上游“产品制造”、中游“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到下游的“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5]。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学科方向所培养毕业生可能的工作环境在物联网产业链的中下游,即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为物联网產业链中下游培养既懂管理理论又懂新一代信息技术,并且能应用物联网知识在智慧物流等物联网应用领域进行信息管理的集成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方向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管理学基础知识、信息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以及物联网基础知识,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备物联网信息系统集成、开发、应用与维护等职业能力,能在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物联网应用领域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集成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撇除信息管理专业与物联网知识体系共有、重叠的基础知识,通过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可以初步确定,需进一步引入物联网核心知识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集成与应用。在知识传授时,尤其是在学时总数受限的情况下,不要在原理上“劳师动众”,而要在集成、应用上“浓墨重彩”。这意味着,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需要基于物联网工程等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级别,进行知识内容的“缩放”:缩小那些原理类知识的范围,缩减它们的授课时间;增大那些集成和应用知识的范围,加长它们的授课时间。
3.2 按照信息处理脉络梳理物联网核心知识领域
依据“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五个阶段所构成的信息处理脉络,把物联网体系结构识别、收集到的物联网技术知识进行再组织,围绕技术的应用与集成,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核心知识领域,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并未罗列信息管理专业中已有的、与物联网工程专业重叠的且没有变化的知识领域,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另外,“AR物联网技术体系”描述“物”信息处理各阶段的技术框架,把它归属到“物”信息利用阶段。
3.3 知识体系
参考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2]31-42,82-114以及物联网知识体系[4]22-56,针对表1中梳理的知识领域,围绕集成和应用,确定知识领域内知识内容的最小闭包,并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三层结构,细分知识领域中涉及的知识内容:把一个知识领域细分为多个知识单元,再把一个知识单元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细分后物联网方向的知识内容见表2。
在表2中,不同于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以及物联网知识体系,笔者缩减信息采集、传输和存储部分的知识内容,把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以及物联网控制等知识领域的知识内容浓缩在“AR物联网技术体系”知识领域中;放大信息加工和利用上的知识细节,把物联网处理层的“MW中间件技术”“CC云计算与服务计算”“DM物联网数据挖掘”“ID智能决策”以及应用层的“IL智慧物流”等知识领域单独列出进行知识强化。
4 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
根据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脉络,参考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王志良罗列的二十余所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依据知识单元、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通过嫁接和自我凝结,笔者确定覆盖知识内容的物联网课程及其授课时间和修读学期,得到物联网知识体系的一个课程覆盖——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见表3。
在表3中,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和专业实践三个层次共12门课程组成,其中,物联网数据挖掘并不单独成一门课程,其知识内容将嫁接到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的数据挖掘课程中。
实践环节,除了在相关课程安排有课程内的实验箱实验和上机实验外,还安排物联网应用综合实训和物联网系统开发课程设计两个综合实践环节:前者,主要在认知层面上进行物联网新技术实践(如RFID认知训练、传感器认知训练、无线传感网认知训练等)和物联网应用系统(如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监控系统、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处理中心等)认知训练;后者,则是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施课程的课程设计,让学生进行物联网系统(尤其是软件部分)开发的综合设计。
在时间维度上,表3罗列每一门课程的总学时、授课学时和实验/上机学时,而且还对每一门课程所含的知识单元需要的授课学时和实验/上机学时进行细化。根据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的修读学期为主线,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12门课程的修读学期。
在课程群实施初期,笔者把物联网工程概论作为唯一的一门必修课程加入到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打包成选修课程群供学生整体选修,既保证信息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到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能淡化物联网学科方向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冲击。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验证后,笔者将逐步进行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配置优化,进行更细粒度的知识内容黏合,缩减一些原有课程体系中陈旧或重复的课程及课程内容,加大物联网课程的必修范围,争取早日把物联网学科方向固化在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
5 结 语
受物联网技术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冲击,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面临新一轮的调整。笔者以智慧物流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为“领”,以信息处理过程为脉络,梳理物联网知识内容;并以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为骨架,调配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规划物联网课程群,从而为信息管理专业开辟物联网学科方向充实血肉,重塑身型。笔者提出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强在信息管理专业开辟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操作性,有助于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根据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学科基础开辟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联网学科方向,有助于其他专业根据自身特色构建新的课程群,还为其他专业开辟新的学科方向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
下一步,笔者将进入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实操和验证阶段,在信息管理专业真正“开出” 新的物联网课程群,检验物联网课程群的可行性和完整性,调整、完善知识内容及其组织形式,以期早日在信息管理专业固化物联网学科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健.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行性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6(1): 26-29.
[2] 教育部高等學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1-48, 82-114, 124-134.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试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60-89.
2010年6月30日,长株潭被列为全国12個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之一。加快了通信宽带网络建设,实现了城市光纤到楼到户、农村光纤到村,开展IPTV和家庭多媒体平台和手机支付平台等融合业务试点;加快了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整合,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建立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出了视频点播、高清电视和宽带接入等三网融合新业务。2011年5月,长沙正式获批成为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并按照国家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以工业信息化为重点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打造“智慧产业”。制造企业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型,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和两型化发展。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保障、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社区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记者从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目前“智慧长沙”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在三年时间内,将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实现全域光网通达,中心城区Wi-Fi无缝覆盖。一個有线、无线有机整合的宽带城域网络体系将形成,市民将能享受到便捷的网络。到2014年,全市光纤网络覆盖家庭用户累计超过300万户,每100户中,要有95户以上是光纤入户;城市家庭平均带宽接入能力达到100M以上,农村家庭平均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以上;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200G以上。
“智慧长沙”的物联网公共安全与城市管理应用云平台,将通过多样化的信息采集手段和网格化基础信息管理,结合天网工程信息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资源、交通违法鉴别系统资源等相关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采集处理和数据交换,在一個平台上实现对不同行业的管理应用服务和资源共享,打造通用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城市物联网公共安全与城市管理平台,开创“智慧城市”建设新时代。在城市城区安装实施提供若干個RFID热点基础数据采集器,对目标区域热点轨迹全覆盖,实现对人和物的管理。包括“信息云”和“安全云”两部分,其对应的服务分别为“城市信息化应用”以及“城市安全管理”,云服务平台具备任意兼容扩容的功能。
物联网交通管理应用平台,建设城市交通监控平台、交通诱导系统和智能交通灯系统,实现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在系统采集到的各类交通数据的基础上,整合机动车、驾驶人资源库、各类业务数据、警情信息等数据,建立综合研判库。以交通拥堵、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黑点分析为基础,开展综合分析研判,进行数据挖掘。通过GIS平台实时地、直观地展示交通管理态势,为指挥决策和管理对策提供依据,全面提升交通秩序。
三大示范工程
五年内,湖南将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动数字城市建设,特别是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目前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智慧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在“数字湖南”的总体框架和部署之下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未来五年,将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无线宽带网络和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无处不在、全面覆盖和充分感知城市各部件的智能网络。建成一批成熟的面向民生、环保、城市服务、能源、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应急指挥能力。积极探索智慧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环保等系统建设模式。
智慧长沙也将加大对三大示范工程建设的力度。智慧产业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包括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推进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取得突破性发展。重点抓好“数字企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安全生产与节能降耗、食品安全智能监控等试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程,
积淀:嘉兴的历史优势
2015年以来,根据国家网信办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通知,嘉兴市启动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的建设工作,与中国电科、华为、腾讯等国内知名企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共创新型智慧城市的良好局面。
而此前,嘉兴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2012年,嘉兴的智慧电力、智慧交通两个建设项目被列为浙江省首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2013年,嘉兴市被国家工信部列为30个中欧绿色智慧城市试点市之一,正式开始推进中外智慧城市合作;2014年,成立了嘉兴市智慧城市研究院,整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国电科36所、嘉兴学院等科技力量,为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技术等服务。
“可以说,近几年,嘉兴加强了城市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改善了公共服务,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与中国电科合力打造嘉兴市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就是希望中国电科在顶层设计中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嘉兴市医疗、养老、城市安全等方面,以全面推进的方式开展设计,带动整个城市的立体式发展,并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关注市民的获得感。”嘉兴市市长胡海峰说。
建设:五个重点的夯实
某天下午2点多,嘉兴市社保办事大厅里,人不算多,市民孙青赶着这个点来办事。不过,这并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她出门前已经通过手机查看了当时的排队情况。“‘市民之家’App有一个排号查询的功能,只要看一下前面有几个人,选人少的时候来就可以了。”孙青说。
孙青所说的就是“市民之家”App新上线的功能,叫“社保顾问”,提供就诊结算查询、医保费用统计等一系列社保服务。“市民之家”App是由嘉兴市社保局推出的掌上服务平台,查水电、查违章、查信用,找政府、找医院等“麻烦事”,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对嘉兴市民来说,几乎已经实现“手机在手,出门不愁 ”的目标。
像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近年来,随着嘉兴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市民生活的许多方面已经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智慧”。而对于嘉兴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又该如何开展?
经过充分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嘉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紧抓五个重点:构建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打造精细精准的城市管理、发展融合创新的信息产业、建设集约统筹的基础设施、建立自主可控的网络安全体系。
具体来讲,构建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就是要突出为民、便民、惠民,为市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让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切实增强市民的获得感。
打造精细精准的城市管理,就是要推动政府体制机制创新和城市治理方式转变,通过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的建设,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功能整合和协同运作,提高城市科学治理水平。
发展融合创新的信息产业,就是要以互联网经济强市战略为契机,促进强势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建设集约统筹的基础设施,就是要结合“城乡统筹、缩小数字鸿沟、均衡发展”等特点,做到城乡信息设施统筹建设、信息资源统筹规划、信息平台统筹管理、信息内容统筹共享、信息应用统筹推广,全面支撑整个城市智慧化发展。
建立自主可控的网络安全体系,就是要强化新型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保障,形成完善的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统筹建设数据安全、平台安全、应用安全,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的保护,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未来:诗意栖居的愿景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治理现代化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结果,嘉兴的城市面貌正通过基础设施、民生领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逐步实现,越发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嘉兴市新型智慧城市,将聚焦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升级改造,加快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推动光网城市建设,全面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光纤进镇入村。届时,全市城乡具备100Mbps到户接入能力,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扎实产业基础
在长沙市“十二五”规划中显示,要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加快建设智能城市,发挥信息化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信息支撑和服务作用。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李球谈及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看法和意见时曾表示,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市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结晶。大规模城市化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之一,而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化深度融合发展,则是加速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智慧城市建设,就是推动新一轮信息技术在城市的普及和深入应用,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将信息基础设施和实体基础设施进行高效整合,以信息化的手段管理城市,使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能够更合理的利用资源、更科学地做出决策、更有效地运营城市和应对突发事件,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信息化与城市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结果就是城市实现智慧化的程度。
可见,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根本是夯实基础,因此长沙市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并不急于给自己戴上“智慧”的帽子,而是希望将信息技术切实应用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来。长沙市工信委书记、主任赵跃驷介绍,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长沙市将在三年时间内,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实现全域光网通达,中心城区Wi-Fi无缝覆盖。一个有线、无线有机整合的宽带城域网络体系将形成,市民将能享受到便捷的网络。到2014年,全市光纤网络覆盖家庭用户累计超过300万户,每100户中有95户以上是光纤入户;城市家庭平均带宽接入能力达到100M以上,农村家庭平均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以上;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200G以上。
在云计算领域,将开展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以校园信息智能化管理为核心设计思想、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核心技术、射频识别等物联网联通技术,结合国家核准的三网通信通道,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育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创建以“数字化校园智能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打造校园智能信息管理和物联网一卡通智能管理于一体的现代数字化校园,实现各类物联网应用与联动,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智慧化管理手段,提供教师、学生个人、部门、校园多虚拟工作区门户场景,集教学、管理、学习、交流于一体的一站式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立起“云领教育、感知校园”的示范标准。
建设“智慧长沙”的物联网公共安全与城市管理应用云平台。通过多样化的信息采集手段和网格化基础信息管理,结合政府专网、地理信息系统资源、交通违法鉴别系统资源等相关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采集处理和数据交换,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对不同行业的管理应用服务和资源共享,打造通用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城市物联网公共安全与城市管理平台,开创“智慧城市”建设新时代。在城市城区安装实施提供若干个RFID热点基础数据采集器,对日称区域热点轨迹全覆盖,实现对人和物的管理。包括“信息云”和“安全云”两部分,其对应的服务分别为“城市信息化应用”以及“城市安全管理”,云服务平台具备任意兼容扩容的功能。
城市建设的化繁为简论
李球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另一个观点结合湖南省的发展情况可以概括为,“两型社会”应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城市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城市交通、能源、通信、水资源、管网与环境设施等城市要部件和城市产业、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等一个个子系统,形成了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而城市各系统的运转需要不断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城市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而不应纯粹为了追求城市功能的智能化而浪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或破坏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应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的方向和目标。
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城市生态系统,如果按照不同领域的项目逐一实现,就拥有了更加清晰的逻辑。赵跃驷介绍,抓好“智慧长沙”建设要首先完成三大示范工程建设,包括:
智慧产业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包括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推进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取得突破性发展。重点抓好“数字企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安全生产与节能降耗、食品安全智能监控等试点。
无芯不立
在犹如海洋一样宽广的物联网中,移动芯片可谓是核心战略资本,也是整个网络信息传送的枢纽。一个完整的物联网=传感网络+通信网络+信息处理,包括了信息产生、传输与处理的整个信息产业链条,而移动芯片作为执行这些信息的神经末梢,在移动物联网时代扮演着重要的幕后推手。针对技术门槛高的现状,很多企业也迂回的采用了移动芯片解密技术,来加快本土大数据物联网产业的逆势增长。
目前,我国物联网芯片产业主要包括:RFID芯片、移动支付芯片、M2M芯片和无线传感器芯片等。这些移动芯片都具有高度的全球竞争性,并从来不缺少世界级的竞争对手,如国外的高通、三星、联发科、英伟达、英特尔、博通、苹果、美满等,均在移动芯片领域具有极强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定义能力,而国内企业尚无法自主研发高端移动芯片来实现国产化替代。
而实际应用中的物联网芯片到底是怎样的呢?物联网通讯芯片,一般生命周期只有两年左右,最多是三年,因为通讯技术发展很快,芯片要不断地改进。另一个角度是物联网的终端和业务,比如说汽车上的物联网的终端,电表上的终端可能要用5到10年甚至更长。用这样的适用于手机的芯片做物联网终端的时候,会造成物联网终端的升级会非常的快和频繁使得成本很高。这是第一个问题,不适合于物联网业务的开发。
而通讯芯片软硬件平台很多,造成必须使用各种各样芯片的软硬件的要求,这也是造成成本高的重要原因。此外,芯片内部更复杂,由于要把天线、PA、SIM卡配进去,集成度低,造成了整个的开发会比较的复杂及高成本。现在的物联网终端需要外置的SIM卡,SIM卡由于不和芯片在一起,而做物联网终端的时候,SIM卡插入工作环境恶劣,造成了SIM卡的变形、烧毁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的物联网的终端都有低功耗的要求,比如在供电不方便的地方,若通讯芯片是给手机用的,手机坚持一昼夜充电就可以使用,但是在车里的防盗终端希望半年都不用充电,现在是无法解决的,这是通讯芯片本身给行业造成的困惑。
十几年来,我国一直在攻关,但物联网芯片也一直都是“技术门槛非常高、投入非常大”的代名词。如果单纯地依赖自主设计或进口代工,国产移动品牌要想实现快速超越,根本无从谈起。从安防领域的视频监控,到电力行业的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再到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领域,各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步铺展开来。物联网是一个比互联网规模更大的万亿级产业,但是遍布国内的高端传感设备却几乎长了一颗“外国芯”,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被小小的芯片绊住了脚。
目前,芯片研发已经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短板,势必影响物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物联网领域应用所用的芯片接近80%都源自国外提供,加上我国对于物联网芯片还没有相关清楚的界定和标准,这也让我国芯片企业在设计与研发上捉肘见襟。物联网芯片国产化如何解困,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难解之困
专家表示,我国物联网芯片研发理应是物联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物联网芯片的研发企业由于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创新服务能力不足,再加上芯片设计周期长、风险高等因素,导致国内企业更愿意从国外拿现成的芯片产品来使用,而不愿意投入资源进行研发与设计,这就导致了国内企业在芯片领域一直处于劣势。
此外,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技术发展风险和运营风险困扰着我国物联网企业,目前我国感知设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而涉及高端芯片研发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这也给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设置了阻碍。
芯片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就大大增加了芯片研发企业的风险。但是,在物联网技术发达的欧美国家,这些风险通过科技租赁的形式转嫁出去,大多数研发企业会主动采用租赁研发设备的方式,将芯片研发的初期成本降到最低。记者了解到,目前主流的芯片研发所需科研设备成本从几十万到几千万元不等,高昂的前期投入对于中小型研发企业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目前国内缺少物联网龙头企业是关键,国内上市公司与物联网有关约30家,但仅是业务关联,关联业务收入最高仅1.7亿元,只占营业额的一小部分。
在河南省,济源市正在将智慧、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新型城市建设的梦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曾是夏王朝的都城,中华民族许多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如愚公移山、黄帝祭天、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均产生在这里。
济源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得天独厚。
这个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70万的河南省省辖市,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工业基地,也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年来,济源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等多项荣誉和称号,济源一直走在建设智慧、绿色、低碳新型城市的路上。
智慧城市 破解经济问题的密钥
随着现代科技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新技术之一。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成为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传统的城市管理手段和办法已无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灾难应对、突发应急、信息遗失及不畅等瓶颈问题。
根据资料显示,英国伦敦大学教授麦金托什的研究指出:“现今,与微电子芯片的研制和生产有关的就业人口已达到全球人口的3%,与科技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超过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增加2.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完全有可能实现“四倍跃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向信息化全面转换的跨越式发展之魂,智慧城市也是创建财富倍增器的蛙跳式的发展之机。
随着智慧城市的实现,将能更加优化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达到大力节省资源和能源,提高整体效率,促进经济协调、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生态质量的基本要求,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集自我创新功能、时空压缩功能、自动识别功能、智慧管理功能于一身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体。如何才能把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在一起,智慧城市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
智慧城市将实现两大革命:一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流通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巨大变革;二是政府决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革命性进展。所以,在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下,智慧城市是恰逢其时的选择。
这正是济源市选择智慧、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初衷。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基础坚实
济源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夯实了基础。
在经济上,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 1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 926元,城镇化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人均财力、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等多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城镇化率达到55%。
济源工业支撑强劲,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结构优化提升。至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7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5.4%。产业集聚区建设从零起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亿元,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8家,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54.4%,成为转型升级的新载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造了济源速度。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下降21.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3.4%和33.1%,连续5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市财政累计投入涉农资金18.4亿元助推“三农”发展,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济源市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自200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济源市始终坚持以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思路,大幅度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6.5平方公里增加到34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城镇组团建设深入推进,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由41.6平方公里增加到89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居河南省前列。
在信息化方面,济源基础雄厚。“十一五”以来,济源市累计投入7亿元,着力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电子政务和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建设与应用成效。
完成基础投入3.9亿元,实现了广播网络100%全覆盖,光纤网络100%乡镇全覆盖,互联网带宽入户率达到了12.56%,有效地促进和服务了本地信息化发展。2012年,无线城市建设累计投资1亿元,改造3G基站14个,光缆220公里,无线接入点(AP)1 853个,驻地网户线11 000户;“无线城市”门户网站系统开通运行,移动“警务通”、无线电量采集系统、“农信通”系统等行业无线应用稳步推进。
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稳步推进。高标准完成了国家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试点工作,探索出的成本低、覆盖广、效果好的电子政务建设“济源模式”在全国推广。电子政务内外网及服务集群系统建设已完成投资近2 000万元,已基本覆盖全市各市直单位、各镇(街道)等党政机关及部分二级机构和企业。充分利用河南省已开展的中原数据基地,积极探索适合济源的云计算中心建设模式。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功能得到完善,2011年至今利用该平台增加税收3 300万元。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顺利启动,投资1 000多万元启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创新性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与12345市长热线办公室进行整合,实现办公场所、工作人员、硬件设备、工作机制等四位一体化管理。数字济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通过验收,2012年8月,数字济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通过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验收,建立了覆盖全市域的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了数字济源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完成了国土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大地基准管理、120应急指挥等行业应用和公众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系统,为“智慧济源”建设奠定了基础。
两化融合工作成效显著,企业信息化累计投入1.5亿元,60%的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豫光、济钢、联创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建设了ERP系统、办公OA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豫光、济钢两家企业连续4年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豫光集团应邀参加2012年6月份的全国两化融合成果奖。
注重资源整合,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接收站点506个,开通比例达91.8%。整合涉农服务资源,建成了“市有中心、镇镇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信息服务站点100%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四年实现了省定规划目标。正在建设的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包含组建农村综合信息网、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涉农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数字乡镇等内容,有利于完善市、镇(街道)、村农业信息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信息发展架构,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目前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蓄势待发
世界银行指出,整个20世纪的100年,人类消耗了2 650亿吨的石油和天然气、1 420亿吨煤炭、380亿吨钢、7.6亿吨铝、4.8亿吨铜。到了新的世纪,财富积累和增长大约是上世纪的3~4倍,如果还用这种方式创造财富,地球能不能承受?
在新形势下,节能减排、环境友好成为21世纪的整体趋势,也是未来可持续的要求。而智慧城市正是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事实上,也只有借助智慧城市,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的整体目标。
由此看来,绿色智慧城市的基本元素,数字式的、智慧式的都是要体现绿色本质,为发展提供“动力”,其中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通过五大创新共同构成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当然还要体现发展的“质量”。同时,智慧城市还要支撑发展的“公平”,这个表现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机会平等、社会和谐、宜居幸福几个方面。
在摸清家底的同时,济源市也根据城市发展情况,总结开展智慧城市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首先,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2011年济源市就提出要建设“智慧济源”,并将建设任务列入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开展“四项整治、六项规范”活动,加强中心城区的建设,明确要求要实施智慧化管理,实现管理全过程的制度化、信息化、智慧化。领导重视,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其次。济源市信息化发展已经累积了深厚的基础。2005年以来,济源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专家资源委员会中西部地区信息化调研基地”和“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试点”,推动了全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电子政务的“济源模式”,在河南省政府信息化目标考核中连续几年都位列第二名。2012年,济源市又启动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创建工作、两化融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完成《智慧济源总体规划刚要》编制工作。全市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广泛的基础。
第三,济源市面临的资源整合的难度相对较小。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在于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需要全市各部门的主动建设和通力配合。目前济源市在信息化建设上已初步形成了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的格局,率先在河南省出台了《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济政〔2010〕31号)文件,形成全市信息化项目统一管理的工作格局,成效明显。同时由于济源市面积小、人口少、系统少,整合的难度也相对较小,在还未建设的项目方案设计上,从一开始就统筹考虑,按照共享的原则进行建设,这相对进行多个大型系统的整合困难要小很多。
第四,信息化体制机制比较完善,从2006年开始,济源市将原设在发改委的市信息中心与市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信息中心进行整合,成立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统筹全市信息化工作。2010年,在机构改革工作中,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更名为市电子政务办公室,加挂市信息中心牌子,并承担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全市信息化工作。虽然经历了机构改革,但是全市信息化工作机构从未拆分过,这为济源市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避免了多重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济源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 意义深远重大
资本主义新兴以来,困扰世界的两大难题一直未解决,那就是增长停滞以及中等收入陷阱。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包括英国、美国、日本、墨西哥都经历了相同的困境。
中国的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高速增长了30多年,未来中国经济还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同样会陷入增长停滞、中等收入陷阱困境吗?如何破这个难题,应该寻找怎样的抓手?
智慧城市的提出和推行是破解经济增长停止魔咒的一个选项和抓手。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善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济源信息化基础广泛,具备了加快推进的条件。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加快推进“智慧济源”建设,对济源来讲意义重大。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城市建设,也都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物质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发展难题。当前,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针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也都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城市发展,并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来看,将信息技术引入城市管理,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因此,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河南省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呈现出了很强的发展势头。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中明确提出,河南省要“实施数字河南、智慧中原、无线城市、中原数据基地和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在全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因此,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
开展“智慧济源”建设,是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近年来,济源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整个城市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特别是随着济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的开展,以及济源“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建设的稳步推进,如何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无疑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手段。
建设智慧城市 关键在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对智慧城市的统一认识。由于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还存在很大差距,有可能造成各个城市盲目建设、城市间应用形成更多孤岛和难以连通的问题,导致“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局面。
而建设智慧城市有五大战略要点:一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设计);二是基础框架的布设、融合、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基础);三是数字生产、数字流通、数字分配、数字消费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核心);四是全方位物联网、监测网、计量网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主导);五是市政管理与家庭智能生活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启动)。
济源市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规律,设计了智慧城市规划文本。有了规划文本,接着就是进入标准统一融合的设计文本,最后进入到多元智慧的运行文本,从制度文本、设计文本一直到运行文本,并以此来设计济源市智慧城市的整体蓝图。
在文本规划中,济源市坚持按照“四化同步”的相关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紧紧围绕济源争当中原经济区“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信息化为引领,从整合各类数据、信息、知识和服务的角度入手,深化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各领域的应用,提供面向领导科学决策服务、面向各政务部门的业务协同服务和面向社会公众的便民公共服务,全面提高济源市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为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前瞻性、先进性、实用性,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加强协调,统一标准、统筹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并做好夯实基础、保障安全,政府主导多元投资诸多事项。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统筹规划、高标准设计。正确把握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硬件与软件、专业数据与信息共享、当前应用与扩展应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提高整体建设应用效益。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大光纤网络、无线网络和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物联网、车联网的建设,搭建全市云计算中心。还要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做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同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对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在社会化应用方面,还要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不断运用市场规律,鼓励社会资金多元化投资“智慧城市”建设。
从济源市实际出发,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建办科〔2012〕42号)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相关要求,济源市通过构建“1个共享库、3大体系、5个平台、9+X行业应用”的统一架构,实现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目标。
“1个共享库”指的是:城市公共基础共享资源库,包括了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建筑物基础数据库等公共基础共享资源库。
其中,“3大体系”分别是:面向领导的科学决策体系、面向政务部门的业务协同体系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体系。
智慧城市的发展首先需要科学的决策,科学的领导决策对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的日常行政管理中的决策工作可以按照行政决策的影响时间和范围,分为长期战略决策、日常管理决策和突发应急决策三类。
长期战略决策是针对具有宏观性、全局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等特征问题的决策,比如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政策、方案等,这种工作难以照章行事,既需要有长期跟踪研究的经验,又需要有符合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对此,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历史文件、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制定明确具体、现实可行的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思路等。
日常管理决策指政府在日常性、常态化管理中的决策,它需要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和推动这些制度正常运行的组织管理流程,如决策、执行、协调、绩效考核、督查等。对于此类管理决策需求,应按照业务流程组织决策、执行、协调、考核、督查等各类信息,以保障城市管理持续不断地运行,并通过长期而有效的改进,让城市日常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突发应急决策是指政府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对此,信息化可在事前事件报警、事发辅助决策、事中实时监控、事后善后处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支撑,以保证对突发应急事件进行决策的实效性。
智慧城市的建设,政府还需要协调机制来实施决策结果。随着城市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综合性问题,如城市运行管理、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流动人口管理、外籍人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公共卫生、土地房屋管理、中小企业服务、地下综合管线管理、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城管执法、文化执法、卫生执法等。这些跨部门、跨层级的问题,是单个政务部门难以独立解决的,既需要同级部门间的跨部门合作,也需要上下级部门间的跨层级协同。
针对此类综合性问题,首先需要领导做出决策,同时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固化领导的决策,如果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则决策结果难以落实。通过建设统一的政务协同体系,可以在领导决策的基础上,支撑现有政务部门之间的关联工作,实现部门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电子政务由“信息孤岛”、“信息烟筒”、“纵强横弱”到“纵横并行”,解决各政务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协同体系所支持的协同模式则有多种,如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基准数据、数据比对、数据核实、流程控制等。
智慧城市的重要体现是智慧的公共服务。
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目标应包括:
政府一站式服务:要真正实现政府面向公众的一站式服务,而不是公众到各个政府部门办事。
规范的办事途径:政府应规范办事途径,为公众提供办事咨询呼叫中心、物理办事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等合理、方便的办事途径。
由公众对政府服务进行绩效考评,由目前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大都在政府进行内部考核转变为由公众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应对政务部门的设置和经费有一定影响。
针对这些目标,可以采用信息技术集成、整合全市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可以提供的电子化公共服务资源,实现统一有效管理,让市民、企业轻松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一站式”信息和服务,提升政府服务使用率和满意度。
“5个平台”分别是:济源市统一的呼叫平台、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应急调度平台。
“9+X行业应用”:9指的是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管理、智慧社区管理、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政务、智慧城镇、智慧安全九个行业应用,“X”指的是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其他行业应用。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精心勾画
充分利用济源现有城市资源优势和信息化基础,按照济源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十二五整体规划要求,遵循“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的总体要求,运用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地理空间信息等技术,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主线,以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为重点,有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着力促进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努力促进区域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同步互动发展,以构建科学高效的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智慧化社会服务体系、打造全国一流智慧城市为目标,突出特色、高点定位、注重实效,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和政府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深化“一个融合”:深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四者的高度融合。
实现“两个跨越”:城市管理模式的跨越、大众生活方式的跨越。
提升“三个水平”:提升物联网和互联网应用水平、政府决策支撑水平和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构建“四个体系”:构建“智慧济源”基础信息网络体系、资源共享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追求卓越
智慧城市的基本建设,按照我们现在国内发展水平来讲,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必须注重三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
中国很多城市进行的智慧城市推广还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运用或者某一项技术的运用,没有达到智慧城市的整体要求。
虽然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但它要服从整体设计的总方案,智慧城市要代表整体城市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比如数字人口管理、数字地籍管理、数字经济管理、数字政府管理、数字环境管理等,所以智慧城市能够达到这种功能和运用的能力,才能说智慧城市进入到现代信息的基本融合。
济源市在规划中,不但要进行告便准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将设施和应用紧密结合,与生活宜居,产业发展内融合。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方面,完成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设立高位监管的数字城管专职机构;拓宽数字城管信息采集渠道;建立联席会议及市领导点评工作机制,并基于济源实情,建设物联网监管系统(渣土车、混凝土运输车等管理)、工地管理子系统、地下管网智能监管子系统等,进一步整合其他政府部门的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源,打造大城管格局。
在建筑节能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城市在建筑节能监督、评价、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水平,完成济源市建筑节能信息化监测工程。
在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加快供水系统智慧化建设应用。在城市水源地、泵房、处理车间、主管网等主要供水设施上,在城市供热锅炉房、换热站、压力管线等重点设施上,在城市供气站、减压箱、供气管线等重点设施上加装监控、压力感应、报警等智能化设施,全面显示运行状态,对管线爆裂等险情及时报警并有效处置。同时搭建平台方便用户缴费、查询相关信息。加强排水节水系统智慧化建设。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济源东区、小浪底北岸灌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功能区建设。重点建设在道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供水管网工程、供热管网工程、燃气管网工程、环卫设施工程、生态绿化工程、节能建筑工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绿化景观项目、低碳节能建筑工程等方面大力开展建设及智慧化提升工程,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加强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智慧化。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设各种地下管线的基础设施。同步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地下管线的智能监测体系。
在管理与服务方面,提供决策支持。建设领导决策智能支持平台;基于公共数据库、通过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开展数据统计与挖掘应用,实现对城市运行情况的及时掌握,智能化地提供高发问题、频发问题等综合分析,服务领导决策。
通过“济源之窗”政务门户网站,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系统,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建设信息公开与公共服务工程,开展若干信息公开与信息服务项目建设,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对公众的信息服务。
通过“济源之窗”政务门户网站,建设网上虚拟办事大厅,拓宽办事渠道,建立流水化办事流程,提升网上办事的效率及市民满意度。
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完成智慧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服务数据,建立政民互动平台,实现覆盖全市各级政府实时在线交流,实现用户和网站的交流,意见建议信息的反馈与处理,增加互动性。
在基本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方面,大力开展济源市教育城域网基础设施,加大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实施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同时,以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形成纵向贯穿市镇村,横向覆盖公安、民政、人社、计生等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全部医疗卫生机构,确保各业务系统信息实现网上交换、集中管理、资源共享。该项目将重点建设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字化医院、一卡通以及统一标准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全面推进无线医疗技术,逐步推进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
在智能交通方面,建设包含“4大工程、15个具体建设项目”:一是“交通信息智能监管工程”,包括智能交通指挥中心,低碳交通运输综合数据中心,交通运输终端设备物联网工程,交通运输行业视频联网监控平台和智能交通指挥中心深化应用;二是“综合执法信息化工程”,包括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管理平台,路上不停车称重技术监察平台,源头治超监管平台;三是“智能管理运营工程”,包括交通运输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基于RFID技术的城乡一体化公交车辆跟踪管理平台,出租车智能调度与电召信息系统,基于RFID技术的水上救援平台,交通监察对讲指挥平台,交通运输行业办公系统;四是“公众出行智能信息服务工程”,包括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尝试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工程,构建步行、自行车、公交、出租等相互补充、协调运转的城市客运体系,发展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慢行交通体系,有效降低城市交通能耗。
在智慧安全方面,将公安、住建、规划、交通、消防、环保、安全等各个部门所在管辖范围内布置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同时打造“护城河”工程,对市一环、二环及市区主要道路实现卡口系统全覆盖,搭建统一的城市管理智能监控平台,进一步扩大城市视频采集及监控范围,利用固定监控探头和移动信息采集车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城市部件和事件的全面可视化、自动化监控及问题上报,形成基本覆盖政治中心区、轨道交通、公交车辆、公共场所、在建工地、餐饮企业、地下空间、公园森林等重点场所的监控网络,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将视频资源查看、控制等权限进行分级分对象管理,实现视频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部门间难协调等问题,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社会化、精细化、流程化。
在智慧社区方面,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达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的目标。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着力完善社区商业、文化休闲、医疗、健身等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托幼、修理、食品配送等便民服务。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发展,加快整合养老资源,建立社区、养老院、家庭等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需结合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应用,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实现远程监控、安全管理等功能,使居民生活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产业与经济智能化方面,出台济源市产城一体化规划,依托现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自主创新和产业配套能力,向集约化、系统化和精深加工发展,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等方面的法规和制度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济源市钢铁、铅锌、能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进两化深度融合,通过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带动及自身科技创新等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建设虎岭、玉川、高新三个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建设,搭建智慧园区综合平台,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项目支撑,济源市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拟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公共平台项目、智慧卫生医疗信息系统、智慧交通信息管理系统、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智慧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城镇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几十个项目,来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目的。
济源智慧城市建设的美丽梦想
理想城市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的理想城市应该是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又低碳、生态、绿色、智慧、宜居,让人有美丽幸福的感受。
而标准体系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避免智慧城市建设无序发展的保障条件。
据了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归纳起来由五大类别的标准组成,即智慧城市基础标准、智慧城市支撑技术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标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标准、智慧城市应用标准。当前,对于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如何遵循现有标准;二是如何针对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研制新标准;三是如何根据智慧城市不同场景需求,制定标准实施指南。
智慧城市不只是物联网建设,还应打破交通信息孤岛,形成多方面的信息数据共享联动。智慧城市是一个长期目标,仍需不断探索创新。
智慧城市建设方略与路径
宁波是为数不多“城市整体”规划的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作为主要利益相关方制订和参与决策,设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制(例如2010年即成立的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了智慧城市规划发展研究院等;在市级政府推进建设两年后,又广泛引导各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自上而下地推进覆盖全市的智慧建设,形成了“顶层设计”模式。在智慧城市治理方面,宁波表现了强大的政治投入,除制订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设立相应组织管理外,还建立了智慧城市推进与过程的各类管理机制,制订了绩效测度和评估论证程序,因而有助于提高项目决策和治理水平,表现出较高的智慧治理成熟度。在推进实施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中期和年度的行动计划,如2013年就有《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2013年智慧交通项目建设计划》启动智慧交通一期15个具体项目等,并且依据绩效测度和评估程序的例行年度检查。
【启示】 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较慎密的推进思路,触及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深度内容;同时,培育了一支高度敬业的建设队伍,设置了创建智慧城市工作的绩效评价、实施目标管理及其工作流程,构成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要素。
破解体制难题,探索最佳实践
在整合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上,宁波市通过“云管端”的架构,构成数字化的“城市空间”。如2013年以来提升了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实施了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信息安全等三大工程,构建了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目前正在启动建设城市公共物联网建设。在软件与数据基础建设方面,当初政府强力推进、多年悉心建设出台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信用数据库和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破解了其他城市目前仍然面临的数据统一体制难题。
在提高城市的开放度上,政务数据开放已成为多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配置,也因而创造出开放数据产业的巨大机遇;但政务数据开放在各国都是一个过程,会受到当时体制及利益的强大约束。宁波认识到信息整合共享的难度和重要性,分别以政府行文的方式,形成了包括基础数据库等政务云平台的共享机制建设和智慧应用系统信息共享机制创新,在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是具有先进性的。笔者于2014年底参加对宁波各区县市年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考评中,对海曙区政府数据的开放及其社会应用水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协同合作的建设-投资模式上,各国智慧城市投资-建设的主要模式为政企合作模式(PPP)。宁波智慧城市发展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筹款,但突出了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以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带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的特点非常鲜明,政企合作模式中的“公有”部分也表达得比较充分,如2013年全年确立的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10个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在城市网络信息公共服务的i-Ningbo建设中,还探索了可持续的建设-投资-运营模式。宁波关于智慧项目建设主体的探索又是多元的,例如省级示范试点“智慧健康”,主要由政府(市卫生局)主导建设;而省级示范试点“智慧物流”则较多地体现社会力量的投入。
【启示】 宁波在智慧城市设计、投资建设、治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及新兴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均具比较鲜明的先行特点,其中不乏具先进性、可复制性的要素和案例,应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智慧城市建设“最佳实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政府主导建设投资模式下,如何达成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仍需探索。
研究创新,指导实践
宁波在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即表达了对这个新领域专业研究的高度重视,较早地设立了市级智慧城市研究机构,独立制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参与部委、中国工程院和省市的相关重大课题研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2014年宁波被列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从一个新的视角按“国际惯例”来重新审视智慧建设的若干重要课题,例如对利益相关方、智慧治理、融资建设、价值评估、商业模式等的重新诠释,并有机会对诸如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发展、衡量智慧建设投资的社会回报等国内关注相对较弱的领域进行探讨。
【启示】 智慧城市需要理论指导。宁波先行开展了基于政府、企业、学术机构“三螺旋”架构的智慧城市研究模式,并参与和指导智慧城市实践,可资后来者借鉴参考。另一方面,相信宁波实践会对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智慧产业与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是智慧建设的重要维度。2009欧盟提出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六维度”概念。笔者在2014年对新加坡“智慧国”建设考察和参加巴塞罗那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等的国际交流中,深感国际同行也多寄希望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附加值的智慧(经济)产出,并探求解决智慧建设投资回报(ROI)的难题。智慧经济的技术分量,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表现的产业能力,也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期待。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全球十强信息经济体》报告,成功创建“智慧国家”的新加坡形成了“知识密集型经济”,引人注目地名列第二。国内浙江省20个智慧示范试点,都部署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容;2014年杭州提出“智慧经济”发展目标;《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更是浓墨重彩地提出了“智能制造推广工程”等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和“互联网经济培育工程”等智慧产业倍增发展行动。
宁波重视智慧产业的发展.连续3届宁波智慧城市博览会总计获得61个智慧城市项目落地,投资总额超过280亿元;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两化融合示范为契机,达成新增的较高比例信息消费,拉动智慧产业发展;探索了以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例如德国SAP公司、宁波中之杰共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水平。
【启示】 在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并重的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产业或智慧经济,必将是持续关注的重要维度,也是调动各利益攸关方积极性、达成智慧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兴技术推进“智慧的产业化”,可持续的智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模式等,都应当结出累累硕果。
从宁波的先行和全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项目建设来看,我们所期待的智慧城市建设“浙江军团”的崛起包括:涌现一批优秀的智慧城市示范案例;提供若干领域的行业或部颁智慧项目标准;广获认可的浙江省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融资建设模式、业务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发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大型平台和系统软件;具知识产权及推广价值;改善民生、可感知体验、有公民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政府数据公开,形成开放的数据资产;专业理论建树上,有量化数据支持的学术论文专著和科研项目成果;促进城市经济和相关产业增长;智慧城市建设人才辈出等等。
期待“宁波智慧2.0”
“智慧城市”建设,似乎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人都在谈论它,每一次城市会议都会涉及它;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却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从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探索、破解、创新、传道,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先行者的开拓,为后来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示范:提供了一个当下智慧城市的标杆、构筑了强大而现实的智慧愿景、形成了组建立体建设队伍的架构(笔者所见国内敬业能力最强的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队伍)、甚至可资借鉴各类智慧项目的评价模型、从而精确了建设目标、优化了建设方案,诸如此类悄然融化在国内众多后续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对此,人们应当对宁波智慧城市的先行探索表达由衷的谢意。
但人们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预期却不会丝毫减弱。在智慧城市建设百舸争流的今天,追兵渐近,后来居上,宁波是有压力的:如何让市民、企业有更多更好的智慧感受和体验?智慧项目建设投资的PPP合作模式如何深化?智慧产业如何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政府如何协同力量表达足够的智慧建设动员力?俨然是期待宁波的“智慧2.0”了。我们已认识到,智慧城市没有定式,破解城市难题的智慧路径也不一而同,智慧建设的结果将是最严峻的考验。
我们有理由期待宁波智慧建设的更臻完美:
期待智慧项目有更多可体验、可感知的内容。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者和市民等,都期待看到智慧建设带来的直接好处;另一方面,智慧建设的后来者,也瞄准着宁波先行的标杆示范,例如,如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表达的城市新型“智慧”。
期待技术红利(或智慧红利),创造城市发展新引擎。国际经验指出,新技术应用的规模、复杂性以及较高昂的投资成本,都会是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我们期待在宁波智慧建设中,考验的技术应用效果,特别是考验各类新兴技术的经济效果,观察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引领若干高端领域“中国制造”崛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