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素质培养

艺术素质培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23 09:53: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艺术素质培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艺术素质培养

篇1

前言

在高校美术课程开展时,需要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结合美术教学的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艺术体验,进行文艺鉴赏,在欣赏中找到创新的路径,在美术作品创作上注重创新,避免照搬照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艺术素质人才。

1.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美术教育将学生作业主体展开教学,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己的去找寻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注重创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勇于地参与到想象和创新中去,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在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就是让学生在创作时遇到困难不退缩,更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感受到知识的获取所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传统的美术独立的观念,整合艺术和其他的资源,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艺术素质发展,将美术教育作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桥梁,注重对于其他学科资源的利用和获取,让美术教育更加具有实用性,也能丰富美术教育内容。结合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这就需要将学术资源进行相互融合,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促进学生的艺术素质综合发展。

2.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般在美术教学中,很难会受到传统规矩和逻辑的约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美术教师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于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的吸取,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采取开放性的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和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自身的创新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情感体验在美术学习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角色定位,放弃自身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尤其是将自身的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信息的收集和获取,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教学反馈,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以便于更加的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先进教学方法的获取,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展开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更好的适应美术学科特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注重自身的知识迁移,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3.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

篇2

第一,艺术素质不能替代综合素质,艺术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应当说,今天在校艺术专业大学生,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等方面比较出色。为数不少的学生自幼接受艺术教育,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但也正是这种近乎于“职业训练”的教育,以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忽视文化课程学习,使许多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形成了强烈反差――艺术技能上可能高人一筹,而文化水准却极为贫乏。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让孩子学习艺术的初衷并不是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是因为孩子文化课太差,只能报考艺术院校――仿佛学习艺术可以不需要文化知识。当然,除了这些表层原因之外,还有诸如体制因素、专业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但无论什么样的制约因素,有一点是非常简单的道理,这就是并不是什么歌都会唱、会演奏某种乐器就是艺术家,艺术院校也完成了教育使命。也就是说,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既要教育学生掌握艺术实践、技术等层面的技能、技巧、技术,还应侧重提高其文化素养,并通过提升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包括艺术素质)得到提高。我们必须告诉受教育者:“社会不需要没有文化的艺术家,没有文化成为不了艺术家;没有文化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艺术教育中,技巧、技能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应简化为技能、技巧的传授。

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学术界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是,当艺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时,高等艺术教育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综合素质教育。从另一个角度上认识,在艺术教育中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回应。同时,我们应当在艺术教育重一以贯之重视文化和综合素质的教育。许多事例告诉我们,艺术竞争的实力绝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艺术技能、技巧,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是最终决定因素。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需要精通某一艺术门类的技巧,而且社会更需要具有综合艺术修养、精湛人文知识的人才。

第二,“匠”和“师”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将产生最有意义的启迪。我们也许没有充分的理由强调,高等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艺术大师。但如果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各类人才不具备,或缺乏艺术大师的修养、素质、风范、品格,无疑也是一种失败。即使我们不应期待我们的受教育者都成为艺术大师,至少也应用艺术家、艺术大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我们的受教育者。一个人人都能够接受的道理是,即使我们的受教育者不能百分之百地成为艺术家、艺术大师,我们也不希望他们成为胸无点墨的“艺术工匠”。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应试教育。而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还应通过素质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教育界有识之士不止一次地声称,时下许多中国艺术院校的学生“匠”气十足,“师”气太少。我们认为,此类批评不无道理。艺术家、艺术大师之所以被称其为“家”和“师”,不仅仅是他们艺术上的杰出和独到的成就,也在于他们的文化修养深厚;“匠”和“师”之间的鸿沟,并非“身怀绝技”所能弭合的。任何人都不能期待,连安塞腰鼓和花鼓灯的流传地都说不清楚的歌手会成为艺术大师;也无法想象认为“海拔从地面的高度算起”的演员会成为艺术家。其实,类似问题根本不应与“家”和“师”联系在一起,因为这种属于常识性的知识,不仅是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不仅是艺术工作者、从业人员基础知识中的基础知识,而且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具备的常识。

关于“匠”与“师”之间的关系,颇能说明在高等艺术院校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探索,在于艺术家有自己对艺术的解读和理解,而实现这一目标,“家”和“师”的潜在优势、综合素质是任何出色的“工匠”都无法企及的。艺术和艺术上的成就,来源于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次感悟。而这些感悟一方面来自个人的自觉“修炼”,另一方面,则是教育的分内义务,尤其是对于在校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学校提供的机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自我“修炼”意识的增强。因此,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既取决于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自觉。

第三,关注艺术教育与做人的关系。综合素质涉及到的深层次内涵则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也就是说,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与高等教育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艺术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艺术对人们心灵的熏陶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故此,在高等艺术教育实践中,通过艺术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之其他学科更加突出。

无论是“匠”还是“师”,高等艺术教育和其他任何形式、等级的教育是一样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的培养。人的培养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素质理应成为核心内容。综合素质、文化素质对于高等艺术院校的受教育者来说,不仅包括提升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还包括提高思想修养。人们在批评艺术界许多有违道德现象时,常常指责当事人“艺德”太差,“素质太低”更是平常用语。我们不能把综合素质教育简单地归结为道德修养教育,但综合素质的必定包括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同时,综合素质、文化素质也决定了一个人思想修养水平的高低,进而决定着艺术造诣及发展方向。

人们在论及素质教育时,无不强调人文精神的塑造及培养。艺术本身是技术和人文的结晶。故此,艺术的学习与实践,既需要技术上的精湛,也需要人文素养的高深。在实践中,技术往往是有形的,而人文及其素养常常是无形的:技术可以是立竿见影的,而人文素养却难以立竿见影。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艺术大厦的建造,无疑应以人文素养为根基。有人把艺术教育的内容总结“技”、“文”、“道”三个字。我们认为,这种概括可谓一语中的,把艺术教育的技能、综合修养、做人三个大的内容进行了精当的总结。其中的“道”便包括了“做人之道”。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教书育人”双重任务,要求教育者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必须尽快实现单一角色的转变。

第四,注意潜移默化的培养。人的任何一种素质都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既需要教育和培养,也需要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熏陶。人们强调艺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需要积累。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实现主要依靠一种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涉及制度建设,在考试、考核时,既关注专业课成绩,也给予文化素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以相应的地位,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综合素质的地位。

篇3

笔者认为对人才的艺术素质培养有两个途径:其一是针对普通人常规的普及性艺术素养教育;其二是专业性艺术教育,也可称为传承性艺术教育。对于提高人才的艺术素质,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习惯采用常规性的组织形式加强学生的艺术素质,比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成立各种形式的读书会、诗社、摄影协会、绘画书法协会、电影戏剧社等社团,可以称为传统的方式,无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好方式。通过这些具有普及性、常规性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现学生的青春风采,让他们发挥个性特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加强综合素质修养。

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检验学过的知识,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增强素质能力的重要方式。它对于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十分重要。积极开展美术作品展览交流与音乐演出教学实践活动,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是教学基础与科研创作实践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反映出教学基础与科研创作的实际水平,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为展览和演出活动不但能促进学术交流的开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最终衡量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高低。在综合型师范院校,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更具普及的意义,它不但使艺术专业的学生得到锻炼,也使其他专业的学生同样受益。他们通过经常观看展览和演出,懂得理解和欣赏艺术,得到美的享受,性情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

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生活习性,孕育了各地区独特的文化艺术,是别类艺术无法比拟的,自然的生存法则使艺术魅力逐渐显示出来,凸显出人们的精神特性和生存的价值取向。了解和挖掘各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寻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能更好地掌握该地区文化资源优势,有利于制定出最佳的传承和融汇方式。

二、艺术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艺术素质教育是整体教育的一部分,这里着重强调了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艺术素质教育是充满智慧的教育。教育体系中的师范教育更是关注人和传承性的教育,师范教育强调对人良好的素质教育,使高尚品格得到传承。教育是民族精神良性传承的最好方式。与时俱进加强民族地区师范艺术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就现代教学而言,新媒体艺术实验室教学应是落实的主要方式。

(一)新媒体艺术实验室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新媒体艺术实验室,又称电脑多媒体实验室。它是根据目前国内国际媒体艺术发展现状需求所设立的新的专业实验室。目前多媒体技术几乎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新媒体艺术实验室是以电脑媒体为主要操作手段,结合影视、播音主持等传播内容所组成的现代媒体教学,可进行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影视动画、宣传广告、现代传媒与印刷艺术设计等专业技术教学。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专业发展前景,并且能利用最新的传媒艺术成果,使其进入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专业性、实用性课程的学习提高艺术素养。

新媒体艺术实验室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新的平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多学科实验室是最理想的选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具有全新学科性质,有实际运用意义的实验室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需要,它能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技能提供基本条件。新媒体艺术实验室可满足学生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非专业到专业的实验内容需要。艺术专业由于学科特殊,专业构架宽泛,专业程序性复杂,因此要求必须有相应的实验室学科构架,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新媒体艺术实验室的运用

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与学生、教师形成三位一体的关系。实验室提供最基本的实验条件;教师根据培养计划和学生基本情况灵活地进行教学;学生可根据教学安排,从吸收知识的目的入手,利用实验室条件,学习更多的知识。

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中的现代传媒与印刷艺术设计实验室,立足于现代传媒与版式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既可服务于教学和研究工作,还可为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普及实践平台,面向特定群体开展勤工俭学,成为产与学的两用基地。实验室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利用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仪器设备,使专业和非专业的学生同时受益。

篇4

一、“声乐艺术指导”的职责与职业要求

作为一个“声乐艺术指导”,其职责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其职责至少有三:第一,使歌者演唱的作品最终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即通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对声乐技巧、语言的把握、对音乐风格和歌词的理解、文化素质和修养等)将声乐教师所教授的声乐技巧同音乐完美结合在一起;第二,指导歌者并同歌者一起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使所表演的作品趋于完美;第三,通过长期与歌者的合作,使歌者逐渐走向声乐艺术的巅峰。总之,“艺术指导”作为“教练”,一直陪伴着歌者成长,成为歌者的“耳朵、镜子、拐杖”。这正是一个“艺术指导”的职责。

既然“艺术指导”的职责在于成为歌者的“耳朵、镜子、拐杖”,那么怎样才能履行这样一种职责呢?换句话说,作为一个“艺术指导”,除了具有精湛的钢琴演奏技术外,還具有哪些职业要求呢?简言之,除钢琴演奏外,“艺术指导”的职业要求可概括为“风格”、“语言”、“技巧”。所谓“风格”,就是指“艺术指导”应准确认识和把握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这就给作为“艺术指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个“艺术指导”,必须熟悉大量的声乐作品(包括艺术歌曲、歌剧及其他各种类型的作品),尤其要认识和把握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声乐作品所不同的音乐风格,进而认识和把握其表演风格。比如说,为艺术歌曲弹伴奏与为歌剧选段弹伴奏或用钢琴替代管弦乐队排练歌剧,其表演要求就各不相同。一般说来,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尤其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奥利德(lied)的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为艺术歌曲弹伴奏时,钢琴家与歌唱家享有同等地位。不仅如此,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艺术歌曲(包括德语歌曲lied,法语歌曲melodie,俄语歌曲romance等)的歌词往往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故其艺术意境深邃。为此,为艺术歌曲弹伴奏,手法還需精致、讲究,采用细腻的音色变化和不同的触键方式阐释诗歌的含义,表现诗歌的意境。在音乐会上为歌剧选段弹伴奏,或者用钢琴进行歌剧排练,钢琴家不仅要熟悉钢琴缩编谱,而且還应熟悉其乐队总谱。这就意味着,钢琴家应将钢琴想象成一个管弦乐队,应知道什么位置是弦乐,什么位置是管乐,什么位置是“全奏”,什么位置是某件乐器的独奏,尽可能地表现出乐队中的各个声部,使钢琴的音响具有管弦乐队的效果。所谓“语言”,就是指“艺术指导”应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这就要求作为“艺术指导”的钢琴伴奏者,必须掌握与声乐作品最为相关的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俄语、英语等,以便更直接地指导歌者演唱,更默契地与演者配合。较强的语言能力,也有助于帮助歌手理解歌词,进入歌词的艺术境界。所谓“技巧”,这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说作为“艺术指导”的钢琴伴奏者,還必须懂得一定的歌唱技巧。只有了解和把握一定声乐技巧,才能对歌者进行必要的指导或者纠正,以确保声乐教师所教授的声乐技巧在歌唱中得以实现和发挥。上述三者——“风格”、“语言”和“技巧”,作为一个“艺术指导”除钢琴演奏之外的三个最重要的职业要求。这也昭示出“艺术指导”与一般“钢琴伴奏”的区别。

那么,作为一个“艺术指导”,怎样才能达到这些职业要求呢?他们不仅要修毕钢琴主课,以便具有较高的钢琴演奏水平,而且要系统学习语言、音乐史、音乐美学以及作曲技术理论,還必须了解和把握一些必要的声乐技巧。欧美国家的“艺术指导”正是这样打造出来的。在欧美,如果想成为一位优秀的coach,除了主修钢琴以外,還要学习声乐、作曲、指挥以及音乐学方面的课程,以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例如,美国指挥家、钢琴家詹姆士·列文(james levine,1943-)就是一名出色的“声乐艺术指导”。列文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一个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祖父则是犹太教堂唱诗班的领唱。10岁时,列文就已作为钢琴家与辛辛那堤交响乐团同台献艺。列文曾随瓦尔特·列文学习音乐理论,随鲁道夫·塞尔金学习钢琴。1961年,列文毕业于纽约朱利亚音乐学院,其专业是指挥和歌唱。1973年成为美国大都会首席指挥。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教育背景,列文成为一位出色的“声乐艺术指导”,完全满足作为一个优秀“艺术指导”的职业要求。作为一位“声乐艺术指导”,列文曾是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塞茜莉亚·巴托莉、俄罗斯次女高音歌唱家包罗丁娜、被誉为“世界第一抒情女高音”的卡娜娃的钢琴伴奏,他们合作曾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詹姆士·列文正是这样一位“艺术指导”,成为歌者的“耳朵、镜子、拐杖”。

二、中国“声乐艺术指导”的现状与前景

在中国声乐界,“艺术指导”这个概念是近年才逐渐启

转贴于

用的,但在大多数场合下仍叫“钢琴伴奏”。故在声乐教学和演出活动中,“钢琴伴奏”尚未能承担“艺术指导”的职责。

应该承认,中国声乐界的确有一些钢琴伴奏者具有作为“艺术指导”的素质,他们的艺术实践也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或歌剧演员。但从总体上看,人们对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指导”对于歌唱艺术的重要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弹伴奏的远不如弹独奏的”、“弹独奏弹不好才弹伴奏的”等错误的观念,在中国音乐界并没有得到根除。大部分钢琴伴奏者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指导”。因为几乎所有的钢琴伴奏者都来自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的毕业生(目前,只有中央音乐学院有声乐钢琴伴奏专业),没有受到钢琴演奏以外其他满足“艺术指导”职业要求的专门训练。但在欧美,著名的“艺术指导”不仅是钢琴家,而且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音乐家。因此,他们的表演无论是从技巧上看還是从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上都很是具有权威性。不仅如此,他们還懂声乐、懂多国语言、懂乐队、懂作曲、懂文学、懂戏剧、懂表演,尤其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与歌者共同完成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这些无疑都是中国钢琴伴奏者所不能及的。再就是,整个中国声乐界长期以来对“艺术指导”的认知不足,缺乏关于“艺术指导”的理论探讨和理性认识。如何作为一个真正的“钢琴伴奏”,一直缺乏理论的观照和指导。于是,大部分声乐钢琴伴奏都只能是“伴奏”(accompany)和“陪练”了。在声乐教学和演出实践中,歌者永远是主角,钢琴伴奏者则跟着歌者的脚步走。在舞台上,钢琴伴奏者只要跟上了歌者的节奏就算完成任务了,而根本顾不上其音量是否合适,情绪是否协调,强弱是否统一。更令人忧虑的是,大部分声乐钢琴伴奏音乐修养、文化素养還很欠缺,对古今中外的声乐作品不求甚解或者根本就不熟悉。于是,他们能将作品的大概意思弹出来即可,“风格”上也很不讲究,更谈不上在“语言”和(本文由收集整理歌唱)“技巧”上对歌者的“调教”。因此,他们对于歌者的“指导”,也仅限于纠正音准和节奏了。这应该说是中国声乐界钢琴伴奏的现状。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长期以来中国的声乐教师实际上承担了“艺术指导”的职责。声乐教员几乎承担了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中的全部事务,于是钢琴伴奏者除了弹琴之外也就无所事事了。这也是“钢琴伴奏”放逐作为“艺术指导”职责的原因之一。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美声”歌唱的大国,“声乐艺术指导”无论作为一门艺术還是一个职业,都将具有广阔、美好的前景。在声乐舞台上,曾出现一大批光彩夺目的美声歌唱家:如老一辈歌唱家李光曦、李双江、张越男、张映哲、施鸿鄂、程志等,中青年歌唱家王秀芬、张建一、傅海静、杜吉刚、张丽萍、孙秀苇、黄英、魏松、戴玉强、廖昌永、袁晨野、贺磊明、幺红等,年轻一代歌唱家则有张妮、周晓林、陈苏威、柯绿娃等。这些“美声”歌唱家存在,以及“美声”歌唱艺术在中国的持续发展,无疑都是发展“声乐艺术指导”的重要前提。更重要的是,“艺术指导”的价值及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关于“艺术指导”的理论探讨也开始起步;关于“艺术指导”的人才培养已纳入高等音乐院校的办学计划;以钢琴家赵碧璇、钱致文、黄小曼为代表的“艺术指导”的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同。伴随着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优秀的“艺术指导”已不断涌现,整个音乐界对“艺术指导”的认知也将逐渐有所改观。

三、打造“声乐艺术指导”之我见

作为一个声乐大国,怎样才能打造出真正的“声乐艺术指导”呢?这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这首先需要开展与“声乐艺术指导”相关的理论研究;其次是与国际接轨,借鉴欧美国家培养“声乐艺术指导”的成功经验和方法。

第一,开展关于“声乐艺术指导”的理论探讨,为“声乐艺术指导”正名、定位,并进一步确定“声乐艺术指导”的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关于“声乐艺术指导”的理论探讨,首先要分清和厘定“声乐教师”和“艺术指导”的职责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分工。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划分:“声乐教师”主要解决歌唱中的技术问题,“艺术指导”主要解决歌唱中的艺术问题。前者旨在声音,后者旨在作品。只有这样,“艺术指导”作为一门艺术、一个职业,才能从“声乐教师”身上分离出来,并脱颖而出。关于“声乐艺术指导”的理论探讨還必须肯定“艺术指导”的价值,并给予“艺术指导”公正的评价,其目的就是提升钢琴伴奏者的学术地位。20世纪曾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声乐艺术指导”,如一直从事钢琴伴奏的杰拉尔德·穆尔(gerald moore,1899-1987)、作为一位指挥家和钢琴家詹姆士·列文等,他们的知名度才不亚于钢琴家库劳(kuhlau)或歌唱家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这和国际社会对知识和艺术的尊重相关,更重要的是对“艺术指导”的认同。关于“声乐艺术指导”的理论探讨,更重要是探讨成为一个真正“声乐艺术指导”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总之,开展与“声乐艺术指导”相关的理论研究,就要为“声乐艺术指导”寻找一个理论的支撑点。

第二,开展培养“声乐艺术指导”的专业音乐教育。这首先就需要建立起一个观念:一个钢琴专业毕业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声乐艺术指导”,但一个成功的“声乐艺术指导”一定是一个优秀的钢琴家。要建立这一观念,需要与国际接轨,借鉴欧美国家培养“声乐艺术指导”的成功经验。如保加利亚索菲亚音乐学院培养“声乐艺术指导”的程序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在经附中、大学钢琴专业的学习之后,在研究生阶段主修“声乐艺术指导”。又如,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声乐艺术指导”作为“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一个分支,不仅是一个专业,同时也是钢琴演奏专业的必修课,并从大学二年级一直研习至五年级,同时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内容和研究生阶段学习

篇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艺术设计已渗透到我们周围的众多领域,并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由于市场的迫切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双重因素影响,全国各高等院校设计类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各地新增新设艺术设计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就高等职业艺术教育而言,仅江苏省近几年中就有近七十所高校招收设计类学生,而高职类已占半数以上。面对教育市场的如此变化,高职如何为市场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教育界同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职教育针对普通本科教育而言,有较大区别,它以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认为设计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应从以下方面实施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一、适时转变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设计是时代文化发展的综合体现,是设想与筹划的过程,是谋求人与自然、人与艺术之间更好的协调,是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劳动。

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决定了设计师只能不断地努力,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否则将被社会所淘汰。目前艺术设计教学滞后于现代设计的市场实践,已是不争的事实,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必须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高职教学应以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指导学生树立现代设计观念和创新设计意识,发掘其创造潜能,训练学生学会创造的方法,并能创造性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设计的流行风格、流行样式的变化也愈来愈快,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变得愈来愈难以捉摸。艺术设计教学应引领潮流方向,预测市场动向,关注未来设计走向。

二、加强实践教学,服从市场需要

设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人们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设计实践。艺术设计教学应反应这一社会需求。

设计实践是基础理论与专业设计相结合的中间环节,是检验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应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目前高职设计教学完全按着普通高校模式,存在很多弊端,设计教学与市场结合不紧密,导致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如:高校设计类毕业生大多数人在两年内不能胜任工作,甚至三年后才知道什么叫整体设计。当今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型“灰领”阶层的设计师,具有解决问题与动手能力的技师,而不是研究型的设计家与画家。

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选择一些有市场特色的校外实习基地,与社会接轨,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让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设计教育的终级目的。

三、关注整体设计,促进市场推广

设计是科学与艺术、技术与应用、企业与市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艺术设计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的全方位的参与市场。

设计过程中,实用性的设计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功能设计因用途、使用方法不同而异。如:鸡蛋的包装设计应便于运输,一旦运输过程中出现破碎,再漂亮的形式也是失败的。目前国外大多采用稻杆粉碎后,通过纸浆处理,做成多层硬质纸包装。这种多层材料制成的方型包装便于运输且不易破碎,甚至将包装好的鸡蛋从楼上扔到楼下,完好无损,从功能上讲这一包装设计既是实用的,又是环保的。再如:轮椅的设计,能够爬楼梯,外形上只是多了些支撑点,这些支撑点的造型又统一在轮椅的总体风格之中,那么这一设计是完美的,任何设计的实质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当人们在摆脱了生存困扰后审美需求就成了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追求功能实用的同时,还应强调设计中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鲜明地突出设计主题,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四、转化科技成果,改变教育观念

篇6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视为教学重点,其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各国人才的竞争力。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需要通过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现状

针对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作品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具体概括和总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不健全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培养中,普遍存在学生艺术审美素养不健全的问题,教师也缺乏创新教育理念,没有引导学生运用审美手段去打动人的内心世界,进而使得很多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效果不理想,难以突出审美价值和学术意义。同时,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在开展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过于注重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在结合素质教育知识内容和人文精神培育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知识面等方面存在不足,也未能根据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导致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缺少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环节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中,需要加强学生对设计元素的正确认知,并且通过融入传统民族民间美术元素的方式,提升学生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视,以及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培养中,存在艺术设计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分离的问题,也没有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和探究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而且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反映出,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效果不理想,不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强化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乐观。

(三)课程的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从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来看,其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学校未能区分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合理把控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育。同时,没有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内涵,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练掌握与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内容,进而降低了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教师在熟练运用现代高科技设计工具,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和素质教育培养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而不利于培养出更多优秀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还需要加强对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内容的创新与完善。

(四)忽略学生的全面教育与培养高校艺术设计作为涉及人文素养、社会文化、现代科技与生活的交叉性学科,需要落实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培养的工作原则,加强传统文化、社会生活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之间的融合,让学生从生活和实践中了解与素质教育有关的艺术内涵。目前学校受诸多因素影响,在艺术设计和素质教育等方面,未能摆脱应试教育色彩,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存在问题,过于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学习,以及一定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等方面存在不足,并且也未能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引导学生追求新奇、造型奇特的设计作品。同时缺乏对学生的感官刺激,难以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和学习欲望,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策略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首先,需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挖掘开阔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环节,同时,结合素质教育根本要求,以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让学生在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想创新教育理念,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设计程序,在了解科学的设计程序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防止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限制,转变传统重视概念设计,忽略探索表现新风格的教学模式,进而让学生学到更加前卫、时尚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其次,要体现全新、合理的教育特征,坚持新锐设计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落实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教育目标。最后,部分学生缺乏艺术设计方面的经验,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不能独自完成设计作品,需要参考书进行辅助。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创作的乐趣,在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出众的艺术气质和人文素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与时尚流行的艺术形象有机结合,摆脱庸俗的大众图像和设计手法,将独特的设计理念呈现出来。

(二)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中,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加强学生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广告设计等领域,都需要一定的实践作为支撑,需要从市场调查开始,完成相关的设计程序。一方面,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通过实践的方式了解艺术设计理念,挖掘人类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艺术设计内涵,加强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进而间接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需要提升对学生交流、互动等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采用为学生提供课外优秀作品或者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和专题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把握高校艺术设计的理念和内涵,并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鉴赏和分析,提升学习效果。

(三)优化课程教育内容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中,需要优化课程教育内容,而且不遵从一家之言,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尤为注重百家争鸣、个性化教学。在优化课程教育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优秀素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通过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设计理念、设计元素等方式,创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而拓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特征,定期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与现实有关的专业知识,强化课堂教学的现实价值。在优化课程教育内容方面,教师还需要采用将网络艺术设计专业素材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带给学生一种视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增强学生对动态化图形和画面的了解,进而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艺术设计方式以及色彩运用方式,提升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学习效果。为培养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落实素质教育,教师还需要充分地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素材和资源进行挖掘,采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7

基金项目:本文章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实践语境下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多维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A-126

 

一、高校艺术生人文素质缺乏的主要表现

 

(一)缺乏人文知识。当今艺术高校中,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渗透进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中。在这种观念的下,学生形成了错误的理念,他们一味地追求实用价值。他们只学习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财富的,自己可以利用的;相比之下,美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在他们看来毫无实用价值。

 

另外,普通高等院校近几年来的大量扩招,导致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绘画基本功底也普遍偏低。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文化知识薄弱,同时缺乏一定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艺术类院校的教学硬件明显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很多高等院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变得急功近利,只单纯的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学校里面,在这个年纪应该注重全面提高的真正需求。

 

受到这些原因的限制和影响,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课兴趣与成绩普遍偏低。而文化素质从基本上来说,不仅仅是硬性要求,更是对人才的一个完善和补充。在面对不同文化层次对设计和创作的需求的时候,文化素质不够,底蕴不足,往往导致一部作品没有足够的深度与创造力。

 

(二)道德观念模糊。当今社会,传统道德与经济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突,这导致社会环境出现极大的变动。在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下,高校艺术生也随之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总体来看,大多数的艺术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正确的道德观念,他们热爱祖国,拥有理想并为之努力。

 

然而,高校艺术生由于注重专业性,导致他们接触的人与物都具有限制性,这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理想,前途迷茫甚至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最明显的便是高校艺术生缺乏入党的理念。他们对“两课”学习不感兴趣,不会认真学习知识。这是因为高校艺术生认为这些课程在社会中不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受到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生显得较功利。具体表现在他们不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或是社团活动。他们涉世未深,处在步出学校和踏入社会之间,是最容易受骗的时期。因为缺乏判断力,他们极易在这个时期轻信他人导致被利用。

 

(三)团队意识薄弱。高校艺术生往往有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面还没有心智成熟,这导致他们还会出现叛逆等情绪。他们既懂得应该遵守纪律,但是又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抵触纪律约束的心理。他们不具有集体意识,在他们心里,个人主义要比集体意识高出很多。这既跟他们身处的学校环境有关系,同时也与他们个人因素有关系。他们进入社会后往往无法立即进入自己的角色,找准位置,在日常和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与他人交往沟通困难等状况。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的意义。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所以人文素质不仅是对高校艺术生重要,对于所有的人都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艺术生来说,并不是单纯的读、写等基本的知识文化教育,而是针对于高校艺术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素质教育。

 

人才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必须突出的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类需要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而不只是只专注于某一项技能。他要求艺术生具有多方面甚至全方面的发展,以达到社会的需求。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可以弥补学生在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欠缺。

 

(二)加强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当代高校艺术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是生活本身,他们首先作为个体,并逐渐走向成熟,他们渴望独立;二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社会不断加快的脚步使他们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使他们不断的努力以达到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三是来自于竞争,竞争的压力产生于他人带给自身的压力。

 

高校艺术生首先在学习上面存在很多缺点,例如:学习不够刻苦、个性张扬不易管教、纪律性组织性差。许多学生甚至对于未来是茫然的,他们极度缺乏信仰与积极的人生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基本的知识是不够的,他们应该汲取他人的智慧,建立自己的人文基础,当这样的基础积攒越多,他们的成长也就越加明显。对于人生的方向也就更有了把握。

 

(三)人文素质提升带来的益处。艺术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一种美感。当高校艺术生缺乏了人文知识,那么他们就很难真正的理解艺术到底应该带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及意义。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艺术者注入了人文精神,使它具有了一定的意义。优秀的艺术作品反映的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因为作品是他们对生命和生活注入一种自己的理解之后塑造的具体形象。由此可见,人文素质低下势必会影响到艺术创作。因此,人文素质对于高校艺术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人文素质的教育有助于他们对美进行理解和诠释,逐渐地陶冶情操,在知识传授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三、高校艺术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增设人文知识类课程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艺术生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质的理念,具体途径就是开设人文知识类课程。通过这种途径让学生们系统地学习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与提高人文素质。

 

任课教师因为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可以自然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可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关键,由于高校艺术生对于艺术的理解比较高,可以在课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各门类的艺术,如绘画、戏剧、乐器等艺术,这些虽然都属于艺术类,但却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这可以很好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加强校园建设

 

1、弘扬人文精神,加强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重点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处于一种人文环境之中。引导他们具有人文素质以及提高人文素质。

 

2、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文化品位。营造好的校园文化会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很好的施展平台。在校内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社团,会使得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在社团与活动中,让学生自然的融入进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里面,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3、完善规范制度,强化养成教育。高校艺术生在心智上趋于成熟,完善而良好的制度可以对他们进行约束与监督。要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使得学生在日常中逐渐养成一种积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理性的、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篇8

关键词:

独立学院;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一幢幢高楼平地而起,许许多多具有艺术特色的建筑等为我国带来一抹不同的颜色,这些都取决于艺术设计的好坏。随着艺术设计越来越得到重视,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所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对于独立院校,由于其专业性和特殊性,学生专业素质方向需要好好把握。

一、当前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专业水平较高,文化素质较低

由于独立院校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主要培养的是专业的艺术设计人才,其课程设置也主要集中在设计专业课程,学生的精力全部放到了自己专业的培养上,往往忽略了其他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基础的科学文化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如果教育不够得当,学生会出现其他不可控的问题,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同时,部分学生不仅科学文化课没有上好,艺术专业课的学习也不够好,造成专业不专,细节不细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形式、手段不适应

大多数的独立院校以往都是依托于一本院校的教学资源来展开教学,所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方向以及教学的相关事宜都是沿用的一本院校的资源办学,所以很多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发生改变,而独立院校的办学定位又不同于普通的一本院校,所以教学体系就出现了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是教学内容的设置,有些课程不适合学生却仍然在开设。同时,由于独立院校的专业性,在科研水平以及教改等学科建设的能力不足,实力薄弱,需要花费大力气进行整治和提高。

(三)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训练

艺术设计专业来源于生活,好的设计往往是社会、灵感以及汗水的结合体,所以,在独立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当更多的深入到社会生活中进行社会实践训练。而大多数的独立院校的教学模式仍停留在课堂老师教,学生低头学的模式,很多情况下学生理论知识有余但实践能力不足。同时,没有经过完善的实习基地的社会实践,很难真正学到设计方案的精髓和重点,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

二、独立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建议

(一)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

针对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在独立院校的培养中存在重专业,轻通科的情况,独立院校应积极转变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水平,同时,应当注重对学生思想和文化的培养,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自己的人生之路。此外,专业课的学习仍旧是重中之重,不能丝毫的松懈,要以整体的优化知识结构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创新能力,把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为最终目标。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当前独立院校的艺术设计学生的培养,其教学模式仍旧以老师讲授为主,我们要积极专业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种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摒弃以往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合作学习、分组讨论等方法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群策群力,解决设计实际问题。同时,要注重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专业课程的实践,提高自我能力。此外,学生也要积极响应老师的教学,一个巴掌拍不响,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转变教学上的理念,改进教学上的弊端,使独立院校的艺术设计培养更上一个层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优化课程内容,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目前,专业课程的教学占到了较大的学时比例,所以,我们要加强力量,培养学生的视觉反映力,增强其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这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尤为重要的。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锻炼他们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此外,要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现象,使学生理解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重要联系。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应顺应时展趋势,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以适应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的需要。

结语

艺术设计行业目前在我国的需求度达到了空前上涨的程度,尤其是专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独立院校更要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和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我国培养更多的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杨佳 单位:华东交大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其音乐是人类音乐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演奏出的每一首作品,都能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以及艺术享受,①为了能够更好的演奏钢琴音乐,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对学生弹奏技巧的训练。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钢琴艺术教育方法

1.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提高,

钢琴弹奏的核心就是实现钢琴的音乐美,那么这一美的实现基础条件,是弹奏者实现全身多种器官和肢体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够独立灵活使用手指。钢琴的音域宽广,具有丰富的和音效果,可以说钢琴是多声乐器中最理想的一种,因此在钢琴教学之前,就要把钢琴的价值、特殊魅力详细地讲给学生听,以提高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能力。②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更要把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作为是教学核心。音乐本身是一种审美艺术,如果在教学中,脱离了审美教育,那么钢琴也就是变成了一个音响工具,其艺术魅力根本无法得到体现,所以必须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提高。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学生逐渐向审美的主流方向进行引导,以让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以及创造力等均能够在一个自然、高尚、健康的环境中发展。

2.对学生的钢琴技巧技能加强训练,

钢琴弹奏技能的获得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必须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经过长时间不断的练习,才能够实现钢琴弹奏技巧和音乐艺术要求的完美统一,目前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拔高”问题,这样是不能有效的对学生的弹奏技巧进行提高的,甚至会导致学生养成一定的弹奏毛病和缺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对五指训练以及音阶等基本技术加强训练,让学生严格按照初、中、高级钢琴教材进行训练,并对日常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另外,对于一些能力比较强、程度比较高的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进行调整,对于曲目的难度以及练习量也要逐步进行增加,这样才能够促进他们弹奏水平的稳定提高。总而言之,在钢琴艺术教育重中,对于学生的弹奏技能技巧训练一定要加强,特别是基本技术训练,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培养

(一)在钢琴练习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培养

钢琴练习过程是一个相当枯燥、相当复杂的活动,如果从心理角度来看的话,其过程就是要实现视觉、触觉、听觉以及运动觉等条件反射的高度协调,才能够保证良好的训练效果,钢琴练习要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的身体机能活动,不断的对动作进行重复和完善,直到能够以一个最自然、最简单的方法,把动作掌握,这样才算是有效的提高了其演奏技巧。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效率,首先就要保证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对于学生钢琴练习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1.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自我检查能力的培养。在练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对其改善方法进行思考,从而逐渐的提高其弹奏水平:2.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一方面在练习过程中,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很好的完成练习任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不管是紧张,还是恼怒、忧郁等不良情绪,都会导致其器官失去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影响其练习效果。

(二)在演奏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培养。

篇10

伴随着教育认知上的深化和逐步趋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哲学。遵循这种教育哲学理念,一切教育活动从促进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让每个人在其生命的历程中充分展示自己,激发全部潜能,提升个人的生命价值,就成为我们研究推进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的音乐教育体系

首先,确定明确的培养方向,把立足点放在面向市场、面向学术、面向科研的基点上,将技能型教育转换成创新型教育。艺术教育应该在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实际应用的同时,特别注重音乐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人文知识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当代教育与音乐实践,建构科学可行的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人才培养机制。这些有关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高等院校坚持创新教育的策略,不仅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各高等音乐院校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我国的音乐教育和国际接轨。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并非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而是直觉思维与辩证思维,分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创新性想象综合运用而呈现的—种思维状态。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着不同的路径任意发展,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有中,应特别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宽容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向学生表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2.知识结构的完善

发散思维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作支撑。“学愈博则思愈远。”在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邻近学科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是向创新发起挑战的前提性要件。

3.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人格的高低、思维的聪愚、言行的文野,更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进退。因此,人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营造文雅有序,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整个校园要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知识气息。

4.个性发展的注重

创新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诸个体呈现的多样化,而个体呈现的多样化则必须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扬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意识,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地发展自我、挖掘自我、塑造自我,使每个人都平等地得到发展和进步。

5.考核方式的重建

到目前为止,我省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呈现着以闭卷考核为主,以开卷考核为我们的考核结构。在这种结构方式下,考核内容必然以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主,而忽略了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由目前的考核方式向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式转变。这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意在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体验进行创新的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同时也是创造力培养的过程,艺术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1.教学过程突出系统性、教学方法突出多样性

首先,教学过程突出系统性。艺术教学过程是艺术教学内容展开和接受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形成学习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系统性,使学生通过构思,方案、发展、试唱几个教学环节,完成对整体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师通过系统性教学达到引导学生、挖掘潜能的目的。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教学方法突出多样性。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实行课堂、小组、团队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中实行个人辅导、小组讨论、集中讲授相结合,两个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变教学为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发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的潜能。

第三,音乐讲评实行开放性。音乐讲评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推销自己能力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今后进入市场做准备。音乐讲评也是开放办学的一种方式,设计教学的好坏,由社会音乐专家、教师、学生来评判,建立艺术教育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使艺术教育更贴近市场。

2.评价方式实行过程评分的原则

过程评分是评价科学性的体现,是科学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依据。传统的艺术评价方式是结果评分,难以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行过程评分是评价观念上的重要改变,是对传统评价方式的突破。过程评分重在过程而不仅是结果,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将整个艺术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量化打分,可以有效评价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教材是实现课程内容的基础

我们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实行低年级课程以开发思维为主,教学内容开放活跃、跳跃度大,重在学习设计思维方法和创新知识和能力,在高年级课程则以科学性和市场结合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11

歌唱艺术是由生理学、心理学、声乐技巧学及物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组成的艺术学科。心理学提到人的各种行为,从简单到个别动作到较复杂的行为,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即都是人体对外界的身体内部各部刺激产生的反应,通常我们把这种心理反应分为:常态反应、偏离常态反应是、变态反应三种,偏离常态反应、变态反应呈现的心理状态为不良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表明:不良的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以至影响嗓音,甚至失音,在我国医学中,所讲的“七情致病”、“暴怒失音”、“怯泣失音”,就是心理因素致病而言,歌唱心理不正常会导致整个发声器官功能不同程序的紊乱。因此,在歌唱艺术中,良好的心理对获得最佳歌唱状态起关键作用。

一、歌唱与歌唱心理的关系

歌唱与心理是紧密相连的整体,歌唱总是在一定的心理作用下进行,心理作用又总是对歌唱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歌唱在整个过程离不开心理的调控,心理活动始终伴随着声乐演唱,并不断倡导或影响着生理机能,一方面,歌唱的生理受心理支配,歌唱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歌唱者意识的外化:另一方面。歌唱者正是运用了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对歌唱实践起指导作用,充分理解歌唱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不断运用心理控制的有效手段,最终提高演唱水平,实现歌唱艺术中的艺术美。

(一)歌唱审美心理

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是以音乐艺术客观存在为前提,通过各种音乐审美实践来实现,声乐艺术是人类长期劳动实践中。通过声音传递信息,表达喜、怒、哀、乐等感受,哈格里夫斯在《音乐发展心理学》中指出,音乐反应的个体差异变量研究因年龄、性别、智能、个性及职业和社会背景不同,会在音乐接受中存在接受类型、听觉习惯、评价标准和音乐趣味等差异,存在审美理想,判断能力与效果的区别,正是这种审美标准的差异导致演唱者在把握演唱形式与感受作品音乐形象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审美效应。在歌唱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演唱审美力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和最基本的问题,演唱审美的生成、体现和再创作活动,完全领先审美能力的实施与实现,歌唱审美功能的生理机制是大脑及感觉神经系统,是人的高级精神活动,这个系统能接收、感受、贮存各种感性演唱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改造、加工成新的演唱信息,并进行输出,以供欣赏者的演唱审美享受。因此,歌唱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以感性为基础,以理性活动为诱导的多种心理因素的互相交叉渗透,互相促进的思维运动过程。

(二)歌唱的情绪心理

达尔文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情绪患有概括化的驱动性质,它可以调动机体内的生物化学能量,使机体处于唤醒和激活状态,以备各种行动之需。情绪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歌唱中情绪心理会影响到歌唱者演唱效果,卓越的声乐理论和声乐教学法研究者、巴黎音乐学院教授玛・加尔西亚在《歌唱艺术论文大全》书中写道“几乎所有歌唱者在刚见到听众都会感到紧张,为了使自己在舞台上平静下来,歌唱者应当在过门临近最后上小节时,吸几口比较深的气,使心神安定下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他在《怎样歌唱》书中把“艺术家的神经紧张”作为专门一节进行论述,所有艺术家都会有舞台紧张的情况,这就是说紧张是人的一种情绪,当歌唱者在当众表演时,嗓音和演唱风格的好坏都决定于“情绪”。一个人的心情不可能总是一样的,他有时活泼愉快,有时沉闷忧郁,歌唱者要克制住忧郁情绪,努力做到愉快而有精神,不然的话,情绪的变化无常。单调呆板会使演唱变得沉闷枯燥。引不起观众的兴趣。

(三)歌唱的想象心理

想象是人的大脑所具有的思维能力,是人在知觉材料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歌唱是一门非常复杂和特殊的艺术门类,它以人体为发声器,歌唱者本人就是自己“乐器”,而这件“乐器”在操纵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通过积极的想象与联想、生动形象地概括出歌唱发声特点,建立正确声音概念。

在歌唱艺术中,歌唱者要有充沛的激情,强烈的创作意识,充分启动思维,把握领悟歌词内容,才能用歌声表现出语义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才能被欣赏者所接受产生审美共鸣,因而歌唱中的想象思维是每一个歌唱者所必须经历和完成的心理过程。在歌唱实践中,歌唱者想象越丰富,对音乐、发声技巧、作品的理解就愈加敏锐,愈加强烈,对抽象的声音技巧概括重组就愈快。

二、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

八十年代我国声乐教育家喻宣萱教授认为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基础训练,她说:从这几年的经验中,我们懂得了要进行声乐训练前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一个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静,精神不集中、不充沛就不能出很好的声音,就不会唱好歌曲。PM马腊费奥迪指出:“学歌唱的学生必须注意,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决不能忽略了教育他们的思想,这思想又是每种艺术需最先表达出来的东西。只要重视对心理素质的了解和锻炼,许多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从以上不同时期的声乐代表人物论述中,不难看到歌唱心理对歌唱者影响之重要,要把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声乐技术训练同步进行,心理训练从广义来讲,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歌唱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为演唱取得优异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从狭义上讲,是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能力,以便在演唱时达到最佳歌唱状态。

人类的神经系统通常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因神经系统两大部分,脑属于中枢神经素质,人体中任何一个器官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大脑半球皮层是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分,是进行高级神经活动的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兴奋和抵制的过程中是互相平衡的,歌唱者在进行演出时,会遇到许多平时不存在情况,这些情况从内部和外部对歌唱者形成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如果此时歌唱者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是相互平衡,则是常态反应,如果此时歌唱者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则是偏离常态反应。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兴奋过程占优势,歌唱者表现为情绪高度兴奋,呼吸急促,四肢发抖,喉头发干,嗓音发颤与歌唱时往往速度加快,吐词不清,向较高的调性跑调,二是抑制过程占优势,歌唱者表现为态度冷漠,反应迟纯,四肢发软,手脚发凉,全身处于拘束状态,基本丧失演唱信心:歌唱时往往速度变 慢,忘词、错音,向较低的调性跑调,所以对歌唱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克服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歌唱艺术中对歌唱者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心理素质培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情绪,情感的自我控制,保持良好歌唱状态

从古到今。大多数科学家和艺术家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高层次的情感,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这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是相当重要的,只有爱上这门学科,你才会执著地追求其中的真谛。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等方面,直接间接地影响其发声演唱,虽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并且与歌曲本身或表达的意境产生冲突时,会严重影响到演唱水平,比如。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是表现岳飞对精忠报国的“壮志激情”和救亡兴国的“悲苍”,如果歌唱者的情绪不能稳定融入这一意境中,便产生情绪与意境的冲突,就不能很好表现歌曲的风格和精神。歌唱者应沉着、自制,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去克服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事业的情操。

(二)加强舞台实践,保持自信心

许多人演唱时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舞台演出的锻炼,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各种刺激,歌唱者要熟悉舞台,适合观众的刺激,强光的刺激和各种声音的刺激。因此,歌唱者要明白歌唱艺术是必须向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调控”心理,应多加强舞台上的“演习”,特别是在一些带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驰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在演出前。歌唱者要稳定自己的心情。体会自己练唱时的感觉,心里默唱一下演唱的歌曲,这样的松驰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自由活动,而不因为心理紧张造成僵化,吊滞的状态,以致破坏声音的自然流畅。在舞台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放在表演上,不要把听众当作检查者,好像专门挑毛病的。要把情感放在第一位,把听众当作朋友,用歌声倾述情感,传达一种艺术境界,这样心情就会放松自如,演唱时始终可处于自控状态,要经得起意外事故或失败的考验,如果舞台上或伴奏上出现了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在最快时间做到冷静的和放松,不能影响情绪,另外台风要落落大方,面带微笑,给人一种自信、自然、大方的感觉。

(三)注意保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人的身体状态是受生理周期的影响,会给自己的自信心带来影响,一个人身体状态良好,其精神状态也饱满,自信心也强,反之如果进行演出时身体出了毛病,其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一些科学实验表明:人的情绪、智力和体力等因素对人的身心状态有很大影响,当人的生物周期处于低潮时,体力、精神也处于低潮,做事成功性较少,尤其处于临界时,则更容易出现差错。因此,作为歌唱者不仅要有歌唱的天赋,还应加强身体锻炼,有良好的体魄。

篇12

当前大学德育教育工作模式存在一定缺陷,大学德育工作被机械地分为相对独立两个模块,“两课”教师集中于思政部或马列部,而配备的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如班主任、辅导员又归属于各个院系。加上理论教学、日常管理各块之间相对独立、封闭,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协调,导致德育工作不尽人意。所以必须创新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忽视主体需要、轻视人文关怀、注重教条灌输的经验型、工具型、单项式的德育模式,实现高校德育模式的现代化。要改变单纯的理论灌输,以形象生动的事迹、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校德育凸显主体精神,回归生活世界,强化隐性德育的渗透功能,提升大学生的品格。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实现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教育”的转变,还要教会其自我教育的方法,如内省法、慎独法、自我分析法等,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德育工作在复杂的社会中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和对象,必须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如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做到既要解疑释惑,又要凝聚人心,既要理直气壮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和风细雨、恰如其分地分析是非曲直,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

二、利用艺术专业任课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

艺术专业任课教师作为一个人格的“载体”,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过硬的政治素质,并且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学生中有威望、有信誉、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专业老师的人格魅力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起学生对专业任课老师的信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总体而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对学生价值取向具有导向作用。专业课教师是艺术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学习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得到尊重与理解。老师给予学生和谐的氛围、耐心的倾听和朋友般的鼓励,容易得到学生的心理共鸣,帮助学生转化为专业学习、探求真理的激情与动力。二是对学生道德提升具有示范作用。青年学生刚好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可塑性大、模仿力强。由于专业课教师长期和学生接触在一起,进行专业上的学习、探讨,这种的特殊关系,使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三是对学生专业和全面发展具有激励作用。专业课教师往往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造诣,并取得丰硕的业绩,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专业课教师这种对艺术追求的崇高理想、忘我的敬业精神以及为达到艺术效果和教育效果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开拓的一种手段和动力。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实实在在地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篇13

美术课程具有强烈的艺术熏陶功能,集中体现了中专生的人格特点,对培养中专生综合艺术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高校的美术教育课程本体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质;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资源,促进中专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对中职艺术生的美术教育提高艺术人文素质的主要层面

美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们展开美术教育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美术课所具有的这一特点。现代社会需要富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间相关内容的整合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顺应时展,同时也是中职学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促进学科相关内容间的整合是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是促进中专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经之路。

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社会角度而言,强调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尊重中专生个性发展,体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从个人角度而言,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首先,挖掘美术课程中文化内涵、感知人文情怀。我国美术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丰富,在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美术知识,还要更多的关注美术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关注美的艺术熏陶,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以美术教育为载体,立足于现实生活,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教学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各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特点。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参加各种社会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尊重科学、尊重人格,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艺术视野。

二、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

在中职学校美术课堂中,我们应该结合中专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和文化程度,充分运用生动直观的教材与带有阶段性、连续性特点的艺术作品,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重视研究美术作品及其文化渊源,提升个人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美的艺术熏陶作用,避免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泛泛的说教,而是把教程中那些最富有魅力,最具有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各学派的风格及流派发展变化,知晓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以便为美术实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步入画廊、观看画展;拜访名家汲取其作画心得、虚心请教;提高鉴赏能力;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次,锻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美术教育活动往往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引导学生带有情趣地去发现身边美的人、美的事物,把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美感联系起来,将自己对学校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体悟与艺术家对它们的直观性表达联系起来,并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个人体验和理解。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中专生美术学习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注重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这是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宗旨。立足于广泛的社会背景、领略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以美术教育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 对一些美术本体知识和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逐步建立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多角度探究、挖掘学科知识,以达到促进各学科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认识美术学科的特征、美术表现的相异性以及美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趋势,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