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23 10:41: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

篇1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读右边四幅图,回答1-2题。

1.①~④四地中位于北京(116°E,40°N)东南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幅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经纬线方格,实地面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下面“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完成3~5小题。

3、图中a、b、c、d四点中,可能形成小溪的是:

A.a B.b C.c D.d

4、图中MN、XY的交点,在剖面图上对应的点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若该地区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蓄水位为175米,该图范围内将出现的情况是:

A.水位时,小部分面积被淹,将出现一个岛屿

B.a、b、c、d四个居民点中,d居民点可以不搬迁

C.水位时,将出现两个小岛,b、c、d三地将被水淹没

D.a、b、c、d四个居民点都不必搬迁,改为从事旅游业和渔业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北纬30.2度,东经101.7度)发生了6.3级地震,完成下题。

6.此次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河西走廊昼夜长短及昼长变化趋势是

A.昼长夜短,昼在减短 B.昼短夜长,昼在减短

C.昼长夜短,昼在增长 D.昼短夜长,昼在增长

图1为北纬30°附近某山区降水量日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1中显示山顶和河谷日降水差异是

A.白天山顶降水较河谷少 B.晚上河谷降水较山顶多

C.河谷降水变幅较山顶大 D.山顶降水总量较河谷少

8.造成山顶与河谷降水日变化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A.地形起伏 B.太阳辐射

C.植被状况 D.热力环流

下图中数字代号表示上海、拉萨、罗马、珀斯(31°50′S,116 ° 10′E)四个城市。据图判断9—11题。

9.四城市中,七月气温低于一月气温的是

篇2

随着新课标教学理念的颁布及落实,对于高中教学课程提出全新的教学要求,高中化学也在其中。自2013年全国高考分甲卷、乙卷后,试卷模式相对稳定,基于此背景,为了更高效地把握高考化学发展方向,笔者在文中针对高考化学深入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

一、高考成绩价值导向

当前阶段,高考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展示形式,从探究高考成绩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发现,高中生在既定时间内通过对化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中途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高中教育形式存在诸多的不同,只有高效贴合新课程理念,才可以有效促使学生获取更大的进步。此种由浅至深的学结反思过程,会有效实现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成效的外显价值。

限制高考化学成绩的外部因素有化学课程设置、化学教师、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生学习方法等,其中化学教师及学生自身这两个因素对化学成绩的影响最大。若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那么学生的化学成绩就会提升一些,其课堂教学质量也要相应提升一些。限制高考化学成绩提升的内在因素包括:高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成绩、使用大量不当的教学手段等都会影响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2]。同时此种内在因素,大部分会受制于外部因素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影响高考化学成绩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因此,我们要基于主要的外在影响因素,在实施高中化学课程过程中,让教师教学结合新课标发展要求,让学生的学习充分遵循新课程理念,并高效运用化学成绩的价值导向功能,对高中化学学科高效教学做出最具价值的指导。

二、高考试题理论视角

高中教育阶段化学学科教学活动是化学教学质量集成的主要形式,同时是站在宏观角度对高中化学进行分析的结果。简单地说,高考中化学试题才是真实的化学教学质量展示的物质载体,学生借助课堂学习全面获取化学知识,并在一次次考试中检验学习成果,最后参与高考,其学习质量得到全面验证[1]。

现有高考试题都是以纸质载体为主流,自身肩负着高中化学新课标教学发展需求及教学精髓。高中生通过化学测试有效检验学习成果,深入考察日常学习中存在的学习漏洞,同时高考试题命题者在设计过程中要事前对试题内容进行检验,预测其考试结果,并将此作为一些理论依据进行设计调整,或者是参考成绩价值导向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大量的教学建议。

三、基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理念实施策略

1.熟悉学科基本观念,转变教学理念。

在实际落实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理论时,需要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切入点,使学生在相对熟悉的情境中深入感受高中化学知识,解析化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结合,进而逐渐掌握化学学习能力。教学理念作为先行者,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手法都与执教者的教学观念存在牵丝挂藤的关系。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作用下,教师需要及时转换教学理念,在全面获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创新教学方法。如教师在鲁科版高中化学元素与物质分类这一知识时,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B)

A.H■O、HCOOH、Cu■(OH)■CO■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B.HClO、H■SO■(浓)、HNO■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

C.HF、CH■COOH、CH■CH■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

D.HCOOH、H■CO■、H■SO■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

分类观是高中化学中一种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学科基本概念和系统掌握化学各板块知识,所以它在化学元素的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分类掌握元素物质间的共性与区别,从“同类”中抓“异”、从“对立”中抓“同”,减轻学生负担,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2.把握课程价值取向,加强教学互动。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师生间良好的教学互动,不仅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将自身所学知识进行情境的创设及现实的利用[3]。教师在构建教学互动模式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演示法全面引导学生学习。如(2015年全国I卷)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B)

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本题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教师创设互动。首先,教师在实际解析这一问题前,要求学生自主解析《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包含哪几种,在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展开学习交流。通过抓住题设信息,对文中提及的内容进行充分解析。如金属与岩石皆被“强水”溶解,非硝酸莫属。氨水不会溶解金属,醋酸不会溶解不活泼的金属,卤水成分是MgCl■、NaCl等可溶性盐溶液,显然都不是“强水”。不知物质性质与成分,容易误选。正确答案为B。

3.侧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发散学科思维。

新课标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课程做出系统的解析,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课改教学工作中重点,教师需要及时提高对其重视程度,侧重讲学化学基础知识,配合实验教学活动,不断深化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高考化学考试成绩。

如(2016年全国I卷)13.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mol・L-1r溶液的pH为2,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原子半径的大小W

B.元素的非金属性Z>X>Y

C.Y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摇?摇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本题主要从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无机框图推断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笔者主要从高考化学的视角深入分析高中化学课程的实施理念,其不仅有利于为课改发展提供理念依据,而且能有效创新教学工作。因此,化学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只有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才可以全面推进我国化学新课标教学改革工作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电学实验的考查主要包括:电表的读数、实验器材和电路选择、电路实物连线等几个方面。

一、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规则

电流表量程一般有两种——0.1~0.6a,0~3a;电压表量程一般有两种——0~3v,0~15v。如图1所示:

电表读数时首先要看清量程,并确定最小分度值(每个小格所代表的电流、电压值)。

电压表、电流表若用0~3v、0~3a量本文由收集整理程,其最小分度值分别为0.1v、0.1a,可以采用十分估读法,在最小分度值后加一估读数即可。图1中电压表读数为1.88v,电流表读数为0.83a。若指针恰好指针指在第10条刻度线上,则读数为1.00v(或a)。

电压表若用0~15v量程,则其最小分度为0.5v,为2分度仪表读数,电流表若用0~0.6a量程,则其最小分度为0.02a,为5分度仪表读数,这种量程读数时读数结果必须与其最小分度小数点位数相同,结果是最小分度的整数倍。图1中电压表读数为9.5v,电流表读数为0.16a。左图中如指针指在第10条刻度线上,读作5.0v。右图中指针指在第10条刻度线上,读作0.20a。

二、实验器材的选择和电路的选择

实验器材和电路选择的总的原则有三:一安全、二精确、三方便。实验器材的选择与实验电路密切相关,选择器材前首先要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设计安全可靠、测量精确、操作方便的实验电路,再根据实验电路的需要选择器材。

1.电表的选择

应用全电路欧姆定律,通过估算确定电路中通过电流表的最大电流和最小电流,电压表两端的最大电压和最小电压。所选择的电表的量程应大于最大电流和最大电压,以确保电表的安全;选择的电表的量程应使电表的指针摆动的幅度较大,一般应使指针能达到半偏以上,以减小读数的偶然误差,提高精确度。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以后,若不计电表内阻则应选用内阻较小的电流表和内阻较大的电压表,以减小系统误差。

2.变阻器的选择

变阻器的额定电流应大于电路中通过变阻器的最大电流,以确保变阻器的安全。为满足实验中电流变化的需要和调节的方便,在分压式接法中,应选用电阻较小而额定电流较大的变阻器;在限流式接法中,应选用电阻与待测电阻比较接近的变阻器。

3.电源的选择

一般可以根据待测电阻的额定电流或额定电压选择符合需要的直流电源。

4.电流表内接法、外接法的选择

而r=■时,电流表内外接法效果是一样的。此时的被测电阻值r我们称为临界电阻。

5.分压式和限流式电路的选择

(1)由于限流式电路结构简单,耗能小,通常情况下

应优先考虑限流式接法。

(2)下面三种情况必须选择分压接法。

①要求被测电阻的电压或电流从零连续调节,只有分压电路才能满足。

②如果采用限流接法时,无论怎样调节,电路中电流(电压)都会超过电表量程或电阻元件允许的最大电流(压),那么为了保护电表或电阻元件,必须采用分压接法。

③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若所用的变阻器阻值远小于待测电阻阻值,采用限流式接法时,即使变阻器触头从一端滑至另一端,待测电阻上的电流(压)变化也很小,这不利于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用图像法处理数据;为了在变阻器阻值远小于待测电阻阻值的情况下能较大范围地调节待测电阻上的电流(压),必须采用分压式。

三、电路实物连线的注意事项

1.电键必须控制全电路;

2.电表的量程要适当,流经电表的电流要正入负出;

3.滑动变阻器的“两端限流、三端分压”接法,且要求在闭合电键前,必须保证限流接法中滑动变阻器以最大电阻接入电路,分压接法中滑动变阻器输出电压端电压为零;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91-01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画图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画图能力

几何教学中,学生画图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画图钱,学生首要具备识别图形、认识空间几何结构特征的能力,一些教师容易这些内容,认为这些内容是一些枯燥的定义,基本都是简单的教授,但实际上,这容易导致学生根基不稳,缺少了这些基础内容,学生的画图能力是无法得到提升的。

空间几何的三视图、直观图,将空间几何画在纸上,通过平面图形,将空间直线、平面以及中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展现出来,建立联系。这些内容为学生识图、画图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明确画图的步骤和技巧,并进行案例讲授,由此提升学生的画图能力。坚持下去,学生必然可以熟能生巧。

2、变式训练,强化画图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画图能力,教师可以变换图形的位置关系,和空间关系,为学生开展一些变式训练,以此提升学生的画图能力以及感知能力。

比如:异面直线的画法(图1所示),课本生的内容是相对单一的,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图形的画法进行进行变换,通过这样的变化,强化学生的画图能力。除了长方形体中能够找到异面直线,还可以通过辅助平面衬托的方法,使两条直线看起来是异面。

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实物教学,直观感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学生具备了丰富的表象储备,才能够不嗵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用事物教学,将抽象的概念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视觉感知是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师应该通过大量的积累,帮助学生获得这些方面的感受,进而形成更加具体的几何形象。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将长方体、正方体、锥体等实际模型,展示给学生,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增加学生的空间感知经验。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发现,PPT、板书、模型等与实际联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立体几何感知能力。

2、语言、直观图形、空间位置关系相互转换,融会贯通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定理与图像相互对应,可以强化学生记忆,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图形与空间位置关系的转化能力,长久久之,学生就能够更加融会贯通。用语言表述公理与定理时,可以将与其相对应的直观图形画出来,作为过度,之后通过观看直观图,在大脑中形成与其相对应的空间位置关系,再有空间关系与直观图的结合,对相关的概念、定理等进行理解,这样掌握知识的速度会更快。如下图2所示,是一条直线a与一平面α平行,经过直线a的任意一个平面,与任何一个平面β相交,观看这些位置关系的直观图形,学生脑海中会形成相对应的位置关系。而直线a与交线l相互平行,反之,a并行于l,通过a?α,l∈α的位置关系,以及直观图,就可以推断出直线a与平面α的关系是相互平行的。

长期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几何空间感知能力会提升,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也会提升。

三、高考几何试题解题思路分析

以“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类型题为例,具体分析如下:

比较简单的几何表面积与体积公式,学生很容易明白,但是此类题目的题型比较灵活,设计的知识也比较广泛,解决这个类型题的基础是对几何体的了解,掌握了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再结合公式,才能够解答出答案。还有时会兼并考查球的特征,这类题则较难,知识综合性强。针对这类问题,教师根据如上方式:

教师要求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将图形画出来(无图时),再利用自己的空间立体感加上逻辑思维推理分析图形,尽可能的归结于平面图形中求,找出求表面积、体积的关键量,如下例题。

例题:已知H是球O的直径AB上的一点,AH:AB=1:2,AB垂直于平面α,垂足为H,α截球O所获得的截面面积为π,那么球的表面是______。

分析:由球直径AB垂直于平面α,H为垂足可知,H为α平面截球所得圆面的圆心,EH为此圆面的半径,且角OHE为直角,三角形OHE则为直角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将所有的量放在这个平面图形中求,OE是球的半径,OH可以利用所给条件用球的半径表示出来,EH则可以由所截圆面面积求出来,然后将这些条件放在直角三角形OHE中用勾股定理求得该球的半径,套用球的表面积公式即可。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合理运用解题思维,以剖析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积累几何解题经验,并不断提升其解题能力,为学生高考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5

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考虑学生的原有水平和所能达到的水平,以经验为基础,从教师的主观意愿出发,教学设计与教学心理学相脱节,几乎成为教师们的教学习惯和普遍现象。但是,要对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将来可能达到的水平有更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只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教师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教学心理规律,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近十年的探索研究表明,教学心理学是开启教学智慧的金钥匙。

教学任务分析理论作为教学心理学的一部分,最初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今已成为教学设计中的一项专门技术,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进行了教学任务分析技术培训,并将这门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分析以学生为中心,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有效地帮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使教学行为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科学安排教学顺序,从而更加有效地对物理教学进行评价。[1]

实际上,虽然对一线教师进行的教学任务分析技术的培训越来越多,但并未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教师还没有真正把它作为一种教学习惯,离实践应用的学科化和系列化更有一段距离。本文拟通过一个教学案例,说明教学任务分析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的实施。期盼能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探讨。

2 教学任务分析理论和方法

教学任务分析从任务分析演变而来,是基于学习心理学发展起来的一项教学设计技术,教学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加涅(R.M.Gagne)。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他认为,教学是为学习的发生创造外部条件,不同类型学习的外部条件一旦被阐明了,那么教学方法的设计便有了可靠的基础。依据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不同内部和外部条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是加涅的教学论的灵魂。[2]

20世纪后期,教学任务分析思想有很大发展,如乔纳森等三人系统地总结了21种已得到认可的任务分析方法[3]。可见,任务分析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教学设计技术,有多少学习理论就会产生多少相应的任务分析方法。笔者在对众多专家和学者的“任务分析”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教学任务分析采用如下过程:

(1)通过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确定单元或课时的教学目标。

(2)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3)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层级分析,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分析使能目标和子目标,分析学习的条件。

(4)安排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方案。

3 教学案例与分析

下面以高中物理选修3-5(粤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动量守恒定律》为例,说明教学任务分析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实施。

【教材分析】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守恒定律之一,是研究微观粒子所必须的知识,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主要是在前面动量定理的学习和理解中引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和理论推演的方法,得到系统中各物体的动量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动量守恒定律[4]。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区分系统的内力和外力;

(2)通过实验探究和运用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图式(物理意义、表达式、适用条件);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图式(物理意义、表达式、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图式。

【学习层级分析】(如图1所示)

【学习类型和学习条件分析】

学习类型: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和理论推导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因此,本课主要属于规律课(习得)的学习。

学习条件:

(1)必要条件:

①理解和掌握系统、内力、外力、合外力、动量等概念,其中“力”是学生的起点知识;“合外力”“内力”和“外力”是“力”的下位概念,不难学习,难点是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区分和计算。

②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且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

(2)支持性条件是:获得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回忆原有知识引入新课实验探究理论推导得出结论巩固应用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1.回忆原有知识

(1)教师提问:①动量是怎样定义的?它的表达式、性质和单位如何?②动量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如何?式子中“F”指的是什么力?

(2)系统、内力和外力。

教师由动量定理的复习中引出“系统”概念: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由系统的受力情况区分“内力和外力”。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为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引出问题作准备。

2.引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动量定理Ft=p′-p=mv′-mv,当一个物体F合=0,p'=p动量不变,那么当一个系统,其合外力F合=0,系统的总动量是否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合理外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气垫导轨、光电门计时器两个、滑块两个、交流电源等。

实验情境:如图2,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滑块1和滑块2,滑块1以速度v1碰撞静止的滑块2,碰后滑块1的速度为v1′,滑块2的速度为v2′,比较碰撞前后滑块1和滑块2组成的系统总动量。

实验结论: 。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同时领悟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4.理论推导

问题情境:如图3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1和m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且v2>v1,当第二个小球追上第一个小球时两球相碰,碰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试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证明两球碰撞前的动量之和等于碰撞后的动量之和。

设计意图: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运用动力学观点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领悟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5.得出结论

综合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的结论,再进行合理外推,可得出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2)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3)适用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6.巩固应用

(1)关于动量守恒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系统受到弹力作用,动量不可能守恒

B.只要系统做加速运动,动量就不守恒

C.只要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动量守恒

D.只要系统所受合外力恒定,动量守恒

设计意图:针对动量守恒定律适用条件进行检测评价。

(2)A物体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与静止在同一水平面的B物体相碰,碰后A物体继续沿原方向运动,但速度减为原来的一半,已知A、B两物体质量之比是2:1,则碰后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 )

A.1:1 B.1:2

C.1:4 D.2:1

设计意图:针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检测评价。

7.课堂小结

系统:由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

内力:系统中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外力:外部其他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

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外力之和为零, 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m1v1+m2v2=m1v'1+m2v'2。

定律成立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反思,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实现认识的提升。

4 教学成效与反思

篇6

历史属于基础性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授知识、揭示发展规律以及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多重职责,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有效学习方式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高效学习,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备考。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深入研究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与备考,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明确学习基本要求,夯实历史学习能力基础

历史学习既要勤奋踏实,同时也要注重技巧捷径。学生要对学好历史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具有明确的认识,针对性锻炼与提高自己,从而为历史学习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了共同探究,要求学生夯实“背诵、分析、探索、总结”四项能力。在背诵方面,指导学生认真记忆、高效背诵,在较多内容的记忆背诵过程中,要学会抓住

关键词 与字,可以缓解机械记忆的枯燥,提高记忆效果。学生还可以将记忆要点摘记下来,随身携带,运用学习生活的间隙时间进行学习记忆,化整为零,逐步推进,也能够提高背诵记忆的效果。在分析方面,重点对自己的联系以及测试进行分析,尤其是对错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搞清楚错误之处并进行举一反三,确保今后同类型的题目答题正确。在探究方面,应当要求学生不能完全局限与课堂学习历史,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从各种书籍、刊物、网络以及电视媒体中了解与搜集历史信息,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效果。在总结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省与改进,学会总结自己历史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从而为自己的历史学习继续后劲。

二、开展方法技巧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效果

授人以渔,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成效,教师在历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和推广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学好历史学科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一个积淀和酝酿、表达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历史相关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系统性地了解整个历史过程,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综合论述性题型的加大中更加突出要点和全面深入。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与巩固中发挥框架体系的作用。思维活动越清晰和具有条理性,所产生的记忆巩固效果也就更为有效,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相关知识点与内容形成前后连贯的框架体系,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记忆巩固的难度降低、效果提升。如在学习秦朝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框架:秦朝的建立(时间、都城及重要人物)——统治的巩固(在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秦朝的繁荣(具体的表现)——秦朝的衰亡(主要原因)。在这样的框架引导下,相关学习知识点能够有效融合进去,学生还可以在框架内进一步细化与分支,延伸出若干的分支问题,构成了条线与网状相结合的框架知识点结构体系。这样的学习方法技巧运用到其他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同样能够产生较好的记忆巩固效应,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内容。另外,教师还要从人脑记忆规律以及先进记忆法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的记忆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形象记忆,能够让学生记忆更为深刻与牢固。笔者要求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学会前后连贯记忆,不搞死记硬背,在理解中记忆。向学生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正确认识人脑的记忆规律,学会分轮次阶段开展学习巩固,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歌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各种新颖的记忆方式,可以缓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压力,对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帮助较大。在一些重要法案的年份记忆时,笔者引导学生背诵一串数字来简要记忆,如“1689 1787 789 1791 1889”这一串数字,就与英国《权利法案》(1689)、美国《1787年宪法》(1787)、法国《人权宣言》(789)、法国《1791年宪法》(1791)、日本《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等法案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篇7

年份 题号、分值 考查范围 实验内容 考查要点

2011 22(5分) 电学 测量微安表头A的内阻 实验原理理解

23(10分) 力学 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原理理解、实验数据处理

2012 22(6分) 力学 螺旋测微器读数 基本仪器读数

23(9分) 磁学 测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并判定其方向 实验原理理解、连电路图

2013 22(7分) 力学 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间动摩擦因数 实验原理理解、基本仪器读数、误差分析

23(8分) 电学 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和电阻 实验原理理解、基本仪器操作、读数

2014 22(6分) 力学 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 实验原理理解、误差分析、方案改进

23(9分) 电学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原理理解、实验数据读取与处理

对其他各地高考试卷进行同样的分析,可发现实验部分的分值或略有偏差,但实行新课标高考以来,各地高考卷中物理实验部分的共性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多采用“一力一电”的考查形式,考查热点相近。热点主要集中在:

1.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2.纸带类问题(相关力学实验4个);3.弹簧、橡皮条类力学问题;4.电学基本实验和创新类实验。

二、2015年高考临考策略

热点一: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

基本仪器类问题算得上是实验部分的送分题。有条件的同学可参照高考的要求,在考前两周把这些基本仪器动手操作几次;条件不足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典型的考题检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保证基本分到手。

【例1】(1)(2012新课标)某同学利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金属板的厚度。该螺旋测微器校零时的示数如图1所示,测量金属板厚度时的示数如图2所示。图1所示读数为 mm,图2所示读数为 mm,所测金属板的厚度为 mm。

图1 图2

(2)(2014福建)某同学测定一金属杆的长度和直径,示数如图3、图4所示,则该金属杆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 cm和 mm。

图3 图4

(3)用多用电表的电阻“×10”挡,按正确的操作步骤测某电阻,表盘的示数如图5所示,则该电阻的阻值约为 Ω。

(4)图6中电阻箱的读数为 Ω。

图5 图6

解析:(1)根据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规则,读数=固定刻度(注意半毫米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要估读到下一位)×0.01mm,图1所示读数为0.010mm,图2所示读数为6.870mm,所测金属板的厚度为6.870mm- 0.010 mm =6.860 mm。

(2)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mm,读数时需要估读,根据图3可知,金属杆的长度为60.10mm。游标卡尺测量长度时不需要估读,先看游标尺是10分度、20分度,还是50分度的,确定游标尺的精度,如若为20分度则精度为。读数方法:先从主尺上读出完整的厘米和完整的毫米,再看游标尺除零刻线外第几条刻线与主尺对齐,若是第n条,就用n乘该游标尺的精度。读数=主尺刻度(完整的厘米和毫米)+ n×精度。此游标尺的分度值是0.02mm,所以金属杆的直径为4mm+10×0.02mm=4.20mm。

(3)多用电表测电阻不需要估读。用多用电表测电阻的方法:电阻的测量值=表的示数×倍率。故图5的读数为22×10Ω=220Ω。

(4)电阻箱的读数方法:将每个旋钮上指针所指的数值(都为整数)乘以各自的倍率,从最高位依次往下读,即可得到电阻箱的实际阻值。故图6的读数为84580.2Ω。

热点二:纸带类问题(相关力学实验4个)

必考部分的6个力学实验中,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或验证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均涉及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在最后冲刺阶段,可根据其共性将它们进行整合,提高单位时间的复习效益。

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可进行如下处理:

(1)求解瞬时速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2)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如图所示,。

(3)拓展:用光电门代替打点计时器来完成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

①求瞬时速度:把遮光条(宽度为d)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内的平均速度看作物体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即。

②求加速度:若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L,则利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可求加速度,即。

【例2】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来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他将光电门1和2分别固定在长木板的A、B两处,换用不同的重物通过细线拉同一小车(小车质量约为200g),每次小车都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甲 乙

(1)长木板右端垫一物块,其作用是用来 。

(2)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 cm。

(3)对于所挂重物的质量,以下取值有利于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填选项前字母)

A.1g B.5g C.10g D.40g

(4)现用该装置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关闭光电门2,测出多组重物的质量m和对应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Δt,通过描点作出线性图象,应作出 图象。

A.Δt-m B.Δt2-m C. D.

解析:(1)长木板右端垫一物块,调整后可以使小车的下滑分力与受到的摩擦力平衡。

(2)从游标卡尺读出:5mm+2×0.1mm=5.2mm= 0.52cm。

(3)应使拉力远小于小车的重力,这时拉力才接近重物的重力,但如果选A,由于拉力太小,不容易观察,因此不能选A,只能选B、C。

(4)实际验证的是,而,由于做出的图象为直线,因此应该作出图象。

热点三:弹簧、橡皮条类力学问题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中,多考查刻度尺的读数、利用计算法求劲度系数时逐差法的应用及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等。有时可能以弹簧的串、并联为创新情境设题。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重点考查合力与分力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最小刻度为0.1N要估读),力的图示法作两分力和合力的图示,画平行四边形进行验证,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有时结合平衡状态考查力的平衡的相关知识。

【例3】(2015武汉2月调考)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先按图甲对弹簧甲进行探究,然后把弹簧甲和弹簧乙并联起来按图乙进行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将质量为m=50g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分别测得图甲、图乙中弹簧的长度L1、L2如下表所示。

甲 乙

钩码个数 1 2 3 4

L1/cm 30.00 31.04 32.02 33.02

L2/cm 29.33 29.65 29.97 30.30

已知重力加速度g=9.8m/s2,要求尽可能多地利用测量数据,计算弹簧甲的劲度系数k1= N/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由表中数据 (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弹簧乙的劲度系数。

解析:求单根弹簧劲度系数时,为了减小偶然误差,可借助逐差法。k1(L13-L11)=2mg,k1(L14-L12)=2mg,再取平均值,得k1=49N/m。两原长一样的弹簧并联,弹簧的形变量相同,则有k1(L23-L21)+k2(L23-L21)=2mg,可求出弹簧乙的劲度系数。

【例4】(成都七中2015届2014年秋季入学考试)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带有绳套的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1)实验中两次拉伸橡皮条,以下注意事项正确的是 。(填字母代号)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

C.将弹簧测力计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 。(填字母代号)

A.两细绳必须等长

B.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用两弹簧测力计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

(3)在课外活动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其实验器材为:三根相同的橡皮条、四个图钉、一把直尺、一支铅笔、三张白纸、平木板。其实验的五个主要步骤如下,请你补充该研究小组的实验步骤:

①将三根橡皮条的一端都拴在一个图钉O上,另一端分别栓上图钉A、B、C,注意此时四个图钉均未固定在木板上。

②用刻度尺测出橡皮条的自由长度L0,注意从图钉脚之间测起。

③将图钉A、B适当张开角度钉在木板上,拉第三根橡皮条,使三根橡皮条互成角度拉伸,待结点处的图钉O静止时,钉下C图钉,记录图钉O的位置并记录

④ ,分别算出它们的伸长量x1=L1-L0,x2=L2-L0,x3=L3-L0。

⑤将x1、x2、x3按一定比例图示表示出来,以x1、x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出其对角线OC′,比较OC′与OC的长度(即x3的长度)及方向,若相等,且在一条直线上,则达到目的;若OC′与OC有一微小夹角θ,则有误差(如图所示)。

答案:(1) BD (2)BD (3)图钉A、B、C的位置 (4)测出此时这三根橡皮条的长度L1、L2、L3

热点四:电学基本实验和创新类实验

高中电学基本实验可以归结为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测电阻,第二条线索是描曲线(小电珠或二极管)。常用的测电阻的方法有:伏安法、半偏法、替代法、惠斯通电桥法、多用电表法等。伏安法测电阻在复习时可以这样整合:如果电流表或电压表量程不够,需要将电流计改装成大量程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则可设计电表改装、改装后的校对、误差分析等题目;控制电路要用到滑动变阻器,又涉及滑动变阻器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的选择问题;伏安法测电阻时用电流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的几种判断方法。

高考中的实验题不一定是课本中的实验原题,但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一定来自于课本,往往是对课本上的实验的改进和创新。考生看到这些“新题”,无从下手的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课本中实验的原理。在复习中要认真体会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数据处理方法及误差分析方法;要重点思考这些实验有哪些可以拓展延伸的地方,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例5】(2014四川)如图是测量阻值为几十欧的未知电阻Rx的原理图,图中R0是保护电阻(10Ω),R1是电阻箱(0~99.9Ω),R是滑动变阻器,A1和A2是电流表,E是电源(电动势10V,内阻很小)。在保证安全和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使测量范围尽可能大。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1)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R调到最大;

(2)闭合S,从最大值开始调节电阻箱R1,先调R1为适当值,再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A1示数I1=0.15 A,记下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1和A2的示数I2;

(3)重复步骤(2),再测量6组R1和I2的值;

(4)将实验测得的7组数据在如图所示坐标纸上描点。

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①现有四只供选用的电流表

A.电流表(0~3mA,内阻为2.0Ω)

B.电流表(0~3mA,内阻未知)

C.电流表(0~0.3A,内阻为5.0Ω)

D.电流表(0~0.3A,内阻未知)

A1应选用 ,A2应选用 。

②测得一组R1和I2值后,调整电阻箱R1,使其阻值变小,要使A1示数I1=0.15A,应让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阻值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③在坐标纸上画出R1与I2的关系图。

④根据以上实验得出Rx= Ω。

解析:本实验测电阻的原理不在我们总结的那几种常规方法之列,它的原理是并联电路两支路电压相等,即(Rx+RA2)I2=(R0+R1+RA1)I1,结合图象应该将该函数关系变形为图象所反映的函数关系:。因为I1为定值(I1=0.15A),R1与Rx为线性关系,要求Rx,只需要求出图象的斜率,故RA2内阻应该是精确已知的,RA1内阻不需要知道。又因为Rx的阻值为几十欧,与R0+R1在同一数量级,A1示数为I1=0.15 A,所以电流表A1只能从C、D中选择,A2电流值的数量级与A1相同。故A1选D,A2选C。因A1示数I1=0.15 A不变,R1变小,(R0+R1+RA1)I1变小,滑动变阻器所分电压变大,R应变大。该图线为一条直线,离线较远的一组数据为错误数据,应舍去,其他点应对称分布在直线两侧。关系图线如图所示,解得Rx=31Ω。

【例6】(2014天津)现要测量一个未知电阻Rx的阻值,除Rx外可用的器材有:

多用电表(仅可使用欧姆挡);

一个电池组E(电动势6V)

一个滑动变阻器R(0~20Ω,额定电流1A);

两个相同的电流表G(内阻Rg=1000Ω,满偏电流Ig=100μA);

两个标准电阻(R1=29000Ω,R2=0.1Ω);

一个开关S、导线若干。

(1)为了设计电路,先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挡粗测未知电阻,采用“×10”挡,调零后测量该电阻,发现指针偏转非常大,最后几乎紧挨满偏刻线停下来,下列判断和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这个电阻阻值很小,估计只有几欧姆

B.这个电阻阻值很大,估计有几千欧姆

C.如需进一步测量可换“×1”挡,调零后测量

篇8

一、试题评

(一)试卷结构

试卷分2卷,第I卷为40个单项选择题(其中l―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Ⅱ卷为6个读图分析题,分值为 50分。

(二)考查知识点在教材的分布情况

(三)本次命题的特点:

1.准确把握《2010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考试纲要》。本次地理毕业会考命题首先做到了紧扣《纲要》,以此为依据,命题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不仅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且注重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整个试卷始终没有偏离《纲要》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

2.注重教材知识的覆盖面。命题系统地分析了教材内容,对学科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合,通过精心加工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毕业会考内容,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详见地理学科试题分布细目表)

(四)试卷存在的问题

前几天,我参加了今年的地理会考监考工作,在监考过程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方面掌握的不够牢固;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不够准确,特别是对地图的把握不够熟练;对图表的判断、分析能力欠缺,读图、绘图能力较差;学科语言把握不准,综合、表述能力不够;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对题中信息的提取、整合、处理能力差等等。

二、对以后地理教学的建议

篇9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统计与概率这方面的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并且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高中教材中,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可见高中数学对此知识的重视程度,下面我们就基于分析全国各省高考数学中统计与概率试题的基础上,来对此部分的教学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高考理科数学试卷的分析

1.试卷情况

对近三年全国各省的理科数学试卷进行分析之后发现,统计部分的知识主要是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大多考察的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以及求期望值、平均数、方差等内容,除此之外还涉及了分层抽样、系统抽样、随机抽样的概率分布直方图,对于选修内容之中的正态分布知识,虽然也有考察但是考察的较少。概率部分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是各种事件概率的运算,题型有选择题和大题两类,但是大题属于和其他知识的结合,不会单独出概率的大题。

2.命题的特点

由于概率和统计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和现实联系比较亲密,所以高考对这部分知识的考察变得越来越灵活,几乎没有太直白的命题倾向,不过也是难易有度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在高考中的命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命题的重点是对随机事件中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以及独立重复事件的概念理解和对公式的运用,其中离散型随机事件的期望问题和分布列问题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其次这几年命题的热点是将概率题和统计题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大题来进行考察,这种题型一般是通过图表等形式来考察概率知识;除此之外,命题的特点还有一项那就是将概率和其他知识混合起来考,因为概率的应用太广泛了,为了体现考题的灵活性,这几年的命题特点是将概率问题融入其他知识的考察之中,比如将概率和数列、不等式、函数、甚至集合的知识结合起来考察,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出现。

3.考察的能力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考察主要是来考察学生对于概率问题以及统计问题的思考能力与运算能力。具体来说是在理解题目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公式和计算方式来进行解题,由于设计到实际生活的应用,所以题目的设置有很多无用的信息,干扰条件有很多,所以着重考察的是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对高中统计与概率教学所带来的启示

高考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考察,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课程的教学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和高考的命题原则一致的,所以,对高考数学中统计与概率题型的考察对老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下面我们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1.注重基础的教学

注重基础的教学也就是指要重视知识的概念讲解,首先概念是对一个内容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对于概念的学习才能为以后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要想学习几何概型和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就必须进行古典事件、互斥事件等事件的概念学习,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并且每年的高考题目中都有对概念的考察,所以要重视对概念的教学。具体的做法有在对具体的知识进行教学之前,要先对概念进行仔细的讲解,非常重要的概念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背诵。

2.注意和其他知识进行结合

近几年高考对统计和概率知识不再是进行单一的考察,而是两者结合或者和其他的知识进行结合。比如2012年新课标卷上的一道真题就是将概率的知识和分段函数进行结合,再融入实际问题计算概率来进行考察,并且这种命题的趋势越来越大,所以在进行教学中,要注意将统计和概率的知识和其他的知识进行结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开新课的时候,要提前思考是否所要学习的知识能和统计概率知识进行结合,如果能结合的话,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将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直接接触的就是融合的信息,以便在考场上看到问题不会产生慌张的情绪。

3.及时的复习

统计与概率知识是非常琐碎的,没有一个联系紧密的系统,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所处的地位是一致的,并且还具有能和其他知识相结合的特性,学生要想牢牢得掌握住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师要有计划有安排得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可以参照月考的形式设置周考,对统计与概率知识中复杂的概念和公式进行定期的复习来加深印象,只有对基础的知识掌握牢固,才有可能和其他的知识进行结合。

三、结束语

统计与概率知识属于高考考试的重点,还不算高考的难点,但是由于其能和其他知识进行结合的特性,加大了考察的难度。所以,要想使学生在高考中有关这部分知识的题目不丢分,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老师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夏莲.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柳慧君.课程标准下的高考数学试卷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篇10

一、选取研究对象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对比,本研究选择两位经验丰富,但是教学类型不同的高中数学教师刘老师和王老师(化姓)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位老师的相似之处为:二位老师年龄、教龄相仿,教学背景相似,均为科班出身。不同之处在于:刘老师的教学较符合建构主义,更加注重师生共构式教学;王老师的教学则偏向传统,以讲述为主。

二、研究情境说明

研究的个案教师所任教学校为省城的一所重点中学,该校历史悠久,是当地的一所名校,该校一个年级有30多个班,一个班50个学生左右,全校6000多学生,校园规划合理齐整,各种设备齐全。学校较重视升学质量和升学率,且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三、资料收集及分析

资料收集的内容集中在老师对教学过程的各项内容的看法与行动。资料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座谈,访谈(对象包括领导、教师本人、学生及教师亲属),教室观察,问卷。资料收集时候要做笔记和录音。资料分析主要是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合分析,向相关专家请教探讨,与相关文献做对比,并将分析结果做分类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刘老师的数学教育理念与价值观

(1)乐观的理念。经过调查,刘老师乐观的理念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他的成长经历和教学经验。

日常教学中,刘老师觉得学校替学生想的太多了,由于升学压力,学生的平时作业很多,有时候到了高年级还要补课,造成学生的痛苦,依照该老师的看法,学生应该有自由和空间,而不是为了升学和成绩牺牲自己的时间和兴趣,不能奢望每个学生都能考上重点大学,上好专业。

刘老师自己的高中生活是轻松愉快的,读书是她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前的生活虽条件不如现在,但没什么压力,学习起来也比较自由。而现代社会,信息通常,网络发达,诱惑较多,竞争愈发激烈,升学率又是学生的生命线,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感到很痛苦,所以在目前的环境中,让学生能感觉到快乐是很重要的。

(2)追求成就感。刘老师重视成就感与自己的一次高中经历有关。高一时候,班上有一位同学父亲早逝,母亲身体也不好,家庭条件很差,坐在班级的角落里,自卑,成绩很差,尤其是数学。刘老师想帮助这位同学,于是刘老师就发奋学习数学,学会后给该同学辅导,在提高了同学的数学成绩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后来,他就专门教班上的数学很差的同学,并获到了很大的成就感,因为刘老师认为:“只有你做出来,成就感会油然而生”,也为他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埋下了种子。

换个角度,追求成就感与父母和社会的期许有很大关系。虽然父母当年没有什么要求,但是刘老师希望达成父母的期望,这种不服输的人格特质,应该是造成她追求成就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3)逻辑思考,知识衔接,反复训练。刘老师本身对数学强调要了解公式的原理,能推导,切忌死记硬背。刘老师强调如果新课与学生的经验没有连接,学生会无法接受。刘老师还认为反复练习有助于概念的形成与熟练,重视练习的价值。

2.王老师的数学教育理念与价值观

(1)注重权威。王老师重视权威价值的因素主要有学习经验和初为教师的教学管理经验。王老师是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学习的数学老师,其父亲也是一名数学老教师,其认为数学绝对的真理。他非常严厉,在班上有绝对的权威。

王老师大学毕业任教之初,第一班级就是一个程度一般的高三毕业班。采取权威的管理方式大概也是王教师唯一的方法。结果效果不错,他肯定了如此的做法,自然也就延续了下来。

(2)注重考试与成绩。王老师重视考试的程度已经到了他觉得没有考试就无法教学的程度。让考试变成了学习目的,而教学只不过是升学的工具而已。重视考试成绩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影响:①自身的学习经验,②学校的影响。

①自身的学习经验。王老师的数学学习经验自述中,他说他初中时候数学也曾经很不好,后来通过强迫自己多加预习练习,成绩有一次进步很大,由此他认为成绩可以带动学习兴趣。

②学校的影响。王老师所在学校较重视升学质量和升学率,学校设立了月考,全校排名等一系列制度,各种攀比跟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年级之间。王老师在这所学校也难免受到这种氛围影响,感到压力很大。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影响王老师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原因,主要是:意图价值尚未摆脱传统教学阴影,老师是权威的角色,偏重学生对事实、规则、计算与练习,以升学为主要目标。

(2)刘老师的教学虽然较王老师符合建构主义,但依然有些价值观牵绊着他的行为,如注重反复练习而不注重教学活动,注重程度统一确忽略普通分班的价值,注重数学可训练逻辑思考,但忽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法做到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

(3)王老师与刘老师从成功的数学学习经验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但二人的成因却不尽相同。刘老师重视乐观、因材施教、成就感,而王老师重视权威、考试成绩。

(4)二人更加愿意教实验班,遇到普通班则无计可施,无法引发学生讨论,这里更加重视学生成绩的王老师受到的阻力更大。

2.建议

(1)教师培训方面:

①欲使教师改变教学,应该培养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让教师相信并重视改变,达到真正的改变教学。

②传统的教师培训多流于形式,甚至产生负面的价值,故应改变教师培训与评价体系。

③应培养数学教师重视正常分班的社会价值,数学不有少数成绩前段的学生可以学。

④应鼓励数学教师摒弃权威者的角色,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避免一味的反复练习数学题目,抹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学校方面:

①应改变传统的数学评量方式,教师评价方式,避免考试成为学习数学的目地。

②应注重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不应只一味鼓励升学造成的老师和学生压力,影响教学正常化。

③学校应真正实施并落实教研交流活动体系功能,鼓励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与研究,不致于造成数学教师教学匮乏。

篇11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策略被认为是能够直接有助于英语技能提高的学习策略之一。英语研究者和英语教学专家们至今对它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为止,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是:“阅读策略是阅读者有目的、有意识用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Prichard,1980:283)

阅读的速度和效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猜测生词的词义。因此,在阅读中必须掌握一定的猜词策略、排除语言障碍方能提高阅读能力。本文以2010年全国高考卷为例,对常见的“猜词”策略作一概述,以期助大家一臂之力。

一 语境猜词策略 根据上下文来推测词义的策略,被称为语境猜词策略。每个人都对本族语具有语境语意的能力,我们平时看书、看报时很少使用词典照样学到许多新词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就靠这种能力,本族语既然可以根据语境,外语也不应该例外。以下是五种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的语境线索。

1 定义 句中常有is, means, is called, refer to等标志词。

例如:The2012 London Olympics had enough problems to worry about, but one more has justbeen added-a communications blackout caused by solar storms.(上海)

根据causedby solar storms 以及下文可知communications blackout 意为由太阳风暴引起的the collapse of broadcasting systems.

有时候,对于生词的定义常用标点符号分开。这些常用的标点符号有逗号、破折号、括号、冒号等。

2 举例 根据句中列举的例子来猜测生词的意思。

例如:Shesmiled. It was a nice smile-warm and reassuring-and I

returnedher gift by smiling back.(浙江)

句中没有直接告诉读者her gift指什么,但读者至少可以通过它后面的短语by smiling back推断出her gift指her smile.

3 根据生词后的同位语或定语从句来判断。

例如:Afterdinner we watched a tape on Baccarat, where we will visit tomorrow.(全国)

根据生词“Baccarat”后跟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我们不难推测出“Baccarat”是一个地方,再结合上下文,可以判断该词指town.

4 利用上下文的对比或并列来判断。

例如:Eventhough science can tell us that some of our traditional beliefs don’t holdwater,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truth in the old wives’ tales.(陕西)

根据eventhough可知两个分句为对比关系,再由第二分句中的truth可以得知hold water意为to be believable.

5 利用上下文的因果关系猜词。这些因果关系有时是“显性”的(有because, so, so that 等因果关系词),有时是隐性的。

例如:Monkey-poxmay be the wake-up call, researchers believe infected animals may infect theirowners.(全国)

根据“研究人员相信被传染的动物会传染它们的主人”不难推测出the wake-up call意为a clear warning.

二 构词法猜词策略 构词法是英语单词的构成规律,常见的有缀合法、合成法和转化法。

1 缀合法 由一个词根加前缀或后缀构成的方法,叫缀合法。由缀合法形成的词,成为派生词。大多数前缀不改变词根的词性而仅仅对词根的意义加以修饰或限制,英语的后缀具有较强的语法作用,常使原词改变词性。

一般来说,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词缀来确定词性,如-er, -ion, -ment, -ty, -th 等为名词性后缀;-able,-al等为形容词词性后缀;-ate,-en,-ize等为动词词性后缀;-ly为副词词性后缀;dis-,il-,im-,non-,un-为否定词前缀等等。

2 合成法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词素构成的词,成为复合词。

如class+room=classroom, war +ship=warship

3 转化法 是指词类的互相转化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如英语的动词可以转化为名词,名词转化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转化为动词等,但是词性不变。

如watern.-water v., clear adj -clear v.

三 视觉猜测词义

除了阅读教学外,视听教学也是一种好选择,相对而言,视听教学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气氛,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学生可以借助视觉感官来猜测词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图片是培养学生猜词能力的有效途径。如牛津高中英语SBIIpage26,通过图画,学生可以轻松理解waterproof parka等词的意思。

四 利用音译法猜词意

阅读短文中出现最多最密集的词汇是人名、地名、动植物名、建筑名以及山脉、河流、岛屿、海洋等专有名词。对这类词,还有汉语中的外来词,如“logic”(逻辑)、“poker”(扑克)等,常可通过音译来解决。当然,更多的词,甚至不需要音译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只要明白是人名、地名,并能理出之间的关系即可。

以上主要谈了英语阅读技能之一,即生词意思的推断策略。毋庸置疑,掌握这一技能可以大大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掌握词汇不重要。恰恰相反,词汇量是中国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瓶颈”,生词过多将进一步影响阅读理解的效率,尤其是在阅读的出、中级阶段。所以,对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技能不容忽视,但还需通过大量阅读或其他手段尽可能地扩大词汇量。

参考文献:

[1]Pritchard,R,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Schemata on Reading Processing Strategies. ReadingResearch Quarterly [J].1990.25,273-295.

[2]叶力.新教材环境下的高中英语阅读策略培训[J].外语教学.2007(15).

[3]任俊莲.英语阅读理解中几种猜词法[J].菏泽医专学报.2000(3).

[4]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胡郑辉.英语学习策略.厦门大学出版社.

[6]李辉.浅析如何在英语阅读中运用猜词策略[J].职教与成教.

[7]李群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猜词能力[J].文科教学探索.

[8]2010年全国高考卷.

篇12

一、问题提出

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的标准,也是衡量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各级教育厅部门对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其起着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为各高校提供招生录取依据的重要作用。

我自治区的做法是:每年制定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试题,以供各学校高一学生选用,测试成绩可作为学生完成其高中历史课程阶段性学习的学业成就的依据。通过对测试试卷进行数据分析可知:测试卷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相比,2011年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都过于注重对“政治制度史”的考查,而对“思想文化史”的考查力度显得不足;而在认知维度上,强调对历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运用”,尤其是对“理解”认知层次考查十分不足。

二、问题反思

首先,根据新课改理念,试题和课程标准内容的不吻合会影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只有当考试评价与历史课程标准一致时,教学才有可能实现与历史课程标准相一致,反之则会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大大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我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对我区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评价考试,受到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以及教师的极大关注,其与课程标准之间所保持的一致性程度不高,必将对我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个学时,2个学分,共108个学时,6个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个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而言,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言下之意,历史选修部分内容并不只是针对文科方向学生而设置,其他方向发展的学生也应该有所涉猎。但目前我区的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只包含对必修部分的内容考查,却不包含选修知识内容,在这种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导向影响下,现阶段我区的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参加学考的学生并不参加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而学考之后,除了文科方向学生之外,其他学生就不再接受历史学科教育,从而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不完整,可能会对学生步入社会或在大学中深造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

再次,我国各省市在考试命题方面均尚未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命题队伍。而如今我国在这方面的命题基本由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负责,命题质量的高低不一,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地区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建议

(一)提高我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对我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以及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考体制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多集中于考试考试的重点。举例来说,如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关注对历史必修Ⅰ的考查,而轻视对历史必修Ⅲ的考查,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必修Ⅰ的热点和重点方面,而在教学中也会淡化对必修Ⅲ内容的学习,这样就很难实现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落实,更重要的是这也会导致学生头脑中的历史体系残缺,不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促进我自治区高中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实现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落实课程标准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要求

自2001年颁布了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以来,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由“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 “三维目标”上。但在如今的高中学习过程中,一提到“评价”,人们更多会联想到分数和名次等。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虽然不趋向于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考查,但其仍然是传统的纸质考试考试形式,而这种考查形式并不能全面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只能关注到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查,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作用却微乎其微。如今,在现阶段本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中,除了纸笔测验以外,对于学生历史学业评价并不存在其他形式的行之有效的考查方式。所以,建立完善的高中学业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的历史学业评价体系,将对我区高中历史教育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建立起专业化程度高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织

我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国家的领导下,由各省组织命题人员进行命题的考试。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特点,一份高质量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题不仅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正确导向,更能为国家和相关地区科学地掌握各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刚刚开始实施,尚在探索、建设、完善过程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今后的修改和完善提供思路。因此,建立起一支合理的、专业化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不仅是我区也是全国各省在进行评价命题与测评过程中需要为之努力的事情。

四、结语

我自治区今后需要提高历史课程测量与评价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而且,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需要严格基于课程标准,才符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并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S].2011.

篇13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以及特征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中国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在这个时期,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迎来了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岔路口,这条路上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现在的一线高中历史老师主动抓住机遇,不惧挑战,充分考虑到当下学生的历史学系现状,进行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今大部分的历史老师紧紧跟随我国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极大的推进了我国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改革,提高了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效率。然而,从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来看,高中历史老师还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没有更好的对自身的教学思维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从而学生与老师都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只教考试涉及到的内容,只学习考试涉及到的内容,谁都不会跳出固定的思维圈子,去寻找新的知识海洋,全面发展历史素养。在学生才升入高中的时候,学生在以往的历史中学习情况较为浅薄,涉及到的内容老师并未深入的进行探讨,所以基础的薄弱导致学生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高中历史的学习,给高中生本就瘦弱的肩膀再次增加了沉重的担子。另外,把学生作为切入点,他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考试是什么,不会去对考试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知识浅薄的认为历史是高考的一部分,不利于高中历史课教学效率的提升,降低了他们的知识转化率。以老师作为切入点,现在一部分老师的历史素养不够高,高中历史储备量不足以应付教学实践,严重缺乏对社会历史的相关研究,未及时把储备的知识进行更新升级,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在的教学过程不相符合,跟不上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妨碍到学生对高中历史兴趣的培养过程。

(二)现阶段历史教学的特征

我国的历史教学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比起来,有着传统历史教学所不具备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这些各方面:首先,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与高中之前的历史的教学目标比起来不尽相同。高中之前所进行的历史的教学过程更加注重的是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初步的、简单的认识;但是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老师更加关注的是能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能否培养出可以为高校所接受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进入自己想去的大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其次,历史和传统历史所选择的教育对象不一样,高中之前历史教学仅仅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在有了高中之前历史教育的铺垫之后,对历史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简单的认识与感悟,学生能够进行更加活跃的思考,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抽象思维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高中历史老师要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使之适应逐渐改革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历史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过去的老师中心论已不再适合当下的历史教学过程,要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主人公的历史课堂,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得到充足的个人空间,进行相关的思维活动,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他们对某个历史问题的独特见解,并将出自己的感悟,对他们的见解进行一个评估。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于讨论,习惯于把历史问题进行必要的联系,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历史作为一门和英语、语文相同的人文类学科,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体上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所以,在历史老师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所有的教材与讲解,积极灵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历史的教学,诸如多媒体技术。不但让历史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直观性,具有更好的欣赏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改革所设定的目标。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现阶段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用历史知识为社会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社会作为基础,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有地方进行运用,充分展现出高中历史课堂的开放性与延展性,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等,通过实践,学生充分感悟到了历史的魅力所在。在此过程中,不但激发出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还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为提高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步伐不断迈进的背景下,历史老师必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改进自己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

作者:许小姣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