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4 10:32: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急救基础知识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资料与方法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培训基地”建筑面积达500m2,包括:报告厅1个,标准教室2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1套,VCD及电视机1套,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高级生命支持模型2套,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①良好的组织:由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培训基地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②合格的师资:培训师必须是具有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导师资格,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③合理的教材与课程:以美国心脏协会健康从业人员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和健康从业人员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创伤救护课程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3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④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⑤效果评估: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5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结 果
2010年3月~2011年6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讨 论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3]。“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一、成立活动领导组
组 长:***(队长) ***(书记)
常务副组长:***(技术员)
副 组 长: 各班组班组长
成 员:队组在职员工
活动办公室设在***队接班室,办公室主任由技术员担任。全面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课程安排以及整体协调此次培训活动的开展并对成员培训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考核。
二、活动要求
1、由技术员制定课程安排和培训计划。
2、队组利用周二学习及业务学习,对职工进行自救互救、应急处置知识的培训。
3、队组要充分利用班前会、每日一题(技术员负责)、周五例会、每周一课(队长、书记负责)等方式加强职工自救知识的培训,让每一名职工真正了解自己享有的“五项权利”,掌握各类灾害、各类危险源辨识以及避灾、逃生等知识。
4、队组自行组织本部门所有职工进行一次自救知识的考试,试卷由队组自行印制。请假、年休的职工要及时进行补培、补考。
三、考核办法
1、队组每月组织一次全员考试,考试成绩低于90分为不合格,扣罚本人50元/次,无故不参加考试的人员,扣罚本人100元/次。
2、队组将对各成员培训工作进行督查,纳入月度绩效考核。对态度消极,不积极配合的员工进行10%绩效考核。
4、考核结果经队长、书记协商批准后在月度工资考核中执行。
四、本办法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26gt;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
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
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
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
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
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
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
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
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
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
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35-02
心脏骤停(CA)主要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造成心脏不能有效的执行泵血功能而引起全身性的严重缺血缺氧等症状[1]。临床上CA是比较常见的急症,有很多问题或因素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心肺复苏(CPR)能否成功。现随机选取并整理了120例CA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哪些因素能够显著影响CA患者的CPR,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急诊抢救的
1.2 方法
1.2.1诊断为CA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出现神志突不清、脉搏消失或者呼吸停止;其二是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心室静止或者是心电原机械分离。
1.2.2急救方法:按照《201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推荐的急救方法为主要标准,对CA患者进行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以确认并监测气管插管位置和心肺复苏质量,同时还要在围停搏期为插管患者持续使用二氧化碳波形图进行定量分析,以确认和监测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2,3]。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4]。
1.2.3统计检验:运用Chi-squared test方法来检验各个因素对CA患者CPR的影响,并选取统计学显著性阈值为P
2 结果
运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来分析CPR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以及气管是否插管这三个因素是否能影响到CA患者的成功急救。结果急救成功者中,CPR时间小于6min的显著多于CPR时间大于6min的,P值=1.958e-08,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电除颤开始时间小于6min的显著多于电除颤时间大于6min的,P值=0.03321,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实施气管插管抢救的患者比例也显著高于未实施插管的,P值=0.0263,同样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CA患者CPR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3 处理对策
对CA患者尽快、尽早、正确的实施CPR,能够有效的提高急救成功率。但是,在实施急救前后以及急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患者发病时处于比较偏远的地理位置,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到医护人员到达施救现场的时间,再加上患者身边的人员都没有普及过急救基础知识,不但没有采取简单有效的施救而且还很容易在慌乱中拖延或加重患者的病情,最终影响到患者的急救效果。因此,对于上述情况有必要结合本文中的统计学显著性结论来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1) CPR是现场急救的重要施救技术。根据本文的统计学结果,CP
时间小于6min的急救成功率要明显高于CPR时间大于6min的。这说明,对CA患者的急救应尽早在其发病开始的6min内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有利于成功急救。
(2) 在临床上利用定量电流冲击心脏的方法是终止室颤最有效的
方法,根据本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电除颤时间小于6min的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电除颤时间大于6min的,这也说明了电除颤开始的6min对挽救CA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气管插管是抢救心脏骤停、呼吸衰竭等危重患者的重要方法。本文证明了气管插管CA患者的急救成功率要高于未插管的CA患者,统计学意义显著。因此,对于在临床上对CA患者实施急救的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气管插管的技能,应尽早、适时、正确的实施急救。
(4)目前,大部分人群严重缺乏急救CA患者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医院相关人员要更广泛、更有力度的宣传日常急救基础知识,可以将现场的一些急救方法介绍给CA患者及其家属,或者印刷出急救知识手册置于宣传栏中,便于群众学习交流;另外,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室外急救演习,邀请群众参与其中,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急救问题,这样能够使群众更容易理解和学会急救方法;还可以举办急救知识讲解培训班,定期考核检查培训效果。
4 结论
有相关研究表明,心脏骤停发生达4min往往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时间越久就越容易导致脑部缺血缺氧而死亡[5]。本文对随机选取的120例CA患者的临床资料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急救中CPR时间小于6min、电除颤开始时间小于6min以及给气管插管的方法能够更为有效的抢救患者的生命,统计学显著性结果P都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因此,早期、及时并有效的施救对CA患者具有重大意义。
总而言之,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过程中,心肺复苏开始的6min、电除颤开始的6min以及是否给患者的气管插管抢救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提高全民的急救基础意识,还要不断的普及心肺复苏的技能操作,将急救快速通道广泛的设立在各个乡村、市镇,更新完善急救药品和设备,有效提高CA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打造和谐安康社会。
一、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方式,让本单位职工掌握一定的运行管理方面的电气、机械基础知识、安全消防知识、事故应急处理;掌握本单位管辖范围等设施设备的基本情况并能正确操作运用;更深入的了解机组运行操作规程、闸门启闭操作规程和基础知识、自动化系统运行操作方法;熟悉预案内容、岗位职责、期间请假流程和值班制度,提高职工的组织协调能力,从而有效对管辖设施设务的在启用时能正常运转,确保安全,发挥效益。
二、培训目标
1、按照2020年度预案要求参训人员能基本了解本单位管辖范围内的设施设备的基本情况;能基本掌握设备正确的开关机步骤并能进行独立操作。
2、了解机械设备的基本情况;懂得应用基本的安全消防消防器材;了解基本的突发事件、应急事件处置流程并能有效的处置。
三、培训时间及地点
1、时间:从5月7日~5月27日
2、地点:管辖范围内的设施
四、参加培训人员
所有人员。
五、培训内容及实施安排
1、《运行基础知识》
2、运行操作规程、闸启闭操作规程;
3、自动化系统运行操作方法。
六、考核方法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first aid knowledge training in commun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raise the public sense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first aid as well as the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technique through the first aid knowledge training in community.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mong the community.The emergency care knowledge and emergency treatment can be conducted by means of multimedia teaching,publicity material spreading and first aids drilling and related realia of dummy.Results The eligible rate of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about first aid in the community was 25.32% pre-training and 93.43% post-training.The rate about first aid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technique was 18.0% pre-training and 90.73% post-training.The improvement was significant.Conclusion Trai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mmunity and then penetrate into different public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ublicity material spreading and first aids training,it canimprove the public sense and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the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technique in the first aid.
【Key words】 Community; First aid; Training
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救助,缩短救助时间是院前现场急救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院前抢救成功的核心问题是呼救响应间期、呼救反应间期和开始现场抢救时间[1],急救人员的质量和数量是保证院前急救正确及时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由于院前急救中,现场第一目击者多为社区居民,因此对这些非专业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在倡导全民参与的院前急救中显得尤其关键。我院于2006年6月到2009年12月对本区管辖的社区进行综合评估,并进行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6月到2009年12月我院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本区管辖的社区分别进行了两次不同人群的公众急救意识和知识的调查。同时在此期间完成居民急救知识培训5426人次,并对其中的928人进行培训前后的考核。
1.2 调查方法 按调查内容统一设计自填式调查问卷表格。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知道“120”医疗急救电话、是否愿意呼叫救护车、是否学过急救知识、是否会心肺复苏术、是否会创伤急救、是否愿意学习基础生命支持技能等。两次分别发放调查问卷4315份和4176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4038份和3997份,总有效回收率为94.6%。
1.3 培训对象 从接受调查的社区居民中,随机选取愿意接受急救知识培训的5426名人员进行培训,男2835名(52.25%),女2591名(47.75%),年龄为10~69岁。
1.4 培训内容 培训的内容包括急救呼叫和拨打120电话,气道开放术,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常见意外伤害如气管异物、溺水、触电、烧烫伤等的急救常识。
1.5 培训方法 每期培训班学员人数大约为100人左右,培训班授课教师均由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主治医师担任,教学水平为科普层次,培训过程中准备进口复苏安妮模拟人3套,型号为310045。教学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方式,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培训学员观看过多媒体和教师的示教后,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单人心肺复苏6次,同时每两个人一组,互相进行创伤包扎训练,教师观看并指导纠正动作要领。
1.6 培训考核及合格标准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接受培训中的928人进行培训前后考核,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书面的急救知识小测验,60分以上为合格。另一部分为实际急救操作,标准为:①正确的判定呼吸心跳骤停;②正确的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异物;③正确的口对口人工呼吸;④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部位;⑤胸外心脏按压频率80~120次/min;⑥正确的实施者的姿势;⑦正确的包扎手法。达到全部7项主要指标者为合格,1项不达标者为不合格。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两次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基本相同。年龄为10~69岁,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其他。职业包括:警察、司机、工人、商人、教师、干部、学生、退休人员等。知道“120”医疗急救电话的为6508名,占81%。接受过心肺复苏急救培训者32名,占0.4%,学过创伤急救的有103名,占1.28%。表示愿意学习急救技能的为3572名,占46.7%。
2.2 培训前后考核结果 通过考核发现,接受培训人员在培训后对于急救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合格率均有明显提高(P
表1
培训前后考核比较
项目
培训前培训后
及格人数合格率及格人数合格率
书面测试23525.32%86793.43%
实践操作16718.00%84290.73%
3 讨论
随着我国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现代院前急救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院前急救网络系统。院前急救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尽早获得更好的医疗干预[2]。因此,要想切实提高院前急救系统的实施效率,使社区居民掌握院前急救基本知识,充分发挥现场第一目击者关键的作用已刻不容缓。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居民的急救知识普及明显不足,据报道,2007年北京市掌握急救技术的人仅为1/150,这和发达国家如美国要求的1/3以上公民学会院前急救技术的比例相比还相差很远;并且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之间公众急救培训普及的比例也有差异[3]。另外我国社区居民对于“120”急救电话的认知度较低也反映了我国社区居民对于急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对于居民的急救知识的普及需要加强。
急救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由于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的运用率较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对社区居民采用讲座的形式,可以主要讲解一些常见病的急救。对一些特殊人群,如公安人员,导游,驾驶员等,由于他们的工作活动面广,接触的人群多,接受培训后有可能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并能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群起到间接传授作用,应该重点进行教育[4]。在院前急救培训的内容上,主要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项目,主要以心肺复苏和外伤急救四大技术为主,通过在实践中借鉴国外在院前急救培训上的优势和经验[5]。值得注意的是,在施教过程中,教员要加强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对紧急危重伤病员,最宝贵的抢救时机是在院前,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极其关键。同时要强调社区居民的高度责任感,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是每一个“第一目击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社区居民在危急的情况下要勇于承担施救责任。另外教员要注意消除参与者自身的忧虑。部分学员不情愿实施院前急救,主要原因是学员缺乏自信,其次是怕承担责任、恐惧、忧虑、怕受感染疾病等,这些问题必须在院前急救课程中给予解释,以消除参与者自身的忧虑[6]。
经过三年多的培训和调查,我们认为,以社区为基础,深入到不同的人群进行院前初级急救知识培训,将宣传与培训指导相结合,提高公众的现场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7],使社会公众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中能正确运用急救知识与方法,参与现场抢救,为救治伤员赢得宝贵时间,对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健康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贾晨光,宋建亭.29例猝死患者院前急救体会.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7):412.
[2] 朱一龙,陈虾,赵云鹏.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施院前急救的特点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8):1542-1543.
[3] 蒲晓煜,马静,席淑华.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及我国院前急救培训展望.护理杂志,2009,26(4B):39-40.
[4] 王野,李远建,杨彬.对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四川医学,2010,22(12),1198-1199.
成立骨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由骨科科护士长1人、副护士长3人,科室护理教学秘书4人,科室护理骨干4人,共12人组成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及5年以上骨科临床工作经验。该小组负责制订骨科急救流程、急救培训及考核计划、急救能力考核细则并具体组织培训与考核。
1.2培训目标
通过对骨科低年资护士实施急救能力的培训及考核,使护士能在应对急重症护理及急救情况时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正确做出应急措施,忙而不乱,迅速进入抢救状态,正确处置,能够掌握相关的急救技术、急救物品、急救药品等知识,与医生密切迅捷、准确地配合,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取了时间,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1.3培训内容
1.3.1加强专科知识学习:以我院护理部编著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指南》和《临床疾病护理常规》等专业书籍为培训教材,加强专科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增强低年资护士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反应判断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可以为医生及时准确提供病情方面的信息,包括疾病的阳性体征、先兆症状等,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为抢救预留充足时间。护士要具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而且骨科及相关理论知识要求准确扎实。骨科专科知识点包括: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生理知识、骨科疾病护理常规、并发症观察护理要点、压疮评估单、危重症护理记录单、不良事件上报单书写等。
1.3.2加强专科技能和急救技能培训: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包括轴式翻身法、单人多人搬运术、牵引术护理、石膏外固定护理、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气管推移术、气管切开护理,抢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术、除颤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呼吸机使用操作、电动吸痰术、心电监护技术、动静脉穿刺术、中心静脉压监测、抢救配合等。
1.3.3规范抢救流程:结合医院护理部下发的抢救流程,融入骨科护理特色,制定适合本专科的抢救工作流程,从急救车定点放置,急救物品药品定品种定量定位管理,到患者危急重症处理操作等都做了具体描述,绘制成骨科疾病抢救流程图表,使低年资护士能形象化记忆,熟练掌握抢救的流程。科室定期组织学习并配合情景演练,使受训护士从基础理论顺利过渡到实际操作,并对各种危急重症出现的情况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和处理,使得危急重症的抢救按流程实施,从而提高骨科低年资护士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1.3.4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训:良好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士应具备核心能力之一[8],低年资护士临床实践时间短,提高骨科低年资护士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对于促进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教学查房,急、危重症病例讨论及医院的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低年资护士敢于提出问题、参与急、危重症护理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
1.4培训方法
1.4.1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每月一次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采用多媒体和高年资护士授课的方式,讲解BLS课程暨心肺复苏培训,合理排班,安排护士分批次参加,具体内容包括CPR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患者意识的判断方法,休克的相关理论知识,常用抢救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及最严重的不良反应;监护仪的使用与观察,简易呼吸器的结构与使用方法,气道管理技术,呼吸机的使用等。
1.4.2急救流程培训:每月组织1次骨科急救流程培训,包括危重症患者的对接流程,各种药物过敏的抢救流程,患者休克的急救流程,患者大出血的急救流程,患者窒息的急救流程,患者呼吸心搏骤停的急救流程,突况的急救汇报流程等在培训时强调急救配合中护士应明确分工,并组织护士进行思考、讨论,要求护士按照急救流程说出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如何上报,如何很好地与值班医生、主治医生沟通、配合,并详细记录。
1.4.3急救操作技能培训:急救操作技能培训是我们整个培训的重点,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将急救操作技能培训分为急救技能、急救设备、急救器械、急救耗材的使用技能及注意事项等。培训一个月一次。培训后护士按照操作流程,有组织、有计划,逐步、逐项进行练习,使每项技能操作达到动作规范、迅速、熟练、准确。急救耗材、急救器械要进行整理,定点、定量放置,每天交接班,过期物品及时更换;使护士能准确无误地获取急救用物并正确使用。
1.4.4急救模拟情景训练:以患者出现某种紧急情况为设置情景,引导护士进行模拟抢救和处理,提高护士对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水平和技能。通过模拟科室可能出现的各种急救情况,训练护士进行应急处理,科室带教采取一对一的情景培训模式,教会护士及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判断,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并不断强化训练。如出现失血性休克时,护士如何准确判断病情,按照休克的急救流程,采取相应的急救处理(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护等等),同时报告医师。如患者突然发生窒息时,应迅速吸痰、吸氧、开放气道,配合医师进行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并及时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2考核方法
2.1急救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每季度进行急救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急救理论知识考核,满分100分。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吸氧,吸痰,心肺复苏等操作,由科室考核小组分批组织考核根据操作评分标准,满分100分。科护士长会不定期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抽查。例如检查护士从出诊箱、抢救车以及气管插管箱中取物的时间,要求取物时间控制在10s以内,确保护士对物品摆放位置的熟悉度[5]。
2.2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急救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急救操作技能及危重护理记录书写能力等,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每月组织1次,考核时设置急救模拟场景,护士分批参加考核,急救综合能力考核细则由急救能力培训小组制订,以百分制评分评分。依据如下:病情观察能力20分,要求病情变化时迅速作出反应,准确做出判断,应急反应能力15分,要求护士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反应敏捷;急救设施、器械、耗材操作能力15分,要求急救设备操作熟练遵守操作规程;④急救药物知识15分,求掌握急救药物作用,、剂量、用法;⑤急救器械、耗材的使用能力15分,要求熟悉急救器械、耗材存放位置并能正确使用;⑥综合应急能力20分,要求在实操过程中,保持清晰、冷静的头脑,判断准确,处置正确,配合默契,整体流畅。
3效果
护士急救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敏锐地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分析判断,用熟练的技能技巧,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和护理。经过急救能力培训,我科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相比培训前,各项能力考核成绩较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值<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重症监护护士;实习教学;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61-01
1重症监护护士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责任意识缺乏重症监护病房为危重患者集中监护和抢救的场所,其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有较多的仪器设备和不同类别的重症患者,同时管理制度严格和工作流程高效,这些特点使很多初来的实习护士很难在短时期内适应。重症监护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专科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各种监护、抢救仪器的使用,各种常见急症的处理、救治方法。同时也要做好患者的整体护理。为适应新形势下重症监护护理工作的需求,培养一支精干的护理队伍,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症监护护士实习教学中,实习护士虽然身临其境,但是往往是患者中生离死别的现象给初涉职场的他们打下深刻烙印,却对责任意识明显不够,觉得自己是跟班的,凡事有师傅,自己不承担任何责任,加之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有时甚至是一个旁观者。没有从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角度去加深思想觉悟认识。
1.2缺乏与带教教师的有效沟通和独立思考重症监护护士实习过程中突出学习临床操作的技巧性,往往忽视了与带教教师的有效沟通。由于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较低,而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病种多,病情复杂,没有很强的专科性,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可以涉及,覆盖面广。有的实习护士基础知识掌握不错,但不能结合临床对危重患者的观察不到位,急救能力低。而有些实习护士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急救知识、技术部分或全部遗忘。这其中,有部分实习护士往往能够与带教教师及时、有效的沟通,得到带教教师的提醒、叮咛和辅导,对实践水平的提高事半功倍。不会再被一个问题或其他学识的因素所困扰。但是普遍现象是实习护士不敢大胆提问,不能大胆说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甚至带教教师问到了,实习护士也说不清楚,沟通产生障碍,从而也忽视了对临床思维的培养。
1.3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过分依赖带教教师表现在对门诊病历书写缺乏足够的认识,未能详细记录患者既往相关的病史;对患者缺乏独立思考的主动性,表现在对患者进行简单问诊后就向老师汇报病史。缺乏独立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主动服务意识欠缺。患者病种不一样,症状不同,那么所提供的服务也不一样;且由于平时疏于沟通,平时应掌握的应急意识和急救能力不足,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特殊性、随机性和难预测性,实习护士应时刻保持警觉性,善于观察并快速反应,实习护士由于缺乏有效沟通,进而使急救意识和相应的急救技能不能及时应用,不能顺利、有效地配合急救。
2重症监护护士实习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2.1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岗前、岗中培训及引导强化责任意识,进行岗前综合护理能力的培训。通过对重症监护实习护士有计划、有目标、程序化的培养,使她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有效地调动了实习护士的学习主动性。实习护士入科时,均要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正式的入科教育,使她们树立主人翁意识,使实习护士学习目标明确,充分调动了她们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护士的专业护理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阶段性的培训,实习护士基础护理技术得到了巩固,同时学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弥补了实习阶段专科培训的不足。岗前规范化培训使实习护士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还使她们感受到知识缺乏的危机,促进了她们探求新知识的自觉性,帮助她们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培训中融入主动服务及微笑服务,整体人性化管理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实习护士,培养她们富有责任心的良好品质。
2.2营造良好沟通氛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重症监护实习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培训安排理论、技术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好,责任心较强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轮流帮教,全面负责督导和监督,并根据护生薄弱环节及个人意愿制定不同带教计划,在学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化的管理。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实习护士体会带教教师在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借鉴性地学习,取长补短,利用业余时间和其他有利时间与新老护士进行工作经验交流,提高护理质量。
虽然实习护士工作时间短,但要求每个人都参与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并记录,调动了大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她们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各项护理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实,健康宣教水平得到提高,沟通也得到加强。由于患者病情变化快,要求为患者提供预见,避免相应护理问题的发生。有些实习护士对患者病情不了解,不能主动从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时,一方面要加强在老师的指导、帮助,另一方面要适当的叮嘱他们独立完成动脑思考。在对典型病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避免“一说到底”的填鸭式教学,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实例教学,提出问题,学生面对病人进行思考和检查,带教教师引导实习完成护理方案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临床实践,以讲解示范为主,鼓励实习护士多问、多看、多动手,并将临床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以便在集中授课时得以解决,给大家以警示。采用“启发式”带教,有针对性地提出护理问题,让实习护士自主解决,有意识地激发护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评判思维能力,带其参加科内业务讲座、护理查房,帮助开阔思路,增强认识问题的深度。带教教师引导实习护士进行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整体全面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有意识地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护理服务,以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减少护患纠纷。带教老师注重锻炼实习护士的应急和急救能力,从突发病情的观察、护士如何处置到如何配合抢救,并发挥护生自己的潜能,在抢救的过程中完成教与学。实践证明,这样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实习护士临床思维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患者对护士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新护士上岗前必须经过有计划、有目标、系统地专科培训,此外,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护理人才,对护士的培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完善护理规范化培训,是提高护士综合素质,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新护士岗前培训体系,以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小霞,孙红.影响护理临床教学质量若干因素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2,17(8):576.
[2]黄丽娟.新护士长在ICU轮流锻炼的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76-77.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60-02
1 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3名,年龄:20-41岁;学历:中专10名,大专3名;职称:护士6名,护师 5名,主管护士2 名;其中招聘护士9 名,从事急诊护理工作1-3年10名,5年以上3名。
2 培训内容
2.1 理论培训
2.1.1 灾害一般知识:包括灾害的定义、种类、特点及各种灾害对人体的伤害和救治技术,增强急诊护士对灾害的认识。
2.1.2 现场救治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职责: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护理文书及常见急危重症院前处理流程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救治能力。
2.1.3 急症护理知识 包括各类烧伤、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骨折、休克、大血管损伤、各种急性器官功能衰竭、心跳骤停、各种急性中毒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急症护理知识。
2.1.4 批量伤员抢救知识 成批患者抢救工作流程、各自职责。
2.1.5 自我防护知识:灾害现场可能对救援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要加强各类灾害自身防护知识的学习,包括环境、疫情、安全等方面的防护知识,增强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
2.2 急救技能培训
2.2.1院前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畅通气道、海氏手法等。
2.2.2专业救护技能:气管插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给氧、清理呼吸道、洗胃、胸腔闭式引流、胃肠减压。
2.2.3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心电图机等。
3 培训方式
3.1 制定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 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制定规范化的培训计划,从理论、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全面培训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质量、效益、津贴挂勾,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2 建立多种学习途径
(1)人人参与 以熬新主编的《急救护理学》为蓝本,年头制定学习计划,每人负责一个章节,每月安排一人讲课,从各常见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到急救原则、护理常规。在备课的过程中自觉的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部学习一遍,促使护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每季度组织一次急救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及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机器洗胃、电除颤、呼吸机使用、急救用药等急救技术与知识培训。先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及护士,进行各项操作技能的演示、讲解及各项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由科主任、护士长及讲课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参加训练的护士进行逐一考核过关。
(3) 一对一跟车督导我科院前急救小组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组成,在急救现场只有一名护士,这就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独立业务素质。年轻护士在出诊时,派一名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随同,观察年轻护士的整个处理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告知年轻护士,与之分析交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3 应急预案演练急诊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发病急、病情重且复杂的病人,其工作压力大、风险性高,而系统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1]。模拟急救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运用[2]。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重复性和可控制性,可以使急诊科护士能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全面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协调能力。根据疾病好发季节及科内收治病人疾病特征,选取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病例:如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批量伤员的处理流程、院前急救途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复合性外伤等,由护士长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及人员配置,上报医院护理部批准备案,最后由医院医务科、护理部督导组织实施。
4 讨论
急诊科在临床治疗和院前急救中具有自身特点:病情急、病种多、治疗和抢救复杂,院前急救现场往往只有一个护士。针对这些特点,要求急诊专科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把急救技能培训与应急预案演练有机结合是提高急救质量的关键,可全面提高急诊专科护士对急危重症的快速应变能力,对疾病能进行准确的观察和判断,提高院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经过几年的实施,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抢救工作中,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急诊急救的整体综合能力均得到很大提高。
一、基本情况
1.医院有开放床位76张,护理人员14人,床护比:1:0.18;编制结构:在编护士1人,聘用护士13人;职称结构:主管护师0人,护师0人,护士14人;年龄结构:40岁及以上0人,25-39岁1人,25岁以下13人;初始学历结构:本科0人,大专0人,中专14人,其中12人参加成人在职学习取得大专学历。
2.医院以往对护士无任何在职培训,护士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各种操作流程、应急预案等知识欠缺,护士仅仅只靠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病员,遇到紧急情况时应急能力不足。人都存在惰性思想,由于医院无相应考核与奖惩,护士主动学习意识差,这样以来护士入职后业务素质得不到任何提升。
二、现状分析
乡镇医院护士初始学历都是中专,无大专和本科学历,在职称上全是护士,无护师及以上职称,年轻护士与年老护士之间脱节,一大批都是低年资、低学历、低职称的护士在临床一线为病员服务,加之护士入职后也无相关的再学习,业务素质低,因此要培养一支具有技术精湛的护理队伍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但基层医院护士人力不足,要全部外送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将会影响到医院护理上的运转困难,鉴于这样的内外条件,我与该院领导和护士长商议,决定采取狠抓医院内护士的基础培训,来提高护士业务素质,达到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
三、培训方式与内容
1.培训方式
培训采取小讲课、操作者演示、教学查房、视频教学、自学、护士之间互相讨论学习、护士长抽问等多种形式。
2.培训内容
2.1 基础知识:以《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等书籍为基础知识培训指南,这方面内容以自学为主。
2.2 法律、法规:以《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作为准绳,适时开展安全教育,强化护士法律与安全意识。
2.3 核心制度:护士注册执业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抢救工作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护理文件书写与医疗文件管理制度、医嘱执行制度、护理查房制度、消毒灭菌隔离制度、护理缺陷管理制度等核心制度,要让护士牢固掌握并严格遵照执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4 临床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对静脉输液法、皮内注射法、皮下注射法、肌肉注射法、氧气吸入法、冷敷法与热敷法等技术操作常见的并发症与应急处理对护士进行培训,达到人人掌握。
2.5 急救知识与技能:重视护士急救知R与技能的培训,对急救和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及出现故障时的应急预案进行培训与演练,力争让每位护士能熟练掌握。
2.6 加强院感知识的培训,强化护士的无菌观念,并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2.7 对常见的管道如吸氧管的护理常规、导尿管的护理常规等管道护理常规也要进行培训。
2.8 加强护士人文知识和沟通、礼仪知识的培训,让她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沟通的艺术。
四、考核与奖惩
1.护士长每月组织小讲课、教学查房与技能演示,并于每月初将本月要考核的理论知识范围和技能考核项目列出,让护士进行学习与练习,成立考核小组,每月底进行考核。
2.每次考核总分为100分,为督促护士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将考核合格的标准定在了高于60分,以75分为考核合格。
3.对考核结果实施奖惩制度,对考核在95分以上者(前三名)给予奖励,考核成绩与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挂钩,对考核不合格者进行补考与罚款,补考不合格者再次补考,3次补考不合格
者,为年终个人考评不合格,医院可酌情给予辞退。
五、体会与成效
1.重视基层医院护士的基础培训,充分激发了护士的学习激情,让护士认识到在职培训是学无止境的,从思想上提升了学习的自学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通过一年的培训与考核,让护士从点滴学习,积少成多,逐步掌握了日常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丰富了护士的三基知识,提升了护士的业务素质。
3.培训涵盖了沟通艺术与人文关怀知识,使护士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沟通技能,并将其与优质护理服务有机的结合,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交流,让患者和家属能感受到护士的关怀、爱护,促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升了患者满意度,为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根据临床工作需要选择培训及考核内容,扎实开展三基培训工作,涵盖的内容包括:
(一)基础理论方面: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的基本理论,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等基础理论。
(二)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标本采集方法。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使用方法及适应症等。
(三)基本技能:包括卫技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
二、选用了多种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医院组织培训与科室集中培训两结合的方式方法。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间学习新知识,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二)加强对新入院职工的培训力度。医院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及职工个人专业要求安排新职工科室轮转。各科室均由培训、考核小组负责新入科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加大了对新入岗人员的监督力度,定期组织考核,使新上岗人员能够扎实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保证医疗安全。
通过行之有效的“三基三严”训练与考核,临床人员的“三基三严”水平和临床工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全院卫技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服务作风更加扎实、严谨,病案书写质量有了明显的进步,危重病抢救成功率、疾病确诊率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不断提升,医疗投诉明显减少,进一步夯实了医院的基础医疗质量,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基三严培训总结(二)
20xx年我院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规范化继续教育在院领导及各科护长的重视和支持下,园满完成了预定目标,现总结如下:
2、邀请省继教处到我院举办“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学时共45小时,授课的专家有主任护师林妹、医师协会名誉副会长XXX等,专家们理论扎实、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丰富,分别讲授了“护理最新信息通报”、“护理专业发展趋势及管理新理念”、“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心肺脑复苏—2014年急救指南解读”、“深化护理改革提高护理质量”、“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发展”等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我院共有180人参 加培训班学习,并全部考核合格,获得Ⅰ类学5分证书。通过这次培训班的学习使我院护理人员更新了观念,掌握了新理论、新知识及新方法 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
3、派出到省内外进修学习1—3个月的护理人员共9人医学。全在分别为有护理管理和手术配合;派出护士长及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各类短期学术讲座培训班及参观学习43次,外出学习人员回院后向护理部进行了口头或书面的学习情况汇报,并安排科内、院内学习传达,起到以点带片的幅射作用,每月组织护理业务查房1次,进行操作考核一次,考核方法为每科随机考核X名护士,并将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科室每月进行技能和理论考核一次;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岗前培训;组织全院性护理人员“三基”、专科理论及规章制度考核共4次,平均参加考核率95%,对于考核不合格者给予补考,补考合格率100%。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选取2006年8月开始进入我院实习护生90名,按在急诊科实习时间先后将其分为两组,8~12月为A组,2007年1~5月为B组;A组中大专生30名,中专生15名,B组中大专生31名,中专生14名,两组在年龄、学历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P>0.05)。
1.2 带教内容
1.2.1 基础知识:熟知本院的特点、病种、来诊情况、结构和布局 ,抢救药品的名称、剂量、用法,掌握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要点、各种书写要求、接听电话记录、护理沟通技巧等。
1.2.2 技能操作:掌握基本操作,熟悉洗胃机、心电监护仪 、呼吸机、电除颤仪、心电图机的使用,掌握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伤口的止血、包扎固定以及手术的配合。
1.3 方法
1.3.1 A组:在进科前先安排培训,根据带教内容集中安排8个课时的学习,然后入科跟随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实习。
1.3.2 B组:常规直接进急诊室跟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实习。
1.4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两组均以调查问卷答案为观察结果 。实习前两组均发放自制的急诊急救知识调查问卷,每组45份,全部收回。实习前问卷侧重于急救护理知识、抢救药品、剂量、药物作用、用法及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问卷总分为100分,实习结束后再次发放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各种抢救程序、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理文书书写、护患沟通等,内容总分为100分,调查结果采用统计学处理,对A组护生另外发放自制的急诊急救知识培训认可度调查问卷,每个条目3个选项,包括必要、可以进行、不知道,必需表明对培训的认可程度。所得数据采用 CMH 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对急诊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见表 1。
3 讨论
实习是护生从学校教育阶段进入临床护理工作的学习过度阶段,是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过程 。加强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知道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以适应及早发现、及时报告、尽快抢救的要求[2]。心肺复苏术(CPR)是急救技能中的核心内容,有研究证明,充足的动手练习时间是掌握CPR技能的重要保证[3]。另外,护生在入科前先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有助于护生尽快进入角色,使他们能够很快地适应急诊急救忙而快的工作节奏。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