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设计理念
(一)整体构思
新方案在设计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即在一定区域内、甚至一个平面内解决人们的就诊流线,从挂号、收费、诊查到治疗、住院等,以最便捷的方式完成所有流程。各层均设挂号收费处。并将妇产科大量使用的超声科集中设置在同层中心位置,以便进行资源共享。方案还特别突出了保健部分,按三大保健分区,没有将妇科、产科就医者作为具有感染性的人群分离,而是和健康的保健人群按二级学科的专业内容、“就诊”流线分区设计。保健院的临床部分主要设儿科门诊、急诊、肠道及发热门诊。其他医疗部分为新生儿科、妇科、少量内科、外科。儿科门急诊是妇保院最大的易感染区,在设计上设置相对隔离的独立区及出入口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中标方案与修改后的方案一致。儿童门诊置于一层,与急诊部相邻,方便儿科诊治,减小了病患儿童诊区对其他部分的干扰。感染门诊的位置设在东面住院楼下,紧靠急诊部,方便急诊分诊后传染患者的就诊。这样县妇保院所有带感染源的门诊医疗区域都集中布置在东侧,由规划道路出入,与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分设在两个方向,避免就诊人群与保健人群流线交叉。另外,婚检部分与体检中心结合,设有单独入口,直接对外。
(二)三大中心
1.儿童保健中心设置在二层,除临床外,还主要体现在:健康管理,即儿童查体、健康管理、综合保健指导;免疫接种,即疫苗接种;五官保健,即听力筛查、眼保健操、口腔保健;儿童营养,即身体发育监测、饮食营养个体化指导;认知心理,即认知能力与心理行为评估与促进;运动体质,即运动功能体质监测与促进;脑瘫康复,即脑与神经发育及功能障碍评估与康复。根据这些要求,儿童保健中心设置了情景式训练区、保健门诊及检测区和康复训练区等。儿童保健中心与原方案相比,增设了许多内容,面积也有所加大。传统的儿童保健,一般仅设置一间体检房,而现在则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系统方案。认知专科从智力筛查到认知心理促成,按学科体系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适合他们生长发育的环境和条件,而不仅仅是关注脑瘫病儿。营养专科的构成,让孩子从一出生就进行体质测评,指导喂养,减少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生。运动体质需经过评估监测,与国际接轨。情景式训练是对运动体制的检测与训练,以达到国民体质标准。同时,检测与训练设施要兼顾正常儿童与脑瘫患者。三大保健中心中,一整套完整的儿童保健中心所需的场地也是最大的。
2.妇女保健中心设在三层,妇女保健关注的是妇女的健康,从青少期——育龄期——更年期——老年期,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在妇女保健中心,方案设置了妇女病治疗区、妇女病检查区、妇女保健区等。
3.围产保健中心围产保健与产科共同构成围产医学中心。因此在病房楼的三层布置了产房,与之融合。围产保健包括孕前保健、孕期营养指导、哺乳指导及产后康复。设计上,以产科门诊区、产后保健区、产后康复区来满足围产中心的要求。由于妇产科均设置在三层,因此将超声科集中布置在同层,以方便孕产妇及妇女保健的需要。其他如行政办公、保健办公、信息中心、检验中心、病理科等布置在四楼顶层。
三、注重特殊群体需求
妇幼保健院除学科体系不同外,其他方面也有别于普通医院。设计上应着重考虑妇女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为其提供更安全、更合理、更人性化的建筑环境与空间。
(一)环境设计妇幼保健院接待的人群以健康的妇女儿童为主,医院的内外环境可以更活泼、生动而富有朝气。建筑在色彩上不妨以白色为主,依然体现保健院的功能,局部搭配橘红、粉色等。造型可结合色彩,进行几何形体的穿插、虚实体块的对比,为妇儿提供丰富的想象力及建筑美感。
(二)安全性及无障碍设计妇幼保健院应更注重安全性及无障碍设计,如防火分区的设置,尽量以防火卷帘代替防火门,使走道更通畅,走道宽度宜大于普通医院。还可考虑设置儿童专用的盥洗设施。
(三)公共空间的设计妇幼人群的特点决定了公共空间的大小,如儿童的活动空间、妇女的交流和休闲空间等。儿童需要快乐就诊,且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在各种细节上需从儿童的角度为其提供学习场所。如在墙面、地面上设计数字或图案,吊顶可结合科室性质布置成知识加趣味性的内容装饰等。
(四)候诊区设计装修设计上还应考虑陪护人员的需求,可在一些设施上提供方便。如家长抱着幼儿排队等候时,可在候诊区一侧设台面,供孩子玩耍,让家长休息。儿童等候区还可结合活动区,配置游戏器具等。在装修材料的选择上,宜注重安全、实用性,色彩宜选用柔和、温馨的色系。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3(a)-0138-04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pediatrics teaching
WANG Xiangwen ZHAO Shuling LIU Jianping QIE Liping MU Dan GENG Anyang BIAN Yanwei SUN Yu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Hematology, People's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uhhot 010017, China
[Abstract]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is widely applied in medical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us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pediatrics teaching. Pediatric teaching tasks are completed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diatrics teaching and rational practicing PBL teaching method. It has found that PBL teaching method can be used to teach theoretical knowledge, deepen understanding,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medical students to learn pediatrics, and largely upgrade mastery degree of practical knowledge. Therefore, PBL teaching method is advantageo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diatric teaching work, and worthy of further improving and promoting
[Key words] PBL teaching method; Pediatrics teaching; Application
嚎蒲Ы萄У哪康牟唤鲆求把儿科理论知识传授给医学生,还要求医学生将其掌握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医学能力。PBL教学法[1]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并首先应用于医学教学中,近年来越来越广泛的被师生接受。PBL教学法中,中心内容是“问题”,把学习过程放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模拟的真实问题,学习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并且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都区别于传统的单纯“教师讲,学生学”的模式[2-3]。
1 PBL教学法对儿科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对PBL教学法的充分理解和应用常常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1.1 储备知识,加强交流
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进行必要的同行交流,同时还要把加强积极思维作为努力的方向之一。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儿科学的理论、技术不断更新,教师必须最快接受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知识容量以扩大自身知识储备[4]。应注重同相关领域教师交流,准备好儿科学课程的同时,还要熟悉包括心理学、基础医学在内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使设计的问题能带动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恰当应用到要解答的问题当中去,同时引导学生去探求还没有学习到的更深层次医学问题。积极思维的能力需要不断加强,从而在解答问题中,用自己的积极思考来引发学生共鸣,训练他们的思维潜力,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2 合理设计问题
PBL教学法用引导代替呆板的单纯知识传授,主要手段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作为核心,需要下力气精心设计[5]。设计问题前,儿科学教师必须清晰掌握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选择恰当的临床模拟病例,做到基础知识和临床内容相互关联,使问题始终围绕病例展开。
问题设计的框架是教学大纲。①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夯实基础知识。②预习未讲授的内容,可以通过问题引出,随着问题的解决,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逻辑推理出即将学习的内容。与此同时,还能对之前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正。③问题应足够复杂。儿科学的复杂性决定问题的复杂性,问题的要点间应该具有紧密逻辑关联,只有逐层深入的分步解决和必要的及时总结,才能最终认识到问题的实质,解决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离不开逻辑的严密性,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的挑战可以不断激发年轻的医学生对儿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进行主动学习。 1.3 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参与氛围
教学相长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原则,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关系。如何才能赢得医学生的尊重呢?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不能,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内涵丰富的人文底蕴可以。PBL教学法要求教学过程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进行教学,从而避免乏味的灌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儿科学教学具有特殊性,同内科学的内容既有重叠又有区别,学生往往喜欢套用内科学的内容,作为学习的捷径,这是一种不正确不全面的理解。但是反过来,内科学的知识又给解决儿科学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儿科学教师应该善于掌控学习的进程、方向、内容,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对比和不断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儿科学的特点,从而解决问题,达到全面掌握儿科学知识的目的。
PBL教学法要求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抛弃单纯的讲解,把问题贯穿在开放的讨论之中。由于医学生的思维活跃,发散性强,应重视讨论中的恰当引导,通过关键点的提示、启发,避免讨论变成争吵。同时,应该提前准备学习工具,必要的信息也应及时提供,以此来避免因为儿科学问题复杂而出现迷失方向的胡乱猜测。
应进行有效的分组教学。儿科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学生之间必须分工合作才能解决。同时,讨论及互助也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分组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6],同组内的医学生应该在认知、性格上各具特点,这样就可以有不同的认识方向、不同的认识水平,解决问题才能全面,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7]。
2 PBL教学法对学习儿科学医学生的要求
2.1 夯实基础知识,学会融会贯通
熟练、全面掌握大纲要求的儿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相关内容。儿科学同基础课和其他学科临床课程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很多知识是曾经学习过的且具有可比性[8-9]。因此,要复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未学习的知识,并且要把以前学习过的其他学科知识和儿科学综合起来加以运用。
疾病的临床表现可以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来推导解释;诊断和鉴别诊断通过临床表现、查体、实验室检查,再综合诊断学的知识做出;治疗上要应用药理学知识,结合病理生理制订方案;疾病预防要通过微生物学、预防医学知识来做出合理设计和解释。
2.2 活跃的逻辑思维
思维活跃并且应富于逻辑性,进行正确推理并不断产生新思路[10]。儿科疾病常常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呆板的局限的思维方式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要求医学生主动的充满热情的学习和思考。
2.3 善于总结
儿科学内容是分系统、分病种、分步骤进行的,只有在学习过程不断融会结合,及时总结,才能形成连贯的完整的系统[11]。
2.4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提前接触临床工作中的非医学内容。沟通在现实的医疗尤其是儿科医疗活动中越来越重要,沟通不畅直接导致延误治疗,引发纠纷。同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提高诊疗的依从性[12],从而取得更好的诊治效果,应该在学习过程中着重相关练习。
2.5 强调培养动手能力
儿科患者的特殊性要求采集资料必须医生亲自动手,仅仅依靠家长的描述往往可能遗漏重要信息。因此,要求医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反复练习,用理论知识来指导操作。
3 PBL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实施
PBL教学法的独特优势在于实践[13]。儿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知识必须及时恰当地同临床实际结合,才能使儿科实践教学得到最大程度的完善。教学工作中的经验表明,采用PBL教学法,能够明显提高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14]。儿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分阶段PBL方法如下:
3.1 第一阶段:问诊过程
3.1.1 熟练问诊的内容和技巧 问诊是医生的基本功,对于儿科学尤为重要。儿科学的问诊对象不同于其他学科,儿童往往不能表达或不能正确完整表达,家长或受情绪等因素影响而表达不确切等情况应充分考虑[15]。问诊对沟通技巧有较高的要求,如何巧妙的获得全部资料是教学当中需要强调的问题。
3.1.2 问诊问题应兼顾儿童特点 儿科学问诊部分的问题设计要基于PBL教学法的原则和儿童的特点,问题应该是连贯问诊内容的一条主线,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有一环紧扣一环的连续性。另外,问诊模拟训练的时间选择应该合适,问诊的内容要涵盖所学内容,应选在完成儿科学的呼吸、循环、消化三大系统疾病的授课之后,过于提前会使医学生产生迷惑或想当然的误解。
3.1.3 A习复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 模拟问诊前,医学生要提前温习掌握理论知识点,观看教学视频。接着由教师指导再次进行回顾,以牢牢抓住知识要点。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儿科学专业指导,强调儿科学的特点,包括沟通和提问技巧,辨别信息的准确性等。
3.1.4 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问诊模拟训练中,医学生互换角色分别扮演患儿、患儿家长和医生进行相互问答,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着重强调儿科疾病症状所具有的特点。内容包括,呼吸系统模拟热、咳、痰、喘、胸闷,消化系统模拟恶心、呕吐、腹痛,神经系统模拟晕厥、抽搐,循环系统模拟心悸、青紫,泌尿系统模拟水肿、血尿、少尿等。详细问诊并完成临床表现的整理纪录之后,教师把设计好问题提出来:如临床表现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提示哪些疾病?如何提炼语言以完成主诉、现病史、初步诊断等等。进一步引申出来启发性的提问:下一步需要做什么?进行的哪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怎样进行治疗?治疗效果预期有哪些?治疗中间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哪些?疾病将如何演变等。
3.1.5 儿科学问诊训练的要求 儿童同成年人的区别应该着重突出[16];问诊过程完整有序;问题具有针对性的同时,还应使医学生体会到挑战性的压力。
3.1.6 具备医生角色的责任感 问诊训练任务置于特定的临床情景中完成,亲身参与体会真实,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使医学生感受到儿科医生的责任和压力,迫使其必须及时思考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培养独立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医学生尽快进入临床儿科医生的角色。
3.2 第二阶段:查体过程
3.2.1 把握主线 儿科学查体阶段的PBL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紧紧围绕查体的要点和细节展开的问题,完成“了解-熟悉-掌握-熟练掌握”的全过程。仍然要强调儿科学的特点,把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主线贯穿整个查体教学过程[17]。
3.2.2 儿科学的查体教学 包括示教和训练两部分。要求教师精心示教,充分有效使用多媒体,并同医学生形成良好互动。操作训练中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并不断巡查各组操作进度和准确完整程度,纠缺并指导反复练习,使操作要点不断强化,最终熟练掌握查体技能。需要特殊强调的是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解剖和心理特点,特定情况下,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查体顺序以及手法。教师应该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查体过程,分饰不同角色,以便在检查和问答过程中进行实时指导和纠错。教师先扮演患儿,查体过程中表演各种症状,医学生查体,之后交换角色,最后由学生之间互相扮演患儿及检查者,使查体操作逐渐熟练完美,并牢固记忆。
3.2.3 问题的适当穿插 比如,查体开始前提问:儿童查体同成人的区别是什么?不同年龄段体格发育的特点有哪些?查体进行中间提问:如何流畅沟通才能更好地获得查体资料等。
3.2.4 需要强调的儿童特点 儿童尚未发育成熟,查体具有自身特点[18]。例如,神经系统查体:生理反射出现和消失的时间、特殊的反射如面神经症等,查体顺序应先进行刺激轻的项目,刺激较重的项目放在最后。心脏查体:注意先心病的可能,各型先心病的杂音特点应被反复提及,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来推导症状和体征。腹部查体:儿童腹部较小,触诊的手法有别于成人,需要灵活运用手掌,发现有意义的体征;一些儿童特有的腹部体征应该被留意,比如2岁以内可触及肝脏可以是正常情况等。
3.2.5 注重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手段已经广泛应用到医学教学中,使得教学更为直观,一些少见的的特殊体征可以容易并且反复获得,比如严重的佝偻病骨骼改变、严重贫血面容、少见的遗传病特殊体征等[19],还可以重复播放呼吸音、心音、肠鸣音,并可以同病理状态进行对比,加深记忆。少见体征的获得,很好地弥补临床教学中典型病例不足的情况。
3.3 第三阶段:医嘱过程
3.3.1 医嘱是诊疗的最直观体现 完善的医嘱应该能够正确反映出诊疗的原则,体现出诊疗的方法[20]。儿科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儿科医嘱的特点,如儿童病情变化快,医嘱往往临时给予,便于及时调整;儿童医嘱用药的剂量以及给药方式有别于成人等。
3.3.2 医嘱练习中的问题 不断设问是PBL教学法在医嘱过程中的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在医嘱练习中要牢记儿童疾病特殊性。常规医嘱:儿科特殊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护理种类,如肿瘤疾病的特殊护理常规、肾病的护理常规等;喂养膳食的种类、数量、热量的计算及需要监测的体征等。治疗医嘱:不良反应、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应该被充分考虑;体表面积、体重的计算决定给药的剂量;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选择给药途径;必要的镇静是否应该给予等。检查医嘱:应该严格根据病情选择实验室检查,射线等检查对儿童的影响应该被考虑等。
先由学生对病例进行医嘱处理,之后提出问题,由学生解答,组织大家点评,修改医嘱。使学生逐渐掌握医嘱的规律、程序,从而更完整地完成医嘱练习,更全面地掌握相关医学知识。在医嘱练习中,还应该提供一些有错误的医嘱,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找出漏洞并改正,以增加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4 第四阶段:考核
考核是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检验,合理的考核可以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激励学生学习[21-23]。
PBL教学法考核的内容不再是传统的笔试及口试,而是把儿科学的临床综合技能放在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中,通过教师和医学生的互动,了解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评价。整个考核过程是对儿科学教师工作的评价,教学问题设计的是否合理、知识点是否被重视都会在考核过程中得到体现,同时在评分后及时组织点评,达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最终提高医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的能力。
通过考核,儿科学教师能够更加完善教学技巧,丰富教学经验;医学生也能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使教学任务顺利圆满完成。
4 总结
通过在儿科教学中实施PBL教W法,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总结起来,就是要求儿科学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准备教学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地反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点突出,知识点全面,并且进行恰当的考核与知识点回顾[24]。学生要把儿科学理论知识同实践操作良好结合,在特定的场景中通过问答、互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反复预习、复习、纠错,以更好掌握细节。
PBL教学法应该在儿科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并在推广中不断完善,为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性的医生提供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东华,高岳,薄红,等.PBL教学法在我国临床教育中的应用及所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99-100.
[2] 邢美娟.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245.
[3] 王欣萍.PBL教学法在国外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05-107.
[4] 李健,庞新维.高校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课堂教学[J].高教论坛,2007(1):146-147.
[5] 申昌福.课堂教学中设问的实践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5):93-99.
[6] 陈罡,罗殿中.欧洲医学院校的分组协作学习方式[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324-1326.
[7] 刘军,陈生弟.PBL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前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5-6.
[8] 刘燕平,黄岑汉.论PBL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970-1971.
[9] 林,贾天明,张艳丽,等.PBL与LBL双轨教学在儿科学理论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6):523-525.
[10] 崔晓阳,李益,廖虎,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39-442.
[11] 王建国,王凤枝,崔明辰.儿科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学习与以授课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657-8.
[12] 邵雅黎.近年来学科教育PBL应用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58-59.
[13] O'Neill PA. The role of basic sciences 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clinical curriculum [J]. Medical Education,2000,34(8):608C613.
[14] 杨伟平,陈万光.PBL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64-265.
[15] 厉岩,马建辉,雷红英,等.综合性大学医科PBL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59-61.
[16] 李国坚.新时期高等医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33-34.
[17] 乔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医学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5,4(2):67-68.
[18] 崔舜,陶晓南,吴汉妮,等.PBL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5,18(6):58.
[19] 齐丽英.临床医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初探[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3):424-425.
[20] 郭亚雄,王继勇,庄晓玉.医学课堂教学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9):354-355.
[21] 付海亮,付国枢,王强,等.改良的PBL教学法在骨外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6):32-34.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141-03
儿科急诊的就诊需求在不断增加,因不能预约就诊量不均匀,短时间内可能会有较多的患儿滞留候诊,容易导致真正需要急救的患儿因排队时间过长,延误了最佳的救治时间,造成不良后果。同时在急诊候诊的病例中,绝大部分是病情不严重的平诊患儿[1]。如何从众多的候诊患儿中,快速、准确识别出急危重症患儿,已成为需立即解决的问题。
研究设计《简易四色分级法》,是结合患儿的病情危重度和临床资源,做出分级,安排患儿就诊优先次序的分级系统。本文将应用《简易四色分级法》,通过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急诊所有就诊患儿的候诊时间、病情转归、家长满意度等数据,验证该系统在能否优化儿科急诊的就诊流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就诊于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急诊的所有急诊病例。入组病例总数是54 106例。
1.2 方法
分组:研究组:每月的单数日,按《简易四色分级法》进行分诊的患儿,归入研究组。对照组:每月的双数日,按之前沿用的旧“三分法”方法进行分诊的患儿,归入对照组。
研究组:应用《简易四色分级法》将急诊患儿由重(黑签)到轻(蓝签)分成4个级别。分诊人员根据患儿的反应、肌力、面色等容易观察获得的项目进行评分,每项只需从0、1分之间进行选择,能在患儿初到医院的1~2 min内完成对病情的初步评分。评估后,将患儿按黑、红、黄、蓝分类,并将相应级别的颜色标签贴在病历上。0~3分为黑签,马上送抢救室抢救;4~6分为红签,属高风险病例,送监护室监测生命体征(能在5 min内就诊);7分为黄签,属中等风险病例,在急诊诊室里等候优先就诊(能在30 min内就诊);8分为蓝签,属低风险病例,按流水号就诊。简单来说,就是观察到患儿只有一项扣分的,就要进入“黄签组”优先就诊;扣分项目达到两项,就要马上监测生命体征并优先就诊;得分项目达不到4项的,就马上呼叫医生进行抢救。详见表1。
表1 《简易四色分级法》评分方法
项目 评0分 评1分
反应 无反应、反应欠佳、哭闹不安 反应好
异常、松软、抽搐 正常坐姿
面色 发绀、苍白 红润
体温 体温不升、高热(≥39.5 ℃) 基本正常或中度热
呼吸 无呼吸、呼吸浅弱、气促 基本正常
脉搏 脉搏摸不到、脉搏极快 基本正常
循环 足部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 足部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
病史 明确外伤、高热抽搐、误吞异物 无
对照组:使用之前沿用的旧“三分法”进行分诊。到达急诊的患儿,根据情况分成3级:(1)分诊人员认为有紧急情况,即时送入抢救室处理;(2)其他患儿按挂号流水号顺序就诊;(3)在候诊时出现情况变化或在就诊后医生认为有需要的病例,再转入抢救室处理。
研究组中的“黑签组”和对照组中的“即入抢救室组”(如高热抽搐),可以视作是同一类需要马上抢救的病例,可以比较两者的抢救成功率;“红签组”和“延时入抢救室组”(如有外伤的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可以视为高风险的病例,两者数据有可比性;“黄签组”、“蓝签组”和“不需入抢救室组”病例(如鼻炎)均为潜在中、低风险的病例,可以进行候诊时间、家长满意度的对比。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入抢救室处理过的患儿,进行7 d随访,登记平均候诊时间(分钟)、住院病例数、住院天数、气管插管率、病情严重需转上级医院的病例数。对不需入抢救室的病例,用医生工作站登记候诊时间,用满意度记录器记录家长对候诊安排的满意度,选择“满意”、“很满意”的视为满意,选择“不满意”、“一般”的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总病例数54 106例,内科50 616例(93.55%);外科2105例(3.89%);耳鼻喉科985例(1.82%);其他(含口腔科、眼科、皮肤科)400例(0.74%)。内科中,最多的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59.50%)、下呼吸道感染(21.22%)和消化系统疾病(15.35%)。外科中,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为外伤(61.85%)。
2.2 简易四色分级法的应用效果
2.2.1 根据《简易四色分级法》分诊为研究组,共27 219例,其中黑签38例(0.14%),红签221例(0.79%),黄签组:2858例(10.50%),蓝签组:24102例(88.55%);用旧三分法分诊为对照组,共26 887例,其中即时入抢救室组33例(0.12%),延时入抢救室组411例(1.52%),在诊室进行平诊26 443例(98.35%)。“进入抢救室”的病例比例进行对比,研究组(0.95%)比对照组(1.65%)低。
2.2.2 进入抢救室的病例情况 研究组中“黑签组”和“红签组”是进入抢救室的病例。“黑签组”和对照组中的“即入抢救室组”,可以视作是同一类需要马上抢救的病例(如高热抽搐等),两组候诊时间都很短,分诊人员能在患儿到急诊的1~2 min内完成对患儿的评分分诊。两组住院天数、住院率、气管插管率、转院率等比较,差别不大,但病例数以“黑签组”较多。
“红签组”和“延时入抢救室组”可以视为高风险的病例,两组比较,“红签组”病例数占总体的百分比(0.81%)比“延时入抢救室组”(1.52%)明显下降。“红签组”的候诊时间比“延时入抢救室组”明显下降,住院率、气管插管率、转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3 不需进入抢救室的病例情况 “黄签组”和“蓝签组”共26 960例,平均候诊时间为(17.41±5.18)min,“黄签组”的候诊时间为(5.22±2.35)min,与平均候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不能准确说明自己对病痛的感受,而症状也往往不典型。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体稍有不适时,其焦虑胜于自己生病,其心理状态可表现为焦躁不安、忧心忡忡、惊慌恐惧、急于就诊[2]。部分家长对急诊等待时间极敏感,要求最快完成诊治,特别是一些高热患儿的家长更是希望马上就诊马上退热[3]。部分病重患儿需优先就诊,其他患儿家长因不知情,误解被别人“插队”,也容易产生消极应激,甚至会让其产生敌对情绪[4]。
分诊(triage),是根分诊是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从而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程序及分配专科就诊的技术过程[5]。国内外有多种针对病情的分诊评分方法,但部分评分方法项目较多,每个项目评价耗时较长(如测血压、呼吸次数等),涉及到了解病史、甚至要做较复杂的体格检查,需要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分诊人员,不适合在急诊分诊时作出快速评价[6-7]。部分基层医院的分诊人员为非儿科专业人员,无明确的分诊指引,容易造成重症患儿因候诊而延误了最佳的救治时间。如何从众多的初诊患儿中,准确、快速地识别出急危重症患儿,已成为需立即解决的问题。
急诊患儿病情变化快,在急诊分诊上不适宜耗费太多时间,分诊人员要有风险识别和评价的能力[8]。在目前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无限地增加医疗资源,让每个患儿都不用等待就诊是难以实现的[9]。对急诊患儿分诊,应以症状、体征为主导进行初步判断[10]。目前课题组应用《简易四色分级法》分诊,避免了耗时较长的体查项目,分诊评分所需时间为0~2 min,能达到快速分诊的目的。
从研究结果看出,“黑签组”病例的分诊结果和病情预后,与对照组“即入抢救室组”比较,符合度较高。说明分诊人员对心跳呼吸骤停、高热惊厥、呼吸窘迫、循环衰竭、脑疝、颅内出血等儿科危重症的症状、体征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能够快速识别,准确分级及处理。
区别于“黑签组”需要即时抢救的患儿,“红签组”患儿属于高风险,极易发生病情变化导致不良后果,有较高的住院率和气管插管率,病情如得不到控制往往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因此,准确快速的识别和判定潜在高风险的患儿,极为重要。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对照组中的“延时进入抢救室组”病例占的比例较大,候诊时间(15.26±6.27) min比“红签组”(1.57±0.53) min明显延长,意味着在旧“三分法”分诊系统下,部分重症患儿有可能得不到准确的分诊,可能在候诊期间出现病情变化,或在医生详细体检问诊后,才被送往抢救室处理。而《简易四色分级法》系统则避免了这种情况。
以“需进入抢救室”的病例比例进行对比,研究组0.95%比对照组1.65%低,提示部分潜在风险患儿在《简易四色分级法》系统下得到了正确的分诊,及时的医学处理使病情得到控制,避免了病情进一步加重。
以“不需进入抢救室”的病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候诊时间差别不大,说明两种分诊方法对平均候诊时间影响不大。其中“黄签组”属于中等风险病例,其候诊时间比平均候诊时间明显缩短,有利于该组患儿尽快得到医学处理,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家长的满意度对比,研究组89.65%比对照组83.55%有明显上升,也许与以下因素有关:“黄签组”患儿得到优先就诊;《简易四色分级法》中的醒目颜色标签附在病历上,每个患儿的病情轻重能一目了然,避免了其他患儿家长的误解。
《简易四色分级法》系统,能够从众多非急症患儿中快速、准确筛查出急危重病例,同时有序安排非急症诊患儿就诊,优化儿科急诊就诊流程,有效利用临床资源,适用于儿科急诊分诊。应该继续积累《简易四色分级法》的应用经验。探求建立一套更快速、更准确的分诊方案,以利于缩短急危重症儿童的候诊时间,挽救患儿的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家长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为建设和谐的医疗环境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廖清高,隋敏生,陈纪平.汕头市节假日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978-1979.
[2]张俊.门诊患儿家长候诊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8):92-93.
[3]谢秋艳,陈丽芳,黄清梅.儿科急诊常见护患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0,5(2):148.
[4]周金容,贾院春,刘芳.急诊候诊患儿家属焦虑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中医学,2013,32(23):73-74.
[5]王秋红.浅谈门诊分诊方法与体会[J].现代医院,2010,10(5):117-118.
[6]赵永祯,李春盛.急诊脓毒症病死率评分在急诊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8):797-802.
[7]王连馥,闫波,姜正伟.生命体征评估法与早期预警评分法在急诊急救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7):591-593.
[8]包新慈.门诊输液管理中风险因素的分析与干预[J].中国临床研究,2007,20(6):681-682.
教学是中等卫生学校的中心任务,教学方法和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培养对象专业发展的实际。儿科学是医学的一部分,与医学基础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以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防治为主要任务的医学学科。小儿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整个阶段都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而不同年龄患儿之间也不尽相同,同一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在不同年龄患儿甚至不同天数患儿之间都是不同的,危重患儿的液体疗法更是复杂多变,用药量与中毒量接近,这些都是成人无法相比的。只有了解儿科学的特殊性,才能重视儿科学。比如在第一章绪论的教学内容中,讲述了小儿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同时也对儿科学的发展进行介绍,为今后学好儿科学、发展儿科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在讲述新生儿硬肿症、小儿腹泻病时,我们增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以充实教学内容,拓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
2认真备课,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要搞好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到刻苦钻研、认真备课,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认真备课,备课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对教师平时知识积累的检查。教师应牢记“博学者方可为师,德高者方可为范”的古训,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不但要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还应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选择的方法恰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小儿循环系统疾病一章时,我们根据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血液循环示意图制作了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几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平时讲几次都记不住的先天性心脏病血液循环特点很容易就能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及质量,真正做到了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
3更新教学理念,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现在的医学教学多受从前苏联引进的凯洛夫教学法的影响,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讲授应该与学生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印象才会深刻。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会自觉地去思考。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可达到上述目的。授课前教师预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问题,把这些问题在课前、课中、课后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逐个解决问题。如讲述新生儿黄疸时,为突出儿科学特点,我们提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有什么特点?生理性黄疸与病理黄疽有什么区别?”,问题确定后,先由学生根据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来回答问题,教师暂时不给出明确答案。学生为寻找答案,必定带着问题,顺着教师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学习,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方法可灵活应用于儿科学多个课程。本法要求所设定的“问题”应精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且每堂课问题数量不宜过多,授课时教师的思路应清晰,有系统、有步骤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从解决问题中学到新知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4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
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增加实验、实习课,充分利用临床见习、实习,让学生走进病房,适当接触患儿,多观察、多动手、多讨论,启发学生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增强对儿科学的感性认识。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纠正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切实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5介绍新知识、新观念,促进卫生职业教育教学与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紧密结合
培养人才,扩大队伍,提高水平是医学持续发展、医疗服务不断普及与提高的关键。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医学也在不断进步,很多临床疾病(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理都在随着医学研究的纵深发展而提出新观念、新知识,教师应尽可能介绍本学科国内外新进展、新动向,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之适应未来社会医学发展的需求,促进卫生职业教育教学与卫生服务、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卫生职业技术人才和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6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43-01
临床护理教学从原来的一门课程《临床护理学》重新回到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学几门课程,讲习比为1:1.75,增设《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新开设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南》,特别有以下亮点:
一、增设《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继续开设现代护理理论课程的同时,增设《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使护理教学更贴近临床。护理模式、护理程序及护理诊断是现代护理的支持理论,是使护理学发展成崭新的独立于医疗的一门专业,学习护理学必须深刻透彻地学习上述理论。
众所周知,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教育完全雷同于医学教育课程,不突出护理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造成护理学概念模糊,研究领域局限,护理工作被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了新的发展。1948年WHO提出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为护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1955年,美国护理学家L.Hall首次提出了“护理程序”这一概念,用系统论的观点解释护理工作,把科学的工作方法应用于护理领域。1960年,美国护理专家Martha Rogers提出应重视人是一个整体的观点。1977年美国医学家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护理学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些思想指导下,护理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向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在这一阶段,产生了专门论述护理的护理学独特理论——护理模式,明确了护理的概念,揭示了护理的本质,规定了护理的工作范畴,明确了护理与医疗的本质区别。同时也形成了具有现代护理特色的护理诊断理论体系,明确了医护双方是合作伙伴,要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至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护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护理学发展成独立学科奠定了初步基础。现代护士应该熟悉这部分知识,护理专业应该开设现代护理理论课程。
同时我们也该清楚的认识到,由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计划中新增设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主要加强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包括生活支持护理技能、生命体征的观察与维护技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能、诊疗技能,以及专科护理操作技能方法训练等,这样使护理教学更贴近临床。
二、增设护理专业方向:在临床护理方向上,更注重社区的功能。
本计划护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包括三个方向,临床护理方向、重症监护方向、口腔护理方向,其课程设置特别是临床护理专业,开设的老年病护理、中医护理课时增加。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迫切需要具有能够掌握老年人各系统功能老化、健康促进与健康保健、心理健康、健康评估、日常生活护理、安全用药、常见病的护理等知识以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各科护理的专门人才,这样计划就更注重社区的功能,更贴近市场就业,更具有实用性、规范性。
三、新开设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新开设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强化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能力的训练,使教学贴近市场,有利于学生就业。
四、临床护理教学从原来的一门课程变为了多门课程:《临床护理学》重新回到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学几门课程,解决了执行2001年计划过程中困绕教师教学的难题,使临床护理教学教师更能教出水平,学生学习更容易,更能掌握知识,也使基础护理学和临床护理学能很好地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