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

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24 10:32: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

篇1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篇2

关键词 脑卒中;社区家庭康复协作网;康复;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84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城市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由于其发病后易致残和死亡,已成为威胁人们生活健康的重点疾病之一[1]。患者一旦发病留有后遗症,其康复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后期没有系统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很多患者会留有各种神级系统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压力[2]。然而绝大多数患者由于受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的影响往往选择了出院康复治疗。因此患者出院后家庭护理干预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我院对50例出院的脑卒中患者给予社区家庭服务模式下康复护理干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出院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45~81岁,平均(55±3.3)岁。病程30~75 d,平均(42±11.2)d。脑梗死45例,脑出血55例。伴高血压病65例;伴高血脂30例;伴冠心病75例。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典型,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入组条件:(1)患者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2)患者均有偏瘫症状。(3)患者均经过积极治疗好转出院。(4)患者均自愿参加问卷调查,并能够独立完成本研究涉及的其他问题。(5)患者无听力、智力、言语和交流障碍,能够与医务人员很好地交流和沟通。排除标准:(1)患者既往有脑卒中病史。(2)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3)患者近2周使用影响情绪的药物。(4)患者合并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等重型精神疾病,对自己的行为无完全民事承担能力。(5)患者不愿意参加本次研究。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后遗症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给予社区家庭康复协作网康复护理干预,其内容包括:(1)患者出院后建立社区家庭康复协作网,形成“卒中康复护理小组-社区卫生单位-社区护理人员-家庭人员护理”模式。(2)社区医务人员在患者住院后详细询问病史,评价患者的健康要求和整体身体状况,包括患者家庭生活环境,成员健康状况,患者入院前饮食、治疗、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其他疾病类型等状况,以及患者对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3)详细记录患者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康复训练方法等。(4)挑选经验丰富且经过培训合格的社区护士对患者进行家庭康复护理干预。采取出院后前2周每周干预2次,出院后3~4周每周干预1次,以后每2周干预1次,共干预8次,主要是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干预内容的执行程度和情况,并适时纠正不正确的情况。(6)干预内容包括:社区护士进行一对一肢体功能康复指导,包括良肢摆放、床上移动、坐起平衡锻炼、站起与坐下训练、缓慢行动锻练、双手交换锻练等多项内容。(7)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辅助工具,包括手杖、步行器、轮椅等。协助患者家属创造适合患者的生活环境。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注意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护理,针对其不同心理情况及时予以疏导,鼓励患者家属对患者给予支持和帮助,教会患者自我放松,增强自信心,同时注意正确的饮食指导,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3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于1个月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总分100分,满分表示患者生活能够自理,不需要家庭成员帮助;99~60分表示轻度功能障碍,虽然日常可以独立完成部分活动,但需要家庭成员一定的帮助;59~41分表示中度功能障碍,患者需家庭成员很大的帮助才能行日常活动;低于40分表示重度功能障碍,患者的绝大多数日常生活都要靠家庭成员协助才能完成或者完全不能自理[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脑卒中患者通常发病比较急,是一组以大脑局部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我国因脑卒中死亡的患者数目逐年上升,即使存活下来也有一大部分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1]。发病早期患者都是在医院内接受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因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等原因绝大数患者康复都会选择在家进行。因此创造良好的家庭康复条件对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4],如果社会支持力度能够加大,那么患者家庭承担压力就会减少,患者的康复情况就会得到改善。目前很多脑卒中患者及家属都对出院后的继续康复抱有极大热情,但是对如何促进患者康复及基本的康复知识和锻炼方法却知之甚少,其必将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急需一种合理的护理模式去改变这种状况[5]。为此,学者们和护理人员一直致力于优化护理模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社区康复护理干预治疗后 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家庭康复协作网是一种多专业组织化治疗模式,属于有效的脑卒中治疗方式,其利用医院工作人员的技术和支持,通过医院社区门诊,以小组随访模式对出院的脑卒中康复患者进行社区和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包括知识宣传、康复锻炼、心理疏导等。通过宣传知识,让患者和家属接受完整的预防、安全用药教育,使患者可以按时合理用药,防止脑卒中复发[6]。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行社区家庭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大大降低日常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Naess H,Waje-Andreassen U.Review of long-term mortality and vascular morbidity amongst young adul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Eur J Neurol,2010,17(1):17-22.

[2]喻文雅,闫玉英,姜彩肖.石家庄市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17):2433-2434.

[3]王华娟,刘红丽.城市脑卒中社区家庭康复协作网康复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4:1931-1932.

[4]李新萍,汪莉,张千,等.脑卒中社区家庭康复协作网护理有效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9):773-776.

[5]童菁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3,13(1):57-58,83.

篇3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康复工作十分繁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家庭生活幸福的严重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精神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精神疾病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也就是说每十三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一定的精神性疾病,这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工作成为必要解决的问题。

2 社区康复护理现状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和家庭为背景,通过调动社区相关部门、人员、残疾人员及家庭成员等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护理服务。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并且对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增加,减轻其照料负担等。但是还存在几点问题:①我国尚无精神卫生立法,对精神病人的管理无法可依,经费缺乏;②由于误解、岐视、偏见依然存在,精神障碍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③精神保健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④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够。

2.1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

2.1.1 人口机构变化

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日益增加,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据英国精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2.1.2 家庭结构变化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问题儿童、青少年人格障碍增多,儿童及青少年受到发育、情感、行为和学业问题的困扰。

2.1.3 医疗费用的增多

而精神病是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就医,这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发展社区护理可以避免病人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2.1.4经济社会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问题:①人口大量流动,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和健康管理方面的问题;②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即提高生活质量和怎样健康长寿是我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③学习就业竞争激烈,造成精神分裂症、神经症、酒精滥用、自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

2.2 阻碍社区护理的因素

2.2.1 管理及经费问题

我国卫生部近几年提到了发展社区护理,但是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上,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发展,更不用说社区精神护理。从政策上,尽管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从经费上,迄今为止,在我国的城市,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无章可循,缺乏权威性,一些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在医院治疗护理能报销,但接受社区护理不能报销,所以只有放弃社区护理这种经济的康复途径。

2.2.2 精神卫生认识不足

人们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长期存在着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将各种精神疾患的人看作是令人厌恶的疯子,将他们当做异类,故许多精神病患者家庭讳疾忌医,唯恐家丑外扬,丢了全家人的脸面,这给社区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及康复护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从而制约了 社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2.2.3 社会的信任及了解不足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是医生的附属品,对于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

2.2.4 社区护理人才缺乏

由于政府的不重视,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和指导社区护理意向不明显,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 培养;其次,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教育较为薄弱,再者是工作辛苦,待遇低,与所承担的精神康复护理不相适应。

3 社区康复护理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

精神性疾患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不仅关系到精神病患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患者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配套政策,保证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

3.2 深入宣传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精神病人的处境得不到普遍同情和理解,精神卫生重要性得不到足够认识,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反对歧视精神病人的活动,消除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通过宣传也让人们了解社区精神康复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纠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偏见。

3.3 健康教育的宣传

3.3.1 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增加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区后的服药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的复发,减少再住院的次数,还可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按时服用药物,避免不良刺激,增加人际交往,重返社会。

3.3.2 家属的健康教育

加强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照料患者,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关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加可以改变他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使得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者,从而有利于患者重归社会。

3.4 护理人才的培养

3.4.1 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很不完善,所以对师资的培训也刻不容缓,应将观念转变较快而又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师送到国外或国内社区护理开展比较好的地区去培训。

3.4.2 学员培养

社区护士最好由受过高等教育,毕业3~5年,有临床工作经验,并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精、服务态度好、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身体健康、遵守医德和院规的护士作为培养对象。

3.5 改革护理教育

在制定护理教育课程上,安排社区护理的概念;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与社区护理的关系;家庭护理、公共卫生与社区护理;精神康复护理;护士在社区提供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护理程序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等课程,以培养出专职的社区人才。

3.6 开展护理的研究

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研究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探讨针对各种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程序,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评价方法,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和家属扩大到易感人群和整个社会,以促进社区护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社会人口老龄化,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的增多,给康复医学带来了契机和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发展迅速,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不断被我们引进和采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职业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人们更加关注康复医学的发展,因为康复医学的宗旨就是帮助人们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在这种蓬勃发展的形式之下,康复护理学也在发展、进步,然而与康复医学、康复治疗学的发展相比,康复护理学发展的步伐还不是很大,在理念、教育、临床护理以及总体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现在康复护理学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回顾和探讨。

1.康复护理学的发展现状

1.1 护理人员紧缺。目前,康复护理学越来越重要。很多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接触康复医学和康复护理学,但是,在师资、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临床护理方面,部分医院也开展了康复专科护理,但是在如何开展康复护理、开展哪些项目方面,每个医院也存在着不同,各地的发展也极不平衡。目前,对于临床康复护理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观念上比较落后。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正在推广,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与国际接轨,但是康复护理的发展脚步迈得还不是很大。康复护理是康复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来源于一般护理,但又区别于一般护理。康复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普通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康复治疗的基础知识,通过实施各种康复护理技术,最终使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但是在实际临床操作中仍然存在“能不能这样做”,“敢不敢这样做”,“这样做行不行”,甚至“做不做”,“这样做会不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种种顾虑。其次很多临床科室都需要康复护理,例如心内科、呼吸科、妇产科等等,但由于观念的落后和认识的缺乏,这些科室患者的康复过程往往缺少了康复专科护士的参与。

1.2 康复护理技术很多康复护理技术和治疗技术是交叉存在。在康复医学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处理技术中.有不少是护理技术已经涉及的内容,如:卧床病人的摆放、压疮的预防、被动运动、大小便功能的训练、热敷冷疗法等等;还有一些康复技术是护士掌握后最有机会为病人服务的,如:心肺功能的锻炼、吞咽障碍的训练及心理支持疗法等,这些康复技术完全可以是护理技术的延伸和扩展。护士在护理学的基础上接受这些相关的康复技术是得心应手的,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些技术大多数是有治疗师来完成,护士的工作似乎始终脱离不了打针、发药、执行医嘱。康复专科护理技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怎样实施康复护理技术也很困惑,各个医院开展的项目种类也有所不同。

1.3 人员专业素质康复专科护士缺乏。现在很多在职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常常忽视患者的功能问题。其任务仍只完成打针、发药、测体温、测量血压等简单的操作,而以功能维护和促进为主的康复护理在这种模式中难以实现。这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康复护理的内涵,缺乏应有的康复护理意识,给康复护理工作的实施和推广带来不利因素,影响了康复护理事业的正常发展。另外,护士对康复护理知识的缺乏,也是康复护理学发展的瓶颈。做为康复护理人员,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掌握哪些专业技能,取得怎样的专业资格,临床上如何开展康复护理都是所面临的问题。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对康复护理人员的从业资格和专业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康复专科护士的培养越来越迫切。

1.4 工作程序康复护士缺乏科学的工作程序。康复治疗工作是一个团队协同合作的项目。医生、治疗师、护士都会参与其中。目前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在病人康复的过程中的角色,还是停留在“执行”的阶段,如何更好的在临床工作中发挥护士的作用,如何更好的与医生、治疗师恰当的分工协作,如何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康复护理,这都需要一个科学的工作程序。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护士仍然无法抽身于打针、发药,很多专科地康复护理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很多工作都停留在口头上的健康宣教,没有真正评估、实施和评价。在工作时间上,有些医院开展晚间进行康复护理,这虽然能够避免与患者日间的治疗相冲突,但是,增加了夜班护士的工作量和负担。

2.发展的方向

2.1 教学。首先,在《康复护理学》教材的编写上,我们应该更着重于护理方面。一些临床实用的康复护理技术应该编入教材里。其次,在教授《康复护理学》的师资方面,我们更应该倾向于那些既有深厚的护理理论知识又有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的专业护理人员,在护理学院应该增加这部分师资的比例。定出的康复护师资格标准培养和选拔康复护师,充实康复护理教师队伍。我们可以从护理学院的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护师进行2―3年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之能满足和适应康复护理教学的需要。建立康复护理自己的教师队伍,彻底改变康复护理教学由康复医师承担的现状。使学生更多的获得关于康复护理方面的信息。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康复护理学》的学时,增加临床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到康复护理学的实质。

2.2 临床护理。一是制定专科技术标准规范。在这方面,我们应将现有的康复技术总结归纳,吸各家之所长,建立一套专科技术操作体系。随着康复护理的发展,我们应该对专科技术不断修改更新,不断适应新的要求。二是培养康复专科护理人才。目前,专科护士的培养已经成为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一套康复专科护士的培养体系,并规定其准入资格,是康复护理学发展的要求,专科护士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建立合理的工作程序。建立合理的工作程序,与康复医生、治疗师分工协作,发挥护理人员的重要作用。随着专科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不断地、主动地参与到病人的康复进程中来,在医院病房、门诊、社区等发挥更多的作用。

篇5

结果:两组患者各项资料经过统计与比较之后,可以很明显的看出A组患者的各项情况要好于B组患者。

结论:由此可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家庭态度与社会支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效果非常明显,应得到充分重视和广泛推广。

关键词:社区康复护理精神分裂症家庭态度社会支持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03-02

精神分裂症属于病因不明的一种精神类疾病,此病多发于青壮年,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情感、行为以及思维等方面互相不能协调,并且发病率、致残率以及复发率都比较高。我国受国外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先进服务理念和经验的影响,也开始重视对出院后的精神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并且经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同社会环境与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把相关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街道辖区内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过精神专科治愈的,且符合CCMD-Ⅲ这一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40例,包括男132例,女108例,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41.7岁,病程2~31年,平均病程18.7年。所以患者都是经过治疗之后,达到好转或是痊愈出院标准的,并没有任何躯体合并症。本着患者自愿的原则,随机把患者分为愿意接受社区康复护理的A组,和不愿意接受社区康复护理的B组,每组各120人。同时,两组患者关于性别、年龄以及住院时间和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具有可比性。

1.2方法。B组进行常规护理,A组由社区康复护理工作人员先进行病历资料的登记,以面谈或是家庭访问等形式寻找患者需要进行指导的问题,再针对患者的需要及时给予指导,并对指导后的效果进行评估,以此作为调整指导内容的参照。护理人员应保持亲切与热情来对待患者,真心爱护患者,适时还要与其家属进行沟通,寻找家庭成员在对待患者时是否存在着问题,然后再给予相应的指导措施,且指导效果要定期进行反馈。同时还要走访患者所属居委会,寻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在半年之后再对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和比较。

1.3观察指标以及判定标准。采用自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患者的相关资料、家庭成员态度进行调查和分析。此外,还运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主管支持、客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利用度进行了调查。此调查表由12位经过相关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通过走访调查整理之后完成的。

1.4数据处理。文章中的数据都是运用SPSS14.0这一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检验和X2检验处理,把P

2结果

A、B两组患者关于家庭态度的调查分析结果见表1。A、B两组患者关于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见表2。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型精神类疾病,由于该病具有较高的复发性,会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所以,大部分患者都需要长期甚至是终身进行治疗与支持。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社区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态度、社会支持的影响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社区康复护理能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其因病受到损伤的社会功能,从而起到减轻病患家庭负担和稳定社会的作用。

家庭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来说,无疑是一个最佳的场所,然而大多数患者的家庭却属于亲密度较低、文化娱乐性较差,相反控制性和矛盾性却又偏高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要对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指导,让患者家属能对精神分裂症有个正确的认识,然后营造出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在生活上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照顾,并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和定期进行复诊,切实发挥好家庭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社会支持,它指的是建立在社会网络结构之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及客观方面的影响力。经过社区康复护理的干预,让公众对于精神分裂症和一般疾病的认同感有所提高的同时,还大幅度降低了社会各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歧视与厌恶,营造出了有利于患者恢复的良好氛围,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的康复以及恢复受损的社会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还发现,对于医疗费用来源不同的患者,参与社区康复护理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特别是自费患者,大多数都害怕因为看病给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这部分患者通常都不会加入到社区康复护理中来。所以,社会各界对于此类患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优待,切实为他们提供更加广泛及可行性高的服务,帮助患者有效克服在求医和康复护理过程中的困难,尽量让更多的患者都能参与到我们的社区康复护理中来。同时,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态度和社会因素度等,对于患者的康复都是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的,因此,要让社会和家庭都改变以往排斥和歧视患者的情况,让患者的康复护理能在社区环境中自由展开,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其社会功能,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徐银儿.社区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态度、社会支持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6)

篇6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8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55-01

脑外伤和脑出血是脑损伤最常见的致病原因。脑损伤的幸存者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较差。康复治疗对脑损伤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是实现整体康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成功的康复都离不开康复护理。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而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脑损伤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重要伤害,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也给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我院根据我国三级康复网络建设经验,凭借三级康复整体护理的概念,对35例脑损伤患者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三级康复整体护理,经临床观察,康复效果满意,并对疗效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入院的脑损伤患者70例(脑外伤和脑出血)。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征得病人及其家属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康复组35例:男29例,女6例;年龄15岁~65岁;脑挫裂伤10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硬膜外血肿8例;对照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9岁~60岁;脑挫裂伤12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硬膜外血肿11例。两组病人随机分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类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治疗指南,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高压氧及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未给予任何规范的康复护理和训练,仅由家人及护工帮助锻炼。

1.2.2 康复组。除常规临床治疗外,采取早期的康复护理及康复疗法。一旦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早期及时地介入康复疗法,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更是要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一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从发病到发病后第1个月末,主要在神经内科病房进行治疗。二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在发病后第2个月初至第3个月末,随着病程延长,病人的体能逐渐改善,由神经科病房转入康复病房继续康复训练。内容包括:仰卧或侧卧位时,头抬高15-30°、转换、轮椅转移、坐卧训练;坐位保持及平衡训练;同时进行进食及穿衣等床上ADL训练、如厕训练、并发症护理、膀胱直肠训练、心理护理。三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第4个月初至第6个月末。康复医院出院前,康复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出院时的实际需求,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而患者继续在家庭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护士定期上门指导,对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训练给予帮助,教会病人如何自我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以及适应患者的家庭环境改造指导。在给病人治疗的同时,指导病人家属或护工采取正确的辅助训练及护理方法教,并由他们完成每周其余部分训练活动。两周上门1次,直到6个月末随访结束。各康复阶段具体内容视患者个体情况选择进行,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心理护理以及康复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及家庭康复指导。

2 结果

我院对70名患者进行为期7至11个月跟踪随访,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指数(Barthel index评分)在治疗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虽然在医院在进行一级康复护理后,康复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康复中心或康复医院进行二级康复,康复组出院后进行三级康复,通过比较发现,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变化时,康复组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

篇7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2.1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

2.1.1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1.2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

篇8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国内约有780多万患者,患病率达6.5‰[1],主要表现为基本个性的改变,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及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目前,大部分患者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第一治疗、康复的环境,家庭支持系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水平。为寻求适合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干预模式,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所管辖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家庭康复护理,效果良好。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中心2010年1月――2012年12月接收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29名,其中男性19人,女性10人,年龄:24-56岁,文化程度:大学1人,中专6人,初中13人,小学9人。婚姻状况:未婚18人,已婚6人,离异4人。

1.2康复护理方法

1.2.1建立健康档案,制定护理措施在社区街道办事处获取辖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资料,并与精神科医生一起入户调查,评估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通过对患者的定期指导,及时进行效果评价,调整指导内容。

1.2.2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社区护士在执行随访过程中,做好精神疾病的咨询指导工作。应主动与患者和家属取得联系,鼓励其积极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的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讲座,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措施。

1.2.3加强家居安全护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复发

1.2.3.1社区护士应定期随访,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和复发的早期症状在与患者的交谈中,诱导其暴露出真实的内心体验,以便早期发现病情波动的迹象,及时采取措施,如:发现患者有自伤、自杀倾向的,应指导家属制定防范措施,情况严重家属不能照护者,应联系住院治疗。

1.2.3.2家属了解家居安全护理内容①防止患者走失,家属需注意患者平时言行,多与患者交谈,一旦发现苗头,应及时劝阻,专人看管。②防自杀。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镇静安眠药或农药、自溢、触电、割大动脉、溺水、跳楼等。药物不能由患者保管,服药一定要在家属监督下进行。一般宜在饭后服药,服药时应看服到口,服后立即检查患者牙缝、舌下等部位,检查患者确实服下后方可离开。③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早期复发症状。精神病患者的复发率比较高,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2体会

2.1做好随访工作,进行社区护理干预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根据病情定期与心理科医生一起进行访视,并做好记录,发现患者有复发征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护理干预,对其不断加强精神分裂症的相关防病、治病知识,帮助患者认识病情,分析利害得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坚持治疗,正确应对药物不良反应,预防疾病复发,对病情不稳定者协助其转诊治疗,帮助患者正确应对各种生活应激,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2.2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医疗干预,向患者及家属提供了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须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使患者在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因素,而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积极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和环境有利因素,正确应对生活、工作的不良刺激,合理发泄情绪,以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康复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信念形成率和服药依从性,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其回归社会做好心理准备。患者从开始否认自己有病到配合治疗和自知力恢复,激发了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篇9

精神疾病具有进程度缓慢、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传统的抗精神病药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方面作用巨大,但在预防复发及改善受损功能方面不够理想,约有一半患者在最近发作缓解后1年内有1次发作[1]。由于患者只在病情急性期住院治疗,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社区中,因此,社区的康复护理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以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促进病患的康复。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8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53例,需进行康复技能训练的病人22人。

2方法

首先我们摸清我辖区病人病情的轻重,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家里监护能力较弱的病人,我们建议可以送到精神病托管中心,专业的医护人员据病患各方面情况及体征,制定治疗或护理措施,及时与家属沟通安排探视。其次,对于恢复期患者,我们进行以下的护理措施。

2.1定期家访1-2月到到患者家里进行一次访视,对患者的病情和家庭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给予指导。对有特殊问题的患者请专科医生进行检查。医护人员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这样有利于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积极安排治疗及护理,促使患者及早回归社会角色中。

2.2定期进行宣教请病人及家属和居委会的管理精神残疾的工作人员集中到社区医疗点,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宣教。我们基本上一年组织讲课4次以上,每次保证30分钟左右。讲课的内容年初制定出计划,主要是精神病的康复护理。

2.3指导家属与病人正确服用药物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是社医护士家访的主要任务之一,患者出院后,病情稳定,并非全愈。仍需药物维持。社区护士应耐心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合理用药,叮嘱各项注意事项,妥善保管药品,防止失效。遵医嘱服药,严格按照药名、规格、剂量服药,以达到避免药量不是达到药效或药量过大,造成药物中毒等不良现象发生。为促进病人的有效治疗及康复,不可随意停药、换药。在访视中社区护士要及时指导病人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并且要注意观察病人用药后有无嗜睡、乏力、反应迟钝、记忆减退、肥胖、便秘等不良反应。如发现肝功能异常、烦躁不安,口眼歪斜,发热甚至大汗淋漓等异常反应,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2.4实施心理护理

2.4.1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信心这是病人获得康复的重点。社区护士应让家属全面认识该疾病端正态度,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及早配合患者治疗,促进康复以免贻误病情。通过定期讲课,康复训练,入户访式等方法鼓励病人学会自我解脱,积极与社会接触交往,努力参加力所能及工作和劳动,主动融入到社会集体中,提高适应社会,处理各种生活事件能力。

2.4.2积极适时地进行家庭干预社区护士进行良好的家庭干预是保障病人康复的核心因素,是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整体过程中最应重视的关键环节。家庭的关怀和支持不但可使病人享受到亲情的温暖,同时可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使之提高对各种事件的应激能力。陪同病人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丰富生活内容,扩大社会接触,保持乐观情绪,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这些都是病人心理、生理和社会康复所不可缺少的。

2.4.3良好的生活照顾培养病人规律的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是帮助病人尽快康复的基础。我们在年初,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全年的康复计划,从饮食到睡眠,职业训练面面俱到。饮食上要注意合理营养,定时、规律,不随便服各种补品、浓茶、咖啡、酒等易兴奋食品。良好的睡眠可使病人的病情稳定,并逐渐恢复正常。因此要尽量将其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休息睡眠环境,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给病人规定晚上几点睡觉,早上几点起床,并且通过监护人进行督促。

2.5精神康复技能训练慢性精神分裂症残疾在临床阳性症状基本消除后多残留意志缺乏、行为退缩,已造成他们的生活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因此回归社会前社区护士指导病人进行家庭生活技能及就业技能训练。丰富多彩的康乐活动将社区的病人有效地组织起来,我们每月组织康复期病人活动,教他们如何使用社会资源。通过上述现实的模拟活动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为回归社会打好基础。

3结果

通过我们的康复训练,22名病人均在一年的过程中,比较顺利的完成了年初的计划,通过量表SDSS测定,病情均有明显好转,无一例复发,达到临床治愈康复标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

4体会

篇10

脑卒中后遗症是指是指发生脑卒中急性期过后所遗留下来的半身不遂、言语障碍、口眼歪斜等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治疗及康复是减少脑卒中后遗症的关键[ 1 ]。近年来,随着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长,由于医疗资源的缺乏或因为经济、家庭等各种原因,大约有35%~60%的脑卒中病人未在正规的康复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回归社区和家庭。这部分病人大部分人仍有强烈的康复愿望。因此,帮助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增强家庭康复意识,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是每一个社区护理人员应尽的责任。

1 社区康复护理目标

社区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师,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改善ADL及活动能力,更好的融入家庭及社会生活之中。

2 患者评估

治疗师与护士利用Barther指数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测定;利用信封、钱包、雨伞等物品进行手功能的测定。根据评定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建立其个人康复档案,并与家属共同建立康复计划,护士做指导,由家属督促执行。

3 社区康复护理内容

⑴提供家庭环境的改造;⑵肢体功能康复指导;⑶家务活动训练;⑷生活方式的指导;⑸心理康复护理。

3.1 家庭环境的改造

3.1.1 住高楼层的患者如家庭条件许可,可租住一楼或平房。3.1.2 去除室内多余的物品、家具,去掉门槛。

3.1.3 卫生间推荐使用推拉门,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3.1.4 患者睡觉时床边放置2张高背椅,如条件允许可加装床档,以防患者坠床。

3.1.5 有条件的家庭也可沿墙壁安装一字型扶手,以方便患者行走时扶持及蹲站训练。

3.2 肢体功能训练的护理指导3.2.1 上肢功能训练护理指导

3.2.1.1 患者健手握患手,十指交叉,患手拇指处于上方,掌心相对,由健手带动患手向前抬起,并上举过头。上肢要尽量伸直。

3.2.1.2 患手练习捡拾东西。可因地制宜,先大后小。嘱咐家属准备两个小箩,一个小箩里放入大枣,由患手捡至另一个小箩内。待练习熟练后,小箩内的物品可改为花生、豆类。

3.2.1.3 双手练习撕废旧的报纸、开瓶盖等。

3.2.1.4 指导患者利手交换。偏瘫患者手部功能恢复非常困难,当利手受影响仅恢复为辅助手或废用手时,要指导其通过使用非利手来完成利手交换。比如,原来使用右手吃饭、洗漱,改用左手来做。

3.2.1.5 有肩手综合症手肿的患者,可指导其进行冷热水交替浸泡,按摩等以减轻手肿。

3.2.2 下肢功能训练护理指导

3.2.2.1 站位平衡训练 患者沿墙壁站立后,护士在患侧加以保护,一手握住患手,另一手扶住对侧腰部,诱使患者中心向左右方向移动,并要求患者保持平衡,训练重点是将身体重心向患侧移动使患侧负重。

3.2.2.2 患者能抓住扶手,向前后左右移动身体,练习平衡功能。

3.2.2.3 待能达到站位平衡2级后进行行走训练。有条件的家庭可建立简易平行杠;也可利用床档进行练习。健手握住床档,身体与床平行,健手前握,患脚迈出,健脚迈出。待患者能迈步后,由家属搀扶至室外进行锻炼,以训练患者步行能力。

3.3 家务活动训练的护理指导

3.3.1 协助病人练习穿脱衣裤,系纽扣、穿鞋。注意穿衣服时,先穿患侧,后穿健侧,脱衣服时相反。

3.3.2 指导病人自己洗漱。用脸盆或洗手池盛水,用健手持毛巾洗脸,然后利用水龙头拧干毛巾擦脸。也可将毛巾换成小方巾以方便健手挤水,擦洗。如果患手有少许功能,可利用患手持牙刷,健手挤牙膏,然后健手刷牙。如果患手功能完全丧失,可用健手单独完成。

3.3.3 指导病人帮助家人择菜,如择小青菜、菠菜等;帮自己及家人洗水果。

3.4 生活方式的指导

3.4.1 指导患者进食低脂肪、低盐、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多饮水。

3.4.2 指导其规律服药。

3.4.3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3.4.4 保持良好的心态,防止情绪激动。

3.4.5 注意保暖。

3.4.6 控制体重

3.4.7 定期复查血脂、血糖。定时监测血压。

3.5 心理康复护理

家属应采取积极措施帮助患者克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培养患者的爱好与兴趣,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文体活动,缓解其孤独感。

4 小结

在进行社区康复护理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要求,制定符合病人的康复计划。我也发现有一些影响家庭康复的因素:⑴家庭成员缺乏对该病认识;⑵缺乏规范的功能锻炼及适宜的康复环境;⑶家庭成员不能正确看待脑卒中患者伴随的性格行为的改变而导致的矛盾;⑷患者因素:缺乏毅力,伴有语言障碍者不 能进行正常的交流。⑸家庭成员过于照顾患者,及患者自己角色强化等因此,要及时与家属及患者沟通,告诉患者康复锻炼应遵循科学原则,不可过急更不可偷懒。而家人的支持,是影响患者战胜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让每一个家庭成员理解和帮助患者。

5 思考

篇11

1.1康复护理专业技术

1.1.1早期良肢位摆放黄云英等[5]研究证实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介入时间越早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肢体功能恢复最快,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即可进行康复。王珩[6]等认为脑血管意外患者病情稳定后的48 h即在床旁开展了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能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良肢位摆放的过程中,各种循环交替,每隔1~2h变换1次,最好不要超过2h。目前国内常用方法有5种。①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垫在枕头上,保持上颈段屈曲;躯干稍向后转,后背予枕头固定;患侧上肢:肩部前伸,肩关节前屈约90°,肘关节伸展直,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直,患侧下肢:健腿前,患腿后,呈迈步状,健腿屈髋屈膝并置于枕上,患腿伸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该被列为偏瘫患者的第一,鼓励多采用。其可以减轻患者躯体痉挛,使瘫患侧关节、韧带受到一定压力,促进本体感觉的输入,有利于感觉的恢复;还可抑制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有利于功能恢复,同时可自由活动健侧[7]。②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在枕头上,头枕不宜过高;躯干与床面呈直角,后背予枕头稳固支持;患侧上肢:肩关节前屈约100°,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直,置于枕上;下肢:患腿前,健腿后,呈迈步状,患腿屈髋屈膝并置于枕上,注意足部不要悬在枕头边缘;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此卧位可抗痉挛,并预防患侧压疮,有利于患侧肺部呼吸。③仰卧位:头部置于枕上,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肩胛下方垫一枕头,避免肩胛骨后缩,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直;患侧臀部及大腿外侧垫枕,防止患侧骨盆后缩,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保持足处于中立位,防止踝关节跖屈。但该卧位使上臂回缩,大腿外旋,膝部伸直,可产生最大的伸肌痉挛,故仰卧位时间应短,或仅作为变换时的过渡[8]。④床上坐位:髋关节保持90°的屈曲位,背部靠于枕头上,保持躯干伸展,双侧上肢置于床前桌上,臀下置一坐垫。双膝保持屈曲50~60°。坐位有利于躯干的伸展,有效预防肺部感染,改善心肺功能,预防腰背肌萎缩[9]。⑤轮椅坐位(端坐位):臀部尽量坐在轮椅坐垫后方,双上肢放在轮椅前桌上,或轮椅扶手上,前臂旋前,手指伸展。膝关节屈曲90°,双脚平踏于地板上或轮椅脚踏上。

1.1.2肢体被动及主动活动抗痉挛训练:采用Bobath式握手上举上肢,使患侧肩胛骨向前,患肘伸直。或将健手抓住患手,使其伸展。在健手带动下,在脸部作顺向、逆向模仿洗脸的动作,重复10次,2~3次/d。仰卧位时,双腿屈曲,靠拢支撑于床面,分别向左右两边摆动髋部,有利躯体功能恢复。此外,还可以进行桥式运动,也有利于下肢伸肌痉挛的减弱。

1.1.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ADL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伤病残者维持、促进和恢复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并使其由依赖他人照顾转为日常生活自理。根据这个原则主要进行指导训练患者穿脱衣物、进餐、如厕、沐浴、拧毛巾、修饰等,从辅助完成到独立完成,积极训练患者的手功能,并教会患者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借助工具学会翻身,起床以及从床移到轮椅,再从轮椅移动到厕所的操作技巧和方法[10]。

1.1.4康复心理护理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和心身医学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护理人员应根据痉挛期患者不同的性格、生活、职业、经济等问题有一个多层次的全面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11]。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认识到疾病的治疗不能单靠药物,精神治疗也是加速康复的重要条件。

1.1.5偏瘫并发症的护理患病早期,采取良肢位,病情稳定,给予被动和主动的功能锻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强调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12],同时加强营养支持。防止肩关节半脱位,肩一手综合征,关节挛缩畸形,踝关节功能障碍,废用性肌萎缩。

1.1.6其他护理如皮肤护理、膀胱护理、肠道护理等。教会患者或家属掌握预防压疮的基本方法,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止尿潴留或尿失禁,帮助患者建立排便规律,预防因便秘、腹泻与大便失禁导致的并发症。

1.2社区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是社区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只依靠医院中的康复是不可能完全得到解决的。因为患者需要大量而持续的社区康复护理,患者只有回到所在社区环境中,依靠和利用社区条件,调动患者本身潜能,通过社区康复及护理,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13]。

1.3家庭康复护理偏瘫患者恢复是一个漫长过程,家庭经济负担重,大多数患者不能够达到完全康复后才出院,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通常只有28d,而家属及患者对偏瘫康复知识缺乏,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只停留在一般的生活照料上,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14]。因此开展家庭康复护理,可以让偏瘫患者回家后尽快适应家庭的环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这样可节省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又能避免长期住院对医疗保险体系的压力。

2中药熏蒸治疗

2.1中药熏蒸是治疗肌痉挛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利用中药药包的热量和蒸汽对患者的皮肤或患处进行熏敷,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作用于机体[15],使毛孔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肌肉松弛,促进组织代谢,解除肢体的痉挛、疼痛,从而达到缓解偏瘫患者肌张力的目的。

2.2李双平[16]认为中药熏蒸疗法配合针灸疗法能够增强新陈代谢,加强了心脏的功能。调和神经系统的功能,能够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渗透、转运等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而达到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治愈率。张颍等[17]研究证实单一运动疗法,在痉挛的治疗中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中药熏蒸既直接缓解肌肉痉挛,又能减轻患肢水肿和疼痛,减少关节挛缩的发生,所以中药熏蒸后进行被动牵伸、关节负重等训练,患者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两种方法相结合对运动功能的恢复起到叠加作用。金亚娣等[18]研究初步证实在中药熏蒸治疗结束后加用作业疗法治疗,在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后,有利于功能训练按摩手法的实施,能增强作业疗法的疗效,明显改善或消除患者的运动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可通过抗痉挛良姿位摆放,中药熏蒸可改善常规手法康复难以纠正的痉挛。范虹等[19]认为熏蒸后立即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可在熏蒸已达到的肢体肌痉挛改善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肌张力,既可有效巩固熏蒸的疗效,又可在熏蒸的治疗作用上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最大限度地达到改善和缓解肢体肌痉挛的目的。到目前为止,巴氯芬是国内外首选的抗痉挛药,对脑卒中后引起的肢体肌肉痉挛均获得满意疗效。但陈佳[20]等人在使用巴氯芬基础上加用中药解痉方熏蒸治疗偏瘫痉挛,取得比单用巴氯芬更显著的疗效,又未增加不良反应。肌电生物反馈是多学科综合应用的新技术,目前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徐素琴[21]研究结果显示中药熏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确能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药熏蒸对经络气血进行有效改善,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气运输及经络通畅,增强局部血液循环[22],从而改善偏瘫患者痉挛,提高偏瘫肌运动功能,防止肌肉萎缩[23]。

3结论

在康复护理中良肢位摆放尤其重要,其主要是通过静止性的反射抑制和持续性控制等方法来对抗异常运动模式,控制肌痉挛,这种抗痉挛对患者是安全的、有效的,而且良肢位摆放贯穿于康复的全过程。中药熏蒸借助药力和热力作用于皮肤,对经络气血进行有效改善,缓解肌肉痉挛。

良肢位摆放与中药熏蒸相结合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协同作用,不需要过多的设备和器械,在病房、社区就可以进行,治疗费用低廉,护理成本也低,为临床康复护理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易于掌握,适合在各级医院推广的康复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林棒,严庆惠.单侧空间忽略的临床特征及其康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5):350-352.

[2]王伟敦,丁自勤,陈慧珍等.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02):147-149.

[3]周天健康复技术全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801-802.

[4]McGuire JR,Harvey RL.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1999,10(4):857-874.

[5]黄云英,连秀李.早期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3):29-30.

[6]王珩,吕福全,梁静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15(4):288

[7]倪朝民.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M].台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215.

[8]胡晓,黄曙荣,衣国华,等.偏瘫痉挛患者康复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13

[9]高爱英.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7):8.

[10]林宗霞.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内容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136.

[11]董慧琴,白蜡敏,王来群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26

[12]卢秀红,朱文红脑卒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4(11):58-59

[13]丁雅琼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92-93

[14]孙丽,王爱红脑卒中病人家庭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9,12(23):3299-3301

[15]董丽,董式辉中药熏蒸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护理体会[J]Tianjin Journal of Nursing.October 2004:12(5).287

[16]李双平中药熏蒸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症58例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09:6(26):78-79

[17]张颍,高宁沁,陈浩中药熏蒸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辱中偏瘫痉挛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1):26-27

[18]金亚娣,王银,李岩,魏来,张大力作业疗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痉挛型脑瘫3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9):38-39

[19]范虹,冯玲,陶小英中药熏蒸及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23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5):545-546

[20]陈佳,张国庆,周湘明,杨春桥中药熏蒸结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2):170-171

篇12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147-02

心理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异常高涨或低落,并伴有相应认知、行为改变和生理紊乱,严重者可有精神病症状,如幻觉。妄想。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分类标准,临床上常见的情感障碍包括抑郁发作、躁狂发作以及双向情感障碍等几种类型[1]。本组疾病人病程呈发作性特点,有反复发作倾向,病情较长,常影响家庭生活及社会的功能,严重的可导致自杀。有文献报道,家庭教育和家庭干预是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的有效手段之一[2]。社区-家庭干预对精神病复发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社区康复护理是促进心理障碍患者早日康复、延缓社会退缩、早日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我们对首发心理障碍患者进行了系统的社区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辖区内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已痊愈出院的100例心理障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痊愈出院辖区外的100例心理障碍患者为对照组。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心理障碍诊断标准。②经住院治疗达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部分恢复。③患者能理解指令性语言,并能遵照执行。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研究组男42例,女58例,年龄(35.8±4.6)岁,病程(6.3±2.4)年,对照组男51例,女49例,年龄(36.5±3.7)岁,病程(6.1±2.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职业、受教育年限及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社区护理组 患者痊愈出院后,由社区护士为其进行建档登记,并开始实施以下程序。

1.2.1.1 运用护理程序从事社区康复护理,社区护士通过家庭访视,电话联系、交谈、健康咨询及定期座谈会来掌握第一手资料,接着进行社区评估,如环境设施隐患,心理压力,社会应对能力与周围交谈能力,药物管理,症状自我监控知识,再进行分析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适时对患者进行实施,并提供社会功能康复训练,社区护士教会家属及患者生活行为的技能训练。制定作息时间表,训练料理个人卫生、饮食、衣着,个人物品管理,日常家务料理,日用品的采购,帮助患者增强自理能力,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效果及时评价,对评价效果不理想方面重新评估,不断修订、充实调整计划内容。

1.2.1.2 利用家庭支持系统进行家庭干预。社区护士通过与家属的接触交流,找出家庭因素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社区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根据患者要求给予自己喜爱的书籍、报刊杂志、电影,学习健身操、太极拳、厨艺操作等。学习结束后,给予正性评价以树立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向患者家属宣传精神病知识、用药原则,家庭应有态度和做法,调整家庭交流方式,避免引起矛盾激化,并指导家属识别药物不良反应,复发先兆及相应处置事项,并及时制定、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1.2.1.3 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社区护士应鼓励病人遇到困惑时多向朋友或家人倾诉,鼓励病人主动接受亲戚、朋友、咨询机构的帮助,增加与亲友及外界人群的接触量,增加与各种团体的联系,并寻求社会团体的支持。并且社区护士通过走访患者单位、同事、朋友及所居住的居委会进行社区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岐视、患者工作、工资及时进行干预,每6个月统计对照一次,观察期为2年。

1.2.2 传统随访组 每3个月作1次家访,不作特殊指导,每6个月统计对照一次,观察期为2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篇13

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对脑卒中患者利用徒手肌力检查法和Brunstrou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根据病期内各阶段的训练计划和康复目标,进行指导、训练。

运动障碍康复指导

卧床期间的基础护理:从保持患者身体及床铺的清洁开始指导,对有吞咽障碍者指导进行吞咽训练,训练面部肌群活动,进餐时选坐位。长期卧床者,为减少褥疮发生:①应做到定时翻身,至少每2小时更换1次。②尽可能把床置于水平位,减少切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可用气垫床,同时保持床单干燥无皱。③骶部褥疮者,应左右侧卧位,并交替进行。

急性期(软瘫期)护理:通常指发病或病情稳定后1~2周,相当于BrunnstromⅠ~Ⅱ级,应在早期开始康复以预防废用,但由于家属缺乏应有的康复护理知识,特别需要社区专业医护人员的康复护理指导,使患者从床上的被动性活动尽快过渡到主动性活动。

被动关节活动:对完全偏瘫的患者,应作患肢关节的被动活动,以利于防治关节挛缩和变形。活动顺序应从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活动幅度应由小逐渐扩大至全范围,每日2次,直至主动运动恢复。动作避免粗暴造成软组织损伤,要多做一些抗痉挛的模式的活动。

主动关节活动:偏瘫肢体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要进行主动活动。早期的床上主动性康复活动都是在拮抗着抗重力肌痉挛的或姿势下进行的,特别是在软瘫期过后,不要轻易进行抗重力肌的肌力训练,以防出现严重的痉挛。

肌肉按摩:按摩对患侧肢体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并可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对防治废用性或营养性肌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按摩动作应轻柔、缓慢而有规律。

卧位护理指导

一定要让患者正确的摆放,将肢体置于抗痉挛。

患侧卧位:使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指关节、患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该有助防治痉挛。

健侧卧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上肢向头顶方上举约100°,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支撑枕上,髋关节自然屈曲,足不要内翻。

仰卧位:脑卒中患者应以侧卧位为主,必须采取仰卧位时,患臂应放在体旁的枕上,肩关节前伸,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下放置支撑枕,使骨盆前伸,防止患腿外旋,膝下可置一小枕,使膝关节微屈,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以免足底感受器受刺激,通过阳性支撑反射加重足下垂。应避免半卧位,因该的躯干屈曲和下肢伸直姿势直接强化了痉挛模式。

恢复早期康复护理指导

恢复早期指痉挛期,相当于Brunnstrom Ⅲ~Ⅳ级。一般为病后2周~3个月左右。这一时期康复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利用各种技术降低痉挛,进行分离运动训练,使运动模式趋于正常。肌力和速度训练不宜进行,以免过多的用力使痉挛加重。

肢体训练: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和不同姿势反射水平进行训练,即翻身坐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原则是上肢多锻炼伸肌,下肢多锻炼屈肌。活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

坐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坐起训练,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从患者能无支撑坐在椅子上达到一级坐位平衡,到让患肢能做躯干各方向不同摆辐的摆动活动的二级平衡,最后完成能抵抗他人外力的三级平衡。

站立的平衡训练:先在他人帮助下扶支撑物站立,多次反复后逐步进入扶持站立,平行杠间站立,让患者逐渐脱离支撑,重心移向患侧,训练患者的持重能力,能徒手站立后,再实施站立平衡训练,最后达到站立位的三级平衡。

步行康复训练:步行时先原地踏步,再练习迈步。若患者抬脚有困难时,可在脚上系一条绳子,由扶持者协助脚迈步,逐渐过渡到自已扶持物体行走。

对患者要实施针对性的训练,如站立相时,应重点训练患腿的负重能力,如摆动相时,应练习幅度较小的屈伸交替进行的患侧膝关节的独立运动。

语言训练指导

脑卒中患者会有焦躁、忧郁的情绪,我们指导家属热情、耐心地开导患者,同时根据失语的类型、性质、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精神症状、文化程度以及理解能力等因素制定语言训练计划,常采用示教-模仿法。

恢复期康复护理指导

恢复期相当于BrunnstromⅣ级后,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进一步产生精细、协调、快速的随意运动,可考虑肌力训练,步态姿势也需要进一步纠正。

步行前应扶持立位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双替前后迈步、重心转移训练,然后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内步行,进行改善步态训练,重点纠正划圈步态。

上下台阶时要注意开始“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训练方法。对于肢体功能恢复不理想的患者,为适应日常活动,须采取一些代偿性措施,其目的是让患者逐步达到生活自理,更重要的是可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减少对患者心理的负面影响。

后遗症期康复护理指导

后遗症期一般指发病1年后,患者功能恢复停留在某个阶段而不向前发展或发展极慢,主要是因“废用”或“误用”造成的,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康复性矫正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要指导患者学习使用代偿性技术,如手杖、轮椅、支具等。争取最大限度的功能独立,坚持训练,防止功能退化。另外,还可以到社区接受针灸、推拿、按摩、理疗或到专业医院装配矫形支具等。

心理康复护理指导

心理康复要贯彻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脑卒中恢复期应鼓励患者进入社区康复室,参与集体康复训练,这样患者之间可以相互鼓励、模仿、竞赛,产生连带感、集体感、回归社会感,消除孤独自卑感,取得康复的最佳效果。

结 语

脑卒中肢体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在整个康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需要社区医护人员与家属密切配合,严格按照预定计划,坚持从生活、心理、功能锻炼等方面给予正确指导,使康复护理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而脑卒中康复是个长期的过程,大部分时间和内容需要在社区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有效的康复指导,是社区辖区内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基本保证。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着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护理训练促进了代偿和重组的产生。早期的康复护理训练给了患者静态的、被动的抗痉挛的合适;对被动患肢活动的刺激,增强了患侧的感觉刺激输入,降低了患者对偏瘫肢体的忽略;对健侧肢体的训练,促进了其对患肢恢复的影响。通过反复进行翻身、坐、立位,步行训练,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道,充分发挥神经中枢的代偿作用,从而建立肢由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经过日常生活运动训练,促进了随意的、协调的、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为整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心理防御机制作用直接影响着康复成效。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改善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