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24 10:32: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

篇1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学科,为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高校人数不断扩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差异性等原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的对口性、就业的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了所有学科中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了汉语言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计划不相符,同时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急需改进与优化。实践中,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往往只重视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所忽略。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已构建了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对于网路技术、法律、经济等学科的知识涉猎与掌握较少,缺乏对于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使得学生实践锻炼的时间与机会较少。部分院校为了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增设了商务礼仪、新闻学等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形成优势学科,不能突出其专业特色。

2、教育方法与理念具有滞后性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人才需求标准的多元化,在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观点与现象也呈现出了时代特色。但是在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多元化人才需求标准不相协调,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与时代性。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然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充满了兴趣。注重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在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思考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预测

1、就业区域的变化

以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为了众多毕业生向往美好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追求梦想的重要选择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人才的大量聚集,虽然机会较多,但是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发展而言,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在经济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中西部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机遇逐渐增多,同时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生活成本与压力都相对较小,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国家政策的重要支持,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中西部以及三线城市、乡镇企业等都会成为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就业时的重要选择地。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今后选择就业区域时,愿意到基层发展的人数将会有所增加。

2、企业和基层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公务员、事业单位是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职业选则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由于近年来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公务员考试的竞争也日常的激烈,尤其是大城市的公考,可谓“万人同挤独木桥 ”,最终成功的人数比例还是相对较小。更多的毕业生还是会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就业。由于国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的优惠,对到基层、西部就业毕业生的奖励与支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与条件。将来也会有更多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3、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将供不应求

在社会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而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既掌握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又懂得经济、网络技术、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青睐。敏捷的思辨能力、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与写作能力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其顺利实现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与基础。

四、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具体对策

1、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科学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实效性与服务育人功能的体现。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诸多功能。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将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有机集合。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最终会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理想而不懈奋斗。因此,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时代特色,与社会企业所需求人才的标准与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其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其应用文写作功底,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2、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 更需要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及文学审美经验。传统的培养模式大都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注重文学史知识及文学理论的传授,文学审美实践成为文学知识的演绎和附庸,忽略了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果将文学知识的传授与当今流行的网络、影视、游戏、动漫等相结合, 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3、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传统的培养模式写作课较少,即使有也多为基础写作,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 或专业写作, 或以体裁为主进行分类讲授, 但课时远远少于文学类其他课程。 应根据社会需求,大大增加写作课的课时,开设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写作课程,如策划书写作、文案创作、公文写作、故事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脚本写作、影视评论、文学评论等,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就业需要。

五、结语

在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因此,探讨其就业现状,分析未来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提出提高其就业率的具体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1 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

产学合作教育,在国际上也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 。

它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 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 career ori2ented)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为: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般来说,综合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的是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实用性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教育由学校、学生、企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途径的产学合作教育,在工科教育上比较普遍也比较成功。

从目前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产学合作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①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利用专业与职业或行业协会的相关优势,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②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课题以及参与政府、企业的课题研究,以教师科研带动产学合作教育。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在应用上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实习去向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经过产学合作教育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既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性强,能尽早地进入岗位角色。但由于产学合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涉及到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观,还有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利益,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冲突等问题。因此,在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实施中也面临不少困难。

21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合作流于形式或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虽然通过协议等方式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由于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而学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合作中往往只是挂牌,签协议,勉强维持低层次合作关系,互助互惠、紧密依存、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建立起来。

22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单位对学生实习锻炼时间的要求有冲突。学校有学校的规律,企业有企业的规律。学校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学生到企业进行的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安排在寒暑假或是第八学期。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希望来企业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能有相当长的集中时间来单位工作。同时,也存在当企业最需要人手时,学生却因上课或考试或忙于毕业设计而请假,或是学生来时却是企业淡季,无法安排使用的情况。

23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差距。高校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使命和职责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的目标,就必须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教育与教学过程。在专业教学中,更多的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非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同时课程设置有其周期性,不可能对岗位或职业技术的需要立马做出调整。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最现实的人力资源策略就是直接选择任用已具备相关知识、能力或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他们不愿意花很多力气去培训一个实践生。

3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适合其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就不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要依据培养目标,把握专业的特点,积极推进产学合作教育,造就适用人才。

31以“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虽各具特点,但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的通才培养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的专才培养模式。两种模式都高度重视品德、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推进产学合作教育中,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研究目标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入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分析能力要素,改革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适时推出各类选修课,构建“多通道、多规格、多模块”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32加快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产学合作教育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加大柔性程度,使学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如美国的学工交替的“经验学习”教学、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日本的“产学协同”教学模式等。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应该将学分制与合作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并注重个性发展。这样不仅能满足用人单位时间上的要求,还能不断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

篇3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素养养成策略——以文学理论教学为例

3.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6.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8.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9.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发展特点简析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11.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研究

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4.以应用型为主旨,创新本科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1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刍议

18.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分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

19.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

22.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2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

2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25.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2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国际化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介绍

28.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赛教学模式”初探

29.“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0.强化论文题目的科学性引导——浅探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

3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

3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3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 

34.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35.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36.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37.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浅析

38.新疆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比较研究

39.三级训练: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模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1.“转型”大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42.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萍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44.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45.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48.新疆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4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50.论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学应用型评论人才的培养——以梧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1.在探索中开拓 在改革中前进——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顾

52.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外阅读研究(一)——以怀化学院2009至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53.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4.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5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以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59.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60.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61.培养开放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实证研究

62.开放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探究——以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语言教学论”课程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研分析——以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

6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改革

65.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66.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67.中国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大观(十一)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

68.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69.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 

70.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7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73.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应对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7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75.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76.提高创新教学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课教学体悟

77.国家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及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78.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

79.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

80.简论国家安全视界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昆明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为例

8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学院为例

82.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83.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8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8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8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88.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89.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90.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91.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9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94.“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95.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9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9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98.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9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100.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101.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102.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103.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0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105.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简

106.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07.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

108.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110.海南大学新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制4年

111.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2.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1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14.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15.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116.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117.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篇4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汉语已经走向了世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在国内,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也从未停止。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该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学评论能力和文字输出能力上都有较大优势,但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仅仅有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与应用技能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工作效率,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不仅符合多元化时代的发展需要,也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是推进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同时,语言作为人们思想的载体,能促进文化素质的提升,丰富精神世界的内涵,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能够有效避免知识传输单一性的缺陷,使高等教育与时展紧密结合起来。

2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现状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2.1汉语言文学教学不适应信息化时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陶冶情操,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强调实用性人才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生产效率决定一切,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就显得与社会发展与需求格格不入,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屡屡碰壁。高校在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对于实现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实施和完善还有一定的困难和距离。

2.2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课程设置不合理:虽然很多高校都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了信息化应用的相关课程,但课时较少,教师不重视,课程安排也不合理,使其难以与教学计划相协调。其次,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改革并不彻底,很多时候只是走形式,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建设了汉语言信息化基地,但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基地的利用率不高。

3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的具体对策

面对现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在熟练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效掌握信息化应用技术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增强竞争力。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提出建议。

3.1建立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素质的提高,也要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使信息化渗透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中来,合理安排课程,加强信息化管理。为了避免信息化管理流于形式,学校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去相关单位或企业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也使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压力与形势,从而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意识会得到大幅提升,工学结合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途径。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加“空白”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拥有更多自我选择和自主安排的空间和余地,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效性。

3.2增加师资投入,提高对信息化应用技术的重视:教师是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主力军,只有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自身信息化综合水平,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可能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教训,使教育主动与社会接轨。教师要定期接受专业化的培训,以便更好的言传身教。学生要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不要过于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而要自主学习信息化教程,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还需要学校和相关教师提高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增加师资投入,并提供相应资金支持,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良性转型,逐步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教学模式。

总结: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提高国民素质,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高等教育也要紧跟社会节奏,使汉语言文学教学符合多元化时展的需要,培养出真正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景宏.浅谈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及有效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29期.

篇5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及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以学习有关汉语言知识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其课程目标是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该专业着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及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现有的学科专业中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专业学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目前大学专业体系中最固定的专业之一,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以及独特的学科魅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承载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着我国文化最本质的精髓。

(二)教学内容相对固定

深厚的传统积淀、浓烈的因循守旧意识与保守观念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明显特点。在它所采用的讲课教材、授课方式以及考试方法方面,仍旧固定在主体内容的知识点传授上;另一方面,其教学内容与教学体制在发展变革中也是相对固定,从而使得该专业的文化资源逐渐脱节与如今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

(三)培养模式单一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期以来的发展变化中并没有将其课程设置进行及时有效的革新。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依然偏重文学类课程,却忽略专业实践性课程以及方向设计性课程的设置,长此以往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双能型师资不足,缺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较强、较专业的师资团队,从现在各个高校的聘任标准上看,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很强,但是双能型的师资却极为缺乏。目前大部分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都是学术研究型人员,并非专业研究学生具体实践、创新型的人员,这就导致了老师不能在专业的实践与创新方面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

二、创新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伴随着社会形势的飞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舞台。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汉语言文学知识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并且具有因循守旧意识浓、传统积淀深厚、保守观念强的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可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化改革,形成较为全面、多层次的教育机制,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顺应时展趋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对象和社会的发展时时相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词汇、新语言以及新的语用知识都是其要研究的领域,这些新东西的出现正是社会发展的最直接体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实质上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顺应时展的趋势,是眼下经济时展的必要措施。

(三)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发展完美结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如今的素质教育更是要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以便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创新,最终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发展。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创新才能有进步,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进行自我能力的突破。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最有效地措施。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丰富、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

良好的文学素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基本的素养,更是他们在社会中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丰富并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例如:开展美学、道德经等多种学科,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再因循守旧,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二)改善培养模式,进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方针

面临现在的社会竞争形式,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重视学生教材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同时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与平台,以此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创新,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构建新的双能型师资团队,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引进有行业背景的双能型师资,或者采取有关措施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到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构建自己新的双能型师资团队,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积极培养学生进行实践创新,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最直接的指导条件。

根据以上所有的分析可知,对于当今社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面临着重大的改革,而创新能力又是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巨大动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更确切地来说,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顺应时展需求,更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生存的竞争力,增强其对社会迅速发展的适应力,进而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篇6

一、引言

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这一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辉煌年代,同时也出生在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年代。他们不仅学习着我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在接触并学习着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的共同影响。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大众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加上部分国人宣扬的崇洋思想,导致很多大学生开始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价值观。其中有些大学生过分重视使用价值但却忽视了社会价值,信念不坚定,甚至出现道德价值观沦丧的情况。在这种局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无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现阶段如何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制约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下面将一一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内容不确定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导致人们在选择文化时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正因如此,才导致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在当今社会,受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文化也就越发达。正因如此,才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出现了崇洋的现象,他们过分推崇西方文化但却忽视了本土文化[1]。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和现实社会的联系不多,再加上教学内容和文字相对难以理解。以上种种,都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敬而远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深度和大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二)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老旧

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无处不在。正是由于创新,才有了今天发达的人类社会。21世纪是一个创新至上的世纪,各行各业都在与时俱进,教育行业也是亦然,当前很多专业授课都开始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来进行。然而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研究可知,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老旧,教师教学的重点始终还是课本的知识体系。相比之下,其它科目的教学除了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外,还专门创新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介。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的老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同时也无法吸引大学生对本专业产生兴趣。正因如此,才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成果一年不如一年。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比较落后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当前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新颖的文化观点和现象层出不穷。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逐渐表现出与多元化文化背景的不协调,创新性和时代性也明显明显不足[3]。虽然当前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都会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学习,然而他们当中少有人会重视启发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上种种,都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同时也无法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效性。21世纪多媒体发展十分迅速,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大学生们也对新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时,必须要切实考虑到大学生对新媒体教学的需求,然而这恰恰正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所欠缺的。由此可知,教学方式的落后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发展迟缓的重要因素。

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的措施

针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想要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可以通过如下几条措施来进行。

(一)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课程体系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时效性以及服务育人的成效。在改进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以及应用型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同时也要确保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锻炼。大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未来都必须要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这样才可以使大学生所学转化为他们的综合能力。针对于此,在设计汉语言文学课程时必须要凸显时代特色,要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结合在一起,一边培养大学是理论知识,另一边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大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实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在现代教育中,虽然教育的主体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大学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教师是大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他们不仅要教授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公文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明确自身理想信念,做好自身人生职业规划,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格品质和文化底蕴的目的。然而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达不到这一要求。针对于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与时俱进,要逐步解放思想,同时改进传统老旧的教学方式。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阅读书籍的建议,同时为其制定科学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并定期召开交流会,使师生之间得以顺利交流心得与体会,并且由教师做出最终评价。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大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实现自我提升。

(三)大力培养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分数的“学霸”,他们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企业的运营都需要实践应用能力更强的大学生,表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这些企业往往更需要那些基础知识储备扎实、口才良好、文笔良好同时还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课程,根本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学习掌握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方法及能力[5]。也就是说,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和自身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对于社会和世界的独特认识和见解。由此可见,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时不仅仅要重视对大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的灌输工作,同时也要重视起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可以选取创新性较强的主题,在准备充分之后,让大学生以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同时交流彼此之间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定期组织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口才。因为在演讲过程中,大学生的实际发挥完全是由他们在日常学习中的知识积累和临场实践应用能力所决定的。通过演讲比赛,可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继而增强他们对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兴趣。

四、总结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面的内容,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老旧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比较落后等问题。针对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以及大力培养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等解决对策。未来随着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相信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事业的发展也将步入更加辉煌的明天,我国传统语言文化也将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秦廷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J].青年文学家,2015(33).

[2]赵一凡.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间的关联[J].语文建设,2015(12).

[3]李人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美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3).

[4]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篇7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84-01

汉语言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发展,在新时期也具有相应的变化,其能够显示历史发展背景,展示中华民族历史的风采。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只有顺应国际化发展形势,才能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化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加强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受到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国与国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市场带来的冲击。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大,国外的文学作品也逐渐的进入到我国文学市场中,必将会冲击我国汉语言文学市场。因此,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正确的看待国外文学作品对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冲击,积极的面对挑战,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

汉语言文学领域中包含了大量的文言文,在白话文出现前,文言文一直是我国语言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是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很少,因此在现代化发展中逐渐的被人遗忘。可以说,汉语言文学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但是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由于人们接触较少,正面临逐渐被遗忘的威胁,如果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势必会造成我国文化断层现象,给我国文化史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

2.2 汉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汉语言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新时期也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心态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更加重视知识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地位等。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学生需要对面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各科学习,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成绩,对汉语言的学习甚少,还有很多学生觉得汉语言学习相对枯燥,不愿意花费更多的实践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

2.3 国外语言对我国汉语言文化造成的冲击

英语是我国素质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由于英语是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语言,加强对英语的学习无所厚非。为了培养更多的国家化人才,高校基本上都设立了英语专业,也提出了英语应该从小学习的理论,幼儿园也将英语作为重要的学科。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并非无意义,但是也确实给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策略

基于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具体对策体现在:

3.1 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只有不断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为国内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提升综合国力也是保证我国文化在国家上地位的重要手段。美国文化是世界上文化传播速度极快的国家,这不仅仅与美国文化本身存在令人向往的特征有关,同时还与美国综合国力有直接的关系。在世界强国的大光环下,很多人都会抱着了解的心态去思考,去研究美国的文化与历史,可见综合国力对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作用。

3.2 加强对汉语言的推广,加强文化保护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很多小语种国家往往更加注重自身语言的推广,都积极采用各种推广手段,扩大国家语言在世界中的影响力。我国地大物博,同时汉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形式,也需要借鉴对语言的推广,在世界各地设施孔子学院等。与此同时,在国内也需要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的保护,建立有效的教育改革制度,加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从而喜欢上汉语。

3.3 通过教育手段强化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文言文、诗词歌赋等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所在。很多对汉语言文化认识不到位的人,觉得汉语言生涩难懂,即使弄懂了也没有现实的意义,这种想法是极端的,更是错误的。为了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从教育领域入手,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汲取,保证汉语言文学的传承与发展,逐渐转变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看法,充分借鉴西方文学教育经验,加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教育传承,从教育入手,让国人更加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

在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在各大高校中,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汉语言文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针对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加强教育创新,重视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与推广,借鉴西方国家语言推广的经验,从教育、社会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为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棣棣.浅析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趋势[J].青年文学家,2014,15(2):114-115.

篇8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语言、文化、艺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华部分。在高校中开设汉语言文化专业,教授学生汉语言文化专业相关知识、思想,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精神境界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力。使学生在注重自身“美”的修养的同时,为社会“美”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下面主要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阐述。

一、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高校汉语言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时间较长,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建设工作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都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对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忽视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就审美教育在当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实施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情况:首先,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专业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一些教师由于对自身教学实际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差,错误地认为自身才是教学主体,采取“一堂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汉语文学知识,导致学生被动学习,长此以往,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情况不具备审美教育的实施条件,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无从谈起。其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部分师生为追求高成绩而开展学习活动,从最初参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动机上就存在问题。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审美教育,学生还是会因为学习基础知识而放弃审美教育。这种情况导致机械性背诵知识现象出现,学生为了记忆而背诵,对于其中的含义知之甚少。审美教育很难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价值认知和理解。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1.丰富内容,培养兴趣

汉语言文学中蕴含丰富的审美元素,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充分准备,各方面相结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切身感受文字中流露出的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认知和理解方面达到高度统一。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云帆、沧海,描绘出李白的美好愿景,他相信尽管前方困难重重,但有一天终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对这首诗进行解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下充分准备李白当时所处时代背景、身世概况以及李白自身的性格特点等资料,结合这首诗的内涵,以小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通过有感情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与此同时,诗文故事的叙述过程其实就是审美情境的创设过程,把抽象的沧海、云帆等通过具体事物展现出来,能够促进学生理解,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李白的人格美、诗中的景色美。

2.创新方法,锻炼思维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审美教育中,要达到事半功半的效果,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生自身优缺点进行教育创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可以在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取、实施教学方式。例如,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存在功利性等情况,我们可以将网络汉语言文学资源补充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微课程、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考评机制的基础上,增强对学生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汉语言文学写作比赛、演讲等形式锻炼学生的文学审美内涵。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我们应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篇9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培养社会技能型及应用性人才已经是各大高校重视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使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制约,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思路转变方向。在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注重对学术性、学科性人才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汉语言文学就是其中之一,重视对文学的教学,在具体实践上没有深入研究。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正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并调整教学方案,着重应用性转型。在高校的教学系统中,汉语言文学学科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就业人员配置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因此,调整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势在必行。针对目前的现状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显得极其紧迫和重要,各大高校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也在探索更新更好的育人之路,进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局面,汉语言文学作为文科专业的重点学科,时事政治对其影响重大,深受其变化发展的影响。在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对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及时找到新的培养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是我国各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唯一出路。在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战略上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主要为基础文学课、专业课以及专业实践课。当前,在社会大量需求应用性人才的情况下,促进了汉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革,增加应用性教学模式。这样有利地突破了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束缚,并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热情。

三、汉语言文学学科应用性转型的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的集结地,也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发源地。在我国企事业单位中,绝大多数重视对人才应用性的培养,高校应该紧紧把握这一特点,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人文学院的基础性学科,对提高学生的应用性能力更需要进行新形势下的探索和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需要进行长期总结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新形式下对课程环境和实践环节进行不断完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的改革和探索符合当今时展的需要,培养应用性人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综上,汉语言文学学科在应用性教学实践中应该侧重提高其人文价值和就业应用价值。

四、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探索的策略研究

(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具有广泛的知识系统。专业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古代和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实际阅读水平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普通话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运用各种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辅助工具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度地调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其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实用性。

(二)专业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前这个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在教改的重点上,教师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方面的教育。所以,专业教师要注意自身文化素养的增加,不断进行自我充电,改变传统意义上专业课教学的常规教学观念并逐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要对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必要的融合。教师要紧跟时展,对时事新闻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总结,及时对学生进行教学传达,并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进行实践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规律,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并充分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有节奏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

(三)在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在毕业择业上选择就业的工作较其他的专业同学来讲比较开放,只要是涉及文学文字方面的工作都比较合适,相对火爆的工作如文秘、新闻以及广告策划等。因此,专业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这些工作岗位的特点和优势,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来和学生进行互动。在教授公关谈判等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两个公司谈判的情境,让学生假想作为一名谈判专家该如何运用自身的语言艺术来赢得整场谈判,为公司创造效益。情境教学法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魅力和作用。与此同时,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设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相关联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文科专业里所学的知识是比较宽泛的,但是在学生就业上,许多知识却运用不到,这是我国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相联系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技能是关键所在。在文科专业里,图书管理、新闻学这样的专业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之间具有很强的相联系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需要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很好地把事件的原委叙述给观众。这时就需要汉语言文学课程上的语言锻炼,只有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类似专业的相联系性,才能使应用性教学落在实处。促进学生增加自身的应用能力,使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得到发展,并且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篇10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发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四、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篇11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地自我发挥空间,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四)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欢.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与财富.2011(10).

    [2]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3]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篇12

近年来,写作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综合素养的基本标准,受到很多高校的广泛重视,例如,清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2018年就开始设置学生写作的课程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和发展,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此情况下,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中,就需要重点关注写作教学工作的实施和开展。但是从目前情况而言,高校给予写作教学一定重视,但是还存在学生难以学习,教师难以教学的矛盾问题,未能全面改善学生写作能力。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相关写作教学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改善,在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写作的成果,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技术,忽略其思维发展,导致学生最终出现写作思维固化或是机械化的问题,创新素养的发展受到一定局限。对于此类现状,高校在教学期间应按照所有学生的特征、教学的具体情况,重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健康、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其思维素养水平,探讨教学改革优化的措施。

二、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写作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任务重,导师教学压力大,想要抽出课时实践现代教育理念相对较为困难。尽管许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导师能领会写作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因为学校体制、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督导等因素无法将写作教育教学模式真正贯彻落实。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是高校写作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创新发展路径。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高校改革充分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对于教学课程与教学模式进行更新。相较传统的写作教学课程而言,结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写作教学课程需要考虑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与写作意识的培养,应当为学生未来的写作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实际教学工作却无法将现代教育思想贯彻落实。除此之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堂缺乏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支撑,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模式难以顺利实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写作教学理论知识,没有充分掌握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记叙文、应用文等文体写作能力。部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教学课程仍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开展,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对照,写作能力提升缓慢。

三、现代教育思想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得知,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并没有将写作教学模式真正贯彻落实。但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传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堂逐渐暴露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学习成效,因此,非常有必要结合当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堂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思想,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助力学生思维素养得到更好发展。对此,提出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奠基工作、创新写作培养教育形式、开展写作活动实践等策略,致力于全面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教学质量,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思想的优势和作用,促使高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借此提升高校综合实力。

(一)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奠基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区别,掌握写作技能,提升写作思维品质,势必要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奠基工作。新时代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引导下学好学透教材文章以及文学作品,才能逐渐领会写作要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宣传贯彻教育指导方针的纲领思想:加强教育工作顶层规划,保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贯彻的系统性;把控写作知识点,加强学习贯彻的针对性;紧抓教育落实,保障学习贯彻的实用性。建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力求开创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教育的崭新局面。细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奠基工作的贯彻落实,经费划拨优先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导师倾斜、导师招聘指标优先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导师倾斜、教育培训项目优先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导师倾斜政策保障体系,把好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导师政治关)、合理规划选聘条件(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导师入口关)、建立授课反馈制度(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授课质量关)、落实导师培训制度(素质能力提升关)“四个关口”。结合多种方式,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导师的写作教学亲和力与教学针对性,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的质量和水平,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培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写作培养教育形式

写作教育一直都是文化思想阵地中的桥头堡,只有培养和激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意识,才能切实让学生领会文章以及文学作品的结构、要素、风格、表达,并通过写作表达出所思所感,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成效。对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最有效的写作理念培养教育,毋庸置疑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理论知识课程。导师在强调文章的内涵特征时,并不是僵硬地直接告知,而是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文章的内涵和特征,积累丰富的阅读体验,当体验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自然会在头脑中建立起系统的写作知识体系。框架的建立是条理、归类的,当学生的写作知识框架构建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写作意识逐步形成,反过来作用于阅读与理解,形成良性循环。随着现代社会各项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培养教育形式也不可小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工作者应将现有的写作教育培养传播形式推陈出新,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关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现文章以及文学作品的内涵、文体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写作知识。此举措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结合新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增长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见闻的同时,也实现了教育工作者培养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理念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教育直观性,通过写作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写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写作活动实践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教育工作者,除了要通过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还要开展写作实践来验证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写作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课上练笔与课后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首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工作者应以作业形式布置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及摘抄,提升学生阅读量以及词汇量,力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课上练笔的形式,结合社会时事命题,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按照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记叙文、应用文等文体写作进行循环练笔,锻炼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并且按照小组形式进行作品分析,全面深化学生对于文章与文学作品结构、要素、风格、表达的理解。根据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处环境与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写作理念教育,结合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经典诗词,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自然中感悟写作的文学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应当掌握先进的文章创作理念,妥善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现代教育理念应用工作的开展,应当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教育的奠基工作,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教学工作中推陈出新,开展写作活动实践,全面深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于文章与文学作品结构、要素、风格、表达的理解与领悟,培养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俱佳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永贵,许兴阳,吴丹,等.创意写作与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写作教学综合改革实践探索[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1(1):104-109.

篇13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传统专业,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潜移默化,高校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对当今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和市场需求,其应用性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

一、明确改革方向与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在中国高校办学历史中已经有了较长的时间,也相应地积淀了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专业开设课程以及教学内容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中,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的有关课程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改变,仍然是高校教学中最稳定的专业之一,也是传统专业中富含底蕴较深的一个学科。但随着近些年高校教育不断的进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态化的状况,尤其是对社会适应能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处于急需的背景下。对于一个传统专业来说,面临着改革必然有它的必要性,但改革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也不是单纯地认为是删减或增设一些课程和内容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具有较高综合性的一项工作,专业的改革需要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涉及的方面较多,包括思想理念、教学方法、体系等多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改变和完善。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改革不是局限性的考虑单方面,也不是简单地进行课程的改变,而是需要从认识的角度出发,确立改革方向和目标,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

二、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学科知识论是传统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其隐含着一定的假设意义,那就是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是对知识运用的最佳表现,所以,知识的传授需要在实践中先行一步,只有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先行做好,实践才能有所进展。进一步说,实践课就是理论课的演绎过程,导致理论学习时间占据较多,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往往表现出“懂”但不会“做”的这样一种现象,也就成了空有成绩而无实践能力的群体。更确切地说,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指导思想是以“学”为主要,“做”为附庸,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而没有意识到“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所以,教学观念的更新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中重要的一步。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具有应用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最容易出的一个现状就是将专业的应用性等价于技能的培养,过多的将学生向专业技能技术进行培养、锻炼,而对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现出削减或忽视的现状。专业的应用性并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显其应用性与时代性,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开设一些课程,同时也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开设具有地方性的课程,例如根据地域性文化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沿海地区可以开设《海洋文学》课程等。

(二)打造强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教师也是专业进行有效改革的关键。对于当前处于新形势教学背景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授课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虽然从目前教师学位来看,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以及教授、副教授职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缺乏与授课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新时期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不是很了解,不能给予学生一些社会实践经验的讲解,实践案例过于陈旧或重复性大。因此,培养具有强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的师资队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打造强大的师资队伍,可以从提高教师教学素质进行,让教师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积极、主动的探索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其次,可以增强教师的专业应用性能力,积累教师的实践经验。让教师先到学生将来会就业的行业或者岗位进行培训、学习。

三、结语

总言之,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需要明确改革方向和目标,更新教学理念,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打造强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的师资队伍,才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带来更光明的未来,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