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4 10:53: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考历史核心考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通过物理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过程和物理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发展科学探究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促进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收到了更多的重视,教师也更加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各个模块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能力提出了以下七个方面的要求: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每个方面的要求下又分别细分多个小点的阐述,详见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新课改实施以来,高考物理实验命题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核逐渐向着课程标准的要求靠拢,试题考查要求学生从简单背诵实验转向分析理解实验,更重视对实验操作和设计思路的考查,设计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成为实验题的主流。以下举几个典型的实验试题进行说明。
【例1】(2008年山东卷23题)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物理学家。材料的电阻随磁场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称为磁阻效应,利用这种效应可以测量磁感应强度。若图1为某磁敏电阻在室温下的电阻一磁感应强度特性曲线,其中RB、RO分别表示有、无磁场时磁敏电阻的阻值。为了测量磁感应强度B,需先测量磁敏电阻处于磁场中的电阻值RB。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
例1,图1 例1,图2
(l)设计一个可以测量磁场中该磁敏电阻阻值的电路,在图2的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磁敏电阻及所处磁场已给出,待测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约为0.6~1.0T,不考虑磁场对电路其它部分的影响)。要求误差较小。
提供的器材如下:
A.磁敏电阻,无磁场时阻值Ro=150Ω
B.滑动变阻器R,全电阻约20Ω
C.电流表A,量程2.5mA,内阻约30Ω
D.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kΩ
E.直流电源E,电动势3v,内阻不计
F.开关S,导线若干
(2)正确接线后,将磁敏电阻置入待测磁场中.测量数据如下表:
l 2 3 4 5 6
U(V) 0.00 0.45 0.91 1.50 1.79 2.71
I(mA) 0.00 0.30 0.60 1.00 1.20 1.80
根据上表可求出磁敏电阻的测量值RB=______Ω,
结合图l 可知待测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______T。
(3)试结合图l 简要回答,磁感应强度B 在0 -0.2T 和0.4 -1.0T 范围内磁敏电阻阻值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
(4)某同学查阅相关资料时看到了图3 所示的磁敏电阻在一定温度下的电阻-磁感应强度特性曲线(关于纵轴对称),由图线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在此题中,第(1)问很明显在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是课标中“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这类题在新课改以后出现的几率有所上升,以往的实验试题一般会给出设计方案而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把握和理解,相对于后者,考查实验设计能力对学生而言难度必然增大了,但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更能考查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问考查的则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分析与论证的能力,是课标中“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应该说这方面能力是实验试题一贯考察的重点,重在体现高考选拔过程中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理论推导能力的要求,动手实践能力故然重要,但对逻辑推理的能力考查永远是评价一个学生智力和学识必不可少的。
第(3)问要学生对磁敏电阻在一定的磁感应强度范围内的阻值变化曲线总结出磁敏电阻阻值变化的规律,第(4)问同样是要学生从电阻-磁感应强度曲线中得出结论,这都是对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的能力的考查,这种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的考题在近年高考物理实验题中出现的频率有所上升,主要是试题整体趋向开放性的一种体现。
【例2】(2010年上海卷28)用DIS研究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注射器活塞移至注射器中间位置,将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逐一链接;
②移动活塞,记录注射器的刻度值V,同时记录对应的由计算机显示的气体压强值P;
③用 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如图2所示图线,
(1)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质量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
(2)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和_____;
(3)如果实验操作规范正确,但如图所示的 图线不过原点,则 代表_____。
这道题共三问,前两问都是让学生对于一个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是对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的考查,但其实远远还不止如此,因为要知道如何采取措施还要对实验中涉及的物理原理有所领悟。怎样才能保持气体质量不变呢?那就应该保证气筒密闭性足够好。而如何保持气体的温度不变?根据热学知识,推动活塞的过程中会产热,气筒不是绝热装置,而外界的温度可看作恒定的,那么只要气筒内外能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便可以了,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要缓慢推动活塞。由此可见,一个问题的设计考查的不只是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第(3)问中要求学生思考图像中y轴截距 的物理意义,这是对推理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只要能将数学上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运用其中便能解决这个问题。
总体看来,近些年的高考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和“分析与论证”两个方面能力的考查,但对于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交流与合作”这样的实验能力的考查还是很不足,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不方便针对这几种能力要求设计考题,又或许是出题者继承一贯的考点倾向,忽略了对这几个方面实验素养的考查。但随着高考评价方式的不断调整和改革,实验作为物理学科的重要核心,对学生科学探究及实验能力的考核一定会更趋完善,考核的内容也会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0 引言
《高分子物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是高等工科院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研究高分子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的科学,也是研究聚合物分子运动规律的科学[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聚合物的多层次结构分子运动及主要物理机械性能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高分子设计、改性、加工、应用奠定基础,对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有深远影响。然而《高分子物理》概念多、抽象、结构纷繁且性能多变,被视为高分子专业最难讲授和最难学的专业课程。不少同学认为,高分子物理理论性强、推导多、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学习兴趣,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2]。
针对以上问题对该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以增强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点、面立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知识点,通过引入多种、全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高分子物理的基本概率和理论知识。
1 点、面立体教学模式
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中心,发散到和这个知识点相关的各个知识面,采用不同教学手段相结合。首先课本上理论讲授知识点,结合当前的科研相关成果,讲解这个知识点的应用,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形象的思维,通过实体的图形数据深入的理解知识点,达到能够熟悉掌握并灵活应用的效果。
教学初期让学生对高分子物理这门课程有个总体的认识,大概理解这个课程是做什么用,和我们以前学习的高分子课程有什么不同,在整个高分子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从总体的面上,帮助学生理顺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课程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完善高分子物理知识体系框架结构,强化高分子结构内涵,重视高分子运动机制描述,突出高分子性能与结构和运动之间关系的关联[3]。高分子物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构、分子运动及性能,结构包括高分子链结构、聚集态结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热性能、电学性能、光学性能及表面与界面性能等; 分子运动则包括高分子的三种状态及松弛转变[4]。授课时应将各个知识点的内容详细的讲解、推导,让学生真正从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在基本理解高分子物理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后,需要让学生深入理解高分子物理中基本术语,高分子物理课程中有许多内涵相近、相关或相互对应的术语。如高分子、大分子,非晶态、无定形态,银纹、裂纹等是内涵相近的术语,构造、构型、构象,高弹性、黏弹性,滞后、力学损耗、损耗因子,蠕变、应力松弛,松弛时间、推迟时间,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等是内涵相关的术语,近程结构、远程结构,结晶态、非晶态,动态模量、动态柔量,应变软化、应变硬化,有规立构聚合物、无规立构聚合物,取向、解取向等可视为内涵相对的术语[5]。在高分子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对众多基本术语的深入讲解是一个首要和基本的任务。对于这些基本术语是否理解和掌握,意味着对有关基本概念是否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基本概率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和这个知识点相关的科研成果,让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这个知识点很有用。
在仔细理解各个知识点后,将知识点发散到各个面,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或研究进展,全面的介绍和讲授的知识点相关的研究工作。真正做到能够即学即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实例讲授高分子物理非晶态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
2.1 课本知识点讲授
玻璃化转变现象是非常复杂的,至今还没有比较完善的理论可以解释实验事实。现有的玻璃化转变理论包括:自由体积理论、热力学理论、动力学理论、模态耦合理论、固体模型理论等。每一种理论只能解决玻璃化转变中部分实验现象,课本中重点讨论自由体积理论。
自由体积理论最初由Fox和Flory提出来的,主要工作是由Turnbull和Cohen完成。自由体积理论认为:液体或固体的体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被分子占据的体积,称为已占体积;另一部分是未被占据的体积,称为自由体积。后者以“空穴”的形式分散于整个物质之中,自由体积的存在为分子链通过转动和位移调整构象提供可能性。当高聚物冷却时,自由体积先逐渐减小,到达某一温度时,自由体积达到最低值,维持不变。此时,高聚物进入玻璃态。因而高聚物的玻璃态可视为等自由状态[1]。
在玻璃态下,聚合物温度随温度升高发生的膨胀,只是由于正常的分子膨胀过程造成的,包括分子振动振幅的增加和键长的变化。到玻璃化转变点,分子热运动已具有足够的能量,而且自由体积也开始解冻而参加到整个膨胀的过程中去,因而链段获得了足够的运动能量和必要自由空间,从冻结进入运动。
2.2 玻璃化转变知识点推导演示
理论知识点讲授之后,需要给学生推导理论的由来和公式的演算过程,虽然大部分的推导书本上有,但是有些省略的步骤,可能让学生不能独自的完全推导出来。结合自由体积理论示意图推导,可以将Doolittle方程和WLF方程做个简单的介绍,然后推导得到自聚合物的自由体积分数等于2.5%,直接在黑板上板书整个过程,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公式是有根据,同时增强学生学习高分子物理学中公式的信心,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
实验中研究玻璃化转变,主要方法是聚合物发生玻璃化变化时,测量发生急剧变化的物理性能,主要有测比容、线膨胀系数、折光率、溶剂在聚合物中的扩散系数、比热容、动力学损耗等随温度的变化,可以重点讲述比较典型的几类,如图1、图2、图3:
通过课本上的部分实验数据,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客观性,加深对玻璃化转变温度公式的理解。
2.3 玻璃化转变知识点发散到知识面
结合当前玻璃化转变的研究热点,将知识点发散到面,使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知识点。近些年来,非晶态聚合物玻璃化转变研究的热点比较多,在给学生讲授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研究热点进行讲解。如大分子物质如聚合物、蛋白质分子等受限于纳米孔洞的玻璃化转变,Schonhals[6]发现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受限于2.5~20nm孔洞中的链段运动性均较本体强,随着孔径的减小受限体系的温度依赖性由VFT行为转变为Arrhenius行为;Russell[7]等人应小角 X射线散射(SAXS)和中子散射的方法发现,聚苯乙烯链(PS)受限于比其本体状态链尺寸小的氧化铝孔洞中时,由于高分链之间缠结的减少,链整体的运动性增强,粘度降低。DSC实验表明链段运动的分布变宽,但其运动性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Richterli[8]等人应用中子自旋回波的方法研究了聚二甲基硅氧烷受限于 26nmAAO孔洞中的动力学行为,第一次发现了在分子受限于纳米孔洞,在紧邻孔壁表面的强吸附层与孔中心本体层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相,它的链松弛行为受到固定在孔壁上链的影响(如图4所示)。Kinimicht[9]等人应用NMR的方法研究受限的高分子熔体,发现高分子熔体即使在比其自身尺度大得多的受限空间中,其tube-reptation模型算得的有效管径都小r本体状态,“紧缩效应”(corest effect)的概念被用来解释这一实验现象。
图4 受限于AAO纳米孔洞中高分子链的三层模型
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重点讲解一个受限条件下玻璃态转变研究成果,让学生从目前的科研中感受到学习的知识点很有必要,而且研究的前景十分宽广,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3 思考和探索
高分子物理的总体课时并不多,所以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需要采用点、面结合的教学方式,需要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尽量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提高兴趣。首先使学生明确学习高分子物理的意义,将术语真正地讲透彻,在教学过程中牢牢地把握住教学主线,注意方式方法,例如从某个知识点强化理论概念,然后立体的发散到和知识点相关的面,并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一个知识的空间网络结构,使学生牢固掌握高分子物理中的知识。结合现有的一些科研热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创新意识。我们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开拓眼界,启发思维,使认知过程不断充实提高,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4 体会
高分子物理是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对学生后续学习其它专业课有深远的影响。总之,在高分子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要知识点的详细讲解、推导,然后有这个知识点发散到相关的知识面,形成以这个知识点为中心的空间知识网,对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需要整体把握,不能对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需要有筛选的进行该方法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何曼君,张红东,陈维孝,等. 高分子物理[M]. 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焕芝. 《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科技信息,2013(17):177-177.
[3]付文, 王丽. 高分子物理教学改革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 2010, 27(5):69-71.
[4]余若冰, 徐世爱, 张德震. 高分子物理教学几点思考和体会[J]. 化工高等教育, 2014, 31(3):93-95.
[5]侯维敏, 詹世平. 提高高分子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探索[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0(13).
[6]Dobriyal P. Enhanced mobility of confined polymers[J]. Nature Materials, 2007, 6(12):961-965.
高二文理分班后,语文、数学、英语和两门选修科目是高考科目,其他4门必修科目必须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方有资格参加高考,因此,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也称为“小高考”。历史学科是理科班学生的“小高考”科目之一,也是一门令他们比较头疼的学科。首先,绝大多数选择理科的学生是由于高一时因对史政不感兴趣或学习不得法导致学起来比较吃力,基础差,能力弱,题目做不好,学习信心不足。其次,相较理化学科注重抽象思维而言,政史学科注重形象思维,要求背背记记的内容很多,枯燥乏味,不像理化那样充满挑战性,不容易找到成就感,没什么意思,不高兴背记,从心理上排斥政史。再次,“小高考”是在进入高二后的来年3月举行,只有6个月左右的时间,既要完成选修3一本书的新授课学习,还要进行所考三本书(必修1、必修2和必修3)的两轮复习,时间紧,考点多,任务重(4门必修同时举行“小高考”,年底前还要举行劳动技术省级测试,如果不过关,一样不能参加高考。关键是高考5门科目学习不会停止,每天都有大量作业要做)。要想一次性门门通过,并尽可能得A(一门A高考时总分加1分,4门皆A,总分加5分),学生的压力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学情和考情,要想帮助理科班学生在历史“小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益。下面结合笔者近几年带“小高考”的体会,谈一谈高二理科班历史“小高考”的复习策略,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斧正。
一、透彻研究考试说明,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准确把握备考复习方向
“小高考”之前,省考试院都会公布命题的指导性纲领――考试说明,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从而加强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实现复习效益最大化。研究考试说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研究“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阐述了命题依据、主要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是“小高考”试题命制的核心。学习、研究这部分内容,要结合最近几年“小高考”试题真题以及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等具体题目,考查这些题目所涉及考点和能力要求是如何体现“命题指导思想”的。第二,研究“测试内容和要求”,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考试说明在“测试内容和要求”中明确了“小高考”的命题考点及其考查时的相关能力层级要求,有助于备考师生加强复习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益。研究这部分内容时,要明确“小高考”有哪些考点和能力要求?这些考点和能力要求在近几年“小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与以往相比,考点和能力要求有无调整与变化?如有,体现何在?这样的调整与变化说明了什么?考试时有可能会怎么考?所有这些,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复习中有的放矢。第三,研究“典型题示例”。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所选用的题目都是近些年的“小高考”真题,是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和“测试内容和要求”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好的典型性。认真研究“典型题示例”,有助于我们备考师生了解“小高考”,熟悉“小高考”,粗略感知“小高考”的深浅难易,做到“知己知彼”。
二、认真研究“小高考”试题
在透彻研究考试说明之后,就要研究“小高考”试题了。研究“小高考”试题,不能仅满足于将这些试题做一遍,而要在此基础上,研究试题的命题意图、命题思路、命题方法,预测揣摩命题趋势。同时还要注意研究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发现自己教学与“小高考”在考查方式和能力要求上的差距,以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具体操作时,要在宏观上,研究历年考题找共性、研究近年考题找趋势、研究相同考点找规律、研究不同考卷找特点。微观上,分析“小高考”命题双向细目表,把握命题重点、命题难点和热点,了解哪些考点会重点考、反复考,找出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比对近几年“小高考”试题,总结命题的稳定性;结合考点和能力要求揣摩命题意图,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分析并结合参考答案的答题角度、表述方式、评分细则,培养学生规范答题习惯,做到该得的分拿足拿满,不因非智力因素而无谓丢分。
三、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如前文所述,理科班学生在高一时因学习不得法导致历史学习比较吃力,基础知识差,考试成绩不好,学习信心严重不足。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历史学习规律,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解题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收获成功的喜悦,积跬致远,从而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四、“三有”“六要”贯穿复习迎考始终
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做到“三有”“六要”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障:教师的“三有”――心中有本、目中有生、手中有法;“六要”――备课要实、上课要活、作业要精、互动要勤、辅导要细、考核要严。学生的“三有”――心中有标(课时、单元、模块目标)、目中有师(父母、教师、同伴)、手中有方(规矩、踏实、方法);“六要”――预习要恒、听课要专、作业要真、纠错要快、学中要悟、过程要实。
五、围绕考点,夯实基础,兼顾能力,满足学生目标需求差异
必须围绕考试说明中明确的考点及其相关能力要求进行复习。第一,老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考试说明中的“测试内容”是“小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与之对应的“测试要求”是主干知识里的具体考点。在解读具体考点时,向学生讲明位于每一考点前的“行为动词”是体现能力考查层级要求的,它告诉我们该考点要掌握到何种程度。第二,在记忆考点内容时,教师一方面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体现的认知规律,建议学生“滚动”记忆,不断重复,以巩固每天的复习内容。另一方面,围绕考点及其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题目进行训练。题目设计要适当兼顾能力,以满足冲A学生之需要,否则,他们就不够吃了。
六、实行“教学案”,坚持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强化“启发式”教学,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实行“教学案”,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备课时,要做到“五个一”和“一个二”,即集体备课由一个人主备、主讲、主修改、主编学案和练习,备课组成员回去后结合本班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以调整充实。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启发式”教学,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要以“问题”串联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努力构建民主、平等、互动、关爱的和谐课堂,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关注个体差异,共同进步、提高
提示一:注意高考试卷结构
从试卷结构和分值来看,文科综合试卷通常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由35个小题组成且均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第Ⅱ卷为综合题,由6道必做综合题和地理、历史选做题(各选做一道题),共8道大题,共计160分。根据考查需要,在每道综合题内部多设计为简答题(文字题)。全卷共300分,考试时间共150分钟。从题量来看,基本是地理科目为11个单项选择题,即1—11题;政治科目12个单项选择题,即12—23题;历史科目12个单项选择题,即24—35题。地理、政治、历史科目均设制了两道必答综合题,同时地理还设制了三道选做题,做其中一题;历史设制了四道选做题,做其中一题。从考试的知识面看,试题突出考查了考生对三门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把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量方面看,试题多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
应对高考策略:练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平常练习和考试一定要把握时间尺度,平时要注意典型错题的收集整理,要注意总结平时的模拟考试演练,熟悉题型、题量,掌握时间分配,学会答题技巧,理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探求解题的途径和规律,强化思维训练。
提示二:注意高考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
2012年的高考文综考试大纲和考试命题仍然坚持以能力立意为指导思想,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悉事物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从考试内容方面来看,考试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体现学科的科学体系,注重各学科的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从能力方面来看,考查知识的再现能力及对新材料、新情境的处理能力;从综合方面来看,考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知识的能力、临场的心理素质。
应对高考策略:熟悉各科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因此,在高考文综二轮复习阶段必须按要求掌握各科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并能运用知识,将考试内容系统化、网络化,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判断,达到灵活解题的目标。
提示三: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命题趋势
综观近几年来的文科综合高考试题,有如下的命题趋势:
1.从命题情境来看,试题多从现实材料入手,创造新的命题情境,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2.从命题的立意看,突出能力立意,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试题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点,而是内容、方法和原理广泛串联起来,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认识和把握。
3.从命题趋势看:A.试题稳定性高,结构、题型、难易度比例、题量都比较稳定;充分联系生活和生产,更加注意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坚决抛弃死记硬背,对一些历史事件、地理事物重在理解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过程。B.试题信息图表数据化,不仅是地理科、历史科,政治科近年来图表数据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C.时代感强,紧扣时代脉搏,不回避热点焦点,但也不过分追求热点焦点,试题关注人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回顾近3年高考,这一趋势愈显突出。
高考应对策略:知识能力准备好,答题方法准备好,心理状态调整好,相信自己。
提示四:高考文综考场答题技巧
答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当你进入考场拿到试题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先不要急于解答,要将整个试卷先大致看一遍,先用一二分钟大体看一下试卷有哪几个大题目、若干小题目,共有几张试卷,通观全卷,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全卷的试题类型,大体有哪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恰当、合理地把握答题的时间。
2.开始答题时,要认真仔细地领会每一道大、小题目的要求,比较有把握才开始下笔。审题要做到:一不看错题;二不遗漏题;三要看全题;四要审准题。
3.答题前要明确考题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给的条件有哪些,在心中打好腹稿,安排好答题要点的先后顺序。
4.要根据各种题型,有针对性地回答。如读图填充题要求简明、扼要;简答题和综合题则要求内容充实、要点精确。
今年命题保留了去年的试题类型和卷面结构,整体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试卷在彰显人文内涵和能力立意的基础上,尝试自主多元的思维探究,打通了知识和能力的通道,把命题的点落在“应用”上,尤其是能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命意,让高考回到了以学为本的正道。
一、平稳而不凝固,变动而不唐突
今年试卷依旧分为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写作四部分,依然是较为熟悉的26个小题,乍看“似曾相识”,然而细细推究,便不难发现一些试题的考查取向在悄然发生变化。
如第2题错别字,需联系语境仔细辨别,“登陆”的“陆”是否应该写为“录”,仅仅盯着“登陆电子邮箱”很可能产生莫衷一是的感觉,结合“使用银行卡、会员卡时都需输入密码”来辨析,正确答案才能水落石出。倘若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具体分析体味词语语境意义,就难以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看似平稳的考点却不凝固,而在悄无声息处衡量着语文能力的高低优劣。
但这些变动并不唐突,如第7题要求做诗句仿写,仿照示例“青天,是一片芭蕉叶,月亮是一滴露珠。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但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示例中青天、芭蕉叶、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语言运用中的三个命题也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一味“模拟”或者说机械模仿无益,命题者意在让考生在均等机会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二、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能力迁移
与往年试卷一样,命题语料选择与生活、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社会热点紧密相关,但今年选取的切入点更多地考虑了学生实情。如“三句话看青春”,以三位中外作家的话语为命题材料,相应引出“童真纯洁”“童真早泯”和“拯救童真”等思考,这与学生当下的生活“零距离”,更能抒发真情实感,有效避免假大空的套话作文出现。
今年变化较大、设题灵活的要数古诗鉴赏和《论语》解读,均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出来的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恶衣恶食”等样式,但命题着重点并非识记,而是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激活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考查方向更趋向综合。
三、突显思辨色彩,比较之中细心甄别
浙江卷一贯注重思辨,充满哲学色彩,善于在分歧处启发学生异中求同洞悉本质的思维。这既给了学生自主解读分析的空间,又在比较之中切中肯綮找到问题的关键。
比如古代诗歌鉴赏,虽然没有像去年那样两首诗歌并举,但是依然考到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相同点;既要理解教材中《论语》所学的内容,又要能正确解读真德秀《西山读书记》语句的内容和旨意,从而对照语境进行填空,进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孔子的观点。
“文化味”还是浙江卷致力追求的,今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了传统建筑一类,思考在当下怎样传承文明;文学类文本阅读则是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但并不是为追求人文而选文,而是为立意而命题,如第15题“并谈谈你的感悟”,在人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注重内涵与学生自我人生的结合,可谓细致入微,入情入理。
2013年浙江卷高考数学卷――金建军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的浙江高考数学试题仍贯彻“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依然保持了“起点低、坡度缓、层次多、区分好”的鲜明特色,内容渗透着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彰显着数学学科魅力,并贴近学生实际。难度较去年有所提高,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风格依旧,稳重厚实
文、理试题风格依旧,稳重厚实,延续了以往的结构和长度、题型、题量和分值。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类题型分工明确,考点全面、清晰,保持了以往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方式:选择和填空题由易到难编排;解答题分步设问、分散难点,采取“低起点、宽入口、多层次、高落点”的方式。各类试题呈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阶梯递进、拾级而上”的特点,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文科试题在文字表述、符号表示及图形设置上清晰流畅、简明规范,兼顾了数学学科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未在读题与题意理解上增加难度;而理科试题第15题、第19题(I)则有所疏忽。
二、立足基础,突出主干
全面考查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核。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凸现数学本质,如理科第18题(文科19题);试卷立足通性通法的考查,并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命题,注重对概念的理解。代数试题蕴含几何背景,几何试题渗透代数思想,如文科第7题、第8题、第10题、第15题,理科第8题、第13题、第16题,文科第21(Ⅱ)题,理科第22(Ⅱ)题;解析几何题返璞归真,紧紧围绕核心思想、常规方法设计常规问题,不在解题技巧上作文章。引导高中数学教学充分利用好教材,减轻学生负担。
三、文理有别,体现差异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今年数学试题充分考虑文理考生在数学学习内容、学习能力、学习迁移上的差异。文理完全相同的题仅3题,姐妹题有6题,完全不同的题有13题。理科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概括,文科侧重形象思维和定量处理。文科试题比理科试题起点低,但文科卷第9题、第17题、第22题难度与理科相应题目难度相当,这有利于区分文科尖子生。
试卷设计了较多内蕴丰富、入口宽、方法多的试题,如理科第7题,不同解法体现了考生不同的思维品质,以此来甄别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适度创新,挖掘潜能
今年试题还有一些背景公平、题目新颖、运算量不大、思维灵活的好题,如理科第7题、第10题,文、理科的第17题等。这些题目的设置为尖子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思维的平台,也成了试卷区分度的保障。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对新定义的理解,及推理论证;文科题需读懂题目,熟悉不等式的性质及推理论证。
另外,今年理科试卷中三角函数不作为单独的解答题考查,但三角函数的要求并未弱化,如第4题、第6题、第16题,而第20(Ⅱ)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工具作用。这种轮转有助于保证主干知识的核心地位和重点考查。
总之,今年的数学试卷体现了新课标下的高考要求,传递了一个信息:高中数学教学应重视概念,回归教材,克服“轻概念、重训练 ”的现象,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的自然回归,引导高中数学教学从“题型+技巧+训练”走向“概念+构建+思维”。
2013年浙江卷高考英语卷――万蒙芳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浙江省高考英语试题总体上延续了2009年浙江省新高考以来的风格――突出语境、强调语篇、注重人文,难度较去年稳中有降,词汇量严格控制在《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范围内。具体地说,试卷体现三大命题特点:
第一,注重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适中,考点明确。这主要体现在单项选择和短文改错两个大题上。其中单项选择题题干通俗易懂,语义清晰;短文改错的错误典型常见,一目了然,考生答题容易下手,得分比较轻松。
第二,重点考查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词义辨析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主要体现于完形填空和一部分单项选择题上(第2、4、6、9、12、14、17、18等题目)。此类题目在选项设计时,各选项中的词性完全相同或属于对等范畴,并且与空前、空后文字都能形成某种搭配,起到了极强的干扰迷惑作用,提高了理解和答题的难度。考生答题时必须仔细推敲所学语言知识运用到真实语境中的习惯性、贴切性和纯正性。完形填空则还需要考生把握句子间的关联性、上下文的逻辑性和整体语篇的合理性,配合故事情节发展及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方可确定答案。这对考生在真实语境中语言运用能力和语篇理解能力的要求可见一斑。此类题目一直是英语考查的难点,考生失分也最多。
第三,整份试题语料丰富,体裁多样。素材均选自英文原版书籍、英文主流媒体以及英国中学生的阅读材料,话题涉及出国留学、广告起源、健康知识、动物试验、新教师成长经历等。内容体现英语国家文化,贴近现代人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出“以生为本”的人文特点,容易引起考生思想、情感和态度的共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性,较好地体现了当今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
另外,今年的英语试题一改2009年以来词汇量、阅读量一路飙升的态势,2013年趋于稳定,其中词汇量近五年来首度“涨停”,维持2012年的2800个,阅读量更是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要求略有下降。下表是浙江省新高考以来词汇量、阅读量的变化情况:
表中数据说明今年的阅读要求较去年有所下降(与2011年基本持平),选项的设计也不令考生纠结,干扰选项没有多少干扰性,这是今年英语得分高于去年的主要原因。就我校来看,今年的平均得分比去年提高了5分,达到125.1分。
另一个得分提高的原因是书面表达。今年的书面表达以“One Thing I’m Proud Of”为题,叙述一件考生得意之事,并阐述原因和启示。这样的话题给考生生活感、愉悦感,写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考生觉得有话可说,容易打开思路并成文。正因如此,今年全省书面表达的得分较去年提高了3分左右。
总体而言,今年的浙江英语卷尊重课改,重视基础,关注人文,兼顾语言知识在真实语言情景中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份释放正能量、增进社会和谐的良卷。
2013年浙江卷高考物理卷――徐华兵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各科平均分和各题得分率已相继揭晓。今年的物理试题遵循新课改理念,试题难度不大;但题目与生活实际接触相当紧密,灵活度高。物理学科平均分67分,难度系数0.55;相对于去年略有提升。下面笔者分题型分析今年浙江理综物理试题,以期对新一届高三学生的复习有所帮助和指导意义。
一、选择题部分
今年浙江物理选择题仍然沿用往年的试卷模式,四个单项选择题,三个多项选择题,总共七个选择题。整体选择题题型常规,较为平稳。选择题分别考查了电磁波、电磁感应、光学、摩擦力、万有引力与航天、力与运动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等知识,涉及内容都为高中核心内容。
单项选择题部分,第14题考查了电磁波相关知识,四个选项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要熟记电磁波相关知识,即可立即作答。第15题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有关。第16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折射知识的理解,难度不大,如果学生熟悉书本上的内容,也可快速求解。第17题已知两个力随时间的变化图像,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也可快速求解。
多项选择题部分,第18题考查了万有引力及力的合成相关知识,学生要解决此题,必须要牢记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和力的合成规律。第19题考查了力与运动相关知识,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热气球受到的空气阻力与热气球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阻力越大。第20题考查了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虽然是一个压轴题,但是如果学生了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此题也会迎刃而解。总之,今年的选择题涉及的内容与去年的差不多,学生在冷静分析的基础上,都会感觉到得心应手。
二、实验题部分
实验题沿用了一力一电的模式,历年来,实验题的得分率不高,但今年实验题的得分情况较好。第21题为力学实验题,没有考查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而是更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原理及与实验原理相关的知识;学生如果在考试前熟练掌握实验原理,那么解决好此力学实验试题应该问题不大。
由于电学实验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一直是各大型考试喜好的题型,几乎每年高考都有电学实验题。但是由于电学实验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的得分率较低,一直是考生的软肋。第22题考查了电学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器材和数据处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动手认真做过实验,则拿到满分应该问题不大。
三、计算题部分
今年物理三个计算题情景都较为丰富,背景素材都来自于自然、生活和科技,这也是今年物理试卷的一大亮点。要顺利解答这三个计算题需要学生将文字描述的情景转化为物理情景,再在物理情景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一旦物理模型建立起来,学生就能快速解决这些计算题。
第23题情景来自于自然生活,取材于公园中随处可见的石头和青藤。如果学生能够构建出一个物理模型:大猴先经历一个平抛运动再和小猴经历一个圆周运动,最后速度减为零;然后利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相应的知识去求解。第24题情景来自于现代科技,取材于科技中的“电子能量分析器”。如果学生在解题时能够在真空管中建立一个辐向电场,电场力提供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模型,充分应用圆周运动的知识,会在电场中使用力与运动和能量的角度去求解。第25题即压轴题的情景来自于科技生活,取材于科技生活中的潜艇。此题的模型是利用导电海水受到的安培力提供潜艇前进或转弯的动力,学生只要利用电磁学的相关知识就能快速求解该题。
今年浙江理综物理试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但紧紧围绕浙江省理科考试说明,没有题目超过要求范围;考题的灵活度较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一份较好的试卷。学生在考试中要想取得高分,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又不能离开书本知识。这要求学生在平时复习中稳扎稳打,拓展思维,加强训练。
2013年浙江卷高考生物卷――徐新福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与前几年相比,结构相对稳定,延续了多年来的以能力立意。遵循考试说明,但又不拘泥于考试说明,知识点分布均衡,突出主干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整份试卷能科学、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一、回归教材基础内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试卷主要考查高中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出现较难理解的免疫学知识和减数分裂等难点知识,而是巧妙地将教材中一些容易被疏忽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体现回归教材,回归基础的特点。例如选择题3,很好地将必修2教材第66页图3-13中的“RNA-DNA杂交区域”、第67页中反映出来的“RNA聚合酶的解旋功能”、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先转录后翻译”以及“一个信使RNA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等基础知识串联形成。既注重了基础,又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同时,试卷注重考查高中生物的主干内容,如细胞周期、神经细胞的主动转运、遗传信息的表达、种群的出生率、植物激素的应用、动物细胞的培养、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素、动物激素、遗传定律与育种等。试题体现基础知识的组合,图文并茂,题型丰富,机械训练和简单记忆无法获得高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回归教材,回归学科的本源,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践,体现新课程理念
试题十分注重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科技的联系。如第30题不同盐浓度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根相对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第32题玉米抗性糯性新品种的培育以及转基因技术改良玉米抗虫性的应用等内容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实践,第31题探究甲状腺的功能密切联系健康知识。整份试卷具有浓厚的生产生活气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重视探究实验思维能力的考查,重视分析推理能力
较大分值的试题以实验为情境,多角度、多形式体现题目立意,对照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如第5题以图形方式,第30题以数据表的方式等。第31题设置了某同学研究甲状腺功能的实验情境,综合考查了分析与讨论,实验与探究等,一改以往以考核实验设计步骤为重的方式,考了实验目的和实验分析与讨论,引导中学实验教学由偏重实验过程向重视实验思想培养,创造能力的方向发展,实现减负高质的目标。尤其是结果的表达采用了“双坐标曲线”,突出了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视。
四、图文并茂,引导学生提高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本卷设置各种图文信息,考核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如选择题第3题从教材外的原核生物基因表达图解和第5题在同一个坐标系中显示多种实验结果,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第30题给出了一组实验数据表格,考核学生分析数据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013浙江高考化学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理综项目化学教研组
今年高考化学题目难度比较适中,较往年,纯粹考查记忆的题目减少,加重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的题目,但立足点仍然不脱离教材,题型基本延续往年考查形式,7+4模式。阅读性材料减少,选择题出题顺序是比较稳定,能够让考生感觉到不陌生,在填空题中有机实验题被无机实验题取代。
考查知识点侧重考查考生应用性能力:实验化学仍然是考点,对于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理解、实验步骤要清晰、实验操作要规范以及对实验结论的评价要全面,这是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中需要强化的部分。其他往年考查热度仍不减,元素周期表、酸碱中和滴定应用、焓变、化学平衡、电化学、有机推断、官能团性质考查、反应类型判断等都有设置相应的题目。
选择题第10题与去年考题很相似,对于考生来说非常熟悉。在后期冲刺阶段给学生做的题基本都很神似形似,酚醛树脂的合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面孔,这次以聚合物为题来考查单体。第11题是2010年四川高考题的继续,考查电化学。第26题考查金属氢化物、氨气还原性、铜氧化物等,学生在复习时,可有意识地将常会考查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形成一条知识链条,做到触类旁通。最后有机推断题难度较去年大幅下降,仅仅考查苯环取代、卤代水解、肽键合成等。同分异构体考查,牢记口诀3610,此知识点学生们都应很熟悉,应该不失分。总体来说,今年理综化学部分比较简单,但基本功也需要扎实。
下届学生的复习,仍然应侧重实验化学,平时注重小题练习,多总结多做笔记。
2013浙江高考历史卷――李旭青 浙江省临安市昌化中学
今年浙江历史试题的模式体现了浙江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力求实效的要求,题型和数量保持稳定。试题形式有所改变,选择题摆脱了专题式的形式,考查的范围更广;难度与2012年基本持平,选择题难度加大;强化对历史概念、背景的理解;主干内容“涛声依旧”。概括而言,2013年浙江卷命题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一、基中有变
对高考而言,基础知识应该是整个试卷衡量学生十年寒窗的一个重要尺码,今年试卷也做到了这一点,同时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
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这里是考察基础知识,此结构图学生并不陌生,是按照“宗法制”形成严格宗法等级制度,其中“天子――诸侯”体现出了“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分封制”里受分封者享有“世袭统治权”。学习“宗法制”时,联系“分封制”,并将这种关系表述为“互为表里”,那么“宗法制”自然也是有世袭统治权。因此答案选D。学生需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形成系统的目录。由此可见高考更多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查基础知识,变得更“深”了。
二、养而不拙
“养”指历史素养,简单说就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是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知识和能力是素养的基石,历史素养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并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
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读这个题目应具备基本的史学素养,文物虽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但并不是所有史实都要用文物来证实,靠近那个朝代的记载人记录下来的文字也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各有价值,相互印证,则更能接近真实的历史。由此可见考查历史素养时不死板,学生需有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问而俱进
历史是多面的,多角度认识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今年试卷更加有意渗透多角度认识历史的意识,并与时代需要相结合。例如:
39.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问题看起来学术化,实际上规定了回答角度,降低了不少难度,很明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影响,就是平时要注意对一个问题要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并与时俱进考虑问题。
四、能而有巧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多学科的综合体,因此历史考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如何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读信息,就需要学生培养自身的“巧”解读能力。例如:
20.“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此题最重要的是抓住几个关键点:妇女继承财产上、漏洞、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先从宏观考虑是妇女“财产关系”的问题,再从细节处考虑“漏洞”这词。综合后,答案选B。
五、概而有精
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教材中知识点是认识历史问题,解读历史问题的基础。凡是对历史知识概念的片面化或者是模糊的,非全面的理解都有可能导致无法精确地对历史问题进行解读,更不用说在解答题目时会有坚实的依据。例如:
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此题考察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中国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A、C两项材料中并无反映,D项有较强的干扰。“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因此D项错误。最终答案选B。
2013浙江高考地理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文综项目地理教研组
做完今年的高考题,感慨良多。
地理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平常练习的常规考点,但是要想拿高分也不是那么容易,这还要看学生自己分析题目、归纳总结的能力如何。有些学生可能看到题目基本能判别考什么,但是语言组织上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总感觉想写又不知道怎么答才算完整。所以,今年地理题目的最大亮点在于题目发源于基础知识而又高于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题目、归纳总结、上升术语的能力。总体来说考查得非常灵活,对那些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的学生来说,分数肯定不会太高。
今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学科《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考核目标和要求均保持稳定。根据今年文综试卷的命题类型和难易程度以及试题的内容,大致有以下特点:
1.仍以主干知识作为命题的重点。
2.题型稳定,各知识点模块的比重稳定。参考以下表格:
3.难度比去年略大。这是意料之中的,去年简单,今年应该略难。
4.题目和图片更加抽象。总共11道题,出现了10幅图表(2012年只有3幅);这10幅图中,为我们所熟悉的图片虽不少,但图片的抽象度和理论度提升。
5.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表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6.考查学生观察生活,把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今年高考的特色之一就是很多题目理论联系了实际生活,如第1题的雾霾扩散情形,第4题的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综合题37题的舟山旅游和城市化问题等。不仅考察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表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7.主观题出现了填空题。浙江自主命题5年来,首次出现填空题。填空题恐怕是大家最头疼的题目了:既不像选择题那样可以有选择地推测答案,又不像过去主观题那样,即使答得不太全,也会有一些分可拿。出现大量填空题(占20分)标志着浙江高考向基础又迈进了一大步,考查越来越基础,越来越细。
据此,我们给2014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一些建议:
1.复习时要狠抓基础,加强地理图表分析训练,强化规范训练。
2.认真反思做过的试卷,总结经验,将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复习结合在一起。
3.关注时事地理,把握高考热点。
4.考生应注重提升四种能力:即分析和解读地理图表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正确表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对大家今后的学习有一些帮助。祝愿参加2014年高考的同学们找到正确的地理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成绩!
2013浙江高考政治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文综项目政治教研组
对高考试卷的分析,以考点的总结入手可以最为直观地呈现考点分布,把握重难点,指导学生做好备考复习。
从上述考点分布分析可以看出,今年浙江文综卷政治部分的分数分配与往年相差不多,经济生活设题仍然是最多的,占32分;其次是哲学与生活;再次是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最后是国家与国际组织。浙江文综卷的12道选择题中,3道是经济生活的,3道是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哲学生活有4道,政治与文化生活各占1道。国际和国际组织常识依然没有考查选择题。
在考试题型上,今年的变化也不大,选择题依然有漫画题,简答题中仍然有图表分析题。但是我认为今年政治部分的难度比去年稍高。
在对经济生活的考查中,考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之前4年都没有考过的点,这个考点是这几年新考查到的考点。不过这道选择题(25题)比较简单,属于记忆性的知识点。除此之外,24题考到的是汇率的变化,这是货币的本质的考点,也是之前几年经常考到的考点,所以难度不大。26题是漫画题,这道漫画题的主题表现还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只要认真审题,还是比较容易能做对。40题的(1)小题是图表分析题,也是很常见的题型,唯一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分析“材料二”的时候不能遗忘“注”的内容,否则容易丢掉踩分点。40题的(2)小题涉及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考点,这个考点也是之前几年几乎没有涉及到的一个考点,所以显得比较有难度。
在对政治生活的考查中,首先是选择题32题,考查的是“公民的政治生活”这个单元,这是这5年来浙江高考第一次涉及的考点,尤其是简答题部分,41(2)小题与往年考查政府和党的知识点不同,今年非常新的考到了当代国际社会中我国的外交政策这个考点,考点是我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出其不意的,所以今年政治生活的15分不容易获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