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展城市夜间经济

发展城市夜间经济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25 10:52: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发展城市夜间经济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发展城市夜间经济

篇1

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工程监理行业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大,它成为我国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工程监理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程监理行业的良性发展。必须认真分析这些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工程建设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程监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事物的成长是伴随着曲折与困境的,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工程监理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很多的困境,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程监理实施不全面。一般来讲,工程建设项目从招标到竣工完成,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实施工程监理,比如投资决策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设计阶段等。但是,就目前我国工程监理实施的情况来看,一般只限于施工阶段。因此,这样的工程监理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宏观控制,严重制约了工程监理行业的良性发展。

2、监理行业市场不规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建设行业快速发展起来,监理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市场上就出现了很多规模比较小的监理企业。此外,随着监理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监理企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工程监理的业务,比互相压价、拿回扣、攀关系等,监理行业的市场非常不规范,工程监理的效果非常低下,严重影响了工程监理行业的良性发展。

3、监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所谓监理人员,它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专门从事工程监理工作的人员;其二,要持有监理上岗资格证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对于监理人员来讲,他们必须要求熟练掌握某一种专业技术,这样才能胜任工程监理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监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监理队伍中,存在很多的兼职人员,人员队伍的结构非常复杂,既有退休外聘人员,还有下岗编外人员;②很多监理人员并没有取得上岗资格证,人员队伍的素质非常复杂。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理行业在社会上的信誉。

二、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措施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应在充分尊重市场经济机制的指导思想下,通过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相应的问题,使监理行业走出当前的发展困境。

1、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精神,通过相应法规明确定义工程监理行业作为工程咨询行业的性质,据此明确其职业权利、责任与义务三者的要求和限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划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和国有资产为主的工程项目与社会投资项目的区别,当工程

监理行业发展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应当通过法规规定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和同有资产为主的工程项目必须委托监理,其规定的合理性根据在于政府作为政府项目投资主体和当前体制下的国有资产授权管理者的身份,有权对该范同内的建设投资项目规定相应的管理模式,以防止项目运作中具体的经营者可能的损害政府资产和围有资产的行为。淡化监理行业对社会投资主体和非社会投资项目具体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约束的义务,必须明确行为者责任自负的原则,突出强调监理行业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以及积极、独立的职业行为准则。

2、进一步拓展工程监理的覆盖范围就目前情况来看,工程监理工作大多只是在工程的施工阶段,没有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工程监理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想促进工程监理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工程监理的覆盖范围,让监理工作覆盖到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等,真正实现工程的“多方位、全过程”的监理。就目前情况来看,受到相关规定的制约,我国工程监理工程很难达到全过程监理目标。但是,在每一个具体项目的设施过程中,可以在充分考虑业主要求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工程监理的覆盖范围。与此同时,还要促进监理工作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实行职能分工,比如逐步实行设计监理制度、招投标监理制度等,提高工程监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提高监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最大程度上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成本,实现工程监理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3、改变监理行业的市场进入门槛机制,淡化监理行业的以企业资格条件为主的控制机制,

强调监理行业以专业人员个人资格条件为主的职业准入机制。作为示范导向,首先在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中。淡化监理行业市场招标中的监理费用财务竞争色彩。在次类评价机制建立并成熟后,通过一定的认证或特许资格机制,建立监理行业进入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和国有资产为主的工程项目的门槛。作为示范导向,首先在政府项目巾根据客观条件积极提倡与国际项目管理体系接轨的委托管理服务模式。在国内监理行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首先引进委托困际上有良好声誉和业绩的工程管理咨询公司或通过中外合作方式进行示范性运作。通过政府示范项目,组织国内的主要社会投资主体国内业绩相对较好的监理企业深入学习和研究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操作模式。通过市场的逐渐认可,建立监理行业客观的服务费用社会期望。

建立工程监理行业面向监理专业人员的自律协会,并通过该协会系统科学地建立专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准则秘职业道德标准。组织相应的监理行业高级培训课程,对监理行业高级管理专业人员进行职业继续教育,以形成监理行业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更新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培训内容。

4、规范监理行业市场工程监理行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支持。因此,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规范监理行业市场。第一,政府部门要重视工程监理行业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市场上的一些投机倒把的行为,给其它的监理企业以威慑。此外,还要严禁地方保护主义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监督体制,最大程度上避免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第二,确定好工程建设项目的三方关系,即监理、建设、施工三个方面的关系,它们属于工程建设的三个主要体系,三者密不可分。监理单位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它需要保障建设单位涉及到的各种管理任务,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它还需要合理控制施工单位。但是,监理单位可以不听从建设单位的指令。总之,要确保三方关系的独立工作,同时又能保障监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三,社会各界应该关注监理行业的发展,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监理工作在工程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此外,全社会要加强监督,从而促使监理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提高监理服务水平,真正依靠自己的实力获得工程建设的监理权,促进工程监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监理行业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工程监理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其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比如进一步拓展工程监理的覆盖范围、规范监理行业市场、全面提高监理队伍素质,为我国工程监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2

一、实施“三大工程”的指导思想

坚持引进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大中小企业并重、优化环境与政策扶持并重原则,以抓大扶小育新为抓手,以增加数量、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壮大实力为目标,着力实施骨干企业提升、中小企业成长、创业型企业孵化工程,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全县工业经济“裂变式”、跨越式发展。

二、实施“三大工程”的奋斗目标

(一)组织实施10家骨干企业提升工程。在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选择中盐宏博、富思特、蓝天盐化、大展钢铁、中一科技、优尼科光电、九牧金属、益嘉地板、美林制药、东禾光电等10家重点企业,通过技改扩能和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实施集群发展和品牌带动战略,形成一批对全县经济发展起基础作用、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集团,成为工业强县的引擎和旗帜。到2015年,力争10家骨干企业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0%以上。

(二)组织实施100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在支柱产业、重点产业集群中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成长性强的云天包装、龙云蛋白、亚川齿轮、赛福机械、京兰水泥、久顺实业、芬怡内衣、粤丰制衣、腾胜光电、广华化工等100家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大型企业的“预备队”、产业集群的“领头羊”。到2015年,100家中小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过亿元,年上交税金均超过100万元,全县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50家,达到300多家。

(三)组织实施1000家创业型企业孵化工程。以推进全民创业和就业再就业为主线,以培育创业主体为目标,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推动崇尚创业的社会风气,加快形成创业场所、政策扶持、创业指导、综合服务“四位一体”的创业工作机制,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机制,促进新企业的生成和发展。,通过“创业型企业孵化工程”生成企业1000户。

三、实施“三大工程”的组织领导

成立县实施“三大工程”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科技局、县统计局、县招商局、县财政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监察局、县建设局、县环保局、县房产局、县国土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人行、县供电公司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具体承担日常联络协调工作,负责制定“三大工程”工作分项方案。

四、实施“三大工程”的工作举措

(一)加强开发区建设,增强造血功能。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强化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搭建发展平台,提升承接能力。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经济增长机制,加快转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健全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创新型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通过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和领导机制,提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科学决策能力、执行能力、驾驭能力和应对能力。

三是开展定向招商。结合开发区、各工业园区实际,找准位置,突出特色,重点围绕现有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开展定向招商,不断延伸、加粗产业链条,切实把重点产业做大,把重点企业做强。

(二)加强项目建设,培植发展后劲。

一是推动项目建设。以每年新建、续建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强督办,搞好服务,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额超千万元的重点工业项目顺利建设,尽快投产。

二是狠擂招商引资。围绕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延伸、加粗产业链条,促进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强化部门责任。继续推行和完善项目建设“五个一”制度、领导包保制度和目标考核奖励制度,进一步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对有功之臣给予重奖,对完不成任务的通报批评。

(三)实施成长工程,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培育市场主体。每年选择100家幼小企业(乡镇企业80家,县直企业20家)进行跟踪培养、跟踪督导、跟踪服务,确保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以上。与此同时,把成长工程提升到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同等重要、同等重视、同样关键的高度,比照省政府的做法,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相关企业、部门和乡镇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是扶持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县政府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和“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最大限度地调动中小企业抓发展、谋发展、求发展的积极性,并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逐年增加资金额度,扩大扶持对象,增添支持项目,每年选择20家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以及重点出口创汇企业进行扶持。

三是发展市场主体。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搞技改、创品牌、拓市场、强素质、壮块头,力争到2015年,中小企业年上交税金过千万元的突破10家,过500万元的突破20家,过百万元的突破100家。

(四)培育产业集群,壮大经济实力。

一是扩大产业聚集规模。以孝感市重点产业倍增计划为契机,通过园区聚集、项目带动、政策扶持等手段,力争到2015年,盐及盐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50亿元、100亿元、60亿元、40亿元和30亿元,至少2个支柱产业跨入省政府重点培植的产业集群行列。

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成立由县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及时协调和妥善处理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重大困难与问题;组建由县领导挂帅的招商专班,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做精做深主导产品,引资金、上项目、招人才;制定并出台奖励办法,在融资担保、税收奖励、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促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力争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2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至少1家企业成功上市。

三是配套发展中小企业。把扶持龙头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特色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力争每年新增与龙头企业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20多家,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00家以上。

(五)深化企业改革,提升综合素质。

一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通过整体出售、分体剥离、破产拍卖等形式,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二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帮助已完成改制任务的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改变部分企业家族式、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使企业管理更加合理、科学和规范。

三是提升职工业务素质。劳动部门每年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丰富职工专业知识,增强职工业务技能。

(六)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竞争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在关键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二是加快建立创新体系。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三是加快培植精品名牌。设立品牌建设专项奖励资金,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培植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与企业、媒体联手,加强品牌对外的宣传和推介,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到2015年,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个以上,湖北省品牌、湖北省著名商标均达到15个以上。

七)强化服务手段,优化发展环境。

篇3

1 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1 农业科技落后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力量薄弱。据统计,丰城市农业人口有100多万,每万人中仅有5名科技人员,数量极少,一些发达国家每万人中有40名科技人员,由于目前农村科技人员缺乏,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开展。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每年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三是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低。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普及率也只有30%~40%,这就意味着已转化的成果中,还有2/3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主要体现为:一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涣散,相当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比较薄弱,难以承担起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二是社会化服务效率低下,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工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偏低;三是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多数集中在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防疫等几个项目上,产前、产中服务多,产后服务少,无法满足农民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多样性要求。

 

2 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2.1 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农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不仅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2.2 扶持农业经济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两方面购买力的萎缩,进而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和产后加工销售等环节,导致这些部门生意萎缩、失业率上升,最终造成社会不稳定。

 

2.3 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农村的大部分地区情况来看,农民收入低,生活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导致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首先要大力扶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有效购买力,扩大内需,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4 扶持农业经济是迎接新形势挑战的需要

 

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些产品的进口可能会对国内大宗农产品市场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不能因比较效益低而放弃或减少生产,必须加大政府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 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具体建议

 

3.1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之一,是WTO农业协议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农业保险,对农民来说是转嫁风险、分摊损失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国家而言是保护和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中国推行已达20年,但发展缓慢,为此建议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是健全农险法规,完善法制环境;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对经营农业保险项目的商业保险公司免除其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一切税赋;

 

三是对农户的保费实施一定比例的补贴,比如补贴保费的30%或者根据农业发展需要给予更高比例的补贴,以减轻农户负担,提高农户投保的有效需求。

 

3.2 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尽快研制出更多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其次,要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工程与电子信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对种粮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再者,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等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最后,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篇4

关键词:物流业;大庆;物流企业;物流中心城市;经济发展

Key words: logistics;Daqing;logistics enterprise;logistics center;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107-01

1大庆市发展物流产业大势所趋

大庆地处黑龙江省中西部,是我国最大的油田基地之一,油田开发建设50年、建市30年以来,大庆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也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畜产品、水产品的生产基地。

1.1 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对大庆市内物流业的需求大庆是一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城市,近年来发展迅猛,国民生产总值(GDP)全省第一,人均收入仅次于省会城市哈尔滨,GDP增速在全省名列前茅,已成为省内除哈尔滨外最具实力、最有活力和朝气的城市。近年来城市的非油经济比重不断提高,房地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等产业蓬勃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服务开发区已具备相当规模,这些都带来了物流业发展的强劲需求。

1.2 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物流业的外埠延伸大庆地处东北内陆,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使大庆东承接哈尔滨、西辐射黑龙江西部、南连接吉林、北呼应俄罗斯,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使大庆处于一个区域中心的位置,不再是经济终点。随着飞机场的的建成,火车站的搬迁扩建,大广高速、城际铁路的修建,都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和立体化发展空间。

2大庆市物流产业的现状

2.1 市场环境条件成熟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大庆的商贸流通业逐渐成熟。沃尔玛、庆客隆、国美家电等连锁店的并出,大商集团、秋林、中央商城等外埠商业企业的相继进驻,新潮建材城、北方汽配城、农贸大市场等专业市场建成使用,数个成交额超亿元的批发市场,都为大庆发展物流业提供商机和市场。

2.2 油田企业丰富的物流资源大庆油田在多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物资供应保障体系。仅大庆油田物资公司有分布在油田东部、西部、南部地区的萨尔图、让胡路、银浪三大仓储公司,仓储面积达170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27.9延长公里,还有大型衡器、吊车、装卸倒运设备277多台套,年物资吞吐能力达1600万吨[3]。油田所属各二级单位器材供应站也有库房、料场、料棚数计,而且广泛分布并全面覆盖整个油田。

2.3 具有地区特色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大庆市传统物流企业主要从事运输、仓储服务,随着经济发展,一批具有现代物流雏形,主要从事货运、货代、快运、商业配送、仓储中转等业务的物流企业正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商贸流通、石化及农副产品专业运输等领域加快成长,这些企业拥有较强的运输和商业配送能力,己成为大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大庆油田物资公司是集采购、供应、仓储、加工制造为一体的大型物资供应部门和社会物流企业,具有国家认证的5A级物流企业资质[3]。

3深化发展物流业与大庆市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

3.1 发展现代物流业创建中心城市,开辟大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发展物流业能够进一步巩固大庆在东北经济区、哈大齐经济区以及作为中俄石油合作基地的集散和辐射功能,发挥大庆的石油制造、石油输出、商贸、金融、信息等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2008年,大庆市农产品产量518.15万吨,原油产量4020万吨,天然气产量27.1亿立方米,其他石油产品产量1000.6万吨[4]。再加上大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的迅速提升和最近几年地方经济高速发展,对建筑建材和化工原料需求强劲,由此可见大庆市商品的流通量很大。通过深化发展物流产业,开辟新的利润增长源,可以增加大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2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围绕第三产业发生的产业融合最为突出。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以石油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这使大庆市成为全国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比重最低的城市。随着石油资源开发进入中后期,多元产业发展的要求与产业结构单一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现代物流产业作为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产业、地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不但能成为推动大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还具有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发展的特殊意义。

3.3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保障经济稳定发展劳动力一般随着工业化过程和现代经济发展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物流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作用。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产业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物流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物流产业中很多的工作适合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如基础设施建设,商品包装、搬运等[5]。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境况,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吸纳农村及城市地区的富余劳动力对大庆市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6-2007)[R].

[2]2009年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zfgz/tjgb/64009.shtml.

篇5

1 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基本现状

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加快培育畜牧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诸城市注重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畜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本次调研初步统计,全市共有各类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664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71个、潍坊市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48个、畜牧业专业大户6322个。在各类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有力地推动下,全市畜牧业经济正不断向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能力继续增强。2012年全市畜牧业产值71.4亿元,同比增长9%,占农业总产值的63.9%;全市人均牧业纯收入1394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9%。

1.1 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加速 通过集中配置和生产经营上的联合,实行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引导农户集中到一个基地和产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布局和规模生产,加速了畜牧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快速突破。

1.2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有组织的进入市场,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市场、品牌优势,改善畜牧业生产环节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工艺,提升养殖户的从业水平和技术水平。

1.3 农民收入水平继续提升 新型畜牧业生产主体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有效降低了生产资料的投资成本,通过提供平台,引导和帮助农民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了劳动力、土地、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达到了提质提价增收、降风险减成本增收、增值返利增收的目的。

2 畜牧业规模经营发展情况

畜牧业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步伐加快,据初步统计,全市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6300余个,建设畜禽养殖园区125个,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85%以上。自2008年国家实行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登记备案制度以来,截至2012年底已经登记备案的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30000余亩,其中百亩以上的备案项目占地面积22000余亩,约占适度规模养殖项目的73%。

3 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全市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逐步壮大。截止目前,全市共有畜牧专业合作社271个,其种动物类95个,生猪类122个,蛋鸡类15个,肉牛类12个,其它畜禽类8个,合作社成员总数2万多人,合作社数量、入社会员人数都较2011年有了较大增长。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不仅推动了一村一品发展,还进一步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合作社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4个,无公害畜产品1个,惠及畜禽养殖户3万多户,占全市总养殖户数的70%以上。促农增收效果显著。合作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拓展服务领域,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较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00―400元。

4 畜牧业产业化经济发展情况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目前,全市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38家,年加工畜禽产品27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兽药GMP生产厂家3处,年产值2.4亿元;全市饲料生产企业60家,固定资产6亿元,工业饲料产量183万吨,销售收入37亿元;全市肉蛋奶总产量41.9万吨,同比增长2.3%。畜牧业品牌发展快。目前全市无公害畜产品认证31个;潍坊市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5个,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7处,潍坊市级13处。畜牧龙头企业队伍逐渐壮大,目前我市发展畜牧龙头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家,潍坊市级35家。在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龙头企业作用突出,示范带动效果明显。得利斯公司依托自身销售、品牌优势,发起成立了得利斯合作社,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引导300余户养殖场(户)入社,年购销生猪10万多头,产值1.2亿元。

5 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 土地资金制约 大多数新型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要素获得方面仍然面临着较强的约束,主要集中在资金和土地等方面。土地因素,实现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土地作为支撑,由于受到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稀缺、土地流转不畅等因素制约,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依然面临无地可转的困境。同时,受生产规模的制约,绝大多数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在融资筹资方面都存在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复、隐易费用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发展前景受到很大制约。

5.2 农技服务体系滞后 在培育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畜牧业新型经营体系过程中,大多数生产主体经营者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一旦他们从农业产业中退出,是否有数量充足的后继人才,情况并不乐观。同时,现在基层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面临老龄化,受人事、编制、职业特点等因素制约,注入畜牧业专业技术队伍年轻力量较弱,面临青黄断档局面。这些服务体系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

5.3 政策支持存在偏差 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对稳定畜牧业发展和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落实效率不高,政策实施成本较高,实施时间缺乏时效性。

6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需要采取的措施

篇6

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简况和发展态势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较多地被称为机电一体化,被视为是机械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交叉学科,是工程科学中的一个跨学科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例如安全气囊、防滑刹车系统、复印机、行驶模拟装置和自动售票机等一系列产品都是运用了机械电子技术的结果。电子工业、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扩大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涉足范围,其不局限于机械制造的某个固定方向,涉及该领域所有分支学科。20世纪90年代初期,机械电子工程作为一个独立专业呈现。曾经,机械电子只是机械工程的一个专业方向和重点课程,甚至被划分在精密仪器技术专业中。今天,已经有很多大学将其列为独立的专业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展飞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迅猛崛起,机电方面的人才缺口大幅攀升。MEMS、传感与测控、数字化技术、CIPE、CAD/CAM/CAPP一体化等机械工程学科的前沿课日益引起国内产业界和学界重视,目前,我国相关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较高,总体研究水平的国际位次有所上升。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控原理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先进制造技术导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应用与程序设计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程学、机械CAD/CAM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精度与测量、液压传动、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控制技术、塑性成形与模具技术、专用机械原理与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有金工实习、电工实习、课程设计、制造工艺实习、机械制造工程学综合实验、精度与公差实验、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数控原理实验、数控线切割实验、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机械零件测绘、机械产品三维造型与快速原型制造实验、机器人控制实验、科技活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大体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可细分为机械电子系统(传动和模拟技术,机器和设备,机械人技术及其运动系统,传感和执行元件技术,测量技术和图像处理等),微型,超微型机械(微系统技术,微型和精密仪器的功能组,微系统的测量技术等)和生物机械(机器人技术,生物系统,仿生执行技术,控制和设计,控制系统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大学的专业设置存在差异,取决于专业的具体方向和培养重点的不同。例如,上海交大的机械电子工程偏向汽车方向、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制造和车辆电子系统的控制研究等,比较民用化。浙江大学传统的机械制造很强,在大型机械的设计和控制,尤其是国防,航空领域的项目很多,毕业生很多在研究所工作。华中科技大学的机械电子工程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机器人和柔性制造等自动化控制的应用,如大型焊接机器人,流水线等等,大多数服务于汽车制造产业和造船工业等,毕业生去向以大型的机械制造企业为主,研究所要少一些。

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定位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专业特色。强调机械动手能力与机电控制能力相结合,侧重于机电控制和数控维修。注意以数控所需各种能力为主线,突出机电控制的专业核心地位,培养会设计、能编程、具有较强的数控机床操作、调试、维修、维护等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工程师和职教师资。简言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或培养能在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指导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复合型职教师资。能适应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面临的行业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职业教育等方面呈现出的多元复合发展趋势。

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强化本专业大学生素养的应对之策

1.要引导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动态。要积极培养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2.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使其成为专业素养精深、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促使其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要的专业知识,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和基本工艺操作等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机电一体化产品有一定开发能力;对数控加工技术有较强的编程和操作能力;对大型数控加工设备具有较强的维护能力;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除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外,还需促使其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得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篇7

国发2号文件等政策的下达,不仅系统地、大力度地支持贵州省的经济发展规划,而且将贵州省经济发展战略阶段塑造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这种空前的、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力度,必将拓展贵州省跨越式、后发式、全面式发展的空间。

“十二五”开局,贵州省为谋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拉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序幕。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于2012年3月31日首次公布的全国31个省市对外开放指数排名显示,2011年贵州省以3.4%的开放度位列全国倒数第一,而上海的这一指数则为84.7%[1],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一、 概述

1、 对跨越式发展的认识

跨越式发展意味着在新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在较短的时间内,应用新颖的思路、机制等,打破传统常规,以完成较长历史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质和量的飞跃。而且,贵州省聚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在民族地区,以跨越式的方式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无疑是这种潜能优势积极转化为快速、高效的动能的最优选择。

2、 成长型中小企业及其集群

首先,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的概念,即人员、资产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2]。截至2011年底,我国工商登记的中小法人企业超过1100万家,法人企业总数的99.8%,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约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3]。

中小企业不仅承担了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重担,更在扩大人员就业、促进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小企业集群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弥补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束缚,提高了产业的关联性,将自身弱小的劣势转化为集群内生长的优势。

3、 经济跨越式发展与中小企业的集群间的促进与反促进

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健康成长,为提供其新机遇、新活力。跨越式发展作为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器,为中小企业提供研究、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共享设施,降低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中小企业的存活率。

同时,中小企业的集群反过来也会促进于这种模式的发展。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中小企业结成业务合作伙伴,缔造企业家精神,并承担风险,形成有吸引力、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二、 积极主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贵州省在“十二五”期间各项投资、举措的力度,更显示了贵州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决心。

1、 切实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三农”问题为全省工作的重心,农业产业化需要新的突破路径作为提升的手段。此外,贵州省最新规划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将总体规划调整至2014年基本完成近2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2、人才强省,促进贵州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中的突破工程,不仅体现在资金和规模的增加,更要实现教育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以人才强省的方式促进贵州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教育类的中小企业为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人才强省的角度,做了最充足的准备,举足轻重。

3、 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当中小企业作为一个集群产生集聚效应时,在良好的经营环境和不断提高突破的高速发展态势中,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少走弯路,继而达到加速发展的目的,提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业务成功率,获得良好的信誉,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三、 探索贵州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跨越式发展,尤其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具象于中小企业,则意味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要从传统的、旧的转变为适应现代的、新的跨越式新面貌,构成运行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各类要素由表及里,以小见大,形成集群的支撑效应,呼应贵州省经济市场的动力。

1、 要把工业强省的战略摆在突出重点的位置

中小企业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可以使一、二、三产业产生联动效应。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最不可逾越的战略阶段。贵州省发展全局中,通过工业化促进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进步跨越。

2、 贵州的金融业要积极创新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迈出金融创新支持相关行业发展的第一步。2012年9月6日,贵州白酒交易所正式挂牌,第二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上,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仁怀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仁怀市涉酒企业量身打造的融资产品――酿酒乐[6],这就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涉酒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大笔资金,从而达到了调动民间资本,活跃酒类市场的战略目的。

3、 成长型中小企业要注重品牌效应,聚集后发优势,促进波浪效应的跨越式发展

在跨越式发展中,成长型中小企业更要注重品牌效应,企业文化的塑造,聚集后发优势,从柔性管理的角度,促进波浪效应的跨越式发展。贵州省优质优量的茶叶和烟叶,打出贵州商标鲜有优势,换上“龙井”、“中华”却效果翻倍,这就是中小企业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缺乏产业文化,无法形成品牌效应的缘故。

再如,贵州省得天独厚的酒文化。2011年,贵州规模以上白酒产量16.04万千升,总产值203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利税130.8亿元,利税率居全国第一位;增加值15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4%,仅次于煤炭和电力行业[6]。贵州白酒产业谋取跨越式发展的手段之一即是将贵州白酒赋予独特的气质,风格特色强化、以品质诉求。

4、 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大力推动市场经济,实现贵州省经济跨越式发展

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引领非公有制经济大力推动市场经济,是实现贵州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丰富的资源优势是很多人引以为豪的物质基础,也是贵州省探讨后发优势的支撑力量,然而,无法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原因,就在于缺乏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的能力,无法支配资源优势,使其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为贵州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排除障碍。

知识创新为技术创新做好了开发和运行的准备,为技术的跨越提供积累和深化的手段。知识的创新有助于企业人才和培养理念的跨越,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则从根本因素上推进管理水平的跨越。

四、 实现中小企业经济跨越发展的能动性

跨越式发展促进要在中小企业中持续、稳定地进行,使资源的储备及优势互补等的协同转化为正能量。

1、 阶段性作用与持续性创新管理

在全省倡导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局势下,首先要特别注意相关政策及规划的阶段性与时效性,这不仅关系到中小企业采取措施的方式方法,更与其核心竞争力的转换及保持息息相关。在全省全力以赴奔小康积极努力中,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及优化产业结构等进程中,提供了新的参考指标。

2、 经济跨越本身是机遇,中小企业自身是资源

从中央财政支持,到特殊政策的支持,这次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以基础公共建设为起点,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结合了贵州具体实际情况,宏观上拥有了更多的资源配置权。

在市场经济中谋求发展,应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状况发生。经济跨越式发展大步向前走时,企业的新旧轮替与交换不可避免。(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资料(006)号

[2]林夕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浅析[J].知识经济,2010(2):12-16.

篇8

关键词 蓝色经济区建设 体育产业 发展趋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此时,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如何把握时机,选择正确的发展路线,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在对当前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半岛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性要求,对省内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发展思路进行诠释,从而为体育产业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区域战略发展大环境中把握发展契机,赢得国家支持,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程中起到带头引领作用,以迎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一、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的格局与现状

(一)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正在实现新的跨越,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本年度我国第三产业投资额达162877亿元,比去年增长21.1%[1]。

同时,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规划纲要统计显示:“2010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早在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公报》,将体育产业正式列为第三产业[2]。随着第三产业在省内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的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我省倡导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育产业属于低耗能的新型产业体系,如何利用好、发展好,为省内经济社会进步谱写新的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二)省内体育产业的格局分配

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我国的体育竞赛市场发展迅速取决于举国体制下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扶持,为实现我国体育水平的更好、更快发展,举全国之力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在各省市设立体育运动队,选拔优秀体育运动人才。同时,对于观赏性较高的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成立规范的俱乐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逐渐走向自负盈亏、独立运营的模式。大型体育赛事的争取与筹备也是地方政府体育部门工作的重心,2008年青岛奥帆赛、2009年十一届全国运动会,2010年场地汽车越野赛(博山站),2011年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海阳)等一系列国际性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山东省承办体育竞赛的水平不断提高,组织运营能力进一步加强,体育竞赛表演业一枝独秀领跑体育市场。体育竞赛业的成功为体育用品市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两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互动,省内大型体育运动品牌取得体育赛事赞助权,同时通过媒体效应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多的客户群体。

国际体育经济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体育彩票自1994年上市以来到2005年11年间,共筹集体彩公益金406亿,其中173亿上缴中央财政,剩余部分留归地方支配。山东省体彩全省共建立18多体彩分中心,2010年省内体彩销量53.81亿元,体育彩票已经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体育彩票销售额的50%用于奖金返还,剩余50%中的15%为发行费用,另外35%为体彩公益金。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及其它社会公益事业。

健身娱乐业在体育产业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为社会所带来的是非实物形式的服务产品,现今经济社会对产业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服务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如何发展好、利用好健身娱乐市场对体育产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体育健身娱乐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体育作为公益性事业服务于社会大众。改革开放以后,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在满足公益需求的同时,追求企业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最初是以简单的、零星不固定的健身场地为主要场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高水平、高档次的健身娱乐场所应运而生。直到今天,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及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大型体育休闲会所。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经济社会中它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对人们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省内海洋产业体系一体化建设中,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它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了准确定位:“要以打造现代产业集聚为主要目标,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产业核心区、国家体育产业改造变革的先行区和全国体育产业生态建设的示范区”。但依目前形势看,省内体育产业仍旧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传统、劣势体育产业仍占据市场主体地位

按照产业市场发展规律,在体育产业整体体系中,应该重点发展的是体育健身服务业,健身服务市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同时,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山东省内产业体系以竞赛表演业、和体育用品业为主,产品质量仍旧落后,品牌经营意识不够,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不明,众多低端运动服饰、劣质体育器材充斥体育用品市场,短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必然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以及丧失人们对产品的信心。

(二)缺乏统一、有序的管理

在产业体系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内部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律环境,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内部各自为张、相互抨击,导致市场竞争混乱,从而在国际化竞争中不能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其次,体育产业涉及面广、从业人员整体情况不一,社会基层民间体育自制组织不完善;市场化的高度运行需要体系内部能够健全自身管理,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需要一个善于调动、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体育资源及其能动性的社会管理新体制。这一新体制的核心在于,政府与社会之间能够形成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4] 。

三、省内体育产业战略发展的整体思路

(一)理清主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首先,体育产业体系的完善需要遵循体系内部发展规律,根据现行市场可行性条件,对于优势项目着重培养,明确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对于劣势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突出培养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产业体系,对于高耗能、低产出,容易造成市场混乱的体育用品加工业及时进行整治,注重产业发展的品牌路线,营造名牌效应,以质量带动效益,以高新技术优势引领企业未来。

其次,充分发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辐射效应,借助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发展,探索启动共享型的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增强产业内部自身经济实力,提升产业品牌形象,使体育产业能够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到引领带头作用。

(二)统筹规划,上层决策

山东省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对现行体育产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建立统筹机制,对体育产业发展脉络进行深入研究,协调各产业体系内部关系,建立整套的产业运行机制。体育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统筹产业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统筹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之间的关系;统筹体育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顺序。

同时,借助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经验,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体育产业应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为国家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据统计,目前世界每年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美元以上,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5]。作为国家体育产业主管部门应该在新时期重视体育产业发展重要意义,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体育产业优先发展。根据省内人文、地理、科技优势突出产业发展优势领域,因势利导、积极协调产业内部发展关系。

(三)依托国家政策优势,打造山东半岛体育产业集聚群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省内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战略发展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规划将山东省区域发展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先行区,到2015年将山东省建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对外开放经济格局进一步扩大,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如此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省内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各企业自身应该争取一切有利时机,做大做强、强化自身体系建设,目前省内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内部应该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索新的资源、技术共享机制,采取产业集聚的模式来提升企业形象。作为体育产业体系内的其它领域,在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的形势下,以产业集聚的模式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由中心到周边的辐射,无疑是目前产业发展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新华社.2012.2.22.

[2] 姜丽等.新时期做大做强山东体育产业的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09.30(10):163-165.

篇9

一、成都市“城市品牌”的打造背景

据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2017新的一年中,成都市将致力于打造转型发展“助推器”,奋力建设创新驱动、后劲充足的“活力之都”,成都市计划在2017年将新增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500家以上。同时,为了深入落实成都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融入“一带一路”行动,成都市计划大力开展专题招商、沿链招商、以商招商,加快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大项目;积极帮助区内企业破解融资、人才和土地等发展瓶颈,着力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发展环境,推动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创建成都“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城市品牌,也更是为了西部创业者营造更优质的事业平台,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

二、成都“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城市品牌构建的政府支持情况

为了打造“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城市品牌形象,成都市鼓励区内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园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建立生产基地,开辟国际市场。成都“首席生态花园”奥特莱斯等签约项目注册落地,太阳马戏团、地中海俱乐部等在谈项目加快签约,同时计划新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20个以上,到位省外资金33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均达9亿美元以上。整体来说,成都市政府,对于构建“创业之城、圆梦之都”这一城市品牌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积极引入了多种新型项目,也投入了大力资金进行建设。可以说,政府是推动城市品牌建设的第一助推器。

三、成都“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城市品牌的构建基础

(一)教育资源基础

在教育部2014年的《2014年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价与比较研究》中,成都市的教育发展水平指数名列第一,教育公平指数名列第三。成都市的教育资源数量也较高,拥有高等教育院校53所,包括四川大学等5所重点院校。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有中国科技院成都分院、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等。成都市的在校大学生多达70万,毕业人数每年平均28万,拥有较大的教育和人才优势。人才资源的充足,教育资源的丰富,是成都市打造“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城市品牌的基础之一。

(二)科技资源基础

成都市科技实力雄厚、学科资源丰富,拥有60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全国排名第四。2015年成都市新增1.1万家科技型企业,创造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858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62%。其中,高新区现有680家高新技术企业、6730家在孵企业以及27家上市企业,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内,上市企业数量位列第三。目前成都市的科技人员达49万,两院院士9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专100人。在电子、生物、光纤通讯、核技术应用、激光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和开发能力。由此可见,丰富雄厚的科技资源,也是成都市打造“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城市品牌的基础之一。

四、成都城市品牌建设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一)充足的Y源优势,推动西部地区的城市化与文明进程

成都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其自身与周边区域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相应减少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成都周边较为密集的市镇,将缩短转移运距,减少交通用地。并且优势资源的密集性和流动性的提高,促进技术和思想的创新。成都市处于长江上游和南北铁路大动脉的交叉口,是西南最大的通讯枢纽。以成都市的发展实力和潜力,带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协作,扩大现有以成都市为协作区的规模和范围,进而深入西部内陆地区。同时,建设城市品牌,有利于实现长江上中下游整体信息枢纽的联结,改变现有长江西部流域信息不通的局面。

(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提供西部经济发展机遇

成都的资源分布、工业基础、生产规模等,在西部地区处于优势地位。成都市的建设会引起需求上升,为东部的产品提供广阔市场。通过梯度转移和资源开发,以成都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城市,有利于大型商业形态的发展。可见,利用产业转移和统一发展,可推动西部建设,缩小东西部差距,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五、建设成都“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城市品牌,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一)培养立体化人才机制,打造西部创业人才基地

人才资源作为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成都城市品牌建设过程中,需加强对立体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西部创业人才基地。可以通过导师培养模式,积极引导本地高校大学生创业,充分挖掘本地科技人才资源,并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同时,采用契约合同、提高待遇福利等方式,引进外界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二)构建全方位的信息通道,深化科技金融创新

全方位的信息通道,是促进城市科技金融创新的重要保障之一。积极建设成都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进而完善西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创办跨国,增强成都创业信息平台的资源优势。政府应出台更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创业企业与创业者到各交易中心与交易所挂牌金融,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此外,可通过启动“创业天府”广场建设,促进西部创业推广交流,推动西部科技金融发展,进而打造西部地区成为全国一流的创业服务聚集区。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积极推进成都产业结构化升级,促进西部区域的特色产业集群。在生产力持续提高的产业化时代,商品愈加多样化。在此背景下,需要以西部生产结构与要素为中心,提升西部经济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西部特色经济,通过短期建立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长期开展高效的服务产业的结构模式,全面发展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进而提升西部地区的区域竞争优势。此外,在长期发展服务业基础上,需可通过极化效应增加西部服务产业产值,进而采用产业溢出效应外延,整体促进西部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良智.把成都建成“创业之城、圆梦之都”[J].中国经贸导刊,2016(18).

[2]邓富民,邓龙安.西部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与转变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9).

[3]张唯实.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J].经济纵横,2009(23).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54-02

应用型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课程作为应用型技能基础课程,它的建设必须围绕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目前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探索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应用型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

一、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内涵

所谓“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是指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根据院校所在地的社会需求为基础,使之不断地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它的建设必须以服务地方,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不能离开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自我的发展。也就是说,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大方向和人才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课程的相关组成,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相互促进,在和谐统一中得到发展[2]。

二、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日益吃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日渐突出,实验教学环节受到影响导致现行实验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师在教学中仍以注入式实验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课前做好实验的一切准备工作,然后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实验室备齐了全部材料、药品和仪器,本科生完全按教材按部就班地操作,毫无探索、创新可言,学生对实验结果不去分析,不去总结,从根本上忽视了实验的实际意义,使本科生养成了不善思索、“照方抓药”的不良实验习惯,日积月累使得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实验研究能力没能得到培养[3]。

2.部分教师对学科现有发展现状和生产实践技能缺乏深入分析,对社会经济需求了解不够,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很少能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及时的反映,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综合、交叉和与专业前沿结合的新兴实验项目,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仪器、技术和方法。本科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缺乏,阻碍了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达到注重实践和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3.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但实验室场地、设备、人员难以大幅度增加,这严重妨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失去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优势。单门课程的实验学时分散,培养学生能力、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探索性实验过少,不利于本科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引入新的实验技能,难以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实验存在知识点分散、欠缺系统性。这种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如果比例过大,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的开设是依附于各门理论课。各专业课程都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实验室重复建设,不利于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资源共享;各课程之间一般联系松散,内容重叠而又有遗漏,学生实验素质和能力训练零星而不系统,实验内容单调而不丰富,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修订教学计划,削减总学时的同时,实验时数和实验项目也在减少。这种相对分散而未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极其不利的。

三、解决主要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如何建立“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呢?首先,地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的一切课程设置都必须体现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适应本地的人才需求,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规划同样都不能脱离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必然既适应经济发展,又要突出人才的应用性特征[4]。

1.突出生物科学专业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真正厘清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本专业特色,建立生物科学专业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力培养具备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教学理念,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愿为教育事业服务、体魄健全、心理素质良好,能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能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需求为依据,优化课程体系,重视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强调个性教育。提升学生的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无缝链接。

2.建立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结构体系的效能,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对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宗旨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课程建设,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来达到使本科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学到“有用、能用、实用”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但具有动脑能力还具备动手能力[4]。

3.统筹课程中的实验内容,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实验内容是实施实验课程体系最直接的载体。由于目前各实验课程之间交流不充分,联系不紧密,会存在实验内容重复与遗漏的现象,并缺少明显的指向性与针对性。对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必须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并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5]。

4.围绕“个性化”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实验内容。首先,坚持“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生物科学教育特色,增强学生的兴趣和适应就业的需求。

其次,在“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实验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按由易到难、从校内走向校外的步骤组织实践教学,构建由实验课程、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关实验内容分散到各阶段的教学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再次,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其中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监控与评价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科学严谨及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有效引导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学生物学教师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6]。

总之,如何围绕生物科学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与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构建科学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本科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有助于毕业进入社会后的就业,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驱动学生内心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具有实践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深入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7(2):3-5.

[2]罗鸣,吴定敏.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J].Overseas English,2015,(01):37-38.

[3]金冶.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困境、动因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13(31):31-32.

篇11

关键词:夜景照明 经济发展 着力点

引言

城市夜景照明(Urban Nightscape Lighting,俗称城市亮化工程、光彩工程或光亮工程等),就是用灯光重塑城市的夜间形象,为人们夜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光照环境(肖辉乾,2002)。它既是利用灯光塑造城市夜间形象的一种照明技术,也是展示城市发现和体现城市个性的艺术,包括建筑立面的泛光照明和轮廓照明、道路照明(包括路灯、步道灯和桥梁照明等)、人造景观照明、市政设施照明、广告和牌匾照明、商业照明(包括商业橱窗、店、堂、亭门前灯饰等)、广场照明、绿化照明、喷泉和城市雕塑照明等。夜景照明作为城市经营的重要手段,不仅是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更是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此,深入研究在确保夜景照明为城市营造美丽舒适的夜间环境的基础上,如何从城市经济发展的高度,从经营城市的角度探索以夜景照明经营城市,实现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策略,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市为研究对象,对如何打造夜景经济,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了研究。

城市夜景照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市夜景照明在古代主要用于衬托节假日和商业的喜庆气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夜景照明对于点缀美化城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优化市民的居住环境、出行环境,改善投资环境,确保城市夜间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促进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乃至促进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均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优化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优美完善的城市夜景照明不仅可以使城市“亮起来”,使得城市更加美观,增加城市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城市面貌、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从而活跃和繁荣城市经济文化活动,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带动商业、旅游业、服务业、文化、餐饮、广告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对城市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使商家增强投资、经商、办企业的信心,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使绚烂的灯光、优美的景观、缥缈的情调转变成实际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有代表性、密集、综合效益高的城市区域,对其夜间照明加以整合与重塑,可以以此为基点带动周边地产、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例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外滩、天津的劝业场、重庆的解放碑、南京的夫子庙等已成为人们夜间旅游、休闲、购物的不二选择。可见,依托夜间景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经济繁荣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塑造特色景观,催生夜景经济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对旅游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提高,这就给那些拥有旅游资源的城市发展带来了美好契机。科学艺术的夜景照明能够结合城市特有的历史和自然景观,赋予城市鲜明的个性和优美的夜间形象,提供多角度的观赏点,增强城市旅游与投资吸引力,从而吸引人流和资金流,促进经济发展。当前,居民工作压力日增,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舒缓压力的夜间休闲消费模式。这就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商机,夜间商机已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撑,夜景经济应运而生。夜景经济就是在夜间发生的居民消费活动,它是白天经济活动的延续,包括餐饮、购物、娱乐、旅游、休闲、健身等消费内容,以其时尚、轻松的特色成为当今都市最时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之一。近年来,“夜景经济”异军突起,已成为最重要的消费形式之一。据统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夜间消费已经占到全天消费的50%,并还在逐步上升(董琳、韩昆,2007)。可见,由城市夜景照明所催生的夜间消费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消费模式,拉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并映射出城市的文化与活力。

以夜景照明促进古都开封夜景经济发展的可行措施

鉴于夜景经济的巨大活力和夜景照明对夜景经济的推动作用,应以夜间景观经济为出发点,选择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商业区,通过夜景照明塑造特色鲜明的夜间景观格局,增设夜间旅游吸引点,并以此为基点带动周边地产、旅游、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一个景区+一个产业群体”的开发格局和“夜间景观+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的新型经营模式,以此推动城市夜景经济发展。

(一)挖掘文化底蕴,营造夜间文化、娱乐、购物环境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古城开封市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开封文物古迹以卓越的造型艺术和久远的建筑历史而名扬中外,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目前,全市有文物古迹23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拥有7家国家4A级景区(点)(曹新向,2007)。重要的文物古迹有70多处,如开封城墙、龙亭、大相国寺、铁塔、繁塔、延庆观、岳飞庙、仓颉墓、蔡邕墓、北宋州桥遗址、镇河铁犀、禹王台等。信陵君、蔡邕、赵匡胤、吕蒙正、包拯、岳飞等众多名人也在开封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足迹。

如何挖掘这样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中汲取具有现代价值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结合现代照明科技,营造具有古都风韵的夜间文化、娱乐、休闲、购物环境,是开封夜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繁华的北宋王朝给开封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魅力的“宋”文化。目前所应做的就是抓住这一关键,深入挖掘北宋文化,使游客到开封后能时刻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仿若置身其中,真正实现“一朝步入画卷,一夜梦回千年”。同时,也应该开发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具有北宋特色的旅游项目,不能仅仅停留在游客的看和听上,而应想法设法增强其体验性,使游客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具体而言,一是将景区与夜市结合,在景区开展美食节活动,在夜市安放大屏幕,播放汴梁风情,让游客一边品尝风味小吃,一边欣赏宋都文化,使游客沉浸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愉悦之中。二是融夜景与文化、购物环境于一体。例如,分别打造以鼓楼广场、马道街、书店街、中山路和宋都御街为中心的商业步行街,使其成为书画珍玩大市场,集中展卖古玩、字画、年画、雕刻、刺绣、古书、古乐器、花鸟虫鱼、土特产品、特色小吃等,使游客在夜间游览的同时品味开封文化,还可以购物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三是开辟表演场所,复兴戏曲、杂技艺术,表演曲艺、杂技、戏曲等,使那些不管喜欢雅文化还是喜欢俗文化的游客和市民都能在这里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郝红霞,2005)。四是构建环古城墙休闲游憩带,对现有城墙进行修葺和扩建,对城墙内外进行绿化和景观构设,既可为老百姓茶余饭后提供散步娱乐的好去处,也可为外来游客提供乘坐三轮车或徒步沿城墙游玩的新景点。

(二)有效利用水资源,培育水域夜间休闲娱乐产业

开封水资源丰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具有中原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自古就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汴京八景”中的“金池夜雨”、“州桥明月”、“大河涛声”、“汴水秋声”、“隋堤烟柳”五处景观均与水有关。时至今日,开封城区内仍有包公湖、杨湖、潘湖、铁塔湖、西北湖、阳光湖等,另外还有黄汴河、惠济河、清水河等,河湖总面积达145平方公里,约占旧城区面积的10%,为北方城市所罕见。城中有水,碧水环城,令人赏心悦目,整个城市更添独特韵味,更具审美效果。因此,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挖掘夜间水域休闲娱乐功能,必将有力促进开封夜景经济的发展。

具体来说,一是结合水域景点,打造夜间主题公园。即通过创意性的主题设定来整合原有旅游资源,增加夜游特色景点,如根据灯光特点构建以“清明上河园”水系为核心的“宋”文化夜景区,以“龙亭”为核心的皇家风范夜景区,以“开封府、包公祠”为核心的包公文化夜景区等。二是在夜间主题公园中融入旅游活动,如夜游汴河欣赏大宋夜景,泛舟潘杨湖夜思杨家将,徜徉包公湖畔缅怀包青天等,增加夜间旅游的文化性、娱乐性以及游客的互动参与性。三是在夜间主题公园中安排与景点相关的文化娱乐表演。例如,清明上河园在水心榭进行的“东京梦华”大型娱乐表演就极具特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此启发,也可在包公湖景点内设水中评书亭,讲包公判案;在龙亭潘杨湖湖心岛演绎北宋皇家及杨家将戏剧等。同样,也可以把夜市搬到水上,使游客在游船上、水榭中,一边观赏特色节目,一边享受美味可口的小吃。四是利用水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以引进一些时尚的户外娱乐、健身运动(如轮滑、街舞、滑板、独轮车等)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群和个性人群,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夜间娱乐种类,吸引游客。五是在水域景点中或其附近开设特色鲜明、定位清晰、幽静高雅的文化沙龙、演艺中心、咖啡馆、茶社、餐厅、酒吧等,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娱乐休闲场所,满足不同阶层人群的消费需求。

(三)加强管理与服务,建设夜景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

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夜景经济的有力支撑,而夜景经济的健康发展则依赖于优良的环境和良好的服务。可以说,夜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服务为其保驾护航(刘德林、肖卫东、吉爱平,2004)。目前,开封的夜生活和夜景经济环境存在不少问题,如购物与商业氛围不好,社会治安较差,配套设施不完善,夜间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对开封的夜景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制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着力打造夜生活和夜景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

具体来说,一是要“亮化”夜间环境,大力实施“照亮”工程,在全市的重要道路、高层建筑、公园广场、服务网点等广泛推行“照亮”工程,使夜晚的开封更加亮丽多彩。二是美化夜间环境,通过夜景照明设施绚丽的灯光、艺术化的造型、浓郁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氛围,创造优美的夜间环境,从而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三是完善配套设施,增减停车场、厕所等设施,解决老百姓和游客停车难、如厕难等实际问题;延长公交运营时间,合理增调运营线路,方便老百姓和游客的出行;商业、餐饮、文化、娱乐等企业推广夜间延时服务,逐步形成一个适合24小时消费的经营服务形式。四是规范经营服务,对各种类型的餐饮、娱乐场所实施规范化管理,统一收费、统一服装、统一服务用语、统一卫生标准等,形成文明服务的良好氛围。五是加强夜间治安管理。安全是夜间消费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只有让人们夜间出行、工作、消费、生活时有充分的安全感,才能促进夜景经济的发展。因此,公安部门要统筹安排,适当增设报警点,增加执勤警员和巡逻次数,严厉打击各种丑恶现象和刑事犯罪活动,确保游客的人身和财物安全,创造安全舒心的夜间消费娱乐环境。

参考文献

1.肖辉乾.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夜景照明.重庆建筑,2002年创刊号

2.董琳,韩昆.谈“夜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商业时代,2007(9)

3.曹新向.发展我国城市夜经济的对策与建议.经济问题探索,2007(12)

4.郝红霞.借助文化的翅膀让开封旅游业腾飞.汴梁晚报,2005-10-21(8)

5.刘德林,肖卫东,吉爱平.发展扬州夜间经济的调查与思考.宏观经济观察,2004(4)

篇12

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及其他一些城市的调查了解,在夜经济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 能够吸引大众夜间消费的场所和消费项目少。一是休闲娱乐场所存在“贵族化”倾向,消费价格高,只适宜少数消费群体,缺乏大众喜好且适合其消费承受能力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服务。二是在购物方面,大型商店夜间一般都不营业,夜市中存在的主要是档次较低的购物场所,如地摊,商品价格虽便宜,但大多数人觉得商品质量不高。由于主要的商品供应商缺位,极大限制了夜市的购物消费功能。

2. 消费项目单一,缺乏文化内涵。夜间是人们休闲的时段,夜间消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精神享受。因此,发展城市夜经济应注重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当前存在的一些消费项目还比较单一,缺乏文化内涵,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消费需求。

3. 缺少特色。一是各城市夜经济的消费形式和内容都基本相同,二是同一城市中各夜间消费市场也缺乏自己的特色。

另外,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市民滞后的夜消费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夜经济发展。许多人还不能把夜消费特别是休闲娱乐消费看作是正常的消费行为。

二、推进城市夜经济发展的建议

1. 加强宣传,培养正确的夜消费意识和夜消费观念,消除社会偏见。

2. 商家应认真研究人们的夜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消费服务项目。

3. 科学合理地制定夜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同步发展低、中、高档项目,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重点发展大众夜消费项目,如在高校集中区规划大学夜市,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夜间露天KTV、图书展、文艺表演、趣味演讲等,利用一些比较有吸引力的奖品来鼓励学生参与。其次,可以修改工作作息制度。向北京学习,引入“错时”上下班制度,不但可以去除市民因休息不好而影响工作的后顾之忧,还可以为其享受夜生活创造有利条件;不但可以调动城市夜经济,也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4. 打造夜生活特色街区。应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打造文化娱乐一条街、民俗文化一条街、饮食消费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等。还可根据季节变化及市民需求,建设一些临时性夜生活服务街区。

5. 打造夜经济特色品牌。(1)建设特色美食街区。如,有的美食街区可汇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名吃、名菜,有的可专门经营本地的特色菜肴。我们可以借鉴天津发展夜经济的方法,在就餐期间推出特色文艺演出,形成特色餐饮文艺品牌。(2)建设特色文化夜市。可以挖掘利用本市的特色文化资源设计出能够天天演出的实景剧目,打造特色演艺品牌。如在保定市可将保定老调、徐水舞狮、涿州皮影等打造成自己的特色演艺品牌。(3) 积极引进外地的艺术形式并经常邀请外地艺术团体到本市演出,使人们足不出市即能现场欣赏各地的优秀文艺节目。

6. 设计适合夜间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应充分挖掘本市的旅游资源,完善夜间旅游的基础设施,设计一些弘扬本市文化、突出本市特色的夜间旅游项目。

7. 加大政府支持和管理力度,为发展夜经济创造良好环境。(1)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税收、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夜间营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使其有利润可赚。并积极培育一批有特色、适宜夜间消费的服务项目。(2)工商、城管、卫生、公安、文化、环保等政府部门要适应发展夜经济的需要,并加强市场监管,为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3)增设金融服务设施。各大银行可以在繁华地段的相关夜生活场所开设自助银行、ATM机,为市民提供便利的服务。(4)加强对广场、公园、体育场馆等大众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广大市民参与夜经济创造基础条件。(5)建设完善道路交通设施,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艳青,宗成华,赵佳娜. 石家庄“夜经济”发展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

[2]杨冰. “夜经济”升温有待特色助推[N]. 河北经济日报,2010-02-02.

[3]于萍. 夜间旅游与“夜经济”:城市发展的新动力[J]. 改革与战略,2010(10).

[4]刘毅. “夜经济”让城市更绚丽[N]. 石家庄日报,2011-07-22.

[5]张素薇. 衡水市“夜经济”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实现途径[J]. 中国商贸,2010(20).

[6]对河北省发展“夜经济”的几点思考[EB/OL]. http:// chinadaily. com. cn/hqgj/jryw/2011-03-30/content_2170659. html.

_______________

篇13

所谓夜经济,是以市民和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休闲、文化、健身为主要形式,时间上一般是指从晚上六点之后到次日六点之前的各种消费。夜经济是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一种经济。夜经济发展程度是衡量城市开放度和城市活力度的重要标志。夜经济越发达,其城市的经济发展越具活力。

1 发展城乡结合部夜经济与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关系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主要舞台,是发展和建设最为活跃的部分,是乡村城市化最为迅速的“前沿”,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和问题比较集中的区位。城乡结合部互相“插花”地块日益增多,郊中有城,城中有郊;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外来农民工与本地农民混聚在一起,城市、乡村风貌并存交叉是城乡结合部的一大特征。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必然带来耕地被大面积征用、外来农民工不断涌进城市等问题。农民工的市民化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不可否认,农民工也是城市中的穷人。

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Muhammd Yunus曾指出:“穷人不需要我们的同情,他们只需要一只援助的手。以就业的方式给予援助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发展夜经济,并给予农民工创业就业更多的优惠,不仅是帮助农民工最好的手与援助方式,而且是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举措。发展夜经济,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进城农民工就业矛盾,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扩展农民工创业路径,缓解就业再就业压力,改善其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生活质量。而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创业问题,不仅可以繁荣夜经济,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而且有助于减少犯罪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认识到,农民工也将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的有力推动者,推动城乡经济稳定发展的有生力量。

对于河北省城乡结合部而言,发展夜经济是一块尚未充分开发而又潜力巨大的沃土。发展“夜经济”正当其时,是大势所趋。

2 河北省城乡结合部夜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城市要“活”起来、“旺”起来,必须冲破各种惯性思维束缚。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夜经济是将白天的经济挪到了夜间,对经济发展没有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传统观念并不正确,夜经济主要是服务经济,而服务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弹性大,即如果没有实力或没有有效供给或没有相应的消费环境,人们的这一服务消费也就没有了。比如夜晚休闲健身,如果有条件就可以实现消费,为GDP提供一个增量,而如果条件不成熟,没有有效供给,消费就没有变成现实。由此可见,夜经济不是对白天经济的替代更不是白天经济的分割,而是将潜在的需求变成了现实的消费,是总体规模的增加。

2.2 夜间消费观念有待转变

我省夜经济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与北方人的传统习惯和自然气候有关很大的关系。北方人传统观念认为:下班后主要活动就是在家看电视、看孩子、收拾家等,工作一天后,选择呆在户内;还有人会将夜生活与花天酒地、不务正业联系起来,甚至于未成年人的家长会严格限制。这种种观念使市民的夜生活主要是休闲、锻炼,并不发生经济消费。

2.3 夜间需求与供给不相适应

从供给方面说,从经营者的营业时间看,以廊坊为例,除新开的几个大型超市外,绝大多数商业场所晚九时准时关门,经营者认为晚间经营涉及水电费、从业人员加班费等,增加成本却换不来相应利润,因此放弃晚间经营。

从夜间的需求来说,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消费场所太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夜生活的需求,但是夜经济市场显然还满足不了需求者。这就造成一种需求与供给并不适应的现状。

2.4 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

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如:开通了夜间观光车,但很多人不知道,乘坐夜间公交的人并不多,运营收入远远低于运营成本;又如:有些超市开通免费接送顾客的班车,但被迫停运;还有,有的地方开辟的夜市一条街,夜市还没旺起来,乱收费已经让经营者不堪重负;以上等等,市民和社会舆论普遍感到缺少适合大众活动和独具区域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3 促进我省城乡结合部发展夜经济的措施

3.1 强化发展夜经济的意识

要把发展城市夜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作为活跃商贸流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强力推动全省城市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措施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