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5 10:52: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节镜手术作为一种新技术,较为安全实用,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微创等良好特点[1]。而通过康复训练的实施,能够进一步巩固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患者肢体的功能康复非常重要。本文针对44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治疗进行了实施,得到满意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8月至2009年7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44例患者,包括30例男性和14例女性。患者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7.4岁。44例患者含有外伤史,包括15例坠落伤、14例运动损伤、15例车祸伤。其中14例右膝,30例左膝。随机将其分成参照组(20例)和康复组(24例),且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第一阶段:术后1-2周 ①对患者进行指导,实施缝匠肌、股四头肌的长收缩锻炼,增加肌力,对肌肉萎缩进行预防,对后续训练创造基础。完成准备工作后,患者患肢在床上平放,维持5-10s,练习缝匠肌等长收缩,之后放松,每20遍为一组进行重复训练,每天练习5-10组。②术后第四天对关节器进行被动锻炼,使髌骨在早期的被动活动中增加伸膝训练,对髌上囊粘连进行预防,有利于恢复关节活动度。每次15分钟,每天训练次数为3次左右。③支具伸直位固定一周后,对患者被动屈膝活动进行指导,对膝关节内外翻等状况进行预防。
1.2.2 第二阶段:术后3-12周 对患者的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患肢肌力锻炼进行强化,股四头肌收缩每日练习500次,200次直腿抬高,维持更长时间对抬起的力度、角度进行逐步增加。持双拐负重下地在术后2-4周后进行,同时对负重进行增加。由小到大对主动屈伸活动急进行训练,床边自然下垂,对伸直动作进行练习,半蹲屈伸膝练习的增加在术后7-10进行,同时对弯曲角度进行增加,每次30次,每天练习3次。8-10周对下蹲屈曲练习进行增加。之后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对功率自行车抗阻力练习进行实施。
1.2.3 第三阶段:术后13周-6个月 在运动过程中,对膝关节的稳定性练习进行强化。通过医生的指导,对自行车、各种器械的恢复性锻炼进行实施,注意急停动作的发生和频率、剧烈运动等事项。
1.2.4 术后随访 医生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门诊复查,同时通过随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复诊,并能够对患者的恢复效果进行功能评分。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全部结果进行分析,x2检验,P
2 结 果
44例患者成功完成治疗后,均接受了医院的随访。借助患者膝关节屈曲度的对比,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可以得知与参照组相比,通过康复训练的康复组的治疗效果更为优越。康复组与参照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曲度比较,见表1。
3 讨 论
对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而言,对关节的稳定性进行改善,不断增强关节的感觉功能,以促使正常运动水平的逐步恢复显得非常重要[2]。在此过程中,就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不同阶段的手术过程中对系统的康复计划进行制定,可有效促使患者功能的有效恢复。其中不仅要重视膝部训练的加强,还要对早期知觉下的各种运动觉、位置觉训练进行强化,同时促使患者运动的逐步协调。患者借助无痛运动的训练,能够对自身功能进行定位、适应、认知,而大脑皮层映像在关节生理活动恢复中能够得到不断的加强,进而使患者关节本体的感觉得到较好恢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关节镜 后交叉韧带重建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19-(2010)-07-02
后交叉韧带(PCL)是膝关节中最强的韧带,是保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断裂后将会引起膝关节后向不稳及旋转不稳,继而引起膝关节炎,从而损伤关节功能。所以,有重建的必要性。目前,随着现代膝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关节镜下进行PCL重建术是近年来膝关节镜外科领域发展最为迅速和受到广泛重视的手术方式之一,目的在于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恢复其运动功能。我院自2007年2月~2009年2月收治26例后交叉韧带损伤行重建术的患者,现将康复训练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9~46岁,平均32.5岁。运动损伤6例,车祸致伤20例。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15例,半月板损伤6例,内侧副韧带断裂5例。26例均为伤后出现膝关节后向功能性不稳,影响膝关节功能,妨碍正常生活、工作及体育运动。手术采用关节镜下行重建术,合并损伤给予修补或重建,以防止PCL重建后失效。术后与医生共同制定程序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应用数字卡盘调节式膝关节支具(以下简支具),被动活动等综合康复训练。
2 康复训练
2.1心理护理
关节镜下重建手术已经成为修复PcL的最佳方法。但是,多数患者因惧怕术后疼痛及担心术后出血、担心重建的韧带松动、断裂等不愿配合功能锻炼。因此,护士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手术的成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绝大部分是要靠手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所以一定要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拟定膝关节康复训练程序。从患者的实际出发,根据手术医师的要求,制定一套适合患者的康复训练程序。康复训练程序经讨论集体认同后,由责任护士全面实施术后康复训练计划和目标,保证康复训练动作既标准、规范又到位,并能按时达到预期目标。康复训练实施过程中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给予调整。让患者明白手术后掌握好运动量、频率和强度,严格按个体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非常重要。护士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鼓励患者,讲解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教会锻炼方法,使患者能克服怕痛心理,配合做好康复训练这项工作,取得手术的成功。
2.2功能锻炼
2.2.1踝泵练习 要求患者做最大限度的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运动。从术后当天开始,患者在卧床伸直双下肢的情况下,双踝先自然放松,然后做背伸动作,背伸时一定要达到最大限度。从最大背伸状态开始做跖屈,跖屈也要达到最大限度,如此反复进行,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患肢肿胀。
2.2.2股四头肌收缩放松练习
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进行适量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舒张运动。患者平卧在床上,双腿自然伸直,足尖向上,踝关节背伸,绷紧腿部肌肉,持续10秒钟后放松为1次。每天收缩、放松次数共3组,每组50次,共150次。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延长时间。以不引起肌肉疲劳为原则,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肿胀消退,增加肌力。
2.2.3被动屈膝康复训练从术后第3天开始,行膝关节功能练习器(CPM)被动伸屈膝功能锻炼,一般从30度开始,每日逐渐增加5~10度,每天2次,每次1小时,循序渐进,活动度以70度为限。锻炼时每次用数字调节支具将膝关节固定在完全伸直位,1周内屈膝达60度,2周屈膝达90度,后改主动屈膝锻炼。
2.2.4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1)从术后1周开始,抱膝练习屈曲,双手拇指分别位于两膝眼处,其余四指固定膝关节,行小腿屈曲锻炼。抱膝至开始感到疼痛处保持10秒,稍稍放松(不可突然完全伸直膝关节休息)。休息5~10秒,再抱膝,反复练习20分钟,每日1次。(2)主动直腿抬高运动。鼓励患者直腿抬高,练习股四头肌力,以主动抬高为主。患者平躺在床上,膝关节伸直,将患侧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cm处,坚持10~15秒,放下腿休息10秒,10~20次/组,2~3组/日(练习时膝关节皮肤切口处的疼痛属正常现象,应予以耐受)。(3)术后4周在膝关节活动支具保护下开始主动伸屈膝训练,每次30~60分钟,每日2~3次。直至屈膝约110度。
2.2.5下蹲训练术后第6周开始,扶拐患肢足尖点地,负荷身体25%重量行走练习,每周增加25%的患肢负重,第10周后可弃拐完全负重活动,并行下蹲训练,协助患者将患肢足尖抵住床尾的一个床腿,以控制此足不向前滑动,保持稳定,然后双足分开,与两肩同宽,上身挺直,双手扶床拦杆做45度下蹲训练,每次5~10分钟,每天3~5次。在功能锻炼时要注意进行循序渐进性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不可急躁。术后3个月,有针对性地进行上、下楼、游泳、骑车等低冲撞的有氧训练指导,以恢复肌力,增强耐力。参加重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应该在术后6~9个月之后,这时应具备接近正常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并且患肢本体感觉应存在。
3 结果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保守治疗 康复体能训练 篮球爱好者
一、前言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而严重的运动创伤之一。ACL断裂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称ACL缺损膝,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运动能力或丧失运动能力。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篮球运动爱好者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多发人群,男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前十字韧带保守治疗后立即进入康复治疗的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本实验预通过从术后到恢复竞技能力全程的康复治疗来评价康复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情况,为以后的ACL重建术后运动员的损伤康复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研究普通篮球爱好者ACL断裂临床表现和保守康复治疗措施,探讨其发生机制及伤病发生规律和特点,以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医务监督水平,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尝试对运动员受伤的情况及伤后恢复手段进行探讨,使运动员了解更多正确、科学、有效的伤后恢复手段,让运动员尽快摆脱伤病的困扰,快速恢复到以前的竞技状态,为运动员和教练员伤后恢复训练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并且寻找训练和比赛中导致损伤发生的风险。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篮球专项本科生李×为研究对象,其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出发点,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阅读一些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寻找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为更好地撰写论文打下基础。
2.实验法。通过实验法,对受试者进行专项康复训练,探讨专项性康复训练对篮球运动员ACL保守治疗后膝关节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
3.数理统计法。测试结果各指标以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同一指标,康复锻炼前后使用配对样本,健侧患侧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相关分析观察康复锻炼前后部分指标间的相关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下肢围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下肢大小腿纬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但通过12周的康复训练两侧小腿围度逐渐增长,较康复前患侧增长1.7cm健侧增长1.4cm。两侧大腿围度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髌上5cm处患侧增长1.8cm健侧增长0.7cm,髌上10cm处患侧增长1.6cm健侧增长1.2cm,髌上15cm处患侧增长2.0cm健侧增长了1.5cm。
(二)膝关节活动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两侧膝关节主动屈被动屈均存在轻微程度受限;康复训练后,患侧膝关节主动屈提高14度,患侧膝关节被动屈提高17度。
(三)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康复训练后,患侧腿股四头肌向心和离心肌肉量不仅和健侧腿没有差距还略高于健侧腿。患侧腿股后肌群向心力量恢复到健侧腿的81%,离心力量恢复到90%,基本完成康复目标。健侧腿和患侧腿的股四头肌的离心力量/向心力量(E/C)都达到了140%以上。
(四)疼痛测试结果:实验对象疼痛值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逐渐减小。静息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彻底消失,膝关节区域按压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消失,术后第10周起走路时无疼痛出现,术后第12周起进行跑跳训练时,无疼痛感。康复训练第12周实验对象进行专项踢击时,会感觉到轻微的震痛,14周痛感消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经过为期24周的康复治疗及训练,实验对象膝关节肿胀消失,疼痛基本消失,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膝关节肌肉力量加。
2.实验对象可进行跑步、跳跃、变向等运动员所需要的基本功能性活动,且可以进行篮球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患者已经开始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并且无不良反应。说明在本次后交叉韧带保守治疗康复训练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二)建议
1.康复训练要尽早进行,实验对象由于在受伤后4周才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健患侧肌力都有明显下降,关节活动度也比正常值偏低。
2.在康复训练初期训练方法单一,枯燥,应该充分考虑到运动员兴趣,制定一些有趣味性的康复训练项目,希望在今后的训练方案设计上要做到系统化、多样化,严格规范运动员每个康复动作,使康复训练练好。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一种最常见的膝关节运动创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自体移植物(髌腱或N绳肌腱)或异体移植物等进行关节镜ACL重建[1-2]。但临床实践表明,重建手术后虽然恢复了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的稳定性,而患者却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膝关节不稳症状[3-4]。本次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超早期中医介入治疗,观察患者进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效果,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40例经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ACL损伤的西医诊断标准,均经过关节镜ACL重建术治疗。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20~45岁,平均(32.79±4.60)岁;观察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21~46岁,平均(32.81±4.6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患者在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训练任务逐周增加。分三阶段训练:第一阶段的康复训练强调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后6周内:(1)术后2周内:①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可行持续被动运动(CPM)训练;②术后3 d开始膝关节屈伸活动,不超过90°;③要求尽量伸直、过伸膝关节训练,持续伸直位戴支具;④可拄拐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2)术后3~4周:①继续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屈膝肌力锻炼;②膝关节活动范围0~120°,恢复过伸功能;③下地行走佩戴支具,患肢不负重。支具调整到60°。(3)术后5~6周:①继续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屈膝肌力锻炼;②膝关节活动范围达到正常;③下地行走佩戴支具,患肢不负重。第二阶段的康复训练是结合力量的训练,术后7周~3个月:(1)可使用弹力绳增加力量训练;(2)术后7~8周时增加爬楼梯、下蹲等训练;(3)在2~3个月时,加强负重的训练,加强下肢肌力锻炼;(4)佩戴支具进行正常行走或日常生活训练。第三阶段的康复训练是增加特殊的体育锻炼。术后3~12个月:(1)术后3个月时允许跑步;
(2)术后4~5个月时,开始旋转和扭转的活动。术后
6~12个月:(1)可参加非对抗性体育活动;(2)在肌力恢复之前,避免膝关节过度旋转的活动。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超早期中医介入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一样的常规康复治疗,同时配合超早期中医介入治疗。超早期中医介入治疗主要包括中药熏洗、中药内服、推拿等方面。具体方法是:(1)中药熏洗:在患者术后1~3天,组成:伸筋草15 g,透骨草15 g,五加皮12 g,三棱12 g,莪术12 g,秦艽12 g,海桐皮12 g,牛膝l0 g,木瓜10 g,红花10 g,苏木10 s。以上药用量比例制成粉碎干燥颗粒。使用时取上药80~150 g置于盆中,用沸水浸泡后,先熏患膝,并轻按摩股四头肌及小腿肌群,待药液温和后再泡洗患处,2次/d。(2)中药内服:黄芪30 g,鸡血藤30 g,茯苓20 g,白芍20 g,寄生15 g,独活12 g,牛膝15 g,当归15 g,骨碎补15 g,熟地15 g,秦艽15 g,川芎10 g,辛3 g,甘草6 g。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温服。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参照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分数与疼痛程度成正比[5-7]。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主观疼痛感进行评分,总分10分,0分表示不疼,10分表示最痛;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肿胀度进行测量。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被动位置觉及被动感知阂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休息、术前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休息及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及肿胀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术后1周肿胀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活动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本体感觉误差及被动感知阈比较 两组患者健侧的本体感觉误差和被动感知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侧本体感觉误差和被动感知阈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易出现关节稳定性差的症状,术后不易康复[7]。前交叉韧带限制胫骨前移及旋转与关节活动度、肌力等因素相关,也还参与构成膝关节的本体感觉[8]。本体感觉是指大脑接收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等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及运动方向的感觉[9]。而膝关节本体感觉主要包括位置的静态感知能力、运动的动态感知能力、肌肉收缩及肌张力的调节能力[10]。本研究通过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超早期行中医介入对患者本体感觉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休息、术前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休息及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活动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经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患者超早期行中医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促进其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本体感觉能力,并减轻疼痛。
参考文献
[1]杨勇,尹吉恒,冶尕西.电针治疗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膝肿痛[J].中医正骨,2016,28(10):50-51.
[2]李克军,蒋拥军,何梦凡.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渐进抗阻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内侧肌肌力训练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16,28(5):13-15.
[3]彭杰威,吴宇峰,宋伟毅,等.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超早期中医介入的康复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117-118.
[4]谢艺君.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的康复训练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39-40.
[5]李品,陈红云,孔舒娅,等.医护一体化康复锻炼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Lysholm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4):139-141.
[6]郑晓捷,柳思露.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快速康复的护理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02-203.
[7]柏小金,黄文良,徐林,等.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早期专科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8):826-828.
[8]刘丽琨,蔡斌,岳冰,等.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粘连患者的综合物理治疗30例报告[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5(10):743-746.
[9]闵重函,周瑛,荆琳,等.手法加中药熏蒸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6,29(5):397-403.
[10]唐洪渊.专业运动康复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2):77-80.
[11]何世平.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中医康复治疗[J].医学信息,2016,29(12):314-315.
[12]陈飞.中医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207-209.
[13]杨金初.功能锻炼联合中药熏洗、手法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4):118-119.
[14]李毓吉,唐能能.不同康复计划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预后的比较研究[J].医药前沿,2016,6(27):130-131.
[15]赵志远.功能锻炼联合中药薰洗和手法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21):93-95.
[16]秦广珍,郭玲,刘华,等.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中西医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9):119-120.
[17]张蕾蕾,马向浩,张颖,等.功能锻炼联合中药薰洗和手法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t正骨,2015,27(6):35-36.
[18]李品,陈红云,孔舒娅,等.医护一体化康复锻炼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Lysholm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4):139-141.
[19]朱洪江,郑祥,关健,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不同康复方案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0):2442-2444.
[20]闵重函,周瑛,荆琳,等.手法加中药熏蒸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6,29(5):397-403.
[21]何世平.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中医康复治疗[J].医学信息,2016,29(12):314-315.
前交叉韧带(ACL)的作用是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是膝关节损伤中很常见的一种,而且损伤后常可导致明显的功能障碍。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是非常重要的[1]。目前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而要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恢复膝关节功能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则需要术后正确的护理与康复指导。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科采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人28例。试用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康复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32岁;运动损伤10例,生活中损伤6例,车祸致伤12例。患者共有体征是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其中6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26例前抽屉试验阳性,2例不明显。麻醉后前抽屉试验均与对侧有明显差异。磁共振结果示前交叉韧带连续信号中断。
2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的顾虑,担心手术效果及预后。术前由主管护士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目的和注意事项,向患者说明手术方法及手术的必要性,并详细介绍关节镜下手术的优点。消除患者的猜疑和顾虑,鼓励患者相互间进行交流,增强信心,提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主动性。
2.2术前护理指导床上排便习惯,以适应术后卧床排便;术前皮肤准备,术前1d剃除术区毛发,术晨膝关节局部皮肤碘伏消毒,并用无菌敷料包扎;术日晨测生命体征,留置尿管,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功能的康复,正确的膝关节功能锻炼至关重要,故术前需教会患者股四头肌舒缩锻炼和直腿抬高锻炼的方法。
2.3术后护理椎管内麻醉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h,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密切观察手术刀口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肢端血运,检查足背动脉搏动,踝关节及各足趾的活动情况;术后常规膝关节冰敷3天,膝后垫软枕以保持膝关节屈曲15-20°。
3康复指导
3.1术后1-3d此期间患者疼痛比较剧烈,主要是膝关节静止的功能锻炼。患肢膝关节伸直位固定,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将大腿平放于床上,双下肢伸直,用力绷紧大腿前方肌肉群保持10-30s,5-10次/d,5min/次,以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可防止肌肉萎缩,加强膝关节功能。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跖屈和背伸为1次,连续20次,5-8次/d,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对减轻局部肿胀也有很大帮助。
3.2术后4-7d此期间患者疼痛减轻,关节内渗出较少,但股四头肌肌力差,主要行非负重状态下的膝关节功能锻炼。开始鼓励患者进行患肢直腿抬高锻炼,由被动至主动,逐渐抬高,即病人平卧位,膝关节伸直,家人协助将腿匀速抬高达35-45°,保持5-8s,然后缓慢放下,再重复以上动作,以利于恢复肌力。髌骨被动活动,上下左右推动髌骨,防止髌骨粘连。
3.3术后8-14d此期间股四头肌肌力明显恢复,关节稳定性增强,患者佩戴支具,一般从屈膝0-30°活动,每两天增加10°。指导患者掌握关节屈伸的速度和幅度,逐步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角度。这期间患者可在支具的保护下适当负重训练,卡盘支的作用是稳定和保护膝关节,并可控制调节膝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功能锻炼时用力,下床活动和休息时将支具调整并锁定到伸直位,避免因为膝关节突然的大幅度屈曲而造成重建的韧带松弛[2]。
4出院指导
向患者强调康复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原则是早锻炼,晚负重。正确的功能锻炼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①术后第3周膝关节活动范围可逐渐扩大至90°;②术后2个月膝关节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③术后6个月可进行游泳、慢跑等力量恢复锻炼;④术后12个月后根据情况可参加正常体育活动。此外,还应注重各种位置觉、运动觉训练及运动时的协调性训练。
5结果
本组28例患者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个8-24月,平均12个月,刀口Ⅰ期愈合,均顺利拆线出院;术后无膝关节感染,临床症状消失,膝关节活动度良好,可恢复正常生活,抽屉试验为阴性。复查X线无发现膝关节松弛或内固定物松脱现象。复查MRI结果显示移植肌腱形态及张力良好。
6讨论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向前稳定的重要结构,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会引起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对膝关节的正常功能有严重影响。随着关节镜下重建与移植韧带方法的不断改进与重建韧带两端的固定强度的提高,为交叉韧带重建后的康复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对患者进行正确有计划术前心理护理、适应性训练和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以及对手术切口、疼痛、患肢活动的护理,尤其是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是确保患者手术成功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结果表明,术后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必须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以保证膝关节正常功能的恢复。因此,有效的康复训练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以及保证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必要措施,并且对防止膝关节挛缩、减轻疼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关节软骨代谢、保证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200
资料与方法
2008年7月~2009年8月收治LARS人工韧带重建术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1~63岁,平均44.3岁。其中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盘状半月板7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半月板损伤5例,前后交叉韧带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以及内外侧半月板损伤3例。
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前交叉或后交叉LARS人工韧带重建手术,术前充分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和护理,术后与医生共同制订康复训练计划。住院2周期间有步骤、分阶段地指导患者做术肢膝关节康复训练,同时予以及时的心理疏导。出院前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1],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术后2周时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最低84分,最高92.4分,平均87.12分。出院后患者按照康复训练计划,每日进行膝关节康复训练。术后6~12个月回访,均获得满意的手术和关节康复效果。
护理对策
术前护理:对患者进行充分术前评估,如患有其他疾病,了解概况后请示医生并行相应的心理疏导。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前备齐各项常规检查报告,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术前禁食10小时,禁水4小时;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的方法,提高股四头肌的力量,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训练计划打好基础。
术后护理:术后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持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2次/小时,共6小时,再随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医嘱。测体温1次/4小时,连续3天,体温正常后改为1次/日。注意伤口周围有无红、肿、热、痛等迹象。严密观察患肢末梢循环、足背动脉搏动及感觉运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及量、色的变化(本组病例伤口无明显渗血)。积极预防便秘、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视病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丰富的食物,每日饮水2500~3000ml。发现术肢有肿胀明显、甚至加重,膝关节或足背皮肤张力增高等迹象,应及时汇报医生,予相应处理。患者术后48小时内予以持续镇痛,48小时后镇痛泵撤除后膝关节疼痛产生,心理上对活动产生抗拒感,长久不动,易致局部皮肤发红、压疮等,应定时翻身,视局部皮肤情况给予按摩。保持患者全身情况良好,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充分做好护理工作。
术肢护理:术后采用棉垫加压弹力绷带包扎膝关节,外加支具固定,可有效预防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积血、积液,但是松紧需适宜,过紧会影响患肢血运,引起肢体肿胀。膝下垫软枕抬高患肢30°为宜,避免屈膝过度。这种可使前交叉韧带处于张力最小状态,有利于韧带与骨结合口的愈合。要求患者在解除加压包扎前,除功能锻炼,不负重活动外,应用支具将膝关节固定在完全伸直位。因感染是关节镜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术后应加强护理,定期切口换药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同时观察膝关节的肿胀程度。
康复指导:术后1周内,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患者平卧,患肢锁定于完全伸直位,在支具保护下运动。足尖朝上,尽量伸膝、背伸踝关节,收缩股四头肌,持续5~10秒后再放松为1下,每日练习200下,分4~5次完成。髌骨被动左右推动训练,每日3~4次,每次15分。术后第3天即可行CPM机被动伸屈膝关节,锻炼范围为0°~110°,一般从30°开始,逐日增加5°~10°,每次30分钟,每日2次。第4天可下床拄拐练习短距离行走,行走时患肢支具固定不负重。术后第2周,除继续进行床上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及髌骨主动训练外,鼓励患者行直腿抬高运动(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需保持膝关节屈曲30°)。协助患者抬高患肢10°,然后缓慢放下,从被动到主动,逐渐抬高至35°左右,停留3~5秒,再缓慢放下,每日3~4组,每组5~10次。术后第3周,在以上锻炼的基础上增加终末伸屈膝锻炼和坐位股四头肌锻炼。在患膝下垫1个软枕,保持屈膝30°,然后足跟抬离床面,直至屈膝伸直,如此循环进行,每日3组,每组5次。从屈膝60°过渡到屈膝90°,每日3组,每组5次。坐位股四头肌锻炼方法,坐位,双小腿自然下垂离地,作伸膝抬腿运动,每日3~4组,每组5~10次。单纯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不伴有半月板和关节内其他结构的损伤患者对完全负重并无要求,术后第3周起,只要患者能够耐受疼痛进行负重行走,就可鼓励其早期下床行走,以尽快恢复运动功能。其他韧带损伤患者一般从3~4周开始用双拐行走,依据耐受情况,患肢从负重20%~70%,逐渐至完全负重。
出院指导:一般住院2~3周出院,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帮助患者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嘱患者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锻炼,循序渐进的进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直腿抬高及膝关节伸屈锻炼。一般8周可扶拐部分负重活动,增加主动伸屈膝关节的活动,从屈膝60°~90°,如下蹲运动。方法为协助患者将患肢足尖抵住床尾的床腿,控制此足不向前滑动,保持稳定,然后将双足分开与双肩同宽,上身挺直,两手抓住床栏往下蹲。12周可弃拐完全负重活动,并行上下楼梯及下蹲训练。依据患者肌力情况,下蹲角度可达到120°。6个月进行完全下蹲运动、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体育锻炼[2],避免“急转”“急停”动作。运动量及运动强度逐渐增加,1年后恢复正常运动。注意安全,避免外伤,防止关节再损伤。并告知患者将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我们,然后与医师沟通,重新调整锻炼计划,促进早日康复。
小结
目前我科实行围手术期“三位一体”的整体护理观念,即从患者入院开始进行整体护理和康复训练,尤其在LARS韧带手术围手术期,患者的期望值较普通关节手术高,希望较早时间内恢复患肢的功能,且能够承受较高的肢体活动量,关节功能恢复与韧带损伤前同一水平,同时LARS人工韧带经济费用相对普通关节手术高、患者的种种期望对LARS人工韧带重建术的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于“三位一体”的整体护理观念,准确把握患者的疾病特点和心理状况,制定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康复护理计划,并及时作出个体化的调整,可以获得良好的患者满意度和治疗效果。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是运动中常见的损伤之一,倘若处理不当,往往会严重影响到膝关节的活动功能,进而给患者的正常活动造成巨大威胁。随着当代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得益于关节镜的辅助观察,能够大幅减少机体创伤、降低并发症及副作用发生、缩短治疗周期等。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观察其对患者的影响,具体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27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19-56岁,平均29.3±2.1岁。
1.2 方法
(1)与患者充分沟通,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充分认可康复锻炼的价值,主动积极融入到康复治疗过程中来。作为护理人员,应对康复锻炼治疗的目的、方法、对创伤部位的日常护理及注意事项等做必要的说明,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合理锻炼。患者要密切配合好手术治疗,需要谨遵医嘱,按照特定的康复护理方法,正确、科学地实施康复锻炼,与临床手术相结合,方能更有利于促进病患部位恢复,缩短治疗周期的同时降低各类并发症等。(2) 充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酌情给予缓解疼痛的治疗,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和身体不适。肌肉损伤的剧烈疼痛感,往往会给患者正常的休息、睡眠以及心态等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而疼痛的缓解,能够有利于患者以更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过程中来,顺利完成各类康复训练,使得康复训练真正发挥作用。基于此,应结合患者患病的严重程度,酌情给予止痛剂。疼痛控制原则上以手术、药物相结合的多模式镇痛为主。针对本病在手术治疗中和术后都会有剧烈的疼痛、进而会严重影响到患者心理和治疗体验的特点,宜给予静脉镇痛泵或者冰敷物理法止痛,以保证康复训练的正常开展[1]。(3)科学计划合理锻炼,主要是针对术后的不同时间,实施不同的康复活动训练。通常而言,患者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轻微缓慢的直腿抬高、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术后一段时间后,可以适当增加活动范围和活动量。锻炼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肌力的恢复,从而使得肢体肌肉可在不发生收缩的情况下,锻炼膝关节。伴随着肌力的恢复,损伤组织局部的血液循环也可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伤口新的肌肉组织的生长,促进关节软骨的新陈代谢,有效配合手术,从而大大缩短了治疗周期,同时组织以更自然、健康的方式生长愈合,预后大大改善。
2 结果
27例患者经过护理后均意识到康复的意义,并积极的参与康复治疗,经过5-9天的康复锻炼,所有患者进康复出院,且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充分进行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重视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和心理辅导,针对患者关心的疾病发病、治疗方法以及手术预期治疗效果等重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根据患者自身的认知和身心承受能力,有所侧重地进行康复锻炼的教育。使其能够完全放下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手术及康复训练等治疗措施。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积极配合,能够大大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尽快康复。
3.2 适当给予止痛,人性化治疗
本病在患病、术中、术后康复等过程中,会伴随着伤筋动骨带来的剧烈疼痛,往往会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个别患者甚至会因为疼痛而造成心理上的畏惧和担忧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非常不利于临床治疗和术后康复训练的正常开展。对此医护人员应充分考虑,针对患者个体的特点,酌情给予止痛护理。在有效缓解疼痛的前提下开展各类功能性恢复训练活动,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生理动态[2]。对患者出现的畏难情绪及时给予疏通,对患者病患部位的恢复状况及时掌握,对患者锻炼活动中的不理解或者不正确的操作,及时给予纠正。
3.3 明显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
建立在彼此信任、良好沟通基础上的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通过在术中、术后加强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指导,能够使患者充分认知疾病恢复状况,主动参与到临床治疗过程中来,积极配合治疗,整个治疗过程充分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切实需求出发,不仅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患者满意度也大大提高。
3.4 注重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本组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除了手术的成功,还要有科学合理的护理指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而高级护理人才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是患者和医师之间沟通的纽带。她们以自己专业的技术素养、耐心细致的服务赢得了患者的充分信任。注重护理人员队伍建设,选拔出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她们的工作潜能,为患者提供最高水平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9~58岁,平均36.4岁;均有外伤史且为闭合性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7例,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前后交叉韧带均损伤3例;左侧10例,右侧3例;病程7天~7个月;一般入院后3~5天手术,术后5~7天出院;本组患者的手术方式均在关节镜下行LARS韧带重建。术后随访3个月其关节的稳定性及主动活动范围均能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
1.2 术前康复:患者入院后即向其讲解术前康复锻炼对术后恢复的重要性,使其重视功能锻炼并全身心地投入治疗中。术前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股四头肌及绳肌的等长等张收缩锻炼每日500次;直腿抬高锻炼达自己最大限度,1日2次,每次30分钟;伸屈膝关节锻炼角达0度~135度;增加膝关节稳定性以利术后康复。
1.3 患肢术后的安置:我院均采用纱布棉垫加压弹力绷带包扎,外加支具固定,抬高患肢30度,保持术侧膝关节伸直位,无引流管。
1.4 康复训练
1.4.1 制定康复训练计划:LARS韧带重建术后,按康复早、中、晚期分别给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遵循个性化、阶段性、循序渐进的原则(发放健康手册)。0~2周由医护人员协助督促完成,2周~3个月或4个月通过电话访视,询问锻炼情况给予相应指导,保证锻炼计划完整实施。同时要求患者出院后分别于1、2、3、4、5、6个月门诊复查,由住院期间主管医师进行现场指导,让患者能够安全坚持锻炼,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1.4.2 具体康复锻炼方法
1.4.2.1 早期:术后(0~2周)主要进行肌力及伸屈膝关节训练:(1)手术当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开始患肢股四头肌加肌的等长收缩,次数不作具体要求。(2)术后第一天:后交叉韧带以患肢股四头肌为主,前交叉韧带以肌为主。每次绷紧肌肉5~10秒钟后放松,每日150~200次,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延长时间,以不引起肌肉疲劳为原则,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肿胀消退,增加肌力。(3)术后第二天协助术侧膝关节活动度练习,患者取坐位,术侧膝下放一圆筒,然后勾脚将膝伸直持续10秒钟后放松休息5秒钟,如此重复每日至少3次,每次5~10分钟或更长时间。
术后第三天CPM锻炼,CPM可以保持膝关节活动度,增加膝关节稳定性。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锻炼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取得配合。第一次锻炼护士在旁指导,同时给予心理疏导避免患者紧张情绪的产生。由0~30度开始伸屈膝关节,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以后每天按5~10度的速度递增屈膝角度,1周内达60度,2周达90度,后改主动屈膝训练,并按医嘱扶拐下地行走逐渐负重,术后1周完全负重,休息时支具固定保持膝关节伸直位。
1.4.2.2 中期:(术后2~4周)主要进行负重及本体感觉训练:(1) 术侧膝关节仍支具固定持双拐行走完全负重。(2)继续股四头肌、肌的共同收缩运动;进行直腿抬高与床面成60度,每日3次,每次30分钟;抗阻的踝跖屈或前足站立训练,每日2次,每次15分钟。(3)主动屈膝训练0度~120度,每日2次,每次30分钟。(4)本体感觉训练:正常韧带的本体感觉对于膝关节正常功能非常重要。目前的重建技术只能使膝关节得到局部的稳定性,还不能完全恢复其本体感觉[4]。故术后的功能锻炼对于本体感觉功能恢复十分重要,此期可进行简单有效的骑固定自行车训练,每日2次,每次15分钟,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延长训练时间。
1.4.2.3 后期:(术后1~3个月)强化关节稳定性及恢复日常生活活动:(1)术后1个月拆除支具,完全负重行走,可以自由伸屈膝关节达正常范围。逐步加强股四头肌及肌抗阻训练;同时增加直腿抬高时间和次数角度达90度,以肌肉不疲劳为原则;抗阻踝跖屈或前足站立训练0~40度,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并进行半蹲训练[5]:双腿与肩同宽逐渐下蹲角度<90度或患腿半蹲屈曲角度45度(要求患膝不打晃),30分钟/次,每日2次。(2)本体感觉训练时间从早期的15分钟/次延长为30分钟/次,每日2次;另增加肌肉灵活训练如向前、向后、侧身跑,30分钟/次,每日2次。等本体感觉恢复后2个月可恢复正常生活,参加体育活动。(3)3个月后继续术侧膝关节正常活动,进行全蹲训练。将上述本体感觉训练延长至60分钟/次,每日2次。并增加弹跳训练可以开始剧烈竞技活动。
1.4.2.4 晚期:(术后4~6个月)继续抗阻力肌力训练及本体感觉训练。
2 讨论
用LARS韧带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具有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少,节省手术时间,手术风险小等优点。术后可不用外固定,早期康复训练,一般术后第三天开始CPM锻炼,这样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韧带重建后稳定、可靠,可早期从事运动,尽早恢复工作和运动。随着这项手术在国内开展的数量逐渐增多,加上围手术期更好的康复锻炼,必将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同时该手术术式特点能更好地恢复本体感觉。
参考文献:
[1] 陈百成. 人工韧带在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中的应用[J]. 国外医学,骨科分册,2005,26(3):75.
[2] 敖英芳,王永健.Leeds―Keio人工韧带辅助自体髌腱(中1/3)移植重建交叉韧带[J].中国运动医学志,2005,24(11):681.
[3] Nau T,Lavoie P,Duval N.A new generation of artificialligaments in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Two-yearfollow-upofarandomizedtrial[J].J Bone Joint Surg,2002,84B(3):356.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骨科微创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交叉韧带损伤的修复重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随着交叉韧带重建技术的不断普及,由此带来一个全新的课题: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康复的问题。
1 ACL重建术后康复的观点 康复方法繁多,报道不一,尚无大家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康复训练方法。目前有保守与激进两种观点。保守的观点大部分来自骨科医生;激进的观点大部分来自康复医生。而争论的焦点是:康复训练的时机与训练方法。
两种观点的碰撞[1] [2]
1.1 保守方: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石膏托外固定≥6-8周,患者可以即刻开始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和踝泵运动,术后3-4天后可以非负重情况下下床,但关节的主被动运动严格限制,直到重建组织和骨隧道建立有效连接后方可酌情进行主被动活动,这个时间最短也要到6-8周,完全负重要到4-6个月后。
1.2 激进方:术后只用支架保护,即刻开始等长收缩和踝泵运动,术后第一天下床,开始负重,术后第四天关节主被动活动达到0-60°,1-2周被动活动达到90°,4周达到120°,5周-3个月为强化训练期,4-6个月全面恢复日常运动,7月-1年恢复剧烈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它们共同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如何解决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移植的韧带和肌体良好的长入与尽早恢复关节功能及运动能力”这个矛盾。
2 ACL重建术后的康复评估 对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来说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是:交叉韧带的解剖关系及生物力学性能;了解ACL重建手术术式的选择;ACL重建后移植物对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
2.1 结构决定功能。ACL超微结构较复杂,其基本构成单位是胶原纤维,胶原纤维成束状排列,走行方向一致,但相邻纤维走行不同,呈相互交错排列。相比其它自体替代材料,尽管都为胶原纤维,但其单股纤维抗张力强度要大得多。其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前后交叉韧带对膝关节前后稳定性的重要保护作用。
2.2 ACL生物力学分析[3]
图1胫股关节运动轨迹
屈曲时,股骨在胫骨上移动的关系,显示通过滚动与滑动的结合所形成的接触点,代表胫股关系真正的生理性活动。
图2交叉韧带和侧副韧带在旋转时的对抗和协调功能
外旋时,内侧副韧带紧张;中立位时,韧带放松;内旋时,交叉韧带卷紧。
图3、4膝关节屈伸时,前交叉韧带(ACL)张力变化
屈膝时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最紧张,伸直时后束拉紧,屈曲时前束拉紧。后侧束松弛,伸膝时均紧张。
图5过度应力情况下ACL的变化
强力过伸前交叉韧带挤压断裂,膝关节反屈
2.3 ACL手术术式和移植材料的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自体骨-髌韧带-骨(BTB)移植物重建ACL(往往作为ACL重建的金标准);自体绳肌腱(HT)移植术;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髂胫束移植术;异体组织移植术以及基因组织工程技术。这些手术选择的材料不管自体组织、异体组织以及人工韧带,就强度和刚度来讲都已达到或超过ACL水平[4] [5]。
3 两种观点对ACL重建术后康复的影响
3.1长期制动对关节韧带的影响是明显的[6],可以引起关节韧带粘连,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韧带骨止点出现骨吸收现象,纤维骨附着处破坏小直径胶原原纤维的比例减少,大原纤维的比例增加,成纤维细胞形状改变。
3.2 过度的应力对ACL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显示[7]:ACL重建后移植物在股骨和胫骨隧道内口存在张力的变化,而整个伸屈范围内过度的变化, 反过来将会导致移植物功能不全或者断裂。另外,在骨隧道内的肌腱转归与在关节腔内的肌腱不同,骨栓与骨隧道的愈合至少需要6-8周左右的时间,末端形成时,细胞由骨髓腔向肌腱内长入,肌腱逐渐由软骨化转为骨化,最后在肌腱刚入骨的部位形成末端,此过程需要 12 周以上才能完善,认为过早的激进的方法影响终端形成[8]。同时术后过早、过量进行活动度训练会刺激关节滑膜,引起滑液渗出,加重关节肿胀,引起大量的关节积液,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吸收,导致术后感染率升高,积液中高浓度的胶原酶会造成韧带松弛,进而导致一定程度的关节松弛,此外关节积液增加导致关节液向骨遂道过量渗入,影响腱骨终端愈合,而且过量积液甚至最终影响关节活动度的正常恢复[9]。
3.3 关于负重练习,激进方法主张术后即刻负重练习,虽早期功能恢复快,但尚无大量的远期随访支持,远期是否会引起松动的增加尚有待观察。而有研究表明,肌腱移植后需要经过局部缺血坏死、血管再生及愈合的过程,在重建替代过程中其强度显著降低,抗旋转力很弱,过早地恢复运动对重建韧带的塑形改建不利[10]。
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待ACL重建术后康复的问题上保守和激进两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一个是移植物与组织结构的良好的相容性;一个是关节功能和运动能力的重建。
综合上述分析的结果,由于重建时使用的材料及方法不同,故术后康复训练的措施也不相同,而无论何种方法,其功能练习的核心是试图找到康复锻炼中尽快恢复关节功能与保证腱骨良好愈合的结合点。主张在保证关节功能良好恢复的前提下,适当晚进行负重及恢复关节活动的练习,以确保腱骨愈合。在当前医疗环境下理想的方法,保守还是激进?我们的观点是选择谨慎。
参考文献
[1] 赵晓鸥,郑光新.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2006(4):143-145.
[2] 姜大朋,李昭铸.膝部韧带损伤愈合机制及其组织工程学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10):941-943.
[3]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942-947.
[4] 宋光虎,练克俭,翟文亮.自体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6(28):147-149.
[5] 李云霞,陈世益等.自体绳肌重建术后两种康复程序效果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5(1):16-18.
[6] 伍刚,张长杰,汤长发.等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与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9(12):155.
[7] 于长隆,敖英芳前交叉韧带损伤与膝关节骨密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3):270-272.
前交叉韧带(A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因素,一但损伤得不到正确的治疗,膝关节的稳定性将大受影响,反复不稳定,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会过早地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而正确、系统地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对于恢复膝关节功能和预防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我科自2009年3月―2010年6月共收治31例ACL断裂的患者,进行了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及护理效果均满意,出院后跟踪观察9个月,无远期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24例,女性7例,年龄20岁-50岁,平均28.6岁,急性损伤8例,陈旧性损伤23例;运动伤18例,车祸伤13例.前抽屉试验27例阳性。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大部份患者认为手术即可解决伤病,对术后康复训练无充分认识和心理准备,应对患者说明关节镜手术的优点和术后康复护理程序的知识,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部份患者对长期锻炼有畏难情绪,应鼓励患者和积极肯定患者取得的锻炼效果。因手术采用同种异体肌腱,有部份患者会产生排斥心理,故在术前应介绍材料已经过灭活,植入的材料不会产生排斥反应,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2.1.2皮肤准备:按常规小腿手术准备皮肤,并仔细检查有无局部皮肤破损和感染灶;手术晨在术侧小腿系上一次性标识带,以防术中弄错肢体。
2.1.3 康复护理:主要针对急性损伤患者。对8例急性损伤患者,损伤24小时内局部肿胀明显时,给予冰敷。平卧时持续抬高伤肢150-300,以促进肿胀消退。配合医生做好膝关节穿刺抽液术;当关节肿胀和疼痛缓解,指导患者(包括陈旧性损伤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使患者有持之以恒锻炼的准备。
2.2术后常规护理患者手术结束回室后按腰麻后常规护理,去枕平卧6小时;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负压吸引,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和量,引流液〈50ml时拔管;小腿使用弹力绷带者,密切观察术肢末梢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情况;如果出现足背动脉博动减弱,肢体感觉麻木、皮肤颜色发紫等情况均提示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3术后康复护理
2.3.1:术后休息及睡眠时膝关节给予伸展中立位,睡眠时给予长腿支具固定制动,有观点认为术后应保持膝关节屈曲200,使重建的前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1],但股四头肌固定在这种短缩位置,萎缩的发生率增加,故在韧带负荷范围内,我们取膝关节伸展位;支具固定期间,观察受压皮肤有无水泡、压红等。
2.3.2 疼痛护理:术后当日因手术创伤、麻醉等影响,患者较疲惫,应让患者获得良好的休息。手术当日晚遵医嘱给予口服塞莱西布0.4或肌注曲马多针剂0.1g后,患者均能获得充分的休息。锻炼中如感觉疼痛,给予休息半小时后疼痛可消失或缓解,手术后第1天至术后3天,锻炼后即给予冰敷膝关节,每次15~20分钟,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减轻肿胀。如疼痛给予休息半小时后不能得到缓解或消失,甚至出现关节肿胀加剧,应暂停练习,并报告医生做相应处理。
2.3.3关节活动度的训练:目标是2周内屈膝达900,4周内屈膝达1200,5周内屈膝达到1350。
2.3.3.1 踝泵运动:踝关节用力、缓慢、全范围的跖屈、背伸活动,每日2小时1次,每次1~2组,每组20个。此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2.3.3.2全膝伸展练习:仰卧位,在足跟后垫一砂袋辅助膝关节伸展;俯卧位,术肢床边悬空屈伸练习,练习时有专人床边保护,时间从术后第1天至术后6周,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循序渐进。
2.3.3.3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锻炼(CPM):术后48-72小时,引流管拔除后开始。每天1小时,从300屈膝练习开始,每次增加100,活动范围至900即可;时间至术后2周内。
2.3.4肌力训练
2.3.4.1股四头肌训练:术后麻醉消失后,即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收缩时间为10S,放松时间为10S,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术后第1天,可佩带支具,保持膝关节持续伸直的情况下,进行直腿抬高运动,每天做3组,每组1-2次,每次10-15下,但不强求抬腿的高度,时间至术后4周。
2.3.4.2股四头肌、绳肌协同收缩训练:这项训练即可增强肌力,又能同时稳定膝关节[1],时间从术后3周开始,进行轻度下蹲、起立练习,下蹲时手扶墙边的扶手栏,时间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3.4.3髌骨移动训练:术后早期即开始,时间由术后第1天-2周内,用手辅助髌骨上下左右滑动,每天3-4次,每次1-2组,每组15个,预防髌韧带炎。
2.3.5支具的应用
2.3.5.1长腿支具:术后在患者休息和睡眠时使用,该支具可预防足下垂和保持下肢伸直中立位。
2.3.5.2拐杖:患者疼痛和膝关节肿胀控制后,扶拐下床,术后2周内限制患者扶拐入厕,防止滑倒致重建的ACL再次断裂[2]。患者扶拐时着力点应在双手而不是腋下,以免造成腋神经损伤。
2.3.5.3 活动支具:可调控膝关节活动角度。我科医生主张从术后6周开始,全量负重,8周后去除支具行走。
2.3.5.4 灵活性训练:针对患者中的年青人爱好运动的特点,手术3周后可开始踩固定自行车训练;术后5周开始跳绳和走“8”字以及上下楼梯练习,时间和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2.4 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本组病例术中和近期内均无并发症。1个月后有2例,均为石膏固定过久导致。1例关节内纤维粘连: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经行关节内松解术后恢复;另1例发生DVT:表现为下肢出现条索状发红、疼痛,经入院行介入取栓治疗后痊愈出院。
2.5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各项运动坚持6个月以上,术后2、5、9、15周复诊,6个月后,复诊经主治医生允许后,方可恢复运动。
3结果
31例患者中有22例获得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9.8个月,术前检查前抽屉试验阳性者均转阴,患者均能坚持康复训练,膝关节功能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估,优良率达91%。
4讨论
4.1训练中的护理要点:关节镜手术创伤小,外观上的小切口易导致患者的轻视心理,加之患者多为年青人,性急、好动,故应加强关节镜手术的相关知识宣教,在心理上引起重视,能耐心遵循医护人员制定的康复计划,持之以恒地训练。在锻炼全程应有专人指导看护,保证有效训练和患者安全;检查患者各项训练是否有效,如:肌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时应用手推移髌骨,髌骨不动为有效锻炼等。每个阶段的锻炼重点不同,应先评估上一阶段达到目标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锻炼。
4.2康复计划应安全而又行之有效:我科治疗的31例患者中,2例因早期经验不足,长时间以石膏固定制动,虽然保护了重建的韧带,但发生了并发症,后经不断学习与总结,重新制定康复计划,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能最大程度恢复ACL的功能要求,但术后系统的康复训练必不可少,它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效果,使患者尽快恢复工作和生活,与手术重建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现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副院长;运动创伤外科主任;备战29届北京奥运会医疗专家组成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创伤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运动创伤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工作,开展微创手术关节镜下对膝关节十字韧带重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退行性骨性关节炎,以及肩关节肩峰撞击综合症,钙化性岗上肌腱炎,肩关节盂唇损伤,肱二头肌腱损伤、踝关节不稳定、脊柱疾病等手术治疗。
名称: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下)
病理描述:
膝关节内部十字韧带(又称交叉韧带),分为前、后十字韧带,它们在膝关节内部成十字交叉状,因而得名。本期将继5月号医疗之后,继续介绍前十字韧带损伤。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fe Ligament或ACL),起于胫骨髁间前区内侧斜向后上,止于股骨外髁内侧的上部,其作用在于膝部伸展时可阻止胫骨向前位移。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是足球、滑雪,篮球、田径、体操等运动项目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在篮球运动中,多数是由于小腿过度扭转而导致的韧带撕伤。事实证明,在进行相同运动时,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发生十字韧带损伤,但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解剖学差异所引起的。
症状:
在受伤的时候你可能会听到断裂的声音,接着膝盖就开始肿胀,第一感觉就是膝关节不稳固而且伴随剧烈的疼痛,尤其在吃劲的时候,疼痛特别明显。膝部活动度受限制,标志性的表现就是腿部不能伸直。
治疗:
前十字韧带损伤从受伤程度上可分为部分损伤和完全损伤。而从受伤位置上可分为韧带前内束或者后外束损伤。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c)-0139-02
后交叉韧带(PCL)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稳定结构,在保证膝关节后直向稳定与旋转稳定方面起重要作用[1]。在屈膝30°和90°时,PCL承受85%~100%的后向应力。PCL损伤后使膝关节稳定性改变,行走时关节面受到冲击,进而导致关节蜕变和功能丧失[2-3]。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利用自体绳肌肌腱单束四股在关节镜下重建PCL已经成为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本院2007年11月~2012年2月共收治PCL 断裂患者80例,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18~55岁,平均36 岁。病程15 d~2年,平均3.5个月;左膝23例,右膝57 例;受伤类型:运动损伤67例,交通伤13例。23例伴有半月板损伤,5例伴有内侧副韧带损伤。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患膝MRI检查,均提示后交叉韧带损伤和部分膝后内或膝后外复合体的损伤。
1.3 手术方法
常规膝前外侧及膝前内侧入路行关节镜检查,切除破碎的半月板和其他残片,明确诊断,再行关节镜下取自体绳肌PCL重建术。
1.4 护理方法
1.4.1 手术前 制定康复计划,让患者在身心两方面为术后康复做好准备,教会患者一些术后的训练动作。定做术后支具,教会患者如何穿卸。陈旧性损伤的患者术前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使关节活动度尽量达到正常;肌力训练达到最大肌力;步态训练以恢复正常步态。术前关节功能及肌力的恢复有利于手术后的康复。手术前还应避免以热疗为主的物理治疗以免增加术中出血[4]。
1.4.2 手术后 第一阶段(0~2周),康复目标:减轻疼痛,控制术后肿胀与渗出,重获膝关节的伸直能力以及肌肉的力量,膝关节的活动度达到0°~90°,渐进性负重。方法:术后患者弹力绷带包扎,卡盘式膝关节支具伸直位固定,抬高患肢,给予膝部冷敷,以控制术后肿胀与出血,减轻疼痛。术后第1天起立即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收缩5 s,放松10 s,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每日练于500次;踝泵练习,嘱患者最大限度地有节奏地伸屈踝关节,促进血液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直腿抬高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30°,保持至力竭,10次/组,2~3次/d;推髌骨训练,内外推髌骨,防止膝关节粘连;侧抬腿练习;平衡训练:后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受器受损,平衡功能下降,应早期进行本体感觉训练,患者可以50%负重时,就可以用不同质地的平衡训练垫进行本体感觉训练。术后1周支具保护部分负重,同时开始被动活动器(CPM)功能锻炼,一般从30°开始,每日增加5°~10°,每日2次,每次40 min[5]。
第二阶段(术后3~6周),康复目标:术后第3周开始膝关节活动度训练,要求术后4周内屈膝活动度达到90°,术后6周内达到或者超过120°,髌骨活动良好,恢复正常步态,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上阶梯练习。方法:随着股四头肌控制能力的提高,将支具活动范围调到0°~50°,可满足平地步行的需要,在可耐受的范围内逐步增加负重,间断扶拐步行以恢复正常步态,当行走无痛时,可以去掉拐杖。随着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增加,可进行0°~45°半蹲练习;向前后,侧方跨步训练;继续加强平衡训练,多种不同平面的平衡及平衡干扰训练;当ROM达到110°~150°时,进行标准功率自行车训练[6]。
第三阶段(术后7~14周),康复目标:术后3个月内在支具伸膝位保护下可以行部分直至完全负重。提高下肢灵活性;提高日常生活(ADL)能力,无痛且很好的控制下阶梯训练[7]。方法:继续加强ROM训练,直至恢复正常;增加下肢的肌力和灵活性,在倾斜的跑台上反向行走并逐渐增加倾斜角度,可以增加股四头肌的肌力;渐进性增加静蹲时间;下阶梯训练应由低向高,在无痛下进行[5]。
第四阶段(术后15~22周):康复目标:能无痛跑步,能满足日常活动的最大力量和灵活性的需要;跳跃功能患膝达到健膝的75%以上;为患者重返运动做准备。方法:进行向前跑训练,短距离加速跑和长距离慢速跑;在可耐受的范围内渐进性进行抗阻训练和灵活性训练;如果患者能在5 s之内用体重的60%静蹲5次就可进行功能性往返训练,由简单到复杂(如双腿跳)[2]。
第五阶段(术后22周后):康复目标:术后第4个月开始各种灵活性训练。全面恢复日常活动,运动员满足专项运动要求;跳跃功能患膝达到健膝的85%以上;患膝肌力达到健膝的85%以上。方法:继续强化下肢力量,灵活性,抗阻训练,至肌肉疲劳为至。游泳(开始时禁止蛙泳),慢跑,跳绳等。在次期间重建的韧带处于塑形期,不够坚固,训练应循序渐进,不可勉强,专项运动应戴护膝保护,半年内避免剧烈运动及“急停急转”运作[8]。
2 结果
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I/甲愈合,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膝关节不稳定感均消失,无伸膝活动受限,屈膝活动度115°~140°,平均125°。术前后抽屉试验均为阳性,术后3例Ⅱ度松弛,1例Ⅲ度松弛,其余均为Ⅰ度松弛。根据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标准,优66例,良14例,平均积分(89.3±1.9)分。根据IKDC评分标准,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A级65例,接近正常B级15例。
3 讨论
术后经过系统正规康复训练,可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及体育活动。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系统的髌韧带动力康复训练和临床护理及康复指导对患者功能的早日恢复十分重要。
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目的是恢复一个稳定、无痛、保护良好运动的膝关节,术后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医护人员不仅要为患者制定系统的康复计划,还要从主观上鼓励患者,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随着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技术的不断改进,康复治疗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正常膝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刘玉杰,敖英芳. 膝关节韧带损伤修复与重建[J].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4-167.
[2] Chan KM,Freddie FU. 骨科运动医学的最新观点与争论[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4-131.
[3] 郭万首主译. Turek骨科学原理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2-421.
[4] Pasler HH. Neue techniken knieechirugie[M]. Heidelberg:Steinkopff Verlag Darmstradt,2002:72-78.
[5] 田伟. 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06-1031.
[6]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0-81.
关键词 :交叉韧带;围术期;同种异体肌腱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32
随着现代社会高能量创伤的不断增多、体育运动的不断普及,膝关节叉韧带损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关节镜手术的普及,使得关节镜重建断裂的交叉韧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我院共收治采用同种异体肌腱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23例患者,通过围手术期+康复护理,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12月间对收治的交叉韧带损伤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8例,女5例。年龄19~55岁,平均29.50岁。术前Lyshoim评分(41.30±16.30)分。该部分患者均不接受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术。术中均适用Endobutton悬吊固定移植物股骨端,使用生物挤压螺钉固定胫骨端,术中同时处理合并伤,其中合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4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
2围手术期康复与护理
2.1术前教育与指导,超前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即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使患者对手术的意义、手术过程有所了解,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1]。将典型病例的有关资料展示给患者,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心。术前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等进行锻炼,避免术后因患者疼痛导致不能配合或者方法错误。对于急于求成的患者需特别重视,由于对手术期望值较高,对手术的困难估计不足,容易造成实际治疗效果与患者预期的心理差异,需对患者循序诱导,使其对手术及手术的康复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2.2术后院内康复护理患者术后尽快进入康复阶段,是手术获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关节镜手术由于创伤小,术后患者住院时间较其他骨科疾病时间短,因此住院期间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是关键。
2.2.1生命体征观察术后观察24 h生命体征,包括患者呼吸、血压以及心率等。疼痛是近年来为医疗过程中备受重视的一个内容,逐渐被列“五大”生命体征之一。术后前3 d,在护理别注重患者疼痛的处理,由于手术创伤、关节内渗血、切口加压包扎等因素,关节镜下行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会在术后72 h内主诉切口疼痛、关节胀痛[2],观察患者敷料包扎是否过紧、切口引流是否通畅,如存在上述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处理。术后给予口服或者静脉使用镇痛药物,切口局部冰敷,能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又能减少关节内渗血,减轻患者躯体与精神负担,便于后续股四头肌锻炼的进行[3]。另外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尤其是后叉韧带重建手术,具有一定的腘动静脉、胫神经损伤的风险,因此术后需特别注意观察患者肢端血运情况以及感觉运动功能情况,如果出现肢端麻木、足背动脉波动减弱或者消失,提示可能存在血管神经损伤的可能。
2.2.2术后物理治疗术后采用的物理治疗措施包括:(1)膝关节48 h内给予间断冰敷,目的是减轻疼痛,减轻关节内渗血和局部软组织肿胀。(2)患肢给予弹力绷带包扎,可以减少关节内出血,防止膝关节局部加压包扎导致的肢体远端肿胀,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3)中频脉冲治疗。中频脉冲通过局部微电流的作用,促进局部软组织水肿消退,促进软组织愈合。(4)红外线治疗。术后72 h后给予局部红外线热疗,有利于减轻局部肿胀及软组织愈合,有利于减轻关节内粘连以及促进膝关节内积液的吸收。
2.2.3膝关节肿胀和积液的处理关节镜手术后关节常出现积液肿胀,给患者带来不安和焦虑[4]。术后每日记录患者膝关节肿胀情况和浮髌试验情况,作为关节内积液处理的依据。术后关节局部的理疗措施可有效减轻关节内渗血导致的关节肿胀,早期的主动功能锻炼也有利于肿胀的减退。患者采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术后可能存在的排异反应也是产生关节积液的原因之一。本组患者术后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内积液,因肿胀明显需要行穿刺者仅有3例,有1例出现反复关节内积液,给予口服激素3周,同时配合关节穿刺抽液,症状逐渐消失。
2.2.4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应用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要求膝关节位置相对固定,在进行锻炼时不妨碍肢体的正常部位保持运动功能,加强肌力,以保护和促进重建的韧带进行重塑,能够做到动静结合的功能,防止并发症[2]。目前,我们采用可调式膝关节支具进行固定,达到静态固定和动态保护的目的。针对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叉韧带的愈合特点,我们在使用支具时采取比自体腘绳肌较为保守的方法:第1~3周前叉韧带固定在30°,后叉韧带固定在0°,第4~6周开始由0°逐渐开始练习屈伸至90°,第7~8周在0°~120°之间屈伸活动,12周后行走姿势,自然后去支具行走。
2.3早期院内康复训练根据交叉效应理论,两侧肢体同时进行肌力练习,可诱导患侧肌肉进行等长收缩,这种交叉效应可使患侧肌力增加30%[5]。我们对患者同时进行健侧肢体肌力训练。
2.3.1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包括腘绳肌、股四头肌的主动收缩练习、直腿抬高练习以及踝泵运动等。(1)踝泵运动在手术后患者下肢运动恢复后立刻开始,嘱患者踝关节用力、缓慢、全范围跖屈、背伸活动,每2 h 1组,每组30~50个。(2)腘绳肌等长收缩,方法为术后第1天开始膝关节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每日2组,每组30次,每次收缩坚持5 s。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方法为在肢体静止不动的状态下持续收缩股四头肌5 s左右,放松稍作停顿再收缩,如此反复进行,开始时间同样为术后第1天,每日2~3组,每组30次,每次收缩坚持5 s。(3)直抬腿及侧抬腿练习,方法为术后3 d在下肢护具固定下,开始逐步行直抬腿及侧抬腿练习即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5 cm处,保持5 s,然后再进一步抬高至10 cm,维持5 s,之后放低至5 cm,再维持5 s,每日3组,每组由15次开始,根据患者耐受性情况,逐渐增加每组次数。
2.3.2髌骨推移锻炼预防髌骨关节粘连术后早期进行髌骨左右推移被动活动练习,预防髌骨粘连和髌上囊粘连。
2.4出院后的锻炼指导由于本组患者为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因此该部分锻炼主要是在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患者制订详细的锻炼方案,并要求患者定期电话随访,返院复诊,进一步指导康复的方法和指导锻炼的进度。
2.4.1关节活动度训练对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叉韧带术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的时机尚无明确定论,术后2周是重建术后血管增生期,是韧带重塑的关节时期,该时间段内韧带结构脆弱[6],因此术后3周开始进行主动屈伸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患者在第5~6周时仰卧位时术后第2天开始小范围屈伸膝关节,以不引起疼痛为度。每次5~10 min。每日2~3次。
2.4.2患肢负荷递增训练及步行训练术后4周内不负重,术后第5周负荷体重的25%,第6周内负荷达50%体重,第7周为70%,第8周100%负重。在膝关节支具保护下下床,开始时可借助步行器或者拐杖行走,重心在健侧下肢,逐渐向患侧过渡。了解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行平衡能力的训练和行走步态指导,及时纠正异常步态。进行扶拐上下楼梯练习,逐步要求患肢从不负重过渡到部分负重。上楼时采用健腿先上,下楼时则患腿先下,第8周脱拐行走。
2.4.3本体感受功能训练和肌肉灵活性训练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有助于膝关节静力性和动力性稳定结构及本体感觉的恢复[2,7]。采用的锻炼方法主要是平衡板训练、骑固定自行车训练等。术后8周开始行半蹲练习,每天训练2次,每次20 min。步行灵活性训练根据患者之前练习的进度,指导患者有序地进行,练习时由前进步、后退步,而后进行侧向活动练习,练习量一般每天训练2次,每次15~30 min,具体需根据患者耐受力进行调整。当行走自如时,开始行前进步跑、后退步跑,半年后练习变速跑以及侧向跑。
由于出院后患者康复训练主要采取医护指导,患者主动自主练习的方式,因此所有患者需建立完善的随访机制,要求患者定期返回医院进行复诊,并根据患者锻炼情况和功能状态进行指导,制定下一步的康复计划。
3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病例,术后膝关节因积液需行穿刺者3例,其中1例出现明显的排异反应,膝关节反复渗出积液,给予口服激素及反复穿刺抽液后肿胀逐渐消退。所有患者自觉膝关节不稳症状明显改善,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Lyshoim评分(90.00±13.80)分。
4小结
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损伤的前后交叉韧带,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切取自体肌腱时对膝关节周围动力稳定结构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围手术期做好术前宣教,通过有效的术前沟通,可树立患者康复的信心,避免患者“急功近利”的快速康复的认识;术后严密观察,预防手术相关并发症;为患者制订完善的康复方案,密切随访,适时指导护理和康复,能够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有效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龚群英.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0):2770-2771.
[2]关英.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2):139-140.
[3]郑伟,高志,余莹莹,等.关节镜下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围手术期超前镇痛护理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8):185-187.
[4]景卫琴.膝关节镜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6):83-84.
[5]屈绵城,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4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074-1075.
[6]刘玉杰,王岩,王立德.实用关节镜手术学[M].2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