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5 10:52: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节镜手术作为一种新技术,较为安全实用,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微创等良好特点[1]。而通过康复训练的实施,能够进一步巩固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患者肢体的功能康复非常重要。本文针对44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治疗进行了实施,得到满意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8月至2009年7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44例患者,包括30例男性和14例女性。患者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7.4岁。44例患者含有外伤史,包括15例坠落伤、14例运动损伤、15例车祸伤。其中14例右膝,30例左膝。随机将其分成参照组(20例)和康复组(24例),且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第一阶段:术后1-2周 ①对患者进行指导,实施缝匠肌、股四头肌的长收缩锻炼,增加肌力,对肌肉萎缩进行预防,对后续训练创造基础。完成准备工作后,患者患肢在床上平放,维持5-10s,练习缝匠肌等长收缩,之后放松,每20遍为一组进行重复训练,每天练习5-10组。②术后第四天对关节器进行被动锻炼,使髌骨在早期的被动活动中增加伸膝训练,对髌上囊粘连进行预防,有利于恢复关节活动度。每次15分钟,每天训练次数为3次左右。③支具伸直位固定一周后,对患者被动屈膝活动进行指导,对膝关节内外翻等状况进行预防。
1.2.2 第二阶段:术后3-12周 对患者的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患肢肌力锻炼进行强化,股四头肌收缩每日练习500次,200次直腿抬高,维持更长时间对抬起的力度、角度进行逐步增加。持双拐负重下地在术后2-4周后进行,同时对负重进行增加。由小到大对主动屈伸活动急进行训练,床边自然下垂,对伸直动作进行练习,半蹲屈伸膝练习的增加在术后7-10进行,同时对弯曲角度进行增加,每次30次,每天练习3次。8-10周对下蹲屈曲练习进行增加。之后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对功率自行车抗阻力练习进行实施。
1.2.3 第三阶段:术后13周-6个月 在运动过程中,对膝关节的稳定性练习进行强化。通过医生的指导,对自行车、各种器械的恢复性锻炼进行实施,注意急停动作的发生和频率、剧烈运动等事项。
1.2.4 术后随访 医生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门诊复查,同时通过随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复诊,并能够对患者的恢复效果进行功能评分。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全部结果进行分析,x2检验,P
2 结 果
44例患者成功完成治疗后,均接受了医院的随访。借助患者膝关节屈曲度的对比,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可以得知与参照组相比,通过康复训练的康复组的治疗效果更为优越。康复组与参照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曲度比较,见表1。
3 讨 论
对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而言,对关节的稳定性进行改善,不断增强关节的感觉功能,以促使正常运动水平的逐步恢复显得非常重要[2]。在此过程中,就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不同阶段的手术过程中对系统的康复计划进行制定,可有效促使患者功能的有效恢复。其中不仅要重视膝部训练的加强,还要对早期知觉下的各种运动觉、位置觉训练进行强化,同时促使患者运动的逐步协调。患者借助无痛运动的训练,能够对自身功能进行定位、适应、认知,而大脑皮层映像在关节生理活动恢复中能够得到不断的加强,进而使患者关节本体的感觉得到较好恢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关节镜 后交叉韧带重建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19-(2010)-07-02
后交叉韧带(PCL)是膝关节中最强的韧带,是保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断裂后将会引起膝关节后向不稳及旋转不稳,继而引起膝关节炎,从而损伤关节功能。所以,有重建的必要性。目前,随着现代膝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关节镜下进行PCL重建术是近年来膝关节镜外科领域发展最为迅速和受到广泛重视的手术方式之一,目的在于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恢复其运动功能。我院自2007年2月~2009年2月收治26例后交叉韧带损伤行重建术的患者,现将康复训练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9~46岁,平均32.5岁。运动损伤6例,车祸致伤20例。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15例,半月板损伤6例,内侧副韧带断裂5例。26例均为伤后出现膝关节后向功能性不稳,影响膝关节功能,妨碍正常生活、工作及体育运动。手术采用关节镜下行重建术,合并损伤给予修补或重建,以防止PCL重建后失效。术后与医生共同制定程序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应用数字卡盘调节式膝关节支具(以下简支具),被动活动等综合康复训练。
2 康复训练
2.1心理护理
关节镜下重建手术已经成为修复PcL的最佳方法。但是,多数患者因惧怕术后疼痛及担心术后出血、担心重建的韧带松动、断裂等不愿配合功能锻炼。因此,护士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手术的成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绝大部分是要靠手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所以一定要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拟定膝关节康复训练程序。从患者的实际出发,根据手术医师的要求,制定一套适合患者的康复训练程序。康复训练程序经讨论集体认同后,由责任护士全面实施术后康复训练计划和目标,保证康复训练动作既标准、规范又到位,并能按时达到预期目标。康复训练实施过程中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给予调整。让患者明白手术后掌握好运动量、频率和强度,严格按个体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非常重要。护士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鼓励患者,讲解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教会锻炼方法,使患者能克服怕痛心理,配合做好康复训练这项工作,取得手术的成功。
2.2功能锻炼
2.2.1踝泵练习 要求患者做最大限度的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运动。从术后当天开始,患者在卧床伸直双下肢的情况下,双踝先自然放松,然后做背伸动作,背伸时一定要达到最大限度。从最大背伸状态开始做跖屈,跖屈也要达到最大限度,如此反复进行,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患肢肿胀。
2.2.2股四头肌收缩放松练习
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进行适量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舒张运动。患者平卧在床上,双腿自然伸直,足尖向上,踝关节背伸,绷紧腿部肌肉,持续10秒钟后放松为1次。每天收缩、放松次数共3组,每组50次,共150次。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延长时间。以不引起肌肉疲劳为原则,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肿胀消退,增加肌力。
2.2.3被动屈膝康复训练从术后第3天开始,行膝关节功能练习器(CPM)被动伸屈膝功能锻炼,一般从30度开始,每日逐渐增加5~10度,每天2次,每次1小时,循序渐进,活动度以70度为限。锻炼时每次用数字调节支具将膝关节固定在完全伸直位,1周内屈膝达60度,2周屈膝达90度,后改主动屈膝锻炼。
2.2.4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1)从术后1周开始,抱膝练习屈曲,双手拇指分别位于两膝眼处,其余四指固定膝关节,行小腿屈曲锻炼。抱膝至开始感到疼痛处保持10秒,稍稍放松(不可突然完全伸直膝关节休息)。休息5~10秒,再抱膝,反复练习20分钟,每日1次。(2)主动直腿抬高运动。鼓励患者直腿抬高,练习股四头肌力,以主动抬高为主。患者平躺在床上,膝关节伸直,将患侧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cm处,坚持10~15秒,放下腿休息10秒,10~20次/组,2~3组/日(练习时膝关节皮肤切口处的疼痛属正常现象,应予以耐受)。(3)术后4周在膝关节活动支具保护下开始主动伸屈膝训练,每次30~60分钟,每日2~3次。直至屈膝约110度。
2.2.5下蹲训练术后第6周开始,扶拐患肢足尖点地,负荷身体25%重量行走练习,每周增加25%的患肢负重,第10周后可弃拐完全负重活动,并行下蹲训练,协助患者将患肢足尖抵住床尾的一个床腿,以控制此足不向前滑动,保持稳定,然后双足分开,与两肩同宽,上身挺直,双手扶床拦杆做45度下蹲训练,每次5~10分钟,每天3~5次。在功能锻炼时要注意进行循序渐进性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不可急躁。术后3个月,有针对性地进行上、下楼、游泳、骑车等低冲撞的有氧训练指导,以恢复肌力,增强耐力。参加重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应该在术后6~9个月之后,这时应具备接近正常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并且患肢本体感觉应存在。
3 结果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保守治疗 康复体能训练 篮球爱好者
一、前言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而严重的运动创伤之一。ACL断裂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称ACL缺损膝,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运动能力或丧失运动能力。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篮球运动爱好者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多发人群,男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前十字韧带保守治疗后立即进入康复治疗的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本实验预通过从术后到恢复竞技能力全程的康复治疗来评价康复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情况,为以后的ACL重建术后运动员的损伤康复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研究普通篮球爱好者ACL断裂临床表现和保守康复治疗措施,探讨其发生机制及伤病发生规律和特点,以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医务监督水平,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尝试对运动员受伤的情况及伤后恢复手段进行探讨,使运动员了解更多正确、科学、有效的伤后恢复手段,让运动员尽快摆脱伤病的困扰,快速恢复到以前的竞技状态,为运动员和教练员伤后恢复训练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并且寻找训练和比赛中导致损伤发生的风险。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篮球专项本科生李×为研究对象,其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出发点,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阅读一些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寻找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为更好地撰写论文打下基础。
2.实验法。通过实验法,对受试者进行专项康复训练,探讨专项性康复训练对篮球运动员ACL保守治疗后膝关节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
3.数理统计法。测试结果各指标以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同一指标,康复锻炼前后使用配对样本,健侧患侧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相关分析观察康复锻炼前后部分指标间的相关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下肢围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下肢大小腿纬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但通过12周的康复训练两侧小腿围度逐渐增长,较康复前患侧增长1.7cm健侧增长1.4cm。两侧大腿围度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髌上5cm处患侧增长1.8cm健侧增长0.7cm,髌上10cm处患侧增长1.6cm健侧增长1.2cm,髌上15cm处患侧增长2.0cm健侧增长了1.5cm。
(二)膝关节活动度测试结果:实验对象在康复初期两侧膝关节主动屈被动屈均存在轻微程度受限;康复训练后,患侧膝关节主动屈提高14度,患侧膝关节被动屈提高17度。
(三)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康复训练后,患侧腿股四头肌向心和离心肌肉量不仅和健侧腿没有差距还略高于健侧腿。患侧腿股后肌群向心力量恢复到健侧腿的81%,离心力量恢复到90%,基本完成康复目标。健侧腿和患侧腿的股四头肌的离心力量/向心力量(E/C)都达到了140%以上。
(四)疼痛测试结果:实验对象疼痛值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逐渐减小。静息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彻底消失,膝关节区域按压痛在康复训练第8周消失,术后第10周起走路时无疼痛出现,术后第12周起进行跑跳训练时,无疼痛感。康复训练第12周实验对象进行专项踢击时,会感觉到轻微的震痛,14周痛感消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经过为期24周的康复治疗及训练,实验对象膝关节肿胀消失,疼痛基本消失,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膝关节肌肉力量加。
2.实验对象可进行跑步、跳跃、变向等运动员所需要的基本功能性活动,且可以进行篮球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患者已经开始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并且无不良反应。说明在本次后交叉韧带保守治疗康复训练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二)建议
1.康复训练要尽早进行,实验对象由于在受伤后4周才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健患侧肌力都有明显下降,关节活动度也比正常值偏低。
2.在康复训练初期训练方法单一,枯燥,应该充分考虑到运动员兴趣,制定一些有趣味性的康复训练项目,希望在今后的训练方案设计上要做到系统化、多样化,严格规范运动员每个康复动作,使康复训练练好。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一种最常见的膝关节运动创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自体移植物(髌腱或N绳肌腱)或异体移植物等进行关节镜ACL重建[1-2]。但临床实践表明,重建手术后虽然恢复了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的稳定性,而患者却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膝关节不稳症状[3-4]。本次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超早期中医介入治疗,观察患者进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效果,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40例经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ACL损伤的西医诊断标准,均经过关节镜ACL重建术治疗。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20~45岁,平均(32.79±4.60)岁;观察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21~46岁,平均(32.81±4.6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患者在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训练任务逐周增加。分三阶段训练:第一阶段的康复训练强调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后6周内:(1)术后2周内:①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可行持续被动运动(CPM)训练;②术后3 d开始膝关节屈伸活动,不超过90°;③要求尽量伸直、过伸膝关节训练,持续伸直位戴支具;④可拄拐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2)术后3~4周:①继续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屈膝肌力锻炼;②膝关节活动范围0~120°,恢复过伸功能;③下地行走佩戴支具,患肢不负重。支具调整到60°。(3)术后5~6周:①继续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屈膝肌力锻炼;②膝关节活动范围达到正常;③下地行走佩戴支具,患肢不负重。第二阶段的康复训练是结合力量的训练,术后7周~3个月:(1)可使用弹力绳增加力量训练;(2)术后7~8周时增加爬楼梯、下蹲等训练;(3)在2~3个月时,加强负重的训练,加强下肢肌力锻炼;(4)佩戴支具进行正常行走或日常生活训练。第三阶段的康复训练是增加特殊的体育锻炼。术后3~12个月:(1)术后3个月时允许跑步;
(2)术后4~5个月时,开始旋转和扭转的活动。术后
6~12个月:(1)可参加非对抗性体育活动;(2)在肌力恢复之前,避免膝关节过度旋转的活动。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超早期中医介入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一样的常规康复治疗,同时配合超早期中医介入治疗。超早期中医介入治疗主要包括中药熏洗、中药内服、推拿等方面。具体方法是:(1)中药熏洗:在患者术后1~3天,组成:伸筋草15 g,透骨草15 g,五加皮12 g,三棱12 g,莪术12 g,秦艽12 g,海桐皮12 g,牛膝l0 g,木瓜10 g,红花10 g,苏木10 s。以上药用量比例制成粉碎干燥颗粒。使用时取上药80~150 g置于盆中,用沸水浸泡后,先熏患膝,并轻按摩股四头肌及小腿肌群,待药液温和后再泡洗患处,2次/d。(2)中药内服:黄芪30 g,鸡血藤30 g,茯苓20 g,白芍20 g,寄生15 g,独活12 g,牛膝15 g,当归15 g,骨碎补15 g,熟地15 g,秦艽15 g,川芎10 g,辛3 g,甘草6 g。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温服。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参照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分数与疼痛程度成正比[5-7]。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主观疼痛感进行评分,总分10分,0分表示不疼,10分表示最痛;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肿胀度进行测量。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被动位置觉及被动感知阂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休息、术前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休息及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及肿胀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术后1周肿胀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活动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本体感觉误差及被动感知阈比较 两组患者健侧的本体感觉误差和被动感知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侧本体感觉误差和被动感知阈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易出现关节稳定性差的症状,术后不易康复[7]。前交叉韧带限制胫骨前移及旋转与关节活动度、肌力等因素相关,也还参与构成膝关节的本体感觉[8]。本体感觉是指大脑接收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等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及运动方向的感觉[9]。而膝关节本体感觉主要包括位置的静态感知能力、运动的动态感知能力、肌肉收缩及肌张力的调节能力[10]。本研究通过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超早期行中医介入对患者本体感觉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休息、术前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休息及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活动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经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患者超早期行中医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促进其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本体感觉能力,并减轻疼痛。
参考文献
[1]杨勇,尹吉恒,冶尕西.电针治疗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膝肿痛[J].中医正骨,2016,28(10):50-51.
[2]李克军,蒋拥军,何梦凡.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渐进抗阻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内侧肌肌力训练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16,28(5):13-15.
[3]彭杰威,吴宇峰,宋伟毅,等.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超早期中医介入的康复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117-118.
[4]谢艺君.单隧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的康复训练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39-40.
[5]李品,陈红云,孔舒娅,等.医护一体化康复锻炼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Lysholm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4):139-141.
[6]郑晓捷,柳思露.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快速康复的护理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02-203.
[7]柏小金,黄文良,徐林,等.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早期专科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8):826-828.
[8]刘丽琨,蔡斌,岳冰,等.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粘连患者的综合物理治疗30例报告[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5(10):743-746.
[9]闵重函,周瑛,荆琳,等.手法加中药熏蒸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6,29(5):397-403.
[10]唐洪渊.专业运动康复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2):77-80.
[11]何世平.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中医康复治疗[J].医学信息,2016,29(12):314-315.
[12]陈飞.中医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207-209.
[13]杨金初.功能锻炼联合中药熏洗、手法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4):118-119.
[14]李毓吉,唐能能.不同康复计划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预后的比较研究[J].医药前沿,2016,6(27):130-131.
[15]赵志远.功能锻炼联合中药薰洗和手法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21):93-95.
[16]秦广珍,郭玲,刘华,等.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中西医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9):119-120.
[17]张蕾蕾,马向浩,张颖,等.功能锻炼联合中药薰洗和手法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t正骨,2015,27(6):35-36.
[18]李品,陈红云,孔舒娅,等.医护一体化康复锻炼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Lysholm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4):139-141.
[19]朱洪江,郑祥,关健,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不同康复方案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0):2442-2444.
[20]闵重函,周瑛,荆琳,等.手法加中药熏蒸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6,29(5):397-403.
[21]何世平.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中医康复治疗[J].医学信息,2016,29(12):314-315.
前交叉韧带(ACL)的作用是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是膝关节损伤中很常见的一种,而且损伤后常可导致明显的功能障碍。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是非常重要的[1]。目前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而要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恢复膝关节功能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则需要术后正确的护理与康复指导。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科采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人28例。试用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康复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32岁;运动损伤10例,生活中损伤6例,车祸致伤12例。患者共有体征是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其中6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26例前抽屉试验阳性,2例不明显。麻醉后前抽屉试验均与对侧有明显差异。磁共振结果示前交叉韧带连续信号中断。
2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的顾虑,担心手术效果及预后。术前由主管护士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目的和注意事项,向患者说明手术方法及手术的必要性,并详细介绍关节镜下手术的优点。消除患者的猜疑和顾虑,鼓励患者相互间进行交流,增强信心,提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主动性。
2.2术前护理指导床上排便习惯,以适应术后卧床排便;术前皮肤准备,术前1d剃除术区毛发,术晨膝关节局部皮肤碘伏消毒,并用无菌敷料包扎;术日晨测生命体征,留置尿管,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功能的康复,正确的膝关节功能锻炼至关重要,故术前需教会患者股四头肌舒缩锻炼和直腿抬高锻炼的方法。
2.3术后护理椎管内麻醉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h,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密切观察手术刀口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肢端血运,检查足背动脉搏动,踝关节及各足趾的活动情况;术后常规膝关节冰敷3天,膝后垫软枕以保持膝关节屈曲15-20°。
3康复指导
3.1术后1-3d此期间患者疼痛比较剧烈,主要是膝关节静止的功能锻炼。患肢膝关节伸直位固定,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将大腿平放于床上,双下肢伸直,用力绷紧大腿前方肌肉群保持10-30s,5-10次/d,5min/次,以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可防止肌肉萎缩,加强膝关节功能。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跖屈和背伸为1次,连续20次,5-8次/d,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对减轻局部肿胀也有很大帮助。
3.2术后4-7d此期间患者疼痛减轻,关节内渗出较少,但股四头肌肌力差,主要行非负重状态下的膝关节功能锻炼。开始鼓励患者进行患肢直腿抬高锻炼,由被动至主动,逐渐抬高,即病人平卧位,膝关节伸直,家人协助将腿匀速抬高达35-45°,保持5-8s,然后缓慢放下,再重复以上动作,以利于恢复肌力。髌骨被动活动,上下左右推动髌骨,防止髌骨粘连。
3.3术后8-14d此期间股四头肌肌力明显恢复,关节稳定性增强,患者佩戴支具,一般从屈膝0-30°活动,每两天增加10°。指导患者掌握关节屈伸的速度和幅度,逐步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角度。这期间患者可在支具的保护下适当负重训练,卡盘支的作用是稳定和保护膝关节,并可控制调节膝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功能锻炼时用力,下床活动和休息时将支具调整并锁定到伸直位,避免因为膝关节突然的大幅度屈曲而造成重建的韧带松弛[2]。
4出院指导
向患者强调康复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原则是早锻炼,晚负重。正确的功能锻炼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①术后第3周膝关节活动范围可逐渐扩大至90°;②术后2个月膝关节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③术后6个月可进行游泳、慢跑等力量恢复锻炼;④术后12个月后根据情况可参加正常体育活动。此外,还应注重各种位置觉、运动觉训练及运动时的协调性训练。
5结果
本组28例患者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个8-24月,平均12个月,刀口Ⅰ期愈合,均顺利拆线出院;术后无膝关节感染,临床症状消失,膝关节活动度良好,可恢复正常生活,抽屉试验为阴性。复查X线无发现膝关节松弛或内固定物松脱现象。复查MRI结果显示移植肌腱形态及张力良好。
6讨论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向前稳定的重要结构,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会引起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对膝关节的正常功能有严重影响。随着关节镜下重建与移植韧带方法的不断改进与重建韧带两端的固定强度的提高,为交叉韧带重建后的康复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对患者进行正确有计划术前心理护理、适应性训练和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以及对手术切口、疼痛、患肢活动的护理,尤其是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是确保患者手术成功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结果表明,术后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必须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以保证膝关节正常功能的恢复。因此,有效的康复训练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以及保证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必要措施,并且对防止膝关节挛缩、减轻疼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关节软骨代谢、保证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