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5 10:52: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资金流动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东星航空是2005年5月16日在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经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批准筹建的中国第4家,华中及中南地区第1家获准筹建的民营航空公司,其注册资本8000万。东星航空于2006年5月19日实现首航,首航时就获得了飞往广州、上海等地的黄金航线飞行权,接着开通天津、香港、澳门等航线,2007年获批执行地区及国际航线,与中华航空公司共享代码合作经营经香港转飞台湾的航线。
(一)东星航空先是与武汉黄陂区政府签署了“公共航空运输项目投资落户协议书”,达成了投资5.5亿元、用地1500亩的意向。在两年内完成停机坪、器材库、维修房及员工公寓等的建设。2005年11月27日,东星航空宣布从法国空客、美国通用等国际巨头手里购买和租赁20架豪华空客A320型飞机,总资金达120亿元且无担保,成为美国通用航空在全球范围内对新成立航空公司最大的订单。2006年5月13日,与全球知名的德国汉莎航空技术公司签订了60亿元的航材、维修的外包协议。2007年10月底,东星航空又从世界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国际金融租赁公司租来2架空客A320型飞机;2007年11月22日,东星航空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签订了融资4亿多美元的协议,用于未来几年内购买6架空客A320型飞机。以28架飞机计算,东星航空已创下民营航空公司的记录,一度以“东星速度”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民营航空公司。
(二)东星航空没有经历生命周期理论所描述的一个企业一般会经历的初创、成长、成熟、衰退等4个阶段,而是在企业快速发展中于2009年3月收到了民航总局的“停飞令”,并一度陷入破产重整僵局,最终于2009年8月宣告破产。东星航空投入运行的第一个月内,运营成本是1403万元,销售收入则为1512万元。自2006年5月首航一年半利用已经到位的5架飞机,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利润2631.69万元。在三家民营航空公司惨淡经营、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的当时,实属航空业的“神话”。但很快,东星航空资金链断裂的事实就公之于众。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就东星航空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审计,这次审计的截止日期是2008年12月31日,根据这次审计,东星航空在当时的资产总额是62961万元,而负债则是103279万元,已经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状况。
从东星航空的案例得出结论,造成东星航空资金链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该企业为达到快速占领航空市场的目的而大规模迅速扩张, 忽视企业资金的运作,盲目投资且投资所需资金来源单一,主要靠银行借款,当偿还银行借款的期限已到,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偿还借款时,就造成资金链断裂。如何加强现金流的管理,合理运用资金,规避现金流短缺给企业而带来的风险,发挥它的最大效能,本文从以下三方面介绍了企业的现金流管控问题。
一、现金流对企业的影响
(一)现金流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筹集资金额根据实际生产经营需要,通过现金流表,可以确定企业筹资总额。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状况越好,现金净流量越多,所需资金越少,反之,财务状况越差,现金净流量越少,所需资金越多。
(二)现金流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现金流是企业评价项目可行性的主要指标,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方法有动态法和静态法,动态法以资金成本为折现率,进行现金流折现,若现金净流量大于0或现值指数大于1,则说明该投资项目可以接受,反之该投资项目不可行。
(三)现金流对企业资信的影响。
企业现金流正常、充足、稳定,能支付到期的所有债务,公司资金运作有序,不确定性越少,企业风险小,企业资信越高;反之,企业资信差,风险大,银行信誉差,很难争取到银行支持。因此,现金流决定企业资信。
(四)现金流对企业盈利水平的影响。
现金是一项极为特殊的资产,具体表现为:
1、流动性最强,可以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应变能力;
2、现金本身获利能力低下,只能产生少量利息收入,相反由于过高的现金存量会造成企业损失机会成本的可能,因此合理的现金流是既能满足需求,又不过多积囤资金,这需要理财人员对资金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做出权衡,寻求不同时期的最佳资金平衡点,有效组织现金流及流速以满足偶然发生资金需要及投资机会的能力。
(五)现金流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在有效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资产的估价,在估价方法中,现金流是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估价高低取决于企业在未来年度的现金流及其投资者的预期投资报酬率。现金流入越充足,企业投资风险越小,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越低,企业的价值越大。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资金管控体系
(一) 在现金为王的时代,企业资金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保持与经营匹配的适量的现金流,保持现金资产与负责在期限、币种、利率上有一个合理的结构。资金管控体系是企业财务管控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随着企业规模与业务的不断发展,资金管控体系设计越来越凸显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实践中,随着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张,组织架构日趋壮大,企业资金管控体系总的来说是朝集中管控模式方向发展,资金管控模式日趋呈现集中性、时效性、求利性、协同性和高度信息化等特点。
(二)资金管控的主要模式
不管哪种管理模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要使自身的资金管理达到均衡和高效,就是最优的管理模式。各集团公司在对其选择时,主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要求而酌情考虑。
1、结算中心模式。结算中心通常在集团母公司的财务部门内设立,是具体办理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或分公司现金收付及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它是一个独立运行的职能机构。为确保整个集团的资金需要,由结算中心统一对外筹措资金,办理各成员公司之间的往来结算,以减少资金沉淀,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效益。另外,各分公司都有自己的财务部门,有独立的账号(通常是二级账号)进行独立核算,因此,结算中心模式并不意味着将各分公司的全部资金完全集中到集团总部,而是关于资金流动、投资和融资等决策过程的集中化,各分公司依然拥有较大的资金经营权和决策权。
2、内部银行模式。它是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常用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内部银行是较结算中心更为完善的内部资金管理机构。它把一种模拟的银企关系引入集团内部的资金管理中,实行银行化管理,各分公司与集团是一种贷款管理关系,建立贷款责任制,强化资产风险管理,实行相对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成员公司无权对外融资,必须由内部银行统一对外筹措资金,并根据集团公司为各成员公司核定的资金和费用定额,结合其实际需要发放贷款,进行统一运筹,合理调度资金。
3、财务公司模式。它是企业集团总部常用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集团财务公司是专门从事集团公司内部资金融通业务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在集团公司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由政府监管机构批准,作为集团的子公司设立。它是大型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投资设立的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我国经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财务公司已超过80家,资产总额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如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几家财务公司,注册资本超过10亿元。财务公司承担着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管理和资本运作的理财任务,但它又不局限于只服务本企业内部。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是把一种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与企业或银企关系引入到集团管理中,使集团各子公司具有完全独立的财权,拥有资金的经营权和决策权,同时集团又通过财务公司对子公司进行资金控制。从该层面讲,结算中心、内部银行更带有行政强制色彩,自主性、经济性不如财务公司资金控制模式。企业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实际资金运作情况,选择属于适合本企业的资金管控模式。
三、实行资金管控取得的显著效果
(一)资金调度突出重点,确保资金的安全与完整。促进资金快速循环和良性循环,向效益好的单位倾斜。按资金使用的轻重缓急,排出资金使用顺序,并严格执行,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不断完善的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提高资金运转的效率,协调资金余缺,及时筹集资金。实行资金的管理控制,通过收支两条线和内部银行,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减少了资金占用,资金流动能力增强,从而加速资金周转,并提高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经济效益。有了内部银行(或统一资金管理中心),可以有效的解决下属分公司中有些公司资金沉淀而有些公司资金紧张却无法调剂的问题,利用沉淀资金对各分公司统筹调剂资金余缺,并收取少量的资金占用费,加速资金体内循环,减少贷款产生的大量利息支出,整个集团公司真正成为了一个最大化使用所有资金的大家庭。同时,资金紧张时,集团公司可以整体对外进行获取贷款,增强筹资力度,及时获取款项。
(三)树立集团公司一盘棋的思想。对内部债务清理给予政策倾斜,可优先清偿;为控制货币资金外流所带来的风险,对在同质同价的前提下内部材料采购和劳务提供,给予优先结算。先内后外,更有利于保证集团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充足的现金流是保证企业正常健康发展的最有力的保障。企业的现金流量决定企业的价值创造、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决定企业的流动性、反映企业风险状况。企业的现金流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的管理范畴,同时与企业的战略关系管理、内部运营管理、资金运作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产品创新管理以及政策法规管理相互协调。现金是企业财务最基本的元素,企业的财务运作归根到底是现金的运作。词条评分功能上线!欢迎体验~
企业的一切活动构成了一个大系统,是由各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要有整体性、联系性、开放性、层次性,并可将开放系统看作一个转换模式,即这个组织由:输入—转换—输出三个部分组成,并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过程。当今企业管理的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资源,最大效率的发挥作用,强调企业资源在系统中的有效配置。这里所说的系统包括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的大系统。因此,要求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要面向价值链管理,利用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密切结合业务流程再造,实行从源头管理,通过远程管理、在线管理,实现对资金的动态管理、对业务的全过程管理和资金流、业务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集成。而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这是一种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管理思想,集中感应了时代对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的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基于价值链的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志斌:《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现金流管理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7版。
[2]刘圻:《现金流管理: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同,但令人尴尬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又迎来了为应对通胀等采取的流动性紧缩政策,这对生存能力相对不强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有“雪上加霜”的味道,探讨中小企业融资出路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意义重大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中小企业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如统计显示美国近半数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这表明,用好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就我国的实践来看,根据相关测算,中小企业创造了全国60%左右的生产总值,50%左右的税收,吸纳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由此可见,发展好中小企业,解决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中小企业的寿命普遍要短于发达国家,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发展资金,面临融资难问题。因此,寻找融资的突破口,对于中小型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二、我国流动性紧缩政策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流动性紧缩政策已经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并且在未来一个时间段内,这种流动性紧缩仍然会继续,因此,这一政策将会在更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
1、我国流动性紧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首先,从利率来看,2010年10月人民银行重启了利率这一工具,并在当年12月再次加息,进入2011年后,加息的步伐并未停止,截止到2011年6月,已经连续2次加息0.25个百分点。其次,从提高存贷款准备金率来看,我国2010年1月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之后,2010年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基本维持每个月提一次的行为,截止到6月底,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5%的历史高位,相比于2010年的15.50%提高了6个百分点,即100元就增加了6元不能用来发放贷款,这将使得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大为缩小。再次,从公开市场业务来看,人民银行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收缩流动性。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市场中流通的人民币数量相对减小,从而可供融资贷款的金额也不断的减少。
2、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现状
虽然流动性紧缩使得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相对变少,但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贷款额度反而有所增加。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4月末,我国银行业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9.4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22亿元。2011年4月末,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28.8%,比年初增长7.1%。这表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并不表明中小企业的融资没有受到流动性紧缩的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在于以前我国中下企业贷款额度不大,政府的扶持等方面的原因,假设没有流动性紧缩,则这种贷款总额和增速都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三、流动性紧缩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在流动性紧缩的背景下,市场对资金这一资源的争夺更为激励,而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实力不强,融资配套能力不强,融资的渠道和环境还有待改善等都使得其融资难问题更难解决。
1、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首先,我国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当前中小型企业大多为家族式企业,企业的创办者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部分企业家为专业技术人才转化而来的企业家,他们并不善于进行企业管理,这就使得企业的治理难以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其次,从我国中小企业的业务领域来看,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在自身所属的行业领域竞争实力并不特别突出,企业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设备落后,缺乏持续的创新能力,从而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再次,从企业的人才供给来看,中小企业受制于薪酬水平、发展前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获得大量优秀的人才。这种不甚强大的竞争实力,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都较弱,随时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等风险,从而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给中小型企业给予更多的融资份额。
2、企业的融资配套能力不强
首先,从融资的基础来看,除部分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中小企业有较好的项目基础外,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属于传统的业务领域,它们基本没有具有很强发展潜力的项目作为融资的基础,这就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其次,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有较好的项目基础,但由于人才缺乏或者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在融资方案的制定,可行性的论证等方面存在缺陷,这就使得企业在接受银行等机构的审批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确定性甚至直接被否决。再次,从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来看,中小企业都存在不足,这也使其在融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融资的渠道和环境还有待改善
首先,从融资渠道来看,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集中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上市融资,私募投资,风险投资等融资渠道还没有完全打通,担保融资也还不发达,这就出现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其次,从融资环境来看,全社会对中小企业存在一种普遍的不信任感,认为国有企业更为安全可靠,而政府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体系也还不完善,还缺乏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这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环境不佳的问题。
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出路探索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可以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企业主动作为等方面着手。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如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提供贷款担保的方式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具体任务,通过帮助中小企业转型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其次,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体系,如制定完善中小企业信贷考核办法,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等,通过这些政策来支持企业的融资。再次,政府要为中小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建 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对中小企业融资优惠条件进行广泛的宣传,有条件的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等来优化融资环境。
2、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信贷融资体系,要通过强化中小企业信贷考核等办法,重视并逐步做大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在融资方式上也积极创新,督促银行设置更为宽松的条件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其次,要积极的完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兴的融资渠道建设,要积极引导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行业,增加对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的同时也给民间资金一条出路,并从法律法规上对这些行为予以规范,化解潜在风险,促进以市场化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要进一步畅通上市融资渠道,在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的同时,还要鼓励企业到国外资本市场金融融资,并可以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板”市场。最后,要进行金融创新,如推出贷款期限超长的产品适应中小企业成长需求,对中小企业融资票据实施证券化等。
3、企业要主动作为
首先,中小企业要积极的与银行、政府机构进行合作,加强与这些机构的联系,以此为基础来争取他们的支持。其次,中小企业要积极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完善财务内控制度,规范化、透明化运作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最后,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根据国家当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等发展方向,企业自身要主动作为,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以此来争取各类资金的投入。
关键词:资金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一、如何定义资金流动性过剩
在近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没有哪个概念比“资金流动性过剩”出现得更为频繁。虽然人们在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上达成一定的共识,但内涵却众说纷纭。第一种定义是指实际货币存量高于均衡水平的情形。在这种定义下,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第二种定义是指货币的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并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存量超过了经济增长所必需的数量,这些“剩余的流动性”要么转化为暂时不准备投入使用的定期存款,要么投入到股票等非实体经济领域,其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第三种定义是指金融机构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和存贷比的持续走低。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危害是给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造成很大压力。第四种定义是指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宽松情况。银行间的市场利率往往视为流动性是否过剩的关键表征,该利率可看作是判断流动性状况的一个良好指标。第五种定义是指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强制性的,因而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和超储率持续处于高位。第六种定义是指流动性偏好。即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这是凯恩斯提出的,具有严格的经济学定义。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们对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定义有点像盲人摸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定义不一样,人们对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判断和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
二、我国资金流动性的规模
经济学家吴敬琏(2006)在香港表示,中国目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合8万亿元人民币,而央行只发行了2万亿元央行票据来冲销。这样,在乘数效应下,等于起码有30万亿元的流动性在市场中,中国境内的流动性过剩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2006)测算,2006年央行到期票据以及新增外汇占款可能释放的流动性在3.6万亿元左右。但也有人认为,我国同时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和资金流动性短缺。目前,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只是一种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过剩。一边是社会生产、社会消费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另一边是商业银行存在着极大的资金运用压力。很多需要资本流人的领域并没有顺畅的渠道来导入资本,如公共医疗、基础教育等公共部门的投资严重不足,而资本大量聚集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导致了局部流动性过剩。我国大企业的资金过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却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资金不足问题。城市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农村却依然资金匮乏。还有人认为,我国明显存在资金流动性不足。从社会保障来看,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如果要还清社会保障的历史欠账,我国的资金不是过剩,而是短缺。从城乡居民的财富占有以及生活水平的差距来看,国家对农民也有大量的欠账。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2006)预测,“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资金不是宽裕,而是囊中羞涩。
三、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观点之一,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国内储蓄大于消费。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养老、看病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由于财政未能充分承担起其应该承担的职能,即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公共医疗、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优,老百姓不敢消费,只有把钱存入银行,从而导致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消费能力的欠缺是产生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观点之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的共同作用。外部失衡是指中国同时存在着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在我国强制结售汇体制下,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长意味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伴随外汇储备增长而不断投放的基础货币,最终演化为实体经济中过剩的流动性。内部失衡主要是指中国经济中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恶化趋势,表现为投资相对于消费的过快增长。国内经济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需要通过外部失衡来平衡,而外部不平衡需要资本的流动来平衡,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格局。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均能造成流动性过剩。
观点之三,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是典型的银行储蓄与投资不协调的结果。由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与吸收储蓄能力不相匹配,吸收的存款太多,虽然经济运行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但银行不具备控制信贷风险的技术能力,贷不出去,导致银行的存贷比逐年下降。储蓄不能顺利地转化为投资,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内部,从而恶化了资金的流动性。
四、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利弊分析
关于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利弊分析大致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资金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是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流动性过剩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银行体系资金泛滥,利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如果不回收过剩的流动性,要么会引发实体经济投资过热与通货膨胀,要么推动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上涨,并形成泡沫损害整个国民经济。
第二种看法是,中国目前不是资金流动性过剩,而是资金流动性繁荣。资金流动性过剩和资金流动性繁荣在机理上有根本区别。资金流动性过剩是实体经济出现低迷、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状态下的结果;资金流动性繁荣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断改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反映。资金流动性充足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力,可以使中国能够效法西方发达国家,走“财富创造财富”之路。资金充裕也为企业直接融资带来新的契机。
第三种看法是,资金流动性过剩并不可怕。关键是我国要因势利导,巧妙利用当前资金流动性向中国汇集的大好时机,让外资为中国经济向市场机制转型提供资金、技术、管理乃至市场的支持。对于国际游资,没有必要过于恐惧,利用得当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当前我们既存在挑战,但更面临机遇。五、对策
(一)人民币是否应升值。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2006)认为,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方法是保持人民币适当的快速升值。目前加快升值已经是大势所趋。但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2006)认为,人民币过快升值不是明智之举。过快的升值速度,非但不能减少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继续增加,相反只会给热钱的流入释放出更强劲的信号。兴业银行宏观分析师鲁政委(2006)认为,合适的升值方式不应该是单边升值太多,而应是让汇率在较大的区间来回波动,只有双向波动,企业才有危机感,才会主动寻求各种避险措施,才能实现升值的良好效果。从决策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应该升值还是贬值,的确还需要决策者三思而后行。
(二)是否加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2006)认为,加息不仅对控制流动性无太多帮助,而且会制造出新的流动性。加息将导致中美利差缩小,本来就对人民币升值趋之若鹜的海外热钱将由此更大规模地涌入中国,这无异于抱薪救火。也有人认为,改变金融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是政府化解流动性过剩的核心。低利率政策不改变,国内流动性过剩就不能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也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的大好时机。二些专家则认为,从提高资金成本、抑制投资过热的角度讲,今年存在进一步加息的空间。但也有专家反对,认为加息很难改变外部失衡问题,无法从源头上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人民币是加息还是维持不变,经济学家也很难达成一致的共识。
一、如何定义资金流动性过剩
在近年的 中国 经济 发展 中,没有哪个概念比“资金流动性过剩”出现得更为频繁。虽然人们在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上达成一定的共识,但内涵却众说纷纭。第一种定义是指实际货币存量高于均衡水平的情形。在这种定义下,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第二种定义是指货币的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并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存量超过了经济增长所必需的数量,这些“剩余的流动性”要么转化为暂时不准备投入使用的定期存款,要么投入到股票等非实体经济领域,其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第三种定义是指 金融 机构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和存贷比的持续走低。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危害是给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造成很大压力。第四种定义是指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宽松情况。银行间的市场利率往往视为流动性是否过剩的关键表征,该利率可看作是判断流动性状况的一个良好指标。第五种定义是指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强制性的,因而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和超储率持续处于高位。第六种定义是指流动性偏好。即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这是凯恩斯提出的,具有严格的经济学定义。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们对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定义有点像盲人摸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定义不一样,人们对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判断和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
二、我国资金流动性的规模
经济学家吴敬琏(2006)在香港表示,中国目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合8万亿元人民币,而央行只发行了2万亿元央行票据来冲销。这样,在乘数效应下,等于起码有30万亿元的流动性在市场中,中国境内的流动性过剩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2006)测算,2006年央行到期票据以及新增外汇占款可能释放的流动性在3.6万亿元左右。但也有人认为,我国同时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和资金流动性短缺。目前,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只是一种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过剩。一边是社会生产、社会消费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另一边是商业银行存在着极大的资金运用压力。很多需要资本流人的领域并没有顺畅的渠道来导入资本,如公共医疗、基础 教育 等公共部门的投资严重不足,而资本大量聚集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导致了局部流动性过剩。我国大 企业 的资金过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却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资金不足问题。城市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农村 却依然资金匮乏。还有人认为,我国明显存在资金流动性不足。从社会保障来看,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如果要还清社会保障的 历史 欠账,我国的资金不是过剩,而是短缺。从城乡居民的财富占有以及生活水平的差距来看,国家对农民也有大量的欠账。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2006)预测,“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资金不是宽裕,而是囊中羞涩。
三、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观点之一,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国内储蓄大于消费。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养老、看病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由于财政未能充分承担起其应该承担的职能,即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公共医疗、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优,老百姓不敢消费,只有把钱存入银行,从而导致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消费能力的欠缺是产生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观点之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的共同作用。外部失衡是指中国同时存在着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在我国强制结售汇体制下,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长意味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伴随外汇储备增长而不断投放的基础货币,最终演化为实体经济中过剩的流动性。内部失衡主要是指中国经济中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恶化趋势,表现为投资相对于消费的过快增长。国内经济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需要通过外部失衡来平衡,而外部不平衡需要资本的流动来平衡,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格局。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均能造成流动性过剩。
观点之三,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是典型的银行储蓄与投资不协调的结果。由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与吸收储蓄能力不相匹配,吸收的存款太多,虽然经济运行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但银行不具备控制信贷风险的技术能力,贷不出去,导致银行的存贷比逐年下降。储蓄不能顺利地转化为投资,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内部,从而恶化了资金的流动性。
四、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利弊分析
关于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利弊分析大致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资金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是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流动性过剩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银行体系资金泛滥,利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如果不回收过剩的流动性,要么会引发实体经济投资过热与通货膨胀,要么推动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上涨,并形成泡沫损害整个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5-0060-02
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证券市场指数不断创历史新高,其繁荣景象让人感到震惊和茫然。仿佛市场有用不完的钱――这其实是资金的流动性在追逐资产的价格,催生了供不应求的场面。何为流动性?如何应对治理流动性?对此谈些笔者的浅见。
一、如何认识资金的流动性
何谓流动性?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人们相对于其他资产,对货币有偏好,形成了货币的流动性。
资金流动性,它是一个国家乃至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血液。充裕的资金流动能够满足人民生活富足的需要,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运行中的经济效率。但是,流动性一旦超过经济所希望的标准,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从其内涵来解释流动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种解释,资金流动性是实际货币存量高于均衡水平的情形。这种流动性如果存在过剩,其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第二种解释,是准货币的持续增加。这种解释认为,准货币的持续增加,表明现实的货币供给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需求,这些“剩余的流动性”就转化为暂时不准备投入使用的定期存款,或被投入到股票等非实体经济领域,其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第三种解释,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票据贴现、短期融资券、股市和企业债等方式所能获得资金的状况。如果企业取得资金的环境过于宽松,那么就存在流动性过剩。这种流动性过剩的潜在危害首先是可能带来经济过热,而后则可能因产出过剩而使经济陷入通缩。第四种解释,是指金融机构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和存贷比的持续走低。这种情况下流动性过剩的危害是给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造成很大压力。第五种解释,是指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宽松。银行间市场利率往往被视为流动性是否过剩的关键表征。
从上述的解释中,我们看到资金流动性具有两面性:对经济虽有积极的作用,但消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并合理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是我们必须认真应对的。
二、资金流动性现状分析
流动性过剩最直接的表现是房地产和股市。各地的房价自2005年下半年起一路走高,个别竟疯长一倍,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合理预期。过去一年,股市的价格也不断攀升,上证指数屡创新高。其原因就是资金流动性增加,催生了资产价格的膨胀,使经济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外部金融冲击考验着我国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
经济学家左晓蕾指出:“由于国内各界都形成人民币每年升值5%的预期,所以进来的资金固定了风险。”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引来各方游资纷纷进驻国内市场,以待时机进行炒作。
有同样效果的还有中国的股票市场,百分之百利得使更多的热钱、游资进入国内市场进行投机和套利。中国目前已有8万亿元的外汇存款,而央行票据冲销了的比重只有1/4。另外,外贸持续顺差,幅度不断扩大。2006年,中国实现贸易顺差1 775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较上年同期增长27.2%。贸易顺差带来的是外汇储备的增加,这使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继续加强。
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受到来自外界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正确的解决,使它不进一步扩大为危机,是我们此刻必须思考的问题。
2.金融机构面临外忧内患
目前,各大国有银行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市,获得大量直接融资。再加上各类存款,金融机构具备了大量资金,但运用资金进行盈利的方法却十分的单一,主要渠道依然是贷款。在渠道单一,银行又有要求盈利的经营压力的情况下,扩大贷款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了。2006年金融机构信贷新增3.18万亿元,超出既定计划的27%。但银行的超额贷款是在要求盈利的压力下进行扩张,真正安全可回收的贷款却难以保证。且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股市等被严重高估的市场,造成这些市场的价格继续走高,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倒挂,使银行经营成本增加。银行资金流动性问题,已经成了我们整个金融系统里最脆弱的一环。
3.高储蓄率使资金流动性过剩更加严重
我国的储蓄率一直都维持较高水平,而较高的储蓄率意味着较多的国民收入用于投资,则储蓄转化为商品劳务形式通过经常项目流出本国,形成经常项目的顺差。而现状是居民储蓄企业的储蓄率增长速度已经放缓,让储蓄率高居不下的是政府储蓄,其中,财政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增速分别高达39.45%和27.79%,远高于全部存款平均增速17.11%。政府储蓄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投资的增长带动储蓄的需要,另外,在收入分配中对政府的倾斜使政府储蓄的增加速度快速上升。对政府储蓄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关系着其他两个问题的解决:储蓄的增加使银行陷入信贷进退两难的处境;储蓄的增加使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本币有升值预期,更多游资将进入。所以,解决政府储蓄问题,是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的源头所在。
三、破解资金流动性的政策措施
解决流动性最大的问题不是方法选择少,而是难于找到真正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现状,大力推进扩张型财政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的重新确立,保证了社会的公正、公平原则,使整个社会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经济资源的效益。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的现状,提高个人实际收入的比例将会使整个社会的福利增加,对解决政府的高储蓄率有直接影响。另外,政府应大力推进扩张型财政政策的运行。运用更多的政府支出来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比如,对医疗系统进行改革对教育加大投入等民生问题。这是对政府储蓄增长过快问题的最公平的解决方法。
2.改变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
改变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成立独立的外汇管理机构。管理的独立性是确保一国货币政策能够快速有效的关键,避免外汇管理会因其他目标被牺牲,真正做到管理的有效性。还应改变目前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减轻由于强制结售汇制度给外汇管理带来的巨大压力,转变由于外汇管理责任全部留给国家而带来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低。将我国外汇储备的‘储汇于国’转变为‘藏汇于民’。
3.慎用行政政策,做到同向、长期、稳定
分配改革、外汇管理改革都是长期的内部变革,相对各种行政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则是最直接且容易操作的手段。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和利率。去年7月以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多达四次!这足以看出中央银行对治理资金流动性问题的决心。但是,存款准备金更多的作为给社会的一种信号,直接效果十分有限且需要一个较长周期。目前,央行应用存款准备金进行持续微调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货币工具,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目的是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它的缺陷是其短期性,这表示偿还的时限可能短于我们所希望的时间,流动性问题还未能解决,新的流动性又重新投入市场。发行较长期的央行票据会更加适合解决目前的困境。
加息是很多经济学家支持的方法。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陶冬都表示加息不可避免。加息将控制贷款规模,缓解贷款投放过多的局面。但是,加息会不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变高?会不会风险大的项目更容易获得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的隐患?银行的盈利问题会不会进一步严重化?这些都是我们在考虑加息政策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也许会成为我们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鲁政委.重新审视“流动性过剩”.http://省略.2006-11-24.
[2] 石朝格.多管齐下破解银行资金流动性难题[N].中国证券报,2005-12-14.
[3] 陶冬.资金流动性泛滥 人民银行请连续加息.21世纪经济报道.网易省略,2006-05-06
对于融资贷款机构来说,它们为了自己的安全发展,必须对资金进行谨慎管理,尽可能规避企业贷款的风险,不太愿意给中小企业、涉农企业低额度、频繁贷款,更愿意为大型企业一次提供大额贷款。农村信贷资金供应不足,城市信贷资金供应又过剩,这也导致了城市与农村金融发展不协调,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促进当代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信贷投资领域不均衡,偏重于大型基础设施,忽视涉农领域。
从目前银行信贷资金流向可以得知,银行业的信贷资金偏重于大型基础设施,忽视中小企业和涉农领域。资金流向不均衡,这样只能进一步扩大城市、农村,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距,抑制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消费信贷需求,不利于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3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矛盾性
(1)政策目标的差异。货币政策要防止资金流动性过剩,监管政策则要求银行资金流动性充足,这二者明显存在矛盾。货币政策主要目标是防止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国家的货币政策就是防止资金流动性过剩,减少通货膨胀的可能,保持国家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监管政策是要求银行业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下,保持银行资金流动性充足,防止因为支付能力不足导致的金融风险。
(2)政策时滞不同。这是从二者的政策有效性上来说的,货币政策见效较慢,监管政策则是立竿见影。货币政策防止资金流动性过剩,减少通货膨胀的可能,保持国家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但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非常复杂,从政策的制定、实施、影响这一过程中存在较长的时滞期。但是监管政策则不同,一般是监管部门对被监管机构的经营行为作出是非判断,直接下达政策性要求和决定,所以见效快。
(3)政策性质不同。货币政策是市场诱导,监管政策属于法规强制。货币政策是通过公开性的市场业务,进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来影响利率,防止资金流动性过剩,减少通货膨胀;监管政策是监管部门制定的各项决定,属于法规强制,各大银行金融机构必须强制执行。
(4)政策作用方向不同。货币政策一般顺着经济周期,监管政策则相反逆着经济周期。经济低迷逐渐恢复走向高涨期,货币政策一般较为宽松的,经济高涨到低迷期,货币政策一般是较为严谨的,目的就是防止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高涨时期,银行信贷一般会过于盲目,这时需要采取严格的监管政策,有效减少金融泡沫降低金融风险,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时候,银行信贷部门会根据现实状况严格房贷,这时监管部门就可以采取宽松的政策增加贷款,提高银行资金流动性,促进经济发展升温。
(5)政策消耗资源不同。货币政策是国家运用政策性的工具,规范信贷投放,其消耗的财政资源、制度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为被监管机构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大,消耗的资源就会不断增多。
2银行发展对策浅析
2.1优化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
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钱荒的出现,这也正说明了银行光吃利息的时代将再不复寸。所以首先必须调整银行的业务结构,实现传统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协调发展,大力提升中间业务的比重,优化银行盈利结构;其次降低对大客户、大项目的过度依赖,加大对三农和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拓宽信贷载体,优化收入来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5-0034-04
近年来,为了确保国内流动性水平处于相对合适区间,中央银行不断创新管理工具,采取多种方式对流动性规模进行有效管理。但随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的日益增长,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被动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货物贸易代客结售汇顺差是形成外汇占款的主要原因,而通过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后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可以有效控制外汇占款规模,进而增强国内市场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一、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对国内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一)外汇占款与银行代客结售汇高度正相关
从外汇占款的定义看,商业银行收购外汇资产的行为也就是代客结售汇行为,如果将商业银行向市场主体的售汇减掉,那么代客结售汇的差额应该是形成外汇占款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外汇占款”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的增加(见图1)。
(二)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的结构性特点
既然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的扩大直接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有必要进一步分析银行代客结售汇的结构特点。
本文利用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银行代客结汇和售汇数据,计算了代客结售汇顺差的结构(见图2和图3)。结果显示,2012年全国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为1106亿美元。其中,资本和金融项下顺差仅36亿美元,经常项下顺差达1069亿美元(占比96.7%)。而在经常项目中,货物贸易项下顺差为1869亿美元,服务贸易项下呈现逆差格局为-856亿美元,收益与经常转移项下顺差为56亿美元。因此,货物贸易项下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占顺差总额的绝对比例,这个特点在之前的年份中也具备。
[经常项目][资本金融项目
可以看出,货物贸易项下结售汇差额的多少直接决定当期银行代客结售汇差额的大小,而银行代客结售汇规模与外汇占款规模息息相关,外汇占款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内市场流动性。
需要说明的是,从理论上来看,货物贸易代客结售汇顺差的形成实际上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跨境收付环节,即外汇由境外到境内,或由境内到境外;二是汇兑环节,即由境内外汇到境内人民币的转换,或由境内人民币到境内外汇的转换,也就是结汇或者售汇。在企业结售汇意愿不变的前提下①,如果跨境收付汇顺差增加,代客结售汇顺差必然增加;而“货物贸易收付汇差额”与“新增外汇占款”的相关系数为0.85,依然呈现高度正相关,表明货物贸易收付汇顺差与外汇占款也具有密切关系。
二、货物贸易改革中的宏观审慎管理
既然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对国内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很大,那么如果可以通过有效管理,使得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入和流出达到相对均衡,则可从根本上提升央行流动性管理水平。2010年启动的货物贸易改革为从宏观上管理跨境资金提供了可能。
(一)改革总体思路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贸易便利化为主要抓手,以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为底线,切实转变货物贸易管理方式,真正实现“便利化”与“防风险”的有效统一。改革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主要框架是“总量核查、动态监测、分类管理”。其中,“总量核查”摒弃了核销制度“一一对应”的要求,全面采集企业进出口与收付汇数据,从整体出发评估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匹配程度。笔者认为,“总量核查”为从宏观上对货物贸易开展审慎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二)改革后的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
改革后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根据管理工具实施条件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日常管理;二是应急管理。每一类管理工具在理论上均是对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强化,是“不可能三角”的其中一角。在保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对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强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1. 宏观审慎日常管理。笔者将“货物贸易宏观审慎日常管理”定义为:根据国际收支形势和外汇管理需要,外汇管理部门利用“监测指标阈值的动态调整机制”和“对企业主体实施差别化管理的分类管理机制”这两个工具,实现对资金流与货物流偏离程度的逆向纠正,从而达到“逆周期调节”的管理目的。
(1)监测指标阈值的动态调整机制。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的起点是确定“监测指标”的“阈值范围”。所谓“监测指标”是指改革后设计的一系列总量核查指标,外汇管理部门通过这些监测指标可以核查地区、行业和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匹配情况。“阈值范围”则是指外汇管理部门认定的指标正常区间,阈值范围内的被认定为正常企业,范围外的则是需要重点监测或核查的市场主体。按照规定,省级外汇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和管理需要对监测指标阈值进行动态调整。
笔者认为,“指标阈值动态调整机制”是体现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中“评估风险”、“逆周期调节”和“总量调节”的最重要手段。首先,监测指标能够从不同方面根据指标数值衡量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入或流出的偏离程度,指标数值的正负以及数值的大小均有较为明确的意义,外汇管理部门能够依据数值的大小来合理评估跨境资金流动总体风险。其次,阈值范围的调整是由外汇管理部门人工设置,可以根据宏观形势,按照指标含义进行“逆向”设置,即:若跨境资金宏观上是流入态势,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流入规模,则可以将指标阈值的正常范围向流出方向调整。再次,阈值范围的“动态”调整机制使得外汇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能够及时对市场形势进行有效“反馈”,避免定期调整产生管理时滞的问题。最后,当监测指标应用于地区、行业等宏观层面时,这代表了对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的“总量”调节,而非仅针对某个市场微观主体予以管理。
笔者以监测核心指标之一――“总量差额率”②为例。该指标主要衡量地区或企业资金流与货物流的整体偏离程度,如果总量差额率为0,则代表货物流与资金流是平衡的;如果总量差额率为正,则代表有资金流入,数值越大代表资金流入越多;反之亦然。假如目前某地区将总量差额率的阈值设定为[-5%,5%],也就是说总量差额率在[±]5%之内的企业都为合规企业,之外的企业则被纳入重点监测与核查的范围。如果某一时间段跨境资金流入压力显著增加,需要加大对资金流入企业的管理力度。这时,可以将总量差额率的阈值范围进行调整,假设重新设定为[-7%,3%],这种调整意味着:一方面,将更多呈现流入特点的企业纳入重点监测视野,原来5%以内的企业均为合规,现在这一标准提高到3%;另一方面,资金流出企业的重点监测范围在缩小,原来大于5%的企业才纳入,现在则为大于7%才纳入。可以预见,调整后可将更多呈现流入特点的企业纳入重点监测视野,后续的非现场监测、现场核查和分类管理对象也更多集中在资金流入企业,从而实现对跨境资金形势的“逆向纠正”,进而减轻资金流入压力。
(2)对企业主体实施差别化管理的分类管理机制。在确定监测指标阈值范围后,实现宏观审慎管理目标还需要对市场微观主体实施具体的管理措施。类似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度设计,改革后,外汇管理部门对企业也实施了差别化管理,将企业分成A、B、C三类。A类企业适用便利化管理措施;B类企业实施收付汇额度管理,且不得办理90天以上的延期付款和延期收汇业务,不得办理收支日期间隔超过90天的转口贸易业务;C类企业业务则需经外汇管理部门逐笔事前登记,且不得办理90天以上的延期付款、托收业务,不得签订包含90天以上(不含90天)收汇条款的出口合同,不得办理转口贸易外汇收支等。
笔者认为,“分类管理机制”是宏观审慎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一方面,“分类管理机制”对微观主体形成正向激励,督促企业实现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基本平衡,从根本上减少宏观层面上跨境资金大出大入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分类管理机制”中限制的部分业务均是在以往管理实践里发现的异常跨境资金流动较常利用的渠道,通过限制B类和C类企业开展这部分业务,可以有效提升审慎管理的效率。
2. 宏观审慎应急管理。笔者将“宏观审慎应急管理”定义为:在国际收支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出现大规模的跨境资金流入或流出的形势下,外汇管理部门利用应急管理工具,在短时间内实现逆向调节的管理目标。宏观审慎应急管理是日常管理的必要补充和辅助。
(1)调整待核查账户管理政策。改革前,企业出口获得的外汇收入首先需要进入待核查账户,在额度内可在银行办理结汇。结汇额度根据企业报关出口数据确定,这为收汇的真实性与一致性提供了必要保证。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结汇速度,便利企业经营,改革取消了额度管理,A类企业不再受结汇额度的限制。但改革并未取消待核查账户,所有企业的出口收入依然要先进入待核查账户。一旦发生形势逆转,尤其是资金大规模流入时,可随时调整待核查账户政策,如:可恢复待核查账户额度管理,以延缓企业结汇速度,确保外汇收入均具有对应的货物流。
(2)针对跨境资金流动结构性特点出台差异化管理政策。改革后,外汇管理部门能够利用电子化系统对货物贸易项下的跨境资金流动进行更为深入的结构性分析,包括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规模等。因此,在形势发生变化时,外汇管理部门可直接锁定形势最严峻、最需要予以管理的领域,出台相关管理举措,实现“精确打击”。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将货物贸易改革中的宏观审慎管理逻辑总结如下:外汇管理部门利用监测指标阈值动态调整等宏观审慎管理工具来调节货物贸易收付汇差额和代客结售汇差额,从而影响外汇占款规模,最终影响市场流动性水平。
三、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从改革后的管理实践来看,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发挥了显著作用。在极大提升贸易便利化的同时,管理的主动性、有效性、针对性大幅提高,但依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管理工具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应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原则,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予以完善。
(一)宏观政策协调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实践证明,虽然对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强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但作为管理的下游部门,仅仅依靠外汇管理部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由外汇占款激增带来的国内市场流动性规模庞大问题,应加强各类宏观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充分发挥政策合力。建议切实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和优化,健全完善鼓励进口的外贸政策,改变以往片面鼓励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倾向;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汇率波动区间,提升人民币估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步放松市场主体在境外投资等方面的政策限制,丰富和增加用汇渠道。
(二)监测指标动态调整的科学性和及时性需继续完善
改革后的管理实践显示,虽然省级外汇管理部门每个季度均需要评估监测指标阈值的合理性,但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完善和验证。鉴于地市级外汇管理部门与市场更为贴近,建议可将监测指标阈值调整权限由省级外汇管理部门适当下放;建立健全阈值范围动态调整的指标标准,明确何种指标达到何种标准时需要及时调整阈值范围;增加阈值范围合理性评估的频率,确保调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进一步健全中观监测分析机制
改革后,外汇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电子化系统数据开展中观层面的监测分析,但目前来看依然存在电子化系统数据挖掘深度不够、监测分析方法有待完善、形势分析敏感度需要加强和监测分析与管理政策制定衔接不够等突出问题。建议进一步利用系统提供的数据挖掘工具,将不同维度相结合来发现数据背后包含的更多信息;通过管理实践发现、验证能够提升宏观审慎管理绩效的分析指标和分析方法,并将其固化和推广;提升形势分析敏感程度,及时发现货物贸易项下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结构性特点,准确锁定异常资金流动的主要渠道、主要方式和所涉及的相关微观主体;加强对待出台政策的科学性评估。
(四)丰富完善微观主体分类管理措施
笔者认为,目前“分类管理机制”中的相关措施与实现管理目标之间的衔接程度还不够直接,尤其是对企业结售汇环节的管理还需加强。建议根据管理实践增加对B类和C类企业结售汇、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限制。例如,可以考虑规定B类或C类企业结汇或售汇总体规模,并根据国际收支形势和管理需要实施动态调整,超过规模的结汇或售汇应经过外汇管理部门的审批。
(五)做好宏观审慎应急管理政策的储备工作
目前来看,货物贸易宏观审慎应急管理可以利用的工具还不多,应进一步做好相关政策的储备工作。建议充分发挥待核查账户功能,研究其在延缓结汇周期、提高业务真实性等方面的作用,并制定相关政策;借鉴差别准备金率制度,探索设计银行主体货物贸易宏观审慎管理指标体系,在国际收支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时,通过限制银行向央行结汇或购汇规模来达到有效调节流动性水平的目的。
注:
①当然,企业结售汇意愿会直接影响结售汇顺差规模,如果收付汇差额不变,而企业结汇意愿提高,或售汇意愿下降,均会导致结售汇顺差的扩大。
②总量差额率=[(收汇-付汇)-(出口-进口)]/(收汇+付汇+出口+进口)×100%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1,(1).
[2]黄为,李京晔,段京文.我国货币供应中的货币陷阱研究[J].财贸经济,2007,(10).
[3]方先明,裴平,张谊浩.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货膨胀效应和货币冲销政策的有效性――基于中国统计数据的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06,(7).
众所周知,2009年3月份以来,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市场告别了短暂的低迷,重回急涨的态势,走出了一轮量价其升的大牛市行情,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和交易量都创了历史新高。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采用“债务货币化”来挽救经济,首先大量增发债券,又由央行印发钞票购回债券,从而大量增加流通的货币,扩散信用。美国增发货币带动了欧洲各国大量增发货币,迅速形成全球性货币增发潮,促使通货膨胀预期到来。鉴于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资金开始大规模流入中国。加之,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不可避免地制造了经济体内的流动性过剩。2009年流动性过剩让我国房价在金融危机后,从短期的弱势下跌到后来一路狂飙,并且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一、推动房价上涨的需求因素
1.正常需求:供不应求。中国经济正处于强劲增长时期,国民对住房的正常需求非常旺盛,新增住房供不应求。主要有五个原因: (1)人口增加。1982年全国人口10.1亿,2008年13.28亿;(2)城镇化程度上升。1982年城镇人口2.148亿,占总人口比例21.1%;2008年城镇人口6.0667亿,占总人口比例45.7%,平均每年净增城市人口1743万人;(3)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1982年471元,2008年11242元,银行居民存款持续上升;(4)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在1982年是8.2平方米,2008年是27.1平方米;(5)家庭规模小型化。由1987年的每户3.5人降低到2008年2.9人,新增家庭数/新增住房套数 = 1:0.8。
2.投机需求:涉及资金流,产生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如果在社会上流通的货币超过了正常的需求,就是资金流动性过剩。产生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1)外部资金流入。由于外贸顺差和外资流入造成的外汇占款增加是资金供给猛增的主要原因。2008年3月,美国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大量资金撤回美国和欧洲。10月,净外资流出大约680亿美元,2009年1月,净外资流出大约792亿美元,使得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全面萎缩。随着美国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外资回头,在2009年4月以后大量资金流入中国。外汇储备从1.9万亿迅速上升达到2.4万亿美元,同比增加23.28%。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容量:2009年1~4月,平均每月商品房销售额:北京:159亿元,上海:240亿元,广东:244亿元。外部资金流入量:2009年5月,外资净流入612亿美元,合人民币4160亿元,只要有10%流入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就足以将房价抬高。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外资不断流入中国,2010年前4个月新增外汇占款约为11225亿元,假定货币乘数为4,新增外汇占款能产生的货币供给增量将高达4.5万亿元。截至2010年4月底,广义货币余额65亿元。货币流通性泛滥,资本市场压力很大。
(2)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仅基础货币数量在增加,而且货币乘数也一直呈上升趋势。商业银行的平均货币乘数在2000年为3.77,2002年超过了4,2006年4月超过了5。自2008年9月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和信贷快速增长,经济呈V型复苏。影响货币和信贷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货币乘数,它反映了基础货币的扩张能力。
(3)货币超额发行。在2007~2009两年内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8万亿元,增加47%。2007年12月,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为16.72%,2008年12月为17.82%,表现为逐年递增,特别是2009年3月的25.51%上升至11月的29.74%,快接近30%的增速。宽松货币政策必然使得银行超额准备金迅速上升。促使银行增加贷款,从2003到2008年平均每年新增贷款3.3万亿。截止2009年12月末,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同比增加31.74%。2009年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同比多增加4.69万亿。这种货币超额发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经济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中期物价持续上涨和经济波动。如在1990~1996年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增速平均都在25 %以上,由此直接导致了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泡沫经济和平均10 %以上的通货膨胀率,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同样的原因也造成了1988年和1989年高通货膨胀(分别为18.5%和17.8 %)和民众对经济前景的恐慌。在泡沫经济下,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货币发行量过多,并且分配不均衡。
(4)负利率有可能使银行存款外流。尽管2009年1季度贷款急剧增加,但是存款数量也急剧上升,存贷差并没有明显下降。国内市场内需不旺,储蓄率居高不下,大量资金积压在银行,其中以相当一部分资金具有较高的流动性。2008年3月居民户存款19.4万亿,2009年3月居民户存款25.1万亿,新增5.7万亿,平均每月增加4700亿,一线城市商品房每月销售额只有150~300亿元。2009年底,存款基准利率为2.25%,消费物价指数(CPI)为1.9%,真实利率只有0.35%,扣除利息税之后,实际利率非常低。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很容易出现负利率,导致银行资金外流。在200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只有2.4万亿元,如果银行部分存款流入房地产市场很容易推高房价。能不能提高银行利率,把这些资金留在银行里?中国的利率政策空间很小。银行把70%以上的贷款都给了国有企业。如果利率大幅度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国有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美元利率下调,外资流入,压缩货币政策空间。国内因素:货币增发超速。国外因素:输入型通涨压力。2008年原油对外依存度4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57%。原油价格从2002年的22美元/桶上升为2009年底80美元/桶。2008年铁矿石价格涨幅为65%~71% 。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就会出现可怕的通货膨胀预期,房价的上升会刺激更多的银行存款流出以寻求更高的回报。这些流出的银行存款主要进入了股市,另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无论从微观层次还是从宏观的角度都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这个趋势。
二、资金流动性过剩对房价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一)影响
推动房价上涨的需求因素之一的投机需求:其买进的目的是为了卖出,价格越高越买,需求曲线具有正斜率。社会总需求曲线是正常需求和投机需求的合成。当投机需求特别旺盛的时候,社会总需求曲线具有正斜率。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在房地产领域购买力严重向富人倾斜。作为投资或投机的住房购买力持续上升,和人均收入并没有很大的关系,资金流动性过剩产生大量投机性需求,大量投机性需求是推动房地产价格不健康上涨的重要因素,对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严格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对策建议
(1)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减少国际资游套汇的机会。谨慎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对资本流入自主调控。(2)加强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的主导地位,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管理好货币供应量(M2)的投放,从而控制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局面。(3)呼吁政府出面“把房价打下去”这样的要求是不符合经济规律。政府必须坚定改革开放的道路,不搞计划经济由政府直接设定房价,应该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加快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化、法律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何长松.房价“飙升”的背后.海内与海外.2010(2)
根据企业经济活动来看,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种类型,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在实际运行中,企业采取了多种有效策略,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以有效防范资金流动相关问题出现。在企业正常运营中,货币资金挪用和侵吞等现象经常发生,给企业长远发展造成极大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破产。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有效性,保证货币资金的正常流通,货币资金的审计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审核和监督作用,以提高货币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给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提供可靠保障。经过长时间实践发现,货币资金的审计存在很大风险,货币资金审计是否成功,与企业的重视程度、审计工作人员素质修养、审计程序和手段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给以高度重视,以提高货币资金审计的有效性,确保企业货币资金流动的正常秩序。
二、货币资金的审计核心构建
经过实践证明,企业货币资金的审计核心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转账支票的审计。在进行货币资金的银行转账时,由于转账支票不能显示出收款方的名字和账号。因此,无法查账款项是否转账到相应单位,从而导致货币资金挪用和侵吞等现象发生,给企业资金流动带来极大风险。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工作人员要根据相关规定,严格遵守审计原则,对货币资金的转账支票进行仔细审核,确认货币资金转入到了指定的收款方账户,核对账目是否正确,以保证企业货币资金的正常流动,维持企业正常运营。当进行转账支票的审计时,遇到账户名称不符,并且情节比较复杂和严重的情况,可以申请银行和收款单位一起配合调查,以更深入的核查货币资金的转账情况,防止货币资金挪用、侵吞等现象出现,给企业经济活动正常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2)现金盘点的审计。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现金是货币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企业出现的现金舞弊情况主要有:虚开发票、现金不入账、贪污现金、挪用现金等几种,使企业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造成企业货币资金收支严重不平衡,给企业正常运行带来极大影响。因此,根据企业货币资金流动情况,在进行现金审计时,采取现金盘点的审计方式,对库存现金数和现金账目数进行审核,确认数目是否正确,款项名称是否对应,以保证企业货币资金经济进程开展。例如,在某一天突然进行货币资金的现金盘点,将审计工作人员、财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等集中到一起,避免贪污人员采取临时应对措施,从而进行现场现金盘点。另外,针对假发票的情况,企业要安排专业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现金流动日期、现金使用项目等进行审核,严格检查是否有涂改、未签字等现象,以保证现金活动真实存在,防止现金贪污事件发生。
(3)函证的审计。在企业货币资金的审计核心构建中,函证审计时必不可少的审计环节,可以保证企业货币资金审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降低企业资金流动风险。因此,在进行函证的审计时,审计工作人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本人亲自负责函证的收发,以保证回函的真实、可靠性。二是对银行存款、未支付款项、银行借款、未到期商业汇票、有价证券等情况进行全面填写,以提高回函的完整性,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三是当银行回函出现部分函证内容未给以承诺或者明确答复时,表明企业函证存在一定问题,从而指出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动存在不良现象。所以,为了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审计工作人员要根据回函的情况,严格遵守函证审计原则和程序,对企业银行专户余额、银行账户名称等进行仔细审查,并对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深度审核,以保证企业资金收支平衡。
(4)资金流水审计。在企业运营中,如果现金账目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货币资金余额合理,不代表企业现金支出合理和合法,其中,可能存在现金入账不完整的情况。因此,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对资金流水进行全面、仔细审查,以保证企业货币资金的正常流动。当企业资金流水账目上出现某个月余额较多、每个月现金流动非常不平衡等情况,则有可能存在报账发票不合格、虚假发票等情况,导致企业出现货币资金私吞、挪用等现象,给企业长远发展造成巨大影响。所以,根据上述情况,企业在进行银行存款的审计时,必须对整个资金流水进行审查,以提高货币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银行存款的审计。在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动中,银行存款是重要经济活动之一,一般包括存在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的款项,给企业经济活动提供一定安全保障,降低企业货币资金流动的风险。针对企业正常运营情况,我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独立核算企业必须到银行开设相对应的账户,并存放一定额度的现金,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超过现金支付额度的现金,必须通过银行存款账户进行款项的支付和结算,以保证交易双方的合法性,保障货币资金流动的安全。在进行银行存款的审计时,需要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银行存款账目审核、银行存款结算凭证审核、银行余款审核和往来账户抽查审核等部分,以对企业整个运营过程进行分析和审查,保证货币资金银行存款审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其中,银行存款审计要对企业的银行账号进行重点审核,一般要审查填报表、资金流动原始凭证、银行账户资料等,以有效确定企业货币资金的正常流动。
一、收益性分析方法
收益性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从损益表中只能了解到盈亏额,分析不出因果关系,也评价不出好坏程度。因此,需要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有关项目之间的联系来评价企业的收益性。企业收益性水平高,意味着企业可获取的回报高,同时说明企业的资产与资本结构合理,并在经营活动中有效地运用,为企业安全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反映企业收益性指标有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
1.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净利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利率=(净利/销售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也是反映投资者从销售收入中获得收益的比率。净利率低说明企业管理当局未能创造足够的销售收入或未能控制好成本、费用或者皆有。利用这一比率时,投资者不仅要注意净利的绝对数量,而且也要注意到它的质量,即会计处理是否谨慎,是否多提坏帐准备和折旧费来减少净利。
2.毛利率
毛利率是销售收入扣减产品销售成本后的余额,它反映的是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是企业利润的源泉。计算公式:
毛利率=毛利润/销售收入
与此相关的是销售成本率,其公式为:
销售成本率=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毛利率
毛利率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是销售收入与产品成本变动的综合结果。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产品成本上升时,产品售价往往难以及时随之调整,从而表现为毛利率的下降;如果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改造等措施降低了产品成本,则相应地表现为毛利率的上升。企业产品结构变化对毛利率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企业由生产微利产品转向生产高利产品时,毛利率将显著上升,从而增加净利,提高投资者的报酬率。
3.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是企业净利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说明企业在增收节支和加速资金周转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资产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净利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
又可分解为:资产净利率=销售收入/资产平均总额×年销售净利润/年销售收入
从上式中可知,资产净利率的高低由销售净利率和资金周转率决定。资金周转率越高,资产净利率越高,同时提高收益。但若资金周转率过高,则会导致资金不足,降低安全性(流动性)。而且从以上指标分析中可知,要提高企业效益就必须增加销售收入,降低产品成本,加快资金周转率来增加净利。
进行收益分析,还应考核一些有用比率,一是销售退回和折让比率,即销售退回和折让除以销售收入。这一比率高,说明生产或销售部门存在问题,应及时检查另一个比率:销售折扣比率,即用销售折扣除以销售收入。用这一比率可了解竞争对手的销售政策,从而调整自己的销售战略,增加销售收入,提高净利。
二、安全性分析方法
企业安全性主要是保证能收回本金和固定性收益。影响企业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资本流动性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它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有关项目之间相互比较来分析。资本流动性所反映的是到期偿债能力,当然还有分析资本结构的合理问题。反映投资安全性的主要指标有:支付能力、资金和资源利用效率、资本结构合理性分析。
1.支付能力分析
分析企业是否有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某一企业无法维持其短期偿债能力,连带也无法维持其长期偿债能力,同样也满足不了股东对股利的要求,最终会陷入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甚至可能难逃破产的厄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活动的主要凭籍,短期偿债能力薄弱,不仅维持日常交易活动艰难,而且根本谈不上如何计划未来。分析支付能力的主要指标有: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 表示每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来作还款的保证。一般来说,企业的流动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对于投资人来讲,流动比率越高越好。因为比率越高,资金流动越畅通,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越有保障。
流动比率因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是无法为各种行业确定一项共同的标准的。一般来说,凡营业周期较短的企业,其流动比率也较低。因为营业周期较短,就意味着具备较高的应收帐款周转率,而且无须储存大量存货,所以其流动比率可以相对降低。反之,如果营运周期较长,则其流动比率会相应提高。因此,企业投资者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应与行业平均比率或以前各期比率相比较来判断流动比率是偏高还是偏低。计算流动比的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其中:流动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收帐款+存货+预付费用
由上列各项因素得知,流动比率表示企业在其特定时点可使用的静止状态的资源,是一种存量观念。因为其分子分母都取自时点报表——资产负债表,不能代表全年平均的一般状况,而这种静止状态的资金偿付概念显然与未来真正资金流动的情形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流动比率仅显示在未来短期内资金流入与流出的可能途径。事实上,此项资金流量与销售、利润及经营情况等因素,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而这些因素在计算流动比率时,均未予考虑。
总而言之,企业在采用流动比率对企业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尚须配合其他各项分析工具,才能作出最后的判断。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也是检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有效工具。它反映的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所谓速动资产,是指现金、有价证券及应收帐款等各项可迅速支付流动负债的资产。在流动资产中,预付费用是变现能力最差的项目。例如预付租金、预付保险费等,因在合同中订有不可退回的条款,故其变现能力为零,一般的预付费用也很难收回而转化为现金。存货项目中作为安全库存的那一部分资产,几乎是一项长期资产。而原材料、在制品等存货的变现能力较低,部分存货可能已被抵押给特殊债权人,并且企业在为偿债和清算而被迫出售库存品时,其价格也往往受到不利的影响。速动比率的计算,就是将这些变现能力较差的流动资产扣除后,由剩下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应收帐款等迅速变现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除后得到。
一般报表分析者认为,企业的速动比率至少要维持在1.0 以上才算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通常情况下,速动比率的变化趋势与流动比率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通过分析两者中任何一项比率,都可以得到关于短期流动性改善或恶化情况的相同信息。影响流动比率变化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也会影响速动比率变化。一般而言,流动性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会导致企业风险增大,不安全。
2.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合理地筹措资金,有效地运用资金,是企业科学经营管理的条件,是分析企业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具体指标有:
(1)应收帐款周转率。 应收帐款周转率是指企业赊销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的比率,用以反映企业应收帐款的流动程度。它是用来分析应收帐款的合理性与收帐效率的指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只是静态地说明了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而应收帐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则动态地补充说明了企业的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进而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应收帐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为:
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帐款余额
应收帐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利用情况。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在短期内收回货款,利用营业产生的资金支付短期债务的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流动性比率低的不利影响,使资金流动安全。企业现存问题中,存在应收帐款因收不回来而形成的呆帐。因此,分析应收帐款周转率指标时,还应结合应收帐款坏帐备抵率来分析。即坏帐备抵与应收帐款总额之比。该比率如逐年增加,企业应注意应收帐款有效性问题,因它必须连带影响应收帐款的周转性,影响资金安全性。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一特定期间的存货余额对期间销货成本的比例关系,用以衡量企业存货通过销售实现周转的速度。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往往占有相当份量。因为大多数企业为了销售的需要都维持相当数量的存货,如存货不足,不能及时供货,销售就会因减少而导致净利的降低,影响长期偿还能力,降低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库存额或存货周转天数=360 /存货周转率
上式反映了与销售量相比,存货利用效率的高低。存货周转率高,表时存货的使用效率高,存货积压的风险相对降低,资金流动的安全有保障。但存货周转率过高也有问题,如库存水平太低,未设置应有安全库存、经常性缺货、采购次数过于频繁、批量太小,造成库存成本过高。存货周转率过低,通常是企业库存管理不良、产供销配合不好、库存积压和资金积压的结果。这样会导致企业库存成本上升,减弱资金流动安全性。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如果存货中存在劣质积压品,就会影响周转率的真实性,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金流动安全性,应及时进行改善处理。
(3)长期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比率。从这个比率中, 可以看出自有资金的动向,可通过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来反映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一般而言,该比率较低,资金流动安全性较高;比率低,所有者权益的收益率会降低。在美国通常以1.0做为标准比率使用, 如该比率小于1.0说明该企业固定资产全部由自有资金来解决, 剩余部分用于流动资产中;如该比率大于1.0,则说明自有资金不足, 不足部分由长期债务来解决。企业如以长期举债方式过多地购置固定资产,企业将处于危险边缘。因此,企业往往利用该指标来考核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4)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一般而言, 企业的长期资产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般用自有资金和长期负债等长期运用的基金来支持。因此,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以低于1.0为好; 如果该比率高于1.0, 说时企业长期资产的一部分是由流动负债来支持的,这样则会降低企业的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3.资本结构的安全性分析
企业保持较好的资金流动性、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提高资金收益率,是保障企业投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进行资本结构合理性分析,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时,不仅要分析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也要分析其支付利息的能力。具体指标有: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中有多大比重是通过借贷获取的。对投资者而言,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越小,表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越大,则企业的资金力量越强,资金收益率低。它希望以较高的负债比率,扩大企业获利基础,并以较少的投资即可控制整个企业。但若负债比率过高,而企业状况良好,当然可通过财务杠杆作用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报酬率;倘企业状况不佳,利息费用将使之不堪重负,有导致破产的危险。
(2)所有者权益比率。 所有者权益比率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
由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以得出: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资产=1,即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1.由此,权益比率是负债比率的反面,两者表达相同的状况,实际应用时,只求其一即可。
(3)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反映了两者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为:
负债与自有资金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与前两个比率意义基本一致,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一事实。由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得:
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1
或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1/所有者权益-1=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
同时,这一比率还表明了投资者对企业乃至债权人承担的义务的大小。比率低,则表明投资者对债权人承担的责任越大,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此外,由于某些资产如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一些递延借项的价值不稳定。因此,这些资产对于企业偿债能力的意义不大。因此,应将其从企业资产中扣除,在据以计算负债与有形资产比率时宜保守一些。特别是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并有倒闭的危险时,有形资产是偿债的主要来源。该项比率越低,则表明企业有形资产对其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
三、效益性分析方法
企业不仅关心投资的报酬,更关心高报酬率的持续性。因此,企业获取高利润的持续性分析成为被关注的另一点。企业的产品成本、宏观经济条件、各种政策规定等竞争环境相同时,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只有以提高效益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企业效益,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投入的劳动、资源、设备、材料等各种经营要素,经过经营者和职工有效地运用,产出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贡献。它用来衡量劳动力与资产的有效利用程度。具体指标有:
1.附加价值率
投资者选择投资项目时,最关心的是能否产生高附加价值的问题。附加价值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新增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附加价值=税前净利+人工费+资本化利息+租金+费用税金
附加价值的计算,可通过查找损益表、管理费用明细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来计算。附加价值率是附加价值与销售收入的比值。它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附加价值。一般来说,越是资本密集的行业,其产品附加价值越高,净利润也随之提高;反之资本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品附加价值较低,净利润也就较低。
2.劳动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效率是附加价值与总人数之比。它反映一人所创造的附加价值。
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效率=附加价值/总人数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结构比较单一
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流动性风险影响大的主要是公司的贷款、现金资产以及证券投资,流动性风险直接来源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但是当前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资金结构比较单一,影响资产的流动性。财务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资本金以及下属企业的资金归集,单一的资金来源增加了资金稳定性风险,受各企业资金的流量波动影响较严重。财务公司的资产形式十分单一,贷款占据了资产的很大一部分,导致流动性较差,当出现资产风险时影响较大。比如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财务公司的资产主要为股东资本20亿和下属企业资金,存款的方式为活期,集团内部存款占总存款的75%~87%,资金来源十分单一,资金并不能与企业长期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当公司在需要长期资金支持时,难以得到充足的支持,增加了资金流动的风险,提高了公司进行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
2.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比较简单
当前,我国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还是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而这种管理方法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不重视,导致在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很难处理。首先,财务公司内部没有一套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没有科学有效的流动性需求预测办法,仍停留在合规性管理层面,管理方法单一。其次,财务公司内管理人员虽然为财务出身,但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办法缺乏了解,在财务公司资金出现风险时不能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不能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进行预判,导致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增加。最后,财务公司在进行风险管理时一般采用一些指标管理、比例管理等方法,但当前我国财务公司在采用这些数理统计方法管理时缺乏数据储备,在进行管理时缺乏经验,导致流动性风险管理不善。
3.流动性风险管理受行政干涉过多
财务公司属于企业集团的一部分,因而财务公司的管理人员也是来自于企业集团,导致财务公司在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受到行政干涉较多。首先,大部分财务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导致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形同虚设。董事会、股东会等完全处于集团企业的控制下,缺乏独立自主权。其次,财务公司是为企业提供服务,要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处理以提高利用率。企业的资金经营风险便直接影响财务公司,并且由于财务公司的服务对象以及业务范围比较局限,导致其在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受到集团公司干预较多,管理工作进展十分不顺。比如,集团企业为了经营某一重点项目,财务公司便被要求针对性贷款,而这一项目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风险便会直接涉及到财务公司,相应的财务流动性风险便转嫁到财务公司,导致财务公司的流动风险与企业的流动性风险恶性循环,提高了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
4.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内控机制
我国财务公司在进行流动性管理时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首先,财务公司缺乏相应的制度控制。我国财务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时更多的是控制业务交易,控制体系不完整,流动性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在进行风险管理时执行力度欠缺,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导致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够。其次,财务公司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时缺乏相应的组织控制。虽然财务公司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但其专业性不够,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专业管理流动性风险,使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形同虚设。最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缺乏风险管理经验,当出现一些突发风险时不能很好处理。比如当存款利率持续调升而出现的资金流动性比较紧张的局面时,其不能根据情况进行处理,导致财务公司流动性指标恶化,资金支付困难,导致企业的资金风险增高。
三、加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
1.合理调剂资金,丰富资金结构
财务公司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必须丰富资金结构,拓宽资金来源。财务公司可以优化其融资功能,借助集团企业的行政措施强化财务公司对资金的管理和分配。财务公司可以通过发放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满足集团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政策以控制企业在财务公司外的存款,从而降低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财务公司还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减少集团下属企业存款突发性减少所带来的突发性流动性风险,保证企业资金需求的有效使用。比如,申能财务公司通过集团企业牵头,向集团内外企业进行融资,财务公司进行资金调剂,保证了各个企业资金的需求,促进了资金在企业间的流通,降低了财务流动性风险。
2.丰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
财务公司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必须改善管理方式,丰富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理念进行管理。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事后控制风险的管理方法,积极管理,对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及时识别并跟踪监测,以便将风险控制在最低。转变传统的重视信用的管理观念,树立多种风险并重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重视财务公司资金流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建立全方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其次,认真分析集团组成,对集团内一些风险性较大的业务进行管理,降低其风险。最后,采取多种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加强对现有信息的分析,提高财务公司使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的水平,针对流动性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3.提高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独立性
虽然财务公司隶属于企业集团,但在财务风险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独立性,降低企业集团对财务公司的行政干涉。提高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作用,加强财务公司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独立自主性。对于企业的资金的经营,财务公司要积极掌控监测,对于集团各项业务必须熟悉,以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从而降低资金流动性风险。财务公司要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监督部门,并以其为中心对集团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定期开展财务风险稽查,对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进行预判、规避,从而保证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
4.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控机制
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大幅增长,已经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长期以来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使国际资本以各种方式流入境内,欧债危机后美元避险作用提升,汇差套利以及境外资金流动性趋紧等因素刺激了资本外流。2011年四季度以来,资金流向转为资本流出入更迭。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经济主体对汇率利率等价格信号日益敏感,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显著增强。
国际资本流动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提高本国金融体系活力、促进投资和综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等收益的同时,无序、大规模的跨境资金流出流入对我国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乃至实体经济也带来了冲击。为将这种冲击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有必要构建一个系统的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的机制。这种机制包括事前的预警和政策储备、事中的监测、事后的监管,同时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应促进人民币资产市场的国际化,建设资金的蓄水池,缓冲资本流动的冲击。
一、构建灵敏的跨境资金流动预警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看,事前的预警要比事后的监管更能够有效地应对跨境资金流动。建立国际收支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就是要及时把握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市场走势,判断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风险状况,并对国际收支运行中的脆弱性和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出预警。逐利的国际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金,对各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从而引发资金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这种资金流动不是无序的,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是基于对不同市场之间的价差、国际收支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和重大事件等因素进行比较后作出的。建立一个灵敏的跨境资金流动预警指标,综合反映国际间各种经济指标变化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模拟跨境资金流动的内在驱动力,对未来跨境资金净流动的方向和规模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就可以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提高政策的前瞻性。
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的指标体系可以包括三大类指标,分别同步指标、预警指标和预警指数。同步指标指和国际收支状况同时发生变化的指标,着重反映外汇供求关系。预警指标指在国际收支状况发生变化前能够发出预警信号的指标,通过比较宏观经济、金融市场、跨境收支等不同方面的相关指标与同步指标的变动关系,利用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可以筛选出预警指标,例如人民币汇率预期、中外利率差等。预警指数综合衡量未来几个月后国际收支可能发生的失衡风险,将多个预警指标合成为个预警指数,预警指数以50为基准,偏离该基准表明未来将出现国际收支失衡风险,偏离幅度越大表明未来失衡风险越大。
二、储备有效应对资金冲击的政策措施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际资本跨境流动日益复杂多变。我们既要做好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的准备,也要做好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的准备,既要做好应对短期资本集中流出流入的准备,也要做好长期性资金集中流出的准备。为应对各种不同性质资金的冲击,外汇管理部门应事前进行充分的研究,准备好充足的政策储备,随时做好应对不同方向、期限、项目的资金流动的准备,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应对。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设定不同的情景,模拟各种情景下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将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应对。
三、建立全方位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
监测是防范跨境资金冲击的中心环节,有效的监测体系一方面应能揭示资金流动的真实的情况,一方面应能侦测到它们的最新动向。当前,跨境资金流动变化周期缩短,呈现流出流入更迭状态,对跨境资金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汇局现有的业务系统较为分散,系统功能侧重某一项业务,信息“点”和“线”的特征比较强,割裂了交易主体各项信息的关联性,不利于发掘资金背后深层次的实体经济原因。企业是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众多信息的关联节点,相关信息可以被综合分析,产生出更多的信息。可以尝试建立以涉外经济单位为主体的全方位的跨境资金监测体系,作为分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的补充。该体系综合利用外汇局内部的金宏、直接投资、货物贸易、外汇账户和外债登记等系统,以及海关、商务和工商部门的相关业务信息,对各涉外经济主体的跨境资金流动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
四、保持强有力的违规资金打压力度
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国家外汇管理局提出了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五个转变”,大力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方便了资金的流动,突出了事后监管的重要性,只有对外汇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才能震慑外汇违者主体,维护我国外汇金融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的作用。外汇局应加强资源整合和部门协作,持续保持打压违规资金的高压态势,加大对“热钱”等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打击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地下钱庄等外汇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同时,应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跨境反洗钱中的作用,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打击违规资金。
五、发展国际化的人民币资产市场
金融“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资本项目管制的逐步放开是未来改革的大趋势。随着资本流动的日益便利,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增强金融体系弹性,减小资本流动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可以缓冲资本流动影响的蓄水池。国际化的人民币资产市场就可以起到这样一种功能,该市场规模足够大时,成为国际资本一个基本的配置市场,资金有进有出,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大进大出的局面。进出的资本经过蓄水池的缓冲,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将减缓。当然,资本项目管制的放开也是留有余地的,在跨境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时,监管部门依然可以采取限制性措施,如对部分项目的可兑换予以管制或收取资本税等。
参考文献:
[1]陈学彬,余辰俊.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12)
[2]苏多永,张祖国.“四重套利”模型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J].财经科学,2010(8).
完善客户数据,加快货款回收
收款,是整个资金链条的重要一环,作为资金流的源头,如何尽快回收货款是公认的权衡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指标。ERP系统能够将销售订单、出库、开票、记账等收款业务集成起来。
应收账款记账涉及ERP系统一个重要的数据管理功能—客户管理。众所周知,数据管理是ERP的重中之重,正是基于庞大、完整的数据支撑,才能实现业务高度集成。完善的客户主数据,能够集成记账、回款、清账等业务。
首先根据销售计划创建销售订单,通过数据接口将出库信息传递到金税开票系统,完成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接着开票信息再回传至ERP系统,根据销售发票及客户信息自动完成应收账款挂账。同时销售发票被邮寄或者随货送达至客户手中,通过银行托收或者其他收款平台,辅之以收款协议,客户可以在第一时间确认付款,从而完成资金管理的源头--收款。
细化供应商管理,做好付款控制
付款,完全可以脱离系统独立完成,但是ERP系统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它的强大功能在于集成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而不仅仅局限于简单记录和核算,因此,付款管理包含资金计划、流动性预测、付款控制、付款统计等功能。
付款环节涉及ERP系统另一个重要数据管理功能--供应商管理,供应商的准确分类、详细填列和及时更新能够确保付款及时、准确地完成。根据管理需求固化供应商主数据的付款条款,实现自动编制付款计划,另外供应商银行信息的及时更新可以提高结算效率,加快资金流动。
一、资金计划
ERP系统资金计划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年度预算、月度预算和资金日计划。编制现金预算首先需要将企业所有现金收支按类别设置项目和明细项目,ERP系统内叫原因代码,用于统计各类支出。各部门、单位结合自己业务需要编制不同原因代码的收支预算,完成系统内、外审核,层层汇总至财务部门,经批复下达作为当期控制支出及融资决策的依据。
大型工业企业,一般对所属单位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借助合作银行的现金管理服务,可以细化到按日安排资金计划,实现ERP系统的资金实时调度。资金计划可以由用款单位手工编制,也可以根据付款条款及发票校验信息自动生成。
二、流动性预测
所谓流动性预测,是指一段较短时间内企业的现金收支平衡表。资金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基于以上各种资金计划的流动性预测。例如A供应商的付款条款是发票后90天付款,2010年3月10日经校验记账的发票10万元,将于2010年6月9日列入当日的资金支出计划。另外,即将到期的承兑汇票、按合同约定日期支付的工程款以及按规定日期发放的工资等均可自动纳入收支平衡表。这张表可以设定天、旬、月等作为增量,做出若干个增量单位的流动性预测。以上预测是ERP系统集成企业管理思想、规范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很好例证,有了资金预警,财务管理人员就可以量入为出安排付款,随着系统集成度的不断提高,甚至可以实现自动付款。
三、付款控制
付款控制是企业资金流的最后一个环节,单纯的付款是业务操作层面的动作,ERP 系统资金管理显然不能局限于这一层面,它要解决该不该付款、何时付款等问题,实现管理控制层面的功能。
财务人员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安排税金、工资、保险等时间性较强的支出,其次安排各类采购、费用、资本性支出等,做到“适当的时间,付出该付的款项”。
付款时,ERP系统首先需要按照责任部门检验该项支出是否已经纳入预算,或者是否符合合同进度、项目预算以及付款限额等条件,在业务操作层面体现管理控制思想。
付款审核通过后,通过“银企互联”,从ERP系统直接提交支付指令到网银,实时完成支付,企业银行账做到日清日结。同时通过付款指令将凭证号码、现金预算类别等信息写入银行流水,实现系统自动对账功能。
四、付款统计
ERP系统基于强大数据库和完整的信息链条,使得它在报表提供方面可以说“无所不能”。同其他会计报表一样,资金相关报表可以直观地统计预算完成情况以及资金流向等。既可以作为业绩考核依据,也可以统计付款规律,发挥决策支持功能,改善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
精确维护银行主数据,提高结算效率
无论收款和付款,都离不开银行账户的记录。因此提及ERP系统又一个重要的数据管理功能—银行主数据管理。作为中介环节,银行账户信息的精确维护,对于银行结算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