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视艺术思维

电视艺术思维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25 10:52: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电视艺术思维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视艺术思维

篇1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众所周知,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不仅关系到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否,同时也对引导、教育、塑造以及培养事业单位员工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总的来看,在新的形势下,目前新华书店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思政工作理念,已经不能够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和职工群众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保证领导干部正确的自我定位、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等方面下足功夫,使思想政治工作日趋完善,与时俱进。

一、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内涵

要想完整准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就必须首先搞清楚这当中的“人”究竟指的是什么?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明确告诉我们,必须从分析社会关系入手,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它使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具体化了。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环境和社会经历等所决定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以人为本”或者叫“人的取向”,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即“物的取向”而言的。“物的取向”通常强调某些可量化的、外在的方面,而“人的取向”突出的是各种外在量化指标对人自身的价值意义。因此,“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是两大对立的价值原则和思维模式。

二、当前新华书店思想政治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新华书店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在工作模式上还是在工作理念上相比以往都有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还未形成一定的体系。对于新华书店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只是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而新华书店的职工在学历上基本上都是专科和本科,所以,,构建知识型队伍是各大事业单位在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当前,新华书店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结合时展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对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教育手段以及教育内容进行创新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果长期以往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将会导致人才的流失,这势必会导致整个单位在发展中出现严重的思想问题。

其次,忽视了职工的真正需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每一个事业单位职工,只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让甸一个职工感受到人文性,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用。目前进入我单位的一些新人,他们充满朝气,为新华书店的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但是他们的生活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在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往往是夸夸其谈,没有结合职工实际需求开展工作,这样也导致职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体会不到其人文特性,最终造成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

最后,缺乏一定的刺激激励机制。不能否认的是,新华书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不彻底的现象,导致很多方面内部依旧没有形成完善的竞争机制,具体表现为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来激发职工潜力,使员工实际工作中严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利用合理的奖惩措施来实现廉政和勤政目标,导致很多职工没有做到尽职尽责。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新华书店思政工作实施策略

第一、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完善教育体系建设。在新华书店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建立一套运行程序、落实措施,使得内部充满活力,健康地向前发展的机制相当重要,这样才能为完善教育体系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思政工作标准上,要从实际出发,将调研来的工作绩效考评机制更具有人性化,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个体效益与群体效益相结合,重视人在工作中的作用。根据相应的评估方法、考核结果,对先进个人及时给予奖励,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尽量提高职工待遇,灵活调动流动经费,确保政工活动正常进行,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

第二、从人的角度出发,创新工作方法,工作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活跃起来了,因此在新华书店思想政治教育中,旧有的工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这就必然要求以前的说教形式要有所改变。在工作过程中,考虑到职工的身心感受,我们由此对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了大胆创新。比如,组织职工去观看先进事迹的纪录片或者是邀请专家进行课题讲座等,这样员工必然潜移默化的实现了自身讲道德的提升、守纪律、言行一致,工作兢兢业业。这种工作方式也是遵循了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三、构建和谐文化,重视广大职工的真正需求。构建新华书店的和谐文化可以满足广大职工在精神方面的需求,由此从道德层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员工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培育诚信精神和责任意识,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在员工中形成共同理想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从道德层面推进人文关怀。

第四、创建激励机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激励机制对于促进广大职工的进取心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要创立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于新进入的职工而言,更是如此。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要从“解决思想问题”转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改变主要依靠道义说教解决问题的传统作法,把从解决“思想”入手转向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在解决思想问题时彻底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突发性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篇2

 

 一、电子政府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网络拓宽了民主渠道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由于网上直接管理的工作方式和政府与公民间的实时互动对政府的素质、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很高,而政府工作人员科技素质普遍欠缺,责任机制有待建立,目前还谈不上满足电子政府的实际运作要求。 

 以我国为例,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在一场题为《电子政务: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演讲中指出,目前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大张旗鼓提倡电子政务、网上办公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是适应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他同时提醒,电子政务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合,否则,即使是投入再多的资金,问题也解决不了,不过是多了一张漂亮的皮毛而已,这样的电子政务是没有出路的,最终只能沦为信息孤岛。 

 吴敬琏还指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到现在,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发展速度急剧膨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一是重新建轻整合;二是重硬件轻软件;三是重管理轻服务;四是重电子轻政务。由此造成的一哄而上、投资过大的问题日益严重。各级政府盲目地推进电子政务,造成各自为政、自成一体、不联不通,没有有效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有些政府部门的所谓电子政务纯粹是应景之作,造成高投入低利用率,个别部门的信息网络甚至纯粹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时演示所用。 

 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现实政治生活的具体制度设计上,我们还无法做到直接民主。目前大多数国家实行代议制民主,尽管它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少的弊端。电子政府的出现削减了这种弊端,因为它为人民当家做主、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体现主权在民原则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但是有些地方建立电子政府主要是基于以下观念:政府是社会的核心,更应当站在时代的前列,当网络经济正以蓬勃的势头向前发展时,如果政府还是以传统方式从事其低效率的事业,就会阻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政府欲在网络社会有所作为,必先建立电子政府。电子政府不宜只是停留在工具论的层次,而是应该作为电子民主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不仅要靠政府官员的努力,更要靠社会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否则电子政府将沦为文书政治的电子化,聚焦于一般政府服务的提供,忽略民主的真谛在于参与,包括意见的形成与决策制定。 

 二、电子民主的局限性 

 为了适应电子民主的潮流,一些地方政府在网络化方面进行了尝试。其主要内容包括:(1) 建构社区信息中心,协助民众进入网络;(2) 推行电子民主计划,建立民众与市议员之间的电子邮件和 bbs 等通信渠道;(3) 实施电子公开计划,使民间个人与团体的建议以及官方或非政府组织的最新信息得到及时公布,等等。这些计划的实施对公众参与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也加强了公共参与的作用,但电子民主的局限性还是存在的。 

 首先,过多依赖电子民主可能导致民众非理性的“情绪性民主”左右政治。借助于现代信息手段,公民直接的民主参与非常容易进行,这也是近年来兴起电子民主热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政府过多地依赖电子民主,在一切问题上都向民众个人做电子民意测验的话,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一是民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民众一般会倾向考虑自己的利益,“即时的和过度的民意测验可能导致政府官员的决策仅仅根据可能对老百姓造成的影响进行”,从而可能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二是过多的民意测验可能造成政府官员过多地依赖他人的判断,削弱自己制定、思考、分析和执行计划的能力。“诉诸即时的民意测验,就等于我们取消船长和高级船员,把一切船上的决策让乘客去做。这实质上是暴民统治。”三是与民选代表相比,一般的公众缺乏理性,遇到事情易情绪化,不如代表冷静、慎重。国家的决策受大众的情绪左右是十分危险的,有人甚至担心会出现“电子法西斯主义”。 

 再次,电子民主——由电子操纵的直接民主,在技术上可行,而在政治上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既然计算机可以比手工更加巧妙地编辑和操纵信息,那么政府或者计算机“黑客”就可以使用欺骗和误导的手段,把大量的、公众无法消化的权威信息塞满公众头脑。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网上选民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和投票就成为一个问题。在美国参加政治投票的公民比例持续降低,对选举对象的选择依据更多地依赖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很多年轻人把较多的时间用于电子游戏而不是投票。 

 除了话语霸权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民主的发展进步外,还有其他限制因素。社会中的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近和使用信息而存在着严重的劣势,他们可能因此而得不到好的工作,不能和政府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不能享受网络等提供的信息资源、娱乐和服务,而被社会主流目标和价值所抛弃。如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上网需要硬件和经济支持,网络应用尽管得到极大普及,但是在经济落后地区,普通人上网发言仍然受到很大限制。还有网民自身条件的限制,网民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网要遵循特定的网络逻辑,要掌握特定的语言。 

 在各国国内,网络的发展把人群迅速分化为技术精英和普通大众。托夫勒曾经指出,各个高技术国家的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的可怕威胁来自国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因为网上管理所依据的信息是大众的意见和要求,但这些“大众”通常只局限于那些信息富人们(很多人认同这一划分,即网络时代里的公民至少可以分为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因为目前社会上占绝大多数的信息穷人还支付不起利用信息技术所需的设备和上网费用,他们被剥夺了在网上参政议政的机会,这使得信息富人们利用其掌握的很大部分的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得到了更多的权力,并利用对他们有利的信息来影响公众,操纵政治和决策。正如金枝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官僚主义的经理、公司精英、军事当局、安全和监视系统都可以利用计算机里的数据来制造混乱、散布神话、进行恫吓和控制别人。他们掌握了绝大部分的信息源和计算机,公众对于信息的崇拜又给他们的优势地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有效利用手头信息的原因是很明显的。这些社会集团占有很多利益,信息要为这些利益服务,计划也要根据这些利益制订。他们手里有一张明确而简洁的日程表:把更多的利润和权力集中到那些已经拥有利润和权力的人的手中”。可见,政府简单地听从“大众”召唤未必就能符合大众的意愿和利益,因此,电子民主还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总之,电子民主还需要长足的发展,需要更多经验的积累和借鉴,还需要处理诸多民主理论、法律实践的难题。如何协调民主与效率,如何将电子民主扩大到其他范围?如何在各种意见之间寻求某种均衡?如何在公众参与的民主性与行政成本的节约性之间寻求协调?这些都是一个难题,而且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应该说,网络提供了一种公开、民主、便捷、高效的程序。如果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网络资源,设计好相应的程序,可能为解决民主的提高与成本的节约之间的难题提供一个可行之道。 

 对于中国民主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的进程,也可能危及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政府需要的是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网络上的极端民主主义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何在网络上限制极端民主主义,又发展社会主义特色的电子民主也是当今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 

 

 

篇3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思维能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发展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能为学生锻炼数学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如何以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一些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

初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性质与小学阶段大不相同,思维能力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初中学生的思维从小学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步发展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同时,初中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看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客观性明显增强,不再轻易接受别人或书上的言论。他们一般求知欲十分旺盛,想象奇特而丰富。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或者灌输给学生,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满堂灌"式教学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生的思维特点相违背,难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改变传统教学弊病,遵循学习的思维发展规律,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寓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和获取知识的活动之中。

二、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数学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的教学。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潜移默化中增强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

要成功地进行数学探究式教学,除了必须遵循教育学所制定的一般教学原则外,还应遵循一些特殊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思考权、判断选择权、体验探索权尽可能地还给学生,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实践性原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持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在亲身的探究活动中学习数学,大胆质疑,不断探究。

3、合作性原则。一方面,教师不再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和支配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另一方面,教师要营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

4、过程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三、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

根据初中数学教育目标和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及探究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五条优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1、目标指引,创设情景。对课程内容、各教学单元及每节课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主题,指导课堂教学。否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盲目的,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目标指引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和交流情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设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进人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能有效地点燃思维火花、激起认知需求。"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能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和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自主探究,积极体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对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推理、交流和验证,同时做好适当引导、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防止学生偏离探究方向。学生探究的方式包括: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势法、发明操作法和独立发现法等。

3、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时,教师需要进行导拨。但也不必过早解释,要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4、反思评价,形成认知。反思学习是智能发展的高层次表现。世界著名数学家弗雷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活动,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所谓反思是指理论发展和解题思维过程的再现。加强反思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同时获得思维锻炼。

5、引伸变换,归纳整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累积性。在教学基本概念和技能后,引导学生对例题进行挖掘、引伸、演变、推广,得出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不但使多方知识在一题中得以充分体现,拓宽了学生视野,而且能激活学生思维,使思维结构始终处于一种应该再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状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层层深入地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由统一到扩大,由扩大到创新,思路清晰、多向传导地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无比的财富。科学合理地运用数学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抽象概括、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广阔、深刻,更灵活、敏捷,更富有批判性和独创性,而且有利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 "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篇5

目前电视艺术创作中,部分电视专题片、电视文艺仅仅运用了电子的“纪录传播”功能。事实上只有充分调动电子技术的创作功能,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独立品格的艺术作品。以下四种技术正是在充分开发电子“艺术创作”功能的基础上出现的。

电脑绘画技术的开发。

电脑绘画技术通过神奇的电子“画笔”,使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成现实。它可以自由地进行画面创作;可以自由进行3D造型,亦即三维时空的造型;可以完成“自然现象”的造型技术;还可以对摄像机和录像机输出的图像进行任意修改。

视频特技制作技术的开发。

视频特技制作技术可以对画面进行“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使观众难以发现任何人工的制作痕迹;在大容量的数字储存系统里,可以对画面的任何“一格”,或任意组合排列后的片段进行特技制作,给人以难以想象的强烈视觉效果。

多层制作技术的开发。

电视画面的层次,一般在视频切换台上只能做到2~4层的合成处理。但当画面需要更多的层次变化和视觉因素时,即可采用多层制作技术,通过记录设备对视频信号进行多版合成处理,从而产生与多通道系统一样复杂的画面效果。

数码特技技术的开发。

这是一种数字化的视频特技处理,如画面的压缩,一帧画面在另一帧画面背景上的立体透视状的空间运动等:运用帧存储和计算机技术处理,获得油画、版画效果;运用三维数码特技。可以产生立体透视的画面、物体在三维空间里的运动等效果。

语言电视化――从单一语言型向多元语言型转化

当人类社会步入了电视文化时期,必然产生与其相适应的语言表意系统――电视语言。电视语言有别于之前语言系统的一大特点,就是从单一的语言形态转化成多元化的、复合式的完整语言系统。

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语言元素在电视艺术作品中承担着不同的表意职能。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电视剧《太阳鸽》被人们称之为“诗话电视剧”的优秀艺术作品,之所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艺术冲击,主要体现为创作者对电视艺术语言系统的全面思考和整体把握。

造型语言。依据“写意”构筑全剧总谱,追求古典绘画和现代风格的结合;镜头语言,无论是推拉摇移,还是固定机位和长焦调拍,均依据小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以及画面美的角度设计:编辑语言,自然流畅,富有强烈的音乐感,剪辑点尽量隐藏在自然而然的流动和动作之中。这些丰富而充实的电视语言的综合运用,艺术地表现了“中学生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他们的成长中,有欢乐、有烦恼、有幼稚也有渐渐的成熟。但无论怎样。在他们的眼里,现实和未来,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一切都是那么的美。烦恼和痛苦是短暂的,美却是永恒的。”(章殊祥《(太阳鸽)>导演阐述》)

时空电视化――从时空束缚型向时空自由型转化

电视艺术可以从微观时空上反映社会生活,构成几分钟、十几分钟的短小艺术作品;又可以从宏观时空中,演绎一部自然、社会、人生的漫漫长剧。构成上百集,甚至上千集的艺术作品。而戏剧艺术、电影艺术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时空的限制,所以只有电视艺术可以从时空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真正走向时空自由化。

在电视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时空的创作。一个几十分钟的短片,可以展现一个人漫长而充实的人生;而长达几十集的剧集如《渴望》,也仅是演绎了女主人公刘慧芳收养孤女的一段人生经历。这更是时空电视化的辩证法,也是时空自由的鲜明标志。

思维电视化――从线性思维型向场性思维型转化

思维电视化的主要表现。应该说是由线性思维向场性思维的转化。线性思维也称单向思维,即在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时。只有直线的思维链条,只有单一的表现手段。只有简单化的表现形态。场性思维,就是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诸多的语言手段,时空的自由展现,在电视屏幕上展现一个完整的“生活场”、完整的“人生场”、完整的“生存形态场”。电视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在电视屏幕上复原一个无比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真实可信的现实世界。这必然要求创作思维从线性向场性转化。

中央电视台录制的电视专题片《雾海绿洲》,运用场性思维,为电视观众真实地描述了云南南部红河州大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命存在场景:那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的“植物生存场”;那微生物、蟒蛇、长臂猿等的“动物生存场”:特别是树蛙从、产卵、孵化到幼蛙生成的完整“生命绵延场”。因为作品提供给观众的是特定生存条件下动植物的场性信息,所以观众颇有一种身临其境、亲眼所见的真实感受。恰如创作者所说:“无论你用怎样的词句,也难以描绘眼前这片烟云雾霭的变幻莫测,它忽而杳然明绿,转瞬又奔腾飞散,它的静态美、动态美,博大无边的力量美,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孙秋萍《雾海绿洲》解说词)

篇6

一、导演的思维特征

电视导演的思维是视听思维,是一种蒙太奇思维,即以画面与声音作为表达手段和连接方式展开的思维活动。所谓的蒙太奇思维,就是通过一组镜头的选择和组接,完成一个“句子”的叙事或表现,即镜头与镜头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将想象中完整的场面分切成若干个镜头,再将零散的片段镜头重新组合成一个连续的行为或事件过程。

在拍摄之前,导演需要将剧本描写的生活场景形象化、具体化。导演需要与摄影、美术、灯光、演员等创作人员沟通,共同将剧本提供的文字材料变成具体的视觉形象。

(一)思维特点

1.形象化。导演在构思阶段的思维特点与文学写作者的思维特点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不同的理解,产生的想象是有差异的。

2.个性化。艺术思维活动具有一定创造性,需要导演独特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电视艺术作品的形象展现是具体的,内容是特的,个性化特征形成了导演的艺术个性。

3.具体化。导演思维是具体的,由可见的一个个具体事件构成。情节来源于生活,是编剧和导演从生活中汲取来的。对导演来说,细节非常重要,如果一部反映日常生活的电视艺术作品不注重细节,情节虚假或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将影响整个作品的艺术质量。

4.造型化。导演构思包括诸多造型元素,如摄影造型、美术造型、演员形体动作造型、镜头与镜头组接产生的造型效果等。导演在构思时,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使形象特征得到强化。对场景、人物的形象特征予以某种造型强化,是为了使观众在接受画面信息时产生更强烈的感受,在情节发展中,调动观众的情感。除了视觉造型外,还要注重声音具有的塑造空间感的功能。

(二)独特的思维方式

导演构思需要形象思维,这是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同时,还必须按照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进行构思。导演思维是一个将艺术构思通过画面、声音,按照一定的镜头逻辑体现在屏幕上的思维过程。

导演应善于把握屏幕流动的时间和变换的空间,以声画结合的方式来反映作品内容,揭示思想,反映情绪,渲染气氛,强化节奏等。绝大多数的电视艺术作品是由影像与声音组成,用影像与声音表达作品的内容。在思维过程中,导演必须将语言的思维转换成影像与声音的思维。对导演来说,影像与声音不仅是感知和呈现的方式,还是思维方式。

电视艺术作品是视觉和听觉结合的艺术,因此,导演应分析影像与声音的形态及要素。针对特定的表达内容,选择具有表现力的对象和环境要素。建立起影像与声音之间各要素的关系,如画面中不同影像之间、不同声音之间、影像与声音之间的关系等。

二、导演构思

不同的导演因生活经历、艺术观点、审美情趣等不同,对剧本有不同的理解,对电视艺术作品有不同的构思,并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实现其构思,从而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导演在构思时,先要确定未来电视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编剧在创作剧本时,往往并不是先有主题。一些编剧认为先确立主题会影响情节的设计,导致作品概念化,主题应通过情节的发展来体现。但对导演来说,导演往往既是编剧,又是评论者。导演是创作集体的指挥者,如果没有统一思想和创作思路,难以将创作集体统一起来。因此,导演必须通过对剧本的研究、分析,概括出主题思想,并统一各个创作部门的思想,否则会造成创作上的混乱。

(一)不同的构思方式

电视艺术作品、戏剧、文学虽然都是叙事艺术,但创作构思不同。戏剧艺术受舞台的制约,每一幕每一场中的时间与空间、演员动作等都是统一的,不像电视艺术作品相对自由。因时间与空间实际存在,某些过程是无法回避的,如演员从舞台的一侧走向另一侧的过程虽然不需要,但它实际存在。电视导演则可以减少或压缩不需要的中间过程,将时间和空间有效利用起来。

电视导演按照电视艺术创作规律进行构思,不是简单地将文学剧本影像化,而是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再创造。

(二)总体构思

分镜头是导演总体构思的具体体现。导演分镜头是最为活跃的形象思维过程,导演在脑海里将作品预演一遍,看到、听到了出现的每一个视听信息。分镜头受作品内容以及导演美学观念的制约,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分镜头方式。

总体构思中应遵循真实原则。如果总体构思虚假,将破坏电视艺术作品的思想和美感。因此,

总体构思要注重生活真实,如表现形式、人物动作、环境布置、服装设计等都应符合生活真实。在整体真实的基础上,导演总体构思还应有一定的创新,

否则电视艺术作品将失去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篇7

1 培养创新思维机制的必要性

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已经逐渐进入正常发展规律的轨道,并且以艺术的形态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思维情况,成为电视艺术的重要营养内容。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创新思维机制是人们进行电视艺术生产的基础保障,我们不仅要将艺术当作一种意识形态进行认识,还要将其当成一种生产形态进行看待,也就是说,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主体,编导们的创新习惯和意识,是促成节目成功的原动力。电视新闻内容的内容掌握是取自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素材,在客观定位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而加工的过程就是新闻编导发挥创新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客观的角度,还是从主观的角度,都要将新闻编导的主题意识和创新经验融入到作品当中,完成作品的升华,当新闻节目作品的客体内涵得到客观体现,新闻编导的创新思维就能够赋予新闻节目符合实际又不失创新表现的内涵,因此,电视节目新闻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 影响创新思维机制培养的的因素

虽然电视新闻节目的创作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其发展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因为电视新闻节目思维的创新问题成为牵肘节目发展的主要问题,笔者对这些牵肘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电视新闻节目其实一种工业化模式的产品,从投入到产出,都必须体现出节目的效率性和成本最低化,即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数量和质量客观的合格产品,但电视新闻作为即时性要求高的节目,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客观真实并为观众广泛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无疑给了节目创新极大的难度,这也是电视新闻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突破难点之一。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规模在世界前沿是空前的,各个电视台为了抢占市场,就必须站在节目客观、真实的角度上进行创新,培养新闻编导的创新思维机制,但与此不协调的是,目前节目创新力度有限,新闻编导的创新思维机制滞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3 创新思维机制培养方法

3.1 激发新闻编导艺术创新思维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逐渐突破墨守成规的模式,接受新事物的兴趣越来越浓,作为电视节目新闻编导来说,必须赋予节目创新的灵魂,以丰富的内容与多变的形式吸引观众,满足观众对节目新颖性的需求。为了能够激发新闻编导的艺术性创新思维,一方面,要重视电视节目主体的情感表现,调动观众的情绪和状态,从观众的心理层次上引发共鸣,当然,情感的体现要有鲜明的视觉模式,包括传统的电视造型表现模式,在所表现画面中,要用形态、质量、色彩、动作、空间和时间交错的模式体现出新闻节目的内涵情感,让观众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我们要巧妙地利用技巧方法将视觉因素注入编导的感情,使得新闻的内容更具艺术的感染力,在这方面,编导自身能力的自觉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2 为编导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编导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等,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模式推陈出新起到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外部环境也是促使新闻编导创新思维机制成功转型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取有用的电视节目素材,电视节目新闻编导应该具备独立、负责任的精神,在各种不同的环境,甚至是具有危险因素的环境中获取有用信息和反馈信息,满足电视新闻节目的素材需求。

3.3 打破习惯性的思维模式   创新思维具有推陈出新的作用,但习惯性的传统思维模式禁锢思维突破。一般情况下,习惯性思维的思路单一狭窄,这种思维往往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笔者认为打破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并非对思维模式进行脱胎换骨,而是将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思维习惯相结合,从各个方面和角度深层次地进行思维加工,进行大胆的假设,寻找各种思维的突破口,让新闻编导能够将习惯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结合应用,满足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结构合理性要求。

4 结束语 

    由上可见,电视新闻编导在节目的形成起到主体性的作用,其思维机制的结构是影响节目有效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从编导思维机制创新培养的方面入手,对新闻编导的思维习惯进行推陈出新,促使其适应节目的实用性要求。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的节目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形成,1)要激发艺术创新思维的能力,2)为编导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3)打破习惯性的思维模式,通过不断的实践,使得其思维习惯适应现实生活,并以全新的形式赢得观众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赵琦. 论电视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培养. 今日科苑, 2010(12):24-28.

篇8

【分类号】G222.2

0 引言

电视是比较重要的传播媒体,尽管现在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很快,电视原先的地位受到冲击,但是只要持之以恒的进行创新,电视在传媒市场上依然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电视编导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提高,电视编导必须要有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立足市场需求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推动电视传播事业更好的发展。

1 电视编导创新思维概况

1.1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是一种思维活动,但它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创新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它有别于传统的形式,通过创造与改变等行为,实现技术或精神层面的全新突破。创新是只有人类才能够具备的高阶认知活动,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动力。

我们所谓的电视编导创新思维主要是指创造者在思考方式、编制过程和形成结论中所具备的新奇性。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主要步骤包括前期策划、实际操作拍摄以及后期的编辑,在整个创作流程里面,电视编导是无可置辩的创作“核心”,电视编导的素质决定了电视节目的水平,创新思维、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收视率。电视编导只有通过创造性思维,大胆的进行探索,一定可以创作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鲜明的优秀节目。

1.2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形式

电视编导创新思维从形式上看,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首先,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呈辐射型的,它经常会把一个问题作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向四面八方进行延伸和拓展。当电视编导运用发散思维的时候,思维方式是延伸、逆向或者拓展的,同样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多样的结果,涉及范围通常会比较广泛。所以编导通常会将发散思维作为创新思维核心,通过想象、灵感激发、直觉等多种方式展开创新。在具体的节目创作活动中,电视编导在发散性思维的指引下,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思考,从题材中不断发掘新意,拓宽创作范围,采用富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充满个性魅力的电视节目。其次,聚合性思维是与发散思维相对而言的,它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相对内敛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将不同材料、各个层次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求出正确答案,根据针对对象的不同可以有多种称呼法,像集中思维法、同一思维法等等。在广泛开展的电视节目实践活动中,电视编导对通过不同思维方式获得的成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判断、演绎,选择出合理的电视节目策划方案,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作用。

2 创新思维在电视编导中的作用

我国的电视媒体几乎与国际同步,特别是信息时代到来之后,发展的较快,人民群众对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求比较高,如何使电视节目更受欢迎,这是电视编导所着重解决的问题。电视编导应该结合现实状况,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的开展创新思维,在创作上实现超越,不断“创新”,推动电视媒体质量的整体提升。

2.1创新思维有利于促进电视节目自身发展

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电视节目自身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创新”精神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表现形式上看,电视节目创作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借助于现在的物质条件比较容易实现创新与超越。在已经市场化,观众有多种选择的今天,单一、单调、没有实际内容的电视节目注定不会受到观众欢迎。要想创立观众所喜爱的电视节目,就应该在传播内容、表现形式、艺术风格、栏目特色上进行创新,对栏目进行准确定位,确定收视群体范围,为“创新”活动开展提供一个有利的氛围。在当前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电视节目想要胜出,就应该不断创新、不断调整,适应人民群众对电视产品的要求。

2.2积极的开展创新可以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层次需求变得很迫切,随着广大观众自身素质得到提升,审美、鉴赏作品的水平都有了很大进步,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文化传媒已经发展到泛受众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需求是不同层次的,电视节目的制作应该高标准严要求。争取到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的观众收视率,电视节目应该进行精准定位,提高节目的艺术水平,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成果,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2.3有利于电视编导更好的走向成功。

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可以引导电视编导走出已有节目形式的限制,更好的寻找新的题材,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编导们面临着比较大的竞争压力。电视编导作为一个自由体,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发展是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判断标准,电视编导只有通过开展创新思维,才会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统一。

电视编导开展广泛的创新思维,努力构建建立在创新思维基础上的电视编导运行机制,可以帮助电视编导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使艺术创作之路长青。

3 结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高质量精神文明生活的追求,电视节目的创新就显得非常急迫,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同时促进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宇飞.论电视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培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报,2011(1)

篇9

在众多电视工作者许多年的坚持努力下,我国的电视创作终于有了本土的发展模式。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它已具有了全新的思维,而这种思维的形成将会是中国电视的骄傲。当我们将某一事物或现象从艺术角度去观察去分析或展现时,会明显地意识到,艺术的方式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具体的生产方式。从生产主体角度来说,编导们创新的想法、动力和实践都是挖掘艺术现实形态的渊源和基础。从艺术对象这一客体角度来说,客观的真实的现实世界和生活,都是艺术塑造的基本对象和原始动力。综合两者,将编导们的创新理念和艺术想象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在制作或形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随着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变化和编导对事物内涵的挖掘,又会产生新的创作想法和手段,最终实现作品价值的最大化。

一、影响电视编导创新的因素

在诸多影响中,对创新思维影响最大的就是工业化生产和群体性创作。我们可将电视节目生产看做一种商业行为,要以低成本换取高利润,以短时间换取高效率,这样才能在满足大众对电视产品要求的同时收获更多利益。工业化生产会给编导创新带来不良影响。因为,工业化生产是以功利性为出发点的,它的创作不是追逐艺术而是追逐收视率。在这种情况下,编导的创新会因受到限制而不能充分发挥。同时,群体性创作在推动创新的同时也会起到反作用,体制的好坏和人员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到编导创新。

二、加强电视编导创新的措施

(一)习惯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相结合

思维是一种习惯,思维也是一种创新,简单的来说,思维可能是长时间以来不断累计形成的,也可能是突然迸发出来的。而无论是哪一种思维,都不可能的单一存在的,因为思维具有连续性,更具有相关性,正是因为这样,必须重视习惯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结合,只有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创新,也才能够使创新形成习惯,进而实现预期的目标。具体的结合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电视编导要善于总结经验,因为只有不断的总结,才能够客观的找到不足,进而给与改革,最终促进发展;第二,电视编导要善于改善现状,思维的创新可能是因为一个理念、也可能是因为一个感受,只有善于改善现状,才能够不断地在改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新的理念。

(二)激发创新的动机

动机是开展实际活动的必要前提,只有在科学的、合理的动机前提下,才能够确保后续行动的顺利实施。而电视编导必须正确的认识到创新的意义以及作用,否则就很难能够端正对待创新的态度,也很难能够在行为上去贯彻、执行。具体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创新是电视节目发展的需要。无论一个节目有多成功,如果没有创新精神,那么其成功就是暂时的,因为没有创新精神的节目势必会在动态的发展中被淘汰,换句话来说,贯彻了创新,才能够确保节目的新颖,也才能够保证节目能够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第二,创新的电视编导自身发展的需要。电视编导的存在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电视节目的发展,如果电视编导自身不具备创新精神,就很难能够适应电视节目的实际需要,从而反过来影响到电视编导自身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创新也是电视编导自身发展的必要因素。

(三)增强编导自我突破的勇气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的富足,还使人们的思维发生巨大变化,提高人们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识能力。这些变化都使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有特色、有内涵的电视节目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所以,编导一旦对他所要创作的客体没有深刻认识和热爱之情,就不能够创作出好的电视节目。因此,在塑造人物、展现事件时,应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世界为主,也就是用直白的表演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画面可视性的表现也是一个难点,它通过造型表现手段对被摄事物特征的表现,利用相关技巧把握对象存在的视觉因素,这仅依靠简单的机械运转工作是无法进行的。画面的可视性还要包含编导的个人情感,由此观之,艺术对象的形态并不能给艺术作品带来更强的感染力,对于艺术对象的表现才会更使作品更具价值。因此,勇于突破自我、勇于创新的编导才能在新形势下生存下去。

三、总结

总而言之,创新是时代的精神,在动态的、多变的客观环境中,电视节目以及电视编导要想获得真正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这样才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正是因为这样,电视编导必须从源头上正确的认识到创新的意义以及作用,这样才能够确保后续工作的贯彻性,也才能够赋予创新实际的行动。

参考文献:

[1]翟晓安.电视编导机制创新探讨[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

2011,(04).

[2]赵琦.论电视编导创新思维机制的培养[J].今日科苑,

篇10

        电视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而电视艺术是被电视传播的艺术形态,以审美为中心目的的电视文艺、纪实艺术,所以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造型,运用艺术审美思维把握表现客观条件,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审美为终极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称之为电视艺术。我们可以把现在荧屏上的节目主要分为三大类: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纪实),电视文艺(艺术)。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电视专题是用审美手段表现真实课题。电视文艺则是审美的艺术,是“诗意的栖息”。

        一、电视文学

        电视文学是指被电视化了的文学,其类型主要有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报告文学。

        电视小说的创作形态主要有两种:电视剧和电视的小说。电视剧改编时应强化戏剧性、冲突性并由导演完成改编,所以电视剧艺术本质上是导演的艺术。我们现在荧屏上看到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围城》等影视作品都是由著名小说改编而来。

        电视报告文学是将真实和虚构融为一体,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体裁。它具有鲜明的新闻性,报告的对象皆为真人真事,伴随当事人现身说法的同期声和生活复原的现场声,并不时有长镜头的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典型形象的塑造,乃至抓拍转瞬即逝的细节捕捉都体现了其浓郁的文学性;最后,它还具有深刻的论辩性,要求创作者对生活做判断,包括是或非的自然判断、善或恶的社会判断、美或丑的艺术判断。例如1989年郑明作品《半个世纪的爱》,在各种思潮入侵的拍摄背景下,描写了十四对金婚夫妇一种人类生活的美,体现了艺术作品最终关注的是生命。

        二、电视艺术片

        电视艺术片广义上指凡是具有艺术性、审美价值的作品。狭义上是指一种独立的艺术片种。其类型包括:电视风光艺术片、电视风情艺术片、电视音乐艺术片、电视舞蹈艺术片、电视专题艺术片、电视文献艺术片。

        电视风光艺术片是主观的、表现的、审美的。它营造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社会情状等客观存在和思想感情、观念意识等主观看法的融汇达到一种美趣境界从而悦耳悦目(如《西藏的诱惑》中佛光绿洲净土所体现的朝圣精神);它抒发感情,通过造型语言、音乐语言、诗话解说达到悦心悦神的情趣目的。它蕴育哲理,思想深蕴含蓄而不外露,体现了悦意悦志的理趣精神(如《西藏的诱惑》中宗教苦行僧代表艺术圣殿艺术教)。

        电视音乐艺术片相对于电视音乐节目原艺术、一次性、短命的特征来说,是电视化视听再创作的永恒作品。它以音乐艺术为母体,以符号语言为依托,完成音画的组合。

        电视舞蹈艺术片通过电视化的手段展现了舞蹈、音乐、电视、数字特技多元的美。

        三、电视剧

        电视剧是指运用电视艺术和技术手段,融文学、戏剧、电影的诸多表现元素,构成故事性较强,易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以家庭传播方式为主的视听叙事形态。其主要类型有:电视小品、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 

        电视剧观念的变化和演递:1958年直播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标志着电视剧的诞生,这时的直播电视小戏还是遵循戏剧创作模式体现戏剧美学。1976年电视单本剧的出现使电视剧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由室内转向室外、演播室大景转向实景、三维空间转向多维空间、时空束缚转向时间自由体现了电影美学。1980年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使电视剧更新为电视美学,其具有审美特征长,以及多极艺术形态、体现了广阔社会内容和漫长人生命运满足观众长期收看、跨越模仿戏剧电影阶段的创作特征。1985年电视剧的题材样式风格拓展,具有诸多美学形态兼容的特征,多元形态电视剧形成多元美学。而电视剧真正成熟时期是伴随1990年长篇电视剧《渴望》的出现,至此电视美学得以完善。

  四、电视综艺节目 

        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近些年走入规范化、模式化、定势化的困境,必然导致走向死亡。要进行挽救必需走电视化道路给予电视化处理,如由纪录传播转化为电子创造的手段电视化;由语言单一转化为语言多元的语言电视化;由时空束缚转化为时空自由的时空电视化;由线性思维转化为场性思维的思维电视化。

        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类型有:电视综艺晚会、电视文艺节目、电视综艺栏目、电视选秀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的主要特征是走向自然时空、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场信息的艺术体现。电视综艺栏目的主要特征为发挥栏目化的优势、文艺样式的多元化和节目主持人的风采展现(如《魅力12·阿诗玛》中的主持人董卿就是美的化身)。

篇11

时至今日,电视栏目片头的制作已经不是当年的手工制作模式了,电视栏目片作更多的采用的是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具体的来说,就是通过在电脑等数字媒体制作出由数字语言构成的原始声画素材,然后通过特殊设备把数字信号转化为电视模拟信号或者直接使用数字化设备播出。也就是说电视片头的本质是基于“”和“1” 的数字语言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性是其本质特性。从数字媒体的美学特性去探讨片头艺术的美学特性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根源,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思维主要受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即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艺术、包豪斯的工业设计思想、杜尚的达达主义和反理性主义、2世纪5~6年代动力艺术和光效应艺术、2世纪7年代的录像装置艺术(Video Art)。此外,以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和劳申伯格(R.Rauschenberg)为代表的波普(Pop)艺术,以达利、玛格丽特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以现代版画艺术大师埃舍尔为代表的“科学观念绘画”均和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和思维方式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数字媒体艺术集众多美学特性与一身,但又不能用其中任何一种美学特性来概括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艺术,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个方面,电视栏目片头不仅继承了人类对“技术美学”的探索和对机器美学的批判和扬弃:而且也继承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人文取向和批判精神。电视栏目片头制作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新媒体技术所独有的美学特性。可以说,电视栏目片头作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其美学特性是多元的,独创的。“开放性”、“人本性”和“自由性”是电视片头制作的本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电视片头作品并非仅限于传统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成员的相互协作,它更在于每一件作品所蕴含的无限衍生能力;电视片头的数字本性使得电视片头的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迎合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更新,电视栏目片头作品可以被二度甚至三度创作,而这种创作的实现就在于数字化产品的可修改性,可参与性、以及可完善性。这一点可以从电视片头制作的发展看出来,最早制作电视栏目片头,需要美工人员在画纸上手工设计出美术字幕、图标图案后,运用专业电视摄像机拍摄下来,再在编辑机上对编,与栏目内容串成一体。线性的编辑方式和近乎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以电视受众的缺乏让片头制作的效率低下。而现在,在非线性编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下,片头制作出来,再电视台展出之后,还可以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做进一步修改,所要做的工作只是在电脑上对原始的素材进行再编辑。

所谓“人本性”是指电视片头制作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其创作的核心在于创作者的艺术理念,或者说一个片头作品的艺术性的实现,更多的是在于创作者人的价值的体现,作为艺术创作本体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理念,艺术素养的高低是电视片头艺术性高低的决定性力量,例如,《东方时空晨曲》的创意和设计就体现了作者对宏观世界的展示与追求,让人的情感在时空交错中得到体现和升华,让人的思维在具象与抽象空间流转,达到一种深刻的意境,展露一种世界的博大与人物的生机。片头的创作就成为创作者的追求和精神的体现。低廉的制作成本,对创作人员艺术素养的培养的忽视,使得让设计无法师把片头制作当作一件事业来做,而只是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如何能创作出国际化优秀的产品。

所谓“自由性”是指片头作为数字产品,其数字技术的虚拟性质,超过了截至目前的任何一种创作媒介,所以他比任何一种之前的媒介材料及其相关的语言更自由。通俗的说,电视片头制作的内容可以是现实的某物,也可以是虚拟的仅仅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东西,数字技术作为电视片头创作的材料和基本语言方式,不仅能完成物质世界的表现,并且能够完成非物质世界的表现;不仅能够完成表现的场传播,并且能够完成表现的非线性传播;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从事艺术表达的自由追求。这一点我们在电视片头的“虚拟性”里将继续深入探讨。

篇12

一、小说与电视剧

近年来我国把不少小说名著搬上了荧屏,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读者再次阅读小说原著的热潮,促进了小说原著更广泛的传播。目前小说叙事向电视剧叙事的媒体转换研究非常薄弱。因而,叙事媒体及其转换的研究应该说是目前叙事理论运用和现实需要的一个世界性课题。

小说叙事向电视剧叙事的转换,可以划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小说文本到电视剧分镜头剧本的转换,首先要将小说文本转换为电视剧文学剧本,然后将电视剧文学剧本转换为电视剧导演的分镜头工作台本,这是文字媒体的同体转换;第二个阶段是电视剧的拍摄制作,是真正从文字媒体到电子媒体的媒体转换。

小说叙事向电视剧叙事的转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叙事语言的转换;二是叙事思维的转换;三是故事情节的转换;四是叙事时空的转换;五是视听造型的转换。叙事媒体转换的不同表现,既体现了文字叙事和电视剧叙事的差异性,又体现了小说叙事和电视剧叙事的共通性。

1、叙事语言的转换。小说和电视剧使用的叙事媒介不同,叙事语言也不同。小说使用的是文字语言,而电视则使用以声画符号组合而成的镜头语言。电视语言是视听语言,画面和声音符号是构成电视语言的两大基本元素。电视语言的画面是活动的影像,它通过画面的运动和蒙太奇剪辑完成叙事过程。电视语言的声音由话语、声效和音乐三部分构成。

小说的文字语言具有抽象性,其形象塑造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小说家的故事叙述和形象塑造,体现着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小说向电视剧的叙事媒体转换,实际上是电视艺术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的艺术形象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要求在把小说的文字语言转换为电视剧的视听语言、声画语言时,必须根据媒体叙事语言的不同特点进行艺术加工,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的综合性优势,通过画面、光线、色彩、声音、镜头的运用来增强表达效果,使之较原小说更富有形象感、更逼真生动、富于艺术感染力,而不能严格按照小说原著的文字描写生搬硬改,像连环画那样图解,会形成缺乏形象塑造的电视小说。

2、叙事思维的转换。小说叙事和电视剧叙事的叙事语言不同,思维也不同。小说叙事是文字思维,电视剧叙事是画面思维,是视听形象的造型思维。要成功实现小说叙事到电视剧叙事的媒体转换,一定要进行符合媒体特点的思维转换。

乔治・布鲁斯东在论述电影改编原则时,说过一句十分精辟的话:重要的不是影片摄制者是否尊重他所根据的蓝本,而是他是否尊重自己的视觉形象。也就是说,从小说到电视剧的叙事媒体转换,一定要从忠实于自己视觉想象的特殊角度,用画面思维,对小说提供的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加工。要依据电视剧的画面思维逻辑,整合小说素材,使其按照电视艺术家的电视思维,进行媒体转换。在这里,转换的过程,就是叙事主体对小说素材的改造和制作过程。在从小说到电视剧的叙事媒体转换中,为了满足电视剧在人物刻画、意境升华、故事发展、视听造型、结构完整等方面的种种需要,一定要依据电视思维的逻辑和画面组织的特殊规律,进行叙事情节的扩展、整合和再创造。

3、叙事情节的转换。故事情节是小说和电视剧两种叙事艺术形态共有的要素,电视剧对故事情节的要求比小说更高。故事情节是电视剧的“戏”或者说“兴奋点”之所在,缺少“戏”或“兴奋点”,电视剧就缺少可视性,也就不能吸引观众。所以,一部小说能否实现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成功转换,最重要的是看这部小说是否提供了电视剧所需要的足够的故事情节。通过小说和电视剧的叙事媒体转换所形成的电视剧的长度即集数,也取决于该小说所能提供的故事情节之多寡。

在小说叙事向电视剧叙事的媒体转换中,一般要根据电视剧叙事的特点和需要,把小说原著提供的情节作为素材,进行改造和加工,实现符合叙事特点的情节转换。情节的增加和删改是情节转换的主要手段。情节取舍得当与否,是叙事媒体转换成败的关键之一。情节取舍的依据,是电视剧的主题以及围绕主题展开的主要冲突和主要线索。

从小说叙事到电视剧叙事的情节转换,要求对小说描写的重点段落尽量给予保留并进行有意的集中和强化,对某些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进行合情合理的补充、改写和表现,突出电视剧叙事的视听造型功能和环境场面渲染,体现小说向电视剧叙事媒体转换的要求,也体现电视剧叙事的特点和魅力。

4、叙事时空的转换。小说和电视剧在叙事方面的另一个巨大差异是叙事时空的差异,小说叙事是在一定的时间流程中展开和完成的,是时间艺术,而电视剧叙事则既具备一定的时间流程,又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内,是时空艺术。电视剧的时空则是包含了假定性的真实时空,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明确特征。

小说和电视剧的时空差异体现在叙事方面,便是小说在叙事时呈现出很强的历时性特点,其结构表现出时间为线、空间成点的叙事原则。而电视剧在叙事时呈现出共时性特点,电视剧主要以空间形象的逻辑关系为链条,在一个单一的画面中,观众可以同时感知到特定空间中不同的物体形象,叙事过程中的时间流逝也总是表现为空间的变化,观众欣赏电视剧时首先是“看见”空间,通过空间场景的变化来感知时间,造成观众心理上的改变。

小说和电视剧在叙事时空上的差异要求在媒体转换过程中,用电视剧的具象化的空间造型来替代小说中抽象的空间概念,同时要以空间场景的切换来替代小说中明确的时间线索。场景的转换意味着一个中途插入的影像打断正在进行的场面序列,从而使观众“感到”时间的变换。

5、视听造型的转换。小说用文字描绘的形象要通过读者的想象来重建,而电视的形象却要通过具象性的演员表演来展现。在小说叙事向电视叙事的转换中,视听造型转换是非常重要的。

情节的视听造型实际上就是用镜头的蒙太奇组接来讲述故事,通过直观的视听形象来表述情节。有些情节,小说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厌其烦地进行铺叙和描述,但要转换成电视语言叙述,就有很大的难处。如“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是小说原著中非常精彩的段落,但怎么将它转换成电视剧情节呢?按照原著描写,整个事件都在大雾中进行。文学当然可以清楚地描述雾中的景象,读者也能借助想象复现当时的情景,但电视剧在把这些情景化为画面时,就遇到了困难。如果浓雾充盈,画面就会模糊不清,从而无法开展剧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编导在船舱内的几案上设置了装满酒的酒杯,用酒杯溢酒表示船体震荡,用酒杯动―静―动的变化过程,表现船中箭后的倾斜和船身均匀受箭后的平衡,用这种可视的画面较好地解决了在浓雾中拍摄遇到的困难,较好地实现了小说叙事向电视剧叙事的视听造型转换。

小说中的人物必定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事件、情节和矛盾也发生、发展在一定的环境中,这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矛盾”。环境的视听造型要求我们在媒体转换中,把小说描写的特定环境转换成画面表现的具体环境,这就要求布景、美术、道具、光线、色彩等符合小说描写的地域特点、时代特点和人文特点,使环境的视听造型符合小说描写的环境特色。

总之,从小说叙事向电视剧叙事的媒体转换,本身包含有文字媒体的同体转换和不同媒体的异体转换。从小说文本到电视剧导演工作台本的转换,虽然只是文字上的转换,属于同体转换的范畴,但它是从小说叙事到电视剧叙事的异体转换的一个前奏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进行的不是故事情节的艺术加工和虚构,而是从小说语言到电视剧镜头语言的文字描述的转换。

二、生活故事与专题叙事

生活中无时不发生故事,将生活中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叙述出来这是电视专题经常要反映的内容。一般来说,这种叙事的转变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叙事人物的转变、叙事方式的转变和叙事时空的转变。

1、叙事人物的转变。一般来说,事件经历者可能都会说“我看到……”,“我听到……”等等,他们的讲述是最原始和接近事实的,电视叙事首先必须保留这些原生态的东西;其次,最重要的,电视叙事者――记者,必须要承担起叙述的责任,客观公正地说,“椐记者观察……”“记者注意到……”,有叙述,有判断,有评论。可以说,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物,他的视角是全方位的。他是一个叙事者,甚至是事件的参与者,在这里他不再是客观世界的记录者,他的职业隐藏在叙事者中,完成了一个角色转变。

2、叙事方式的转变。对一个事件,当事者的讲述可能代表了他一个人的视角,在传统叙事模式中,听众可能只能听到他一个人的叙说。而在电视叙事上,可能会有无数个旁观者在一个平面上,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解读同一个事件,再加上记者的叙述,讲述的人会有几个或者十几个,这在以往的叙述中是不可想象的。叙事方式上,体现了巨大的差异化。首先,群体化叙述;其次是价值明确化叙述,记者的专题制作是一个再加工的过程,在制作过程中,总是包含了自己的价值观、是非观。因此,这个叙事从一开始就有了明确指向,这与人际叙事有本质的差别。

3、叙事时空的转变。生活故事叙事讲的是过去时,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口头叙说,它的一切都是口头的,是不可再现的。而电视专题借助电视手段不仅可以再现事件过程,还可以还原“现在时”,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叙事时空的转变要求记者必须要有再叙事的技巧和再叙事的心理准备,在采访中要注意画面的剪辑,在文字上要注意现在时的使用。

综合来看,生活故事讲述与电视专题叙事并不是冲突的,电视专题叙事是对传统叙事的补充,传统叙事是电子叙事的基石。不同的是,对接受传统叙事习惯的记者来说,要积极学习,能很快转变叙事定势思维,制作出优质的作品。■

参考文献

①张凤铸主编:《中国电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②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③高益:《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④姚莉,《论电视剧艺术的假定性》,《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6)

⑤曾昭来,《论电视剧的时空特性》,《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1)

篇13

用电视剧编剧的发散思维去创作相声

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产生出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奇思妙想。提高相声创作者的素质,提高创作水平,可以从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做起。那么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相声创作的能力呢,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思维的流畅‘}生、灵活性和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指能产生大量念头的能力特征;变通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特征;独特性是指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能力特征。2、培养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可以触及整个世界,它推动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想象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博览群书,广泛观摩学习其他艺术,从中激发自己的灵感,增加自己的想象力。(2)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发现其中的点点滴滴,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去看待同一个问题,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3又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式。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思维定势能使相声创作者们很容易用传统产生笑料的手法设置包袱,相对于一般的新作者来说,他们显得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但在“开拓创新”方面,定势思维就变成了侄桔,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外行的介入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新人介入,因为完全不受行规及旧思维的限制,虽然他们的作品可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们给人的感觉却可能是全新的。4、淡化传统套路,敢于提出质疑。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美国名校招生时很看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作为相声创作者,也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敢于打破传统套路,挑战权威,挑战传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与书本不同的观念,与大师不同的观念。5、学会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所产生的想法往往能够超出一般人的思维范畴,突破常规,标新立异。另外,一个人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提高,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与之所处的环境有较大的关系。相声大师,相声名家及老一辈相声从业者,应该为年轻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改变历来偏重于传授表演的方法,把教导年轻人的重心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上来。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那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年轻人,也许他们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缺点多多,但只要发现他们有一点点的创新思路,便用满腔的热情去鼓励他们,正确地引导他们,以便造就出大量的创作人才,反之则有可能扼杀创造性人才的出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