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6 09:56: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态旅游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环境和能源危机也随之而来。与之对应,城市旅游业粗放式甚至掠夺式的发展模式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面对这种局面,生态旅游的概念得到提出并受到关注。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为核心,以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互作用的高级阶段。
在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环境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需要政府进行支持和引导。环境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绿色财政支出就是以财政收入为保障,维持和保障基本环境,以满足公共需求。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也正式确立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地位,要求加大投入,使不同地区、不同阶层逐步享有基本均等的环境公共服务,本文将绿色财政支出定义为节能环保支出,因该类支出于2007年才进入财政收支大类中,因此选取2007-2010年的财政数据作为分析对象。
秦皇岛市作为首批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大海、沙滩、湖泊、温泉、青山、森林、湿地和特殊地质地貌等,以及古长城、名人别墅疗养度假区等人文资源,为旅游业提供了极佳的发展条件,旅游业迅猛发展,但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面对环境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局面,秦皇岛市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绿色发展,发展成为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生态旅游城市。
根据所收集到的各方资料,包括期刊文献、秦皇岛市财政局、统计局、环保局所公布的官方资料,本文试图分析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即绿色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研究生态旅游城市发展过程中关于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在促进生态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出更为客观的建议。
一、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特点分析
1.绿色财政支出特点
2007年之前,绿色财政支出即环境保护支出并不像国防、卫生等支出作为大类单独列支,属于城市维护建设支出的子项目“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到2007年,伴随着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环境保护正式以“节能环保”大类进入财政预决算中,基于该数据的特性,笔者从绝对规模、相对规模、环境支出结构等家督,对2007-2012年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从相对规模上看,2007年秦皇岛市公共财政支出中有2.31%用于节能环保,到2012年稳步增长到2.46%,这说明公共财政中新增财政支出有效地保障绿色财政支出的稳定增长。
从2012年秦皇岛市公布的政府财政决算数据看,2012年,秦市绿色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污染防治(4.05亿元),环境保护管理事务(0.24亿元),环境监测与督察(0.15亿元)和污染减排(0.14亿元),分别占到环境保护总支出的88.42%,5.2%,3.2%和3.1%。
从2012年秦皇岛市地方一般财政支出各部分构成及比例看,绿色财政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较高,为4.58%,在全部大类支出中排名第7,参照我国2012年财政统计年鉴,全国绿色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47%,比较可以得出秦皇岛市在绿色财政方面的支出比重较高,对环保节能的重视保障了秦市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发展。
2.与国外典型旅游城市环境支出的对比
为借鉴国外成熟生态旅游城市在绿色财政方面的成功经验,笔者选取加拿大渥太华市,美国华盛顿市和秦皇岛市在2011年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资料来源:Government o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FY 2011 Budget - Gross Funds;Budget 2011-Operating and Capital Budg秦皇岛市2012统计年鉴,环境公报
从表1中可以看2011年秦皇岛市财政支出总额与加拿大渥太华市总额大体相同,而明显低于华盛顿市,从绿色财政支出额看秦皇岛市处于较低水平,较华盛顿市低0.38亿美元,较渥太华市低0.24亿美元,但从绿色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秦皇岛市高于华盛顿市,低于渥太华市,处于中间位置。
从三个市的支出明细表可以看出,华盛顿市支出项目最为清晰,项目列支更为详细,清晰度和透明度更高,秦皇岛市项目分类不尽合理,其中多个项目有重复和相互重叠的可能,渥太华市分类较为简略,清晰透明度较差。
从结构构成来看,渥太华市主要投资于固体废物的再回收与重新利用,华盛顿市主要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的保护开发,而秦皇岛市工作主要集中污染防治上,秦皇岛市的绿色财政支出偏重事中和事后处理,呈现出“轻预防和基础、重控制和治理”的特征,这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特点。
二、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秦皇岛市相关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秦皇岛市财政支出正不断向绿色保护倾斜,相对于全国总体情况来说,秦市作为生态旅游城市,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绿色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体系当中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但距离生态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绿色财政的结构分析发现秦市对于环境的保护支出的内部分配结构不尽合理,支出主要致力于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领域,这种“事后补救”的保护特点制约着公共环境基本服务的提供,同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与美国华盛顿市、加拿大渥太华市在绿色财政支出总量、结构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秦皇岛市在环境保护分类上较模糊,不利于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受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限制,秦皇岛市财政支出规模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绿色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合理。为此,本文认为秦皇岛市在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的绿色财政支出结构比例,实现生态环境的高效率的改善,倡导“绿色”财政,逐步提高绿色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集体措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大政府绿色财政支出的力度
在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核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兼顾经济、环境、社会,一方面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加高效的环境保护的物质技术,加大对工业废物的回收利用程度,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加大环保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城市公园建设维护、水利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对绿色产业的引导力度,以政府为主体,引导社会企业走向绿色化的生产道路。
2.优化绿色财政的支出结构
当今绿色财政支出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收取治污费,明确企业和个人在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相应的政府应减少在这些领域的公共支出,应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维护、基础社会建设、监管建设等方面,将绿色财政支出从现存的“轻预防重治理的”模式逐步过渡到“重预防,重全面维护”的模式。
3.加强绿色财政支出的效率
从效率的评估上,绿色财政支出应该强调环境基础设施的保障和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从公平角度上看,环境公共服务应在地区间、群体间大致相等,秦皇岛市作为典型生态旅游城市,其绿色财政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区间、城乡间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因此从长远来看,环境基本服务应保证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的环境基本服务。
4.加强绿色财政支出资金的会计控制
绿色财政资金的使用关系着政府的形象,更影响城市建设的进程。资金是否投放到位,投放后是不是只投不管,这都是绿色财政资金在使用和控制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国外的经验表明,绩效会计控制是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提高使用的效率和效益的有效地制度保障,同时也符合我国近年来实施的政府会计制度,因此加强绿色财政资金的会计控制也是今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郭佩霞 高凤琴:论环境保护与绿色财政支农体系[J]新疆财经 ,2005.2:5-6.
[2]卢洪友 祁 敏: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现状评析及优化路径选择[J]环境保护,2012.17.
[3]罗永军:秦皇岛市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8.
[4]夏友照: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以国家级森林城市珲春为例[D]吉林农业大学,2011.
[4]赵 怡:关于完善绿色财政体制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大学,2009.
[摘 要]基于传统大众旅游弊端提出的生态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责任性。围绕生态旅游的责任性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实践在世界各地
>> 浅谈生态旅游构成要素的双向性 谈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推广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乡村生态旅游中的导游服务 论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开发 “RPEE”新型生态旅游模式 浅谈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研究 论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 论生态旅游评价及开发 论适宜的森林旅游环境与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略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审计 中国生态旅游现状的思考 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探索 岛屿生态旅游规划的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 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基于传统大众旅游弊端提出的生态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责任性。围绕生态旅游的责任性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实践在世界各地均有积累,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提炼。本文从责任的双向性为切入点,在分析传统大众旅游的单向责任模式和早期生态旅游的单向责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双向责任模式,进而比较三种旅游责任模式的差别,最后从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社区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者三个方面来探索生态旅游双向责任模式实现的途径。[关键词]生态旅游;责任;模式;旅游目的地[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0053―04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由西方学者于80年代提出“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笔者认为,在中国发展生态旅游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的同时,还要迎合消费者日趋多样化的需求趋势,设计融合不同地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实现生态旅游产品个性化。笔者以此为思路对河北生态旅游的发展做一探讨。
二、 河北生态旅游发展可行性分析
资源是河北发展生态旅游的先决条件。在发展生态旅游资源时首先分析的应该是本省的旅游资源基础。生态旅游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人文资源为特色。河北有许多全国之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之多全国第一;地形地貌之全全国第一;长城途经省区距离之长全国第一。河北省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既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生态旅游环境,也为旅游者提供了广阔的生态旅游空间,具有多种生态旅游价值。
地理区位是河北生态旅游发展的促进因素。河北旅游业的发展一直被“一流旅游资源、二流旅游产品,没有旅游精品”的问题所困扰。回顾河北旅游的发展,京津的“替代效应”应该是河北旅游发展中最大的障碍,北京的地缘优势使得它的资源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河北与北京风格类似的风景便不再吸引人了。针对这种替代效应,河北旅游的发展只能是扬长避短,发挥特色,展现自己。发展带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化的生态旅游项目恰恰能反过来针对性地对京、津旅游产品形成一定的替代。
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河北发展生态旅游的根基,社会文化景观是彰显生态旅游特色的主要资源。在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上河北有着其他省份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河北省古为九州之首,以冀州命名,故简称“冀”,是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核心区组分。焱、黄、蚩尤三组在此融合,构成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700余年的元、明、清三朝使河北成为京畿要地,清朝直隶省的设立,使其更加完整统一。同时,河北作为与华北、东北、西北三北交往的咽喉要地,不仅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地带,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历史使得河北人文资源在神韵统一基础上,体现出多样而富于变化的特征,成为中国人文地理最富有特色的代表性区域。可以说河北的自然生态景观中弥漫着浓重的文化味道,文化是河北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灵魂。
三、河北生态旅游分区发展构想
河北生态旅游资源随地形地貌条件的不同形成了迥异的风格,如能按地域文化特点形成不同发展主题,便能将自然旅游景观与不同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生态旅游产品,则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并使各主题区在空间结构决定的生态功能最优的前提下寻求旅游利用功能的最大发挥,将整个旅游区构成协调有序的有机统一体,促使功能区生态要素朝良性方向发展。本着这一思路,河北生态旅游发展可以分区进行,根据地貌及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将全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区,并按分区主题,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提升。同时按分区主题,优先发展各区中知名度高的旅游地,以点带面,并逐渐连接成片。
依据地势,河北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呈“带状”分布非常明显,旅游资源区域聚类也比较突出。地势为全省平均海拔最高地区通称之为“坝上”,坝上高原在河北西北部,形成的“坝带”独具高原风光;燕山、太行山纵贯河北西部和北部,形成一条“山带”,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基本都在这条带上;渤海岸海岸线在河北东部,形成一条“水带”,环渤海的滨海生态风光令人留连忘返。这“三带”将河北生态旅游资源分割成非常有特色的四个区,每个区可以旗帜鲜明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根据全省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可将省域范围规划建设为各具特色的四大主题生态旅游区。各区命名以省内方位――地貌地形为序,四区分别是:冀西北坝上高原生态旅游区――以坝上高原为主体,突出始祖文化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冀西山岳生态旅游区――以太行山、燕山为中心、燕赵文化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冀中平原生态旅游区――以海河流域平原和冀东平原为中心、燕赵文化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冀东滨海生态旅游区――以环渤海城市为中心,以长城文化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以此发展思路各区可打造不同的生态旅游产品,以满足生态旅游产品特色化、个性化的需要,同时也能突出各区不同的发展主题,避免了产品在区域范围内的雷同现象发生。
四、结语
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思路就是力图将西方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引入我国,同时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体现独特文化性的生态旅游项目将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依据河北生态旅游资源和文化特点,本文将河北省生态旅游进行了区划,将全省划分为四大主题不同风格的生态旅游区,目的是整合河北旅游资源,凸现河北自身特色。河北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是对我国生态旅游产品本土化、特色化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发展策略
新形势下人们更加关注生态旅游,主要原因是人们更加重视环境的质量。只有将建设生态环境的质量提高,才能够促进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但是,针对现在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而言,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效地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1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
1.1基础设施不够先进
由于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不够合理、科学,基础设施也不够先进,并且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生态旅游产品不具备健全的旅游产业链,相关的生态旅游产业不具有相通性,无法做到真正延伸服务以及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提高生态旅游整体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
1.2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
在我国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就任由其自然发展,促使很多生态旅游没有得到规范的管理[1]。另外,大多数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没有正确引导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整个产业发展不够科学,整体布局也不够合理,整体的规划也不到位。同时,经营主体也不具有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意识,促使经营的管理不够规范。
1.3生态旅游不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人才
通常情况下,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有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乡村居民。(2)国有或事业单位[2]。乡村居民由于没有接受过非常专业的培训,不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所以对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然而,国有或事业单位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经济制度的影响,促使整个的服务水平以及质量降低,服务意识也非常差,并且大多数的旅游管理部门没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生态旅游管理的专家型管理人才,人员整体的素质比较低,对开发以及设计旅游产品、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1.4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
最近几年,在我国逐渐兴起了生态旅游行业,很多地方政府由于不想错过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不惜盲目利用以及粗放式地开放当地的旅游资源,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3]。这样将促使生态旅游景区没有合理的布局,功能过于单一,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开发的层次非常低,产品品味也不是很高,无法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很难发挥出生态旅游的潜力。
1.5对管理观念的认知不足,不具有清晰的发展思路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者没有全面地了解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以及内涵,而仅仅处于低水平以及单方面的发展状态中,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有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完全掌握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没有熟练掌握生态旅游的理论,不具有丰富的实践研究技能,仅仅依靠经验办事,对健康发展生态旅游造成不良的影响。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
2.1有效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生态旅游的发展准则是生态学,需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全面以及综合地分析,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出现很多问题的背景下,当地人们经营资源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政府部门需要全面考虑当地居民以及社区的整体利益,加强当地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认识[4]。另外,从长远的战略以及观点而言,需要审视其自身独有的文化以及生态资源,提高人们的自信心以及自觉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2.2规范生态旅游的相关法规以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然而大多数的有关法规以及法律仍处于地方级别,而未上升至国家法律的高度,没有强制性以及强有力的约束力,国家有关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快立法的速度,促使生态保护立法以及生态旅游进入可操作的层面,强化法制观念,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生态旅游的发展会更加规范。
2.3提高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管理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科学性,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将新鲜的血液注入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提高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的水平。
2.4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方面,需要从可持续发展、整体的观点以及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生态系统的持久性、利用可能性以及负载极限等等进行合理地预测,可以有效地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促使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5全面认知生态旅游的管理理念以及概念
相关的政府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大培训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以及概念的工作力度,让更多的生态旅游消费者以及经营者全面认知其本质,深层认识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的管理理念、规律和特点,梳理清楚发展的整体思路,更加健康地发展我国生态旅游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健康地发展生态旅游,在社会效益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更加全面地协调发展我国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增长旅游经济,提供更新的发展动力;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够提供更多保护和管理自然环境的支持,将当地居民、旅游者以及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只有有效地实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才能够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行业。
作者:张强鹏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柳.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J].江苏商论,2015,23(27):146-147
2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理存在的制约问题分析
2.1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管理水平不高
生态旅游景区虽然旅游资源以生态、人文特色环境为主,但是同样也需要对其进行管理维护。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对于景区管理维护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由于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旅游景区破坏问题,未能及时地进行修补维护。同时,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全方位的监测管理,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一些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2.2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缺少品牌特色
目前我国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阶段中存在着盲目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问题,破坏景区内的地形、植被,随意改造景区内的自然生环境,这些看似是对生态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然而却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造成了景区内生态整体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甚至是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出现了景观污染,景区的审美价值大幅降低,不利于塑造生态旅游景区的品牌特色。
2.3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力度不足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景区产业,必须在旅游市场做好产品营销,但是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往往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工作重视不足,未能及时总结生态旅游景区的经典特色、文化氛围,缺乏品牌效应,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消费市场过于狭窄、消费层次不高的问题,不利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运营发展。
3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3.1创新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
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旅游景区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特性,分类开展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将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功能分区,以协调旅游资源的人为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按照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将整个景区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特殊自然保护区、公园发展区以及特别适用区等几个功能分区,根据分区不同分别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级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主要集中发展公园发展区与特别适用区,通过这样分层次的规划设计来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景观,同时也可以提高生态旅游景区对游客的新鲜感与吸引力,这对于景区的发展非常有利。
3.2完善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重点在于确保管理机构运转顺畅,各项服务内容规范化开展。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上,首先,应该结合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特点,建立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统一管理的管理组织,并完善游客接待、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旅游投诉处理、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其次,应该针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餐饮设施、住宿设施、购物设施等方面的管理制定系统全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安全管理,必须加强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意识、知识、技能的培训,确保医疗救护、危险警示等旅游安全配套设施齐全。
3.3不断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当前生态旅游逐步发展,在现代旅游需求下游客对于旅游景区的需求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包含了审美需求、愉悦需求、健康需求、文化需求、求职需求、精神需求、道德需求等一系列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生态旅游景区更应该注重对旅游景区产品的开发,要在特色美食消费、旅游纪念产品、游客居住环境、出入交通、精神享受与冲击等各方面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逐步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旅游客户提供更多的多样性旅游产品。此外,应该结合现代游客对于旅游参与与体验的新要求,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种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例如探险、自助旅游等突出当地特色、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