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6 11:24: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管理的主体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1-0084-06
一、主体分析
(一)旅游地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依据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可将旅游地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任何能影响某一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或受其旅游业发展影响的群体或个人”。由于现实事物的复杂性,如果期望通过枚举的方式来研究旅游地相关利益主体,那么将很快陷入到语义和理论争执的泥沼中。因此,下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按照旅游功能系统来进行旅游地相关利益主体的讨论。
最早从功能结构的角度分析旅游系统的是规划学者Gunn,他在1972年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统模型,主要用于解释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问题。他把旅游功能系统分解为吸引物聚集体、旅游服务设施、交通、信息与引导和旅游者五个要素。
笔者在Gunn所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业实际,将交通作为旅游服务六要素的一部分并入旅游服务系统,从而将旅游地的相关利益主体划分为四大旅游功能模块(以下简称功能团):旅游服务系统、吸引物系统、信息指导系统、旅游者系统。每一个功能系统都为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功能支持。其中信息指导系统担负着各类旅游信息的产生、收集、和行为指导与监督、宏观管理等功能;旅游服务系统担负着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各项需求的功能;吸引物系统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源头体系;而旅游者系统则是将其他三个功能系统串联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核心。
(二)旅游地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分析
1. 不同利益对不同功能团主体有吸引力差异。
利益是利益相关主体追逐的目标和动力。不同的利益类型,会对不同的主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旅游功能团主体结构中,各主体由于所处功能团不同,而天生具有不同的利益偏好:在旅游地发展初期,由于社区居民刚从其他产业转入旅游业,所以他们从旅游业中所获得的利益是从无到有,这个时候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是最高的;当他们的利益最大化时,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就会转移到旅游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环境的污染、旅客对当地文化的冲击等等。旅游者关注的是旅游花费与旅游体验。旅游企业自始至终在意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则期望通过旅游地的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益的“多赢”局面。总之,在旅游地开发过程中,各个相关利益主体由于其拥有的资源,参与旅游的动机、方式和程度各异,利益诉求往往不太一样,有的利益诉求甚至会完全对立。
2. 同一功能团内部不同主体间存在着密切的竞合关系。
一般情况下,功能团内部权力势能的高低是按照如下顺序递减的:在吸引物系统中,按照旅游地管理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地周边居民的顺序递减;在服务系统中,按照基础设施供应商、一般旅游服务商的顺序递减;在信息指导系统中:按照政府、媒体、研究机构、民间社团、传闻者的顺序递减;在旅游者系统中,按照旅游者、旅游者家属及朋友的顺序递减。所以主体功能团内的各角色,一方面要共同合作保证整个功能团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权力地位和能力的变化而出现内部竞争。也就是说,主体功能团内部存在着密切的竞合关系。由于这种竞合关系是基于承担同样功能的竞争,所以存在着长期同质竞争的严酷性,也存在着合作的暂时性。竞合的原则是:当功能系统具有足够利益空间时,表现为合作关系,相互进行产业链高低端的分工;当功能系统利益空间狭窄时,表现为竞争关系,相互夺取功能系统中不多的利益空间。
二、旅游地相关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如前所述,旅游地各功能团利益主体所追求的利益及其追逐利益的能力存在差异,同一功能团内部不同主体间存在着并不稳定的竞合关系。要深入了解这些,很有必要以一个游戏参与者的思维即与人博弈的思维来对旅游地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进行审视。
(一)博弈主体确定
在诸多利益主体中,为简化研究,笔者从枚举的各类主体中选取典型的主体代表进行博弈讨论。具体如下:(1)旅游服务系统:将旅行社、宾馆、娱乐服务单位等合并为一般旅游服务商,将通讯、银行、水电气等公司合并为基础服务供应商。(2)信息指导系统:考虑到政府的特殊性单列,将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媒体、NGO等合并为压力团体。“压力集团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王浦幼,1995)。(3)吸引物系统:旅游地管理者、旅游地居民。(4)旅游者系统:旅游者,由于未出游的旅游者家属朋友对旅游地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不在选取范围。
即将旅游地相关利益主体简化为一般旅游服务商、基础服务供应商、政府、压力团体、旅游地管理者、旅游地居民、旅游者7类。
(二)博弈假设
虽然讨论博弈应有着大量的科学研究提供指导,但实际中的情况却变化太多。因此,为简化有关旅游地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讨论,在此先行建立有关的基础假设。包括:
第一,假设旅游地旅游利益相关者即各博弈参与人(亦称局中人)是完全理性的。
第二,假设系统中的参与人是可以获得充分信息的双人博弈。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表现出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便捷性。另一方面,为了简化博弈方式,只考虑两者博弈。多人博弈的情况可以看作是两人博弈的多次模型。
第三,我们假设博弈是单次达到均衡。无论具体的博弈行为是怎样进行或进行多少次,最终我们只关注他们达到的状态和结果,因此我们可以把参与人的行为看作单次行为而不影响结论的正确性。
第四,由于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性,参与人的行为并不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引进参与人行为的概率论,进行混合战略的博弈讨论(而非确定行为的纯战略的博弈)。这样的方式更加贴近群体间的博弈情况,也就是说,多个具有相同特征的参与人角色与另一群具有相同特征的参与人角色进行博弈,使得每个参与人的行为是以概率的形式表现出来,较为贴近旅游地利益相关者系统的现实情况。
(三)博弈的类型及结论
下面就以简化的7类主体为例,对旅游地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共同投资博弈、监督博弈、定价—接受型博弈展开分析。
1.共同投资博弈型。
博弈关系表述为,两个参与人共同进行项目投资以获取利益。其中,每个参与人都面临两种战略选择,一是与对方合作投资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项目,记为A;另一种是单独投资建设一个规模较小的项目,记为B。大项目自然可以分得到较大的利益,假设平均分配得到的利益为π1。如果双方都自己投资则获得较少的利益π2,(π2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例如旅游地的各旅店、商铺等等之间进行的合作招揽游客或者相互竞争抢夺客源。他们的特点就在于双方可以共同协作做大旅游市场,也可能相互扯皮争夺利益。如下表:
三、腾冲案例分析
腾冲县旅游业是从2003年开始引入社会资本的,并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旅游开发。2003年以来,腾冲成功引进云南机场集团打造火山热海,引进柏联集团保护开发和顺古镇,引进深圳华隆集团建设腾冲国际生态健康旅游区,引进大港旺宝集团开发叠水河景区,引进云旅集团建设翡翠城,引进世纪金源集团开发大牛场和滇滩世纪金源休闲度假村。随着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旅游开发中的“人及其关系”的多种问题和利益冲突也随即产生。
(一)腾冲旅游开发中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失衡现象
1.共同投资失衡。
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旅游地的居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利益经常被忽视。在腾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当地居民自身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往往不信任让他们完全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由此造成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方面的政策缺乏基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其次,当地居民土生土长的地域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进入之后,旅游企业成为旅游资源的最大受益者,享受旅游资源带来的丰厚经济利益,而当地居民不但经济收益比不上旅游企业,还要承受旅游开发后环境和资源破坏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原本属于当地社区的资源甚至当地人的生活与活动都成了旅游企业向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在这种失衡状态下,经营者若坚持只从自身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利益冲突必然要发生。
2.监督失衡。
目前,腾冲开发和新建景区景点20多个,成立旅游开发公司8家,旅行社5家,旅游宾馆饭店达130多家,其中旅游局有直属企业13家共 264人。政府职能部门业务中实际存在的经营管理,加上其对旅游地范围内的旅游经营活动具有相对的垄断性,必然造成管理部门与其他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之争。企业利益最大化导向和管理机构的公共利益导向,在监督问题上发生了内在的矛盾。在课题组的调查中,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一致认为政府和旅游企业在相关利益主体中享有较大的权力(打分时按被调查者的排序情况,依次按第一到第七的分数7至1分打分,然后将各项的分加总而得:政府—625、旅游企业—549、环保部门—368、旅游从业人员—363、社区居民—335、社会媒体—328、旅游者—311),这从侧面反映出压力团体和当地居民等对政府作为监督的有效性是严重不足的。
3.定价—接受类失衡。
在课题组对腾冲旅游者的调查中,42%的旅游者认为景点的开发设计还需要改进;371%的旅游者认为旅游的服务质量还需要改进;36%的旅游者认为住宿餐饮条件还需要改进;385%的旅游者认为交通条件还需要改进; 266%的旅游者认为景区环境还需要改进; 238%的旅游者认为人员素质还需要改进;其他占56%。与此不协调的是,旅游者认为腾冲旅游收费偏高的占119%;认为收费与服务不等价的占189%;认为很合理的占35%;认为部分收费不合理的占343%。据此可以看出,旅游者中有65%觉得腾冲旅游存在收费不合理的现象。
(二)促进腾冲旅游发展的决策建议
1.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序发展,规范旅游开发行为。
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应科学、超前地规划旅游地的未来发展方向。规划的前提是“保护性开发”,应当明确哪些是可大力开发的部分,在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开发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提出将影响降到最小的措施。同时,规划要综合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与要求,多方参与共同规划,为整个旅游地发展提供机会。
2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努力提高社会软环境建设。
根据“木桶原理”,在旅游地旅游利益相关者系统中,各功能团的相对强弱就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强弱。因此,应当积极将获得的旅游经济利益用于改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环境,完善和提高当地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从而实现旅游地旅游利益相关者整体系统的良性发展。只有解决了限制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也必须同步改变各区域不适应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及村民习俗,尽量移风易俗,与时俱进,完善旅游软环境建设。
3塑造旅游品牌,提升产品档次和品位。
建议设立专门的旅游品牌监督机构,采取不定期的方式,对旅游产品市场、企业和个人进行检查,实施有效监督,把质次价高的旅游产品清除出市场,消除对游客的误导,减轻对环境的压力,树立旅游品牌形象,获取超额价值。腾冲是一个翡翠城,而玉石的鉴定与识别是大多数旅游者所缺乏的,因此为了防止旅游者在买玉的过程中上当受骗的事情发生,可以借鉴大理古城对商家的信誉评价的方法以减少旅游者的损失。
4深化社区参与机制,共同分享发展果实。
兼顾旅游地居民的经济利益,吸引他们从旅游开发的前期就参与,并从中获利。针对经济、社会贫乏的局面,更加要重视共同分享利益的机制建立,建议定期进行利益分配的磋商机制,可以考虑从当期收益中建立共享的旅游基金用于后期分配,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开发热情。居民广泛参与的利益协调组织有两种可选择的类型:一是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即通过集体谈判缔结条约或协议,组成一个紧密的组织来进行区域旅游合作。这种协调机制具有法律强制性,更有利于推进区域紧密型合作。二是非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即采取集体磋商形式,组成松散的旅游合作组织形式。
5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政府的注意力应转移到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上来,以使本地区能更多地吸引各种经济活动,从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政府的作用在于:一是帮助企业解决其自身所不能解决的增长障碍,即承担对企业进行指导、扶持和服务的职能;二是防止企业在追求其独立的利益时,侵害其他企业和旅游者的利益,即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监督、协调和控制。
6在利益相关者博弈过程中引入沟通仲裁机制。
设立信息沟通渠道,化解因误解和沟通不畅造成的冲突与矛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一支专业工作队伍,打造信息平台,增强政府、企业、居民、旅游者四者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考虑进一步用好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在突况和中发挥冲突化解的作用。此外,设立“仲裁者”角色,引入仲裁机制对双方难以自我调适的冲突进行权威仲裁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1]罗云峰.博弈论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Gunn, C A, Turgut Var.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4th ed)[M]. NewYork : Routledge,2002.
[3]Dobby, A. 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M].London: Hutchinson,1978.
[4]Dogan, H. Z. Form of Adjustment:Socio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9.
[5]张玉堂. 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田喜洲.旅游市场监督博弈分析.经济经纬, 2004, (4).
[7]陈英.基于博弈论的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08.
一、引言
世界旅游发展史显示:逐步普及是旅游活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趋势。在原始社会末期,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道,而从奴隶社会至19世纪产业革命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仅仅体现在奴隶主阶层、封建统治者和贵族等少数社会群体上,远远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旅游活动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各国对教育事业和旅游发展的重视,大众旅游成为现代旅游活动普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这段时期,旅游的经济性得到了太多的关注和淋漓尽致的发挥。21世纪又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旅游已成为一种国民基本的休闲权利和生活方式,其社会意义更加凸显。
但旅游活动的实现有赖于多种条件,包括客观的和主观的。比如足够的闲暇时间、可随意支配收入、良好的身体条件、旅游动机等等。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旅游活动被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所接受,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经济等原因无法实现自己的旅游需求和愿望。因此,一种旨在关注弱势群体休闲生活与权利的理念与做法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社会旅游。
二、社会旅游的内涵
一方面,我们可以把社会旅游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或旅游形式,即低收入群体在其归属的某社会组织如国家、地方政府、雇主或工会的资助和支持下进行的旅游活动,又称社会补贴性旅游。 社会旅游将旅游权利看作是国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国家一定要为国民提供实际的旅游机会。同时社会旅游又是一种辅助旅游,实施主体有国家或地方各级政府、企业主、工会、俱乐部和其它劳动者所属的机构等,实施对象主要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社会旅游是政策性、制度性、人为性较强的社会经济政策支持活动。
本文主要从第二种理解的角度出发,尝试探讨社会旅游的功能价值和实施方式。
三、社会旅游的价值与实施
(一)社会管理层面
社会旅游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基本的旅游权利,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促进国家文化的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社会旅游还可以解决分配问题,实现分配正义,从而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事业,应当是包含多种目的和动机的,例如政治动机、经济动机、社会文化动机等等。而现实情况是,人们往往容易用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业来代替旅游事业的发展,而忽视其它方面尤其是旅游在社会文化方面的作用与效应。发展旅游的经济作用人们已是耳熟能详了——强大的“注入经济”,高度的产业关联带动效应,解决劳动力就业等,不一而足。有许多地区确实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了,因此,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管理者都给予区域旅游开发以过多的关注,而忽视了真正需要它的一些民众。有些地方的旅游开发还被用来当作炫耀的资本——政绩,曾看过一则旅游规划设计公司的广告语——“想通过旅游开发来提高政绩吗?请联系我们。”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出发点变了味,其结果可想而知。
归根结底,旅游活动是人类之间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旅游者是其主体,社会文化性是其本质属性,其它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只是其伴生产物。了解和接触异域社会及其文化既是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同时也是旅游者访问异国他乡的客观结果。旅游在公众的心目中已不再是生活的奢侈品,而早已成为放松身心、消遣娱乐的基本方式之一了。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人体身心健康,使人们适时改变生活环境,恢复体力,焕发精神。旅游活动有助于突破惯常环境对思维的束缚,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旅游活动的开展将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但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中还有一部分公众,因为经济上、身体上等原因而无法体会到旅游的乐趣,甚至一年都未曾出游过一次。所以,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各级政府,不能总是把目光集中在本地区旅游业的开发,而无视那些真正需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的普通公众。应当积极帮助本地国民都能够有机会加入到旅游的行列当中,运用好社会旅游这种人性化的社会管理工具,分条件、分地区逐步将其纳入到社会保障的内容当中,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旅游活动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世界上,瑞士、日本、法国等国家都是社会旅游实施较最早较完善的国家,例如瑞士设立的旨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旅游机会的瑞士旅行金库,日本建立的“国民旅游村”等各种旅游设施,法国实施的旅游券制度等。对于我国而言,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开展。首先,带薪休假制度是社会旅游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将其法制化。带薪休假是最理想的旅游时间,连续并且集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一部分人实现自己的旅游愿望,还可达到宏观调控、错峰出游的效果。第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加大公益性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力度,增多参观游览项目的免费开放日,将这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真正落到实处,而非仅仅是在某一天所谓的“旅游日”引发的等待领取免费参观门票的壮观排队场景。第三,面向社会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发放
旅游代金券。这种做法在我国一些地区已付诸实施,今后关键是继续扩大实施范围并将实惠落到真正需要的群体身上。
(二)企业管理层面
即使我们从直接与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来看,社会旅游也具有较高的意义和价值,值得引起相关利益者的关注和参与。社会旅游可以成为企业营销和公关活动的创新点。社会营销理念告诉我们,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必须同时关注并兼顾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品牌化、国际化的大企业的公益、赞助、慈善等公关活动频频见诸报端,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利益,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实施社会旅游举措,是企业关注社会、关注公众的新思路,新方法。
对于旅游企业,面向社会实施社会旅游帮扶措施,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是水到渠成的。例如旅行社可以减免一些费用,面向周边社区或农村当中的低收入居民设计并推出相关的旅游线路。游览场所可以积极配合政府社会旅游政策,选择特定的时间向特定的群体免费开放,或者发放旅游代金券。住宿类、交通类企业也可以推出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优惠减免活动,制造营销亮点。虽然在短期内会有一些经济损失,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措施给企业带来的各种效应是不可低估的。
对于其它非旅游类的企业,也可以有计划的推出社会旅游措施,实施对象包括社会公众和企业内部困难职工。对社会公众,可以出资帮扶。对内部职工,首先要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其次可以由企业组织有困难的职工外出旅游。在如今,旅游福利比传统的物质奖励更容易让人感受关怀和记忆犹新,更能有效的激发工作热情和团队凝聚力,因为在这类旅游活动中会设计一些与企业文化和管理相关的活动项目。在我国,有些地方政府的政策文件,已明文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例如我国广东省的《关于加快广东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社会旅游诸措施的推出和实施,出发点应当是真正关心需要帮助的人,而非作秀和哗众取宠,唯有此,才能真正彰显社会旅游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著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著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旅游活动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学科体系,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们的旅游活动的管理、服务、消费而展开的,相对于人和组织而言,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载体或对象,即旅游客体。旅游专业的不同学科都要围绕旅游客体展开教学,这也是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研究的必然要求。于是就形成了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旅游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同一旅游客体的局面。这种多学科研究同一客体对象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旅游事物和旅游产业的认识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重复教学现象。
对于旅游研究而言,要求精、深、广、博,学科发育越是细密,越是有利于弄清旅游事物的本质。但对于旅游教学,尤其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而言,高、精、尖、新就未必合适。高职旅游教学时间短暂,所有课程教学基本上控制在二年以内,只相当于本科教育的一半(去除公共课、实训实岗课后,课堂教学比例更低),不允许有更多的重复教学。虽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同样会出现“教学疲劳”和“似曾相识”的感觉。随便对比一下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等教科书目录,就可看清这些学科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教学对象――广义上的“旅游产品”系列。
毋庸置疑,上述学科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范畴,比如,旅游资源学研究旅游产品对象(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特征;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心理体验;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研究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关系问题;旅游产品学研究旅游劳动对象和旅游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性、市场适应性和产品销售等问题;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有了各自的研究范畴,就可以形成各自的学科,但这并没有改变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客体物――旅游本体。是否能够将关于旅游客体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统一到一个教学环节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道理也是简单的。只要是同一事物,就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的解释和解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只是需视其情况各有侧重点而已。
应当看到,利用传统的旅游地理学学科教学模式承担这种对旅游客体的综合性解读,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因为传统旅游地理突出的是区域差异性、地理现象和成因,对于旅游对象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体系并不十分关心。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旅游客体本身,也即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如果能将传统旅游地理的内容集约和简化为“旅游景观地理”,那么上述几个学科的内容就能较好地统一到这个教学范畴中来。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性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概念 《旅游景观地理》既可以成为一门学科,也可以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其核心在于“景观”。“旅游景观地理学”即依托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特征,将对职业活动有用的旅游对象归结到广义的“景观”概念中,对旅游景观的现象、审美、成因、价值、特征和规律等内涵加以整合,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适应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审美性、体验性及教育性要求,以“旅游景观”(简称“景观”)为纽带,可以很自然地将旅游资源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学”中来,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就是“景观”,而真正能够将它们整合到一起的也只有“景观地理”这一学科,因为“景观”(包括微观和宏观)都是供旅游的,类型和范畴是广泛的,对旅游学科而言也是最为贴切的,“景观”同时具有资源性、审美性、生态性、文化性、科学性等特征。但应注意,“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不限于“观光景点”,而是包括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旅游客体的统称,是对不同旅游消费品类型的高度概括。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特性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改造成为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性。旅游景观是整个旅游活动大系统的共同载体和基础,旅游景观地理以此为研究对象,其成果和教学内容将成为许多旅游活动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进一步作为上述学科的基础,使其研究基础更加牢靠,可以吸收多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巩固和发展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基础性不但没有丧失,反而使其基础性、服务性的地位更加巩固和重要。
2.包容性。诚如上述对“景观”概念范畴的扩展,“景观”不仅包括各个类型、各个尺度的旅游产品型态,而且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研究重点,旅游景观地理学可以将这些内容有重点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包容性特征。这正是其他许多学科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对“景观”概念的真正回归(许多学科都在运用“景观”这个概念,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导致“景观”概念的泛化)。
3.实用性。传统旅游地理难以直接应用,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太强,对教学要点和教材的选择总是顾此失彼。改为以“景观”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后,研究对象的产品性、类型性、具体性(可视性)显著增强,可以直接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去。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导游词写作、讲解,对旅游线路进行组合设计包装,使旅游产品宣传能够真正找到诉求重点和景区卖点。
以《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为核心
统一旅游客体诸学科教学的好处
可避免研究对象教学的重复和交叉,加深对景观内涵的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客体诸学科研究的对象究其本质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景观”,或者说“景观研究”是旅游客体研究的共同内容,且都是为旅游建设服务的。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分出不同学科安排教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概念紊乱现象,即每一门学科都在谈“景观”,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其讲清楚。如果将“景观”的内容加以捆绑“打包”,则可以从不同侧面将其本质内涵讲清楚,学生对“景观”概念的认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可大大节约旅游教学课时总量,促进课程教学分工简捷化 将3~4门课程合并到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中来,从表面上看将大大加重“旅游地理”的教学工作量,但经过认真筛选和整合以后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内容更加充实紧凑,教学模式更加明晰有序,总体上是以识图(是什么)、读图(审美,怎么样)、释图(成因)、用图(产品化)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总体上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的,对于未来从事旅游职业服务活动也将更加准确、更加有底气,因为“景观”教学的内容是与野外的景观现象一致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像是对野外现场的预演,生动、形象、逼真。所以,课程教学合并后就可以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或略为增加)替代多门课程的课时量,使总体课时量大为减少,而教学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成为促进以“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的高职旅游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包括旅游地理在内的旅游客体诸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向来都是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设计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轻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活动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所在。建立“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景观地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所学”与“所用”贯穿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职业过程相结合,导游词的撰写、讲解,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与整合,都可以很有效地“边讲边做”,实现景观地理教学的“学中做”,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改革虽然重点在课堂教学,但与旅游野外职业活动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同时可体现景观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使景观地理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建设《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的构想
集中力量编撰《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整合相关诸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尚未出版,相似的专著即便有所出版,也难以真正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难以符合这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开发教学工作者下一番工夫,将与旅游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地理教学内容筛选出来,建立完善的“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编著以景观综合知识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这是实现旅游客体整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师资培训促进教材在师生中的合理应用,是旅游景观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改革为景观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人们往往习惯于既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思全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主要是不了解其中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不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具体性、实用性,同时对相关旅游美学、旅游产品学等学科知识也比较陌生,这将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对旅游客体的教学一定要尽可能做到通透连贯,尤其是旅游审美和旅游产品设计的知识和概念对旅游地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以来,对景区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价主要还是在旅游地理工作者中进行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旅游美学和产品设计的知识和规律。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控制,经过简单的模拟演示培训,多数教师和学生是能够适应的,而且会发现其中的好处要远远胜过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方式。此后,景观地理的教学就可以生动形象起来,对旅游活动的指导作用会更加明显,旅游景观地理的职业服务功能将大大提高。
搭建课程网络公共平台是促进课程科学化运行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措施 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模式创新,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活动,都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适应和完善,新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共同完成。为此,需要搭建《旅游景观地理》精品课程公共网络平台,在这里形成统一的教学公共资源,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点击学习、下载利用,也可以发表见解,提出建议,尤其是可在与职业活动过程的结合上多加探索,或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介和交流,同时也是对旅游业界的一大支持。现在有许多旅游产品设计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影响了公众对旅游产品品种和质量的期待和要求,景观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为改善旅游消费品的产品类型、结构、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 要: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率,就是在建筑工程中提高产出和投入比,从而增加产出。其核心问题就是安全和质量、成本、进度的关系问题,在保障施工安全和产品质量的条件下,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能够相应地增加企业效益,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管理效率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面对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建筑工程管理贯穿于项目建设整个过程中,它保证了建筑工程项目按照国家标准、行业规定、合同要求完成。所以说建筑工程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了施工生产的良好秩序,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保证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如何增加企业效益,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率,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重要任务。
1 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随着近几年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大量工程经验,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但是,我国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工程管理的时间好不算长,还存在很多不专业、不系统、不健全的方面,工程管理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创新研究。目前工程管理现状具体可以归纳为这几个方面:(1)工程管理观念意识较为落后。在众多建筑企业工程管理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只是一味的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对工程安全、质量、进度的管理不够重视。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下,工程管理工作不能全面开展,管理部门人员配置不齐,专业化水平低、人员素质不高。(2)建筑工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这是建筑工程管理进程受到的最大阻碍,管理体制不健全使得管理专业程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管理混乱无依可循。(3)企业对建筑工程管理不够重视。建筑企业往往将大部分精力花在工程承包方面,而忽视了对项目建设中的工程管理,这不仅使得施工管理状况混乱还使得企业施工成本大大增加。
2 完善施工组织建设
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组织,就是对建筑工程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系统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建设过程中要抓住两个重要因素:(1)在设计管理组织的形式时,要依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坚持管理层次合理、弹性灵活的原则,同时要突出精简高效和目的明确的特点。(2)要注重项目负责人员的确定,在设计管理组织时,为了组建一支高效的施工项目团队,任用的项目经理一定要具备较强的组建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 控制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
3.1 控制成本
控制成本是指对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资源的控制。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都要消耗一定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经费资源。通过对这些成本的合理的指导、调节、监督和限制,及时灵活地纠正将发生和已发生的费用偏差,最终控制各项生产费用在计划范围内,以确保实现成本目标。控制成本的直接目的就是降低施工项目的消耗成本,以最小的资源创造最大的利益价值,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控制成本的另一面就是要增加收入,收入的增加也是控制成本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有增有减使降低成本达到效果最大化。
3.2 控制成本的方法
控制成本就是要在控制施工全程的基础上,综合开源与节流,坚持目标管理、动态控制和责权利相结合。其具体的措施有:(1)做好预算工作,根据施工图预计收支成本,全面做好对人、材、机的费用支出控制,实现以收定支。(2)控制资源的消耗。根据施工之前的预算,限额限时地领用材料,确保每项资源都得到合理的利用,完工后再结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3)同步控制成本和进度。将横道图计划和网络图计划相结合,双管齐下,实现对成本与进度的同步控制。(4)按月度计划财务收支,通过实时监制,掌控成本费用支出。(5)加强核算质量成本。通过对质量成本相关资料的归纳和分析,明确其影响因素,对症下药实现对质量成本的控制。(6)实现标准化现场管理,规范化执行,减少浪费。(7)开展统计核算、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三同步”检查,预防成本盈亏出现异常。
4 加强进度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
4.1 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是指以进度为目标确定相应的进度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经常检查来掌控实际进度,并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和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完成进度目标。
4.2 进度管理的方法
(1)健全项目管理组织体系,项目的进度管理必须责任到专部门或专人。责任人在执行管理计划时,主要考察施工布置的合理性,劳动力和机械设备是否恰当的配置,流水施工组织是否得当等方面。
(2)加强管理措施,促进进度计划正确实施。加强管理的同时,管理方法要科学有效,才能确保进度计划管理的合理;同时,合同管理的作用要切实发挥出来,保证进度计划管理落实到位;而且要考虑到管理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措施,提高进度管理实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经济鼓励方式相结合,积极促进进度计划的完成。必要的鼓励和经济支持,能够提高施工的积极性,促进施工进度的提升。
(4)加强方法的技术性,有利于进度计划的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将设计和施工提升到技术水平,能促进施工进度。在建筑施工时,首先要将人、材料、机器、环境和管理结合起来分析,通过建立系统评价,找到影响施工进度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有效地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
5 强化资源管理
5.1 资源管理
影响资源管理的五大重要因素是“人、材料、机器、资金、管理”,资源管理就是做到对五个方面的合理调控。其目的就是实现活劳动的节约和物化,从而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组合。
5.2 强化资源管理的方法
(1)人力资源管理。人作为从事生产活动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主体,加以合理的利用和激发,就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性资源。人力资源有区别于其他的资源要素,所以在进行管理时,要注意行为科学的利用,以劳动个人的需要和行为的关系为基本点,对其合理的有计划调配,才能调动主观能动性,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
(2)材料管理。主要包括各种材料从计划、订购、运输,到发放和使用等工作的管理。在建筑工程造价上,材料成本占到2/3。很明显可以得到,材料的节约是工程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做好材料的管理工作,加以合理的利用,将会减少浪费。
(3)机械设备管理。其目的是在施工中能够充分的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在具体管理中,以集中管理为主、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手段。发挥施工设备的机械化水平,提高机械利用率和效率。
(4)资金管理。主要是采取资金的预测和对比,项目奖金计划等措施,同时加以分析和对比、调整和考核,实现降成本。
6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实施周期长,受影响因素多的综合性工作。随着建筑工程项目规模不断的增加,施工技术不断的更新,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运用,对工程管理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建筑企业要对工程管理给予重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
参考文献:
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研究者开始研究社区对旅游的参与,社区参与与旅游发展的互动性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国内的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始于90年代。旅游开发介入社区发展将推动社区从礼治社会向经济组织转变,通过人员构成和组织方式的重构推动社区转变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利益相关的群体。值得注意的是社区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盘根错节,多重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力关系需要加以辨析,各自的权利范围也有待明确界定。
一、社区旅游主体之权力关系
sautter和 leisen较早研究了旅游开发与社区的关系及与社区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唐晓云等认为“农村社区生态旅游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是:社区、政府部门、投资者、竞争者、顾客和旅游规划师。其中,社区(含居民)是社区旅游发展中的最关键的群体。”[1](p94-95)社区主体可能是以组织的形式涉足旅游开发,也可能是以个人的形式参与。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内组织与社区组织两类[2](p57-66),个人与组织的互相生发形成左右社区发展的强大力量。另外,多重社区旅游主体在不同的权力关系情境中存在着不同的身份认同,不同的权力关系情境会派生出不同的身份表征,上述主体在一些具体的旅游权力关系情境中会演化出男性、女性,正常人群体、易受伤害群体,成人、儿童等等。权力可以表现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而无论权力政治或职务权力归根结底都是以权力为核心对公共利益进行决策和分配。如果社区旅游主体的关系可以看作一种权力关系,在社区旅游中当一方对另一方实施权力的时候,究竟会发生些什么?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合法地拥有社区旅游资产,是无障碍地进入一种文化传统或生活方式,是任何一方都能够获得了解、认可与尊重。社区旅游多重主体的权力关系经常被具体化,有基于法律规定的产权关系,包括占有权、管理权与使用权;有基于族群差异的文化交流,如民族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异与共享;还有基于生存责任的相互依赖,如所有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对东道地区自然文化遗产的了解与尊重,等等。
在社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过去通行于社区的制度与组织会不断崩坏与再生。旅游开发介入社区居民的生活,必然打破社区内部传统的礼治秩序,改变社区惯常的组织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社区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等会被赋予新的涵义与功能。旅游开发将使古老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变得复杂,并深刻地改变社区的基本存在形态,而当社区以新的面目参与旅游开发,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则既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给各利益相关主体一个准确的权力身份定位。
多重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对立统一构成复杂的权力关系网络,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关系网络中没有谁永远高高在上,如果从社区参与的角度来看,下列描述是必须的:第一,政府主管部门与东道社区。政府主管部门为社区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从社区旅游发展中获得政绩,东道社区则从当地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中明确社区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第二,旅游投资者与东道社区。旅游投资者从旅游开发中获得利润,东道社区则平等地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利益,特别是分享就业方面的利益。第三,旅游者与东道社区。旅游开发中的任何外来者都有权从旅游中获得身心的满足,东道社区则从经营旅游项目中获得营业额,但是应当给予旅游者热情友好的接待。第四,竞争者与东道社区。
一旦某些旅游项目获利,相邻社区很可能会开发类似的旅游项目与东道社区展开竞争,抢占市场份额。竞争的结果是要么大家在竞争中两败俱伤,要么互相妥协,达成优势互补。第五,东道社区内部。社区内部的关系过去一直关注不多,乡镇政府起指导作用,村委会起组织作用,而家庭与个人则主要是参与者,作为基层领导的乡镇政府与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则直接决定了东道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的程度与方式。
二、社区旅游主体之权利范围
社区旅游主体的权力必须受到约束,而权利规定了社区旅游多重主体支配与服从的对象和范围。社区旅游开展中的诸多矛盾其实不过是利益之争。在社区旅游开发中获取利润是旅游投资企业的权利,全面提升社区的能力是东道社区的权利,获得个人内心的满足是旅游者的权利,如此等等。但是任何一种诉求都不可能没有限制,在社区旅游多重主体的交错中,作为服从的一方接受另一方的支配,接受拥有支配权的一方所制订的各种规章、条例。但是旅游企业不可以依仗自身的文化优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东道社区,东道社区不可以为了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对旅游者的热情友好的接待,而旅游者也不可以随意违反旅游景区的种种规定而对景区造成破坏。总之,所有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都不能因追求局部利益而给生态环境资源带来损失。在对支配与服从的双重规定中权利规定了主体的权力,也同时明确了权力主体的身份,任何利益相关的一方都只能是这一权力关系网络之中的一个部门,或者一个环节。
社区旅游主体的权利分割情况同样比较复杂,目前的现实是真正的社区主体反而处于缺席状态。主要原因是社区旅游一般发生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东道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相对模糊,对自身的权力身份缺乏清晰的感知。在权力的链条上,支配主体与服从主体的身份界定相当困难,同一主体往往既是支配主体,又是服从主体,支配与服从之间的转换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发生,对支配与服从的理解相对偏狭,权利界限的模糊往往使一些旅游主体在权利身份的转换上处于不自觉的状态,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相辅相成的观念进入一个文化进步相对缓慢的地区需要一个过程。外来的旅游投资企业以旅游开发为名进入东道社区,如果缺少对社区应有的人文关怀,社区的存在必将被外来企业优势的经济与文化地位所遮蔽,社区主体的主张权更是无从谈起,社区旅游在发展方向上必将背离它的初衷。而社区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社区组织如乡镇政府、村委会在少数人的把持下,可能为了少数人而忽视其他多数社区居民的利益,部分“能干”的社区成员可能只顾及本家或本族的成员。当社区主体不能建立起关于自身的整体感知的时候,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在表达社区的主张,事实上却难以避免主张的失当,表面上看来社区已经拥有了相当的主动权,实际上却为局部利益所左右。
社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也是社区结构转型的过程,思想观念的变迁与社区旅游的权力运作机制密切相关。在那些古老的社区中,人与人自为地生活在一个由自然意志推动以统一和团结为特征的社会中,规范个人行为的是那些世代相传的乡风民俗,如礼俗、人情、归属感等等。但是对利益的追逐必然促使这种纯粹意义上的“文化的人”向复合意义上的“经济的人”过渡,人们生活在一起是因为有一些财产或者权利需要让渡。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个人交易还将演变成多人博弈,在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中走向合作并达成协约。特别是大量外来人员介入之后,这一转变会尤为深刻,规范社区成员行为的将不再是单纯的传统的社区意识,同时也有一些经济规律在发挥作用。社区旅游的开展急需一套能够适应新形势的权利规则,来界定各社区旅游利益相关主体行为的合法性。
三、社区旅游伦理之和谐效应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对于社区旅游伦理规范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p71)。旅游伦理规范作为承载权力话语的一种功能,表达社区旅游开展过程中的多重权力主张。不同文化背景的相关人员同时介入社区旅游开发,需要保证强势文化不对弱势文化造成有意的篡改与伤害,弱势一方的发言渠道能够畅通无阻,特别是对经济利益的争夺影响到对旅游开发的正确评估的时候,弱势一方的声音能够有效地传达出来。
旅游伦理规范是一种道德承诺,即当旅游行为发生的时候,道德与否会有一个一目了然的判断,只追求个体利益,而忽视群体利益与未来发展的行为将受到道德的谴责;同时它还是一种法律评判,任何个体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何对景区资源的滥用与破坏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严惩。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的社区,各旅游主体的任何行为更要建立在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基础之上,因为失去法律支持的旅游伦理规范很可能会成为一纸空文。但是旅游伦理规范是各旅游主体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并不一定总是能恰如其分地被协调好,当它们处于激烈冲突状态的时候,旅游伦理规范是否能够保持它对正义、真实的捍卫?比较可行的方法可能是正视社区旅游多重主体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在利益分配的相互制约中寻找动态的权力平衡。
制订旅游伦理规范需要从制度层面认真考虑社区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一)与社区的非正式制度相结合。社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可能独立于社区之外,需要吸纳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在经营理念的打造上积极吸纳当地社区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等十分必要,尽可能使旅游企业经营与社区生活融为一体。新的旅游伦理规范不可能凭空产生,任何一个社区中都流传着世代累积的文化习俗,它从生活最细微的地方规范着社区内居民的日常行为,任何旅游开发行为都应该是对它的遵守与继承,而不应该是抛弃与背叛。家庭作为社区的基本单位,在具体的操作中其存在的文化意义与经济价值应该被充分考虑,应该通过家庭或者在家庭的基础上以共同利益为目标组成的行业协会,倾听社区居民内心的要求。(二)与社区的正式制度相结合。村规民约与村民自治公约是社区的正式制度,它需要得到社区成员的认可才能真正实行,但是它一旦实行就会对社区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旅游伦理规范应该尽可能与其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建立旅游伦理规范的意义在于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找到一条有效的表达渠道。作为庞大的权力网络中的一环,多数利益相关主体的强势与弱势都是相对的,在权力的链条上没有绝对的强者,因此,坚守旅游伦理规范既是对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同时也是对自身的权益负责。而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负责,因为它处在权力链条的终端,它沉默不语却又高高在上地注视着社区的芸芸众生。制订旅游伦理规范的意义还在于推动东道社区不断走向和谐。如果多重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得以理清,各主体的权力身份与权利范围得以界定,对社区旅游运作基本机制的认知达到一定深度,那么社区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就一定能提高。社区旅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和谐社区的构建是统一的,社区和谐要求社区成员之间关系协调,社区成员与外来的专业人员关系协调,社区与当地自然文化环境关系协调,如果社区旅游内部的权力机制实现良性运作,社区内部人与人的关系必然会不断趋于和谐,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上,在文化道义的承担上权界分明,各得其所,整个社区自然也就走向了进步。
社会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无疑促使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及需求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高职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探索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主线,具有专业自身特色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并经之路。
1 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行业特点及人才需求
1.1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属第三产业
工作中注重人的个体差异,强调因人而宜,随机应变,对人际交往艺术和交流方式有较高要求。
1.2 旅游业是需要多种知识和能力融合运用的行业
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学历、专业知识和单纯的专业技能,而是毕业生职业意识所显示的综合性职业能力,宽专多能是这一领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1.3 旅游行业的学科理论对深度要求不高,但要有相当的广度,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培养
1.4 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人员职业转化频繁等特点,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更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递进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思路与理念
1)把握校企合作、源于企业工作任务原则,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将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职业能力、职业素质需求融入课程内容中,加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实现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岗―课―证)、内部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与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与管理)的充分融合。
2)把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多元整合原则,设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平台,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双融合,即理论教学中有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中有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3)把握课程体系整体递进化的原则,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从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到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
2.2 开发步骤与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递进式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抓住两个环节,即课程设置和课程编排。
2.2.1 课程设置
1)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体系构建前,需要调研,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明确相应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及职业能力,其中工作岗位和任务为确立核心课程提供依据,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确立和教学内容选取提供依据。
2)归纳整合工作任务
①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结合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将工作内容关联性大、具有完整行动过程的工作任务整合在一起,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其他独立具有完整行动过程的工作任务可自行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②转化为教学任务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教育教学因素,考虑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和优化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
③确立核心课程
融入教育规律,考虑专业现有师资、教学等条件,形成专业核心课程。
④形成理论知识课程
根据核心课程,确立完成课程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点,提炼核心课程共性知识点,整合优化,形成服务于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课程,即运用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积淀文化底蕴、职业基层管理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考试及职业拓展能力培养的五大课程平台。
⑤设计实践课程
构建多维多效的支撑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将课堂实训、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等三个实训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构建实践教学的最佳体系。实现“两个目标”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突出“一个重点”即顶岗实习,服务社会。
⑥开发自主学习课程
自主学习课程主要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三项任务之一。通过为学生搭建各种校内外专业活动、技能竞赛、应用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构建课外培养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力。
⑦配制公共基础与公选课
借助公共基础课、公选课的设计,对学生的大学生通用素质进行培养,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得以拓展。
2.2.2 课程编排
梳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编排课程先后顺序。按功能将其编排为四条能力培养线,第一条线的课程属有助于理论知识培养的课程,第二条线的课程属有助于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实一体课程,第三条线属有助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三条线在最后归为一条线,属有助于提升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
3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递进式课程体系的运行
第一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一学期主要对基础素质部分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工底,为走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二学期主要对基础通用能力和导游员职业资格考试的部分课程进行学习。在训练学生基础通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资格应试和导游工作应战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三学期主要对旅游管理相关业务的课程进行学习。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每个学习情境都要完成完整的工作流程,融入各岗位需要的知识与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中,完成学习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阶段,学生入校后第四学期主要对旅游景区和酒店相关课程进行学习,随后学生有二个月的时间在旅行社、景区、酒店进行职业实践。
第五阶段,第五学期设计的课程内容是完成学生理论学习―教学实习―理论提升―毕业实习中理论提升部分内容的学习,大部分课程是知识拓展和管理实务内容的学习,完成对基层管理工作的深入体验和学习。(下转第230页)
(上接第217页)第六阶段,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和顶岗实习,学生会准确地判断出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完成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年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学会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在餐巾折花的教学工作中,过去我采用的是讲授法,学生单纯接受式学习:即教师示范讲解折花方法,学生跟着老师学,这种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不利于将教学过程发现、探索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实行主体性教学后,我将餐巾折花的图谱印好后装订成册发给学生,然后采用讨论、练习、纠错、自创花型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通过讨论的方式学习餐巾折花,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边看餐巾折花图谱边讨论花型的折法,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并且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们认定谁的意见最准确,教师再进行指导归纳总结,指定理解正确的学生负责将正确的方法教给大家,为了鼓励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每节课最先展示正确花型折叠方法的学生给予加分的鼓励。
二、通过练习使学生的餐巾折花技能加以巩固,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要在活动中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就是手脑并用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的人,只有认识能力而没有动手操作能力,他的工作是很难成功的,尤其是技能技巧的反复应用,达到会用和熟练的结果。因此需要多次重复练习才能达到“熟”的状态,技能也就随之升华为技巧了,正对这一特点,教师在餐巾折花教学中可采用课前复习,单元测试、阶段测试的方式反复练习:即每节课课前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花型,每学习新的十种花型作为一组进行单元计时测试,每再多学习十种花型,在进行单元测试后阶段抽签计时测试,最后进行餐巾折花大赛。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幼师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克服了过去学得快、忘得也快的现象。
三、通过纠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每次学生练习测试后,过去都是教师评判打分,实行主体性教学后,教师要求学生互相评判纠错,指出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另一方面改变了教师单项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通过学生自创花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主体性教学的灵魂。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新点子”和解难题等。在课堂教学结构趋于多元整合的课程环境中,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资源。因此,教师不能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而要把精力放在好的教学的“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在学生掌握了60种花型后,要求每名学生创新五种花型,能力强的要创新十种以上,这样既体现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五、主体性教学原则在餐巾折花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首先,认真贯彻发展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餐巾折花技能训练中由不会到会,然后由会到熟,由会之不多到会之较多,因此,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餐巾折花技能经常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注意分轻重,别主次,先抓基础技能的训练。第一阶段:从餐巾折花的基本技法和基础折叠法学起,严把质量关。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餐巾折花尽管品种繁多,千姿百态,使人眼花缭乱,但是仔细分析起来也有规律和要领,熟悉并掌握了这些规律和要领(餐巾折花的基本技法和基础折叠法),对学会餐巾折花的技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阶段: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50种杯花。第三阶段:学习10种盘花。第四阶段:自创花型。通过不同阶段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对每一个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充分发展。
其次,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分析每个学生的训练情况,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对接受能力强,拔尖的学生,在餐巾折花质量、速度、数量上要高标准要求,使他们尽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对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要循循善诱,耐心教诲,使他们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各得其所都有发展。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充分满足,现阶段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寄托,正因为如此,我国旅游业才变的越来越繁荣。而旅游管理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旅游管理应该向着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但是,我国旅游管理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文章以此为基础,对困境和解决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体制落后
通过对目前的旅游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落后,导致很多景区存在管理不完善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一个景区中有多个管理者的存在。这不仅会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也为主体的统一管理带来了难度。由此可见,这种落后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加强景区的开发和建设。
(二)旅游产品过于雷同
对于我国旅游产业的景区管理而言,经常会忽略游客的真实感受和实际需求,开发的产品一成不变,这在我国旅游管理中是一个亟待进行解决的问题。大部分的景区都想给游客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因为在开发旅游产品时不够全面,缺少景区自身的特点,产品单一,这样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一些不同的景区还会存在旅游产品过于雷同的现象,从而导致旅游产品失去自身的特色,不利于旅游管理效率的提高[1]。
(三)忽视基础设施建设
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中,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现象非常严重,其中主要表现为景区中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景区中环境与城市环境发展相违背,景区中旅游通道和连接景区的通道缺乏建设等。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以旅游景区的长远利益为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果政府只考虑短期的利益,那么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更加不足。
二、提高我国旅游管理水平的应对策略
(一)明确行政主体,实现统一管理
为了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实际水平,帮助旅游产业走出管理困境,促进其良好发展,一定要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明确行政主体。只有对旅游管理的行政主体进行了明确,才能充分发挥出管理结构的作用,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旅游产业在运营过程中经济效益的提升。除此之外,旅游景区还可以落实多层次产权管理制度,第一层是对实物资源的监督和管理,第二层是经营产权的监督和管理。针对不同层次资产的管理,应该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从而实现产权的明确,这是旅游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比如,旅游公司可以将某一景区转让给其他企业,让该企业负责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不断完善其中的产权结构,企业不仅可以自己承担开发项目,还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从而实现共赢的局面。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在经营活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衡制度,不仅能够确定产权之间的关系,还能防止出现政治机构与企业职责混乱的现象,对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健全监督体制,强化监管力度
旅游景区经营方式、经营手段的规范是旅游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行政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管理职能,在行政监督、行政许可以及行政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旅游景区的依法经营。因此,健全监督体制,强化监管力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特点都不尽相同,所以在实际监督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另外,旅游景区还应该依法管理,制定与当地情况相符合的规章制度,使旅游管理在某些细节上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如果发现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一定要依法进行处置,不能怕影响当地的经济指标而坐视不理。社会资源、社会舆论的应用,也是健全监督体制的关键,只要将旅游管理融入其中,就能加强监督力度,从而促进我国旅游管理的实际水平[2]。
(三)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在旅游管理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资源,要想实现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给予的专项发展资金,并深入贯彻当地专项资金的管理方法,抓住机遇,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地区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重点关注成绩较好、示范效应好、影响范围广以及规模较大的项目,并认真做好申报工作,实现旅游景区项目库的完善和健全。另外,为了确保旅游管理工作和旅游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可以强化旅游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将商业资本与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取更多的资金,并在当地市场中重点开发旅游项目,实现旅游资源与项目信息的有效融合。
(四)开发旅游项目,提高管理效率
在旅游产业的管理过程中,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应该以“十二五”中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所明确的目标为主,不断促进旅游目的开发和建设,并加大投资力度,用惊人的成绩推动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进而实现旅游管理效率的提升。另外,还应该加快旅游项目的建设进度,做好旅游项目规划、储备工作,在开发旅游项目的同时提高旅游管理的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下,属于一种新型的产业,更是发展前景非常可观的产业,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扩展空间。针对旅游管理中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健全管理制度、明确行政主体等方面入手,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
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会通过货币支付的形式来购买相关的产品及服务,而这二者的总和就是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包括三大部分:核心部分、形式部分、延伸部分。旅游产品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游产品既包含有形的商品,还包含无形的服务,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第二,在某种程度上,旅游产品属于社会形态的产品,带有强烈的社会本质属性;第三,旅游产品具有跨地域性。基于这三方面的公共性表现,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及协调。
2.旅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
在旅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二是不同的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阻碍旅游市场的正常发展,而且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就需要政府干涉旅游管理,建立起信息系统,披露准确、真实的旅游信息。
二、政府旅游管理制度创新的举措
1.树立政府旅游管理的新理念
政府在创新旅游管理制度时,首先要树立新理念,可从四方面来进行:第一,服务主导。政府创新制度时,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在实行旅游管理时,政府要坚持服务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起公众满意的旅游管理制度。第二,公民本位。所谓公民本位是指政府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充分了解公民在旅游方面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制度进行创新。第三,有限政府。政府在行使管理职能时将自身定位于有限政府,承认政府并不是全能型的,不能包办一切事务,进而实现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第四,透明政府。政府应充分调动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并将政府相关的旅游政策透明化公开,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因此政府在制定旅游管理制度时,要坚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就要求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相关的法律体系,从而实现依照法律来规范、引导、制约和保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3.强化政府旅游管理主体的责任感
旅游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公民、旅游企业、社会团体等。作为责任主体,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当前我国旅游管理制度责任主体责任感普遍不强,因此政府要通过相关的措施来加强各责任主体的责任感,进而推动旅游行业健康发展。
4.培养公民的公共理性
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政府要参与其中外,我国的公民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当前,我国公民的参与意识还比较淡薄,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及服务。对此,政府应该积极地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并有效地增强公民的整体素质及政治能力,让公民参与到旅游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进而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人翁,最终实现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67
[中图分类号] F5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27- 02
0 引 言
目前,旅游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面临转型,因此,只有认真对当前存在于旅游管理中的问题与弊端进行客观分析,才能够让旅游业重服务数量和经济指标、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管理现状发生转变。在新时期,旅游产业应将社会责任和服务质量作为未来一个时期内部管理的重点,积极探索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模式优化的新路径,使我国的旅游产业在社会效益和公益性质的原则下,通过内部控制的改革,使其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使旅游业从业人员以更积极、更专业的态度工作,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为实现“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同时为其他产业提供有力的借鉴与参考,以期得到共同提高,内部管理更加完善。
1 当前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的主要特征
1.1 管理体制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旅游业管理体制大多沿用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是管理体制混乱,上下级之间仅依赖利益挂钩,如旅行社和导游,两者之间难以相互影响,难以形成管理实体,导致近年来影响旅游业公共形象的事件屡有发生;二是管理内容不够具体,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管理标准不论是在内容上、思想上,还是在运作形式上都过于保守,在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上过于局限,导致旅游管理模式名存实亡。严格来说,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必须要有自己的侧重点,否则就会造成体制的混乱,导致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在实践中,由于管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的比较简单,大多旅游行业把管理只当作一种形式,未能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体系,职工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造成职工与组织之间发生偏离,职工的工作效率难以提高。
1.2 缺乏清晰的管理主体
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旅游业在我国属于后发性产业。改革开放前旅游业创效在GDP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而时至2013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9.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3.1%,仅国内直接就业人数就超过了1 350万人。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我国旅游业长期受到营业资质和旅游资源等因素影响,行业内部良莠不齐,难以形成有效监管;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交叉管理现象较为严重,涉及宗教、建设、林业、文化等多个职能部门,缺乏清晰的管理主体,导致旅游业长期在利益夹缝中寻求发展。
2 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的主要对策
2.1 优化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旅游业内部控制
要解决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从多方位入手,制定完善的解决对策,优化旅游管理体制,同时从多元化视角促进管理体制的运行效能。首先,旅行社等企业应考虑当前的管理体制是否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制定各项政策、发展战略和制度等方面是否融合了人文关怀,是否与国家颁发的相关政策所倡导的步调保持一致,以及是否能够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其次,从现行旅游管理体制这一大方向来看,职能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从业人员之间缺乏真正的管理行为,尤其是后者,导游在工作实践中的言行往往与旅行社规定的制度相背离,工作质量完全依赖导游的职业道德。因此,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监督是当务之急。在实践中,旅游业应建立统一、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在这一框架下,结合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行为、态度、价值观和工作动力源投入一定的管理力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修订绩效考核制度,制定教育培训方案,力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此外,在不断总结管理经验、加强内部建设的同时,旅游业还需要对我国当前的产业现状、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向展开全面调研,总结数据并制定新的管理方案,打造新的管理运行体制,并设置专业的岗位加以维护,从而让体制运行更流畅,实现效益产出最大化。
2.2 明确管理主体,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管力度
严格来说,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不仅需要产业自身的不断完善,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产业的管理。针对当前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的现状。首先,政府部门需要理顺内部结构,明确管理职责。政府可组建由领导班子成员主管,宗教、物价、建设、林业、文化等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协助的管理团队,以《旅游法》为依据,对旅游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和决策,赋予旅游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可调控的属性,从而规范旅游市场,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政府职能部门需要结合辖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况,在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标准和执行制度,从而实现提升旅游产业管理力度的目的。最后,政府部门在加大对旅游业管理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鼓励、督促、倡导等举措,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从而构建以旅游市场为主导、政府职能部门调控、旅游协会或其他民间组织补充的管理局面,确保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3 结 语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巨大的资源开发潜力。在这样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不仅仅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更重要的,旅游业是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因此,加强旅游管理,规范我国的旅游市场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以后我国社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江爽.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及其对策[J].科技创业家,2012(23).
[2]田婧彤.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及其对策[J].南风,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