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教育的英语

大学教育的英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教育的英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教育的英语

篇1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弊端

大学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存在了多年,而且就目前的高等教育状况和国际社会发展形势看,它还必将继续存在下去,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外语)教育中已经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弊端,这是不容忽视的。保守地说存在的问题如下:

教育体制不断地暴露出日益严重的缺陷:教育片面地强调语言本身而忽视了文化内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个层次的语言水平考试,一系列考试使得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应付,教师的教学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被误导,其结果是教师忙于讲单词、讲语法、讲阅读、讲写作,学生是机械地背单词、背语法、练作文、练阅读,大学课堂完全丧失了其应有的氛围,大学教育则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和意义。更糟糕的是,这些语言考试根本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言水平,更不用说是学生的素质了。既然存在着这些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问题,为什么这类考试仍然存在呢?其一是教育机构和教师的惯性或者说是惰性心理,语言等级考试正如当年的科举考试,它存在了多年,而且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没有外力的强制的情况下,我们都不愿意做任何的变化,这是一个客观的原因。但是明明知道有问题却不主动地做出改变,则是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不负责任的表现。此外,一些机构和个人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这些考试谋取经济、精神利益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教师素质总体不高,语言教师只懂得机械地教语言。一方面受到体制的限制(考试),使得教师不得不只讲教材,只教语言;另一方面则是更重要的原因,即教师本身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窄,文化修养差,除了语言以外,他确实没有东西可以讲给学生,脱离了教材,他就无法上课。一套教材用了多年,一套教案讲了多遍,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怎能奢望出现生动活泼而又内容丰富的课堂氛围呢?

学生被动的盲目性。被动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是有着一系列的考试压力的,不通过这些等级考试就不能毕业,就没有学位,就不能顺利地找到工作,因此他们真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了。盲目是说一些(不是少数)学生确实不知道大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脱离了教师的课堂与教材就无所适从。这种现状要有所改观,必须通过多方面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社会对等级考试证书的迷信与盲从。我们知道,学生毕业之后是要走向社会的,这个过程也是要经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重选择的。而用人单位在对应聘毕业生的能力考察方面则缺乏合理的机制与手段,因而很多时候考察就成了看证书多少,比证书等级高低,尤其在外语能力考察方面更是如此。用人单位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学生辛辛苦苦为证书的高分低能而又文化修养欠缺的结果。所以在这一点上,社会应该负很大责任,要对其选择人才的标准和手段做出改进。

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纵观国内各种各样的教材,基本上是通过课文学记单词,这有大量机械的课后练习题可以说明;其主要缺陷在于课文内容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是一些意义比较肤浅的说教性文章,大多数空洞无物,文辞也不够优美,很难激发学生思考,甚至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很难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定位

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以此为目标。因而今后的大学英语教育必然会逐步地从单纯的语言技能教学向以语言为基础,重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转变,由单纯的知识的灌输向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转变,由简单的语言理解和应用向高层次的语言文化欣赏转变。而大学英语课程也必将由现在的材学的必修课向多层次、多样化的选修课转变。相应地,学生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教师的授课也会更加灵活。其结果必然有利于学生个人兴趣和长处的发展,也必将会促进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的大学教育中除了文科学校(只是少数)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文教育的匮乏。除了政治理论课外,文科基础课程似乎只有外语(英语)。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现存的优势,发挥其在人文教育方面应有的作用。曾有数据表明,中国的大学生,其汉语水平与汉语文化知识在总体上都是薄弱的,可以想象他们的外语文化知识会是什么样子,而缺少人文教育的大学严格地说根本不能称其为大学,充其量只能算是高等技校。当然,在介绍和学习外语文化过程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那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问题。过去我们强调自己文化的辉煌,不屑于学习外语文化,现在有所转变,但介绍的也基本是一些皮毛,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而很少触及外语文化的本质与精髓――虽然自从鲁迅时代就提倡“拿来主义”,我们也说文化是全人类的。设想不接触《圣经》,怎么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莎士比亚,怎么理解西方文学?因此,我们必须摒除意识形态上的偏见,深入接触外语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相信大学生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外语文化全景,教学则应该是鞭辟入里的而不是蜻蜓点水的。这里不是片面强调外语文化的学习,只是本文谈论的只限于外语而已,其实我们在进行外语文化教育时,很多时候是在与汉语文化相比较的过程中进行的。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育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重视文化教育转变,这也必然会对教师素质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熟练的掌握英语语言本身是最基本的要求,中式英语是要不得的,因为它会直接误导学生,同时也是不应该出现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文学、语言学、教学法、跨文化交际以及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所了解和研究,除此之外,对汉语传统文化也必须精通,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另外在教学方面必须创新,要善于启发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由过去的知识灌输变为以引导为主,要给学生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当然,这些要求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的,因此教师必须坚持学习,要彻底改变过去一套教材一本教案讲三五年的局面。

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尽管大学英语(外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但大学英语教育必将继续生存下去。首先,上述它所具有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能取代的,因为外语文化学习只有在外语环境下才会更深入,更生动。其次,大学英语(外语)教育是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不同民族之间交流接触机会的增多,必然要求语言的相通,但这只是浅层次的基本的沟通,要想成功的深入交流,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就目前状况而言,英语无疑是全球第一强势语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因而大学教育中英语教育不可能被取代。

参考文献:

[1]Wilga M. Rivers & Mary S. Temperley: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A.P.R. Howatt: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1999.

[3]C.J. Brumfit & R.A.Carter: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2000.

篇2

【关键词】信息时代;大学英语;英语教育;媒体素养教育

一、引言

媒体素养教育是当下人文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在很多大学中都面临这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有效地对媒体资源进行鉴别、选择和利用,使其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已经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对于大学英语教育的审视也应该逐渐地变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教育的教育效果,从而使我国当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进而为我国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二、媒体素养的含义和发展

1、媒体素养的定义

媒体素养也被人称作为媒介素养,主要是指公众在当下很多的媒体信息上选择能力、反应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质疑能力等诸多能力的一种表现[1]。在这众多的能力中媒体素养最为重视的则是其中公众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在媒体素养中最为重要的能力就是对公众在媒体信息上的吸收能力和利用能力的关注。

2、媒体素养教育的定义和意义

所谓的媒体素颜教育,主要是指对当下学生媒体素养的一种培养。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当下的学生在媒体信息的分析和辨别上有着很好的掌握能力。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分析技巧和理解技巧上得到正确的掌握,才能使学生对媒体的性质和媒体的功能得到更好的认识,从而使其在公众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到更加有效的服务。公众对媒体信息的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是媒体素质教育最为重视的两点。随着当下我国不断发展的知识型经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媒体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也导致日趋增加的媒体信息现象。在媒体信息中虽然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一些有益的信息,但是人无完人。在这其中同样也掺杂了很多不良的信息,所以,只有对媒体素养进行良好的培养,才能在好的媒体信息和不好的媒体信息上帮助人们进行很好的分辨,使人们对于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得到很好的改善,从而在生活中对媒体信息的功效进行有效的提高。

3、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

媒体素养教育最开始的起源地是在1930年的英国,是由于当时的电影电视等一些大众传媒针对传统文化进行冲击从而形成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推动媒体发展的主要有广播、电视、电影等一些大众传媒,而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成长和发育,因此也招来了很多的争论,而也就在这种争论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当下的这种媒体素养教育[2]。随着我国不断提升的经济水平以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从而也使得人们生活中电影、电视等传媒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这也就造成随着时间的更迭,更多的媒体信息将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对于媒体信息的过滤也愈发显得重要起来。在目前,很多的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对媒体素养的培养加大了重视程度。而我国高校中的媒体素质培养工作只有北京和上海等一些少数的学校有所进行。

三、媒体素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发展

1、在大学英语中媒体素质教育是教学要求

200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一份重要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媒体教育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之处在这边文件中有着明显的标记,并且还从三个方面上对其作用进行了强调,从此处就能够明显的看出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上都已经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而对英语的学习当然也不列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他能够很好的给大学英语教育指引方向。在当下,很多的大学英语老师以及学生都开始大量的使用媒体的作用。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当下我国很多的大学中,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从一些媒体素材上选取的课外读物。例如一些视听说素材,很多的学生都在普遍的使用BBC或者美国之音等一系列的媒体来促进自己的英语水平。此外,我国也有很多的普通高校都开始通过当代的一些西方媒体进行英语课本的教材取材,这和传统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着一些差异的。

2、媒体素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当下很多的英语老师和学生都为了得到更多的学习资源逐渐的将目光投向了各种媒体,然而在这过程中往往在大学生的媒体素质教育上被有所忽略。首先很多的大学生没有很好的鉴赏能力[3]。随着当下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除了传统媒体报刊、电视以及广播等外,网络、收集等一系列的信息终端产品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运用。电子传媒在给人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同样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网络黄毒总是发生,很多青少年网瘾越来越严重;降低了人们的鉴赏力和识别力,也降低了人们的审美趣味等。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媒体素养教育加入其中,从而使大学生的媒体鉴别能力得到提高显得势在必行。媒体素养教育不当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当下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有着很好的提升作用。其次,当下很多的大学英语教育都逐渐的偏离了我国教育的本质。我国北京一位资深教授曾经在谈论英语教育和人文通识教育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外语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4]。然而,当下我国很多的大学在对英语教育上只强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特别的重视,都将大学英语课当成了一门技能课,更有甚者将其当成培训课。当下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逐渐的被定义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及一些后续教学的主要核心。据相关调查显示,随着2006年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很多大学在对四六级的考试成绩追求上更是比以往提高了很多[5]。就当下而言我国现有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四级考试上几乎百分百都有参加国,而且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四级考试上都参加过两次更有甚者考过两次以上,这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当下被很多人成为“刷分”。而上述所说的情况也直接导致当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成为了四六级教学,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和媒体素养教育。

四、提高大学英语教育中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措施

媒体素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媒体素养教育的效益发挥不仅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上进行体现,更应该从教材、教学甚至是大纲制定等各个方面上得到实现。在目前的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对一些相关的教学目的在阐述和表现上都是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6]。因此为了完善和具体教学的目的,应该结合传媒、信息化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作用进行制定,将媒体素养教育进行明确的制定,对学生的鉴别和有效使用的媒体能力进行着重培养,从而给当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指引出正确的方向。

1、对大学英语教材的编撰工作进行强化

当下很多大学的英语教材中虽然已经从各种媒体中摄入了一点内容进去,当时在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上还是依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很多的英语教材都只是很简单的对教材的来源进行介绍,其他方面却很少有所涉及,很多学生几乎都不认识媒体;还有很多英语教材在教材内容和课后练习上都忽略了对文本内容的鉴赏和辨析,只注重一些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语言的技能操练。因此在对于教材的编写上应该将有关的媒体素养内容加入其中,例如可以在教材中的正文上、课后阅读上以及背景介绍上多增加一些媒体的信息[7]。此外在英语课文上以及课文的课后练习上,也应该将媒体素养教育进行合理的融入。

2、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加入媒体素养教育

目前,很多大学中学生的英语课本在内容上已经逐渐的呈现出媒体化,媒体色彩出现率也非常的高,比如,学生的阅读教材上就带有非常强烈的媒体色彩。这也大大增加了媒体素养教育在课堂上的出现的可能性。例如:对学生正确使用媒体的方法进行指导和加强、将一些学习用的媒体推荐给学生使用、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对媒体进行鉴赏等。这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

五、总结

总而言之,媒体素养教育可以很好地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中培养高素养综合文化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一些相关的机构应该重视起媒体素养教育。而大学英语教育更应该在对英语语言教育完成的同时,将自身的优势给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其能够在媒体素质教育的发展道路上迈开脚步。

【参考文献】

[1]冯延群,陈淑英.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04:41-43.

[2]朱进.试论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媒体素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183.

[3]冯延群,陈淑英.传媒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09:99-101.

[4]陈定刚.试分析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1:141-142.

[5]宋君.浅析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J].才智,2014,12:193.

篇3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也在不断加强。多年来,大学英语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为了不断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也在持续进行中;然而,这些改革的效果却不够理想。目前,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高校将大学英语课时大量削减,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目标过于狭隘,基本围绕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设置,学生的学习动机过于功利,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都围绕过级考试,失去了语言教学本身的乐趣,教师也出现了明显的职业倦怠。诸多问题都暗示着大陆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还需继续走下去。香港,一个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的地区,大学英语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本文将对香港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对大陆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香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况

 

1、学分足,学时长。香港高校新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高于内地学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香港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可以松懈,相反,在新的教学改革中,香港高校均加强了英语教学。香港大学改革前要求学生修6个学分的大学英语课程,而改革之后则要求本科生必须修满12个英语的学分,香港中文大学对大学英语的学分要求是9个学分,大学英语课程被设定为必修的核心课程,香港科技大学则规定大学英语的学分为12个,要求在4年内完成,香港理工大学则要求学生必须修满6个学分的基础英语课程以及8个学分的专门用途英语。

 

2、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ESP)有机结合。香港各所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虽然各有特色,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结合。尽管香港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了基础英语教育,但在大学阶段,基础英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来说,香港高校都在第一学年开设基础英语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全面的英语能力,为之后专业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学年开始,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包括与学生学术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与职场有关的应用英语,比如:如何写英文邮件、如何写英文的会议纪要、如何参加商务活动、如何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例如:香港大学第一学年安排6个学分的基础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技能,第二学年则同样安排6个学分的专门用途英语,并为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ESP课程,旨在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实现语言的应用性。香港中文大学则在第一学年安排4学分的基础英语课程,并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分别安排了3个和2个学分的ESP课程。香港科技大学则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修满6个学分的基础英语,在第二学年修满6个学分的ESP课程。香港理工大学则安排6个学分的基础英语课程和8个学分的ESP课程。从几所香港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难看出,他们将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并举,在第一学年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加强学生学术专业英语和职场英语的教学。基础英语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门用途英语让学生将英语和自己的专业及未来的职业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英语的实用性。

 

3、丰富多样的英语课程。香港高校的英语课程丰富多样,并不只拘泥于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是更注重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及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例如,香港城市大学除了为学生安排口语和写作等必修的基础英语外,还为学生提供了8门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其中的三门。这些选修课包括语法、学术写作、语音、辩论技巧、实验报告写作、实事、自主学习、演讲及展示技巧。同样,香港理工大学也为学生安排了55门不同的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这些课程包括职业、学术专业、交际能力、商务参会、学术会议等多个方面,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4、面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香港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除了采用最为基本的面授之外,还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扩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例如:香港理工大学英语教学中心通过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达100多门的英语在线学习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供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中,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无限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二、对内地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保证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和课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英语教学依旧重要,即使内地大多地区英语教学已经从小学开始进行,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对英语运用自如的人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学生仍然无法用英语交流,无法看懂英文的报刊杂志,更不用说完全理解国外的学术文章和用英语交流学术思想;由此可见,我国内地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不能减弱,反而需要增强。目前,在内地的高校里,大学英语课程课时和学分大有削减之势。很多学校将大学英语课程从16-20个学分削减至10-12个学分,更有甚者,将学时削减至4-6个学分,尤其在一些重点高校,学生入学英语水平较高,学校便大量削减大学英语课程学时,从而导致学生英语水平在大学期间提升缓慢甚至倒退,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兴趣。从香港高校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即便新生入学英语水平非常高,也需要提供充足的英语课程,以便加强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提升其语言应用能力。因此,我国内地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保证课程的学分和学时,为学生成为全球化的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

 

2、实现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相结合。大陆地区的大学英语教育多年来依旧局限于基础英语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这与中学时期的英语教学一脉相承。随着目前中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难度的不断加大,大学英语的教学变得非常尴尬。基础稍好的同学,中学阶段的英语水平就足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有的甚至能达到六级水平。那么,大学英语如果还一味进行基础英语教育,就只能与中学的内容重复,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非常低,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学习的英语在日后工作中用不上。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提供与学生日后工作息息相关的英语课程,即专门用途英语。香港高校英语课程的共同点就是均开设了ESP课程,而且很多学校提供的ESP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基础英语的教育也并未松懈。香港高校均开设一定学时的基础英语,一般为时1学年,旨在加强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为日后开设的ESP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内地地区的高校可以借鉴这种课程的模式,实现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

 

3、丰富英语课程的内容。内地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内容单一,基本围绕语言基本技能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分专业、不分难度、不分群体,完全统一化。然而,学生由于英语的基础不同,专业各异,对未来职业的期许也有所不同,因此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因素之一。要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就需要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英语课程。例如:准备与各个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英语交际、语音、应用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商务英语等课程。

 

篇4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引导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外在价值

1.实际应用价值。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掌握英语的实用性,以及英语教学能满足学生怎样的实际需求,这些都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得到明确,英语教学才有意义。

2.英语教学应满足时代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需要随时代变化而改变,不能忽视时代对教学的影响和制约,所以需要根据时代的需要英语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但英语教学不能盲目地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应该以时代的改变作为基础,让自身的变化具有前瞻性,能够适应社会的快节奏变化。

3.英语教育应满足人对社会的适应性。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掌握这项技能,以满足人在社会上取得发展的技能需求。所以英语教学应带有目的的去关注人,是英语教学能让人快速的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正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帮助学生完成具有目的性的学习,使其能够将学到的英语知识转变为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因素。但是,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不能只关注一个方面的成长,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样才能保证英语的专业知识教育目的能够达成。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在价值

1.理想价值对现实价值的超越。大学英语教学的理想价值应该是在然学生学会语言技能的同时,将英语的工具性价值囊括在其中,将现实教育中的理想成分挖掘出来。其中包括让学生在显示生活中获得生存,以及让学生存在与社会的意义得到体现两个方面。所以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在做人方面的成长。因为英语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可以在学校得到一项生存技能,更是让学生在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中掌握为人的必备知识。如果大学英语的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忽略对其人格的塑造,将不利于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更好地生存。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有长远的目光,以学生的人生建设为最终目的。

2.内在价值对外在价值的超越。从内在价值上来看,大学英语教育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它与通识教育的性质相同,其核心是对学生整体素质进行培养,而并不是让学生在某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快速成长。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认识到大学是学生进行人文和功用学习,兼顾专业与通识学习的地方。所以不能像职业学院一样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培训,出现只关注眼前利益的情况。所以,大学英语的教学要在充分发掘英语的人文内涵前提下,实现英语的功用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样才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完成内在价值的养成。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生成

(一)作为教师的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是以未完成的状态存在的,因为学习是无止境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将自己作为目标,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步。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完成对学生的教育,还要完成对自己的教育。具体而言,就是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完善对自我的建构,通过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不断从中吸取新的知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在英语教师的自我定位下,被外界看做仅限于知识传递社会活动。而大学英语教师则是活动的主导者,仅仅负责活动的筹划和开展。这就使得英语教师的观念被外界限制,从而知识机械地重复着年复一年的工作,不能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来构建完善的自我。所以对于大学英语的教育而言,关键是看英语教师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后通过努力让自己尽量接近想象中的那种人。而实际情况往往是英语教师慢慢忘记原来的自己,变成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知识传播工具。

因为英语是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在我国存在的,所以即便是教师,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缺陷。而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对英语的掌握程度相对较高。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将对学生的培养作为首要目的,并在学生取得发展的同时让自身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完成自我发展。具体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时候,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完善,让教学活动更适合自己的发展。

(二)作为学生的人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学生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实际掌握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而实际情况是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会只针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而忽视了英语知识的人文学习。同时,目的性太强的学习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成长,逐渐成为教师设定的一类人。但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教师心目中的样子,而是让他们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所以英语的教学中不仅要有英语,还要有人文知识。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的专业知识,还要根据所学知识对英语的人文知识有所了解。因为语言代表着一种人文精神,其有着相当丰富的人文内涵。而学生的学习本来就是以“成人”为首要目标,人文学习理应成为学生的学习对象。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英语的人文知识,从而提升自己在学习英语时对文化的领悟能力。

当然,学生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完成英语的全面学习,还要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慢慢积累。这就需要学生将生活中可以利用的元素都用到英语的学习中,不用刻意去寻找,只需要在自己意识到某些东西可以为学习英语提供帮助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利用。而学生自己也要正确认识英语的学习,不能过于功利,也不能没有目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场域

(一)大学英语教学是一种生活

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在社会中生活的教师和学生,势必会将其每天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英语的教学活动中。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教师和学生教学与学习的场地,还是某种意义上的生活场域。在这个生活场域,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分享每天遇到的各种事情,增添学生与教师在这个生活场域中的归属感。同时还能通过相互交流增加对彼此的了解,成为生活中的朋友,甚至是共同学习的伙伴。

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和教师共同构造了这个生活场域,并通过这个生活场域完成自身发展所需的能量吸收。所以英语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合作,这样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如果教师和学生都将自己排除在英语教学活动之外,英语教学将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建立互相帮助的关系,学生帮教师完成教学计划的制定,帮助教师完善自我,而教师则帮助学生完成英语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人格。

(二)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将,教学与师生的关系并不是认知与帮助认知,而是建构生成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依寓于教学的世界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这个世界成就的,离开这个世界,教师和学生都将不复存在。因为教学是一直存在的,而教师和学生是后来才有的,所以不是教师和学生创造了教学,而是教学成就了教师和学生。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教学对自己的意义,并将教学视为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

对于教师来讲,教学是在自己融入教学活动后才存在的。然后教师通过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活动得以完善。因为教师的不断投入,教学变得具有活力。对于学生来讲,学生与学习的关系不是知识的掌握与被掌握的关系,而是两者共同建构英语学习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生活的关系。学生只有在明白来了这种关系后,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

总结

大学英语教育是英语教育中的关键,因为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英语方面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实质的专业知识提升。

篇5

我国的大学基础英语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在大学英语教学是每个大学都必须开设的基础公共必修课,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发展,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要。许多大学生都感受到了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但是,长期以来,在实际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中,英语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包括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都有一定局限性的。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育主要是一门工具性教育,为过级和考试而做准备,反而忽略了学习英语最根本的目标。近几年来,随着各高校通识教育的开设,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越来越被大学教育所接受,在通识教育的视角下,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面临着改革和重新定位,大学英语基础教育应该考虑以下几点:首先,作为大学英语基础教育来说,必须明确在教育的过程中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掌握英语技能的人,而不是为了从事某种工作才学习英语的人;其次,从知识结构来说,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上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再次,除了学生学习英语外要具备合理的知识体系外,能力结构的具备也是很重要的,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能力以及掌握学习一门外语的能力,会方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要用的时候,能够迅速的掌握。因此,大学的基础英语教学和教育在通识视角下进行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通识视角下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需要丰富课程内容,进行分级教学,明确课程目标

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在通识教育的视角下,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实作为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长期以来,不管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目标上都是十分混淆的,在前几年的大趋势下,很多学校的目标都放在了过级上面,从而忽略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学,众所周知,非母语的语言教学其实是很枯燥的,需要大量的语言思维的训练和大量记忆英语单词才能学好英语。这种枯燥的语言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不丰富,那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英语也就不能学习好。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我们要看到,英语的学习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不只是一门课程应付过级而已,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对于教师来说,要与时俱进的掌握好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改革,知晓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最好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英语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来进行分级教学,这样同水平和同级别的学生才能够有效交流,加强进度。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多采用情景式教学法,把英语教学作为学生的一种普及性教学,让学生有一定的语言氛围和环境,掌握好学习外语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学生的学习再也不只是为了过级和应付期末考试了,是为需要而学习。其次,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目标的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会明确的,在适当的分级教学中,学生也可以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水平,共同在英语语境中学好英语。学生必须明白,在通识教育语境中,英语的学习已经不是在为了过级,其实对于自身来说,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英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英语需要的是能力的掌握,熟练的掌握好一门语言就意味着和世界接轨,对于自己未来竞争力增强有很大的作用。

二、重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在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还要特别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学生在世界上都有公认的能力,就是会考试的能力,但是应用、展示,实践的能力却是很少。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考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遇到日常的交流和沟通,就会出现问题了,学生不能把自己学习的英语知识融会贯通来展示自己,不能具备很好的听说能力。因此,新时期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必须要改革其教学的内容体系,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英语的方向。因此,在通识视角下大学英语基础教育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学生要多角度的应用英语,全盘掌握好这门语言。通识教育的重点其实就是全面了解,英语在现代社会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学科,学生只有认真的学好英语,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奠定基础,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在通识视角下,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面临着改革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在进行大学基础英语改革的过程中要与国际社会接轨,要与时俱进,才能够适应新时期世界的发展,这样,大学英语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语言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掌握好英语技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个人发展中发展的更好。

作者:王郁菲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章黉.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D].上海交通大学,2007,1.

篇6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覆盖面广和学时多的特点使其在高等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即将颁布,其中强调的大学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为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指出新的发展方向。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广泛使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和改进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语言类基础课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和困境

媒介素养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其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蓬勃发展起来。根据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的定义,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的应对能力。(张开2003,2006)媒介素养是当今信息时代下人们作为终生学习者的必备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体现。媒介素养教育早已被许多教育先进的发达国家纳入国家课程教育体系,开展的相关课程已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都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在一些高校已经生根发芽,初具规模。近十年,不少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一些高校设立了媒介素养教育方向的硕士点,南京师范大学还设立了“媒体素养教育”方向的博士点。(于莹2010:10)然而,相对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首先,我国教育界缺乏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相关研究多数仅限于理论探讨。目前,除了高校的新闻传媒传播专业教育、少数高校开设的媒介素养课程和中小学的新闻社团以外,我国的教育体系并没有把媒介素养正式归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即使在一些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高校,其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也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这种教育发展的滞后与我国高速发展的大众传媒业和互联网信息时代是极不相符的。其次,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对网络信息和大众传媒的认识偏差,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分析、鉴赏和创造能力。许多大学生虽然能够快速地查找网络资源,高效地获取各种媒介信息,但是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和发展自己,不能对媒介内容进行深层次、辩证地解读和分析。这些问题对旨在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容轻视的方面,直接关系高等教育的成效。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性适合在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英语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维持时间平均长达两年的公共必修课,这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渠道,具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基础。(陈真真2014;方芳,李方华2011)此外,大学英语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发展,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已经实现纸质课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三位一体”式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学习资源和课件许多都来自互联网媒介,英语教学过程也成为了学生接触、理解、分析和评价英文媒介资料的过程,英语教学和媒介素养教学完全可以实现渗透和融合。再者,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一直走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前列,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教学与建设都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这就具备了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硬件和软件优势,也符合媒介素养教育的最根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兼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性,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使命。媒介素养作为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之一,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高度一致的。2.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向纵深发展首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而基于传播学理论的媒介素养教育与认知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成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次,大学英语教改中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和“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也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介融合的自主范式”相吻合(蒋学清,陈杰2012),两者可以充分地实现互补互促的发展目标。此外,语言、文化和媒介的关系密不可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学生可以通过解读和分析英语媒介,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也可以通过操练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媒介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再者,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并通过营造生动真实的语境促进英语各项技能的操练,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鉴赏能力,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益尝试。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宏观政策上,教育部门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确立媒介素养课程的重要地位,指导和促进广大英语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媒介素养教育意识。大学英语课堂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场所,只有明确媒介素养在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才能促使教研人员深入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具体操作策略,才能促使英语教师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学习和培训,才能真正实现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具体教学上,教师可以从教材选取、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渗透媒介素养教育,使语言学习与媒介素养充分融合、互补、互促。大学英语课程在内容设置和课堂组织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大量借助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媒介资源使其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均具有实施媒介素养教学的有利环境。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需求、认知阶段、兴趣和动机等方面合理选择媒体资源作为教材,同时充分考虑所选教材的时效性、适用性和易获得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正确地获取媒介资源。其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英文媒介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多元的、互动的灵活教学方法,把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英语媒介素材进行深度讲解和剖析,同时布置学生定期浏览和摘抄几个国外主流媒体的相关文章,并定期组织小组汇报学习和讨论,形成固定的英文媒介资源学习共同体。同时,教师还应发挥英语课程教学的特性,从语言学角度指导学生了解和学习英文媒体的特点,培养媒介语篇意识,提高媒介资源的分析能力和赏析能力。此外,教师和相关教学部门应及时完善和更新网络教学系统功能,积极进行媒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反馈方式,从硬件、软件和考核方式上保证媒介素养教学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媒介素养教育既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是高等素质教育的迫切呼唤,也是现代化社会飞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英语教学和媒介素养教育因其各自的特性可以实现完美的渗透和融合,两者互补互利,相辅相成。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应根据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使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门普及的公民素质教育课程,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型高素质人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66-168.

[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4.

[3]于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10):9-15.

[4]陈真真.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6):64-69.

篇7

在当前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基本上是一对多。大学英语师资力量、整体素质不高,且教师普遍是超负荷工作,压力较大,缺乏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教学质量也不会得到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模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壮大师资力量势在必行。课堂上,教师多以机械式教学为主,英语死记硬背,不能做到活学活用。这种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交流,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要求。

2.大学英语教学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大学学生由于各自基础的不同,个别差异性较大。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是一门语言的教学,学生的掌握程度与其个人素质有关。另一方面,学生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而且由于学校经费的限制,教学条件硬件设施不足,也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吸收知识的能力就会有局限性,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很大,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时代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

3.大学英语教学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英语教育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总体质量不高。沿海地区学生英语水平较高,有良好的读说写能力。西部地区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很难与人沟通。这样的差距是由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决定的。大学由于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差异,要提倡多元化、综合化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使学生有趣地接受英语教育,提高学生的总体质量,适应不断发展国际形势的需要,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提高英语沟通能力。同时要给西部地区学校以政策支持,提高其教学质量,配备齐全的教育硬件设施,促进西部英语教育的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二、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改革措施

1.改变大学英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加强大学师资力量

要加强大学英语的师资力量,必须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校也要给教师做定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英语素质能力培养。举办各种教学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树立大学英语教学新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语言交流能力。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力推进英语教学改革。

2.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分层次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更全面地认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有效推动大学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总体水平差距很大,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技能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分层次教学。即在对全班进行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大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利用当前信息化形势下的资源优势,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素质,降低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

3.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重在帮助教师掌握课堂内容,目的是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但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重视教学效果的检测。素质教育形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英语教学模式,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了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收获。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真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篇8

大学英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最重视、学生花费时间最多、教育对象范围最广、教育持续时间最长的公共基础课,但实际上处于“名不符其实”的状态一方面,课时多,投入多,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很慢,能真正使用英语的人为数不多,这说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英语教育政策。本文对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模式进行剖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就解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共同努力促进大学英语教育良性发展。

一、大学英语教育模式基本情况分析

英语学习和教育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小学到大学都开设英语课,甚至一些地方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全国有几亿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门课程上。在高校英语是普遍开设并且学程较长的科目之一。大学英语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英语学习极其重要

非英语专业大都开设英语课,学时一般在两年以上,每个学期进行一次考试,其间还要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才能获得学位证书。在求职时,用人单位会把英语过级成绩作为检验学生水平的重要依据。可见,大学英语是学业顺利完成和就业的一项硬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传统教学方式主导教学

教学方式方法因循守旧,没有脱离大学之前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课文和课后练习为主,甚至听写单词仍然作为鞭策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还记入平时成绩,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练习。

3、教学效果不明显

学生花大量时间学习但收效甚微,综合运用能力差,能在学习、工作和交往中有效自如地使用英语的人少之又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人在短期内迅速忘却英语,上千个学时的成果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贻尽。即使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在没有与英语联系的岗位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淡化多年学习的成果。

4、存在应试教育趋向

当前没有一所大学把英语教学定位为应试教育,但每个学期末的考试和四、六级考试的存在却是不争的实事。受其影响学生的目标就是应付考试,围绕学期考试和四、六级过级考试学习。这使大学英语教学达不到预定目标,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获取知识,弱化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5、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大量的时间花在英语学习上,压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随着英语在全球的盛行,它所承载的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我国。许多学生对于美国文化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教师把强化英语文化意识与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汉语及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二、解决大学英语教育模式的途径

1、准确定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特别是听说能力,能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教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关系,不能为考试而教学,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加大大学英语改革的力度

在全国范围内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大学英语教育的成功经验,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在巩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从大学英语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课程体系等多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转变主管部门的思想认识,更新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3、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充足合格的师资是解决大学英语教育问题的关键。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加大投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大学英语教师整体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大学英语教师要加强学习,改进教学方法、更新学科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精通教育理论,掌握灵活多样、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了解汉语和英语文化;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等电子设备进行教学;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等。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育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高层次才的素质,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解决好大学英语教育问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并采取行之有效地办法,大学英语教育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屠雨迅.我国外语教育应该考虑重新定位[J].求是,2004(4).

篇9

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可以说一批又一批,人数也逐年攀升。但每一个参与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死学英语。英语不过关,就是得到再高的分数,也很难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甚至连入学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每一个想继续深造,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的大都必须先掂量下自己的英语水平,英语成了是否被淘汰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它决定着考生的命运。而对已经工作多年的那些专业人员来说,几乎都要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英语也就成了他们一个必不可少的门槛,非得迈过去。但对于已经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来说,虽然他们的技术精湛,专业水平一流,但英语水平也就是在上学时保留下来的一点底子,平时工作也很少用到。要想通过职称评定,英语就成了他们的大门槛,只要外语不过关,一切无从谈起。

(二)英语课外班的弊端

考研热,也促成了课外班的热火朝天的兴起,这种异常火爆的场面让许多刚刚步入考研队伍的大学生惊诧万分。据调查显示:90%的“考研人”都参加过辅导班,而这些人当中几乎100%的参加英语班,这足以看出英语辅导班的火爆。可以说,在以往的任何考试中,没有一门学科像英语这样受到如此“青睐”,拥有如此多的课外课堂。这种现象真的应该得到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认真反思,仔细思考。学生为何有如此高地学习激情?如此高的学习外语的激情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这背后到底有何缘由?这种激情到底是真的激情还是被激情?假如这种对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激情转化在某一门专业课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或什么样的效应呢?也许这是一次很好的假设和猜想,也许转化之后,广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不敢接受这样的后果。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是持有不同的观点,很多单位都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理论知识也不是那么扎实,而这些理论知识还只能等到工作以后才能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这样的效率用人单位是不满意的。怎么样才能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有效、快速地转换成实际的工作能力,这需要我们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抱有一份热情,有克服艰难险阻来攻克难关的能力。而大学就担任这样一份重任。如何将这一重任落到实际,值得每一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二、对大学英语教育现状的思考

面对以上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作为高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或管理者应该拿出什么的对策和应对办法来改变这一不良的循环呢?经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多年反思,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思考。

(一)大学英语的教育应与现代化相结合

虽然我们已经步入到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中,比如我们的教具,从最普通的、最简单的粉笔头加黑板的教育模式到投影仪、各种音响设备、各种电脑设备和录音、录像设备的现代化设备。但是这只是教具上的现代化的发展,是硬件设施的改变,而我们的教学思维模式、教学观念是否也与时俱进,也跟的上时代的变化呢?纵观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不难发现,目前大多采用的依然是那种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老传统模式。大学英语教师传授的主要是知识和枯燥的语法,而给学生留下的课下作业也主要是背单词、做习题,“哑巴英语”依然存在于大学校园里。这种落后的的教育理念,与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早已不匹配,早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大学的英语教育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英语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教具的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念、现代化的思维模式来指导教育过程,引领教育理念。应转变教育目的,改变培养目标,去吸收和借鉴其他高校包括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放在重要位置。

(二)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教育观念的改变必然会使教学模式随之改变。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应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来改变教育模式。应让学生去实地操练,让学生切身体会英语的魅力,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互动模式,尽量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译等全方位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篇10

1.1现阶段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今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评价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包括:①对于英语教学中,考核方式单一,主要的考核方式是在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总结性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属于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注重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仅仅注重结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②评价的内容有限,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其考核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学过的内容进行考核,但是对于学生在社会实际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没有进行测评,最终导致了学生仅仅是在考试之前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复习,在考试之后又将学习内容忘记,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十分低;③评价主体一元化,在传统的总结性评价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由其代课老师一人来完成,没有重视学生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最终导致了评价的效果单一,不够全面。

1.2我国大学英语教育评价受到制约的原因

在大学英语的教育评价中有很大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大的阻碍,其主要原因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主观认识错误。由于教师对现今的教育评价体系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导致在教师的认知中存在着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对于教育评价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会导致学生厌倦情绪的出现,并且认为教育评价对教学没有帮助,评价的过程十分复杂,最终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的这种想法会导致高校对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受到阻碍,无法使高校进行完整的教育体系的建立,阻碍学生的发展;②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评价出现分歧。对于出现的分歧,主要是因为教师与家长对于学生英语评价的标准不一致,两者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也会使大学英语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受到阻碍。对于大学英语的教育评价中,主要是进行总结性评价,是为了查看学生最终的成绩结果,忽视了对过程的重视,从而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无法得到创新,无法建立系统的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

1.3我国大学英语教育评价发展的创新优势

在现阶段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虽然教育评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是却也有着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发展的动力。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成绩差异性决定着学校必须要进行英语教育评价的创新改革。大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地区,所以必须要对教育评价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从而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大学英语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英语口语的应用,所以学校必须要对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另外,创新型的教育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的压力。所以基于以上几点,学校必须要进行大学英语教育评价的改革。

2我国大学英语教育评价中的多元化创新

2.1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大学英语教育评价体系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性的教育评价模式,必须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能够仅仅以代课教师作为学生的评价主体,要将同学以及各个教育管理人员,同时也包括学生的家长也作为评价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完整全面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有着全面的定位。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体现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评价方式不会使学生产生排斥情绪,并且学生群体都参与了评价,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可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

2.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创新

对于大学英语的教育评价体系,其评价的方式必须要进行多元化的创新,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只是注重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所以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必须要形成多元化的创新评价方式,不仅仅要对学生的最终成绩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校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为学生制定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

2.3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创新

对于大学英语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必须要将评价的内容实现多元化,不能够仅仅对学生学过的内容进行评价,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要进行评价,尤其是英语口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这一项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篇11

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虽有一些进展,但是整体的教育观念仍未取得实质上的突破。由于缺少相应的语言文化交流环境,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基本上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种种弊端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大学课堂的英语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缺乏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展现机会。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和服从,这种授课方式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并且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所处的沉默状态,导致学生缺少语言运用的实践机会,虽然经历了多年的英语学习,由于害怕错误而拒绝表达的学生依然大量存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大学生们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厌倦、不满以及消极应付的态度,阻碍了当前英语教学的发展。在灌输式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减少了学生对于接受客体的理解空间;而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误认为老师的理解是客观的、唯一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逐渐丢失了对于接受客体的自我感受、加工以及创造能力。

1.2英语教学目标功利化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人认为英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许多重要考试中必考科目之一。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人们往往忽视了大学英语教育的真正目的,着重考虑的只是考试过关。事实上,考试的成绩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成正比的。有些学生通过了一系列的英语考试,但是实际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是不尽如人意。这种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英语的态度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功利化。作为人文学科的大学英语教育不仅应包含语言技能的训练,还应包括情感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了通过考试而进行的课堂英语教学无疑影响了英语教学改革进程,这种前提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明显是不成功的。在考试的指导下,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犹如井底之蛙,课外阅读明显不足,对于英语相关文学文化知识知之甚少,除了考试,不知其它。学习与实践脱离,无异于本末倒置。

1.3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化,脱离实际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侧重于单词讲解、发音纠正、语法运用、文章阅读以及习题演练等几方面。相应的教学参考书虽然为师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便利,然而与此同时,参考书中的分析与参考答案也禁锢了师生们的独立思维,阻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由于学习兴趣、意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不同而导致的对于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同时,教材建设相对滞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心理,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在一味灌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内容的单一化———统一的教材与教参使得教师不必自己动脑筋,组织能考虑学生具体学习能力的教学内容,而学生按照这种模式去学,也略去了自己重新认识的过程,课文讲解与答案的标准化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如此以来,教师和学生都不必对教材进行独立思考,自然也不会形成自我理解与认知。这样的被动的学习活动显然不利于大学英语课堂教育。

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接受理论认为接受客体在未被接受主体接受之前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乱码。其理论建构核心是构成的主观性,并以自我意识或先在构成为基点,去感知和把握认识对象。据此,教学活动不因仅仅解释为原作者或作品的独白,而是教师带着“期待视野”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作用下与隐含的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形成的“视野融合”。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育中,教育氛围、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沟通以及教材建设都成为影响学生接受活动的主要因素。

2.1良好的教育氛围

接受活动并不是封闭的,接受主体总是处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氛围中;因此,良好的接受氛围在实现外来信息与主体接受能力的高度融合,提高接受效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英语教育改革的推进,它所依存的社会环境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大学英语考试的设置虽然提高了大学英语的重要性,同时却加重了应试教育的倾向。考试的压力影响了教育环境:社会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教育价值取决于考试,取向偏离。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机械化,缺乏创造思维,沦为教学大纲,考试等等的奴隶。如此教育氛围导致了英语教学的肤浅、狭隘、僵化、封闭。接受活动要求的是接收主体对于接受客体进行主观性思维,强调的是接收主体本身的创造理解能力,因此,创造一个开放性的、宽容的教育氛围对接受活动的成功运行是有必要的。

2.2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沟通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之于学生的“教”,这种单向交流相对保守,反映了传统教学言语流程的单一,不利于知识的生成与建构。一个完整的接受活动应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对话与沟通。根据接受理论,教学活动的意义不应是唯一的、单向的,它应是多元的、互动的、不断发展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学习的主体。只不过作为接受主体的教师同时也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应该比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想得多一些,这样才可能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教师可以从宏观上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理的学习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营造互动的学习场面,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在此情形下,教师应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学生可以从多渠道获得知识,教师只是引导者,其任务是转化智慧,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同时,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认识和心得,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过时与不足,从而提高教育接受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应自觉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侧重的是学生的理解实践,而不是教师的程式化灌输。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而是具有开放心态和创造活力的接受主体,能够在主动积极的理解和思维中加深体验和感受,享受学习的乐趣。一名教师的人格形象、知识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态度、教学方法、与接受者的情感关系、以及对接受者的责任心对于教育接受活动的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一名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学内容的自我感受、加工以及创造的能力也在影响着教育接受活动。因此,作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者与学习者应进行互相对话与沟通,从而促进接受活动。

2.3教材建设

束定芳(2004年)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外语教材方面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更希望通过比较自然、轻松、有趣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愿意仅通过教材来学习外语的人数只占到6%左右。这一方面说明现有的教材还无法全面反映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常常是枯燥乏味,远离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学生渴望在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学习语言,渴望形式多样的语言输入,渴望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展示和锻炼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篇12

    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虽有一些进展,但是整体的教育观念仍未取得实质上的突破。由于缺少相应的语言文化交流环境,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基本上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种种弊端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大学课堂的英语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缺乏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展现机会。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和服从,这种授课方式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并且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所处的沉默状态,导致学生缺少语言运用的实践机会,虽然经历了多年的英语学习,由于害怕错误而拒绝表达的学生依然大量存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大学生们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厌倦、不满以及消极应付的态度,阻碍了当前英语教学的发展。在灌输式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减少了学生对于接受客体的理解空间;而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误认为老师的理解是客观的、唯一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逐渐丢失了对于接受客体的自我感受、加工以及创造能力。

    1.2英语教学目标功利化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人认为英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许多重要考试中必考科目之一。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人们往往忽视了大学英语教育的真正目的,着重考虑的只是考试过关。事实上,考试的成绩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成正比的。有些学生通过了一系列的英语考试,但是实际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是不尽如人意。这种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英语的态度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功利化。作为人文学科的大学英语教育不仅应包含语言技能的训练,还应包括情感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了通过考试而进行的课堂英语教学无疑影响了英语教学改革进程,这种前提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明显是不成功的。在考试的指导下,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犹如井底之蛙,课外阅读明显不足,对于英语相关文学文化知识知之甚少,除了考试,不知其它。学习与实践脱离,无异于本末倒置。

    1.3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化,脱离实际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侧重于单词讲解、发音纠正、语法运用、文章阅读以及习题演练等几方面。相应的教学参考书虽然为师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便利,然而与此同时,参考书中的分析与参考答案也禁锢了师生们的独立思维,阻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由于学习兴趣、意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不同而导致的对于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同时,教材建设相对滞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心理,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在一味灌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内容的单一化———统一的教材与教参使得教师不必自己动脑筋,组织能考虑学生具体学习能力的教学内容,而学生按照这种模式去学,也略去了自己重新认识的过程,课文讲解与答案的标准化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如此以来,教师和学生都不必对教材进行独立思考,自然也不会形成自我理解与认知。这样的被动的学习活动显然不利于大学英语课堂教育。

    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接受理论认为接受客体在未被接受主体接受之前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乱码。其理论建构核心是构成的主观性,并以自我意识或先在构成为基点,去感知和把握认识对象。据此,教学活动不因仅仅解释为原作者或作品的独白,而是教师带着“期待视野”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作用下与隐含的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形成的“视野融合”。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育中,教育氛围、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沟通以及教材建设都成为影响学生接受活动的主要因素。

    2.1良好的教育氛围

    接受活动并不是封闭的,接受主体总是处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氛围中;因此,良好的接受氛围在实现外来信息与主体接受能力的高度融合,提高接受效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英语教育改革的推进,它所依存的社会环境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大学英语考试的设置虽然提高了大学英语的重要性,同时却加重了应试教育的倾向。考试的压力影响了教育环境:社会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教育价值取决于考试,取向偏离。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机械化,缺乏创造思维,沦为教学大纲,考试等等的奴隶。如此教育氛围导致了英语教学的肤浅、狭隘、僵化、封闭。接受活动要求的是接收主体对于接受客体进行主观性思维,强调的是接收主体本身的创造理解能力,因此,创造一个开放性的、宽容的教育氛围对接受活动的成功运行是有必要的。

    2.2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沟通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之于学生的“教”,这种单向交流相对保守,反映了传统教学言语流程的单一,不利于知识的生成与建构。一个完整的接受活动应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对话与沟通。根据接受理论,教学活动的意义不应是唯一的、单向的,它应是多元的、互动的、不断发展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学习的主体。只不过作为接受主体的教师同时也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应该比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想得多一些,这样才可能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教师可以从宏观上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理的学习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营造互动的学习场面,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在此情形下,教师应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学生可以从多渠道获得知识,教师只是引导者,其任务是转化智慧,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同时,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认识和心得,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过时与不足,从而提高教育接受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应自觉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侧重的是学生的理解实践,而不是教师的程式化灌输。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而是具有开放心态和创造活力的接受主体,能够在主动积极的理解和思维中加深体验和感受,享受学习的乐趣。一名教师的人格形象、知识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态度、教学方法、与接受者的情感关系、以及对接受者的责任心对于教育接受活动的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一名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学内容的自我感受、加工以及创造的能力也在影响着教育接受活动。因此,作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者与学习者应进行互相对话与沟通,从而促进接受活动。

    2.3教材建设

篇13

二、知识的动态化共建

在传统的外语教育体系中,知识往往被认为是固定不变的、必须进行机械性的积累,而且是由前代传向后代、有教育者传向学习者的。而在当今充满着变化和互动的时代,这已经明显不再适用了。知识越来越显现为经由不断扬弃的过程而得到再生,是学习者与包括教育者在内的其他人动态构建而产生的。学习者和教师应当动态共建英语知识体系及相关资源。动态的知识观不把知识当成一成不变的符号体系,而“注重把握知识的文化性和价值性,超越单一的‘工具理性’观念,把知识与人类的境遇、命运和幸福关联起来”。高文认为,学习的建构性体现了“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即“个人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英语学习者其实是将前人产生的语言及其意义与他们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融合,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产生而又经过之后的不断验证而再生产语言知识的过程。而英语教育者的使命便是让学生领悟到,英语知识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和教师的多种方式的努力批判地、协商地构建起来的具有个人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有效的信息体系,而不是来自某些权威的僵化的信息。在这个过程当中,教与学双方都应当接受知识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这也是在变化的时代赋予语言本身的常态特性,因而要对知识不断地重新审视和更新。尤其是英语的国际通用语的属性,更加使英语知识处于动态形成中,而学习中各方的努力更是促成其形成的直接动力。

三、创建对话性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倾向认为自己多年以来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会保证他们始终的正确性,而学生也会因为信任了教师的专业性和正直而相信他们始终的权威性,但教师并不是一贯正确的。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一起进行的探索和互动让学生懂得:任何人都是在试错和协商的过程中学习的,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建立起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和有价值。学生对教师是要尊重的,但是尊重不等于无条件听从或者完全平等,传统和课程特点赋予了教师在课堂上相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权力。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理安•艾斯勒(RianeEisler)认为,“(教师的)权力应该体现为传导给学生权力而不是使他们丧失自己应有的权力”。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性化,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还应当让学生懂得,对于营造一个好的批判性思维课堂,学生也是责无旁贷的。同时,英语教育是对人的所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类进步中的个体的成长。在这样的视域之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便超越了个体发展空间。古铁雷兹(Gutiérrez)认为,在学习中师生之间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特定的发展环境———“群体第三空间”。在这个空间之内,“学生在学习领域内外开始重新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们未来的成就”。在这样的开放空间内,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够生发真实、合理的知识。

四、英语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能力成长

将批判性思维融合到英语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首先,教师本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决定了他们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需要真正领悟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与内涵,尤其是对中英两种文化(以及更多的亚文化)及其思维方式异同的恰切理解更是不可或缺的。而在大部分英语教师成长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经验中,批判性思维并不占主流地位,因此需要他们长时间有意识地、不断地学习;其次,将批判性思维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主动放弃确定的权威角色,并接受通过长期努力去赢得学生这一不确定的过程。由于大部分英语教师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专业训练,因此他们对区别于传统一言堂的“多言堂”所产生的教学内容和课堂管理中会出现的不确定性自然会存在心理恐惧和经验欠缺。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实证研究并不是很丰富,因此,对教师个体以及教师群体而言都需要不断地探索;最后,英语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批判性思维尚未真正成为英语教育界主流意识,不论从理论大环境还是从实践小环境,我们都任重而道远。

五、探索大学英语中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

目前,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比较成熟的方法还未见详细的研究及阐述,本文将介绍任务序列法、问题法和案例法以供参考和进一步研究。任务序列法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卡罗尔•南里奇(CarolNumrich)教授建立在布鲁姆分类法(Bloom’sTaxonomy)的理论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批判性思维教学任务序列的设计使得批判性思维能够融入任何语言水平的英语学习。南里奇设计的批判性思维任务分为七大类,这七大类又可按照接触重点学习文本的前、中、后环节分为三组。这里的文本包括文字和图像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这七大类任务包括:第一,观察:该任务是从学生的视角开始学习的进程,作为之后分析问题的基础;第二,识别假设:该任务也是发生在接触主文本之前从学生的视角进行的任务;第三,理解和组织:学生从该类任务开始接触主文本(可以包括听、读、看多种环节);第四,解释:在前一类任务对文本的表面义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对隐含在主文本中的意思进行解析;第五,进一步查究:超越主文本做进一步的查究,如做公众调查、专家采访、到图书馆或网上做调查等;第六,分析和评价:综合分析前面接触到的所有文本;最后,做出决定:将融合了批判性思维的语言课程中学到的东西扩展应用到课程以外的生活当中去。

问题法是指学会主动提问并用这些问题对事物进行结构化的理解。尼尔•布朗(M.Neil.Browne)和斯图尔特•基利(Stuart.M.Keeley)在他们合著的批判性思维经典著作《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中里,主张用淘金法进行提问,以形成对一种事物的全面的、符合逻辑的理解和判断。该书中提出,学习者经常在思考的时候会采用海绵式思考方式,即依靠不断吸收信息来促进对事物的思考和理解。但是在此过程中往往对信息不会做判断取舍,也会用新接触到的信息代替旧的信息而做出片面性的理解和判断。这一方法正是传统上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接触文本和进行语言理解的方式,他们误以为记住某种思想的表述等同于对这种思想的掌握。但事实上,记忆表述形式和经过了背后的思考有着性质上的不同。真正的知识是要经过理智的判断和思考而得出的,这对于语言的学习者亦为适用。布朗和基利提出了淘金法(PanningforGold)。与海绵式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记忆所读内容相不同的是,淘金法要求学习者能与信息之间展开积极的问答式互动,以求得到最经得起推敲的知识。淘金法所问的问题是比较结构化的,不论学习者读到的是什么,也不论他们对此领域知晓多少,他们都可以用这些问题作为思考的路径,如会对文本的论题、结论、理由,词句上的歧义,价值观冲突,推理中的谬误,证据的可信度等等提出疑问。

案例法是通过对一个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围绕该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法的特点是将学习者置于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去形成判断或解决问题。那么案例选取便至关重要。好的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价值性,且能够引发学习者的思考。在英语教学中,案例法可以鼓励每个学习者在思维和表达上积极参与,其过程可以包括使学生掌握问题全貌、多方选取证据、独立地形成并清晰地呈现观点、聆听他人的证据和论证,多视角地进行综合分析及形成并表达最终的建议等等。案例法可以借助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同时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观察、引导、启发和组织等,但应当尽量避免进行有偏好性的控制或结论。当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或语言表达做出中肯的评价或经验总结。模拟联合国便是案例教学法可以借鉴的典范。模拟联合国是模仿联合国及相关的国际机构,根据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热点问题进行的会议。模拟联合国自本世纪初正式进入中国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模拟联合国主要流程包括:设定议题、正式辩论、非正式辩论、问题和动议、表决等环节。模联的形式可以经过重新设计使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流策略等进行比较科学的训练。

六、促进英语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批判性思维能力中包括了元认知能力,而且元认知能力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哈里斯(Harris)将元认知研究应用于语言教学,指出元认知包括“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而安德森(Anderson)也指出,“较强的元认知能力能够使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有更强的语言学习能力”。安德森分析了元认知学习过程的五个要素:(1)为学习做准备和计划;(2)选择和使用策略;(3)监控策略的使用;(4)协调各种策略的关系;(5)评价策略的使用与学习。高校英语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对元认知教学的尝试,如学习方法和策略等,但是没有系统化。因此,这里我们建议英语学习中可以建立起元认知体系:(1)帮助学生了解并培养元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卡罗玛格诺(CarloMagno)的实证研究表明,学习者如果能够详细地掌握元认知过程的构成元素,那么他们就能完善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从而提升其批判性思维水平。(2)引导学生逐步科学地实现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元认知能力体现在英语学习的前、中、后各个环节中,是一个连续的、逻辑性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需要在每个环节中加强沟通,以形成系统的元认知能力。(3)元认知技能与语言技能的结合,如以对话或写作的形式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策略、效果、评价或调整等等,目的是将批判性思维与英语学习同步化、使两种能力的提高的形成自然合一的过程。

七、教材的编写

批判性思维的教材在国外已经出版了很多,且侧重点不同,风格也各异,其中有一些对以学习外语为目的的批判性思维教材建设而言较有借鉴意义,如: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和理查德•帕克(RichardParker)合著的《批判性思维》(国内已经有译本),以培养逻辑理解、论辩思维和清晰写作能力为主体思路,在澄清批判性思维脉络的同时,为批判性写作和论辩能力的增进提供了很好的体系;约翰?查菲(JohnChaffee)的《批判性思维》,全书的章节顺序按照学生理解的路径逐步展开,兼顾了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技能,也有专门章节来明确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了大量真实性比较强的生活和社会案例引导学习者对生活和自己的发展进行思考,等等。根据批判性思维构建为“人”的发展的大学英语教育的理念,我们在编写以学习英语为主要目的的批判性思维教材时,可以考虑以下原则,如:教材为学习者的“人”的发展而设,选取大学生人生发展任务相关的主题;以语言能力发展为目的,但要超越课堂,具有生活启发性;章节顺序不囿于英语学科传统顺序,而按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顺序编排;对批判性思维理论进行显性的介绍(而非隐性的暗示),并且适当体现布鲁姆分类能力的渐进培养;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中,穿插听、说、读、写、译等各种技能的训练,但不按技能或语法等模块做硬性规定,而按思维发展的需要进行组织,并启发师生设计的自主性;同时,考虑整体上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完整性等等。

八、建立新型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是一个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信息收集和综合分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和教育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针对这样一种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更应有符合其精神的评估体系,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评估的目的:评估是为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而进行,教学评估必须保持其正确的导向。因此,评估理应关注学生在对自我、他人、社会及自然等的理解是否存在提升,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时考量学生真实语言能力的进步;(2)评估的维度:设计兼顾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维度与语言维度的能力考查体系,而不能直接使用已成型的国外的仅考评思维维度的评估体系;(3)评估的方式:我们现有的评估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成绩评估、终极性评估、客观评估以及形式上的形成性评估。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更多地研究和借鉴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将多种评估方式根据具体的目的和资源满足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地选择和搭配,达成最佳效果;(4)评估的主体:评估不仅可以由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进行,还可以在学生之间或由学生本人来完成,甚至可以甄选并与教学组织外的其他机构合作;(5)评估的比较性:评估一定要注重教学过程之前与之后的评估相配合,即不仅关注静态的结果呈现,还要关注学生个人及群体的阶段性进步。(6)评估结果与师生的关联度:我们经常将教学评估的结果束之高阁,但教学评估若要起到真正的作用,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必须对评估结果进行反思并将其作为其后教与学微观与宏观的决策依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