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黄河非遗文化

黄河非遗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10:39: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黄河非遗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黄河非遗文化

篇1

摘 要: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界首彩陶与寿州窑陶瓷在传承与保护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现行措施中有较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其主要传承人的学识、地位等背景的不同,也给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带来较大影响,导致其现状的差异.如相比于界首彩陶,寿州窑陶瓷的传承人受教育程度高,社会地位较高,因此在陶瓷的创新设计上有重大突破.不同的思想使他易于接受新的观念与合理的建议.另因其采用的原料来源地、各地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的差异、侧重点的不同、创新思路等的不同都会给两种非遗的保护工作带来差异.但就其现有的保护措施与实施效果来看,创新思路是传承创新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界首彩陶;寿州窑;生产性保护;对比

中图分类号:TB48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80-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3BG074);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媒体与设计研究中心课题(2014MTYSJ04);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2013SQRWO41ZD)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抢救需要合作与交流,各地不可能独善其身,应打破地域的限制和行政壁垒.通过同行之间的对比,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对方的身上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借鉴的目的.在对界首彩陶和寿州窑陶瓷的对比研究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弊端,也得出了差异,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是最终目的.

1 界首彩陶与寿州窑陶瓷传承现状与艺术特征对比

1.1 相似的地域表征

淮河在我国东南部南北分界的地理区位,大自然赋予了淮河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北方的刚烈、雄浑、苍劲,南方的宁静、轻柔、婉约.经过融合与兼容,形成了淮河文化独特的风格特征.界首彩陶与寿州窑陶瓷同属淮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具有相同的地域背景和人文环境.长江与黄河的千年融合赋予了淮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性,也赋予了它们古朴大方、浑厚典雅的艺术特色.

1.2 不同的本质属性

界首彩陶与寿州窑陶瓷在起源初期都属于陶器的范畴,与瓷器有着显著的区别,如原料、质地、烧成温度等.近年来皆采用先进技术使原料配方有所改变,从而达到提高窑炉温度,使之烧成温度可以达到中温瓷甚至高温瓷的温度,以提升产品质量.粗犷且不缺乏精细是界首彩陶与寿州窑陶瓷作为北方陶瓷的共同特征,却与南方陶瓷的细腻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温润如玉的景德镇青瓷、雅致的青花等.原料、制作工艺、地域的区别造就了它们不一样的审美特性.

1.3 生产现状对比

1.3.1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始于隋唐,盛于明清,并流传至今.以质朴典雅的艺术特色名扬海内外.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与思维观念也有了改变.工业产品逐渐取代了各种手工艺品,界首彩陶的生产人员大量减少,主要传承人为卢山义的子女与老艺人王京胜.界首工艺陶瓷厂因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与市场定位,出现了产品积压,资金周转等问题.政府曾提出招商引资,却被一些业内人士以保护传统的名义抵制,而未取得预期成效.另外以老艺人王京胜为代表的家族作坊目前已注册公司但职工仍以家族成员为主.其它家庭式小作坊均未形成规模.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手工艺品出现,界首彩陶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其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传承人方面.彩陶的传承主要以家庭传承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老艺人们有精湛的技术但是缺乏科学的做陶知识,传授的是老一辈一直流传的技术和方法,使彩陶难以创新.另外,辛苦的制陶劳动与不成正比的报酬使大多数年轻人选择放弃老祖宗的手艺,外出另谋生路.随着老艺人的逐渐老去,体力与精力的不支亟需新的接班人出现时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这将是传承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因此传承人选择范围的扩大与学校教育的结合至关重要.从历时性来看,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靠世代相传保留下来,一旦停止了传承,也就意味着消亡.

受现代工业化的冲击.陶制品因材质本身的缺陷使用笨重且容易摔碎,有很多的局限性.无法与塑料等其他新材质相比,界首彩陶也是如此.由于生产设备低下,制作周期长,人工耗费高等特点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所以无法在数量上取胜,更不能打价格战.另外,现阶段彩陶表面的釉面因为温度等原因只能维持四五十年,质量偏低.呆板的产业结构使产业受设备、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限制,无力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

1.3.2 寿州窑陶瓷

寿州窑曾以“寿州瓷黄”闻名于世.它创烧于南朝陈,停烧于唐末,前后历时350年.在唐代南青北白的影响下,寿州窑由于种种原因突然间销声匿迹,烧制手艺也随之失传.如今在其传承人的努力下,终于找回失传多年的技艺并发扬光大.为寿州窑的恢复烧制做出重大贡献的传承人有两个,一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沈德亮先生.年过六旬的沈师傅沈氏第五代传人,祖上曾在上窑镇创办过“沟东窑”沈氏瓷器作坊.目前沈师傅主要从事寿州窑手工技艺的发掘和传承;另一位传承人是寿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崔怀伦先生,他成立了寿州窑陶瓷研究所,主要从事寿州窑制陶技艺的挖掘、研究、传承.着重对寿州窑的黄釉瓷进行开发利用.研究所多年来硕果累累,产品在国内外重大展会上屡获大奖.目前,寿州窑研究所有科研人员七名,分工明确细致.所内现有硕士窑两座,圆形倒烟窑三座,推板窑两座,可烧制各种类型大小不同的陶艺产品,目前是寿州窑主要的生产基地.

2 界首彩陶与寿州窑陶瓷保护方式的对比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两种非遗文化在传承与保护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现行措施中有较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其主要传承人的学识、地位等背景的不同,也给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带来较大影响,导致其现状的差异.如相比于界首彩陶,寿州窑陶瓷的传承人受教育程度高,社会地位较高,因此在陶瓷的创新设计上有重大突破.不同的思想使他易于接受新的观念与合理的建议.另因其采用的原料来源地、各地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的差异、侧重点的不同、创新思路等的不同都会给两种非遗的保护工作带来差异.但就其现有的保护措施与实施效果来看,创新思路是传承创新的首要任务.

2.1 宣传方式

界首彩陶:博物馆一直是向公众展示的一个良好平台.界首彩陶的精品展示厅汇集了各个时期的彩陶精品.举办展览并参加皖西北投资贸易洽谈会、深圳文博会等各地展览,展示彩陶精品与彩陶的制作技艺,让公众近距离的接触彩陶、了解彩陶.另外还建立了“界首彩陶网站”,制作专题纪录片.通过这一网络信息化平台,开展图文展示、对外宣传及学术信息、产销信息的交流,为界首彩陶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提供更便利、快捷的途径.

寿州窑陶瓷:博物馆虽为传统的一种展示方式,而淮南市博物馆却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创新.为还原寿州窑的烧造历史,系统展示其独特的工艺成就和研究成果,分中国陶瓷发展简况、寿州窑烧造历史和成就、寿州窑生产流程和关注互动四个单元,全面展示了淮南地区隋唐寿州窑的烧造历史、工艺成就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并在展厅的设计上采用黄色等明快色彩做基调,使观众一进展厅就能感受到寿州窑的特色.为烘托气氛,还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展具辅助.有照片文字展板、陆羽人物蜡像和品茶场景,滚动播出的专题片大型液晶电视,多媒体触摸屏,幻灯机等.为加深观众对寿州窑陶瓷文物形制的了解,提高观众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复原了寿州窑的生产场景,还特设观众互动区,复制了多种寿州窑主要器物并把它分成带磁性的碎块,让观众在观看寿州窑生产过程时可动手拼复寿州窑器物.这一环节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寿州窑陶瓷专题陈列的人性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宣传力度和公众的认知度.

2.2 传承人的保护与选择

界首彩陶:界首政府对非遗传承做了很多努力,制定了很多政策,但有些政策却因种种原因迟迟没能够实施.这给老艺人的创作带来很多困难.也降低了年轻人学习的积极性,如已制定的医保制度等.传承人的现状及素养是顺利传承的基础.目前界首彩陶在传承上没有完全打破老规矩,对于继承人的选定,应实施打破家族传承,以“师带徒”的形式,尽快培养可用之才.

寿州窑陶瓷:寿州窑陶瓷的传承在民间而并非家族传承,主要采用师徒学艺的方式传授.与界首彩陶相比,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人才,扩大了传承力度.从崔怀伦先生的创业故事可以得知,传承人的选择很关键,层次与学识也很关键.有人认为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陶瓷的制作是因为不愿意跟泥巴打交道.但对比同行现状就可得知,关键不在于泥巴,而在于这些泥巴所诞生的是什么层次、什么品位的东西,能不能吸引从而留住他们.

2.3 与高校等机构的合作

界首彩陶:目前界首彩陶与各地高校的合作已经开始实施,如各地艺术专业的教师利用假期在界首陶瓷厂进行创作,周边高校的学生定期参观彩陶制作基地,并现场观摩彩陶制作流程.界首彩陶还与高校合作产学研项目,有利于非遗产业化的实施.并请老艺人定期请来校举办讲座、现场示范拉坯制作等.学生兴趣浓厚,可以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非遗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宣传力度.

寿州窑陶瓷:寿州窑陶瓷积极与大中小学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参观,鼓励他们从小了解家乡的非遗文化;与地方企业合作,设计生产各种新颖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如淮南市文景天宝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也是以生产寿州窑陶瓷为主.企业的参与加快了寿州窑陶瓷的产业化进程,也拓宽了寿州窑陶瓷的销售渠道.但就目前总的局面来看,在学校教育中,非遗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应该在各院校尤其是高等院校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并可设置全校的选修课,以便搜罗更多的对此感兴趣的青年人士.相关部门也可考虑把当地的非遗知识列入教科书中,使他们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载入史册.

2.4 销售模式及渠道

界首彩陶虽也通过展销、拍卖等形式进行销售,但更多的还是以公务礼仪性等用品形式走向市场,这种形式的作品销售受政策影响较大,同时也很难以商品形式走向普通民众,因此给彩陶制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来阻碍,也限制了彩陶制作队伍的扩大;与界首彩陶相比,寿州窑陶瓷的销售渠道相对比较完善,实施了制作销售一体化模式.寿州窑陶瓷研究所下设“淮南市寿州窑陶艺厂”,直接进行工艺品的制作,并在国际商贸城、义乌设有寿州窑陶瓷产品对外销售窗口,很好的解决了产品的销售问题.另外,寿州窑也通过网络宣传、专题报道等方式增加公众知名度,并参加展销会及比赛以扩大影响,促进销售.

2.5 创新方面

界首彩陶:近几年,界首彩陶在釉色上有了一定创新,也沿袭韩美林先生的作品风格创作出一些新颖的异型作品.但总体来讲,思路没有拓宽,没有与应用很好的结合,新的作品出现不能以界首彩陶的名义很好的进入市场流通,所以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建议通过举行彩陶创意比赛等形式汇集学院派的新思路,切实的立足现代生活的需要,进行产品档次、多元功能、产品衍生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彩陶的设计开拓新路径.

寿州窑陶瓷:寿州窑陶瓷的恢复生产,不仅仅是找回了原有烧制的老技术、老工艺、老方法,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如寿州窑陶瓷研究所的部分作品,造型新颖,即保留了寿州窑独特的风格魅力,又与使用相结合,与现代人的需求与审美相结合,还在功能上有所突破,如获奖作品《会唱歌的龙凤壶》等.因此寿州窑的恢复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研究打入国内外市场的现代产品是寿州窑生产的宗旨和目标.

2.6 界首彩陶与寿州窑陶瓷在地方产业中的应用

界首彩陶:界首彩陶作为馈赠的佳品,传统造型的产品更具地方特色,因此可以作为地方各部门的礼品用瓷,但单一的礼品瓷使销路过于狭窄.实施地方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拓宽销售渠道,有效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如地方旅游产品的开发.可借助政府部门已经批准的“界首彩陶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中国界首彩陶村”等项目的实施推动旅游产品的开发,为彩陶的开辟销售新路径.

寿州窑陶瓷:寿州窑陶瓷借助企业,在宣传和创新上都有较大成效.淮南市文景天宝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就是采用寿州窑传承人沈德亮的寿州窑制坯技艺,大批带徒、批量烧制.在“2011年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上,他们的寿州窑研发产品“仿青铜器文具”、“凤鸣壶”、“龙尊”等大获好评,市场前景十分好.该公司艺术总监朱志杭说:传承手工技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们正在学习用市场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本本,只有激发其活力,才能让其焕发出青春.如金种子集团的醉三秋,有龙窖和凤窖系列.龙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其包装选用传统的陶瓷材质体现.可在此基础上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把龙凤的元素体现在酒瓶的造型设计中,再选用界首彩陶或寿州窑陶瓷的材质与特色来体现.借助产品的销售传播非遗文化,以非遗文化提升产品的档次,实现双赢.包装的品位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如贵州茅台等知名企业都曾为酒瓶包装招募过全国的优秀设计.因此可以扩大招商与宣传,争取与各地企业实现合作关系,打造文化与生产企业相结合的产业链,把淮河流域的非遗文化推向世界.

3 结束语

非遗文化的保护热潮让淮河流域的人们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界首彩陶和寿州窑陶瓷研究的对比,我们发现,差异是存在的,差距也是存在的.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仅用于区域内,还可以对南方各大瓷器的保护措施进行学习,提高淮河流域的非遗文化发展,尽快实现全面彻底的产业化道路,为地方经济服务.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我们正努力让优秀的传统艺术走出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国人的心里.

参考文献:

(1)界首县志[M].安徽:黄山书社,1996.

(2)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赵冰.四艺纹刻画彩釉陶盆与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的历史渊源[J].收藏家,2008(01).

(5)高峰.界首戏曲人物纹饰彩陶的成因及其艺术特征[J].装饰,2012(01).

(6)高峰.界首彩陶艺术及其文化生态情景下的保护[J].民族艺术研究,2010(03).

(7)陈华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9).

(8)李荣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途径[J].文化学刊,2012(9).

(9)陶治强.简论隋唐时期寿州窑的发展[J].文物春秋,2011(01).

篇2

一、中国文创产业的发展

文创产业是一种以创造力为核心,通过对创意、技能、个人才能与知识产权的开发,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新常态,人民对物质生活品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增强,国家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并在十报告中提出要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一系列鼓励性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使得众多优秀文创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种类涵盖了旅游纪念品、生活用品、影视动画作品、书籍刊物、软件与游戏等多个方面,深受大众的喜爱。插画以其优美的构图,绚丽的色彩一直以来在视觉传达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文创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插画作为沟通产品与消费者的最直接有效途径之一,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型的文创产品设计之中。

二、插画设计在文创产品的价值体现

1.生动展示产品信息

插画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图像表现艺术形式,可以更有效的传达产品的信息与属性。相较于单一的文字描述,插画设计可以通过色彩、图案、布局等多种类的视觉元素,更生动直观的对产品进行展示,更准确的对消费者加以引导。如故宫文创产品《天然多福》系列红包,该系列红包主题分别取意自“事事如意”“多福多寿”以及“福禄连绵”等传统吉祥寓意词语。红包巧妙的从古代画作与宫廷用具中提取柿子、灵芝、寿桃、石榴、莲藕与葫芦等与主题寓意相关元素,通过大胆时尚的撞色运用与活泼可爱的手绘图形对主题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将抽象的文字语言转换为直观的视觉图形,营造出喜庆热烈的气氛,强烈的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取得了不俗的销量。

2.增强产品的情感性

文创产品要打动消费者不光需要美观的外型与实用的功能,还要能以情动人,用产品背后故事及文化内涵形成与消费者内心的共鸣,达成情感上的共识从而提升对产品的认可度。插画设计便是连接消费者内心情感与产品的桥梁。由国内插画师设计的这本《妙手回春之手撕老黄历》,便是运用充满乡土气息的插画,通过中国农村常见的花布、代表百姓生计的铜钱等元素勾起消费者对过去农村质朴生活的回忆,打动了无数消费者。消费者通过日历上感受到的是对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的珍惜,从而在情感形成了对农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认可,完美契合了产品以时间去纪念时间的主题。

3.促进非遗文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乃至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面临着文化传统遭受冲击、加速消失的现实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创产品设计需要在保持非遗文化历史传统的同时,越来越多地融入现代生活的内容,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非遗文化以插画的形式应用于文创产品之中可以让大众以更为直观、更为亲切的方式对非遗文化重新审视。也为非物质的文化以实体的形式进行保存提供了可能,这不仅能让相关的人群体验到共同秉承的传统,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持续地感受到文化多样性仍在丰富。例如,黄河鼓乐是一种流传于山西临汾的独特民族文化艺术,四千年来常被用于庆典,祭祀,战事等各种场合,表演时场面壮观,气势非凡。如今除了现场观摩领略外,游客也可以通过一系列以插画为表现形式的文创产品感受其独特魅力。

三、插画设计课程改革

高校作为孕育高素质创意人才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创产业发展的方向。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文创产品设计融入到插画设计课程教学之中,这样不仅可以促进高校产教结合发展,还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并提前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就业打好基础。

1.项目式教学

文创产品作为一种特定的商品形式,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商业。与传统插画教学不同,教师不能仅偏向于技能与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商业思维,避免造成文化创意知识在社会和高校之间的脱节。在插画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应加强校企合作,将社会中的文创设计需求以项目案列的方式引入到课程之中。由教师带领组建项目团队,根据团队中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指定相应的设计任务,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对接、实地调研、项目分析、绘画制作等环节,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性的商业活动之中。

2.跨学科合作教学

文创产品的形式丰富多彩,品类繁多,因此插画设计的应用也并不局限于传统平面印刷制品。居家用品,茶具瓷器,服装饰品等都是市场上常见的文创插画载体。近年来随着文创IP热潮来袭,多媒体及影视动画作品中也能见到各类插画作品的身影。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插画设计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本专业之内,应当充分考虑行业特点打破专业界限,与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动画等专业相结合。以实际商业项目为依托组成跨专业教学团队,通过联合项目小组形式,合作探索社会需求与各专业学科的交汇点,形成跨学科合作教学,共同搭建教学平台。

3.培养创新能力

高校在教授学生传统手绘插画技巧之余,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与独特的创作技巧,以增进插画设计的创作空间。考虑到文创产品市场的社会需求,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创新设计。除了丙烯、水粉、水彩等传统绘画颜料的综合运用,还可以将盐、沙、布料、植物等材料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与绘画相结合。并将社会上相关行业的非遗继承人请入课堂,指导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如雕版印刷、金箔画、剪纸、刺绣等。将传统非遗文化的制作工艺融入到插画设计之中,以现代的商业眼光对传统艺术进行创作,制造出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

4.应用互联网技术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插画课程从内容到教学方法都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随着网站、手机app的新兴插画载体的不断涌现,以传统手绘线稿结合电脑软件上色,或完全以数字手绘板进行创作的插画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对数字插画内容进行补充,增强学生的软件及手绘板的应用能力。从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插画课程教学缺乏资源共享及交流的途径。如今由于手机的普及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app作为平台搭建微学习空间。将绘画技法、优秀作品以及资源素材等与学生进行共享,也可以将学生的作品数字化进行展示,为插画的商业性推广需找空间。

5.完善评价机制

篇3

这部记载1362年的史实,长达294卷、300余万字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学著作,不但处处可使人感悟到治国安邦的睿智和韬略,而且时时可领略到散文名篇的晓畅通达,深得后代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的珍视推崇。的床边,常年放着《资治通鉴》,随时翻阅。他在临终前一年还说,搞文学史的人一定要好好读历史,要认真地读《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

司马光一生,忠信正直,不循私情,不贪富贵。他与王安石的变法之争,实际都是为了富国强民,只不过在方法上他强调节流,王安石主张开源。政见不合,他二人的个人关系并不是多么紧张,相互还是尊重的。司马光的主张被否定后,他主动引退,埋头著书立说,避开世俗干扰。王安石逝世后,他还给宰相写信赞扬王安石,并建议朝廷追授王安石更多的勋位。司马光的一位亲戚去世后,王安石还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这些都显示了司马光和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高风亮节的君子品格。

司马光身居高位,为官40年,唯在洛阳有薄田3顷。他的妻子病逝后,竟无钱举丧。无奈,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简朴地为亡妻送了葬。“典地葬妻”,遂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美谈。他的《训俭示康》,也成为戒奢倡俭的千古名篇。

这位被称为百世高贤的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是山西夏县人,这是没有疑义的。司马光病逝后,灵柩被运回山西,安葬在夏县他的故里。由于政治风云的变幻和奸佞小人的作祟,他的墓碑竟几番被推倒砸断,又几番被修复竖起。我曾两次到鸣条岗拜谒过司马光陵墓,站立在这位巨人的陵墓之前,蓦然间想起了“人遭非议还需议,事本当然未必然”这句至理名言,蕴含其中的深刻哲理,在这里再一次得到证实。

不管多少风风雨雨,我们的乡贤司马光总算魂归故里!在当代太平盛世,这位百世高贤正安详地长眠于自己故里的热土之中!

这,不禁使人想起了另一位高贤司马迁。

被称为“文史祖宗”的司马迁,隐忍含辱,发愤写作,把满腔的悲愤寄于笔下,运用大量的史料,以极其顽强的毅力,编纂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巨著――《史记》。《史记》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这漫长时间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史。它是自先秦至汉武上下30阗余年的历史总结,是中国史学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司马迁对中华民族文化极其宝贵的伟大贡献。

我在陕西韩城芝川镇,曾拜谒过司马迁墓祠。墓地很高,在一面高坡的顶端,人们说那是衣冠冢。墓前献殿门口有一幅醒目的对联:“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这是对司马迁一生的真实写照,它触发了人们对司马迁悲惨遭遇的无限感慨,也使人们陷入到对历史的深沉回忆之中。

司马迁出生何地?他的籍贯究竟在何处?长期以来一直存有歧义。有陕西韩城之说,也有山西河津之说。这当然是史学家研究探讨的问题,我等浅学薄识者哪敢妄言。但是,从最近读到的一些史料中,看到不少有关记载,使我对陕西韩城之说实在不能确信。

在《平阳府志》卷二十三“人物志”中,明确载有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对司马谈是这样记述的:“司马谈,龙门人,建元中为太史令。……”对司马迁的记述是:“司马迁,字子长。十岁诵古文,弱冠游江、淮,浮沅、湘,涉信、泗,过梁、楚以归。太初中,为太史令,因论李陵得罪,幽而发愤,修《史记》。刘向、杨雄皆称其有良史才。”在卷三十二“陵墓志”、“河津县”篇目中,共记载了8位乡贤的陵墓,其中不仅有司马迁墓,而且是记载最为详尽的一处。原文是:“汉太史公墓,县西十五里。《水经注》曰:‘司马长子墓,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太史公自叙曰:迁生于龙门,是其坟丘所在矣。今不识其处,或云没于河,或云在河西岸。’”上述第一处记载,肯定了司马迁是山西平阳府龙门人。第二处记载,则肯定了司马迁死后也葬于故土河津。《平阳府志》,系清康熙版,著名学者孔尚任总纂。当时的平阳府,辖今临汾地区、运城地区及晋中地区的灵石县、吕梁地区的石楼县。孔尚任,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曾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等职。后辞官归里,专做学问,著书立说。其传奇剧本《桃花扇》,流传极广,影响很大。当时的平阳府知府刘,慕名请孔尚任到平阳府主持修志,于康熙四十七年刻版付印,共三十六卷,百余万言。《平阳府志》“当属名家精纂”、“珍贵之名志”。其所载上述史料,应该是可信的,也是权威的。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龙门,山名,横跨黄河两岸,东段在河津县西北25里。《读史方舆论要・山西平阳府・蒲州》载:“龙门即河津县,古耿邑”。河津位于龙门山之南,汾河以北,符合古代山南水北为阳的方位说法。故“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系指河津龙门这个地方。

清代诗人张汾宿,在《咏河津》一诗中写道:“莫谓人弗杰,周卜子、汉司马、隋传仲淹、明表敬轩,此几家硕士高贤,洵足接千秋道疏。漫言地不灵,东虎岗、西龙门、南来飞凤、北仰卧麟,这一带山清水秀,亦堪壮三晋观瞻。”确切地肯定司马迁是河津的硕士高贤。近代学者张冠三,早年曾任山西大学文科学长,他为文科院题写的院联,上联是:“史学冠中华,汉宋以来双司马”,尊崇司马迁、司马光为山西学冠中华的两位史学家。董其武为新版《河津县志》所作序言中也写道:“吾乡河津,物华天空,人杰地灵。……汉司马迁,隋王通,唐王勃、薛仁贵,明薛宣,……真可谓人文蔚起,灿若繁星,吾生其地,实属幸哉!”最近在台湾重版、以收录山西文献典史为主要内容的《山西献征》一书,也载明司马迁、薛宣等学人“生于山西龙门”。

虽然说,“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但以上史籍、自序、诗联中的记载,却不能不使人作一番深思。

篇4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98-02

线性文化遗产是区别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概念,这一遗产类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研究。我国作为拥有文化遗产数目众多的国家,在线性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方面也逐渐加大力度。所谓线性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因其线状的分布和遗存的特性而称之为线性文化遗产[1]。随着对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入,文化线路、遗产运河、遗产廊道等一系列反映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整体性与延续性、体现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动态特征的跨区域的遗产,已成为国内外遗产保护领域探讨的热点[2]。我国的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备受国内外瞩目[3]。

一、大运河的概况及申遗过程

大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之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河段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以及隋唐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开凿运河。它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紧密地联系了国家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是国家的交通、运输要道、经济命脉,对于维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治稳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运河流淌的文明成为影响两岸传统文化的“因子”,岸上呈现的灿烂繁华的历史文化,构成岸边凝固的时光,都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真实记载[5]。因此,对大运河这类线性的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地保护,就显得至关重要。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阶段,萌芽期(2005年-2006年)。2005年12月,郑孝燮、罗哲文和朱炳仁三位专家发表了致运河沿线城市市长的公开信。2006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58名议员提出申请大运河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年5月,国务院将大运河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申遗工作的开端。第二阶段,发展期(2007年-2009年)。2007年9月,14个国外城市以及国内中国大运河24个沿线城市的市长齐聚扬州参加“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由此,扬州成为大运河申遗的主要城市。2008年3月,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研讨会在江苏扬州举行,会议就大运河申遗过程中运河的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及方案进行商讨,对运河的保护工作进行了科学探索;同年11月,成立大运河申遗办公室与申遗工作专家组,对运河沿线的文物、历史、水利、交通等进行了规划,集中精力解决申遗过程中的疑难问题。2009年9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对大运河申报工作发挥了奠基性作用。第三阶段,期(2010年-2013年)。2010年,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小组联合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国家相关部门,开展了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工作。2012年,通过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及制定部门规章和地方法律法规,以适应申遗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同年10月,文化部出台《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了大运河遗产的范围。2013年3月,编制了大运河申遗文本,确定了大运河首批申遗的点段,包括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分布于31个遗产区。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遗产大会上,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至此,自2004年开始的大运河申遗,落下帷幕。

二、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

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大运河明显带有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从分布形状来看,呈线状或者带状分布。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的一种形式,其存在形式呈现出线状或带状,与文化线路存在着共通之处。作为中国最大的运河,它贯穿南北,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在这些省市中,分布着众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等,大运河将这些具有不同经济文化发展形态的城、镇、村贯通起来,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文化带。大运河始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古代漕运问题,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中后期,大运河对政治中心北京和运河沿岸各省市之间的沟通交流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

(二)从自然环境来看,呈现错综的分布态势。线性文化遗产覆盖范围广泛,地貌环境各异。大运河所流经的省份,包括政治中心、以工业为主体的城镇以及以农业为主体的城市等,地貌上包括平原、丘陵等。大运河如同魔法棒一般,将这些不同形态的地域串联起来。

(三)从经济角度来看,拥有巨大开发空间。从春秋时期起,初凿的大运河的一些航段就为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扮演着运输者的角色。在元朝,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使得统治者亟需大运河作为特殊工具来奠定统治基础。到了明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大运河都提供了交通方面的保障作用。在25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沿线各个城市乡镇的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运河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是目前各地政府建设运河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历史依据。

(四)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古代文化的传播,与航运事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历史变迁,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铁连接连接南北各地、航运连接世界各国的今天,大运河在水上运输中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沿线地区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输方式。航运历来为大型货物之首选,其经济实惠的特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削减。

(五)从观光角度看,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线性文化遗产因其线性分布,串联式景点自然也不少。大运河沿岸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旅游资源丰富,为大运河又增添了些许魅力。集航运与观光于一身的大运河,将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展示到了极致。

三、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

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其保护与传统的文化遗产项目尽管有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其固有的保护模式。

(一)我国线性文化遗产包括长城、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等,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人文价值的重视,线性文化遗产将呈现出更加良好的研究态势。就大运河而言,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在对各省市实际线路综合保护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起专门的研究保护机构,专河专制。在借鉴长城以及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大运河发展保护的模式。

(二)各省市要通力合作。在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之下,跨区域保护成为常态。线性文化遗产相较传统的文化遗产,其最显著的特点即是跨区域性,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跨区域同样是一个显著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跨区域保护线性文化遗产,是所有遗产保护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运河流经的省市建立起专门的保护机构,由国家遗产保护部门直接管辖,统一指挥,降低各省市因保护措施差异所带来的风险。各部门需要根据其职能制定出相关保护方案,并同其他部门之间密切沟通,坚持从实际出发,通力合作,尽各自的能力来保护大运河。

(三)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在拥有文化遗产这张名片之后,大运河的身价飙涨。体现在旅游业上,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其景点之多堪称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在众多的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大运河本身的承载力也也将受到考验。因此,需要结合各个省市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在为游客提供典型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能缓解旅游业对大运河保护带来的冲击。

(四)做好沿途宣传教育工作。大运河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如何在新时期延续这种和谐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大运河沿线大大小小城乡众多,由此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沿线居民的保护意识问题。在大运河沿线一些河段曾经一度出现过居民向河里倾倒垃圾、在沿线搭建房屋等问题。自2004年大运河开始踏上文化遗产申请道路之后,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沿线城市、乡镇的整顿力度,沿线居民的保护意识逐渐有了提高。沿线居民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之下,对于大运河以后的发展态势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由此增强了保护意识。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以提高人们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认识。相关部门要利用公众传播平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比如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大对运河的宣传力度,博物馆可以展示大运河的前沿保护成果。只有民众的保护意识提高了,大运河才能得到持久的保护。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加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大运河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跻身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列,使得大运河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持久的动力,也为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提供了新鲜血液。如何更加合理地保护线性文化遗产,是需要我们长期不断思考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人文地理,2009,(3).

篇5

一、华阴皮影的艺术魅力

华阴皮影的历史文化性表现在华阴皮影从古到今的起源与发展。根据《中国民间皮影》中记载大约在清代中期湖北老河口的“老孟”将他的说唱技艺传给了张家,先在张家内部传授,以后发展成为了皮影戏。张家是现今华阴皮影保护与传承的大家族,是通过家族内部传男不传女的家训将华阴皮影传承至今,而现在已传到第七代。

非物质文化是人们长期的积累、传承文化并且加以创造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保护与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中体现最明显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社会和谐价值。华阴皮影就是人们表达价值观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不管是通过表演方式还是具体的故事情节都表达出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华阴皮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不同于别的皮影,有着自己的唱腔为皮影表演做辅助,音乐旋律自成体系,很少受相邻剧种风格的趋同化影响,形成自律性特征。而且表演场地不受环境限制,只要是宽大的场地就可以进行皮影表演,这就为华阴皮影的有着庞大的观众群体奠定了基础。华阴皮影的演唱曲目现存的有二百多个,有《黄河阵》、《临潼斗宝》、《三战吕布》、《失街亭》、《秃子尿床》、《教学》、《耍社火》、《比武》、《小刀会》、《逼上梁山》、《刘胡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华阴皮影包罗万象。

二、华阴皮影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根据调查报告数据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对于华阴皮影主要传承方式的了解,华阴皮影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政府在华阴皮影的保护与传承上投入不足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华阴皮影资料的搜集,传承人的保护等都离不开政府的制度保障和经济支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华阴皮影的传承与保护的宣传力度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主要是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方面下功夫,虽然对于华阴皮影做到了必要的宣传,可重点还是放在开发华阴皮影的旅游产品方面,对于华阴皮影的传承与保护却没有做到系统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是重视程度不够,政府方面应首先想到的是在华阴皮影深度挖掘方面,挖掘其文化衍生品,然后将其作为一种旅游开发项目来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二)华阴皮影传承断层

(1)华阴皮影的生存环境恶化。自从商业化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均发生变化,从而对民族民间文化带来强烈冲击。华阴皮影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原因之一是华阴皮影是民众表达情感、知识、能力的重要方式;而今天人们可以用来表达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电视以及网络的普及,电影等地盛行,对于华阴皮影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华阴皮影的演唱曲目没有与时俱进。演唱曲目的创作是与社会的大背景相适应的,过去华阴皮影的演唱曲目的创作都是与战争、人物传记、历史故事等有关的,以至于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喜欢听过去的演唱曲目。因而在传承过去已有的演唱曲目的基础上还需更新、变通,可创作一些即兴的、容易理解、容易演唱的曲目。

(3)华阴皮影现今传承的单一化。对于传承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系统的传承而非单一,这里的单一是指认定传承者的单一,现今传承华阴皮影主要是祖辈传给父辈的一种传承方式。并是政府指定的主要传承人。而且现今华阴皮影的专业传承人相对稀少,老一辈的艺术家都年事已高,而后备人才却严重不足。

(4)华阴皮影遭受多元文化的冲击。随着人类进入到21世纪,不仅仅是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而传统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皮影保护与传承来说,也在这种环境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华阴皮影传承与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的大力推动

1.法律保护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皮影的法律保护,做到有法可依。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皮影与有形的文化遗产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知识性的信息,是人类长期智力活动的成果。如何解决华阴皮影创造者或保有者与利用者和获利者之间的关系,是民法保护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组织机构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皮影的保护工作是社会责任,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政府部门应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皮影保护与传承的专门系统与人员配备。华阴政府直接对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奖罚,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其专门工作人员给予经济上的扶持与帮助。让其代替政府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和举办相关传习活动。在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等方面,可以享有与公办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同等权力。在加强华阴皮影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尊重代表传承人对中华文化的创造和贡献。

(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皮影而言传承与保护是目前工作的当务之急,直接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就是认定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既是华阴皮影活得宝库,又是华阴皮影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传承人的保护,是华阴皮影保护工作的关键。现今,对这些认定华阴皮影的传承人,当地的文化部门将通过记录整理现今留存的技艺资料、提供专门传习场所、资助开展传习活动、组织宣传与交流、征集并保管代表性作品、建立档案等方式、积极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等传承活动来挖掘新的传承人。

(三)重塑文化保护观念

华阴皮影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对于华阴皮影从听说到了解,保护与传承的印象加深。对于保护与传承华阴皮影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在确定华阴皮影的保护与传承的遗产传承人之后,我们还要考虑到众多的志愿者对于保护与传承的力量。高校是组织志愿者最好的平台。

(四)编写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张网,这张网是非物质遗产全面概况的脉络和面貌。织好这张网,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要建立名录,先开展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很多人对它认识不足。所以,要想做好华阴皮影的保护工作得先深入调查,广泛的收集分类,然后归类建档,确立名录。华阴皮影的普查,是对华阴皮影来说的一种有效保护。

编写华阴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华阴皮影来说也是一种有效机制。让相关编写工作人员与当地的华阴皮影非遗文化传承人一同进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会相对少一些。人对华阴皮影的保护和传承才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丁晶晶.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D].江苏:如皋高等师范学校,2011.

[2]高小康.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N].文物,2009-10-15.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