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7 10:39: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外文化的差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二、社会风俗习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记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dragon在西方被看作是邪恶的象征,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暴的人”或“严厉透顶的人”。凤在中国被视为是百鸟之王,还被比作出类拔萃的人,而在西方传说中,phoenix是一种在沙漠生活了五六百年后将自己烧成灰烬又重生的鸟,所以在英语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浴火重生的意思。
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还体现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的日常问候中。如会见西方客人时,中方代表可能会说:“你们上哪儿去啦?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翻译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于是按照西方人问候的习惯翻译成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 again. 这样就使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交流气氛。
三、宗教文化差异、谚语、典故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初中生应该了解的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以下来分析下教材中的常见问题。
1、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致谢等
(1)招呼语。 如初次见面,英语中一般会说:“I’ m glad to meet you.”或“I’m pleased to meet you .” 英语中分手时常说:“See you again.”或“See you tomorrow.”英美国家的入见面时往往用 Hi! 或者 Hello! 来打招呼。然后大多喜欢谈论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和兴趣爱好的话题。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热情有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其他语言相比较,汉语可以说是礼貌语很发达的一种语言。汉语里有“谢谢”、“对不起”、“请”等等,英语里有“Thank you”, Please” ,“I’m sorry”, “Excuse me”等等,汉语里的“谢谢”和英语里的“Thank you”是两个基本相等的词,但使用的场合不尽相同。“Thank you”的使用频率比汉语的“谢谢”要高得多。中国人认为区区小事、求人帮点忙不值一谢,但英语国家则不同,讲英语的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Thank you”表示接受,因为西方人一般比较坦率,他们认为对方的称赞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理所当然应该接受;而中国人比较含蓄,以谦虚为传统美德,如果像西方人那样直接接受对方的赞美,人们会认为你很傲气或缺乏教养。所以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总是说“哪里、哪里!”“我做的还不够呢”、“还差得远呢”。因此,当别人赞扬你的英语好时,不必说:“No, No, My English is poor”,而简单地说声“Thank you”或“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就合乎英语习惯了。
(2)称呼语。而英美文化中的基本称谓模式是“称谓词+姓”。比如说“Mr. Green”等。关系比较密切的还可以直呼其姓名,这是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性。在英语里“teacher”是职业不是称呼。因此,我们有必要告诉学生,英美人习惯称呼老师为 Sir 或 Mr. /Mrs.。见面时可以说“Good morning, Sir /Madam”, 而不应叫王老师为“Teacher Wang”等。语言交际首先从称呼对方开始,有时因称呼不当,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直接影响交际效果。在称呼家庭成员和亲属方面,中国人往往用“大哥”、“二姐”、“三婶”、“四姨”、“张大伯”之类,但这不能套用到英语上。诚然,英美人对长辈称之为Dad、Mum、Mother、Grandpa、Grandma、Aunt、Uncle,但现在也倾向于用名字称呼,甚至对父母或祖父母也直呼其名。要避免使用中国人当作他称、尊称的称谓:叔叔、阿姨,也不可把叔叔译成P.L. A Uncle,把警察叔叔称为Uncle Policeman,叫护士阿姨为Aunt Nurse,这都是不妥的,会使英美人感到莫名其妙。在称呼非亲属关系方面,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称呼比较复杂,比如老王、李奶奶、何部长、司机同志。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比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无论对长辈、小辈均可)。
(3)致谢语。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的时候往往用“Would your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 中国人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要了”、“别麻烦了”等等。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
2、人生观、价值观等文化背景方面。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的大追求,他们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所以 , 大街上人们都行走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时,努力挣钱;休闲时,尽情享受生活。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在跨文化交际中,当赞扬被中国人拒绝,英美国家的人常常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常谦虚 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老外会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 Thank your 来回答。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推辞一番,一般不当面打开礼物;而在英美文化中,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
初中英语教学内容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差异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下列办法将会对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
1、角色扮演法。从课文中寻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 并在课堂上不断操练。如根据教材的内容 , 设置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 , 如 : 闲聊、 购物、 电话预约、 送生日礼物等活动 , 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来进行“ 角色扮演 ” 活动 , 并要求他们尽量按其扮演角色的身份 , 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准确使用语言。
2、比较法。“狗”这个字在中国人看来常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实可靠。所以“dog”在英语里往往含有褒义,如 love me love dog( 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1etter days”( 节假日 )。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意义。但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 ( 引人生气的事 )。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赢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45-02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向世界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可以把中国建设好的。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也逐渐增加,很多国外的学生都选择来中国接受教育,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然后,针对留学生的课程到底是用英语教学好呢还是用汉语教学好,这从开始就成为了高校留学生教育的问题。综合考虑,其实留学生来中国,对他们实行汉语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学习并掌握好中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到中国的文化,进而对学习专业知识也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针对中外文化差异着重讨论了教学方法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哪种语言更适合留学生教育
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很多人都认为对留学生实行英语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典型的偷懒心理,把无论哪个国家的留学生教学都换成英语教学,无疑是没有针对性的。对于来中国的留学生,如果学习不好中文,那就等于是白来中国了。因为,一个讲着外国语言的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学习和了解这个国家的。很简单的例子,对于中国民俗的了解,就需要掌握好中文。因为很多地区的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言,如果连普通话都听不懂,那如何去听取地方语言呢?一个外国人打的,他用英文跟司机说自己是中国通。司机微微一笑,问他:“夜壶是什么?”这个外国人顿时无语了,他听不懂,更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这是非常可笑的,所以中文教育对于留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他们都以能够讲流利的汉语为荣,所以他们大都是非常喜欢去学习中文的。如果给他们讲课都使用英文,那么就会使他们失去一次学习中文的机会。另外,留学生在中国,他们大都是以小群体的形式生活,能够真正接触到汉语的机会较少,所以汉语课堂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单纯为了学习汉语而单独开设中文课堂的话又不适合所有留学生,所以对于一些课程来讲,采用中文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文教学的优点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中国也逐渐成为了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话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很多为国人都以能讲中国话为荣。所以学习中文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很多外国人都加入了这个行列。中文教学有很多好处,其中主要表现为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掌握好中文,其次是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就是对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1.学习中文的机会。使用中文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来讲虽然在开始阶段比较困难,但如果是全中文教学必然会让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外国学生也反对用英文教学,他们都认为自己来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国学习,如果所有的课程都是使用他们的第一语言,那他们来中国的意义就失去了很多,所以他们非常愿意接受中文教学。从另一个方面讲,很多国家的科技比中国要好很多,尤其是在教育方面。那么这些学生从很远的地方来到中国,如果只是为了学习一些很基础的知识,或者是一些在他们国家已经落后的技术,无疑会使留学失去很多意义。所以,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这样会促进他们学习中文,以中国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对于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这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相比的,这也是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一个重点。很多学生来中国就是为了来看一看这个文明古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语言不通是最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语言障碍问题,不能只能通过自己在学校学习。但是他们生活的环境一般都非常单一,很多高校会把留学生集中起来,让他们集体居住和生活。所以他们接触中文的机会就变少,如果在课堂中还使用英文,那么必然会使中文成为他们的短板。当他们接触到中国一些历史问题,很难会以正确的思维去考虑。因为语言的障碍,导致了中国式思维障碍。没有中国人的思维,就无法去考虑中国的很多问题和现象。
3.提高交流能力。在中国很多高校都有留学生,尤其是对于中国著名学府的代表——北大。很多北大的留学生都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如果不看他们的脸我们有时候就很难听出他们是外国人。而其他一些学府的很多留学生在这方面并没有突出表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授课模式不同。在北大很多针对留学生的课程中,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往往不是英语,而是汉语。即便是英文教学,教师也会经常穿插一些中文。其实我们身上有很多需要外国人学习的地方,他们可以学习中国学生的勤奋聪明,同时也可以教会中国学生创新思维,学会了中文就可以更多地惊醒交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面,也可以帮助别人建立更好的起点。所以,中文教学也就成为了学习中文和交流的最好机会。
三、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让他们不仅可以掌握好专业知识,同时还帮助他们学习好中文。
1.全中文式教育。全中文教育是最佳的教育模式,这就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中文学习环境。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量使用生词,语速不应该过快等。因为中文毕竟不是外国学生的第一语言,他们能够领悟课堂内容就可以了,不能牵强他们去听懂每一个字。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好的。学生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很多中文,很多专业课堂中他们也可以用中文准确的表达。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留学生,他们的基础决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正确性。
2.穿插式教育。对于初到中国的留学生,可以实行穿插式教学。因为这部分学生初来中国,他们对于中国的很多知识都是陌生的,如果开始就实行全中文教学,那么产生脱节、厌学的情形。穿插式教学是比较中庸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中文和英文各一半,对于一些关键词,开始使用英文教学,等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使用中文教学了。
教育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对于留学生教学来讲同样适用。我们不能够为了减轻自身负担而把课程简化;不能因为烦琐,而将教学内容删减。所以,在教学中不断寻求更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案是教育工作者始终的追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资企业涌入我国投资办厂。这让中外合资企业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而企业内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现如今,怎样巧妙地去应对中西文化差异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中外合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才能够正确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制定适宜的、合乎企业文化的应对策略,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探索适合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的更好,更适应现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资企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企业的文化特征与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也正是因为它们的渊源有所不同。这些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耕国家,有庞大的农业人口,因此从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给自足、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与冒险精神。另外,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区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质。而西方人不同,他们更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西方的大多数国家是处于一种开放的海洋形地理环境,他们的工商业与航海业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比较发达,但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们若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自然生活的一些资源,去发掘自然界一切可用的物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与征服欲。同时,海洋形的地理环境周边的山峰海啸与动荡不安,也让西方人养成了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一种张扬的个性。
(二)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的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在语言表达方面,中国人表达方式的口气一般含蓄委婉,但又给西方人一种排外的感觉;而西方人直来直去,让人觉得简单大方。在书面表达方面,中国人比较重视用词的严谨和含蓄,给人一种多样性与模糊不清的感觉,而对句式的要求比较宽松,强调以神统形;而西方人很重视句式的排列,从个体上把握事物,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认识与理解事物的目的,他们强调以形传意。
(三)价值观念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家都是轻个人,重集体的思想观念。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轻集体,重个人。中西方就人生本位的认识,便出现了集体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极大差别。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和独立见识。首先,他们认为,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质量都取决于他们的能力,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次,西方人不喜欢帮助他人,在他们眼里,帮助他人不仅会干涉别人的私事,而且很有可能会被别人当作是一种施舍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找麻烦。而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一种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中国,乐于帮助他人,关心别人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是大事小事还是家事私事都喜欢主动关心对方,而这种行为在西方则会被认为“多管闲事”。
(四)风俗习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服饰礼仪、互赠礼品的差异尤为明显。在西方国家的正式场合下,男士通常都穿保守风格的西装,搭配就是白衬衫、领带,他们很喜欢黑色,所以通常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场合都穿礼服套装,外出都会戴耳环等首饰。平时情况下,人们都喜欢穿休闲装,比如T恤搭配牛仔服。现在中国人的穿着打扮都往西方穿着的风格趋势发展,以往比较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都已经不符合潮流趋势了,现在正式场合的男女着装和西方国家的穿衣风格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中西国家在互赠礼品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朋友、同事生日、对对方表示感谢等情况下会赠送礼品,我们收到礼物不会立即拆开,认为当面拆开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就不会这样,他们一收到礼物就会当面拆开,认为这是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积极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给中外合资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反而会成为有利因素,如:新的管理思维、管理视角、管理理念等等。
(一)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增强员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当中外合资企业分析
当前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的时候,开始预测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的时候,对它进行的评价的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使中外合资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剖析,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理解,进行认识,使中外合资企业能够用多种观点去看待问题,对其分析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彻,更加深刻。西方的思维观念更多的是创新,教育也以创新为主,着重体现在经营管理上,他们鼓励研发部门,给予研发部门很高的薪水,让他们研究新产品,使新产品进入市场,就是一种很好的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活动。
(二)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选择
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对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可以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的选择。所谓更多的选择,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使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上的弹性增加了,有更多的选择,既然是合资企业,那么在销售这一块,公司的产品既可以卖到国内,也可以卖到国外,增加了产品的销路;还有就是在原材料采购和企业培训人才这一块,因为是中外合资,企业培训人才的时候可以到国外总部培训,同时增加了中外合资企业解决问题的技巧及应对方案,与此同时,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企业的文化建设变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高效的促进了企业间沟通机制。
(三)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发展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内部的管理层人员经过长期的磨练,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深刻体会到中外合资企业的生存之道,也非常明白中外合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外合资的管理者能够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能够更恰当的理解,比如说,中美合资企业,能够了解美国人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研发出新产品,同时能够制定出符合具有顾客民族特点的市场规划,开发出迎合顾客兴趣和爱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恰恰因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中外合资企业的员工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三、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何巧妙的应对中西文化差异
现代社会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中西方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中外合资企业的中西文化碰撞和摩擦正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那么我们如何巧妙的去应对这些文化冲突,缓解企业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企业必须制定高效可取的应对策略。
(一)分析和识别中西文化差异
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首要关键便是分析和识别它们的文化差异。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文化冲突的类型分为不同的程度和类型,在消除文化冲突方面也有轻重之分。中外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只有相互的了解,才能在产生冲突时很快的理解对方,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了解对方的行为模式和原则,减少相互的文化偏见和误解。”所以,在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点以后,中外双方可以开展研讨会、联谊会等形式来使双方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文化,促进中外双方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双方了解对方的文化,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双方的误解与矛盾,加强双方的信任与友谊,从而有利于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改善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若是想让它融合为一体,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中西方人的价值观必然是不同的,因此中外合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并不应该消除文化差异,而是应该在尊重和保留双方文化底蕴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利用文化差异多样性这一特点建立一个全新的中西方的共享文化,中外合资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文化程度上保留着中国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文化摩擦,建立共同的管理文化。
(三)管理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若发生文化冲突,那么中外双方的管理人员都不免有不足之处。毕竟外方的员工不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做事方式,而中国的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很难在这方面做到纽带的作用。因此,中外合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对中国特征的理性的分析能力,从而了解和熟悉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因素。当然,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被培训的员工在接受培训的时候是否有机会充分的接触其他文化并与外方人员沟通与互动。被培训的人员也需要自身的体会来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真正理解。
五、结论
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中外合资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外合资企业同时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中外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包含了很多复杂的问题,最主要的便是中西文化差异。“既然文化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认知、理解、接受与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异就是我们应该也是必须采取的态度。”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从企业自身着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寻找科学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去提高外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水平,减少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采取高效可取的管理策略,应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整合 武术 对外传承 探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逐渐提高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外国来华工作和留学人数也进入增长最快期,20世纪末已达几百万人。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增多,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跨文化的国际体育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外国有识之士的重视。这是由于外国人员学习武术是体育文化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科学,具有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对外武术传承亦是武术国际化推广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探寻影响外国人员武术学习的深层原因,以提高中外民间的国际交往,促进对外武术传承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中国武术自身发展的特征
1 重德重礼、克己进孝
李泽厚先生指出:“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上,意思形态上,风俗习惯上,儒家印痕到处可见。”儒家的确在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态上起了主要的作用,它对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影响也极大。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品德修养,把德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张以德化天下,把德作为统治国家的根本。孔子说的“德”包括“义”和“信”两个内容,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无数的伦理观,如:“武以德立”、“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等古训。以“仁义”精神为核心的武德观念,是汉代尊崇儒家之后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2 克己正身,以君子的标准择人授徒
儒家主张克己正身,重义轻利,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这种谨慎从事的思想,在中国武术伦理思想中深深打下了烙印。如武术中要求习武者,人人成为谦谦君子。明代《内家拳法》中规定了五不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质柔钝者不传。”;《永春白鹤拳拳法》又云“懔十诫”,即“戒私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
中国古代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古代无数的传习,主要靠家族代代相传、师傅授艺和拳社武馆等形式来进行。武术组织和宗法组织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拳社成员往往由同宗组成,极少吸收外姓成员。武术教师传授技艺十分谨慎,往往“传内不传外”,甚至“传男不传女。”中国武术家对于本土的武术爱好者进行教习时尚且如此严格,更别说说是外国人了。再加上近代历史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凌,中国人对外国入侵者的民族仇恨更是铭心刻骨。在一段时期内,武术被称为“国术”。中国人把练习好武术作为强身强种、保卫国家的手段之一,技艺高超的武术家更是被视为民族英雄。如武术家霍元甲、孙禄堂等就是用其高超的武艺分别制服了外国拳手。他们的事迹不仅真分了民族精神而且为受尽欺凌的中国人扬了眉吐了气。武术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被视为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法宝,这时的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国武术简直就是白日做梦。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没有完全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尊重,中国武术自身的狭隘性、局限性、封闭性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了日后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包袱。
二 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的表现
1 中西体育思想的碰撞
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以人文科学为基础,西方体育文化发展则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天人合一”、“阴阳和谐”是我国健身运动和养生的指导观念,武术练习者通过对自身的修炼,寻求身心的平衡和完善,是内向性的,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程式是中国武术沿袭、传承的一个重要特点,武术套路是将许多武术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编排来进行演练的运动形式,是高度程式化的动作组合。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国的技击理念有着浓厚的中国社会意识,如“和为贵”、“点到为止”、“以武会友”等等。中国传统体育还以中医学所依据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因此,重整体、重精神、主张轻松自然、动静结合。
西方文化由于受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竞争和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很主观地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严格区分开来,强调个性的张扬与解放。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重视体育的外部运动,强调个性发展和人体单项技击技能开发,才是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所以,西方更强调竞争性和超越性。
2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体育文化的价值重点在于“练心”,西方体育文化价值重点则放在“练形”上。中国人练武术,不仅仅讲究一招一式的精确,而且还讲究意境美,主张“修身、养性、养智”,追求韵味,在意念作用下,以心会意,以意调气,动作要求讲究动静结合,强调内部修炼。中国武术还主张“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技击上要求力蓄于内而发于外,讲究变化,注重技巧。西方体育则以解剖学、生理学为指导,剖析人体,设计动作。西方的文化传统提倡竞争、肌肉发达、体格强壮,崇拜力量,西方体育所追求的个体外在的完美与崇高,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外向性的。因此,他们注重分解,重形体、主动。西方技击术虽然也将一些动作进行相对固定的编排,但并却没有体现出对程式化的高度追求。西方的技击主张强劲制敌,胜负立判;讲究实效,动作高度标准化,注重力量。
3 中外社会制度的差异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是全球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影响着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中西方文化有所区别的根本原因。中国社会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时民主集中制,强调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体和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在这种体制背景下,所反映出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或被异化为集中,或被异化为整体秩序,而容易忽略了民主。西方恰恰与中国相反,社会制度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强调私有制,个人经济利益占有中心地位。由于西方社会公民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的平等权利,很容易就使西方人形成了民主、自由、平等的人权意识,所以西方强调的不是整体和集中,而是把自由和个人权利放在了核心位置。在这种体制背景下,所反映出来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就是强调个性发展。
三 差异造成的主要影响
1 “和为贵”的儒家思想极大地阻碍了武术的竞技化和国际化发展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社会“和为贵”的主体精神,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儒家推崇的社会等级制度:臣忠、父慈、子孝、兄和,使得宗法复杂的人际关系保持着一种稳定、平庸的状态。在这种社会体制下,很难找到竞争风尚滋生的土壤,竞争精神受到压抑。因此,武术不可能像拳击等西方体育那样竞技化,也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
盲目自大的思想影响了对外武术传承的发展。向恺然在《拳术见闻录》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吾国拳术至杂,省与省殊,县与县殊,人与人殊,一师各传其弟子。其弟子各守其心得,其传述之方式,变动不居,美恶并见,不能集海内之拳师而合阅之,则不能知其持之所到、与拳术之优劣。”中国武术交流派众多是其繁荣的一个标志,但由于武术各流派之间缺乏相互友好交流的氛围,不仅造成了各自为营、盲目自大的不良想象,而且难以制定统一的竞技比赛规则。从而造成了对外武术传承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传承目标不明确,尚未建立实用的对外武术传承的科学体系。因此,科学化、规范化的武术是进行国际化传播的必备条件。武术欲走向国际大家庭,就必须要把对外传承的体系梳理清楚。日本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先生倡导的柔道也是经过改良的,他吸取中国拳术中很多合乎科学的招式,在日本传统技击术的基础上创立了柔道,后来竟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有鉴于柔道的改良,中国武术欲走向世界就必须要对自身进行科学化的改造。只有这样,武术才能够被更广泛的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才能促进对外武术交流形成完善、严谨的学科体系。
2 语言成为中西方武术交流屏障
语言是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没有了语言,多么绚丽的文化也无法展示于世。通过语言对外武术传承的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双向思维、信息的交换过程。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始于近代的闭关锁国和世界列强的掠夺造成了国家落后、国力衰弱的状况,这滋长了某些西方人的文化优越感,看不起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不愿或不屑于认识中国文化。许多外国人由于不了解而想当然的产生了偏见或误解,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还不能指望外国人通过汉语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我们还要通过翻译来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外国人员来自世界各地,许多人初来中国时一句汉语也不会,武术传承如果不借用外语,学习时就很难沟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武术传授过程中,只有懂得外语才能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动向,不断提高本国的专业水平;也只有懂得外语才能了解外国人员的国际文化背景,有效地组织和开展跨文化交流。用一门外语或双语进行武术交流的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义也很富挑战性等工作。
所以说,语言在对外武术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跨越语言屏障,以武术为媒介,通过对外国语言的研究,探索武术走向世界的新途径,继而推进武术国际化进程,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这对于武术的发展与繁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结语
中西方文化方方面面的差异既是人们交流的障碍,又是人们交往的原动力,因为人们往往对不同的文化感到新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武术文化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以及现代中国的进步发展对西方人来说无不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我们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是要充分利用差异,而不是被差异所困扰。在外国来华人员的武术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调解各类文化差异,更多的工作是促进文化整合。并要更新理念,树立国际武术意识,加速体育文化的交流和开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掌握国际多元文化的各自特点,熟悉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这对于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促进沟通,消除误解,增进友谊,非常有益。
2 不同文化相遇时,相互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加强沟通,取长补短。
3 要有跨文化的意识,而且在组织实施武术传承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跨文化的观念,与此同时,还有把培养外国人员的跨文化能力作为重点之一。
4 要克服自我文化中心论,尊重来华习武人员自身的个性和价值取向,平等的对待异文化,遵循国际文化交往的基本规律。
5 作为对外文化传播者,武术传承大师们要不断掌握和提高文化沟通的技巧,克服文化冲突,并借用如成龙、李连杰等大师级武术影视明星的轰动效应,借用国际媒体达到国际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庆杰:《北京市高校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体育与科学》,2004年第1期。
[2] 杨啸原:《制约武术实现国际化的因素探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 曾利娟:《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4] 金晓达:《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概论》,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