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外文化的差异

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10:39: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外文化的差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外文化的差异

篇1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二、社会风俗习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记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dragon在西方被看作是邪恶的象征,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暴的人”或“严厉透顶的人”。凤在中国被视为是百鸟之王,还被比作出类拔萃的人,而在西方传说中,phoenix是一种在沙漠生活了五六百年后将自己烧成灰烬又重生的鸟,所以在英语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浴火重生的意思。

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还体现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的日常问候中。如会见西方客人时,中方代表可能会说:“你们上哪儿去啦?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翻译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于是按照西方人问候的习惯翻译成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 again. 这样就使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交流气氛。

三、宗教文化差异、谚语、典故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篇2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初中生应该了解的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以下来分析下教材中的常见问题。

1、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致谢等

(1)招呼语。 如初次见面,英语中一般会说:“I’ m glad to meet you.”或“I’m pleased to meet you .” 英语中分手时常说:“See you again.”或“See you tomorrow.”英美国家的入见面时往往用 Hi! 或者 Hello! 来打招呼。然后大多喜欢谈论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和兴趣爱好的话题。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热情有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其他语言相比较,汉语可以说是礼貌语很发达的一种语言。汉语里有“谢谢”、“对不起”、“请”等等,英语里有“Thank you”, Please” ,“I’m sorry”, “Excuse me”等等,汉语里的“谢谢”和英语里的“Thank you”是两个基本相等的词,但使用的场合不尽相同。“Thank you”的使用频率比汉语的“谢谢”要高得多。中国人认为区区小事、求人帮点忙不值一谢,但英语国家则不同,讲英语的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Thank you”表示接受,因为西方人一般比较坦率,他们认为对方的称赞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理所当然应该接受;而中国人比较含蓄,以谦虚为传统美德,如果像西方人那样直接接受对方的赞美,人们会认为你很傲气或缺乏教养。所以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总是说“哪里、哪里!”“我做的还不够呢”、“还差得远呢”。因此,当别人赞扬你的英语好时,不必说:“No, No, My English is poor”,而简单地说声“Thank you”或“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就合乎英语习惯了。

(2)称呼语。而英美文化中的基本称谓模式是“称谓词+姓”。比如说“Mr. Green”等。关系比较密切的还可以直呼其姓名,这是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性。在英语里“teacher”是职业不是称呼。因此,我们有必要告诉学生,英美人习惯称呼老师为 Sir 或 Mr. /Mrs.。见面时可以说“Good morning, Sir /Madam”, 而不应叫王老师为“Teacher Wang”等。语言交际首先从称呼对方开始,有时因称呼不当,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直接影响交际效果。在称呼家庭成员和亲属方面,中国人往往用“大哥”、“二姐”、“三婶”、“四姨”、“张大伯”之类,但这不能套用到英语上。诚然,英美人对长辈称之为Dad、Mum、Mother、Grandpa、Grandma、Aunt、Uncle,但现在也倾向于用名字称呼,甚至对父母或祖父母也直呼其名。要避免使用中国人当作他称、尊称的称谓:叔叔、阿姨,也不可把叔叔译成P.L. A Uncle,把警察叔叔称为Uncle Policeman,叫护士阿姨为Aunt Nurse,这都是不妥的,会使英美人感到莫名其妙。在称呼非亲属关系方面,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称呼比较复杂,比如老王、李奶奶、何部长、司机同志。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比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无论对长辈、小辈均可)。

(3)致谢语。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的时候往往用“Would your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 中国人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要了”、“别麻烦了”等等。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

2、人生观、价值观等文化背景方面。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的大追求,他们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所以 , 大街上人们都行走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时,努力挣钱;休闲时,尽情享受生活。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在跨文化交际中,当赞扬被中国人拒绝,英美国家的人常常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常谦虚 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老外会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 Thank your 来回答。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推辞一番,一般不当面打开礼物;而在英美文化中,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

初中英语教学内容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差异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下列办法将会对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

1、角色扮演法。从课文中寻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 并在课堂上不断操练。如根据教材的内容 , 设置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 , 如 : 闲聊、 购物、 电话预约、 送生日礼物等活动 , 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来进行“ 角色扮演 ” 活动 , 并要求他们尽量按其扮演角色的身份 , 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准确使用语言。

2、比较法。“狗”这个字在中国人看来常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实可靠。所以“dog”在英语里往往含有褒义,如 love me love dog( 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1etter days”( 节假日 )。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意义。但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 ( 引人生气的事 )。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赢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45-02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向世界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可以把中国建设好的。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也逐渐增加,很多国外的学生都选择来中国接受教育,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然后,针对留学生的课程到底是用英语教学好呢还是用汉语教学好,这从开始就成为了高校留学生教育的问题。综合考虑,其实留学生来中国,对他们实行汉语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学习并掌握好中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到中国的文化,进而对学习专业知识也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针对中外文化差异着重讨论了教学方法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哪种语言更适合留学生教育

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很多人都认为对留学生实行英语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典型的偷懒心理,把无论哪个国家的留学生教学都换成英语教学,无疑是没有针对性的。对于来中国的留学生,如果学习不好中文,那就等于是白来中国了。因为,一个讲着外国语言的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学习和了解这个国家的。很简单的例子,对于中国民俗的了解,就需要掌握好中文。因为很多地区的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言,如果连普通话都听不懂,那如何去听取地方语言呢?一个外国人打的,他用英文跟司机说自己是中国通。司机微微一笑,问他:“夜壶是什么?”这个外国人顿时无语了,他听不懂,更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这是非常可笑的,所以中文教育对于留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他们都以能够讲流利的汉语为荣,所以他们大都是非常喜欢去学习中文的。如果给他们讲课都使用英文,那么就会使他们失去一次学习中文的机会。另外,留学生在中国,他们大都是以小群体的形式生活,能够真正接触到汉语的机会较少,所以汉语课堂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单纯为了学习汉语而单独开设中文课堂的话又不适合所有留学生,所以对于一些课程来讲,采用中文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文教学的优点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中国也逐渐成为了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话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很多为国人都以能讲中国话为荣。所以学习中文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很多外国人都加入了这个行列。中文教学有很多好处,其中主要表现为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掌握好中文,其次是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就是对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1.学习中文的机会。使用中文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来讲虽然在开始阶段比较困难,但如果是全中文教学必然会让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外国学生也反对用英文教学,他们都认为自己来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国学习,如果所有的课程都是使用他们的第一语言,那他们来中国的意义就失去了很多,所以他们非常愿意接受中文教学。从另一个方面讲,很多国家的科技比中国要好很多,尤其是在教育方面。那么这些学生从很远的地方来到中国,如果只是为了学习一些很基础的知识,或者是一些在他们国家已经落后的技术,无疑会使留学失去很多意义。所以,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这样会促进他们学习中文,以中国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对于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这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相比的,这也是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一个重点。很多学生来中国就是为了来看一看这个文明古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语言不通是最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语言障碍问题,不能只能通过自己在学校学习。但是他们生活的环境一般都非常单一,很多高校会把留学生集中起来,让他们集体居住和生活。所以他们接触中文的机会就变少,如果在课堂中还使用英文,那么必然会使中文成为他们的短板。当他们接触到中国一些历史问题,很难会以正确的思维去考虑。因为语言的障碍,导致了中国式思维障碍。没有中国人的思维,就无法去考虑中国的很多问题和现象。

3.提高交流能力。在中国很多高校都有留学生,尤其是对于中国著名学府的代表——北大。很多北大的留学生都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如果不看他们的脸我们有时候就很难听出他们是外国人。而其他一些学府的很多留学生在这方面并没有突出表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授课模式不同。在北大很多针对留学生的课程中,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往往不是英语,而是汉语。即便是英文教学,教师也会经常穿插一些中文。其实我们身上有很多需要外国人学习的地方,他们可以学习中国学生的勤奋聪明,同时也可以教会中国学生创新思维,学会了中文就可以更多地惊醒交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面,也可以帮助别人建立更好的起点。所以,中文教学也就成为了学习中文和交流的最好机会。

三、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让他们不仅可以掌握好专业知识,同时还帮助他们学习好中文。

1.全中文式教育。全中文教育是最佳的教育模式,这就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中文学习环境。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量使用生词,语速不应该过快等。因为中文毕竟不是外国学生的第一语言,他们能够领悟课堂内容就可以了,不能牵强他们去听懂每一个字。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好的。学生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很多中文,很多专业课堂中他们也可以用中文准确的表达。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留学生,他们的基础决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正确性。

2.穿插式教育。对于初到中国的留学生,可以实行穿插式教学。因为这部分学生初来中国,他们对于中国的很多知识都是陌生的,如果开始就实行全中文教学,那么产生脱节、厌学的情形。穿插式教学是比较中庸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中文和英文各一半,对于一些关键词,开始使用英文教学,等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使用中文教学了。

教育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对于留学生教学来讲同样适用。我们不能够为了减轻自身负担而把课程简化;不能因为烦琐,而将教学内容删减。所以,在教学中不断寻求更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案是教育工作者始终的追求。

篇4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资企业涌入我国投资办厂。这让中外合资企业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而企业内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现如今,怎样巧妙地去应对中西文化差异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中外合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才能够正确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制定适宜的、合乎企业文化的应对策略,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探索适合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的更好,更适应现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资企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企业的文化特征与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也正是因为它们的渊源有所不同。这些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耕国家,有庞大的农业人口,因此从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给自足、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与冒险精神。另外,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区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质。而西方人不同,他们更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西方的大多数国家是处于一种开放的海洋形地理环境,他们的工商业与航海业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比较发达,但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们若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自然生活的一些资源,去发掘自然界一切可用的物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与征服欲。同时,海洋形的地理环境周边的山峰海啸与动荡不安,也让西方人养成了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一种张扬的个性。

(二)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的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在语言表达方面,中国人表达方式的口气一般含蓄委婉,但又给西方人一种排外的感觉;而西方人直来直去,让人觉得简单大方。在书面表达方面,中国人比较重视用词的严谨和含蓄,给人一种多样性与模糊不清的感觉,而对句式的要求比较宽松,强调以神统形;而西方人很重视句式的排列,从个体上把握事物,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认识与理解事物的目的,他们强调以形传意。

(三)价值观念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家都是轻个人,重集体的思想观念。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轻集体,重个人。中西方就人生本位的认识,便出现了集体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极大差别。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和独立见识。首先,他们认为,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质量都取决于他们的能力,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次,西方人不喜欢帮助他人,在他们眼里,帮助他人不仅会干涉别人的私事,而且很有可能会被别人当作是一种施舍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找麻烦。而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一种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中国,乐于帮助他人,关心别人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是大事小事还是家事私事都喜欢主动关心对方,而这种行为在西方则会被认为“多管闲事”。

(四)风俗习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服饰礼仪、互赠礼品的差异尤为明显。在西方国家的正式场合下,男士通常都穿保守风格的西装,搭配就是白衬衫、领带,他们很喜欢黑色,所以通常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场合都穿礼服套装,外出都会戴耳环等首饰。平时情况下,人们都喜欢穿休闲装,比如T恤搭配牛仔服。现在中国人的穿着打扮都往西方穿着的风格趋势发展,以往比较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都已经不符合潮流趋势了,现在正式场合的男女着装和西方国家的穿衣风格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中西国家在互赠礼品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朋友、同事生日、对对方表示感谢等情况下会赠送礼品,我们收到礼物不会立即拆开,认为当面拆开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就不会这样,他们一收到礼物就会当面拆开,认为这是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积极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给中外合资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反而会成为有利因素,如:新的管理思维、管理视角、管理理念等等。

(一)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增强员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当中外合资企业分析

当前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的时候,开始预测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的时候,对它进行的评价的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使中外合资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剖析,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理解,进行认识,使中外合资企业能够用多种观点去看待问题,对其分析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彻,更加深刻。西方的思维观念更多的是创新,教育也以创新为主,着重体现在经营管理上,他们鼓励研发部门,给予研发部门很高的薪水,让他们研究新产品,使新产品进入市场,就是一种很好的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活动。

(二)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选择

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对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可以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的选择。所谓更多的选择,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使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上的弹性增加了,有更多的选择,既然是合资企业,那么在销售这一块,公司的产品既可以卖到国内,也可以卖到国外,增加了产品的销路;还有就是在原材料采购和企业培训人才这一块,因为是中外合资,企业培训人才的时候可以到国外总部培训,同时增加了中外合资企业解决问题的技巧及应对方案,与此同时,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企业的文化建设变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高效的促进了企业间沟通机制。

(三)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发展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内部的管理层人员经过长期的磨练,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深刻体会到中外合资企业的生存之道,也非常明白中外合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外合资的管理者能够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能够更恰当的理解,比如说,中美合资企业,能够了解美国人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研发出新产品,同时能够制定出符合具有顾客民族特点的市场规划,开发出迎合顾客兴趣和爱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恰恰因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中外合资企业的员工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三、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何巧妙的应对中西文化差异

现代社会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中西方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中外合资企业的中西文化碰撞和摩擦正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那么我们如何巧妙的去应对这些文化冲突,缓解企业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企业必须制定高效可取的应对策略。

(一)分析和识别中西文化差异

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首要关键便是分析和识别它们的文化差异。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文化冲突的类型分为不同的程度和类型,在消除文化冲突方面也有轻重之分。中外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只有相互的了解,才能在产生冲突时很快的理解对方,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了解对方的行为模式和原则,减少相互的文化偏见和误解。”所以,在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点以后,中外双方可以开展研讨会、联谊会等形式来使双方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文化,促进中外双方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双方了解对方的文化,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双方的误解与矛盾,加强双方的信任与友谊,从而有利于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改善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若是想让它融合为一体,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中西方人的价值观必然是不同的,因此中外合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并不应该消除文化差异,而是应该在尊重和保留双方文化底蕴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利用文化差异多样性这一特点建立一个全新的中西方的共享文化,中外合资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文化程度上保留着中国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文化摩擦,建立共同的管理文化。

(三)管理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若发生文化冲突,那么中外双方的管理人员都不免有不足之处。毕竟外方的员工不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做事方式,而中国的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很难在这方面做到纽带的作用。因此,中外合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对中国特征的理性的分析能力,从而了解和熟悉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因素。当然,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被培训的员工在接受培训的时候是否有机会充分的接触其他文化并与外方人员沟通与互动。被培训的人员也需要自身的体会来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真正理解。

五、结论

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中外合资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外合资企业同时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中外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包含了很多复杂的问题,最主要的便是中西文化差异。“既然文化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认知、理解、接受与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异就是我们应该也是必须采取的态度。”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从企业自身着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寻找科学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去提高外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水平,减少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采取高效可取的管理策略,应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整合 武术 对外传承 探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逐渐提高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外国来华工作和留学人数也进入增长最快期,20世纪末已达几百万人。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增多,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跨文化的国际体育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外国有识之士的重视。这是由于外国人员学习武术是体育文化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科学,具有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对外武术传承亦是武术国际化推广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探寻影响外国人员武术学习的深层原因,以提高中外民间的国际交往,促进对外武术传承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中国武术自身发展的特征

1 重德重礼、克己进孝

李泽厚先生指出:“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上,意思形态上,风俗习惯上,儒家印痕到处可见。”儒家的确在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态上起了主要的作用,它对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影响也极大。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品德修养,把德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张以德化天下,把德作为统治国家的根本。孔子说的“德”包括“义”和“信”两个内容,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无数的伦理观,如:“武以德立”、“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等古训。以“仁义”精神为核心的武德观念,是汉代尊崇儒家之后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2 克己正身,以君子的标准择人授徒

儒家主张克己正身,重义轻利,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这种谨慎从事的思想,在中国武术伦理思想中深深打下了烙印。如武术中要求习武者,人人成为谦谦君子。明代《内家拳法》中规定了五不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质柔钝者不传。”;《永春白鹤拳拳法》又云“懔十诫”,即“戒私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

中国古代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古代无数的传习,主要靠家族代代相传、师傅授艺和拳社武馆等形式来进行。武术组织和宗法组织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拳社成员往往由同宗组成,极少吸收外姓成员。武术教师传授技艺十分谨慎,往往“传内不传外”,甚至“传男不传女。”中国武术家对于本土的武术爱好者进行教习时尚且如此严格,更别说说是外国人了。再加上近代历史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凌,中国人对外国入侵者的民族仇恨更是铭心刻骨。在一段时期内,武术被称为“国术”。中国人把练习好武术作为强身强种、保卫国家的手段之一,技艺高超的武术家更是被视为民族英雄。如武术家霍元甲、孙禄堂等就是用其高超的武艺分别制服了外国拳手。他们的事迹不仅真分了民族精神而且为受尽欺凌的中国人扬了眉吐了气。武术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被视为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法宝,这时的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国武术简直就是白日做梦。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没有完全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尊重,中国武术自身的狭隘性、局限性、封闭性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了日后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包袱。

二 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的表现

1 中西体育思想的碰撞

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以人文科学为基础,西方体育文化发展则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天人合一”、“阴阳和谐”是我国健身运动和养生的指导观念,武术练习者通过对自身的修炼,寻求身心的平衡和完善,是内向性的,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程式是中国武术沿袭、传承的一个重要特点,武术套路是将许多武术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编排来进行演练的运动形式,是高度程式化的动作组合。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国的技击理念有着浓厚的中国社会意识,如“和为贵”、“点到为止”、“以武会友”等等。中国传统体育还以中医学所依据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因此,重整体、重精神、主张轻松自然、动静结合。

西方文化由于受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竞争和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很主观地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严格区分开来,强调个性的张扬与解放。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重视体育的外部运动,强调个性发展和人体单项技击技能开发,才是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所以,西方更强调竞争性和超越性。

2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体育文化的价值重点在于“练心”,西方体育文化价值重点则放在“练形”上。中国人练武术,不仅仅讲究一招一式的精确,而且还讲究意境美,主张“修身、养性、养智”,追求韵味,在意念作用下,以心会意,以意调气,动作要求讲究动静结合,强调内部修炼。中国武术还主张“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技击上要求力蓄于内而发于外,讲究变化,注重技巧。西方体育则以解剖学、生理学为指导,剖析人体,设计动作。西方的文化传统提倡竞争、肌肉发达、体格强壮,崇拜力量,西方体育所追求的个体外在的完美与崇高,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外向性的。因此,他们注重分解,重形体、主动。西方技击术虽然也将一些动作进行相对固定的编排,但并却没有体现出对程式化的高度追求。西方的技击主张强劲制敌,胜负立判;讲究实效,动作高度标准化,注重力量。

3 中外社会制度的差异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是全球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影响着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中西方文化有所区别的根本原因。中国社会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时民主集中制,强调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体和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在这种体制背景下,所反映出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或被异化为集中,或被异化为整体秩序,而容易忽略了民主。西方恰恰与中国相反,社会制度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强调私有制,个人经济利益占有中心地位。由于西方社会公民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的平等权利,很容易就使西方人形成了民主、自由、平等的人权意识,所以西方强调的不是整体和集中,而是把自由和个人权利放在了核心位置。在这种体制背景下,所反映出来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就是强调个性发展。

三 差异造成的主要影响

1 “和为贵”的儒家思想极大地阻碍了武术的竞技化和国际化发展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社会“和为贵”的主体精神,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儒家推崇的社会等级制度:臣忠、父慈、子孝、兄和,使得宗法复杂的人际关系保持着一种稳定、平庸的状态。在这种社会体制下,很难找到竞争风尚滋生的土壤,竞争精神受到压抑。因此,武术不可能像拳击等西方体育那样竞技化,也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

盲目自大的思想影响了对外武术传承的发展。向恺然在《拳术见闻录》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吾国拳术至杂,省与省殊,县与县殊,人与人殊,一师各传其弟子。其弟子各守其心得,其传述之方式,变动不居,美恶并见,不能集海内之拳师而合阅之,则不能知其持之所到、与拳术之优劣。”中国武术交流派众多是其繁荣的一个标志,但由于武术各流派之间缺乏相互友好交流的氛围,不仅造成了各自为营、盲目自大的不良想象,而且难以制定统一的竞技比赛规则。从而造成了对外武术传承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传承目标不明确,尚未建立实用的对外武术传承的科学体系。因此,科学化、规范化的武术是进行国际化传播的必备条件。武术欲走向国际大家庭,就必须要把对外传承的体系梳理清楚。日本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先生倡导的柔道也是经过改良的,他吸取中国拳术中很多合乎科学的招式,在日本传统技击术的基础上创立了柔道,后来竟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有鉴于柔道的改良,中国武术欲走向世界就必须要对自身进行科学化的改造。只有这样,武术才能够被更广泛的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才能促进对外武术交流形成完善、严谨的学科体系。

2 语言成为中西方武术交流屏障

语言是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没有了语言,多么绚丽的文化也无法展示于世。通过语言对外武术传承的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双向思维、信息的交换过程。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始于近代的闭关锁国和世界列强的掠夺造成了国家落后、国力衰弱的状况,这滋长了某些西方人的文化优越感,看不起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不愿或不屑于认识中国文化。许多外国人由于不了解而想当然的产生了偏见或误解,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还不能指望外国人通过汉语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我们还要通过翻译来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外国人员来自世界各地,许多人初来中国时一句汉语也不会,武术传承如果不借用外语,学习时就很难沟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武术传授过程中,只有懂得外语才能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动向,不断提高本国的专业水平;也只有懂得外语才能了解外国人员的国际文化背景,有效地组织和开展跨文化交流。用一门外语或双语进行武术交流的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义也很富挑战性等工作。

所以说,语言在对外武术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跨越语言屏障,以武术为媒介,通过对外国语言的研究,探索武术走向世界的新途径,继而推进武术国际化进程,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这对于武术的发展与繁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结语

中西方文化方方面面的差异既是人们交流的障碍,又是人们交往的原动力,因为人们往往对不同的文化感到新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武术文化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以及现代中国的进步发展对西方人来说无不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我们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是要充分利用差异,而不是被差异所困扰。在外国来华人员的武术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调解各类文化差异,更多的工作是促进文化整合。并要更新理念,树立国际武术意识,加速体育文化的交流和开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掌握国际多元文化的各自特点,熟悉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这对于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促进沟通,消除误解,增进友谊,非常有益。

2 不同文化相遇时,相互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加强沟通,取长补短。

3 要有跨文化的意识,而且在组织实施武术传承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跨文化的观念,与此同时,还有把培养外国人员的跨文化能力作为重点之一。

4 要克服自我文化中心论,尊重来华习武人员自身的个性和价值取向,平等的对待异文化,遵循国际文化交往的基本规律。

5 作为对外文化传播者,武术传承大师们要不断掌握和提高文化沟通的技巧,克服文化冲突,并借用如成龙、李连杰等大师级武术影视明星的轰动效应,借用国际媒体达到国际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庆杰:《北京市高校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体育与科学》,2004年第1期。

[2] 杨啸原:《制约武术实现国际化的因素探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 曾利娟:《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4] 金晓达:《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概论》,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

篇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06-02

语言教学以听、说、读、写为基础不断延伸,语言的四要素成为外语教学和提升语言技能的基本步骤。外语教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文化中所蕴藏的思维方式和言语习惯以及历史文化。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民族的言语交际习惯和思维方式差异,进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迥异。

1.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1文化的界定

所谓文化,即人文化成,人文由大脑对自然现象进行认识、改造和重组的一系列活动所形成。文化作为社会历史积淀产物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将与衣食住行等以实用性为重点形成的认识和运用活动视为文化,将长久形成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也视为文化,文化由语言和文字两大要素组成,特定社会群体创造共同认可和使用的语言文字,它们共同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缩影,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类社会不同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民族文化,文化和语言相辅相成,二者共同作用,共同影响。

1.2跨文化交际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立足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学者文秋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将其分为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作为语言的最重要功能,交际能力主要包含语言、语用和策略三部分;而跨文化能力主要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宽容度以及如何灵活处理文化差异三方面的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主要是对语言深层文化差异的灵敏度和辨别能力,它有效地帮助语言学习者厘清语言文化交际的深层差异性。而对待不同语言文化的宽容度则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理解与尊重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而灵活处理文化差异中则要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辨别文化差异,用目标语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来指导自己的言语活动,尽量减少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冲突,从而实现语言交际效果。

2.中西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文化属于不同文化体系,导致文化间自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集中体现在语言文化的使用方面。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与作为印欧语系的英语代表两种语系的不同文化特征,要想提升外语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语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不断进行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积累和反思。

2.1 中西语言特征差异

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文和外文(以英文为典型)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具有巨大的差异性,词法层面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词汇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词汇主要采用词根复合构成,词缀不发达;而英语词汇形态丰富,通过形态实现词性的转化,具有丰富的前后缀等。这种词法差异导致汉语构词缺乏词法规律,而外语教学可通过总结词缀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减轻学生的词汇记忆负荷。比如英语中的“friend”、“friendly”、“friendship”、“friendless”由“friend”作为词根,衍生出一系列相关词汇,而中文对应的是“朋友”“友好的”、“友谊”、“无依无靠的”,词法构成的规律相对缺乏,导致词汇的记忆难度较大。某些词语出现意义不对等,比如“the one”表示独一无二的人(唯一),笔者曾错误地运用“I’m the one.”是为了表示我也是其中一个,结果让外国朋友觉得很尴尬,他说“the one”一般用于情人之间,表示对方的唯一挚爱。

而句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西SVO的句法结构中S的成分有所差异,汉语通常是话题型主语,将话题作为强调部分置于句首。而外语尤其是英语在句法方面强调应用语态,比如英语经常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在口语中极少使用被动,或以主动代替被动。这种语言句法的不对等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采取语言迁移方法的难度加大。

2.2 中西语言环境差异

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和语言所处的经济政治等社会背景具有极大差异性,导致了跨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进而导致语言对照空缺或词义不对等,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词汇空缺。中西方语言词汇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会出现部分词汇对照的空缺,比如英语中Give the person a sack(给某人一个袋子),指解雇某人;Pink list(粉红色清单),指解雇通知等等。而汉语中一些蕴含民族文化的词汇如之乎者也、土地庙、观音菩萨、南柯一梦、中山装等,在英语中也基本呈现空缺。第二,词义不对应。由于中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词的意象与词义的联想不同导致词汇表达不同语义,甚至词义在不同民族出现词汇色彩意义的褒贬对立。“aggressive”在中国人理解中会偏向于“有侵略性的”、“好胜的”而在美式英语中多指代“开拓进取”。“狗”在中国的很多表达中含有蔑视和鄙夷色彩,比如“打狗棒”、“狗腿子”、“关门打狗”、“狗仗人势”等,而西方则常用狗来形容亲近的人或忠诚等形象,比如“爱屋及乌”即 love me, love my dog,You are a lucky dog等。词汇的这些差异背后都蕴含着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容易造成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语义冲突。

2.3 中西语言习惯差异

语言交际习惯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屡见不鲜,这种语言习惯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日常用语(见面问候语、告别语、致谢词、道歉语以及各类忌讳语和隐语等)展现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差异:见面问候时,西方人习惯讨论天气,而中国人则更常询问吃饭没,干什么去等简单的问候和寒暄形式。对于别人的称赞采取不同回应,中国人偏向于采用谦虚和客气,表示不敢当,而西方人会欣然接受并感谢。在日常交往中,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忌讳在聊天中讨论年龄、以及个人收入等私人问题,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侵犯了个人隐私,或者他们认为与交谈者并没有亲密到可以分享私人信息。

2.4中西文化习俗差异

作为外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习俗的差异,要想地道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除了要准确把握语法结构和词汇,还要考虑目标语使用者的文化习俗,理清母语和目标语双方存在的生活习俗差异,这种习俗差异成为语言运用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志。比如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红色的理解有极大的反差,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和欢乐;而西方人则不爱红色,他们认为红色代表血液和暴力。这些就是民族传统认知和文化习俗的差异。

3.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师角色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作为外语教学提升的关键,外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运用外语思维方式把握中西文化差异,成为外语教学重难点。鉴于中西文化迥异,导致外语课堂上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角色具有较大不同之处。

3.1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更繁重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语言间的区别性特征较多,导致外语课堂教学不能仅从传统语言教学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手,教师除了把握语言学习的四要素之外,还要充分把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尽量减少由于语言负迁移对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这要求外语教师必须提升自我专业文化素养,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中外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对比,把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进而减少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外语教学难度。同时,教师还要以教材为蓝本,不断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将文化教学渗透进外语教学的各个板块之中,及时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运用实际的语言材料等语言事实让学生领会外语思维方式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不断汲取和吸收外语思维方式,不断调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中式英语错误表达方式。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师的整体教学任务在中西文化巨大的差异中显得更加繁重,必须更深入地了解语言间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准确地道的语言表达。

3.2外语课堂氛围更轻松,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更平等

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师生关系具有等级性,学生对待教师毕恭毕敬,而不敢丝毫懈怠,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应当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相比之下,外语课堂应当创设外语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语言环境中熟悉并运用外语思维方式,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更自在,处于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状态中,教师应当主动让位于学生,以教学主导的身份引导语言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外语实践能力。

3.3教师成为外语文化的引导者

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通过中西文化差异选用灵活教学策略和手段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外语学习过程中,对文化差异准确把握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熟悉中西文化在语言特征、、语言环境、语言习惯、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教师应当拓宽教学渠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外国风俗和外语表达习惯,可以通过图片、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以及小说、报纸等文字材料来把握,同时可以创设情景来理解外语遣词造句上的差别,把握字词意义差别或句法结构差别,或者把握一些非常地道的外语表达方式。

4.结语

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民族语言中可窥探出民族文化形态的多样化,也将民族文化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信息,儒家中庸思想成为汉语表达的重要准则,强调语言表达的含蓄委婉,重视语言表达中的集体主义等等,而相比之下,以印欧语系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调语言内容表达的直接性,突出个体特征等特征成为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语言思维。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把握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转换自身教学定位,不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创设和模拟外语语言环境,才能全面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共创良好的中西文化差异的课内外学习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篇7

经济全球化为企业进行对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贸易就是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由于人的购买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而需求受文化背景制约,人们总是依照本民族的文化习惯、文化标准和风俗来审视和评价外来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的积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却依然保持了各自独特的一面。因此,文化具有差异性。在国际贸易中,许多有实力的公司在国际营销中失利,其主要原因不在于资本和技术,而是缺乏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忽视了文化差异对贸易与交往的影响。

伴随着贸易的发展,文化差异对贸易的影响越发突显。必须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跨文化商务交往能力,进行文化交流与展示,注重文化的融合和变迁,以此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影响中国和英语国家间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值与不值、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人生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社会价值之中,总是把个人或者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否定个体的自我主体性,人生意义常常与“忘我”或者“牺牲”相联系。它追求的是这一种群体和谐的、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个人可以弘扬个性,但不能将自我置于国家、集体之上。西方则不然,其主张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任何人,无论出身贵贱,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头开始的社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时间观念、决策方式和处理冲突的态度上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美国人信奉自由竞争与个人主义。在美国谈判代表实权在握,可以在他被授权范围内自行决策。个人敢于承担责任在美国人眼里是一种美德,是积极进取的表现。然而,中国人却十分注重集体决策,强调集体智慧。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对某些事物理解不同,造成在贸易活动及语言交际中不能相互沟通。

二、思维逻辑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英美人的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呈线性顺序进行演绎推理,而中国人则偏重于直观、直觉,多用意象思维方式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这种不同表现在:英语国家的人着眼于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中国人则着眼于对对方发出的信息或表明的态度所做出的直接反应。比如,对某一产品或某一设计,不管满意与否,英美人倾向于先给予赞扬,而中国人往往更挑剔。对来自对方的赞扬,中国人和英美人的反应和回答也是不同的。英语国家的人对‘称赞语’做出的反应,往往是欣赏、高兴,认为对方的赞扬是对自己某件事的认同和认可,对待这种赞扬,英美人觉得表达自己的谢意,所以通常用“Thank you.”,“I'm glad to hear that.”。而中国人觉得,谦逊是一种美德,得到他人赞赏时,常常表现出不好意思和受之有愧之感,往往会以“哪里,哪里”,“过奖,过奖”,“还差得很远”等作为回答,则会使英语国家的人感到迷惑不解。

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胜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东方人信仰理想主义,重视主观看法。西方人则信奉现实主义,重视客观事实,一切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

思维发式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商务谈判的暂停甚至结束,讲英语的国家往往会认为我们很假,不够真实不够有诚意,而我们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常常不明不白地丢了合作的机会。其实这不能怪任何一方,是文化上出现了差异。所以在做贸易的时候,我们务必要清楚地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人的思想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语言的表达又必须根据习惯。中国与英语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他们在传统生活方式、爱好、忌讳等方面体现出的风土人情都不尽相同。在对颜色的理解上,红色在中国象征喜庆吉祥,而在西方,红色常常让人联想到危险、鲜血和死亡,产生恐惧心理。白色在西方象征纯洁无暇,而在中国常常让人想起丧葬的场面;黄色在中国象征富贵,而在伊斯兰教国家却代表死亡。在饮食上,中国饮食已经上升到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民以食为天”是其最好的表达。中国的菜肴讲究“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追求美味,而忽略营养均衡;西方人饮食追求科学搭配,营养均衡,菜肴的“色、香、味”是次等要求。他们喜欢清淡少油、原料新鲜的食物,只是将饮食当作一种摄取营养的手段,吃得比较简单,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在图案的喜好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如孔雀在缅甸象征喜庆,在英国却象征祸害;土耳其禁用绿色三角形等。再如,龙和凤在中国,龙是图腾的形象,在图腾发展的进一步神圣化之后,形成了龙,凤等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性图腾形象,在我国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比喻豪杰志士。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以“龙的子孙”自豪;凤也是一种神异的动物,凤在中国指优良女子,还有太平昌盛之意。而在西方龙和凤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西方的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英语中,龙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

中西方见面最常见的非语言习惯首推握手。在西方国家,两人握手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拉开;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尊重对方,常常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放,还十分满足的闲谈消磨时光,有时还往往拍打对方的肩和背,对此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就窘迫不堪,他们认为体距太近会显得过于亲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同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东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不同往往会使人们形成对待同一事物上的不同观念。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时间观念、决策方式和处理冲突的态度上也就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基本物质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关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因而,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将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减小文化差异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文化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现阶段,对于我们来说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文化的差异障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开放的环境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中国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寻找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和兴:经济全球化及其时代特征[J].国际问题研究,2002.2.9

[2]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2).

篇8

关键词:

英汉文化;差异;涉外礼仪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在任何形式的交往中,礼仪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礼仪是我国传统美德,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原则,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差异型、规范性与传承性。对此,在与国外好友进行社交的过程中,既需要遵守自身的礼仪文化,又需要照顾对方的礼仪文化,如此才能够真正体现礼仪美德。

1.英汉常规语言文化差异

1.1介绍语差异在中国,首次见面时,介绍普遍是以夸奖、表扬的语言开头[1]。但是,在国外,例如美国,领导如果这样介绍一位新教师,这位女教师必然会显得非常难堪。因为在国外,尤其是英美等国家,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不喜欢直接对其进行评论。许多国外友人认为,如果在你并不了解我的情况下就对我直接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尽管这是褒奖的话,受恭维的感受非常强,普遍会导致被介绍的人有种强加、唐突的感受,这样的介绍在我国却非常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介绍国外好友应当以对方的身份、学历或能够直接观看到的事物进行介绍,不得直接进行抽象或外貌的评论。对此,可以这样对其进行介绍

1.2称呼语差异在一般的情况之下,英语文化中称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直接叫对方名字,例如“Tom,Mydear。等[2]。这种方式在英国较为少见,但是在美国非常突出,特别是在初次见面时。这样的方式不仅在年龄相等的人之间有,在年龄相差较大、在我国看来有辈分差异的人之间也能够称呼,在美国,直呼其名并没有不尊重的意义,这样的方式可以应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这样的方式不会让人感受到没有受到尊重,反而会让人感觉自己平易近人,对方愿意与自己待在一起。

1.3问候语差异在中国,朋友或亲人之间见面,首先就爱说“吃饭没有?”,这是因为在中国,吃饭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这一问候语也是出于关心对方[3]。在国外,这一问候并不适用。如果向外国人询问,那么这位外国人首先会想,问我吃饭是什么意思,是想邀请我一起吃饭还是没钱想让我请客。在我国一句常规的问候,在外国人看来意义并不简单。除此之外,朋友之间在街上见面,我们就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去哪?”或“干什么去?”,被这样问之后也会下意识地模糊性回答“出去一下。”或“买东西。”这样的答非所问两者之间并不会介意,因为这只是朋友之间的常规问候而已。而在国外,在街上相遇,如果你问或者,那么对方会认为你是在干涉他,想要“拷问”他。由此可见,我国常用的问候语并不能用于涉外礼仪当中,外国人非常强调自己的隐私,在问候时,尽可能地避免涉及对方隐私。

1.4隐私差异对于隐私,相对于外国人,中国人并不那么注重,中国人会问对方是否结婚、收入、年龄、等。在国外,这些所有问题都是涉及隐私,都是侵犯隐私[4]。对此,与外国人谈话时,应尽可能地避免这些问题。同时,对于年龄的认知态度差异非常大。在中国,“老”这一字代表着自己年龄较高,应当受人尊重;在国外,“老”代表着自己年龄大、没有价值了,是社会的累赘。所以,在涉外交际时,尽可能不询问对方年龄,尤其是年龄较高、身体健壮的老年人。

1.5请客差异饮食文化在国际之间的礼仪文化中差异非常大,我国人在这方面非常热情,但是如果不清楚对方的饮食文化,过于热情的行为就会产生负面效果[5]。例如,我们在请客吃饭时,无论菜是否多样,种类是否齐全,总会客气地说“今天没什么菜,将就吃。”或“照顾不周。”等客气话,而外国人在听到这样的客气话时,会产生两种想法,一种是“明明这么多菜,为什么骗我?”,另一种是“既然要请我吃饭,为什么不做好菜,真没诚意。”除此之外,中国人表示热情的夹菜行为,外国人也是非常无法接受的,外国人请客会说表示热情。对于请客,英美等国家的请客吃饭在我国看来可能极为难以接受,这些国家的友人如果请你到餐馆吃饭,最终结账时并不是他付,而是各付各的账。

2.英汉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

2.1对非语言交际的重视差异交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没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人与人之间就无法沟通。交际除了语言交际以外,非语言交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人们并没有非常重视非语言行为,而在国外,重视程度非常高。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主要有身体姿势、穿着、眼神、手势及表情等。例如,在我国,教师在课堂上一直都比较注重自身的威严形象,尊重自古以来的“尊师”,在课堂上普遍不会展现过于夸张的行为动作。而在国外,特别是美国,课堂上,教师非常习惯也比较重视自己的肢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尤其是在讲授动物的时候,教师一般会模仿动物的叫声、动作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引发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国外教师更加看重自己非语言的教学,也就是非语言交际,而在我国,教师则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在讲课时不得说话,想要发言必须举手等。再如,在礼物的接受方面,我国常常在接受礼物之后习惯性地将礼物放在一旁,待没人之后再打开,而西方则不一样,西方人认为放在一旁是一种轻视的行为,西方人习惯性当着送礼物人的面拆开礼物。对此,在接受西方人所送礼物时,应当当面直接拆开,而不是放在一旁。

2.2相互之间距离与空间习惯性差异距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说话的距离及个人空间。相对于我国,国外友人与人交流时习惯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美国人,认为10英尺左右才是正好的交流距离,他们不习惯别人过于靠近,认为过于靠近是侵占空间的行为。同时,如果侵占对方空间不及时进行道歉,对方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对于空间的保护,不仅是我国,整个亚洲人都没有考虑私人空间的习惯,许多人认为,距离越近就代表关系越亲密。对此,日本人在与人交流时,常常会刻意靠近对方,这也是日本人与美国人在交流过程中,常常发生美国人一直“退让”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国人习惯性将左边的位置视为上座,而西方人则是习惯将右边位置视为上座,这也是在涉外礼仪当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2.3身体姿态差异身体姿态主要包含手势、脚的抖动、头部摇动等。在不同的社交礼仪文化当中,身体姿态的要求差异非常大,尤其是在跨国家的文化交际中,身体姿态的异常行为极容易导致参与者有难以忍受的感受。例如,“OK”这一手势是国际上都较为普遍的一种手势,这一手势在我国、美国等国家能够表示“可以、好”等意义,但是在其他不同地区的国家所代表的意义差异巨大,例如,在巴西、意大利等国家,这一手势代表藐视、不屑,在法国等国家刚好相反,这一手势则表示价值意义为“零”,在日本则是代表“钱”的意思。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交文化中,这一手势所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国际社交时,必须注重自己的身体姿态,不能乱用,否则会适得其反,让对方认为自己被侮辱、贬低等。

2.4表情差异在我国,微笑代表礼貌,代表友好,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而在东南亚等国家,微笑是用于表示内心的难受、尴尬的。与此同时,浪漫之都法国,微笑是不能平白无故的,在俄罗斯,如果在公共场合微笑,则代表这会让人感到可疑。由此可见,在涉外礼仪当中,如果对方所习惯的文化差异中,微笑并不是正面的、积极性的行为。例如,中国人与外国人在同一餐桌吃饭时,如果外国人不小心打掉一个盘子,中国人习惯性地用微笑表达“没关系”,而外国人却不会理解,反而会认为他受到了嘲笑,会非常恼火。眼神在不同文化差异当中使用目的也有所不同,在美国,眼神接触太少便表示两人之间关系较差,而在中国,会因为尊重、礼貌或服从等目的不会长时间注视对方,长时间注视普遍适用于表示惊讶、好奇等。在中美社交礼仪中,如果眼神注视时间过少或眼神一闪而过时,对方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藐视,认为中国人对自己有反感情绪、看不起自己等。中国人却极不习惯对方一直盯着自己。结语英语是当前常用的国际交流语言,在涉外交际时必须深刻了解英文的社交礼仪。在商务行为中,一般而言,对对方礼仪文化上的认同、了解及熟悉越深刻,就越有可能成功。对此,在认识并掌握国外文化、对方国家文化知识背景的同时,还需要深刻认识对方国家的礼仪文化,清楚对方利益交际当中的敏感点,如此才能够有效沟通,促使彼此之间达成合作与友好。

参考文献:

[1]杨莹.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的体现[D].中南大学,2009.

[2]王驰.浅谈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缺问题在英汉商标翻译中的体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2(2):55-56.

[3]郝佳丽.从涉外礼仪谈跨文化交际———兼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新西部旬刊,2011(06):130-130.

篇9

茶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世界茶文化的鼻祖。外国人通过英语翻译了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也对我们中国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然而,日本茶文化的国际地位却明显高于我们中国茶文化,甚至有不少国家认为日本才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直接忽视了中华茶文化的体系脉络。究其原因,我们传统文化的英语翻译存在纰漏之处,茶文化的英语翻译不是过于浅显就是太过晦涩,不得当的茶文化英语翻译增加了外人对我们茶文化的认知负担,也阻碍了茶文化的对外交流。

1英语翻译的特点与原则

翻译是一种信息转换与传播行为,其是在一定语言规则的指导下,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通常来说,翻译的内容既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形与符号。但是,我们一般所指的翻译主要包括语言和文字。英语翻译是我们日常所见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种翻译,毕竟英语是世界最主要的通用语言,任何文化的对外输出,必须首先要以英语的形式翻译出来,否则难以走出国门步入国际市场。例如,我国的文学作品在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时,必须要先将其翻译成英文,以供评委们所阅读探讨,如若直接以中文的形式参赛极有可能会夭折。莫言的《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因为其作品本身的出色,更主要的是其作品的英语翻译也非常出彩,原汁原味的地道化英语翻译使得《蛙》中的文化思想与历史感情才能为评委们所感知,其作品的价值意义也才会愈发鲜明。所以,英语翻译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其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具有不言而喻的推动作用。

1.1英语翻译的特点

英语翻译是语言翻译的一种,其是语言转换的工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英语翻译策略体系也愈发完善,并且已经显现出了其独有的文化特色。英语是信息表达的媒介,是文化的语言载体。但是,英语翻译却作为英语语言体系中的一支,其必须具备语法规范,结构严谨的特征。毕竟英语翻译是不同物质文化交流的纽带,其自产生之初就被打上了严谨规范的烙印,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英语翻译必须严格按照语法规则,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剖析,熟练运用英语的句型表达习惯,对不同的语言文字进行精炼化表述,从而确保原文的本真性。其次,英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为另一种大家所知悉的语言文字,其根本目标是为了使不同语用环境下的人理解原文的意思,所以英语翻译又必须简洁明了,翻译过程中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长句。另外,英语翻译一般会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不仅只局限于文化、生活,同时也会涉足经济、科技以及艺术等领域,所以不同范畴的英语翻译必须要表现出高素质的专业性。

1.2英语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原则可以用严复的“信”、“雅”、“达”来概述,而这一标准也成为了英语翻译最基本的准则。所谓“信”是指英语翻译必须以忠实原文为基础,力求地道准确,使英语翻译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即所谓的信息等值。而且,在专业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严格按照原文的意思进行审慎翻译,用专业化的词语表达相关概念,不得随意曲解原文。而“雅”则是指译者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应当善于运用文字对原文的不同意思进行修饰性表达,以增加译文的文字魅力与艺术感染力。“达”是英语翻译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其主要是指将原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翻译出来,避免文理不通结构混乱,使读者能通过简洁的文字了解原文的意思。同时,英语翻译也应该以规范统一为指导,不仅用词规范而且语义表达也应该更加规范,在特定词语的翻译中,译者应该保持其原有概念的统一性,不能以模棱两可的文字对其进行抽象化翻译。所以,译者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应该秉持专业化的翻译原则,认真对待每一英语翻译工作,正确地运用专业术语、缩略词以及专业新词。

2英语翻译在对外茶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分析

2.1促进传统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灿烂多姿的文化内涵,不仅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粹,而且也囊括了民间艺术的精髓。所以,茶文化一直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其包罗万象的博大情怀以及深沉隽永的文化内蕴与顺其自然的豪迈气概也在不经意间渗入了我们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时至今日,虽然国人越来越喜欢饮茶,但是其对于茶文化的认知却依然处于极为浅薄的阶段,甚少有人能准确地对茶文化精神进行准确解读,大部分人都只是将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极少会深入探析其背后所蕴含的茶文化意蕴,而外国人对于我们茶文化的认知程度也就可见一斑了。而英语翻译与茶文化相结合,那么意味着茶文化将会以英语的形式被世人所知晓,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将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中国茶文化,知晓我们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另外,在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我们国人为了适应文化发展的潮流,也会自觉学习茶文化。例如,孔子作为我们儒家的创始人,其在韩国备受追捧,并且韩国准备将其申遗,激发了我们中国大众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的探究之情,逐渐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国学热的浪潮。所以,茶文化英语翻译也将会在无形中促发我们国人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茶文化的学习中。

2.2推动全球茶文化的融合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自唐朝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标志着我们中华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经》详细地介绍了茶叶的种植、采摘以及引用方式与茶具的选择等内容,而我国的茶文化也在文化传播中向四周扩散,东传至日本与韩国,西传到中亚以及印度等地。而后,在历史的演变中,各国结合自己的本土文化特色,在我们中华茶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本土民族化因子,渐而构建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茶文化体系。而在世界茶文化的融合大潮中,语言翻译是必不可少的。英语翻译的作用就开始凸显了,不同语言形式的茶文化通过英语翻译表述后将会更加全面,而茶学专家也凭借专业的茶文化英语翻译知悉了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后,预测世界茶文化的发展趋势,然后根据大众对于茶文化的不同反应,对本土茶文化内容进行创新性改造,从而实现不同茶文化的融合性发展,使其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

3英语翻译在对外茶文化交流中的具体翻译策略

3.1以英语翻译原则为导向,构建完善的茶文化英语翻译体系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较量,不仅表现为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且也会在文化的交流中体现出来。严格说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展现为综合实力的角逐。所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象征标志,其对于一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难以言表的推动作用,文化输出也成为了国际竞争一种新方式。所以,我国的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应该切实利用英语翻译的原则,率先建立完善的茶文化英语翻译体系,以扫除茶文化对外传播中语言不通的障碍。首先,译者应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化的英语术语,对茶文化专有名词进行转化表达,不能为了追求英语翻译的文采性,而任意曲解传统茶文化的意思。而后,译者在进行茶文化的英语翻译时也应当尽量使用翻译国的本土特色语言对茶文化内容进行地道化阐述,尤其是对于不能直译的茶文化知识,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翻译原则,对其进行真实化反映。例如,在翻译我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的核心内涵时,对于其“和”、“美”、“廉”、“敬”要义的阐释时,可以选择相应的英语单词对其进行转述,而后利用英语俚语阐析其具体的文化内涵。

3.2透过跨文化视阈,综合运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手法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沟通的桥梁,其是我们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深谙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共通性的,其不仅熟知本国的文化内涵,也通晓翻译国的文化特征。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文化翻译时,其必须要以跨文化交际为切入点,对不同语言进行转化阐述。茶文化的英语翻译亦是如此,译者不可能跨越东西方文化的鸿沟对我们传统茶文化进行单一地异化直译或者简单的归化意译,其必须综合应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的手法。一方面,译者可以根据英语翻译的手法,结合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运用音译、注释、直译以及意译的方式,在不改变原有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茶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翻译。另一方面,译者也应该充分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在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挖掘我们本土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后,采取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手法对茶文化进行相得益彰的翻译,使茶文化英语以翻译国人民更容易理解与认可的方式展现出来,进而推动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段津.沟通的艺术———中国外交官谈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经验翻译在沟通中的作用(二)[J].英语沙龙:高中,2005(4):36.

[2]任凤梅.汉英公共标示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策略———兼论河南省旅游城市双语标示语建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35-137

[3]宋兴岐.关于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及文化信息等值的研究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0):65-67.

篇1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跨国公司蓬勃发展,而公司经营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跨文化的差异。有人举例说:“一幢各国人群居的大楼起火,犹太人背出来的是钱袋,法国人背出来的是情人,中国人背出来的是母亲。”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了不同文化的差异,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即使是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问题其思维和行动却是大相径庭的。具体到一个企业,不同的文化差异必然导致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不同。因此,比较分析中外管理文化特别是中西管理文化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文化渊源不同

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既是一种以农民社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又是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宗法制度文化。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在早期发展中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忽视商业经济。而农业经济是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安于现状、乐天知命,缺乏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另外,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这种宗法制度文化把人以家族、宗亲为单位紧密的联系起来,宗族成员的行为规范要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它要求人们把自己看做是家庭、社会的一员,所以东方人强调群体意识,强调一切以大局为重,个人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组织。宗法制度导致了“家长制”式的集权专制,形成了重人治、轻法制的传统。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有三个历史渊源。第一个是古希腊文化,这种文化强调一种科学精神,强调人要正确的认识自然,按客观规律改造自然。所以西方人特别崇尚科学,讲究理性主义。第二个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这种文化思想主张以法律制度规范每个公民权利和义务,主张产权清晰,私人财产不受侵犯。所以西方人重法制、守规矩。另外,古罗马法律里强调的是个人,保障个人的权利、履行个人的义务。所以在西方强调“个人主义”,主张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自己的财产和地位。第三个是希伯来民族的宗教。这种文化强调人应该有信仰,崇尚个人奋斗精神。由于中西方文化渊源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方人格特质构造和发展取向的整体差异。东方人格是在是儒家文化、农业文明熏陶下形成的,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宗族荫护;强调集体,追求和谐,封闭,感性;西方人格是在西方宗教文化、商业文明熏陶下形成的,其基本特征是:依靠个人奋斗; 追求民主;重开放,理性。

二、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是管理文化的核心,从价值观的不同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最根本的不同。价值观主要指人们对事物不同的评价与认识,是衡量人们信仰、价值和心态的一个测量工具。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西方企业员工崇尚个人奋斗,主张通过个人奋斗获取财产,拼命奋斗也拼命享受,追求从自身的努力工作中得到更多的物质满足和乐趣;而中国人受到安分守己的小农思想的影响,习惯平和、懒散的生活,不热衷改变现实,重视维系人际关系,把工作时间看作是同事间交往的机会。其次,西方人喜欢挑战和冒险,他们热衷于运用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和开发的新产品,只注重过程,不在乎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相反,中国人崇尚团队精神和协调,缺乏一种冒险精神,墨守成规而且害怕变革也害怕承担责任。再次,西方人认为个人与企业之间只是工作关系,而且下级对上级有一定的建议质疑权,有较大的自,敢于直截了当的指出上级的错误。而中国员工一切听从领导的安排,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注重对领导的服从。

三、管理行为不同

西方文化以制度为基础,企业管理讲究原则、追求效率,注重实施的是制度化的理性管理。西方企业管理重视一种硬性安排,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讲究用法律条文作为主要依据约束人的行为,注重实证与依据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但中方尤以国有企业为代表,更多的强调上下级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管理人员行动的主要依据是上级的指示,上级为至尊。而规章制度成为摆设、形式,甚至可以随着个人主观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国企业中,管理者实施的是关系化的情感管理,制度往往不被企业管理者所重视。企业管理者对制定制度毫无兴趣,即便制定出来制度,员工在执行时,也常常因为所谓的特殊情况或者特殊照顾而“灵活”放弃。中国企业管理依赖于人治,讲究一种情感的互动,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是管理的主要手段。

四、人力资源上的不同

西方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外部劳动力市场。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达,企业一般直接通过市场招聘所需人员。个人与企业的关系靠契约维系,只是一种简单的劳动雇佣关系。这种简单的法律关系使得员工与企业之间双向流动,一旦发现对方不适合自己的发展,就马上解除契约关系,所以可以实现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的最优配置。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采用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企业只注重员工的能力,只要良好的工作绩效就可以很快得到提升和重用。而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主要是靠考核、内部培训的方式,一般员工流动性不大。在人力资源使用上往往要熬年头、论资排辈,重视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即家庭背景,重视德才兼备,政治素质等。另外,在企业人员的工资组成上,西方企业主要以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来进行发放,而中国一般都纳入员工的资历、经历和学历等要素,并且这些还是区分员工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

五、管理决策方式不同

西方管理文化思想是在崇尚自由、平等、法制的社会制度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西方管理者的决策非常民主,主观性也比较强,管理者一般都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善于听取各方意见,所以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距离较小,谁最了解问题,谁最有发言权。西方企业常常是习惯于个人做出决策,并由决策者承担最终责任。而中国管理文化思想是在等级森严的家长制集权专制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企业内部等级秩序严格。在决策方式上,中国企业的决策常常由集体做出,效率低下,实际上大多数仍是主要领导相互妥协作出的决策。这种集体决策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所以不管决策对否,都无须承担责任。中国企业不善于对下级进行授权,也不善于听取下级意见。而下级也不敢轻易越权,只要是领导说的,都是对的,对上级有着强烈的依附心理。所以企业上下级之间存在较大的权力距离。

六、约束方式和激励方式不同

西方管理文化认为,人是自利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所以通过物质刺激就可以很好的约束和激励员工。中国管理文化主张用伦理道德来教化人,是一种关系化的情感管理。通过管理者的自我修养对员工产生一种人格影响力,促使这个被管理者也从主观上对自己加以管理,而惩罚等都只是一种辅助力量。

总而言之,我国的管理文化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不能单纯的分辨哪个好哪个不好,它们都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管理文化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例如不管是以家庭为本的中国企业还是以个人为本的西方企业,都在管理中突出了人的重要性,重视个人的发展。另外,各国企业都倾注极大热情在企业的价值观、目标、宗旨等管理文化建设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使中国经济融入到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导致了中外管理文化的相互取长补短、交融汇合。

参考文献

[1]武,康星华.《现代管理学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芮明杰.《管理学教程》.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篇11

一、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它也是一个人是否能得体的运用语言的前提。从事英语教学者已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西方文化的导入与中国学生的外语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对文化差异的忽视,不仅会导致社会语用知识的失误,造成判断失误,交际受阻,更严重的在于培养学生英语实用能力将无从谈起。所以说,进行外语教学时,必须同时注意语用知识的教学,即进行跨文化语用对比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因素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师应该自觉的传授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补充来丰富和完善英语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英语,并同操英语的本族人进行初步交际。因此,培养学生对英语的一般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能力是当今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文化教学之所以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细作研究,原因有三:

(一)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文化产品的沟通。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研究文化差异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到各个阶层、领域。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学者,更是不容不忽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有意识的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从而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三)文化知识的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应包括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文化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外语学习中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教学的内容

语言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

从文化背景知识的功能角度来看,文化背景可分为两种—知识文化(culture knowledge information)和交际文化(culture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交际文化着重于两方面内容:一类是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称谓等语言俗套;另一类指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使用。而这些都是文化差异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和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称呼语:

在Go for it! 教材中,出现“Uncle Wang/ Zhang”,这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运用于社交。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汤姆大叔。

(二)致谢:

致谢语的使用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文化的明显差异。在英美国家里,“Thank you”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受益于他人,受益者就会说句:“Thank you”。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他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以后一般也不会当面拆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所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的道谢。

对于别人的赞美,在操英语的国家里,人们常用“Thank you”,从而以“迎合”的方式予以拒绝,以示对对方的肯定或尊重;在中国,人们往往采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予以拒绝,以示礼貌或谦逊。

在中国,“谢谢”这个词对陌生的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用的多,对熟悉的人用的少,越熟悉就越不用谢。如果用了反而使人见怪,这是我们的文化习惯。

由此说明,在中、西方交际文化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差异,是否注重交际文化中的文化差异,是能够有效进行交际的关键所在。

(三)恭维和赞扬:

在美国社会中,人们通过赞扬、夸奖来鼓励某些合自己心意的行为。人们也通过赞扬和恭维来建立及维护社会关系,通常是地位高的人称赞地位低的人,称赞他们的表现、能力等。而地位低的人称赞、恭维地位高的人时,通常是赞美他们的外表或个人拥有的财物等。

(四)介绍:

在英语中,“介绍”也带有较为明显的文化特征。在正式介绍中,通常要使用头衔加姓,而在非正式介绍中,一般不用头衔。

如:—This is Mr. Green and this is Mr. Brown.

—Nice to meet you.

(五)禁忌语:

不同语言中的禁忌语常常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中国,人们询问年龄、收入、婚姻、体重等似乎是常事,但在英美国家,这些被视为个人隐私的问题都要回避,否则,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因为询问这些问题,是对他人不尊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因此,文化因素的教学应该引起语言教学者的高度重视,以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

语言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离开特定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明确这些道理对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来讲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把英语作为语言来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英语赖以生存的文化,以便提高学生对日常交际用语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四、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与中国英语教学——文化教学的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怎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我认为主要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首先是态度问题

这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努力去理解外国文化,要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社会学家G .R .Tuckered和W .E .Lambert对于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 “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调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基础。”

(二)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

本着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原则,教师应当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密切结合语言知识,进行同步传授。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学会不同语境中礼貌而得体的“言语行为”,达到初步运用英语同操英语的本民族人民和谐交往的目的。简言之,文化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文化内涵而易于掌握。在基础教学阶段,如能选好重点,把握时机,便能消除影响交际的障碍,为正常交际铺平道路。

(三)加强文化差异的教学,做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在外语教学的一定阶段,文化导入的内容应当包括介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词语、表达法在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设法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使他们真正进入“角色”。实践日常言语行为,通过汉英两种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四)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多媒体等视听直观教具

为了使学习更形象生动,并借此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多媒体等视听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加强对外活动的指导,如:English Corner、Spoken English等。

(五)做好归纳总结

在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表现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既要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去汲取英语文化知识,了解文化背景,这是培养语言得体性的重要前提。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应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消除由于文化差异给英语教与学所带来的障碍,达到有效进行交际的目的。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从而更好地、更清楚的将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语及外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篇12

1.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文化是多元而复杂的,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我们很难对文化下一个定义。早在1952年,克鲁勃和克拉克洪(Kroeber and Kluckhohn)查阅了众多人类学文献,收集到了164个对文化的定义。马赛拉(Marsella)对文化提出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文化就是为了提升个人和社会的生存能力,增强适应能力,以及保持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通过后天习得的共同行为。文化有外在形式(如艺术品和等级制度)和内在形式(如价值观、态度、信仰、感知/感情/感觉方式、思维模式和认识论等)。

跨文化的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

文化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的现象,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以及由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不同的价值观,使得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总之,文化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

2.文化的特征。

一般来说,文化具有以下的特征。

其一,文化的继承性。文化是特定的时空中的人群从自己的过去和传统中继承得来的。特定人群的历史和记忆的独特性决定了文化的相对性。

其二,文化的习得性。文化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宗教习俗、政治宣传、大众传播等,这些都是文化习得的有效途径。必须看到,文化习得不仅在特定文化内部纵向展开,而且在不同文化之间横向发生。

其三,文化的功能性。文化是特定人群设计来解决自己生活中所面对的种种问题的。文化的功能性因为不同文化面临不同的问题,必然引发文化的相对性。与此同时,不同的文化面对越来越多的相同问题。因此,与文化的习得性一样,文化的功能性既有可能引发文化的相对性,又有可能引发文化的普遍性。

其四,文化的人性。文化是人类心智的产物,由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具有普遍的人的基本属性(不同种族的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必然具有天然的共性和相通性,基于共同人性的文化之间的确存在许多普遍性元素。

二、中外环保意识的差异之分析

1.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

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主要是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相应增长。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与美国相当,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排放国之一。就人均排放而言,1990年我国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0年为60%,当前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此,我们必须积极作为,大力构建低碳社会,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已走完了这样一个经济飞跃的阶段,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处于平稳的发展态势,无需大量消耗能源就可保持经济增长,其环保制度、系统及措施都已比较完善,形成了环境协调发展的平衡局势。

因而,经济发展的程度给我国环保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不能滞缓经济的发展,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国民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有许多不足之处,表现如下:其一,文化素质、环保意识比较低,环保道德意识较弱,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每个人都期望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却对于如何参与到环境中来束手无策,把希望过多地寄托于政府身上。其二,法制观念淡薄,不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倾向于依赖于国家的管理,致使很多环境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其三,公众的主要参与形式基于政府的倡导,环保积极性源于政府的倡导,环境保护在我国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众多的环境保护机构形同虚设。近些年来,所谓环保活动均是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响,行动弱,而与此同时,国外民众,特别是发达国家民众的环保意识基于经济的发展的程度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发达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水平、环保意识的程度需要我国努力地追赶,环保于发达国家的民众是思维的一种内化,已是自然而然的习惯。由此,何时能将环保意识深深扎根于民众的思想里,落实到生活中,这是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3.法律规范程度的差异。

我国环保法律不健全,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受限,阻碍重重,环境保护的教育也相对落后,公民的参与机制不健全,参与渠道不顺产是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最大阻力。法律保障的缺失导致弱化的公众的环保意识更难付诸行动。

发达国家的环保法律历经多年的完善与成长历程,完善及落实程度是我国现今状况无法企及的,在我们看来,有些国家的环保法律制定得有些苛刻和残忍。如在新加坡,乱扔垃圾、乱涂乱画,会受到鞭刑的惩罚。英国、美国设有专门的环境教育机构。美国的环境教育法的颁布时间分别为1970年和1990年。韩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环境权:“国家负有促进环境对策的义务。”日本环境法汇总有一个私人污染防治协议,协议规定较法律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污染行为实行严格责任制度。另外,日本法律明文规定,污染造成的人身伤害,可以直接由政府负责补偿。

我国公众环保意识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原因有三: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腾飞阶段,过分重视发展的速度而忽略了质量,以及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整体生活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无疑差距还很大,这是制约公众环保意识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国民认识水平较低,并不能认识到不乱扔垃圾、爱护花草、保持公共卫生等生活细节的重要性。公众的环保意识水平与所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三是法律不健全,制度缺失,没有形成对公众环境保护有效的约束力。参与机制不健全,众多民众参与渠道受限,是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受限的原因。

三、提高我国民众环保意识的策略探析

1.完善立法。

制定专门的实施条例,使公众参与具体化,尤其是要完善有关公众参与决策的法律规定,通过法律的途径将参与决策上升为公众参与的核心,并且赋予公众在参与权,受侵害后诉诸司法的权利,并实行环境公益诉诸。所谓环境公益诉诸,是指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制止环境破坏行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国家机关提讼。这项权利的赋予将大大提升民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并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2.提高民众众的参与意识。

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包括提高公众的集体意识、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对民众的环保意识的教育。

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管理机构,专门设立一个类似于环境教育司的行政机关,隶属于教育部,有利于环境教育与发展的落实。

合理设计公众环保教育策略,包括正规环境教育和非正规环境教育。非正规包括各种传媒的社会团体、组织的宣传和教育,包括各种讲座及竞赛等各种形式,还包括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环境伦理的相互影响,既要有力实行正规教育,又要大力鼓励非正规教育的进行。

3.建立和健全环境信息知情机制,通过立法明确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方式和范围。。

环境信息的公开是以公民的知情权为基础的。保证公民的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政府必须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包括公布重大环境决策、环境状况、有关建设项目的信息等。环保部门应该进一步拓展环境信息将公开的内容和深度,使得住在小城市乃至乡镇的居民也能获得最新的油价的环境信息。环境保护部门还应实行政务公开的制度,向公众公开执法依据、环境政策、办事程序、环境标准、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内容,增加工作透明度,落实群众的环保知情权,实现群众对环保行政执法部门的民主监督。

4.积极发展环保团体,充分发挥环保团体组织和公众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社会环保团体也是民众参与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民众组织的环保团体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民众参与到环保中最便捷有效的途径之一。很多西方国家的民众参与的社会团体在国家的环保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民众组织的环保团体还处于萌芽阶段,规模较小,能力有限,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这些团体,在资金上、政策上予以帮助和鼓励,与国家的环保部门共同发挥作用,使我国的环保事业更进一步,达到共同的保护环境的目的,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有中.跨文化视角[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吴上进.公众环境意识与参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

篇13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在这种形势下,营造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支持,无疑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综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因为它涉及企业的价值观、领导方式、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等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因此,本文拟从企业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怎样在中外企业的管理中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一、注意企业文化的民族差异

所谓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由此而产生的凝聚力。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由于历史、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也各具特色。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中外企业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考虑文化背景,一味地模仿和照搬西方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是很难收到满意效果的。

比如1995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创立并推行的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在通用电器、摩托罗拉、戴尔、惠普等众多知名跨国企业中采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我国一些企业中采用却收效不大。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如果不根据我国的国情,完全照搬国外大企业的成功经验,结果往往失败。所以我国企业在构造管理模式时,必须以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为底蕴,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在这方面,海尔企业的管理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海尔的成功靠的是 “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构成的管理体系,而不是靠一两个管理秘诀搞管理,海尔的管理模式是:“首先提出理念与价值观推出典型案例形成制度与机制。”正是这个“制度与机制”和员工“理念与价值观”的互动,使海尔获得了长足发展。海尔人称他们这种管理模式为“海尔管理三步曲”,海尔人提出了许多经营理念,如“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真诚到永远”、“人人是人才,骞马不相马”等。依据这些理念他们又推出了一系列典型案例,如:“砸冰箱”事件、“大地瓜洗衣机”事件、“冰箱说明书”事件、“部长竞聘上岗”、“农民合同工当上车间主任”等。最后将这些理念形成一系列制度与机制,如“零缺陷”管理机制、“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一体化保证体系”、“服务追踪体系”、“OEC 管理法”等。正是“海尔管理三步曲”这种管理模式,使海尔人提出的许许多多价值观念、经营理念逐渐溶为海尔人的管理思想,形成了海尔企业文化。成为海尔人一切管理活动的准则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这就使得 “海尔管理三步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注意企业文化的时代差异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为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时隔半个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这些“企业文化”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三、注意企业文化的个性差异

每一个企业由于发展历程不同、构成成分不同、竞争压力的不同,所以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这说明,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管理思想和经营哲学的基石,它渗透于企业一切管理活动和行为之中。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这个企业就等于没有灵魂,管理方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企业文化又存在民族差异、时代差异、个性差异,这就需要企业在构造管理模式时,不能搬硬套某种国内外企业的管理方法,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才能产生突破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