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电力信息技术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个人求职简历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国籍:中国
个人照片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汕头身材:178 cm 65 kg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3 岁培训认证: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电子/邮电/通讯类:技术员 经营/管理类 物流类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月薪要求:1000--1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深圳 惠州个人工作经历:2005.10.1-10.7 汕头南澳县总兵府旅游景点区 收费员 兼职
2007.8.1-9.1
汕头奥尔玛商场 服务员 兼职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最高学历:大专毕业-2008-06-01所学专业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所学专业二:受教育培训经历:2005.9-2008.6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信息化这个概念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自从信息化出现之后,就备受各国的追捧,并将信息化作为国家的首要推行政策,所以,无论是教育、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信息化的运用都日益普遍。教育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于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使用信息技术来增强教学质量等等,包括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和在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应用,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使其更加的成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1信息技术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1.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了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内容和方式。目前,信息技术和酒店管理已经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在酒店管理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信息技术来作为辅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虽然目前多数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已经重视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培养,教师也大量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但仍然存在对学生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不全面,教师信息技术化教学开展不足、不够深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1.2信息技术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酒店管理专业主要就是为酒店输送相关人才的,所以学校学生主要学习的知识也是和酒店服务与管理息息相关的,例如:酒店管理基本理论,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基本服务技能等等,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在校期间对于酒店餐饮,客房等方面要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酒店服务相关的操作技能和服务技巧,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受教师、学生的欢迎。对于教师来讲,运用多媒体、微信、大学城空间、QQ等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可以多方面、全时空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更加直观地认识酒店、认识餐饮,通过大学城空间完成作业可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的宏观设计
2.1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课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学校有一个完善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系统对此进行辅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进入工作后有更好的经验进行操作。现在很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不太重视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一般普遍开设的是计算机应用课程,学生学习后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但是对于酒店应用到的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操作却非常不熟练。因此,笔者建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开设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课程,综合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2.2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也就是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能力和反应能力,但是现如今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酒店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更加需要学生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如运用微信、微博宣传推广酒店,建设酒店网站开展网络预订等。学生首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其次需要学习利用类似软件模拟酒店管理操作,利用信息技术搜索相关资料等,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操作能力更加成熟,缩短在校学习和毕业就业岗位的距离。同时,教师的授课内容也需要和信息技术有关,将信息技术潜移默化的注入到学生的大脑中,从而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更加感兴趣,增加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2.3信息技术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中信息技术对于酒店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酒店的市场竞争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并且在酒店服务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也能更加及时、准确地满足客户要求。所以,作为一个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想要在工作中表现突出,那么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是必须的。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不但需要将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对于二者也需要融会贯通,需要根据酒店的服务、管理模式等特点,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据酒店的特色进行综合性训练,并选择恰当的模拟软件让学生进行学习。如前台接待就要求学生熟悉查询消费记录、编辑客使档案、预订酒店房间、客房信息查询等操作技术,并能够独立、熟练地进行操作。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加大信息技术的教学力度,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合格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的微观应用
3.1多媒体教学目前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是通过PPT、微课等方式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师通常会将酒店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课件制作成PPT,PPT的播放顺序,按照当堂课的讲述流程排放,用投影仪给学生播放。同时,辅助微课小视频,带有趣味性,也能释放学生的压力。所有的知识点都罗列在PPT中,等下课时,拷贝给学生,可以作为课后复习使用,也是学生考试复习的重要资料之一。3.2理实一体化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有限,一味的汲取知识,却没有应用到实际中,难以得到技术上的增长。教师可以将教学氛围理论课和实践课,模拟酒店管理实习、开办酒店管理解决问题竞赛等课程,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增加学生毕业就业率。3.3大学城空间教学大学城空间教学的搭建需要各个学校合力完成,集高职院校教师资源为一体,创造一个知识教学交换的平台,学生能在该平台学习到更加广泛的知识,观看同一酒店管理知识点由不同教师上课教授的视频,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学城的空间教学的资源共享模式,对教师而言,能激发酒店专业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提高教育知名度,形成良性的教学竞争;对学生而言,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单一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影响越来越小。并且,在该平台学习之后,学生可以给教师上课的情况评分,有了公平、客观的反馈机制,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进程,让教学内容更加灵活多变,学校更容易从评价中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针对性的对酒店专业教学课程进行改革。3.4微信、QQ沟通教学酒店专业课堂教学是导师单方面的教授,面对数十名的学生,教师难以监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学生课后和教师的沟通,是学生提升成绩、巩固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微信号、QQ号公布于众,当学生写作业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在微信或者QQ上向教师请教。第一,避免了学生来回往返教师办公室的辛劳,无论何时何地,学生只要向教师发出请求,就能轻而易举的学习;第二,遇到一些简单的题目,部分学生面对教师时,难以问出口,QQ和微信这些网络社交软件,能避免双方见面的尴尬,缓解学生的提问压力,学生会因此更爱学习;第三,遇到需要补课或者向学生补充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和QQ群功能,召集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授课,完全可以替代普通教学,并且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更加便捷;第四,学生写作业可以通过网络形式,发邮件或者离线文件,传输给教师,教师网络批阅,将学生作业统一存档到文件夹中,解决了学生作业的存放问题。
4结论
总之,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而且可以将枯燥、乏味、不易表述的内容用多媒体、微课等形式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当然,目前信息技术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完善,在很多的方面还有缺点,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罗霞.计算机信息化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249-250.
[2]王涛,马列坚.虚拟现实技术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情景教学中的应用——以客房实训教学为例[J].电子商务,2014,(5):74-75.
[3]蔡家齐.分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J],2013,(10):202.
情感智力一词最早出现在1990年,心理学的研究一致认为情感智力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中,情感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的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忽视情感教学会直接使部分学生产生焦虑、抑制、自尊心受损,动机的消退等消极影响,并妨碍了英语教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和利用学生的情感态度并将之渗透到教学中。本文基于对西安工业大学艺术类大二89名学生心理问卷调查及访谈,统计分析了学生存在的普遍学习英语的心理状况并探索了情感教学应用的策略。
一、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分析
通过对西安工业大学艺术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1.艺术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
艺术专业学生,其专业学习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量的专业实习实践作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英语学习上,很多学生从心理上认为英语的学习对日后工作就业帮助不大,因此学生整体学习英语的热情较低,加之还有各种学校及社会的专业比赛,请假或上英语课赶绘专业图纸的情况时有发生,造就了独特的学习环境,加之艺术类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落后于同年级的其他专业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各类英语考试都有他们自己的过线标准,使得学生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必然影响他们的英语成绩,这些现状也导致了部分学生放弃英语学习,缺少持续学习的动机。
2.艺术类学生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但自律性较差
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也有其独特性,他们思维活跃,对问题很少能做到全面理性思考,更侧重直觉、发散性。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情绪容易波动,这些对英语学习都有影响。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循序渐进的方法。这些思维的独特性都导致了在具体的语言学习中,艺术生缺少持续学习的计划及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些独特的特点也让艺术生追求自由、创新的特点更明显。他们厌恶枯燥乏味的简单重复,这也使得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较其他专业学生较差,表现出学习上的随意性,如上课迟到、提前离开,平时缺席等各种问题。
3.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
艺术类学生在入学时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专业学生,加之一直以来读英语学习的不重视,在学习中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心理,认为自己学习英语的基础不好,发音不准,语法不懂,缺少信心,在学习中消极被动,总找各种借口原谅自己不预习、不复习、不努力的现状,加之大学英语难度拔高,老师说英语较多,汉语很少,部分老师全英上课更是让学生很快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很难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二、艺术生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重知轻情”,英语教学课堂气氛沉闷
对于艺术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如教师将英语更多地作为知识去传授,对提高艺术生的英语成绩缺少信心,认为很多学生既然对英语没有兴趣,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这种消极的情感及错误的观点只能使师生之间缺少积极的情感交流,导致师生上课难以互动,课堂气氛沉闷。
2.教材难度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备课缺少教材资料的再整合,教学效果不理想。
以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专业学生所用教材为例,《大学实用英语》教材虽然有利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但就其难度而言,h超出艺术学生的实际水平,尤其是大学实用英语听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视听说的课堂教学,听不懂也使得很多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因此备课前了解学生实际水平,整合好教材及其他补充资料对艺术生的英语教学十分必要。
三、探索积极的情感教学策略,提高艺术生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1.鼓励和肯定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虽然艺术生整体英语水平较差,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基础扎实,也愿意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英语老师要充分发挥好这部分学生的积极带头作用,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基础差、听不懂的学生教师课后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找到原因,鼓励学生迎头赶超好学生,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关爱自己的英语学习。上课对学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及时鼓励和肯定,让差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对好的学生激发其自信心和上进心,营造一个轻松并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帮差生消除对英语的恐惧及焦虑心理,教师应把树立学生信心贯穿教学始终,多鼓励,少批评,以欣赏的眼光看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也需要循序渐进,通过积极地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兴趣,寻找刺激点
情感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影响认知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因此针对艺术生,教师可以用多种激励方式去寻找刺激点,如布置任务型活动,口语报告、阐述、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也可以设置小的奖品进行鼓励,如老师曾经读过的非常好的书可以馈赠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颁奖,并附上鼓励的语言,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可以多用微笑、眼神接触等肢体语言感染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合作学习,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
在艺术生英语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直让英语老师犯难,而合作学习,可以使得差生的焦虑感降低,并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或表演中,在建立合作型学习团队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确保每个团队中有学习好的学生作为团队负责人,团队小组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焦虑心理,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4.应用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制巧妙的评价语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如对说错的学生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再思考,给予些提示,如学生回答正确了,可以进行及时表扬,如回答错误可以鼓励学生,语言学习就是不断错误再纠正的过程,敢于尝试就已经踏出成功的一步了。和风细雨地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正面鼓励学生,可以将积极的情感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个前提,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上课时饱含热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化和影响学生,课下也要多关心学生,与学生都沟通,可以利用不记名的教学反馈得到学生真实的反馈并积极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因为他们真诚的意见正在做出积极的回应,达到共同的目标,即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这样学生也会积极配合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从而有良好的师生互动。
总之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积极情感及态度的培养,尊重、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用爱和热情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得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语言,改善语言课堂中一言堂的尴尬局面,让艺术生爱上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黄秀英: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教学策略.[J]_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0引言
在电力企业中,发、输、配、变、用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这一方面给传统的信息技术人才带来个人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为了适应行业的需要,通常是开设一些行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如电力行业概论、电力系统分析等。2006年,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电力企业信息化方向”的本科培养方向,该方向于2011年纳入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经过近10年来的建设,我们在卓越型电力信息人才的定位、教学体系、实践体系等方面进行大量有益的尝试,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全国电力行业输送了大量掌握电力信息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
1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师的能力分析
根据市场调研以及电力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标准,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为具备电力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分析能力,分析和设计电力专用算法的能力,开发和集成电力软件的能力,电力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挖掘和创新的能力。
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人才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备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跨行业解决问题能力,涵盖电力企业弱电应用、计算机硬件、数据库、网络、信息安全等不同的理论、技术和产品,跨越理论研究、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软件应用和维护等不同的阶段。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电力企业信息化为主线,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学习并掌握各种计算机技术,从系统总体角度分析、设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全面提高学生对电力信息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开发与应用水平,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从系统的角度而不是从局部的角度,分析和解决电力信息系统中面临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电力企业,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级跨行业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卓越型电力工程师教育的模式
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师具有很强的跨行业特性,培养过程中要求实现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了实现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通常有3种模式可以选择,分别是计算机为主电力为辅、电力为主计算机为辅、计算机与电力同等。在对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办学特色,我们确定计算机为主电力为辅的培养模式,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平台,但在培养过程中与通常的做法有所区别。以往的跨行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大多是通过开设几门跨行业的课程如现代电力技术课程,以期待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达到跨行业的技术融合。上海电力学院在培养过程中,要求实现现代电力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平台上都贯穿学科意识融合和教学内容融合的设计思想。
在理论课程体系中,为了避免电力和计算机类课程互不关联、理论教学与科创实践相分离的问题,针对现代电力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两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及其相通之处,我们提出学科意识融合和课程体系优化,构建电力特色鲜明的计算机类理论课程体系。①培养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这不是简单地增开几门现代电力技术课程,重点在于在计算机技术的理论教学中融入电力技术的精髓,关键在于两门不同学科意识的深度融合,在原有计算机思维中融入电力技术的意识,形成电力信息技术意识,落实到电力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中,以提高电力信息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②加强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电力技术的融合。如今的电力企业中,计算机技术贯穿在电力应用的整个过程,包括发、输、配、变、用电各个环节,同时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涉及计算机科学下的各个学科,包括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通过前期归纳梳理,我们发现实时数据处理和非实时信息处理是两大应用主流,由此开设电力实时信息系统和电力信息系统两门新课,涵盖计算机技术在电力行业的两大主要应用,使学生能掌握电力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设计方法。③优化设计电力信息化专业课程。根据在电力信息化应用方面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科研科创的现状,优化设计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的电力信息化专业课程,既有计算机技术中融合现代电力技术的电力实时信息处理技术、电力信息系统等课程,又有现代电力技术中融入计算机技术的电力调度信息技术、配电自动化信息技术等课程。
在实践课程体系方面,教师可以建立以“接触一了解一应用一综合”为特征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电力企业信息化软件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为了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可以建立分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将全部实践课程划分为4个阶段:①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包括认知实习、Java语言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和编程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实际应用进行需求分析和综合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②专业能力训练阶段,包括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主要是结合各个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完成各项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课程中一些核心概念的应用,巩固理论教学内容;③工程实践训练阶段,包括软件技术工程实践,就是在软件工程理论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背景进行软件开发过程训练,体验完整的软件开发全过程;④综合训练,包括软件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通过布置面向现代电力技术的综合性电力企业信息化课题,要求学生实现现代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信息化系统,帮助学生体验如何在解决电力信息系统需求的过程中,正确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并进行实践经验总结,对原有知识和技术进行创新。
跨行业的综合性人才培养难点一般都在于学校的实践平台很难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样,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实践教学的难点在于实践平台的构建。目前,学校的实践教学平台都是建立于普通的局域网系统,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很难真正体现现代电力技术对人才特有的要求。这样的实践平台与电力企业实际应用的电力信息系统存在较大的鸿沟,缺乏联系,不符合电力信息化工程型人才能力培养要求。为了构建电力特色明显和真实反映电厂电网信息化运行现状的电力信息工程实践平台,学院可以在利用中央和地方共建电力网络安全实验室时,坚持与国家电网下的电力信息网络专业公司合作,在分析现有电厂信息系统硬件平台和电网公司信息系统硬件平台的基础上,模拟真实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平台搭建电力安全实验平台,使电力信息工程师实践平台具备电力信息系统硬件平台的典型架构;同时,从全国众多电力信息网络架构中提炼出几个典型的电力信息网络架构和经典产品,将典型电力信息网络架构移植到实践平台中,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个逼真的环境。另外,根据各类电力信息系统的特点以及课程教学的需要,将教师主持开发的电力信息项目依照培养目标重新提炼和归纳,进行“教学化”再开发,组织成不同的实践体系。目前,我们已将曾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的“市级供电公司生产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进行“教学化”再开发,构建了电力管理信息实践平台;根据电力实时信息系统的特点和课程教学需要,将蓄能电站信息系统、实时数据库、通用电气公司的电力专业软件移植到实验室,建立电力实时信息实践平台;根据电力决策系统的特点和课程教学的需要,以“电厂电力市场辅助决策系统”为原型,构建电力决策系统实践平台。
在创新创业平台方面,教师可以坚持以培养学生个体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通过认知实习接触电力和计算机技术,通过课程实验了解电力和计算机技术,为专业发展打好基础;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下建立软件的工程意识,培养团队合作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尝试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电力行业的实际问题;开展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综合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力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电力信息化应用和发展中典型工程型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实践教学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和参与创新性题目的研究,使他们打好基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研究问题的层面,面向未来,让学生避免只“实践”而忽视研究,避免在同一个水平上重复。
3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中电力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电力企业信息化是电力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因此最佳的电力与信息融合课程内容应该来源于电力信息科研项目,但科研项目仅针对科研和工程而并不符合教学规律,需要把教学的意识融入科研项目,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学规律对科研项目进行分解和教学化再开发。在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将教师主持的市级供电公司生产管理系统等5个电力信息系统进行分解和教学化再开发,把分解后的项目内容融入7门课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电力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课程体系,使得教学更贴近于电力信息技术实际。电力信息化项目融入计算机课程一览表见表1。
在课程实验内容的设计中,也可将电力信息化的项目融入进来,使实验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与电力信息化项目结合。课程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思考,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最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电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见表2。
信息管理是借助于技术、经济、政策、法律、人文等方面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信息流真实、高效的最主要的途径,而电力变电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肩负着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任务。将信息管理技术科学有效的应用进电力变电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的电力系统管理水平,在保证电力变电工作安全进行的同时,实现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系统化,以确保我国的电力系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本文将对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运行中的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的电力变电信息化水平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但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客观条件限制,电力变电发展受到了来自先进性和自动性方面的严重制约;调度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运用是电力企业工作中的重点,但是信息化管理却一直表现出严重不足的态势;虽然技术、设备等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地成熟,然而信息技术在电力变电运行中的应用,却一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三点上。
1、安全生产难以有效落实
近些年来,电力变电的安全生产更是被提升至我国计划经济指令的高度得以广泛施行。然而,由于电力企业存在诸多类似于电力效率低、电力信息缺失、电力管理体制不明的弊病,导致计划经济指令的落实情况并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高度。
2、组织管理模式及业务模式亟待更新
很多企业无法将信息技术科学有效的应用进电力变电工作,导致电力变电运行不佳;还有些电力企业应用了电力变电,可是由于企业在变电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优化和革新,导致电力变电运行未能获得预期效果;更有些企业不思变通,一味沿袭旧时的业务流程,旧制的流程无法与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相匹配,或者存在严重的不足或是缺陷,都导致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运行却仍旧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不良结果。
3、信息化难以有效落实
毫无置疑,科技会带动生产力。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下,很多企业纷纷将先进的技术加入到自身的生产中,然而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理论作为依据,这种行为完全可以归类于盲目跟风。就比如说,利用分布式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具备很多优势,最显著的一项就是实现了数据的集中自动化,许多电力企业得知这一“消息” 后,不考虑自身能否有效施行分布式计算机管理,盲目的使用,导致施行效果不佳;再比如,有些企业进行了MIS系统的建立,也对变电设备的维护、生产计划的设计等做出了规划,然而却忽略了信息化的变电是一项涉及很多专业,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做铺垫的复杂工作。不完整的研发体系配合不健全的理论框架,想要实现对信息化变电的科学指导,是极其不科学的想法。
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运行中的策略
1、从设备角度出发
变电生产离不开变电设备,只有保证变电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具备合理性和安全性,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变电生产的顺利进行。变电企业在规划设计的阶段就需要着重考虑设备的使用问题。例如,对重要的设备进行科学的集中性管理;对易被破坏的线路等,更要采取深埋、穿线、架空等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对终端设备更是要做到严格管理,尽可能的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
2、从技术角度出发
采取各种有效的安全技术,将安全生产的口号落到实处。从技术层面考虑,想要将信息化变电有效落实,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出发。
(1)巧用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的主要功能是隔离信任网络与非信任网络。科学的利用防火墙技术,对网络进行“强行检查”,大幅度降低非法用户对信息资源存取或者访问的概率,充分保证了重要资源信息的安全。
(2)加强病毒防护技术 加强“防毒”策略,避免系统信息受病毒影响而造成损失。定期不定期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检查,采取相应的措施落实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各个“防毒”环节进行统一管理,为信息化变电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3)落实数据系统备份 根据数据重要性的不同,对数据进行等级划分,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科学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建立相应的数据备份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备份策略;制定科学的数据故障恢复预案,定期对恢复工程进行预演;逐步完善数据备份中心的建设,提高系统进行灾难恢复的能力,保证在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实现数据和系统的快速恢复,进而保证信息化变电系统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4)提高安全审计 将安全审计系统应用于变电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完善变电系统并逐步实现系统规模的扩展。采用恰当的技术手段,对设备、数据、业务、设施等进行全方位的安全审计,对隐患事件及早发现,以便更迅速的采取相应办法处理和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在提高审计同时,虚拟局域网技术的加强和身份认证体系的建立也需要被关注。
3、从组织管理角度出发
(1)建立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能
定期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在普及信息化电力安全知识的同时,提升员安全意识和维护安全的责任感,培养员工解决安全隐患的相关能力;对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在实践中加强员工的操作技能;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科技产品为辅助,全面提升信息化变电工作的有效落实。
(2)制定安全策略与制度
企业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对信息化变电工作进行指导;建立一套科学的、统一的、全面的安全策略制度,以制度作为标准,规范信息化变电工作的全过程;严格按照制度内的细则落实工作,严厉奖惩,并将奖惩实际落实,在思想上给予员工震慑,从侧面促进信息化变电工作的有效落实。
(3)建立安全监管组织
建立监管信息化变电工作落实的专业部门,严格执行企业信息化变电过程中的全部监管工作;对监管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细化,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构建垂直领导关系,方便企业高层制定决策和实现对企业的全局管理;以监管为辅助,加强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工作,更好的推行信息化变电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电力变电信息化水平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的电力变电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却一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人们必须采取对应的策略,以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并为我国的电力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当前,中国能源供给及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平衡,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地之间的输送距离越来越远,催生智能电网的发展。《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把特高压、智能电网纳入其中,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应着眼于“十二五”大型电力央企集约化管控的要求,提升电力集团企业全球竞争力,支撑国家清洁能源战略和智能电网建设的信息化要求,构建涵盖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管理平台。
智能电网代表了未来电网发展的方向,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仅是传统电网设施、设备的升级和改造,而是更全面、更深入的电网企业业务革新。同时,智能电网业务的变革和创新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需要为电网企业发展战略和各业务领域提供支撑,更需要作为企业业务创新的重要引擎,引领电网传统业务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迈进。
电力行业中两家大型电网公司正向服务转型,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其企业运作和经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信息化建设也呈现新的应用变化;建设的重点从调度自动化系统转向了电力营销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强调系统性和全局性,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电力营销系统建设走向县级应用。方便了用户缴费,加大了营销管理系统的覆盖范围和丰富缴费手段,这些都对营销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加大需求侧信息化的进程,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加用户的满意度,把生产调度信息融入营销系统中,以便及时地将停电信息利用多种手段通知用户。同时采用集抄系统实现营销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实现与财务、电力市场的集成。
当前,信息化应用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已得到中国各行业的高度关注。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电力企业运营不可缺少的部分。电力行业生产的产品是电力,电力生产和分配要经历发、输、配、售的环节,在每个环节都有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主要在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方面促进电力行业节能减排。
在输电环节,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电网优化运行,促进网损下降。生产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电网安全、稳定、优化运行的重要支撑,是电力企业应用最广泛,技术发展最成熟的信息平台。生产控制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正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加快决策、能帮助快速诊断出系统故障状态等,已经成为电力调度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对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降低电网运行损耗,减轻生产运营成本,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与现代化,提高调度的效率和水平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配售电环节,信息技术应用支持计量管理,可提高电能计量的准确性。电能计量是电力企业电能供应的度量标准,是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对电能计量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电能计量设备的技术监督和管理水平,对各计量点的电能计量装置进行定期轮换、检验和技术监督,确保设备可靠运行和准确计量,对各关口计量点母线进行电能平衡的在(离)线计算,分析母线电能不平衡率超标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和技术改进方案,从面保证电网供电质量和运行效率。
信息化发展趋势
智能电网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与业务变革促使整个电网业务实现全面融合创新,相应的信息技术体系也需要根据电网业务的重构与创新而转变和发展。
■信息化应用引领智能电网深化业务融合创新 信息化应用已经融入电力行业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电网侧,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为智能电网提供信息支撑的“SG-ERP”计划。SG-ERP作为信息化建设工程,将业务融合作为首要出发点,着眼于打破先前电力自动化和电力信息化相对独立、各自发展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应用延伸到了电力生产核心业务中。在发电侧,从发电集团层面进行全面规划、全面推广的信息化系统也已深入各个业务环节。可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电力行业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电力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将会进一步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提速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智能电网对电力信息化的整合和集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信息化与电力工业的深度融合也将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体现得更加充分。此外,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从技术层面也将会推动信息化与电力工业的持续深度融合。
■信息化应用将渗透到电网企业业务价值链的各环节 目前,电网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主要关注跨区电网管理、营销收费、企业资源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在调度管理、电网优化、生产管理、需求侧管理方面的应用水平相对滞后。智能电网的建设将覆盖从电源、输配电、售电到用电管理的各个环节,信息技术也将成为各业务环节实现智能化的手段,信息化部门需要为更多的业务需求提供支撑和服务,如提供基于智能设备的应用功能、为设备安全交互提供可监测的数字宽带网络等。信息化部门也需要更加深入业务,紧跟电网建设与发展带来的业务变革。
■管理信息化与自动化结合将更紧密 在建设智能电网的环境下,调度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由于大批的智能设备、仪器仪表、传感器等将被置入各级电网以及终端用户侧,届时将有大量的设备状态数据、生产实时数据、负荷数据在各类设备之间、系统之间传递,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都需要依赖这些数据来完成,管理决策信息也需要有效地反馈到电网运行中,并进行调节。信息化部门将需要提供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交互的平台,为更多实时数据的安全传输、科学管理和分析应用提供环境和工具。
■信息资源的集成仍是未来信息技术应用建设的重点 信息资源的集成仍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电力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建设主要用于开发利用电力系统内部信息资源,整合电力企业现有信息资源,积极搜集各类电力信息,完善全国电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体系,形成集中、统一、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基本形成覆盖全行业各门类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完善的企业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典型电力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塑造科学、合理的电力企业业务流程,为顺利实施企业核心信息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电力行业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行业信息化总体架构可以分为“四层两纵”,四层分别是指数据采集层、基础设施层、信息集成层、应用层,两纵分别是指信息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信息化体系的应用层是基于各类信息高度集成之上,具有非常明显的跨业务、跨专业、跨系统、综合分析决策等特征。信息化应用层将在当前业务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力行业生产自动化领域与管理信息化领域进行应用集成,开展更多的高级应用。
电力企业的主要应用系统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综合管理与企业资源管理等;还包括在调度管理专业领域应用的发电自控系统和电压自控系统(AGC/AVG)、调度自动化系统(SCADA/EMS)、配电调度自动化系统(DSCADA/DEMS)、计量系统(TMS)等。信息化应用将基于对基础应用的深度集成,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电侧三大领域展现电力行业新的业务应用。此外,电力设备的接入安全防护、模拟仿真、广域测量与电网设备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三大应用,则贯穿各个环节,为其提供模拟仿真分析工具和电网运行实时状态信息。这些应用通过信息展示平台,实现集成的应用和展示,内容可包括基于多项应用基础之上的综合风险控制决策、管理驾驶舱和双向互动营销门户。
在电源侧,核心应用主要包括电源/电网规划管理、大规模储能优化管理、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并网管理。
在电网侧,核心应用主要体现对电网运行全过程的监测与控制一体化的管理,包括电网风险评估、智能变电站、调度决策支持、综合停电管理等应用。
在用电侧,核心应用基于用户与电网的双向互动需求,提供更精细化、更灵活的需求侧管理与用电服务。主要应用包括用户用电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客户智能化用电优化分析、家庭智能用电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站/桩管理等。
智能电网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电网,大量接入具有通信功能的电力设备,通过对大量设备实时状态信息的采集、分析与监控,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模拟仿真主要是为电网自愈提供数学支撑和预测能力,为操作人员在复杂电网环境中提供管理决策支持。
电网集合了大量的电网工程技术、传感和高级量测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能够通过对广域电网设备运行状态的采集和分析,实现对电网运行过程实时的监测与控制。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行业信息化体系的信息集成层主要完成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与集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力企业已经建立起众多的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但从业务分类来看,无论是自动化系统、主营业务系统,还是资源管理类系统,基本还处于条形分散状,电网运行环节之间、专业领域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比较困难,信息流不畅通,难以实现综合应用和分析。电网强调建立高速的信息通道,使数据在业务流引擎的驱动下,在电网设备运行、电网调度以及各业务系统间有序流动,包括电网实时运行数据、电网拓扑结构数据、计量数据、用户数据以及外部应用系统数据等,从而实现信息集成,形成跨部门、跨系统、跨应用的业务协同环境。
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将从信息集成标准、数据交换与共享、应用集成等方面实现企业信息的高度集成。在信息集成标准方面,接口协议和通信信息模型(CIM)等标准规范必不可少,同时搭建面向服务架构(SOA),实行分散式信息系统和集中式信息系统的兼容。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行业信息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层是传输、存储和展示数据的基础环境,其规划的合理性和建设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平台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延展性。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IT基础设施、软件系统和通信信息平台等部分。
基础设施层是信息大规模传输和处理的基础环境,其建设水平影响着应用系统的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因此基础设施层的建设旨在为应用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硬件支撑环境。基础设施层一般包括系统硬件平台、系统软件、信息通信网络三部分。其中,硬件平台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IDC机房和容灾中心等,软件平台包括GIS平台、云计算平台、电力商务平台、操作系统、中间件、实时数据库等。信息通信平台则由光纤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电力载波通信等复合通信平台所构成。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行业信息化体系的数据采集层是数据采集的基础环境。数据采集层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智能电表和相关视频监控设备等。
数据采集层是通过传感设备、射频设备、全球定位系统等各种信息采集与传输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对电力系统资源层的设备状态和运行信息进行采集、交换,为对电力系统资源状态进行更加智能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提供支持。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传感器技术、MEMS技术、二维码技术、射频技术、智能电表等技术可以对电网数据、用电信息等进行更为科学与全面的采集;物联网技术信息汇聚层的传感网自组网技术也能帮助实现终端之间的数据交换,从而利用建立数据预评判体系来消除坏值,优化数据采集工作。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进步推进了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更新速度,提高了数据采集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同时,高水平的封装技术可以使终端设备体积更小,散热性更好,自身能耗水平降低,在实现自身数据智能采集的同时,更为数据采集层稳定地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未来电力数据采集的触角延伸范围将更加广泛,数据种类将更加多元化,数据规模将呈海量增长。
1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力营销的内涵与特点
电子企业的信息化主要指的是以科学的思维规范企业的管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为电子企业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贡献、信息比较和信息校核,从而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效益。在电力企业发展当中,提高企业的信息建设指的是以管理思想和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结合,对电力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规范企业营销流程,通过对电力企业的营销监控、辅助决策等,提高电力公司的营销水平。电力企业信息化指的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电力企业当中,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的高度集约化、高度知识化和高速技术化。实现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信息化,主要指的是电力企业规范营销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营销效率,更好的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电力企业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当中的竞争能力。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内部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能够推动电力企业营销工作的快速发展,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信息技术条件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分析
2.1专业营销人才缺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国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了电力企业营销工作比较滞后,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前,我国电力企业从政府脱离的时间还比较短,我国电力部门还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符合的营销人才管理和人才储备机制,导致了很多电力营销工作人员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是电力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水平比较低,无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力营销工作,导致电力企业的营销工作与时代落后,无法及时把握信息环境下市场电力需求信息,导致了营销工作严重滞后。2.2营销体制不健全基于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营销体制,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分析,能够及时把握企业对电力的需求,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能够增强电力营销工作的针对性,但是这正是我国电力企业所缺乏的。我国电力事业在发展中长期被看作是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大事,因此,电力企业被看作是政府部门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电力调度都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当前,虽然电力部门从政府中分离出来,但是很多电力企业仍旧依靠国家电力职能部门的调度和管理。这使电力企业无法根据自身的发展建立起完善的营销机制,使电力企业营销工作存在很多困难。2.3营销管理理念落后我国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当中,独立发展起步很晚,由依附于政府发展到独立发展,这种转变,需要时间,这也使我国电力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将现代营销管理理念、营销管理方法引入到电力营销部门当中。目前,很多电力企业仍旧采用的是“人制”的管理方式。电力部门管理中在市场调研、人才培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缺陷尤为明显。同时,当前供电公司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这对于电力营销工作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3信息化条件下电力部门营销策略分析
3.1树立信息化营销理念,优化营销队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电力企业营销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形式。电力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必须树立信息化营销理念,提高企业营销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电力企业的营销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员工的信息技术知识培训工作,使企业员工掌握必要的信息化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使员工能够根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力营销工作。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要坚持唯才是用,打破传统人才格局,招聘一批具有较高信息营销能力和营销理念的专业人才。现代电力营销人才不仅是对学历、经历的要求,而更是对营销理念的要求。人才与理念是相通的,现代营销人才会给企业带来现代营销理念,促进电力企业发展。3.2建立信息化营销平台,完善营销管理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电力部门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主动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去,作为一个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为此,电力企业在营销工作当中,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化营销工作平台。通过企业营销工作人员收集市场电力需求信息,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电力需求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电力营销工作人员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减少营销工作当中的盲目性,有效提升电力企业营销工作的营销效果和营销效率,提高电力企业营销竞争力。3.3顺应市场发展,完善营销理念在信息化社会当中,各种信息日新月异,信息化技术在电力企业管理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电力企业营销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科学的电力营销平台。在平台建设中对公司的每一个客户的详细信息进行登记,并显示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合作项目。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需要进行详细分析,这样电力企业可以对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提高营销效果。同时利用网络也可以收集公司潜在客户的信息,分析客户信息,在进行电力营销的过程中能够加强针对性,进而实现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
4结语
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境界结构不断调整,电力公司营销工作面临全新的环境,因此,要想加强企业营销工作,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树立信息化营销理念。电力公司传统的营销方式和营销理念严重影响电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只有坚持信息化营销理念,才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电力公司营销工作进步。
参考文献
二、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就现在的情况来说,我国电力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都已经将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引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去。但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运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阻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技术运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力度不够,很多企业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充分,对财务工作信息技术运用管理的观念十分落后。财务管理人员一般只重视计算机终端技术,而对服务器、局域网建设这些深层次的建设问题较为忽视。其次,一些电力企业所使用的信息化管理设备较为落后,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企业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一些电力企业使用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完善的理论证明或者不能适应本企业的实际工作状况,管理软件与企业工作不相匹配,造成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化。最后,电力企业财务信息专业复合型人才缺乏。任何一个单位的工作主体都是“人”。电力企业要真正发挥出财务信息化的作用,除了注重软件系统工具的添置和信息化建设以外,还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电力企业财务工作者大多是以前手工操作人员,尽管有一些工作人员掌握了一定的电算会计知识,但是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很难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三、关于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中,更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在知识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结合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的合理有效管理。关于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运用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做好统一性规范化的计算机平台建设,对协同平台进行建立
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就要保证有着统一化计算机平台,并对统一化的财务软件加以采用,实现当前业务流程和财务信息的一体化控制,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推进,保证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有着一定的规范化、高效性以及先进性。通过对资金集中管理信息以及相关的合同项目加以确保,实现决策服务的有效性。财务系统的部署中,就要在原先的财务系统中,对集团统一的账套进行构建,并对标准格式加以采用,同时财务报表通过对标准的格式加以采用,并结合子公司的实际业务分布情况,对集团相对统一的审批流程加以制定,实现现代化技术的统一建设,实现财务的统一化管理。
(二)改变陈旧的财务管理观念,完善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
我们知道,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与其他工作完全分离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计划好多方面的内容:如企业的基础数据信息、企业的业务工作方式、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和企业工作人员工作规范等。财务管理工作必需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支持,要做好改革创新工作以适应企业价值增值的需要。这要求企业管理人员不墨守成规,勇于突破创新,做好信息化管理和协调集中管理的工作,争取达到信息为了管理,管理提供信息的目标。
(三)做好人才的复合型培养
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要做好人才的复合性培养,通过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进行培养,并保证企业有着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进而提升国家的市场经济竞争力,并重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培养,定期的培训相关的商务知识培训,并对未来网络时代中的高端人才进行培养,进而将新财务人员招聘工作进行完善,不仅仅提高计算机技能,同时也要加强现有财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培训。
(四)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更要实现电算化的基础管理,并在实际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中,将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融入,实现预算的全面管理,做好资金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的实现功能,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建设。通过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建设,并对财务管理以及资金的监控力度加强,做好资金风险的基础防范,将资产流失的漏洞进行堵塞,进而实现当前信息的一种共享,不仅仅要做好统计数据的疏漏,同时也要防止财务信息的失真。财务管理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更要有着科学的财务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做好基础预算的全面管理。总而言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就要做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并在当前经济的发展中,保证企业跟上时展的步伐,规范财务管理的基本流程,建设计算机财务管理的平台,加强管理和人员的培训力度,进而实现当前的一种全新管理。
作者简介:江友华(1974-),男,江西南城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曹以龙(1965-),男,安徽当涂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1505)、2012年上海电力学院卓越计划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16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14-02
智能电网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电力工业上的结晶。在原有电网的基础上融入信息化,在信息化电网的基础上进而建成智能电网是电力工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应用需要一大批工程型的信息类人才参与其中。[1]培养具有电力知识背景的信息类工程型人才是智能电网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要求,尤其是电力高校作为以服务电力为宗旨的高等工科院校,探索和建立培养面向智能电网的信息类工程型人才的模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也要求高校探索建立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卓越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2,3]为智能电网建设培养人才。
一、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人才培养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专业内涵,另一方面则是实践能力。
1.电力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些培养电力类人才的高校开设了信息类及电力类专业,也培养了相关人才,但是面对智能电网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前学校还缺乏系统理论上的总结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有效实施。所以,新形势及新需求迫使学校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培养面向智能电网的信息类工程型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信息技术与电力技术融合后对高校人才教育提出的新需求。首要任务是研究新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探索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培养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始于知识、重在实践、成于能力,需要建立融合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建设新的课程和教材、建立对接智能电网的实践平台。
(3)培养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需要采用新手段、新方法。本课题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探索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系统性地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实习和学生科创中,让科研助力教学。
2.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学生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现象比较普遍,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思想不相吻合。而能否解决好上述问题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适应未来IT产业发展人才的关键。
(1)思想认识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存在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
(2)实践类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理论课程一般是按照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分层递进模式,但实践课程体系没有同理论课程相对应,采用分层递进模式来实训使得学生跨越式接受,不能充分有效吸收知识,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
(3)实验教学设置不够完善。实验教学资源通常是傻瓜式、封闭式试验箱。学生只需要接几根线或测试几个点电平就可以了,甚至有的同学只要能背诵也可以顺利做出实验,学生被动学习、兴趣不高,根本就不能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实验教学的学时数也相对偏少,留给学生的自由实践时间也不多。
(4)实习等工程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许多企业讲求经济效益,害怕影响生产秩序,不愿接收实习学生,使得工科院校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甚至将学生“放羊”,让学生分散到各地自由寻找实习单位。
二、综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其能力要求是基于智能电网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分析能力、获取和分析电力专用算法的能力、程序设计和集成电力软件的能力、电力信息分析、挖掘能力和创新能力。
信息与电力结合的关键是学科意识的融合,在原有信息技术的意识中融入电力技术的意识,形成电力信息技术意识,落实到电力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中,以提高人才的电力信息素质,使学生能以智能电网为主线,从不同的层次学习各种信息技术。培养模式以电力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两翼,构建了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科创机制,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是电力和信息结合的分层教学体系,底层是以通识基础课为主的通识教学平台;中间层是两个大平台,包含“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和包含“现代电力工程技术”等课程的电力技术教学平台;高层是信息和电力融合的课程,包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合电力技术的“电力实时信息处理技术”、“电力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和在电力技术课程融入信息技术的“电力调度信息技术”、“配电自动化信息技术”等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是融入电力科研成果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典型科研项目引入到教学中,由于科研项目仅针对科研和工程而并不符合教学规律,在实践教学和课程教学中引入科研项目时需要把教学的意识融入进去,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学规律对科研项目进行分解和再开发,把分解后的项目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中,使教学更贴近电力信息技术前沿。
学生科创机制是将教师在研项目和科研课题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分解,构建学生科学研究、创新设计的课题池;制订培育机制,使学生的科创活动有时间、有地点、有计划、有指导教师,根据智能电网研究的进展不断补充课题池。
三、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思及实施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直是高等工科教育的主要课题。CDIO是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4]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模式强调综合的创新能力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国内近几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既有对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有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对于科研与教学结合的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国内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有些通过兴趣培养和实践训练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有些通过引导教师的科研方向与主讲课程相结合,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践性;有些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本科生科研训练正确选题。为此人才构思及实施方案如下:
1.人才培养构思
(1)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针对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建设创新创业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和学术讲座,让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接触信息技术的前沿;针对教师和国内外学校、研究所和企业进行交流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让学生参与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让学生通过接触科研项目迸发出创新创业的火花;针对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的实施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平台,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创业活动。
(2)实验实践平台为工程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稳定真实的工程环境,建设电力信息网路平台时不是单纯依靠教学实验设备集成商,而是采取与电力企业合作的方式,与国家电网下的专业公司合作,从全国众多电力信息网络架构中提炼出典型的电力信息网络架构和经典产品,并移植到实验室中,在学校为教师科研和实践教学提供了逼真的环境。
(3)教师科研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紧密相关,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紧密相连。通过组织教师下电力企业,参与电力企业智能电网项目研究,进而申报上海市和国家的科研项目,使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的过程,优化了对课程知识体系的组织。
2.工程实践能力实施
学生所必需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实践条件建设的好坏密切相关。为此,按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构筑基础、设计、综合三个平台,推进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实践的融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1)以学校工程实践平台为基础:此平台采用学校工程实践平台和企业现场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利用学校本身的工程实训中心进行集中工程实践培训,请企业辅导教师和本校教师一起授课和辅导。
(2)以企校混合实践平台为设计:企业和学校共同投资建立实践平台,合作企业开发人员常驻该平台,并且合作企业有合适的项目。然后以项目为导向,选拔学生组成3~5人的开发实践小组,在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上进行工程实践,在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开发实践。在此平台实训环境下,学生可以亲自进行电力项目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仿真调试、硬件测试,从而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电力系统设计的各个步骤和方法,真正加深对电力系统的系统化认识,真正提高学生设计、调试电力产品的技能和实战能力,使得学生在电力信息技术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比较完备的技能。
(3)将企业基地作为设计平台:此平台利用企业基地及科研力量、环境等进行集中工程实践培训,请企业辅导教师和本校教师一起授课和辅导,让学生真实地进入企业,真实感受电力产品的工业化实现,从而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掌握电力系统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在电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实现“学习、工作无缝连接”。
四、理论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是探索了教育和技术进步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孕育新的知识,新的知识培育新的学科,新的学科造就新的人才,新的人才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教育要始终追赶学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其意义是探索建立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结合“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产生一批教研教改成果,为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培养作出示范性贡献,为智能电网建设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庞永师,林昭雄,陈德豪,等.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45-148.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111-01
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还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尤其如此。
1.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03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已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生产、调度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
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迫切需要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
电力行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专业,生产、调度、营销网络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性也越来越明确,网络建设以及计、收费和监控的软件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把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
2.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分析
2.1 把握信息技术前进方向
电力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把握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努力充实技术力量,不断开辟出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加强交流,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紧跟信息技术前进步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信息建设始终与科技发展相适应,才能确保与电力事业发展相适应。
2.2 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
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以务实的作风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这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买几台电脑,组建局域网,建几个网站而已,而是以“好用、实用、用好”为原则,不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从企业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现有基础情况和现实承受能力,考虑企业的观念、人员、组织、基础管理等是否能够适应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要求,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变革的信息化过程,应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规划好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的全面系统如何建设,建设适时、适度。
2.3 创建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
2.4 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
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
2.5 为老百姓提供周到的服务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开通呼叫热线服务,老百姓可以通过热线服务,得到用电信息、电路报修、资费查询等服务,极大改变电话拥挤、服务不周到的局面。
3.电力信息化的作用
3.1 电力信息化有利于企业控制安全运行
电力信息化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处理、在线安全监视和安全分析等,可以使系统处于最优的正常运行状态,同时,确定各项预防性控制措施,以便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提高处理能力,当电力系统一旦出现故障,进入紧急状态后,则依靠紧急控制来迅速处理.这时的安全运行控制措施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和各种稳定控制装置的正确、快速、准确动作;通过紧急控制将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和事故后状态。当系统处于事故后状态时,可反馈信息,通过控制手段,使其重新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3.2 电力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直以来,SCADA以及EMS就是电网调度自动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着自动化是否能够完成以及自动化水平的高低。其中,SCADA是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的简称,在电网系统、石油化工系统、燃气系统、交通系统等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而EMS则是能量管理系统的简称,随着当今电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能量管理系统正在向着信息化转变。对从SCADA到EMS的过程性进行深入的探究,是当今提高电网调度自动化水平的必要措施
一、我国SCADA的应用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引进了SCADA系统,使我国的电网调度开始迈向了自动化。我国的SCADA系统经过了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从引进到探究,从探究到开发,从开发到完善的基本发展思路,真正实现我国自主研发的SCADA系统的品牌化。当今的SCADA相关专业一方面提取了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精华,另一方面选择了远动专业的核心理论,将二者进行充分的融合,就使SCADA专业具有了数据采集以及监视控制等多方面的功能。在我国上世纪自主研发的SCADA系统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了VAX-11/750以及VAX4000等,较为成功地实现了SCADA系统的广泛应用,让我国的电网调度实现了自动化,很好地促进了电网调度水平的平稳发展。
二、我国EMS的应用
和SCADA系统在最初时的完全依靠国外引进不同,EMS系统只选择性地引进了少数关键技术,在很大程度上,EMS系统是建立在我国自主研发技术基础之上的。EMS系统需要足够数量的远动终端支持,并且在电网的调度中,通常需要建立在完善的SCADA基础之上。另外,EMS系统还需要具有高智能型的应用软件的支持,在远动终端数量、SCADA系统、智能型应用软件都达到相应的要求之后,才能实现EMS系统的正常应用。其中,智能型应用软件基本上全部采用的是我国的自主研发技术,具有非常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EMS系统通常可分为封闭集中式系统以及开放分布式系统两类,其中,封闭集中式系统具有功能多样、节约资源、可实现一机多用等多方面的优点,但其缺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外界的新产品很难接入系统中,对于系统的更新完善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因此,随着当今科技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源投资环境的变化,EMS系统的发展正在向着开放式与分布式的方向深入,让系统具有更高的性价比,解决了封闭集中式系统更新完善困难的弊端,使电网调度过程中对能量的管理更加规范,更加细化。
三、SCADA与EMS从自动化向信息化的转变
我国的SCADA系统以及EMS系统经过了数十年来的发展,在取得了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困难与挑战。特别是随着电力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力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擦,SCADA系统与EMS系统也相应地有了从单纯地自动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趋势,应用的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电力市场,而是以电力市场为基础,更广地应用到了财务资产信息管理的领域。而之所以会出现SCADA与EMS从自动化向信息化转变的现象,是因为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在共同产生着的影响。
(一)电力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一直以来,电力信息技术和电力运行实时信息以及电力营销管理信息保持着较为一致的发展步调,因此,电力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后面两者的发展影响密切相关。如今的电力运行实时信息从远动SCADA向着EMS转变,而电力营销管理信息则从传统信息管理系统向着企业资源规划系统转变。如今的电力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完成了标准化的转型,将配电管理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和支持变电站的IEC 61850进行互补,实现完整的标准化。综合电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从目前的电网调度自动化发展环境来看,将SCADA以及EMS并入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思路。
(二)电力市场开放的影响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力市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供电与配电的运营方面,实现了开放性的转变。最为典型的电力市场开放性转变表现就是,电力调度交易中心取代了电力调度中心,使电网系统更加市场化,拥有了更为开放的市场环境。在电力市场的影响下,电网调度自动化过程中包括了电能管理、电价管理、交易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传统的SCADA系统以及EMS系统随之发生了非常巨大的改变。根据对当今电力市场的基本环境分析,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厂网分开以及输配电分开的措施,以分步实施的方式,使电力市场的发展更加合理。
因此,我国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当今信息技术以及市场环境的多重影响下,要使电力产业更加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就必须要从传统的自动化向标准化转变,并经标准化最终实现信息化。
四、结束语
我国的电网调度自动化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整体自动化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阶段。而在当今的市场模式中,由于电力信息技术以及电力市场背景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因此如果对于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发展方式不进行改变的话,将会面临非常巨大的阻碍,而从SCADA以及EMS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自动化向信息化的转变是电网调度自动化发展的一种良好模式。
参考文献:
[1]覃干卿. 新兴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整体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2.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关键字:电力信息化 电力企业 核心竞争力 管控一体化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入世后更直接地面临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还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尤其如此。
一、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03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已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生产、调度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迫切需要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
随着电力行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和专业,生产、调度、营销网络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也越来越明确,网络建设以及计、收费和监控的软件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把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
二 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措施
1 把握信息技术前进方向电力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把握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努力充实技术力量,不断开辟出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加强交流,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紧跟信息技术前进步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信息建设始终与科技发展相适应,才能确保与电力事业发展相适应。
2 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以务实的作风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这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买几台电脑,组建局域网,建几个网站而已,而是以“好用、实用、用好”为原则,不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从企业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现有基础情况和现实承受能力,考虑企业的观念、人员、组织、基础管理等是否能够适应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要求,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变革的信息化过程,应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规划好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的全面系统如何建设,建设适时、适度。
3 创建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
4 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