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教师法

高等教育教师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30 10:26: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等教育教师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等教育教师法

篇1

 

当前, 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 也更加关心其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 回顾了过去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提出了现在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探讨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走向, 并发表了《高等教育宣言》。为了准备这次世纪末的大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关于改变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论文, 并在五个地区举行了磋商会议, 综合考虑各个地区情况, 汇集成了这篇《高等教育宣言》。可以说《高等教育宣言》是世界各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指向, 它是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展望和预期。宣言第二条的标题提到非常有趣的一个词——伦理, 通常很少有人把伦理角色与高等教育做过多的深刻联系, 但在宣言中, 伦理作为除高等教育使命之外的第二条提了出来, 可见其重要性。本文试图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出发, 对高等教育伦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理清含义, 了解其背后的深意。 

一、概念界定 

关于高等教育伦理, 通过翻阅词典以及相关的教育书籍, 暂未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义, 因此要探讨其含义, 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伦理。伦理一词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 传统意义理解上的伦理大致有以下几种含义: 

1. 人伦的原理, 为人的原理。《说文解字》曰: “理,治玉也。” 说明只有遵循事物的内在的原理和内在的规律,才能把玉石造成玉, “治” 的过程也是探索其内在原理和内在规律的过程。当“理” 与“伦” 合成“伦理” 的时候,就是指人伦的原理, 为人的原理。 

2. 事物的条理, 道理, 准则。《礼记•乐记》中提到“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 通伦理者也。” 郑玄注:“伦, 犹类也。理, 分也。” 郑瑗在《井观琐言》卷一中写道: “马迁才豪, 故叙事无伦理, 又杂以俚语, 不可为训。”苏轼的《论给田募役状》提到“每路一州, 先次推行, 令一州中略成伦理。一州既成伦理, 一路便可推行。”[1%] 

3.何智炫在其《伦理与道德的辨证探讨》中将伦理定义为处于道德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不便明文规定, 而是约定俗成的, 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 

可见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高等教育伦理就是教育者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中, 调整教育人伦关系所要遵循的客观道德法则, 并在这一客观法则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使客观道德法则主观化, 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使其具有个体关怀性和社会关联性。 

二、高等教育伦理的功能 

《高等教育宣言》中涉及伦理一词的内容并不多, 但高等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它面临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双重制约关系。高等教育作为联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中介, 既与社会发展有着必然的本质联系, 又与人的发展有着必然的本质联系。这两个方面的本质联系, 便构成了高等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因此, 高等教育活动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又受人的发展制约。高等教育伦理就是通过教育活动尽可能使来自两个方面的制约达成统一, 促进双方面的发展。 

(一) 高等教育伦理的个体功能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作为对一定社会高等教育活动关系的伦理化反映, 高等教育伦理也就是调节人们之间高等教育活动关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通过设定一定的善恶标准, 规定着人们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高等教育伦理作为调节人们之间教育活动关系的行为规范, 与一般的教育活动规范不同, 它是一种善恶规范,是一种价值取向, 它以善恶为尺度去规定人们哪些行为是应当做的, 哪些行为是不应当做的, 引导和约束人们教育行为应以“善” 为价值取向, 从而保障教育活动有序进行,以实现受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作为一种内在的善恶规范, 高等教育伦理对人们教育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它不像法律那样, 通过一种强制性的实施机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它是通过社会舆论、引导、自省、自悟等方式来唤起人们内在的道德良知, 促使人们自觉地去调节教育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在进行高等教育活动之前, 对于把受教育者要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 并据此组织教育活动, 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 形成他们的个性, 成为真正的人。 

高等教育伦理体现着主体行为的精神态度, 是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把握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高等教育伦理是主体选择的一种价值意识, 引导着其对现实高等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 促进人格完善和发展。这种主体精神态度, 如勤奋、敬业、进取、奉献等, 不是基于一种利益原则, 而是主体对自己意志、品德和行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对促进高等教育活动高效和优化的一种自觉意识。高等教育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要求主体发挥其精神态度, 促进个体的发展。 

(二) 高等教育伦理的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活动是社会活动一个方面, 高等教育领域是社会整体系统的一个特殊领域, 与之相适应, 高等教育伦理也是社会伦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 高等教育伦理与一般的社会伦理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高等教育伦理是社会伦理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表现。同时, 高等教育伦理又不是一般社会伦理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简单推广,不能把一般的社会伦理规范照搬到高等教育活动中来。高等教育伦理主要是依据一定社会的高等教育活动过程, 反映着高等教育活动对社会的功能, 以及高等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 

高等教育伦理在对象和内容上包容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和方面, 其中主要是高等教育通过人对社会的间接导向。我们知道, 道德要求有着不同的层次, 一般可分为可容性道德要求和善的道德要求两个层次。可容性道德要求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即社会公德, 这种基本的道德标准是不违规、不损人; 善的道德要求则是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 它是在可容性道德要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要求社会中的优秀成员要有一种利人之心,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以天下为己任。高等教育伦理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精英。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生产服务、为经济服务、为政治服务、为文化服务等等,高等教育伦理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上, 通过培养人去实现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即社会价值, 体现为一种社会功能。高等教育伦理的主要社会功能和价值其实并不在经济上, 大多场合侧重于文化和政治上, 或者说其是超经济的。同时, 教育伦理作为教育活动中一种道德规范和价值精神,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就是要优化教育发展, 通过教育提高人的培养质量和规格, 进而提高社会的整体层次。从一定上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价值, 不仅对社会的政治发展起着特殊作用, 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也起着特殊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思考与小结 

《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发表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高校大规模扩招, 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分散, 质量下降, 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等。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人们把目光放在如何创造更多经济价值之上, 忽略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价值, 更加忽略了高等教育伦理价值。高等教育伦理作为高等教育活动关系的伦理化反映, 在道德伦理精神缺失的当代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o].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3): 48. 

篇2

2.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高职教育活力。传统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模式僵化的窠臼,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一种相对较为“温和”“宜人”的环境中成长,虽然有助于学科知识的构建,但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助长师生的懒惰情绪。但在市场化背景中,所有办学目标都围绕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来运转,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同时也会激起师生的危机意识,从而刺激原有僵硬的高职教育激发出更多的活力。

3.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长期以来高等教育都给人一种“温室中花朵”的感觉,其资金、师资、人才、招生等诸多方面依靠财政和政策支持,自身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一点与市场经济的整体氛围相比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而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将高职院校置于大的市场化背景之中,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开放式办学模式初探

高等教育向市场化发展是当前的一大趋势,但各地高职院校应遵循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在遵守市场运行规律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现高等教育与市场化的结合。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相比相对滞后,因此在教育理念、校企合作方式等诸多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所以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在面对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时既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

1.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开放式办学模式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居于主体地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实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基于以上特点,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亲手练习各项技能并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则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和保障。高职教学、实习工作固然要围绕学生来展开,但在该项工作的背后离不开教师的辛勤指导。另一方面,开放式办学模式中计划居于主导地位,市场居于主体地位。无论高职教育如何发展,无论市场化因素如何向高职教育内部渗透与发展,关系到国家命脉和民族兴衰的高职教育的决策权都要掌握在国家手中,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高等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这也是坚持计划为主导地位的原因。至于发挥市场的主体地位,则是在坚持原有办学原则、尊重高职教育发展基础、考虑欠发达地区经济实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给予高校市场自,充分发挥市场化的各项积极因素来弥补原有高职院校沿袭的各项弊病。

2.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开放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创新,离开了创新,这一教学方式就失去了最具特色的特性,同样也就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尽管创新在高职院校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中居于重要地位,但众所周知,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离不开对原有技术的继承、消化、吸收。从这一层面上而言,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将继承原有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作为学生、教师进行突破与创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教师应在开放式教学中给学生设定足够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拓展、应用的课程,让学生尽快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尽快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使学生自身具备初步的实践技能和知识储备。以上所介绍的是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来实现突破,而要实现创新与创造性思维,则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设定原有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不拘一格、“不走寻常路”,创造性地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独特思路和方式来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和新措施、新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将原有学到的知识进行升华和拔高,从而真正掌握起来、为自己所用,也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式办学的初衷和目的。

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57-02

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理论是美国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于1986年正式提出的,布鲁斯・约翰斯通根据时代的发展情况不断发展、完善“成本分担”理论。他认为,高等教育的各种成本应由各受益主体即政府或者说纳税人、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私人或社会事业捐赠者四部分共同承担。我国学者王凌皓、苗淼认为,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能够缓解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并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必要性

1.解决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问题的需要。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较之其他国家投入不足,使高等教育采取成本分担的形式成为必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我国高校普遍扩招,纷纷增设专业、扩建校区、增加和改善设施设备等,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尽管近年来国家把教育的改革发展作为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已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由于财政能力的下降,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目前仅为3%左右,还没有达到像有关政策目标设定的那样逐步上升,没有达到4%的预期水平。因此,推行成本分担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便成为高等院校的必然选择。

2.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需要。在社会发展、人均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通过高校收费的方式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给国家、高校、企业和学生家庭,增加了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从而可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的。

3.经济活动多样化之使然。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经济活动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而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必须要求有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做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成本仍然由政府“单挑”,必须使教育完全处于政府的严密控制下,就不利于教育多样化的实现。而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和政府一起分担教育成本,会使其对教育获得一定的影响权,进而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量身打造一批专业人才,使整个社会经济实现多种形式蓬勃发展成为可能。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成本分担的现状。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成本的现状是:成本分担多元化,但在主体分担的比例上却出现很多问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政府投入在生均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却变化不大。相应的,学生个人和家庭、社会团体、私人企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无论在绝对数量上和相对比例上都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高校收费改革后学生及其家庭所承担的比重增幅较大。具体可参见2003~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情况(表1):

2.成本分担存在的问题。(1)教育成本分担比例达到或超过了社会大多数人能够承担的心理极限。据社科院2011年的《社会蓝皮书》数据表明,2010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其中有40%是实物性收入,还有20%必须用于第二年的生产开支。这样一来,农民真正的可支配收入每年人均不足2000元,要供一个孩子读书,是非常困难的。(2)国家分担的比例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近年来,全国每年GDP增长率都在9%以上,一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确实在增长,另一方面,政府投入与学校和学生增长幅度并不相称。这导致了从1999年扩招以来,学费收入成了高等学校经费来源的主要部分,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还在相对下降。(3)成本分担制度执行和落实出现偏差。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执行成本分担制度时,没有考虑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特别是没有考虑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特别贫困阶层学生的承受能力,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成本分担比例的控制上,没有充分的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和监控作用,客观上加剧了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角度来看,教育财政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应该有进一步的改善,以下为相应的对策:

1.增加和优化国家教育投入。在保证政府处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优化国家教育投入,比如实行对高校的财政差别化支持,这样既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资金,又不会出现国家对高校财政投入出现“大锅饭”的情况;此外,还可以探索利用教育券制度,进一步扩大低收入家庭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同时政府也可以对那些低收入家庭的高能力学生发放奖学金,或者也可以通过学校发放,以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

2.激励地方政府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高等教育。在我国财政分权的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财政自,而且有些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是很高的。但是地方政府,特别是市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是很少的,究其原因,在于付出与收益的不平衡。按照高等教育的收益原则,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越多,从高等教育得到的收益也应该越大。但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是分省进行的,市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并不能给该市带来更多的招生规模。为了激励地方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补贴力度,应该将高校所在地区的招生规模与地区政府的财政投入相联系,比如可以考虑让高校给予所在地市一定的额外招生名额,以鼓励市级政府更多地支持高等教育。

3.改革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从分担教育成本的总量上来看,政府教育财政拨款要和教育生均成本以及学费相适应,建立“教育成本――财政拨款――学费”的互动机制,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由于我国政府对教育投入总量的不足,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59%,这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连续第四年增长,但仍未达到法定4%的比例,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早已达到6%~7%,投入不足仍是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从分担教育成本的形式上来看,政府除了直接给予财政补贴之外,还可采取间接资助的方式,除了对高校征地、基建、校办产业、教学科研、图书资料及教学设备进口等方面给予应有的援助外,向高校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也是分担教育成本的合理有效的途径。

4.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高校成本分担进行分类控制。在国家分担总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高校的具体情况,设计和采用不同的成本分担设计方案。(1)不同地区高校成本分担分类控制。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国家应分担更高比例的培养成本;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国家应分担较低比例的培养成本。(2)不同层次高校成本分担分类控制。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主要应该是社会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主要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国家应高分担或全分担成本,低收费或不收费,引导和鼓励这些家庭的子女学习应用技术。(3)不同专业高校成本分担分类控制。逐步在一些大学推行学费全免的政策,鼓励那些优秀的但是家庭收入不高的学生,能够没有任何负担地进入大学学习,费用由国家全部分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通过高低不同的学费,引导和鼓励学生选择国家急需的专业进行学习,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要求和导向。

总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已经形成了由财政拨款、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社会捐资和集资、学杂费以及其他教育经费等多渠道分担的经费筹集体制,尽管人们对教育成本分担的褒贬不一,但成本分担的改革与实践应当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同时政府应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财政总额既定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发挥教育财政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凌皓,苗淼.高等教育成本补偿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5(6)

2.杜屏,李宝元.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与机会均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王处辉,彭荣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评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4.张亚斌,彭世琦,艾洪山.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2)

5.方房泉.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选择[J].高教探索,2003(3)

6.张继华.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性建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篇4

一直以来,高校教育方面的问题都广泛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关于其教学质量问题,因为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还因不能及时为社会输送优质专业人才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教育中关于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当然,好的教学质量当然既有益于高校,也有益于学生,同时还能更好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但如果是低质量的教学呢,其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对学生的影响。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高校对于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旅游专业的学生。高校教学质量不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高,那么,他们对于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就没有积极性,因而专业知识掌握的就不好,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很好地提高,如此一来,学生在毕业时就不能符合旅游行业的要求,高校也就没有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的人才;2、对高校的影响。高校没有较好地旅游专业教学质量,既会影响高校教育综合性能的发展,也会降低高校的影响力,更不能很好地为旅游行业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3、对旅游行业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加大发展旅游业,国家也出台了许多关于旅游业发展方面的政策,而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就意味需要较多的旅游专业方面的人才,如果高校旅游专业教学质量不好,就会产生旅游专业人才输送断链的情况,这不仅对高校旅游专业教育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我国高校教育中旅游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旅游专业不够重视。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都不太重视对旅游专业的教学,高校旅游专业也是二级学科,对旅游专业的教学也不是特别重视,是在近几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市场急需大量的旅游专业方面的人才,为了培养出适合旅游行业需求的优秀旅游专业人才,我国高校才逐渐重视关于旅游专业的教育问题;2、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教学模式不符合市场需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我国政府对旅游业方面的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关注,特别是对于高校关于旅游专业的教学问题。但是,由于旅游专业在高校开设的时间较短,高校旅游专业方面的师资队伍不足,教师对于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低,且多数教师都没有关于旅游方面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很好地把握旅游教学的重点,他们在教学时,只专注于理论教学,忽视了旅游实践教学方式。因此,高校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旅游业的需求,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如何完善我国高校教育中的旅游专业教学问题

篇5

高等代数作为数学基础课之一,其内容和方法在后续课程学习中所担当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例如,高等代数中介绍一些概念像矩阵,行列式,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线性相关(无关),基,内积运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概念,在空间解析几何,计算方法,线性规划,常微分方程,线性泛函等课程中继续使用。课程教学所采取方式离不开课程本身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比如在实变函数的教学时,由于集合论部分的内容是按公理化组织的,为了在规定学时内给学生打下一些数学文化的底蕴,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常采用注入式教育,尽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但由于到高年级才开设这门课程,所以学生在心理上和理解能力上还是可以接受的。高等代数是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设的,也就是说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刚踏入大学殿堂的高中生。如何调动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能正确看待和理解把握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新的概念,新的方法技能,这些都是高等代数教学中的任务。按现行的教学大纲,高等代数[1]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这样几部分:多项式理论,线性方程组理论,矩阵理论,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欧氏空间理论,其中我理出一条线就是围绕解决方程(组)的解的问题。高等代数内容有自身的特点,也即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采用合理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2],让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的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联系,原有知识能同化新知识,从而获得明确而稳定的意义,而不只是靠简单地死记硬背获得知识,同时每一步新的教学目标都是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果在高等代数教学中抓住上面提到的一条线,那么高等代数教学的开头和学期结束时收尾都变得很简单但又都意味深长。宋代的朱熹认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他强调教学要从“疑问”入手,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下面我们从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问题开始,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 -2x-3=0,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学生在心理上觉得很轻松,他们对这太熟了。张载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下面一个问题提出,方程的系数都是整数(实数,复数),那么方程的根是否都是整数(实数,复数)?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学生可以用反例或证明的方式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讨论的结果是学生认识到方程的根所在范围不是想象的那样,这个问题算是解决了,反观一下,实系数下方程ax +bx+c=0实根存在及个数的判定依赖于这样一个式子ax +bx+c=a(x- )(x- ),也就是说,在中学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引入和首先掌握的是根号符号及其运算。如果学生对根号符号及其运算这个工具不熟悉或掌握,那么他就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回顾了这个简单问题及解决过程后,学生可以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情况与所讨论数域是有关联的这样一个结论。自然地教师会提出下一个问题:一元n(n>2)次整(实,复)系数方程有没有整(实,复)根,个数为多少?学生有前面的铺垫后会在思考这些问题,或许他们会给出各种回答,例如,一元三次方程的根能否象上例一样由根与方程系数关系来判定,一元n次多项式是否可以写成若干个次数较低多项式的乘积等。在学生主动思考和求知欲下,教师给出第一部分多项式理论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了解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入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像带余除法,公因子,不可约多项式,重因式等,以及因式分解理论,并了解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样处理的好处使得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碰到的概念,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每一次课都有自己学习目标。对于基础课高等代数的教学,它和后继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个人觉得教师就应该像一个引路人,通过讲解和练习来指导学生掌握好大纲要求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也要点一下所学内容和后继课程的联系,激发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对待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例如,在运用代数学基本定理时可以提到复变函数中的儒歇定理;在回答一般情形下一元五次方程的根能否像上例一样由根与方程系数关系来判定问题时,可以提一下伽罗瓦理论和近世代数课程;学习多元多项式部分时,可以提一下Grobner基和多元多项式方程组解的问题;就具体求解一元n次方程根,可以提一下后续课程计算方法,这些点到为止,不铺开,主要让学生了解为了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往往需要准备一些新的数学工具和思路,正确对待。

矩阵是高等代数中引入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在教学中可以直接给出矩阵的定义,让学生认识它。但如果教师在给出矩阵的定义前,介绍一些引入矩阵的一些背景知识,可以消除矩阵引入的神秘感,让学生感觉到一些数学概念或工具的引入,有时是很自然的,他们自己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可以定义或引入一些概念。看下面的三个具体例子。

例1.在年终时要统计,将每月报表各行各列对应元素相加;

例2.各车间各月使用材料的费用统计。

例1.

上述两个例子分别可以抽象为矩阵的加法和乘法。

例3如下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x+y=102x+4y=32,其中x表示鸡的数量,y表示兔的数量。记得一次听吴文俊院士数学做机械化报告时,吴院士曾幽默地提到他小学时未学代数方程组前,做这道题花了不少时间,但现在我们在引入两个变量x,y建立线性方程组模型后,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具体解上述方程组,学生可以利用中学学过的行列式或高斯(Guass)消元法,这两种方法都是程序式,机械化的操作。计算机的出现很大程度地帮助人们的从脑力劳动解放了出来,解n元一次方程组问题也是计算机的一个应用。回顾一下高斯(Guass)消元法,上述方程求解整个过程可以通过对下列矩阵的行操作来完成(把变量x,y不写出来)。

换言之,上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所含的信息全部在上述的增广矩阵中,而计算机仅对上述增广矩阵处理也节省了不少存储空间。其实,上述方程写成矩阵形式为AX=B,其中X=xy,A=1124,B=1032。这个问题解决了,一个一般的问题自然提出,对于归结为n元一次方程组模型的问题,如何来求解方程的解?学生自然地会考虑能否把中学时学到的方法推广到解决上述问题,这样教师就顺理成章地将解n元一次方程组问题先分两块进行:一、引入n阶行列式,讲解克兰姆(Gramer)法则;二、对一般的n元一次方程组,运用矩阵观点和方法来处理。

我国古代的孔子是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教育家,“举一反三”、“予一以贯之”、“闻一而知十”等强调学习即要从多闻、多见中体识到“一以贯之”的一,又要由“一以贯之”的一推见到多知,说明学习过程中迁移思想。从上例中的矩阵方程的AX=B形式联想到ax=b,a,b∈R,若a≠0,则由a a=1,得x=a b。教师将学生引导到这里,许多工作要做了,A是个矩阵,尽管矩阵有加、减、乘和数乘,但A 应该是什么运算?此处“1”又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A 存在?应该说这些问题考虑起来都比较难,需要在认识有所突破。反观一下,矩阵形式的高斯消元法第一步,把第一行乘-2加到第二行,1110243211100212可以看作 1 0-2111102432=11100212。指导学生认识到这点很重要,高斯消元法过程完成可以用一系列矩阵左乘来完成,即若存在矩阵P ,P ,…,P 使得P …PPA=1001,则A =P …PP ,X=A B。到这里,除了了解解n元一次方程组过程外,学生已经接触到了除整数,实数,复数,向量外的一个新的数学对象:矩阵,在矩阵组成的集合里,考虑和研究其中的元素的加、减、乘、数乘及取逆运算,还有特殊的矩阵包括单位矩阵,对角矩阵,若当形矩阵,对称矩阵,正定矩阵,正交矩阵,以及矩阵运算的结合律,分配律,交换律,消去律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面考虑的n元一次方程组AX=B,情形都是A为n×n矩阵且非退化,即A是可逆矩阵。下面考虑如下齐次线性方程组情形,AX=0即A为n×m矩阵。易见方程组有解X=0,其中0为m维向量,若方程组解不唯一,此时考虑的是方程组解的结构问题,这部分理论性较强,但结构的概念仍可通过学生容易理解的简单线性空间的例子来说明的。例如,平面在建立直角坐标系后,每一点都可用向量(x ,x )来表示,在定义了通常意义下向量的加法和数乘以后,平面上所有的点构成了一个线性空间V,这个空间的元素虽然很多,但结构却很简单,因为任一点(x ,x )都可表为(x ,x )=c (1,0)+c (0,1)且表法唯一,其中c ,c ∈R,向量(1,0),(0,1)是独立的,不能互相线性表出,两者构成平面V的极大线性无关组,或称为一组基。为了给出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需要引入线性空间一些概念,象向量的线性无关性,线性相关,极大线性无关组,线性表出等,再由此给出向量组的秩,矩阵的秩等概念。有了上述准备后,可以验证齐次线性方程组所有的解构成了一个线性空间,通过高斯消元法给出了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系数矩阵A的秩与基础解系个数的关系,进而给出了解的结构。对于非齐次线性方程组,在通过高斯消元法判定是否有解后,先求出一个特解,将问题转化为求出与之相应齐次线性方程组(或称导出组)的基础解系,这样就可得到原方程组的所有解的表达式,需要指出的是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集合不构成一个线性空间。线性方程组解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求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以及在其化可对角化矩阵为对角形而寻找过渡矩阵和正交矩阵中的应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如果给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考虑:方程ABX=CX=0(1)与BX=0(2)是否等价,其中A,B,C为矩阵,X为一向量?方程组(2)的解是方程组(1)的解,这一点学生能回答;但方程组(1)的解却不一定是方程组(2)的解,换言之,方程组(1)与(2)不一定等价。再回顾一下高斯(Guass)消元法,实际上每一步初等变换都可看成是初等矩阵左乘增广矩阵,为什么经初等变换后所得方程组与原方程组等价呢?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从简单A,B,C为1×1向量开始,进而帮助学生抽象到运算的消去律。高等代数最后部分内容在教学处理上通过和学过的平面几何知识类比基础上,在线性空间中定义内积给出了欧氏空间的概念,并脱离具体的空间进行讨论,但所得的许多结果在学生所熟悉的平面几何中能找到原型,这里教学仍从特殊推广到一般,训练抽象能力,为了帮助理解所得结论可以再回到特殊情形。

对我国航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钱学森先生,大学时的数学非常好,后来,他就母校作为工科大学的数学教学改革曾给出过自己的看法,谈到数学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为巩固一些概念和方法需要做适量的练习,但不要迷于题海中,可以利用现有的数学软件(Mathematics,Maple),从作题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思考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等代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6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被设置的教学类型,同时,高职高专和由大众化的内涵建设和发展的转型,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推进素质工程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的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和正视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深化实践教学和认识的重要性,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建设,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高等职业实践教学

所谓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展了道德、智力、身体、审美等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培养和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计划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学习期间,学生不仅要获得大学文凭,还要获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教学实践的类型就是实习开始时的一般做法,并与相关的理论课程。基于单一学科教学的实践。专业课程的一般组合,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初级阶段。重大基础工作的教学实践。

一般确定一到两个主要类型的专业,有一定的技术水平要求。实习结束后通过考核可发给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这种教学实践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产,掌握基本的技能。旋转式教学实践。这包括了专业范围的几种常见的工作方式,对于每一种类型的工作安排了一定的操作时间,要求学生对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和操作程序。综合性教学实践。具体而言,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在一个主要行业,可以适当地调整和使用的一般设备和配件等类型(或工艺),可以根据零件图纸和工艺文件独立处理的中等复杂度;同时,也要了解基本的操作方法与专业相关的几种类型(或过程)。通过实习教师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基本知识,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实习教师组织学生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质量和数量,注意安全,文明生产,完成任务,为国家创造财富。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习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个较高的专业技术教育,目的是培养和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可以说,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管理现代化的产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一部分,规划的第二十一个世纪的教育和培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客观需要,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行业的职业群体的发展。

三、实践教学实习的现状

目前,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理论、轻实践”的效果,使实践教学的作用不能发挥,阻碍了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时数不足。目前,高职院校对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仅占总课时的20%。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战性和针对性。在教师教学实践中多讲,少与学生沟通;有的实习教学内容,甚至学生组织,集体观看实习录像,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很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硬件基础薄弱,实习基地建设明显滞后。有的虽然建立了模拟实验室,但实验方法、步骤的教条,仅限于实验验证,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实验,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缺乏大量的教师专业思想和实践技能。

四、影响实践教学实习的因素

虽然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总体而言,培养模式仍然单一,管理陈旧,弯路过多,严重影响实习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许多落后的教学内容,有的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仍然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有的被转化为科学前沿的知识体系的新知识,此外,单一的灌输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主要集中在教学实践方面。这种实践教学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理性认识和理论教学的重视,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实践教学的缺失是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和恐惧。教学组织比较复杂,从实验设计、实验到实验报告正确性,特别是生产现场的教学实践。因此,在实验中,实践是走过场,不想动自己的大脑,也不想做。众多原因导致现在的实践教学实习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些因素进行探讨,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五、对教学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

提高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由其专业性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比理论教学更重要。强调教学与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教学中的错误认识是薄弱的局面。改革传统教学内容,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大部分是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到或是从发展中学教育发展,满足当前生产的需求,服务一线和一线实践人才的高技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将挑战和压力转变为发展和扩张的机遇,我们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的素质。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立稳定的学校实习教学基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上岗,在校企合作的理念下合作,建立稳定的学校实习基地。把学生的科研创新列入教学计划,在学分制教学改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一方面通过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加强学科竞赛活动,构建大学生创新基地,创办大学生创业中心,开展各类创业大赛活动,让学生创办各种公司等,鼓励学生搞科研创新。

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工作量津贴,实践教学成果奖励,实践教学工作考评,职称评审及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健全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渐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建立实验技术平台,为加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在研究期间必须对学生进行实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企业生产组织、发展、设计学习的全过程,掌握不同行业、企业间的经营模式、发展方式等,这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大部分的实践教学内容都比较陈旧,更新很慢,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保证学生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应增加一些先进、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人才的能力结构,构建实践教学模块,在实践和设计中,尽可能地获得与岗位相关的实践项目。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学校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促进实习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将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存在的问题。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尝试。教学内容的更新,必须根据科学的最新发展对这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同时又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教学方法改革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结束语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还处于一个萌芽时期,需要对其进行摸索,高职学生的性质和作用也需要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受的过程。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其自身的特色,而实践教学是这一特征的核心。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人们的需求,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茗,李春晖.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

[2]尚国营.高师院校实行委托教育实习的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3)

[3]刘晓丽,许斌.当前教师教育实习环节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05)

[4]刘冰.关于对教育实习改革的几点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5]王存宽,胡建勇.再谈教育实习改革思考———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6(10)

[6]胡青,蒋喜锋.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05)

[7]李崇爱,王昌善.欧美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模式与理念[J].教育评论.2005(04)

篇7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专业化的教师应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及专业情谊。专业化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包括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个大的方面,而且三个方面的知识应该是相互关联和渗透的;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它包括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而专业情谊则包含了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等方面。

 

我们看到,与只需要掌握本学科一些基础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机械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教师相比,专业化的教师有着不可替代性。随着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已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论

 

教师专业化不是静止的,而是在其一系列连续的阶段中成熟和发展的。在其阶段的划分上,不同的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例如“关注”阶段论、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等。虽然各学者的划分方式不同,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对教学由入门到逐渐了解到经验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

 

“关注”阶段论把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四阶段:第一阶段为任教前关注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还没有走向工作岗位;第二阶段为早期求生存阶段,教师初次实际接触教学工作;第三阶段是关注教学情境阶段,教师开始关注起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表现;第四阶段为关注学生阶段,学生成为关注的中心。

 

在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中,伯顿将教师发展阶段分为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费斯勒在其职业周期动态模式中,将教师职业发展过程划分为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

 

在这里。笔者将以上各阶段简单地归结为职前阶段、入职和职后提高三个阶段。职前阶段是指教师在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前的阶段;入职阶段是教师刚刚走向教师岗位的阶段;而职后提高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积累和提高、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

 

三、高等师范教育在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相对应,对教师的教育分为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和职后提高三个阶段。职前培养是对教师在正式走向教师岗位前所进行的关于教师职业的教育;人职教育是教师刚刚走向工作岗位接触实际工作时所进行的教育;而职后教育则是为了帮助于教师进一步提高,走向更加成熟的阶段对教师所进行的培养教育。

 

职前培养是教师接受教师教育的最早阶段,高质量的职前培养不但使教师入职前的具有良好专业素质,而且对教师后两个阶段的成长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目前对教师职前培养的主要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高等师范教育应采取更加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的措施

 

鉴于高等师范教育的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使高等师范教育更加适合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应该是我们积极思考的问题。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和目前高师教育的实际状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教育理论基础,加强师范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

 

我们知道,专业化教师之所以是不可以替代的,是因为专业化教师不但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具有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所不具备的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如果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教育理论基础薄弱,那么就不具备专业化教师的素质,失去了不可替代性。

 

当前的高等师范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课程,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学科课程。高等师范院校应适当地增加教育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在整个必修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例如增加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心理学理论、教师技能技巧等方面课程的设置。使高师学生具有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同时增加各种教育类选修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地选择科目,进一步扩展视野,增强理论基础。

 

(二)为学生尽早地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缩小和人职后的差距。

 

很多高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基础扎实,但一旦走向工作岗位还是难以适应,主要原因是在高校期间缺少实践的机会。虽然一般高师院校都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但时间短、次数少,学生没有深入的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学校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定期安排学生到各个中小学实地参观学习,这样学生很早就可以看到自身与教师职业要求的差距,在实践中意识到不足,有利于他们及早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在实践的体会中学习教育理论,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更多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树立专业理想、专业情操等专业情谊方面的形成与发展。

 

(三)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我们知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逐渐走向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积累与提高。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高等师范院校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1)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是静态的,教师一旦停止了学习提高,那么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教师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谊等方面的更新。在职前培养阶段,高师学生就应该充分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2)为学生提供更重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例如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等。在开放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不但拥有了更广、更新的学习资源,而且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转变为自主地搜集、探讨和交流共享知识,这正是终身学习所需要的。

 

(3)高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问题解决的模式。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有效地利用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学习、思考、交流等方式来解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交流能力等均得到了发展。在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促进理智取向向实践——反思取向、生态取向的转变。

 

目前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取向主要分为三种: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与生态取向。理智取向强调教师具有学科知识和如何使学生学会的教育知识,关注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而实践——反思模式强调实践,关注教师实际上知道些什么,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和反思促使教师对于教学相关的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生态取向强调教师突破个人的限制,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促进教师发展。而现阶段,在对教师的教育中大多停留在理智取向,强调教师拥有的知识,而忽略了教师的实践和反思,教师之间没有进行交流共享,不利于教师的进步与发展。

 

高师院校在在职前培养阶段,就应该积极地由理智取向向实践——反思、生态取向转变。对其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如上所述,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正确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提供开放的信息学习环境增加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空间。

 

篇8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和职业型两大类。其中职业型的高等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满足学校、学生、就业单位三方利益要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原则下,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提出了推动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的措施,一些高等院校的教育开始呈现向职业化转型的发展趋势。但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转型不只是概念上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第多方面的转换。其中,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负责对学生的教学任务,在高等教育职业转型的背景下,教师队伍的发展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帮助高等教育职业化顺利完成转型。

一、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原因及要求

1.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原因

近年来,由于盲目扩招,再加上管理不善、师资力量不足以及陈旧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之后,却是茫然不知所措,面临很大的就业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其中,职业技能不足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在教育领域提出了高等教育职业化这一改革方式。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产业不断升级的形势下,作为为其提供人才支持的高等院校必然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型和升级,以适应其发展要求。

2.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所谓职业意识就是指对待职业的态度,要做到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把职业生涯作为自己价值体现的形式之一,而不仅仅只是把其当作谋生的手段。很多学生在上高中时努力学习,拼命考入大学,但真正进入了大学后,却由于紧张的学习节奏突然放慢而失去了奋斗的动力,甚至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因此,对于未来十分迷茫,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规划意识。毕业之后甚至对社会产生恐惧感,逃避工作,做起了“啃老族”。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高等院校在进行职业化教育转型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培养职业意识来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在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就循序渐进地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职业在一个人人生中的重要性,并使其能做到根据自身实际设计相应的职业生生涯规划,以在毕业时充满信心面对社会。

3.树立学生职业道德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要求,但总的来说,以诚实守信为代表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行业都要遵守的职业道德。现实生活中,出现一些刚刚从事工作的毕业生贪污、受贿等不遵守职业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案例,这是长期以来追求分数的教育模式造成的。这种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在高等院校的教育阶段,学生做人的道德素养大致形成,但职业道德素养尚是一片空白,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并内化成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4.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优秀的职业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求职中更胜一筹,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职业能力的教育要求毕业生必须获得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与同事、上下级进行合作沟通的技巧。但一直以来的实际情况是,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下,大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甚至完全退化,更不会主动寻求与人的合作。高等院校在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对独立完成工作的热情,并帮助其建立换位思考的意识,使其熟悉团队合作的方式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二、高等教育职业化带来的影响

1.满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需要经济的市场化致使高等教育职业化能够自行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如实地反映教育领域的生产力和资源配置的关系,为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是为了解决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相应的职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为企事业分门别类地输送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2.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结构转型传统的高等教育由于长期的积弊没有被清除,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思维僵化、教育理念和方式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这使得高等院校发展缓慢,难以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对于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制度并不协调,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渗入到教育领域,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进入本校学习,高等院校必然要调整现有的教育结构,以学生的就业要求为基础,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来完善自身的建设,提高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运作效率,做到与时俱进。

3.适应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市场的变化、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相应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也发生着变化。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转型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与学校教育之间建起了一座新的桥梁,对提高大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主动性有着促进作用。高等院校的职业化发展能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丰富广泛的理论知识,还能使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学生进入真正的工作状态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

三、高等教育职业化教师发展道路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一直以来都在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领域的工作发展也要逐步跟进,保证高等教育职业化能够顺利转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育思想

这是就教师自身来讲。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一直以来都遵守着“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机械式教学思想,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只学什么,这不仅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也使得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在当前高等院校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们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而是“学生要、老师教”的形式,结合社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的侧重点进行适度的调整。

2.改革教学内容

这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说的。要想高等院校的教师适应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趋势,而不被淘汰,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由公共课的教育模块和专业课的教育模块相结合,而职业化教育则必然要求增加职业化教育内容,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实际上,尽管高等院校开设有就业规划指导课,但是课程不够系统化,授课内容不够深入,授课时间短并常常流于形式,缺少相应的规范要求,仅仅只是为了应付工作。因此,在现有高校的课程结构安排上应该增加相应的职业化教育模块,并与不同的专业知识配套,其内容安排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每届的新生入学就开始进行教授,打好基础,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变化。

3.注重实践教学

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课理论实际应用能力。这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在课堂上引入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加强动手能力,多多进行实践操作。以市场营销学专业为例,在学生学期课程安排的基础上,一方面进行专业课程的教授,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布置完成广告策划书、营销策划书、战略分析报告计划书等任务。鼓励学生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将社会上一些组织完善的实践活动引入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课内课外的实践经验,实现在实践中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快建设双师型

教师这是以高等院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出发点,来研究在当前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的发展方向的。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这就要求职业化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非常强的科研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职业化教育的方式和技巧,掌握计算机等网络信息技术并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把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以便更加高效地完成高等教育职业化要求下的教育目标。具体来说,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建立起教师企业招聘制,在一些企业、事业单位中挑选比较优秀的员工兼任学校的职业化教育培训教师,增加教师队伍中有相关企事业工作经验的人数比例。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例如通过专业讲座、校企交流、岗位挂职等方式,实现对教师队伍职业专门化的建设,以便其更好地胜任职业化教育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些双师型教师津贴补助的方式,鼓励教师提升教学以及科研能力。

四、结语

信息化的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求,为高等教育职业化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条件,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有利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符合新时期状态下社会发展对于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等教育职业化代表着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培养具有高水平以及高技术的现代化人才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实现高校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苏林.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转型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1(28):70-74.

[2]周元才,闫智勇.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三重困境及破解对策[J].职业技教育,2014(22):23-26.

[3]张有根.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0(11):39-43.

篇9

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 首先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及普高毕业生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趋势预测法, 对2012年―2020年普高毕业生规模趋势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我国未来高职教育办学机制改革,发展走向提出建设性的构想。

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特点

对我国1983年―2002年出生人口数据进行整理,得到我国2001年―2020年进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周岁)将由2079万下降至1652万。纵观我国过去10年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过程,“十五”至“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适龄人数呈曲线负增长趋势,增长率为-0.3%,而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呈增长趋势,增长率为6.7%,见表1。

以18周岁人口数为因变量(Y),普通本科招生数(X1)、高职招生数(X2)、普高毕业生数(X3)为自变量(Xi),进行逐步回归分析\[2\]665-670,结果见表2。

(2)招生数、普高毕业生数:自2001年―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表218周岁人口数(Y)与自变量(Xi)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偏相关 1t值1p值r(y,X1)1-0.542311.707510.1315r(y,X2)10.066910.177410.8642r(y,X3)10.295610.818710.4399分析结果:18周岁人口数量与因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这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主要受国家政策调控。

这10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指导下,抓住我国普高毕业生数处历史最佳的机遇期,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才有今天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事业。以普高毕业生数为因变量(Y),以18周岁人口数(X1)、普通本科招生数(X2)、高职招生数(X3)为自变量(Xi),进行逐步回归分析\[2\]665667,结果见表3。

周振祥: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高职教育未来走向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6卷第4期表3普高毕业生数(Y)与自变量(Xi)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偏相关1t值1p值r(y,X3)= 0.9797114.659910.0000分析结果证明:这10年间,在国家宏观政策作用下,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发展与普高毕业生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警示,2011年普高毕业生规模进入拐点时期,今后10年间,我国普高毕业生数呈下降趋势,递减率为-3.6%,这将导致对高职教育规模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二、我国近中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预测

对表1进行时间序列趋势分析。假设时间序列的发展具有“惯性”,其变化在某段时间内大致沿着某一趋势变化,趋势的预测采用各种平滑法进行\[2\]959965,结果见表4。

由以上预测有以下趋势显现,见表5。

表5我国近中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12001年1趋势12010年1趋势12020年18周岁人口数(万人)12079112131111652普高毕业生数(万人)1340.511794.411549普通本科招生数(万人)1138.1811351.211543高职类招生数(万人)1130.0011310.4911423“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总体呈增长型趋势。2011年普通本科招生总量与高职类招生总量各占普高毕业生总量的41.24%; 到2020年普通本科招生总量接近于普高毕业生总量。这虽然只是预测,但却警示我们,与普高毕业生数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高职教育,必将另辟蹊径,拓宽渠道,开创新的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新途径。

三、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走向

(一)高职教育招生的主要生源不再是普高毕业生

上述分析得知,由于普高毕业生数的下降,普通本科招生仍然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以普高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必然受到挤压。我国到“十三五”时期,高职教育的发展,生源只能是依靠拓宽高职教育生源渠道,增加职高毕业生和中职生对口高职招生比例,积极探索部队、企业和社会上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成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途径,在以劳动者技能素质普及提高上大做文章,才会再续高职教育的辉煌,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3\]。

(二)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新变化

上述数量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未来的高职教育不只是学历教育,更主要的是为人力资源市场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将会带来高职教育办学机制的巨大变革、办学模式的大胆创新。

一是在校生规模1万人左右,且高职教育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会受到社会的青睐。现有的大型高职院校,专业多而杂,专业建设发展不平衡,知名度不高,招生吸引力不强等的不良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将会是促进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诞生的主要因素。

二是大胆创新办学机制。打破界限,实现同类专业的强强联合,组建突出专业(行业)特色的新型高职院校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希望。现阶段同一省域高职院校数量按45所计,每一所院校专业数量按30个计,一省内就有1350个专业,而其中近50%都会是相同(或相近)的专业,不同的院校,同一专业培养质量良莠不齐,这其中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是无法估计的。政府部门要重视和促进高职院校实现同类专业强强联合,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新型专业,走特色强校之路,这不仅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千百万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是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企业办高职,高职在企业的办学模式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政府要鼓励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3\]。可以看到,校企联合办高职,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多种新型办学模式将会不断诞生。

四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设置和建设。“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教育部门要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定期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等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4\] 可以预期,一个全社会关注人才培养,关注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必将形成。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崭新的、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总体规模更大、专业种类更加齐全、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的高职教育新体系。在这新的体系下,国家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行宏观控制,培养千百万高素质人力资源,是未来高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篇10

高等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和发展了这一新的教育模式,从而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全面总结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对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使我国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德、美两国发展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为鉴,希望能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可归纳为三句话:办学目标的全球化、专业设置的市场化、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德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不仅着眼于学校、国内,而且立足欧盟、放眼全球,紧跟欧盟和全球对人才规格、质量的需求,把学校、教师和学生放到欧盟和全球的环境中熏陶和磨炼。以下两方面,尤其是“双元制”办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1.“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一种比较先进成功的办学模式,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中的“双元”,意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与动手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这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紧密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1]

在“双元制”教育中,德国的企业担负着职业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在某种意义上,企业的职责比学校的职责更重要。

首先,企业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大约60%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大约40%的时间是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的技能教育是“双元制”的主体,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是服务于企业技能教育的。

其次,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的来源渠道是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其中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但“双元制”中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自己的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学费、实验费用和生活费补贴。给予学生的生活费补贴多少与具体的行业有关。

2.政府与行业协会参与管理。

“双元制”教育中的管理是由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各行业协会进行考核,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和培训的三层负责制来进行的,即“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部分由联邦政府直接管辖;对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等,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由州政府负责管理。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等要求。“双元制”中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各州的文教部制定,它的基本教学要求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的理论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实践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企业培训教学要按照联邦教育部和有关专业部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包括确定教育内容、时间安排及考核办法等。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没有统一指定的教材;组织实施教学的职业学校和企业是根据大纲的要求由主讲教师来具体安排教学内容。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考核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相应岗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机构主要为综合高中、地区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学院和企业办培训中心或学校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区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创建于1896年,上世纪60年代获得较快发展。社区学院是被美国各州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社区学院颁发的最高学位是学士,主要招收走读生,学生所支付的学费和其他费用远远低于四年制学院或大学。据200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统计,美国社区学院在校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44%,社区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有着重要地位。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

们借鉴。

1.开放性办学。

当今美国社区学院中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的欢迎。据统计,它培养出来的学生75%能迅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社区学院坚持开放性办学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美国社区学院的开放性办学指导思想显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它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仅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且具有开放性的特色。由于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发展极为迅猛,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社区学院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极其重视对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预测,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及时增设社区需要的专业、课程,停办内容陈旧、缺乏生源的专业;同时在课程中经常纳入最新科技成果内容,使专业和课程设置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2]

2.重视实践性教学。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建立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安排上以实际应用为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和活动。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美国的社区学院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它们通过聘用兼职教师的办法来解决并保证教师队伍中实践教师的比例。通常情况下,社区学院的教师主要承担通用课程的教学和日常教学管理,承担实践课程所需的大多数教师一般都通过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外部人员兼职,这些兼职教师都是从社会、企业各部门中聘用的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3.校企合作。

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极其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社区学院通常采取与企业合作办学、与企业协作教育,为企业培训职工,以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合作。这些合作方式,对学生本人而言,有利于提高职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对企业而言,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和扩大未来可供选择的高素质新增劳动力来源;对学校而言,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场地和人力等教育资源,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社区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三、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美两国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转变教育观念,加大经费投入。

我国长期受着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重“学”轻“术”,“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根深蒂固。要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短时间内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是复杂的、艰难的。当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中,办学条件好一些的专科院校差不多都在努力升本科,带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大学”之类的院校也在想方设法去掉“职业”二字。避开“职业”,攀附普教的现象比比皆是。剩下一些本来办学条件就差的学校早已困难重重,哪有精力和热情去深化改革。在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方面,世界发达国家基本上采取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级拨款为主,社会和企业合理负担为辅的经费投资体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虽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但有限的拨款对于学校建设与发展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因此,政府要舍得花钱办教育,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更多地参与和支持,解决高职院校维持与发展的经费问题,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

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已与地方经济融为一体,院校与企业已形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院校融入社区(即地区)经济,面向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院校根据当地经济特点设置专业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和课程计划,使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3]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地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十分薄弱,企业与院校缺乏沟通与联系,从而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十分缓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首先,企业对所需人才缺乏足够的认识,“人尽其才”、“量才录用”的意识没有形成。有的企业甚至认为:现在到处都有大学生,何苦还用高职生。不只造成企业的“学历高消费”,同时未能做到“人尽其才”,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都是损失与浪费。其次,多年来,企业长期受到“国家培养,我用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影响,从未意识到企业还有培养人才的义务与责任。最后,多数企业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而是错误认为: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妨碍企业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要改变我国落后的职业教育现状,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广泛实行产教结合,院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指导院校的教学工作,帮助院校随时展开专业教学论证,研究专业课程设置,或调整教学内容,或更新培训计划;院

校还应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充当学院的兼职教师,用以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企业向学校提供劳动力市场和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场所,院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劳动力大军,两者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3.实践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能力培养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从各环节上予以保证。专业的设置要与行业、企业对人才技能需求相结合,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定吸收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修改。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加强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走上工作岗位。为此要下大力气搞好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并引进最新的设备和技术,还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全体教育者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篇11

0.前言

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教育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师范类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从而对教育领域的发展加以推动和促进。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与音乐素养,还需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教学意识加以培养。但是在目前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了较大的限制。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能够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1.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

1.1三级教育阶段

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中,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主要包括了中专、专科、本科等三个层次。二十世纪中期,我国15所高等师范院校成立了音乐系,随后几年,在北京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艺术类师范院校,在地方的中等师范院校中,也成立大量的音乐班级。直到1966年,我国又建立了9所音乐院校。在这段时期之内,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中,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发挥出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的开始,对音乐教育领域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2二级教育阶段

在结束之后,我国的音乐教育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我国随后开展的素质教育当中,教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对音乐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后来的发展当中,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和需求来说,中等层次的师范教育已经难以满足要求,因此逐渐遭到淘汰。因此,专科、本科的师范音乐教育在我国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发挥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也逐渐开始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

1.3一级教育阶段

在二十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整体实力和各个领域的水平也不断提高。除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之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专科层次的师范音乐教育也开始显露出疲态,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因此也逐渐遭到淘汰。至此,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领域当中,本科层次的师范音乐教育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因而成为了师范音乐教育中的主流。

2.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当中的落后

在我国当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存在着落后的问题,在理论研究、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教材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落后现象。具体来说,在目前很多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对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往往难以正确的确立,对于技能培养较为重视,但是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却有所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专业教学当中,对于培养技能过分的强调,不够了解世界范围内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因而无法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同时,与一些师范音乐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仍然没有形成完善的师范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中,缺乏良好的改革动力和充分的改革依据。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对于传统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沿用,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手把手教学的情况。师范学生在知识结构体系方面,与音乐学院的学生也是如出一辙。但是师范音乐教育毕竟面对的是教育领域,因此,应当对音乐教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教育加以重视,而这些恰恰是我国很多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所欠缺的部分。在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也没能有效的融合技能课程和理论和城,教材内容也十分陈旧,不符合当今的时展,因此,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始终难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2.2教学模式当中的矛盾

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矛盾,具体来说,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应当综合理论与实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实际的改革效果依然不理想,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无法为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教学改革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也使得教师的积极性不足。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就业方向存在多向性的特点,但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向却是教师专业化。在新时期的音乐教育专业当中,要求学生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但是很多教师由于知识技能较为单一,因此难以有效的达到这一要求。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教学改革当中,缺乏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因而使得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高等音乐教育扩招的同时,并没有同步充实专业教师的数量,因而导致很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难以有效开展教学。

3.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

3.1均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当中,离不开良好的科研实力和教学实力。很多国外著名的音乐院校对于教学科研都十分重视,只有更加均衡的发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才能够更好的提升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当中,应当对专业进行软化、对学科进行整合,对钢琴、作曲、舞蹈、声乐明显的专业意识进行弱化,对各个学科进行有效的重新整合。对于科研机构和教学机构,应当进行相应的完善,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要强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对话。对于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进修,应当进行鼓励和支持,对于学科制度要进行充实和完善,对学分制度进行严格的规范,允许学生通过跨专业的选修实现知识的良好互补。此外,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应当加大力度予以支持。对于新型音乐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来说,研究型学习无疑是一种能够最为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3.2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水平是由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所决定的。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当中,应当注重对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的改革,使其更加贴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建设当中,应当对运用性教学进行更加充分的引用,在钢琴、器乐、舞蹈、声乐等方面,都应当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同时注重技术与运用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要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与渗透,使学生在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当中,应当进行加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音乐教师,因此学生除了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以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才能够更好的胜任日后的教育工作岗位。

3.3完善音乐教育招生就业

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当中,音乐教育的招生机制、就业市场等,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如果培养的音乐教师受到不完善、不健康的就业市场的影响而无法顺利就业,对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损失。为了更好的解决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对招生和就业制度进行有效的解决,只有解决了就业问题,才能够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有所保障,从而在学习当中能够更加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在当前不断的扩招之下,虽然给高等师范院校带来了更大的活力,但是,生源质量的降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高等院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招生方案进行完整、科学的制定,从而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和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

3.4加强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在音乐教育当中,理论是实践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对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融合了物理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哲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就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对专业音乐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仍然较少,缺乏真正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在纵向和横向上,都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提升。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应当更加深入的进行教学理论研究,从而对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提供更为良好的基础。

3.5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师专业化指的是在教师职业当中,具有独特的职业条件、职业要求等,而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应当对教师专业化的教学思想进行科学有效的优化和完善,使其能够符合实际的教学要求。在培养模式的建立中,应当综合学习、实践、反思等学习过程,并不断的进行重复,从而使教师的知识体系、专业修养、专业技能等得到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信仰、道德和专业文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能够更好的提升音乐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从而更好的提升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4.结论

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师范教育为我国培养大量优秀的教师,从而极大的丰富了可利用的教师资源。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作为师范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使得音乐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和实践,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晶.文化视野和哲学态度下的音乐教育———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3,05:33-38.

[2]王景.在音乐教师教育中凸显师范性的实践研究———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3:65-68.

[3]刘爽.澳洲音乐教育模式和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齐鲁艺苑,2014,06:45-46+67.

[4]王政.高职高专小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型模式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设想———以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为例[J].音乐时空,2015,05:137-138.

[5]孙丹.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视野下构建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J].黄河之声,2015,15:38.

[6]王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优化探索与实践———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四川戏剧,2014,02:165-167.

篇12

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的发展,进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发展方向。本文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意义进行分析,阐释其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 性。希望更多的高等院校能够积极推进 内涵式发展,进而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1.推进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意义分析

(1)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以及大变革的时期,世界多极化以及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日益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日益凸显。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专业性人才的使命,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党的十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推动内涵式发展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是教育大国,但是还没有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更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因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2)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已经晋升为人才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各国都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因而纷纷出台相应的教育政策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国都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创建教育基地,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早在2002年,我国就已经实现了大众高等教育的目标,但是也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在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质的不同。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量的变化,只有质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帮助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因而,我国必须要树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观,坚持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将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述

(1)质量是根本。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概念,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有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质量以及服务社会的质量等。有效实现这些质量的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内涵式发展。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与根本,因而想要从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2)结构是基础。有学者指出,想要使教育适应新的社会的需求,就必须对教育的结构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同样如此,不管是规模的扩张还是质量的提升,都是教育结构优化的问题。教育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高等教育全局性与战略性的发展。

(3)规模是前提。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自然离不开教育规模的扩展,扩大教育规模是很多国家初期发展教育的显著特征。规模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规模得不到扩展,质量的提升以及效益的增长都是无稽之谈。所以说,扩展教育的规模,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前提条件。

(4)效益是关键。不管是规模、结构还是质量,高效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进而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另外,办学效益的高低对教学规模的扩张以及质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都起着直接影响。可想而知,想要实现高等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必须统筹兼顾这四个要素的发展。

综上所述,推进内涵式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兼顾教学质量、教学规模、教学效益以及教学结构这四个要素的统筹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篇13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特点包括:(1)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2)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体系;(3)实践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5)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6)以人为本。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目标的重要途径,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1.唐山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唐山位于渤海湾中心地带,是河北省经济中心城市,京津唐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唐山也是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世界级新型工业化基地。唐山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为煤炭产业、精品钢铁、陶瓷制造、装备制造、综合化工、现代物流、高新技术、旅游休闲、服务产业等。作为河北沿海经济增长极上的“皇冠”,唐山正努力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以及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

1.1唐山的经济概况

近年来,为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唐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各项工作,最终保证区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其中,唐山在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586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6643元(按年平均汇率这和12142美元),比去年增长9.8%。

1.2唐山的产业结构特点

2012年唐山市生产总值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28.56亿元,增长了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473.79亿元,增长了11.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859.29亿元,增长了9.5%。2012年末,唐山从业人员共计449.0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24.30万人,比去年末减少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84.5万人,增加4.64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0.22万人,增加5.21万人。

1.3唐山市行业结构特点

从唐山市行业从业人员分布与人数变化来看,从事农、林、牧、渔、采矿、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的人员略有减少,减少人数在0.14至2.63万之间;而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的人员增多,前者增加了5.24万,增幅在4.9%。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的人员显著下降,从2011年的45.71万人降至2012年的9.58万人;另一降幅较大的行业为住宿与餐饮业,从业人员从9.2万降至1.37万;从业人员增加最多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2011年的1.06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6.88万人;另外,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从业人数显著增加,从2011年的26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47.43万人,增幅在82.4%。

由上述数据可知,唐山的经济不仅在总量上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而且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加快了从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向制造业、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多元服务业的转变。与此同时,加强环境治理,开发港口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保持持续平稳发展。

2.唐山市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2.1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情况

截止到2014年1月,唐山市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共7所,其中普通高职高专院校有4所,占总数的57.1%。这4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公办高职高专院校2所,民办高职院校2所。截止到2013年,唐山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为110995人,其中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人数为31257人,占到28.2%。

2.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

截至2013年,唐山4所高等职业院校共设置专业大类28个,具体专业123个。在布点分布中,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机械工程类在四所院校均有相应的专业设置;文化教育类、环保类、法律类、农林类、物流类的专业布点数较少,仅有一所院校设置相应专业;而语言类、人力资源管理类、公安类等则没有院校设置相应专业。

3.唐山区域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根据唐山市“十二五”规划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增加出口,不断增强“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能力。立足区域资源、环境和产业优势,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加快向沿海和园区聚集,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同时,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1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专业布局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布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同时,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也与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决定了学校的发展轨迹以及办学兴衰。高职院校的办学基本定位便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使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相结合。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实行动态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根据地方支柱产业、重点行业打造重点专业群、特色专业,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布局。

3.2针对岗位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目前,唐山正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要求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要满足这一需求,必须根据唐山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针对岗位需要,努力为区域经济生产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4.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区域经济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它制约和推动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唐山市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和专业性不断提高,所以高职教育如何通过专业优化调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只有高职教育适应了唐山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确保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作者单位:1.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2.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201303172)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