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学艺术的作用

文学艺术的作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30 10:26: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学艺术的作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学艺术的作用

篇1

尽管中国大学现在已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但是艺术通识教育在广度和力度上比起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升学的压力下,艺术教育已严重“先天不足”,大学阶段又“后天失调”,由此导致了大学生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的严重缺乏。

关于通识艺术教育的现状

本文以南京财经大学在校学生为对象,展开抽样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一)缺乏较明确的艺术教育理念和系统课程

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通识艺术教育中开设了美学概论、艺术导论、美术鉴赏、中外音乐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设计艺术鉴赏等课程。在调查中,学生对目前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仅为20%,60%的同学认为一般,20%不满意。调查问卷问及“你最后一次上美术课是在什么时候?”,39%的同学回答道:“在上初中或更早时。”20%的同学甚至都不记得具体时间。在问及对课程的建议时,一些同学在问卷中写道:“希望学校能切实丰富通识课内容,使学生能学到真东西,而不是流于形式。”“应该针对不同需要开设更多的学科。”“希望能开设独立的选修课,所有同学都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门艺术课程学习。”“我校对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很低,有必要改进。”“增开此类课,选择有水平的老师,改变上课模式。”“希望能开设舞蹈方面的课程……”从调查看出,课程多停留在鉴赏层次,涉及的门类不全面,缺乏较明确的目标和课程系统。究其原因,主要为目前普通高校现有的通识教育模式下,艺术教育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通识教育的概念,是“让一个国家的所有专业的大学生能有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

它能塑造年轻人强烈的文化归属感,意义巨大。以美国为例,通识教育的核心是西方的人文经典,“它让美国重新认识到自己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意识到它与自己的历史文明的关系。”是美国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如哥伦比亚大学,新生入学后必须先修四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文学人文、艺术人文、音乐人文和现代文明。艺术人文(ArtHumanities)教学生如何欣赏、思考,并批判性地研讨视觉艺术,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以及其他形式的作品,放在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加以理解,有严格的教学要求和目的。麻省理工学院自20世纪40年代起,就将正规的艺术课程纳入学科体系,其音乐学科是专业的,学生是非专业的,辅修艺术的

除了复旦等少数重点高校将艺术教育作为全体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程之一,多数高校艺术通选课都是在原有专业课不动的基础上附加,学生忙于选课和完成学分。这种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直接导致了艺术教育理念的薄弱。在课程名称、课时分配上,都如同蜻蜓点水,没有较明确中心灵魂和系统的培养目标,艺术鉴赏类课程恰似学生课外的“小甜点”,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很难进入到内心对审美的兴趣和思考的过程,体现不了“通识”教育的实际意义和真正目的。

(二)忽视艺术实践和体验

调查显示,90%非艺术专业的同学希望能在业余时间参各种艺术实践。比如:“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去操作乐器、参与舞蹈”、“开设与电脑制作有关的设计课程”等等。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表现的成败、好坏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让他们参与到其中,每个人只有在忘我的情境中,才能放松心灵,从而寻找到艺术给人带来的空灵和诗意。否则,他们所掌握的永远都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表面知识,而无法进入到内心的体验,无法体会艺术的乐趣。因此,加强课程的可操作性,给学生适合的实践和体验是急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对通识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真正从制度和管理上进行总体规划

丰子恺先生说,“艺术教育是很重大很广泛的一种人的教育”,作为一所现代化的大学,不是开设几门鉴赏课程,请几位老师,一本教材、一间多媒体教室,每周二课时站在讲台上,就可以完成全校20000名学生的艺术教育任务了。学校的艺术教育改革,应真正从制度和管理上进行总体规划。自1912年先生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把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到朱光潜先生强调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使人性自由,是“养性怡情”,到丰子恺强调“事事皆可为艺术而人人皆得为艺术家”。在人心浮躁的今天,我们更应当认识到,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核心使命是无可替代的。

即便是哈佛大学这样艺术氛围已非常浓厚的世界名校,仍在不断探索艺术教育在大学中的作用。例如,2008年12月,哈佛大学艺术特别工作委员会受哈佛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安德鲁•福斯特委托,出台了历时一年写就的长达63页的《特别工作委员会艺术专题报告》,进一步强调艺术在大学中的崇高地位。她要求工作委员会就如下问题提出建议:“在管理层面或制度方面,怎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哈佛的艺术发展?”“需要哪些具体的组织去推进我们的目标?”《报告》首页中写到:“如果我们希望校园内充满了创新与想象力,如果我们要在所有学科领域教育并培养创造性的心灵,如果我们要为21世纪作出贡献,那么,就必须使艺术成为这所大学认知生活的组成部分:因为,与科学、人文一道,艺术——既是体验性的又是实验性的——是无可替代的知识手段。”

在课程学分上,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其全部本科课程中占的比例,通常最少不低于五分之一,而我国通选课目前只占本科全部学分的不到十分之一。例如,清华大学要求学生必须选修13个学分的人文科学与文化艺术类课程,而麻省理工学院要求在二年级时必须修满8门社科、人文、艺术课程,拿到32个学分才能毕业。我们不可能照搬国外的模式,但应把艺术教育列入通识教育的核心,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使艺术课程既显重要性,也更具操作性。(二)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交互构成,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和目标当我们重新思考艺术通识课程到底该如何开设,如何教?目的、标准、效果是什么?我们就必须回到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上。

通识教育是基于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甘阳先生写到:“通识教育的根本是追问在任何时代、任何变迁下,最基本、最不会变的东西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可以训练出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包括对伦理问题、人生问题的看法等等。”什么是人与社会最基本的东西呢?应当是我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它们包含在千百年来的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里。正如宗白华先生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写道的:“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两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文艺从它左邻‘宗教’获得深厚热情的灌溉,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了数千年,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和‘人生启示’的任务。”

“我们对艺术的欣赏是植根于文明、植根于传统、植根于社会多方面的。”艺术通识教育应首先在“形而上”的层面将艺术发展的思想、历史过程呈现给学生,将艺术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关联成一个完整的人文知识体系。它首先不是某种单纯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文化与思想的传承,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说:“整个艺术发展史并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革史。”在课程设置上,如果将中国文明和外国文明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那么可将艺术发展史合理地贯穿其中。比如,讲到西方文化,就会谈到希腊历史,谈到希腊的文化,就必然涉及到古希腊的艺术。而讲到中国古代文人画,又必然离不开诗歌,离不开佛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等。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课程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完整而又关联的。课程需要有精心的整体的规划,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合力承担不同的教学版块,应有严格的教学目标。如此,在有限的课时内较全面地把艺术和哲学、历史、宗教的相互影响结合起来,强调艺术的文化理念,强调人类文明的发展,力求给学生建立一个较完整的中西方的人文思想体系。

这样,首先可以避免选修课式的泛泛了解,而能真正帮助学生比较深入地进入艺术人文领域。其次,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性”的发展态势下,对中西方人文思想脉络的认识将有助于中国年轻一代对本土传统文明认识的回归,从而构建中国社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这是社会创造力的源泉。

(三)构建多层次的艺术课程实践

在艺术人文核心课程之外,学校还要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艺术实践课程。艺术实践和体验是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美国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写道:“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

从图画到音乐,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它是鲜活的,有思想的,是从内心生长出来,有生命力的。它培养了的审美直觉和想象洞察力,艺术实践课堂是释放心灵、享受个人创造力的地方。如何兼顾不同层次的需求,营造多方面的艺术环境,是课程设计的重点。为了避免形式主义和学生混学分的通病,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差异,在教学设计上细化:

1.可将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小班化教学,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教师秉承精讲多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比如清华大学在艺术实践课程体系中,实行综合性分级教学的课程体系,将因材施教的理念与方法贯穿大学本科在4年课程设计中。艺教中心设计了基础艺术实践课,综合性分级教学艺术实践课,高级艺术实践课3个层次,分布在不同的艺术门类教学中。

2.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课程选择。例如,济南大学在国内首创的短课时通选课。短课时通选课一般控制在16课时以内,最短的8课时,教学时间短、内容精练,可在1学期内多次开设。

3.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每种艺术社团配备专业教师定期指导,并承认老师一定的工作量。学生则在艺术团通过艺术表演课程拿到学分。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新生在完成大一的美育基础理论学习之后,二、三年级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4次以上课外艺术俱乐部活动才能获得大学美育的2个学分,也才能通过毕业资格审查。

4.课程门类多样化,除了声乐、乐器、舞蹈、书法等传统的课程,还应增加视觉艺术类课程的实践,如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等。通常,影视、设计等课程以鉴赏为主,忽略了同学们在现代生活中审美需要的构建。在网络时代,和大众关系最直接的是设计,人人都受惠于设计,并有可能参与设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设计软件的大众化,设计将不仅仅为专业人员所掌握,很多著名的设计师并不是学设计出身。

篇2

留白,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以及戏剧等艺术形式当中,都能够看到。留白这样的一种艺术手法在中国的文章创作当中也是相当普遍的,为了增强文章本身的含蓄美和思想性,文章的作者往往并没有将全部的内容都和盘托出,而是采取了相对比较保留的方式,让文章更具备韵味。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写作笔法非常优美的文章也是非常多的,很多优秀的作者都会在文章的结构、用词等都非常的细致,同时留白技巧的运用,也可能对于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形成障碍。所以,应该充分运用“补白”的艺术技巧,让小学生运用补白的方式,从而展开多元的思考,形成更强的阅读分析能力。

一、补白艺术手法对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补白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艺术,在小学的语文阅读课堂上应该得到重视。小学语文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形成语文再创造能力的过程。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对语文的文本进行思考,通过品味词句当中的内涵,理解作者在创作文章的时候所具备的内心感情,反复玩味,最终感受到文章那些并没有完全说出的内涵和情感。补白就是鼓励小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理性以及感性的思维,对于文章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灵动的想象力就是补白艺术的基础。所以,补白艺术手法,实际上是让阅读成为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方式。小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替作者说出那些隐藏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成长和思考的过程,是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

在一些文章当中,实际上感情的触发点也是思想的凝聚处,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些文眼,让学生对文章当中的空白进行补充。这一个过程是小学生动用自身形象思维的重要过程,因为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量,但是因为毕竟阅读的量还不如成年人多,所以其一般的阅读想象经验还不够,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经呈现出来的文章内容进行上下文的联系,充分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氛围以及词语的内容,深入感受文章并且寻找和作者的共鸣点。

对于文章当中已经描绘出来的场景,小学生应该用形象的思维,在自己的大脑当中构建出文章里面的具体形象场景,用这样的形象场景引导自己去思考问题,比如探索文章当中的主人公在这样的一种场景里面,内心世界的活动是如何的,或者是其神态以及动作上所产生的情况是如何的,这些都可以进行充分地想象,也就是运用补白的方式进行补充。

二、补白艺术对学生感情体验及语言能力的培养

很多文章实际上都有隐藏的台词,这些实际上也是作者留白的效果,为了让文章更具备含蓄美,这样才能够让读者运用个人的想象进行思考。而小学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进行补白,尤其是在文章的标点符号等位置进行补白,因为很多“欲语还休”的内容,正是以标点符号作为主要的标志,而小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加入一些新的语言,让这些语句和整个文章进行联系结合,可以让学生和文章的作者互相之间引起共鸣,并且在联想的过程当中形成更加多层次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师要帮助小学生把握住文章的作者不忍点破的一些弦外之音,从而让文章的灵性展现出来,并且让小学生的感情培养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比如,一些文章当中都会用省略号将一部分的感情或者语言进行省略,特别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呈现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字艺术美感。这一部分,就需要学生运用补白的方式,对作者的感情以及意向进行探究,深入思考作者最后所表达出的感情和主旨,才能够让补白成功地连接作者和阅读者本身。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从纵向以及横向两个角度进行铺开,尤其是从感情线索和具体线索两个线索着手,对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进行揭示。小学生通过教师的分析,就能够理解这篇文章在感情线索以及变化过程当中的主要形式,从而掌握到感情和留白之间的联系,为小学生在补白方面奠定基本思路。

补白阅读艺术重要的一项作用,就是让小学生的读、写、说三个方面的能力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只有懂得如何去说,如何去写,小学生才会对阅读产生更为浓郁的兴趣。小学生的说话和写作的能力都是从阅读和模仿得来的,因此,充分的语言表达,也是促进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训练项目。这一点也充分表明了补白艺术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有着不可以被替代的作用。

补白让小学生能够得到更为宝贵的情感体验。因为留白艺术的客观存在,一些文章当中的感情不容易被社会阅历尚浅的小学生说理解,而补白的行为就能够让小学生思考文章的感情内涵,从而在感情体验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小学生在主动补白的过程里面,其对于作者文章当中所表达的一些感情也要有具体的解读。这一点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其他一些阅读艺术和手法所不能够替代的,只有补白艺术才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情和理性的思想。

补白阅读艺术,能够帮助小学生对于课本当中文章的体悟和理解,从而启发小学生的思想和智慧,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智力以及情感等方面都可以因此得到发展。在补白艺术的具体教学和运用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分析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状况,深入挖掘文章本身的内涵,特别是文章当中的空白部分,尤其是情感的流动和迸发点等,让小学生恰到好处地运用自身掌握的补白技巧,最终实现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小学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更应是滋润学生心灵的过程。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是一首诗、一幅画,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能给学生以语文知识,而且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要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教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不能把所讲的东西都写在黑板上,所以好的板书要中心突出,立意鲜明,眉目清晰,条理工整。例如我在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时,有这么一节课,一上课,我说:“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爱听故事吗?”一年级小学生一听要给讲故事,都来精神了,你看我我看你,齐声说“爱听!”私下里还偷偷地笑呢!我接着说:“好!我看谁坐得好听得认真,老师一会儿还奖励他红花呢!”我看小同学一个个坐得笔直,就开始讲《jqx和小ü交朋友》的故事。当我讲到小ü和j交朋友时,就学习j这个声母,并与ü练习拼读。待学生掌握后又继续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起来。就这样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尾时我问:jqx为什么和小ü交朋友,而不和大u交朋友呢?至此又对小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学生对jqx和ü相拼去掉两点记忆非常深刻。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此外,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问题导入,审题导入,妙语导入,练习导入等等,但不论哪一种导入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以尽快进入主题。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它是一切教学智慧与机智的艺术结晶。课堂上的偶况是相当复杂的,教师不可能都预料到或防止它的发生。在偶况下,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它,以从容的态度面对它,并灵活机智地处理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甚至获得比原来预期还要好的效果,这是一种高智慧的艺术。

二、加强课堂形象艺术

课堂形象艺术指巧妙地利用具有直观可感性的事物、图形、模型、模式等来描绘抽象知识的原型或者模样的课堂艺术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精讲重点,又要展示变化多样的板书与板图,图文并茂,二者有机结合,更能加深学生以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学生就会一目了然。课堂教学形象艺术主要有手势、体势形象、口语形象、板书形象、挂图形象、模型教具对象等。口语形象是指用口头言语的语词语句和语气来描绘事物形象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在教生字时,为了便于记忆,提高学习兴趣,我出字谜让学生们猜,如“高”: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没关门,小口里边藏。还有“心”:半个锅炒三豆,蹦了一个,跳了一个,锅里还剩一个。这些语词语句生动丰富,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了。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篇4

    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是世界上历史较为悠久、内容较为丰富的两种文化,然而两者在外在表现上却有着较为显着的差异。如英语文化较为注重直接明了,而汉语文化则相对来说较为婉转含蓄;英语文化力求个性表达,而汉语文化则多为。但由于交际和表达的需要,英汉语言中常常有以隐喻来增强文字和言语效果的现象,这种表达方式既增强了叙述者或喜爱或厌恶的情感色彩,又在文字上增加了表达的延展性与生动性,使得人物的个性及事件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明了。从整体上看,英汉文化差异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影响隐喻的使用与表达:

    第一,文化渊源不同造成隐喻关系不同。英汉文化的发展历程各有特点,其文化的本质内核也大相径庭。确切来讲,英语文化是囊括英国、美国文化以及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文化(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英美文化)。英美国家的人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文化是中英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文化里伟大的文学着作中充满了圣经的使用和暗示,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二场,有这样一段话:“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里,莎士比亚引用《圣经》中伊甸园的典故,暗喻哈姆雷特心中的世界充满了欺骗与邪恶,以及王后就像夏娃一样心智脆弱,禁不住诱惑。这种巧妙的以《圣经》中的典故来隐喻作品中的人事物,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与英美文化不同,中国文化则以儒家天人合一、中庸博爱的思想为主,同时,中国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佛教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具有深刻影响,备受国人尊奉。因此,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以佛教术语作为隐喻的喻体较为常见。此外,中国传统的“龙”文化也与英美大有不同。在中国看来,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人们常用其表示祥瑞或权威,如“龙凤呈祥”、“真龙天子”等。而在英美文化中,龙则被视为一种凶猛邪恶的动物,例如,在圣经故事中,撒旦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意指最邪恶的人。这种由于长期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差异,造成了英语与汉语中隐喻的明显区别。

    第二,直觉体验与分析型思维下的隐喻理解。从一定意义上讲,隐喻是一种思维表现形式,它直接体现了思维中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因而思维结构不同,对隐喻的使用与理解也就会有所差异。大致来讲,英美人主要倾向于分析型思维,他们善于逻辑推理与思辨论证,因而英语中的隐喻常常将本体分割成许多部分来解释。而中国人则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常常从直觉、体验、类比等方面去思考,因而许多隐喻则是感性的对应链接。例如对于“爱情”的认识,莎士比亚说:“Love is a familiar. Love is a devil. There is no evil angel but Love”,将爱情视为善恶的统一体。而中国着名文学家张爱玲却说:“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她将爱情感性化理解,从现实体验解读。这两种对爱情的不同诠释虽都用了隐喻,但在思维结构及情感体验上是大相径庭的。

    第三,民族个性对隐喻差异的影响。从民族个性来说,英语和汉语中隐喻的期望效应也有较大差异。英美人性格张扬、幽默且浪漫,其隐喻中多有开玩笑或调侃的情况,例如,英语中常用“old woman”来隐喻一个人做事婆婆妈妈,语气中带有调侃之意。再如,英美人常用“sweety chocolates”等词形容女孩儿的可爱、漂亮,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当然,从整体上来说,英语中的隐喻和汉语中的隐喻大多时候还是为语言的形象表达服务,但这些细微的差别却是英汉隐喻语言理解中不得不重视之处。

    二、不同文化环境下文学语言的美学效果

    英美国家因自然环境、人文地理方面与中国多有不同,因而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就会被赋予不同的角色和意义。且因中美文化差异,中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在表达上也会显示出不同的美学效果,如隐喻这种语言修辞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情感。

    1.喻体与本体的选择对应

    喻体是修饰、拓展本体意义的内容,是本体内容的形象表达。喻体必须与本体在特性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英美与中国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性多有差异,因而对于一些事物的认知也不尽相同,表现在隐喻上即是本体与喻体的对应选择有所差异。首先,英汉语种对于颜色的认知上有较大不同。在英语中“blue”是忧郁的代表,如“in a blue mood”、“blue monday”的说法。而在汉语中,“蓝色”是纯净的象征,如“春来江水绿如蓝”。其次,因英国四周毗邻海洋,喜好航海,航海历史也较为久远,其隐喻中多以“风帆”“绳索”等航海用具作为喻体者,例如“sail close to the wind”比喻迎难而上。中国则因大部分地区身居内陆,因此多以山地、河流等内陆景观做喻体,例如“站在艺术的最高峰”。

篇5

【课程项目】赤峰学院教改项目:“双改”模式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践――以《课堂教学设计》课程为例,JGXM201 44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27-02

提问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于最初的教育现象开始,一直到今天都在不断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1.提问的概念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程、学生状态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实施教学步骤的基本手段。提问多指教师对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我国教育家匡锦就曾给提问做出这样的界定:“提问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

2.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时,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快速的集中,关注教师提出的问题,无论学生是否能够给出教师期待的正确答案,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提问,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也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

2)活跃课堂气氛,及时获得反馈

教学活动本身是一次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双边活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明显不适合当下的教育环境,也不利于实现“发达水平”的教育公平的实现。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单纯的教,学生的学显得更值得关注。同时,在教师传递知识性信息的同时,还和学生之间存在着感情的交流。提问艺术建起立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良好的教和学的环境的创设,促进了教学的和谐发展。

3)拓宽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考

授之鱼不如授之予渔,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思考的能力,开拓创新的意识。教师在课堂提出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是教师预期的答案,或是教师未预期到的答案,在获取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掌握的反馈信息之外,更多的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获得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举一反三,系统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提问艺术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笔者在教学中对部分课堂教学研究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情况并不能够完全发挥提问的功能作用。

1)提出问题难度低,学生成了“应声筒”

部分教师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之间没有时间差距,说明问题没有难度;学生群体回答一致,说明在预设问题的时候,就认为学生的学习基础是没有差异的。在讲课之前,教师更关注如何把一节课的知识让学生接受,提出的问题大都是为了学生能够配合教师把课讲完,所有的问题都是为了把教学内容传递出去而存在的。所以课堂气氛很好,讲课也很顺利,但是没有完全的实现教学效果。我问的很多问题都是大家一起回答的低水平问题,没有注意到问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所以学生积极性一般,思考不够活跃,更没有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这样低起点、低标准的问题只换来了教学的低成功。这就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应声筒”现象。

2)有问无答,学生“沉默是金”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教师提出问题,但学生的反应非常冷淡,排除教师授课效果不佳等因素外,主要问题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突兀,学生一时之间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从而无法回答。造成了课堂“冷场”的局面,反而与教师原本预设的教学情境无法实现,破坏了课堂气氛。

3)答非所问,学生“不明所以”

对于教师的提问,还有部分学生答非所问,给出的答案在教师的预期之外,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对教师的问题理解不透,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衔接不合理,使学生面临教师的“出乎意料”的答案,只能是被迫给出一个文不对题的答案。

4)评价不及时或不恰当

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之后,是怀有一种期待的,他期待教师给予自己一种中肯的评价,这种评价对学生来说,是对其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后续学习的一种激励。部分教师存在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及时或草草敷衍的情况。这种方式必将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成为影响教学效果实现的阻碍。

4.发挥提问艺术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研究

1)恰当的设置问题

教师应对课堂提问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有足够的了解,对问题的设定不能过于随意。准确恰当的设置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深入思考。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还应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使问题难易适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习者的实际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难以回答,也不能让学生觉得不屑于回答,要使学生经过努力才能得出答案。

2)要注意提问的恰当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更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讲课过程中提问,要在课上大部分学生都已思想疲倦,情绪低落时提出,可以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回来,再次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思维共鸣。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提问,可以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情况,以及对于讲授的内容是否全面,查缺补漏,同时还可以引出下一节课的知识,一举两得。

3)采用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

教师在运用提问艺术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模式之中,更不能“是不是”、“对不对”的提出问题,要善于变通,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遇到高深复杂的问题,就可以把问题分解成若多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准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综合能力;也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给一些材料让学生思考,让学生从材料中汲取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动力。

4)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

课堂提问本来就是为了鼓励和督促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思考掌握,完善学生的知识整体结构,学生给出教师预期的正确答案,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激励学生学习新的学习内容,答案是教师未预期到的答案,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时、恰当的反馈,均等的提问机会,都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中肯的评价和反馈,不能简单的评判学生的答案是对还是错,更不能没有评价,没有评价,提问的意义就无法达到,更不能优化教学效果。

教师应在提问艺术这一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上多下功夫,让有技巧的、充满艺术性的提问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的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篇6

大家都知道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可是我们能饮用的淡水只占地球的3%。地球上人类需要用水,植物,家禽,动物,都需要水,但是人类不加节制的使用水,一些工厂的污水排入水中,使大海,长江,黄河各部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生活中人类的洗车用水最为浪费,2000年~2005年一家洗车店每个月平均使用10~15吨水,2006年~2012由于车辆的增多,每一家洗车店用水从10~15吨增长到15~20吨,如果一年,一家洗车店就要浪费120~240吨水。可想而知水已经是地球上最为珍贵的资源,而我们洗菜,饮用……都需要用水。

前几年,云南等地干旱,多少亩耕地被毁,人们看到月牙泉现在只剩下像一只蚂蚁那么大;非洲的孩子喝不上干净的水。这些都是真实的事例,如果人们再不珍惜水源,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喝泥沙了。

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洗菜的水去拖地,用洗衣服的水去冲马桶,如果每家每户一个月能节约1吨水就足够了。

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水的珍贵,那么就让我们节约用水吧!

祝:

学习顺利

篇7

形体是一项比较优美、高雅的健身项目,主要通过舒展优美的舞蹈基础练习(以芭蕾为基础),结合经典、身韵、民间和各个民族的舞蹈进行综合训练,可塑造人们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纠正生活中不正确的姿态。可以说它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它起源于芭蕾、舞蹈、体操的基本功训练。适合的人群比较广泛,尤其适合女性。目前在许多高校,形体训练逐渐地成为了体育课的黄金搭档,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通常认为形体训练的作用为:

1、体能训练、身体的外部环境刺激

刺激的连续的特点,协调,速度,力量,使身体处于运动的状态。这种状态的中枢神经将准备动员各种器官和系统的协调和配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神经活动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此外,培训形式还需要行动迅速和准确;和快速和准确的行动可以通过大脑的命令下来。先进的大脑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形体训练,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建立一个快速、准确响应类型反应,和大脑随时纠正行动,精细运动信息的存储。后经常反复刺激,改善人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从而使大脑更聪明。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工作能力的功能,使其更健康和聪明。

2、形体训练对于矫正体型有很大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有很多人虽然毕业成绩优异但由于形象气质不佳而被聘用单位拒之门外,因此有了前车之鉴后,他们,她们也都开始疯狂的开始寻找打造自己完美形象的大门。故而,瑜伽和健美操便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3、形体训练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形体训练得当了,她们完美的身形塑造出来了,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也提高了,面对外界的挑战也不会因为不自信而out了。这样对于很多毕业求职者无不是一种鼓励,这样她们也才可以发挥出更好的实力,同时从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造福社会的举动。

4、对于国体教育,有很多大学生的健康已经受到了隐患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大学之后一个与之不同的生活开始了,形体训练便成了很多人的寄托,在这里他们可以放开身心,寻找属于自己的,这里何不是她们的加油站?同时,这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内生活,也是增强体魄的好方法之一。

篇8

影视网络艺术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当前影视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类向往已久的信息时代逐渐成为现实。教育部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优势”明确纳入我国教育振兴的行动计划。近来报刊上抨击影视网络冲击教学的文章不少。然而笔者认为,就影视网络对语文学习而言,的确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我们第一线的教师都了解影视网络对于教学的最明显的效果。

时间进入了21世纪,影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先进的科技作为传播媒介,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功能,使之在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他艺术门类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它能把教育、认识、审美、娱乐融为一体,而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健全的文化心理结构起着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作用。影视艺术的这一功能与现代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吻合的,它和文学有着相似的表现手法,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功能,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运用影视语言解读课文内容文字和影视两者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影视的许多地方还是可以借鉴的。在实习时和一位学生交流时他说:“课堂上老师讲得再生动,也不如看一部电影。”影视作品能给学生太多的想象空间,能够让他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得到自我表现和积极参与。而在现行的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大量叙事性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换句话说课文中有许多影视化的材料,所以可以通过将影视语言运用到文本解读中,使学生通过对文学形象的联想,结合影视知识,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影视网络的全球性和多元化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影视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为语文教学拓展了无限空间。只要打开屏幕,轻击鼠标,古今中外,上下千年,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各种体裁应有尽有,东西文化交互碰撞;热门话题、社会焦点、名胜古迹、试题形式,无不尽收眼底。学习的对象已远不再局限于那么多年不变的、少得可怜的几篇课文。像“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第二起跑线”、“动物世界”、“奥运专题”、“电影频道”、“世界各地”、“黄金书屋”,以及“新浪”、“搜狐”、“网易”……今日的影视网络,不仅联结了科技,更连接了人类社会和组织。影视网络是扇向全世界洞开的视窗,它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震荡性影响,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它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怎么想象都不是夸张。影视网络真正是将人类文化“一网打尽”。语文教学内容与影视的联系也日渐紧密。高中课本中的《诗七首》,便可以用中央10套的一档节目《唐之韵》来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

第二,影视网络的综合性和交互性有利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拓展。多媒体课件一闯入课堂,声学、光学、电学、美学一齐登场。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他多媒体交互出现,令学生进入了多种感官享受高度综合的立体艺术空间,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出现了诸如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等教学模式。无论教学内容、方式、手段及考试等,都可因人而异,因需而异,因材而异。甚至可得到远程专家的“个性化”指导。而传统的“一本备课本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相比之下就显得十分苍白、单调和尴尬。就拿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写作教学来说,原来学生交提纲、交草稿,教师伏案批改,学生反复修改,学生苦不堪言。教师筋疲力尽,但收效甚微。而如果让学生在电脑上写作,则列提纲、反复修改等步骤,就迅速方便得多了。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也更加便捷和直观。可以

篇9

例如,我在讲《语言的实际运用-得体》这一知识短文时,将参读课文《科学探索的壮举》与之结合起来,把课外的读和课内的听、说以及课后的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课堂上,我让一位身材魁梧的学生背着书包(行李)扮演秦大河上讲台,我充当特别新闻的“主持人”,用兴奋的语调告诉学生:“各位‘记者’朋友,我国第一位横穿南极的冰川学家秦大河即将归来,请大家不要错失良机。”只见秦大河背着行李从“飞机”上走下来(走下讲台),一群男女“小记者”手持“话筒”(卷着的课本)争着采访。有的问他:“穿越‘不可接近地区’时想到牺牲吗?”“秦大河”巧妙地运用课本结尾的话神采飞扬地作答。有的问:“听说你横穿南极时爱人病重住院,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只见“秦大河”顿了一下,满脸绯红,他想到特定的场合,想到自己的“身份”,竟然回答:“我当时想到自己不是一个好丈夫,我相信妻子会理解我的。”随即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记者们”越问越深,越问越难,一连问了十多个问题,“秦大河”都做了巧妙得体的回答。

课后在写下日记,大赞这次课是“有趣的采访”“乐在其中”“颇有收获”。这次表演是以提高学生的读、讲、听、写能力为目的而特别设计的。这一“身临其境”“我即其人”式的教学活动既传授了知识,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体验了生活,享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初中生这一年龄常常表现出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好奇好胜,但精力专注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教师每节课都按一种模式讲到底,就会把活生生的教材教“死”,把学生教“呆”。所以,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教学过程设计得生动有趣。

教师那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辅以恰到好处的动作,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的共鸣。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当“教师”,模仿教师讲词析句、质疑释惑。这是一种转换角度的很好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与只读书本、聆听说教的感受是不同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当多种角色,能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样的,而表演是使学生“乐知”“乐学”的极好方式。例如,分析小说时,我让学生上讲台表演孔乙己“排”九文大钱和“罩”茴香豆的传神动作;表演范进中举喜疯的形象语言和神经动作。学生在表演中充当多种角色,有的男扮女装饰演范进的老娘,有的饰演《变色龙》中的小狗,有的还愿意挨鲁提辖三拳饰演“镇关西”。我在多种体裁课文的教学中广泛运用表演教学法。比如,讲寓言时,学生逼真地表演了蚊子的骄傲、狮子的凶恶、赫耳墨斯的自命不凡。教学戏剧单元时,我发动学生每人自编一个课本剧,一周之内利用课余时间选拔排演了4个课本剧,有歌剧《白毛女》、寓言短剧《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学生个人创作表演的《范进中举》还面向全校师生进行了公开演出,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道具的配备也是放手发动学生,从杨白劳的破棉袄到穆仁智“积善堂”的灯笼,从喜儿的“红头绳”到她的“卖身契”,从“变色龙”的狗头面具到范进手中的老母鸡等,都由学生自制、自借。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演出中,学生对课本的知识理解得深、用得活、记得牢,懂得运用戏剧知识去看戏、编戏、演戏。

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好方法。语文教学中的表演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表演。比如,把小说改编为课本剧,学生必须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认真构思,进行艺术创造,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学生领会了作品的精髓,才能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行为。学生表演中那声情并茂的台词说白,那惟妙惟肖的举手投足,那激昂、委婉、粗犷的感情,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真实具体的情感体验。文中之意出我口,文中之情出我心,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心领神会,进入角色,领悟到作品的真善美。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作者:高秉义 单位: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第四中学

篇10

的确,如果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科学素养,还有什么能阻挡住他们学习的步伐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科学课的实践性与语、数学科关系的一些体会:

一、科学课对语言文学能力的协同作用

观察能力在科学课上非常重要,除了在科学探究各环节注重培养和锻炼之外,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还进行了专门的观察技能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了“有目的地观察”、“有顺序地观察”、“依靠眼、耳、鼻、皮肤、舌等多种感官观察”,必要时还要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有了这样的科学技能训练,使学生处处做一个留心观察的人,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科学素养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主观愿望。我教的一个学生——徐宏新,在全校师生的眼里,他是个“问题生”,上课从来不听讲、不写字、不学习。可是他在看图书时,却发现了“几只恐龙的脚趾数是不同的”,上科学课时,也喜欢举手发言。上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考得也非常好,这样的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当我公布考试结果时,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我找到徐宏新和他一起分析扣分的原因,结果发现是他不会写字,我就鼓励他: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就要善于把自己研究的结果、自己的观点和研究过程发表出去,那么你就要会写字,你看语文课学习识字重不重要?所以一定要好好识字呀!后来,他的班主任说:徐宏新变了,开始写字了。我心里一阵窃喜。

在学习科学史或收集科学资料时,学生还学会了快速浏览文章的技能,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科学概念定义的严谨性上,通过对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分析研究,更使学生提高了对关键字词的深刻理解。

如“化石”的概念,问学生:把“几百万年”改成“几十年”可不可以?这个词表示了什么?在学习“微生物”概念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一个是“非常微小”、一个是“生命体”来理解,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微生物”的涵义。在学习四下教材关于力学知识的时候,更是精准了“拉”、“推”、“拖”的动词含义。 转贴于

在交流环节中,更需要他们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论点明确,解析具有条理,关键点交代清楚,在别人有不明白时,能进一步解释自己的作法和想法。明白了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会水到渠成,这些正是语文课的工具性的体现;同时学生在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也潜在地提高了语言文学能力。

二、科学课对数学能力的协同作用

在科学探究环节中,常常要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这就避免不了要常常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思维。比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太阳和影子》一课中,学生实地观测了太阳运行方向、高度、温度、影子方向、长度实验后,对实测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对比、比较,以统计图表的形式发现了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低、中午高度高,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最短等自己的结论。虽然他们不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得出严谨的科学数据来论证自己的发现,可是这样的实际需求,大大提高了他们对数学课中学到的统计图表知识的拓展应用。

在科学课上还有许多关于重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换、实践体验以及速度的实测,这些都让学生对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新的认识,从而有力地激发了他们对数学课的兴趣,也为数学理论找到了实践的舞台。

篇11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三个一”(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过去,但教师现代化教学的素养还层次不齐,茫从的不在少数,没有更多的去思考多媒体对课堂教学所发挥的效益,而是粗浅的认为用了总比不用好,它可以省时、增大容量、激发兴趣、动画演示等,没能根据课型和学生探究知识的真正需要进行有机结合,这样长期下去会让教师和学生养成了依赖思想,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质量的提升。一位专家曾提出:应该由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感受的知识,千万不要用课件虚拟演示的形式来呈现……同样数学也如此,学生能经过动手实践发现的规律就有学生经历动手的过程,例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节中,“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由课件动态演示直观地让学生体会的效果就不如由学生经历摆火柴棒得到的效果好;图形的变换通过描有函数格的小黑板进行演示,就比多媒体教学得到的视觉效果更好,便于理解。

二、课件的制作关键是创新,不能为了省时省力才使用

课件的制作最关键的是设计者的创新,突出本节重点知识的构建和难点分解突破。其次才是技术支撑和美工构图等。因为有了独到之处的教学创新,计算机才能发挥其潜在优势。然而现在的一些数学课件并非如此,有的仅仅是把课本知识照搬在屏幕上,这样就失去了使用计算机授课的意义。在制作数学课件时,应特别注意授课中的重点、难点与关键,设计恰当的处理方法,搞好教学创意,让那些重点、难点与计算机软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课件的创新要体现以下优势:一要很好的揭示本节课的原理,服务于课题。例如:我设计的课件中动画的演示就很好的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移、旋转、轴对称的性质,能清楚看到这些变换方式的联系和区别;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或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可以选准与生活中的某些自然现象、场景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然后再引导抽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又能将学会的知识生活化;二要更好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比如学习投影与视图时,学生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观察和积累,但若是直接作为知识来进行探讨和学习,学生又觉得陌生和迷茫,如果制作设计一至两个这方面的实例给学生展示出来,很快就会让他们回忆起生活中的点滴,既有一种亲切和踏实感,又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找到源泉和灵感;还有像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展开图的问题,可以将演示和学生动手有机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三、课件制作要从激趣上入手,体现实用,突出有效

(1)课件开篇要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课件开篇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果结合授课内容认真构思,就会让学生很快引入课堂。如:几何中《直线与圆的关系》这节课,空旷的沙漠一轮红日即将落下的一副壮美的图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2)课件制作做到活泼、生动、实用、有效。在授课过程中,如非必要,课件的内容不宜做得太“花”,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方便前后内容的跳转,应制作好前后链接的“按钮”;有必要的话,可设计一个方便跳转的“主界面”。

(3)课件片尾要能综合或升华课题一堂课结束,课件也使用完毕,千万不要或虎头蛇尾,或嘎然而止。最好结合本课内容制作好一个余韵袅袅的片尾,加上音乐渲染,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件结尾加上几句激励性的语言,直抵学生心灵深处。

四、课件的制作要能做到合理借鉴,有效使用

篇12

一、前言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课程,掌握语文知识的优劣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存在影响。而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则与教师的职业素质密切相关。对此,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另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必须是生动、具体以及具有活力的。高水准的语言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阅历,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美感,对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发挥重要作用[1]。

二、教学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1.教学语言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语言的多样性特点,在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文体以及不同风格的文章时,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不一样的教学语言[2]。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选择具体、生动、形象以及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较为适宜;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选择明朗、深刻以及具有哲理性的教学语言较为妥当。又如,在讲述抒情文时,可选择华丽、深情、激情的教学语言;在讲述议论文时,可选择严密、具有力度以及分析、议论性的教学语言。

2.语言艺术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定律的理论得知,思维启动通常来源于惊奇以及疑问。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整体意识,不断提高其积极性。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提前编制好课间的问题以及预习的习题,使学生根据问题去阅读、听课等。另一方面,在讲课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多提问疏导性、疑问性或者铺垫性的问题。与此同时,利用丰富精彩的语言艺术去感染及影响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其在教师的诱导下发挥启迪,努力寻求新的知识,掌握知识。总之,高水准的语文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阅历,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其领会到语言的美,甚至陶冶情操。

3.语言艺术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艺术是一门感性、抽象的艺术,不同于人类语言,但均具有表述的作用。语言艺术犹如一幅图画、一首歌曲,向我们陈述的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也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精神的表述方式。教学语言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发展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工具,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语言艺术,包括表述艺术以及语言艺术。其中,表述艺术是通过人的体态动作以及面部表情来实现,而语言艺术则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实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完善自身的语言艺术表达,促使抽象、虚拟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及形象化,以增加其感染力,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运用。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合理利用丰富的语言艺术以引导及感染学生,积极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争取每个教学步骤的创造性、趣味性以及启发性等,从而促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学语言必须是生动、具体以及具有活力的。要想确保每节语文课生动、有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锻炼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科学的语言表达技巧,并从中领会语言艺术的美,从而大胆尝试语文教学的改革。唯有如此,才能使语言的表达艺术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需求,也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13

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有别于其他一般作品的著作权,并且缺乏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使得司法机关以及普通民众都有可能将其他相关权利人视为著作权主体。为了更好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有必要明晰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主体与传承人、采风人、改编人等相关权利人之间的关系。

一、 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主体与传承人的关系

民间文学艺术并没有明确的作者,这显然有别于著作权法保护下的一般作品,加之法律上也没有对此问题作出确切的规定,使得民间文学艺术的主体一直处于模糊的状态,而学界一般认为民间文学艺术的来源群为其著作权主体。①而所谓传承人则是这个来源群中的一份子,并将民间文学艺术传承发展下去的人。可以说传承人是师从于前人,传艺于后人的这样一个关键性人物。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发展而言,传承人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一代代传承人的继承与发扬,也没有今天的民间文学艺术。因而有的人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就是其主体。

诚然民间文学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传承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因此将传承人视为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主体是不正确的。根据知识产权相关理论,创造性的活动才是民事主体取得权利的根源,换句话说,作品的作者通过自己的创作才获得作品的著作权。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者是他的来源群,来源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根据自己的文化习惯、艺术情操创作出来具有本地域或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该民间文学艺术理所应当归属于它的来源群,并为该来源群所有成员共同所有。而传承人的传承行为并不是创作行为,因而传承人不具备著作权法中可以获得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的资格。

需要注意的是,传承人在自己的传承过程中,可能会添加了一些属于自己独创的艺术元素,那么传承人可以获得该部分的著作权,但是并不等于传承人取得整部民间文学艺术的著作权。当然,我们明确传承人不是民间文学艺术的著作权主体,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保护传承人的权利。由于传承人的特殊作用与贡献,我们也应该保护他们的基本权利,对于传承人利益的保护,可以通过著作权邻接权加以妥善保护。

二、 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主体与采风人的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着众多的民间文学艺术,等着我们去发掘、保护,这是我们的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然而现实中,很多民间文学艺术,处于老少边穷地区,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人们的视野,不易被人们发现,也更不易开展相关的保护工作。而采风人作为来源群成员以外的人,其对民间文学艺术的采风行为,发掘了这些民间文学艺术,使之得到人们的关注,客观上也能起到发掘、保护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没有采风人的采风行为,很多民间文学艺术仍将不为人所知,所以采风人应该是民间文学艺术的著作权主体。

采风人的作用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如同前文所述,民间文学艺术是其来源群所创作的,而采风人并没有参与到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没有付出创造性的劳动与贡献,因此根据著作权法的理论,采风人并不能成为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主体。采风人的权利也可以通过邻接权加以保护。当然法律也需要制定相关立法对采风人的行为加以规范,既要鼓励他们的采风行为,将更多更好的民间文学艺术发掘出来,另一方面也要杜绝采风人一些不当的采风行为,避免民间文学艺术受到不法侵害。

三、 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主体与改编人的关系

民间文学艺术以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与好评,而其所蕴藏的丰富艺术题材,也更为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所改编使用。在这样的商业化使用的背景下,应当明晰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主体与改编人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好各方的合法权益,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同时,促进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民众看到更多的、更优秀的民族文化。

毋庸置疑的是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应当归属于创作它的来源群;而改编人依据民间文学艺术改编的作品,属于派生作品,该改编作品的著作权应当归属于改编人,而原民间文学艺术的著作权并不归属于改编人,原民间文学艺术与改编作品可以说是泾渭分明。需要注意的是,改编人的改编行为,不得歪曲、丑化原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得损害该民间文学艺术的形象,也不得侵犯原民间文学艺术来源群的合法权利。

以上是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主体与传承人、采风人、改编人之间关系的简述,通过这样的论述,可以厘清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主体与其他相关权利人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以规范各利益方的合法权益及相关行为。民间文学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各方的努力。只有明晰了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主体与其他相关权利人之间的关系,才能顺利开展相关的保护工作。

友情链接